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废物风险评估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我院于2005年9月-2008年10月共收治感染HIV/AIDS的外科病症患者13例。该13例病人均通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部认证并取得资格的确认、实验室确认的,同时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医疗程序转介至我定点医院治疗的病人。
1.2方法:
对13例病例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防控策略。
2.结果
2.1在13例手术患者中,女性8人,男性5人,平均年龄42岁。全部患者HIV(+),确诊AIDS10例。其中子宫肌瘤5例,行子宫全切术3例,行子宫次全切术2例,卵巢囊肿切除术1例,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2例,乳腺纤维瘤切除术1例,腹壁肿块切术1例,结肠癌手术1例,左肿块切除术1例,膀胱镜取石术1例。
2.2在13例手术患者中,清洁手术切口3例,清洁-污染手术切口7例,污染手术切口3例,均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进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2.3在本组13例手术中,由于我们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在手术中认真落实各项防护措施,手术操作的医护人员HIV/AIDS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为0,HIV医源性感染率为0。
3.讨论
3.1加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护知识的培训。
对手术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要求认真学习HIV/AIDS防治知识以及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和防护技能,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建立针刺伤、锐器伤和血液、体液等接触后职业暴露后的应急报告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求护士面对HIV/AIDS感染患者要消除恐惧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手术过程中,沉着冷静,集中精力,按照正常的手术操作规程细心地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每一个手术细节,确保准确无误。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并掌握艾滋病的心理变化,学会与艾滋病患者的进行沟通,防止艾滋病患者因产生厌世和仇恨情绪而发生对医护人员人身的攻击行为。
3.2完善自我保护措施。
HIV(+)的传染源可来自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对手术人员主要感染源为血液。HIV分离率最高,即传染性最强的是临床上无症状而血清抗体呈阳性的病毒携带者[2]。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资料显示,调查1201例医护人员,发现职业性暴露HIV的途径中8%为利器割伤,7%为开放性伤口感染[3]。截至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艾滋病毒(24人是护士),其中48人是由皮肤刺伤而造成感染的[4]。因此,要做好自我防护,最主要的是坚持标准预防,安全使用器械,减少利器的暴露。因此,我们在手术准备中要求所有医护人员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5]:①术前由护士长通知每一个手术医生和手术上台护士,做好职业防护准备。②要求每一位手术人员均进行自我体检,尤其是对双手、双前臂皮肤的检查,如有微小破损或皮肤微小感染时,避免洗手上台,台下操作时也应加强相应的防护措施。③配备各种防护用具,如佩戴护目镜加强眼睛及面部防护;穿不渗透防水围裙或塑料防水衣以防血液污染;手术医生穿手术靴,防止锐利器械掉落时被刺伤或被血液、体液污染;手术人员戴双层手套。④尽量使用一次性手术衣,减少布类的污染。⑤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进行隔离,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对待。⑥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证充足的光线,并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⑦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6]
3.3完善各项消毒隔离措施。
我们对HIV抗体阳性和AIDS的病人均采用标准性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具体措施为:①手术安排在隔离手术间进行,手术间用毕进行终末消毒。②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术后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和病理性废弃物用专用的黄色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放入黄色的专用医疗废物筒内,手术结束后封闭包扎,由专人统一回收统一交到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统一处理。③对非一次性手术器械必须彻底消毒后,再由消毒供应室回收按规范进行高压消灭。④手术标本放入坚固、防渗漏与破损的容器内浸泡,旋紧瓶盖并保持容器外面不被污染,送检途中加套塑料袋。检验单保持清洁并注明“HIV阳性”和AIDS字样,由病理科人员专人来取,立即送检。
3.4完善职业暴露事件上报及风险评估制度。
一、主要完成工作情况
一是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管,建立第一批1宗污染地块名录,落实风险评估。土壤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报请县政府与3家单位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企业责任。二是开展粉煤灰、炉渣、电石渣、污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调查。编制上报我县禁塑方案,目前待县两办印发。排查非法加工利用洋垃圾企业,目前我县未发现该类企业。三是减少生活垃圾污染,联合综合行政执法局启动7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四是对大丰1处废油倾倒点应急处置,实施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整治,继续协助公安部门办理3宗非法排放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案件。五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系会议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开展年度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申报3宗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六是强化危险废物日常监管,对辖区内36家危险废物产生及经营单位进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考核结果全部达标。完成危险废物年度管理计划备案113家,完成年度申报登记企业99家。七是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按照《海南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案》,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辖区内30个地块开展用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另外根据我县实际情况,自行增加2个地块,有根据此项工作最新要求,对比二污普企业名单,筛查补全又增加了海南华塑石化有限公司、海南广海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制胶厂、海南美亚实业有限公司马村中转油库、海南福山油田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马村油库、洋浦中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5宗地块,增补地块的信息调查和系统录入工作已经全部通过国家系统的审核。
二、存在问题
