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

管理学和企业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和企业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和企业管理

第1篇: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06-03

1 校企合作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具体问题。

1.1 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截至2010年4月,中国期刊网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1700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于敏(2009)认为,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曾建飞(2010)提出目前国际物流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企业辅助型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其划分依据应该是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实际控制者的差异。近年来,我国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企业订单为主要依据,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实施人才培养,实行产销衔接。内容包括人才规格要求、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习实训、教学评价和毕业生录用等方面。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2 目前校企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作理念存在误区。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束缚,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并不重视实践训练。重点院校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少数普通院校也忙于上档次,争先恐后地向研究型大学转型。虽然大多数普通本科都声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分配给学生实践的时间过少,一般只是在最后一学期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虽然签了不少,但基本上都是摆设,所谓“实习基地建设”,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的口头承诺。结果导致管理学科的毕业生呈现“研究外行,管理不行”的局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只关注用自己的力量生存发展,也很少考虑能从与高校合作中受益的问题,即使关注了也是考虑技术合作,而对于教学合作问题并不感兴趣。

(2)合作双方目标冲突。在实践中,企业与高校合作教学的直接目的主要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不可能愿意接纳学生的周期性的实践;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根本动力则来源于培养人才,而创造社会效益,缺少针对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合作目标的不同造成双方在合作中产生冲突。尤其是合作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以后,一旦发现问题,往往使得合作难以深入进行。

(3)资源配备问题。一是实践平台问题。校企合作在设备场地的投入上更多的是依靠企业来提供。在实践中,企业要考虑正常生产经营问题,到底投入多少资源供教学使用,或者说企业能不能拿出足够的资源,企业的资源与学生数量如何配比,也成为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其实践环节几乎覆盖整个企业流程,如果没有配套的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平台,根本不可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二是教师资源问题。谁来教学生?是高校老师,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高校老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企业管理人员又没有精力来教学生,成为合作难的一个障碍。三是教材问题。传统的理论教材不能满足校企合作教学,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使得教师授课没有科学依据。上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4)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系强调系统性和模式化,它包括管理的方针、目标、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等具体活动。管理体系是校企合作正常进行的必要保证,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会造成学生在企业“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5)政策支持问题。校企合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室教学的局面,将学生引领到校企共建的教学平台上学习,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事实上,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但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和技术创新领域,在本科教育层次或各层次共享方面缺少明确的政策文件。

总体来说,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最基本问题是校企之间如何合作,具体涉及高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三者之间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去保证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运营的互补性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运营存在很大互补性,无论是在专业属性、培养目标还是在资源配置等方面,高校和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通力合作,资源共享。

2.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1)培养目标和人才能力体系要求。从学科分类来看,物流管理应该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交叉学科。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要为社会培养基层、中层管理人才,能够在制造业、服务业及第三物流等领域从事有关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管理(或综合性)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工作。学生能力要求最终表现在两个方面: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说、写、协调沟通和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四方面;核心能力包括决策和执行能力。基本能力为核心能力服务,核心能力依靠基本能力来体现。这些能力单纯依靠高校自身的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践根本无法完成。

(2)高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方面投入的资源除了教师,还包括各种硬件和软件。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高校内部能做到的只是建设模拟实验室或安装模拟物流信息化管理软件,如建设模拟配送中心,安装ERP软件或仓储管理模拟软件等。由于资源有限,教学过程中模拟的程度是有限的,不可能覆盖物流管理涉及的全部要素。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校内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实际必然存在一定距离。同时,每所高校争相采购设备,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种局面迫切需要企业从外部提供资源来化解。

校企合作给高校带来很多好处:一是高校可以争取企业资助,改善教学条件;二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三是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2.2 企业对高校教学资源的需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校企合作在客观上使企业也能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获得诸多利益:一是企业可以从高校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低成本员工(学生毕业前)和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学生就业后);二是利用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对员工进行培训或享受诊断咨询服务,解决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四是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给高校和企业带来的是双赢,在人才、管理、基地、技术等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互补性。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多家高校联办的“顺丰班”,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师生员工的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典范。

3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计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教学模式需要从学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来构建,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方案和内容、过程、手段和方法、教学基地、沟通与反馈、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如图1所示。

3.1 教学方针和目标

校企合作要树立“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服务必须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相关方包括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所以,校企合作教学必须首先识别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作为教学策划和资源配置的前提。教学方针是教学单位制定的关于实践教学的总的宗旨和方向。它必须与学校和企业总的教学方针或经营方针相适应,对满足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和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作出承诺。合作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适应性,具体要围绕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来制定,并形成一个完善的目标体系。

