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篮球教学案例范文

高中篮球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篮球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篮球教学案例

第1篇:高中篮球教学案例范文

一、重视课堂导入

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成功的课堂导入。一次生动活泼、精彩别致的课堂导入,可以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基调,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导入的方法有很多,设疑法、温故知新法、情境导入法、实验体验法、多媒体导入法等都是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教师要因地、因时而制宜。譬如在讲授高中物理“斜抛运动”一节时,可以采用设疑法导入。教师提问:在竞技比赛中,铁饼、铅球、标枪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是否是投掷的力量越大,速度就越快,投掷的距离就远?又如在讲解“惯性”一节时,可以采用生活情境导入法,让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乘车的经历,每当汽车启动时,人都会下意识的抓紧扶手,以防向后倒;但是当汽车突然停下来的时候,我们来不及准备,身体往往会向前冲;当汽车在转弯的时候,我们也会抓紧扶手,因为此时我们身体有被甩出去的感觉。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因为与自己的生活很贴近,学生们问答问题很踊跃,总结同学的回答后,教师可以顺利地引入到新课“惯性”的教学中去。

二、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

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说,实验是支撑整个物理教学这座大厦的基石。总体来看,高中物理实验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体现在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实验就是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活动载体。基于实验诸如此类的特点,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挖掘实验自身内在的潜力,致力于促进学生们养成观察、实验、假设的优良思维品质和科学方法,最终提高他们探索未知、挖掘真理的智慧、能力。比如在讲授“动量和冲量”一课时,如何避免枯燥的讲解,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演示?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以下最直白的实验达成目的:教师双手高高举起两支相同的粉笔,从同一高度分别直接落到地板上和黑板擦上,实验演示的结果就是一支落在地板上的粉笔摔断了,而落在黑板擦上的那支完好无损。通过这一节演示,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动量和冲量”这一课的内容。

三、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2篇:高中篮球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改;“三人篮球”课;实施效果

一、前言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项目,以充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标准》还改革了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不同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贯彻《标准》的精神,南昌市实验中学引入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现代运动项目“三人篮球”。 旨在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毫无疑问,体育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怎样才能更深入、贴切、符合新课改要求呢,我们作为教学第一线工作的直接实践者应灵活应变、逐步深入、区别对待、理性分析、更真更实的去体现新课改要求。这也对推动我校高中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我校的体育教育资源效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三人篮球”, 参与南昌市实验中学高中年级 “三人篮球”教学课的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调查法、测量法。调查法是对30名学生进行动机调查和通过上课后的体会调查,探讨开设“三人篮球”课选修的认识及实际意义。测量法是对学生的脉搏、素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进行测定。学生在调查期间利用每周的教学课作为研究基础。研究时间2010.9——2011.7通过为期二学期的调查、测量及将其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下列结果。

三、结果分析

1.动机调查情况

通过动机调查表得知,学生对学习“三人篮球”在认识上有一个过程,在上这门课之前有不少学生对这个项目虽然了解不够,但感兴趣 ,通过上课,增加了学生对“三人篮球”的喜爱和对“三人篮球”的认识也在逐渐上升。初期的动机调查表显示有80%的学生喜爱“三人篮球”课,10%的学生感觉一般,10%的学生不喜欢。通过一学期“三人篮球”课,再进行动机调查,100%的学生喜爱“三人篮球”,并且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高,在课余之时同学自己还三、五成群的进行“三人篮球”的比赛。不但增添了学习乐趣,更为终生体育打下了基础。

2.目的效果体会测试情况

通过“三人篮球”课的学习,学生对“三人篮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认识很好。普遍认为在普通高中如能利用年级课及业余时间开展“三人篮球”是很必要的,其实施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一致认为通过“三人篮球”的锻炼,能更好的增进健康,形成健康的体魄,还能陶冶性情,培养了表现力、创造力及积极向上和努力进取的精神。

3.30名学生运动心率的变化

从所测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运动心率的变化达到了20倍甚至更高,人体呼吸机能增强符合身体的生理状态,50米速度素质、立卧撑体现的灵敏素质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可知,“三人篮球”对增进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有着显著而积极的作用,是一种理想的健身运动。有益于终身体育观的养成。

四、结论

1.教师是课改实施的基点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要在坚持实践中学习,在不断实践中学习,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总结。注重进行教师培训,主要的内容包括: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辅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各体育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师深入了解本学科改革的突破方向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教师培训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以问题为核心,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加强交流,对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对当前的教学进行反思。

