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

第1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兴趣爱好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确定了“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是善于利用现场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资金条件有限,办学条件有限,所以我们更要善于利用和抓住现有的资源来开发适合我们本校学生的课程资源,设计校本课程时要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具体的乡土校本课程可以把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劳动技术课”,根据地区需要改为符合本地农情的“农业技术课”,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条件带领学生在自家土地上进行种植和养殖,成为我们乡村致富的小能手。

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不是专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是教师,本校教师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办学特色,了解我们的学生,而专家团队有的是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但是缺少一线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他们也不可能一个个的对农村小学的学生进行走访研究。因此我们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有利于形成本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员参与”意识欠缺,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占主体地位,而校长、参与研究的专家、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的有关人事只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者,他们共同构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任何一方都可以针对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大家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通过不断的交流与探讨最终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和大家都认可的校本课程。

二、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师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提炼核心素养,打造一支高尚的教师队伍。近几年国家下大力量对农村学校进行投入,每年都新招聘教师来补充农村小学教师的缺口,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成长梯度存在着断层,我们堂邑镇中心小学每年都针对新入职三年的教师进行教师培训,以老教师带动新教师,开展新老教师交流会,观看师德教育宣传片,开办道德讲堂,夸夸自己身边的好老师,以真实的实例来教育老师感动老师。

加强外出培训和实地考察建立一支强大的校本课程团队。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优先安排三年以下的教师进行外出培训、进城培训和参加本校的校本课程培训。经常性的组织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外来专家进校培训积极邀请家长进校园和教师一起学习和成长,让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学生、专家打成一片,形成一支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新型团队。

三、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上好校本课,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葫芦文化课

我们学校位于堂邑镇,是典型的一所农村小学,对于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开发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动脑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因地制宜的开展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

堂邑镇是中国的葫芦文化之乡,这里的葫芦远近闻名,这里的葫芦文化源远流长。现有的资源给了我们教师、家长和孩子们很多灵感。我们的家长个个都是葫芦专家、个个都是葫芦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把我们当地的“专家”请进教室,他们就是我们孩子们的教师,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和专家学习画葫芦、烙葫芦、说葫芦、讲葫芦。

画葫芦简单的说就是在葫芦上作画,对于刚入门学习这门课的学生我们先让他们体验在葫芦上作画。针对你想画什么,先在纸上构思,画出你的作品的初稿,根据你的初稿要选择适合大小、形状的葫芦。

烙葫芦可没这么简单了,对于有一定葫芦绘画基础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继续学习葫芦文化课,来学习烙葫芦。首先需要准备学生专用的电烙铁和葫芦,电烙铁的选择需要根据作画的大小更换不同的型号。先用铅笔在葫芦上描画出想要绘画的线条和轮廓,相当于打了一个草稿,这样成功的几率比较大。

第2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物理校本课程;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正成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经济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城市中学组织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然而,在师资短缺、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课改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很多,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新课改大多只能说说而已,无法真正落实。农村学校要推行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构建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是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突破口。

1.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表现为理论层面的探讨多,教育部门的倡导多,谈个人的见解多,但反映教学实践的少,能够反映农村学校特色的更是缺乏。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我们深感农村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具体的教育内容,而具体的教育内容又无法脱离农村学校所处的地域实际。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充分整合农村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出具有农村特色的物理校本课程,对于满足农村中学的学生发展需求,同时提升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2.“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概念界定

“原生态”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一种形态。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原生态”学习平台是指有选择地整合这些社会资源而创设的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的一种开放式学习环境。构建高中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则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多渠道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有关物理现象的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基于课程建设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实践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民生,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能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的物理校本课程。

3.“原生态”学习平台的特点

“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构建依托于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由于农村课程资源的独特性,使得“原生态”学习平台与其他学习平台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亲历性。农村的社会资源就是农村孩子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物。在以农村课程资源搭建的学习平台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丰富的话题可谈,这种平台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讲弹力时,我们引入弹弓的例子,讲平抛时引入石子打水漂的例子,农村的孩子都有很多经验可谈。

二是实践性。“原生态”学习平台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调查、访问、感受、体味周围的世界。例如在讲“节电小常识”的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调查家里和附近村民的不必要的耗能现象,并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投入节电节能的行列。

4.如何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

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是我们开发物理校本课程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分三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一是确定利用农村本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这一部分研究我们首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师生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师生的需求,本次问卷共投放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23份。其次全课题组教师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多次研讨,最终制定出以下几个策略:(1)立足课堂,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2)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程资源;(3)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的课程资源;(4)充分利用教师、学生、家长这一重要的“人本资源”。

