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提升学历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升学途径;形式多样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位置。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排头兵,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例,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充足,为中职生开拓各种渠道的升学途径,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外延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开拓中职生升学渠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开拓中职生升学渠道,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强省,也是世界制造业基地,这几年,随着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单纯的中等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需要的建设大军,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能够招收到高职教育的毕业生。
(2)开拓中职生升学渠道,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拓宽毕业生升学渠道,学校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同,才能保证招到生、招好生。中职生升学渠道的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学校招生及将来的发展。
2 中职生升学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1)对口单招
对口单独招生考试是指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考试.只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如职高、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等。与普通高考相比,对口单招具有参加门槛低、考试人数少,升学录取率高等优点;但是也具有学生文化素质偏低、专业选择性小、费用偏高等缺点。
这些年,江苏的中职学校普遍开设了对口单招,很多职业学校甚至把它办学重点进行主抓,部分学校,对口单招本科率能够达到60%以上。
(2)高级工、技师层次培养
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技工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高级工、技师层次的人才培养通道。
技工学校可以开设五年制高级工、或者七年制技师,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入学需求。
很多地方的劳动部门明确规定,高级工就业待遇,等同于高职,所以,高级工或者技师的学历教育受到社会的欢迎。在江苏省,技工学校或者技师学院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五年制高职
2003年6月,经江苏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下设46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学院的分院,并设40个办学点。基本涵盖了省内所有重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学院设置十六大类、130多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在校五年制高职学生近20万人。
(4)成人学历教育
与高校合作,组织在校中职生参加成人学历的入学考试,是目前很多中职校为学生开拓的升学渠道,也是招生亮点。
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的考生需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入学考试,达到统一划定的录取线,取得入学资格,大多数高等学校都设有成教学院,承担着成人学历教育的任务。按国家高等学历教育的要求,学员全日制脱产学习或应用业余时间学习。毕业后才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本科学历文凭。
(5)中高职3+2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江苏省很多学校2012年起开通了中高职3+2培养模式。中高职3+2培养模式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5年学习期间,由对口的中高职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学生学完5年课程获高职院校全日制大专文凭。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推进中职和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立课程内容;坚持以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坚持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6)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由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开展试点,实行联合招生、分段培养。第一阶段在中职校学习3年,成绩合作者取得中职毕业文凭;经合作院校联合考核,在思想操行、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技能、专业技能等方面达到转段升学要求的学生,直接进入普通高校(不需参加高考),进行第二阶段相应专业的本科学习,学制4年,成绩合格者取得本科毕业文凭,达到学位要求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的转段升学要求是由合作院校双方共同研究确定的。总体上,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四门公共基础课需参加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成绩达到B级以上,其中英语通过国家公共英语二级及以上考试,计算机通过全国一级MSoffice考试;专业核心课程(3-5门)由合作院校双方联合命题,考试成绩达一点分数以上;专业技能获本专业主要工种中级工及以上证书。
考上中职学校,意味着不用再经过高考就能直接升入本科,用以往的高考制度来看这的确是不被允许的。但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本身一直在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对口招生、单独招生等形式,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丰富高校的招生方式,以体现不同类型的高校、专业对招生方式的特殊要求。比如艺术类专业,其招生途径一直是单列的,不参与统一高考。如果艺术类专业参与统一高考招生,可能根本无法招到适合其需要的学生,而具备艺术天赋的学生也很可能永远与大学无缘。中本贯通项目,其实就可看作为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一种高考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来保证中本贯通项目招生录取的公平性,并通过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来保证其质量,但对于这一项目本身的合理性其实不用过于惊讶。如果不为中职学生打开这一升学路径,促进其生涯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也难以真正体现出来。比如,面向中职学生的对口招生、单独招生,有多少是把考试的核心内容放在职业能力的?最终决定学生差异的还是普通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
