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第1篇: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关键词】 语义wiki;网络课程;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71―06

一、引言

网络课程作为互联网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设计开发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和推广。综观我国的网络课程,其中不乏优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资源组织方式生硬,缺乏语义关联。这就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了较高要求。

(2)学习资源相对静态固定,重复利用率不高,这造成资源重叠,同时也增加了网络课程的开发成本。

(3)界面不够友好,缺乏真正涉及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的深入研讨与交流互动,使得教师无法准确追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从而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欠佳。

(4)从网络课程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大部分网络课程都是学习者自主参与,导致大部分学习者动机不足,积极性不高。

以上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网络课程的可用性上,尽可能开发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操作界面友好、协作气氛浓厚的网络课程。可用性意味着将学习者和学习者真正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它是评价e-learning系统的一个基本参数[1]。学习资源作为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是建设一门网络课程至关重要的设计环节。同时,学习者的动机严重影响到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激发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也是在建设网络课程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从wiki到语义wiki的

网络课程设计概述

现有网络课程的基本设计要素可以分为三种:课程的内容设计和组织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课程的媒体表现形式[2]。本研究重点关注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和组织方式。

Wiki作为一种协作式的超文本编辑环境,其本身面向社群协作式编辑的特点,恰恰支持了教育领域中的“协作学习”、“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实现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梁斌等人进行了基于wiki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的相关研究,他们在内容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按章节顺序排列的方式,采用以专题为核心,结构化重组学习资源,利用wiki的技术特点,实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扩充[3]。薛红果设计实践了基于wiki的协作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该课程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支持,以wiki为平台支持,实现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思路的共享,以及作品的相互评阅,通过记录每一次的修改操作及内容,实现了学生写作的过程性评价[4]。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wiki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建构”、“多用户协作”“师生、生生交互”这些基本教学活动运用在教学情境中,同时使知识建构的过程透明化,但也存在不足:① Lee指出,wiki这样的在线文本缺乏“清晰的结构来支持读者去建构意义”,给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造成一定的障碍[5];② 信息重用仍然困难重重[6];③ 缺乏资源的语义关联信息,机器无法理解,进一步限制了检索能力。

语义wiki是将语义网技术与wiki相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普通wiki协作内容管理功能,它能够获取和判断与wiki页面相关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方便对信息进行聚类与检索。语义wiki除了继承wiki的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三大亮点:① 知识结构化,通过本体组织wiki内容。随着本体链接起来的知识越来越多,wiki知识结构被清晰地呈现出来;② 知识可重用。wiki本体的数据表示方式与语义网兼容,大多能够实现本体的导入、导出; ③ 知识机器可理解,使用特定结构来表示语义wiki的知识内容,使得机器能够进行检索与推理[7]。Schaffert等人,在语义wiki应用于本体工程方面做了相关研究[8],并首次将语义wiki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进行了探索研究,他在文中指出语义wiki应用于学习情境,其潜力是显著的[9]。语义wiki的这些优点为我们解决传统网络课程中存在的资源可用性差、缺乏语义关联、信息重用困难等问题提供了思路。它不仅为教授者和受教者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源共建的平台,实现了学习内容的协同构建,还提供学习资源重组的功能,使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来组织学习资源。语义标注还可以用来帮助检索和查询相关内容、匹配课程的学习材料,以及为一个新课程创建课程结构[10]。

三、基于本体的课程资源组织框架

(一)课程本体

本网络课程的开发主要基于黄荣怀等学者提出的“网络课程开发三五模型”,即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从项目的角度分析网络课程开发过程,此过程分为规划、设计、开发、测试和五个阶段[11]。基于此,我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设计定义网络课程本体,图1显示了课程本体的一部分。

如图所示,我们定义了学习单元、学习活动、学习对象、用户等几个主要的类。同时,每个类定义了相应的属性,属性分为两种,一种说明了类的属性取值的数据类型,例如学习活动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属性是日期型;另一种是说明了类与类之间关系的属性,例如学习对象之间的并列关系、顺序关系,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之间的组成关系,学习活动与学习单元之间的组成关系,用户、讨论组与学习活动之间的参与关系等。

(二)课程资源的结构化组织框架

以设计好的学习活动为基础,我们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学习对象为基本单元进行组织,学习对象[12]是一种可重用的、独立于媒体的信息块,是e-learning学习内容的结构化模块。图2显示了基于本体的课程资源组织框架。我们将具体的学习对象作为“学习对象”类的实例,存储在知识库中。通过继承类间“并列”、“顺序”以及“复合”等的关系,学习对象实例之间就有了各种语义关系。具有顺序关系的学习对象之间是线性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有先后顺序;并列的学习对象则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它们之间是网状导航。原子对象可以复合成复合对象,不同粒度的学习对象满足以不同粒度进行知识重用的需求,促进知识共享。建好的学习对象存储在知识库中,依据应用情境的不同,我们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灵活的组织与重构。这样就建立起了具有语义的结构化的学习内容,这种课程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地促进检索、导航和其他功能的实现。

四、网络课程平台开发

基于前面提出的语义wiki网络课程的设计思想,我们开发了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网络课程(114.255.218.78/ai)。该平台设置了课程学习、名词术语、互动社区等模块,所有课程资源都是在课程本体基础上实例化,可以动态更新和聚集。如果需要增设新的功能模块,通过简单编辑脚本语言就可以实现,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扩性。特别的是,平台提供了语义关联导航、课程共建和课程管理等几个功能,为方便学生学习以及资源共享和共建提供了有效支持。

(一)语义关联导航

传统的网络课程导航大多是将学习内容以树形目录方式显示在页面上,通过预先定义的页面超链为学生提供导航。当学习资源增多或删除时,都需要人工添加或修改超链。在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平台中,每个具体的学习对象都是学习对象类的实例,并对应于一个页面,每个学习对象的属性和值都显示在页面右上方的浮动面板上。所有页面之间的链接是通过上层本体类之间的关系建立语义关联,而不是通过人工设定超链方式,从而实现了学习对象的自动化语义关联。图3显示了三个语义链接的页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顺序浏览每个页面实现传统的线性学习,即按照老师既定学习路径开展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点击页面右上方浮动面板中的蓝色文字跳转到其他页面学习相关的内容,比如关键概念、前一个任务、后一个任务等,这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此外,本网络课程提供两种搜索方式,一种是常规的关键字搜索;另一种是语义wiki自带的直接查询自身知识库的搜索方式,其搜索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基于语义wiki的标记语言,用这种查询方式搜索“李晓明”的相关活动信息,查询语句是:[[Category:activity]][[Performer::user::李晓明]],即可查出李晓明参与的所有活动,包括他参与活动的角色。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搜索结果的显示项,如:活动状态、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等。关键字搜索的结果只能显示该活动的标题或内容中明确带有“李晓明”的项,而语义所搜方式可以通过本体自动关联出与“李晓明”有关的所有活动,如:参与的项目、上传的资源等等。

(二)课程共建

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特别地为学习者提供了协同编辑的功能。通过权限分配,学生可以进行页面编辑、修改等操作,协同共建课程内容。上传资源时系统会自动将正在上传的资源标题与资源库中已有的资源进行匹配,如果已经存在相同标题的资源,学习者就不能上传此资源,系统自动推送资源库中的已有资源供学生进行编辑。如果没有找到相同标题的资源,系统自动跳转到与标题匹配度最高的资源界面,学生可以对该界面的资源进行编辑。如果没有找到匹配的学习资源,系统跳转到资源上传界面。同时,网络课程提供的历史记录功能可以保存操作历史以避免恶意修改。

