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艺术的有四个基本特性。一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二是时间和空间艺术。影视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电视都是时间的移动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变化中展示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是影视艺术的又一基本特性。三是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四是综合性和艺术性。影视既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有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影视是新兴的综合艺术。科技是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综合性和技术性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
一、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剪辑(Film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
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
EdwinS.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S.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LifeofAnAmerican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GreatTrain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
关键词 非线性剪辑技巧;影视艺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29-02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追求欲望变得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需要利用非线性编辑技巧,提升栏目片子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栏目片子。
1 非线性剪辑技术
1.1 非线性剪辑系统的作用原理
非线性剪辑系统的作用原理为:以视频卡为媒介,将与视频有关的输入信号源中的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所得数字信号压缩成数据文件的形式储存起来[ 1 ]。当上述工作完成之后,剪辑人员可以根据视频内容的后期处理要求,应用切换、叠画、加字幕等非线性剪辑技巧,提升影视艺术的渲染力。
1.2 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优势
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2.1 视频处理便捷性优势
在视频处理过程中,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剪辑作用是基于时间线产生的。剪辑人员在利用这种技巧处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剪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以时间线为参照,快速完成画面的复制、剪切等处理[2]。这种便捷化的处理模式减低了栏目片子的后期剪辑难度。
1.2.2 处理效率优势
相对于线性剪辑技巧而言,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视频的处理效率。从本质角度来讲,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显著缩短的节目的制作周期,间接降低前期制作所需的成本。
2 影视艺术的特性
影视艺术的特性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2.1 综合特性和逼真特性
影视视频是由多种不同的艺术类别组合而成的,因此,在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影视艺术综合特性的保持。逼真特性是影视艺术的本质属性。在后期处理工作中,需要利用非线性编辑技巧将不符合这一特性的镜头、画面剪切掉,进而为观众提供更加生动、真实的观赏体验。
2.2 视听特性
影视艺术是通过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印象的。其中,观众从这两种通道中获取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比例分别为83%和17%。
3 非线性剪辑技巧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非线性剪辑技巧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3.1 蒙太奇手法方面
在影视艺术中,蒙太奇手法可以在合理选择素材的基础上,利用切分整合的方式将不同的段落或镜头整合在一起,突出节目的主体,使得观众能够遵循节目的引导,进行思考和分析。蒙太奇手法与非线性剪辑技巧的整合可以将处理对象片子变得更加流畅。以切换这种非线性剪辑技巧为例,剪辑人员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或时间顺序,将利用切换技巧处理过的镜头合理组合在一起,使得它们能够为观众呈现出连贯的视频内容。
3.2 应用类型方面
3.2.1 画面轨道
在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画面轨道的应用可以使得视频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视觉效果。例如,当需要增强视频画面的层次性时,可以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将底图与核心画面整合成同一个画面。
3.2.2 音频轨道
非线性剪辑系统中的音频轨道双相对较多。为了增强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剪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将相应声音利用适宜的音频轨道进行处理。例如,当视频在同一时间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时,可以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将一种声音逐渐下拉到无声状态。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将声音的变化变得更加流畅。
3.2.3 字幕轨道
非线性剪辑系统中设有独立的字幕轨道。在处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剪辑人员可以利用该频道对视频的字幕进行上滚、增加、全屏等处理,以此优化视频的视觉效果,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
3.2.4 特效
非线性剪辑技巧中的特效类型主要包含字母特效、音频特效以及视频特效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根据节目的具体风格、观众兴趣偏好及节目内容等,合理应用特效进行合理处理。以节目的历史描述内容为例,为了增强节目效果,可以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对音频进行特效处理,使得原本的声音变得更加浑厚,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悠久的历史氛围。
3.3 基本技巧类型
非线性剪辑技巧中的基本技巧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3.3.1 切换技巧
切换技巧与叠画技巧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利用这种非线性剪辑技巧所处理镜头之间的独立性较强;而后一种技巧镜头之间的转换较为流畅。在剪辑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切换技巧的应用可以将不同镜头的具体内容良好地保留下来。
3.3.2 叠画技巧
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这种非线性剪辑技巧看成是前后两个镜头之间的融合。在栏目片子剪辑处理过程中,叠画技巧的应用可以增强两个镜头之间过渡的柔和水平,降低观众对镜头变换的感知。与其他非线性剪辑技巧相比,这种技巧的融合性特点较为明显,其通常被应用在栏目片子的插叙、回忆以及想象等场景中。
3.4 注意事项方面
为了保证栏目片子的处理质量,在运用非线性剪辑技巧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种问题加以重视。
3.4.1 栏目片子节奏控制问题
从观众的角度来讲,当影视艺术的节奏失调时,观众无法从中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因此,在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的过程中,需要在保持栏目片子内容变动的协调性,进而增强栏目片子对观众产生的吸引力。
3.4.2 静态画面与动态画面衔接问题
相对于其他部分而言,栏目片子中静态画面与动态画面衔接的处理难度较高。为了防止该部分的不合理处理影响节目效果,需要利用动静结合非线性编辑技巧,以栏目片子画面的主体为核心,保持静态画面与动态画面中主体运动轨迹的一致性。
3.4.3 节目时间长度、色调的协调问题
当时长不一致时,栏目片子的节奏会出现混乱问题,影响观众的观赏体验;当栏目片子两个镜头之间的色调反差较大时,会使得观众产生不连贯的视觉效果。对此,在应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处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应该保证不同镜头之间色调及时长的一致性。
在非线性编辑技巧中,突然性编辑技巧形成的视觉效果为节目镜头的突然变化。除了有特殊要求的处理部分之外,应该利用逐渐过渡的非线性剪辑技巧处理各个栏目的片子。
4 结论
非线性剪辑技巧主要包含切换、叠画、加字幕等内容。在影视艺术中,剪辑人员在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改善画面质量、剪辑多余镜头时,应该注重保持不同镜头中色调、时长的一致性。此外,当某部分同时涉及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时,应该根据画面中主体的运动轨迹对二者进行融合处理,进而为观众提供更加流畅、自然的观赏体验,同时提升观众对栏目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一、电视片头的数字媒体艺术性
