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中学排球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出教学目标:
1.增强体质,掌握并提高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提升运动能力。
2.教育学生通过排球教学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兴趣,培养打排球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3.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重视人际交往的才能和科学合作的品质。
4.重视对学生的责任感,养成好的生活方式。
5.弘扬体育品质,促进学生积极乐观开朗的学习态度。
二、中学排球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的理念
1.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2.调动运动兴趣,深化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的形成。
3.发展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学习重要地位。
4.关注个人个性成长,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展。
教师应该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教育学生从排球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中得出结论,教育学生重视过去的学习能力的延续,重视只关注身体机能锻炼转变为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身体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还要收获排球锻炼对人的多种益处。
三、在教学设计中选择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好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重视新课程中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选择,重视形成地区和地域的特色,形成排球课程的学校发展脉络,重视学生排球技能的提高,教师要保证体育课程的开展,重视排球场地、器材等条件的运用,教育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程资源的优化,实现排球教学内容和过程是完成体育任务的保证。
四、排球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重视教育学生坚持锻炼,保证学生的运动兴趣,教育学生自觉地进行锻炼。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实现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形成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是身体好,兴趣强,体育基础不一样的个体组成的,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别。因此,教师设置课程目标时,要重视个性差异和体育要求来设计和选择体育教学,指导学生根据排球情况确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增加练习难度,采用不一样的教学策略来制定学习标准。
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教师应该在后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应该设计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明确教学的原则。中学的排球运动兴趣中,教师应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育学生形成好的教学设计,重视激发学生好的学习兴趣,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根据学生选择好的体育教学内容,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改变练习形式,重视加强学生对体育价值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直接参与运动的兴趣过程。
中学排球教学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讲座、案例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教学例子等展示教学评估,提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掌握好的教学设计方案,重视了解教学内容,明确不一样的教学作用,提高排球教学设计的效果。
教师应该深入体育新课程的观念,重视根据排球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的目标和规范,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规划,教育学生学会“教什么?”“如何教”“怎样指导学生学”“怎样实现排球教学的探究和发展”的方案,掌握好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伴随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帮助学生累积的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形式来运用教学策略,让体育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体育教学设计的目标。体育教学设计应该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来总结,学生要将教学设计放在实践中检验、修改。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艺术的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成就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体育新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是实现体育与健康的指导性资料,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要求,规定了排球技能的性质、目标和标准等,提出教学评价的含义,决定着国家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编写教材、进行锻炼和评价学生成绩的依据。
五、科学的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方法指导的设计
我们过去在教学中考虑的是教师怎样教,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视教学方法,重视教学学法,对学生的学法等加以指正,学法要重视具体明确,重视体现主体性,学法选择的时候首先要恰当体现主体性,把学法指导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考虑,教师指导学生学法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学生在教材内容的上面可能出现的阻挠和原因,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策略,学生该怎么学,教师在教学上需要设计哪些环节,如何调控指导教学时间等。教师要保证学生精心选择课堂提问,巧妙设计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实现学生之间交流、质疑、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育学生掌握能力、技巧和身体锻炼的方法等。
