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第1篇: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思政教育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当前,在高校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优秀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近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高职生源呈现多样化特征。在高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以及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是一门集商务英语语言知识、商务实践技能及商务沟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基本设计思路:岗位分析→典型工作→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型工作任务→与工作任务相关的英语视、听、读、说、写、演等子任务。具体教学模块围绕国际商务业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学习者初入职到业务发展过程为主线,设置10个工作项目情境和27个学习任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思政教育融入“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的实践案例

《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各专业课程要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基于此,“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中,教师应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深化,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下面以项目三“商务接待”及其下的三个任务为例来阐述思政思政教育融入高职“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实施情况:

(一)商务接待(BusinessReception)主题描述

国外客户来访,国际商务助理在机场能使用英文礼貌周到地迎接来客,并送客人入住酒店;在商务餐桌上能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得体的交谈;在陪同客户进行参观时,能使用英语流利、准确地向客户介绍公司及产品,通过商务接待,向国外客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

(二)商务接待(BusinessReception)细节描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三个任务模块,每个模块都蕴含思政元素。任务一:MeetingGuestsattheAirport机场接机国外客户来访,学生模拟国际商务助理负责机场接机工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机场接机要点:机场接待国外客户时,掌握飞机确切抵达时间,准确记住客人姓名、职务及形貌特征,特别是第一次见面的客户,准备接站牌和鲜花。当外宾走出通道后,即微笑上前询问,如“Excuseme,areyou...?”。在确认了所接客人后,主动表示欢迎与慰问,并作自我介绍,并护送客户到酒店。在送往酒店途中,要主动跟客人介绍当地文化、风俗等,关心客人的旅途情况,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体现国际商务业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当地特色文化、接机礼仪等知识。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不同国家接待礼仪及文化拓展训练。任务二:HavingDinnerwiththeGuests宴请客户国外客户来访,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国际商务助理负责安排欢迎宴会工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宴请国外客户要点:在预订餐位之前,先了解客户的饮食偏好、等,再安排客户喜欢的食物。在进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尊重跨国饮食差异。在就餐过程中,适当介绍中国菜肴及饮食文化等,从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增强与客户的交流(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餐桌礼仪、饮食文化进行资料收集与掌握。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拓展训练。任务三:VisitingtheCompanywiththeGuests陪同参观国外客户来访,教师要求学生模拟国际商务助理陪同客户参观公司厂房、样品展览室等。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陪同参观要点:参观中,国际商务助理要使用英语巧妙而准确地介绍公司文化、产品种类、性能、卖点等,并能妥善、睿智地回答客户提出问题,记录客户在参观过程中所提到的产品尺寸、规格、要求,按照客户需求,适时推销产品,展示商务人员诚恳、睿智的营销素养,以及分析客户需求的判断能力(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搜集有关营销技巧、谈判技巧等的资料。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公司文化介绍、营销素养、谈判素养等提升拓展训练(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如表2所示)。

四、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该课程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运行,取得较好效果。首先,“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语言知识以及商务沟通及交际能力的学习路径,而且是学生接触西方思想形态、文化以及西方价值理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该课程主要通过国际沟通与交际来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引导学生向国外客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产品和文化,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最后,思政教育融入该课程,要求教师在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了学生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外交”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让学生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能熟练使用外语维护国家利益以及诠释中国主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维护国家形象及地位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与维护国家利益的认同。

五、结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英语必修课程,其内容不仅涉及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也涉及跨文化商务交际技能和中西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与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慧利,崔萌筱,耿紫珍.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3):55-58.

[2]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6):110-114.

[3]李欣,冯德正.商务英语专业课混合教学的“课程思政”行动研究[J].外国语文,2021(2):19-26.

第2篇: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坐后排”

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课堂没有固定教室,学生上课对座位的选择完全可以随兴所致。并且受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的影响,一些学生不是选择坐在教室“前排”的位置,而是选择坐到“边缘化”的 “后排”位置。按理说“坐后排”这种现象,本应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坐前排、中间、后排的学生分别占18.1%、45.4%、36.51%。这种“坐后排”现象不但容易导致学生沦为旁观者,主体性缺失,还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导致教与学关系疏离,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制约着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