时至今日,电视栏目片头的制作已经不是当年的手工制作模式了,电视栏目片作更多的采用的是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具体的来说,就是通过在电脑等数字媒体制作出由数字语言构成的原始声画素材,然后通过特殊设备把数字信号转化为电视模拟信号或者直接使用数字化设备播出。也就是说电视片头的本质是基于“”和“1” 的数字语言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性是其本质特性。从数字媒体的美学特性去探讨片头艺术的美学特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根源,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主要受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即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艺术、包豪斯的工业设计思想、杜尚的达达主义和反理性主义、2世纪5~6年代动力艺术和光效应艺术、2世纪7年代的录像装置艺术(Video Art)。此外,以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劳申伯格(R.Rauschenberg)为代表的波普(Pop)艺术,以达利、玛格丽特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以现代版画艺术大师埃舍尔为代表的“科学观念绘画”均和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和思维方式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数字媒体艺术集众多美学特性与一身,但又不能用其中任何一种美学特性来概括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艺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方面,电视栏目片头不仅继承了人类对“技术美学”的探索和对机器美学的批判和扬弃:而且也继承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人文取向和批判精神。电视栏目片头制作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新媒体技术所独有的美学特性。可以说,电视栏目片头作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其美学特性是多元的,独创的。“开放性”、“人本性”和“自由性”是电视片头制作的本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电视片头作品并非仅限于传统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成员的相互协作,它更在于每一件作品所蕴含的无限衍生能力;电视片头的数字本性使得电视片头的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迎合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更新,电视栏目片头作品可以被二度甚至三度创作,而这种创作的实现就在于数字化产品的可修改性,可参与性、以及可完善性。这一点可以从电视片头制作的发展看出来,最早制作电视栏目片头,需要美工人员在画纸上手工设计出美术字幕、图标图案后,运用专业电视摄像机拍摄下来,再在编辑机上对编,与栏目内容串成一体。线性的编辑方式和近乎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以电视受众的缺乏让片头制作的效率低下。而现在,在非线性编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片头制作出来,再电视台展出之后,还可以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做进一步修改,所要做的工作只是在电脑上对原始的素材进行再编辑。
所谓“人本性”是指电视片头制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其创作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艺术理念,或者说一个片头作品的艺术性的实现,更多的是在于创作者人的价值的体现,作为艺术创作本体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理念,艺术素养的高低是电视片头艺术性高低的决定性力量,例如,《东方时空晨曲》的创意和设计就体现了作者对宏观世界的展示与追求,让人的情感在时空交错中得到体现和升华,让人的思维在具象与抽象空间流转,达到一种深刻的意境,展露一种世界的博大与人物的生机。片头的创作就成为创作者的追求和精神的体现。低廉的制作成本,对创作人员艺术素养的培养的忽视,使得让设计无法师把片头制作当作一件事业来做,而只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如何能创作出国际化优秀的产品。
所谓“自由性”是指片头作为数字产品,其数字技术的虚拟性质,超过了截至目前的任何一种创作媒介,所以他比任何一种之前的媒介材料及其相关的语言更自由。通俗的说,电视片头制作的内容可以是现实的某物,也可以是虚拟的仅仅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东西,数字技术作为电视片头创作的材料和基本语言方式,不仅能完成物质世界的表现,并且能够完成非物质世界的表现;不仅能够完成表现的场传播,并且能够完成表现的非线性传播;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从事艺术表达的自由追求。这一点我们在电视片头的“虚拟性”里将继续深入探讨。
总之,数字技术介入电视艺术之后,大大增强了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它只需要根据创作者的思维,随意调度声光色、音线形,并以高速度、快节奏随意调配各种各样的光效、色调、影调、拼织各色各样的构形、图案、板块,编织一个个光怪陆离、变化多端、亦真亦幻的五彩缤纷的梦幻世界,进入一种从未有过的碎片式的、跃动式的审美时空。从而大大激发创作者的创作力,进入一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完全自由的艺术创作天地。
关键词 多维视角 影视文学评论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1影视文学评论的简述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与影视艺术的历史进程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影视艺术的历史相对较短而影视文学评论的出现也相对较短,其与我国文学评论相比在很多领域上较为稚嫩,而且我国影视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也尚处于摸索和完善中,影视文学评论学科的建设进程尚处于半自觉状态。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影视文学评论的先决条件,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影视文学评论作品的内容、规律以及体系,所以在影视文学评论中首先要探索出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也只有通过这一研究才能明确出影视文学评论的基本特征。学界将影视文学评论定义为是通过对影视艺术中的文学因素,其中主要是对影视文学作品剧本的分析和评价,并且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进行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成果的语言表述便是影视文学评论的文体,本文根据影视文学评论这一基本性质在基于多维视角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的特点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深入研究。
2基于多维视角的影视文学评论
2.1评论对象与任务的共通性
本文运用不同阶段的视角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运用了社会政治视角、人性人情视角以及审美视角等,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视文学评论与小说评论、戏剧评论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评论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其中评论对象与评论任务的相通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影视文学评论在本质上与其他文学评论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文学作品作为评论对象,小说、戏剧作品以及影视文学剧本这些不同的评论都是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影视文学评论与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以及新闻评论存在很多差异性,所以影视文学评论在艺术评论系统中的归类如图1所示。
2.2评论内容的一致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思维方式在实际中要符合文学评论的特定要求,但是影视文学评论是建立在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基础之上,要求评论家要从感受、体会、理解和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思想感情为着手点,并且要求评论家要对评论对象有一个有形象具体的感受,所以需要评论家要以理论、抽象、判断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作为影视文学评论对象的影视文学剧本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虽然影视文学剧本是一种新兴的独特文学体裁,但是其在本质上充分包含了语言艺术作品的各种特点,与其他文学评论都具有反映社会现实、描绘生活图景的功能,同时也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要担负起对文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的任务。影视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无法脱离题材、主题、语言、结构以及表现手段等要素,这也就导致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都将评论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将分析作品在人物创造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技巧等作为评论内容,这也就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评论与起他文学评论的内容是一致的。
2.3与其他文学评论的差异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使其已成为评论体系中的独立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相比具有很多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影视文学评论十分注重作品的视听因素、叙述语言的直观性以及结构方式的特殊性等,这些都是受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都是由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实现的,这便要求评论家要通过最直观的感受去了解、发现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虽然影视文学评论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但其在使用中要服从影视艺术的特殊要求,而直观性与避免静止语言是影视艺术对其最重要的要求。影视艺术作品都是通过画面的转换、变化和组接等方式构成完成的故事情节,这便要求影视文学评论过程中要注重影视艺术作品这一特性,而不能完全依赖现代文学评论的词语、句子对其进行过度和衔接。
3结束语
