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

第1篇: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

一 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角度看错题集的建立

根据洛林·W·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等新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介绍了四大类知识类别:(1)事实性知识;(2)概念性知识;(3)程序性知识;(4)元认知知识。其中元认知知识是指关于认知的知识和认知过程的控制、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知识有自我反省这一层意思;教师写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学水平,而学生对错题集的建立也可以看成是对学习活动的反思。错题集的建立涉及对错题的再认识,是种意识水平较高的一种学习活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错题集的建立需要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区别分类,以便建立分类错题集,并要求对错题集进行归因分析;有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改编。从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学业行为表现(业绩)来看,对知识点进行区别分类理解;对错题集进行归因分析类似于分析;对错题进行改编类似于综合与应用。

二 从记忆功能的角度看错题集的建立

安德森认为,记忆有两种形式——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种观念已经被新观点代替,记忆只有一种形式,只是具有不同的功能而已。记忆的功能有三种,即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工作记忆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它被认为是从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的必经之路。经常收集错题并分析,能促使学生进入工作记忆,那么感觉记忆就进入了长时记忆。这样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高三生物复习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构建知识网络,再讲解题目;二是以题目引出知识点。这两种办法主要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基本停留在感觉记忆上。如复习到蛋白质时,教师就可以请同学们以蛋白质的知识点为背景,由学生先讨论,顺便将涉及蛋白质的一些错题收集起来,之后再进行错误分析,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来归类总结。

三 从高三生物复习策略的角度看错题集的建立

高三总复习的进度安排,一般有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有的学校还有专题复习,但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较为常见。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知识,运用错题集的收集与建立,充分利用工作记忆,从根本上扎实基础知识。而一轮复习后的整合提升,如何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如何从新的复习角度对学生进行拔高,我们怎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关注学生平时的错题,对学生的错题归档,是一个不错的复习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错题集的建立也是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选择;其针对性强、效果好、时效快。而我们教师只是每次作业批改后,或是每次考试后进行错题重点评讲,这样往往起不了整合提升。原因有二:(1)学生的作业量较多,时间又较紧,很少有时间去整合;(2)缺乏确实可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收集整理错题。

二轮复习必须要有全新视角,那么从已建立的错题集入手,教师可从中提炼出最贴近学生学习水平的资料。教师自然而然从“学生的学到教师的教”进行相互转换,算是“教与学相长”吧。若有专题复习则更需要错题集的建立。如以蛋白质为背景知识的复习专题,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已建立的错题集,复习才有侧重点,更有突破点。

四 从具体教学实践的角度看错题集的建立

第一,课改走到现在,取得了一些成就,高考等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也在努力进行中,特别是近年来高考中注重以能力为主的考查,受到很多专家及同行的肯定。但我们却又不能回避高考,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有考试必然有分数得失之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为了避免在应试中犯同样的错误,错题集建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错题集的建立本身就要求学生做到“坚持”,对学习态度主动者或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他们平时就很注重错题的收集。一些报纸上介绍了各地“状元学生”的一些学习经验,主要有两点:(1)夯实基础知识;(2)错题集的建立与分析。但错题集怎么建立并没有具体说明,我们应在方法上进行指导。

如我们可以从“错题集”的常见类型入手:(1)订正型,即将所有做错题的题目都抄下来,并做出订正;(2)汇总型,将所有做错题目按课本章节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3)纠错型,即将所有做错的题目进行归因分析。每次考试中,同学们都会有不少题目做错,在这些做错题的背后,往往是知识学习时所产生的知识漏洞。或者从错题集的建立方法入手:“抄”——将练习、讲义中的有关题目抄到错题集中,并在相应题下写出详细的解析,方便复习。“剪”——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很多问题的解题信息蕴含在相应的图表之中,图表在绘制时难度较大,弄不好不能准确表达解题信息。“记”——对于学生易犯错误的知识点,老师在复习、评讲中会就设问角度、答题技巧等做点评和强调。

第三,缺乏“坚持精神”的学生,其本身还有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些孩子认为做这种繁杂的收集整理工作,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特别是在高三学习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学生的这种观念会更明显,我们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要有预见性。