2.教学方法的策略选择和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
1.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
2.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二、学习目标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做出跳跃的基本动作,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三、教学思路
让每个学生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片段介绍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1)课堂常规(略),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2)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随音乐跟教师一起跳舞。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1)唱儿歌―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
(2)学生唱―编―跳―练―评,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1)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创编各种跳的方法。
(2)唱儿歌―分组游戏―能力拓展―创新能力评价。
(3)学生唱、唱创、创评、评,展示创编内容。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1)放松: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2)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五、案例分析
1.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遵循学生课堂上的心理活动发展过程,进行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仅起到适时的诱导和点拨;在技能的学习时,不再是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分组练习的老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在大脑中形成表象,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学生实践后教师再点拨,这样循环往复(注意老师的点拨要有层次性、渐进性)。开始课上利用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学生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着欢乐的小鸟自由地飞翔。“嘟”一声哨响,教师迅速做出集合的手势,学生们快速跑向教师,学生们在慌乱中总算把队伍站好了,但有两个学生却找不到自己的位子。教师故作急切的样子说:“这两只小鸟迷路了,谁能帮他们找到家?”大家很快帮助两个迷路的小鸟找到了自己的家。
这样的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教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跳跃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想象进行各种创编练习。教师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地练习,自我展示风采,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感受。学生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键词:合作学习 大学体育 教学
一个新鲜事物的诞生,必有它的缘由,在长期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提出给沉闷的体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但由于在学理研究上不够成熟,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缺乏一定的认识与限制,从而导致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泛化现象,并进一步致使体育教学实践者缺乏了研究与实践的信心。但这只是相对短暂的现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远远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同时体育教学模式也并不是昙花一现的花朵,自有它深层次的价值与功能。我们这么说,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要转变观念,不要放弃一件有价值的事物,那样做不是科学的态度[1]。
1.合作学习的概念与内涵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只来源于教师传授,还依靠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种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主体的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其次,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递,是双向或多向互动一个社会化过程。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是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任务为核心,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并运用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环节,注重学生的人人进步。因此合作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的小组中,明确责任分工,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共同实现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2]。
2.开展合作学习的几个步骤
2.1选择恰当的内容
有些教材内容中的某些知识点或技术关键,学生在学习或练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障碍,而这些困难或障碍如果不得到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与效果,但是有关教学中的困难或障碍光靠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大或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这就要依赖体育教师合理的设计,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的形式来解决。
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或需要安排合作学习形式的,那些运动技术简单、运动知识与原理显而易见、不属于运动教学或群体行为的问题就不需要开展合作学习,因为合作教学比较费时间,小组之间的组合比较困难,如果不需要合作学习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或不开展合作学习的效率更高,就可以不安排合作学习。
