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增强法治意识范文

增强法治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增强法治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增强法治意识

第1篇:增强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 护士;法律意识;护理;服务质量

1 学习法律知识,加大普法力度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护士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对象不断增多,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广泛,这就需要每位护理人员强化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件,法律知识,制订出护理纠纷防范措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从而避免各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 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防止产生法律纠纷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就要从改善服务态度入手,在为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服务时都要做好解释工作,需要在患者或家属的同意下进行。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是视患者为一整体的人,尊重其人格,尊严及信仰。建立患者满意度档案,以满意为目标,运用新的护理模式,对患者实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及能力,良好的工作作风获得患者的理解与支持,以减少法律纠纷的产生。

3 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以及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发展,护理人员应加强"三基三严"及各项业务素质的培训,多参加业务学习和高等护理自学考试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从做好服务入手,对每项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都应严格执行、规范执行,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而获得患者及家属的满意。

4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护士在工作中应严格执行工作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这是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的根本保证。首先,护士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及自己职位的工作要求实施护理。任何护理工作都应严格依据规范要求进行。如超出自己的工作范围或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实施护理,而对患者造成了伤害,护士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其次,在进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的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以避免工作中由于疏忽大意而造成严重后果,从而承担法律责任。

5 防范差错事故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第2篇:增强法治意识范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好不好对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法上取得新突破。

1提高教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新转化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好了,才有可能编制好教案,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高质量地组织好教学。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创新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将教材进行再转化、再创新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系统性的创新思维。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着重解决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搞好教学设计,编制高质量的教案,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科学地展现教学内容,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同时要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理论诉求,不仅要从教育者教的角度,更要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筹划教学、设计教学。具体说来,教师需要在把握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新转化。第一,从课程结构的整体视角来疏通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避免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实现课程讲授内容的整体优化;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强化问题意识,把规范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内容。第三,尽可能地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传授教材书面语言的内涵和实质,做到“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把规范的教材语言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语言。第四,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把教材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转化成教学策略。

2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重点

从我们对内蒙古某高校本科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看,在“你认为目前最常见的无效教学方式”的选项上,被调查者中有50.65%的学生认为是“僵化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一言堂,不与学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对学生吸引力的最主要原因”的选项上,45.30%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不难看出,现存的教育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进,仍然是以灌输方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改革这种低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既是学生的心声,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好的教学方法,必然是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积极思考者、自觉实践者。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着力点,就是如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灵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法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积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师生情感交流、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平面的、单一的课堂变成多维的、立体的和丰富的课堂,让教学充满人性、充满个性、充满活力。

3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难点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它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了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它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是否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在于教学中如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如大量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忽视了对相关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讲解学习,则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去更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其他媒体和方法的运用等等。据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选择“僵化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注意创新教学方法”的占50.65%,这说明,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对课堂教学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任课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有新的认识,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来确定课件的教学用途和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灵活性,强调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媒体资料,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内容的难易程度,控制好教学进度,让学生及时接受和消化。

二实践教育方法改革要有新思路

1实践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临时性、阶段性特点,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上联系不够紧密,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主要是由上至下,实践活动形式与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高校的实践教育体系实际上有三种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各类德育实践活动,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从实施的实际情况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内涵界定不清。有人把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地与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同起来,或者与一般德育实践活动混同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功能挖掘得不够,实践活动搞完后,从表面上看,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样,实际上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只相当于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没有起到实际教育效果。

2按照“大思政”的思路整合实践教育体系

一是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德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都采取三种方式,即课堂实践、校园自主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为德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德育实践活动各种资源载体可为课程实践教学所用,包括活动主题、活动方式、实习基地等。因此,把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德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不仅是必要的,在具体操作上也是可行的。二是按照整体性育人理念改进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拓展和建构实践育人体系。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涉及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素质拓展、职业规划、就业实习、文化娱乐等多项内容,形式也丰富多样。但教育者必须认识到,这类实践教育活动所蕴含的思想德育功能,一般说来都不会直接体现,还必须由组织者自觉地挖掘、渗透和注入。因此,教育者在设计、策划、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时,应按照整体性育人的理念,根据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目标的内在要求,从实践育人的过程角度考虑,必须把寓教于乐同德育功能结合起来,使隐含在活动中的科学价值观及其道德观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得到启迪,自觉接受教育,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终极目的,使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体系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把握实践活动教育体系,创新专题式实践教育活动方式