首先,在时间上,错题集的建立应在高三的上学期就鼓励同学们去做,甚至要求学生必须要做。把一项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学习任务,积小成多,同学们就不会感觉任务重了。

其次,教师需要指定一个背景知识,同学们再围绕这个背景知识来收集错题,并且让3~5人组成一小组,这样工作量就不会太大。每一背景知识有一位小组负责人,对每一错题进行归因分析;负责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来当,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与交流能力,特别是高中生物有些题目是需要用生物语言来表达,同时又能分摊工作量。

小组成员的学科知识水平最好是层次不同。原因是:一学科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与水平较低的同学的讨论,就像是教师反复讲授一样,同样都是“工作记忆”;二符合高中生物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弥补教师遗漏的角落。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错题集的建立是高三复习特定的一种较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一起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汤国军.浅议生物错题集的建与用[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1):23

[2]〔美〕洛林·W·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等编著.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蒋小平等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3~35

[3]黎加厚主编.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4:22~23

第2篇: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

《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标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在目标陈述上,采用相关的行为动词对学生历史学习结束以后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进行表述,其行为主体是学生。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简而言之,做教师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具体讲,有下列两大方面的要求:

一、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兴趣

说通俗点儿,就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让他们原来被动的学习变成“我要学,我去学,我乐意学”。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读史使人明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中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历史,才能通晓中外历史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才能形成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有两点值得注意:

1.教学中力求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历史教学必须坚持时代性,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历史贴近现实。要密切关注史学研究新动态,提倡教学中运用新材料丰富历史学习内容,引用新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适应新时代提供借鉴。教师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现实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如在学到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一课中英国侵占我国香港的内容时,结合香港的现情,让学生搜集有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实现的事例,从而把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2.教学中注重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样性

高中历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将教学目标转为学生学习目标;使他们自觉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多角度回答开放性问题,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情感投入程度,通过交流、讨论、辩论、表演等形式,使教学立体化,如开展演讲会、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渗透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等;结合教学媒体来整合教学内容,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来加强教学效果……总之,教师要尽可能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教学模式,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

二、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要学生会学

具体说,就是学生要善于自学,善于梳理总结,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活动,有探究精神。如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预习,并能提出初步问题,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能认真品读教材,会做笔记,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当堂理解知识点,能积极提问,敢于质疑,回答问题的思维开阔,富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讨论性学习,能自我演绎学习内容,并且乐于与同伴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学习;课后能有效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各类历史活动。做教师的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讨论学习法、辩论学习法、表演学习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以达成三维目标。还要善于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能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等。总之,教师要教得灵活多样,学生要学得灵活多样,条条道路通罗马,要选取有效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取得学习的实效。

第3篇: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实践运用

历史是高中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对历史进行“再现”,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可以首先以“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这副对联引入,让学生思考该对联的创作背景,对联中所指的“割地求和”与什么事件有关。一系列的问题引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与相关的视频或资料,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开展历史学习。

二、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尽量选择与学习主题紧密相关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必修1”第六单元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俄国十月革命有关的视频或评价等资料,增加学生对十月革命的了解。然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你觉得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偶然发生的吗?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是什么?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加深学生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小组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作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拓宽知识面,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学生分配探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必修3”第一单元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该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汉武帝为什么会推崇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具有什么特点?学生A:因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备受推崇。学生B:新的儒家思想融合了阴阳五行、道家以及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并通过调整使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保障政治上的统一。学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的稳定,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多给予鼓励,及时纠正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四、总结提高,加深学生的探究体会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总结提高非常重要。及时的总结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果,加深学生对历史探究学习的体会。由于有的教师历史教学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历史教学就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陈述和勾勾画画,忽视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学习和反思总结,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因此,在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并对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必修1”第四单元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日军侵华的主要材料,然后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了解日军侵华的一系列战争,并对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时间及成果进行记忆,分析胜利的原因,并对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结束语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并将其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林云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果 新教材 参与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发生着改革性地变化,教育教学手段,评价方式都有了更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进行的,它以分数为中心,只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方法。注重短期效益,有时违背了教学规律,不考虑学生长期发展,一贯使用满堂灌、灌输式教学手段。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也学得乏味,而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而新课改实施以后,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把眼光放长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出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不以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方法,而是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学生做好详细的调查,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究竟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通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学,以供大家参考。

