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能减排的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 节能减排 排污权交易 研究
排污权交易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新的市场措施,在节能减排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处理总值处理可控的指标范围内,通过市场手段的调整和运作并从法律、激层面建立有法可行的污染物排放制度。在政府和市场双重运作机制下,将排污权利作为一种特殊的买卖商品投放到市场当中去,以此来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排污权交易发源于美国。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也带来了环境的日益恶化,面对工业二氧化硫污染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考虑节能排污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对此提出了著名的排污权交易理论。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为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出台《清洁空气法》,《清洁空气法》中在明确空气质量目标时的同时也提出排污权交易的设想,并引用了“排放减少信用”概念,这是排污权交易设想第一次提出,也仅仅处于概念设想阶段。从1977年开始,美国以“排放减少信用”为中心先后制定了包括:补偿政策、泡泡政策、节余政策、银行政策等在内的排污权交易计划。1986年,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又扩大了政策范围,允许排污削减量的相互转让和交换,这为各工厂和企业在如何进行费用最小的污染削减方面提供了巨大空间。随后,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也相继效仿实行了排污权交易制度。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主要特点
排污交易制度作为一项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不仅可以将排污费用纳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改善企业排污、控污的相关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计划来实现对排放污染物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这样,即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又能够有效地调和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和有限的环境容量资源之间的矛盾。排污权交易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污染治理成本小。通常情况下,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会觉得自己进行拿出成本控制污染比购买污染物排污权要更加经济、实惠;而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高的企业通常会认为购买排污权比自己治理企业排污要更加节约成本,达到效果更加突出。所以,就会出现,排污、控污使用成本较低的企业主动通过市场将排污权出售给治理使用成本较高的排污、控污企业。
二是污染治理有效。在整体排污量控制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开展排污交易制度,可以促使排污量较大的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对自身排污量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选择、配置,这样,既达到了改善环境质量的整体目标的目的,还使得企业降低了自身排污量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污染源增加,环境恶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通过排污交易制度的市场化运行,当有新的污染源加入排污、控污管理系统时,污染企业会主动通过政府部门或者市场手段向已进入市场运作的排污企业购买允许排放量,这样,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总的排污、控污指标、污染负荷保持不变,新的排污企业则通过许可证交易得到了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现状
本文以国家节能排污试验点浙江省绍兴市为例,通过对绍兴市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的介绍来分析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现状。浙江省绍兴市是沿海城市,位于浙江北部、长三角南部,经济发达,2011年绍兴市GDP已经达到3291亿美元,中国企业500强有7家入主绍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也出现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能耗高、污染重等弱点,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企业的健康发展。如:2009年,全市产业结构中以高能耗、重污染为主要特点的纺织、印染、化工、制革、造纸等行业逐年增强。目前,环境污染总量已接近环境容量上限,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2007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省环保局决定,在绍兴市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同年8月,绍兴市通过了《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成功地进行了交易。经过三个多月的试运行后,同年11月,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
(一)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介绍
一是《绍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主要内容。引办法对绍兴市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从2007年11月1日起全市所有新建、扩建、技改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污量都必须通过排污交易获得。这一举动绍兴市各企业无偿获得排污许可证的历史;同时成立专门的排污交易管理部门“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并要求绍兴市所属的各县(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成立当地的交易中心。在具体的排污交易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市所有的排污交易行为都以“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为基础平台,未经过中心认可的交易行为被视为无效。此外,绍兴市环保局作为全市排污权储备交易活动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具有宏观调控作用,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由排污交易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全部用于全市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中。
二是明确排污权交易对象。在试点过程中,全市排污企业只有经过工程治理项目、结构调整减排项目等减排工作措施后所剩余的排污指标,经市环保部门专家组认定、审核后上交给市环保局并经得到确认后,才可以进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市场同相关企业进行交易。在排污权交易过程中,所有交易活动必须严格遵照规定程序进行办理;原有的无偿获取排污权的企业,当发生搬迁他地、破产、倒闭后,其排污权由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收回。
三是建立排污权储备交易部门。针对排污交易工作落实、开展,绍兴市政府专门成立“绍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受市政府的直接监督管理,通过对企业现存的多余排污权反复清理、沟通,最终,使得全市各企业主手中多余的排污权全部存入到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
四是建立排污权分配与审核监督制度。在开展排污权交易制度前,市内各企业可以无偿获得的排污权,未经过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许可审批,不能随意剥夺。排污、控污企业的交易行为只要符合规定,并经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审核确认后,即可进行交易。对企业通过交易所得的排污权,环保部门将通过污染监控系统和排污、控污申报制度以及飞行监测等手段来加强监督管,以确保排污权交易行为能够公开、公平、公正。
(二)绍兴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分析
一是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政府在起初刚刚开始优化配置环境容量资源时容易受到制约。由于市场不完善,排污权制度初具雏形,不成熟、不健全,而市场本身有着逐利的特点,使得一部分企业把污染物排放指标当作日后可以升值的增值产品,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是环境容量难以量化。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能够实行的重要前提是环境容量及其价值能够分解并通过市场再销售,但以目前科技水平而言,具体计算和操作难度较大,富余的环境容量难以精确计算、限制了总量控制等相关制度的实施。此外,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考核任用制度,使得一届地方领导往往出于自身业绩的政治考虑,通常会偏向政绩、发展经济而不充分考虑环境质量以及总量控制等,这样,对于排污权许可证的申请、审核、发放、监督和管理便流于形式。
