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案例分析法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应用
传统教育模式中最为明显的弊端,就是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却较差,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过于死板,老师没有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指导学生灵学活用。[1]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讲解具体理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才能体现这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价值。而案例分析法是实现这一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式。
一、案例分析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为基础,依据教学任务改造成教学案例,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方式呈现出来,具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被广泛应用在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科目中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老师根据策划好的案例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是一种模拟实践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求知欲,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案例教学方式有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和分组活动法。在实际应用时,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案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分析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一)确定教学主题,设计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法的应用虽然能够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质量,但是在设计案例时必须遵循“合适”二字方针,同一个教学案例,从不同的方向思考、设置不同问题,就会涉及不同层次的理论知识,其思维模式也不同。因此,在教学案例策划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教学宗旨,然后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为基础,简化为案例,同时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模式。比如是角色扮演,还是情景模拟?其次,案例中的文字应简洁明了,条理清晰,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抓住问题解决的思路,培养出简单高效且能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二)阅读教学案例,确定分析思路
在课堂上应用教学案例,首先就是让学生阅读案例,明确案例表达的思想,明确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在学习绩效考核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以某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为例,要求学生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在这个公司中,总共有150名员工,有多个不同岗位。整个案例的描述比较长,涉及该企业的生产情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学生要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就必须抓住案例中的关键字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量。
(三)分组讨论,提出解决对策
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法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毕竟学生尚处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思想较为局限,唯有集众人之长,才能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质量,同时还能让学生互相学习,提升学习动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其实很多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争议性较大的案例,这时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小组为单位,对同一个案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形成统一的答案,派出代表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企业劳动关系纠纷案例,这种案例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较为复杂,在学习劳动关系这一内容时可以提出具体案例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不必局限于对错,应尝试从不同角度解析案件。
(四)案例教学的归纳总结
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在案例分析结束后,对于独特或逻辑性较强的观点提出表扬,而对于一些有失偏颇的观点进行指正,让学生养成合理、缜密的思维习惯,遇事多考虑,站在人性化与合法化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案例阅读之前,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案例,抓住事件的重点,捋清问题的思路,在点评学生案例分析结论时指出其优点与缺点,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理论学习中的短板,化压力为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语
纸上谈兵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习中的大忌,因为这一门课程应用性较强,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分析法,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养成活跃而缜密的思维方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素质。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x。
(作者单位为辽宁电力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 兰琦,张先明.浅析案例分析法在物流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3(09):208-209.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的过程比阅读的结果更重要。阅读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获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只靠教师的讲授,只靠教师的讲授,学生是无法真正体会到阅读技巧的。再加上,阅读题材广泛、信息量大,传统的授课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单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英语阅读教学课的探索显得越来越重要。合作学习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在英语阅读课中尝试应用合作学习,使教育生动化,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领悟阅读的过程,掌握阅读的技巧。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有效策略:
一 、科学分组,创设合作学习氛围
实践证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合也就是学习小组是有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以4人为宜,全班若干个学习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合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讨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是随机的,松散的,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式课堂教学则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师把一个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干名学生组成,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为了成功、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前或课上,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 同桌合作式――用语对话操练,互相检查练习。
教学案例1:
Book3 Unit2 My School bag (Let’s chant )
S1: How many English books do you have ?
S2: Thirty ! Thirty ! Thirty !
S1: How many picture- books do you have ?
S2:Forty !Forty !Forty !
S1: How many story-books do you have ?
S2:Fifty ! Fifty ! Fifty !
案例分析:
在操练此类句型时,可采用此方法。请同桌同学相互练习,可以一个问,一个答,在操练中掌握句型,又可以进行小规模的竞争。由于同桌距离近,经常一起练习,就形成了一种十分可贵的默契,十分有利于新内容的学习。检查时也作为一个单位进行,相互检查练习可以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并且同学之间潜意识的竞争心,也促使他们非常仔细地检查彼此的作业,从而不知不觉中复习巩固了知识。
(2) 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即差异组合式,这种小组通常由四人组成,其中一人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在讨论、描述图片时就常用这种形式。
(3) 大组合作式。以横向或纵向两排为一组。常用于组间的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
二 、明确任务,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合作的形式,开发学生交往的潜能,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让学生在合作中动口,动手,动脑,合作完成情景活动的任务,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相互帮助,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达到开拓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效果。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增添了语言交际的机会,小组互动以通过完成某种任务的形式来进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组员之间的交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在这种宽松和谐的交际情景当中,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教学中便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效率会得到大幅度提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明确、合理的学习任务,才能让学生有明确的合作目的,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教学案例2:
如小组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介绍西方的圣诞节,提到了Father christmas ,chimney,candy ,reindeer,sleign,有的小组还介绍了春节,国庆节和母亲节等中外节日。在介绍中的名胜时,学生饶有兴趣的描述了the Great wall,the west lake ,the summer palace.