一、导致高校思政课“坐后排”现象的成因

(一)学校方面。一方面,“坐后排”现象是很多学生不积极或很少参与思政课课堂的主要表现,也就是所谓的“隐性逃课”。目前,很多高校对“隐性逃课”管理存在疏漏,学校管理制度较为松懈,管理力度低,只对学生出勤率作了硬性规定,课堂纪律缺少明文规定;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思政课采取的是大班教学形式,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偏低,课堂规模过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无暇对学生就座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很多高校往往将思政课设置在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无暇顾及思政课,只关注如何学好专业课,如何应对毕业、就业。有的学校期末成绩占比过大、平时成绩占比过小,考试题型规定过于机械,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期末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行”的心理。(二)教师方面。从教师层面来说,导致思政课 “坐后排”现象大多体现在授课方式“没新意”、内容“不接地气”与学生“没联系”等方面。一方面,高校大多数思政教师教学过程相对封闭、手段单调,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有的教师虽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只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对多媒体强大的功能知之、运用甚少,不能有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授课内容陈旧,拘泥于课程教材,知识系统封闭,案例没有与社会对接。部分教师缺少职业理想、责任心,不关心教学效果,不主动去与学生沟通、交流,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致学生对教师有距离感。同时,部分教师只担心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对坐后排现象不管不问,导致“坐后排”现象越发严重。(三)学生方面。近年来,高校学生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参与思政课堂的主体意识不强,进而导致“坐后排”现象出现。一方面,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放松了要求,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以不挂科为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帮助,是“说教”“洗脑”,还不如坐后排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另外,进入21世纪以来,“有用没用”成了很多学生用心学习与否的标准,凡是认为与就业无关的课程都消极应对,坐后排做自己的事成了思政课堂的常事。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9.21%的学生认为上思政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7.62%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没有任何意义,75.56%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个人修养。

二、化解思政课“坐后排”现象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应加强思政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对于思政课课程建设来说,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指出,高校应从严管理,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将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将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才能将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因此,学校应统筹全局,加强思政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课堂纪律,强化教学课堂常规管理,增强对“隐性逃课”的纪律管理,促使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秩序。针对 “坐后排”的现象,各高校应加强课堂管理,通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规章制度,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如:加强纪律教育,实施惩罚措施等;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教学效应的最大化,高校应优化思政课堂规模,推行中班教学模式,将班级人数控制在50~90人以内,不断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根据教学规律,科学安排授课时间和考核方式,尽量将思政课安排在大一、大二,严格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杜绝人为干预思政课授课时间。另外,高校应扩大平时成绩占比,积极推动思政课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过程性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解“坐后排”的局面,如:将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命题考试与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等。(二)教师层面: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吸引学生到前排就座,就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但目前,部分教师授课经验不足,理论素养跟不上新时代思政工作的新要求,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才能解答学生心中的时代之惑,促使学生主动坐到前排。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学习经典著作,坚定中国化理论成果学习的高度自觉性,树立当下意识,找准理论和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将新思想、理念和内容及时融入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和典型教学案例,将理论与人理、事理相结合,运用幽默风趣的话语、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人生导引作用,彰显的理论魅力。其次,在课堂上,应以问题为导向,以真情育人,实现教学内容与理念的及时性拓展和创新。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自学,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和讲透重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真知,主动学习思政课;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热爱教学,坚持和致力于以生为本、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守敬业精神,以真情关心和爱护学生,将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心中,通过发挥教师的正面榜样和人格魅力作用,吸引学生到前排就座。另外,教师是思政课的主体,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促使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增强教学管理,减少或杜绝“坐后排”现象。思政课教师应增强授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将深刻复杂的理论体系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为教学重点,根据授课内容,采用讨论式、辩论式和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开发和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推动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同时,教师应采取研究型的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开展针对性教育,采用浸润式、混合式、开放式课堂等多种形式授课,善于运用诸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把握教学的时、势、度,顺应新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双向探究式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效和实效、互动性。另外,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教学纪律的管理和严格要求,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思政课程,并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教学管理需要,及时警告和记录违纪学生的行为,随时调整座位,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学生层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和主力军,在时间轴上,他们的人生黄金时期与当前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高度契合,因此他们必须要有理想有担当,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我人生价值而不断努力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是化解思政课“坐后排”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坐前排代表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一方面,学生应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抓住大学这宝贵的学习时光,改变思政课与己无关、不参与、逆反、自卑等心理,自觉往前排坐。并通过不断培养自身扎实的思政素养,坚定科学信仰,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在勤奋学习中树立远大理想、展现青春活力。积极掌握思政课知识体系,将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紧密结合起来,学好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多思多想,形成自己对相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对自己负责,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往前排坐,才能不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坐后排的学生要严于律己,严格按照教师要求集中注意力,不断增强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感、领悟理论真理力量,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另外,高校学生还应注重自我教育、约束和管理,不断增强自我管理,提升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课堂自律意识等,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安排,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将坐前排作为学习习惯,主动规范自身的课堂行为。

【参考文献】

[1]杨航征,张宏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注重人文关怀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

[2]魏勃.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8).

第3篇: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预科;《C语言程序设计》

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概述及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C语言作为一门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可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对程序进行代码编写,不仅有利于程序的调试,而且依靠非常丰富的运算符和全面的数据类型,轻松搭建各种数据结构,通过指针类型更是可以对内存直接寻址以及对硬件直接进行操作。所以C语言既能够用于开发系统软件,也可用于开发应用软件[6]。C语言作为学习编写程序者的入门语言,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与计算思维能力,也为他们后续学习其他计算机语言,如我们熟悉的java语言、C++语言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培养编程者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鉴于C语言的上述优点,从2016年开始,学院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预科理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并对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义明确,旨在培养预科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与计算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进入本科阶段的持续学习及日常应用中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夯实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结构化方法。(2)能力目标:具有独立分析阅读程序功能的能力,独立编写一般程序的能力,独立在电脑上调试程序运行的能力,小组团队协作的能力,初步构建计算机思维能力。(3)素质目标:通过编写程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通过调试程序培养学生直面问题时沉着冷静、坚持不懈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统筹规划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与团队精神。《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预科学院受众面极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计算机课程的共性特点,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标学院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合的。