3.2 教学的组织机构

根据组织理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环境,面对不同的环境,组织总是要有不同的结构来适应它”。为了切实搞好校企合作教学,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针对物流管理等各专业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战略规划与资源配置,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专业层面,必须成立以高校为主导的专职教学机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教学的具体管理和操作。该机构一定要有足够的权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抽调各级管理人员组成,正副职安排和构成人员比例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也可以考虑合作双方的选调人员分别在对方的高、中、基层挂职,参与相关决策,以增强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教学方针目标、教学方案、教师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其中,对教师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意味着该机构不仅仅是选择教师,还要对教师进行实践经验或实践技能的岗前培训,由企业管理者授课。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包括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等。学生管理在所有工作中是一个关键,因为实践基地的容量有限,如何有计划地利用基地培训学生十分重要。

3.3 教学方案和内容

教学方案涉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具体教案等文件。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一定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需要,由校企教学组织机构组织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和编制。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物流管理职能与岗位群要求,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体系规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教学方案设计总体上应该考虑5W1H,即内容(学什么)、主体(谁来教,谁来学)、原因(依据和目标)、时间(在哪个学期)、地点(在校内,还是在企业基地)和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为了增强校企合作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组织机构应该组织人员编写“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直接依据。

3.4 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教学中的核心任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与物流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无论是仓储、运输、配送,还是其他管理岗位,都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因此,选择合作的企业不能是唯一的,一要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行业来看,制造业企业、零售业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在企业考虑范围之内。当然,作为校企合作的企业与高校实践教学一定要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具有典型性;从投资主体来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采用学校投资、企业投入或校企共同投资三种形式。由于高校自身资源的有限性,采用企业投资和共同投资的形式比较可行。如果基地是企业生产经营系统一部分(企业的物流系统),既要保证企业运营正常进行,还要完成合作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协调教学与运营的关系是一个难题。解决的办法要从合作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角度去思考。

3.5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案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地点)上的具体展开(如图2所示)。从时间上来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一共八个学期,应该拿出一个学期为学生提供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安排在第七学期。一至六学期也可以安排实践教学,但在形式上与集中学习应有所区别。在第八学期,仍然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传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体来说,在第一至第六学期,校企合作教学主要采用企业专家讲课(针对相关课程)、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和假期实践(阶段实践)三种形式。第七学期的全部或至少二至三个月,在实践基地集中教学。这是校企合作教学的主要时机。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继续选择在实践基地,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到其他企业实习,主要是为了学生就业和完成毕业设计。以上过程设计需要对传统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需要对课程教学的平时实践学时和集中实践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划分。

3.6 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能否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根据教学地点,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顶岗实践三种类型。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提供合作企业物流管理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素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课。高校教师擅长理论,企业专家侧重实践,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现场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学徒制”。为一组学生安排一位高校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做老师,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物流管理实践知识,同时要定期轮换,以便学生掌握全面物流管理技能。当学生掌握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要领以后,安排学生顶岗实践。此时,教师角色转换成“指导”,学生变为管理工作的主体。

3.7 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沟通机制是为了确保高校与企业之间就合作教学的情况进行实时交流。为此,合作教学组织机构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专门的联系方法,确保双方动态掌握教师、学生、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的所有信息。此外,要制定合作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事中和事后控制手段。组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小组,针对教学方针、目标、方案、过程、手段和方法分别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对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形成约束,使合作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将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结果传递给教学组织机构,乃至校企高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

3.8 政府的政策支持

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教学的支持包括总体要求、教师素质培训、教材编写、经费支持、人身安全保险、企业税收优惠和教学认证等多方面。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支持本科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政策文件,对本科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措施提出总体设想和要求;第二,加大教师实践培训力度,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校企合作教学要求;第三,通过试点,编写校企合作教学的教材,并在完善中推广;第四,对校企合作的高校给予经费扶持;第五,设定专门的服务于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险,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教学中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免除学校和企业对人身意外伤害的顾虑;第六,对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免除或降低相关的资产购置、产品销售方面的税率;第七,设立基于校企合作教学的职业能力认证。为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认证证书,对学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提供证明。

综上所述,当前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一个根本障碍就是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差。校企合作教学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还会形成高校和企业双赢格局。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需要在国家政策平台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针和目标,成立教学组织机构,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规范教学过程,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金标,胡慧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1):19

[2]于敏.应用型经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人才,2009(12):58

[3]曾建飞.多元化校企合作培养国际物流应用型人才探讨[J].现代商业,2010(5):281

第2篇: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

一、目前员工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1.重经营轻管理

目前企业在员工绩效管理中,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过于强化业绩经营指标,弱化管理控制指标,这是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如果没有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作保障,企业业务经营就如同失去了僵绳的马,跑得再快的马也会偏离正确轨道,成为害群之马。

