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沟通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班级管理;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小学生需要在小学度过较长的一段时间。由此可见,小学班级管理的优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小学班主任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挥的作用。通过了解和分析每一位学生的个人诉求,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达到和满足学生的成长发育需要,进而更好地完成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让学生在一个和睦、健康、轻松、有趣的班级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掌握良好的沟通艺术能够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小学班主任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努力学习沟通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在一个平等的水平线上和学生进行轻松、愉悦的沟通和交流。
一、从心里关爱学生
小学班主任沟通艺术的培养和锻炼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打开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小学生不再对班主任产生排斥心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小学班主任要向学生展现自己对学生的关怀之情,将小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呵护。从内心深处出发,加强和小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和孩子们做朋友,当孩子们的保护神。在班级管理和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念,帮助学生改正学习生活过程当中出现的错误,让学生体会到班主任内心当中对学生的淳淳关爱之情。努力营造一个关心、呵护学生成长的班级氛围,跟小学生打成一片,更好地关心和爱护学生。
二、从心里尊重学生
小学班主任在与小学生的沟通当中也要注意从心理上尊重小学生。从成人的世界观来看,小学生尚处在一个心智发育不太完全的时期,其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和纰漏,也会根据自己心中的自由想法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和创新思路。班主任在与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当中,要从心理上尊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保护好小学生的童心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勇于在学习生活的过程当中发展出属于个人自身的能力。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都需要班主任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挖掘自身的潜能。在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积极发展。
三、对学生一视同仁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会与小学生发生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和沟通,这种直观的沟通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与小学生感情的建立。班主任在与小学生的沟通当中要注意对各学生都一视同仁地看待。在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优等生和后进生,但两种学生从本质上来看依旧是相同的。教师在其中不应该掺杂个人的喜好和情感,对两者进行感情上的区别对待。在班级管理当中表现出优待优等生,而忽视后进生。这种畸形的管理方法会对学生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对于班级当中的后进生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打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工作当中要对所有小学生一视同仁,主动向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地成长。用心灵感化,用真诚待人,对每个学生都实施科学的管理和帮助,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进行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对于班级当中的后进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宽容学生的错误
在小学班级的管理过程当中,班主任经常会发现,每个学生在自身学习和生活的过程当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错误。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学生在人生的生涯当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当中出现一定的过错是十分正常的。班主任要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并且用宽容的心来对待学生的错误。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当中,用宽容和耐心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朋友的身份来和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生才会愿意将自己内心中真实的想法告诉班主任,班主任也才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帮助和引导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错误,让学生自行改正,这样也才能够在以后的班级当中让学生不至于再次发生这样的错误,给学生自己创造一个记忆点,促进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良好运行。
五、营造自身积极的形象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当中,也要对教师的个人形象进行积极的维护,并且在班级管理当中向学生传递其他授课教师的特点和优点,帮助学生发现其他教师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对其他授课教师产生积极的兴趣,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小学班级管理离不开小学班主任良好的沟通艺术。对于消除小学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师生隔阂,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分析学生的个人诉求,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班级集体荣誉感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我们必须重视班主任沟通交流艺术的培养。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对学生给予爱的关怀,并且用公正公平的态度管理每一个学生,树立班主任自身优秀和睦的个人形象,增加学生的好感,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班级管理的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当中快乐成长。
论文摘要:课程体系的统一构筑是完成新的教学计划对于课程定位的重要保障.在对现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三种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内容体系的构筑应该在区域性和时间尺度两大特征基础上,对《地球概论》的内容进行整合,分为通识教育模块、核心内容模块和专业先导课程模块等三个模块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统一构筑,以完成《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所肩负的多重教学任务.
1《地理科学导论》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和任务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87年(原)国家教委召开地理教学研究会决定在各大学地理学专业开设“地理学引论”课程以来,国内多数大学的地理学专业相继以“地理学引论”、“地理学导论”和“地理学概论”以及“地理学发展史”等名称开设了这门课程.
