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发球技术是网球比赛中最关键的一项基本技术之一,如能够掌握极具进攻性发球技术,对取得比赛的胜利是很重要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并结合网球发球理论分析决定网球的落点的因素,找到发球落点训练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 网球发球;落点;成功率;训练方法
一、前言
选题依据:
发球技术是网球比赛中最关键的一项基本技术之一,是唯一由自己掌握而不受对手控制的击球方法,也是在比赛中克敌制胜的强有力武器。如能够掌握极具进攻性发球技术,可以世界网坛高手中脱颖而出,对取得比赛的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广泛阅读有关发球技术动作的相关论文,通过观察了解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7班专项队网球发球训练及发球技术情况基础上,采用实验法和比较分析法检验针对提高网球落点成功率的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男生专项队队员实验前与试验后得出的外角1/4区落点的成功率进行比较,检测发球落点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二)实验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男生专项队队员10名测验者(表1),每位队员从事网球训练时间4年,有良好的网球发球技术功底。
(三)实验方法
1.第一次测验
测试方法要求:
(1)一区固定区域发球,要求发球落点位于外角界内1/4区为有效球。(2)每位运动员有20次发球机会。(3)要求以比赛中发二发球的程度进行发球。
实验完毕后,及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出第一次测验发球落点成功率的数据。
2.实验训练阶段
根据由本人阅读有关发球技术动作的相关论文,分析得出的网球发球落点的训练方法,对参加第一次测试中的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06级男生专项队队员10名测验者进行定期分批针对性的训练。
训练方法:
(1)抛球准的训练:让队员进行挡网抛球,以纠正偏斜缺点;在空中设置固定物,每次抛球都要轻微触及目标,以纠正高低不稳的缺点;反复练习,提高抛球的稳定性。(2)动作准的训练:通过录像观察掌握后摆与挥臂的要领,反复做提肘“搔背”动作,然后伸臂鞭打挥拍,反复徒手练习,来体会、强化动作。(3)击球准的练习:要注重抛球稳找准击球时机,提高攻击力,使自己不过分紧张用力。(4)设置目标、击中目标的练习。
3.第二次测验
整个测验的过程与第一次的测试过程相同。
三、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实验结果
1.通过结合队员的而发发球技术特点与统计第一次统计结果分析,发球技术稳定的队员,二发外角1/4区发球的成功率相对都比较高。2.通过对队员的实验训练,比较第一次测试的统计结果,大部分队员的二发外角1/4区发球的成功率均有所提高。3.在试验训练后发球技术进步的同学中,杨淇泽与何玉佳的二发发球成功率上有明显的提高。4.经过实验训练之后,赵鹏(小)、杜勇飞两名队员的统计结果差值成负值。
(二)实验分析讨论
1.第一次测试结果中,二发外角1/4区域成功率偏高的队员,动作技术都比较稳定,在网球发球“狠”、“稳”、“准”、“变”四种风格中,这些队员主要表现出了发球技术动作稳定、成功率高以及情绪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的“稳”的技术风格。2.第二次测试结果,实验训练后的测验数据中,大部分的队员的二发外角1/4区域成功率有所提高。
四、结论
(一)加强落点准确性的练习是十分有必要的。就以上这三个因素来说,因为“狠”、“变”必须有“稳”的成功率作保障。而“准”能够提高发球落点的准确性,通过准确的发球落点的变化提高发球的攻击性,在训练中加强落点准确性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提高发球落点的准确,重点要掌握“准”的练习。也就是说,只有做到抛球与击球的准确,才能达到最终落点的准确,本文通过这种理论提出的实验训练方法,经过实践的检验,对网球二发发球落点的成功率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健康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必须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采取训练措施,以健康为前提去发展体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综合素质。从广义上而言,体能指的就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一个人可利用的体能取决于其健康状况。因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健康是发展体能的前提,只有如此方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贯彻该项原则具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贯彻健康性原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围绕这一目标,运动训练则必须应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其次,在思想上,健康性原则始终应处于首要地位,尽管我们提倡体育训练应不畏困难、挑战极限,但是必须控制在健康的范畴之内。再次,在体育运动训练的始终都必须要贯彻健康性原则,在训练项目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要时刻关注健康。最后,健康性原则不仅需要思想上引起重视,同时还要体现在体育运动训练之中,比如,训练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训练设施也要具有安全性,确保训练是在卫生、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进行。
(2)全面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为使受训者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活动。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只有全面地进行训练,才能够提升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机能,因此,发展体能应确保在训练方法以及内容上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可得到有效训练。贯彻该项原则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首先,全面发展是前提,强化薄弱环节是关键,要做到强弱兼顾。人们的运动喜好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身体状况互有差异。从对高校新生的体能检测来看,其体能发展并不平衡,为使其能够全面发展,那就必须要突破弱项,克服短板,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强弱兼顾可以更好确保受训者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协调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提高了运动能力提高了,身体素质也会随之提高,同样,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会增强运动能力。所以,二者需协调训练才可实现全面发展。再次,训练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可更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科学原理。否则就容易造成意外伤害,这对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高校体育训练也必须如此,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讲实际、讲科学、有步骤、有计划,方可实现全面发展。
(3)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