一是我县土壤环境专业监测人员配备和监测仪器欠缺,无法自行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基本项目监测,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亟待加强。二是管理工作基础薄弱。相对于大气、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土壤、固体废物、化学品和重金属环境污染基础信息数据几乎空白,无法为管理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急需开展大量的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和详查等工作,摸清家底。三是我县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全过程监管落实不到位。
保险公司是实施环境污染社会化管理主体之一,在政府的推动下,保险公司参与企业环境风险的评估,对环境风险的分布、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行研究,为全社会参与环境污染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保险公司也是承担风险转移的主要承担者,通过法律法规或者合同约定取得对企业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的权力,不定期对企业进行现场调查,促进了企业防范环境风险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向环境友好型发展。
(一)环境责任保险的功能
1.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环境污染事故具有受害地区广、受害人数多、赔偿数额大的特点,单一的污染企业很难承受,即使能承担,也会因赔偿数额巨大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发展。一旦出现重大污染事故,从支付受害人经济赔偿到政府部门的经济处罚等,都有可能使企业倾家荡产,甚至被当地政府责令关闭,工人失业,造成不稳定因素。对于易发生污染事故的高危企业来说,通过环境责任保险,将单个企业的风险转移给众多的投保企业从而使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由社会承担,企业可以用少量确定性的保费支出,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赔偿,不仅赔偿损失有了保障,能够填补污染损害由谁“买单”的空缺,使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经营,保证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减轻政府负担,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在众多的环境纠纷中,由于侵权人的赔偿能力不足,以及高昂的诉讼费用和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使很多受害人得不到足额赔偿,甚至根本得不到赔偿。目前对于环境污染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的赔偿,主要由国家财政承担,但是由于权力机构的复杂性,使得受害人不能在最快的时间得到损失补偿,从而使社会矛盾激化。如果采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就可以让受害者及时得到赔偿,企业避免了破产,政府又减轻了财政负担。环境责任保险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用商业手段解决环境责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纠纷,由保险人承担被保险人的经济赔偿责任,降低环境污染纠纷的交易成本,保障环境污染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通过环境责任保险的方式,将企业赔偿责任风险转移给保险人,及时解决企业与受害人之间的矛盾与纠纷,避免“老板发财、百姓受害、政府买单”的现象再次发生。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环境责任保险通过保险投资,对绿色环保产业进行资金投入。保险资金中长线资金的投入,能有效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建设绿色经济贡献力量。环境责任保险可以通过保险业务支持节能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保险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政策环境的改善,保险企业逐渐有条件提供绿色经济发展和低碳生活方式相关的保险服务。如推出绿色车险,引导低碳出行,鼓励使用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等。环境责任保险还可以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平稳转变贡献力量。
4.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意识。
建立和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是治理污染环境保护一项重要措施。推行环境责任保险,既是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工作内容,也是企业环境管理的一项全新的内容。企业自觉地参加环境责任保险,切实履行企业环保的社会责任,提高环境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
(二)开展环境责任保险面临的困境
1.立法与执法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现有《民法通则》只是确立了“过错责任”的原则框架,有关环境责任保险的有关行业法律法规很不完善,2009年颁布的新《保险法》对此也未明确规定。虽然有些行业通过立法部门颁布了行业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其处罚力度和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近几年发生的各类恶性事故来看,政府在处理善后事宜时,追究最多的是各级领导和当事人的行政和刑事责任,受害人所获得的经济补偿较少。
2.绿色理念和保险意识淡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理念,在没有完备的法律保障的情况下,他们不会主动将环境污染这一“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行完全的环境责任保险在中国无疑是行不通的。而且公民的环境保险意识也很欠缺,对环境风险的认识不足,对通过市场化方式分散风险、化解风险以减少损失的发生缺乏全面了解。
3.市场供给方和需求方不足。
由于环境责任保险固有的特殊属性,其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和法律都较为复杂,保险公司很难设计出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环境责任保险产品,对风险加以有效控制。而环境污染责任是有严格限制的,保险公司只对突然的、意外的污染事故承担保险责任。对于企业正常、累积排污行为所致的损害责任则排除在外,过多的除外责任,让企业的需求大为减少。
4.供需方的成本与收益失衡。
经济学一个基本分析法就是成本收益分析法,只有收益大于成本,这项经济活动才有价值。从投保人角度来看,如果投保,每年均需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但由于当前环境责任保险承保范围狭窄,责任免除较多,就有可能收益小于成本。企业不愿意投保环境责任保险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存在着“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扭曲现象,即使企业需要向受害人赔偿,很大程度上也只需赔偿第三者的人身伤亡。对一些缓慢的、持续的环境损害经常不了了之,这样成本和收益明显失衡。从保险人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旦遭遇污染风险,赔偿将是很大的一笔支出,若是遇上“巨灾”,则根本无法应付,其成本和收益也将失衡。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供给方和需求方不会主动走到一起,进行合作。
