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概预算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素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16-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强调: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指出,对高职学生要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培养。以上文件明确了国家在新时期高职教育的政策,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课程的关系
职业素养指的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1]“素质冰山”理论认为,职业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素养是指人在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相关的专业创新能力,也称为专业素养;隐性素养是指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包括社会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称为非专业素养。[2]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千百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关系着未来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素养基础和职业技术基础的教育,隐形素养和显性素养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课程是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具体载体。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具备比较高的职业素养、受单位欢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学生走入“工作世界”奠定基础[3],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不能建立以“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高职教育理念,就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的“高职学生”,也难以真正实现专业与企业的对接。
目前的高职课程概括如下:
1.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不鲜明。高职课程中职业性不足,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结构模式普遍具有学科教育特征,课程缺乏职业性的总体设计。
2.高职教育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被忽视。为了便于学生就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通常着重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只注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教育本质上首先是“育人”,应把追求人的自身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要求统一到高职教育课程构建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为目标,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融知识、技能、品德于一体的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
3.隐形职业素养和显性职业素养的割裂培养。目前,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少高职院校设置了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素质养成》等课程,把隐形职业素养的养成寄希望于简单的几门职业素养课程。正确的做法是:除了专门的素养课程之外,为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等每一门课增设隐性职业素养的目标和要求,并将其融入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
三、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内容及成效
1.企业需求调研与职业能力分析。本专业教师和佛山市机械装备、家电行业、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小组,通过深入人才市场调研,确定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主要为产品设计工程师、产品制造工程师、品质工程师等,对以上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分析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小组将岗位群的实际工作凝练成典型工作,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构建了基于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第一课堂(校内课程)、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第三课堂(校外实践课程),各个课堂又包含不同的课程模块,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
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就是要正确处理三个课堂各个课程(或模块)之间的关系,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到三年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中。
3.职业素养视角下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本专业注重学生的产品数字化设计能力和产品数字化制造能力的培养,确定了《家电产品结构设计》等5门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本专业老师对5门专业核心课进行了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改革。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素养养成规律,分析每门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编写了对应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纲领性文件。以适当的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构建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本专业核心课中,《快速制造技术及应用》等2门课申报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家电产品结构设计》等3门课申报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工学结合的教材编写。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编写了《快速制造技术及应用》等4本工学结合的教材并已经公开出版,扩大课程改革受益面。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广泛进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素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课程改革探究,有利于促进本专业与广东省特别是佛山市家电和装备制造企业岗位对接,本专业课程内容与家电、机械装备行业的职业标准对接、课程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利于确保本专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学生职业生涯的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大勇.大学生职业素养[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团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湖南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JY20152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现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现今毕业设计大致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建筑+结构设计方向:给定建筑设计任务书,包括用地红线和建筑要求,完成建筑设计与部分结构设计(计算一榀框架,不用考虑地震影响);二是纯结构设计方向:指导老师给定建筑图纸和结构设计条件,要求完成一榀横向框架的手算计算书和一套完整的结构设计图;三是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设计方向,给定建筑与结构施工图,完成工程土建部分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
在这种毕业设计模式下,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独自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大多数同学的毕业设计需要经过指导老师的反复催促和修改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设计选题问题