二是研究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途径和方法。经过查阅大量书籍资料,最终我们确定采用分层的方式构建我们的学习平台。主要是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问卷的结果显示有的学生希望校本课程能够弥补他书本知识的不足,有的学生希望校本课程能让他学到一些有实际用途的技能,有的学生希望能在上物理校本课时进行一些科技小制作等等,本着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我们精心设计了“原生态”学习平台几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构建目标。

三是研究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模块设计。在明确了分层构建“原生态”学习平台的方案后,学习平台应该涉及哪些内容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重点。经过课题组半年的调查、研究论证,以及学生的需求,最终商定构建的学习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物理学史模块;(2)生活中的物理模块;(3)小发明模块;(4)科技与物理模块。

构建物理“原生态”学习平台只是我们开发和利用农村社会资源推进校本课程发展的第一步。我们坚信,虽然农村学校的课程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但是农村学校只要立足本地,放开手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便可以将自身劣势转化为优势,推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改进,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军,黄益辉.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探究[J].商情,2009(10)

[2]郭文良,付翠玲.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校长阅刊,2006(9)

第3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1—0024—01

一、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从“实践理性”的方面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普通文化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之间,都是互相补充的关系。要使这些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必须以“实践理性”解决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个课程之间“一手硬、一手软”的“两层皮”现状。这种“化解”要从农村初中课程的根部出发,也就是使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和为“三农”服务的要求与农村初中课程的内容相统一,建立一个一元化的农村初中课程体系,要使校本课程得到立足的空间,必须与国家课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得到提高。这就是追求增强课程发展活力和课程有序发展的,也就是要追求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完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从体制上保证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自,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引导农村教师积极地开发与本地农村特色相结合,适合于本地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新课程;同时要激励教师在认证其可行性基础上敢于对国家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编,实现“课程的校本化”。

我国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采取“自下而上”的课程发展策略,从而保障教师的专业自利,即“实践——评估——开发”的简单模式。主要是为了鼓励每个教师都对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积极性。让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改革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这种模式是课程改革的一种实践研究,也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制。

三、采取适合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方式

让农村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种进步,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缺乏课程改革的经验,所以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然而,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他们特别需要既能反映校本课程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的示范与引导。调查资料显示,在观摩教学、教研活动、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等四种教师培训方式中,最受农村教师欢迎的是观摩教学和教研活动。因为这些方式与他们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解决他们课程开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目前许多地方普遍采用的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等方式却不受欢迎。这是因为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往往不符合农村学校的实际,而且时间较短,难以解决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

四、建立多方面结合的课程发展支持系统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的,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性的,而最终的决策应当由所有参与教育实践的人共同决定。”这说明校本课程的改革发展是教师和多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的行为。要想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建立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家长、社区为主要参与者的校本课程发展组织。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建立包括校长、教师、社区人士、家长和高校教育理论工作者为主的“学习型组织”。比如,农村初中开设“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学校可以把当地农技推广站的专业人士和农民企业家请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课,上课地点也可以改在农民的试验田或种植、养殖专业户的基地。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和农户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人士之间建立起交流、开放、对话、合作的平台,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机制。当然,这个“学习型组织”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要有一段差距,需要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各方面的努力。

五、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

第4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绘本课程;开发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08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57

几年前,我有幸作为学校的青年教师代表赴临淄区金茵小学参加新教育读写绘实验课程的培训。在报告厅,我们享受一般地听了常丽华老师的一节绘本课。课堂上,无论是那一张张绘本彩页幻灯片,还是常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授,孩子们如痴如醉地聆听,手舞足蹈地配合,都完完全全地把我给吸引住了。后来,我开始试着认识并近距离接近这位魅力无穷的语文名师……渐渐地,我与常丽华老师成了关系不错的好朋友,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她在指导学生绘本阅读方面给了我许多启发。

一、为什么要在农村小学做绘本阅读课程

什么是绘本?绘本是20世纪产生的图书品种,是人类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

众所周知,绘本是一二年级学生的最佳营养,它源于国外,价格十分昂贵,仅仅一个小故事,就要花费二三十块钱,农村的孩子根本就可望而不可及。我想,我要用我的付出,借助学校教室里多媒体的优势,让孩子们在家庭经济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依然享受到这种文化营养的滋润,让他们能因为我而有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二、如何在农村小学开设绘本阅读课程