二、发展环境责任保险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环境责任保险的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环境责任保险的基础,环境责任保险与法律制度和法制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民法和各种民事责任法律和法规。环境责任保险中所谓的“责任”,是一种法律的创造,它体现着社会的规范标准。对于环境污染侵权这类严重的社会性权益侵害现象,应当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强制保险等社会救济手段,使制造污染企业的个别赔偿与社会化救济相结合,兼顾受害人和加害人的共同利益,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从总体情况看,目前的保险法制环境还不够完善,而现行的环境经济法律制度主要是以行政管理为特征,环境责任保险作为解决环境纠纷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环境法律体系中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没有发挥在环境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赔偿和纠纷理赔的主渠道的作用。我国200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责任保险的规定只有两条,没有详尽的解释。因此,可以在《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来的修订和制定过程中,增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条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率先开展立法工作,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环境责任保险的法律法规。
(二)对环境污染企业进行分类指导
依据环境要素分类,可分为大气污染、坏境污染、土壤污染、固体污染。按人类活动分类,可分为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照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类,可分为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等。对于生产过程中涉及剧毒、危险化学品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涉重金属采选和冶炼的,使用放射性物质的,仓储有毒、有害及化学危险品的,电镀、制革、医疗、有色冶金等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的企事业单位即认定为环境风险企业。根据环境风险的特点以及危害的大小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剧毒、危险化学品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涉重金属采选和冶炼的排污企业。二类包括电镀、制革、医疗、有色冶金等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的排污企业;三类包括使用放射性物质的、仓储有毒、有害及化学危险品的排污企业。通过分类划分污染企业的等级之后,认真分析这些污染高、风险高的环境行业的经济贡献、污染程度、科技水平、社会影响等因素,制定不同费率的环境责任保险产品的指导目录,明确强制进行保险和自愿进行保险的公司或企业,确定环境污染风险企业购买保险的险种范畴,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三)开发不同类别的环境责任险种
针对上述几种环境风险的表现形式,可以开发以下几个环境责任保险的险种,满足需求市场对不同产品的需求。1.水污染责任保险。目前,广东省对水污染的处理方法还是通过行政法规来执行,监督企业完成广东省政府下达的政策法规。2008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2008年11月,广东省环保局、广东省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监察厅联合制定了《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实施细则(试行)》,规定了减排的计算方法等等。就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执行的。这种行政法规只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没有带三者参与。而开发水污染责任保险是通过社会化手段坚决环境污染问题,因为水污染责任保险是通过社会化转移风险,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是市场化手段处理环境责任问题。水污染责任险是指保险公司就生产者或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水体污染或所排放的污水对第三者所造成的环境损害赔偿和消除污染的费用,承担赔付责任的环境责任保险。水污染责任险的责任范围既包括生产者或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排放污水造成各类水体污染形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赔偿责任。2009年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调查发现,珠江三角洲的5家企业,包括4家港资企业和一家内资企业向珠江排放包括锰、铜在内的重金属和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有机化学物质的有毒有害物质。绿色和平要求这些企业立即停止污染,同时呼吁政府将更多有毒有害物质纳入监管,并最终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达到清洁生产。2.装修污染责任保险。装修污染责任险是保险公司就因家庭或公共场所等室内装修和车用装修给他人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为相关责任者承担赔付责任的环境责任保险。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将室内空气污染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根据建设部、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表明,2004年关于房屋装修方面的投诉高达每月12000件,全国每年由于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已达11.1万人,每天大约304人,相当于全国每天因车祸死亡的人数②。严格的司法环境和社会体系有可能使无数的装修企业面临巨额索赔以及没完没了的诉讼,同时,装修企业遭遇受害人提出的索赔诉讼影响装修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使装修企业声誉受到损害。因此,装修企业也愿意投保装修污染责任保险,以转移装修带来的环境纠纷风险,帮助其与消费者斡旋最终达成和解协议以免除企业面临的危机。此外,还可开发噪音污染责任保险、空气污染责任保险等。
(四)推行环境责任保险强制措施
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包括石油、化工和化学等行业等,环境责任保险应立足于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易发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企业、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等重点行业。确定环境企业的风险等级后,对“高耗能、高污染”一、二类环境污染企业实施强制责任保险。企业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后,一旦发生环境污染责任事故,就可以由保险公司及时对受害方进行经济赔偿,以避免赔偿责任难以认定,同时通过市场手段,解决企业与受害人之间的矛盾与纠纷,避免“老板发财、百姓受害、政府买单”的现象再次发生,减轻政府的额外负担。
(五)加强环境责任保险宣传教育
在环境保险风险意识淡薄、保险知识缺乏的现实情况下,各级政府和保险公司应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环境责任保险的宣传教育,使环境污染企业对环境责任保险的性质、作用以及投保手续和赔付方法等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提高各个企业的环境保险意识。职能部门和保险机构应加大对环境责任保险的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的大环境和大气候,环境污染源企业平时用少量资金投入,事故损失得到保险资金的补偿。尽量吸收更多的环境风险企业或公司购买环境责任保险险种,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分散企业环境污染风险。
(六)合理制定保险费率
关键词:门诊;针刺伤;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24-01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护士因其职业的特殊关系,在工作中与之密切接触的莫过于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器械,因而极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据美国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