随着全国各地高考地理科目的恢复,各高校地理专业也纷纷进行新一轮的教学计划改革.各高校不约而同的做法就是大量压缩专业课课时,部分专业基础科目合并,开设大量选修课的同时,并均将《地理科学导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课程的名称也逐步得到统一.这表现了各大高校地理专业教育的共同认识,就是需要一门科目作为地理专业学生的向导科目,在学生入学之后对地理学的全貌、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个总体了解,以更加自觉地学习各部门地理知识,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自身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和课程体系统一构筑的必要性
虽然各高校大都以《地理科学导论》为名称,但是在课程任务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各高校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着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全面地介绍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般选用《普通自然地理学》或《地球科学导论》为教材,周学时3,第一学期与《地球概论》(3学时/周)、《地图学》(3学时/周)并行开设.学生在学习数学外语的同时,猛然增加三门专业课,一时很难接受.《地理科学导论》在内容上更像是各专业基础课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缩略课,且各部分内容均点到为止,学生们感到内容庞杂,对专业学习感到茫然.
二是类似于专题教学介绍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课时安排一般为2学时/周,依然在第一学期与《地球概论》(3学时/周)、《地图学》(3学时/周)并行开设.在这种模式下,授课内容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讲授专题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各校各教师差异较大.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导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但是,兼顾学术性与系统性、基础性与入门性两者的关系方面成为问题.同时,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而言负担仍然很重.
三是以《地球概论》为基础,内容体系根据“导”的原则进行一定的增删,周学时为3,与《地图学》(3学时/周)同在第一学期并行开设。其优点在于既压缩了课时,又能对地理学及其后续课程有个大体的了解,并把这种专业基础教学放在其它专业课之前,起到了先行课程的作用.在8O年代中期尚没有开设《地理科学导论》科目,金祖孟和陈自悟在《地球概论》课程教学中就担负了地理科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的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学中一直将两者的教学统一在一起.因此,对《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统一构筑.显得非常必要.
3《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统一构筑的指导思想
3.1完成课程所肩负的多重任务
作为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地球运动观及其意义等方面的教学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导致的热量分带和地球运动周期两个方面,是理解区域分异、树立时空观点的基础;地理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涉及的天文学内容也是中学教学的难点,其中对于有关无尽星空和瀚海的宇宙认识,服务于中学师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宇宙奥秘继续探索的求知欲;作为地理专业的先导课程,以大气圈、水圈、岩土圈(土壤圈)、生物圈、智慧圈即圈层结构为主线,对后续部门地理学和学科任务进行介绍.
3.2贯彻总课时压缩的精神
在总学时压缩的前提下,整合《地球概论》,融入《地理科学导论》,使其既能够为地理专业学生奠定区域分异的学科思想基础,也对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有个总体了解,具体做法是将现有的《地球概论》(周学时3)和《地理科学导论》(周学时2)融合,构筑为改为《地理科学导论》(周学时3或4).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集中选取,并将适于学生自学的内容及时布置给学生自学.具体将授课内容处理为三大模块:我们的宇宙和地球的内部环境等部分内容作为通识教育模块,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地球的运动和意义作为核心内容模块重点讲授;将圈层结构和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专业先导课程模块作为了解性内容进行专题性授课.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构筑了课程的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以周学时3进行了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分类筛选
4《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我们分为三个模块统一构筑了《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体系,即:通识教育模块、核心内容模块和专业先导课程模块.
4.1通识教育模块
以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主要内容为恒星及其~生、银河系和太阳系、地月系、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等.
4.2核心内容模块
重点进行讲授,引导学生预习和开放式学习.主要内容为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包括为研究地球运动服务的天球坐标系.
4.3专业先导课程模块
内容包括圈层构造与部门地理学、地理学研究对象一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理学的方法、手段与其现代化等内容,以专题性讲座的形式进行.