三、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和法律制度落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实现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但与之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跟上脚步。目前,在法律层面还没有关于排污权制度方面法律、法规,属于空白领域。所以,我国排污、控污工作上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法律上能够建立并确认排污权交易制度,以便于它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分配。通过绍兴的排污交易制度试点开展,可知,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行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完整的、操作性强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在排污权交易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项目的选定、单位审核、许可证总量的认证、交易权分配等项工作,都涉及到大量的立法工作来给予支持。
(二)排污权交易市场不规范
目前,在我国的经济中,乡镇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乡镇企业有着“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它们所造成的工业排放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的50%以上。这决定着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基础信息、环境监测、具体执行等方面操作比较困难。此外,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存有剩余排污量指标的企业不肯拿到市场上进行出售;一些地区出于地方性保护的想法,明令禁止把排污权指标转让给其它地区等。
(三)总量控制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一是排污总量的合理确定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为基础,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作保证,但我国在这项排污、控污领域的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决定着排污总量控制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矛盾不可避免。当前的各地方政府的主要业绩核指标仍以GDP为主,这就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粗放型经济,而不注重环保节能,造成了粗放型经理经济增长与排污、控污总量控制的之间尖锐矛盾。
四、我国排污交易制度的出路
通过前文对浙江省绍兴市的排污交易制度的分析和阐述,笔者认为,排污交易制度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政策活力,对节能减排作用非常明显。只要政府部门能够重视发挥排污交易制度,按需所求,制定切合实际排污交易政策,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一定会有大的起色:
(一)建立和健全排污权的法规制度
首先,我国出台和完善环境政策的基本经验是先选代表性的几个点试点、再局部示范、最后全范围推广。2007年以来,政府先后在浙江省的嘉兴、绍兴等地试点排污权交易制度,重点加强了太湖流域COD交易平台建设和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试点工作。其次,加强排污交易机制的法制建设,是我国政府尝试运行排污权交易等环境政策改革的根本性基础,结合市场实际,逐步实现排污交易全程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最后,在修订《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时,应对有偿取得排污权和排污交易给予明确的法律地位。
(二)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排污权就是法权,就是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是排污交易机制运行的根本性保障。一方面必须监督管控排污、控污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是否遵守、执行排污交易制度;另一方面必须以行政手段规范交易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排污交易市场如果没有有序的市场秩序,有效的执法监管,排污交易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必须严格把关交易权许可和审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行政处罚制裁措施。
(三)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目前,在具体实施排污权交易政策的过程中尚有许多技术性难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大众对政策的认可,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排污技术课题的研发力度,为排污交易制度的有效推行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持。
(四)初次分配公平合理
因为我的排污交易制度还处超始阶段,所以,企业排污权的初次分配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排污权的初次分配能否公平将直接影响交易活动的正常运行。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明确市场中企业排污权的“产、权、责”的划分,明确国家环保部门是排污交易市场的行政部门,具有确定排污目标总量和初次分配责任,科学、合理的确定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条件、程序和时限要求。
(五)加强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
公平、有效的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必须使各类污染物排放处在有效的监控管理范围内。所以,应加强环保监督部门的监测和监管能力,如:扩大监测范围;保证对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有效监控;搭建排污、控污信息数据网络平台等,建立企业污染物排放台帐制度,通过上述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技术手段来保证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处在有效的监测、监控范围内。
(六)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首先,完善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明确市场政策的主要对象和作用范围是优化市场机制配置环境容量的关键所在。对于新加入企业,可以允许通常政府或者二级市场中获得排污指标,在交易价格设计上,应以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为主,防止出现交易垄断。对配额的交易进行跟踪监管,特别对跨区交易,避免因排污密集造成的污染局部地区集中排放现象。其次,排污权的转让必须经过当地环保部门提出申请后才能纳入环评审批管理程序。这样,通过严格的审批管理和立法手段,有效地遏制如:排污权非法转让;蓄意囤积、扰乱市场价格等行为,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排污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实现真正激活排污交易市场。
Abstract: Promoting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labeling vehicles and low—carbon vehicles i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and economic measure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xhaust emission of automobiles in Beijing. If 70% newly increased private cars are replaced by energy—saving ones in Beijing, the quantity of yearly saving fuel will range from 46400 tons to 48900 tons. NOX emissions will further reduce 25% if the emissions standard of China environmental labeling vehicles is revised by Europe Ⅴ emissions standards. Low—carbon vehicles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further advanced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performance. Government may promote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labeling vehicles and low—carbon vehicles via financial subsidies and tax preference.