《人工智能导论》网络课程允许学生在每个页面上进行协同编辑和评论。为了激发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我们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资源共建和协同编辑中。例如,本课程的期末作业是设计一个智能教学系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人独立设计;第二个阶段,同学间互相评价;第三个阶段,个人根据评价进行修改。图4展示了一个学生的期末作业及学生之间就该作业进行的讨论。

(三)课程管理

教师对课程的合理管理,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引。教师管理课程需要有效的数据支持,通过分析数据,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协作学习的动向,以及学生对资源共建的参与度。课程管理模块的设计满足了教师的这一需求,教师和课程管理员具有课程管理的权限。该模块提供用户帐户管理、资源管理和用户行为统计等主要功能。通过记录用户的操作(如页面编辑、浏览等),可以计算出每个用户的贡献度,并实现降序查看,如图5所示。因此,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习者的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也为期末学生评价提供依据,弥补了传统单一评价方式的不足。此外还可根据关注度对页面进行降序显示,帮助教师定位热点页面,追踪学习者协作讨论的动向以及讨论过程。

五、实验研究与结论

该课程在2009年夏季开设,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三学生的选修课。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策略,整个课程划分成九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包含二到四个学习活动,每一个学习活动包含一系列学习步骤。除了每周三个学时的课堂授课时间外,要求学生们课后登陆平台针对每个学习单元完成一到两个学习活动。本实验旨在了解学生对使用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平台的态度,以及调查学生参与协作编辑的次数对其学习效果产生的可能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两个研究问题:① 学生对该网络课程平台的态度;② 该网络课程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一)学生对该网络课程平台的态度

我们在课程结束后就学生对网络课程平台的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份,其中20份有效,有效率91%。调查问卷是以李克特量表形式设计的,其中包括十三道问题。问题的设置分为四个维度:① 网络课程平台的有用性;② 网络课程平台的易用性;③ 使用网络课程平台学习的满意度;④ 参与wiki支持的协作学习的意愿。这个问卷最早是由Davis提出[13],之后Addison等对此问卷进行修改,用于评价学生对于他们开发的一个协作标注系统(PAMS2.0)的接受和使用情况[14]。同样,针对该网络课程平台,我们基于这四个维度对问卷进行了相应修改。同时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我们请了四位心理学和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来评估这些问题的有效性,并根据专家给出的意见删除、修改了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三个月之后我们采用相同问卷对学生进行了重测,再测信度r等于0.816,说明该问卷的高可信度。

表1是问卷调查的结果。问题1表明10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平台对他们协作学习有帮助。问题2表明85%的学生认为课程平台对他们管理个人和小组内部知识有帮助。问题3的统计结果表明9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平台对他们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想法有帮助。有65%的学生认为关联导航对学习有帮助,如问题4所示。原因是有些学生认为任务驱动的层级导航模式导航太深,使用不便。关于平台的易用性,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需要指出的是,问题7中有25%的学生对平台的易用性不太确定是因为他们很少使用或从未使用过该平台。学习满意度方面,100%的学生对该课程平台提供的讨论功能感到满意。大部分学生对平台的互动功能满意,并且认为该平台适合用来协作学习。对于将来是否愿意继续使用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平台,有80%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20%中立。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有15%的学生不确定,10%的学生不愿意继续使用该平台。通过访谈几个学生,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任课老师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网络课程平台,这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降低了学生在正式学习中使用课程平台的热情。不过,他们表示在非正式学习中愿意使用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平台。

两次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协作学习持积极态度,并且能够投入到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中,有意愿通过协同编辑与同学交流信息、共建知识。语义wiki协同编辑、语义关联导航、自适应性组织学习内容的特点也显示出对学生学习的较大辅助,学生对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二)该网络课程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学生在网络课程中的表现与其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度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在网络课程中的表现以活跃度作为评价指数,活跃度主要参考学生创建的网络课程页面数以及对页面的编辑次数。学习者的活跃度的计算公式为:

学习者活跃度=创建的页面数+2×

学习效果采用最终的学习成绩来反映,也就是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最终成绩,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共同决定。将学生活跃度(behavior)和学习效果(grade)进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得:

学生的活跃度和学习效果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548,这两个变量之间呈正相关,p=0.012

但是我们从以上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活跃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48,属于中度相关,即活跃度并不能作为学生学习效果高低的全部解释。这一点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并不在本次的研究的范围内,所以在这里不展开讨论。

(三)结果与讨论

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连贯灵活的组织,其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对协作学习的支持,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共同建构。利用网络课程关联导航及检索功能,学生可以便捷的访问站内资源,促进学生与资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互。通过后期的效果评估,我们发现,学生的协作学习意识比较强烈,对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评价较高,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越高,其学习效果相应地也越好。但同时,我们在进行课程开发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课程页面导航不能太深,信息量不能太大,否则容易造成信息迷航。信息量过大、导航过深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就越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检索与鉴别能力,才能顺利地实现对信息的筛选与组织。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反应信息太多,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学习;导航太深,在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的时候就会模糊学习目标。

2. 学生协作学习意识强烈,但是主动进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从我们对学生的观察来看,由于深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还是比较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只有在任务和要求都比较明确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张弛有道,既给学生一定的方向与方法的指导,又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其创造力。

?眼参考文献?演

[1] Zaharias, P.: Usability and e-Learning: The road towards integration. ACM eLearn Magazine, Vol. (2004).

[2] 胡小勇,郑朴芳,汪晓凤. 基于样式视角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55-60.

[3] 梁斌,李谕吕. 基于wiki的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远程教育,2007,(12):58-60.

[4] 薛红果. 基于wiki的协作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10,(10):94-97.

[5] Lee, I. Writing in the Hong Kong secondary classroom: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J].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8, (1): 61-75.

[6] Oren, E., Breslin, J.G., Decker, S.: How semantics make better Wikis, in Proceedings of WWW '06, ACM Press, New York, NY, 2006, 1071-1072.

[7] 余盛爱. 语义维基概述[J]. 软件导刊,2010,(5):25-26.

[8] Schaffert, S..IkeWiki: A Semantic Wiki for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mantic Technologies in 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s (STICA’06), Manchester, UK, June 2006.

[9] Schaffert, S., Bischof, D., Buerger, T., Gruber, A., Hilzensauer, W. & Schaffert, S. Learning with semantic wiki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Workshop on Semantic Wikis From Wiki To Semantics (SemWiki2006), Budva, Montenegro: June 2006, 109-123.

[10] 龚立群. 语义维基技术及应用[J]. 图书馆杂志,2007,(2):43-46.

[11]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 网络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 Chao, J..Student Project Collaboration Using Wikis. 20th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 Training, CSEET '07,2007, 255-261.

[13] Davis, F.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1989, (13), 319-340.

[14] Su, A.Y.S., Yang, S.J.H., Hwang, W.Y., Zhang, J., A Web2.0-based 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System for Enhanc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mputer & Education,2010, (55), 752-766.

第2篇: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关键词 网络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089-02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urse of Computing Applications//Chen Cuie

Abstract We have walked into a true information world with fast-grow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ternet recent years. Online cours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member of modern education family.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describ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ow to design and develop On-line course education via an online education course named Computing Applications.