与此同时,安排了15个学时的实验教学环节,主要对前面两个模块的教学进行巩固.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打好管理类知识基础。在我校,不仅经管类学生必修,其他文科和理科专业的绝大多数专业都在大一开设了这门课。从这也可以看出《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科学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在上了三轮《管理学》课程后,对于《管理学》教学有一些想法,在此进行探讨。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深刻地感觉到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很严重,也就是布里奇曼所提出的黑板管理学现象。黑板管理学,就是在《管理学》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将管理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学生们被灌注了大量的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是有违《管理学》课程目的和意义的。因此,本文就《管理学》教学如何去黑板化,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相应理论,并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提出思考。
一、《管理学》教学去黑板化的途径引入案例教学
1870 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了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法学教学中,进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案例教学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被用于高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20 世纪80 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被引进我国,最初是运用在MBA 的教学中,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案例教学法在中国的高等院校运用已经得到一定的普及。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老师使用案例,通过学生团队或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模式,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有以下几个优点: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团队讨论中,不断地提升沟通能力,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优点;②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注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教学只是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③案例分析过程中重视双向交流,老师进行引导,学生在拿到案例后通过查询资料、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时可以跟老师进行更好的沟通。而传统的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无从可知,就连检验学生的唯一手段考试也因为考前划范围变得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所提出的原理和方法都是通过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像泰罗就是通过搬铁块实验、铁锹实验、金属切削实验得出了的科学管理理论,从而第一次将管理活动从经验上升到科学。以及梅奥的霍桑实验、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无一不是通过实践所得到的。这些理论的提出就是为了指导管理活动,那么我们开设管理课程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以后走向社会能够在管理活动中表现得更好。因此在管理学的教学中,要一改传统的理论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系统;系统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33-02
1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管理学这门传统学科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技能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以重庆为例,2008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中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近2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6%,占全市总毕业生的比重近20%,其中,研究生、本科生、专科(高职)的比重为4:52:44。本科生管理类的毕业生增长速度最快,比上年增长26%。此外,许多其他专业的院系都纷纷开设《管理学》课程或选修课,以适应复合性专业人才的需求。保守估计,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管理学》课程的学生至少在50%以上。同时,由于研究生的比重较少,做管理学术研究的学生数量有限,《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掌握实用管理理论与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事实上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培养实用管理技能,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管理的实践经验,培养对管理的兴趣,都是《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本文将结合系统理论,探讨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问题。
2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子系统研究
2.1 《管理学》课堂教学子系统
《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与空间内,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架构和经典理论思想,为学生进入管理学世界打开一个通道。课题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相对集中,便于老师集中讲解重点与难点问题,同时还可以搞一些集体讨论与交流。此外,面对面的课程教学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课题教学的缺点在于学生过多,水平又参差不齐,偏好也不尽相同,使得“因材施教”变得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从众效应的存在,老师很难即时把握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因为一些同学迫于群体的压力,很难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
《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应注意不能守着一本教材“照本宣科”。管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原来的经典理论会不断补充与完善,即使是经典理论和思想,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综合参考多个教材的理论体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讲授体系,以讲义为主,以教材作参考,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教条主义”的问题。例如,对于经典教材――罗宾斯的《管理学》,其网络型组织结构的理论分析,如果结合现代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核心竞争力理论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将会更具有说服力与现实意义。
此外,为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案例教学的方式应该进一步广泛地运用。案例教学的起源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哈佛商学院,所有课程都用到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大小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而定。根据作者的经验,在管理学教学中小案例更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基本的原理,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庄子就非常善于用小故事来讲解他的思想。例如沟通一章,可以通过寓言《秀才买柴》使枯燥的理论更生动、更易懂。大案例更适用于MBA的教学。除案例教学之外,情景模拟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做游戏、“请同学们出期末考试试卷”等情景模拟活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头脑风暴”来探讨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或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2.2 专题讲座系统