上述三种毕业设计选题,脱离实际工程,前后内容不连贯,学生整体把握不好。建筑+结构设计方向:重c部分在于是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要求不高,使得部分学生设计出来的建筑方案不实用,而且由于建筑部分耗时较多,结构部分经常匆忙完成,质量不高;纯结构设计方向:由于建筑图纸由指导老师提供,有些指导老师只提供了标准层平面图以及层数层高,使得学生对建筑整体把握不好,结构构件的布置不合理;即使指导老师提供了整套的建筑图纸,由于学生理解接受图纸的能力欠缺,也不能够合理的进行结构设计;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设计方向:由于建筑与结构施工图都由指导老师提供,学生要在熟读整套建筑和结构图纸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计算工程量,做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但是学生对陌生图纸的理解接受能力差,工程量计算方面总是丢三落四,施工组织设计更是漏洞百出,很难按时按质的完成毕业设计。
(二)课程设计指导不到位
课程设计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可以说,把大学4年所做的课程设计(包括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概预算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组装起来,就是一份合格的毕业设计[1]。但是在课程设计阶段,由于设计课题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发放,雷同率较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抄袭完成任务,再加上指导老师监管不严,指导不到位,造成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
除此之外,还有学生质量不高、指导教师经验不足、毕业实习工作不到位等方面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综合考虑到湖南工学院的毕业设计现状,本文提出以下毕业设计新模式,希望能对毕业设计效果加以改善,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2 团队毕业设计模式
2.1 团队合作的内涵
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的集合,即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一致认可的行动策略。个人的成功要依靠团队其他成员,知识和才能互补[2]。团队协作强调个人和集体责任,强调成员之间的协作;要求团队成员间彼此信任,相互宽容,和谐相处;要求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尽心尽力、全方位的投入。
2.2 团队合作毕业设计具体方案
既然建筑、结构、概预算和施工组织单独分开考虑都会存在很大漏洞,缺少全局观念,造成建筑设计的学生,结构只会皮毛;结构设计的学生,对建筑设计不懂,建筑和结构的对概预算和施工组织一窍不通,而做概预算和施工组织的由于不熟悉图纸,造成预算不精确,施工组织不合理等后果,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把建筑、结构、概预算和施工组织全过程做一遍,这样既能杜绝上述不良后果,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一举两得。但是由于上述全过程毕业设计工作量大,一个学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很难很好的完成,故可以采取团队毕业设计的模式,大家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对于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各个击破,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可组织3~4名学生为一个团队,每名学生主要负责一大块内容,其他学生扮演协作参与的角色。从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回到学校开始做毕业设计开始算起(大约第八学期3月中旬),到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参加答辩为止(大约5月底6月初),共有10周左右的时间。时间和任务可如下表1所示分配。
由于学生较多,同一问题还可采取不同的方法计算用以校核结果的准确性。比如在手算一榀框架中,计算横向荷载和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时,A同学可采用传统的D值法和迭代法,B同学可采用SAP2000电算的方法,得出结果后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出现差别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理论计算中采取的简化原则。又如在基础配筋计算时,PKPM配筋的结果,可与理正等软件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校核结果的准确性。
2.3 强化课程设计基础作用的措施
课程设计对毕业设计而言如此重要,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抓好课程设计的质量,强化它对毕业设计的基础作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大多数安排在大三的一、二学期,每班安排一名指导老师。由于班级人数较多,而且指导老师不一定是任课教师,对班级情况不熟悉,造成课程设计监管不严,错误百出,抄袭严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可提前把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安排好,那么他的每门课程设计就会出现两个指导老师同时监控。A老师把控全局,负主要指导责任;B老师为了以后指导毕业设计时轻松些,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他们重要的课程设计比如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基础工程等课程设计把把关,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设计学到些真知识,为做好毕业设计做准备。
2.4 团队合作毕业设计模式的意义
2.4.1 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老师在团队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采用较多的是讨论式教学。由于同学们年龄相近,知识和感受能力相当,所以这种研讨模式能促使团队成员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全体团队成员自身素质得到发展,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就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学生在讲解设计思路,阐述构思理由的同时,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应辩能力,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创造了条件。
2.4.2 有利于培养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因而需要竞争,更需要f作。在团队毕业设计过程中,同学们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和互相协作。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凝聚力、创造力和敬业精神,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2.4.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由于团队毕业设计的成绩由最终设计成果决定,那么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会影响自己和小组其他成员的成绩。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基础差的学生会积极地关心和参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基础好的学生考虑到小组的成绩会主动帮助、指导其他同学,将自己的思路、想法与别人分享,从而改善了人际关系,增强了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由于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轮流主持,学生们都非常明确自己的角色,因而能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其领导能力、统筹能力得到了锻炼,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也会增强。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帮互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体会它的重要性,因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3 结语
总之,毕业设计是一项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过程。为了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可采取团队毕业设计的形式。在团队毕业设计中,每名学生都能学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概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等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同时,我们可通过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指导课程设计等措施,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强化它对毕业设计的基础作用。同时团队毕业设计对指导老师的也会督促指导老师不断学习,始终走在学科的前沿。
参考文献:
[1] 祝彦知,潘洪科,张春丽.土木工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109-112.