关键词: 节能汽车;环境标志汽车;低碳汽车;节能减排效果
Key words: energy—saving vehicles;environmental labeling vehicles;low—carbon vehicles;effects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U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032—04
0 引言
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过快增长带来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2004年以来北京机动车年均增长12%,私家车年均增长15.5%,至2010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80.9万辆,年均行驶里程超过一万五千公里,消耗了全部10%以上的汽油、50%以上的柴油和几乎100%的煤油,成品油消耗总量达1095万吨[1]。2009年北京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占城市碳排放总量的17%,能耗占城市能耗总量的15%,双双高于7%的全国平均水平[2]。2009年北京市机动车CO排放71.58万吨,NOx排放8.77万吨,PM10排放0.38万吨,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7.95万吨,其中乘用车排放了89%的CO、87%的HC和65%的NOx[3]。在拥堵的路况下,尤其车速低于40km/h时,CO、NOX和PM等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比高速行驶时升高50%—70%[4]。
积极推广节能汽车和环境标志汽车,积极发展具有更好节能减排特性的低碳汽车,是北京市降低机动车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的重要技术经济措施。
1 北京节能环保汽车的节能减排效果
1.1 节能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提高的节能效果 节能汽车是指燃油经济性好,列入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目录的汽车。2010年6月18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公告了首批71种型号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目录,截至2011年10月共七批节能汽车推广目录,总计有40家企业142个品牌的476个车型纳入目录。北京现代的i30、瑞纳、悦动、伊兰特和雅绅特5个品牌的19种车型,北汽福田迷迪的2种车型,北京奔驰C180的1种车型,共计有7个品牌的22种车型被纳入目录,占比约为4.6%[5]。
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了GB19578—2004《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相关规章中提出了更严格的《节能汽车综合燃料消耗量限值》;2011年10月新修订的《节能汽车综合燃料消耗量限值》进一步提高了节能要求。
[关键词] 节能减排意愿 影响因素 实施概况 实施建议
一、企业节能减排实施概况
1.企业节能减排的实施背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加快,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的损耗也是非常之大,人类正面临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恶化的生态问题。节能减排也如箭在弦、势不可挡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开来。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此举符合全球利益,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据已有资料显示,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如不考虑短期投入因素,除能依靠政府方针政策上的倾斜外,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经济利益,对企业长期发展而言是利在千秋的。在今天的经济环境背景下,节能减排趋势日益加强,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客观发展趋势。
2.江西企业节能减排的实施概况。进人“十一五”以来,江西把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放在重要战略地位,通过一系列的政府调查工作,搭建“江西省节能减排科技服务平台”,整合节能减排优势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了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保证了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得到全面落实。
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企业的基本情况”,收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数据,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关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大致情况如下:首先,企业节能减排建立的制度比较均匀,主要是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节能减排考核制以及能源消费统计与报告制度等,但制度建立的不够完善;其次,有71%的企业设有专门的节能减排的工作人员看出大部分企业愿意进行节能减排的工作,整个节能减排环境良好,但由于一些因素影响的原因,导致了这些进行节能减排的企业相关专员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大;第三,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进行充分的支持与引导,但是缺乏有力度的监管措施。
3.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所面对的问题。(1)企业重视度不够,缺乏开展节能的积极性。从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制度的认证和建立、节能环保人力与资金的投入研究显示: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上认证比较基础、反映冷淡,制度建立的执行力度都普遍不高,不完善是节能减排的瓶颈问题;大部分企业愿意进行节能减排的工作,整个节能减排环境良好,但由于相关因素影响的原因,导致了企业节能减排的专员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大。(2)缺少技术、资金的支持。一方面,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无法准确及时的了解和选择节能降耗技术产品;另一方面,自身资金的限制,使企业在考虑节能减排成本与收益时的风险系数增加。(3)节能成本较高,收益比率难以控制。在目前情况下,部分企业认为投入资金购买节能减排系统,成本高,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其效用,是否投入产出平衡还是未知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节能减排的风险。(4)节能减排的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政府应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前还是监督惩治为主,激励政策为辅,不能为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保驾护航。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推进和支持企业节能减排过程面临诸多风险:节能减排项目前期投资大,回报慢,风险不确定性高,使银行无法对项目前景、收益程度等做出准确判断。这时银行金融机构基于自身考量会慎重给予企业融资、信贷优惠,会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二、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者通过研究调查(问卷、访谈)获取企业内节能减排的相关工作情况,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相关因素,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企业节能减排的“五力模型”,即企业节能减排的五种驱动力量。在这个“五力模型”中,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核心,是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根本驱动力量,其他四种力量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驱动力来运转的。
1.企业经济利润。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最终的归宿点都是对于经济利润的追求,经济利润给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而言,企业的经济利润是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最重要因素。影响企业经济利润的因素很多,包括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节能减排的生产科技水平)、能源价格、企业节能减排的生产成本、企业节能产品的市场销售量与认可度、企业节能的成本收益之比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收益,从而影响着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因此,这些都是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子因素。
