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语文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

第1篇: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四感”促进 高年级 练笔 水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于永正老师主张“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二老一语道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就意味着教学的有效;谁能让学生会读,会写,并养成习惯,就是教学的高效。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我努力实践“读写结合”,既注重感悟积累,又注重表达运用,让“读”“写”水融地结合在一起,追求有效且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写”到底应该如何挤进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课堂?笔者认为巧用“四感”是促进随文练笔的最佳方法。

1 引“感触”促练笔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自己独特的体验,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学生读后感触颇深,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下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如学习《卖火柴的女孩》(六年级下册)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练笔:

1.1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师:小女孩的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但此时作者内心是怎么想的呢?你能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心情吗?把它写下来。(学生练笔)

1.2 回归现实

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们会怎样呢?(学生练笔)

以上两项练笔的设计,是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用文尾的空白点让学生以《我见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为题,展开想象写一段想象文,进一步深化主题,可以收到意外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刚学习了这篇课文,又在课前查阅了《安徒生童话故事》及本课的有关资料,他们心中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着丰富的感受,所以,多数学生对本课的续写并不困难。这样的练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这样的练笔,无疑又是塑造精神,培育情感,可谓语言与精神的一次同步提升。因此,这样引导学生写感言,实际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纵深挖掘,从而深度解构了文本。

2 深“感悟”而练笔

朱熹说:“古人作诗作文,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文章中可供练写的素材有很多,我们可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比如语言表达方式的练习、安排材料的方法、写作的顺序等等均可借鉴。如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教学内容:《窃读记》(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自然段:

出示文段:“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的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

师:请你认真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是一句排比句。

生2:我发现了这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如“看见”是从视觉角度去写,“闻见”是从嗅觉角度去写,“听见”是从听觉角度去写。

师:你的发现很了不起,多角度写作是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之一,请你也从“看见的、闻到的、听到的、心里感受到的”去写写“热”这个主题。(学生练笔)

有学生这么写道:“天气热极了!太阳炙烤着大地,狗伸出长长的舌头也散不尽热气,柏油路快要被晒化了,发出阵阵沥青味。路边的柳树也耷拉着柳条,无精打采的。树上知了声嘶力竭地喊道:‘啊,热啊!’”

案例二:

教学内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课文在第一段先提出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着用三个事例,反复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师: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请你学习这种写法,先确定一个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

以上两个案例,学生通过感悟作者的写法,再进行仿写迁移式练笔,语言形式的积累就能被有效地运用、定格和“固化”,自然成为他们胸中灵动的言语积蓄,并深入领悟了语言范式的真意,读写能力的迁移便成为现实。

3 因“感动”去练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 “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因此,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适时练笔,做到“有感而发”,如以下案例:

教学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内容)的外貌描写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同样是外貌描写,但这句外貌描写跟我们以前见到过的都不一样,我们把他与上句话联系起来朗读,体会它的不同之处

师:他挖了8小时,你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父亲——(接读)“他满脸灰尘……血迹”

他挖了12小时,你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父亲——(接读)“他满脸灰尘……血迹”

他挖了24小时,你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父亲——(接读)“他满脸灰尘……血迹”

他挖了36小时,你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位父亲——(接读)“他满脸灰尘……血迹”

是呀,这是在不断变化的时间段里去描写人物的外貌,这就是“动态外貌描写”,咱们也学着作者用一用这种方法写作吧。

出示写话练习:请你根据情境,在横线上补充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

冬夜,寒冷凛冽,我竟发起了高烧,爸爸刚好不在家,急得妈妈背着我便往医院小跑着赶去,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过去了,此时,我看见妈妈 。

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以上教学案例体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提炼读写结合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创设,利用学生的“感动”,进行随文练笔,一是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意在使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动态外貌描写”表达方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读写”双赢。

4 有“感觉”喜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专家归纳出的“九字真言”——“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对我们不无启发。读得进,强调课堂上引导学生尽情玩味文本语言,充分赏析,实现内化,既实现方法的历练和提高,又达成情感的体验与熏陶感染;记得住,重在调动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在品读体味中积累感性的、典范的语言范式。张志公先生说:“读时对重点要点要敏感……不仅要了解那些你不了解的知识、经验,要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还要有意识地识记一些字、词、句……”;用得出,着眼于将消极的静态的语言转化成积极的动态的语言,使其焕发出活力。

阅读教学中的“迁移运用”,是把学生对课文的“感觉”转化为对生活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让学生感受课文的同时,应激活思维,内化书面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实现迁移运用。

如《北京的春节》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风俗。“腊八吃腊八粥”、“泡腊八蒜”;二十三“过小年──春节的彩排、吃糖”;“除夕放鞭炮、吃饺子,守岁”;初一“拜大年”;元宵节“办灯会、吃元宵”。这其中的一些环节与我们这儿是差不多,却大多数不一样,学生刚过完年,对春节的“感觉”尚未淡出,所以对于春节中的一些习俗也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课堂结束之时,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动笔写写: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总而言之,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充分利用“四感”去调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写作能力才能切实得到提高。此外,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作文色彩,才能言“有效”。袁枚说得好,“但肯寻诗便有诗”。我们老师只要有了训练意识,凭借阅读教学的资源,带领学生“用其材”“取其法”, 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 李琳琳.阅读,写作的热身.小学教学研究,2012(2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