一、更新观念,用好新教材

我们的旧教育观念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几十年的过程形成的,要想改变也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也不断学习,改变自己的观念,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当我们拿到新教材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图文并茂,生动而新鲜。觉得比原来的旧教材要容易教。可真到教学过程中,又有许多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旧教育观念在制约着我们。所以,我们就多和其他教师交流,上网观看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发现新教材的亮点。挖掘新教材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培养的优势,充分利用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

(一)用好“历史纵横”和“模块衔接”

新的历史教材,改变了原先以历史发生时间发展顺序来编排的模式。要想学好高中历史,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初中历史知识基础。但事实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好的学生学起来容易,基础差的同学学起来就困难重重了。那么为了提高基础差的学生的成绩,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全面准备教材。“历史纵横”模块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感性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模块衔接”部分就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的补充和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同学们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产生。

(二)用好图文史料

在新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图文并茂的史料,合理利用它,对我们课堂效率地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些历史史料,有助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史论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从高角度,指导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精神的培养,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另外,图文史料里面设置的问题具有梯度性,这也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地提高,也充分体现了由简到难、从低到高的教学规律。对史料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事件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认知活动,培养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用好“学习延伸”

“学习延伸”模块的设置,对学生进行了考察,同时也对他们的历史综合素质进行了大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这部分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安排在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把教材吃透,研究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式教学。但是,教无定法,我们要从多角度考虑,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一)材料学习法

材料学习方法,让学生从众多的素材当中,选取真实可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自己的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讨论法

对于一些原因、评价型的问题,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在小组内讨论,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对问题得出全面、清楚的结论,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和探究能力。

(三)辩论法

对于一些争议性很强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法,从多方面进行知识的掌握。比如《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就可以组织一个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对秦始皇的功过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四)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我们历史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同类历史事件的比较,引导学生灵活分析问题,思考历史事件的复杂因素。

除了以上几种学习方法以外,还有讲述法、观察法、实践学习法等几种学习方法。我们要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灵活运用,一定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民主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民主课堂环境

研究发现,学生在一种安全的感觉下,能够放松地去学习知识,更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拥有安全、自由的心境,能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设置要具有层次和符合学生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层次和能力上的差异。我们的课堂教学即要围绕教学目标,又要围绕教学对象展开。让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也让少数好的同学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突破。这就要求兼顾优秀生和差生的共同进步,全体同学都能够有所收获。

第5篇: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教学创新

是什么原因导致现今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呢?笔者仔细推敲了下,大致有以下三点:

1、体系繁杂的教材:

现在江苏的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两个版本。总体来看两个版本的体系内容大体相似,但是两本教材也都有内容繁杂、结构松散的缺陷。再加上教材形式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时间跨度大,所以对于具体事件的描述过于简单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兴趣,更不要说拓展学生思维了。很多学生如果初中历史的基础不好的话,很难一下子进入高中历史的学习。

2、滞后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结论性知识的掌握。大多数教师都是充分地去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尽量淡化事件的经过,尔后又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势必会让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再加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结论,就会使得学生加倍地厌恶历史,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没有了学习的乐趣那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

3、竞争下的功利主义:

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里面热门的专业往往都是就业形势最好的。在这样的功利主义下,学科之间也有了高低上下之分了。甚至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和家长之间都存在着贬低历史、轻视历史的现象。他们认为学习历史对以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它只是通向大学的一块敲门砖而已。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是男是女"的荒唐疑问;在试卷上出现了"的侵略者是八国联军"这样荒谬的答案。

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让学生学到一种方法、思想或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步入社会、走向世界所必备历史眼光、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呢?