如前所述,高校实践教育体系主要有两大类,即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为目标的实践活动体系,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高校有关部门应依据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教育体系特点和教育目标,在把握实践活动教育体系的前提下,创新具体的实践教育活动方式与方法。其关键点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实践活动专题的确定,需注意把课程理论知识学习、运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同实践活动融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目的。二是在具体设计诚信实践教育、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参观调查、科研训练、素质拓展、就业实习、文体活动等专题实践活动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个性差异以及不同年级和专业的特点,把握好专题实践活动项目之间以及同一主题各子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衔接,以加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持续性和实效性。三是在专题实践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设计上,应注意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富有创意和吸引力,要尽可能考虑到大学生的意愿和兴趣,至少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和余地,以展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就达不到发自内心感受和“我要参与”的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必须自觉顺应时展和形势的要求,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创新途径,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着力点,实现方法创新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实效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系统性与开放性、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健梅,桂富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创新[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4]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6]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增强法治意识范文

一、税收法治意识的内涵及其分析的必要性

(一)税收法治意识的内涵。在新制度经济学中,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其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可以蕴涵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性,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正式约束的“先验”模式。我们可以将税收法治意识理解为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条件下,税收主体基于对自身的主体地位、存在的价值和权利义务的正确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对税收、税法及税法现象的包括认识、态度、评价和信仰在内的主观意识。

税收法治意识的主体主要有作为纳税人的公民、国家和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权力、行政和司法机关以及上述各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高培勇教授在论及“税收观”时说:“这里所说的‘税收观’,包括老百姓的‘纳税观’和政府的‘征税观’两个方面”。同理,税收法治意识也应包括“征税法治意识”和“纳税法治意识”两个方面。从税收法治意识角度看,国家的税收涉及范围除了征与纳之外,还有一个对国家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方面,即用于公共支出方面的税收,因此税收法治意识还应包括国家的“用税法治意识”。

(二)税收法治意识是我国税收法治目标实现的观念根基。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在正式约束设立之前,人们主要靠非正式约束来维持相互的关系。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约束也只是占整个约束机制中很少的一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仍由非正式规则来约束。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说到:“即使是完善的法制,而且为全体公民所赞同,要是公民们的情操尚未经习俗和教化陶冶而符合于政体的基本精神(宗旨)……这终究是不行的。”从法律运行的角度上看,任何法律的制定及执行、适用和遵守,都离不开一定法律意识的指导和支配。因此,分析税收法治意识在强调税收法治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税收法治意识的制度性作用和经济功能

(一)税收法治意识的制度性作用。税收法治意识是减少其他制度安排费用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税收法治意识的制度性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它是税收法治意识主体和税收环境达成的能够节约费用的一种“协议”,“好”的税收法治意识能够降低税收法治建设的成本,更有利于税收法治的实现。

2、它内在所含的与公平、公正相关的道德和伦理评价会使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时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利益损失有所缩减。

3、当人们的意识形态与实际经验不一致时,他们就会用新的意识形态来节约认识世界的成本。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当个人因理性有限而无法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还想使成本尽量低时,人们便会借助于相关的意识形态来走捷径。

(二)税收法治意识的经济功能。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人力资本,拥有的意识形态的量越大,个人“搭便车”或违反规则的可能性就越小;当个人越是认为周围的制度安排及制度结构是合乎道德、合乎情理的,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就会越少。税收法治意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功能:

1、税收法治意识可节约交易费用。通过培养人们的税收法治意识,使他们能正确的认识税收法治环境,它以世界观的形式来引导人们,从而使税收法治主体能够按照税收法律、法规来进行选择,准确把握自己的预期行为及效果。

2、成功的税收法治意识能有效地克服税收法治中“搭便车”问题。如果税收法治主体都能够认识到他们所处的税收环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经济环境,即他们的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要与税收发生关系,使他们被一种自觉纳税意识所支配,那么他们就会自觉的遵守税法,从而避免“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3、税收法治意识能够减少税收法治的实施费用。税收法治意识能有效的解决“以权代法”、“软政权(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带来的税收法治实施费用过高问题,有利于营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良好实施环境和条件。

