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第1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风险;信用;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概念

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针对信用销售(赊销)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收集和评估客户信息,对信用额度的授予。控制信用风险,债权保障,回收应收帐款等各交易环节的管理活动,是对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是企业在扩大信用销售的同时,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收回。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

(二)信用管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在西方发达国家90%的商业贸易主要采用的是信用结算方式。而剩余的10%的贸易使用的是现汇结算,商品交易的主流形态就是信用结算。目前在我国。由于企业信用的不完备和落后。有将近80%的交易还是使用现汇方式。而只有少量的20%的交易采用信用交易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结算方式明显的脱节,无法与外国企业竞争,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提高赊销比例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加入世界贸易的竞争洪流中。

(二)有效提升客户的质量,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

信用管理规范的企业对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给予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而对于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制定较为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较差的客户看到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能得到更优惠的信用环境,会不断改变自身的资信状况,最终企业会拥有一个稳定守信的客户群。

三、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企业设立专职的信用部门或信用专职人员

在我国的传统的观念里,一直把财务部门当成一个集会计、统计、信用管理的一个工作角色,这种做法早已不能胜任企业信用管理的工作责任。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不是单一的简单的工作,要由专业人员从事这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常在西方,企业往往会形成“三足鼎立”的模式,即成立信用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这三个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协作,相互制约。有助于客观的良好发展。

1.信用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1)制定信用策略,分析客户的资信状况。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和收款政策:定期的跟踪和完善。企业的信用政策包括:第一、制定信用期限。是企业给予用户的付款时间。即用户从购货到必须付款的时间间隔;第二、制定信用标准。是企业接受用户赊销条件时,用户必须具备的最低财务能力;第三、制定现金折扣。是企业为鼓励用户提前付款而给予的债务扣除:第四、制定收帐政策。是当企业的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应采取的收帐策略。

企业可以采用“5C”分析法来制定不同客户的信用标准。5C分析法包括: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clift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付款意愿和付款能力。对于5个方面的品质状况好的客户,可以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可以采用较为严格的信用政策,甚至不采用信用政策。

(2)制定企业的工作程序。制定信用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报告体系,发挥监督货物和收款动态的作用:

(3)与外部信用机构保持合作和沟通,及时掌握信息。如与专业信用机构、法律机构、其他中介机构进行沟通协作;

(4)不可缺少的分析工作,包括客户信用数据的分析,信用等级的综合评估,信用状况的变化监控,例外情况、危急状态下的应对处理等问题:

(5)协调与各个部门工作中的问题,包括协调不同部门不同角度的观点和冲突。

2.与业务部门(包括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定期沟通交流,对工作中反映的问题加以解决。

(1)与销售人员沟通,主要解决客户信息动态变化,催收款项等;

(2)与财务人员沟通,主要解决客户财务信息分析,监控应收账款收款情况等。

(二)引用全程信用模式。全面防范风险

一些企业在实践中没有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导致出现问题后眉毛胡子一把抓,虽然不断修改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效果还是不理想,回款率提升的并不是期望的效果,导致制度与实际不符合,实用性不强。企业要彻底改善现状,必须建立全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流程。如下:

1.接触客户——选择客户——联系沟通、实地考察、信用风险评估

2.谈判——确定信用条件——信用形式、信用期限、信用额度

3.签约——履约保障——担保、保险、理赔

4.发货——跟踪管理——电话沟通、信函提示、实地走访

5.收款——早期催收——分析拖欠征兆、保持压力、合适的催收方式

6.收款失败——履约保障——债务分析、确定追讨方式、实施追讨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控制,企业信用管理更加细化。

第一,在事前工作中,主要指签约前,包括对客户的资信状况的调查了解、收集客户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筛选出优良差不同等级的客户、形成企业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为企业带来最大的财富,也为企业制造了很大的风险。企业从加强信用管理人手,做好深入的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把工作进行在交易之前,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客观的有效的调查与收集客户信用信息,进行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在事中工作中,主要指签约时。包括科学客观地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加以深入分析,形成完整的评估资料以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信用方式的决策、建立起企业系统的赊销业务的管理制度。销售人员不在是与客户联系的唯一途径,企业将建立与客户直接关系的模式,客户的信息资料系统地保存在企业中,无论销售人员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到客户的流失。因此,企业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信用政策,制定何种科学的信用政策,以及规定多大的信用限额,出现销售风险该如何控制和相应的措施,这些都是内部授信制度所要规定和细化的。