作为门诊注射室的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不同疾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承担着门诊患者全部的注射 、静脉采血、输液等一系列治疗工作,不可避免的与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锐器接触,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慎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的情况时有发生。与其他医务人员相比,护士更容易发生针刺伤。
1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1)在护理操作中,把使用过的针头或锐利器械放在不应该放置的地方。临床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存在职业感染的危险。护士工作繁忙、工作量大,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发生针刺伤。针刺伤是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重要途径,污染有血液传播性病毒的针头、刀片、缝针等锐器损伤后的感染几率为0.25%~30.0%。
(2)将使用过的针头放入已经过满的锐器盒,在进行严格封闭锐器盒时,造成操作者被刺伤。处理用过的输液器的程序过于复杂 现在大多数医院均使用锐器盒来收集污染针头,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使用锐器盒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使护理人员和收集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不受针头刺伤。但同时就会增加刺伤的机会,护士要分离针头并把针头放进一个开口并不大的锐器盒中,又增加了被刺伤的机会。
(3)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不加以重视,不重视自身保护。平时护理操作不规范,有不少的刺伤是护士给患者拔针后,因又急着为另一患者拔针,就把拔出输液器的针头输液管中,在插针头的过程中,极易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还有一定比例的刺伤是在回套针头帽时被刺伤,再就是加药时不按操作规程,为赶时间,一个手拿着安瓿, 一个手拿着注射器,两手之间无支撑点,这样也极易被加药的针头刺伤,这些均是护理人员本身违反操作规程而致刺伤的。
(4)穿刺时,由于过度紧张被针刺伤。
(5)穿刺时,由于病人不配合被针刺伤。
2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要养成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的良好习惯 较多的刺伤是护理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时受伤的,护理人员首先要在平时工作中养成习惯,才能在工作繁忙时仍按习惯的动作进行操作,这主要的原因是护理人员对自己身边的危险因素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现随着更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由于针刺伤而感染多种血源性传染病已引起重视。
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后应立即启动医护人员被针刺伤的应急预案,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必要时查HBV、HCV,并定期检查和随访。对于已知病人是HBV的情况下,及时接受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是HIV的病人应及时向院感染科汇报,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医护人员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检验科在实验室的建设和装修时按BSL-2实验室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布局,整个检验科采用了盒中盒的结构,将各实验室有效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平面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在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还设立了缓冲区。检验科医院感染来源于每天检测的大量临床标本,这些临床标本带有的感染性病原体在处理和检测过程中会有各种感染隐患发生的可能,为此检验科在标本的接收、运送、检测、储存、最终处理方面对实验室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设置调配,形成了流通程序并切实执行:所有标本由病房用统一密封盒及时送到检验科标本接收间,检验科工作人员统一核对后按各专业分类排放好放入密封盒由专人分发各实验室,防止标本意外打泼引起的人员和环境污染;对标本检测前、中、后的安全防护制定了具体要求及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所有已检测标本放入专用储存冰箱放至7d后按感染性废物的要求及时处理;标本运送路线经过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尽量避开人员流动过多的线路。实验室要求内务整洁干净,各种仪器、冰箱等摆放合理便于操作,离心机统一放置于有气流外排的试验台上,防止气溶胶污染;各实验室实验用具如加样器等严格区分使用;各区洁具分开专用,用后清洗晾干备用,严禁清洁区和污染区混用;实验室与外界隔离,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
2加强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管理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检验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工作人员,检验科不但直接接触患者的机会比较多,还要通过多次工序对患者体液和排泄物等标本进行检测分析,这些过程都有可能使检验人员造成感染,检验科为加强个人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感控意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科室制定了具体的培训计划:认真学习国内外医院感染知识,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名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工作人员要求牢记本实验室的相关生物安全具体管理条例及职业暴露处理规程,提高检验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和无菌观念并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当中。特别是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医院感染知识的严格考核,以使其掌握正确的要领,避免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保证他们以正确的意识、操作技术和工作习惯展开工作。检验科还分批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班学习并取得了考核合格证[4]。
2.2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检验科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档案中包括工作人员具体身体状况,每年相关体检资料,是否有职业暴露及损伤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要根据《医务人员病原体职业暴露处理(SOP)》相关要求及时处理,分析事故的原因,对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记录追踪的全过程。