2.加强教学研究是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动力

体育教学科研在课改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研究前的先期准备。体育组开展了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研究各方面对体育与健康课改的认识与要求。二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及时解决教师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研气氛非常浓厚,体育学科教研组每周活动一次,把握教学进程,从标准的把握、实施的经验,到教学案例的设计、难点的排找,都一一通过研究来解决,三是及时总结交流每阶段的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通过教研组每周的活动,确保了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沿着正确的轨道推进。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从学生的成长特点出发,寻找立足点。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抓住“目标统领教学内容”这个基点展开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

(2)选准目标——“三人篮球”运动项目:室内外结合的新课形(立体式体育课)引入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每一堂课上,想方设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包括生动的语言、形象诙谐的讲解、规范的示范动作以及公正的裁判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青少年时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三人篮球”的竞赛特点诱导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动活泼的发展。

(3)制定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的内容。学校体育评价的内容;教师工作评价的内容;学生成绩评价的内容。

3.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促进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体育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从所使用的新教材来看,新课程的课程功能由过去的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技术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加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新教材把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注重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2)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新课程为教师的创造性与个性化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渐在发生变化。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新课程的实施,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出现了许多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几位老师教同一内容的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各不相同的现象。

(3)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引发了新的学习方式。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教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程中,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张扬得到赏识和鼓励,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锻炼了从不同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兴趣高涨、思路活跃,恢复了活泼好动的天性,潜能得到最大开发,时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推进了新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我校体育教研组将评价内容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二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四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是阶段性的进步与不足;六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评价的方法主要使用非数量方法、分析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 对学生评价的转变也带来了对教师乃至对学校评价的转变。因此,新课程也推动了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建议

我国根据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变,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把我国高中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高中生的社会化包括社会生活知识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的社会化、理想目标的社会化。高中生培养目标素质化强调人的发展、人的潜能的发挥、人的能力的培育。高中生的个性化是使他们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开拓、创造的精神。使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是我校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不仅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在于它是一种娱乐、健身、观赏、提高篮球技术、社交等积于一身的运动项目。新高中体育课程把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把高中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它所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更为注重根据学生的需求、丰富学习内容、扩大学生学习选择的幅度。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他们终身的体育观。“三人篮球”运动一定能为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增添活力,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高中篮球教学案例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06-02

高中体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推进此教学活动,整合教学资源是关键。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率低,对教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不够等。加强高中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对于改善高中体育教学条件,提升体育教师素质,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效率等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积极通过资源整合开创高中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一、制订资源整合方案与教学计划

整合高中体育教学资源,首先要加强整体规划,依据高中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资源整合方案和计划,为高中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指明方向。资源整合方案的制订要着眼于宏观,包括体育资源整合的基本内容、整合的途径与方法、采取的具体措施等,思路要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校内主要针对高中学校体育教学的物力、师资、财力等资源情况进行规划,校外则要考虑人脉资源、国家扶持政策、区域资源优势等。计划的制订要着眼于微观,包括高中体育教学内容、达到的目标、教学策略与方法等,要立足于学校实际与体育教研组、师资现状等。通过整体规划,将校内外体育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有效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效率。

二、发挥专家对教师成长的引领作用

教育专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专家资源,通过专家讲座、视频观摩、参与体育教学管理、指导课题研究、专家点评课等多种途径提升高中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加强组织,要注意专家指导的针对性、导向性、实效性,尤其要通过专家指导,引领高中体育教师走出教育认识与教学实践的误区,促进高中体育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强烈呼唤教师要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从而建立一支教育观念新、教育科研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1],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挥课题研究载体作用

体育教师及教研组、备课组要加强多层次教学理论研究,尤其要对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展开专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掘与课题相关的一切资源,提升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素质,发挥教师资源的作用,更好地组织与实施体育教学,全面提升高中生的体育素质与运动能力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练习惯。课题研究要立足于校本研究,同时向区域研究拓展,在深度与广度上开发一切有效的体育教学资源。在研究实践中,我们要认识到课题只是一种载体,实际的教学问题才是主要目标,校本研究是中心,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是主线,充分发挥课题资源对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区域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

各个区域内的高中体育教学与研究各有特色与优势,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区域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有助于扩大优势教育资源效用,弥补不足,是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可以将高中划分成相应的教学片,组织说课竞赛、上课竞赛、听评课、讲座培训、教学成果与特色展示、成果经验交流等活动,促使教师们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教研活动要深入,比如备课活动,我们可以进行同课建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把教学研究推向深入;建立区域体育教学资源库,“教育资源库是指按照统一的、符合一定标准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2],实现教学资源运用价值最大化;在体育硬件设施上,通过区域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实现体育器材、场地等互补,保证一切体育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开展,推进区域教学资源整合。

