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方法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学方法案例

第1篇:体育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关键词:理实一体 专业发展 教学诊断数据分析 教学诊断综合分析

课 题:高等职业院校高端人才培养与机制创新实践,项目编号:2011F-05。

目前,学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中,还是侧重于从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状况并给出评价分数,作为考核、晋级的依据。虽然在课后有督导专家的反馈,但基于听课打分导向的评价方式,教师内心总存有芥蒂,接受评价也是比较被动的。因此,如何构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真正体现行督重导,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课程特色是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集教、学、做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开发的源头是通过同类企业的广泛调研,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由教师转换成教学项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组织方式、工艺特点、设备情况等信息,并且随着企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断更新调整教学内容,与企业“持续对话”,使校企协作共同发展。

根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熟悉课程内容、操作生产设备、熟知实训条件,备课不仅备课堂讲授内容,更要备学生、备实训场地,并且要将学生的训练项目先做一遍,发现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制订问题解决预案。可以看到教师的备课工作量陡增,实施难度加大,所以在实训条件设备不充足、操作有危险性、实践难度较大的课程中,教师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从学校政策层面,要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定双师型素质教师年度动态考评机制。“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之一是一年内开设过一门或以上理实一体化课程并考核合格。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要给予一定奖励和政策倾斜,以保障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合格的双师型素质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个内涵建设项目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旨在通过对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其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升其职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其次强调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层次与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感的发展。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保证,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包含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职业教育观念、教育行政部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和政策、教师培养体制、高职教育评价机制、学校的激励措施等等;内部因素包括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创新意识、自主能力、成长需要等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要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从教师自身的内部需要出发,从满足教师的多层次需要出发,激发专业发展的动力,增强其责任感和成就感,尊重其劳动成果,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实践表明理实一体化教学诊断方案正是促进教师自我实现、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诊断方案研究与实施

第2篇:体育教学方法案例范文

关键词:全纳教育;体育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7—0096—06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被教育界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全纳教育提倡包容与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与排斥,它的课程教学是为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接受普通教学,而不是有分类、有差别的不同教学,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特殊需求,教师就应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然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在常规群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全纳教育,接纳所有学生并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是我们普通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学校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全纳教育既是全纳教育在这一领域的尝试,也是重构当前教育体制的新尝试。本文阐述了全纳教育内涵与宗旨,并分析了全纳教育理念下的融合体育教学,构建出融合体育教学体系,让学校体育教学适应所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学校体育教学,从而让所有学生获得适合他们需要的体育教育,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质水平得到最大可能的提升与发展。

1 全纳教育的内涵与宗旨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思想: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要平等地接纳所有学生,强调学生参与的过程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种思想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200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旨在探讨如何促进以教育公平与平等为基础的全纳教育的发展,政府应在促进全纳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何种作用等问题。大会分析了全纳教育的发展状况,深化了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其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

目前,全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世界许多国家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构建了全纳教育理论体系并初步形成流派,随之发展的课程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教学制度、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的变革亦应运而生,这些对全纳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全纳教育倡导的让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残疾学生)享受平等的、有效教育机会,对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进行反思和变革,制定并实行新的政策等思想一直是大家所公认的全纳教育理念;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享有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作为全纳教育的宗旨永恒不变。

2 倡导融合体育教学

2.1 融合体育教学的提出

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或社会只关注普通教育的发展却忽视特殊人群对特殊教育的需要。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是协调发展的教育体制,这是不可争论的事实。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深入,人们提出融合教育思想。从哲学意义上讲,“融合”源于“隔离”现象的存在,以及人们认识到“隔离”对人类发展的弊端,而产生“隔离”的原因则是人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因而,归根到底“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差异。其发展经历了分隔式教育、最低限制环境及主流式教育、融合式教育三个历史时期,80年代中期,Will(1986)引入“普通教育尝式”(REI)即融合教育的早期概念。然而,融合教育的思想直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得到充分的重视。尽管融合教育在教育理念中起步较晚,但却被广泛运用,不仅在美国,连香港和台湾也把它深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在融合教育中,体育教育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台湾教育法规文件中明确规定,体育是必修课,残疾学生不得免修体育。那么究竟如何完成融合体育教学呢?残障学生进入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后,又该如何让他们与普通学生一起从事体育运动的学习呢?简单而言,就是在常规体育教学中进行特殊体育,即同一体育课堂活动中进行的个案体育教学。而融合体育教学就介于常规体育教学与特殊体育教学两者之间,他们之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2.2 融合体育教学对象融合体育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全纳教育思想的体育教育活动。美国人Wiseman在1994提出特殊体育教学对象有:智力超常学生、智力低常学生、体带残伤学生、身有疾病学生、学习问题学生、其他特殊学生。因此,融合体育教学应该是包含班集体中所有学生的教学活动,这里不仅包括Wiseman提出的特殊体育教学对象,也包括正常体育教学对象中体育、智力各方面能力相近的学生。具体来说融合体育教学包含特殊体育教学(其殊体育教学远远大于残疾人体育教学)和常规体育教学。融合体育教学是让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育资源的教学活动。这种体育课堂反对因体质、运动水平差异所产生的歧视,平等地接纳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差异、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发展,真正做到不遗弃、不放弃。