为了完成好小组任务小组组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别查阅资料和相互讲座,相互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案例分析:
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纠正自己语音的不熟。在同龄人,他们往往能够获取很多不愿或不敢从老师那里讨教的信息,其收效超过了师与生之间单一的操练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多地为学生构建积极互动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从而真正做到在互动教学中发展并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使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语言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得以实现。真正达到以教促学,会教会学,乐教乐学的理想境界。
三 、提倡“互赖”,形成集体情感共鸣
合作学习中的积极互赖明原理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通过教学任务的创设来形成学生积极互赖的意愿。要使他们从中体会到人生面临的许多任务,紧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即从机制上来保证,学生间的积极互赖而不是依靠觉悟高低来对同伴给予“施舍”。而教师任务的创设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为了很好的完成一项调查任务,他们一定要分工合作,真正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体验到乐于助人、善于助人的重要性。能积极地相互依赖,协同一致,将决定他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成效。
教学案例3:
教师将单元的内容设计成课件,取名为“寻宝世界”,共分金矿山地,银矿山地,铜矿银矿山地,铁矿山地四关。将全班氛围四个大组竞赛。看哪一组先寻到宝。每个同学都要为自己组的成功而努力。这时人人踊跃,各个积极,集体凝聚力空前高涨。各关里面以不同数字表示不同题目,都与口语有关,但不同形式。如第一关是你问我答,问题为本单元主要语言,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Can I wear ... today ?
第二关提供了一幅图片dress,要求在4秒内快速答出问题,“It’s hot today .Can I wear my dress?” “What colour is the dress?”
案例分析:
在合作学习中,帮助了小组中的一个人就是帮助了小组全体成员。伤害了小组成员,也即伤害了大家。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因此,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独立打拼,个人竞争的学习现象。使学习过程建立在相互合作,群体竞争的基础上,有效地形成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个体责任。
四 、重视引导,培养合作意识和技能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不但要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而且要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说服和学会采纳等等。因此,合作学习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需要,更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和交往的技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合作技能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而合作精神的塑造,合作技能的形成应该分阶段逐步达成的,它不可一蹴而就。
五 、评价激励,促进合作和学习
评价是为了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目的。教师应努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不足,反省自己的短处,是每个学生都明确改进方向,促进学生更好地合作,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做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的评价,教师评价与自评相结合,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的评价,从而发挥评价的作用。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地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合作过程的行为表现。评价还可以使教师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对合作活动的主旨以及合作目标和活动的设计,以便做出及时调整,使合作学习更有成效,在确定评价类型,设计评价工具时要考虑到:
(1)评价应对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有鼓励作用
(2)评价应客观公正
(3)评价应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自评,组内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
如图: 组内成员互评标可设计为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最终使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奖励,取得进步。
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不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各组员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合作小组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分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合作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合作学习突出语言的运用,重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言能力的获得。重视小组合作交流,重视生生互动,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协调和相互竞争的品质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解决个别差异,缩小两极分化,有效地提高了英语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 中文师范专业 训练模式
《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是面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提高中文师范生在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上的教师职业技能。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有关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这一部分的讲授一直是归于《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之下的,也就是说,对于如何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基本上只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纵然在课堂上教师做过一些举例阐释,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如何被中文师范生熟练掌握与运用,这一点是被忽视的。为此,本课程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有关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理论知识,更应将重点放在理论化用的训练上,即训练中文师范生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可从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分类训练、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综合训练及课程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上进行全面的训练模式的革新。
一、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分类训练
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分类训练,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各类课型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为提高中文师范生的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有关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与评价。
以文字及视频经典案例为基础,对阅读教学基本技能,各类文体的教学和阅读教学评价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而后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战演练,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1.布置有关阅读教学课程设计的作业,学生课后完成。教师将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做逐一讲解之后,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增加其教学设计的深度。
2.针对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环节(比如导语设计、提问设计等)与设计能力较弱的文体(比如在说明文及文言文等文体上,学生课程设计能力较薄弱),下次课上进行当堂的反复训练,而后学生互改,教师抽查,消除课程设计中存在的系列问题的同时,还可训练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教学视频,其中,优质课视频以供中师生品味与学习语文教学名师们的课程设计思路及精髓,而随堂教学实录则可用于训练中师生对于阅读教学的综合评价能力。
(二)有关作文教学的课程设计与评价。
1.以文字及视频经典案例为基础,讲解有关各类写作基本能力训练(摄材能力训练、思考能力训练、言语能力训练、修改能力训练)的设计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进行作文教学评价(细化为写作的评价、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和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等)。
2.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与当堂训练的方式,教师评讲及学生反复演练后,中文师范生方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作文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三)有关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课程设计与评价。
1.结合语文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以及如何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进行言简意赅的讲解。
2.凭借一些文字及视频的经典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中文师范生从案例中学习进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并通过当堂练习,学生互改与教师抽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再做讲解,学生再做相应训练,力争在课堂上解决一些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
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综合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①等教学建议及“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②等评价建议。上述建议的提出势必对中文师范生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分类训练的基础上,必须引导中文师范生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综合训练。
(一)语文课程设计综合训练。
1.展示一些语文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及播放一些名师授课视频,引导学生理出其中蕴藏的教学设计,并就前述上课训练及作业中仍然存在的一些教学设计中的薄弱环节,随堂进行一些教学设计的分段训练。
2.训练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设计时,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适时融合,比如,学完说明文,学生感受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好处,这时,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用所学的上述说明方法写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动物、植物等),从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融合;综合性学习更是能布置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进行课前阅读,课堂上写出由此主题引发的想法,并将自己的看法进行口头表达,从而形成囊括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于一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训练,促使中文师范生将语文课程设计的各种知识与方法融会贯通。
(二)语文课程评价综合训练。
1.针对在第一阶段的评价训练中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再做训练,比如中师生在评价时往往能注意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但忽视了学生对于教师授课的反应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
2.训练中师生不仅要从所展示的课堂实录的案例中发现教师教学设计上值得学习的可取之处,还要找出该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而此不足之处对于学生自我语文课程设计能力的反思与建构也相当有利。
3.训练中师生熟练掌握与运用各种类型的评价,即在评价时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
三、课程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如果本课程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讲理论,或者不讲理论只进行单纯的训练,抑或是单单局限于课堂上的时间进行训练,或者单凭教师一人之力进行单向的讲练,中文师范生的课程设计与评价的能力就很难得以根本性的提高。因此,本课程的训练将采取如下手段与方法:
(一)突出案例教学,将理论融入实际操作当中。