一开始,我把数码相机调到微距,拍摄了一本又一本童书、图画书,再把清晰的照片传到电脑上,用“光影魔术手”加工成一张又一张电子图片,并为每一张电子图片按页码序号依次命名,我把每一部绘本都装在一个“文件夹”里,并将此文件夹命名为其所装绘本的名字,然后在课上借助多媒体与全班进行师生共读。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可以专门下载绘本的网站。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和晚上时间马不停蹄地下载了近四百本电子绘本,并一页页地排好序,一册册地归好类。除此之外,我利用假期时间跑遍了临淄城区的所有书店,为孩子们定期采购绘本,组建了我们班特有的“班级书屋”。

就这样,一台电脑、一部投影仪、一块容量足够大的U盘、一个“文件夹”,轻轻松松地满足了农村学生的绘本阅读愿望。直到今天,我们班的孩子们都在享受着这种“免费阅读”,陶醉其中的感觉真好。

三、怎样带领农村小学学生进行绘本共读学习

(一)初级阶段,可让学生“原版”写绘

学生初次接触绘本与写绘,对一切还未能熟知详解,在这一阶段,我利用校本教材或多媒体将绘本的原版展示给学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做成幻灯片,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

阅读过后,写绘活动便开始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读写绘的核心在“读”而不在“画”,所以,我对学生的绘画以鼓励为主,从不做过多的拘泥。纸型尽量以A4为主,便于学生以“连环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当然,一段时间过后,我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以若干小纸张的形式出现,订成画册。

(二)大胆想象,期待阅读

在共同阅读一个新的绘本之前,我先让学生赏读绘本的封面,猜一猜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以推测故事情节,无论结果是顺理成章,还是出人意料,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对阅读怀有更深的期待。

(三)不同时段,呈现不同的“写”

在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业生产,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学生口述,家长执笔”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我还是将“写”的工作赋予学生本身,这样一来,对他们自身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最初阶段可只“绘”不“写”,待学完拼音后,可将音节拼于画旁,组成完整的拼音语句描述故事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生字会越来越多,便将会写的字一一加入其中,等学生们升入二年级,便可较顺利地借助字典,用汉字完整地叙述故事。

(四)再加工、再创造

什么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阅读教学更是如此。我将绘本教学灵活变通,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我曾让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绘本,内容偏重于与他们最为贴近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方面;我也曾让学生以读写绘的形式对一个绘本故事进行续写,还以“某一角色来到我们中间”为主题创作过读写绘。

(五)绘本教学与日常语文教学相融合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阅读过一部著名绘本――《我是霸王龙》,讲述的是一只凶猛残暴的霸王龙被滚烫的火山岩浆致伤后倒在地上,目不能视,已然丧失了自理能力,而善良的小翼龙谎称自己也是一只霸王龙,冒着被吃掉的危险天天衔果子喂霸王龙,维持了它奄奄一息的生命……

前一段时间,我上了一节语文课,内容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部分,恰巧那些较有难度的生字是印在一个又一个大苹果上的,于是,我让学生扮演那只善良的小翼龙“摘果子”识字,这样做恰恰触动了学生心中那份助人为乐的正义感,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也比平时提高了许多,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几乎所有的难题,效果真的出人意料。

第5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80-02

仔细分析世界各国的基础美术教育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省编教材篇次少,无法满足每周两课时的美术教学,教师只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美术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可以来自生活、家庭、社会,甚至更大的范围。美术教师应善于从各种教育资源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立足多元的文化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教育资源,从宽阔的认识出发思考有效的实施。

一、开发与利用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

“发现和挖掘蕴含在人们生活中的美术课程要素,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是我国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美丽的田野、劳动的人们、可爱的动物等都是我们美术课程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学校周边的各种文化氛围使得学校的社区资源开发更趋丰富。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文化与体育设施,以及其他教育信息手段作为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请专家、学者定期到学校举行专题讲座,或直接、间接参与各种艺术活动;还可以利用社区所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把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中拥有的美术名作、文物、美术文献资料与具有特色的建筑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跟影院、艺术团体、少年宫、艺术科研部门携手,开展多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使美术课程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和不断的丰富,使教育思路更为宽广,学生视野得到扩展。在农村,可以挖掘当地有特色的乡土资源,如树叶拼贴、草编系列、布贴画、纸艺、木工艺制作、泥塑、版画、剪纸等,通过美术教师的内化,设计成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又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课例和教学案例。