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第一章介绍程序设计语言概述时,无缝衔接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显著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祖国的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在第二章C语言概述介绍基础语法“标识符”命名规则的时候,顺势指引每位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都要遵纪守法,恪守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在第四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选取选择结构的实时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下社会,每个人面临的诱惑很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一定要有一个道德、责任的评判标准,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才是硬道理;同样的道理,遇到问题或面临多重抉择时,要分清主要、次要矛盾,量力而行,学会取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在第五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重复性工作的重要,如我们的环卫工人,每天清晨不辞辛劳地清扫我们生活的城市卫生,这就是一种重复工作,但也正是这种重复工作,给大家提供了清新、干净的居住环境。在第六章数组中,介绍数组定义———相同类型的数据的集合。数据的集合显然是超过一个以上的数,自然联想到集体的力量,在生活中学生们要学会团结合作,遇到复杂,难度大的问题,注重发挥团队中的个体优势,再加以规划、整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第七章指针中,指针是C语言的精华,也是C语言中的难点,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个时候,要多多鼓励,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找回自信,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在第八章函数中,讲解递归的思想例题的时候,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发扬模范带头作用。

3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

3.1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上,预科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先前的学习经历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编程语言,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编程而言可以说是零基础,但是处在“互联网+”时代的他们,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又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认真设计教学模式、悉心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认知层面上,这个时期的青春少年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容易沟通,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能否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这个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知识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品德修养加以正确引导。

3.2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不仅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移动式、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让学生卓有成效,又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以预科《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将课前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将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3.2.1课前教学环节课前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第一环节,课前教学环节设计的成功与否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意义重大。课前教师将《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任务按章节进行知识点的细化拆分重组,制作电子书、教学视频、在线习题、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料,将其上传到学习通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电子书完成相关预习任务,随后进行必要的线上小练习,检查线上学习成效。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惑,随时可以通过学习通互动平台在线反馈给授课教师。该学习平台还将检测学生课前的学习状态与进度,教师通过观察后台的学习记录数据,对学生的自学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学微视频制作,这是线上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关键环节,一般将视频时长控制在10min左右,主题突出,语言浅显易懂,画面设计要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一旦新内容的学习中涉及思政元素,要用30s左右的时间,点醒该视频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达到学习知识兼顾育人的目的,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在介绍C语言基础语法“标识符”命名规则的视频中,“规则”就是思政的切入点,可以加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凡事都要讲规矩”的语段。3.2.2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堂里,第一阶段小结课前学生在学习通平台的自学内容,反馈线上学生普遍提及的问题;接着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考,而后相互交流对问题的认知看法,教师旁敲恻隐锻炼学生多维度思考去剖析一个问题,做到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第二个阶段是因材施教,个体解惑答疑。《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上课地点在机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设计一道与视频内容紧密相关的程序编程题,让学生分组练习,由于个体的差异,每组学生在设计编写程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第三个阶段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通过线上测试,查漏补缺,使用思维导图加强对知识点的梳理,使知识脉络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题。第四个阶段提升素养阶段也就是升华到德育教育的高度,呼应视频中新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贯彻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以《if多分支选择结构》为例,设计到语法结构、执行过程及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的程序分析,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识的学习,还能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

3.3课后反思环节

课后反思环节是通过学生作业的查收情况,再测试情况来完成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学生首先需要按照课堂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阶段性编程练习。教师对编程作业进行批阅、评价。教师需要建立起目标、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鉴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考虑从计算思维角度层面出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程序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简单漠视或是否定,更不能不屑一顾、不作评价,面应当来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当需要鼓励、赞赏的时候,也要注意评价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问题呈现出的结果,并对自己的结果有新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再结合实体课堂的现实表现给出每一位学生的阶段成绩。在此过程中,学习通智能学习平台就是师生之间互通信息的媒介。最后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发给学生,并附带给每位学生一个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课程学期初、学期末,分别对四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满意度。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1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图1展示了经过一个满学期的教学实践,《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提升道德素养作用的调查数据。认为对自己的道德素养没有提升作用的学生人数从学期初的17名下降到学期末的0名,比例提升显著,将思政元素融入C语言专业课的学习中,确实对学生价值观塑造有积极作用。

4结语

第4篇: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生物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学来研究、揭示生物现象的学科,是生物学的方法论和生物专业的工具性专业基础课,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对生物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及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为大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针对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该课程的思政教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和过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成果调查评价显示,学生普遍对该课程存在畏惧心理,对相关的数学原理、公式、方法等掌握不够,统计分析应用不合理或分析不准确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单一。生物统计学课程具有内容多、概念多、计算多的“三多”现象,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懂、难记、难用的“四难”局面[1]。该课程教学课时一般为32~48学时,为了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传统教育多采用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抽象的概念和繁多的公式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由于课程概念和公式内容较多,教师的授课过于注重对原理、公式的讲授和推导,而对统计方法的实践训练和案例分析不够,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再次,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短路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往往教师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却听得头晕目眩。最后,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对统计软件相关内容的介绍较少,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统计方法的能力不足,对学生统计学思维的培养不够。

