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艺术发展史范文

电影艺术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艺术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影艺术发展史

第1篇:电影艺术发展史范文

of Contemporary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Ouyang Zhongwan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摘要: 数字技术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当我们陶醉在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享受中的时候,也要对其中的有些观念和问题进行深思。

Abstract: Digital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mature. During the course, it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arts is profound, enormous. As we enjoy the effect of audio and visual it brings, we should consider its some idea and issues.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影视艺术 影响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visual arts;effect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83-02

0引言

影视艺术包括了电影艺术(第七艺术)和电视艺术(第八艺术),它从一诞生起就在复原物质世界方面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这一优越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数字技术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当我们陶醉在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享受中的时候,也要对其中的有些观念和问题进行深思。

1数字技术促使电影电视的合流

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电影和电视有着各自不同的技术支持。电影与电视在拍摄载体上有着质的区别,电影是利用摄影机以胶片为载体进行拍摄的,成像方式是光化学成像方式。电视则是用摄像机以磁带为载体进行拍摄的,成像方式是光电子成像方式。这种区别使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制作方式、生产流程与接收方式方面有了质的差异。但是到了20世纪,数字技术的介入使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进一步融合,促成真正的“家庭影院”的诞生,打开电视看电影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离开电影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不是不看电影,而是看电影的方式改变了。

2数字技术让影视中的梦幻世界成为现实

数字技术带给影视艺术的已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最真实的表现,而且能够创造出根本不存在的视觉影像,它所依赖的技术主要是电脑图像生成技术,即CGI技术(Computer-Generated Images)。那些敢于赴汤蹈火,不怕粉身碎骨,面对惊心动魄的挑战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人物,过去只是存在于作家艺术家及其忠实的读者或观众的想象中,数字化艺术却让这些意念中的英雄须眉毕现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在诸如《烈火狂风》等经典的影片之中,假如没有运用电脑特技,那些摆在观众眼前的奔腾中的炽热岩浆以及影片中演员在龙卷风中随风飞舞的逼真场景等令人们跟随影片的节奏而提心吊胆的观看,都是不可能在荧屏上出现的,也不会获得观众的好评。

对于现实的爬上拍摄过程中,一些不能实现的影响,都能够运用数字技术。例如,《真实的谎言》这一影片中出现的在飞机上打斗的情景,演员是不能够进行真实表演的,只能运用数字技术。还有在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涉及到的众多数量群众,如果用现实的群众演员组成,不但消耗巨大的人力以及财力,同时也不容易组织安排,另外对于这种海难的场景,也不吭能让群众以生命为代价去表演,因此这几使用到了计算机特技,利用计算机制作出数字人,进而替代了现实演员。

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一些惊奇的场景被创作出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使得人们只能在脑海中幻想的场景成为现实。另外,数字技术在音频的领域内也取得很好的发展。在整个用那个片中,相比较于采用模拟立体声来讲,使用环绕数字立体声技术具备更宽和更平的优点。并且,因为记录信息空间的加强,改善了原有立体声像,给人们带来更为强大的空间感。整个的音频工作,全部通过数字音频完成。一方面使影片音频制作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人们带来优质的听觉感受。

3数字技术让我们建立新的电影观念

千百年来,人们知道,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现代影视迫使人们改变了这一观念,往往看得真真切切的东西,却分明纯属子虚乌有。在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真实”王国里,观众已经从一个被动的观赏者变成了艺术“虚拟世界”的某种意义上的“主宰”。只要观众愿意,在“金苹果”的故事中,你可以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身份依次接受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给他的许诺,或与最美丽的女子海伦结为伉俪。当大嘴美人罗伯茨在银幕上歪着头,美丽的眼睛梦一般忽闪忽闪地冲着你微笑时,你如果可以拍拍她的脸蛋拉拉她的手,那么,对于你来说,她和一个真正的罗伯茨有多大的分别呢?