2.重个人轻团队

目前企业在员工绩效管理中,过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弱化了团队协作精神。试想在现代化企业中,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简单化劳动,而是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项目。在过于重视个人业绩考核,轻视团队协作考核的管理体系下,势必造成员工个人利益至上,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最终集体效益得不到保障,形成恶性循环。

3.重惩罚轻奖励

在目前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大多是没有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某项经营指标的绩效考核得分扣减项,而较少主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提出某项合理化建议的绩效考核得分增加项,这是重惩罚轻奖励的怪象。员工在正能量的绩效鼓励下应该比负能量的绩效惩罚下工作效能更能提高,而且正能量的绩效鼓励环境才能吸引人才,负能量的绩效惩罚环境只会流失人才。

4.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企业绩效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大多绩效管理体系强调的是绩效考核结果,如为了在短期内达到某个企业经营目标量身定做,更多反映了领导意志,而忽略了被考核者的意愿,忽视了沟通反馈的环节和过程。一个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管理者闭门造车为企业目标量身定做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如果得不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让大多数员工感受不到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性,那只能是一纸空文,毕竟员工才是企业绩效的具体落实者。

二、员工绩效管理的定义

目前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未能清晰地定义绩效管理,而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员工绩效管理是指采用科学有效的考评方法,对照企业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评定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职程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

绩效管理不能等同于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强调的是过程和结果,绩效考核强调的仅为结果;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激励和发展,绩效考核的目的是监督和控制;绩效管理的重心是绩效与企业战略的关联度,绩效考核的重心是如何考核评价;绩效管理的流程为持续评估和沟通,绩效考核的流程为一次性考核。所以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绩效管理是对绩效总体工作把控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过程。

三、建立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1.业绩优先、规范管理原则

员工绩效管理须紧紧围绕企业战略规划,在突出企业价值贡献度的同时,强调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引导合规经营的价值理念,经营部门固然重要,但管理部门是支撑保障,不能顾此失彼,经营和管理同时创造价值,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各类员工的价值创造和业绩贡献,建立导向清晰、激励有效的专业化员工绩效管理体系。

2.分级负责原则

按照科学绩效管理体系的要求,企业须结合员工所在岗位的特点,分类开展绩效考核评价工作,提高绩效管理的针对性。同时,按照员工岗位汇报关系,由各级管理者具体承担下级员工的绩效管理职责。

3.客观公正原则

企业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员工绩效管理工作,从组织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双向角度实现制度公平、操作公平和结果公平,客观评价被评价者取得的真实业绩,准确反映被评价者的努力程度、履职程度和价值贡献。

4.持续沟通原则

企业管理者须对辖属员工的绩效进行全过程管理,既要在绩效管理体系建立阶段全面征求员工的意见,更要根据员工各阶段绩效表现和工作业绩,经常与员工及时地正式或非正式沟通,帮助员工提升绩效,将改进提高作为绩效管理的根本目标,确保实现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共同提升。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

1.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指标管理

在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中,有两种重要的考核指标体系,一种是定量指标体系,一种是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可以体现企业经营业绩,具有简单明了、容易实施、约束力强的特点。定量指标非常客观、具体,能准确地反映工作成果,评价结果比较直观,一般适用于业务经营岗位。定性指标可以体现企业控制协调水平,需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一般适用于行政管理岗位。企业需在建立具体详尽的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岗位特点,按不同比重科学设置定量定性指标组合,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2.分类分层相结合的类别管理

企业的组织架构是以责任来分层的,分为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基层管理层、普通员工层,在推动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时,要提炼出共性的、具有可比性的考核指标,对不同层级的考核对象进行考核,建立纵向分层次绩效管理体系。同时企业的岗位类别是以职种来分类的,分为企划人员、市场人员、营销人员、工程人员、行政人员等,在设计企业员工绩效管理指标时,要考虑到各专业人员的岗位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横向分类别绩效管理体系。在纵向分层次绩效管理体系和横向分类别绩效管理体系双重结合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分类体系。

3.部门岗位相结合的责任管理

部门职能绩效指标是衡量部门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指标,是对部门工作任务完成效果的直接衡量方式,该指标为企业总体战略指标和经营目标的分解、部门应承担的职能等。员工岗位绩效指标是衡量某岗位员工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指标,是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直接衡量方式,该指标为部门职能的承接和分解以及个人应该履行的岗位职责。在设计员工绩效管理体系时,应以岗位指标为主,辅以部门指标,建立个人团队相结合的绩效管理责任体系。

4.KPI考核和360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管理

第3篇: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校企联合;实践教学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第4篇: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综合能力;教学方式