本课程涉及相当部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理论讲解,这些内容较难为学生所消化,因此,本课程在教学中将大量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融会贯通,提高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注重训练,理论阐述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课堂上精要讲述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相关理论知识,随讲随练,讲练结合,侧重训练,力图使学生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训练的强化得到最大限度的消化吸收。
(三)以提高能力为主,课堂讲授与课外交流相结合。
本课程的课时有限,如何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价涉及相当多的理论知识,且学生需要较多的时间将理论融入实践,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进行沟通,答疑解惑,以求增强中文师范生在课程设计与评价上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训练作业的相互评改。
学生间进行训练作业的当堂互改,不仅能节省时间,一有问题,当堂提出,教师当堂解答,还能有效训练学生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借助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
通过多媒体将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相关案例(包括随堂教学实录及优质课、竞赛课的文本案例及视频案例)进行展示,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为配合上述训练,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实践操作的形式,考核成绩综合计分:平时成绩50%(出勤10%,课堂集中训练2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50%(即针对给出的文章和教学案例,学生独立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
综上所述,在语文新课标背景下,中文师范专业《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的训练应走出一条“讲练结合、重在运用”的开放性的实践教学路径,通过对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评价的训练,引导中文师范生熟练掌握各类课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的组织,提高其核心师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
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思想产生于对中学名家及时研究的前沿研究,产生于对国内中学语文教学名家经典案例长时间咀嚼揣摩的课例品评。余映潮在对徐振维的《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中,提出“主问题”这一概念以来,到现在为止一直对“主问题”深有研究。
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大量的语文课堂日常提问的分析可见,有些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提问,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把“满堂问”看成启发式的教学,其提问水平低,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
相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满堂问”,余映潮的“主问题”阅读教学设计,是一种改变,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关键问题。“主问题”阅读教学设计是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了解学情,建立在课堂对话的基础上,精炼出问题,让教师简化教学的头绪,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问题”阅读教学设计在课文理解方面吸引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品读,对课文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对整堂课的教学形成有力的支点,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步骤井井有条。在余映潮执教过的课文中,几乎每个教学案例都由“主问题”支撑,以《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案例为例,来看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
二、案例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个提问: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2.请同学们用“比较辨析”的方法,编写课文“词义辨析”卡片。3.讨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字既牵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性格?在这堂课上,余映潮在第一个主问题之前还有两个引入课文学习的小问题: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2.说说《战国策》的“策”字的意思。之后,进入第一个主问题: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在这个问题中,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然后讲成语“门庭如市”的来历。第二个主问题,编“词义辨析”的练习,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例如“若”、“于”、“臣”等。第三个主问题,你认为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牵引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学生发言有“私”、“欲”、“畏”、“善”、“谏”、“思”等字,通过师生讨论,最终确定“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善”字是对课文内容最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余映潮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是通过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门庭若市”,来梳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在第二个主问题中,完成了一词多义、比较近义词、难点语言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语言活动来加强文言字词的理解和学习。在第三个主问题中,让学生在全面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并对人物形象有清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多角度、多视点的解读课文,强化学生活动,并且让学生在表达观点时做到有理有据。
由案例可见,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紧扣课文,立足学习的要点进行设问,对于理解课文,学习要点有极大的作用,并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通过问题的不断推进让学生不断深入理解课文。
三、案例分析
(一)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正所谓: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习文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专业素养,应对挑战。教师不在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承担的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责任,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调到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把之前的学习经验围绕现在的新知识进行深度的思考,让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研读教材,运用一切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的作用体现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把外在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成为推动自己人生成长的重要能源。教师通过桥梁和梯子的作用,引领学生从此岸走向彼岸。余映潮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课文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单方面讲解。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是课堂上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从更加高远的视角、更加科学的角度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因此,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就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是否要改革的一根标尺。满堂灌、满堂讲,课堂上过多强调谈话、讲析等情况,基本上都没有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活动。在没有学生充分活动的课堂上,各种先进的教学体系都不可能有充分展示身手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才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改革。立足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来研究教学,在余映潮的课堂教学上非常重视学生活动,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层次教学境界。并且注重学生的积累,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通过“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理解课文,并且在课堂活动中有丰富的积累。除此之外,在余映潮课堂活动中,学生活动的种类丰富,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例如,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等。同时,学生的实践活动层次要高,例如,长篇课文信息的提取;从课文中学作文;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多角度比读;文本写作规律的发现与提炼等。并且,学生活动充分,也讲究形式的雅致、丰富、灵动,而不仅仅是机械单一的课堂“小组合作”。余映潮在课堂教学方面,从理念到手法,从教案的整体设计到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必须而且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
在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主要以学生的听、说、读、写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活泼生动。“主问题”教学设计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来激活课堂,对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碎问碎答的现状进行反思,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组织学生的课中活动,是对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的一种突破,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通过减少教师的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于漪,刘远.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4]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5]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目标层次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5-0059-05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界多年来关注的焦点,教师和学者做了许多相关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大量成果和显著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很多教师注意到了语文能力的迁移和运用,但是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上,缺乏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导致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徘徊在浅层次的分析理解上。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本文以《石灰吟》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作为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总结语文阅读教学的得失,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干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顽强不屈、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3.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二)课堂观察记录表1课堂观察记录表
〖XB,HT10.H,WT,ST,J*2;Y0〗序号1教师的问题1学生的行为1教师对学生
行为的反馈1教学行为的
有效性分析11“吟”是什么意思?1吟诵。1朗诵、吟诵、抒情、言志。1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运用。21还知道哪些题目中有“吟”字的诗歌?1《游子吟》《暮江吟》。1131对作者有哪些了解?1为官清正;军事家、诗人。1真好!还有吗?1除了对作者的了解,还应首先掌握学生对石灰的了解程度。4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通、读顺。1自读。1指导读“粉身碎骨”,并范读。1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情况。51同学们互相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好吗?1学生互相讨论,书写“焚”字。1“若等闲”说得很准确。161对这首诗你还想了解什么?1为什么写?代表了于谦的什么品质?在什么情况下写的?1不仅要知道诗句意思,还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品质。1质疑。71你们见过石灰吗?有什么印象?1看图片、视频。1品读诗句。1顺学而导。81作者为什么写石灰?1诞生过程和于谦的经历相似;正直磊落、坚强不屈。1对哪句话最有感受?带着你的想象再读。1解疑。91用什么形容石灰?1不屈不挠,历经磨难。11生成的资源,可引导学生理解石灰经过锤炼达到清白的过程。101清白指的是什么?1做人要清廉。1要清清白白做人。1111当时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1内忧外患,瓦剌入侵。看关于于谦的资料,听教师解说。1内忧是什么?