第三,在事后工作中,主要是指签约后,涉及到应收账款的具体管理、欠款的追收工作、回款的监控制度。首先将销售发票入账,然后收到款项冲销挂账,之后定期形成应收账款明细表,结合客户信息进行分析,形成三大系统即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帐龄分析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在管理过程中把握住应收账款的总量和帐龄,运用好销售分类管理。保证企业的债权。

第2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

信用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为本企业的信用销售决策提供依据。在具体进行信用调查、搜集客户的信用资料时,可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

直接调查法

是指企业调查人员与被调查客户接触,通过当面采访、询问、观看、记录等方式获取信用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保证搜集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间接调查法

是指通过对被调查客户或其他有关单位的相关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信用资料的一种方法。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通过对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基本上可掌握其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信用评估机构。目前我国的信用评估机构有三种形式:一是独立的社会评估机构,他们只根据自身的业务吸收有关专家参加,不受行政干预和集团利益的牵制,独立地开展信用评估业务;二是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组织的评估机构,一般吸收专业银行和各部门的专家进行评估;三是由商业银行组织的评估机构,由专业银行组织专家对其客户进行评估。在评估等级方面,目前有两种:第一种是采用三类九级制,即把评估对象的信用情况分为AAA、AA、A、BBB、BB、B、CCC、CC、C九等。第二种是采用三级制,即分为AAA、AA、A。这些专门的信用评估结构,由于其评估方法先进,调查细致,程序合理,可信度较高,因而其评估结论值得有关企业信赖并采纳。银行。每个银行都设有信用部,都愿意为自己的客户提供与其存在信用往来关系的企业的商业信用资料。其他部门。如财税部门、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证券交易部门等,都可作为了解客户信用状况的渠道。

对影响信用销售决策的因素进行分析

企业在进行信用销售决策时,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信用销售对销售收入的影响

企业提供信用销售,会延长帐款的收回时间,但企业可能会要求客户以较高的价格购买,不会打折,同时信用销售也会刺激需求,增加销售量。因此,从长远看,企业的销售总额可能会增长。

信用销售对成本的影响

企业向客户提供信用,将使应收帐款增加,从而会增加应收帐款的管理费用和坏帐损失,扩大了企业的成本。

信用销售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企业短期融资成本是信用销售决策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企业如果提供信用,必须为客户垫付资本,这种垫付的资本成本并不一定就是应收帐款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只有当垫付的应收帐款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大于垫付资本的成本时,信用销售决策才是可行的。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并确定信用销售对象

在搜集好客户的信用资料后,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信用评估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5C”评估法

客户的信誉 指债务到期前客户愿意履行其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信誉是评估客户的最主要因素。

客户的偿债能力 主要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解,分析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产等偿债能力指标,以判断客户有无偿债能力。

客户的资本总额,盈利能力 主要掌握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可用于偿债的资产价值多少。

客户的抵押品 指客户为获得商业信用优惠提供的担保财产。企业对一些不很了解的客户,只要他们能够提供足够的抵押品,是可以向他们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信用。

条件 指企业所不能控制的各种影响客户偿债能力的社会经济形势及其他情况。如经济衰退、市场收缩及自然灾害等。

上述中的信誉、能力、资本、抵押品、条件的英文第一个字母为C,简称“5C”评估法。

企业只有将客户的以上情况了解清楚后再决定是否赊销。

信用评分法

信用评分法是先对一系列财务比率和信用情况指标进行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客户的综合信用分数,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和排序。客户的信用评分低于某一设定标准分值的,不应对其赊销,只有高于设定的基本分值的客户才可以纳入赊销备选名单之中。其计算公式是:

n

S=Σaixi

i=1

式中:S――某客户的信用分数;

ai――事先拟定的对第i种财务比率和信用品质进行加权的权数;

xi――第i种财务比率或信用品质评分。

例:某客户申请赊购,经过信用调查已经对有关指标逐一了解,并确定了它们各自的权数和分数。根据上式计算出其综合信用分数为77分。假定该企业确定的赊销最低信用分数标准为60分,则该客户显然是符合条件的,可以对其赊销。

确定信用销售额度

信用销售额度又称信用限额,也是企业信用销售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信用销售额度包括企业总体上的信用销售额度和对某一具体客户的信用销售额度两方面的内容。