五、积极争取多种社会资源助学

学校及体育教师要发挥不怕吃苦的精神,以良好的学校形象与优质的体育教学成绩形成影响力,以精神感染人,以事业激励人,这样才能争取一切积极的社会资源助学,在财力与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资助。比如,我们可以打造一支富有影响力的体育竞技团队(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等),参加大型体育比赛,通过冠名权来争取优质企业的赞助;我们也可以争取家长的支持,如在服装购买、体育用品配备、体育杂志征订等方面争取支持;要积极争取政府帮学政策,特别是财力方面的支持,有效弥补学校体育硬件资源的不足,提升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水平,保障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六、发挥激励评价的促进作用

积极的评价对高中体育教学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重视评价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潜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教学工作;“激励性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3]。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要将体育教学评价纳入学校教学评价体系中,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评价的内容力求科学化,评价标准要有可操作性,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包括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评价要综合体育知识、学生体能与体育技能等,同时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行为等。我们要认识到评价只是一种手段,激发师生潜能、挖掘体育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体育素质与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是目的。

高中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直接影响到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资源整合研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在日常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策略,有效运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中体育教学质量,开创高中体育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郭晓勋.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和途径[J].教育探索.2010(07):111-112.

[2]郭 斌.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2011(01):83-84.

第4篇:高中篮球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场景一:体育课上,学生们手拿篮球以后是多么地兴奋,恨不能马上进行你争我夺抢投篮的游戏中去。但教师却要求学生们认真听讲解、看示范,球怎么拿、脚怎么站,动作要领是什么等等。然后大家按教师的要求整齐划一、按部就班地进行“一、二、三”――次序井然地练习。这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得学生原有的激情被抑制了,导致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不愿学的局面产生;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圈”。

教学场景二:在体操教学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动作必须规范、优美,学生从心底、嘴里都发出了“抗议”:我们又不是运动员,对我们的要求也太高了吧!学生的不满其实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抗争。过去的体育教学,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以传统竞技体育运动技术为主,评价学生学习的成绩,以竞技运动技术的要求作为评价的标准。很显然这是脱离教学实际的。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

教学场景三:在体育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身形矫健者,步履轻松,带着自信的神情,跑向胜利的目标。他们所得到的是优异的成绩,教师的赞许,同学们的钦佩;而那些体格特殊的学生的脸庞上则挂满了痛苦,他们抬着沉重的步伐,拼命地完成那体育课统一的要求。此时此刻,他们的眼里含着泪水,心痛得在流血。面对此景,教师和同学们是那样地无奈,无知的旁观者甚至会发出讥笑。经历过这样悲惨体验的学生,他会喜爱体育运动吗?

以上种种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显然是违背了教育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

在集体备课时,我们体育组的教师常议论的话题是:现在的体育课真难上!体育课应该怎么上?应该上什么?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转换。名称和文字的改变简单,但观念和思想的更新就不容易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体会:理论的灌输和接受容易,做到理论运用到实践并服务于实践,还需要一段艰苦的长路。我曾经读过多篇课改材料,有成功的教学案例,有成功的教法、学法,面临新思想、新理念,我迷茫过、疑惑过,重新审视自己,我倍感压力、差距和不足,必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根据中学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需要,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就提高中学生体育课效果谈一谈我的探索和实践。

一、开发和充分利用体育器材、场地资源

我校的体育器材使用情况和其他农村学校一样,是“僧多粥少”。除了球类器材利用率高,其它器材则是基本闲置一旁,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体育课是“一把哨子一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上课还是传统式体育教学,跑跑步,领做几节徒手操,然后发几个球,最后草草了事。刚开始,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渐渐消退,上课的兴趣从何而来?特别是女生,上课不愿活动,这是必然结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值得我们去思考!我认为必须开发和创新对体育器材的利用,让器材“活”起来,真正为教学服务。例如,我在快速跑教学中,利用废旧的自行车内胎作为限制物,限制步幅,提高步频;限制步频,提高步幅;让学生真正理解步频和步幅的关系。利用废旧的自行车内胎作牵引高抬腿和前踢腿练习,使高抬腿抬不上去。前踢腿踢不高的同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加大了练习幅度,提高了高抬腿和前踢腿的练习效果。两名同学合作,利用废旧的自行车内胎作背向牵引跑练习,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手臂的摆动上,从而纠正了摆臂无力或左右摆臂的毛病。通过牵引跑,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促进了学生快速跑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韵律体操和舞蹈的教学