专题讲座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的补充。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经典理论为主,并且时间有限,对一些问题不能深入展开。但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管理学的发展,了解当前各行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专题讲座系统应该不断完善。专题讲座系统应该重点在以下管理学领域中进行:重要知识点领域,例如如何提升控制力的问题;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相关领域,例如当前某个行业暴露出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管理学前沿问题,例如当前及未来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等;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管理问题领域,例如对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到的一些管理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例如时间管理专题等。在以上这些领域,请教师、专家学者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创造性思维。
2.3 学生自学引导系统
学生在课堂之外阅读管理方面的期刊及书籍,是管理学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扩大管理视野、了解管理实践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管理类的期刊与书籍种类繁多,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阅读不当,既浪费时间,又可能失去阅读兴趣。因此,老师对学生自学的引导非常重要,但目前常常被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忽视。教师的引导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可以推荐期刊与书籍,或者将部分期刊与书籍的精典评论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外去进行更全面的阅读。老师的引导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利用电子邮件或其他在线即时通讯系统,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引导。
2.4 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
当前,高校内部有许多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活动的热情也较高。如果将学生所学的管理学知识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并且老师参与其中进行指导,将对管理学的教学与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社团可以自发组织对学校住宿、食堂、恋爱问题等生活问题进行调研活动,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计划的制定,以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等。对于学生的创业方案比赛,老师可以参与辅导与评审。对于学生干部的学生活动方案策划以及在学生活动中领导与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学生们集中讨论的同时,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5 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
管理学不同于专业技术技能很强的工学或农学专业,管理学是一种“软科学”,更多地涉及社会科学的领域。自然科学的学生对某一行业甚至某一岗位的针对性较强,而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多个行业或多个岗位工作,它更强调一种软实力,包括确定发展目标与方向从而科学制定计划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激励、沟通、领导的能力,控制与执行能力等方面。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管理人才与自然科学研究人才一样,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由于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的博弈的存在,社会科学规律比自然科学规律更具有变化性和抽象性,也很难同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来模拟现实,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应该更注重社会实践,才能真正使学生体会管理学理论所总结的规律,才能灵活运用管理理论,乃至在实践中对原有理论进行创新。
本文所指的学生社会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周末、假期或其他课余时间在校外进行的短期的兼职、“三下乡”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或在实习基地进行的时间较长的实习。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积累中,往往对管理学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思考与疑问,这时如果老师与同学们进行适时地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同学们对管理学的理论思想与实践问题掌握更加透彻,而且可以收集管理案例素材,让后来的同学进行分析与讨论,让《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在具体的交流方式中,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可以将其安排为一种课后作业,然后通过课题讨论的形式,同学将一段时期以来的社会实践心得进行分享。同学们也可以主动将自己社会实践的体会提出来,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教学的安排,在课题上单独安排时间进行讨论。而针对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或其他时间较长的实习,由于学生们实地地点比较分散,也不可能再组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电子邮件或其他即时通讯技术等现代通讯技术,使同学们有机会与专业教师保持联系,老师可以实现远程的指导与讨论。根据作者的经验,许多同学在实习阶段会产生很多新的管理问题与想法,希望也愿意与教师进行讨论,希望得到一定的指导。目前,许多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的理解是静态的,一般都仅限于学生在校学习时期,事实上,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对学生的教学不仅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时期,而且应该延伸到学习毕业实习期间,甚至对于部分学生可以延伸到工作之后,尽管各个阶段的教学方式会有所不同。这样一种动态系统,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管理实践问题与管理案例来为以后的学生们分析与探讨,同时还可以让一些已经工作的同学在工作之余回到管理学课堂上给新来的学生进行管理学方面的经验分享,形成学生们之间的自我学习回路。
3 《管理学》课程教学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上述《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五大子系统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课堂教学系统可以让同学们对管理学的框架和经典理论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专题讲座系统可以让学生在某个专题上开拓视野,引发对管理学更多的兴趣和创新性的思考。学生自学引导系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更广泛地阅读管理学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评论。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与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培养具有灵活运用能力的创新性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为课堂教学积累更多的案例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总体而言,课堂教学处于一个更加基础的位置,而专题讲座系统、学生自学引导系统、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与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围绕其周围,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相互促进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服务于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如图1所示。
