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掩耳盗铃文言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扩写《掩耳盗铃》
奋斗小学 五(6):刘琨
深夜了,天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这时,马路边的小黑屋的门“吱纽”一声开了,从里面跳出一个蒙着脸,穿着黑衣服,戴着黑手套的人。他鬼头鬼脑的向四周一望——没人,便一会儿小碎步,一会儿跨大步的跑进了一户人家的院子里,这院子静悄悄的,静的让人恐惧。小偷摸了摸院子里的大铃铛,原来小偷是看上了它。看!这铃铛还真够大的,估计可以在里面站一人。呀!小偷开始动手了,他拿出了一把大大的锤子,朝着铃铛使劲砸去,“铛”铃铛的声音震耳欲聋,满院都回荡着铃铛声,一声比一声弱,最后铃铛终于停止了。“怎么办呢?照这样下去,我就拿不走了”小偷嘀咕着,想着想着就坐在了铃铛边上,“要是听不见铃铛声就好了”小偷自言自语着。“咦!对了,我可以把耳朵堵上,这样不就听不见铃铛声了吗?我可真聪明”。小偷高兴得一拍腿跳了起来,马上用纸把自己的耳朵堵上了,“这下真好,我可以拿到很想拥有的大铃铛了”,小偷快活地想着,弯下腰准备抱铃铛,“不行,这铃铛外面太厚了,不好拿,只好锤子斧子一起上了”小偷拿起锤子向大铃铛又一次砸去。“铛!铛!铛!……” 铃铛一声接一声的响着,主人和邻居都被这高分贝的声音吵醒了,而小偷的耳朵里什么也没听到,还在不厌其烦的砸呀咂。“嘿!你干什么呢?”主人带着一群人已经来到了现场,他们把这个小偷抓了起来。可是小偷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已经把耳朵堵上了,主人怎么还会听见呢?
我要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大家,做什么事千万不能自作聪明,要先三思而后行噢!
大家好。首先谨让我代表学校党支部、学校行政祝同学们节日快乐!看得出,同学们今天非常高兴。瞧,每位同学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脸颊在红领巾的映衬下显得更红润了,就连眼角、嘴边都挂上了灿烂的笑容。因为今天我们要用动听的歌声唱出文小学生的幸福和愉悦、用悠扬的琴声奏出文小学生的纯真和朝气、用优美的舞姿舞出文小学生的理想和追求、用质朴的语言道出文小学生的勤奋和进取。
尤其是六年级的同学们,今天的心情更不一般,因为他们即将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他们要和同学们欢聚在这里一起度过小学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所以怎么能不兴奋呢?
今天,每一位老师的脸上也写满了笑意,因为老师们看到同学们如初升的太阳焕发着生命活力,似新生的树苗在茁壮成长。课堂上,你们肯钻研乐思考,敢提问喜探究,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质疑热烈的讨论,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才智和个性。操场上,你们步伐矫健英姿飒爽,勇于拼搏乐于互助,横竿一次次上升,速度一次次提高,尽情显示了同学们的风采和实力。
风筝节、科普周中,你们动手做用脑想搞创作用笔写,进图书馆上因特网,一个个发现令人欣喜,一件件作品使人叹服。收获永远属于耕耘者,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学校开办×年来,已有××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同学们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感谢他们为学校增光添彩,祝愿他们今后前程锦绣。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文言文;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文言了相关的要求,可在后边的“附录1”中却没有推荐小学阶段应该背诵的文言文,这一空白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人教版和语文S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篇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语文S版是《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积累文言文,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
在选择要增加阅读(也可以称为拓展阅读)的文言文时,一般是选择和课文内容的主题相关联的文言文。如《杨氏之子》,课文内容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与课文主题“言语之妙”相同,还有这本书中的《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一些适合增加阅读的文言文,又囿于笔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语文S版的小学教材,因此,有如下几篇,仅供参考: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主题:言语之妙)
增加阅读其二,《世说新语・言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主题:友谊)
增加阅读《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弈》(主题:学习)
增加阅读清朝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自相矛盾》(主题:寓言)
增加阅读《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画蛇添足》
增加阅读《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6.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夸父逐日》(主题:悲剧神话,锲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阅读《精卫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
下面列举一个在教学中增加阅读的案例,希望能给教师的具体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案例,师延峰发表于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夸父逐日》教学实录:
师: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
三
根据以上的看法,笔者还想提两点建议:一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课文,以满足学生学国传统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增加一些小学阶段推荐背诵的文言文,或明确提出要学习的文言文。这样,小学生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能抑扬顿挫地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这岂不是很好。
最后,在课内增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肯定不止这些,但囿于笔者的学识浅薄,只能谈到这个程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就成语学习来说,高中教材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新课标人教版必修教材2“梳理探究”板块中,就选入了《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一文,意在让我们通过学习此文,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还在新课标人教版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中,选入有《中华文化智慧之花――成语》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丰富多彩的成语世界,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辨析成语,最终能正确使用成语。
就成语考试来说,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着重考查成语运用。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淀的考查。
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成语学习,让学生了解成语蕴藏的文化内涵,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进而主动学习、恰当应用成语。
一、成语里浓缩着中华的泱泱历史
成语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了解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历史。成语大多有出处,很多来源于历史故事、古典文学作品。像“指鹿为马、毛遂自荐、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是与历史事件有关;“老马识途、守株待兔、鹬蚌相争、愚公移山”是与寓言故事有关。学习成语就要了解成语,譬如对“四面楚歌”“三顾茅庐”“夜郎自大”的含义领会,了解历史事件能更明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又譬如“买椟还珠”表示舍本逐末,“滥竽充数”表现没有真才实学,“一枕黄粱”比喻好事成空,了解了寓言典故更能理解这类成语的意思。再譬如“一尘不染”,表面意思好像只是形容干净整洁,其实“尘”原是佛教用语,指外界的种种影响,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潜心修行,排除奢欲,保持心地纯洁。“汗牛充栋”,从字面意义看不容易懂,实际是用来形容书籍极多,搬家的时候使牛累得出汗,把房屋都塞满了。了解了成语的文献典故和历史事件便能更准确使用成语。我们学习成语和运用成语,就是要知晓词语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
二、成语里承载着先民的生存经验