Key words online education; the basis for computing applications; database

Author’s addres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610031

1 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教育能启发学习者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追求,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因此,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显得特别重要,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开发恰好满足了这一重要的需求。

2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教学虽然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它最终的目的还是为学习提供服务,是一款教学软件,应该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支持下进行编制。网络课程又有别于传统课程,它的开放性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开发网络课程。目前关于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有很多,关于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总结起来有3点。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尽可能地为每个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造与之适应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实时指导,自己建构知识主体,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风格,网络课程的设计要注重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支持学习者建构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2.2 丰富的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课程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系统,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在网络上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课程。

2.3 网络课程设计中的交互性原则

网络环境中的交互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参与认知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信息进行高度认知处理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在网络课程中利用在线论坛等方式,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样既缩短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3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3.1 网络课程体系结构

该网络课程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2 系统实现

该网络课程的主要开发工具是Dreamweaver 8.0结合ASP动态数据库访问技术,后台数据库为比较简单方便的Access数据库,结合视频、音频处理技术实现多媒体网络课件。

3.3 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模块是网络课程的核心部分,该模块将在PowerPoint中做好的课件成网页的形式,这样就使课件与网页能够充分的融合。在Dreamweaver中通过插入shockwave播放器实现视频教程在网页中的播放。

同时在课件下载模块,学习者还可以将网络课程中的课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这样学习者不用访问网络也可以进行课程的学习,使学习更加简洁、方便。

3.4 考试试题

该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在线测试的平台,用于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该模块采用ASP技术实现数据库的动态交互。利用JavaScript语言编写“do_it()”“show_it()”函数来实现任意选择试题的功能(框1)。

3.5 在线讨论

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可分为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3个层次。对于学习者而言, 在利用网络课程学习时,是在操作交互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信息交互,而信息交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概念交互。信息交互主要包括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信息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和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3种类型。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互会对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起到催化剂作用。为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中提供在线讨论这个模块。在线讨论模块采用论坛的形式,给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提供交流的场所。

4 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开发为学习者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习者的学习做到真正的开放与自主,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这一伟大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设计,做到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1):27-30.

第3篇: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40-02

目前,互联网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网络课件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大趋势。对网络课程、网上学习工具和网络平台的构建的分析研究表明,网络课件设计的根本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本网站的基本功能体系也是按照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来设计的[1]。通过开发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动力,对学生迅速掌握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

一、道路勘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一)网络教学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的适用原因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的主干课程,是集课程教育、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于一体的应用范围广、操作要求高、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

由于专业本身内容较为抽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完整、高效地把课程内容传达给学生;专业课程实践性知识丰富且时效性较高,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传统教学进度达不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很好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依靠网络的高效性、覆盖性,以网站为媒介及时有效地将知识构架、图片实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有机地组织起来,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短片等手段,将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操作过程,形象和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印象,同时查漏补缺、温故知新[2]。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架

网站主体包括网站首页、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实践、在线考试、教学效果、交流社区等模块。网站实现了账号注册、网上教学、课程同步、资源下载、学习公告、集中管理等功能。

1.信息识别与记录。教学网站是在Internet环境下实现构建的,使用者通过浏览器入网进行网站的访问。网站设计的初衷是作为课程教学的延续,适用人群为交通土建专业学生与教师。系统不允许匿名访问,使用者须提供账号、密码,以便管理员追踪用户身份,进行用户学习信息的采集和管理。(1)管理员信息数据识别:包括管理员账号和管理员密码信息;(2)学生资料信息数据识别:包括登录账号(一卡通号)、密码、性别、班级、学号等基础信息;(3)试卷成绩信息记录:包括试题内容、完成情况、分数、提交日期等信息;(4)教师答疑以及回复信息记录:包括问题内容、学生ID、答复内容等信息。

2.模块的功能。系统首页采用动态显示与静态主画面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的静态主页上加入了动态的信息画面,使网站中各个模块更加灵动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交互式动态网站体系。(1)支持教学视频(avi/mp4)、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案例分析的在线浏览;(2)支持教学课件、PPT下载;(3)支持在线考试(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多种题型);(4)支持模拟测评(模拟测评从习题库出题,一题一评);(5)支持教师在线阅卷、打分,具有互动交流功能;(6)具有用户名登录和记录访问量功能;(7)具有最新消息公告通知功能。

3.操作方法。进入网站首页,点击用户名登录,输入学生账号(一卡通号),输入用户密码即可进入学生在线学习界面,左键单击在线考试、模拟考试、教学资源等选项,进入相关页面浏览或使用。

(1)学生登录用户名左键单击在线考试、模拟考试、教学资源等选项进入相关页面浏览或使用;

(2)教师登录用户名左键单击上传选择、填空、简答等试题建立习题库或在线阅卷。

4.平台的应用。本网站的开发成为了学生认知专业的实践空间和实践领域,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

学生通过网站得到各种专业领域信息和近期课程的任务;通过教学资源下载相关的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教学课件涵盖了所有专业教学的多媒体课件;通过交流社区对课后习题、作业及生产实践环节的设计、施工等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网站左下方的名校相关链接进一步感受名校氛围,了解专业知识,提高知识储备[3]。

二、道路勘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方法及特点

(一)设计方法

网站总体设计包括素材、教学、系统结构、界面、课件脚本和数据库的设计。为满足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广泛、有效地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的要求,本网站设计包括如下基本方法:(1)展示专业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图形、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2)将与专业相关的、拓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增加在线考试,模拟测评功能;(3)收集与专业课程相关问题,提供自主练习、测评、总结的功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4)根据专业专题内容,设置教师在线阅卷、答疑指导和远程判卷的功能。

(二)设计特点

本网站为学习交流动态网站,技术设计遵循操作简单化、内容形象化、知识模块化、教学网络化的原则。具有占用空间小、使用周期长、通用性广、活变性强、技术含量高、内容科学准确、视觉效果优秀等特点。系统完全能达到网上学习、交流、资源共享、学生信息管理等目的,效率较高,网上数据能便捷快速更新。网站设计达到了人机界面友好、联机帮助功能完善、操作灵活快捷的目的。

三、道路勘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

(一)高效率

网站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杜绝了以往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大容量课件上传缓慢,交流复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采用Internet模式,教学文字、图像、视频等材料经过高效压缩,占用空间小。同时对素材使用并非直接嵌入在软件中,而是通过网络指令进行调用的,依托于学校已建设好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在制作网络教学课件时,只需通过一个逻辑链接即可方便调用各种素材,减少多余信息占用,方便学生浏览学习。

(二)低成本

教学成本的降低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并且易于管理。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都可被记录下来,作为评估学习效果和分析学习需求的依据。不受学习地点、时间限制的特点最为明显,只要学生的计算机联入网络教学的服务器网络系统并拥有自己的账户,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4]。

(三)通用性

以网络为载体,以个人电脑为终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学习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利用最通用的因特网和浏览器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以同样的方式取得同样的学习资源,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通用性和公平性。

(四)易更新

专业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科资源的及时更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虑到这一问题,我们通过网站的管理,可以适时地为使用者提供教学内容的更新,为学生紧跟加速变动的信息社会,跟上学科的前沿步伐提供了保障。网络教学这种快速更新学习内容的方式,无疑也是正确的。

四、道路勘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

(一)高效性和安全性的考虑

由于前期技术有限,安全性不高,教学资料上传、更新缓慢,虽然能达到正常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等目的,但有很大的进步提高空间,目前已基本完成ssh的转换,解决了效率低和安全性问题。