在这样一个教学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考试方式应所有改革,例如考试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卷面笔试,而学生的调研报告,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践所形成的管理案例报告,都可以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个部分。第二个问题是在一个动态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推进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不仅限于课堂之内,而且会延伸到课堂之外,相应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与之相关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也应相应改变。总之,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的推进离不开一个全面的、动态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R].2008.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第二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授学生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对工商管理学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很多高校在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都开始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希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外,走上工作岗位后又富有实践操作能力,能胜任其所承担的工作,让用人单位满意。基于此,本文对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希望对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一、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一)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理论知识更好得掌握。工商管理学科专业里有很多理论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由于这些知识点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致使学生直接很好掌握有点困难,甚至有些学生会认为这些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不起作用。通过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验软件操作,在企业里参与日常运营管理等方法,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复杂多变的情景中进行决策分析,从而知道了某些知识点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体验真实的管理情景,达到对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样企业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人才,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培养。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现因人施教的理念,将创新和创业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在大学里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依靠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环境,唯有思考、学习、创新,才能有所收获。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里,一个做工商管理工作的员工要取得成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紧密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必要的条件,这种能力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工商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有许多集体活动,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能够锻炼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教学质量评价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管理手段,是对实践教学或者其他教学方式的监督和调控管理。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可以了解教学动态、教学秩序、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状况,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1.教学信息反馈功能。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可为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活动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等提供信息。根据评价反馈的信息,调节师生教育教学的活动,使教学始终有效地进行。很多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在学校课堂外进行,相关部门很难通过传统的听课等方式了解教学情况,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能使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具体信息得到反馈。
2.教学的考察鉴别功能。通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了解到具体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了解实践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了解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矛盾,了解实践实习单位的要求等,以便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模型
影响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评价绩效的因素是复杂的,因而导致了实践教学评价内在结构的模糊性和投入产出因果关系的随机性。对这种多层次、多因素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有多种数学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其中应用较广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以模糊教学为基础,融合了层次分析法,对具有模糊性与随机性的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其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上文的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指标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总目标因素集u=(u1,u2,u3);第二层的第i个子目标因素集ui=(ui1,ui2,Λ,uim),其中:uij为ui中的第j个因素,m为ui中的因素个数,i=1或2;第三层子目标因素集u1j=(u1j1,u1j2,Λ,u1jn),其中:u1jk为第一层第j子目标因素集u1j中的第k个因素,n为u1j中的因素个数,j=1…4。
(二)确定评价集。假设对实践教学评价绩效的评价分四个等级:好、较好、一般、不好,则评价集具体为v=(v1,v2,v3,v4)=(好,较好,一般,不好)。
(三)确定权重。采用专家估计法或层次分析法(AHP)根据重要性程度对各级指标赋以不同的权重,得到三层权重集:总目标因素集u的权重集A=(a1,a2),;第二层目标因素集ui的权重集Ai=(ai1,ai2,Λ,aim),其中aij表示ui中第j个因素的权重;第三层目标因素集u1j的权重集A1j=(a1j1,a1j2,Λ,a1jn),其中a1jk表示u1j中第k个因素的权重。
(四)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单独从一个指标出发进行评判,以确定评价集元素对因素集元素的隶属度。如rij表示从因素集ui(i=1,2,…,p)着眼对抉择等级vj(j=1,2,…,q)的隶属度(即第i个因素ui在第j个评语vj上的概率分布),因而得出第i个因素集ui的单因素评判集ri=(ui1,ui2,Λ,uiq)。所以,包括p个评价因素的评价集就构成一个评价矩阵R:
(五)综合评价。由前面得到的权重及单因素模糊评价判断矩阵,进行综合评价:B=AR=(bj)=(b1,b2,Λ,bq),bj表示被评价对象具有评价等级vj的概率,如果评判结果∑bj≠1,还应将其归一化。
[关键词]管理学;案例;案例教学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69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3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数1 048万,占高等教育的41.2%。数据显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态良好,与本科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对实用性和应用能力的关注。然而,与直接获取专业知识相比而言,就读于高职院校各类专业的大学生,包括工科专业在内,仍然是以获取间接经验为主的。如何让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专业教学中,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学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鉴于科技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实践不断变革,管理学课程的理论框架也随之改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讲授法,仍然是高校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可否认,讲授法可以更高效地将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爱因斯坦有言:“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回归教育本真,一个大学生在象牙塔中所追寻的最重要的东西,不应该是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道理、价值观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讲授法不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教学方法。