2.3 倡导融合体育教学的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将特殊学生囿于在一个特殊的教学课堂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学生长大以后还是要面对社会、接触社会,当他们从一个隔离的“小世界”进入复杂的大社会时,在人际关系、合作与沟通等方面都会面临很多问题。融合体育教学有着常规体育教学与特殊体育教学共有的特点和优势。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让特殊学生回归到“普通轨道”上来,让特殊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普通”,将特殊学生的体育学习、人际交往及体育实践活动包含在普通学生的主流内。而全纳教育提出的“全员参与”,是个体作为社会一分子,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参与自己的事情,目的是要改造这个社会。按照全纳教育的观点,所有学生都是体育教学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体育教学过程来。“全员参与”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所以融合体育教学注重的是每位学生的运动参与,每一个人都是体育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感受这种民主体验,对学生以后走上社会以及改造社会具有极大的意义。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将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融合在一起,这不仅可以降低对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成本,让特殊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较有天赋的教师,接受高质量的普通教育,使他们向着教育系统正向的改变,而且还能让所有人主动关心他人,让每个学生和同侪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融合体育课堂通过各种体育教学途径和方法,促使班上少数体质、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和一些特殊学生在体育知识、体能、技能以及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与班上其他大部分学生相适应、相融合,打破年龄、性别、智力和身体条件等限制,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受体育教育的机会,从而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包容的体育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之间可以建立多重价值观念,相互帮助、合作学习,不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特别是可以让那些特殊学生享受到较高质量的体育教育,真正实现互利互惠的融合教育基本价值观。

此外,从法学角度分析,融合体育教学最大程度地尊重了人权。全纳教育核心理念是让所有人都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权利。融合体育教学提倡常规体育课堂应给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和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对象的多质化,教师常常忽视了对一些特殊学生(如肥胖、智障、残肢及患疾病限制运动的学生)的教学,或者将这些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分开来进行教学。这种体育教学状况,已成为一种常态或者说是惯例,并逐渐习以为常。用社会学发展视角和人权观来看待现行隔离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剥夺了学生受平等教育的基本权利。相反,融合体育教学则主张不管学生具有何种特殊性,都应尊重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其主张所有学生都融入普通体育课堂,享有平等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的学习,平等地享受体育教育及均衡地占有体育运动资源的权力,从而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体育需求。

2.4 普通体育教学与融合体育教学的比较众所周知,当前各级学校一般是按照行政管理方式将学生进行班级编排,即行政班,一般由四五十人组成,包括男生和女生。正常情况下,行政班所有学生是在一起上课,体育课也不例外。由于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年龄、体质等方面能力大体相近,普通体育课的课堂目标和体育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注重的是全班大多数人的体育学习目标和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实施体育教学时,一般是关注学生共性的发展,如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故而在教学上表现比较单一,只能让大多数普通学生达到目标要求。而少部分普通学生由于身体素质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体育项目运动技能差异性等原因,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那些智力、体质、体能低下以及有运动障碍的特殊学生则更不能达到体育课的要求。他们好像游离于体育课堂之外,有的呆在教室,不去上课,有的即使到了体育课堂,也是在一旁见习或观看,老师出于安全因素考虑,亦不怎么过问。这样的体育课堂不仅没有促进这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无形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这些特殊学生似乎成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盲区”。

融合教育要从理念走向实践,离不开课程的支持,而实施一个“适应多元差异的共同课程”,是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体育课程也不例外,融合体育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决定着融合体育教学课堂的多重属性。第一,融合体育教学课堂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特殊课堂、特殊学校)在内多个层次的课堂教学;第二,融合体育教学课堂经常采用适应调节性手段。如:常规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相似,不怎么需要调整教学手段,而特殊体育教学中,不同个人问题,经常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三,融合体育教学需应用更多相关学科知识。如:常规体育教学需要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测量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而特殊体育教学则需要教育学、体育学、锻炼学、测量学、心理学、社会学、病理学、损伤学、康复学、护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和技能。这种多重属性决定着全纳体育课堂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为此,我们提出融合体育教学。大量研究表明,残疾人应该也能够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不相互抵触。融合式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特殊群体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从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方面来说,融合式体育教学尊重和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在一个公开、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和锻炼,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全面进步与发展。这种赋予权利的巨大好处在于给了特殊学生个人很强的社会认同感以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并且帮助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潜能。从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方面来说,融合式体育教学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了和其他学生同等的竞争机会和环境,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性的平台;从培养学生人格方面来说,融合式体育教学环境能够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和其他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合作,学会接纳、包容及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体育课堂的体育人文关怀与爱护。