推行中本贯通,核心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给中职学生提供更多且简便的升学途径,而是要通过长学制,培养能满足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技术型人才。传统的学制设计,通常都是按3-4年一个台阶进行划分的(初等教育一般稍长)。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给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次选择机会,有利于教育公平;同时由于每向上提升一级均必须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因而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其弱点则是不利于学生在某一领域专深能力的发展。这样一种学制模式对于普通教育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因为普通教育,包括学术性高等教育,其所需要的是通才,适度的专业转换反而有利于其人才培养。并且普通教育在学历层次上已发展到硕士、博士,这一教育轨道在本科结束后还有很长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对技术型人才来说,其形成过程则有着不同规律,它不仅要求从较早的年龄开始,而且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专注于某一领域。
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技能,且许多专业对动作技能要求仍然很高,这是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之处。其对技能的要求虽然不像音乐、绘画、体育那样高,但如果训练过晚,也是很不利于技能发展的。比如幼儿教育教师,如果不从中职教育开始培养,那么学生的弹、唱、跳、绘画、游戏等技能的发展就会大大受阻,甚至无法发展到所要求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中职教育不能达到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要求,但我们仍然要从中职教育开始办幼儿教育专业的原因。此外,机电类、航空服务类、营销类、医药卫生类等许多专业的技能,也都需要从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训练。如果没有了中等职业教育,我们这个社会很可能就不会再有能工巧匠了。但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作组织模式的变化以及社会生活复杂程度的提升,对许多职业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其人才培养对学历的要求,面向这些职业的教育在学历层次上必须上移,且学历层次上移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职业能力发展的持续性,否则这种上移就是无意义的。正是基于人才培养的这一需要,许多国家21世纪以来开始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比如美国。中本贯通可看作为中高职贯通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中高职衔接是体现当代特点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有时代的内在性。
一、2010年―2012年招生情况分析
2010年―2012年,常德市电大系统共招收开放教育学生9536人,其中招收本科(专升本)学生1109人,招生专业达17个;招收专科学生5955人,招生专业达25个;招收一村一大2472人,招生专业4个。初步分析2010年―2012年新生年龄的构成:专科专业:25岁及以下者占80%以上,本科专业:30岁及以下者占70%以上。这些数字说明,当前年青人提升学历层次的欲望强烈,电大是青年人求学的理想学校。分析学生职业的构成:不在职人员占电大学生的大多数,但是行管本、专科和会计学本、专科及学前教育三个专业都是以企事业从事人员占多数,反映了在职人员对提高自身学历的要求,也可以说电大教育是在职人员提升学历层次的重要途径。
二、地市级电大的招生策略
1.依靠系统招生
地市一级电大招生任务繁重,要完成招生任务,仅仅靠校本部是不行的,必须调动全市电大系统的招生积极性。一是按照各分校人口比例将全年招生任务分配到各区县电大分校。二是制订相应的奖罚方案,设置招生任务完成奖、开放教育招生进步奖、招生突出贡献奖、成人教育招生规模达标奖四项,充分调动县级分校的积极性。三是把招生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县级分校年度评先重要条件。四是开拓中职毕业生市场,到中职学校宣传、发动,并适当的优惠学费。五是各县站也应各施所长,采取适合当地的招生措施,努力挖掘生源。
2.依靠政策招生
要搞好招生,政策的支持不可少,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做大做强电大事业。2011年初,全市全面启动了“一村一大”工作,确定用3年时间培养3500名左右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农村党员干部,并分配各区县年度“一村一大”招生任务。这一政府行为的顺利实施,为学校近几年生源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三年,仅一村一大就招生2472人。
3.依靠机制招生
搞好招生工作要有好的机制,要注重招生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实施“学校统筹、部门负责、全员招生、绩效挂钩”的招生办法,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工工作的积极性。一是领导带头招生,调动和促进全校教职工的招生热情。二是严格奖罚,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对不能完成任务的给予批评和经济处罚,将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年终考核、评优结合起来。三是经常督导、公布每一位教职工的招生人数,对招生突出的人员给予表扬,对落后的及时督促,增强大家的紧迫感,充分调动大家招生的积极性。四是在规定招生任务时,对电大招生特别给予倾斜:要求电大有的专业,一律引导到电大就读。
4.依靠渠道招生
地市级电大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招生。一是注重平时信息的积累,凡打电话来咨询者,及时记录他们的联系方式及学习需求情况,及时传递招生信息。二是对在校学习的开放教育学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同事、朋友、亲属中需要提升学历的人员情况,并进行信息汇总。三是有针对性地深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该部门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积极开拓相关专业。四是联系往届电大毕业生,了解他们继续学习的需求情况。常德电大开办三十年来,培养了各类本专科学生近3万名,他们大多工作在一线,在常德的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学历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更新对于他们来说势在必行,这部分人是电大专升本生源的主体。
5.依靠宣传招生