2.经营者价值观。经营者价值观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所遵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组织文化形成的根源,能够影响企业所有成员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价值观。对于企业的节能减排,企业经营者如果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并且践行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去,并且为企业所有成员树立一个节能减排的标杆,将节能减排的价值准则制度化,用制度来引导整个企业都投入到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去。
3.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压力。节能减排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研究发现,表现出很强竞争力的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做了很多节能环保的好事。企业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渐超越原有的以资本技术和设备为基础的硬实力,转向了软实力,主要包括企业社会形象、公信力、品牌影响力等,当前的社会需求早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物美价廉,它包括节能减排、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资源等这些全球性的难题。倡导节能减排的企业将为自己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媒体舆论都将给企业来无形的社会压力,这也会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
4.政府的监管与扶持。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执法和监察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重视和投入力度,而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激励政策也直接影响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政府的扶持力度也将大大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意愿。这些扶持不单是政策税收上的优惠,还包括节能减排需要的资金提供。企业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更好的实施节能减排工作。
5.竞争者与客户的节能减排偏好。在五种驱动力量中,竞争者与客户的节能减排偏好是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同一行业中,竞争者的节能减排标准将作为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重要参考标准,他们的实施成本将重要影响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对于客户的节能减排的偏好,是企业节能减排的真正的源动力,只有契合了客户的标准才能真正获得客户的认可,从而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获得收益。
三、企业节能减排的实施建议
1.政府。首先,要加强宏观调控,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次,政府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市场化,同时建立健全的节能评估审查和评价制度。再次,政府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规章体系、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工作问责制,同时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方面的合作,开拓企业节能减排的资金来源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如降低所得税、增值税等,加大投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最后,提高全民节约意识,发挥政府节能表率作用。
2.企业。企业自身应该提高节能减排的工作积极性,重视并积极推动此项兼具社会责任的任务的展开,同时主动了解政府相关激励和优惠政策,有效配置资金,以降低节能减排的成本。另外,企业应当完善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企业认为,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监督管理、队伍建设、宣传教育等均应作为抓好节能减排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认可程度较高的是宣传教育与制度建设,稳定成熟的环保、节能管理方法和措施是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的保证。
最后,还应加强企业间交流,致力技术创新。企业要兼顾节能减排的长远意义,加强企业之间技术沟通交流,搭建一个企业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3.社会公众。作为社会公众,营造节能减排的舆论氛围,适时开展节能减排相关的主题活动和表彰奖励,发挥媒体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培养公众的节能减排的意识,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践行节能减排,使用节能的产品;由此,更加迅速的推进企业的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黄生琪,周菊华:我国节能减排的意义、现状及措施[J].节能技术, 2008(2)
关键词: 航运业 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形态。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仍是全国能耗和碳排放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约占总能耗的8%左右,而当前航运公司燃油成本占运营成本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因此,如何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已成为当前航运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2]。
1.航运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1.1国际航运业碳排放现状
相关资料统计,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行业和制造业,占总排放量的56.3%,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6%,而航运业碳排放量仅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30%。就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水平而言,公路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据首位,为72.9%,航运业碳的碳排放量仅占交通运输行业的13.8%。
1.2我国航运业能耗、碳排放现状
我国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油品消耗量约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33%,其中水运行业每年消费的能源总量大约占交通运输业的1/4左右。虽然就排放比例而言,我国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业)的碳排放总量较低,但其能耗和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其他行业。
2.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2.1国际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1997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2015到2019年间建造的船舶需改善能效达到10%,2020到2024年间建造的船舶能效增至20%,而2024年后建成的船舶能效需达到30%,营运船将建立改善能源效率机制,实施船舶能效管理计划。
2.2国内航运业的节能减排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实施,受国际大背景的影响,我国航运业节能减排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如制定了节能减排措施,编制修订了相关部门规章等,但是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节能管理机制不不健全
随着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有交通节能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而行之有效的节能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抓手,使得国家、行业相关节能文件得不到充分的落实。
2.2.2运力结构调整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