(二)记录功能的增加

教学网站不但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平台的功能,还可以提供记录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数据的功能。通过此项功能的完善,我们可对网站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发现并改进网站的功能。如点击率低的知识点,很少采用的学习对象等,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对设置不合理的知识点、建设异常的素材、针对性不强的学习对象组合策略进行修改、新增、删除等完善,从而实现不断地、动态地对个性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维护和更新,使其不断适应学生的需要。

(三)系统美工的完善

本网站的开发与应用还处于初期试验阶段,系统研发的美工设计采用普通的网络素材,以达到网站的快速建立与应用。随着网站的投入使用以及应用效果的收集、反馈,待各项功能加以完善后,我们将对网站界面进行美化和系统的升级。

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一些问题是必须继续进行研究和探讨的。比如,如何在不抛弃传统教学的前提下,更好地将二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在网络教育趋势下,国内各类院校应以何种方式进行应用和普及,并达到良好的收效;如何正确宣传和引导学生及家长接受网络教育,同时杜绝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的问题。

目前,全球百余个国家已开始建设网络教学系统。远程网络教育的完善程度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的另一重要标志,现代教育的重心正由传统课堂教育向远程网络教育转型。未来的社会是网络的社会,网络教学是未来教学方式强有力的补充形式,它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与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经过长期的理论分析,借鉴同类教学网站的经验,取其优点,我们对本网站反复进行应用性实验和程序改进。目前本网站已经进入使用阶段,已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了多个周期,各项功能运转正常,师生反映良好,达到了设计之初预期的效果,证明本网站的设计构想是可行的,前景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程南清.基于学习对象的个性化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9).

[2]俞竞伟,钱红萍,李书进.多媒体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9,(33).

第4篇: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关键词:开源系统;网络课程开发;技术应用;应用策略

0 引言

网络课程的开发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课程的内涵建设,亦即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二是课程的技术应用,亦即网络课程的程序开发。内涵建设是核心,是基础,是网络课程的灵魂;技术应用是必要条件,是助推器。人们认识到了网络课程内涵建设的核心作用,都非常关注网络课程的内涵建设,而对网络课程技术应用的研究则显得不足。网络课程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应用效果不尽人意,对网络课程技术应用研究的忽视是其重要的原因。基于此,笔者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开源系统的网络课程开发的技术应用策略,以期补益于网络课程开发工作。

1 概念的界定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组成部分”。基于开源系统的网络课程则是指在技术实现上通过对源码开放的开源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所设计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技术应用策略则是指实现网络课程开发的技术路线、手段和方法。

2 开源网络课程中的技术策略

网络课程在内容设计完成后,需要通过技术编程来实现。图1为网络课程技术开发过程结构示意图,它描述了基于开源系统的网络课程技术开发过程的一般结构,该结构中低阶段的过程是高阶段过程的基础。从系统观的角度而言,网络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一个网络课程技术应用作为一个输入进入到网络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图1中以虚线表示),而输出则是一个特定内容特定形态的网络课程。

2.1 开源平台选择策略

目前常用的开源系统的技术平台有两种:LAMP(Linux+Apacha+MySq1+Php)和J2EE。两种平台的比较如表1所示。

如何选择适合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是网络课程技术应用中的基础。笔者认为:平台无所谓好坏,适合的即是最好的。网络课程应根据其所处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选择合适的平台。具体来说,选择网络课程平台所应该考虑的问题包括:

(1)学校是否能够提供合适的硬件环境。

(2)开发人员是否具有应用该平台的开发经验。

(3)网络课程的开发能够获得多少资金支持。

(4)网络课程对安全性的要求如何。

(5)网络课程需要设置统一身份认证吗。

……

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体现了选用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2 开源CMS系统应用策略

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简称CMS)是基于开源CMS系统的网络课程开发中一个技术关键,它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基石,选择合适的开源CMS系统可大大加快网络课程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一般说来开源CMS的应用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根据开源版本CMS决定系统选择

一套功能强大、成熟、稳定、完善的系统是必须经过软件开发人员不断改进与完善才能达到的;同时由于软件版本的下位兼容性,因此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版本较高的开源CMS版本。开源软件按照其产品稳定性又分为测试版本和稳定版本两种。测试版本因其投放使用的时间不长,故缺陷教多;而稳定版本γ(gamnla)版CMS则更具优势。因此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应该选择稳定版本版CMS进行系统二次开发。

2.2.2 关注开源CMS系统的并发数量

CMS并发数是指在网站上同一时刻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用户。网络课程的特点在于师生在时空上的分离,虽然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时刻访问网络课程。考虑到学习者同时访问某一门网络课程很容易引起网络课程响应的不及时甚至导致学习者无法访问,因此,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并发数量。目前常见的提高CMS并发数量的手段包括:网页Html静态化、数据缓存技术、负载均衡技术等。

2.2.3 关注开源CMS的系统架构

模块化设计和页面设计与程序分离是应该特别关注的两个方面。首先,CMS系统在设计实现时,应该尽量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可以大大增加网络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网络课程开发的成本,减轻了网络课程开发的负担。具体说来,就是要少做甚至不做网络课程的代码编写工作。因此,页面设计和程序分离的开源CMS系统是我们进行网络课程开发的首选。

2.3 开源系统下的页面设计策略

页面设计直接影响到网络课程的用户体验。在传统的页面设计中,人们大多采用Photoshop、flash等专业设计软件。这些工具功能强大,但也同时具有较高的门槛。选用合适的工具则可以有效地降低课程开发人员设计能力的门槛并提高页面设计效率和页面的美感。例如,以Flash Intro and Banner Maker设计flash课程头部文件(图2),设计人员仅仅需要通过六个步骤的选择即可设计出多样而美观的flash网络课程头部文件。这六个步骤为:①Size and sound(设置尺寸和声音);②Background(设置背景图案);③Effect(设置特效);④Text and image(设置文字和前景图片);⑤Web links(设置超级链接);⑥Publish(影片)。笔者推荐使用页面设计工具Flash Intro and Banner Maker进行网络课程用户界面的设计。

2.4 开源系统下的版本控制策略

“版本控制(Revision Control)是一种软件工程技巧,籍以在开发的过程中,确保不同人所编辑的同一档案都得到更新”。版本控制是网络课程技术应用中经常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由于网络课程开发团队协作的特点和网络课程较高的更新频度,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借鉴软件工程设计的相关方法,引入版本控制。在这方面,南京邮电大学的孙健等人在将版本控制工具软件Subversion引入课程设计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和探讨。“应用Subversion可以将开发环境与测试环境、运行环境隔离。教师可以通过对项目仓库的管理随时评估代码质量,远程控制课程设计进度”。

版本控制工具可以有效地规范网络课程开发过程,监督网络课程开发进度,对高效的网络课程开发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证明: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引入版本控制工具是一种必要的技术应用策略,也是提高网络课程开发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笔者推荐引入Subversion版本控制工具到团队化的网络课程开发实践中。Subversion的安装和配置过程,可参阅相关的技术文档。