2.5 融合体育教学——现代适应体育发展的趋势按照Tony booth的观点: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全体儿童的全面参与”,这一价值与平等、公平、尊重差异以及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等理念紧密相联。具体说,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让有残疾的学生跟同龄正常学生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促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给残疾人提供最大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以实现残疾人的人生价值。而融合体育教学则起源于一个著名的布郎案例:1954年在美国堪萨斯州某一学校将身患残疾学生布朗放在特殊学校进行教育,布朗表示强烈反对,认为他没有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力!但学校认为布朗享受了同等受教育权力!最后布朗家庭律师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申诉,美国最高法院认定该学校违背了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力!无有独偶,同样在美国,一个与融合体育教学紧密相关的案例,一名十四岁学生肖恩申请加入课外野营活动被拒绝,就因为他是弱智!而肖恩家庭律师认为肖恩有同等权力参加野营;但学校认为他不能!最终美国怀俄明州立法院认定该学校违背了美国残疾人同等权力法案!这些都是实施融合体育教学的法律案例。目前,发达国家均开始建立与完善有关融合教育的法案,如美国残疾人康复法(1973):消除歧视法;美国残疾人教育法(1975):公共教育法;美国残疾人权利法(1990):同等机会法;美国残疾人运动法(1995):公平参与法等都确定了融合体育教学的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存在于任何场景中是一普遍法则。即使是常规体育教学中也有:男与女,高与矮、快与慢、重与轻、强与弱、急与缓、好与差之分,还歧视什么带有残疾与不带残疾的学生呢?实施融合体育教学是人的多质性和体育多元性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多元化结构包含各类人群,决定着不同人个体的多元体质,表现出不同的身体条件;体育运动项目的多元性以及每个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能力的差异性决定着体育课堂的多重属性,这些特点呼唤着一种既适合普通学生又满足特殊学生共有的体育课堂教学,融合体育课堂教学就是二者的结合点。与此同时,在特殊学校或者是特殊体育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特殊性,缺乏严谨的体育教学目标和计划,教学方案和措施缺乏参考点及过份主观等因素,导致出现了特教师资不足以应付诸多特殊学生体育需求的现象。所有这些缺陷可以通过融合体育教学给予弥补,从而使得融合体育教学成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方式被人们所倡导与接受。

3 融合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

融合教育是让所有学生有权利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获习技能,特殊学生也是班上的一员,学生良好的学习应以单一教育系统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统,而且通过家长、教师、学生交互影响的力量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离模式更易成功。在群体体育教学课堂上,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融合”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常规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学生学习策略一直没有变化,难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特殊需要。教育体制的单一,缺乏变化,已成为实施融合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障碍,为此改变普通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的融合体育教学体系,在常规体育教学中对特殊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融合体育教学体系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融合体育教育思想,根据具体学生个性特征设置体育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水平,设计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

3.1 对体育教学进行“通用性设计”Marc Harrison是“通用性设计”的奠基人,他提出“设计为所有能力水平的人”的观点,“所有能力”包括能力衰弱的老年人、能力不足的儿童、能力缺失的残疾人。“通用性设计”开始主要是针对所有人使用产品或环境的设计。“通用性设计”集中体现了能够为最大范围内不同能力的人们所使用的产品与服务的一种观念或哲学,它的概念已摆脱了仅为少量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的传统范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为了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并对课程进行统性设计,美国应用特殊技术中心了学习的通用性设计指南(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1.0),经过通用性设计的课程可以增减,甚至可以取消课程,不断地对课程进行“修补”用以适应困难,从而满足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

在大班额的集体中伴有少数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下,体育教学往往比常规体育教学更艰难、更复杂。学习“通用性设计”理念无疑是解决这种困境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一方面它考虑到大多数学生集体的需求,设计统一体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它通过创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设计灵活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促进个体学习的进步与发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尽管体育教学内容是“通用性设计”、是统一的,但针对特殊学生实际情况,在身体练习,技能学习、成绩评定标准等方面还是灵活性的区分开来。既不将统一的教学内容“隔离”特殊学生之外,又让所有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全班所有学生中平凡的一份子。

3.2 制定个别化的体育教学方案

融合教育并不排斥个案教育,相反包容个案教育。融合体育教学对象是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在注重学时,也要重点关注和满足特殊群体个性的体育需求。特殊群体学生就其自身而言,他们在心理素质方面具有与其他同学不相同的特点。一般来说,他们自身的消极情绪是困扰他们前进的“天敌”。个案体育教学的本质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强调个性体育潜能和优势的发掘、发展,让每一个个体找到自己的体育专长。当他们情绪低落时,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期待与信任。当他们努力进步时,根据“霍桑效应”,在成功处激励。