当“看得见”已经不能在信任的时候,要想划分正式和幻象,人们能够使用的最终法宝就是“摸得着”。然而,在“集成就是触摸”的理论(德克霍夫提出)出现之后,人们的这一法宝却再次的失去了“魔力”。虚拟现实技术之前多应用在游戏里,虚拟现实技术的引进激活了游戏者的触觉, “戴手套”的游戏者对于之前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立体动画有了较强的控制能力,不但能够“可望”,同时也能够触手“可及”。在交互式的影片之中也会产生,人们能够按照自身喜好,进入电影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就和玩电子游戏机似地简单。人们还能够让影片中的主角依据自身的爱好来加工,例如,让黛米・摩尔扮演林黛玉等等,能够使不同的影迷自由地徜徉在影视圈中。假如能够研制成功量子计算机,电脑技术就会更加的强大有力,可以说人们的“所见即所想,所想即所得”的梦想能够很快变成现实。或许,在将来电脑虚拟的世界里,真得可以用“只怕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这句话来形容。

当克隆技术受到全人类普遍关注的时候,特别是当生物克隆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遇到种种复杂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困扰时,梦幻视野虚拟影像中的“克隆明星”并不会遇到这些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精密化,“非人影星”的出现似乎也指日可待了。目前,美国科学界已经看到了预示这一未来的东西:一个名叫蒙蒂的银幕“克隆人”,它能读出现场输入一个便携式电脑的语句,而且口形和发音能够与真人一样保持一致。尽管到目前为止,蒙蒂的声音听上去还有人工合成的痕迹,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相应的声音合成技术攻关组织很快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正如沃尔特・迪斯尼图像设计公司负责研究与开发的资深副总裁埃里克・哈兹尔廷所说的,这个梦幻世界的数字“克隆人”蒙蒂很可能就是把电影业带入一个全新空间的向导。

总之,数字化对影视艺术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甚至是革命性的。但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数字特技画面永远只是影视艺术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取代演员的表演,不可能占据主宰地位。观众欣赏时,他们所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银幕上显示出来的那种影像是否为真实的再现,更准确地说,是否有真实感,影片的效果是否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因此,我认为:数字技术创造了神话,创造了奇迹,这只能预示着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将会有新的艺术形式(第九艺术)的诞生,并不预示着影视艺术的末日,只是到那时影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格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秋霞,周晓娟,张书霞.浅析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发展的影响[J].现代电影技术,2006,(10):19-21.

[2]李磊明.数字化时代的影视艺术[J].新技术t望,2002,(1):54-55.

[3]廖祥忠.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84-86.

[4]张歌东.电影特技的发展与意义(上)[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4,(8):11-15.

第2篇:电影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微电影发展趋势

一、微电影的基本概述——微电影的定义及其特点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其内容短小精悍。一般微电影的放映时长都比较短,其中时长超短的是几分钟,最长的也不超过三十分钟。尽管它的放映时长比较短,但是其内容中也具备着电影所包含的各个因素,所以说它是一种创新型的微型电影创作模式。其次微电影在制作上与普通的电影没有可比性,同时其拍摄门槛也没有普通电影高,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手中的摄像器材进行拍摄,记录自身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以及细节,然后把它们剪成一个短视频,以视频的形式传达出生活的某一个片段并展示给大众观赏。此外,微电影的演映平台和传统电影也有着一些不同,传统电影的制作周期需要历经很长时间,同时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传统的电影普遍都会选择在电影院以及放映中心进行演映。而微电影则与传统影片不同,微电影的播出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上的电脑端以及手机平台等方式,因此观众的观看形式更加多元化且更加便捷。

二、网络时代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从微电影的“微”时长来看,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应以内容为重,因为微电影本身时间就比较短,所以要在短时间内向人们传达出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就需要靠优质的内容去完成。因此面对市场需求和“内容为王”的创作需要,就应该将其中的视频内容做好,才能够真正地得到观众的认可。另外伴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休闲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轻松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压力。因此微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轻松幽默的题材,同时在剪辑过程中注意叙事节奏的把握,既要有解压、释放的特点,也要把握观影心理,这样才能让观众对微电影产生更大的兴趣。此外,在传播互动方面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微电影的观众在观看微电影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看法,这一互动形式使得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参与感,进而增加他们对于微电影的喜爱。

三、微电影的未来发展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大幅兴起,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微电影具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是微电影演映播放平台,大部分微电影是在视频网站以及手机平台上进行展播的,因此给很多视频网站以及应用平台都带来了高于以往的经济收益,推动了视频播放平台的发展。其次,由于微电影的拍摄门槛较低,很多电影爱好者都参与其中,随着微电影的大量创作,也为我们挖掘出了更多优秀有潜力的电影人才,同时也极大地繁荣了纪录片市场。但低门槛加快了微电影行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思考,如取材的规范性和创作内容的正确性。很多微电影制作者为了博人眼球,选择一些低俗、违反社会秩序的题材进行拍摄,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制定更详尽的行业规范,对微电影创作者本身来说,也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在创作内容上给观众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微电影行业良性循环,有着更好更快的发展并服务于社会。