2.2制定相应的合作学习目标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有的放矢。
2.3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合作学习不一定都能收到实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对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实施合作学习,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2.4建立比较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小组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多方面因素,一般可以按照异质分组,让每个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运动成绩、思想活跃程度等得到一个有机的组合,充分发挥各组成员的作用[3]。
2.5明确个体责任
个体责任是指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是合作学习形式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有了个体的责任,就能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做,这也是合作性学习取得进展的关键。
2.6及时做好评价
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方式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自评;教师课后评价。组内开展自我总结、自我反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讨论成员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效等问题,可以改进之后的合作学习。教师对小组的合作学习应做好课后总结,甚至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3.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互相看看、互相提提意见”、“学生凑在一堆儿说说话”,以及“排球的对传、对垫”等行为,只是一种合作行为,还很难称得上是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由“合作学习的课题”、“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时空”和“合作学习的形式”等要素共同组成。而不是通常的分组学习和同学间的相互帮助。
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与能力,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现在,许多体育教师都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合作学习,这种探索精神和改革勇气是必须肯定的,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是,我们必须弄清楚合作学习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合作性学习必须要有“合作学习的课题”、“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时空”和“合作学习的形式”。不能把通常的分组学习与一般的同学问的帮助,与合作学习这一现代学习方式等同起来。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它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不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发展学生个性等缺点,我们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或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利于取长补短,更加有效地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必须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各自的努力,实现小组共同的目标。在上例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也没有要求,这样必然导致混乱的现象。教师采用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一种好的策略,但是却打击了其它一些同学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下降了[4]。
例如,以一组(10人)为例,由一人担任组长。用白粉画好5条直线,2人面对面一组一线(此线特指传球路线),分5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安排以下练习手段:分5小组传接练习(按白色线路进行传球,并观察传球线路情况)——集中讨论(可采用2人一组对传练习轮换、其它同学观看的形式,讨论分析与总结“球没有传直的原因”,并提示接下来的练习应注意的技术问题)——再练习——再集中探讨(可以让练习比较好的与比较差的小组进行正误对比示范,分析“把球传直的技巧”和失误的原因,并要求组内同学按技术要点进行练习)——再实践与体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球传直的技术问题”(可能大腿外展、传球用力部位、用力方向、传球方向等问题)与“停球的技巧问题”(可能有大腿外展、脚内侧接触球瞬间的位置、顺势缓冲、身体姿势等问题)。表面上小组活动效果不错,但是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活动,没有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其实,这是合作机制不完善的体现。在合作学习中,机制包括哪些方面呢?第一,分组设计要做到精简高效。具体地讲,人数要控制在3—6人之间,应确保组间技术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尽量做到公平分组;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第二,场地应相对集中,确保易于互动交流。第三,要各司其职。合理分配合作任务,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第四,轮流发言,人人行动,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第五,综合评价,共同提高。教师在评价时既要肯定个体的能力和进步,又要突出小组所有成员的积极作用。而在上例中,水平较低的学生变成没事可做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态度和现象[5]。
结论
因此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然而由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或者过分宣扬、扩大它的作用,从而导致实践中的各种偏差,这是“摸石子过河”的必然阶段,经过了这个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对它进行反思与重新认识,才能使之更上一层楼,发挥它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孙士杰. 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2(06):183-184.
[2]康瑶. 合作学习法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J]. 内江科技,2013,21(05):105-106.