2.3加强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在检验科各实验室中,感染性标本在检测和操作过程中难免溢撒,产生的气溶胶污染最为常见,也难预防,采取科学合理的个人防护对避免实验室相关感染非常必要有效。为此,检验科对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防护操作程序进行了培训,各实验室按照分区实施相应等级的个人防护,要求实验室操作必须严格遵守个人防护原则: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应穿工作服,如工作服被污染要及时更换消毒;试验操作时应戴手套、口罩、帽子且一次性使用;规范个人行为,在工作区不要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使用化妆品、存放食物等;微生物实验室、PCR实验室、HIV实验室配备防护服和防护眼镜,以上实验室所有的实验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工作中要预防锐器对操作者的危害,锐器伤是一种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深部意外伤害,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损害[5],实验室必须佩备降低锐器损伤风险的装置,尽量避免使用玻璃等易碎容器和使用锐器操作[6]。据报道,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从感染源排出后,需要经过连续的传播途径才能到新的宿主体内定植或感染[7],加强医务人员洗手,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一步,可降低50%的病原感染率[8]。在工作中当手有可见污染物或被病人的标本物质污染及离开实验室前,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规范》要求的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并用手消毒剂消毒。在实验室内必须穿防水、防滑,能有效保护脚部的工作鞋。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的建设和监管执行
3.1增强医院感染控制的监管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检验科成立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小组负责相关的管理和监测工作,由科主任担任组长,各实验室负责人担任组员,感控小组负责依据相关的法规要求及时制定、修定和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督促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以便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对工作中出现的生物安全隐患及时处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3.2建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据各实验室操作产生不同的危险物质和试验危害,制定了相关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力争达到实验室所有与安全有关的活动都有据可依,所有过程均有记录可查,分别制定了《工作流程图》、《环境监测管理程序》、《菌种管理程序》、《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报告、储存及运输程序》、《医疗废物处理程序》、《生物安全管理程序》,以上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依据实际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修定、完善。
4加强对高危因素的干预
4.1检验科环境的消毒实验室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一切物品,包括空气、水体和所有的物表、地面等均被视为有污染危害,都要对其消毒处理。每日工作结束后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1h;地面、物表每日用清水湿式擦扫,被污染时,及时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先覆盖污染表面,作用30~60min,然后湿式擦扫;采集标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试管等尽量一次性使用;需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材应立刻浸入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4h,再清洗干净、烘干;接种培养过的平板应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再刷洗;实验室仪器可用2%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污染严重时,可用环氧乙烷消毒。消毒剂的配制和浸泡时间、高压灭菌器的温度和时间都必须严格按照生物安全手册的消毒和灭菌程序进行[9]。
4.2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来自病人的检验标本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和传染性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都有可能由于处理不当而引发医院感染,检验科对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定了严格管理制度。所有医疗废物分类管理:使用过的吸头、试管、酶标板等一次性检验用品放入消毒桶内,经高压灭菌后,放入黄色废物收集袋中;损伤性锐器放入黄色塑料利器盒中,盒外有医疗废物警示标识;感染性废弃物包括各种标本及操作过程中被污染的物品、病原菌的培养基、菌种保存液等高危废弃物,置于黄色废物收集袋,在实验室内进行高压灭菌后,用垃圾袋包装密封;实验室内的废纸、口罩、帽子等未直接接触标本或细菌的传染危险性较低的废物,集中放置于放有两层医疗垃圾袋的垃圾桶内,交由专人包装封口处理。各种废物在运出实验室时,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经培训的专人进行交接,并有记录登记。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包括染片、洗板等)集中收集到已加入消毒剂的容器中,大于消毒所需时间后倒入下水道,进入医院排污池统一由专管部门消毒处理[10]。
4.3避免实验室相关感染实验室相关感染是指在实验室活动中工作人员和有关人员发生的实验因子的感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原因主要有误食、皮肤切割、针刺、动物抓伤、气溶胶吸入等,尤其以吸入气溶胶感染最为常见。实验室感染事故,大部分是由于疏忽或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所以在工作中强调规范人员操作过程,改进操作技术,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扩散和吸入,避免工作人员受伤,降低实验室感染的发生。
5讨论
关键词:针刺伤 危害 预防 减少 处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225-02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1 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 引发针刺伤的因素
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1)丢弃用过的针头时;(2)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3)针头用完盖帽时;(4)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5)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
3 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3.1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
医院对医务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