二、开发与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资源

“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还将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通过设置一些综合美术各领域的课题或跨学科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达到有限的时间内认识美术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的目的。”美术教师应充分将当地城市和周边的文化设施、建筑、园林、民宅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同时将现代化城市的环境艺术、公共雕塑、现代建筑、公共设施和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也作为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特别要注意把当地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教学内容开发,设计教学课程,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考虑。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能给学生以审美的体验与感受,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继承传统、弘扬传统文化、美化城市、美化环境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标志的识别与设计的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标志的搜集整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通过对标志的分析、整理、归类,获得标志的相关知识,掌握标志设计的原则方法,使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开发与利用艺术场所资源

“在‘开放的学校’观念的影响下,学校美术教育跨越课堂教学的界限,走出校门,与社区携手,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资源以及更为广阔的自然、人文资源,并配合社区活动,保护与美化社区环境、参与社区规划,为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美术馆、博物馆、美术工作室、工艺商店、艺术工作坊等都是开发艺术教育资源的一项内容。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

对艺术家工作室的采访不仅能了解艺术家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而且能直接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诞生过程。参观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的艺术工作坊(如陶艺作坊)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制作过程以及蕴涵其中的深厚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能使学生增加艺术知识、感受传统艺术文化。

例如,在《剪纸――走进民间美术》的课上,笔者带领学生参观我镇剪纸艺人的工作室,了解剪纸的艺术特色,并邀请剪纸艺人到学校讲解示范剪纸的工具、剪纸刻法、构图方法、造型手段、操作流程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民间艺术的内涵,引发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热爱家乡乡土文化的美好情感,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四、开发与利用信息化资源

新课程标准采用以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来划分内容领域,增设了“综合・探索”的领域。这一学习领域的范围被界定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要实施“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就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应根据学校的有利条件进行信息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鼓励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美术动态以及与美术有关的信息。美术教师也可以用网络不断获取美术教育的信息,了解美术教育的新动态,开发出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信息方面的交流,利用学校的网络功能在美术课上引导学生学习并制作个人美术网页或班级、学校的美术网页,开展学生间、学校间、省市间甚至国际的学生作品交流。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成果,与其他国家的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研究者、艺术家等进行多方面的研讨。

总的来说,农村教师只有不断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标准,开设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才能为学校特色的形成以及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6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研发;误区;对策

所谓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但笔者认为,农村中学在课程资源的研发方面,特别是校本课程的研发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本文拟对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的研发及其对策做一探究。

一、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的研发现状

随着课程评价的不断变革,原有教育评价的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发展功能;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式注重纸笔,过分量化;注重结果,淡化过程”。弊端,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加之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与新课程实施日益接轨,助推了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的热情,一时之间,校本研发蔚然成风。笔者对我校及周边学校做了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农村中学在校本课程研发方面,存在较大的误区。

(一)校本研发不能体现学校传统和优势,研发动机与目标不明确,为研发而研发

不容否认,不少学校从校本课程的开设、开发到成果展示,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也从“零的纪录”发展到农村中学的抢眼位置。但细究起来,不少农村中学所开设的校本课程,重名称,轻研究。名义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只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时期,成绩全区名列前茅,经验之一就是“水多泡倒墙”,可取之处就是师生的务实肯干的作风。所以,即使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如何的翔实完备,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即使是教师的教案准备得如何充分,课时安排得如何有序,也只不过是照本宣科,吆喝别人的东西。试想,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也只能浅尝辄止,根本谈不上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更不要说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二)校本研发属于教师、学生个人行为,不能形成良性的教育合力

不少农村学校,校本研发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师本人也极愿发挥培养学生的意趣。学生方面,既考虑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更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应该说在形式上是两个积极因素的有机组合。但基于现在学校学科教师的配备现状,许多校本课程停留在一科一师,或者根本就是师资严重缺乏,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的观点恰恰相左。学生呢,也只是换了地方,再次承受内容的被动接收与行为的机械训练,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毫无创新可言。鉴于此,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不了交集,很难谈到教学行为的持久。缺乏教育合力的行为,极易产生“未蒙其利,先受其弊”的后果。

(三)校本研发缺乏发挥当地社区及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为学生的个性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

农村学校在校本课程的选择和研发上,往往遵循驾轻就熟的思路。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浅层次地发掘。出发点较低,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势必造成原地踏步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对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忽视及学校决策者对校本研发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校本研发很难根植于当地资源的沃土,“校本课程”只能徒有其名。