现代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评论体裁,但是影视文学评论在发展中必须融合影视艺术的各种特点,只有不断结合现代文学评论的手段、特点进行完善与创新,才能使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发展成为一门完善的新学科,从而使影视文学评论可以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建立出完善的系统体系,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期不断创作出更多的影视文学评论作品。
【关键词】戏曲艺术;艺术情境;流行文化;戏曲元素
徽剧传统戏曲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能够在舞台上再现作为艺术人物的客体与经典艺术情境。为促进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编导人员必须根据观众的艺术鉴赏需求,调整戏曲的场面构成,控制各类主要的舞台表演要素,革新表演套路,降低观众理解戏剧主题的难度。
一、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戏曲文化受到西方戏剧、电视媒体、网络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的知名度下降,戏曲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多数观众的艺术鉴赏需求,戏曲演出市场开始出现萎缩现象,全新的文化娱乐手段与信息化工具开始普及应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多元化、丰富化的发展道路,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逐步缩减,观众减少,门票销售难度提升,观众市场的资源被电视媒体、网络新媒体平台分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的娱乐方式趋向于多元化,传统艺术的戏曲与现代观众的欣赏之间出现了障碍。现代戏曲必须融入信息化传媒体系之中,通过多个社会宣传渠道,投放高质量的戏剧节目,突出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不断进行探索和革新[1]。进一步促进戏曲与影视的深度结合,不仅能使戏曲艺术以影视的方式传播,同时还能把戏曲艺术更好地传承与保存下来,采取措施重点强化戏曲表演的影响力与社会知名度,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戏曲电影化的主要路径与基本形态
(一)包含传统戏曲元素的影视作品
为弘扬、宣传我国徽剧戏曲文化,提升传统戏曲艺术的知名度,部分国内艺术家开始在流行的电影或电视剧中添加富有民族艺术气息、带有古典风格的戏曲元素,如唱腔、戏曲旋律,并在配乐中使用传统戏曲如昆曲、山东大鼓的音调,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个别国内电影、电视剧开始在传统戏曲故事中取材,在拓展创作思路的同时,让影视作品具备更为突出的艺术性与民族文化风格,让更多观众通过鉴赏影视作品中包含的各类戏曲元素,领会古典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以现代社会普通人的审美标准作为价值取向,满足了多数观众的艺术鉴赏需求,促进了戏曲的影视化发展进程。古典戏曲可借助更为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即影视作品发展自身,传播具备思想深度、富有内涵的戏曲表演要素与艺术元素,适应时代变化。戏曲影视化更能够让百姓从生活中去接受。在传统的大型剧场以及临时搭建的表演场所演出是单向性的、缺乏互动渠道的表演,仅能面向观众讲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无法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2]。通过将戏剧元素融入现代社会的影视作品之中,可丰富影视作品的艺术主题与观众的审美渠道,此类影视作品可在不同场所、不同平台上播放,极大地提升了现代戏曲文化的曝光率与知名度,使其深入到每家每户,面向作为个体的观众灌输古典戏曲文化思想与创作理念,让更多的人去熟悉了解和喜爱戏曲,同时也传播了我国古典戏剧文化。
(二)包含完整戏曲节目的影片
通过制作涵盖多个戏曲节目的综合纪录片或摄像节目,可起到促进影视文化与戏剧文化深入结合的作用,推出全新的戏曲文化载体,迎合新时代戏剧媒体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普及的时代潮流,能够让更多年轻的观众接触到祖国优秀文化。编导人员可使用摄像机摄录完整的戏曲节目表演过程,并做好后期的配音、剪辑工作,为舞台上戏曲演员的个人动作与造型添加特效,以更为逼真、现实的画面修饰整个戏剧节目,描绘出多头并进的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内心变化轨迹,提升戏曲文化对观众的吸引力。高质量的戏剧电影可极大地推动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拓展戏曲文化的传播路径,丰富了现代电影艺术的类型,更好地传承、宣扬了古典戏曲文化。戏曲制作者将戏曲节目进行影视化处理的活动,渗透着导演与演员们对戏曲文化思想的深刻分析与理解,与传统的封闭式戏曲表演模式相比,经过影视化改造的戏曲节目能够面向观众展现更为详实的剧目文本、丰富的舞台表情与独特的表演动作。通过正确添加特效或配乐,可全面、立体地体现演员们多元化的情感和对艺术思想的领悟,将精彩的舞美装置、表演技巧、区域戏曲文化和剧作的思想蕴含呈现在观众眼前,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拓展其艺术鉴赏视野,促进了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与演化。
(三)电视戏曲节目
戏曲表演者可顺应时代潮流,在电视媒体上投放戏曲节目,与电视台进行合作,定期直播具备一定文化特色的戏曲表演活动,面向观众与戏曲爱好者推出包含不同类型戏曲表演艺术的高质量节目。电视媒体的受众规模较大,资讯投放量较多,戏曲编导人员可根据节目表演需求与观众的要求,对戏曲主题、艺术表现方式进行调整,播放包含广泛题材、类型多样的特色戏剧节目,降低观众的艺术鉴赏难度,例如针对鉴赏难度较高的京剧可使用纯正的普通话配音,用普通的电视剧电影的音乐去代替唱腔,扩展现代戏曲文化的受众规模。
三、现代戏曲电影化创作的缺陷与不足分析
(一)缺乏具备竞争力的精品戏曲节目
进入新时代以来,带有戏曲元素、包含丰富古典戏曲文化的影视节目获得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艺术界认可了这一复合型的艺术形式,在电视媒体上投放的戏剧节目质量较高,制作精良,吸引了大量青少年观众。然而部分戏剧节目的持续时间较长,例如《牡丹亭》《桃花扇》等戏剧节目完整演完需要消耗六到八个小时时间,只能由电视台的剪辑师进行分段切割处理,分成不同阶段播放,此类播放方式导致艺术感染力下降、无法形成突出的艺术氛围[3]。相对狭小的受众群体对于戏曲产量的需求,不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整个戏曲行业走向影视产业化,戏曲进入影视作品、转化为电视节目只是扭转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演化路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戏曲艺术热度下降、社会关注度不足的实际状况。
(二)表现手段单调,缺乏层次感
戏曲艺术在新时代演变过程中暴露出的结构性矛盾与缺陷,主要表现为门票销售量的快速下降和受众群体的缩减,体现了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与陈旧的戏曲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为促进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戏剧编导人员应当从传统戏曲、现代戏曲、影视戏曲等入手,寻找贴近现代观众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力求创作出适应时代与人民需要的戏曲。现代徽剧戏曲文化存在表现形式单一,艺术渲染方式陈旧僵化,缺乏现代化修饰元素,仅能在舞台上再现经典艺术形象与情境,无法基于现实进行富有新颖性的艺术创造等问题。部分现代戏曲节目主动迎合庸俗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潮流,缺乏独特的价值理念内涵,艺术鉴赏价值下降,导致观众大量流失。
四、戏曲电影化创作的路径研究
(一)把握戏曲特性,制作高质量戏曲节目
为推动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影视化发展进程,必须调整节目制作方式,使用现代化的影视剪辑与制作技巧,将具备一定思想深度、风格突出的新剧目转化为影视节目,让电视传媒成为现代戏曲文化的载体,对戏曲进行影视化处理。编导人员可使用影视剧的创作手法,重构戏剧节目的制作流程,把握戏曲的民族特性与古典艺术属性,调整戏曲中不同段落的时空结构,让虚拟化的艺术表演转变为富有真实感与立体感的动作,缩减戏曲节目中唱腔的长度,压低表演成本,发挥影视化戏剧节目的特殊优势,遵守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采用画面渲染、特效修饰、灯光照射等技巧,完成影视化戏剧节目的制作。戏曲文化工作者可以对传统优秀戏曲进行现代化改编,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戏曲中,从而最大程度上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凸显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含蓄美、婉转美,保证影视化戏剧节目的主题、表现手法、内涵能够深入契合古典戏曲文化精神。
(二)建立数字化戏曲节目资源库
为促进我国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给戏曲编导人员创造优良的艺术创作条件,可着手建立包含各方面戏曲表演资源与多种形式的创作素材的数据库,保证此类戏曲资源库中包含不同形式的数据与资料,如文字、访谈视频、节目表演录像、动画等[4]。戏曲编导人员可在线登录网站并搜集自身需要的戏曲资源,查询研究现代戏曲艺术的学术著作并加以分析、研究,拓展自身的创作路径,采用最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戏曲数字化资源库可通过常用通信软件或本地局域网连通其他用户所使用的数据终端,传输海量的行业信息与数据。
(三)革新戏曲表达方式
为面向新一代观众展现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殊魅力,戏曲节目编导人员必须在戏曲中融入西方戏剧艺术表现技法,采用全新的艺术理念表达手段,在西方式的音乐剧舞台上呈现我国传统戏曲创作理念与思想,突出戏剧表演的艺术性。编导人员可用时下的眼光去分析、研究、编辑历史剧或其他类型的古典戏曲剧目,而针对新创作的现代戏剧节目,可在其中融入现代人普遍持有的人本主义观念与艺术思想,使之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气息。拍摄场所也应将演播室的人工舞台与外景地实景拍摄相结合,在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戏曲知识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新一代观众。通过革新戏曲表达方式,可推动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为编导人员提供宽广的艺术创作空间。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戏曲创作与表演的具体环境,为促进戏曲电影化创作的发展,编导人员应当不断进行探索,革新艺术表现形式,借助电视媒体或互联网等传媒平台,传播先进的戏剧表演理念与创作思路,使古老的徽剧传统戏曲艺术紧跟时代步伐,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为开发更新的戏曲传播样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付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艺术创作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9):298.