实施运力结构调整是航运业节能降耗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表现为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船舶吨位,从而大大降低燃油单耗,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和手段。
2.2.3节能基础工作薄弱
航运业能源消耗统计、节能标准制定及节能措施研究等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仅造成政府的宏观节能决策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而且使节能监管缺少技术标准的支撑。目前,航运业虽然有能源消耗统计报告制度,但航运业能源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能源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2.2.4能耗增长源头控制尚不完善
航运业尚未建立限制高耗能设备的准入机制,使行业能耗增长的源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新建船舶及购置的二手船舶投入运营前没有经过必要的能效审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其结果必然是继续走“先浪费、后治理”之路。
3.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
航运业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工作所涉及的环节多、任务艰巨。因此,明晰各项工作的关系有利于航运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低碳发展。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具体建议如下:
3.1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航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突出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使航运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行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4]。
3.2完善体制和机制。
实现航运低碳发展,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航运低碳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可交易许可制度、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等。通过政府推进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有效促进航运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落实,形成节能减排工作有部门主抓、有相关部门协助抓、有业务部门具体抓、各方面共同协作并努力推进的工作机制[5]。
3.3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在行业现有能源统计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航运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建立航运业能耗排放清单数据库,增强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4提升航运核心装备的能效水平。
通过制定新投入市场船舶的能效和排放限值准入标准,禁止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或要求的船舶投入船舶运输营运市场,从源头上控制航运船舶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问题,有效地实现航运低碳发展。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如何分解和控制上述目标,市场机制是有效方式之一。这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将低碳市场机制建设与低碳政策机制建设有机结合[6]。
3.5加强航运企业能力建设。
进一步明确航运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航运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体系,加强节能减排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涉及航运全过程的节油技术和措施的应用,加强节能减排替代性技术的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
结语
提高船舶能效,促进航运业低碳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必然会加快航运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有关管理体制的转变,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中国航运主管部门、航运企业及有关单位只有积极行动,及早应对,才能使中国航运业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不会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迎接挑战,赶超世界航运、造船强国,在新的历史起点占据有利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碧英.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J].工程研究,2012,4(3):260-269.
[2]叶丹.低碳经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J].水运管理,2010,32(9):17-19.
[3]李建丽,真虹,徐凯.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比较优势[J].水运管理,2010。32(3):14-16.
[4]徐建豪,龚安祥.中国航运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海运,2011,34(11):42-44.
[5]王清斌,杨华龙,杨增海等.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0,26(4):72-75.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可持续和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是构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间的和谐关系,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节能减排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分析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节能减排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低碳经济;公共管理;节能管理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呵呵减排技术的创新、船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每年GDP增长率呈现两位数,近几年经济进入新常态,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是巨大,这已经引起温室效应等气候现象,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率比2005降低40%-45%。2008年我国首次出台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规范了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工作,同时也为公共机构低碳管理提高了制度保障。
一、低碳背景下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1.职责不明确,监督不到位
当前我国公共机构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职责和权利分配不清,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比如国务院《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第4条规定: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在中央政府层面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主管全国节能工作,并负责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等宏观管理工作,省级以下地方政府部门根据其职责的分工,节能工作由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但是这种负责制度容易导致职责混乱,不利于节能管理和低碳减排的实施,再有就是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的之间的责任分配不清,没有进行有效的责任的划分,从而降低低碳管理的工作效率。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各部门经常将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会出现为了达到部门的经济目标,能源浪费现象的出现,还没有特别的监督制度对其进行制约,如此以来低碳节能更无从谈起。
2.管理观念滞后,低碳意识淡薄