确定总体信用额度

就企业总体来说,信用销售额度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的情况和外部环境而确定的可对外提供赊销的规模。具体来说,确定总体信用销售额度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企业的剩余生产能力 如果企业有较大的剩余生产能力,那么,它因信用销售不足而放弃的潜在收益就很大,这时因适当增加信用销售额度。

企业可变成本的高低

信用销售扩大的收益与企业可变成本的大小有关。如果生产产品中的可变成本较低,那么,增加信用销售所带来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就较大,从而收益也就较高;反之收益则较低。

企业增加信用销售对客户的吸引力

如果企业扩大信用销售能够增加新的客户,或者使现有客户增加购买量,那么由此增加的收益就较高;如果扩大信用销售增加的销售量有限,由此增加的收益也有限。

确定各个客户信用额度

信用销售额度代表着企业对客户承担的可容忍的赊销和坏帐风险。额度过低将影响到企业的销售收入,额度过高将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根据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确定

即根据某一客户预计的全年购买量测算全年在该客户处可获收益额,以该收益额作为每次该客户赊销的额度。

根据客户营运资金净额的一定比例确定

由于营运资金可以看作是新兴债务的偿付资源,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营运资金规模的一定比例作为本企业为其设定的信用额度。

确定客户额度

根据客户以前的信誉、偿债情况具体确定一个额度。

信用销售风险防范与控制

信用销售可以扩大销售额、增加利润,但也会增加信用成本,产生以下信用销售风险:一是由于客户的付款迟于规定的时间,企业可能会发生比预期更高的机会成本和收账成本,其结果使销售利润降低;二是由于有些客户赖账或至少不付清全部货款而导致现金流入数额的不确定性。为了防范和控制信用销售风险,一般可采取下列方式:

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在信用评估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客户建立一个信用档案,详细记录其有关资料。客户档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客户与本企业有关的往来情况;客户的基本情况;客户的资信情况。

修订信用政策

企业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修改和调整信用政策,尽量协调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1)把销售量提高到最大;(2)把应收账款投资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3)把坏账损失降到最小。如果改变信用政策后所增加的利润,足以补偿所包含的风险时,企业就应改变信用政策。

建立信用额度

企业应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及有关资料,为每一客户设定一个信用额度。信用额度虽然不一定能提高客户付款的概率,但它可以限制不付款引起的坏帐损失。在实际操作中,信用控制单位必须从每日的发货中,审查是否超过信用额度,是否该客户有逾期账款未收,如果有,则应停止发货。

建立信用制度

第3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权人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造成损失的风险,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种风险主要源自借款人或者交易对手违约或资信状况恶化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对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控制风险。工商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其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债券投资、资金业务、表外业务等也可能带来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关系到商业银行乃至全球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该协议的推出,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加强银行监管透明度,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三、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行行长杨凯生在总结2010年度报表的时候,指出“工行信用风险管理等取得十足进步,特别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全行的实施,目前已达到内部评级初级法要求。房地产贷款很平稳,2006年至今,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只上升了1.6个百分点,成长稳定、质量可靠。而按揭贷款的平均成数只有0.52,平均贷款额是21万元。另外,本行不良贷款连续五年实现双降,余额和比率分别比年初下降259.71亿元和1.05个百分点,降至1,117.74亿元和2.74%。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该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还未达到全面发展阶段,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不良贷款数额仍然较多,因此工行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

(一)资产质量较低,不良贷款比率高

主要表现在逾期、呆滞和呆账的不良贷款较多,银行信用风险大,尤其是1998――1999年是国家实施国有企业整体改造,进行破产重组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国家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阶段。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工商银行在03年全面启动了内部评级系统的建设,以及一些信贷政策的指导,从06年到2010年资产质量情况呈现好转,2010年工行不良贷款率为1.08%,较2009年年末下降0.46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比率过高。

(二)信用风险管理观念和意识较为淡薄

由于我国工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业务运作的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运作机制未能完全建立,在业务运作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长期以来一贯较弱,对业务运作具体的信用风险研究认识不够,因而造成信用风险管理长期滞后于业务发展的被动局面,且有高比率的不良资产,这极大影响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贷款质量的下降

对于工行从事的信贷业务,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资金供求方无法达到完全共享,但企业更占优势,为了获取银行资金,隐瞒不利信息。而其信贷活动的收益取决于企业的获利与偿债能力,事实上,银行每笔贷款都会面临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为此,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来调节资金市场的供求平衡。结果往往是,更多愿意冒风险的人向银行贷款,由于贷款风险水平提高,如此循环,最终导致银行贷款的质量下降。