[2]黄健君.影视配乐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与传播[J].当代电视,2019,(9):49-51.
[3]章新强.影像戏曲元素化传播的现实需求与对策[J].戏剧之家,2019,(14):204-206.
(一)时空关系的差异
由于银幕的纪实性和逼真的特点,使电影对物质现实的描述有着相对的纪实意义。对空间、时间以及其它物质元素的使用,也比其它艺术相对自由的多。而戏剧艺术对空间的选择只能有一个。所以,无论导演如何想改变空间或表现空间,观众只能得到一个假定意义的舞台。对戏剧演员来讲对空间选择只能服从这个条件。电影则不同,电影的纪实性特征决定了影视表演的基本特征是真实、生活化,以及类型多样化,它构成表演的广泛性和灵活性。但是,任何表演艺术均带有假定和虚构的成分,这一点同样适合于电影表演艺术,因此影视表演的真实性也只是相对的。戏剧表演艺术生存在一个假定的舞台空间,从观赏角度讲观众走进剧场就在意识中引入了一种假定性。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里,观众在过程中是慢慢融入剧情,跟随剧情以及演员表演的引导,进入假定情景并且产生联想。
(二)演员与观众交流上的差异
在戏剧表演艺术中,演员和观众是面对面的,演员从观众那里得到反馈产生互动关系,并可作用于自己的表演。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观赏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然而,电影把演员同观众截然分开,观众观赏到的是经过剪辑后的影像表演。戏剧舞台表演的结果直接产生于演员的现场表演。而电影表演的特殊性则告诉我们电影演员无法把握表演的完成状态,演员只能依据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中的镜头处理去想象人物形象的最后形态。电影表演落实在银幕上的活动影像,它和观众建立一种间接交流关系,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观赏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这种特殊性也给演员在创作上带来许多问题。戏剧表演更多是在固定的空间和较短的时间内顺序展开的,戏剧表演时演员按照完整的故事体现人物的变化,具有完整性。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是建立在镜头组接的基础上的,所以电影不受时空的制约,使得演员在表演上必须掌握总体感和分寸感,并且需要演员对剧作以及人物有深刻的体会,要对角色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把握好角色的整体感觉。我曾经参加过一些影视剧的拍摄实践,由此我体验到了镜头前表演的感觉。一开始,由于不适应,一直掌握不好镜头前的分寸感。随后,与导演交流之后,才在每场戏拍摄前,熟悉当场戏所要拍摄的内容,研究分镜头剧本,并调整好自己该有的人物状态,之后的拍摄才顺利地进行。
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外化程度上的差异
早起的电影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人们的审美要求的提高,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性及自己的表演门类。我认为,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许多共同的规律。如在观看毕业大戏《无名碑》中,扮演角色的“卡诺里”,在最后一幕中,为了配合暴雨将至的剧情,不得不在舞台上进行大范围纵向调度;而这一点曾出现了一些问题。大范围的调度在节奏的把握上是一个难点,其一,在语言上直接出现了影响,在向台后调度的过程中,因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加大,使得台词声音发生了变化,事后观众反应,对这几句重点台词都表示听得不太清楚。所以在之后的两场演出中演员注意加大了音量,以确保台词的完整性。其二,形体上出现“穿帮”;当时演员应该全身带伤的,为了抓紧节奏,快步进行调度,结果让人感觉一个瘸子怎么突然就好了,所以也是在后两场的演出中,只能放大自己的步幅和一瘸一拐的形体状态来弥补节奏的问题。
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对演员及其表演上的不同要求
作为一名影视戏剧表演爱好者,我们应明确两者的差异,才能在面对镜头表演时,能够不失分寸的将其掌握到位。在“假定性”上,要明确两者是不同的。首先作为演员创造人物形象,无论是戏剧演员还是电影演员都必须进行角色的假定,这是人物创造最基本的。不同的是,电影演员的另一种假定是镜头而不是舞台,镜头的假定性是由于电影艺术的特性决定的,电影的蒙太奇特性以及先进的录音技术,完全可以使电影表演无需照顾180度。摄影机可以使电影演员的表演不管从任何一个视点,任何一个角度都清晰地呈现。再从素质与技巧上来看,电影与戏剧对演员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素质,当然包括一个人艺术素养,这是可以通过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的不断加深认识逐步提高的,还通过不断扩大艺术视野加强培训,从而提高对艺术的理解与修养,促成自身素质的解放,然而一个人的素质的天生“特点”是不能培养的,电影表演对演员的先天素质有着不可动摇的依赖性。就算是演技很好的演员也并不是任何角色都能够演。但是一个电影演员要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必须首先提升自身的素质,开拓发展自身的素质特点入手,也就是所谓挖掘自身独有的特点。电影首先是素质,而戏剧要求的是技术。并不是说电影表演就不需要技术或戏剧表演不需要素质,事实上这二种表演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是一致的,如都需要解放和发展演员自身的素质、个性,都需要学习一套适应自身规律的技术。
关键词:影视;编剧;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12-01
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作家的主观和题材客观的统一,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是组织题材、取舍题材,使其构成一个统一而完整的有机体的中心力量。主题思想要通过舞台上展开的行动反复冲突、反复较量、反复剖析,揭示出来的。这种主题思想必须十分清楚明了。作品主题思想的独特和深刻是导演构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影视戏剧剧本是叙事和造型的结合,剧本提供叙事和造型,也就是说,作为一剧之本,剧本提供发生的故事和造型方面的构思。
一、影视编剧能力要求
(1)影视剧本的前期内容策划: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及方式创意。
(2)编写影视剧本,即创作出故事、台词,主戏以及过场戏,突出故事中心,塑造人物性格。
(3)把一定内容以剧本或稿本形式表现出来,掌握电视特性及创作规律,善于运用视听造型来表达事情。和导演一起研究剧本,做出修改,使其更加适合电视表现。
影视剧本是整部电视剧的核心与灵魂,决定着故事情节及演员对白内容,而剧本的“本”所表示的并不仅仅是本子,还有根本、基本的含义。
二、影视编剧工作内容
(一) 推销用脚本。许多独立编剧都专注于创作推销用脚本。推销用脚本是剧作者个人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某个雇主授意下的结果。脚本可以是个人的节目规划,也可以是对现有电影电视趋势的全新解读。撰写推销用脚本需要编剧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并独立或通过中介机构完成对市场的调研。。剧作者需要知道如何构建一个精巧的故事、创造吸引人的角色,并将这一切通过剧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绝大多数独立编剧的绝大部分推销用脚本都不会变成最终的节目,但成功的脚本可能会吸引到主流制作人的注意力,吸引更好的观众关注。
(二)电视节目编排。编剧的另一项工作就是编排电视节目,为电视剧撰写剧本。撰写电视节目剧本与撰写长篇故事片剧本一样都要求编剧富有创造力,同时电视节目编剧还需要满足电视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节目长度、分节(中间插播广告)、集数以及目标观众群等等。
(三)衔接写作。编剧也要负责衔接写作的工作,如为即将上映的节目制作宣传片,撰写电视台宣传片的脚本,并为节目赞助商撰写在节目中使用的广告文案。此类编剧通常都在地方台工作。
三、影视编剧艺术的发展
电影艺术的初创时期是没有编剧的,它的作品是由照相师来完成的,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由照相师完成的。在早期电影艺术概念中并没有出现艺术的字样。