2“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同年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3]。“互联网+教育”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教育各环节上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云计算、5G、AR/VR等信息通信新技术和雨课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SPOC等新教学平台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各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地位以及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在课堂之外随时复习课堂内容并与教师在线交流与讨论,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培养了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4-5]。

3“互联网+”背景下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

据CNNIC中国互联网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结合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以下方面展开探讨:

3.1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思想是行动的统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7]。教师在讲解生物统计学理论知识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时展及社会热点,及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学生在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能够“披沙拣金、激浊扬清”,面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和消极思想保持清醒的认知,能利用统计思维客观、正确地看待世界[8]。

3.2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生物统计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理论、实践和统计软件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学生具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等先修课程的基础。科学的课前规划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3.2.1优选规划教材

教材对于课程的教和学都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生物专业学生的学科设计和科学研究特点,选择一本规划教材。同时,筛选其他统计学教材中优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内容并整合到教学中,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生物统计分析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还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统计的知识海洋中遨游[9]。

3.2.2加强案例教学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该方法对真实事件予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员思考、分析、讨论、决断的案例,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理论知识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授课时可通过科研中的实际案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是主角、执行者,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而教师是旁听者、激励者、指导者。案例教学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标。

3.2.3优化实验教学

生物统计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是生物统计学课程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专业要求配备一套合适的统计学分析软件,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有Excel、SAS、BMDP、SPSS、EPINFO、Statistica、Origin、SPLM和Minitab等,这些软件各有优缺点[10]。如Excel可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转换与简单计算,操作简单,但统计分析的功能不够强大。如需要更为专业系统的分析,可使用SAS和SPSS等专业分析软件[11]。

3.2.4构建模块教学

该课程包括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相关分析、实验设计等内容,内容多且分散。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分成几大模块,如概率基础模块、实验设计模块、统计检验与分析模块、计算机统计软件应用模块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要强化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概率基础模块是学习统计检验与分析模块的理论基础。又如科学的实验设计是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的基础,而统计检验与分析的结果对实验设计有反馈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方法,提高实验效率,获得更加有科学价值的数据。

3.3深化“互联网+”教学模式变革

鉴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结合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3.3.1互联网+教师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实现了互通共享。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种图文并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也成为学生摄取知识的一种新途径。在此背景下,教师应适时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及时完善个人知识储备,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相关教学内容[12]。同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师应做好指导者和引领者角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地甄别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掌控知识与信息的能力[13]。

3.3.2互联网+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虽然生物统计学主要的教学活动依然是在课堂上完成,但师生间的知识交流应远超课堂的45分钟。教师应及时修正教学计划,依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课堂上,通过将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讲解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课后,将实操性强的技能教学安排在线下进行,形成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利用微信、QQ、E-mail、腾讯课堂、钉钉课堂等在线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个性化指导和因材施教。

3.3.3互联网+资源

针对生物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课前,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结合本校资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组课,并导入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预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会更具有针对性[14]。课后,通过微课等碎片化、目标知识点明确的学习方式,促进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深入研究知识点。

3.3.4注重过程考核

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而且还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考试、测验等终结性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过于重视卷面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15]。近年来,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改革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教学评价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大学课程之中。过程性考核旨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平时行为、个性能力发挥等,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能够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进行创新和探索[16-17]。生物统计学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互联网+教育”构建过程性评价测评策略。一部分过程性考核要通过平时成绩来体现。可以借助雨课堂等网络平台记录课堂上发生的提问与回答、讨论等互动环节,教师可参考网络平台记录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一部分过程性评测可根据学生课外实践的参与度和应用统计分析软件的能力评定。如软件上机考核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种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此外,借助微信、QQ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态度进行实时监督和考核[18]。