第3篇:电影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机械工业 机电一体化 数控 模块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   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   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   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   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   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  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  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  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  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  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  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  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   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   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二)   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

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   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   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五)   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六

)   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  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

第4篇:电影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领域;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它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具有智能化的特征。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设备。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1.数控机床

我国机床拥有量高居全球之首,2010年产值达1260亿元人民币,超过意大利排名世界第三。数控机床代表了一个国家机床生产的水平。目前,我国生产的数控机床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1 %,其余从境外进口。时下我国中高端数控机床市场的绝大部分被境外产品占领,其中高端数控机床国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仅4%左右。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机床生产虽然取

得了很大成绩,但就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而言,在世界上仅处于第二梯队的中前位置,美欧日排在第一梯队。数控机床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2.自动机与自动生产线

在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种自动机械、自动生产线及各种自动化设备,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又一具体体现。如:2000一80000瓶/h的啤酒自动生产线;18000一120000瓶/h的易拉罐灌装生产线;各种高速香烟生产线;各种印刷包装生产线;由B政信函

自动分捡处理生产线;易拉罐自动生产线;FEBOPP型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生产线等等,这些自动机或生产线中广泛应用了现代电子技术与传感技术。如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调速器,人机界面控制装置与光电控制系统等。

3.机器人

机器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机器人技术水平的高低反映了这个国家综合技术实力的高低。机器人已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向军事、医疗、服务、娱乐等非工业领域扩展。毋庸质疑,21世纪机器人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各国必争的知识经济至高点。

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感知、思维和行动功能的智能机器人,是机构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微电子学、光学、通讯技术、传感技术、仿生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成果。智能机器人可获取、处理和识别多种信息,自主地

完成较为复杂的操作任务,比一般的工业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机动性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智能机器人作为新一代生产和服务工具,在制造领域和非制造领域具有更广泛、更重要的位置,如核工业、水下、空间、农业、工程机械(地上和地下)、建筑、医用、救灾、排验、军事、服务、娱乐等方面,可代替人完成各种工作。同时,智能机器人作为自动化、信息化的装置与设备,完全可以进入网络世界,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这对人类开辟新的产

业,提高生产水平与生活水平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4. 汽车电子化产品

汽车上比较常用的一般有5种仪表和3种相应的传惑器,即电流表、机油压力表、水温表、燃油表、车速里程表等指示仪表和机油压力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和油量传感器。

目前,电子化仪表已经取代机械式仪表。这是由于机械式仪表一旦出现故障将很难处理,而电子化仪表则不同。采用电子化仪表不仅可以改进驾驶员的目视性,还有助于汽车仪表的多样化。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1.光、机、电一体化

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更“灵活”,能更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为“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系统相互独立工作,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有其自身的“自律性”。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的不同反应。它的特点是,系统可以生成自己的信息和附加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可以改变的“行动”。在这种方式中,显著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灵活的,而不是因为对整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的故障。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

机电产品的“全息”功能将越来越明显,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主要是由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和芯片技术的发展。此外,从简单的“自上而下”系统的层次结构的情况已经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有更多的双向链路冗余。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二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4.微型机电化

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产生的亚微米的机械部件。当我们把这个结果用于实际产品,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将机械和电子的“融合”在一起,机体、执行器、传感器等CPU可以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一个自我调控元件的形成的微观机制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策略

一是机械本体技术的改善。

改善机械本体必须分别从性能的改善和质量的减轻以及精度的提升等方面着手,当前很多机械产品的原材料是钢铁,为减轻本体质量应改进本体结构,并适当考虑应用非金属复合型的材料,减轻本体重量是实现小型化的驱动系统的关键。

二是注重传感技术的提升。

提升传感技术必须从灵敏度、可靠性和精确度等方面的提高着手,尤其是可靠性和抗干扰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感技术水平的高低。因而为预防电干扰,当前大都采用较为先进的光纤电联传感器,而如果是外部信息传感器,那么则主要采用发展中的非接触性的检测技术。

三是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的提升

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微电子学的进度、微型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密不可分,为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就必须着力提升信息处理技术水平,提升处理速率的同时解决诸如抗干扰性能低和标准化程度不一的问题。