[3]瞿德明. 合作学习理论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新西部(理论版),2013,23(09):159-160.
关键词:体育教师;层次;教研;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3-0035-03
目前,各种体育教研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有传统的各种展示课观摩、同课异构、优质课评比、各派体育教学理念的学术讲座等等,也有比较时兴的网络教研、网络案例沙龙、大型活动现场会的视频直播。这些教研活动形式的出现,既丰富了以往单一的教研内容,也开拓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视野,尤其是一些网络直播的现场展示会,可以不出远门,直接了解各地区的先进做法。但是,无论是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课例展示,还是具有现代气息的网络直播,都不能真正满足各个层次体育教师的内心需求。首先,一次课例展示或学术讲座,虽能暂时性洗脑,但不是过程性的,一个课例只是单纯的某个单元的一节课,学术讲座更是突兀,仅代表某个学者的观点,很难内化成教师的实践性指导知识;其次,网络研讨和大型活动的展示直播,很大程度上都有一个精英团队在操作,它的目的往往宣传大于教研,一些切口很小,实践性较强的方法很难涉及到,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缺乏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将体育教师作一次教学生涯(教学资历、水平)的分层,进而分析各层次教师的教学之需,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实践性指导建议,以期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决策和各学校的校本教研实施提供方向。
一、体育教师的教研需求分层
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需求是有区别的,我们根据需求不同将其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初为人师层,即,新入职的老师,教龄一般在1-3年。新入职的教师首先需要能站稳课堂,对课堂的组织、管理实践性知识很需要;其次是基本的备课规范,如能写好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并能根据设计来授课;掌握基本的体育课常规教育、对课堂安全隐患的预判、分析和排查,在课堂上会进行保护与帮助,传授给学生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方法等。
第二层次为教学中坚,即,小学高级教师或中学一级教师,教龄在4-10年。这一层次是体育教师的成长关键期,也是教学能力的分化期。这一时期的教师已经能站稳操场,能基本驾驭课堂,迫切需要获得一些实践性经验和技能,能成为本地区的教坛新秀甚至学科带头人,并能在各级各类优质课、展示课、一师一优课和技能评比中获奖。参加这些评比不仅需要完备、熟练的运动技能,而且要学会写课后反思和教学案例分析,能在反思中提炼教与学的方法,积累课堂组织与管理的操作经验;能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会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独立设计单元计划(模块单元计划),根据单元计划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
第三层次为教学骨干、能手,即中学高级教师,教龄在10-18年。这一层次的教师一般都在各自的教学领域创造出教学业绩,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底蕴。需要的是能在自己所擅长的教学领域成名、成家,提炼自成体系的教学技艺,并将这些教学技艺通过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个人教学专场研讨等形式推广、引领和辐射,发挥名师效应。这一层次的教师需要一些申报教学实践类课题的知识指导,如如何提炼课题,根据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将个人的教学经验通过课题的实践得到有效升华;鼓励其申报名师工作室,对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运作方法进行指导,以扩大教学影响。这一层次的教师评上中学高级后可能会出现“生涯高原期”,觉得功成名就,可以退居二线,修习身心。因此,教研要针对“高原期”的老师提供努力的方向,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撰写心得体会发表学术文章,通过各种学术讲座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设计申报特级、正高级教师的个人规划等。
第四层次为教学名师,有少数体育教师能晋升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龄大多在20年以上。这一层次的老师应该是该地区的名师,甚至是地市级名师,有名家风范。对于这部分教师而言,对个人名利已经淡化,旨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工作,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能逐步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甚至教学派别和体系,直至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教学主张”。余文森教授指出,“提炼教学主张,是引领教师从教学经验走向教学理论,从教学思考走向教学思想,这是促进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从而实现自我超越的专业生长点。”[1]
笔者在阅读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的著作《教学勇气》后,借用书中观点来诠释教学名家的内心自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里,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比起依赖于我采用的方法,更依赖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并愿意使其在教学中运用,且敏于接受其影响的程度。”我个人的浅显理解是,此层次的教师要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然后才有能力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此层教师的培训更讲究艺术,有的r候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阅读分享,同伴倾述,更能唤醒专业的自觉,内心的自我和倾听学生的意识。一个简单的教研建议是,要尽可能使得这些教师能学会“自言自语”,找回自我,和内心说话。
二、分层实施教研的策略分析