4结语

第5篇: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应用

一、高职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的基础和心理特征

(1)基础薄弱、社会认知能力较低。高职学生开学的第一个学期就要学习基础课,而在此之前的高中阶段,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仅限于应付考试,所以学生对什么是思想道德、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还是模糊不清的,或者说是似懂非懂的。所以,高职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基础几乎是零,如何在他们进入大学门槛时指导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的理想、信念,认识法治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2)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同中学时期的音乐、美术等课程一样,高职学生一进校就进行了专业选择,凡是与本专业无关的课程一概视为副课,一般不被学生重视,因而上《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时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听音乐甚至谈笑风生的比比皆是。学生没能意识到该课程是一门提升自身修养的、能帮助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门修身课。所以,老师就要多动脑筋,从多种途径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和兴趣,从培养优良学风上着手,帮助学生修身、守法,将学生培养成有德有道的人、培养成遵纪守法的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全民发展的合格公民。(3)学生主动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不足。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学生对基础课重视不够,所以课余时间根本没有主动学习和钻研的动力;客观上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就业指导老师等都强调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因而学生误以为只需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其他课程学与不学无关紧要,以致在基础课的学习上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及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一是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启发性。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的真实案例大多发生在学生家乡周边乡镇、城市街道或者校园内外,贴近学生、贴近群众、贴近社区,与老百姓的生活、与社会道德风尚密切相关,甚至有些案例就是在校大学生所为。由于刚进大学的高职生,思想基础薄弱,社会认知能力较低,利用真实、客观存在的事例来启发、教育他们,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他们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好奇心,并通过这些案例发生、发展的经过及产生的后果让学生深入思考、集体探讨、启迪智慧、训练能力,达到利用故事情节教育、感染、激励学生,把惩恶扬善、宽以待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和平等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寓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去,既能使他们轻松掌握课程内容又能回避本课程天然的枯燥乏味性,达到寓教于学、融趣味性和说理性相统一的效果。二是案例教学法生动具体、易于接受。根据高职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的客观事实,教师将精心挑选的案例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链接、QQ群等形式将案情及待探讨的任务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他们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不经意中接受思想上的教育和情感上的洗礼。通过试验,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基础课不再是不受欢迎的单纯的政治课了。三是案例教学法顺应了高职教学改革的潮流。高职教学改革提倡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只需要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案情、给出任务,其余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方法,一反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讨厌学的常态,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顺应了高职教学改革的潮流。(2)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基础课中的运用。一是利用正面案例激励、鼓舞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高校基础课分为两部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前一部分的案例教学主要是如何利用案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基础”课其实是一门人生哲理课,是通过教学启发学生对关于人生的诸多思考,以解决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基本问题。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主要采用正面的典型人物、事迹、经典的名人名言等来激励、感染学生,如:“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这一部分,我们把年轻时的一句座右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加以引用,并同时适当补充一些任总理期间的气死西方人的经典语录及外国元首对的高度评价,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就会烧成灰烬。”以此来激励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像那样热爱祖国,将爱国主义放在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首位。二是利用反面案例来警示学生,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利用反面案例来警示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做了,应该怎样补救 、会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如利用“熊猫烧香”案例来警戒那些自作聪明的大学生,不要利用高等教育这个平台学到的专业知识来危害国家和社会,否则会葬送自己一生的幸福。利用云南大学马加爵故意杀人、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交通肇事后又故意杀人的行为来警示学生,漠视他人的生命和权利的人,自己的生命和权利必然会被剥夺和限制。让学生通过这些反面案例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和反思,明确自己的追求和不足,进而树立科学理想,明确人生航向,不断砺志、砺言和砺行,走健康和谐的成才之路。三是案例的选取应该具有代表性、体现时代性、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两节课的时间稍纵即逝,在选取案例时一定要将本堂课的教学知识点都能够通过案例体现出来,因此案例的典型性即代表性显得非常重要。第一节课将案例进行展示,并根据本次课的知识点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第二节课让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进行点评,结合知识点将要掌握的内容一一讲解,所以案例不能过多,否则时间不够,也不能体现重要的理论要求;90后的学生接受的都是崭新的学习理念,老生常谈的东西对他们吸引不大,所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上一定要体现时代性,能够紧扣时代主题,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高新技术领域的职业道德和犯罪问题、高速运转的机器和交通运输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风险的防范及责任问题、市场竞争机制下公平与不公平的道德和法治较量等等,着重从思想和政治的高度来分析和把握,例如2011年2月利比亚大撤离事件,极大地反映了中国的强大及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历时27天,穿越9000公里,海陆空多管齐下,紧急撤退35860名中国同胞,创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迹。所谓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战斗力等等,纸上谈兵的说教,是何等的苍白无力!一次撤退,却能让老百姓什么都懂了。从这次利比亚撤离事件中,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对人民的关怀,生在这样一个国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我们的祖国?在讲解案例时,语言上的抑扬顿挫,措辞上的神采飞扬,最大限度地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体现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四是注重运用“活”的案例,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每天上课时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案例”,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做一个师德标兵。给学生树立一个个道德典范,从不浪费一支粉笔、不乱丢一根烟头、不讲一句脏话做起,言行举止文明、优雅、沉稳、理性;学法、用法、做法治社会的领路人。

总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我们因材施教,以案例教学法为导向,综合运用其他多种教学方法,打造思政教学新思路,强化思政教学新理念,力争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强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 考 文 献

第6篇: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系统全面,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工学结合人才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应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大量增加,二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交替进行,学生相对分散的时间较多,这就给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说理疏导法、比较鉴别法、情感陶冶法等使用受限,典型示范法、自我教育法等的使用力度不够。

3、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对单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授、班级活动、教师谈心等为主要手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受在校时间等条件限制,加之伴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QQ、博客、飞信、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已被90后高职学生广泛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采用单一教育手段,很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策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知识灌输向知识应用转变,从学生被动性接受向学生主动接受转变,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中心转变,从讲授课本内容向完成项目任务转变。

1、突出职业性,努力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应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突出职业性,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不断整合、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安排上设计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教学专题,注重学生职业理想道德、职业能力素质、职业纪律行为等方面的培养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分工协作及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其创造潜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学结合的“缺口”,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将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延伸到学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与高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情感、意志、个性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他们心理上解压、生活上解困、就业上解难,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