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除熟悉图纸、熟悉设备材料、熟悉现场情况外,必须逐条、逐句学习《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规定》《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正确领会内涵,且对重要条文熟记于心。《电力工程概预算》作为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涉及电力工程、安装工程、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工程造价专业作为我院的第一大专业,为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调研电力工程概预算的实质及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1“电力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概预算是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和企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招标投标报价、确定工程造价和甲乙双方决算的主要依据,直接影响各方企业的经济效益。未做好工程概预算工作,会给国家或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1]。由此可见,电力工程概预算在电力建设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电力工程概预算”作为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需要有实践性、专业性、区域性以及政策性的指导。通过本课程学习力求学生能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电力工程概预算的原理、特点、计算方法和过程。具体地说,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们应对电力工程建设定额的一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知识、工程造价的构成、概预算等各种定额的内容和使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熟悉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原理和编制程序的基础上对电力工程造价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进而为从事电力建设行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打下基础[2]。
2“电力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本院工程造价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系,前期教学均以建筑类课程为主,造成学生对电力方面知识有陌生感甚至是排斥。在接受电力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呈现不够配合的状态,大多数同学抱无所谓态度。
2)学生基础薄弱。“电力工程概预算”涉及面广,要求学生在掌握较多专业知识的背景下,融会贯通综合领会运用才能达到较理想效果。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以建筑为主要学习方向,培养方案中电力方面课程设置较少,电力方面知识极其薄弱。
3)教材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选择的正确与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3]。由于工程技术快速发展与“四新”的广泛应用,定额的结构、子目设置和要素价格亟待调整完善。目前2012年版的新预规已正式投入使用,市面上的大部分教材仍然用的是2006版的内容,即便有个别教材已跟上步伐改用2012定额作为教材内容,但应用实例套用的却仍旧是2006版的定额。新预规在适用范围上变得更广;术语部分变得更系统、全面和完善;费用项目内容从属关系、计算方法及费率等多方面都有所调整。沿用2006版定额作应用实例显然不合适。
4)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传统电力概预算教学中,由于工程概预算实际上是在完全执行《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规定》《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等各项规定,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通常都是先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得教和学的行为人均觉得单调、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枯燥、乏味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变得不集中,思维变得机械化,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丧失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
3教学方法探讨
1)针对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薄弱的问题,认真调研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合理修改培养方案,利用好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结合《电力工程基础知识》课程,带领学生多参观电力工程现场,感性认识工程的构成,通过实物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现场中教学,把抽象陌生的名词具体化,增加大家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印象。例如较难理解的引下线、跳线及设备连接线,容易混淆的软母线、带母线等名词在现场通过实物帮助学生们理解。
3)在现有使用2012版定额的教材情况下,结合本地多个工程为校内老师设计的优势,争取拿到设计实例的相关资料,作为学生们的学习材料。以本地实际工程为平时练习或是课程设计的课题,带领学生结合图纸到现场熟悉工程,边教边做。允许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成资料摸索着编制具体工程的概预算。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集中讲解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识图、计价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电抗器安装的定额是按电抗器三种不同布置方式(三相叠放、平放、两相叠放一相平放)综合考虑的,不论采取何种布置方式均不作调整;阻波器安装定额中均不包括悬挂用的绝缘子串和支撑绝缘台的材料及安装等问题。同学们在第一次做时通常会存在疑问,通过与现成工程资料相比更能发现问题,此时再由老师来讲解,效果会比由老师以传统教学方式直接告知要好。
4)精细讲解例题,对案例中每个数据的来源都要明了。电力工程概预算是一门涉及众多专业、计算量大、实践性强且繁琐,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在授课计划中应多安排练习课,保证学生足够的习题训练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力工程概预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编制有关工程量清单和预算文件[2],应安排专门的课程设计实训周,系统完整地对一个工程项目进行计算演练。课程设计的内容选取应与课程设计时间相配合,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便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既不至于因为赶进度而胡乱做无法真正理解所做内容,又不至因为量少而达不到有效的练习目的。
4结语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he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to engineering budget course with project-driven method was discusse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transition of teaching conception, the choosing of the teaching project,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reform of testing method.