2.5 开源系统下的Bug管理策略

Bug管理,也叫缺陷管理。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缺陷的存在不可避免。网络课程的缺陷管理,一方面是对网络课程的响应速度、兼容性、链接正确性等的测试管理;另一方面是对网络课程的交互功能、互动特性等个性化功能的测试。Bug管理工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团队必要的工具。在网络课程中引入Bug管理工具也是成为网络课程开发规范化的必要措施。在此,笔者推荐使用BugFree缺陷管理工具。BugFree(省略)是一个基于浏览器的高效Bug管理工具,其独特的Email提醒功能对网络课程的Bug管理而言显得特别有效。“BugFree的开源特性也有助于技术人员专门定制适合于网络课程开发的Bug管理系统。

2.6 维护更新策略

网络课程维护更新是网络课程开发完成后期高频度的工作之一,通常通过网络课程开源CMS的网站后台或通过修改代码进行代码级别的程序维护。对于前者,应该注意网络课程维护的周期性和分级权限的应用以提高网络课程的质量监督和维护效率;对于后者,需要网络课程维护人员具有一定的编码能力。采用FrP的方式是较常见的更新方法,应特别注意将FTP的安全策略用于网络课程维护中,例如:只给特定IP地址赋予有维护权限等。

第5篇: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远程培训 网络课程

[作者简介]漆国生(1952- ),男,湖南衡阳人,广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谭钰怡(1983- ),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徐硕(1976- ),女,浙江慈溪人,广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广东 广州 510040)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64-02

一、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

1.调查方法及过程。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案例对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文献分析。收集了自2008年以来的有关网络课程建设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第二步是以香港公开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课程为案例,将两地网络教学的平台功能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第三步是展开问卷调查。本文对广州市1100名中小学教师(学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历时共2周,共回收问卷1045份(含前测问卷361份)。调查对象中,33%为男性,67%为女性;小学老师占54.6%,中学老师占45.4%;这些老师年龄在25~58岁,平均年龄为35.8岁(标准差=6.595),平均教龄为14.3年(标准差=7.428)。学科涵盖中小学所有学科。

2.调查结果。其一,网络课程开发模式较为封闭。广州市网络课程开发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教师课题组模式,二是商业公司制作模式。两种开发模式在开发人员组成上都较为单一,难以实现协作开发和资源共享。在访谈中,一位曾经参与网络课程开发的教师认为,在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往往因为开发人员在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冲突和矛盾,导致网络课程重复性开发、粗制滥造或可供学员选择的课程匮乏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1)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开发成网络课程;(2)学习无相关的政策保障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开发建设工作,学科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3)教师工作量大,普遍不愿意再花大量时间投入到课程后续的开发中。

其二,中小学教师对网络课程质量总体满意,但尚未达到很满意的程度。总体上,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对目前网络课程的质量比较满意。但从网络课程技术设计、内容设计、资源建设及服务支持四方面对网络课程质量进行细化评价(见表1),可以看出,各指标的满意度均值在3.18~3.81,说明教师对网络课程尚未达到很满意的程度。

其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网络课程最常用的载体就是教学平台,其主要包括网页设计、技术硬件支持和网上学习环境等。根据表1的数据,引入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变量,作了满意―质量相关图(如165页图所示),从满意―质量相关线看,满意程度较低的指标主要与系统质量相关,满意程度较高的指标主要与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网络课程无论在网页设计,还是在学习资源、学习服务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对其功能与导航进行完善以迎合学员需求,并保证课程信息的有效传递。

其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重理论轻实践,典型教学案例不足。据统计,目前广州市的网络课程共1000多门,其中教师自主开发50多门,从各个渠道购买900多门,广州本地特色课程仅有约6%。在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目前部分网络课程选题陈旧,理论知识过多,实操与典型教学案例不足,经典特色课程更是少之又少。47.7%的学员认为,课程内容需结合案例讲授,最好是案例分析,如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由此表明,目前网络课程资源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典型案例与课堂实录的设计,课件资源有“普教化”的趋势而忽略了教师的需求。

其五,网络教学平台学习功能不强,学习活动缺乏服务支持。网络课程要实施教学是需要学习服务支持的。本文从学习功能的角度将香港公开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与我市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比较后发现,总体上,香港公开大学网络教学平台(1)注重互动性,增加新的互动功能,如将微博、虚拟课堂等整合到教学平台中;(2)注重学习功能的开发和使用,如思维导图、学习档案袋;(3)注重评价功能,包括教学过程的督导和最后的教学质量评价。相比之下,我市网络教学平台在互动性、学习功能的建设上略显不足,不能很好地支持教师的学习活动。

二、基于资源整合的第三代互动式精品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是整个远程培训的核心。只有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才可能培训出高水平的教师。在网络课程建设开发中,每门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撑。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并将其利用于网络课程建设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极大地缩短网络课程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增强网络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及服务功能。随着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建立基于资源整合的第三代互动式精品网络课程建设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

1.成立网络课程开发团队。网络课程开发团队应包含课程统筹人员、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人员、辅导教师、网页及媒体设计开发员。团队人员既要共同参与,又要各司其职。其中,(1)课程统筹人员可由教师培训机构内部教师担任,其工作任务包括准备课程计划、需求调研、经费预算、课程申报等。(2)学科专家在网络课程开发中主要是提供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并标明教学重点难点,进而初步设计教学计划。(3)教学设计人员在开发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与学科专家合作,指导学科专家编写网络课程及相关自主学习材料;与设计人员合作,设计页面、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技术。(4)辅导教师则在网络课程投入使用后,开展导学、组织讨论和点评作业等。(5)开发员的任务包括建立技术平台、课程页面功能安排及每项功能的链接,并对学习材料的媒体展现形式进行细节设计,对网络学习环境进行美化和编辑。

2.建立开源互动的一站式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安全、稳定、可靠、流畅的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实施应用的基本条件。完整的网络课程是由网络课程资源网站、课程交流交互平台和课程开发团队组成的。因此,我们总体上可以从网络课程内容、网络学习环境、网络学习活动的设计、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网络课程资源应用、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评估和质量保证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一个功能全面、环节互动、资源共享、质量保证、具有良好成本效益的一站式网络教育服务平台。

3.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及需求。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习者的特征是网络课程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前置因素,缺少这一环节,网络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将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实现网络课程的精品化,就必须首先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其需求。一般来讲,可从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等方面入手。

4.分层分类选择、设计网络课程内容。曾有教育专家提出关于网络课程内容选择的4条衡量标准:持久的价值、居于学科的核心地位、需要发现和有吸引力。因此,在网络课程开发前需加强选题调研与规划,分析不同教师群体的差异性,找准课程定位。例如,在全员培训中,应多开发一些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与更新拓展的课程,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并注入学科精华部分以及热点问题;而在分层分岗的教师培训中,针对新教师,内容设计应以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引子,以学科教法为抓手,重点进行某种技能的操作和演练。

5.开发第三代互动式精品网络课程。在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中,要提高网络课程的精制程度,开发第三代互动式的精品网络课程。建设这样的课程必须切合教师终身学习的特点,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在资源建设、教学内容、技术支持服务、整体设计等方面体现出特色。(1)课程媒体选择及运用形式多样化。网络课程的表现形式应采用文字说明、背景资料支持、配音阐述、动画表现、图片展示、图形示意、视频播放及动态网页技术相结合。(2)丰富课程资源建设。远程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超越了传统课堂和传统教科书的局限。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要有利于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和提高思想素质的课程资源;也要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资源;还要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课程资源等。(3)学习服务支持。远程教育中“教”的过程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服务的过程,“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接受服务的过程。网络课程中涉及的学习服务支持主要包括网上学习导航、提供学习工具、学习答疑、小组协作互助,学习反馈等。

6.建立网络课程的质量评估体系。评价不仅仅是对网络课程建设结果的评价,而是应该贯彻网络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评价主体既要包括课程专家又要包括学习者,只有多方参与才能保证网络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结合广州市网络远程教育的实践,我们认为可进一步细化网络课程质量评估标准。总的来说,网络课程的评估体系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进行构建。其中,微观指标主要评估每个具体的网络课程,而宏观指标则只要评估课程资源库和网络课程技术。在宏观指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化指标:第一是网络课程资源库的技术规范,保证资源标准化;第二是网络课程资源库的评审标准,保证资源合理化。关于技术规范,对各类课程素材,如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都提出具体的数据规格,从而保证素材的“元”属性,以保证课程风格的统一性和资源库的可重复利用性。网络课程资源库的评审标准一方面以技术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以整个课程设计的原则和各网络课程的申请书为指导,辅以专家意见的及时反馈来确定,因此力求在稳定和变化中达到审慎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陈斌,卢勃.香港公开大学网络课程建设及其启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8).