个体化训练原则。体能训练具有个体针对性,其主要目的是使个体体能得到有效发展。不同的受训者,其运动能力、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确立适合于受训者自身实际情况的训练模式与方法,因材施教。按建制施训这样的群体模式是大方向,只有对不同个体进行的个体化训练,才可促进群体发展。
针对性训练原则。它指的是平时的体育运动训练必须与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以及作战要求等相结合,从而使受训者的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得到提升。针对性训练是体能准备的一个重要措施和必经环节。
2.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我国高校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训练内容和体育训练内容的相应标准还相差甚远。目前各高校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这和运动训练具有诸多共性,但其中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的,具体而言,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训练内容和训练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而进行的,从广义上而言,竞技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从狭义上而言,它又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因此,竞技具有其娱乐作用,同时人们还能从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若人们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那么就能够获得身心上的满足和愉悦。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能够对观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让人们有想参与体验的强烈愿望。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者是不同范畴内容,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锻炼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德育仅仅只是体育教学的附属,这一点和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掌握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和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从而可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人体进行锻炼。尽管当前我国的运动训练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它能够有效指导高校的体育教学。
(2)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过程中实际上具有很多的教学因素,因此,在进行某项运动训练时,其采用的方法以及遵循的原则都和体育教学有共通指出,此外,通过不断地总结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运动训练还可将其专业的训练方法用来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比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演示法、语言法等,这些都逐渐变成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而运动训练中的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全面性原则等,也都演变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同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是由于运动训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质和专业性,从而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并有效地指导高校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
(3)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中所采用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也可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进而实现其育人的目的;尤其是运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一些器材等等,这些为运动员整体水平的提升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在指导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的,这些科学方法以及器材等等都可以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来,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更好实现其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校;体育训练;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才竞争,更要注重体能、体质的竞争。教育的存在就是为社会提供急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教育中,体育的训练就承担着培养体能健全人才的责任。但现实却是,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解决,使高校的体育训练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训练模式传统。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沿用着传统的训练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仅仅只是注重教授学生运动技能,主张按照传统的规律来进行训练,压制了学生自主的想法。陈旧的训练模式,导致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其厌烦的心里,从心里就不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运动技能也掌握不好,教学效果也体现不出来。
(二)体育训练方法死板、陈旧。固有的观念存在感过于强大,教练员总是不能摆脱传统的训练方法。在大部分高校中,教练员还只是看中外在的技术和运动技能,训练的手段与方法还是多以专项化的体育训练为主。教练员只是按照理论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压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也忽视了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在训练结果上,只看中“考试”成绩,只把成绩的提高作为唯一的目标,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都说兴趣是唯一的老师,而缺乏了兴趣,学生就仅仅只是单纯的完成规定的任务,导致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无法完成。
(三)体育训练内容繁杂重复。为了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的高校对体育训练的内容设置偏多,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围内难以完成,这样就导致体育训练变成了仅仅只是表面的学习,无法深入,训练出来的效果也极其不佳。而且以前内容又要重复的进行训练,个别的高校仅仅将训练停留在走、跑、跳、投等简单的训练项目,没有去研究训练效果好又有趣的、学生接受程度还高的训练项目。在训练过程中,总是分不清重点,总是想着以提高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项目为主,忽视了有关休闲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这样就影响了学生思想与能力的形成。长久以往,学生就仅仅只是完成规定的任务,对自己体育能力完全不注重。