企业管理课程是高校所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并由于其包含内容较多,贴近实际而备受高校的欢迎。企业管理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虽然企业不同,但都是由不同结构层次的子系统相互交错组成的,所以在进行企业管理时,需要对企业内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和整合,并加以完善的分析,才能够实现信息的传递,完善企业管理。高校教师在企业管理这门课程之中,应该有效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高校开设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工作方式。作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对任何事物都是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对任何事物都能做出全面、正确的观察。这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磨练,才能做到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又能够顾全大局,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状况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教师要有完善的教学计划。这种计划既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还能够提升学生企业管理的能力。例如《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课程的教师在讲解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时,可以注重讲解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劳动生产率的其他影响因素。通过观察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影响来寻求其他的解决方式,这是课堂中训练观察力的最佳方式。

2、培养学生的敏锐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企业工作的节奏。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拥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是基本素质之一,对事物有很明显的洞察力,对突发事件可以迅速做出判断,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点。针对这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从小处开始,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独立处理问题,逐渐拥有敏锐的思维。教师不能机械讲课,学生不能被动听课,而是要通过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具备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更多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3、培养学生的系统整体观念

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企业时需要考虑系统的整体性。因此,在企业管理课程中,更需要突出这样的特点。教师要师在教学中应当使学生明白系统整体观念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系统整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性的观念可以帮助系统梳理、思考杂乱的信息,在大规模的信息中寻找有效的信息,整体性观念是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所以加强学生整体系统观念,可以使学生能够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该观念贯穿于企业管理之中是非常实际的。因为企业的组成部分是各个部门,这些部门就像是子系统互相依存,也互相制约,但这就是一个系统,缺一不可。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拥有系统整体观念。

4、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在企业管理课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师必须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才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变成简单直观的知识。重点在于理解,使学生产生兴趣。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法具有其他教学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例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课程教学中,教师则是将案例教学法当做主要的讲解方式,通过讲解大量我国企业和德国企业成功运转的案例,深入分析比对各个案例之间的不同点与相似点。尤其是将企业如何从困境中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的经验分析得淋漓尽致,从而将企业文化这一重要概念引导出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这种鲜明的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还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只谈理论不讲实际。学生未来需要走向工作岗位,如果没有真正的能力,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是不可能站稳脚跟的。所以,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在《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点相对繁杂,学生不容易掌握,还容易混淆,如果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学生就会迷失方向。具体的劳动合同纠纷来讲解的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对依据法规签字和合同的意义进行重点讲解,包括发生劳动合同纠纷的求助方式、求助单位以及求助期限,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合同的意义。

5、提高学生和他人的合作能力

在企业中,不仅要考察个人工作能力,还要具备优秀的合作能力。许多事情并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企业十分讲究团队协作,因此管理人员也应该具备协作的精神。个人能力的好坏,有一部分与合作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舞台,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以便在企业中能够适应其运作管理方式。出色的合作能力可以使人学会顾全大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之中,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教师可以举办辩论赛,针对课程中的某一节课进行,通过实际的模拟演练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学生通过不断参加实践活动,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教师要注重将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罗马绝非一朝一夕建成,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中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2,12(02).

[2]张杨,张立彬.美国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2,9(01).

第5篇: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变化的影响

1.国家行政机关的主导不够

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在社会、经济和发展等方方面面,占据着主导、规范和执行的重要地位,其引领着社会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在国民的高等教育、旅游产业和职业培训领域也同样存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现状,尚未形成高职教育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大气候。新常态下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拉动社会消费的重要引擎,而高质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亟待政府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推动和扶持,而这些仅靠高校和企业的“单兵独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国家层面主导下的社会氛围和经济推动。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整套有关明晰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方面的法律体系,同时,也未成立专门负责指导、管理、监督与推进的管理、协调机关,没有出台具有行业权威和标准的校企合作条规和体系。这就使得高校与企业在合作时,缺乏应有的管控和法律的保障,制约了高职院校与旅游相关企业合作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模式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并且,高职教育的社会化办学与规模效应均未市场化,因此,旅游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不足。同时,社会专职的培训机构也未形成规模、气候。有些校企合作仅在学生实训岗位、基地的提供以及高校为企业举办讲座、员工培训等松散型联合形式上,而基于商业性经济利益、对口专业开发、科研合作、教学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的紧密型利益合作还有待开发和深入。

3.旅游产业变化的影响

新常态下消费需求已出现大众化与家庭化、个性化与多样化、团体化与自助化、休闲化与体验化、品质化与高端化的发展趋势,个性化、多样化和服务型消费逐步成为主流。旅游产业中资源配置的同质化、数量扩张和低价竞争的格局,也朝着品牌化、服务化、差异化的资源和文化创意等方向发展。同时,人性化的服务和高品质特色导游更是未来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尚需加强