电大在众多的社会办学力量中,有许多自身的优势,但社会上还有不少的人不了解电大。在招生工作中要采取如下形式,加大宣传的力度。一是依托媒体进行宣传:在电视台、互联网、公交交通广告平台等媒体招生信息;在广播电视台上设置招生宣传浮动窗口。二是在市内流动人口密集区、居民小区、学校临街面进行招生信息张贴宣传、悬挂横幅;在人口聚集相对较多的地方设立招生咨询台,向广大市民宣传。三是在校内和街道上悬挂招生横幅,制作招生路牌;印制招生简章、招生手册,将招生简章分发到学校的所有教职工,让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成为招生工作的宣传员。四是发挥在读电大学员的作用,扩大宣传。在籍学员的宣传才是真正信得过的宣传,其效果和影响力不可低估。通过这些途径,不仅挖掘了生源,也为今后的电大招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依靠服务招生
表3~6分别为南京地区临床医学工程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及从业年限的统计情况。由表3~6可见,南京地区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年龄分布比较平均,学历以本科和大专生为主,其中研究生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职称方面中级和初级占大多数。对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的专业培训要求及方式的调查发现,职能管理人员倾向于相关政策法规及招标采购规范、设备质控与预防性维修(PM)实施和管理系列课程的培训,而工程技术人员更多倾向于维修技能及经验交流、其他工程技术培训和设备质控与PM实施。
2临床医学工程现状分析
2.1部门职能的转变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张,医疗设备装备水平逐渐上升,临床医学工程部门的地位和职能也有了新的转变,除了承担传统的医疗设备采购、维修、管理,以及医用耗材的采购、发放外,在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在校学生的教学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医学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发展,全方位地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2.2人员结构的调整随着各种先进医疗设备的引入,各地医院也逐渐重视相关医学工程人才的引进。近年来,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医院,引进医学工程人才的热情非常高。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南京地区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年龄分布较均衡,医工人员中本科生所占比例较大,为42.08%,研究生比例接近10%,职称方面还是以初、中级为主,占到63.34%,可见具有高学历和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医学工程人员还是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从业年限统计方面,南京地区医工人员从业年限超过20年的达38.33%,可见南京地区医工人员在工作经验上占优,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还需引进更多的年轻人才。
3思考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见,南京地区各医院对临床医学工程部门的重视度在提高,医学工程人员的素质和年龄等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长远考虑,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
3.1加强学历教育,提升学识水平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到今天,已从医疗器械的“采购员+修理工”,转变为医疗活动的“质保员”和医疗设备的“守护人”,这就要求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必须具备更强的工作能力和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因此,每一位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员必须积极参加学历教育,进一步提升学识水平。从南京地区的调查结果来看,医工人员中研究生比例只占9.58%,这与现代化医院的建设极不相符,除了注意引进高学历人才外,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南京地区正在尝试院校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医工人员提供提高学历的机会。
3.2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技术能力临床医学工程人员,除了做好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检测、管理外,还要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次调查显示,虽然职能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关注的培训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在培训方式上都倾向于培训班和学术会议等形式。近年来,南京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分会举办的学术年会,以及南京地区几家大医院组织的国家、省级培训班,给南京及周边地区医工人员创造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员的知识结构,提升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在医院的地位,还成为临床医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推动两个学科的发展。
3.3开展科教活动,拓宽学科视野南京地区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均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附属医院的医学工程科,组织有能力的医学工程人员,参加学校的教学工作,必定能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教学相长,同时也能为医院培养更多的实用专业人才。近年来,南京医科大学积极探索与医院联合培养本科生,把学生的毕业设计放到医院,让学生提前了解医院情况,熟悉工作流程,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出的几届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关键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模式;传媒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9A-0055-04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代先贤给教师职业的概述极其精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更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和社会都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很多幼儿老师被昵称为“朱奶奶”、“余婆婆”、“杨妈妈”、“青青姐姐”、“美美老师”……,这些称谓赋予幼儿教师多重角色,反映出孩子、家长、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多重要求,要承担多重责任。愈演愈烈的“择园”风波很大程度是从“择师”延伸而来,名师造就名园,名园成就名师团队,名师名园开创出优质的教育环境。在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继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随着现代传媒环境的更新,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也随之发生改变,就此,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探讨便显得很有必要。