当前公共机构的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对节能管理的认识不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略节能减排和低碳管理。还有公共机构的的支出都是由财政拨款,工作人员无须担心成本的问题,只要把需要的产品或者材料购置齐全就可以,久而久之养成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节能管理的滞后。再有公共物品具有垄断性的性质,垄断意味着不存在竞争压力,这也是能源消耗量高和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供热公司的计费标准问题,无论按流量标准计算暖气费如何节约能源,目前许多地方的供热公司仍然是按面积计费,因为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不管是否节约能源,而且这些垄断公共部门的背后总有政府在支持着他们这些浪费行为。
二、提升低碳背景下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路径
1.明确职责,加强监督力度
在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过程中,要明确个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之间的职责,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的的局面。如果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职位存在空缺,即使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都会出现执行不够、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大都设置专门的低碳管理机构,拥有独立的编制、预算和稳定的活动资金来源,对全国的低碳管理工作实行或高或低的集中管理。虽然我国在2008年已经制定了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制度,但并没有设置相应的低碳管理机构来明确各人员的职责。
2.确定低碳配额制度
公共机构具有公益性的特殊性质,但机构和企业具有共同的目的就是争取利益最大化。公共机构的物品购置的资金来自财政拨款,这就导致公共机构不计成本的追求自身的利益。如果单单给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进行定额的限制,公共机构尽管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可能会置若罔闻。但是,如果节能指标可以通过交易来获取利益,节能费用低的公共部门就愿意通过节能,大幅度的减少碳排放,然后通过卖出多余部分而获利,低碳配额交易制度是实现能耗总量控制,促进公共机构进一步减少碳排放的主要手段。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为了达到生态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局面,我国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深入发展前提下,节能减排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一大指标。公共机构应该认清自身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不足,进行积极改正,达到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节能减排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周健梅.公共机构低碳管理的制度安排[J].探索与争鸣,2014(12):24-27
[2]刘利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
在这个暑假,我对我们家的节能减排情况进行了调查。爸爸曾经管理过一个国家863计划支持的节能灯项目,所以他是我们家节能减排的先锋,他特别注重绿色消费的理念。妈妈是个中学老师,平时在学校经常向学生灌输节能减排的意识,她是我们家节能减排的主要执行者。我是一名小学生,在学校经常参加环保方面的宣传和实践活动,我也是一个小小环境保护使者。
就在前年,我们家购买了新车和装修了新房。为了决定买什么样的车,当时家里还开展了讨论,最后的结果是买了辆1.6升排量的车。为此爸爸还受到了同事们的调侃,说他等于没买新车,因为他原来开的也是1.6升排量的,爸爸解释说,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买小排量的车就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最近汽油价格上涨了,那些叔叔们都夸爸爸有眼光。装修新房时,为了节能爸爸也没有少动脑筋,家里21盏照明灯都选用了节能灯,3盏背景灯也选用了LED节能灯。在购买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等电器时也都选用了能耗标识尽可能低的节能产品。为了提高房子的节能效果,在装修时还选用了“双层真空”节能门窗玻璃。爸爸介绍说,节能灯的每瓦光通量能达到60流明以上,而普通灯泡每瓦的光通量一般都在10流明以下,使用同样功率的节能灯要比普通灯泡节约5-6倍的能源。一个7W的节能灯相当于一个40W普通灯泡的亮度,折算成电费,一个8000小时寿命周期的节能灯使用下来可以省下约160元电费,相当于320度电。经过初步测算,我们家仅在电方面由于使用了低能耗的电器和节能灯,一年可以省下约1200元电费,相当于2400度电,为国家节约了960公斤标煤(1度电=400克标煤),减排了约2392公斤二氧化碳,相当于减排了652公斤碳(节约1度电=减排0.997公斤二氧化碳=减排0.272公斤碳),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妈妈对家里的垃圾做了分类处理,将可以回收的废品进行收集,不可回收的垃圾交由物业统一收集。据有关研究表明,回收一吨的废纸可以再生800公斤的再生纸,可以少砍伐17棵大树。为了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妈妈经常用淘米和洗菜的水浇阳台上的植物。为了尽可能的少使用塑料袋,妈妈每次去超市购物都自备环保袋。家里的废电池由我负责收集,我把废电池收集在旧的可乐瓶里,在地下储藏室已存满了三大瓶废电池。我们家除了上面已介绍的节能减排措施以外,平时还养成了随手关灯、及时拔掉未在工作的电器插头等节能减排的好习惯。
我们家的节能减排尽管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难点。有些好的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比如:在购买家用电器时一定要注意能耗标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空调、冰箱和电热水器等家电都贴有能效标识,共五个等级。等级越低表示产品越节电,等级最高的5级,表示未来要淘汰的高耗能产品。在购买节能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认证标识,标记为“CQC”,要注意购买质量好的产品,如果购买了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使用寿命很短且频闪严重,不仅起不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用眼健康。
从我们家的节能减排调查情况来看,目前主要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我们小区尽管已实现了垃圾的集中收集,但还没有标准化的分类,如果能够按照“可回收、厨余、有害和其他”等形式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那将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外一个难点就是废电池的处理,家里将废电池进行了收集,但目前能够进行科学处理的单位还很少,我们家的废电池至今还只能躺在储藏室里。这些难点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我们每个人去努力想办法解决。
政策推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20__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今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20__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仍然增长过快。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仅3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而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偏高。从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来看,火电供电煤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25%,乙烯综合能耗高31%。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已经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也提出,到20__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准煤左右,年均增长4%。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将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总理在4月27日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的讲话成为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总动员令。而新华社6月3日受权《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更是打响了节能减排的发令枪。可以预期的是,未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将成为节能减排重要工作内容,对国内资本市场上不同上市公司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产生新投资机会