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1121于谦是怎样的人?1大爱。1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1结论不应出自教师之口,教师可以回应学生的答案。131有一个词最能体现于谦的品质,是哪一个?1清白。
当官员们……时,他的清白是……;当强敌入侵时……,他的清白是……;当枉遭诬陷时……,他的清白是……1这个清白指的是什么呢?
你能不能体会得更深?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再读诗歌。1通过背景理解内容和情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强敌入侵与清白无关,而是与烈火焚身、千锤万击相关。本诗仅注重“清白”一词不够。
小结学法。可回应学生的质疑,让学生自主判断。141借助石灰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叫做什么?1托物言志1“志”,就是远大志向。读一读《满江红》《过零丁洋》《出塞》,这些诗歌分别托什么物?言什么志?1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更好。
教师指导学生迁移学习,可以促进学习深入。(三)课堂现象分析
教师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破题引入――初读质疑――内容理解――表达迁移。这一教学流程基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读、质疑、交流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注重了理解、迁移,是大多数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流程,我们平时看到和网上查询到的教学案例大多没有能够超过这个设计思路。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思考:学生理解了“吟”,是否能真正感悟“吟”?是否能够尝试“吟诵”诗歌呢?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不屈”“清白”,是否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行为参照呢?学生理解了“托物言志”,是否能够运用在自己的表达上呢?要探讨这些问题,就需要思考课堂教学的层次。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层次
学习本身是有层次的。由于受到课堂教学诸多变量的影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不同的内容,均会对教学效果的实现产生影响。其中,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以外,最重要的变量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想方法以及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差异,使每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现程度(这里所说的“理解和实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达到的层次)都是不同步、不均衡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现状把学生引导向“最近发展区”。
因此,课堂教学的层次,指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实现程度。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类:认知领域――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情感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1]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是认知活动,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之中。区培民基于认知发展的层次性,将阅读教学水平划分为四个层级,即认知性阅读技能、理解性阅读技能、评价性阅读技能、创造性阅读技能。[2]因此,从认知的角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识记(认识、记忆)――了解(理解、概括、分析)――掌握(综合运用、创造性运用)――鉴赏(欣赏、鉴别、评价)”四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表2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层级表
1识记1理解1运用1评析记忆1了解1分析1概括1掌握1综合1创造1欣赏1鉴别1评论字词阅读写作明白托物言志的方法好在哪里(鉴赏)会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阅读写作(运用)知道托什么物言什么志(理解)记住什么是托物言志(识记)
图1语文能力目标层次图示因此,教学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习层次,而尽可能地指导学生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在上述案例,如果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托什么物、言什么志,那么就可以进一步迁移到其他托物言志的文本学习;如果大多数学生也能顺利完成迁移,那么可以尝试练笔、写作。
三、教学层次设计的策略与建议
(一)以课标的层次来把握教学的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高年级阅读理解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3]
课标提出的语文阅读教学层次包括:1.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4.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重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还是比较到位的,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作者以石灰自许、坚强不屈、清白做人的志向和品格。但是,这都是学生接受了作者或者是教师的思想,他们是否将之真正内化了呢?是否真正认同这一思想呢?这一点难以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从教师授课的方式可以看出来,课标要求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通过学习“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目标恐怕还没有落实。
关于“领悟”表达方法,“悟”,除了“理解,明白”外,还有“觉醒、领悟、觉悟”等意思。《说文》曰:“悟,觉也。”本案例中学生基本理解和接受了教师的传授,知道了什么是托物言志,还迁移到其他诗词,理解“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对“托物言志”基本上有了了解。但是,还缺乏高层次的引领,对于坚强不屈、大义凛然、清白做人的品格和气节,是否还需要在学生生活中进一步体会、领悟呢?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层次
教学的切入点,无疑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引入课文之后,教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吟”是什么意思?还知道哪些题目中有“吟”的诗歌?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对这首诗你还想了解什么?你们见过石灰吗?有什么印象?似乎是关注了学生,但仍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例如,教学的出发点是否可以调整一下?是否可以从学生最需要了解的地方又是最感兴趣的地方,同时又是本诗理解的最基础的地方,那就是“物”。本诗的表达方法是“托物言志”,那么,学习者首先想到的问题应该是“托什么物”,对于小学生,让他们了解石灰是学习的第一层次。教师通过提问“了解石灰吗?石灰是怎样形成的?石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对石灰这个“物”有了疑问,继而教师通过介绍石灰的锤炼、焚烧的过程以及洁白、驱虫、防潮的特点,让学生对所托之“物”形成清晰的认识。然后考虑到所言之“志”。最后点题,可以说明“吟”即是“言志”的形式。