成语里承载着前人长期探索总结的道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用最简洁的文字形式呈现出来。中华成语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宗教文化、政治制度、古代哲学、传统伦理等诸多方面,它能教导我们做人做事应遵循的道理。成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其中的蕴含的智慧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就从教育教学来说,古代无数著名的教育家探索流传下来的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凝结在成语中,譬如“因材施教”说的是依照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温故知新”说的是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反复实践才能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学习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逐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而不能“一曝十寒”,这些成语所体现出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三、成语里保留着字词的基本含义
在成语里保留着汉语言字词的基本含义,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助手。从某种意义上说,成语是古汉语特殊语法的“活化石”,古文言用法和字义很多都原汁原味地保留在成语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不易掌握和判定的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是比比皆是。譬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花容月貌、土崩瓦解、草菅人命、幕天席地”等,可以用来辅助理解名词活用现象。“飞沙走石、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等,可以用来辅助理解动词活用现象。“厚古薄今、精兵简政,兵贵神速、安贫乐道”等,可以用来辅助理解形容词活用现象。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借助成语来触类旁通,巩固字词学习的成果,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失为一种以简驭繁、以熟带生的好方法。
四、成语词约义丰的内容表达
成语的词约义丰能使表达言简意赅。随手拈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叶公好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熟能生巧等成语准确灵活的运用,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成语的内容表达具有成语意义的双层性的特点,例如成语“胸有成竹”比喻有主见有准备,“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和恐惧,“瓮中捉鳖”表示十拿九稳,“纸上谈兵”意思是缺乏实际经验:这些都不能只看字面的意义或组合的意义。成语意义的双层性是成语也是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熟语的一个共同特点,正因为它们具有这种双层性以及其他特征,使我们对固定语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精密,也便于我们规范地使用固定语,形成汉语言文字独特的语义内涵和表现方法的呈现。
五、成语因时而化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语文教学 成语教学 教学策略
一、要教会学生一些解释成语的办法
第一,首先要重视古汉语的学习,尤其是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的学习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重视对古汉语的学习,古汉语里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有许多实词是有生命力的,这些有生命力的实词解释和成语的解释往往是一致的。
如:“安之若素”的“素”怎么解释呢?其实我们曾在初中语文课文《活板》中学过:“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解释为“平素,平时”,与“安然若素”的“素”同义。又如:“置若罔闻”的“罔”作何解释呢?古文学得扎实的学生一看就知道,《核舟记》中有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的“罔”解释为“无,没有”,两者意思一样。还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中的“否”和“否极泰来”的“否”同义,都解释为“坏﹑恶”。
第二,要重视形声字的结构,分清形旁和声旁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分为两部分: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掌握了形声字的知识概念,可以使我们正确解释字的意思,从而避免很多错别字,能正确使用成语。
如:“病入膏肓”的“肓”,学生往往会写成“盲”,为何?就因为不懂形声字的结构,“肓”的结构是“上声下形”,大凡和人体有关的字都是“月”字旁,由此可知,“肓”与人体有关,是指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分,即药力达不到的地方,而“盲”的形旁是“目”,与眼睛有关。
第三,重视音形相近,意义不同的字的对比
对成语的掌握,要求很高,学生往往不理解成语的解释而写错别字,所以对于一些容易搞混的字,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进行对比区别,显得十分重要。
如:学生常常把“好高骛远”的“骛”和“趋之若鹜”的“鹜”搞错,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不理解这两个字的解释,“骛”的本义是“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而“鹜”解释为“野鸭子”,经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懂得这两个字的意思,“心无旁骛”也不会写错了。
二、在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教成语释义时,培养学生的敏觉力。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大多用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而少用本义。但我们在成语释义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字义、来源上,从而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到其中蕴含着许多古代语言文化知识。
2.用成语联想法,培养学生的流畅力。联想是一种活跃的发散思想,用成语联想去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流畅力。
3.对成语进行归类教学,培养学生的变通力。从成语的内容上归类,可以采取将相近的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区别他们不同的意义重心,培养其变通力。
4.设计成语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独创力。作文教学容易落入俗套,特别是命题作文,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即使是材料作文,也有很多限制,而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成语作文技巧练习,就能构成变化万千的新颖作文,从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成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要求
第一,要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
成语绝大多数十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沥胆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停顿的,我们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莫须有、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第二,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成语,融会贯通
教材中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授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就应该把整个初中教材中关于四季的成语整合起来,集中进行理解,掌握。
第三,要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适当补充
教材中有些不同的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如十二个出自寓言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十二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十二个成语都是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每个成语的小故事,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回答:“百步穿杨”、“杞人忧天”、“自相矛盾”……同时,我又补充学习了“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它重在运用和积累。然而,这仅有的成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中国的成语文化才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