1、设疑导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子曰: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而设疑导学就是一种极好的手段,质疑、解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营造气氛,并且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情境,鼓励探究:

现代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启发性,启发的要素之一便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掌握知识、思索、探求、实践的空间。就历史学科而言,创设情境的基本来源是教材、以及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

3、补充观点、开拓思路: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思辨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如讲到时,我介绍了一种观点:有人认为"殖民化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近代西方殖民征服,人类尤其是东方各民族所有优秀的本质自然将永远得不到发展。"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并由学生讨论回答。

观点的补充,能让学生突破传统的观点,开阔思路,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4、鼓励质疑,敢于发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如讲到《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课后习题时,有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陶片放逐法也有弄虚作假的可能,有不合理之处,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他的回答令我惊讶,也令我欣慰,惊讶的是他的看法与书不同、与众不同;欣慰的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激疑、探疑、释疑,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取新的认识,得出新的结论。

5、古今结合,联系现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他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无论哪段历史都可以与现实密切联系,都可以在现实中看到历史的发展。

第6篇: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法范文

关键词:微课;法本教学;应用研究

在多媒体技术初步应用于教育教学之后,授课方式的多样化给师生带来了不同的体验。近年来,随着投影技术和软件支持上的不断完善深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在此大背景下,各种新型的教学视频、教学网站、学习工具、网络平台都涌入了教学领域,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着资源选择和利用的问题。目前,在多种新型化教学手段中,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1]为了推进微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有关比赛,涌现出一批较为优秀的微课作品,这些作品的知识涵盖了经、管、法、文、理、工六大学科领域。许多学生开始对中规中矩的日常教学活动产生厌烦情绪,喜好通过手机或平板端观看相对短小简洁的教学资源。这种新颖的方式固然能够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各学科之间的特点不同,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如果仅仅为了体验媒体带来的教学方便和乐趣,可能最终会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如前所述,每个学科领域都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讲授方式,针对法学而言,它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贯穿大量的司法案例,在学科内部根据调整法律关系的不同,又被细分为宪法学和各部门法学,因此,作为教师而言,不仅应当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保障。然而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许多案例和法律规定都非常容易收集,如何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就是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

一、本科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教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5年我国本科院校中开设法学专业的共有628所,[2]主要以培养法学研究人员为目标。大规模的法科学生培养的确为解决我国法治发展人才缺失的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然而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各种问题。曾有国外学者发表过有关于研究法科学生对于行政法的态度,[3]其中提到的许多学科特点也正是法学本身所具有的。首先,法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即便以最简洁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主干课程也多达14门,每一个部门法中又自成体系,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具体内容,往往在教学课时内很难透彻地讲授所有内容,因此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印象;其次,部门法中既有实体法又有程序法,无论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学生有时在同一学期内较难适应两种学习思路;再次,法学本身的现实性与复杂性。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法学调整的是纷繁复杂的各类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有些关系是能够为法律所调整的,有些则是需要用其他方式加以规范的。掌握调整对象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已经具有一定难度,在分清调整对象后分析法律关系、适用法律规则更为不易;最后,法学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掌握法律规范固然重要,但学习法学的目的除了研究法学基本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果脱离了实践和对社会的认识,掌握的知识就是肤浅、空洞的,很难有真正的实用价值。目前各高校为了完成学科建设和教学计划,都按照传统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但由于法学学科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首先,人才培养计划与职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我国各高校法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基本都是按照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专业模拟课程等几类进行教学安排,以满足法科生的基本学习任务。但在大多数学校的培养计划中并不十分强调法律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环节,即便在培养计划中有课时安排也没有真正地落实。然而,社会中各类与法学有关的工作岗位,都要求工作者不仅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相应的规范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这是因为相关的工作事务都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根本保障。反观如今大多数走出校门的法科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对法学知识的理解显得十分浅薄,大多数同学对各部门法的知识结构体系较为陌生,法条内容不熟悉,自然也无法有效地运用,最终在就业时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其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授课老师最常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在讲授的过程中会穿插问答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学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因此,在相对紧张的教学时间内,很难开展有效的互动环节,但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显然比授课式更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知识运用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反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显得索然无味,相对枯燥,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再次,教学理念相对陈旧。在法本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持有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认为只需要将法律概念陈述清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不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接受度。近年来,对于法学教育究竟应当实现何种教育目标的研究较多,是精英教育还是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理论传授还是技能实践等类似问题一直成为争议的焦点。[4]各种教育类型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有所不同,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法本教育而言,基本上属于以职业化为目的的理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和发展,只需要按照传统学科体讲解相应知识点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固守陈旧的教学理念显然与当下“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不符,同时也对法学人才的培养有不利的影响。最后,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僵化。目前本科阶段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在传统教育中,考试不仅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且也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5]考试本应是使学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形成的重要手段,但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考试变成了晋升机制的工具。为了能够通过考试达到分级筛选的目的,题型安排和内容分布需要遵循既定的标准,形式也相对单一。由于这种简化的考核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会把法学学习误解为只需要背诵的学科,在考前突击式复习,应付考题。对于发散性的试题并不重视,甚至抱有这种题目是少数,不会对分数产生太大影响的思想。综上,目前我国的法本教育在设计、方式、理念、考核四个环节上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树立新型教育理念,结合网络时代提供的新工具新手段,能够用更灵活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法科生培养的真正目标。