3、创新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思政教育手段根据“工学结合”的特点,思想政治教学应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课堂教学中除传统讲授方法外,尽量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拓展课外实训实习教学,提高教育效果。开辟和搭建网上交流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实时聊天工具、博客、电子信箱、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实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7篇: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案例引导;临床思维

实验课程作为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激发同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后续的专业学习,有着很大影响。在当前医教协同,完善中国特色规范化医学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需求推动下,传统以学科为中心,实验教学为理论教学辅助的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实验教学正在由辅助地位逐步蜕变为可以极大提升医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化课程体系[1]。但由于所涉及学科众多,建立稳定的跨学科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现阶段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尚不能完全实现。因此在改革现阶段,基于不同学科具体内容,开发基于临床思维及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是试水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可为后续建立稳定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打下基石。

1基于案例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优势

病原生物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也是培养同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场[2]。它既为学生后续学习传染性疾病等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同学直观了解相关病原体形态、致病性等提供机会。虽然传统病原生物学实验涉及相关病原体的形态学观察、培养及相关特性检验,但其实际操作项目往往较为分散,以单独细小的验证性实验为单位,缺乏贯彻不同实验项目的线性逻辑。同学往往只能理解单独实验项目的原理目的,无法全面了解其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一方由于低估了实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由于实验项目安排的不连贯性及结果的可预见性,导致同学缺乏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造成实验课程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3]。因此,在逐步由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过渡的学习阶段,开展基于临床案例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4-5]。以临床案例吸引同学关注,重塑同学对病原相关实验内容的认识,让同学体会基础性实验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提高同学的实验参与热情。同时以案例为线索,串联不同基础性医学实验,可以弥补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不连贯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职业认同感。

2实验思路设计(以血吸虫感染和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两个案例为例)

实验总课时为12学时,分3天进行,每天课时数分别为6、4、2学时。

2.1案例发放将以下案例提前一周发放给同学,告知后续实验课程将结合该病例,希望思索该案例临床表现,思考检查方向及可能的诊断。两个案例共同的基本情况:发热38℃左右、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案例一:以上症状持续约1个月,患者呈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明显膨隆、柔软、无明显压痛,右肋下可触及肝脏且有轻压痛;案例二:午后4h出现以上体征,无其他特殊表现,粪便呈黄绿色水样便。

2.2第一次实验

2.2.1引导同学分析以上病例应该采集的常规检查标本。血液及粪便。讨论过后告知血液检查结果。案例一中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上升。案例二,血常规结果无异常。2.2.2引导学生思考常规粪便检测项目。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细菌学染色镜检等。针对案例一:粪便标本直接涂片镜检(老师示教后同学自行操作查找),可见血吸虫特征性虫卵。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梳理总结案例情况一。2.2.3拓展实验。解剖血吸虫感染小鼠,观察感染期小鼠肝脏、脾脏、肠系膜等组织,引导学生对比感染鼠与正常小鼠的区别。2.2.4拓展思考。1)以上感染小鼠与正常小鼠大体标本上的区别提示:在人类,粪便虫卵阴性,但仍高度怀疑血吸虫感染,患者还可以做哪些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2)粪便直接涂片镜检虫卵是寄生虫感染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那临床上还有哪些形态学检查方法可以用于寄生虫感染检查?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解放初期,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以及建国后,为消灭这一流行病,国家采取了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阅读以上问题下一次课予以讨论及分组汇报。2.2.5针对案例二。老师给出粪便标本直接涂片镜检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可进一步分离培养。提供SS平板进行划线分离(老师示教后同学操作)。以上为第一次实验内容,共计6学时。

2.3第二次实验1)

用1学时考察同学对寄生虫血吸虫章节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根据所查找资料按小组形式汇报讨论血吸虫感染的检查项目及诊断依据。提供不同寄生虫虫卵及粪便中可观察到的虫体标本,观察学习。2)取出上次课分离培养的SS平板,同学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及观察(老师示教后同学操作,同时提供标准革兰阳性及阴性菌株作为操作参考)。对可疑菌落进行肠道生化反应检测(提供不同菌株肠道生化结果作为示教)。以上为第二次实验内容,共计4学时。

2.4第三次实验(2h)

结合临床表现,根据革兰染色及肠道生化结果做出初步病原诊断。凝集反应(示教及学生操作)予以验证。梳理总结案例情况二并当堂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考核

当前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也亟待调整[6-7]。当前病原生物学实验考核受课程形式限制,一般仅考核标本观察识别及实验报告撰写[8]。而在本实验项目中,由于纳入案例分析及课堂分组讨论等形式,可以开展更为符合教学规律的多样化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性评价。本实验项目考核主要综合以下方面。

3.1严格考勤,强调规范操作

对反复强调的操作规范:如无菌操作,显微镜规范使用等项目纳入平时成绩记录范围。本项成绩满分100分,如出现迟到早退或明显违规操作,予以扣分;如有无故缺勤,做0分处理。本项成绩占本次实验总成绩20%。