通过韵律体操和舞蹈的教学实践,我们一改以前的课堂活动与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使同学们相互交流和互相学习,创设了以“能者为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教学生,学生管理学生,相互传授知识、技能,使之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加强创造能力、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终身体育教育。事实证明,学生喜欢韵律体操和舞蹈的教学,特别是女生。教学实践证明,韵律体操和舞蹈教学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审美能力,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应加强这部分的教学与组织管理。

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例1:我在上“后滚翻”新单元课时,首先提出要求,让学生大胆尝试,让他们自由发挥,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然后找出动作完成比较好的学生做示范动作,这时学生往往会给以热烈的掌声,恰似这种教学“亮点”,学生心理获得了满足,个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运动兴趣和情绪空前高涨。通过保护和帮助,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增加了学生间的接触,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活跃了体育课堂,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将高了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例2:在篮球的进攻和防守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运球和抢断球的动作进行组合练习,即每两个人一组,各组在运球的过程中抢断对方的球,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球性和运球过人的能力,学生间加强了合作交流,提高了技能水平,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第5篇:高中篮球教学案例范文

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体验乃至创造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则是一个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过程。课堂的“生态管理”体现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师人生价值的需要。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原动力,课堂教学的“生态”管理活动是客观存在的,通过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构建一个课堂教学生态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是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的,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呼唤。

生态课堂是一种自主、开放、交流、互动的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绝大多数的学生创设比较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心灵的互动,课堂“生存”的质量才能提高。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课堂生态”:凡合理的、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行为,就是生态的,反之,则是非生态的。以下案例是本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对其构思并予以分析,以更好地促进生态课堂的构建,以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目的。

二、案例描述

本案例的教材内容是体操的技巧:鱼跃前滚翻。体操是新课标中的必修学习项目,占一个学分,体操类大多数的项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而高中体育课程中明确,主要是以健身、教育为目的,通过体操教学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骨骼力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自我保护性实用技能,它能尽量避免偶尔出现的意外损伤事故。本案例中选择了技巧中较为简单的、较为基础的鱼跃前滚翻作为主教材内容,鱼跃前滚翻是在前滚翻的动作技术上增加了一点难度,具备前滚翻的技术技能后,学习掌握此项技术并不难,但对少数没有接触过滚翻类技巧类的学生,掌握起来稍难,所以,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自主体验,互相合作、相互帮带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自主寻求掌握技能的方法,加深学生学习的体验,掌握学习的技巧。

三、案例演示

1.导入热身

(1)课的常规

(2)准备活动

①篮球场绕线慢跑。

②障碍跑(前滚翻-跑-前滚翻)

目的:通过前滚翻练习可以活动头颈部位的关节,同时可以观察学生滚翻类技巧动作的基础水平,以便教师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对课的主体部分起到很好的导入作用。

组织:四路纵队进行比赛。

教法:讲解方法、规则,学生练习。

要求:学生积极做练习,不得违例。

(3)信任背摔(个人挑战与团队合作)

做法:由一个队员站在一个1.5米高的跳台上,背部朝下直挺倒下,下面队员则用手臂架起一个平台接住背摔者。

①首先让全组人员站成面对面的两排,两手交叉抓住对方的手成网状。

②让准备做空中飞人的队员站在台上,背向队友。

③当确认团队队员们都站好位置,并做好接人准备时才让站在上面的队员从台上落下。

④这项活动对某些人来说难度很大,尽量用说服及鼓励的方法鼓励他,使他对自己的队员们产生信任,从而跨越心理障碍,完成任务,但千万不要勉强。

目的:快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沟通和理解。克服心理压力,增强对伙伴的信任和理解,学习换位思考。

讨论:

①当你站在上面的时候,心里感觉如何?

②当你跨越心理障碍、完成了挑战之后的感觉如何?