三、税收法治意识的建立

(一)税收法治意识建立的制度变迁模型分析。税收法治意识的建立过程实质上对应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非正式制度变迁,其中有两个著名的制度变迁模型,即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进的,其主要制约因素有:统治阶级的偏好及有效理性、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国家的生存危机和意识形态刚性等,国家通过努力虽可能降低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是不能完全克服。

非正式制度变迁由个人来完成规则的变动和修改,而不用群体行动。开始,个别创新者也许会被其他人认为是违犯了现行规则,而面临一定的风险和压力。只有当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原来的制度安排并接受新制度安排时,制度变迁才会发生,比如价值观、道德、习惯等等。显然,税收法治意识的建立亦难以在一朝一日可完成,只有当税收法制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制度变迁才会发生,税收法治意识才能真正建立。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新规则的接受主要取决于其效益和成本分析。个人之所以接受新规则是因为新规则对自己有利。当制度不均衡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到足以超越潜在成本时,个人便会努力接受新的价值观、道德和意识。可见,当周围的大多数人都自觉建立税收法治意识时,个人便会努力接受税收法治意识。税收法治意识比税收法规有更难以变迁的趋势,而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时滞更为明显,即使有政府行为也不容易发生。

(二)税收法治意识的建立难以借鉴国际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正式约束的建立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降低建立的成本。从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正式约束尤其是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正式规则是可以在国家间移植的。但是,一种非正式约束特别是意识形态能否被移植,取决于所移植国家的技术变迁状况和其文化遗产对移植对象的相容程度。

从历史层面上看,我国是一个长期缺乏法治环境的国度。在政治上,我国的封建社会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崇尚“君权至上”的人治思想。在经济上,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中华民族对自然的依赖及对权利和自由在文化上的疏远,社会治理呈现重人治、轻法治的倾向;从传统层面上看,建国以后长期奉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弱化了税收法制化倾向,而现时还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又制约着税收法治意识的发育。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在税收上看,就是依法治税。我国目前的税收管理和执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仍存在税收征管体制不健全及税务部门执法行为不规范等影响税法权威的因素。因此,在我国,非正式约束的可移植性较差,税收法治意识的建立难以借鉴国际经验。

(三)税收法治意识建立的对策建议。税收法治意识对于我国的税收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税收法治意识的建立由于其特定原因而难以借鉴国际经验,又不适宜于实行强制性建立,所以我们选择税收法治意识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将国民所认为的被迫税收行为转变为他们的自主行为,即将依法治税的观念根植于国民意识中,从而降低税收法治的成本,促进税收法治的实现。

1、深化税收法治宣传,加强国民的纳税法治意识。深化宣传内容,既要宣传办税的具体程序和实体法规定,又要加强对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尤其是构成犯罪的法律后果的宣传,并结合具体案例,增强打击税收违法犯罪的威慑力;丰富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努力创造被广大民众接受的宣传形式;注意宣传的持续性,正确处理税收阶段性宣传和日常宣传的关系,加大日常宣传的力度;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税收宣传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起依法治税的意识。

第4篇:增强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法治思维;平安铜仁;分析研究

平安,民之所需,国之所系。2013新年伊始,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重要指示中明确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2013年5月31日,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召开,对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由此可知建设平安中国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篇章。而法治是创造平安、实现平安、维护和发展平安的根本手段。同样“平安铜仁”的建设也需要法治作为保障,需要人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建设,现从法治思维角度对“平安铜仁”建设作以下分析。

一、现状剖析:“平安铜仁”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经济发展落后是铜仁市运用法治思维建设“平安铜仁”的物质障碍。铜仁位于贵州省东北,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人们过着较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对法律需求不高,对法律调节社会生活的要求不高。低收入促使人们对纠纷的解决途径往往普遍选择调解或和解的方式,对诉讼望而却步,同时“人情案”、“金钱案”、“创收案”的出现,严重损害司法机关的形象,影响人们对法律权威的敬畏。为了打好物质基础,必须发展经济,铜仁市政府应该以引导、国家帮扶的方式,通过开发旅游业、发展畜牧业、使群众提高生活水平,同时政府还可减少行政干预和行政审批,推动公民对法治的期望和需求,彰显宪法精神。人民生活富裕了,才会相信国家法治,从而去遵守法律、运用法律。