二、本科法学教学中微课应用的可行性

就本科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式,之前已经有不少学者从各个方面做出研究。有的学者从法学教学方法的完善角度论证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6]有的学者以高校法学课堂作为研究对象论证教学改革的必要性;[5]有的学者以部门法为切入点,结合各法自身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建议。[7]在法本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传统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寻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学者将微课总结为:是以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教学内容或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这一界定是首次将微课定义为新型教学资源,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资源整合。[8]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以其短小精炼、重点突出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目前,微课的推广主要是通过比赛形式,各高校组织教师自愿参加,由参赛教师自己选择授课主题,完成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截至2014年,据统计参加微课大赛的作品总数接近10000节。[1]尽管微课这种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教育教学者们的认可,但却尚未走进日常的教学课堂中。现有的对于微课如何在课堂中运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基础课上,而微课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也可以很好地解决法本教学中面临的难题。其适用的可行性可从以下方面加以论证:首先,微课的独特属性可以弥补传统法本教学中固有的缺陷。其一,微课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课堂教学资源,而课堂资源往往难以保存且不可复制。与此相比,将一些知识点制作成微课之后,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能够让学生及时得到学习资料。其二,微课是一种相对便捷的教学资源,可以灵活地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上下课时间限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学习效率方面只能是兼顾,整体课堂的教学频率趋于一致,很容易让听课者和授课者产生疲惫的感觉。特别是在高校本科教学中,部分授课者需要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多次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听课者在一天之内也要接受不同部门法的知识,加之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差异,会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传统法本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会让双方都感觉枯燥乏味,只有更加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微课作品一般时长在8-15分钟内,综合运用了多媒体影音等多种呈现方式,从感官上能够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相对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目前,随着微课的不断推广,法学类微课作品数量已有近千余件,涵盖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多个部门法,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作品穿插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增添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微课对知识点的分割能够更好地突出重点。许多学习法学的同学认为部门法知识点繁杂,重点难以把握,背诵记忆量庞大。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与授课的方式和内容有直接关系。传统法学教学中,课堂知识往往是依照大纲的要求完成相应授课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兼顾到重点、难点、考点的讲解,因此课上内容知识点繁杂且笼统,为了全面就无法做到精致,为了精细就会影响授课进度。这样的局面对于部分教师而言,最终会导致授课内容过于分散和稀疏,破坏了知识结构的体系性。恰恰法学是一门较为抽象、极其强调逻辑体系的学科。而微课则是以每个具体知识点作为内容的分割,它可以在整个知识体系内,按照一定的逻辑对知识点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呈现。每个微课作品一般都只讲解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其中包含案例引出、问题介绍、问题讲解、案例回评几个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完整地学习一个知识点,同时还能够加以反复思考练习。加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点的精髓。最后,结合微课教学更符合学生的接受力。在高校法学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多以教师主导的方式把握整节课的进程。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学概念内容本身较为复杂晦涩,既要熟悉理论还要结合实践。因此,教师为了能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只能采用强度较大的讲授式。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而在微课作品中,即便教师是视频的制作者,但采用微课手段后,教师不单是课程内容的讲授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兴趣,能够在师生间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较为宽松的学习讨论环境。在这种氛围中,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法本教学中微课的具体运用