(四)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与国家课程的评价标准差别太大

很多学校,在校本研发方面,积极主动,很有创造性。为激发教师学生的研发热情,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对校本课程研发及其评价,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评价方式与激励机制远远不能激发教师学生的研发热情。特别是在评价方面,只注重了对教师的简单评价,缺乏更深层次的引领与指导。这与对国家课程的评价大相径庭,结果难免“南辕北辙”。

其实,农村中学在校本课程的研发方面误区不止这些,但这四个方面尤为突出。

二、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的研发策略

鉴于农村学校在课程研发方面存在的明显的误区,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不断强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领导和教师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二)校本课程要融入学生身心之中,成为校本课程研发的不竭动力

改变以学科本位为价值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采取以学生发展或社会问题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把课程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生的个人经验联系起来。

(三)学校要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第7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

1着力课改培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是课改发生的基:本单位,是课改积极可能性生成的土壤。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课改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在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和配置,校本课程评价、调整方面,形成较强的课程能力。

1.1提高农村小学校长“导航”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素质发展的过程。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学校办学的灵魂,校长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看待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努力增强课改导航意识。

校长不仅要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适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而且要身体力行地推行这些政策。为了提高校长的课改导航意识和导航能力,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校长们共同讨论学习,引导校长努力形成先进的教育哲学和理念。要定期组织专家对各校的课程改革行为进行分析,为校长们开发校本课程出谋划策。要定期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的交流、学习活动,使各位校长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1.2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国外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参与通常要经历不愿合作、不愿参与到私下合作、小范围参与再到主动积极地参与这样一些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要深入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培训,积极地引导,使教师由课改的“阻力”向“助力”转变,并最终成为课程改革的动力。

宣传发动,提高认识。校本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实施之初必然会与传统课程形态在时间和质量观上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教师的思维惯性、思想惰性对课程实施产生阻碍。学校除了要通过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讲座外,还要从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高度,把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作为工作重点在会议上反复宣传,调整教师的观念;通过召开教师会,向教师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课改和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等,寻求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校本课程开发要教师做些什么,怎么做?要在学校搞好一两个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通过培训,让教师感知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使教师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典型案例,让教师通过感性的认识获得理性的认知,从而思考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行为。

同步培训,提高实效。学校要加强典型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的跟踪调研,及时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召开相应开发过程的经验交流会,对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开展有针对性的再培训,引导教师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将目光仅仅落在最后的校本教材上。

及时总结,积累资料。为了便于教师们相互学习、交流,要重视研究资料的积累。可以收集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图片、录像等各种资料,以某一项校本课程为单位及时归档。每个阶段活动及其设计方案都必须及时上交归档,每个阶段结束还要及时进行工作总结。

2重视农村资源,开发具有农村特色小学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就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动局面。农村小学和城市相比,有着其独特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捕捉这些特有的课程资源,建设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库,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生动的素材。

2.1依托社区文化,开发具有农村人文特色的校本课程。广阔的农村有着独特的人文教育资源、独特的文化底蕴,可以挖掘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如农村的地域范围及地理特征、农村的风俗人情与其成因、农村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等,这些都是城市小学所无法比拟的课程资源。

2.2依托农村地理,开发富有农村自然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农村,将来建设家乡的意识,是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农村小学可以考虑以本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域特点、特产资源、气候特点、农业生产状况等,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

2.3依托农村背景,开发具有农村社会特色的校本课程。农村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而且有些素材是城市所没有的。例如,北京奥运会有许多中国运动员冠军来自农村,他们中的一些人出身虽贫寒,但从小发奋图强,为国家赢得荣誉的优秀事迹,引人深思。某校围绕这样的素材,开发了《从农村里走出的奥运冠军》校本课程,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3改进管理制度,构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是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的,所以其开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范畴,教育工作者对这一开发活动要经历一个逐渐认识和适应的过程。这一点,对于各方面条件与城市小学有一定差距的农村小学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发展,成为摆在教育管理者前面的迫切任务。

3.1确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制度。为了推进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工作,各县市普遍建立了以教育局为主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应该依托市教研室或教科室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这样的业务管理机构。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规模、规范化,农村小学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课程开发委员会和工作小组,不仅为整个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而且自身也应成为一个进行宣传和动员,提供支持和服务,增进交流、对话和理解,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过程。