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没有深厚专业理论知识背景和充分实践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也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鼓励老师具备丰富的科研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由于旅游行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才崛起的新兴文化、旅游和消费产业,因此,即便那些拥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也相对缺乏旅游行业的具体实践,更缺乏从旅游管理和旅游经济的科研实践中,升华到理论研究的高度。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亟待加强的课题。

5.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立相对较晚,基本是处于摸索和转型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大多沿用传统的专科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基本还是以传授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践教学为核心,同时,由于资源和基地的限制一般教学均缺乏实战性和岗位针对性的实训过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的热情。

二、新常态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新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1.完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法治机制

高职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新常态下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常态下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国家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强力推进和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进行产业化的引导和开发,加大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使之成为国家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中新的教育产业模式。

2.建立校企双赢的产业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寻求双方经济利益增长的契合点,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提高、壮大旅游企业的人才素质和服务规模,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达到双赢的局面才能建成长久、规模、经济的校企合作教育产业。通过国家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植、财税优惠,引导优质旅游企业直接参与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通过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产业经济活动中的获利,提高其接纳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积极性,也能提高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热情。同时,校企合作所建立企业实训培养、优先选才制度使得合作的企业能够优先考核、优先录用岗位匹配的优秀学生。再者,在校企合作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双方均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人才共享。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聘请一流的业界人士到校任兼职教师或做讲座,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授最新行业发展管理理念,针对性地参与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协助编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旅游专业管理的课程设计等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返聘于企业,帮助企业方进行讲座和培训等活动,提高企业在职员工的理论素养。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

3.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优质的师资团队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扎实的实践知识能力,即集知识与实践为一身的“双师型”复合型教师。高校分期分批地按照教师培养计划,把有能力、有空间的教师派驻到合作企业展开科研合作,甚至可以带队实训学生直接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就能在学、研、训的实际结合中,锤炼出一批既有理论、科研知识,又具有专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队伍。同时,高校也可通过社会招聘和聘请企业旅游管理专业的专家人才直接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中来,从而壮大和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立以校企合作培养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保障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完成其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校企合作架构下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全面完成“市场需要—定向规划—专业实训—人才培养”的完整目标。这就需要根据这一目标,结合合作企业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管理素养、企业文化和利益指标等,制定出完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核心课程,最后,根据积累的校企合作实践和经验,从理论、科研深度和实训技能的结合,构建出在以技术核心课程为基础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坚持把握旅游管理行业人才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的优质人才,才能满足整个旅游文化产业经济高增长的持续需求;关键在于如何通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保证,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符合旅游管理专业需求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既完备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学术能力的过程教育,又充分完善了旅游就业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5.校企合作资本运作下的企业经营性发展措施

第6篇: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

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激增。高等学校为了向国家输送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调查,继二零零二年教育部审批了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之后,全国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但在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培养方式仍与传统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类似,以基础理论课程为先导,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这种课程体系虽然能使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理论以及物流管理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对于企业物流环节的实际运作缺乏了解和掌握,与培养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相脱节。学生对基本的物流要素运作过程尚不清楚,也就无法从事物流相关的中高级管理工作。因此在当今高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为主,实验课程为辅。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学生学习地点仍为学校,以标准化教室为中心,老师更像传声筒,将书本知识填鸭式的授予学生。由于书本内容过于抽象,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没法建立。实验课也存在同样问题,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实验课只能模拟部分物流环节运作过程,并且仍然是由教师演示,学生观看,老师讲的再好也不能将物流所有运作过程完全还原。这样单一的授课方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论是老师备课工作还是学生学习效率都比较低下。

2.2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物流工作有他的特殊性,基层工作比较辛苦,而且大多数基层员工也不需要较高的学历,工作环境也不够舒适。这就造成了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本能抗拒基层工作,但是没有基层的经验在校期间还没有对物流要素运行的认识是无法胜任管理工作的。传统的课程结构培养的学生就会陷入困境:一方面认为自己有较高学历,库管员、配送员、快递员等工作不屑于去做,一方面直接应聘中高层物流管理工作,由于缺乏经验,不被聘用,两个方面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困境。显然以理论课为主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需要改变课程结构设置与之配合。

2.3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少实习机会

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最前沿的物流专业知识,走到企业中去是最直接的办法。可由于物流管理工作讲究高效率,企业物流相关部门大多不愿意接受短期实习学生,由于培养实习生的成本较高,有这些精力企业更偏向于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且,物流环节中,仓储环节、运输环节工作任务繁重,加班工作是员工的常态,此时少数企业愿意接受实习学生。有些企业出于员工身体情况的考虑,接受的实习生又大多限于男生。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虽然已经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但是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不够紧密使得联合培养流于形式,未来一定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甚至政府更多的沟通和配合。