将微课运用在本科法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形式,还能帮助教学目的的实现。在运用中包括以下具体环节:

(一)树立正确的法学课程微课设计理念

首先,在设计时要注重法学学科的特点。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其一,理论性较强。本科教学中的14门法学主干课程都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每套理论都有自身的方法论和逻辑。其二,注重实践。法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司法实践中的判例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法学课程微课设计的时候,应当把握住法学的学科特点,即便采用新型的方式展现知识内容和结构,但仍然要注重用学科知识支撑体系和观点,并且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在设计时应当注重微课本身的特点。有学者将微课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和共享性。[9]微课主要是以视频为载体,包含与教学有关的其他资源的整体。一方面微课具有微小便捷的特性,另一方面微课必须具有完整性。换言之,在设计微课时,不仅要做到“微”,还应当尽可能完整呈现一个知识点,不破坏知识的内部结构。例如:在制作物权法上“拾得遗失物”这一内容的时候,不仅要对遗失人、拾得人的权利义务进行讲解,还要对拾得人将拾得物处分后,受让人的权利义务进行讲解。最后,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不断突破和创新,利用多媒体手段,尽可能从新的视角来展现创造性。例如:在介绍民法发展历史的时候,由于知识点相对枯燥,学生对国外法典名称和颁布时间总是记忆不精准,可以结合高中历史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运用适当的法学课程微课设计方法

根据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微课的研究,一节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习指导、教学反思、问题解答等多个环节。胡铁生将微课按教学方式分为讲授类、演示类、实验类、练习类、表演类、讨论类、班级活动类、合作学习类以及探究学习类等。[10]目前,法学类微课一般都是讲授类,以教师的讲解为一节微课的主要内容。但实际上,法学课程也有不同类型的知识,如果都采用讲授式,那么微课难免会成为传统课堂的微缩版,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法学课程本身的特点,设计微课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具体而言,基本概念类的微课资源应当以讲授式为主,案例分析类的微课则可以采用讨论类、表演类等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体系结构类的微课则可以采用讲授结合探究的方式呈现;而涉及考点类的微课可用讨论加练习的方式。通过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对学科知识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的方式,不仅能够起到丰富教学形式的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微课中呈现的相关内容。

(三)采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微课设计流程

微课设计流程主要包括选题、教学设计、视频制作、辅助材料、上传、点评反馈与评价修改。设计流程应当有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加以指导,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微课作品。有学者研究过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设计,[11]有学者研究过基于现代教学理论设计法学教学模式。[12]在微课设计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学设计,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讲授者的设计,能够让学习者通过介入实际问题,激发对知识的渴求,尝试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微课无论用何种形式展现,其最终的目的也是如此。因此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遵从科学的教学原理,尝试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通过收集相关材料,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科学展示安排,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主动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还应当特别重视反馈和评价环节,在设计相关联系和测验题时,保证题目与所学知识的紧密相关性,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难易有别的练习题,全面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微课在教育领域应用不断扩大,是一种促进教师思考教学方式和资源创新的有效途径。与其他教学媒体相比,微课具有图文并茂、短小精悍、传播方便等多方面优势。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微课将会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目前,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可以通过引入微课这种新型模式,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将案例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动画、表演等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但能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还符合教学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作者:张珵 曾凡证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2]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统计[EB/OL].

[4]汪莉.经济法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学报,2014(4).

[5]宋艳.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0(4).

[6]刘燕.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余完善途径———以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7]高秦伟.行政法学教学的现状与课题[J].行政法学研究,2008(4).

[8]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

[9]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10]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