四是驱动技术的提升

电机的响应速率方面尚存诸多不足。值得期待的是当前电机内部装备编码和专用控制组件、传感器以及电机三位一体化的伺服驱动单元正在积极地发展且日臻成熟当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驱动技术水平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21世纪机械工业的主角,在各方面均可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5篇:电影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实现了机电一体化,现阶段我国工业机械技术的主要方向就是实现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设备是机电一体化的主体。

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能够融合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效应用在实际工程中的复合性综合技术。这种综合技术则是在上述多方面的融合,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技术与电工、电子技术的叠加和拼凑。相比于之前的机械电气化来说,这是不同的概念,主要涉及到技术和产品两个内容。可以看出,对于机电一体化产品来说,能有效体现出人的肢体和手的进一步延伸要求,也能体现出对于人的思维和头脑进一步发展,智能化则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机电一体化设备则可以涵盖了现代的自动化生产设备。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探讨

1、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分析

数控机床以及相关技术已经发展超过30多年的时间,在涉及到数控机床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大幅度的提高,表现在具体的操作、功能、控制精度等方面,也经过发展具有了多种的结构形式,包括模块化、总线式以及紧凑型的结构,一般来说,都是采用了多总线、多CPU的体系结构;为了有效保证用户的使用效益,能够保证硬件体系结构功能模块的开放性设计,能有效满足相关的接口标准,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层次性。

2、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分析

对于传统机械制造业来说,往往在竞争中更多体现出一定在产品结构、生产批量以及企业规模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如何有效地对于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通过机器代替人力的方式,依靠复杂的专业加工来取代人的技能操作,通过低成本的生产,来实现企业的盈利要求。在进行先进的机械制造业中,则是体现出信息的主导作用,能够更好地融合相应的先进的制造技术、制造系统、生产模式以及组织管理形式等,这种全新的机械制造业往往具备较强的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特点,同时,还能体现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的特点。

3、在微型机电化中的应用分析

当前,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通过先进的半导体蚀刻已经成为可能,在实际产品中应用该项技术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机械部分和控制部分的区分,这样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处理,能够把传感器、CPU、执行机构进行有效的融合,能够具备体积小的特点。所以,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这种微型机械学的发展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微型智能化控制也是发展的一个趋势,有时候,也称这种技术为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主要涉及到小于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且当前正在向着纳米级的产品进行研发。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在未来的应用过程中,有效提升并改造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更好体现出这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的优势,能够在更多的领域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保证有效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主设计的开发,保证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具备相关的快速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特点,使得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经过分析,机电一体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情况,先分析如下。

1、系统化

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来说,系统化就是表现为通过更为开放的模式化的总线结构,能够保证系统体系结构更加完备,能够实现灵活的组态,并且进行任意形状的组合和剪裁处理,在这样的操作中,能够有效保证协调控制多个系统,实现综合性的有效管理。另外,还能让通信功能大大加强,包括RS232 等常用通信方式,除此以外,还能有效实现多系统的通信连网的远程要求。从未来的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到,人和产品的关系则是更加的注重,在今后的设计中,如何有效地把人的情感和智能融入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则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2、智能化

在当前,随着计算机芯片技术的突飞猛进,处理器性能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越来越高,再加上发展很快的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以及嵌入式控制技术的进步,这些都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未来,具有智能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有效模拟人脑的智能处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能有效代替制造业中的大部分人力劳动。

3、模块化

在机电产品一体化的过程中,模块化也是一个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虑到从事进行机电一体化开发厂家众多,这样就存在不同标准的接口,具体来说,涉及到相关的信息接口、动力结构、电气接口、以及机械接口等,这则是一项较为复杂和重要的工作,为了能够有效保证各个单位部件能够有效工作,应该制定相关的一系列的接口标准,通过模块化方法,相关企业可有效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4、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主要涉及到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微机械技术等方面,则是当前较为新型的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一般来说,微电子机械系统都是具备不超过1cm3的结构尺寸,并且朝着纳米级进行研发。这样就能有充分利用其具有运动灵活、体积小、能耗小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精细操作的本领,能够有效保证在工农业、军事国防、航天航空以及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能够完成以往机械产品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5、网络化

在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点,也使得其产品的网络越来越强。对于多种类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说,其具有不同网络连接方式,也能较好适用于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监控技术。基于远程监控的终端设备则是有效的一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调试与故障检测