(二)人们的法律意识薄弱、法律知识缺乏影响“平安铜仁”的建设。这集中表现在人们对权力的崇拜、权利义务的模糊、主体意识的淡漠和法律知识的缺乏等。当其自身权利被侵害时,要么浑然不知,以“法盲”形态展现于社会;要么屈从于权威,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规定而不顾,“以暴制暴”。人们法律知识的缺乏不仅影响其法律意识的增强,而且严重影响其行为。他们很少知道自己的权利,很少有人借助法律制度维护自己权利,实现自己利益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将“书本的死法”变成“现实中的活法”,要在现实中很好地运用法律。一个人法律法律意识淡薄导致的漠视法律,法律知识缺乏导致的无视法律,法律实践的缺乏导致害怕法律,所有这一切使我们用法律思维建设“平安铜仁”加大了难度。

(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犯法、权大于法等腐败现象的存在,影响人们法律信仰的树立,阻碍“平安铜仁”的建设。有的人明知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却因为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老关系,就不立案、不侦查,暗里私了。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判刑的不判刑,该重判的轻判。或明知其违法违纪,却姑息迁就,包庇纵容,不举报,不追究,不处理。行政执法人员、公安、审判和检察机关的干警在执行和司法过程中,为了谋取私利,不依法律的规定,徇私枉法,受贿枉法,践踏法律。由于这些违法腐败现象的出现,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让我们“平安铜仁”建设遇到了麻烦,所以必须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平安铜仁”的建设。

二、路径选择:“平安铜仁”建设的解决方略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为价值之要,以法为行为之规,以法为治理之本的思想模式。法治思维是法治建设的系统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在平安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更应以法律思维去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把群众路线与法治思维结合,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了加快建设“平安铜仁”,我们必须用足、用好法治思维这一思想利器,以法治的精神和法治的力量为“平安铜仁”建设注力引航。

(一)加快经济发展,扫除运用法治思维建设“平安铜仁”的物质障碍。打造“平安铜仁”必须坚持有利于法治思维养成的经济取向,因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会有市场经济所提倡的平等、公平、效率和公序良俗等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养成法治思维的养分。中国的经济就不会有飞速的发展,也不能保障和发展民生,更不会让人们共享平安建设的成果。要切实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努力消除城乡差别,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会带动社会民主、精神文明等共同发展和进步,才会促进社会平等。只有通过发展经济,努力织就一张覆盖全市人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这样才能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平安铜仁”建设也才可能得以实现。

(二)加强法制宣传和普及教育,培育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法制宣传和普及教育是提升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建设“平安铜仁”的过程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法制教育要坚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实现各类法律知识“全方位”普及,把宪法作为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程,通过专家授课、座谈讨论等方式增强其宪法意识。同时抓住社会热点焦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公民的基本法律素养,广泛开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再次动员法律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法制宣传,让法律知识走进校园、走入乡镇、进到农村,去帮助人们解读法律咨询和法律困惑,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强化公众的法治精神、法治信念和法治信仰,使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注入法治模式、导入法治框架。最后完善网络法制教育宣传,可以依托媒体,通过电台、电子屏、报刊、网络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法律知识、讲解本土案件,将普法教育引入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轨道,从而达到传递法治“正能量”和普法“好声音”的作用。普法工作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不断深入持久的推动普法教育的开展。这样,人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了,法律素养提高了,他们就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懂得了法律才不会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这就为我们建设“平安铜仁”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培育法律信仰,使人们树立权利意识。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就要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公正的法治应有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而法律信仰的形成,就个体而言,其本质就是将法律内化为人的本能的需求。公民权利意识的强弱是法律信仰能否生成的关键性因素。从主体层面看,对法律的信仰,以人们的权利意识的觉醒为逻辑起点,以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为外在表现,以积极服从法律为最终目标。切实改变群众“不信法、信上不信下”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偏执观念和错误做法。所以,要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必须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首先,要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权利意识也不例外。权利是法律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对权力的要求,也就无从产生对法的渴望与追求,对自身权利的维护也就无从谈起,更不会产生自觉守法来保障别人权利的意识。当然,权利意识不会自觉觉醒,要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就必须对其进行法治教育,使他们对自己的法定权利全面知悉并充分理解。只有如此,公民才能依法维护和保障自己的权利,进而增强权利意识和守法意识(维护别人法律权利的意识),形成对法的信仰。其次,进行大规模的普法教育,破除“畏讼”和“讼累”观念。消除清官情结,树立法律的权威。只有减少执法违法、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才会增强法律的公信力;只有司法公正、执法必严,才能让公民积极守法的观念逐步形成;只有当法律真正代表了正义和公平,所有邪恶均受到法律的应有惩罚时,积极守法才成为可能。也只有这样,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才会成为可能。法律信仰是无形的,却是在真正地发挥作用的深层次问题,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正的价值,代表了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只有人们从内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时,法律才会真正发挥作用。通过培育法律信仰,真正敬畏法律、信服法律,才会通过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去做事情、想问题,这样我们运用法治思维建设“平安铜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平安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集中体现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问题。我们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谋划、推进“平安铜仁”建设各项工作,努力把“平安铜仁”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们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运用法治思维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对平安建设的重要指示和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握规律,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建设更好的“平安铜仁”,托举起平安铜仁的时代梦想。