关于石灰的比喻意义,教师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坚强不屈做事。作者以石灰自许,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但是仅理解到这个程度,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因为,现在的学生往往不知道石灰具有驱虫、防潮的作用,还是重要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甚至可以入药。如果仅仅是样子洁白,寄托作者的志向,这是“虚”的层次;那么石灰具有的重要的作用,是否意味着作者希望自己不仅清白做人,还能够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做点事,成为有用的人呢?这就是“实”的理解层次了!因此,从生活经验出发,就能够进一步深化、丰富对语言和情感的理解。
(三)在运用实践中深化教学层次
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关键在拟人,而拟人是为了移情,给读者留下亦物亦我的想象空间。有人认为,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笔者认为,基本的理解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学过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三年级上学期还学过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生还学过这一类的散文,如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下册的《白杨》。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托物言志”的理解经历了长时间“量”的积累,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学生应该达到“觉醒、领悟、觉悟”的层次,甚至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内化、运用、鉴赏的层次,为初中阶段更好地掌握这种写作手法做好铺垫。要达到这样的层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这一写作手法,具体包括迁移阅读(巩固运用)和练笔写作(创造运用)两个层次,本课的表达迁移环节就是运用的前一个层次。那么,本课教学中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感悟“托物言志”的方法,并学会创造性运用呢?我们来看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
案例1:《小花》
是的,小花在人们的视野中确实小得可怜,以至有人压根儿没有注意到她。她既不能和色彩艳丽的牡丹、娉婷窈窕的荷花、红似彩霞的杜鹃花相比,也不能与洁白如雪的茶花、冰肌玉骨的水仙花媲美,但她却有自己独特的风姿。你看,那红的、白的、蓝的、黄的,共同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点缀着苍茫的大地。无论是人迹罕至的偏僻荒野,还是无人企及的悬崖峭壁,到处都有她的影子;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曝晒,都无法使她屈服。小花,她使自然界更加美丽,她给世界的各个角落带了生机。
案例2:《仙人球》
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在仙人球“妈妈”的身下钻出了许多小苞苞,那是小仙人球。小仙人球显得那么渺小,那么脆弱,好像是小泡泡,一阵微风就能把它们吹跑似的。而它们的妈妈不让别人碰和欺侮,仙人球却不断地往上钻,终于,在太阳公公和雨露姐姐的陪伴下,小仙人球克服了重重困难,长大了。(来源:小学生作文网http://)
小花、仙人球,都寄托了作者平凡、瘦小而顽强、向上的思想情感,这不正是众多普通孩子、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吗?可见,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运用“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手法。因此,在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之后,教师可以把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作为下一阶段目标,进入深层学习。
总之,有层次的学习是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和需要,设计逐渐深入的多个层次的教学,只要学生能够达到本层次,即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顺学而导、因材施教,才是高效的课堂,也是学生学喜欢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布卢姆 B S,等.教育目标分类学[M].施良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关键词】“互联网+” 英语 教学
【Abstract】“Internet +” is not a fresh vocabulary,in various fields of application are also common,even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construction also played their par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ization,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has an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nglish teaching,the “Internet +” can bring the change of English teaching in technology,break through the bondage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explore a new way of teaching.
【Key words】“Internet +”; English; Teaching
一、引言
1.“互联网+”。“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能够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2.传统英语教学。传统的英语教学,沿用的是以语法翻译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讲解和传授语言。学生熟知语法、词汇和语言材料,口语发展能力却相当滞后,除了能用最简单的应答和招呼语之外,难以用得体的语言来直接表达思想和进行交际。
二、“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
“互联网+”的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_放生态、连接一切。
1.“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涵一致。
2.“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互联网+金融”从组织形式上看,这种结合至少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互联网公司做金融;第二种是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第三种是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
三、英语教学的全新模式
现代英语教学注重以语言功能为主,着眼于生活中的实际交际能力。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就是要听和说“listening & speaking”,但我们会遇到两个问题:1.听不懂和不敢说;2.枯燥的录音机式学习没有兴趣。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互联网+”来解决未来新模式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四、“互联网+英语教学”的思考
共享WiFi、一个移动终端、几十个学生,一个老师,一个微信群,或者一个坛,再或者一个直播间,更或者加入“CNN广播”,这就是全新模式的“互联网+英语教学”。学生们面对的是轻松的课堂,而不是严肃的老师;是趣味性十足的交流模式,而不是班级里无聊的背诵单词及语法!