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焚毁。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3.4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4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医院感染控制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必要的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料,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在针刺伤后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5 总结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屡有发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及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诊断治疗体系势在必行。进一步分析注射针刺伤的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保健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杜绝针刺伤、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应菊英,徐国英.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及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济世风清,杏林春暖。医疗卫生服务与百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医疗保健网的枢纽,既是实施民生工程的前沿阵地,又是一方百姓健康的坚强保障。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好乡镇卫生院?如何落实好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如何以更好更优的服务取信于民、造福于民?漳河镇卫生院认真思考和填写着这份答卷,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引领,围绕“在医疗安全上动真格、在作风建设上下功夫、在人才建设上花气力、在医院硬件建设上大投入”的主题,塑新风,提质效,义无反顾,一路前行。
医风医德,为民之要。漳河镇卫生院深入开展各种服务活动,纠“”、疗“两疾”,“效能风暴”时时刮;“八项规定”、“九不准”,突出问题专项整。以建设“便民、惠民、高效”的卫生服务为目标,以医德医风建设为抓手,落实卫生计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培育和塑造行业清风正气。在丰富多彩的群教活动中,打造了医院反腐倡廉“教育链”,增强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意识、廉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行政管理上做到了“严格制度、严格落实、严格监督”;业务管理上做到“早预防、早教育、早提高”;财务管理上做到“低支出、低成本、低消耗”,服务管理上做到“高素质、高质量、高效率”,营建出党员干部精神面貌明显改进、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医患关系得到改善、群众满意的良好氛围。
医疗质量安全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平安就是最大的节约,事故就是最大的浪费”, 漳河镇卫生院重抓医疗服务管理,一方面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病情告知等核心管理制度,转变医务人员的服务观念,增强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沟通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医术水平和判断水平,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同时,抓好用药监管,加大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纠纷责任追究和查处力度,严格医院感染管理与医疗废物管理。积极开展医疗质量控制活动,完善质控中心责任目标考核,严把质量关。另一方面,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抓实医院治安责任和安全保卫工作,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防控体系。以“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定期开展内部安全检查及敏感时期、重大节日问题食品专项整治,深入推进院前院内急救和救护车管理专项整治;实行行政总值班制度,抓好节假日、中夜班、上下班交接班时医疗力量相对薄弱环节的监管;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应急知识技能竞赛及应急演练,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信息报告、部门联动和应急处置工作,拧紧医疗服务“安全阀”。
“人才强院,科技兴院”,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医院搭设医务人员成长和展示的平台,提供技能发展的空间,通过鼓励广大职工自我学习充电、派出去进修深造、组织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及“大练兵、大比武”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敬业、精业、综合能力强的医疗卫生队伍。针对漳河镇卫生院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研究制定吸引高层次卫生专业人才和稳定农村卫生人员队伍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等工作新机制,全方位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队伍培训,积极申报并认真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加强在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针对重点疾病、重点人群和重点问题,医院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人力共用、资源共享。
一、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一)继续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按照《*省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加强卫生监督机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等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卫生监督能力建设的标准化和卫生监督机构形象的规范统一。
(二)继续完善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规范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运转机制。推广卫生监督机构徽标、标志等对外形象规范,至少有1家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达到《*省卫生监督机构形象规范》的基本要求。
(三)整合卫生监督资源,利用农村乡村医生、社区责任医生和公共卫生联络员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卫生监督协管的职能,完善卫生监督协管的考评机制,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员的管理,建立健全基层卫生监督协管网络。开展对农村乡村医生、社区责任医生和公共卫生联络员的卫生监督业务知识培训工作,培训率达100%。
二、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
(一)加强卫生监督员管理,严格人员准入标准。争取尽快完成卫生监督机构的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
(二)认真贯彻《20*~2010年*省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卫生监督员的基础培训,积极实施卫生监督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卫生监督执法业务能力和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能力。
(三)以创建“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效能型、节约型、廉洁型”等六型卫生监督机构为抓手,加强卫生监督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和廉洁从业教育,确保执法队伍政治坚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三、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
(一)加快卫生监督基本建设。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卫生监督机构基本建设的投入,开展卫生监督机构业务工作用房和现场检测设备等标准化建设。