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并行

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背景下,高校的物流管理教学工作应注重理论课与实训课并行的课程设置原则。理论课程可以为学生的知识架构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理论课会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觉得物流知识枯燥繁多,此时学校开设过多的理论课程是没有效果的。在由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的今天,学校应压缩理论课时,分配一部分学分、学时给实训课程。这样让学生在实训课上,深化理论学习,加深自己对物流模块运作的理解,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暴露理论课程学习的疑点和盲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答案。这种教学改革方式并不是否定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恰恰是因为物流理论是根基,学生必须打下坚实的根基,那么通过辅助的实训课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3.2学生考核方式多元化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毋庸置疑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那么通过传统的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检验就显得并不合理。物流专业人才的评价是多元的,绝不仅仅是一张试卷分数的高低就可以衡量出来的。采购工作的沟通能力,库存管理工作的严谨能力,物流运输工作的高效能力,面对物流环节各成本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总体协调能力等等,以上这些能力的考核都应考虑在内。因此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尽可能的多元化,阶段性试卷得分占总分百分之五十,在企业实训期间得分占百分之五十,并由带队教师、企业导师、企业各部门主管根据学生工作表现综合评分。唯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才能充分展现物流专业人才的真实实力,并督促学生均衡发展。

第7篇: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管理

一、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科学发展也就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可持续的必然要求。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精细化管理对促进鑫龙煤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精细化管理应明确“两个现实意义”。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的一种精细化管理模式,它有“两个现实意义”:一是推进精细化管理,可以实现煤矿的长治久安。通过精细化管理,严格细化质量标准,建立“纵到底、横到边,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岗位标准,使各项精细化的管理渗透到每一个管理环节的“缝隙”,使得不同岗位的员工按照各自标准操作,减少了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实现矿井的长治久安;二是推进精细化管理,实现煤矿的高产高效。推行精细化管理是从全局角度出发,按照系统优化的总体思路,控制井上下现场的每一道工序。根据煤炭生产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安全质量的要求,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对生产过程中影响工序质量的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因素进行控制,理顺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形成科学、规范、顺畅的生产经营流程,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 推进精细化管理应抓好“四个环节”。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逐步推进,重点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转变观念,做到事事有安排。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管理干部必须认识到位,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加强学习,科学安排工作流程的每一项具体工作,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二是完善制度,做到事事有标准。要保证煤矿的规范化和精细化运作,必须具备规范的、精细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才能依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标准,判断员工的操作行为和工作结果是否符合制度和标准要求;三是强化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通过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工作的量化分解,确保从区队、班组到个人都权责清晰、责任明确;四是严格奖惩,做到事事有考核。通过考核、奖励、处罚等手段,引导、培育、推进精细化管理。

二、以科学发展观推行人本管理,提升企业“向心力”

科学发展观强调是“以人为本”,煤矿企业要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形成“以矿为家、矿兴我荣、矿衰我耻”的意识,使员工和企业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因此,必须认真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 建立健全人本管理机制。主要有压力机制,即在选人、用人、工资、奖励等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动力机制,即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求的条件,激发员工的上进动机;保证机制,即除法律保证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员工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能够正常生活。

2 开展人本管理工程。主要有精神风貌工程,即通过各种精神激励手段,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环境影响工程,即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进程,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改善煤矿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加快矿区绿化、美化建设;煤矿员工培育工程,即全面提高煤矿员工素质,不断培育员工成长和进步等等。通过以上措施积极有效的实施,真正凝聚全体员工的向心力,为鑫龙煤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以科学发展观推行超前管理,提升企业“创新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迎接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改变旧的传统观念和粗放型经营的管理方式,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认真吸收同行业领域一切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积极探索加快发展、做大做强鑫龙煤业的新方法、新途径,建立完善公司在管理制度、营销机制、奖惩机制、队伍建设、分配机制等方面的科学管理体系,切实走出一条与鑫龙煤业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新路子。

第8篇: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3月,广西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积极结合学院转型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个转型院校需面临解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展开校企间的深层次合作对于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开展情况

 

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完备,现已形成了出国班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本国学习3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1年),不出国班实行校内学习+校外行业实习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目前与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八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肯定。

 

(一)不出国学生毕业实习稳步开展,效果显著。2013年,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始与南宁朗悦酒店、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进行校企合作;同年11月,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含酒管)不出国班25名学生前往该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毕业实习。为扩大学生的实习选择面,系部教师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单位,目前校外合作单位从最初2家增加到8家,如表1所示。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系部逐步出台了相关的实习管理制度,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安全承诺书》《管理系关于加强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补充决定》等,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管理。