早期的中国电影市场对编剧非常重视,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编剧爆开了当时战争背景的意识形态,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精美的伦理故事,一对恋人中,其中一个没有经得住权势和金钱的诱惑,而抛弃对方,电影用这样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故事来展开思考,这就使得电影编导的表达容易被接受。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编导是站在人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接受顺应民心,所以,这个伦理故事的概况很明显比直接去接受意识形态要更容易接受。这部电影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批评战争。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和沉重的伤害。张忠良有个美满的家庭,妻子贤惠,母亲开明,还有一个乖巧的儿子。战争的到来让这个美好的家庭分崩离析。凶残的敌人抢走了大家赖以生存的耕牛,放出猎狗去撕咬苦苦哀求的农妇。恶狠狠的猎狗、满脸鲜血的农妇,让我们对敌人、对战争充满仇恨。摄影机直观地为我们呈现了整个过程,将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痛苦展现在我们面前,影片编导对战争的批判之情充分流露。
四、成功的影视剧具备的要素
(一)有一个好的的故事。这就是专家们所说的戏剧式结构,有冲突,有悬念,有,有过渡。全篇就是一个故事,单集也是故事,也有小的。
(二)感人。用人物的命运来牵着读者观众。
(三)生活化。不要教训人,主旋律不要太突出,哪怕是主旋律的题材,也要熨平为生活化的东西。
(四)结构清晰明了。首尾相顾,大环套小环。
对于影视剧来说,最关键就的是编剧。如果编剧成功,即使是一个经验一般、功力一般的导演,只要有比较优秀的演员,那么这部电视剧的市场最后仍然是成功的。
“影视剧是一个顺时针艺术,一般是按照因为、所以、后来,一集一集地连续往下讲。电视剧一般是三四十集,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编剧的水平,要把故事讲得精彩,让观众看了上回想看下回,有连续性就成功了,因此可以说编剧是影视剧的灵魂。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首先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辨别真伪优劣,培养出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各种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草根艺术热;影视剧本;创作;现状分析
新世纪以来,中国影片和电视剧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影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中国的影视产业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影视产业刚刚起步,与国外的差距还很大。在这种状态下影视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影视剧的创作方面。近年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草根艺术悄然火爆。探寻草根艺术火爆的原因,对于我们影视剧本创作者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影视剧创作的现状分析
中国影视剧创作已经有106年的历史,在题材内容上不断拓宽,在思想内涵上不断升华,数量上不断增加,制作技术越来越精湛。可以无可争辩地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影视剧的时代。但是在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题材选择方面
尽管今天的影视剧创作题材广泛,几乎囊括了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影视公司和电视台对票房和收视率的重视,导致了很多无票房或无收视率题材的剧作无法公映或播放。而现在公映和播放的影视剧题材趋同化和“跟风”现象严重。
(二)内容选择和内涵表达方面
在影视剧内容选择方面,影视剧应该描写大众的社会生活,反映大众的生活状态和道德风貌。而最近几年的影视剧却偏离这种艺术创作的规律。以致出现了某些影视剧刮起“大片风”“豪华风”“滥情风”。在内涵表达方面则比较直露,编剧们没有把精雕细刻的镜头对准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创作沃土,没有去反映改革开放变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却偏偏热衷于用镜头呈现极少数远离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大款”们。在剧作中反复出现高级宾馆、豪华宴席、私人别墅等类似于西方贵族生活的环境。用镜头讲述“婚外情”“多角恋”,这种做法不但与时代主旋律极不相称,而且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最终的结果是既污染了社会空气,又败坏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二、草根艺术热的原因
伴随着影视剧创作中的题材雷同、内容空洞、缺乏内涵等现象的出现,人们已经对“大片热”“宫廷热”“帝王热”“豪华风”“滥情风”“婚外恋”“多角恋”等审美疲劳并产生了厌倦。而原生态的草根艺术让人们眼前一亮,迅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力,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并掀起了争相观看草根艺术的热潮。从去年流行网络并走进“春晚”的旭日阳刚、西单女孩到今年在网络上大放异彩的刘大成和朱之文我们可见一斑。诞生于底层的草根艺术为什么有如此之魅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填补了观众的审美空白
草根艺术的对立形态是庙堂艺术,而如今影视剧的庙堂艺术殿堂里阳春白雪的作品太少,有几部出现,紧随其后的“跟风”现象也会把人们的审美强化,最终导致人们的审美疲劳。影视剧的题材单一、形式浮华、内容空洞、姿态傲慢、台词滥用、误导观众,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厌恶。加之现在的影视剧为了票房和收视率,滥用明星,殊不知明星的光环也是有限的,有的甚至为了名利在幕前和幕后制造各种明星的新闻或绯闻。而我们草根艺术则具有最原始的形态,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强大的明星参与,但却能焕发人们的原始生命力,唤起观众对真、善、美的思考。流行网络的旭日阳刚组合,仅仅靠两个大学生为其拍摄的一段DV而风行网络,走上荧屏。就其拍摄DV的技术水平而言,与我们的影视剧的摄像师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就歌词的选择而言也没有创新,只是翻唱了汪峰的歌曲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翻唱正好契合农民工现实的生存状态,唤起了无数人的同情心,满足了人们渴望已久的心理期待,填补了观众的审美空白。
(二)草根艺术背后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草根艺术来源于社会基层,是由人民大众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重在表现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草根艺术的创作者们往往带着泥土的气息或都市的尘嚣,透着草根们劳作的汗味,表现他们生存的疲惫。他们没穿过漂亮的晚礼服,更不懂品尝国外红酒的滋味。但是他们经历过人世的沧桑,享受过温暖的阳光,经受过烈日的曝晒,他们更懂得生活的滋味。而这种滋味正是广大劳动者们所体会过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加以艺术化。草根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中正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这种生活的韵味。因而草根艺术的创作者们才是人民精神的代表者。在人们满足了猎艳猎奇的心理之后,必将带着更大的热情去拥抱属于自己阶层的艺术――草根艺术。在这种情况下草根艺术热的出现已是大势所趋。
三、草根艺术热视域下影视剧本创作的策略