(四)信用风险管理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持

由于社会信用文化的缺乏,和基层信贷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没有积极核准企业财务数据,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信用管理情况。

此外,对信用风险缺乏全过程的监控,许多工商银行一旦放出贷款,就是坐等借款者上门还款,没有进行贷后的审查和监督,监控不到位,这也使得信用风险加大。

四、改进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几点建议

(一)信用风险需要灵活管理

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与我国工商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银行无法回避,再加上最近几年的金融危机以及央行连续几次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加息,风险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放弃了可能获得的高收益,随着我国工行业务经营范围的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从长期看,重视信用风险的灵活管理,工商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二)建立良好的授信程序

银行必须在良好的、定义明确的信贷发放标准下经营。这些标准应该包括对借款人的全面了解、信贷目的和结构、借款人的偿债来源等因素。银行还应当对单个借款人、借款单位、某行业的借款设定信贷发放的上限。此外,银行还应当就批准新的贷款以及对已有贷款扩大授信额度建立标准的程序。

(三)优化信贷管理支持系统

进一步优化系统使用环境,做好信贷系统流程和显示界面梳理优化工作。规范信贷系统数据录入,做好信贷数据积累,逐步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加快完成信贷报表系统优化升级和推广应用,提高信贷系统统计分析能力。

(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人员培训

第4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通过资信调查或者相关数据的收集经过分析判断之后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评价,对营销行为的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已经从质量、价格与服务竞争转移到信用竞争阶段,企业在进行营销决策时必须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从而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实现生产扩大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为宏观政策所导致的风险,从总体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产业结构转型也使得信用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基本环境正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国家与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会使得企业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最终导致市场营销行为的失败。但是目前阶段对于因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还无法实现定量预测,一般只能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即企业在制定营销决策时对于客户与企业所在区域的政策风险无法实现精准判断,同时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风险的可控性逐渐被削弱。

(二)企业内部风险

客户信用质量对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赊销中甚至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营销成功的标志是实现货款的有效回收。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必须要具有较为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具体职责。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成立专业部门负责客户信用质量评估与信用风险管理。从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来看,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认识与能力存在缺陷,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往往将工作任务下放到销售部门,而大多数销售人员并不会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调查,从而使得营销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信息风险

信用质量评估与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的信息与数据,只有以真实数据为分析对象,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实现客户信用质量的有效评估与管理。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是决定客户信用质量评估结果的基础,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则是保证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企业如果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则无法实现对客户信用的有效评价。其次,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已经获得了准确的信息,但是由于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针对于现阶段导致企业营销中存在信用风险的具体因素,现阶段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只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才能真正的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质量。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赊销将会成为重要的营销促销方式,而在赊销当中必须要通过客户信用质量评价与管理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用体系将会逐步完善,也会成为影响营销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不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则必然无法把握时展的基本方向,在未来必将被淘汰。

(二)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与管理组织与制度

针对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信用评估与管理方面还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基本状况,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与制度建设成为信用管理的重要任务。组织机构建设必须要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依据,但是必须要组件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全权负责信用管理任务,提高信用管理的专业性与有效性。信用管理部门内部还需要针对信用管理的具体任务设置不同的岗位,将具体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身上,避免问题发生时互相推诿责任。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一般设二到三级职能岗位,存在岗位重叠设置时,必须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部门经理为信用管理部门的最高领导,直属企业最高领导部门,下设客户资信调查人员、客户档案管理人员、信用分析人员、款项跟踪催收人员、信用申请受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要以科学的制约机制为制度设计依据,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信用信息搜集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决策制度、账款监督制度等多方面的具体制度。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客户信用管理的基础在于获得准确的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信息获得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例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允许企业从海量般的数据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并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从而提高信用管理效率。现阶段企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信用管理中。

三、结语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营销已经进入到信用时代,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新宇.中小企业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J].今日科苑,2010.

[2]何耀,唐清平.论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防范[J].中国商界(上),2010.

[3]陈莲芳,陈晓红.基于系统视角的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理论月刊,2008.