A.手机课堂――初中生有手机的现象并不罕见,而如何用好这个工具才是关键。手机中有各种各样的软件,老师可以通过手机将学生们加入到同一个群组内。当老师给出一个主题,同学们可以通过手机自行发表观点,录制自己的presentation,上传后相互之间进行讨论;老师可针对每位同学的presentation进行口头评价,学生彼此之间也会听到其他同学的观点,吸取精华,拓宽视野。
B.平板电脑课堂――背单词往往是一件痛苦和枯燥的事情,如果我们用平板电脑的背单词软件,通过游戏填词的方式,让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形成team之间的对抗,这种形势下的记忆深度应该是非常可观的。每个人都有团队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团队可以取得胜利,因此这就增加了每个组员的单独性付出成本,也就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记忆效果。
C.直播课堂――以前曾出现过网络教育,但仅限于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学生们没有提问的机会,这就降低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习永远是主动的,师生彼此不需要讲台与课桌间的对峙,可以在任意舒缓的场景――家里的沙发上,卧室的床上,咖啡厅的角落里,公园的长廊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直播的地点,场景的多变往往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与求知欲。
五、总结
“互联+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且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微课堂、直播课堂、手机课堂、平板电脑课堂,总之一些列以电子终端形式为工具的教学模式,这就是“互联网+课堂英语教学”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赖兴来.合作互助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7(03).
关键词:数学错题 资源利用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5-01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错误伴随始终。长期以来,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往往更多地费尽心思地去纠错,害怕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犯常识性的错误。其实,学生这种犯错的现象既是一种知识点没有全面、透彻理解的反馈,也是小学生独有的认知特征的一种体现。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去促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 小学错题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1 利用错题资源再学习和辨析
把错题整理成一种学习资源,不但帮助学生跨越自身的学习障碍,而且也给教师提供了教研资料[1]。错题的可贵价值不是在其本身,是通过应用它的人发掘、思考得来的。面对学生做题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要摆正态度,及时的改正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对于经常性犯的错误,可以将错题分类整理到纠错本上,时常提醒自己,避免经后的做题出现同样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错题情况,再反思教学上的缺失,通过特定的课堂上讲解错题,完善自己的教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利用错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是种严密的逻辑思维,每个阶段的学习出现错误是正常的过程,更何况是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小学[2]。对于认知能力受限制的小学生,教师应当宽容对待学生的数学错题,要肯定学生的错题,鼓励学生摆正良好的心态去错题中吸取教训,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教师应当抓住这个要点给学生制造个轻松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和学习积极性。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教育经验,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提倡三个准许:准许学生错了重答;准许学生对不完整的回答重想;准许学生辩论不同的解答方式。
1.3 利用错题完善教学和设计教学案例
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数学错题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自己教学的疏忽和不足,从而针对错题资源设计与完善课堂教学。造成小学生数学错题的原因,往往是对关键的字词句理解不到位,审题能力的欠缺是小学生数学的主要阻碍[3]。为解决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把数学题干规纳出来,尤其是重要的细节字词的意思,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错题中表达数量关系的词句反复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它们的真实意义,帮助学生有效的解答数学的题目。如果错题是由于固有的思维定势造成的,教师可以采用正面迁移的方法去弱化负面迁移,即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的分析方法,这种知识的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对比分析新旧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解题能力。
2 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利用的教研案例
2.1 案例描述
如果课堂中出现错题,教师将其疏导成为亮点。同个教师在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时间,即使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课堂上出现的状况也会不径相同[4],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充分做好教学假设,当学生的错误出现时好延迟评价,对错误进行巧妙疏导,从而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训练思维,使“错点”成为“亮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练习中笔者发现有这样一道题:0.65÷2.5=?学生当时给出了三种解法:(1)6.5÷25=0.26;(2)65÷250=0.26;(3)65÷25=2.6。基本上学生运用的都是算法(1)式,只有少部分学生运用算法(2)式,但也有几个学生没有理解好小数点的变化规律,错写成了算法(3)式。面对课堂上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笔者是先提醒学生对解出的答案进行验算,并没有马上给出评判。通过验算0.26×2.5=0.65,2.6×2.5=6.5学生很快判断出(1)(2)式是正确的,(3)式是错误。很明显可以发现,使用(3)式方法计算的学生是把除数和被除数都当成了整数,而忽视了商具有不变的性质;用(2)式的学生虽然考虑了商不变的性质,但同时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100倍,使其都变成了整数还是不够简化。教师利用这次课堂出现的现象,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技巧。
另外,巧妙的运用错题资源,将学生的错题内容分析比较,让学生经过对比前后内容,在矛盾比较中学习,加深数学解题思路,促进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掌握。例如,笔者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700÷400=1……3,59÷6=9……5,49÷8=5……9。列举了242÷(22÷2)=242÷22÷4,0.048÷0.2=0.024等除法运算。列举了125×32×25=125×8+25×4,125×32=(125×8)×(125×4)等运算定律出现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出现的错题,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再设计辨析练习,通过比较分析启发学生发现错误,弄清原因,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2.2 案例反思
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做错题是正常现象,或者说做错题也是小学生的权利,面对错题现象,我们要以正面的态度评判,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找出错因,掌握解题能力。同时数学错题资源是教师案例利用与开发的宝贵资源,因为现代的基础教育正在大力改革倡导开发和利用错题资源教学。错题是帮助学生学习在数学的理解学习过程中具有珍贵孩童特性的一种动态的“利教研学”资源。教师应当善于抓住“错题点”,针对问题分类辨析,寻求对策,一方面进行改错、再研究错误,将其成为亮点反败为胜;另一方面,运用正反对比,反思教案,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小学生思维训练提高和认知知识的发展过程,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帮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这个不断改进与完善的教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以及特有的年龄特征,利用错题资源,将错点化成亮点,巧妙的正确运用这些资源,因势利导,在提升教学课堂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把学生的犯错过程转化成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
3 结语
简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提升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过程,数学错题资源教学是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有效教学方法,与此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教学,不断完善教法和创新教案的重要过程。根据错题资源创设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各种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特定的数学改错情境中,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错题反思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芳英.利用错误资源提高教学实效[J].教法研究,2011(17):34-35.