20世纪初,哈佛商学院首先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学习企业管理学课程,学生要深入研究800多个真实案例,高强度的案例学习为学生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为美国培养了大批职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鉴于高职院校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重视,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2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威斯康星思想”认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匹配,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性正是践行“威斯康星思想”的表现,笔者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授课,目的也在于将管理学的实践性落到实处,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现将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总结如下。
2.1 课程概况
本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象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生总人数为283人,也是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样本。本次案例教学法所授课程为管理学,课程共计32学时,参考教材为周三多编写的管理学。
2.2 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评价三个步骤,具体操作如下。
2.2.1 课前准备
(1)组建学习小组,分配学生的任务与角色。本次实施案例教学的班级共有8个班级,多采用大班教学,然而大班教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却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组建学习小组目的在于“化整为零”,一方面可以继续发挥大班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比如有的学生擅长演讲,有的学生却对制作演示文档感兴趣。
(2)分发学习材料。从目前高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临阵磨枪”的现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忽视。因此,重视实践教学固然很重要,但也要避免“拔苗助长”的现象出现。在每节课上课前,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了解、分析案例,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是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有效实践。
2.2.2 课中实施
课程开始时,教师呈现案例,抛出案例相关的问题,让各小组的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出评论。在案例探讨进行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案例问题走向更深层次的探讨,及时监督和控制,让案例讨论驱向本节课程的核心知识方向。
例如在案例“跨国零售业在中国的营销战略――沃尔玛”中,首先抛出问题,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采取的营销战略是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基本都可以在案例中及课外找到相关的资料,学生会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总结回答。随后,教师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当今的中国环境之下,沃尔玛采用当前的战略是否是可行?会遇到什么挑战?学生小组之间互相讨论,然后再在班级里发言分享,继而就其他小组学生提出的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公共管理学的前身是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公共行政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涉及到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研究视野、理论主题、学科框架、知识体系、学科分支等多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理论成就。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该领域的学者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将公共管理学坚定地等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而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二是把公共管理学看作是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公共行政的项目设计、组织机构化、政策和管理计划,经由预算系统的资源配置、财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评估和审计的应用方法论方面的总的看法。而目前国内外更多的学者则持第三种看法,即把公共管理学看作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研究如何5应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来解决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以促进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管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信息机构迅速崛起,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丰富性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提供信息的场所。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正面临着社会的变革,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既然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事务,而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管理好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那么,可以这么说,公共图书馆有条件并且有必要与公共管理学相结合。将公共管理学的某些理论运用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并且能增加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3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理论的影响
近十年来,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和图书馆实践者自觉学习和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比如,杨小玲,肖希明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依托,研究了“新公共管理与图书馆管理”的基本问题,提出新公共管理对转变图书馆管理理念、定位图书馆管理职能、调整图书馆管理方法和提升图书馆管理效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介绍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比如:在图书馆管理中,必须合理处理分权与控制之间的关系,优化组织结构、保障图书馆控制、协调部门间的沟通,避免产生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政府改革中出现的机制裂化问题。比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组织,首先推崇的是图书馆的公益性,所以应该对新公共管理中对经济价值的过分强调,忽视公平和正义这一缺陷进行批判的借鉴。刘海新运用公共治理理论探讨了“图书馆治理研究”的基本问题,认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我国图书馆界将完成从单一主体管理模式向多主体共同治理模式的转变”。宋晓蓉也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探讨了图书馆管理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提出适当分权,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变“纵向管理为横向型、矩阵式管理”,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经济观念,并重视人才的培养。笔者以为,公共管理理论可以影响到图书馆事业管理,而且完全可以影响到图书馆事业顶层制度设计(包括图书馆立法)、图书馆组织行为、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的制定、图书馆事业发展与政府等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图书馆绩效考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影响到这些图书馆专门领域的实践,而且也应该可以影响到图书馆专门领域的理论研究。