第5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23-01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当前情况下,尤其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这是因为:首先,存贷利差还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经营收入的主要利润来源,信用风险的加大会减少银行的盈利,恶化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加银行的坏账呆账,使得银行经营发生困难;其次,在次贷危机的发展蔓延下,我国的经济受到影响,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堪忧和信用质量下降,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关注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影响,监视银行的资产质量,防止银行呆账坏账的大量出现,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2008年9月,以雷曼破产和两房被接管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进入了更为严重的时期,迅速冲击着全球的金融市场,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各国央行纷纷降息和注资以稳定金融市场,重振投资者信心。我国也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1)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年初的双防(防通货膨胀和防经济过热)到年中的一防一保(防通货膨胀和保经济增长)再到年终的一保(保经济增长),以及现在的双保(保增长保就业);(2)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货币政策由紧缩性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开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支出,减少税收,提高出口补贴;(3)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准备过冬,说明次贷危机已开始影响实体经济,各企业纷纷出现了经营困难和流动性不足,尤其是出口企业,需要大量的融资。在目前情况下,向银行贷款融资是最好的选择。

在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大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原有的贷款面临着日益增大的信用风险。由于次贷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很多企业出现了订单减少、存货增多、生产萎缩、资金周转困难等经营问题,甚至出现破产倒闭,尤其是中小企业,使得商业银行的已经贷出的款项无法按预期收回,这些贷款随着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信用风险日益增大。(2)新增贷款的信用风险大。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企业经营的困难会日益加大,其经营风险也会加大,当然,银行向其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一般情况下,发生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银行坚持贷款审批条件会出现惜贷的场面。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属于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在国家政策面前,商业银行会降低贷款审批条件去支持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如为不严格符合贷款条件的经营困难企业或者信用级别低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甚至为了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为风险很大的正进行产业转型的企业或新建企业进行贷款。(3)金融危机期间,社会资产价值缩水,这也会导致商业银行各类资产信用风险加大,一旦真的发生违约事件,银行资产难以保全,发生损失的程度加大。例如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如果贷款违约,由于抵押物或质押物资产缩水,不能够完全清偿银行的贷款,银行就会发生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为了银行的稳健经营,势必要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商业银行存量贷款资产和新增贷款资产的质量控制

对于还没有到期的存量贷款资产,应密切监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企业生产的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产品。生产落后,应同意其破产,并进行破产清算以保全银行资产或减少损失;如果企业很有发展潜力,只是出现了暂时的资金困难,银行应允许其提出贷款展期申请,甚至于对其新增贷款以帮助其度过难关,企业救活了,银行的资产也就安全了,这是个双赢的结果;对于一些其它的特殊的企业,银行可采取增加抵押和担保的方式降低信用风险。

对于即将发放的新贷款,银行应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条件,加强银行的内控制度和强化外部监管,做好贷前调查和审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应主动积极争取支持国家建设的大型项目贷款融资,对于国家出台的降低贷款条件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银行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制定出各自更为具体的措施和细则,对于数额比较大的贷款,应组织银团贷款以分散信用风险。

2 大力降低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科技支持落后,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使得信息管理延伸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功能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实行信用管理的量化分析和管理,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起高效并且相互监督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

3 创建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

信用风险管理事前预防效果最好,实行谨慎的贷款政策,但是,过于谨慎的贷款政策在减小了信贷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其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事中监测,一旦监测到某种贷款信用风险过大,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分散和转移。一旦信用风险发生,虽说进行事后的补偿是必须的,但已发生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

4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切实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经济责任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结构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国有股或集体股独大,导致所有人缺位,银行的领导也是由政府任命的,银行内部按照行政级别管理,贷款的发放人为影响因素很大。银行管理层的信托责任不强。易受政府控制和影响,这会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大,我国本世纪初两三年银行坏账比例很大,国有企业贷款不还,就是因为银行承担了政府进行经济改革的成本。

5 重视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来降低信用风险

第6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使得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凸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这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形式。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当今风险管理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如何防范与降低信用风险已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3、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人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人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而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而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水平。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充分的客户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确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对各类业务的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和优化。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强化风险外部监管,完善宏观外部环境。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场约束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强调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敞口、会计政策以及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6个方面的信息;其次,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再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落实《物权法》,修订完善《破产法》和《担保法》等,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立法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金融秩序。

第四,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据有关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 at Risk[M].New York:McGraw 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6-7.

[4]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第7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使得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凸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这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形式。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当今风险管理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如何防范与降低信用风险已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

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3、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人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人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而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而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水平。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充分的客户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确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对各类业务的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和优化。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强化风险外部监管,完善宏观外部环境。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场约束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强调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敞口、会计政策以及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6个方面的信息;其次,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再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落实《物权法》,修订完善《破产法》和《担保法》等,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立法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金融秩序。

第四,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据有关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 at risk[m].new york:mcgraw 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6-7.