3.2构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推行,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学校的课程委员会应搭建合作平台,组织教师相互交流,倡导教师之间通过问题研讨、观点争论,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例如学校可以新辟论坛,让教师在论坛上品评开发案例、百家争鸣;鼓励教师建立研究博客,记录校本课程开发的故事;开展主题沙龙研讨,进行多领域的校本研究;组织校内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经验交流会……凭借合作,让教师的个体价值得到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效果得以最大幅度的提高。

第8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网络;城乡小学;课程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17-03

“基于网络的小学校际课程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是由我校牵头、由中央电教馆立项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和共同体学校一道,进行了研究、实践,为校本课程开发、城乡教育统筹和课程改革深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达成共同体理念共识

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善于根据自身实际,将国家的课程框架转变成学校的课程规划,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作为校际课程共同体,首先要达成理念共识。

(一)课程愿景的共同体

校际合作共同体是比较松散的联合体,共同体的成长必须有作为核心的龙头学校来引领,我们的共同体核心是汉丰镇第五中心小学。我们将课程共同体愿景作为统筹课题的主线,制定了“共同体课程纲要”。以促进共同体学校的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人,以高雅的校园文化塑造人,以高尚的校园精神激励人,努力建设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校园。以课程理念提升办学思想,探索校本课程、校际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色、考核评价、支撑条件,通过共同体课程纲要统一规范参与学校的办学、从教行为。各校根据共同体愿景,独立或合作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将校内课程资源向社区和其他学校辐射,为共同体提供经验和资源。

(二)课程开发的教师协作共同体

共同体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学校教师、同一学校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个性、教师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对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能力进行针对性指导与培养:当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任务不明晰时,采用指导型引领;当教师对课程开发不够自信时,采用支持型引领;当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只注重个性特色时,采用参与型引领;当教师从事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开发时,采用成就导向型引领。

(三)师生课程开发的互动共同体

我们把师生作为课程实施、开发的主体,广泛吸纳师生参与课程开发,让师生既成为课程编制的主体,也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让课程更丰富多样,更为学生所喜欢,更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四)学校、社会、家庭协同的共同体

新课程的价值需要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以形成课程实施合力。我们通过培训家长,引导、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认同、支持新课改,让家长成为新课改的支持者和促进者。通过开放学校、课堂,及时了解学校的课程实施情况,配合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通过请家长和社区人士上课和评价,与社区共同建立课程实践基地,丰富课程内容。

二、成立校际课程共同体联盟

以课程建设与实施为载体,本着加强校际交流与互动、促进共同体各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则,成立校际课程共同体联盟,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一)建构学校共同体

一是“1+3”结对帮扶捆绑发展共同体,其中的三所学校是:书香小学――市教委行文的“领雁工程”结对学校,满月小学――县教委行文的结对捆绑学校,东华小学――县委组织部行文的支部共建学校。二是托管农村小学的融合发展共同体。我校校长兼任农村小学三合小学校长,另派一位校级干部担任三合小学常务副校长,通过教师互换、各种形式的融合式探索与实践,帮助农村薄弱学校迅速发展。三是作为组长学校的赵家小学、渠口小学、赵家马鞍完小、开竹小学这5所学校构成联片研训的片区合作共同体,以“平等中的首席”带头课改。四是网络学校共同体,通过远程培训、网络教研、论坛交流、主题研修、主题资源征集、网上自学与诊断等方式,为全县教师打破时空阻隔、共享优秀教育经验提供机会,利用网络技术形成多主体、全覆盖、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学校共同体。

(二)课程共同体管理

组建以我校校长为组长、加盟的农村小学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由我校的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农村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为成员组成立实施小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研究活动计划,指导活动开展,总结活动经验,提出新的工作方向和要求。我校成立专门的中层机构信息中心并设主任一人、成员若干,从而加强了信息的常规管理与指导,并在此基础上与农村学校一起,成立了校际研训学科教研组、校际研训德育组、校际研训科研组,由各校中层干部、市县骨干教师为组长或成员,具体负责实施,开展经常性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网上交流,加强探讨。

三、统筹共同体教师校际培训

我们组建了各类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共同体,具体实施了教师的校际培训。教师校际研训作为校际课程共同体的重要教师课程,在基于个体专业成长的共同需要与愿望下,以教师个体的成长发展为关注点,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围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理论学习、专家引领、同伴交流、协作互动等各种形式活动,交融智慧,共享经验与资源,互促共进。