3.2实验课程中间涉及案例讨论,评价同学参入程度及课后资料查阅情况。本项成绩占本次实验总成绩20%。

3.3评价同学试验课程参与情况

主要涉及动手操作是否积极、是否与同组同学分工协作等情况。本项成绩占本次实验总成绩20%。

3.4改革病原学实验报告内容

本项实验报告内容的撰写主要结合临床病原学检查程序进行分析及结果记录,有利于同学临床思维的培养。鼓励将本次试验程序用思维导图形式予以总结。本项成绩占本次实验总成绩40%。

第8篇: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城 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世界大学城的开通,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高校各门课程迎来了空间教学的“春风”,通过这种教学推广实现了信息化技术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老师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自2013年以来,大力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城空间教学的改革与试点,积极探索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步步创新。

一、创新教学理念

为进一步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基础上,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四个结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湘商文化相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与思政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与高职学生特点相结合、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依托世界大学城的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学生和教师等个人和机构建立的空间为基本单元,构建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交互式教育教学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互助互学和交流分享的理念。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全院的老师和学生都有世界大学城账号并实行实名制管理,实现教师人人有空间,学生人人有账号。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精心设计了自己的个人空间,空间内有课程Y料、教学视频和具有老师个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资料,老师可以利用空间完成一部分课堂授课特别是思政实践课,可以布置和批改学生课外作业,还可以进行考试;学生则可以在大学城空间开展部分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并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实践中,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自2013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大学城空间积极探索和实践了“空间里”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除了利用大学城云空间建立了一批面向学生开放的思政实践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外,还积极探索了更多网络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比如通过整合数字化资源平台和思政实践网络教学系统,构建了体现学生的个体特性和符合当前时代特性的思政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学生思政实践任务库,基于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针对各个专业的高职大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和实践任务,发挥向学生的个人空间分发学习任务等功能。各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自主查阅和选择自己的任务安排,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调整相关任务和内容进度。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学习过程中,可全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互动交流。通过这个系统,学生完全可以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时时了解自己的进度,时时提交学习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进行在线点评和考核。

2.对分课堂教学法。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老教师利用大学城空间,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延伸资源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习题库和试题库。并在这些基础上,以对分课堂教学法为主,整合以上各资源库内容建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开展基于大学城空间的信息化教学。所谓对分式教学法就是把一次课堂教学时间(九十分钟)对半分,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四十五分钟,学生自主或分小组合作完成空间任务(或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课题)四十五分钟。对分课堂教学法重视的是学生的知行合一,它使课堂承载的功能不仅是老师向学生讲授知识或提供相关学习资源,而且搭建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及合作平台,把个体学习和实践变成合作以完成学习和实践。

3.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主要把原来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课堂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交流和讨论学堂。在实际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利用大学城空间的功能将需要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前布置给学生在课前学习,方式可以是老师的教学视频、微课视频和课件等。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检验和掌握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对于学生自学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另外,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学习和典型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章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开放”这部分内容作为试点,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在空间给学生提供了老师讲课视频、多媒体课件、案例视频和延伸阅读资料等,上课时学生自主开展讨论、小组汇报和交流,老师针对讨论内容进行点评,进一步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原来大部分以老师讲授的课堂变为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即便有学生的参与,也只是有限的学生课堂展示,难以做到所有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这就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依托大学城空间将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迫使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激荡甚至观点的交锋,相较于过去让人有些昏昏欲睡的满堂灌输,无疑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管理

自开展空间教学以来,我们在教学管理上进行创新,对日常教学实行任务驱动和项目管理。老师根据班级专业和学生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自己选出组长,在空间教学研究任务或项目,学生以组为单位领受任务和项目开展研究,每个小组的成员在组长的管理和分工下合作完成。组长在任务项目进度表上详细记录小组研究进展,每周在空间里向老师汇报情况,老师利用平台空间进行指导。期中或者期末,每个小组都在空间(部分项目可安排在课堂)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上传任务项目进度表和研究报告。老师根据学生完成研究项目的过程和结果考核学生。这种管理方式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以我的大学城空间为例,我在空间建设的课程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我在空间首页的课程导航中设置了课程资源区、课堂内容延伸区、我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示区和实践教学成果区,与学生的在线交流包括思政实践任务、学生成果提交、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栏目。课程资源区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课程介绍、课程教案和课件、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参考资料、考核方案、教学素材、习题集和试题库等;课堂内容延伸区包含我介绍给学生阅读的各类课外书籍、杂志和报刊资料,还包括许多经典的红和近期上映的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我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示区主要是我氖滤枷胝治理论课教学以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些研究和探索,包括我创新授课方式的“人物传记”和“档案解密”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创新授课内容的“微宣讲”、“微解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全套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实践教学展示区是我给学生的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此栏目下有学生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完成的任务和项目展示,包括微视频、时事评论展示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等内容。只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团队才能在此舞台上展示,这是一种奖励也是一种激励。这些栏目的设置和内容是不断完善和更新的,体现了我的各个教学环节,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以信息化手段展示于大学城空间中。

参考文献:

[1]郭玲玲.“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探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2]胡恒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3]黄丹.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04).