[4]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

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5]崔炳文.新巴塞尔协议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

第8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董事长,经不住信用社承诺高利率存款回报的诱惑,将1000万元现金存入浙江宁波的农村信用社.存款到期他去取钱,却被告知他的钱已替他人作贷款担保不能取,在他完全不知情情况下,发生了这样的事,急得他直跺脚,尔后走上了诉讼的程序……类似这样的信用风险,或交易中的其他信用风险,许多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经历。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后,随着世界的动荡多变,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加剧了企业经营中各种风险的发生程度和频率。信用风险首当其冲,像疫情一样在世界各地出现;2003年,长虹集团在美国遭遇巨额诈骗;2004年,以温州人经营为主西班牙鞋城被烧……2008年,由美国住房次贷危机引发海啸式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全世界震惊。无数事实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经营、国际经营风险四伏。中国民营企业必须正视现实,把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和防范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尚未重视这项工作,或不懂得这方面知识的企业必须要开始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因为,这是每个民营企业的必修课。

综观我国民营企业,泱泱千万户之众,90%以上为中小企业。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发展除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外,凭的是个人的精明和胆识。他们当中有政府工作人员下海的,有从原国有企业出来创业的,有城市居民,也有众多原来的农民。一般来说,民营企业经营比较灵活,企业家个人综合能力相对较强,比较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和社会关系的处理,但致命弱点是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管理水平低下,并滞后于企业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大批民营企业涌现时,正值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强化与国际接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原本企业管理落后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越来越强情况下,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关知识,他们大都没有学过,关于信用风险问题,国内专家也仅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这方面的知识远远还没有普及广大中小企业。因此,我国有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因为风险管理跟不上夭折在起步的路上,有人评价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寿命平均只有三年”。这种现象是与各类风险管理,尤其是信用风险管理跟不上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营企业必须要补上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和防范这一课。

信用风险狭义的概念是指信贷风险。广义的是指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若对信用风险进一步拓展理解,则信用风险还包括风险这一层面。风险是指债务人所在国家政局不稳定、经济体制不健全或政策多变,导致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何种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中信用风险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信用风险源于信用过程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我国不断融入世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后,信用交易规模日趋扩大,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其潜在信用风险问题日趋突出。而信用风险是各类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加之,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客观的、主观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这一问题,因此,信用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又为企业防范增加了难度。

在国际国内过去长达多年的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银行或金融机构角度研究较多,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管理措施。但关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几乎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而在经营实践中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关于民营企业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还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是由识别、估测、评价、控制和管理效果评价五个环节组成。核心在于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充分体现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根据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考虑民营企业的“实战”需要,笔者认为眼下民营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补课的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识别了解风险源,掌握规避风险的基本技巧。风险源是指那些可能导致消极后果的因素和危害的来源。以民营企业“走出去”为例,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一)、投资所在国家的政治风险。政治风险表现在政府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来源于战争、和其他政治骚乱。(二)、政府政策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指影响商业环境的政府政策不稳定。其中包括无法预期的财经和货币改革,价格控制、贸易壁垒水平的变化、国有化的威胁、政府规章制度的变化以及利润汇回国内的限制等。(三)、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一个很广的概念,涉及经济活动水平和价格水平的波动,通货膨胀、汇率和利率的波动等。(四)、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企业对东道国市场需求的波动,或者由于国际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产生阻碍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实际上包含产品市场风险和竞争风险。当这些风险发生时,你的原有订单将有可能被取消。除此以外,东道国的自然灾害、人文习俗,信息不对称、行业标准的执行等,都有可能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风险源。所以要求每个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东道国要有全面的了解,要把“走出去”过程中的每一步棋可能出现的风险想清楚,并制定相应规避措施后再行动。

二、建立起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笔者长期与民营企业打交道,了解到民营企业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这项工作除规模化企业相对做得较好,有专人负责外。大多数中小企业是没有专门人员负责的,只是在出了问题后,才让财务部门或办公室及有关人员参与善后事宜。对事先、事中、事后环节的监控管理是缺位的。没有企业信用管理组织体系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自身的风险。