一、现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量很大
我省现有幼儿园教师10万余人,其成分(见表1、表2、表3)复杂多样。从学历看,还有近1000人需要达标(高中以下),近2万人需提升学历(中等师范);从职称看,近9万名幼儿园教师需要晋升职称(中级以下);从年龄结构看,6万多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还有近期发展需求补充的新教师。所以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量很大。
(二)现行继续教育形式的类别和欠缺
现行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从功能角度可分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学历提升培训、 专项技能培训、教师自我提升的学习等;从培训层次可分为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园本培训等;从项目分类,有领军人才高端研修(“领雁工程”)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骨干园长高级研修、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助力工程”)农村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农村幼儿教师“双基”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名师)送培,还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者培训、幼儿园教师普通话培训、园长岗位培训等;从培训形式上分集中面授、函授、自学、网络等。这些培训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计划分配的模式,只能有很小一部分教师受益;学历提升是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只是少部分学习型教师选择的方式;网络培训从数量上扩大了培训效益,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还未能满足所有教师的需要。如何才能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满足众多在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需求,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呢?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现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传播模式的分类
1.“一对一”模式(手口相传模式)
2.“一对众”模式(广播模式)
3.“众对众”模式(群体模式)
4.“众对一”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以上四种模式都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在教育活动中会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因为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这四种模式各有各的特点,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
二、现代传媒环境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媒体日新月异,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现代传媒环境呈现出首先是教育信息的大数据化、多样性及快速变化;其次是传媒技术的变化所带来的学习环境的改变;再者学习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学习方式、方法、路径、时间、空间发生变化。主席在国际信息化大会贺信中说: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幼儿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同样面对“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的问题。适应现代传媒环境,已是幼儿教师群体的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新课题。
三、现代传媒环境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建构
现代教育大数据环境下的“泛在学习理论”对于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泛在学习环境依托移动技术的支持,打破了教室的边界,需要高度复杂的教师干预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实时支持,比如适应性学习(5R),即适合的时间(right time)、适合的地点(right location)、适合的设备(right device)、适合的内容(right contents)、适合的学习者(right learner),要求明确学习者“需要学习什么?”“谁参与学习?”“何时学习?”“在何处学习?”“使用什么设备学习?”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幼儿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时,根据《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年脱产或半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累计时间,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72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40学时。”已经明确继续教育学时的要求。幼儿教师职后继续教育面临着面广、量大、多层次、多需求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如何规划和设计计划、方案,采用合适的形式、途径落实,得以满足所有教师的学习需求,达到最大的学习效益。当下根据幼儿教师的学习需求来建构新的学习模式,是一条可行之路。
(一)“一对众” + 现代传播媒体
传统针对面广量大的学员主要采取以讲座、报告的面授(实时)模式,随着现代媒体介入,推而广之的是电视讲座、现场直播、在线电视电话会议等(延时、放大)模式,再延伸为互联网下的网络课程(异时、异地)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受益面广、数量大、场面壮观,同时针对性不强、形式单一、反馈不及时、组织成本高、真正的效益很难确定等特点与之并存。对此,将大量的一线教师学员学习需求分类,将同类需求的教师学员数量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组建学习单元体,采取一线教师更经济、更便捷、可接受的形式,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采用多种媒介传输的形式,再加上有效的反馈和调适机制,将会取得更加经济、更加满意的整体效益。
(二)“一对一”+ 现代传播媒体