处在第一层次的体育教师更多的适合集体统一培训,培训可以从最基本的教学设计入手,围绕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重要内容分块培训,如,如何撰写有效的教学目标,如何使隐性教学目标显性化,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实践性知识的培训可以从课堂常规、课堂组织与管理、安全预设等几方面入手,一些基本的课堂常规,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可以通过阅读《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解读》《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等教学用书,结合实践案例进行解读。课堂组织与管理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队列队形知识,观看全国体育教师技能比武的现场视频,通过上课、观摩、点评、指导教师上“下水课”、教学再设计等互动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安全预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教研主题,包括:场地器材的安全排查,各种运动项目的风险研判,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学习,课堂安全细节(关键点)的把控,学生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控制、运动创伤的急救常识等等,这些都是教研的关注点,尤其要注意调控自身的上课情绪,学会管理违纪学生,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甚至情绪、肢体对抗和体罚现象。第一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核心词语就是“模仿”,通过大量的阅读,观摩海量的教学视频和优质课例,了解基本的上课套路,模仿和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择优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经验,这是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捷径。
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教师其实相互共存,优秀的第二层教师有可能很少在第二层次逗留,直接成长为第三层次教师,这类教师是平时能注重教学积累,积极撰写教学反思的教学精英。相反,虽然已经处在第三层次的教师,由于平时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在“生涯高原期”徘徊,很可能教学水平降至第二层次。因此,处在这两个层次的教师是开展教研的重点对象,也是一个地区体育教学水平能否上档次的关键。教研的基本内容可以为,一是开展体育教师技能比武(练兵),要求稍高的还要进行体育教师的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过关测试。往往在这个层次的体育教师由于学校、家庭琐事缠身,忽视自身的身体锻炼而中年发福,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相继退化,在课堂上不敢做示范,也没有能力完成准确优美的示范。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的根,是立身之本,一旦丢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就不复存在;二是提供日常交流学习的机会。我在为一些地区作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讲座时了解到,当地区教研室或学校为教师们提供机会的时候,教师们都希望能互相学习,如,不同地区、学校教师之间关于教学的日常交谈;固定的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内容要有连续性,至少一个技能单元,可以多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参与计划和准备;三是这部分教学骨干对培训指导教师、教研员的愿景是:(1)更广阔的教学视野――关于同一教学内容有很多种不同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练习技能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都和实战运用相关联;(2)可靠――由受培训教师的成功所证实,教师的成长很多时候是一个时期以后才能显现,最有效的检验方法需要通过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反馈;(3)促进――建议和鼓励而不是命令,帮助而不是操纵,真诚的表扬和建设性的批评相结合;四是引导这部分教师学写教学反思,养成习惯每节课后或几节课后能记录课堂细节,提炼教学反思,在日常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捕捉课堂的意外事件,记录这些事件是开展反思的前提条件。在组内校本教研时可以开展各种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的分享活动,同一案例通过分享可以有不同种的教学反思,通过各自教师的不同案例展示可以启发上课老师捕捉教学现场意外事件的自觉性。经过不断地反思积累,可以提炼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集合成论文,可以评奖、投稿,为职称晋升做好准备,更重要的可以树立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处于二、三层次的教师成长主要靠“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第一层次教师的成长主要表现在课堂行为方式的变化,而二、三层次教师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看问题的立场方法的重大变化。尼采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眼睛”,因而有各式各样的“真理”。骨干教师区别于普通教师之处就在于他能看清课堂中的细微、弱小的教学细节,发现内在、本质、深刻的教育智慧[1]。
处于第四层次教师的标准,我们可以列出很多优质特征:(1)完备的学科知识与运动技能;(2)课堂上总是积极倾听、对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练,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能;(3)用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手段、辅助器材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练需要;(4)保持课堂在安全、轻松的氛围下,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5)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适时地和学生一起练习;(6)尽量加大学生自主学练的时间;(7)对学生的表现有很高的期望;(8)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进度并及时提供反馈。[2]以上这些特征或许在一些年轻教师课堂中也能找到,似乎一般优秀教师的表现都是这样一种方式,然而,要在此基础上培育真正自成一派风格的大家,还要经过反复思考独特的教学体系,给他们的实践赋予不寻常的意义。鼓励这部分教师在组织和操作自己课堂的方式上显示特立独行和充分自信,逐渐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的提炼一是靠“兴趣”驱动,指的是教师凭其兴趣、爱好、感觉进行的,说到底就是他们喜欢这样教,这样他们感到自在、开心和快乐,当然,他们的兴趣一定也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即,学生认可、肯定、欣赏他的教[1]。他们能细致入微地去了解学生,用学生很容易理解的方式去教学,而不必根据教育专家、教研员、教研组长和同事所说的该怎样做去做。这些教师只关乎和自我内心对话,能倾听全部学生的心声,对自己所做的完全是正确的信心驱使,而不需要其他人来解释教师的职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2]。处于第四层次的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还能帮助别人、指导别人、让别人进步。
三、结语