借鉴信用风险管理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企业做法,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般由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组成。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有关人员组成,同时聘请熟悉本企业业务和相关法律的业务人员,出口企业还应聘请熟悉国际贸易结算的行家、及有关涉外部门的专业工作者参加,以提高决策质量。决策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审查批准企业的信用政策和风险管理策略;审批高风险的大额交易事项,以及其他重要信用风险事项的处理方案等。信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客户的资信调查,分析、评估、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的档案,信用信息系统,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审查业务部门与客户签订的合约;监督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等。企业的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等业务部门是企业信用管理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要认真执行企业信用管理的各项规定,积极配合、支持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并及时主动向信用管理部门报告、反馈有关信息。

第9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含义

信用风险,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方面,信用风险就是信贷风险,没有能力偿还相应的债务成为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广义方面,它包括所有的交易行为中,由于交易主体产生了违约行为,致使交易不能正常进行的一种风险。此外,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中,信用风险的范围十分广泛,债权人的资产价值和交易中的违约风险都可能因为一些因素发生不确定性的改变,由此引发的经济损失都包括在信用风险的范围内。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指由于交易对象由于某种因素没有意愿或者没有能力履行合同条件而产生违约行为,致使参与交易的另一方遭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如果银行没有及时查出应被认定为损失的财产,没有停止利息收入确认,增加核销呆账的准备金,那么就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问题。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一些问题出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必须要对它们展开深入的研究,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一)信用风险管理外部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外部市场环境欠佳

目前我国信用体系机构由于相对独立,所以数据共享方面存在障碍。企业信用信息的调查和数据主要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他们的各自的信息资源是不公开的,因此数据的不合理利用都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我国对于违约的惩罚仅在《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中出现,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没有相关法律的保障,难以避免失信或违约的行为发生。

2.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众多,在没有法律统一的规定的情况下,所以对相同对象的信用评级报告会有较大的差异。我国银行监管部门采取的措施是,设立较高的门槛,但并没有使用到现场的方式来进行监管,所以监管部门只对信息进行采取和分析是远远不足的。

(二)信用风险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开展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需要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的支持。但是,目前存在许多问题的信用评级体系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内部和外部的信用评级体系要结合起来,用于对企业的信用评估中,对企业的信用情况有更好的了解,然后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以此来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但是,在我国,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的外部评级体系发展并不成熟,仍然有一定的缺陷。我的的一些行业没有按照规定进行信用评级,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不真实的数据存在于信用评级的体系里,限制了信用评级体系的应该起到的作用。除此之外,许多行业的透明度不高,对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造成阻碍。

2.数据库系统有待完善

以前信用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还没有被重视起来,没有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以后,定量分析开始被重视起来。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工作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有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但是,不同银行之间的数据是不共享的,这是由于保密原则和竞争的缘故,所以造成了信息在不同商业银行系统中闲置或是重复的现象。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数据这方面的管理工作较晚,并且存在较严重的数据冗余和缺失现象,数据较为缺乏。

3.工作精英人才不足

由于国际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发展越来越复杂,现在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处于不断增长的时期,需要更多有高专业素养的人来从事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还是从国外引入较多,由于已就业的银行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受到其工作的影响,很少有机会再系统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他们对理论知识熟知,但是在实践方面,还远远不足,所以对整个银行体系来说,他们不能填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空缺。

4.信用风险转移手段不足

信用风险的转移指的是通过金融工具降低信用风险的集中程度,而我国的转移工具不够多样化,近年来,主要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有信用衍生品、贷款销售、资产证券化等。抵押、担保、交付保证金等手段都比较单一,而且对后续的风险的管理标准没有进行统一,相互存在不同,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隐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市场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改善现有的问题:

(一)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银行征信业的管理职能,对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进行参考,并采取措施弥补我国的法律漏洞,使得银行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用法律保护和监督征信监管,如果没有法律的监管,那么市场将不能长久有序地运行。如今市场经济发展飞快,不能只是依靠一些条例,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规来维持稳定。第三,对失信行为予以严惩,并且提高交易对象的违约成本。如果没有惩罚措施,那么市场的违约行为将可能大大增多,严重影响市场的秩序,所以要对那些欺诈行为或是有不良记录的机构或个人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可以彰显出法律的公正,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市场的稳定。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