关键词: 应用型;工程概预算;项目驱动法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engineering budget;project-driven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10-02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人才既区别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又不同于纯粹进行实践操作的技能性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以行业与职业需求为本位,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为了响应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号召,土木工程专业开始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B的模式、方法与途径,而工程概预算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改革势在必行。
1 概预算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完全是按照教材中章节的编排顺序和内容进行的,即绪论(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基本建设造价文件的分类)工程造价的构成与计算工程计价依据(包括定额的分类、编制方法与应用)工程计价方式工程量的计算,在这种教学安排下,前面几个章节理论知识过重,关于计价原理的内容、叙述性的内容较多,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对概预算当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缺乏感性认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这部分内容讲透彻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形下,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讲授工程量具体计算的内容,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是懵懵懂懂、对于如何编制一套完整的工程造价文件毫无头绪。
此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和学生练习的题目往往都是书上的一些例题和习题,而这些例题和习题都是零散的,只能展现出一个项目极小的一部分,不能系统的展现出一个完整的项目的造价是如何编制而成的,且有些题目过于理论化、脱离工程实际,不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工程概预算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引入了项目驱动法的应用[2],倡导在工程概预算理论课、广联达上机实践课以及课程设计都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真实工作过程,以任务引领的方式驱动专业课程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中“以理论为主”、“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便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为将来毕业上岗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1 教学项目的选取
工程概预算课程中项目驱动法的应用要求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依托,工程项目的选取不仅要贴近工程实际,而且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水平,项目的规模和难易程度要适中,项目过于简单其知识覆盖面不够,缺乏挑战性,项目过于复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里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生自己在进行手算和软件操作时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导致半途而废。因此,根据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概预算课程的理论课时(32学时)和学生的特点,选取了一栋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五层框架结构综合楼来开展教学活动,此项目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够覆盖土建、装饰装修、钢筋的算量及计价的主要知识点,利用此项目的图纸,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概预算基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此项目造价文件的编制。
2.2 教学内容安排与项目任务相结合
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完全依照教材进行,应根据工程造价的实际工作过程和企业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既要有效利用教材,又要打破原有知识体系,对课程理论知识点进行整合,不能只进行规范和规则的讲解,应将项目任务分解到每一个不同的知识单元中,让学生在“带着工作任务”的模式下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授土石方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的时候,直接以项目中的土石方工程的计算为例带领学生完成土石方工程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在讲授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的时候,直接以项目中的混凝土基础、柱、梁、板、墙、阳台、雨蓬以及其他零星构件的计算为例带领学生完成此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2.3 课程设计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常,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大部分课程都是在学期末才结束,导致很多课程设计都积压在一起,并且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来完成这些课程设计,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急于完成任务,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显然是不够理想的,且教师也来不及逐一进行反馈。若将工程概预算的课程设计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第一堂课便下达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来完成对应的工作任务,这样不仅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定期检查任务的执行情况,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此次教学改革中,课程设计环节仍然采用了教学中使用的框架结构综合楼套图纸,因为课时有限,教学项目中的任务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完成,剩下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完成,作为课程设计的成果,在这种方式下,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4 项目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2.4.1 下达项目总任务
在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教师即给学生下达总任务书,提供一套完整的图纸,明确工作任务:完成本项目的造价文件的编制。
2.4.2 学生分组
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分组,每组4-5人。通过分组方便学生进行讨论,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每次下达的子任务,小组应讨论并确定人员分工,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小组的每个成员,做到人人参与,分工协作,相互取长补短[3]。
2.4.3 教学过程组织
每次课教师应首先给学生下达本次课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由老师带着学生进行任务的解析并储备知识,再由学生自行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之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对量,对比自己和其他同学计算的差异大小,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并相互做出u价,教师最后对学生任务完成的总体情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评。针对此门课程出现的“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4],应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比赛,对于算得准算得快的同学和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2.5 基于项目任务的考核方式
在传统的工程概预算考核方式中,学生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方面构成,成绩占30%(含出勤、作业等),考试成绩占70%,导致很多学生把目标放在期末考试上,不注重平时的训练,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参与各项目任务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加大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如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各调为50%(见表1),以此突出过程能力的考核,直接以学生平时表现和各个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来评定成绩[5]。
3 结语
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止步不前,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来进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10(53):215-216.