(四)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不全。要想体育训练顺利的进行,高校就要有足够的教学场地与器材来支撑。但依据现有的经济情况,大部分高校还是达不到体育训练所需的标准,在场地与器材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体育训练注重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体育,也要注重其他的方面。现今大部分高校的教练员都是深受传统思想熏陶出来的,他们对体育训练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竞技技术上,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这样训练的结果就和社会所需的人才目标相背离。
(六)体育训练目标含糊不清。高校对体育训练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表示,一些不重视体育训练的高校,仅仅只是想完成任务,暂时性的让学生接受训练,或者为学校争光,不考虑体育训练能带来的好处,这样就导致学生整体的运动水平得不到提高。
(七)体育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矛盾。学校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怕体育训练影响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他们总是认为只有文化课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考出高分和好名次才有用。所以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训练,这也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损失。
二、解决体育训练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也应按照需要有所改变,结合现代的技术,创新方法进行训练。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只是单一的内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挖掘出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开设学生喜欢的新兴项目,丰富训练内容。
(二)完善体系,提高训练质量。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整改教学体系,提高训练的质量,立足于科学的选择和整体的推进。体育训练不只是技能的提高,在学生的思想上也应该注意,要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贯穿到体育的训练之中,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是一件重要的事,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训练,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训练。
(三)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体育设施。大部分的高校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所需要训练场地与教学器材,与课程中规定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高校应该重视体育训练,提高体育训练在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发展体育设施的建设。高校应该通过调查,找出学校与学生最需要的体育设施,然后投入资金进行建设,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进行体育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训练的乐趣。
(四)加强师资力量,促进教练员素质。教练员起着引导学生、教授学生技能的作用。教练员应改变传统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注重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不能单单只是看最后的成绩,也应结合平时的表现和态度。公正公平的考核标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练员本身也要规范道德修养与职业修养,起到表率的作用。
(五)注重取得家长与学校的认可。学校方面,要转变观念,将体育训练与文化课进行两手抓,既要进行训练又不耽误文化课的学习。教练员方面,应该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告知家长体育训练的优势与重要性,提高家长的体育训练意识。教练员也可以通过家长更加的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的体育训练。
(六)注重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教学质量。高校的体育训练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要传授学生体育的理论知识。想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就应该适当的学习理论课程,充实课程的内容,将理论与知识融入到体育训练中,不再只是进行简单的体育训练。体育教育根本在于体育的文化,唯有文化才能形成体育,唯有文化才能发展体育。
总结:重视高校的体育训练,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体育训练模式,创新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高校的体育训练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美.体育教学改革应立足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
[3]曾黎,李军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8)
现代竞技游泳;现状;对策
1 我国现在的游泳运动训练体制分析
在竞技体育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初三级训练体系,即:优秀运动队为高级,体育运动学校为中级,各级各类少儿体校为初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体制己不能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这种体制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与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竞赛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奥运会的金牌大户游泳运动,由于参赛项目较多,运动员队伍日益壮大,单纯依靠国家拨款己不能满足游泳竞赛的需求。为解决中国竞技游泳发展的问题,我国游泳应从体制创新和机制完善,改变目前单一的训练体制,向多元体制转化,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格局发展。
2 竞技游泳运动训练方法的现状分析
我国竞技游泳训练在几十年的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和体系非常重要。影响我国竞技游泳的因素主要是技术训练方法陈旧;力量训练比例不足;训练过程缺乏平稳性,影响了训练的整体效果。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游泳的训练方法方面认识的落后。
(1)技术训练。调查发现,我国竞技游泳由于技术性训练不足,训练的方法和手段陈旧单一,使我国游泳训练的技术水平发展停滞不前。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熟悉掌握这些方法、手段,并且能结合训练实际及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运用,才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水上力量训练。力量素质的提高是游泳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力量训练,不仅能促进训练效果,而且能有效地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