比如,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某专家对记者提出“图书馆、博物馆无条件开放是条歧路”。下文即以此为例进行简要分析。首先,某专家通过记者公开传播的这个观点,是一个不科学、不正确的说法,文化部、财政部在2012年《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原文是“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二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向群众提供”,是“基本服务健全并免费服务”,而非“无条件开放”。其次,国家相关行政部门正是在履行自身处理公共事务的职责,结合中国目前综合国力、公民阅读需求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行为进行治理,制定符合现代社会公平理念和图书馆本质理念的免费开放政策,调整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关系,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第三,“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从公共政策层面确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目前条件下还属于准公共物品状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从这一点来看,公共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是正确的,旨在保障所有公民都公平使用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入馆阅读(实际上国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是这样做的)的行为和理念。再比如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是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免费向社会开放,在这一问题上无非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应该免费开放,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将高校图书馆当作了公共物品,认为应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所以必须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第二种观点是不应该免费开放,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服务本校教师及学生,主要任务是支持本校科研与教学工作,不应该和公共图书馆一样,免费开放;第三观点是持中立态度,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但是需要建立一种严格的准入制度,以此既能区别于公共图书馆,又能更好地服务周边群众。这里面,同样有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做支撑,比如公共物品理论,比如公共财政理论,所以说上述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也是公共管理学问题,主要是政府投入不足,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所以才有人提出高校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
4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拓展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与上一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本身就是应该结合图书馆实践需求培养适用人才。尽管在国家现行普通高校本科和硕士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属于两个平行的一级学科,但既然公共管理学已经影响到了图书馆事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两个层面,那么,公共管理学同样可以影响到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层面,拓展图书馆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
4.1人才培养目标层面
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从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掌握及适于工作领域等几个方面去设计。过去,由于专业研究思路过窄,以上几个内容基本都仅仅从图书馆(顶多扩大到信息服务机构)角度进行设计。既然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公共管理学的影响,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就要适当扩大,比如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方面就需要增加公共管理学的内容,专业技能方面也需要增加社会工作的能力要求,而在适于工作的领域,也可以适当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他部门。除了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在学生的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方面,应该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
4.2课程体系层面
除了中国大陆特有的公共课程以外,在学院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添加适当的公共管理学及其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公共管理导论“”公共财政学“”社会调查方法”等。添加这些公共管理学的相关课程内容,旨在增加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和思维灵活性,以图书馆学课程体系为基础,适当地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设计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至少能使图书馆学更好地与公共管理这一实用性理论相结合,突出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在以后灵活地将公共管理学和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应运到工作实践中,这也是突破狭窄的专业性的限制,开拓视野的一种教育改革方式。
4.3课程教学层面
论文提要:案例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学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阻碍与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
【关键词】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工商管理
1引言
近年来,工商管理行业成为推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效率,就要对该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与分析。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能够有效地对工商管理学科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掌握工商管理学科演进过程与前沿热点问题的关键,推动工商管理学科的迅速发展。
2工商管理学科在理论方面演进的可视化
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考察,对工商管理学科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并发现了该学科在理论上的缺陷,从而对该学科理论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与完善。清楚地掌握工商管理学科理论的演进过程,有利于加深相关从事人员对该行业前景的认识,从而推动相关行业的顺利发展。2.1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框架。在对工商管理学科进行可视化分析中,应抽取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关键词,并对此进行有效分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对该学科的数据分析,就可以知道某文献被使用的时间和次数,并可以进一步得到以下四个关键节点:第一节点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工商管理学科理论中最常见的关键词,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企业的各方面管理之中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众多适用于企业管理的相关软件[1]。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企业管理者能够迅速、准确地作出决策,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成为企业优化管理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科技支持,并有效地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第二节点与第三节点分别是管理科学和运营战略。