参考文献

第5篇:增强法治意识范文

学校应在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中发挥主导作用

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品德培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应该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建立法治环境、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并用它指导自己的行为。首先应该提供良好的法治培养环境。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效果。学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关怀和引导,绝不因人而异,要一视同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教师是中学生法治教育的传播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言行举止对中学生法治意识形成的影响作用。要在提高教师的法律道德修养的同时,全面提升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等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体现学科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观念、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使学生的个人素质在言传身教中得到提高。再次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法律常识课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法律,更应该教会学生掌握法律、运用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不仅要讲书本上的法律知识,更要多引用案例,尤其是发生在中学生身边的例子,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教会学生用法律指导行为。最后是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法治意识的培养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的吸收、内省、实践。引导他们遵循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朴素的道德情感,懂得人生活在社会里是平等的、公正的,相互之间应该是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教育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应为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创造环境

社会是除家庭、学校之外的中学生活动最多的场所,社会法治环境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力不可低估,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能激励中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反之,不良的社会环境会使鉴别能力不强的中学生误入歧途。孟母三迁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中学生平时接触到的人都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无疑对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是有益的。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要按有关规定彻底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中学生的各类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应该大力倡导新风正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依法治国的宣传教育,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学生,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场所。另外,要注意加强对中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引导,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安全。

家庭要注意对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6篇:增强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学生;法治意识;问题

一、高中生法治意识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现如今我国在法治意识方面的研究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著作将法治意识是什么,如果对公民进行培养,拥有这种意识有什么好处,以及法治意识所具有的特征等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研究。另外还有一些著作提到了对不同人群法治意识培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主要集中在公民、在校的大学生、务农的农民等,但是对高中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还是有所欠缺的,而这些研究对高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奠定了基础。

我国要想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就必须将培养公民法治意识作为―个首要任务去完成。高中时期正是青少年各方面全面发展进步的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不成熟转向成熟,这一时期也正是形成法治意识的重要时期。如果能抓住这一机会,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期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做好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工作,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可以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高中生法治意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法律相关内容不了解或意识淡薄

现在我国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教育还比较欠缺,一方面学校不重视,没有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观念,另一方面学生也缺乏对法律的知识的学习,对法律知识没有兴趣,从而出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出现问题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影响高中生法治意识建立的因素

1.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地,应该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教学任务的一项内容,在平常教育过程中多增加法力知识的普及,学校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平台,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方面学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进行启蒙教育的起点,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搞不好,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高中学生也是这一世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发展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这个大环境不仅存在好的东西,还存在不好的东西,青少年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很容易被不好的东西所干扰,从而对于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形成一定的阻碍。

4.学生自身的因素

归根到底,学生自身的因素可以说是对法治意识培养影响最大的方面,学生自己对法治观念没有很大的兴趣,对法律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青少年处在心理转变的阶段,承受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不成熟等。

三、培养现在高中生法治意识的有效办法

(一)学校要加强法治教学,给学生学习营造好的学习气氛

学校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通过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摆脱法律意识淡薄的缺陷,为自己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老师要增强自身素养