(3)训练稳定性。良好的训练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运动员训练成绩的高低,训练的稳定性也随之波动。具备良好的训练稳定能力已经成为运动员发挥竞技能力的重要保证。资料显示,我国在同一泳式上远远低于国外的负荷水平,反映出我国缺乏训练的稳定性的研究,在今后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训练监控。对游泳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行最佳的监测和控制,是提高游泳训练科学化程度的重要保障。据资料显示,由于教练员之间缺乏交流与配合,科研与训练结合不紧以及科研人员不足,影响我国大多数优秀游泳运动员整体训练的效果。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训练过程的科学化程度虽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体育科研力量还比较薄弱。今后应该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行最佳监测和控制,使训练过程更为科学化。
(5)训练周期。为了使运动员能够在每年的重大比赛中形成最佳竞技状态,运动员全年的训练是由教练员围绕当年比赛的次数,精心做出周期训练计划。根据每一个阶段,进行训练分期。目前国外全年训练分期逐步减少,很多国家都“赛练结合”,将比赛作为训练内容。我国在年度竞赛次数上明显少于国外,但训练分期还采用原始模式,这不利于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竞赛能力的发展,也使得比赛成绩波动较大。
3 提高竞技游泳水平的对策
(1)注重科研,加强科学化训练水平。21世纪,体育赛场上的竞争已经变相转为体育科研人员实力上的较量,现代竞技游泳的训练,更注重科学化与高科技的应用。目前我国在科学化训练方面仍采用运动训练中的基础方法:如重复训练法、持续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同时在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还存在脱离实践、创新程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都暴露出我国在科学化训练方面的研究不足,因此要加大科学训练的力度。
①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科技竞争靠人才,科研人员的不足将很大程度上降低竞争整体的实力,直接影响游泳运动项目的发展。加速科研人才的培养,完善梯队建设,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是提高我国竞技游泳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增强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请进来”就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提高我国游泳竞技水平;“走出去”就是利用我们自己的优势,让更多的中国运动员到外国进行训练,在训练方法上更新理念,在竞技的理念上进一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③要建立可供科学研究的多功能训练基地。现代运动训练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集科研、训练、检测、恢复、分析等多功能训练中心,更多地运用体育高科技,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重点培养和选拔青少年游泳运动员,
(2)大力发展后备力量。后备力量较为薄弱是我国竞技游泳不可回避的现实。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应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①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延长运动寿命,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也将大幅度提高。因此,要运用科学性、系统性的训练手段,在保证运动员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同时紧抓尖子运动员的思想工作,充分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力,使他们能继续保持现有竞技水平。②扩大游泳运动普及面,实现游泳项目持续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针对我国竞技游泳后备力量人才不足的现象,扩大普及面可以提高游泳人数基础,充实游泳后备力量。借鉴国外的竞赛体制,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
(3)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教练员的素质是直接影响运动员成才的关键要素。在我国,几乎都是运动员退役后直接从事教练员职业,在实际能力和理论水平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如今,教练员已由过去的经验式训练转变为科学化训练,教练员除了应掌握的专项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进修、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探讨存在的问题。促进科学化训练的更好发展,全面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结束语
只有从科研投入、体制改革、训练方法创新、教练员与运动员素质的提高、后备力量的培养多方面施加齐力,多位一体综合出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竞技游泳的现状,提高竞技游泳的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竞技体育 属性定位区分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47-02
一 前言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无论在体育人才输出、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是在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上都日益呈现出一些弊端和不协调,不符合当前形势下国际体育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后奥运时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科学化训练为手段,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地建设一个与我国教育机制和体育机制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这个体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但在这个体系的名称定位上,有的学者称其为“学校课余体育”,有的称其为“学校竞技体育”,还有的称其为“学校业余锻炼”等。那么,该如何看待不同名称下的深刻内涵呢?其表述含义是否一致,是本文所致力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 研究结果分析
1.相关概念对比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组织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以代表队的形式,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比赛。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竞技体育,指大学通过招收有一定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运动员并且提高他们的竞技运动水平,以参加校际竞技体育比赛为主,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一种教育过程”。