1.机电一体化设备不但要注重科学的安装和合理的调试,而且在平时要进行故障检测,防止因为一个小的故障导致大的故障,造成安全事故或施工延期的现象出现。在进行设备故障检测之前,要分析设备运行的情况及设备的主要性能等,而且要利用原始数据信号,使其与设备运行状态一致,根据设备的种类,在众多检测信号中选用能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真实反映的信号,检测其是否有故障产生的征兆,如果检测有故障的征兆,就要提取出来,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及判定,也就是故障的诊断阶段。

2.根据其诊断结果对其再次故障检测,查明故障发生的确切位置及发生原因,并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将故障及时排除。检测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温度检测方法、故障树分析方法及白诊断方法等。根据设备在发生故障时是否显示警告信息,将其故障分为两类,即无指示故障机检测指示故障。当设备有警告指示时,其故障检测就可以根据其指示内容进行,根据故障情况指南进行故障排查;当设备没有警告指示时,既要使用相应的检测技术及检测人员的经验分析故障产生的位置及原因。

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施工机械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施工自动化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在建筑机电一体化工程中,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施工方案,不仅可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潘霜威. 机电系统控制技术综述[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4,(1).

第6篇:电影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机械制造 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

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

3.网络化

网络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4.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5.环保化

第7篇:电影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数字技术;影像本体;接受心理;奇观

电影的发展历程是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前进历程,在浩瀚的电影发展史中,每一次电影技术的革新都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鲜的元素和观念。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当电影艺术迎来了数字化背景下的虚拟现实技术,观众眼前的电影呈现了不同以往的形式与内容。数字影像技术导致了电影艺术的全面变革,在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艺术传统的制作方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电影美学理论――电影影像本体论提出了严肃的思考命题。安德烈・巴赞曾经严肃地提出了“电影是什么”的命题,而今天,数字影像技术将带领我们再次探讨电影到底是什么。

一、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科学技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亲密关系。“任何一部世界电影史,既是电影艺术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技术发展史。”电影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艺术门类,通过源源不断地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以充实和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革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数字技术作为继声音、色彩之后的第三次电影技术革命,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与美学观念,为世界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1976年的影片《星球大战》成功地使用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摄影运动控制系统,通过数字化处理将电影的影响展现在银幕上,开启了现代电影技术的新时期序幕。1989年摄制的电影《深渊》中出现了由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水中生物形象,宣告数字电影影像时代的到来。直至2001年,电影《指环王》成功地采用了计算机智能动画技术,电影艺术迎来了数字时代的发展契机。“虚拟现实”这一新兴名词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影创作中。这种新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影像特性是指“它在视觉表象上具有客观世界物质现实的外观,但实际上却是人工合成的。它是一个关于现实的全新版本,一个假的现实,一个虚拟的非现实。”由于数字技术为电影艺术带来了“虚拟现实主义”,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影像不再是现实物质,影片中的人物、事物或景物的影像不再是摄影机拍摄出来的,而是由计算机生成或者数字影像的合成产物。这样,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对电影美学的重要理论――电影影像本体论势必产生重大的革命性改变,电影到底是什么?

二、巴赞与电影影像本体论

在电影发展史中,除却技术的革新如影随形,电影的每一步发展也都伴随着电影理论的鞭策与思考。其中,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理论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具有转折性的关键作用。继苏联蒙太奇理论的提出,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成为世界电影理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电影影像本体论从电影的技术特性出发,强调摄影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把电影界定为一种“照相现实主义”的艺术,摄影机通过自身的运动和胶片的光化学反应捕捉住经验世界中物体的运动,在银幕上复制出运动物体的图像。同时,巴赞指出“摄影影像具有独特的形似范畴,这也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绘画,而遵循自己的美学原则。”同时,巴赞在其本体论中,对于观众的心理分析从本体引申到了原始心理情结。他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学基础就是渴望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地复现现实的心理产物。木乃伊“情意结”迎合了人类心理的基本要求――与时间相抗衡。而总体来说,摄影比绘画的高级之处就在于“因为摄影不是像艺术那样去创造永恒,它只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电影摄影不仅具有照相似的再现空间的功能,还可以同时记录时间,具有再现现实的时空性,因而电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这种真实理所应当地包括视听真实与时空真实。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开始出现了动摇与颠覆,电影银幕上呈现出来的光怪陆离的影像或者情节,都不再是通过电影摄影镜头拍摄而成的,观众沉溺于这些影像的心理初衷也不再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向往。所以,电影影像本体论的这种动摇与颠覆不仅体现在影像本体论的物质基础上,同时还体现于影像真实的接受心理的重构中。