③在这项活动中,你认为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

④怎么样才能帮助队员跨越心理障碍,做到他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2.学习与体验

(1)体验平衡力

各种姿势的单脚站立,以及燕式平衡。提问学生: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平衡能力呢?(经常做一些体操类的练习),提高平衡能力在体育运动中有什么作用?(能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失去平衡后,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以至不会摔跤?(顺势的倒地滚翻)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体现了课改精神,体验了单脚站立后,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平衡能力的欠缺,明白了学习内容对其自身的作用后,对接下来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从而导入新的内容。

(2)自主体验学习阶段

教师在小黑板上显示完整图示和一系列分解辅助练习。

①复习前滚翻,教师提示团身滚动的技术技巧。

②引导学生手臂主动前伸(中间放置平放的体操折叠垫)做远撑前滚翻练习,掌握远撑动作,体会跃起远度。每组由一个学生进行展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

③从高处(站于平放的体操折叠垫上)向低处做蹬地伸臂跃起后的前滚翻,体会支撑屈臂缓冲与滚动动作。

④学生越过一定高度(立着的折叠垫)的前滚翻,感受腾空动作,提高跃起的动作质量。

⑤在保护帮助下完成鱼跃前滚翻(可以利用越过两个立着的折叠垫子或呼啦圈)做练习。

学生以三人小组为单位,参照动作示意图,进行互相讨论,互相合作,设计障碍物做练习,遇到问题可以请教老师。

⑥四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同时将四个体操垫合并,大组讨论设计鱼跃的障碍,力求动作优美娴熟。教师组织四大组作一次比赛,评价打分。

四、案例反思

生态课堂追求顺其自然,追求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关系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下面,本人结合“构建生态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对上述教学案例的构思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启发。

1.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促进生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会传授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能接受你的传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一个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鱼跃前滚翻的技术动作并不是很难,通过反复的学练,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掌握,所以在教学思路上是让学生参考教师所设计的学习程序,通过自主体验和同伴间的互相帮带进行自主体验式的学习。

2.学中合理设计场地和运用器材的组合

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首先应该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空间。如采用实地上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经验和体验走进课堂,带着收获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达到求知识、求生存和求发展的高度融合。

激活课堂,教师除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外,如何安排使用场地器材,也是教师颇费脑筋的事。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场地器材设计,不仅能给学生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而且能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激活创新激情。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场地,创造一个新颖、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体育课堂更具特色。

3.构建合作的课堂生态

第6篇:高中篮球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 民族院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06-03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明确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校体育工作,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和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民族院校《学校体育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追求“考试”成绩过关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析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现有理论成果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该课程教学体系和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可鉴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8级、2009级、2010级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08年以来与本研究主题有关的多篇学术论文、相关教育学专著及教学文件。

1.2.2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西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8级、2009级、2010级18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98%。

1.2.3 访谈法

与2名《学校体育学》原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问题;在教学期间与学生交流,对实习回校学生进行访谈,为研究寻找依据。

1.2.4 经验分析法

根据自己教授《学校体育学》课程积累的经验,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总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改革对策。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2.0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2 《学校体育学》教学现状分析

2.1 以讲授教材为主,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表明,西北民族大学《学校体育学》授课方式仍以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将教材中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至于学生对该门课程有无学习热情和兴趣,如何学、学什么,是否学会、学懂,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则考虑甚少。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乏味,学习方法机械、死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平时完成作业,只是仓促应付或相互抄袭,缺乏主动搜寻各种相关资料的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对于基本知识也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为分数而学,考试过后原本还给老师。另外,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受“体育专门化训练”的影响,高考时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进入高校以后,由于基础文化知识储备的不足,自觉看书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在《学校体育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生对综合性理论课知识学习缺乏必要的认识,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将已经学过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等专业理论学科知识进行有条理的吸收和灵活运用,导致近几年来在体育教育实习时,有部分学生明显存在教案书写欠规范,对中小学课程内容不尽熟悉,组织教法不合理,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学校体育学》教学中,过于偏重以教材为中心,从头至尾讲授基本理论,未曾引导学生涉猎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再加之缺少组织校内试讲,校外观摩等实践环节,从而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以课堂学习为主,忽略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不仅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学校体育学》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一门课程,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课堂。学生口令及队列练习,基本徒手操的练习与编排,基础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的组织,一般性体能训练方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课余体育代表队训练,课余体育竞赛,课堂准备活动、基本的教学步骤与方法,教学观察与评价,各项目裁判的实习等都是在《学校体育学》课堂之外进行。学生在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等所有术课学习中,均耳濡目染体育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

然而,在目前《学校体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尚未高度重视课外的作用和效果,一味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忽略了课内与课外的衔接,与各术课任课教师和代表队教练员之间沟通甚少。实践课教师只重视各自术课技术技能的学习,学生掌握技能之后再如何根据中学生实际施教,方法步骤该如何进行,几乎无暇顾及或指导甚少,出现学生“身在此山,但仍不识真面目”的情形。理论与实践课教师“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共同考评学生技能的有关成绩认定未予建立,最终使《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学不致用,导致学生在教学实习乃至毕业之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教学方法不当、组织措施不力等弊端,从中似乎也可以找到为什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只会示范,不会教学的原因所在。