由以上两个概念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将课余体育训练归类为一种基础性的体育教育行为,将其理论应用于中小学体育文化范畴下,将其“打基础,挖潜能,培养大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课余训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将学校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行为,是在课余训练基础上的更高级别更高层次的拓展。其所处环境主要为大学院校、高职高专等,目的是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且能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为国家、学校在世界高水平竞赛上争得荣誉,为学校校园文化、声誉及培养大批具备创新、学习、合作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作出无可比拟的贡献。
2.不同内涵下的外在表现
第一,学校课余训练。由概念可以看出学校课余体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为我国培养一支强大的竞技人才后备军。《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中明确提出:“课余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特别强调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训练。但就目前来看,学校课余训练存在着本末倒置,把少数运动员作为重点培养目标的误区。
第二,学校竞技体育。体教结合,依托高等学校培养选拔优秀运动员,是体育教育领域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整合体育教育资源,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探索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它具有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重特性,其目标是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与体育系统相结合,自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和运动队,促进其文化知识、专项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在各类高水平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3.比较综述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掘出有潜力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采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和手段,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完善各项训练体制机制,合理地进行锻炼和比赛,同时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和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课余训练逐步发展为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明星的成长摇篮,发展为大学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人才打造基地。学校竞技体育的目标则不再是基础的打造和初级人才的发掘,它的侧重点是将后备人才发展为主力军,将技术素质能力发展为成绩和荣誉,将潜在的无形资源开发为强有力的有形资产,推动了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增添了体育产业的无限生机。
4.二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竞技体育在概念上虽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其现状及发展过程都受到一些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不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青少年训练存在着严重的早期专门化趋势。目前部分中小学教练员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过早专项化的训练及照搬成年运动员比赛项目的竞赛体制使得许多优秀的体育苗子裹足难行。(2)训练经费短缺、投入太少。据调查,90%以上的经费取决于学校的行政拨款,而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分摊到课余训练上的更是寥寥无几。(3)普遍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和配备精良的训练设施。目前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教练员绝大多数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承担,缺乏系统的科学训练理论和实践经验。(4)社会意识、家庭因素及学校领导理念的影响。受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人们更注重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忽略了体育的社会价值。(5)学生文化学习与课余训练的矛盾。学生参与课余训练的同时又要学好文化课程,为以后人生的发展做铺垫。但部分学生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观念意识淡薄,学训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致使二者间矛盾不断加剧。
三 总结与建议
第一,需要各级中小学校、体育院校明确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自身任务;各高等院校在有选择性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资源,努力发掘体育后备人才。
第二,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包括体能设计师、营养师、医务人员、心理训练辅导员等)。课余体育训练可以采用招聘专职或半专职的专业运动队退役教练员作为培训老师。学校竞技体育则在拥有高水平教练队伍的基础上再建立起整套科学完善的体育科研队伍,完善训练场地的基本设施,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世界水平同步接轨。
第三,由于课余体育训练受其自身因素影响,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需要国家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等各个方面的重视和支持,确保其稳定发展。而学校竞技体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环境的优势,可以通过寻求社会、企业扶持赞助等来丰富资金来源。
第四,学校课余体育的发展规模、程度以及发展项目是学校竞技体育的来源和后备,各中小学校可以根据国家需要及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各学校自身发展优势和地方特色,整合全国学校的体育资源,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
第五,针对高校竞技体育的现状,改善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政策、法规,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同时需要进一步改革竞赛体制,增加比赛次数,增加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从而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S].1986