个案体育教学就是按照特殊学生个人教学计划而进行的体育教学,个人教学计划包括:学生资料、测评方法、学生类型、教学时数、现时水平、年度目标、短期目标、评价周期等。特别是一些带有残疾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具体问题。如针对一名患肌肉萎缩症的学生,他的个人计划目标是减慢肌肉萎缩进程。在融合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他个人选择轻阻力性力量练习;患二型糖尿病学生,个人计划目标是降低体内血糖水平,教师可让他进行中强度性走跑练习;患重度关节炎学生,个人计划目标是提高关节灵活范围,教师则可指导其进行缓慢充分伸展等练习。由此可见,个案体育教学目的就是针对特殊学生实际情况,实施个人体育教学,满足个案学生的特殊需要。

3.3 对特殊学生进行差异体育教学

融合体育课堂的教师和所有学生都要尊重并接纳学生的差异性。融合并不是排斥差异,相反融合是尊重与包容差异,并依据学生个性特征采取差异教学。差异教学是指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最终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差异涉及若干个元素,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或法则、活动、技能和情感态度。在差异体育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智力、体力、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适时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是获得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差异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受到整个教学计划的宏观控制与学习目标微观调整的双重作用,因此要保持宏观与微观的协调一致至关重要。既要保证宏观体育教学计划中绝大多数学生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又要充分照顾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根据特殊学身体状况、生心理特征、体能特点和运动水平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调整,以满足他们对体育教育的需求。

其次是教学过程差异。体育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普通体育教学通常采取行政班级授课,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如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与手段的统一等),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融合体育教学主张加强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特殊学生之间的差异既包含生活经验和体育知识方面的差异,也包含智力、认知水平以及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可将全班学生按照体能、运动技能水平进行分组,如:将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这样全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就可以在班上体育骨干帮助下,针对每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取得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既要根据大多数学生体育能力和运动水平,选择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针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对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要使用更多分解法和直观的动作示范,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掌握动作要领、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在进行练习时也要多加帮助与辅导。对患有疾病有运动限制的学生,多采用保护与帮助,减轻运动负荷、运动量,减少运动幅度和难度等方法,引导他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体验体育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应专注学生的能力,而非学生的障碍,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体育能力的基础上都得到进步与发展。除此之外,学生之间也要承认彼此的客观差异性,在体育学习和竞赛中,相互保护与帮助、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三是教学评价差异。融合体育教学差异评价是在尊重学生智力、体力、运动能力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体育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动态的评价。差异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特殊学生原有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前期诊断。通过调查、访谈、测量与测试等手段进行预期诊断,掌握特殊学生的体育功能性差异,然后分析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兴趣和体育水平提供一整套方法并选择体育知识、技能建构模型来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融合体育教学差异评价的关键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即在学生完成体育目标任务的课后评定。评价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客观实际,确定统一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又要考虑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差异,关注学生个人自我体育学习前后的发展与变化,建立学生学习进步档案,制定出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总之,融合体育学习评价始终是以人为本、以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帮助学生学会将课程目标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自己,从而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3.4 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与合作融合体育教学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沟通和协作,因此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与特教教师之间彼此的合作,相互学习,满足所有学生的体育需求。每个学校尽量配备特殊教育专业的老师,并对相关授课的体育老师进行辅导,在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性之后,提出注意事项,“对症下药”进行施教。鼓励体育教师经常参加有关特殊教育教学及融合教育教学的在职培训和学习,不断积累融合体育教学经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师培养方面,高校也应最大限度的利用仅有的特殊教育课程帮助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优化教育资源。

3.5 营造和谐体育课堂氛围,加强同伴间的互动与协作融合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不同身体、心理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甚至是残疾学生)融合在一起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全面提高,需要营造和谐体育课堂氛围。在融合体育教学课堂中参与者没有“你”、“我”、“他”的概念,只有“我们”的概念,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一份子。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既是营造民主、平等、欢迎接纳所有学生的过程,也是所有学生感受个体独特的身体、心理体验并与他人共享成功的过程,更是他们受欢迎、受尊重的过程。针对班上不同的特质学生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以同伴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建立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保护,相互帮助,共同排除体育学习中各种障碍的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同伴互动学习、相互接纳,让他们融入到集体学习中来。同时对所有学生都寄予希望,将“特殊”一词看作人类差异的一种正常现象,不歧视和排斥任何有运功障碍的学生。

3.6 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无论是体质还是技能的差异,抑或是心理的缺陷,教师都要对所有的学生同等要求和对待,从内心给予关怀,并努力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在体育学习和心理上进行同位鼓励和支持。有意识减弱其群体心理的边缘化趋势,弱化普通学生的优越感和排斥心理,进而实现两个群体间的心理沟通与融合。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