 

(二)企业类型偏向酒店管理方向,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掌握英语或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能在各级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接待、管理、翻译、教学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应主要集中在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院校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结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至少应该包含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三大类。但是,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酒店对于基层员工的需求量大,能够一次性接收的实习生多,导致目前学校管理系校企合作单位主要集中于酒店方面,企业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三)学校与实训基地合作层次低,深入度不足。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与实训基地的合作正处于单纯向旅游企业输送实习生这一低层次的合作水平上,还很难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低层次的合作,尽管解决了学生实习安排的问题,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也弥补了企业“用工荒”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但从长远的合作来看,校企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太少,并不利于双方稳定地长效合作。

 

目前,除了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其他省外的实习基地主要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观澜湖每年会到相思湖学院来进行实习生的选拔,可顺便开展校企合作文化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此外,由于观澜湖集团与全国各大院校建立了较为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更愿意与相思湖学院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与景区、旅行社之间的校企合作较难开展。首先,由于酒店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劳动力,因此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每次能够大规模地接收10-30人的实习生;但是景区和旅行社企业表示,每个企业能够接收的实习岗位仅为3-5人。景区、旅行社一次性能接收实习生较少。其次,相思湖学院酒店实习基地福利待遇远远高于景区及旅行社,学生去景区、旅行社实习积极性不高。酒店实习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免费住宿、餐饮,每月能够提供1000-1800元不等的实习工资。景区方面,以伊岭岩、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伊岭岩讲解岗位能够提供包吃包住,但实习工资仅为600-800元;而广西民族博物馆只提供一顿午餐,不包住,实习工资500元;而旅行社更是不包吃不包住,第一个月基本没有实习工资,后期每月只有500-800元左右的实习补贴。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建议

 

(一)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需要从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所处地区的概况、旅游企业需求、工作环境及待遇、学生发展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力争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根据相思湖学院的实际情况,目前每年大概有60人左右的学生需要安排统一实习。按照每个实习基地平均10人左右的配置,建立5-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点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需求。

 

为解决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企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研室教师开展了大力的调研及认证工作,目前系部初步已拟定在广西区内建立11家实训基地(商务型酒店4家——金紫荆酒店、万达文华酒店、南宁迪拜七星酒店、朗悦酒店;旅行社4家——康辉旅行社、南国旅行社、桃源旅行社、中青旅遨游旅行社;景区3家——广西民族博物馆、青秀山、伊岭岩),区外经济发达地区建立2家集景区、娱乐休闲、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基地(深圳观澜湖、厦门日月谷),区外景区1家(万达电影乐园),共计14家校企合作单位。

 

(二)建立及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制度。在校友调查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有36.84%的学生认为专业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8.01%认为本专业应在师资力量上加强和改进。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只限于学生实习实训这个方面,应该聘用更多的企业中高层领导担任相关课程的老师。

 

(三)实施“一课一讲座”计划,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聘请企业中高层领导到学院上课,在实际操作方面有时候会因为“上课课酬太低,企业人员无较多空余时间”等原因而无法实施。对此,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专业课“一课一讲座”的教学改革方案,采用“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一次与课程相关内容的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给学生做课程讲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对行业的了解。在酒店餐饮管理课程中,曾邀请南宁沃顿酒店采购部经理给学生做讲座;酒店管理则邀请了深圳高尔夫球会人力资源部经理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课一讲座”计划由上专业课的教师自行联系企业人员,自行安排讲座时间,主持讲座、负责企业人员相关接待工作,讲座时间以3个课时为计,课时费按照常规算给专业课教师,由学院来支付相关企业人员的讲座课酬费。这种模式,在一定形式上补贴了专业教师的劳务费,能够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该授课模式,学生也从中受益,对于企业人员而言,偶尔的一两次讲座还是可以办到,操作性强。

 

(四)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内聘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相思湖学院已经出台了相关“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政策,拟培养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进修学习,超过一个月的,学院给予差旅补助。此外,系部应鼓励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培训、项目开发真正做到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

 

(五)调整旅游管理学生实习观念,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如前所述,旅游管理方向的景区、旅行社两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因为企业自身的原因,不可能像酒店一样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福利待遇,导致之前与学校合作两年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实习基地都没有学生愿意选择到该实习点实习。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多跟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沟通解释,让学生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如果学生不选择学校校企合作的实习点实习,那么校企合作的关系也无法更好地长远走下去。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订、合作科研的校企合作形式。旅游企业对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有发言权,在未来的校企合作形式上,应更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定的形式,可以共同开发课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建设。围绕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教学软件开发、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内容,校企人员有各自不同的侧重和分工。校企双方骨干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其次,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加强联合申报、攻关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