[2]吴贻刚.普通高等学校与高等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与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探讨[J].体育科研,2005
[3]李庆.关于学校课余训练问题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7
[4]张薇.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冲突和尴尬[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5]杨铁黎等.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5
摘 要 目前,全球各国大量优秀运动员通过采用“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训练体制,在运动竞赛中取得较为理想的运动成绩,为我国田径运动新型训练体制的革新提供了大量的运动实践经验和成果。本文通过研究“以赛代练、赛练结合”体制对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素质、运动训练及比赛经验等各方面的作用阐述我国田径运动中实施这种体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 以赛代练 赛练结合 运动训练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动力离不开教育的质量,我国的教育水平通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本文主要探讨对大学生田径业余训练中“以赛代练”的问题,明确其内涵和意义,分析在体育教学中的现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对策。通过合理的建议,提高大学生田径训练中的应用水平和范围,为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的展开提供相关数据、理论依据和研究参考。目前,通过大量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成果表明这种训练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二)研究现状
面对近年来各种田径运动赛事的增多,使得以前的训练方法难以跟上比赛的需求。传统田径训练模式已经很难在众多比赛的情况下有所收益。而大量运动训练实践证明,“以赛代练”这种新型的训练模式将比赛纳入到训练的过程中,能够使训练效果得到最大化。
前几年提出的“以赛代练”在我国竞技体育中受关注,又饱受争议。而在雅典奥运会中刘翔在110m栏上的突破无疑是 “以赛代练”这种方法的最好的证明,因此在训练中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才能引导和推动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方法改革和发展。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大学生田径业余训练中“以赛代练”问题为研究对象,调查新郑市及龙湖区的部分大学中的田径业余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文献,通过万方数据等互联网检索工具系统查阅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年检类、著作、期刊等资料,全面了解其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从中汲取大量与课题相关的知识,,为本论文的调查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借鉴和帮助。
2.数理统计法
认真搜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最后整理出对自己有用的资料。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以赛代练”的训练学释义
对于“以赛代练法”的释义目前尚未有统一明确的解释。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以比赛代替训练。但是不同只通过单纯的比赛来代替日常传统的训练,比赛是检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并发现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在日常训练中得到解决因此,所以“以赛代练”并不是完全抛弃训练,而是要求训练与比赛的结合。
(二)普通高校田径业余运动训练的问题
“以赛代练”这种新型体育训练方法虽然在国外应用的较为广泛,但是在我国这种训练方式依旧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因此有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1.普通高校田径业余运动员参加比赛机会较少
“以赛代练”这种训练模式主要依托于各类比赛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和训练水平。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多为培养各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而运动员又因为教学计划的限制主要将时间精力用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而高校间和高校内部的比赛和交流并不多,这导致“以赛代练”能够应用的范围并不广泛。
2.不注重运动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以赛代练”不仅要突出比赛的重要性,还要突出日常训练的重要性,训练的根本目的是参加比赛,所以只有通过日常训练提升自身的训练水平才能得到参加比赛的资格。而普通高校一般文化课程占用了运动员大量的训练时间,使得很多运动员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田径训练,这种现状导致运动员的训练总负荷量少,训练没有连续性,不能引发运动员机体的超量补偿机制,最终训练水平得不到提高。通过对大多数运动员训练时间的调查发现,这些大学生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仅为8~10小时。另外加上每年的考试和假期的影响,这些外界因素都从各个方面破坏了训练的系统和连续性。
(三)影响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因素
1.运动员参与大赛经历较少
通过调查,就河南省而言,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校级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运动员在学校训练期间每周测试一次专项,但是高校间的友谊赛等交流比赛少之又少。这使得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机会并不多,难以通过“以赛代练”的训练方式锻炼对于比赛的身心素质和抗压能力。
2.运动员选材适用对象范围较窄
目前大学生运动员基本来自各大高校的体育学院或者体育院系,同时由于受年龄和国家有关招生政策的制约,一部分身体条件和专项成绩都比较优秀的运动员,因文化课分数低,被挡在大学门外。而进入大学的大部分运动员只是通过教练员的指导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体育训练方面没有经过系统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导致生源运动素质相对较低。
3.田径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建设发展异常缓慢
通过对本校田径教练员的调查,大部分教练员都为本校的体育教师,主要擅长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与组织。高校田径教练员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对于学校田径运动队的训练安排和计划相对缺乏经验。加之缺少对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制约了“以赛代练”对于田径队训练的应用。
(四)“以赛代练”的重要意义
1.“以赛代练”能够增强运动员的比赛抗压能力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比赛成绩的结果,通过“以赛代练”的训练方法,将比赛纳入到训练当中。运动员通过多次的比赛经历,运动员能够积累丰富的临场应变和判断能力,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2.“以赛代练”能够促进指导老师训练实践水平