(二)加强卫生监督监管和处置能力建设。根据我县公共卫生的特点,确定一到两类高危的公共卫生问题,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对其重点环节、场所和产品的监管力度,提高卫生监督的监管能力,降低高危公共卫生问题的风险;切实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完善应急预案,规范信息报告制度,坚持平战结合,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三)全面推广使用“*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技术优势,规范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高卫生监督工作的效能。
(四)畅通社会投诉举报途径,确保96301接通率,做好受理处置工作,每季度组织开展卫生监督96301投诉举报电话接通率专项检查。
四、推进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立足民本卫生、关注社会热点,创新和推广卫生监督监管模式,加大卫生执法力度,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能。在全面履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职责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结合《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做好《食品安全法》的宣贯工作,切实履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赋予卫生部门的工作职责。全面开展小餐饮整顿规范工作,通过整治使80%的小餐饮达到卫生标准。加大食品添加剂的整治力度,进一步落实餐饮业的索证索票制度,重点加强食用油的监管。继续推进以量化分级管理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建设和以“五常法”为基础的餐饮业自我管理机制建设,推广大中型餐饮业卫生管理员培训和管理制度。
(二)继续推进打击非法行医行动,探索和建立完善打击非法行医长效监管机制。做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查院关于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的司法解释的宣贯工作。重点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医疗服务市场的整顿力度,取缔地下黑诊所、游医、假医,加大对有证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打击非法行医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有效的治理措施。推广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模式,全县60%的中小医疗机构实施依法执业分级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辖区内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档案,做到一户一档。开展放射诊疗装置建设项目的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进一步做好《放射诊疗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发放工作。
(三)继续开展“职业病防治万家企业行——劳动者职业健康保障行动”活动,建立健全全县有毒职业危害的企业数据库,全面推广有毒有害企业职业卫生台帐工作。切实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能力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效实施重点职业病危害的监控处置。规范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保障职业病人的健康权益。
(四)进一步做好霍乱、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执法工作。完成艾滋病卫生监管试点工作,建立艾滋病防控长效监管机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疾病流行特点,开展对肠道门诊、呼吸道发热门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预防接种等监督检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设置、疫情报告、预防接种等传染病防治措施的落实。开展对学校、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检查。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及感染控制的监督检查,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计划,监督检查辖区内县级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和3家乡镇卫生院、2家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个体诊所、2家村卫生室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一步加强消毒产品的监管。
(五)开展全县饮用水供水单位监督监测,加强城乡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管。推广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工作。
(六)根据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的要求,以住宿业为重点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监管模式,按照要求开展游泳场所卫生监督检查,促进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加强自身管理。
(七)继续加大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校园卫生健康行动”,开展对学校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和饮用水卫生等的风险评估,根据硬件条件和卫生状况,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提高学校卫生监管效率,降低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
(八)大力开展对食品、涉水产品、化妆品、消毒产品等涉及民生的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查,加大抽检结果通报和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力度。
五、推进卫生依法行政
(一)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制度化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卫生行政许可审批规范、行政执法文书管理规范、投诉举报处置管理规范、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使规则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严格履行各项行政执法制度。
(二)开展卫生监督执法考核评议工作。
(三)加大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力度。加强层级稽查和内部稽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卫生稽查制度。进一步加强行政处罚案件质量的评查工作,逐步提高卫生执法案件整体水平。
六、推进卫生监督的社会服务
(一)提高卫生监督的服务能力
大力倡导服务型政府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监管与服务并举,提高对“农村家庭集体聚餐”、“农家乐”、餐饮具消毒服务机构等卫生监督和卫生技术指导服务能力。健全行政许可项目依法公示、现场卫生技术指导等卫生许可制度,规范许可行为,提高卫生监督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 健康促进;职业防护;基层医院护士;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55-02
护士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工作中时刻面临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运动功能性及社会精神性等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不良的职业卫生因素对护理人员造成了慢性长期性的职业影响和急性突发性的危害。职业危害重在防护,防护的关键重在教育和外界的政策与环境的支持。