根据以往的企业管理方式,传统的运营管理只是对产品的生产、上线、销售等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运营管理理论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与升级,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在对运营系统、战略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第四个节点是供应链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企业运营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能够稳固地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之中,对产品的生产、运输还有企业资金的流动方向进行了科学性的管理,在此背景下供应链模式逐渐形成。该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能够使企业更清晰地了解到顾客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的缺陷进行改善,从而推动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合作。经营者利用信息技术,将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中间商,在此过程中,经营者和中间商通过科学的运营系统对物流状态进行有效的掌握,一旦出现问题,双方可以进行及时的沟通,提高产品的运输效率[2]。2.2演进的路径。利用可视化技术,对文献的使用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可以发现工商管理发展的关键节点,由这些关键点可以进一步得知工商管理学科的演进路径。20世纪60年代,为促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运营体系,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外,企业还要根据内外部环境调整运营策略,顺应时代的发展[3]。20世纪70年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严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各大企业为了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营,对内部管理结构进行了合理的修缮。20世纪80年代,组织理论得到了各企业的重视,并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直到90年代以后,工商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为充分发挥该理论对推动企业迅速发展的积极性作用,相关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并逐渐扩大其发展体系。2.3战略管理演进的可视化。20世纪50年代,在政府的影响下,各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模式,国有化企业不断壮大。为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企业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转变经营战略,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促使经营战略逐渐趋于成熟[4]。
3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的可视化现状分析
现如今,为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管理行业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因此,工商管理学科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第一,我国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点,并在不断的推行之下又建立了工商管理科学组,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条件。第二,国家一直提倡培养工商管理相关领域的人才,众多学者响应国家的号召,陆续地投入工商管理的研究工作之中,并创造出了大量的理论文献,推动了工商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工商管理行业也会受到工商管理学科负面因素的影响,如较短的发展历程、师资队伍不足、学科理论体系不完善等。工商管理学科的理论成果较少,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理论借鉴,再加上一些相关专业的学者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导致该学科在学术方面缺乏一定的影响力。此外,由于学校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方针具有一定的缺陷,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效率[5]。
4工商管理学科前沿热点的可视化
4.1前沿问题。关于工商管理学科前沿问题的有效分析,在此项研究中前沿是指被引用文献中的主要内容。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得知文献的引用情况,并对工商管理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可视化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竞争”与“创新”在前沿问题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如果一个企业想要稳固地占据在某个发展领域之中,就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在某领域之中的竞争力。第二,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形象的重要力量,在前沿问题中企业文化的多样性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第三,企业的团队能力也是前沿问题中的一项重点考察内容。一个企业团队能力的强弱是影响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团队能力涉及人才、管理、文化等各个领域。企业内部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待工作上的问题各抒己见,并提出自己的有效看法,对企业决策提出有利的建议。另外,团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与沟通,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出贡献,促进企业快速发展[6]。4.2热点问题。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热点问题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被关注的重点内容。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可以总结出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深度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得出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根据数据显示得出,这些文献中被引用频率最多的是经济学方面的内容。经济学内容中主要涉及企业发展的过程、资本、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认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引用频率排在第二位的是企业“吸收能力”方面的内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省与改进,还要结合外界先进的经济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此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创新,从而将这种经济理论应用于本企业之中,促进企业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问题也受到了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决策与管理具有融通性,企业决策是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而管理模式是决策的重要体现。因此,良好的决策能力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企业在进行决策时,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考察,从而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企业发展的管理方式。
5结语
总而言之,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为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的演进与前沿热点问题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数据,并得出相关的发展理论,从而为推进工商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颉茂华,扎力嘎胡,陶娅.中国工商管理学: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与历史使命[J].财会月刊,2021(05):114-120.
【2】刘曼.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营销界,2020(12):167-168.
【3】邱雪林.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评《工商管理学》[J].中国高校科技,2019(08):99.
【4】王怡果.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430.
【5】张静,黄超平.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热点和演进历程的可视化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0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