[3]严景宁.项目教学法在《工程概预算》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2(10):24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教学过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56-02
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是基本建设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整个过程的费用计算,贯穿了水利工程估(概)预算、工程招标标底价以及投标报价、结算和决算等工程建设各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1]都很强的课程,与《水利工程施工》、《建筑材料》、《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和《农田水利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应用概预算工具和软件进行工程的计量和计价,基本具备造价员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目前,该课程教学方式偏重理论学习,学生学习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是教学中的核心和重点。
一、课程教材现状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选用得当,使学生在校所“学”与就业后所“用”具有一致性,把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与课程内容充分整合。目前,众多教材的课程所包括的主要教学内容见图1[2]。从内容体系看,初步具备了水利工程计价的基本技能要求,但是课程内容组织比较离散,整体性和连续性差,理论与实际脱节,比如定额的原理章节内容,教材理论性过强,过多侧重于定额的编制原理和编制方法,但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定额,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同施工方法合理使用定额进行组价等的问题的分析和阐述。其次,经过多年教学过程分析,教材体系没有形成教学模块,各章节之间知识结构不够紧密,因此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感到教材内容零散。
二、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程教学中学生们只有教材,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定额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导致教师无法深入讲解,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定额,造成教学空洞、乏味,感觉课本知识简单,眼高手低,以至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不会使用定额,不会编制概预算工作。
其次,一份造价文件编制的优劣与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机械的选择和项目现场资料的把握有紧密联系,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课程学习与施工教学脱节,比如土方工程单价分析,需要考虑土的类别、开挖断面形式、运输距离、施工方法(人工或机械)和机械容量等众多因素的组合。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以“满堂灌+放羊式课程设计”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环境单一,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应以模块的形式设置,结合每一模块对应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穿插,学习与工作紧密联系。
三、分层分模块教学体系构建
教学内容以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编制程序为主线,以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布设学习情境,分层次、分阶段、分模块化教学,设置学习情境,按照“划分项目、计算工程量、分析单价、汇总概算”的步骤序化教学内容;通过真实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图计算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要求,融“教、学、做”于一体,手工计算与计算机软件结合为一体。根据各个模块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编排。并根据今后不断变化的就业岗位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本课程可以按照三大模块构建课程的教学体系,即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提高能力,具体内容表1。
本课程是按48个教学学时安排,主要针对基本技能训练开展课程设计,适当穿插综合模块和提高能力内容。在基本技能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之上,以“工程项目”为导向,按照基本技能所对应的教训内容进行“分模块”教学,每一模块做好教学单元设计,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做”,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课程考核
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按照学生理论知识统一闭卷考试,综合考虑课堂表现、出勤和作业情况,以权重比例的方式评测该课程的总评成绩,此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鉴于此,笔者认为课程考核体系应加强知识技能考核,把每一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技能和要求分模块考核,形成“理论考试+职业技能考核”的考核体系。
五、结语
水利工程造价是集技术、经济、管理和法规等为一体的体系,通过《水利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围绕教材内容介绍教材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建立灵活性、适应性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以现行的规范和规程为依据,熟练掌握(估)概预算编制的基本技能,达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技能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过程;课程改革;综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TU56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366-01
本文结合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改革,探讨了如何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修养,为企业界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帮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从根本上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被动局面。
一、课程设计理念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突出行业岗位实用能力培养
本课程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把知识、技能、态度贯穿于各项目训练系统中,聘请省内行业专家共同研究施工企业预算工作的活动内容与本课程知识的关系,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知识点的设计围绕工作任务来选择,其中重点突出基本技能与工程预算工作紧密结合,力求做到综合性、实际性、可操作性相结合,根据工作内容来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每个情境设计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工作氛围。
2、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仿真学习环境