[2]陈海建.网络教学平台功能之比较研究――以香港公开大学与上海电视大学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09(10).

[3]顾颉刚.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规范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0(7).

[4]胡小勇,徐旭辉.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课程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4).

[5]漆国生,陈梅凤,丁邦友.基于需求分析的有效教师培训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5).

[6]周联兵.网络课程建设要把握的五个重要方面[J].成人教育,2013(3).

[7]张强.网络课程现状调查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7).

第6篇: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 课程设计 脚本编写

基金项目:云南开放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应用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项目编号2013-06

网络课程建设中,课程建设团队的组建是完成建设的必要前提,丰富有效的教学设计与课程设计是建设高质量网络课程的必要条件,而课程设计如何在技术制作过程中完整实现是制约课程建设的关键。

1 网络课程的概念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课程是对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作业解析、考试辅导、在线测试、教学互动等信息的集中封装,学习者可获得较为全面的导学、助学、辅导和互动。

2 网络课程的建设流程与团队组建

根据网络课程建设的“瀑布模型”思想,网络课程建设包含课程开发总体规划、学习活动与课程设计、媒体开发与课程制作、课程试用与测试、课程与维护五个阶段。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建设团队应包含项目负责人、课程内容专家、课程设计人员、美工和技术开发人员、媒体制作人员、课程校审和测试人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分工配合来完成开发流程中的各项业务工作。

3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加强课程设计,有助于提升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特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融合混合型教学模式理念,结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及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使用反馈等课程元素进行合理设计。课程设计要根据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性,结合课程内容特点、教学目标、交互方式来进行,并针对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体表现形式、教学活动形式和交互活动形式,并将这些设计形成详细脚本,作为与技术人员沟通交流的工具。

4 网络课程设计脚本的作用和内容

4.1 网络课程设计脚本的作用

设计脚本编写需要对课程内容的安排、结构布局、视听形象表现、人机界面形式、动画方案、交互界面、解说词的撰写、配音配乐等进行周密考虑和细致安排。设计脚本不能仅仅是课本或教案的简单复制,还应该包含课程中所有媒体素材的安排布局、内容和呈现特征的设计、链接地址和交互行的设计,详尽描述课程使用者将要在计算机终端上看到的各种细节。

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各建设环节之间有效沟通是课程完整准确实现的保证。调查表明,沟通的瓶颈环节往往存在于课程专家、课程设计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之间。在建设前期,课程总体设计、教学大纲确定、学习活动与过程设计、课程设计脚本编写、制作素材准备等环节由课程内容专家和课程设计人员完成,而网络课程的最终实现必须由网页制作和美工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所以,网络课程的内容专家、设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需要课程设计脚本作为准确表达和沟通的工具。网络课程设计脚本有助于开发团队理清思路、直观形象地展示设计意图、无误差地实现建设的意图和思想,利于团队分工协作、提高开发效率。

4.2 网络课程设计脚本的基本内容

网络课程设计脚本内容要以课程设计方案为纲要性文件,为课程设计服务。课程设计人员编写课程设计脚本,以课程设计方案为根本,描述和表现课程实现的内容结构、页面形式、媒体展现形式、媒体特征、细节描述等。网络课程设计脚本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结构关系图、页面组织结构图和分镜头脚本,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网络课程设计脚本的具体内容

4.3 设计脚本编写的基本原则

(1)明确课程目标和各个单元应实现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准确无误地服务于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3)应用学习理论,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4)充分考虑终端设备的输出和显示特点。

(5)教学设计人员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编写脚本时,充分考虑制课工具的选择。

(6)使用规范的设计脚本格式。网络课程设计脚本可使用不同的格式,但须遵循一定的书写规范,而且要明确详细地表达脚本的各项内容。

5 一个简单的网络课程脚本设计工具――PowerPoint

5.1 使用PowerPoint编写脚本的原因

PowerPoint是Office办公软件中的一个组件,用于演示文稿制作。选择PowerPoint编写课程设计脚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入门门槛较低,软件使用较为广泛、操作简单。

(2)PowerPoint有丰富的形状、图表、艺术字、剪贴画等功能,可实现各类艺术效果。

(3)使用PowerPoint的编辑母版功能和复制粘贴功能省掉不必要的重复工作,用母版编辑功能结合各种图形编辑功能可轻松实现分镜头脚本的编写。

5.2 编写步骤和样例

本文以《云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强化训练》网络课程设计脚本为例,讲述课程设计脚本的PowerPoint实现。

步骤1:用幻灯片母版设计网络课程的页面公共元素。在幻灯片母版视图中,用绘图工具中的直线工具,将幻灯片页面根据网络课程的设计需要划分为四至五个区域,分别描述不同模块和元素的设计思想。在模板中用PowerPoint软件的绘图工具、Smart Art工具、图文混排等功能制作课程页面中一些固化的公共元素,如网络课程的Logo、导航栏等。

步骤2:使用图形工具设计网络课程的总体结构和页面结构。用Smart Art对象中的循环、关系、嵌套、列表、流程、层次结构等组件,结合图片编辑与绘图功能,编写课程整体结构关系图和页面组织结构图。

步骤3:应用设计好的母版编写分镜头设计脚本。在步骤1里已经定义完成的主要内容区域中,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给出页面效果和内容;在步骤1里已经定义完成的侧边栏和底部区域处,输入对应页面在声音、图像、视频和交互效果等方面的设计细节和注意事项。分镜头设计脚本要对课程中所有的页面或同一类型页面的呈现方式和细节做出详细描述,为技术人员制作页面提供精确参考。

在上述步骤完成的课程结构关系、页面组织结构和各页面的分镜头设计脚本的基础上,团队中的媒体制作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方能清晰地读懂课程设计人员的意图,准确地实现该网络课程的页面设计、内容安排和媒体制作。

6 总结

综上所述,一个完备的网络课程建设团队的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设计、设计脚本编写对于精准高效地建设网络课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课程设计脚本要对教学设计详细展示和精准表达,是课程设计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实现良好沟通的桥梁。本文用PowerPoint这一简单通用的软件工具实现设计脚本编写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网络课程建设,也适用于普遍的多媒体课件开发、移动学习课件开发和数字教材制作。

参考文献:

[1]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脚本编写规范[M].北京:电大在线远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2008.

[2]张进宝,李松,马江舰.基于“瀑布模型”思想的网络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0,(1).