2.3 注重理论考核,忽视学习过程能力评价

目前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中,多年来一直只采用单一的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并以此作为确定学生学习综合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只要按时上课,遵守课堂纪律,就可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考试前,教师再集中复习,学生挑灯夜战,做到考前突击就能过关。这种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教师得不到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而无法调整自己的教法内容和要求。奔着成绩而教,只为及格而学,唯以分数论成败,忽略了多元能力评价,结果出现个别学生理论考试90多分,但在操场不会整队的尴尬局面。导致的结果是头重脚轻,缺乏坚实的基础,缺少将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注重过程评价、阶段评价、单元目标评价理应成为《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3 《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学生能力训练

《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从事体育工作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学校体育学》的认识层次,有一个观念上的更新与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并要广泛阅读、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全面了解当前国内外学校体育的最新动态,特别要注意吸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内外学校体育改革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在“始于概念、终于概念”的传统教学中,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从而往往导致体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为此,应牢固树立《学校体育学》课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理念,以描述学校体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开始,让学生从直接的“体验”中感知、学习和巩固知识,亲身参与到资料搜集、编辑与撰写课堂讨论提纲、书写课时计划和试讲活动中。将知识学习与探索过程相统一起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与整合,发展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以往突出教师为中心,通过组织看课、说课、试讲、评课等一系列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演练,逐渐缩短教学与未来工作情境之间的差距,促使学生吸收、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并使其实践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3.2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内外联系

随着教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教学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习准备活动、自学活动、总结评价活动都在课外,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模式由课堂走向课内外结合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在今后的《学校体育学》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中小学优秀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案例,应根据教材结构、内容,结合学校体育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改变以往只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如数灌输给学生的传统教法,多用案例分析,少些照本宣科;加强术科教学与《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的联系,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将《学校体育学》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实践操作机会。如:学生在学术科和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多向学生提问该项内容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又该怎样教,基本的准备活动和一些基本教学内容的教法步骤该怎样写,基本的上课队型、口令、组织、裁判、教学内容的教法步骤等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进行练习;课外多组织一些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能力,建立教、学、练相结合的综合的教学方法体系,不断总结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一套方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组织学生到附近中小学观摩《体育与健康》课,聘请中小学体育教师前来讲课、传授经验,要求学生写出听课记录并分组评价。通过组织课堂内外讨论的形式,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由辩论,发表个人独立见解,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内外学习的热情,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课内课外紧密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3 改进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建立全面、客观、准确、实用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的单一评价形式,注重过程评价、阶段评价,单元评价,加大平时学习过程评价的权重,并把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平时成绩(20%)包括课堂出勤、学习态度、师生互动、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出勤占50%,包括旷课、事假、病假,期末按缺勤次数分别予以扣分;学习态度占25%,包括学生随意迟到、早退、上课睡觉、不带书本笔记、看课外书、玩手机等,如发现上述情况要当堂酌情扣分。师生互动和按时完成作业25%,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向教师提问,以及与教师网上互动答疑等,每次可加2~5分。

(2)阶段学习成绩(2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几个学习阶段,根据学生讨论、案例分析(教案书写规范程度)评定成绩。

(3)单元评价(20%)包括专题报告、听课记录、说课、试讲教案及实践试讲等,根据完成情况分别进行成绩登记。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进行的自我评价以及分组互评。分组互评的具体方式可每组随机抽取或选派代表利用课堂演示、口头汇报等方式向全班展示讨论学习成果,最后填写课堂讨论学习登记表。以教学小组(15人左右)为单位进行试讲时,要求每位同学准备试讲教案,试讲结束相互评议,如实填写听课记录表,以现场打分和上述材料作为评定成绩依据。

(4)期末考试(40%)包括理论试卷考试和实践活动成绩评定。通过整个动态的评价过程,可以使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程度,养成自律、反思的学习习惯,通过规范的过程评价达到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民族院校《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对课程改革关注较少,课程意识较淡薄,不能及时了解和获得新观念、新信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了解不够深入。教学过程中“重教授,轻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略显陈旧,已不能适应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

(2)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较弱,专业理论知识之间缺乏系统性。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机会较少,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亟需加强。

4.2 建议

(1)教师须牢固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实施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和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加强与各术课教师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能够制定各种教学文件和一般基本徒手操的编排,注重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