现在高中教育过程中,老师也存在相当大问题。教师本身对于法律知识就存在了解和认识不足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更加困难。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做起,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争取对其有全面了解。在给学生上课时,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真实地参与进来,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还老师和同学可以进行互动,加强交流,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增强每个人的法治意识。

第7篇:增强法治意识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普法责任。

(一)、司法行政机关既是重要的执法机关,又是普法主管机关,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上发挥带头作用,同时坚持“谁服务谁普法”,把普法融入司法行政业务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县委依法治县办把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作为重要考核项写入年度工作要点,要求县普治股建立健全普法责任清单。压实法治建设责任,要求各有关部门切实增强“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意识。

(二)、带头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同时推动落实“谁服务谁普法”。坚持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相结合,在全系统深入开展每月一周的法治宣传教育和党内法规教育,增强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并积极履行社会普法责任,在执法、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向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开展普法;坚持全员普法,让每一名执法者和法律服务工作者都成为普法者;坚持全程普法,把普法融入司法行政业务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做到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切实把执法和法律服务过程变成普法过程,规范执法和法律服务活动,增强执法和法律服务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部门联动普法,营造法治氛围

将普法工作由主管部门的“独唱”,变成各部门的“合唱”,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把普法宣传作为弘扬法治精神,丰富法治文化,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使公民法治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在2020年4月15日是第五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群众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县司法2020年4月14日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普法宣传活动,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涉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热潮。

第8篇:增强法治意识范文

一、突出重点内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1.突出抓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普法阵地、普法平台、普法载体,在全系统深入开展系列法治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建设,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一系列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培育法治理念,塑造法治信仰,不断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突出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教育。结合2015年度重点普法目录,开展“学习宪法、尊法守法”主题活动。把主题活动作为重要载体,突出宣传宪法,系统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

3.突出抓好与卫生工作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重点学习和宣传《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进一步增强卫生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知法、用法、自觉守法意识。

二、聚焦重点对象,扎实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

4.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落实领导干部学法活动。进一步健全党委中心组学法和学法讲座制度,党委中心组全年集中学法活动不少于4次。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好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的表率作用,推动卫生系统普法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5、加强机关公务员学法用法。坚持和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治度,大力推进公务员学法用法活动和依法行政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公务员依法履职情况好,办事效率高。机关工作人员坚持集体学法与自学相结合,每年有针对性的学法时间不少于40学时。

6、加强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加强《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等行政法规学习,通过集中与自学相结合方式,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执法水平和履职能力,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4次。

7、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法用法。深入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等,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依法开展执业活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每年至少开展4次集中法律培训学习。

8、加强管理相对人宣传培训。继续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向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卫生法律法规,有效提高管理相对人尊法守法意识,营造单位和社会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宣传形式,切实扩大普法宣传覆盖面

9.扎实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巩固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通过媒体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利用各类公共活动场所,融入法治元素,建设法治走廊、法治宣传栏和法治宣传橱窗,形成覆盖机关、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网络。加大应用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力度,推进网络、移动通讯法治宣传教育力度,积极运用微博、微信、QQ群开展普法,扩大新媒体普法的覆盖面。

10、充分利用重大节点和卫生宣传日活动。要以 “12.4”全国法治宣传日等活动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学习,着力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水平,为卫生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普法工作运行机制

11、强化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卫生普法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制度,形成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格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明确专人负责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大队伍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业务和工作能力。

第9篇:增强法治意识范文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同时也是xx开展具有特色的宪法宣传周活动的第20个年头,今天是XX年12月1日,从今天起的一周是xx市第二十届宪法宣传周,本届宪法宣传周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科学和谐发展”。本周四12月4日又是第八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这次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围绕今年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全面落实“xx”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公民意识,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宪法宣传周和法制宣传日将进一步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方针,进一步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大力宣传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和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进步。活动将积极倡导公民自觉运用法律规范自身行为,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市民法律素质,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在全社会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的社会风尚。

我校是xx新区首批一星级法制教育示范学校,更应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我国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和成就;宣传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成就;宣传我国在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的重大发展;宣传我国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方面的重大发展。在大力宣传的同时还要弘扬法治精神,在公民中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观念、权利义务相一致观念、公平正义观念,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希望学校的师生们都能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