体育教师需要怎样的教研?这个命题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都将成为各级教研部门、学校体育教研组关注的命题,大多数教研员、师训员和教研组长为教师们量身定制了培训计划,但不管怎么努力帮助教师成功,许多教师仍然遇到如何调整自己的问题。笔者以为,新教师和处于第二层次的教师可以倾向于行政上的一些规范教育和教学技艺培训,而处于三、四层次的教师则应更多地关注专业自觉,教研部门和校本教研更多的是提供发展方向和专业支持,而不是一味的靠继续教育学分制来被动地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赋予了课堂新的活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更为关注人的发展,其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方式的改变注定了学生们相应的能力将会逐步地提升。与此同时,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学生们在此种氛围下必将产生比传统教学更多的差错。这一结果的出现,如果“放任不管”将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习动力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产生。为此,如何看待差错,如何挖掘差错中积极的价值,将是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差错,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1导致差错产生的因素
差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差错往往是在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居多,这个阶段的差错产生是由于兴奋的扩散,内抑制尚未建立所导致的。另外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的准确性,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与认知水平的高低,运动技能之间负迁移的相互影响,教学内容安排与组织教法的运用,未及时纠正而形成的错误动作所导致错误的动力定型等等都是导致差错产生的缘由。为此,将差错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时,首先要了解产生差错的根源方能对症下药,唯有先观其表、探其本、溯其源,而后才能拟其策。
2差错对体育教学活动所能生成的积极影响
2.1明确了教与学的方向,查缺补漏
从课堂目标达成的角度来审视差错,它的存在是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差错的出现表明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缺漏,也暗示了学生们在接受或掌握教学信息中存在着思维受阻与偏差。缺漏与偏差的生成,它为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2.2提供了“鲜活”的教材,错是为了更好的教,错是为了更好的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尝试——发现差错——改进差错——再尝试——发现新差错——改进新差错……的循环过程。差错的产生,犹如一面镜子,提供了“鲜活”的实例,起到了以儆效尤的警示作用。错为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创造了条件,错为帮助学生取得进步提供了动力。
2.3防治不良的陋习,形成“自我否定”的意识
当学生们出现差错时,往往都表现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这种浑然不知的差错,需要教师或同伴能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友情提醒”和帮助。提醒是为了促成“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帮助是为了逐步改正不良的陋习。让他们早日走出差错的“泥潭”,树立自信也建立时常自省的思维意识。
2.4提高认知,形成正确的“差错观”
出现差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差错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对于教师而言,合理地运用差错,不仅仅是从中寻找教育契机,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差错认识,形成正确的“差错观”。即:错是一种不足的表现,而不是取笑他人的笑料;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而不是自我宽恕的借口;错是一种必须经历的阶段,而不是自卑、胆怯的温床;错是一种自我警醒的提示,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应对。
3差错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应考虑的几点
3.1给予学生们出错机会,切勿过度的防错、避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差错可以是预知的,也可以是非预知的。这种预知能力与个人教学经验、对学生了解情况等有着较大的关系。对待可预见性差错,教师可“留个后手,先卖个关子”。如: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的巩固提高环节,两人行进间双手传接球上篮运用较多。此种方法一经被安排,有些教师很快就能意识到,学生们在练习的初期,可能受到原地双手传接球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忽略了传接球时需要侧身和跨步,传球时需要提前量等这些细节。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他们会“越俎代庖”式采用诸多的到位或“越位”的提醒与暗示,来帮助学生们“巧渡难关”。显然,教学效果是好的,但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做法却值得商榷。其实练习的初期,教师大可不必包办代替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便是简明扼要的示范练习的关键点和细心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其次创造自主学习和探讨的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思考动态的与静态的传接球这二者间的差异,并带着这一疑问去探索和体验;再次结合成功案例分析对比、旁征博引让大家形成共识;最后需要点拨提升、帮助个别“后进生”,加深他们对行进间传接球诀窍的理解即:人随球动、以球领人。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教学中如果过度的防错、避错,只会限制学生的认知范围。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3.2重视改造错误的动力定型,确保纠错有效地进行
俗话说:事有轻重缓急之分,差错亦如此。体育教学中生成的差错,在不涉及人身安全因素的前提下,解决错误的动力定型此类差错最为棘手和苦恼。一旦学生中存在错误的动力定型此类差错,想要将旧的错误的动力定型纠正成新的正确的动力定型,必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普及率越高、学生们越喜爱的运动项目中,存在错误的动力定型的机率明显要高于那些“冷门”项目。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时双手发力的动作、足球脚背正面踢球时用脚尖“捅”的动作、羽毛球以肘为轴的扣杀动作等等,这些差错都是屡见不鲜的。此种现象的产生,应值得深思。这些错误动力定型的产生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学生们接受较为正规的学习或者进入相对较高水平阶段之前,便已经有了参与这些项目的经历,且接触的环境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混杂的。这些经历也从侧面说明为什么这些项目普及率高?为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在非正规的、不系统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基本上是不知所措的“一直在模仿”,久而久之便是一错再错,即便是有时能意识到错误,大部分也是“无力回天”。面对此种特殊的问题需特殊对待,在差错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热情给予赞赏。同时对他们所存在的差错进行及时的指点和评判,让全体学生明白:寻求正确的各种运动技术的学习途径十分重要;其次给予鼓励,鼓励他们能按照正确的练习方法进行纠正和改进。鼓励他们能结合网络、直播比赛、书刊杂志等再配合老师的建议去寻求不同的解决之道;再次预设纠错与监督的环节并使之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3.3注重泛化阶段差错的处理,让学生亲身体验“识错—纠错”的历程