本课程情境的设计注重与真实工作场景过程融合,体现建筑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在内容的编排上以学院工程造价实训中心为基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训工作过程,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配套适量的综合实训项目,打破传统知识体系,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知识的整合以工作需要为本,以能力锻炼为主,以素质培养为先。
3、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
在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每个工作过程都是练习加练习,操作加操作,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小组相互配合学习中体验团结的力量、支持的力量与配合的必要。懂得协作他人,服从他人及自己在工作角色中的位置,尽快融入工作氛围。
4、以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托,教、学、做一体化,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二、课程的目标定位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造价员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即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应用概预算工具和软件进行工程计量和计价,同时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和素养 。
三、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课程组通过大量走访施工企业、招投标机构、造价审计所、咨询公司等单位后,归纳总结了本专业的用人标准。基于企业用人规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可操作性本课程以工程任务为载体设置了四个教学情境:定额的使用及工程量计算、工程量清单计价、施工图预算编制(定额计价)、建筑工程概算及结算的编制。每个教学情境都能反映一个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能够学习具体的专业能力(知识、技能和态度),对学习成果能够进行评价。这几种教学情境之间存在着平行和递进关系,操作上由简单到复杂。同时更注重工作能力的锻炼,使培养的学生直接与企业的需要相一致。
学习情境又基于工作任务细化为学习单元,学习单元的划分基于一定的任务载体,一项作任务,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集成知识传与授能力训练。
四、教学组织与安排
1、实施小组教学
学习单位以小组来设置,每个小组由于4~8名同学组成,每组设组长一名。由专任老师或兼职教师上课,上课地点为校内多功能教室、实训室(教室座位采用双长方形编排方式)或到企业现场教学。
2、教师正面教学
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为目标,将工作中易混淆、易落项,易出错、不易理解的知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清讲透,以定额工程量计算为突破点,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并实施,利用任务单、资讯单、信息单、作业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3、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
第一方面,对学生学业效果的评价。依据专业能力来制定考核项目及权重,将以往一张试卷作为最终评价转化为以过程评价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结合企业实习评价的方法。过程评价小组自评、组内互评及教师总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由学校单一评价向校企共同评价转化。第二方面,对授课效果的评价。建立学院教学督导、系部、同事的三级听课制度,教学督导、系部、同事及学生四级反馈制度,他们每周进行课堂听课各一次,每一情境学习之后收集意见和建议,以便随时修正出现的问题。
4、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教学
将企业的工作过程为标准,每个任务的完成仿照真实的企业工作过程,工作氛围也模拟真实的场景,每位同学都扮演不同的工作角色,从收集资料到做工作计划到实施,最后到评价过程,学生小组讨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完全按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纪律约束学生的行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指导的作用。操作由学生根据任务书、规章规程进行操作,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和岗位责任意识,学会服从和配合他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课堂与施工现场教学紧密结合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和研究对象均为工程实体,在很多地方都有直观的现场工地,选择合适的图纸和工地,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工地进行现场讲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学、做一体化。
6、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将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随时贯穿课堂,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品格和工作作风,灌输想做好预算必先做人的思想,防止高估冒算,实事求是的做好本职工作。
五、课程考核方式
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
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在平时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强化技能考核,完善技能考核制度,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已逐步形成过程考评与期末试卷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见下表)。其中过程考评主要学习情境实操考评,也就是将所有的情境学习完以后,老师根据每个学习情境的总评的平均值确定过程考核分数,期未综合考评方面主要是以笔试的形式,按照教考分离的原则,由学校教务处组织考评。总之,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水平。
六、结语
本文以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为例分析了如何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教学改革,阐述了课程设计理念、目标定位、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组织与安排和课程考核方式五个方面的内容,并重点分析了各个操作步骤了流程。如何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校教学和岗位需求的最大无缝对接是我们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初衷所在,也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一直探索和不断改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8: 63-66.
[2]刘孔玲,傅志瑶.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探讨[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6:90-92.
[3]张蓉.试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开发.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10.05.
[4]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省略,2010-11-17.