草根艺术的流行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反观我们的庙堂艺术,草根艺术热的确给了我们很多创作启示。我们的影视剧本创作者应该认真研究一下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草根艺术流行的原因来重新审视自己,以便创作出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要提高我们影视剧本的创作质量,以下策略将带给我们有益的借鉴。
(一)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创作适合观众的精品
在商品经济时代消费者是上帝。影视艺术的本性是其商业性,无论是电影也好电视也罢,从产生之初就带有商品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必然要追求票房和收视率。要想获得好的票房和高收视率,就必须研究观众。研究观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研究观众的喜好,只有这样,剧作者们才能创作出观众喜欢的作品,观众才可能掏钱去影院或者打开电视选择你的作品来欣赏。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影视艺术的分野造成了无论你的作品多么精彩,也不可能把所用的观众都拉到影院或选择播放你作品的频道。造成观众分化的原因很多,有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因素,有观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不同,有现在影视作品的丰富使我们的作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观众的选择空间空前丰富的原因等。
我们知道影视剧本创作是影视作品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剧本的目标观众定位好了,才能确保我们的票房和收视率。针对上面观众分化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瞄准目标人群,分年龄段创作
近年来一些剧作者开始有意识锁定目标人群进行创作,并取得了成功。如《奋斗》就巧妙地抓住了“80后”的追求乖张、风趣的心理,以“80后”都市生活为题材,采用“80后”语速偏快的说话习惯,契合“80后”的生活感觉,赢得了 “80后”目标观众。
2.满足乡土意识,巧分地域创作
中国人比较重视乡土意识,“落叶归根”则是这种意识的最好表达。在我们的影视剧创作过程中要研究国人的这种心理,巧用这种意识来提高票房和收视率。如山东电台拍摄的《闯关东》就是把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和现代山东人乡土观念结合起来,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再比如山西电视台拍摄的《走西口》也是如此。
3.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分内涵意蕴创作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人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是,长时间内中国必将存在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甚至文盲共同存在的文化状态。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影视作品创作要考虑到各类人群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创作不同的作品。例如,《武林外传》的创作过程中把目标定位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学历大专或本科的目标人群。据有关调查显示这一人群观看《武林外传》的收视率为95%,成功实现了预期目标,赢得了目标观众的认可。
(二)丰富影视剧的题材,改变题材雷同趋势
纵观近几年影视剧的题材选择,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题材的选择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影视市场商业求利性质,导致了一些没有票房和收视率的题材,基本得不到公映或者没有机会在电视台上播出。这就使很多剧作者放弃了弱项题材的创作,进而转向热播题材,这就造成了热播题材的雷同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限制了编剧们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中国影视剧创作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如今仅靠几种题材来支撑中国影视市场的现状,愈发不适应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影视艺术创作者们,丰富影视剧的题材,不能仅仅为了商业利益而盲目地跟风。
要丰富影视剧的题材,就必须开发其他题材影视精品。开发其他题材的作品就要突破现代情感剧、民国剧、谍战剧和军旅剧的限制,开拓乡村题材剧、少年儿童题材剧以及农民工题材剧等多种题材形式。这些题材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儿童题材剧一方面我国有近3亿多的儿童观众,急需更多优质的儿童题材剧本;另一方面,我国儿童题材影视剧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这就需要我们的创作者们要不断丰富影视剧的题材,避免或者彻底改变热播剧种的雷同和跟风现象。
(三)寻草根艺术热之踪,走创剧本精品之路
草根艺术以其鲜活的形式、泥土的芳香、都市的喧嚣、原生态的气息吸引了无数观众关注,使无数观众产生共鸣。究其原因它缓解了人们的审美疲劳,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它来自底层反映的是底层的生存状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当下的草根艺术热一浪接一浪不断地把这种热潮推高。从小沈阳等的模仿热到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再到多才多艺的刘大成和苏珊大叔朱之文,一浪高过一浪。这种草根艺术热启示我们影视剧的创作者,要低下头、弯下腰向广阔的底层寻找创作素材。韩国的电视剧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火,就是因为韩国的编剧具有无比敬业精神,而这种敬业精神正是中国编剧们所缺乏的。国内的草根艺术热再一次告诉国内的编剧们,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大众的生活状态,体验大众生活的困境,把这种对底层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融进我们剧本中。这才是我们大众所渴求的好剧作,也只有这样的剧作才有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底蕴。这才是我们的时代所需要的影视剧作精品。
(四)内强影视剧作者的素质,外开影视剧作者的视野
一部影视剧作的好坏与剧作者自身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影视剧本创作者的队伍还非常小,没有形成规模,优秀的编剧就更少。这种状况与我们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显然脱节。为更好发展我们的影视产业,我们需要培养我们的影视队伍,努力提高现有影视剧作人才的素质。在提高素质的同时,要把我们创作者的视野转向国外,学习国外剧本创作技巧、创作理念和创作者的敬业精神等。
总之,当今时代新的问题新的现象不断涌现,草根艺术热的兴起就是典型的例子。草根艺术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研究草根艺术热,对于我们影视剧的剧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影视艺术创作者只有吸取草根艺术热的启示,才能创造出既有好的票房或高收视率,又有文化内涵和意蕴,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楠.由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现状引出的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于远洋.中国电视剧题材与市场分析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 郭璀.电视剧的受众原则[D].南昌:南昌大学,2007.