泛化阶段产生差错的机率相对较高,其中产生差错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为此注重泛化阶段差错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跨栏跑的教学过程中,跳栏、直腿攻摆等都是很容易发生的差错。即便是练习前教师对相关的动作概念和运动表象有所强调和演示。面对这种学生们“一看似懂,一做就懵”的差错,教师需力求让这种资源“变废为宝”。练习时,首先让学生们轮流观看本小组同学的练习过程,并为其创造集体“识错”的机会和条件;其次利用教师的有意识差错法或对比演示法等,促成学生们集体“思错”、“析错”的舞台;最后适当地降低练习难度,通过练习与实践,让他们简述成功的心得,以此探讨“纠错”方法。通过此举让学生完成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自我反思、让学生体验了“遇错”—“识错”—“思错”—“析错”—“纠错”的历程,并使得他们从错误中觉醒,其价值远大于教师直接将答案提供给学生。
3.4有意的引入差错,提高自我纠错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差错资源可以是预设性的,也可以是非预设性的。可预设的差错引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信息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感情。通常情况下,预设差错的主体多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有意而为之,不是博他人一笑,而是通过“错”与“对”所形成鲜明的反差,来加深学生对教师所表达正确信息的观察和解读。如:在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利用类似单手肩上投篮或推铅球等方式完成演示动作。学生们立刻就会被教师的错误动作而“逗乐”,与此同时也会有不少“勇士”直指教师的错误之处,教师的“主动出击”随之换来的是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在“错”与“对”动作的对比中,而此时也是开始正确动作的讲解与示范的良机,通过“错”与“对”的比较学生们逐步地体会到了教师的用心良苦、通过“错”与“对”的比较便可以逐步纠错自身错误的动作、通过“错”与“对”的比较便能意识到对错误动作最好避而远之。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有意的言语差错、经验主义的差错等故意之举来“刺激”学生,让学生在“有意差错”中吸取教训和启发,借此来预防错误,唤醒学生纠错的意识、提高自我纠错的能力。
3.5以错论错,发挥错误最大的价值
差错是学生对教学信息自我解读的一种思维成果,处理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灵感,激活创新思维。有时处理差错教师不可回避或掩饰,更不可“隔靴搔痒”般的轻描淡写。如:在学习排球接发球时,练习的初期多数学生可能受限于正面双手垫球的练习模式,一下并不能适应快速的、行进间的垫球方式。导致出现了准备不足、判断不准、移动取位不及时、垫球方式不合理等等一系列的差错。这些差错的出现除了要配备相应的纠错方法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错误的出现来以错论错,让学生们逐步明白出错时如何纠正与调整、出现此类差错可能会产生的危害,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然要保证学生能够明白出错时如何纠正,需要教师能适当地降低练习的难度,降低起飞的高度,来保证学生们的练习的成就感。看似短短几分钟的“以错论错”过程,却能让学生们逐步意识到了:错的背后,是一种意外的收获等着自己去体验,错的背后,是一种未知的领域等着自己去创造。
摘 要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的培养应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不但要“教书”,更要树立“育人”的观点。本文从《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出发,浅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隐含的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 教书 育人 思想品德教育
现今,全国各高职院校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行教学改革,其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其重点。其目标就是将数十年来的社会本位观转变成学生本位观,追求以学生为本,即不单纯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1]。在此过程中,育人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本人在《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贯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谈谈个人浅见。
《运动解剖学》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历来都是体育院校的专业基础核心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为他们今后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及健身指导等工作进行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因此,我摒弃了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以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采取走出课堂,活学活用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鉴于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并听取了我系组织的“用人单位信息追踪调查座谈会”的若干意见和建议,《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思路,以及在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案应运而生。
一、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踏实进取的人生态度