[4]林海春.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9).

[5]胡梅.因势利导搭建世界大学城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论刊,2012(12).

第9篇: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范文

近年来,职业素养这个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至今为止,人们对它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如朱平等从管理学的“素质冰山”理论来解释职业素养,认为职业素养等同于职业素质,而且认为职业素养不仅包含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和技能,还包含冰山水下部分,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裘燕南等则认为职业素养等同于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许亚琼则持第三种观点,认为职业素养的本质是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通过具体职业行动得以体现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集合,而职业能力是运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故职业素养不等同于职业能力,也不包含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指向从业者的内在的精神品质,具有养成性,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可以具有相同的素养要求。

二、基于职业素养维度的“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能力是其职业发展的基石,但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却是职业素养。如果说,表现为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技能是硬实力的话,而表现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等内涵的品质则属于软实力。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知行合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基于职业素养的思政教育有利于提高目标信效度,提高思政教育应有的感召力。以“基础”课为例,有利于实现公民素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结合,有利于生活情景与职业情景体验相联系,有利于职业能力培育与职业素养养成相统一,从而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

(一)公民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目前,“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大学生活适应教育、理想情操教教育、人生价值教育、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教育、法律精神和法治理念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理念是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为抓手,突出公民素养教育,同时也结合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活需要,兼顾了职业观教育内容。在“基础”课教学设计中,以公民素养教育为主体,充分考虑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把宏大的意识形态主题和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生活情景与职业情景体验相联系

伦理道德或法律知识可以通过灌输传递给学生,但必须通过实践、体验等内化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才能自主生成道德认同。情景体验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假若我们将课堂设想为一个有利于学生品德成长的环境,那么,道德教育的课堂环境必须既是开放的又是真实的。所谓课堂环境必须是开放的,是指应鼓励并支持学生去发展他们自己的思考活动,而不是向他们描述那些观念化的“正确的”思想模式或“正确的”答案。顺理成章地,决不能把道德教育的课堂看成是简单、机械地传授道德指令(即学习格言、规则或回答问题的“正确的”答案)或进行道德影响(即提供一系列好的范例)的中心,必须将它看做是学生能在其中亲自学会进行道德思考的环境。因此,在“基础”课课堂教学中,“情景”的选取非常重要。基于职业素养教育,选取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相统一的情景,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一体化,有利于生活情景与职业情景体验相联系,提高教学效果。

(三)职业能力培育与职业素养养成相统一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后者又被称为核心职业能力。包括跨职业的专业能力(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应用能力)、方法能力(如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内挫折力)和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对他人包容、宽容的能力、自律能力等)。显然,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由专业课单独完成,“基础”课也不是通常人们想象中“说教”课,基于职业素养目标的“基础”课教学,可以以核心职业能力为手段,以素养教育为引领,达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双重目的。

三、基于职业素养的“基础”课教学改革路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实践教学

知识可以传授,德性是不能被植入的。要想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义乌工商学院“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公民素养的基础上,突出职业素养的培育,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贯穿于课堂和课外。实践教学的合理组织和有效落实直接关系到“基础”课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学生对义乌工商学院“基础”课教学满意度提升很快,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基于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组织。如文明礼仪的培养,在许多大学生眼里无足轻重,但又非常缺乏。为了提高文明礼仪教育效果,我们量身定做了一套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PPT,在每次课的课前三分钟进行讲解和考核。如课堂手机铃声是否响起要纳入考核、能否记住任课老师的姓名也纳入考核,从细节上抓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面,会有小组完成的一周道德观察PPT制作与播报和全班合作完成的校园文明行拍客活动、PPT制作与播报。为了防止有些学生只挂名而不实际参与,我们要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教师对个人分工部分随机抽查,有作弊者成绩记零分。同时,实践教学各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统一部署,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以防止个别教师偷懒。

(二)以教师为主导,以情景教学为手段,组织理论教学

杜威曾经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情境。因此,用某种生动形象、富有感彩的活动营造特有的心理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被称之为情景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始终是“基础”课教学的主战场,引入、创设或制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人为优化的情景中实践、体验、内化,自主生成道德认同,是思政理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基础”课理论教学中,许多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师必须善于引入合适的生活情境、职业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甚至综合某种复杂情景,在情景中给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堂向课外生活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理解情景中完成公民素养和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义乌工商学院是一所创业型大学,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创业形式的学生创业活动在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创业与学业的冲突、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经常摆在学生面前,甚至影响到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基础”课教学不能回避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了解历年来创业学生的典型案例,对优秀创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解剖,同时跟踪这些优秀创业生毕业若干年后的发展情况,综合分析创业者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以此来引导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当然,创业过程中的一些诚信缺失、践踏道德底线的案例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好素材,今年8月份明星柯震东因吸毒被拘留,柯震东同款拘留衫火遍淘宝这一案例对创业学生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把这一案例引入课堂,让创业学生来个现身说法和现场讨论,教师做好引导,课堂理论的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三)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多元化复合式考核学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