(一)形成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

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有三种类型。

1.特级教师、市骨干教师、县名师、县学科带头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我校聘请的市县专家组成以专家指导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专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教师的观念和行动给予专业支持,而教师则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和研究;专家也从教育实践中获取理论研究的素材和案例。

2.利用区域课程开发,共同进行专题研究,组成以项目合作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比如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教师职业心理与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校共同参与,通过校际合作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改革。

3.以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情境中的问题、改进实践为导向,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组成校际教师研修学习共同体。它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学校专题研究,基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改进计划,基于校际协作,注重专业引领,坚持同伴互助和实践反思。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改进与教师学习融为一体,进行有效的教师群体学习。

(二)丰富校际教师研训形式

1.网络式研训。即在学校网站上设立“校际共同体”网页,让共同体内的教师可以随时查阅、共享各类教学资源。共同体网页上建立了教师成长联盟博客,设立了与教师成长联盟活动相关的项目,鼓励教师积极上传相关内容,从而使教师成长联盟博客成为了教师交流的园地和精神的后花园。我们还积极鼓励教师个人开博,并将这些博客联结成一个成长博客圈,让教师在写博和互动分享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课题式研训。即以课题为载体,将课题研究的过程转化为教师的研训过程。其一般由我校牵头申报课题,帮助和引导共同体学校申报课题,提升研究层次。近年来,我校牵头申报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小学校际课程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和重庆市2011年城乡统筹专项课题“以城带乡校际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利用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探寻校际课程共同体与校本研修的相互促进,促进参与学校、参与教师的共同提高。

3.“走教”式研训。即建立教师“走教”制度,引导教师在“走教”中相互交流,提高研训效能。各类、各层城乡学校各有不同的优势、文化底蕴以及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特色,通过教师“走教”,让教师到另一学校去担任教学任务,切磋教育教学技艺,锤炼师德,接触、吸收各家之长丰富人生历练。这种研训形式有两种:一是引领式“走教”,名师到农村学校短期任教,为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二是互换式“走教”,学校之间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可以是优质学饺的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式任教,也可以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进行研修式任教。

4.开放式研训。每学期我们都有几天要全天对农村学校开放。在全天候课堂开放中,既有精品课展示,也有常态课呈现,还有专题研讨、经验介绍。届时,我们邀请共同体学校教师参与备课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小结。这种课堂开放式研训,有效地培养、锻炼了众多教师。

四、共建共享的共同体课程资源

(一)建设网络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改新理念,我们对教材进行设计、开发,通过自行设计和对优秀学科网站资源的整合,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库,提供优秀教学课例、导学案、检测资料,存储含有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方面素材的参考资料。建立与优秀学习网站的链接,建立师生共同参与跨校博客群,采用Web网页和博客网页设计,发挥网站平台的信息展示功能、交互功能和评论功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师在线指导提供有利环境。

(二)网络呈现学校文化、课程资源

校园文化是一种浸润性课程资源,我们不仅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注重各校校园文化的共同体局域网络传播,以不断丰富共同体学校的课程资源。各校在“共同体课程纲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培育文化特色,使学生获得真的探求、善的追寻、美的熏陶、智慧的启迪和行为的规范。

(三)共享校本课程资源

第9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云南民族地区 农村教育改革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61-02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全国掀起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很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已经开发出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云南民族地区来说,虽然政府等相关部门比较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校本课程开发能否取得成功直接关系到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的成败。

1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说法。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和课程文献所描述的各种案例,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2 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

2.1 取得的成绩

2004年09月13日,昆明市政府下发了文件《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该“通知”第六条第二点明确指出:“以新课程深入推进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地方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要紧密联系当地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鼓励农村学校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开发学校课程。”近些年来,经过昆明市政府、各学校负责人及老师的共同努力,昆明市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部分学校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部分民族文化课程加入进来,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使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承。

在地方各州,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逐步展开。例如,2006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杨福泉主编的《纳西乡土知识读本》是结合纳西族当地实际编写的一部很好的乡土教材,又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钱民辉教授带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学术团队开展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的重点项目,他们照理收藏了3000多册乡土教材,其中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在云南进行的。通过近两年的努力,项目组织者与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合作开发了《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初中校本教材》,这是很典型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