[2] 沈巧英.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利用”的教研案例[J].现代阅读,2012(10):110-113.
关键词:学分制;校本培训;模式创新
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分管理制度背景下开展校本培训,可以消除教师培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实现长效性和连续性,消除形式化和片面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校本培训政策导向的“导航器”,是推动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驱动器”,是衡量教师参加培训多少、好坏的“计量器”。
一、“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政策深入的“导航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D2020年)》,其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每一位教师要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随后,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我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常德市教育局在转发该文时对学分登记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教师培训任务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从培训任务、机制建立、学分登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在5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360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如: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所有班主任每5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360学分(学时)培训中,校本培训占120学时,占整个培训课程的三分之一。可见,校本培训在新一轮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目标达成的“计量器”
教师培训学分制实现的首要条件是,要根据3个方面的要求制订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一是学习者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二是学习者当前的学习需求,三是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条件。如果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些,培训课程及其实施必然具有较强针对性,适应学习者的特点。
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学分量化、过程管理、学习评价等构成培训的整体性,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要素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要素也是一个子系统。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场所这几个因素,也是具有整体性的,学习者需要系统地设计自己的学习,展开学习,控制学习。如果学习者不能整体地计划、系统地设计,将直接影响学分取得和学习效果。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阵地,立足岗位、立足本校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再学习、再提高的一种培训形式。
桃源县在新一周期的教师培训中,结合本县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桃源县教育局、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制订了《桃源县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方案(2010―2015年)》及《桃源县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考评细则》。考评方案从“职业道德执教规范”“职业技能教科研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课题研究”“校级和校际教研”“青年教师培养”等模块,围绕“廉洁从教”“文明执教案例”“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等33项具体内容。采用分析讨论、学习交流、展示答辩等培训方式,选修或必修相关内容。同时,从“组织与管理”“基础建设”“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等方面,按照“培训制度”“新课程理论培训”“培训方式”“培训措施”“培训效果”等具体评价内容。采用100分制对单位与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考评。
三、“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模式创新的“驱动器”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掌握其培训现状与需求,桃源县特别注重听取广大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方法及校本培训内容、方式、评价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多次在桃源县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培训需求调研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会同县教育局领导组织师训教师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培训的迫切需求。仅就2013年开展的调研活动来看,收回调研问卷500多份,参加座谈教师达300多人,收集整理了部分中小学校本培训经验资料10多本。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往的教师培训还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评价考核失真等诸多问题。
我们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分析,认识到改进与创新培训内容是解决教师培训问题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在设计培训内容的时候,力图做到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尊重学员的实际需求,让全县每一个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本着这样的服务宗旨,桃源县进修学校为特殊教师群体量身定做了不少培训项目。近几年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导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后备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考虑到偏僻乡镇村小的教师信息闭塞、教学任务重、电脑操作水平欠缺的客观情况,特地为他们安排了暑假集中培训,为他们开设了“新课标解读”“课件制作”“校本研修基础理论”等课程。
在如何突破培训内容的问题上,陬市镇、龙潭镇、漆河镇的200多位参加调研座谈的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信息:每次培训的内容老是那些教育教学的理论,我们学的时候感觉是那么回事,但是回来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这些信息沉甸甸的,犹如重锤敲打着我们的每一条神经,深刻思考之后我们幡然醒悟。
在近几年的校本培训实践中,我们正视现实,敢于实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由“单式”转向了“多式”,我们走出了“灌输式”“讲授式”“教条式”的培训老路,构建与实施了“案例式”“情境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2+3”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与模式特点相应的“四结合”就是教科室、继教室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整合而成的策略。
1. 理念输送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我们依托高校,长年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严格按照5∶3∶2的比例设置教师培训团队,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专家来校上课、讲学,每年聘请专家十多名,一线骨干教师三十多名,他们博学多才、理念前位,学员无不为他们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折服。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我校附属实验学校这个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教师研修活动。除此以外,我们还把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湖南省桃源县三阳镇中学等8所学校作为进修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基地,充分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上挂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培训机制,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优势互补。
2013年3月,我们为了推动桃源县中小学的校本研修工作,召开了桃源县中小学校长、人事专干专题研讨会,聘请了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教授、院长来校讲学。我们还主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骨干教师校本研修专题研讨活动,分别聘请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学校的知名专家讲学。通过专题研讨,大家把握了校本研修的理论,明确了桃源县开展校本研修的具体思路。
我们针对部分教师知识储备过少、教学技能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闭塞等问题,在培训内容设置层面,我们大力改进,从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特别是选择以教育教学技能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如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我们开展了以“新课程背景下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探讨”为主题的研讨课观摩活动,学员现场听课评课,共同交流研讨课的教学情况,及时解答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在小学学科教师跟班研修中,我们带领学员来到高效课堂示范校――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参与他们的课改实验活动,学习教研组集体备课技巧,参与制作导学案,让全体学员在学中做,在做中体验,不断提升学科教学专业能力。
2. 名师引领与骨干带动相结合