作者简介:
孙桂涧 /1973年生/女/黑龙江人/黑龙江农垦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土建工程(哈尔滨 150431)
课程设计仅有一周,要求完成一份完整的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既要完成工程量计算又要完成套价取费,因而选取小工程(如门卫房)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份施工图预算,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知识,又能培养独立性。以“大工程”代替“小工程”的优点: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协作”代替“单打独斗”
“单打独斗”可培养学生工作的独立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程预算的基本原理,独立地完成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算量,可更全面地对工程概预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协作”代替“单打独斗”的优点:模拟学生就业后在新疆地区工作的模式;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少数民族学生更积极地参加课程设计,学到更多专业知识。
3“.关键点”代替“整个面”
“关键点”代替“整个面”的优点:能掌握计算工程量的方法,用系统的概念去计算工程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熟悉做预算的流程,更好地掌握关键点的预算知识。
4“.组长负责制”代替“指导教师管理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立项课题(课题编号:SGH12601)
摘要: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工程造价专业面向就业岗位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分析,通过对位的能力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为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项目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0 引言
《公路工程造价》课程是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高职学生开设。由于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开设得比较晚,所以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成果也相对较少。目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仍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虽然在理论教学时也附带有课程设计或实训,但是课程设计或实训一般都是以一个大作业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练习与现场实际仍有很大差距。所以从实际效果上看,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时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而当到实际工作时又无法正确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造价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1 课程目标
工程造价专业面向公路、交通及建筑相关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工程建设过程各阶段工程造价与管理能力,具备造价编制、项目招投标、合同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能力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针对学生职业发展的规律,我们本着全面覆盖学生初次就业的岗位要求,适度覆盖学生二次晋升的岗位要求,点滴涉及学生未来发展的岗位要求,细化出《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只有全面实现三方面目标,才能全面发展学生技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出出色的造价人员。
2 教学内容
在《公路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考虑,宏观层面主要确定《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围,中观层面主要针对每个学习情境下的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微观层面主要是针对不同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公路工程造价》课程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群包括造价员、合同管理员、招标员、监理员等,以最主要的就业岗位造价员为例,该岗位的典型工作流程包括工程量计量、造价分析、投标报价、合同管理及工程结算等,本课程设计了造价基本知识学习、工程量计量、造价确定、投标报价、合同管理和工程结算六个学习情境和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这六个学习情境的顺序安排如图1所示,学习情境一在向学生讲授造价基本知识的过程中也同时向学生布置了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展望本课程的学习成果,整个课程所有的学习情境完成后,在最后一次课,可以带领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同时为学生点评公路造价体系的特征作为该课程的学结。
3 教学组织与实施
3.1 课程整体设计
结合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从岗位需求出发, 对公路工程造价的教学情境及实施进度进行了整体的设计。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模式,引入一个贯穿教学始终的工程项目,以该项目的实施阶段为顺序,设计出不同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设定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培养目标。
1.路基土石方计量;
2.路面材料计量;
3.桥梁工程计量;
4.材料平均运距计算。 1.概预算文件编制;
2.投资估算文件编制。 1.标底编制;
2.投标报价编制。 1.工程变更款计算;
2.工程索赔款计算。 1.清单支付;
2.清单外支付。
能力目标 1.能描述公路工程造价体系。 1.能进行路基土石方计量;
2.能进行路面材料计量;
3.能进行桥梁工程计量;
4.能计算材料平均运距。 1.能计算概预算各项费用;
2.能编制概预算文件;
3.能计算投资估算各项费用;
4.能编制投资估算文件。 1.能编制招标标底;
2.能编制投标报价。 1.能计算工程变更款;
2.能计算工程索赔款。 1.能完成清单内支付手续;
2.能完成清单外支付手续。
知识目标 1.熟悉公路工程造价体系。
1.掌握路基土石方计量方法;
2.掌握面材料计量方法;
3.掌握桥梁工程计量方法;
4.掌握材料平均运距的计算方法。 1.熟悉概预算文件组成;
2.掌握概预算费用计算方法;
3.熟悉投资估算文件组成及计算方法。 1.掌握标底的编制方法;
2.掌握投标报价的编制方法。 1.熟悉工程变更款的计算方法;
2.熟悉工程索赔款的计算方法。 1.熟悉清单内支付的程序;
2.熟悉清单外支付的程序。
3.2 教学组织与实施――以“预算文件编制”教学单元为例
学习情境三“预算文件编制”教学单元共安排18个课时,采用项目化导入教学方法,创设出“编制施工图预算文件”的学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该单元的实施共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讯,教师在该阶段以项目任务书的形式,向学生引入概预算文件编制(项目)任务,作为学生执行操作时的依据,共占2课时。
第二阶段,计划,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主动学习,根据任务书要求,制订施工图预算文件编制的工作计划,共占2课时。
第三阶段,决策,确定施工图预算文件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准备相关资料和文件,共占4课时。教师在该阶段以情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造价员的具体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情境,列出该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点等,作为活动教材。
第四阶段,实施,小组成员按照掌握的概预算文件编制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共占6课时。
第五阶段,检查,对工作结果进行检查,共占2课时。
第六阶段,评估,对概预算文件编制成果进行评判,分析计算过程中的不足,共占2课时。
4 结语
本课程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按照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教学内容,构建和完善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为项目导向,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工作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重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 1] 张键.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J]. 职业技术, 2009( 6) : 9- 10.