传统一对一模式就是面对面师徒模式,随着现代媒体的介入,时、空都不再阻碍沟通、交流,远程音、视频的即时传播和延时传播,使得远程导师制得以实现。对于我省小众的高端研修诸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研修班”等高端的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模式,这类研修项目的特点是高端、深入、专业度高、周期长、受众少、投入大、个体收益显著。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为自主学习+导师指导+相互交流,培训机构主要职责是搭建平台,创建自主的学习共同体,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各自的教育理想得以实现。
(三)“众对众”+ 现代传播媒体
江苏在岗幼儿教师学历层次较多,最低的是高中及以下毕业,其次是中等师范、五年制高职、其他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学历层次,依据表一的数据,74%的幼儿教师是本科以下,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入职的老教师,学历多为高中或中师,九十年代后期及新近入职的多为中师或高师,还有一部分本科和硕士,随着我省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我省幼儿教师的学历提升需求数量很大。现在我省幼儿教师的学历提升的途径主要是自学、函授、夜大、网络学院、开放大学、在职硕士及极少部分的脱产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历教育需要入学考试、2-3年固定的学制、学习的经费及工学矛盾等因素限制了一部分在职幼儿教师学历提升。根据江苏幼儿教师的结构特点:人数较多、年轻教师多、年龄层次不均、低学历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均衡等,需要建立适合不同年龄、学历、专业层次、具有地域特色的自主学习虚拟社区,促进各自的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
(四)“众对一”+ 现代传播媒体
对于幼儿教师的终身学习来说,自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教师和同学、家庭成员、单位的领导和同事、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于个体来说是知识爆炸,有的幼儿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有的得心应手、有的停止不前、有的迅速提高,使得教师的差异不断扩大。如何合理运用各种媒体的充足资源,合理使用多种资源,满足每一个幼儿教师在自身基础上取得充分的专业发展。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重实效
形式或模式都是为培养目标服务,在模式的选择上一定要为其内容服务、以实效为目的。避免“搭花架”、“走形式”,发挥每种模式和媒体的优势,有效组合,“求真务实”发挥培训的最大效益。
(二)多途径
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面向的数量多、学历层次多、年龄层次多、年轻教师多等特点的教师群体,再加上幼儿教师都是俗称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班员严重超编等因素,就需要创设多途径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各自功能,建立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学习资源库,经多种媒体传输途径,让幼儿教师想学就能学,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学了就认可的体系,满足在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勤调整
每种模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在运用过程中要加强各个环节的评估和反馈,并与培养目标相比对,及时调整各个环节及其整体模式以及局部模式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优良模式为优质高效的学习效率服务的目的。
(四)加强学习社区建设
幼儿教师只是社会的一部分,集体、团队、小组等组织形式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继续教育依然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包括现实中的班组、年级组、学科组、专业组等形式以及虚拟的班级、团队、社团等灵活多变的学习社区,使得有共同需要的成员形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团队。
我省互联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已经起步,发展空间很大。建立一个现代传媒环境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使得每个在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毕业论文作为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成教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成人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制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对毕业论文的完成实施全程监控,将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作者简介】
朱国荣(1961-)男,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药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
关键词:高职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93-02
终身教育将成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任何教育都是终身教育,这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现实意义更为明显。我国自古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在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中,继续教育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高考人数下降,本科院校不断扩招,使得高职院校招生形势不容乐观,而继续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另一条腿”,它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我院举办的继续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方面。学历教育有成人大专、联合成人专升本、专接本自学本科;非学历教育即企业在职员工培训,学历加技能学习等形式。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式灵活多样,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灵活安排,比较适应各种培训者的实际情况。这种形式办学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是提高我院继续教育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盐城纺院继续教育创新理念,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全面提升我院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我院将创新继续教育理念,理顺发展思路,力争实现继续教育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传统的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同步发展的转变;二是在学历教育上,实现从成人大专学历为主向本科教育为主的转变;三是在非学历教育上,实现从校内培训为主向社会、企业培训为主的转变。