鉴赏能力是一种经过培训而得到的欣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物的能力,是对一种复杂的视觉或听觉构图以及它们的深奥的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同与艺术创作和表演技能,这是一种审美鉴赏的技能和能力,是一种认识性的能力,是一种通过训练而得到的操作性能力,它与不经意的习惯不同,技能是一种通过培训而获得的智能,最终目的却是要帮助学生获得一种默契的知识和无法说清的诀窍,在各门类艺术的欣赏中,作为一种认知性的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不同艺术样式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规律,进而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去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主要是从绘画、雕塑、书法、舞蹈、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样式的艺术特性、基本表现手段和名作赏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艺术性讲解。艺术的综合主要是从艺术特性、表现手段和名作赏析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不同艺术样式的艺术特性和表现手段。抓住重点、核心,切入关键知识,避免面面俱到的介绍,把具体艺术体裁、历史形态、流派以及象征、变形、夸张等手法放在个部分讲解。
一、在艺术特性上,侧重不同艺术样式在情感意蕴表现、艺术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基本规律,从时间与空间、立体与平面、动态与静态、造型与非造型、具象与抽象、视觉与听觉、实用与审美、单一与综合诸方面进行论述。可分为:1、造型的视觉静态艺术(绘画、雕塑、书法)2、非造型的听觉动态艺术(音乐)3、造型与非造型、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视觉视听综合艺术(舞蹈、戏剧、影视)。
二、在表现手段上,着重讲解不同艺术样式的形式因
其构成的艺术表现性,说明多种艺术手段及其塑造形象、表现情感的功能特性。既强调不同形式因素的基本形式美的要求,又说明不同形式因素与特定情感意味的审美对应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色彩、线条、形体、旋律、节奏、音色等的形式感。注意有层次性、条理性地讲清楚某种艺术手段的多种表现功能。
三、在名作赏析上,侧重艺术性的欣赏,避免过多的讲
述生平事迹,历史背景,艺术主题的说明和故事情节等的描述要简明扼要。着重讲解赏析不同艺术样式的作品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欣赏时按手段形式、表现特色进行有层次的讲解,主要目的是通过作品的赏析进一步掌握特定艺术的表现规律。在作品中将艺术的普遍手法(象征、夸张、变形、抽象等)考虑进去,并注意选择不同时代、流派、风格、体裁的名作进行赏析,强调艺术作品的审美理想的联系。
艺术是人类审美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在艺术理论础上的艺术欣赏主要可以冲两个方面把握:
(一)、情感意蕴的领悟
艺术的情感意蕴是丰富微妙的,既有具体性的情感态度,又有抽象的情感意味。具体性的情感态度是对具体社会、时代、情景、事件、人物的爱与憎、赞扬与批判的道德性、伦理性的情感评价。它主要体现在具象征性、叙事性的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当中。抽象的情感意味主要是情感力度和概括性的审美情调。它主要体现在音乐、舞蹈、书法、抽象绘画、抽象雕塑等艺术样式中。前者相对明确清晰,后者模糊朦胧。
在艺术表现中,苏珊.朗格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就是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一是具体明确的情感(喜、怒、哀、乐、爱怨、希望、嫉妒等),既具体情感。一是抽象、模糊、无名的情感。既抽象情感。
当我们面对几何装饰、建筑、音乐作品时,并不感到有象人一样的叹息,等具体情感,但当把这些看成好象是一些符号,通过它交流心理状态,再同旋律、节奏等结合在一起,这便是抽象的移情。从不同表现情感内容的角度,可以将艺术分为具体情感艺术和抽象情感艺术。前者包括具象绘画、具象雕塑、书法、音乐、表现性舞蹈等。可以通过具体事物、场景的描绘,表现明确的具体审美情感。后者则以色彩、线条、形状、等传达宽泛、朦胧的抽象审美情感。直接表达情感力度,正是音乐、书法等抽象情感的特长。文学在表达情感是只能是说明和描绘,而音乐却能同时表达感情的内容,又能表达感情的强度。
(二)、艺术形式的体味
1.对艺术形象的把握
艺术是审美情感的形象性表现。从题材看,有与主题直接联系的题材,如浪漫主义美术中的海难、战争题材,现实主义中的农村、劳动者题材。有与主题无直接关系的题材,如印象主义绘画中的草垛、教堂、、立体主义美术中的房屋、树木、人体等。
从对形象的理解看,有具体形象,如具体的人物、风景山水、花鸟、静物等。有变形形象——“不象”之象,如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人的绘画、中国写意画等。有抽象形象——“无象”只象,由纯粹的点、线、面构成,如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的抽象绘画等。在非造型性艺术(音乐)的听觉想象形象中,有自然生态的模拟形象,视觉形态的联想形象和心理情态的抽象形象等。
不同艺术样式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有自己的特性和规律。在造型艺术中,绘画的形象更具体丰富,雕塑单纯简单,书法是塑造字形的抽象形象。音乐的听觉形象是联想性、抽象性的。舞蹈以人体自身构成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直接性、强烈性。戏剧在集中的矛盾冲突中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影视是自由调度的镜头来表现各种形象更直接细微。
艺术家为了表现个性化、时代性的情感,而选择恰当的题材,来塑造最具表现力的形象。新古典主义美术崇尚永恒理想的古典美,以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传说和端庄静穆的人物形象为主要题材;而浪漫主义展现放纵的激情,表现海滩、战争、厮杀场面。
在艺术作品中,许多形象塑造是理想化、夸张化、变形化、抽象化。比如梁楷的《泼墨仙人》以夸张变形的造型、奔放的笔势和酣畅淋漓的泼墨刻画一个充满醉意的仙人形象。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中的大卫形象雕塑成一个体格雄健、体现着理想化的男性美的青年巨人。只是用了夸张手法,其大卫只是个牧羊少年。另外,同是女性人体,提香的丰肥亮丽,布歇的娇艳透明,鲁本斯的浑圆健硕,还有安格尔的《大宫女》通过对宫女肌体的变形描绘,表现出舒展流畅、婉转起伏的形式美意味。还有浪漫主义形象塑造更是强调理想化的夸张、变形、虚构,如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等。《国王与王后》是亨利.摩尔的代表作,富有现代意味的,以夸张、变形的造型塑造坐在大自然中的两个人,躯体拉长,结构简练,眼睛被镂空成一个洞,称“摩尔洞”,远看自然而神秘的童话般的灵性感。
2.在表现手段的感受上
不同的艺术样式有其独特的形式因素、表现手段:如绘画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笔触、肌理;雕塑的形体、质感、起伏、明暗、材质、环境;书法的笔画、结字、章法、墨色;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和声、音色、调式、调性、曲式;舞蹈姿势、动作、表情、构图、节奏;戏剧的动作、台词、结构、音响、造型因素;影视的画面构图、镜头、蒙太奇、光影、色彩、声音等。
从绘画、雕塑构图来看,可分:三角形、S形、之字形、V形、方形等。例如《掷铁饼者》S形,具有旋转起伏的旋律感。《自由引导人民》三角形,具有稳固坚实之感。舞蹈》卡尔波的作品,将女青年环形的手臂连接与男青年V形手臂伸展结合,既有环绕的律动,又有升腾展放的姿态。水平线构图开阔、平稳;垂直线构图肃穆庄重又有升腾之感;曲线、弧线构图波动舒缓;斜线构图动荡冲击.崇尚和谐静穆的古典主义的绘画大多是水平、垂直线和金字塔形的构图。在突出运动感的巴洛克绘画中,是大斜线、对角线为主的构成线,且给人以有冲出画面的势态。优美秀丽的洛可可美术看重舒缓畅达的曲线弧线。张扬激情的浪漫主义绘画则是对立冲突的斜三角、交错的纵横线为主。