在政策面持续推动下,随着工作的推进和深入,节能减排作用明显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由此为相关上市公司带来显著的发展机遇。实施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上市公司有望成为20__年环保节能战略中的一大突出受益板块。《京都议定书》规定了除美国之外的发达国家在20__年至20__年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而发达国家完不成的任务,可以通过若干种机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完成,其中一种就是CDM(清洁发展机制),即发达国家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产生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额度,就可以算到自己的名下。这一机制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收入,还有利于环境保护。目前上市公司中三爱富、巨化股份、柳化股份、南钢股份、天富热电值得关注。
目前,关于环境审计风险的定义主要有如下的观点。海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2)认为,环境审计风险包括两方面: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和独立环境报告未能公允地反映其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和独立环境报告已公允地反映其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并据以可能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甚至作出错误审计结论。余先仕等(2002)认为,环境审计风险是由于环境审计所处的内外环境和被审计对象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环境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偏离,而使环境审计机构和人员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周泽红(2003)认为,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实施环境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就是环境审计风险。刘长翠(2005)认为,对完整的环境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理解,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以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且包括环境管理风险可能导致企业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可能性。蔡春等(2006)认为,环境审计风险是指在环境审计的过程中,由于环境会计报告存在重大的错报和漏报、环境政策的执行存在着重大的不合法行为、环境管理系统存在着重大的漏洞、环境管理活动存在着绩效的重大偏差,而审计师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过程中或者由于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而导致遭受损失或不利等不期望出现结果的可能性,它包括重大节能减排错报风险和节能减排检查风险这两个要素。
二、环境审计风险模型的界定
周泽红(2003)提出:环境审计风险同其他审计项目的审计风险一样具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大要素。审计风险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刘长翠等(2005)提出:环境审计风险要素包括环境会计风险、环境管理风险和环境检查风险。将理想的环境审计风险模型作如下表示:环境审计风险=环境会计风险×环境管理风险×环境检查风险。蔡春等(2006)认为:环境审计风险一样可以采用以下的模型进行评估,即: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评估的固有风险×评估的控制风险×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笔者认为根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漏报风险×检查风险,节能减排审计风险的模型应该是:可接受的节能减排审计风险=重大节能减排错漏报风险×可接受的节能减排检查风险。其中重大节能减排错漏报风险又应该包括节能减排固有风险,节能减排内部会计风险和节能减排内部管理风险。其中节能减排固有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以及外部环境、政策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重大差错的可能性。节能减排内部会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节能减排会计报告和各会计账户余额,以及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财务、会计控制发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节能减排内部管理风险是指节能减排内部管理控制也不能规避的风险。因此节能减排审计风险模型应该为:
可接受的节能减排审计风险=重大节能减排错漏报风险×可接受的节能减排检查风险。
可接受的节能减排审计风险=企业节能减排固有风险×节能减排内部会汁风险×节能减排内部管理风险×可接受的节能减排检查风险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见表1:
三、风险导向下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模式
节能减排审计过程在风险导向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而且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要考虑风险。第一阶段为审前阶段,在审计项目确定后,审计人员需要做审前准备,包括选择具有胜任能力的人员组成审计组,通过网络或向被审计单位收集节能减排企业的背景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如产量、利税等基本情况,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污染物的种类、产生量、毒性及其处置与达标排放情况,己有环保设施的技术水平和运转情况,内部控制情况等。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程序,从而了解企业的风险程度,优先考虑高风险领域,确定重大错漏报领域。编制审计计划,发放问卷调查,对产品生产或服务中存在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管理现状,尤其是单位领导与职工的环境意识进行调查。同时需要聘请节能减排的专家以及就已经了解的情况和审计计划对参与审计的人员进行审前培训。
节能减排审计的第二个阶段是现场实施,审计人员首先需要与被审计单位开进点会,就审计的目的、审计的范围、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组人员的构成、审计花费的时间、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帮助以及资料等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然后,审计人员需要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实施的多少是直接与环境审计风险密切相关的。在企业的环境固有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通过了解企业发现其有完善的内部环境会计、管理控制制度,则需要实施较多的控制测试来验证是否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管理控制真的得到执行,而且有效。如果在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时就发现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管理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控制制度,说明企业的内部环境会计风险和内部环境管理控制风险很大,则他们只需要执行很少或不执行控制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对于存在重大风险的事项进行实质性测试,整理收集的相关证据,并形成审计报告初稿,与管理当局交流发现的问题。
最后一个阶段是审计报告及资料整理阶段。在该阶段,审计人员在该阶段需要分析综合审计证据。在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时,仍然需要应用分析程序来分析是否被审计单位仍然还存在重大风险,对取得的证据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按照业务的性质,或者所查出的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作为编制审计报告的依据。主任会计师或合伙人需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做最后一次审核,然后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沟通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报告定稿,并下发审计意见书。最后,审计机构需要对该次审计的情况作质量评价,整理汇总所有的审计资料,形成工作底稿。另外,审计人员或机构还需要执行后续审计,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展开,如问题是否得到及时纠正,改进措施是否得力,审计提出的意见或措施是否合理、正确等。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较严重的单位,必须进行后续审计,以达到纠正改进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结果最终形成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一般包括如下内容:该次节能减排审计审计主题;审计计划和程序、审计结果、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意见以及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存在的分歧等问题。具体审计报告的结构分析见表1。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建筑,节能减排,能耗,研究进展