我以社会体育专业为主线,以健身教练这一职业岗位为主流,拜访了长沙市各大健身俱乐部的专业人士,首先了解《运动解剖学》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在职场中的应用范围与侧重点。然后,按照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技能要求,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施行“模块化”教学,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然后,精心设计好第一次课。在第一次课上,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健身房中不同年龄、性别、体质人群常见的健身实况,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今后的从业方向。同时,专门邀请健身行业的专业人士,也是本院的优秀毕业生,到课堂现身说法,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他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知识在工作中运用的重要性与亲身感受,一方面唤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求真务实的人生观,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本课程的信心,树立踏实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在模块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改变教师传统的课堂呆板讲授,期末单一闭卷考试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进行教学[2],每学完一个模块,都进行一次实践项目考核,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另外在课堂讲授环节中,也经常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学生。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全年级的《运动解剖学》学科知识竞赛,以知识抢答赛的形式进行,在激励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课程知识点也融会贯通了,一举两得。
三、以身示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要想学生好学,老师必须谦虚好学。我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书的,对健身行业的了解极其匮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使教学更切合实际,我亲自到健身俱乐部去健身锻炼。一方面增强切身体会,一方面虚心向健身教练请教、咨询,然后把搜集的影像资料、本人的健身图片及健身体会等放在我的qq空间,同时拍成照片,贴在教室内,以供学生复习、及时消化知识点并扩大知识面,也希望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职场见习和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创新考
核方法,培养学生诚实诚信、团结合作、和谐人际、沟通交流等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的运用实际上与考核方法的实施密切相关。我在《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分组项目化考核,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本课程的核心部分——骨、关节、肌肉三个运动环节的实践项目考核。即:项目一:搭建人体骨架。要求学生将颅骨、锁骨、胸骨、肋骨等这些需要掌握的、常见的骨按照人体的身体顺序依次摆放;项目二:展示关节的运动形式。要求学生以各种表演形式,如健美操、瑜伽等,配合音乐展示相应关节的运动形式;项目三:展示肌肉的锻炼方法。各小组学生前往长沙市各大健身俱乐部完成一次见习实践活动,掌握某一块肌肉的力量及伸展性锻炼方法,并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进行考核。在三次实践项目考核过程中,由于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与评定成绩,首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因为,团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依靠其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其次,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传统的“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都是呆板僵化的被动接受,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学以致用。再次,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在第三次见习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主动与健身俱乐部的教练联系,独立完成见习活动,以锻炼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在礼仪规范方面上了生动形象的一课。还有,让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三个实践考核项目都是随机分组,每次分组的成员都不一样,打破了原有“以寝室为小集体”或“以帮派为小集体”的格局,小组成员在每个实践项目中,共同参与,相互商量、策划、沟通,无形中拉近了学生彼此之间的距离。最后,还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能延伸到课外。
其次,期末卷面考核采用开卷考核方式,但要求学生只能将除教材以外的课程相关资料带入考场。如此一来,改变了死记硬背知识点的习惯,培养了学生从各种渠道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考场作弊现象大幅度下降。另外,我还初次尝试了“口试”的考核方法,既有效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知识点,也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另外,期末卷面考核中除传统的知识考题外,还增设了两道自选题,是学生对本学期《运动解剖学》课程课堂学习和实践考核项目的评价总结,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及时感悟和反思,正确认识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
五、总结
本学期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还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升华、觉悟的提高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发挥了教学的教育性,提升了教学的整体效果。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效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活学活用;同时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待人接物、礼貌礼仪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3]。
总而言之,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个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在现代的教学改革中,只有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灌输性教学为指导性教学,变说教型教学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性与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我们才能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曾良骥.高职“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