[2] 吴全利. 高职5工程造价6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 5): 140- 141.
[3] 彭以舟. 工程造价课程/ 教、学、做一体0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J] . 浙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59- 61.
【摘 要】鉴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文从课堂理论教学、丰富教学途径、全程教学和阶段性反馈四个方面探讨实践应用性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土木工程;实践;应用性;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4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筑工程概预算》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编号:JG-2012-049)的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占领了市场的主导。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在各大院校都有相关的专业设置,此专业包含范围比较大,房屋建筑、市政路桥、矿山隧道等,并且学生就业行情较好,体现了高校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基本目标。同时,土木工程专业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从学生就业的几个主要方向来看,此专业的教育必须凸显实践性强的特点。相关课程除了大学基本的基础课以外,专业课基本都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在本校的开设历史有20年之久,本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教学。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理论教学利用有限的学时介绍理论部分,结合平时的课后作业巩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期末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有限的素材进行相关课程设计,进行部分重点内容的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包括:设计基础、设计方案、设计一榀框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图预算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且锻炼自主动手能力。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有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导致课程设计时,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学生毕业上岗时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也较长。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本专业部分专业课程理应改革的方向。
二、教学模式改革
1.全员参与课堂教与学。教学是一个互相的过程,在基本教学模式里,教与学的过程不可分割,二者是一个相长的过程。如何克服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依赖教师的局面,必须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入手,从教与学两个主体入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克服以往的主体地位,逐步转变为辅助角色,让位于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教学,全员全过程一起参与。在此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于教学是关键;其次,作为实践应用性课程,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讲授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应用性理论课程素材的选取对于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性很重要,教师以实际工程案例中的部分构件作为授课素材,引入实际工程进课堂,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分析思考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助,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学生后续实践阶段奠定基础。
2.多手段丰富教学途径。“一根粉笔+黑板”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时,很多课堂素材的展示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授课的效率。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对于实践应用性课程的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借助多媒体,可以充分展示工程素材、工程案例、工程实景,大大提高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堂,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知识。
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大型的工程案例素材无法展示。为了避免这一弊端,网络课程的建设应用而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多媒体课件的不足。除此以外,网络课程的建设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延续。在网络课程中,可以充分展示大型完整的工程案例,存储大量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后及实践学习时查阅。
除了课堂教学,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的途径。大学生训练计划、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挑战杯竞赛、结构模型大赛、斯维尔杯建模大赛及学生参与部分科研项目,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不无裨益。
3.全过程教学相统一。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全程教学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如何实现实践应用性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从全程角度学。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案例做素材,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在课堂理论阶段扎实打牢理论基础。其次,在正课后作业阶段,以形式多样的作业形式丰富学生的眼界,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例如,在“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课程有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建筑结构、建筑抗震等,学生在完成概预算任务时,必须掌握这些课程的相关资料,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建立各个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从而逐步建立专业素质。在课程设计和毕业阶段,基于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积累的资料,学生以4~5人的小组为单位,协同工作,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保证人人有任务可做,克服少数同学的惰性,从被动和主动两个角度一起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也是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团队沟通协作、交流合作是实践应用性人才的必备素质。最后,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感性建立专业知识阶段,也是全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阶段。
4.阶段性评价做反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反馈阶段,反馈是衡量前阶段教学活动的质量的反应,又是后阶段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学期中或学期末对所教课程进行阶段性反馈,包括学生和教师自身反馈,以便及时掌握进度或质量及进行调整。反馈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学生的作业得到反馈,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理解程度。 二是从学生平时表现得到反馈,各个阶段进行小结,为后期的教学把握方向、进度和质量。
总之,教学是一个分割的一个整体,作为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其目标是学生的收获知识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相长,继续深入研究教与学的关系,是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社会真正有用人才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吴国英,孙立威,王光辉.人文社科专业应用性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1).
[2]余成柱,陈群.建设应用型、多元化、实践性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体系[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3]徐一林.浅谈《经济应用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刘玉姝.实践性教学在《导游业务》课程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艾敬园.浅谈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