指导老师通过“以赛代练”这种训练模式能够发现运动员在比赛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间接地提高了指导老师的观察能力,在今后的日常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对运动员在赛场中所存在的问题改进其运动训练计划。在今后的大赛当中指导老师也可以借鉴其他优秀教练员合理的训练方法,提升自己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3.“以赛代练”能够使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发现,,运动员在不同的比赛当中会遇到不同的竞技对手,通过采用“以赛代练”的训练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以及自身的技术水平,借鉴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因此在我国田径运动竞技领域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开展“以赛代练”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4.“以赛代练”能够提升教练员的现场指挥能力
教练员临场指挥能力的提高,既取决于教练员的教与运动员的练,也取决于比赛时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在长跑项目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比赛过程中,大部分时间跑程中的技术都是由看台上的教练员安排,并通过各种独特的方式联系指挥运动员,因此,只有通过大赛的磨练,教练员才能不断提高指挥能力和指挥技巧,从而高质量地指挥参加大赛的运动员。
5.“以赛代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临场判断能力
运动员临场判断能力既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临场判断能力也是某些项目取胜的关键。判断能力只有通过大赛才能够得到锻炼。判断能力包括对客观条件的判断,如温度、风向及根据跑道的软硬度确定鞋钉长度等,一般是较软的跑道或大腿力量好的运动员采用较长的鞋钉,反之采用较短的鞋钉。另外,在长距离跑或走的项目中如果有几名队友同场参赛,在及时判断出对手准备冲刺的时间后,采用与队友协同阻挡或包夹战术,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可采用单独阻挡或其它战术来抑制对手的技术发挥,阻碍其取得好成绩。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以赛代练”不仅是一种训练模式,而且同样也是训练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效的增强运动员的比赛抗压能力,使其能够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在长距离跑的项目中尤为重要。同时在“以赛代练”这种训练模式下可以有效的提升教练员的训练实践水平。可以有效的提高指导员的现场指挥能力。在这种模式下,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在大赛中,能够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在临场比赛中可以有效的锻炼运动员的临场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客观的做出判断,保持头脑的清醒。所以普通高校田径运动队和教练员应该重视“以赛代练”这种新型训练模式,并将其引入到日常训练当中。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身心素质以及适应高强度比赛的能力。
(二)建议
1.保持比赛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学校地方政府或者地区应在开展比赛的同时应考虑到比赛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并通过各方的努力,比如地方文件或协会的协商将比赛的时间确定下来。并在每年或者每月的固定时间段举行比赛,以保持比赛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2.增加校内以及地区间的比赛
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不同院系之间、不同年级之间以及不同班级之间的比赛。通过这些比赛以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比赛经验,以实现预期的训练目标。不同地区之间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模拟性和适应性比赛。
3.增加高校间的比赛
高校之间应该多组织交流赛、友谊赛、表演赛、对抗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提高运动员面对不同竞争对手的适应能力,激发运动员的训练激情。
4.加快高校田径社团的建立
高校应该注重体育社团的建立,尤其是注重田径体育社团的建立。在田径社团或协会的组织安排下,定期的进行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比赛以及高校间不同田径社团成员之间的对抗赛与交流赛,以达到”以赛代练“的训练目的。
5.保持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运动员只有长时间持续的进行训练才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由于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连续系统的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6.注重心理训练与体能、技术和战术训练的结合
“以赛代练”更多的是通过比赛进行训练,即使运动员有众多的比赛机会,如果缺乏良好的体能,稳定的技战术能力也难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因为体能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而在田赛当中技术是取胜的关键。而优异的运动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运动员的心里承受能力,如果田径运动员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体能、技战术水平就更加稳定。所以在必须将心理训练与体能,技战术能力相结合,才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徐本立.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 ] 田麦九.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摘 要 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基地,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竞技体育作为湖南省竞技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湘南地区本身特色的同时必须适应湖南省及全国的发展形势。笔者运用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湘南地区传统项目学校管理现状和体育经费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传统项目学校 湘南地区 制度管理 经费
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国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支柱,是我国输送人才的重要梯队,湘南地区是湖南省输送竞技人才的重要地区,传统项目学校的制度管理模式的现状直接影响到传统项目的学校的发展,经费的使用情况对专业人才输送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湘南地区传统项目学校为研究主体,对传统项目学校中管理制度的现状和经费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查阅图书馆、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了1998-2013年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制度现状以及经费使用相关论文100余篇,了解当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的趋势,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论文研究需要,设计“教练员问卷”,“运动员问卷”对湘南地区3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60名教练员(每个学校调查两位教练员)、180名学生(每个学校调查6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