三、数字技术对影像本体论的冲击

(一)影像真实的物质本体改变

自1898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第一部电影短片开始,电影艺术便与“真实”紧密相随。由于电影摄影技术能够逼真地记录和复现客观世界,使得逼真性成为影视艺术基本且重要的美学特性。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认为,电影就像指纹一样逼真地反映着现实,影像与现实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这真是破天荒第一次。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需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但数字技术下“虚拟现实”的介入,使得电影影像本体论的核心基础――物质现实变得土崩瓦解。无论是《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泰坦尼克号》中的冰河沉船,还是《玩具总动员》中的全三维动画,这些在电影银幕上所展现的一幕幕光怪陆离、远古未来的场景已不再是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同一,也不再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由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影像真实”。而这些影像也由客观的物质现实通过人脑想象变身为计算机处理系统中的数字指令。

“随着数字技术对影像生成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影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摹本,而是在电脑与人脑的直接关联下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动力。”电影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即可为未来影像提供摹本。2007年的《我是传奇》中,孤身一人的救世英雄要时刻面对恐怖凶残的吃人魔鬼,寻找破解人类消亡的神秘解药。2008年的《水啸雾都》采用了三维数字技术为观众描绘了一幅未来时空内,地球环境恶化,洪水泛滥给英国市民带来的恐慌与灾难。这些影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物质本体的,而是人类自身创造的思维方式带来的产物。电影也不再需要把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摆放于镜头之前来力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本体。现实与影像之间的对应关系瓦解后,关于影像本体论的理论基点便被动摇和改变了。尽管巴赞在后期 也意识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再现,因此他又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中,巴赞力图说明电影虽然不可能完全等同与实现,但应该不断地向现实靠拢。然而这种以物质现实为主要基础的“渐近线”理论也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而备受挑战。

数字化影像产物的不断涌现,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摹本的“真实再现”,影像的物质本体没有真实的依托,但是,电影却好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了。这说明,在电影影像真实的接受过程中,观众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重构。

(二)影像真实的接受心理重构

巴赞认为,电影产生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类内心固有的“木乃伊”情结,人类内心要求镜头保留时间的真实与空间的真实。巴赞提出用长镜头摄影与景深镜头来取代和对抗传统的蒙太奇手法。我们可以看出,巴赞的影像本体论主要来源于一种心理的真实,或者说主要是一种感知的真实。“我们用现实的幻想取代了客观现实……这是一种必然性的幻想,但是,它会很快使人迷惑,失去对现实本身的知觉,在观众的脑海中,真实的现实与它在电影中的表象合二为一。”但是数字技术的进步引发了数字电影的兴起与蓬勃,数字电影为我们带来的游戏心态,是对视听奇观的享受而不是对银幕现实的认同。观众明知眼前的星球战役、自然灾难等种种奇观是虚拟生成,却还是乐于沉迷其中,啧啧称赞。这就说明,数字时代不仅造就了新的电影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从未有过的数字时代的观众。而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发现观众接受心理的改变对影像本体论的心理基础也造成了巨大的重构,即对现实理念的重构。

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数字影像,可以做到与原型分毫不差,许多从未企及的图景可以表现为可视形象。有专家学者为这些可视现象重新命名为电影奇观,他们认为电影奇观是指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数字影像充实了抽象世界的框架,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意念的变为现实的。不止如此,数字影像还以极为形象的形式虚拟出一些不复存在于现实的场景。我们不禁感叹:数字影像的确使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真实,它增加了我们对真实的把握,又削弱了我们对真实的不懈苛求。虚拟真实就是对利用计算机去模拟人类的感觉世界,同时对感官与神经进行刺激。从受众美学的角度分析,数字电影技术所营造的视听奇观符合观众对视听效果的需求,观众的审美需求是电影创作者自然地选择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也相应地刺激了观众对视听效果更高层次的要求。