在努力搞好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将依托学院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及与之配套的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以盐城及苏北地区人才需求为导向,综合分析区域、制造产业、企业、农村等人才现状,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多方参与的“立体化”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面向企业,大力开展各种岗前、在岗、岗后技能和应用技术培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面向社会,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建立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到2015年,社会化培训人次累计力争超过20000人次,年均社会化培训4000人次左右。社会化培训收入达到20万元。新增社会化服务培训基地1―2个,努力扩大我院的社会影响力。
二、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我院继续教育要创新思路,突破常规,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努力扩大招生规模。一是抓中职校、技校衔接办成人大专学历教育,抢占先机,建立比较稳定的生源基地。二是发动系部教师联系本院在校生和历届毕业生,积极宣传学生进行本科学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能继续深造。深造途径有与专业科类相同或相近的名牌本科院校联合办江苏省专接本自学班,与品牌本科院校联合办专升本班,来拓展生源市场,把高职继续教育做大做强。我院已开设江南大学专升本、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财经大学专接本、江苏大学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借助名校名牌优势,创建成教学历教育品牌以满足社会需求。三是与国家劳动部和行业协会合作,引进社会急需的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借政府和行业导向优势,直接为社会服务,创建成教职业培训品牌。
我院与盐城中等职业学校和技校衔接,在高三顶岗实习阶段介入高职成人大专招生宣传,对部分学有余力又有升学要求的学生提供学历加技能培训,使他们可以获得成人大专学历证书,同时还进行高级技能培训。借助中职毕业生的生源优势,扩大成教办学规模,我院与盐城技师学院、盐城悦达技工学校、盐城立明服装学校等中专院校合作,创建本院成人大专教育品牌;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政府出面牵线搭桥,为我院“引凤下蛋”,将盐城悦达纺织、盐城东风悦达起亚等知名企业引进到学院,我们根据企业发展对技术、产品和人才的需求,搞品牌专业教育订单教育,实现招生、教学、科研、实习、就业一条龙的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新模式。
我院非学历培训形式有短期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充分发挥学院优势,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利用学院的有利条件,以各系部为依托,建立一支以学院教师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培训教师队伍,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我院办学特色和先进教学实验实习设备的宣传力度,建立多种联系渠道,拓展培训生源,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多年来培训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举办过或正在举办的培训专业(工种)达30多个,涉及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计算机、驾驶、餐饮、商贸、服务、财会等许多行业,学员来自企事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技工学校)等单位中的管理干部、教师、技术人员、工人和社会其他人员,年培训量达1000―2000人次。我院已建立国家劳动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国家纺织特有工程技能鉴定站,鉴定工程包括车工、钳工、电工、维修电工、无线电装接工、计算机系统操作工、汽车维修工、汽车驾驶员、数控车床操作工,每年的鉴定考核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
三、多元化办学模式是我们今后继续教育的大趋势
我们将稳步发展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在现有高起专、专接本、专升本的基础上,建立远程教育教学点。拓展办学范围,加强与中职、技校、社会办学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主干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开拓适合市场需求和趋势的新专业,努力建设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将探索校企共建、中职高职衔接等方式,采用联合、学历进修、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发展。由于人们对教育需求不断上移,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普遍提高。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高职衔接的支持力度,应优先录取中职校毕业生和有相应需求的社会在职人员选择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政府应制定相关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在岗员工到高职院校回炉教育,提高学历和就业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高职教育集团化。以市场驱动,借企发展,订单教育,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双赢合作模式。
长期以来,我院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我们将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学院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提供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学院继续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推进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业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构建校企合作、共建平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断提高我院服务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的能力,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锐.论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取向[J].继续教育,2010,(9).