在音乐形式中,音调的连续上行的旋律,给人以激昂、乐观、冲击力;连续下行则是悲观、忧伤、肃穆。比如进行曲多是上行的,例如: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聂耳的《毕业歌》以级进的上行旋律表现热血沸腾的豪迈激情。二拍、三拍、四拍不同的节拍体现或明快或柔和或宽广稳健的情调。就象大调的明快、欢乐气氛,小调的暗淡委婉深沉情绪。复调手段可同时描绘不同的音乐形象,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同一形象的不同侧面和多样情感。冼星海的《怒吼吧,黄河》以其层层迭起的复调来描绘波涛汹涌的黄河景象,表现出激奋的气氛。在音色上,我国的竹笛清脆,二胡温和(例<<二泉映月>>),萧的淳厚而雅,琵琶明亮清新(例<<高山流水>>);西洋乐器中,双簧管纯净,单簧管的开阔,长笛的流畅清润,大管的浑厚沉郁,小号嘹亮高昂,长号圆润辉煌,大号高贵雄伟。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用甜美的小提琴音色和实的大提琴音色来分别表现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形象。比才的〈〈卡门序曲〉〉中各种的乐器,不同的演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它同不同的绘画材料一样,表现的手法不同则效果不同。虚实轻重缓急各不想同。
在舞蹈动作中,双手双臂的交叉是封闭的手势,举手叉腰摆动等是具有自信、喜悦、兴奋情感的意味。在舞蹈构图中,斜线呈有力的推进之势,具有开放性奔腾性的感情,径直向前的竖线,具有强力的动势,有急迫感和压力感,例如: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千手观音》中构图时有直线时有斜线,时缓时急,充分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及内涵。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有一场景是娘子军战士和群众一起排成的队伍,向观众径直走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在综合艺术的戏剧和影视,具有更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力。戏剧以演员的动作,形体、言语、动作等为手段,有充分利用道具、布景、灯光、色彩、音乐、音响等进行多角度的艺术刻画。例如:〈〈中国式离婚〉〉连续剧,在陈道明和蒋雯丽的表演下,使作品充分反映了中国当代婚姻现状,既三种婚姻状况(心的背叛、身的背叛、身心的背叛),通过三个不同家庭的婚姻,来反映现实。在娱乐的同时也很深刻地给现代婚姻状况一个警示。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中的色彩用的非常好(绿黄白蓝)等,加之章子怡的舞蹈表演,再通过开阔的场景和技术摄影,使剧本很有艺术欣赏价值。
色彩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影视中都存在。同样的形式因素在不同艺术家手中有不同的艺术处理,具有了不同的情感表现意义。古典主义绘画、安格尔绘画的白色体现是朴素、淡雅、圣洁;蒙克的白色则弥漫着恐怖、悲哀、死亡。
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风貌。从色彩上看,古希腊单纯静穆的素色无色;中世纪张扬神性光辉的色彩斑斓;文艺复兴色彩写实和谐;巴洛克的运动感的色相明度对比;洛可可的在银白之上的透明鲜丽;新古典主义以素描为主的中间色、调和色;浪漫主义的激情强烈与纷杂;现实主义以描绘劳动人民为主的沉实凝重;印象主义的瞬间的光色明亮跳跃;野兽派表现的装饰情趣的纯粹鲜明;表现主义充满悲情的浓郁狂乱等等,不同时代,不同艺术流派的绘画有多样化的追求。坚持教育创新,坚持创新教育,坚持艺术创新,愿教育充满希望,愿艺术充满生机,愿国家充满希望,未来充满希望!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努力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目前可以用“问题解决法”即是教师为学生装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思路,或是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中艺术欣赏课中,欣赏《蒙娜丽莎》达•芬奇作品和齐白石的《虾》,在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基础上,你又怎样表现它?怎样表现作品内涵,方式方法灵活多变,主要能反映积极向上,生机活力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学生表达方式不一:有画出来的、剪贴的、写诗的、写心得体会的、还有直接说出来的,或是表演形式表达出来的,充分利用自己特长来发挥。另外,还可以用“评论性思维的培养”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大家提出看法,相互间进行不断评论。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校学到的东西,必需与实践结合,才能变得活起来,才有生机,只有经过实践,知识才能变得更丰满,更深刻。也就是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在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上,可以采用一个主题绘画作品,一场特色演唱会,一套优美摄影作品,出版报,设计班徽班歌,和主题班会等,都可以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为等方面能力最好的机会。那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对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最有效果的。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是他们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例如:艺术课上的制作,剪纸,贴画,泥塑,对印画,歌唱中的跑调现象等。让学生大胆去设想,敢于创新,敢于动手动口,鼓励参与,树立信心的勇气,确信那独一无二的作品是自己的佳作,允许失败,敢于面对挫折,勇敢地再去尝试,这对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起到了锻炼。
另外,兴趣是学习首要,实践是掌握知识的关键,交流是激发人的思维和创造的源泉。这三点不可分割。将快乐引人课堂,用心去交流,用愉快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切实为学生搭建合作实践舞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各种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新型课程实验,将大大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例如:把艺术课(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等)综合上,让艺术融为一体,使美术课中输入音乐作品,让音乐与绘画结合起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手、脑、口、四肢等多种感官利用,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高艺术效果,从中更好的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因为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联系的。它比以往传统的授课形式——单纯的美术课或音乐课更有趣,学生感兴趣,有生机活力,还可参照学生多数建议,自编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采用些室外上课,游戏,并把流行音乐现代服饰引入课堂等。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形式灵活多样,充分体现艺术的创造性,更好地把握机会,有利于提高培养学生“艺术感”的都可行。以至于历史地理的综合,双语教程综合等,都是我们教学所要改革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