第8篇:电影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影视艺术;后电影时代;美学革命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78-02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电影和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准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当今,人们对于影视艺术在内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而影视艺术作为一门人类历史上最年轻的艺术,他是如何发展起来,受到人们的认同的呢?影视艺术的每一次发展都笼罩在技术的光环之下,在这个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的新世纪中,影视艺术将发生什么样的转变,这正是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影视艺术过去的回顾

电影“作为艺术,它实际上是20世纪的产物”。电影的诞生不过百余年,电视的历史就更短,众所周知,两者诞生之初都没能在艺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电影和电视的每一次飞跃,都笼罩着技术进步的耀眼光环,当人们瞩目并惊叹于技术的伟大时,艺术之被忽视就是自然的了。因此“在艺术理论界,电影也被视为一种不入流的东西,所谓‘电影不是艺术’曾是德国吐林根大学美学和艺术史教授康拉德?朗格的著名结论……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也曾经是一个最瞧不起电影的人,他可笑地预言说,‘电影要成为艺术,惟一的办法就是摄制一部完全用字幕构成的影片’”。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的,只用作客观世界的记录,必然强调电影的复制能力,但即使是电影获得了声音之后,一些电影理论家如安德烈・巴赞和克拉考尔等人仍对电影能否称为真正的艺术表示怀疑,克拉考尔说:“如果电影是一门艺术,那么它便是一门不同寻常的艺术”,“是惟一能保持其素材的完整性的艺术”,尽管他们没有直指电影不是艺术,但是这种论调对电影成为真正的艺术起到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他们认为电影仅仅是“照相艺术的延伸”,电影的早期就是“活动的照片”。巴赞―克拉考尔学派对电影自身形式和电影内部语言的轻视,至少从客观上助长了“电影不是艺术”观念的流行。

但是另一方面,有些导演开始在实践中尝试镜头的运动,段落的剪辑,逐步摸索电影特有的语言,此后,随着有声片的出现,色彩的应用和特技的使用,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电影叙事手法,电影开始有了自己的文法和修辞手法,尤其是以探讨镜头的不同组接为核心的蒙太奇理论逐步完善,使得电影渐渐被人们视为独立的艺术。一批造型派理论家如雨果・闵斯特堡、谢尔盖・爱森斯坦、鲁道夫・阿恩海姆等人在这个过程中贡献巨大,发掘出电影影像的表现力,从而确立了电影作为艺术的美学特性,确立了电影的艺术品格。

二、影视艺术现状的发展

虽然影视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年轻的艺术,但它们带给人类的多重教益及艺术享受却超过了年逾千年的古老艺术。人类创造了影视艺术新形式,而影视艺术则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影视艺术的丰富内容促进了人类欣赏和理解影视艺术的能力,教会观众如何去“看”电影和电视。影视艺术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观众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史。

首先影视艺术有四大特质,可分为运动性、造型性、假定性和逼真性。影视艺术中可分为影视流派、影视类型、影视语言和影视结构等。流派中有三大主义,分别是戏剧主义、写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类型可分为记录片、故事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影视语言又可分为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我们着重从影视语言来分析。

(一)影视语言艺术―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也随着电影艺术的进步而不断获得其内涵与样式的拓展与丰富。

正是因为有了蒙太奇,电影才从机械的纪录(包括影象声音和色彩)转变为创造性的艺术。蒙太奇一词,原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这本是一个建筑学上的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引申在电影方面,就是剪辑和组合。这是电影导演或剪辑师将拍在胶片上的一系列镜头及录在声带上的声音(包括对白、音乐、音响)组成影片的方法与技巧。在电影制作中,首先需要按照剧本的要求,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剧本的艺术构思,把这些镜头有机地、艺术地加以组织剪辑,使之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衬托、悬念及形成特定的节奏,从而组合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断、场面,直到成为一部为广大观众理解、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影片。然后,又按照剧本的艺术构思,为这部影片配上声带。这种声音的构成,是按照音响蒙太奇的组接方法,与画面组合的。即使是同期录音拍摄的影片,也主要是同期录制对白。英国人对它的称呼则更为简单、粗糙――Cutting,亦即切开。在国际上,习惯的称呼,以英美为代表的称电影剪辑(编剪)。(电影剪接:Film Cutting电影剪辑:Film Editing)以苏法为代表的称蒙太奇,中译意为镜头的组接或剪辑(电影蒙太奇:Film Montage)。