2.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国家课程的影响、资金来源困难、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等原因,云南省大部分地州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即便是有的学校已经设置了校本课程,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课表上这类课程的安排,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实际却被国家课程或升学等考试科目挤占、挪用。另外一部分开过校本课程的,也仅仅限于“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载入,从而导致校本课程目标定位出现偏差,同时也无严格的制度和有效的措施以保障其实施效果;在课程内容方面,既没有内容的系统性,也没有形式的逻辑性,更没有课程的延续性,因此,也就造成了该地区的大部分民族学生中学毕业后既没有成功升入高一级学校而进入主流社会,也因为不具备乡村生存技能而无法融入自己原来的社区,这既不是国家愿意看到的,更不是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农民家长愿意看到的。

3 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 从国家和云南省层面来说,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目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具有创新思维、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农民才能摆脱贫困,才能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而新型农民的培养需要相应的农村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农村校本课程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关系着该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成败,关系着该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

3.2 从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农民的真实诉求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民意,符合省情

“学而优则仕”对农民和农村居民来说变成具有“学而优则非农”,“学而优则市民”的实践意义。。一直以来,勤劳善良的该地区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学习改变家境贫困的面貌,从而光宗耀祖。但是当现实只能让他们中很少一部分人实现愿望时,他们就只能降低“目标”,寄希望于学校,希望学校能够将孩子培养成有一定乡村生存技能的人,从而能成为本社区的“人上人”。在国家方面,一方面鼓励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另一方面是“学而优”的农民被源源不断地通过教育从农村“发掘”和“掠夺”进城市里来,成为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育并没有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没有培养更多的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相反是培养了农村社会的“不适应”或“叛逆”者,并一味“追求”为城市的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李梅在《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曾指出:目前农村教育在课程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定位错误。(2)课程开发的城市价值取向。(3)课程内容脱离实际。(4)评价单一滞后。再结合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此方面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以城市价值取向的错误目标定位。教授用自己的一生的研究得出结论,在中国解决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问题,不是将农民送往城市,发展特大城市,而是让农民在自己的社区努力奋斗,发展中小城市,发展农村社区的经济文化。也就是说现在的农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利于农村发展的“农业干才”或“工业干才”,而不是从众多农民子弟中培养极少量的城市建设人才。

(2)课程内容的选取脱离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农村课程设置基本参照城市发达地区,缺少具有农村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本土课程,与农村建设、农村学生生活、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联系不够密切,不能很好适应该地区学生发展需求。

(3)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由于目前从城市到乡村,我国实行的是统一的国家高考制度,评价农村教育质量的标准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绳,以升入重点高中或升入大

学的学生人数为标准,这就阻碍了该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也造成了该地区真正急需的农业或工业干才无法得到培养。

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当时中国的教育走错了路,它只教人由乡下往城里跑,只教人吃饭不种田。”经过笔者在云南几个比较典型的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发现,经过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有的甚至被部分用人单位视为跟农民工一样的廉价劳动力,在此大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民普遍认为现今与其花大价钱供孩子上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从学校出来,跟着自己一块种地或者让其做生意,这样也可以减轻家庭的沉重的负担,这才是最现实的。

4 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此重要和必要,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发的问题。总体来说,云南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完全照搬我国发达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经验,而应在考察民族地区农村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形成自身的模式和特色。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议一下我们在进行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课程目标设置方面

要改变原先的“城市价值取向”,革新原来的为城市培养人才的“精英教育”目标,让现如今的农村学校成为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村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让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小部分能够顺利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剩下的一大部分弄够回到自己的社区,成为本社区、本民族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骨干和力量。也只有坚持守着这样的目标,云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才能越办越好,三农问题的解决才会成为可能。

4.2 课程内容的选取方面

要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紧贴农村生活实际,突出民族特色,让学生真正学到本乡本土的实用知识。由于云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也为该地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具体来说,课程内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第二,农业技术学习和当地经济发展研究:第三,依据当地实际的种植技术或饲养技术的培养。

4.3 课程实施方面

(1)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能影响国家课程的正常实施,这是一个基线,在做好各科课程学时分配时,不仅要保证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执行,还要保证国家课程课时分配的绝对优势。(2)要打破长期以来封闭式的以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使学生既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农村生活实践。(3)在小学阶段可以开设较为少量的校本课程,并且以民族历史文化等内容为主,主要比例控制在:国家课程占总课时的80%、校本课程占20%。到了高中,则应该适当增添校本课程的比例,且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所改革,即让校本课程占到总课时的四成甚至五成,同时也要革新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了解农村,热爱农村,有强烈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意识,又具备建设新农村的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