健康促进是一种先进的公共卫生观念,它所包含的两大基本要素: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正是职业防护中的重点和难点。自2000年以来,虽然我国对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的研究逐年增加,但针对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的研究却不多。基层医院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限制,其护士的职业防护从教育到管理都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进。本文旨在通过对健康促进理念在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中应用发展的阐述,达到保障基层医院护士健康和安全的目的,使护士真正成为公众健康和职业安全的典范。
1 基层医院护士的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1.1 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
据叶丙莲等[1]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注射、静脉取血及输液中戴手套率13.3%;针刺伤发生率81.7%。陈照坤[2]的调查表明:基层医院护士90.6%认为职业防护教育不到位。我国现行的护理教材及课程设置中,尚未将医院感染护理学及职业暴露的防护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也只侧重“三基”,职业防护和院内感染知识欠缺。由此可见,护理教育在职业安全教育方面是一个薄弱点,甚至是一个盲点。
1.2 职业防护环境支持不足
1.2.1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据调查,针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尤其在病人多的情况下,治疗护士在连续操作过程中发生疲劳而极易损伤自己。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护理队伍人员短缺、结构单一、缺乏支持体系和继续教育等问题较为严重[3]。基层医院护士在人员编制不足、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工作,损伤的潜在风险随时存在。
1.2.2 防护用具不到位基层医院因为经济利益的原因,没能按规定购进和提供防护用具。如为降低医疗成本,在临床上要求护生在操作前后反复洗手,而不是戴乳胶手套来防止感染[4]。此外,基层医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如建筑设计不合理,未考虑洁污物品、空气净化等卫生学要求;无完善的流动水洗手设备等[5]。在防护用具不到位的情况下,护士会有更多的机会暴露于职业不安全因素下。
1.2.3 防护制度不健全基层医院未建立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未对在职人员定期组织体检;未实行职业暴露和职业感染报告制度,没有专门组织对职业受伤者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理指导,受伤护士未能得到必要的检测、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有的医院甚至连必要的上报资料及档案也没有[6]。
2 对策
2.1 加强护理职业防护教育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接触。加强教育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2.1.1 强化防护意识护士应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转变观念着手,将讲奉献和注重自身安全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唤起自我防护意识,感悟工作责任,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
2.1.2 增设学校教育,重视岗前教育,抓紧在职教育学校应将职业防护教育纳入护理教学计划。树立防护意识的教育应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即开始根植,最后通过集中的职业防护课程进行知识的系统强化和技能的训练[7]。实习护生是护理队伍中的特殊人群,应让她们从实习开始即能注重职业防护,使之能有健康的身体和持久实践的能力。带教老师应针对本科室的操作特点做好具体指导,讲解防护措施及发生损伤后的紧急处理等,还应明确告诉实习护生当发生损伤之后应迅速报告。通过校医及医院的联合监测,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健康权益。对在职护士,医院可采取理论培训、书面考试和技能演练相结合的方式,狠抓护理人员防护知识和技能训练,严格规范操作流程,使护士自觉主动地做好防护工作。
2.2 加大对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
为保障职业人群的健康和安全,国家在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同时,大力倡导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和开展工作场所健康促进[8]。
2.2.1 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护士缺编问题的有效缓解将有助于为护士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紧张状态[7],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性。护理管理者在工作安排上对工作量大、危重病人集中、职业威胁因素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置,实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使用护士,将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教授护士设计工作流程,减少无效劳动,以保持体力和能量。
2.2.2 加大防护用具的投入安全的医疗设施和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基层医院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改善消毒隔离条件,完善洗手和手消毒设备,购买消毒器械,配备生物安全设备,处理医疗废物等[6]。
2.2.3 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防护制度。包括新上岗护士健康体检制度、在职人员定期体检制度、职工健康档案、职业暴露和感染上报制度等。
总之,从健康促进的角度来看,基层医院护士的职业防护不论在健康教育还是在环境的支持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对职业防护从教育到管理均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加强教育的同时,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积极创造健康的工作场所,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并辅以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制订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强化防护行为,达到提高基层医院护士职业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丙莲,朱佩英.基层医院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5,3(6):569.
[2]陈照坤.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4):44-45.
[3]李红,贺美华,周玉兰,等.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0):29-30.
[4]梁爱华,张金华.护生岗前自我防护教育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5,5(3):23-24.
[5]王鲜平,郑静晨.我院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管理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2):827-828.
[6]亓秀梅,朱念琼.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J].现代护理,2006,12(6):507-508.
[7]柯永红,杜丹丹,陈靖.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的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0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