第9篇:管理学和企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水;企业;科学发展

一、企业目前现状

营口水务有限公司是一个集产水、供水、售水、给水工程设计、给水工程施工、生产给水附属设备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国有大二型企业。主要承担着向我市主城区、老边区、鲅鱼圈区、熊岳镇和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的供水及管线维护维修职责。用水户29万户,城区用水普及率100%。

企业现有资产总额20.1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5.8亿元,流动资产2.35亿元,净资产7.78亿元,负债12.3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4%。

二、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仍在政策性亏损状态下运行

为解决我市的缺水状况,我市先后建成了八个供水工程和市内管网改造工程,贷款13亿元,到目前尚有贷款余额7.9亿元,我公司一直处于负债经营的亏损状态,目前累计亏损2.17亿元,运营艰难。造成亏损的主要因素:

1.固定资产投资大,折旧费用高

八个水源建设先后投资21.2亿元,致使制水成本高。仅折旧费每立方米水含0.6元,占成本的17.7%,年折旧额为4054万元,而省内同规模水司折旧额都在2000万元左右。

2.分质供水也是成本高的一个原因

我市不同于外市的分质供水,双条管线,不但投资大,维修维护费用也高。如非饮用水的辽河水源,投资3亿元,仅年折旧费1200万元,目前的日供水量2.5万立方米,按售水量计算,每立方米水仅折旧费就高达2.2元。

3.财务费用高

建设几个水源的投资大部分是企业贷款,合计贷款13亿元,利息费用支出大,最高年份的2004年发生利息支出2174万元,并另有部分利息转移到外购水中体现,实际最高年份利息支出应高达3000万元,占售水收入的36.3%。

(二)企业经济效益因政策性因素产生影响

1.投资6.75亿元的玉石水库工程和杨家店水厂工程在前期投入即将有回报时,为使鞍钢新钢厂能在鲅鱼圈落户,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定,2005年我们与鞍钢集团成立了营口鞍钢水业有限公司。若由我公司直接向新钢厂供水,按其年用水量3000万立方米保守估算,年可实现售水收入1.04亿元,净利润可达5000万元。

2.对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性单位、园林绿化、公共消防、供暖企业等行业及居民低保户执行减免水价政策,从2007年至2011年,五年共减少收入2071万元。

3.从2005年起,我市将原由产权单位负责的居民室内供水立杠划归由我公司维修,此项每年增加支出300万元。

4.承担了较大的政府民生工程费用,市棚户区工程建设几年来共减免800万元,老边区路南九个村的城市化接收担负200余万元。

5.企业经常承担城市道路改造及国企改制剥离等所涉及的供水管线迁移的费用。营盖路道路改造担负了2700万元;民兴河改造担负800万元;玉石水库移民动迁担负600万元。六年合计担负5051万元。加重了企业负担,使现金流更加紧张。

(三)供水设施陈旧老化

我公司大多水源水厂是60—90年代所建,最早的水厂至今已75年。输水管线大多仍为水泥管材、水泵机组和深井输电设施超期服役。虽逐年进行了一些改造,但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供水安全保证性较脆弱,并日趋加剧。

(四)非供水企业自供水影响水资源合理利用

目前,市内化纤厂、华能电厂、鲅鱼圈港务局等单位由于历史原因使用自有水源供水,并且还向社会供水。仅鲅鱼圈区域,靠我公司供水用户仅占鲅鱼圈区域三分之一。自用水源供水一方面影响了水资源统筹分配、合理利用,另一面供水管线错综分布,重复铺设,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不必要的浪费,也不利于管线的维修维护。

(五)售水价格低于成本

我市的水价一直低于于制水成本,2006年作调价时,侧重于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当时调价比成本低0.61元。目前,我公司每立方米水单位成本是4.11元,平均售价3.05元,每立方米亏损1.06元。

三、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主要对策

面对供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个人认为,供水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完善水价调整和政府补贴机制。完善的水价调整机制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目前,营口的水价虽在省内居于较高位置,但有其特殊性,水源分布点多、线长、面广,投资大,资本回收周期长,维护费用高,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建议政府根据供水企业的发展实际,确定合理的水价调整周期和政府补贴机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政府给予适度的差价补贴,并逐步提高供水价格。

(二)实现水资源统筹合理利用。建议政府出面统一协调非供水企业,采取出卖、入股等形式将供水交与供水部门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国家水资源统筹利用,这样,既有效减少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也可实现供水设施共享,减少不必要的维护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