我校名师李安军的美术教学打造了“美术工作室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为工作室配备电脑、彩印机、一体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安军美术工作室”,这是一个艺术创想的实践空间,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能够使教师更加主动参与其中、带有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形式――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好地激活了农村美术教学。40米艺术长廊延伸至尽头的“安军美术工作室”为老师们营造了宽松自由、充满人文与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老师们在美术活动――这种特殊的游戏中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表达,发现小天地里的大世界。工具材料充足是工作室教学环境的优势,老师、学生来到这里,根据自己的意图,拿起工具,选择材料就可以进行创作。为师生们分门别类放置的期刊、画册、图片、教师自刻的近千张CD影像资料、上百本教师美术藏书随时供老师、学生翻阅、浏览、查看,帮助他们在综合的美术学习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放的美术工作室使受训教师与学生流连忘返,乐在其中。美术工作室活动模式在校内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尊重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个别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在湖南省美术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校《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走向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的经验交流,受到与会领导及教师的高度评价。
特级教师葛国清是我校师训工作的一面旗帜,他在“湖南省优质空间课堂”项目申报中,个人成功获得“首席教师”荣誉,所带领的团队获得优秀团队称号。
名师的引领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骨干。2014年9―11月,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五、六班的培训落户桃源,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桃源县实验学校高质量地完成了湖南省教育厅交给的任务,学校骨干教师江华波、王惠娟、黄敏、刘娟等,分别展示了案例课《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等优秀教学案例,受到了来自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参训老师的高度评价。
名师引领,骨干带动,使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2014年5月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跟班研修中,我校首先选派实验小学骨干教师赴湖南省常德市育英小学跟班学习,然后回到各自的岗位,带领桃源县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在岗实践探讨,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小学语文学科教师针对“如何避免语文教学走入肢解课文的怪圈”话题,很多老师都主张以“肢解”为契机,将“生成”化为“精彩”,组织学生开展正反小辩论。让学生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时进一步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然后积极思考,组织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驳倒对方以维护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系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完成“与文本、编者的对话”,达成课程目标。这样的阅读教学不算用“教条”“牵鼻子”,而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创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标准。如果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李尔王”,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就都要走调了。
培训过程中,要求参训教师按所任教学科每人上一堂展示课,我校组织教研室教研员对展示课进行评定通报。在中心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中,我们组织了挂职培训,要求中心小学校长到桃源县高效课堂示范学校――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中心小学,名优学校湖南省桃源县彰江小学挂职锻炼,集中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让校长在与名校的零距离互动中感受高效课堂,学习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3.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2009年,我校第一次作为教学点参与了湖南省万名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在桃源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的周密安排,全体师训老师的齐心协力下,桃源师训一炮打响,桃源班主任一班顺利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班级。同时,这一支优秀的培训团队从此就有了更好的发展因子。
随着远程培训事业的兴起,我们的培训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从多人带班到后来的两人或一人带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培训教师们的辅导和管理能力越来越强。无论是国培还是自主培训项目,桃源的各项指标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兼具美术和技术的班级学情简报已经成为了远程平台的一大亮点。简报的激励加上精细的辅导,让参加远程培训的学员一步步进入培训的最佳状态。
当然,书上得来总有限,功夫还得亲身练。我们把集中县城培训与送培下乡相结合。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的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种常态,它集中凸显了中小学教师将教学理论变成具体教学实例的一种演绎水平。我们把桃源县所有中小学分成东、西、南、北、中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一所学校为基地学校,近三年来,我们以这些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了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动,将远程培训的课程精髓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让学员对新课标、对新课程有了真切的体会。
校本研修是教师研修之本。网络研修的线上、线下结合,同伴互助、结对帮扶、观课、摩课等都是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2+3”教师培训模式,“2”是指两个阶段,即“集中培训阶段”“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一个是“集中培训阶段”,学员在我校集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另一个是“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学员集中培训结束后,回到所在学校参加规定课时的校本培训,完成相应的作业,或完成规定的分散研修任务。只有两个阶段培训均合格,才能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和继续教育证书。这样做,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新理念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落实。
“3”是指集中培训阶段的三个模块。即“专业引领”“教学实践”“总结提高”。在集中培训阶段,按三个模块组织培训。“2+3”培训模式,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练习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很切合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实际。
4. 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用课题研究来引领课堂教学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是我们近几年来教师培训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正承担着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课题“农村中小学“三・四”式校本培训实践研究”的课题。“三・四”式的基本含义是:“三”指义务教育阶段内三种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块面的学校,即“城镇中小学”“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乡镇村、完小”;“四” 指每一类型学校所构建的四种校本培训模式,如“城镇中小学”校本培训主要运用的模式有:①网络自学模式;②专题训练模式;③骨干示范模式;④课题研究模式。
这一课题的实施,在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中起到了引领与指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小学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体验到了教师“任务式” “参与式”“案例分享式”的研修成果。
2013年,我们创办了内部交流刊物《桃源师训》,至今已有四期成果,这本内部刊物的发行为桃源县中小学老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四个结合,多种形式,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加工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让一线老师见色动心,闻香动脚,尝味欲罢不能。
近几年来,我们共组织培训项目18项,培训人数6118人,参训率达98G以上,合格率达95G以上 。网络研修是目前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在县教育局领导下花大气力,下大功夫,除了提前完成全员远程培训外, 还借助省网、国网平台,指导教师坚持网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法。2015年桃源县作为参与教育部师范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湖南省四个单位之一,推荐8个单位350名中小学教师参训。在全国学情总结视频会上,桃源县被评为优秀项目县,湖南省桃源县实验学校数学一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近几年来,在学分制管理的背景下,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活动,不断总结与反思,力求达到培有所需、培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