第7篇: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99-06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非常强的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从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将安排若干单元实验,以加深对该课程重点或难点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但从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全局目标出发,如何对每个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环境与工具、实验组织形式等进行统筹设计与规划,通过4年的积累,最终做到既满足每门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目的,又能协同完成网络工程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制定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出发,在各专业课程实验内容衔接、实验目标协调、实验环境整合、实验方法继承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赋予每个实验更多的内涵,以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课程实验内容对专业能力培养覆盖问题;

・能力训练与素养、爱好、兴趣养成问题:

・前后实验内容的支撑与衔接问题;

・前导课程实验对后续课程实验的牵引问题;

・原理贯通与技能训练问题;

・实验方法和经验的继承问题;

・实验环境与工具的共享问题。

1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

在专业知识方面,网络工程专业主要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离散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与系统、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设计与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应用开发、网络计算技术、社会和职业素养等12个知识领域。

在专业能力方面,网络工程专业可归纳为网络设计、网络应用、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4个方向和网络硬件产品研发、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组网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和网络安全保障等6种能力,如图1所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其毕业时至少应具备其中一种以上的能力。

在专业素质方面,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思维、网络思维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具备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创业精神、沟通与表达能力、社会责任等专业素养,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作风。

2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设计

围绕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时,对于实践教学的层次、实验类型、实验内容、实验组织实施方法以及每个实验所承载的内涵,需要采取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综合配套、全面培养的方法。每个网络工程专业示范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实验层次上从低到高,包括课内单元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实验、各种学科竞赛、实习与实训、毕业设计等。课内实验在强调对专一知识与原理认知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对实验环境、实验平台工具的熟悉和掌握,为后续实践环境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还需要在专业能力、素质和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进行积累与沉淀;综合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对6种专业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例如网络工程综合课程设计是对网络工程专业中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实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而网络应用综合课程设计是对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方面的能力的训练。综合性课程设计实验涉及到多门专业课程的原理,同时在实验原理、开发工具、实验环境与平台等方面,前面的单元实验必须为此打好基础。学科竞赛重点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例如“信息安全竞赛”主要训练学生在信息安全保护方而的创新能力。实习与实训则强调的是理论知识与用户实际需求相结合的问题,通过让学生接触与了解真正的用户需求,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研究成果与产品转化相结合的目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培养的全面训练和检验。在毕业设计环节,由于学生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差异,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的不同,毕业设计可采取“专题类”与“创新类”课题相结合,“研究、设计、实现类”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类”课题相结合,“在校毕业设计”与“到企业开展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改革措施,改变以往毕业设计目标不明确、课题研究方向不聚焦、管理与控制难到位、能力培养不突出等不足。其中,专题类课题适合于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课题将围绕网络硬件设计、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组网项目、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等方面展开。创新类课题适合于研究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课题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及其交叉领域,由指导老师根据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确定毕业设计选题,也可由学生自主立题。对于自选课题,学生可以在第2、第3学年提前介入,还可与创新研究计划、学科竞赛课题结合起来。

在实验类型上,从易到难,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操作配置类实验、设计类实验和研究创新类实验等。课内单元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是对书本上某个知识点、原理的验证。学生可以通过抓包工具,对一个IP报文进行解析,将每个字段与书本上报文格式进行比较验证,这样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操作配置类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学生通过交换机VLAN配置实验,对VLAN的划分、端口的分配、3层路由的配置,加深对VLAN原理、用途的理解,同时具备复杂网络中网络的规划、VLAN划分与配置能力。设计类实验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验时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例如,采用Socket编程技术,实现一个多用户交互聊天系统,学生通过对已有的聊天系统进行模仿、改进、扩展,逐步具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与开发网络应用系统的能力。

3 实验目标的设计

在实验目标上,对于课内单元实验,学生偏重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忽视对专业能力、素质和兴趣日积月累式的培养。为此,应赋予每个实验更多的内涵。下面以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及其主流的课程实验为例,对专业课程实验如何对专业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与培养进行介绍,详见表1。

1)课程实验内容覆盖专业能力培养需求

在设计课程实验时,除考虑对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外,还应考虑覆盖6种专业能力的训练。例如通过抓包实验,对以太帧、ARP报文、TCP报文、IP报文进行分析,除让学生理解这些协议的工作原理、报文格式、各字段含义外,还应帮助学生理解该协议为什么需要这些字段,顺序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协议如何编码等。训练学生在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方面的能力,在遇到实际数据通信需求时(如数据采集与传输协议),能设计出相应的通信协议;再例如设计并开发基于C/S、B/S、P2P的网络应用系统实验,除让学生掌握socket编程接口的功能、使用方法及C/S、B/S、P2P模式请求服务、服务响应的工作过程外,还应使学生理解C/S、B/S、P2P等计算模型的普适性,将来遇到任何网络应用需求,都可抽象或归纳为C/S、B/S、P2P等角色,以培养其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研究能力,应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创新研究实践活动。例如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除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应让学生自拟实验题目、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并开展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2)课程实验与专业素养、爱好、兴趣的养成。

学生专业素养、爱好、兴趣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校园生活氛围、专业课程教学等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爱好和兴趣外,实验课程还应该肩负起对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使命。例如在开展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时,应引导学生体会网络协议的完备性和严密性,养成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在进行交换机、路由器组网实验时,通过小组的协作,除培养网络工程组网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工程素养与团队协作精神;在网络性能综合分析实验或网络故障关联分析实验中,除训练网络管理方面的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在进行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实验时,通过C/S、B/S、P2P等网络计算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网络思维能力;在进行网络安全实验时,应教育学生应该遵循公共道德、具有社会责任等。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可将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师等认证培训与综合课程设计实验有机结合,对相关资质证书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训练。当学生完成综合课程设计目标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时,将为其颁发本校的认证证书。

3)前后实验的牵引与支撑。

在课程实验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前导课程实验对后续课程实验的牵引、前后实验内容的支撑与衔接等问题。例如在HTTP协议分析实验中,学生在理解了HTTP协议的报文格式和工作原理后,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网络中相应的HTTP报文具体是由哪个实体在什么时候怎样产生的,从而牵引出WEB服务系统的安装、配置与使用实验。当完成WEB服务系统的部署与配置实验并熟悉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后,又可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如何自行设计并开发类似的网络服务系统,或者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利用WEB服务搭建一个实用的WEB网站。

4)实验组织形式。

对于原理验证与理解类的实验尽量安排学生单独完成,如协议抓包分析、数据加解密等实验;而对一些设计类或综合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应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如组网工程实验、网络应用编程实验等。对于小组完成的实验,在验收时,可采取随机指定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或回答问题的方式,以避免某些学生蒙混过关。

5)实验环境与工具共享。

为提高实验效率,各课程实验应尽量做到共享实验环境与工具。例如在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开发工具等方面,前后实验尽量配套选择。通过实验的训练,使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前,能够熟练掌握1~2个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掌握1~2门编程语言及配套的开发工具,具有1~2个专业爱好或方向,初步具有2~3种专业能力。