如果就影片的画面而言,那么蒙太奇无疑是一种“镜头组接”技巧。但是,它却不仅仅限于技术性的镜头组接,也是一种艺术创造。

(二)影视语言艺术―长镜头

另外一种与“蒙太奇”想对立的影视语言艺术就是“长镜头”。

“长镜头”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一般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其中运动长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由于长镜头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因此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和景别,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长镜头的拍摄,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

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长镜头”的广泛使用已成为了该电影流派一个突出的标志。几乎每一部影片都有几个或更多不间断生活流程的“长镜头”的运用。而在中国电影《黄土地》中的“祈雨”、《人生》中的 “巧珍出嫁”、《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目送宋妈远去”等已经成为中国电影“长镜头”运用的经典范本。

“长镜头”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语言方式,作为电影“纪实”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电影生产创作产生了很大推动作用,也对电视生产与创作产生了很大推动作用(如对电视纪录片生产与创作的推动)

三、新世纪影视艺术的展望

新世纪是真正受高科技影响的时代,面向高科技时代的影视呈现出与传统极大的不同。翻开电影艺术一百多年的发展史,电影的每一次革命与更新、进步与发展几乎都与科学技术的演进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单声道到多声道,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在给电影带来变革和飞跃的同时,也带来对电影本身的新见解、新争议,也标志着最新的电影艺术新时代――后电影时代的来临。

第9篇:电影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好莱坞;陌生化;奇观化;狂欢化;视觉审美

纵观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史,其从诞生至今的百余年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渗透着好莱坞个性化的审美风格,其别具一格的叙述视角、宏大的场景、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新奇的故事情节,都成为好莱坞大片鲜明的特点。而且,无论是从票房上来看,还是从影片的传播范围来说,好莱坞大片都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赞赏。之所以有如此好的成绩,除了与好莱坞的营销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影片本身的视觉审美效果也是其大受欢迎的重要因素。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审美,也是这个“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目前,对于好莱坞影片视觉审美文化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本文将从陌生化、奇观化、狂欢化三个方面,来对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审美进行文化解读。

一、陌生化

好莱坞电影始终直指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观众的好恶自然就成为电影在情节编排上的权威风向标,这种对商业利润的执著追求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电影对美的生产,电影人往往需要把拍摄电影的过程变为机械化的流水线生产,在电影中加入各类反复出现在不同作品之中的商业元素(如男欢女爱、暴力凶杀等)。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陌生化被应用到好莱坞电影创作之中,这不仅丰富了陌生化理论的内容,而且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首先,陌生化在电影艺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而且使原本模式化的东西变得新奇,o形中增添了影片的艺术魅力。从电影发展的层面来说,只有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创作影片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过程。而且,电影本身就是一种集画面与声音于一体的艺术,通过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超强视觉冲击力,这是电影艺术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从艺术理论发展的层面来看,只有通过不断地对陌生化进行实践,才能不断丰富陌生化的内涵,在运用陌生化理论的同时使陌生化理论得到丰富,从而有利于陌生化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综观好莱坞大片,对影片中的场景进行陌生化处理,是增强影片视觉效果的重要途径。例如,影片《阿凡达》(Auatar,2009)中美轮美奂的场景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超然想象,就是陌生化的生动体现。如影片中漫天飞舞的色彩艳丽的飞龙、参天的巨树,类似于牛与犀牛结合体的斯塔姆巨兽等奇异的动物,粉色与紫色的植物,飘浮在空中的灵魂之树的种子等。影片陌生化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正是通过3D技术的应用,才打破拍摄手段的束缚,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其次,场景上的陌生化,并不是陌生化的唯一体现,改变传统影片审美对象上的约束,也是陌生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的审美对象,是指能够让人产生审美的对象,这里的对象很自然地就与人发生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放在电影艺术上来说,就是电影这一客体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关系。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以观众为中心,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是追求陌生化最根本的原因。好莱坞大片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注重影片审美对象的需求追寻陌生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影片《猩球崛起》(Rise of/the Planetof/the Apes,2011)对此就有生动的体现。一方面,《猩球崛起》以变异猩猩的视角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故事,以此来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一视角具有独特性,改变了观众传统的思维方式,给观众带来持续不断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除了视觉上的审美体验,《猩球崛起》在听觉上,也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影片不仅打破了传统科幻片的音乐模式,采用全新的配乐模式,而且影片中所使用的管弦乐,更是冲击了观众的视觉享受,把视觉享受和听觉冲击有机融合在一起。

二、奇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