[2]董晓勇.我国继续教育的研究及分析[J].文教资料,2008,(21).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面对这样一番言词,我一直努力踏实地工作。直至某一天,公司的一位人事主管邀我去家中吃便饭,问我是否有继续读书的打算。我立刻挥手摇头,反驳道“在我的印象中,读书就是得在学校里安分守己地默默念课本,或是天天拿着读书当幌子。与其浪费这样的时间在所谓的学习上,不如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她对我笑了笑,只说了句“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孩子”。
过了几天,那位主管就把我叫进了办公室,给我看了公司人员、岗位、薪资的划分及标准。细看标准后才发现,所谓的岗位分配、薪资标准都已经和我的学历、能力划上了等号,不再是单一的界线了。不禁感慨道“学历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来说,不只是敲门砖,而是不断提升和改进自我的重要证明,它已经是体现个人地位和身份的一种标志。”哪怕你拥有高超的技能、一流的资历及管理水平,没有学历,进行个人镀金也是无法发展进步的。
目前,我从事的是行政工作,起初工作时,我就单纯地负责行政的基本工作,其实,作为一名出色的行政人员,不仅要将公司的大小琐碎事务打理好,在未建立人力资源部门之前,建立初步的人事管理制度,管理好在职人员的工作状态、岗位调动等,还需要与财务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将公司的收入与支出成正比,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公司发展。
后来通过升学,我渐渐地开始负责一些繁重的工作,也常常地会把会计学中的原理运用到我的工作中,让自己再学习中成长,工作中历练。公司的预算,一般由财务部审核,各部门提供本部门的相应预算报表。我们公司也不例外,领导把这个任务交到了我的手中,对我来说,无疑是对我的一种认可信任,同时给予了我一次挑战的机会。
对于公司的成本控制与合理化分配收入支出,起初我毫无头绪,翻看了许多材料,查阅了许多书籍,连百度搜索都用上了,仍然感觉不着边际、无从下手。此时,有人提醒我:“学会计的,做个预算就难倒你啦!”。我听了恍然大悟,立刻翻出近日的课本,将财务预算这一章节,前后仔细阅读,并回忆当初老师辅导的画面。
做任何事情都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编制预算报表,是为了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与执行。知道了目的后,又明确了预算期间,年度预算是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按季或按月加以分解,求得季度或月度预算,以利逐月跟踪分析。
一、农村初中课改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1.教师思想观念与课标要求存在差距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动的工作中心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因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与科学观念的培养与渗透,从而出现了满堂灌的局面,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教师业务素质与课标要求存在差距
教师既然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就必须担负起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的责任。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决定着课改的成败。就目前农村初中教师而言,表现为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从学历层面看,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在工作后通过在职进修而获得了本科学历,所学专业知识体系不全,对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有限;从专业结构来看,由于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紧缺,专业不配套,因而导致部分学科教师素质偏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科质量的提升。
3.学校教学资源与课标要求存在差距
在新课程实施中,任何一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来实现,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教材配套的挂图不全,陈旧不堪,教师上课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给正常的教学活动带来许多不便。同时,诸如校园占地面积小、各种功能室不全、图书陈旧且数量严重不足、运动场地狭小等问题,导致了教学中实验做不全、信息技术课程难以正常开展、课外活动受场地限制等问题的产生。
4.评价机制与课标要求存在差距
多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家长甚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学校主要看升学率,因而导致学校评价教师也主要是根据教学业绩来衡量,这在导向上就无形地引导教师搞题海战术,抓知识点的落实,以小考应对大考,走上了应试教育的回头路。同时,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史、地、生等科目自然沦为副科,失去了作为一个学科需引起的重视和学习,极大地阻碍了这些科目的建设。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抑制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转贴于
二、解决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体现时代特征,建立健康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教学中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知识传授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促使学生成为综合发展的人。
2.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1)继续强化在职进修培训。一方面要对未达到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提出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让他们通过在职进修的方式达到相应专业的本科学历。另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继续教育课程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2)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运用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要充分利用校内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对教师的操作技能、网络信息检索知识、常用软件的运用及课件的制作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对计算机和多媒体的运用技能。
(3)重视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教研与教学息息相关,教学是为教研积累经验,而教研成果又反作用于教学工作。通过教研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促进教师增加思维空间,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