第8篇: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1.1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应用的不断出现,传统的C/S应用开发已趋于饱和,除了网络底层服务及应用依然基于C/S模式外,大部分互联网应用都转向了B/S模式。JavaEE针对企业级应用的各种需求而提出来的软件开发体系结构,能适应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的分布式、安全性、可扩展性、集成化等要求,已经成为B/S开发的标准之一[4]。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我们打破传统的Socket编程内容约束,引入JavaEE应用开发技术,除了讲授HTML、CSS、JavaScript、JSP、Servlet、Javabean、JDBC等基础B/S的开发技术之外,还围绕企业级应用3大框架技术SSH(Struts、Spring和Hibernate)进行分析讲解,详细介绍SSH框架在各系统开发中的整合实施过程,做到所授内容与软件公司真实开发环境接轨。除了将C/S模式向B/S模式转变,还要顺应移动互联网应用兴起的需要,增加Android移动终端平台的开发内容。“网站+浏览器+手机客户端”已经成为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模式。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网站都是基于这种模式,更多的传统行业企业网站也在跟进,移动互联网大潮势不可挡。

1.2教学方法

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将JavaEE开发的3大框架技术相融合,将网站与AndroidJava开发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网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管网和开发课程融合、利用网络程序开发加深学生对网络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管理网络。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引导学生从事企业网站系统的开发或者移动终端程序的开发,探讨如何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创业。

(2)明确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开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网络软件开发技术教学与实际网络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探索以实际工程项目促进教学的有效方式,建设和完善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较完备且动态优化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体系,探索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新方向。针对基础薄弱,只有JSP、Java基础的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的实践,将SSH和AndroidSDK技术在具体实例的实施过程中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

(3)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握管理网络和网络开发的内在规律,创建科学有效的复合型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尝试创新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方向转移,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移,从传授知识向教会学生思考转移,从教师提问向学生发问的转移,其核心是激励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从管理网站开始,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继而给学生布置具体开发实例并利用相应的开发技术进行开发,注重学生软件开发经验的培养。

2具体实施过程

(1)以培养适应就业形势的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明确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网络管理和网络开发相融合。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契机,制订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授课内容,实现两类网络人才的融合。在学院积极进行大方向培养目标改革的背景之下,建立课程群体系,调整相关大纲内容的衔接,如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等课程组成课程群,培养移动互联网人才。课程群体系是实现知识的复合应用而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这需要积极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水平。在全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影响下,相关教师积极参加卓越工程师的相关培训,利用带毕业生实习的机会到软件企业调研,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调整课程教学。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修订一次授课方案,保证学习内容和企业需求的有机接轨,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变化。引导学生从管理网络的应用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实施。教师在讲课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标准。针对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选用不同的具体实例系统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讲解,增加学生团队开发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

(2)明确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网络开发技术教学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探索以实际工程项目促进教学的有效方式。以学生团队为主体,从组建小网络开始,进行网络管理,开发构建网站并从事后期的维护。以大案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例讲解,掌握教学节奏,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尽量压缩理论学时,提高实验实践的学时比重。将课程群中原有实践环节整合,形成大实践环节。原有课程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课程设计环节,都是在每门课上完之后各自进行。经过调整,将部分课程设计合并形成实训环节,比如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管理3门课程合并成一个实训,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网站系统并完成布署、管理、维护等工作。

(3)在网络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积极做到以学生学为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通常学生会对移动互联网的最新应用感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再深入,再开发,学生有思想又有技术就可以试着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创业。兴趣和热情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尝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方向转移,教师应起帮助者的角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转移,从传授知识向教会学生思考转移,从教师提问向学生发问转移,利用互联网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活动,为培养复合型网络工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在网络程序设计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托学院研究室制度给学生布置具体开发实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WEB研究室的无线局域网设计、服务器架设、研究室网站的开发和维护等都是由学生团队完成的。

3结语

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顺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发展需求,结合目前网站开发技术特点,将传统网络工程技术与软件开发技术结合,在就业中找到结合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特点。

第9篇: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计算机应用网络课程的建立和开发,阐述了网络课程设计特点、系统环境配置、教学内容、网络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在网络教学环境上实施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好、更方便的学习平台。实现计算机应用的远程教育。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网络课程 设计 动态页面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为了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服务于社会,建设与开发计算机网络课程已迫在眉睫。计算机应用网络课程设计思想是结合学科特点,使学生能以计算机辅助方法加强计算机基础学习,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学习内容,与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全面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

一、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为了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忧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全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大任务。网络课程要具备如下特点:

1、资源共享: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共享。网络教育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为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3、多向互动: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

4、通过网上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

二、构建成开发环境

本网络课程使用Dreamwerver技术创建网页,Microsoft Access技术进行数据库管理,后台数据使用ASP技术。活动服务器页面(ASP)就是一个编程环境,在其中,可以混合使用HTML、脚本语言以及组件来创建服务器端功能强大的Internet应用程序。通过在HTML页面中加入脚本命令,创建一个HTML用户界面,通过使用组件包含一些商业逻辑规则。组件可以被脚本程序调用,也可以由其他的组件调用。当在Web站点中融入ASP功能后,用户调出站点内容,默认页面的扩展名是.asp;浏览器从服务器上请求ASP文件;服务器端脚本开始运行ASP;ASP文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开始处理,执行脚本命令,执行HTML页面内容;最后页面信息发送到浏览器。操作步骤:

1、安装IIS服务器。在开始菜单中单击[控制面板],在[控制面板]窗口中双击[添加或删除程序]图标,再在弹出的[添加或删除程序]对话框中选择[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然后在[WINDOWS组件向导]窗口中勾选[INTERNET信息服务(IIS)]选项,单击[下一步]开始安装,经过一段时间后安装操作完成。

2、设置站点属性。安装好IIS服务器后,在[控制面板]中单击管理工具,在弹出的[管理工具]窗口中双击[INTERNET信息服务]图标,打开[INTERNET信息服务]窗口,设置默认站点属性。在打开的属性对话框中点击“主目录”,更改默认的本地路径。

3、测试环境。安装完成后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上输入“localhost/text.aspx”假定text.aspx文档不存在,那么IE浏览器上一定会返回错误信息。至此,的运行环境基本构建完毕。

三、系统设计

1、系统结构设计

计算机应用网络课程开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它包括网络课程学习目标和每章节的学习目标。二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三是通用网络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在这里实现了网上互动,完成了网上答疑和最新文章。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在动态网站的设计中,合理地设计数据库结构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完整和统一。

本系统的后台数据库采用Access数据库,在IIS环境下运用ASP技术、HTML语言,通过ADO数据访问接口可以方便地操作Access数据库。根据网络课程系统功能的要求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设计了两个数据库并在两库中建立了4个表。

四、开发及设计

根据网络课程的功能,网站的设计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提供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如自学、讨论、实践活动、作业提交、在线测试、网上资源查询等活动的平台。后台的功能则是实现对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利用Dreamweaver网页设计软件进行网页的设计以及网站的管理和维护。

1、课程主界面的设计。学生登陆本学习网站,打开的网站首页,点击进入可直接进入学习页面。首页的设计包括教学圆地、在线交流、后台管理。

2、教学园地设计。教学园地的页面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程简介、课后作业。

3、互动平台的设计。输入用户名与密码进行登陆页面。在该页面中,用户可提交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回复其他人的提问。其代码略。

4、后台管理设计。网络课程后台是为了维护和更新网页。网站管理员可以通过输入密码和用户名进入后台,对页面中的用户、文章、留言进行管理。实现管理功能的代码略。

photoshop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通过对前台和后台两部分来实现的。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是网络课程的自主性,协作性,互动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网站还提供了对后台数据库的数据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

本系统用户界面友好,模块清晰,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通用性能好,实用性强,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兴玲 刘鹏 王焱.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