为了采取措施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动态而又精确的内部评级体系是无法缺少的。因为对于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是必须以完善的内部评价体系为重要根据,致力于信用风险的预警,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现金流类目,巧妙地运用于风险预警体系。内部评级体系的完善,需要受第三方的评价体系的检测,由此分析企业综合信息,包括内部的各种信用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借贷款与资金流转的信息等有效的迅速控制,有利于信用风险的管理进步和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维护。

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第一步是要建立可靠可行的相关指标系统。这就需要掌握现有的相关数据,整理设计出有关预警指标,以此来建立公平、具体的资料库,来迅速地掌控现有的风险。科学的分析离不开各种风险预警数据模型的运用。常见的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用来决定信用风险方面或者风险预警的相关指标。而聚类的分析方法能有效分析指标。关联矩阵又是对分析结果进行权重分配的重要方法。为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决策、风险预警体系的运作以及整个管理系统的维护状态良好,有借鉴他国有效的内部评级方法的需要。目前,国外的一些先进商业银行广泛运用的模型CreditRisk+KMVCredit模型和PortfolioViewCreditMetrics模型,更多地采用模型分析法。考虑到维护国内的经济整体环境,和商业银行的预算情况,从实际出发,开发适合本国国情的可进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评级的技术模型。

(三)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持续研究分析,内部管理系统运作的不断维护更新,使信用风险管理以上升到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层面。所以在公司内部,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的加强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信用风险方面的管理过程中。其中,风险管理意识的强化包括各个管理阶层人员在监督问责方面的参与意识,就是要求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为了在公司内部的管理系统能有效运作,清楚的认知信用风险,并在公司运作流程中时时刻刻注意是商业银行内部工作者的职责。致力于营造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监督的工作环境氛围。而风险意识的加强,主要措施包括有关道德规范的宣传和培训制度的建立,制定公司内部员工的学术提升,包括风险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和金融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应以身作则,不仅仅应该提升自身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还应该积极带动整个公司的风险管理学习意识。并且,为了使风险管理的理念有效地深入到商业银行每个人的心中,公司可以建立适当的相关的激励和惩罚制度。从而树立公司内部的信用管理文化,强化每一个人自身的信用风险意识。只有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从业工作者都深刻意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各项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完成,更好的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四)加强专家化人才培养

改善信贷工作人员的现状,提高信贷人才的专业化,建设高素质的信贷队伍,是首要任务。可以把客户经理的客户营销职能和管理职能加以融合,提高客户经理的职业素养。其次,资格考试可以结合相关业务进行,将考试内容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并给予岗位在职人员相应的培训,完善其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加强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其工作能力。同时,提高信贷从业工作者的信贷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对企业经营情况的掌握。第三,注重业务考核,建立适应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考核机制,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适当引导和激励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热情,提高文化软实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我国商业银行良好运作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枢纽性存在。树立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加强公司内部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要建立起全面可靠的信用数据库,对于每一个银行交易相关者的数据进行专业的处理和分析,做到科学且公正。再者,信息系统的科学树立,离不开数据收集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所以在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的同时,专业人员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的工作也要高要求。以此来保证数据各方面工作的准确、全面和公正。因此专业的技术人才团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借贷交易的交易记录和相关交易者的信用评级,需要不断的影响更新客户的数据信息,而这些信息都必须存在整个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商业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需要全面、准确、公正的最新数据的支持,而这是内部风险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第一步。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建立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应该注重商业银行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的优化。公司高层以身作则,并实施合理健全的监督奖惩制度,以此提升公司内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正不断地发展,而整个金融市场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商业银行当然也不例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状态影响着整个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形态发展态势更加灵活多样,所以这无疑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难度和重要性。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不仅仅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除此之外,国民经济的稳定也在一定程度受到了它的影响。所以说,在我国的商业银行里要提高内部信用风险方面的管理能力,且要同时完善内外评级体系的相关建立。因此在结合整个金融市场的同时,致力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方面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规划作出有力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国慧.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6(02)

[2]王朝龙.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企业.2016(02)

[3]校飒.信用风险研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9)

[4]李蹊.交通银行XT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4

[5]刘利文,王吉恒,王国荣.KMV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0(10)

[6]李培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7]张道龙.关于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A].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2016

[8]程茂勇,赵红.股权结构、上市状况和风险――来自中国商业银行的经验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3(03)

[9]James Cash Acrey,William R.McCumber,Thu Hien T.Nguyen.CEO incentives and bank risk[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0(5)

[10]Giuliano Iannotta,Giacomo Nocera,Andrea Sironi.Ownership structure,risk and performance in the European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