1概述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呼声高涨,全世界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和组织正积极开展低碳研究[1-4]。在这种大环境下,低碳建筑是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概念,通常认为低碳建筑是在满足人类居住要求的同时,通过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2排放量的建筑。低碳建筑在设计阶段以及全寿命期内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明确要求,其目标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减排,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回顾总结低碳建筑的设计原理、研究进展及在国内外的工程应用,探讨了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
2技术背景
2.1低碳建筑的内涵
其目标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尽量节能减排,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低碳建筑的内涵要求建筑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即在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碳排放,以减少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此外,低碳建筑还要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实现人类、自然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综上,低碳建筑会在设计阶段制定详细的减排方案,而在建筑的各使用期内会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回收再利用等手段减少碳排放,其能耗与排放均小于常规建筑。
2.2低碳建筑的特点
总体来说,低碳建筑主要有4个特点:节能、环保、绿色、低排放。与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不同,低碳建筑的概念更广,它考虑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也将低碳技术作为考量标准之一,尽可能使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优。由于低碳建筑不仅包括建筑自身,还与交通和市政配套等相关,因此,可认为其包含了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相当于它们的进一步延伸。从设计理念上看,除了达到节能的目的,低碳建筑还将提高空气质量、增加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作为设计目标,最终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尽可能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低碳建筑研究的深入,其与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反而更接近。由此可见,低碳建筑相当于建筑领域的一次新革命,其意义已经远超节能、绿色等目的,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设计理念。
3低碳建筑在国外的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
近几十年来,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节能减排相关方面的工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政策和法规上看,英国在2007年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承诺了2020年以及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年后,英国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该计划涵盖全国土木、工业等多个领域,表明该国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美国,政府在2003年的政府文件《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中提出未来要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率,此外,美国还在各个州采用减税的形式支持低碳建筑的发展;德国在2002年制定了建筑能耗标准《能源节约法》,对国内所有节能材料和设施均作出统一规定和节能要求,新法规可使能耗较之前的规定进一步降低约30%;在日本,节能减排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降低能耗甚至覆盖到节能管理工作中,且政府会对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跟踪。除上述国家外,其他欧美国家也有使用一些节能减排手段来建造低碳建筑并与节能减排经验丰富的国家合作。从节能技术上看,英国主要运用常规节能技术和创新节能技术,前者从护结构和新能源利用出发,主要利用节能材料、设施、清洁能源等实现节能减排,后者从智能角度对传统电器进行改造,制造出智能空调、绿色洗衣机、节能灯等;美国、德国等国家则将节能技术划分为建筑本体的节能、建筑设备的节能和建筑热环境的节能,其实质和英国的节能技术划分基本相同。
4低碳建筑在中国的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2020年的能耗减排量将比2005年的进一步减少约40%。在政策上,我国当前有两部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此外,国家和地方均颁布了许多法规和鼓励性政策,对部分建筑进行了强制规定和采取了相应的惩处措施。随着科技发展与深化合作,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主要有以下方面: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这项技术从控制角度出发,能极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2)热泵应用技术。这项技术的实质在于采用少量电能来完成热量的转移,其利用对象为水热源和空气源。如能量桩技术,通过在桩身布置一定数量和长度的地埋管,利用电能循环液从地表流向深层并返回地面,由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层温度较稳定,基于换热条件,夏天可降低循环液的温度,冬天可提高循环液的温度,再辅以空气压缩技术,则可完全实现建筑的制冷和供热,同时保证环境的清洁;3)变频空调技术。这项技术实质在于根据电量负荷变化智能调节送风量,该技术可大幅降低风机动力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此外,空调余热回收技术、热电联产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等也已经在建筑中使用[5-8]。
5结语
本文介绍了低碳建筑的研究背景、设计原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工程应用。低碳建筑是一种新兴产业,尽管相关法规和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但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国家、政府的推动,低碳建筑未来必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ChenGQ,ChenH,ChenZM,etal.Low-carbonbuildingas-sessmentandmulti-scaleinput-outputanalysis[J].Communi-cationsinNonlinearScienceandNumericalSimulation,2011,16(1):583-595.
[2]TuohyP,RoafS,NicolF,etal.Twentyfirstcenturystandardsforthermalcomfort:fosteringlowcarbonbuildingdesignandoperation[J].ArchitecturalScienceReview,2010,53(1):78-86.
[3]OmerAM.Focusonlowcarbontechnologies:Thepositivesolu-tion[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08,12(9):2331-2357.
[4]DaGracaCarvalhoM,BonifacioM,DechampsP.Buildingalowcarbonsociety[J].Energy,2011,36(4):1842-1847.
[5]陈力莅,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32(5):79-80.
[6]王崇杰,薛一冰.节能减排与低碳建筑[J].工程力学,2010,27(S2):42-47.
[7]王俊,王有为,林海燕,等.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2013,29(10):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