3.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以专访的形式对湘南地区体育局有关领导、高校的专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员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和交流,获得了各方面人士对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归纳总结。
4.数据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5.逻辑分析法
对通过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查阅的内容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整理。
二、结论与建议
(一)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经费现状
1.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学校自筹,二是各级政府和体育、教育部门的专项拨款。目前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的行政事业经费,省、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专项拨款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校的课余训练逐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的概念逐渐深入到学校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单靠上级部门的专门拨款已经限制了其快速有序的发展,很多学校便主动拓宽学校体育经费的筹资渠道,大有超前意识和惊人举措。例如个别学校发动母校情感攻势,让本校培养出来的在社会上有身份地位的商人来资助母校进行体育场馆的建设;永州地区新田县一中就采用向银行贷款来改建田径场,包括向世行贷款;为了临武县一中修建新的体育场馆场馆,县委领导带头捐款,以此带动全县机关部门为新场馆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耒阳市一中为了修建体育场,一方面让基建承包商带资入场动工,另一方面发动学校教职工捐资入股提息;还有一些学校在保证学校课余训练的前提下,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吸引社会各界人士进入场馆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并从中收取一定费用,这样既为人民大众提供了健身娱乐场所,又“取之于民,用之于体”,缓解了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的窘境。
2.湘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经费的现状
摘 要 随着健美操的不断发展,四川省的大部分高中学校也有了竞技健美操的体育训练队,越来越多的体育高考生选择了以健美操为专项参加体育高考,本文就以四川省高考健美操难度动作和动作训练方法为主进行分析,望能通过此文为更多的高考健美操教练员和学生提供训练难度动作一点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 四川省高考健美操 难度动作 训练方法
一、四川省高考健美操难度动作和训练方法的分析
(一)交换劈腿跃
单脚起跳向前跃,在空中完成一次交换腿成纵劈腿姿态,最后双脚依次落地;需要完成的最低标准为双腿开度至少135°。
训练时可以依照上步单腿纵跳、上步单腿起跳前后摆腿、上步单腿起跳前跃空中伸直成纵劈腿姿态双脚落地、跨跳、交换劈腿跃这样的顺序循序渐进的训练,在原地纵跳空中成纵劈腿的练习时让帮助者站在体侧用两手扶髋部顺势给以向上的助力来帮助达到向上跳起的一定高度。
(二)分腿支撑
分腿姿态开始,双手位于体前,双手支撑并且只有手掌接触地面,屈髋分腿(两脚夹角不小于90°),双腿平行于地面;最低标准为双腿离地稳定后至少保持2秒,整个支撑过程中要保持膝盖伸直,重心平稳。
可以以分腿坐举腿和分腿提臀坐作为前期训练来培养练习者的控腿收腹能力,自主练习分腿支撑前期还可以将保护带绑在脚踝部和颈部做分腿支撑或让帮助者站在体前手托脚踝来帮助练习控制分腿支撑姿势。
(三)屈体分腿跳
垂直起跳至屈体分腿位置,双腿夹角不小于90°,躯干和双腿的夹角不大于60°,双腿必须平行或高于地面,最后双腿并拢落地缓冲;最低标准为双腿至少平行于地面。
首先,可以坐在地上成屈体分腿跳空中姿势,两脚搭在有高度的台面上,上体前倾并下压来培养练习者完成该技术动作所具备的专项柔韧性,然后,练习扶山羊屈体分腿跳来体会空中屈体分腿动作技术,也可以让帮助者站在身后,屈体分腿跳练习时,两手扶髋顺势给以向上的助力,帮助其保持空中身体平衡,体会空中技术。
(四)俯卧撑腾起成俯撑
以俯撑开始,完成一次俯卧撑,俯撑推起后身体腾空,以俯撑姿态结束;最低完成标准为在动作开始时肩与大臂至少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并且腾空近岸段清晰呈现空中身体与地面平行。
最基础的就是先练习标准俯卧撑,然后练习击掌俯卧撑和俯卧蹬摆腿。可以让帮助者站在体侧扶髋给以向上的力帮助完成腾起动作。
(五)单足转体360°成垂地劈腿
单腿站立开始,完成完整的360°转体,以垂地劈腿姿态结束,即一腿支撑身体,另一腿举起至180°成垂地劈腿姿态,双手触地位于支撑腿两侧,头、躯干与腿成一直线;最低标准为单足转体时重心始终保持在支撑腿上,做垂地劈腿时两腿开度至少170°,支撑腿不得离地。
先单独练习单足转体360°和垂地劈腿,最后再将两个动作连起来。
(六)转体180°团身跳
垂直起跳转体180°,双腿屈膝举起至胸,成团身姿态,空中转体过程中完成一次团身姿态,最后双脚并拢同时落地;最低标准为团身时大腿至少平行于地面。
帮助者站其身后,练习团身跳时两手扶髋顺势给以向上助力,体会正确动作。
(七)文森俯卧撑
以俯撑姿势开始,一腿伸展并搭在同侧肱三头肌上端,双腿必须伸直,保持此姿势完成一次俯卧撑,以俯撑姿态结束;最低标准为肩与大臂至少在一条水平线上。
练习侧分腿俯卧撑体会文森俯卧撑的简化动作技术,把杆练习侧压腿提高下肢的柔韧性;帮助完成文森俯卧撑,帮助者站其搭肩腿一侧,用脚抵住其支撑腿,手扶其搭肩腿脚踝,另一手扶肩,使其在做俯卧成时保持正确的文森姿态。
(八)4次连续高踢腿
双腿并拢站立,四次连续高踢腿,脚尖至肩以上,以双脚并拢站立结束;最低完成标准为双脚开度至少150°。踢腿时保持背部肌肉紧张,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头上顶,两腿伸直,脚背发力。
背靠墙练习搬腿培养完成该动作的专项柔韧和控腿能力。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就以上的难度动作及其训练方法的析得知:1.所有难度动作都要求我们要有较好的速度、力量、柔韧、平衡等较好的身体素质。2.每个难度动作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重难点。3.每个难度动作都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和易伤部位。4.在以上的8个难度动作中出现对下肢柔韧性要求是最多的。5.在难度训练过程中对所用器械和场地有一定的需要一定的专用设施和器械。
(二)建议
1.训练时老师和学生都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基础开始训练。2.每次训练难度动作之前应该充分进行各个关节、肌肉的拉伸活动,以防在训练中受伤。3.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严格按照每个动作的动作要领进行讲解、示范和教学。4.每次训练应该适度,不要出现过于疲劳的训练。5.在下肢柔韧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休息有高台的地方自己正压腿和侧压腿,在训练中的休息也可以让学生完成静力性或动力性的拉伸,或者在互相帮助的情况下采用PNF法进行拉伸。6.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每年最少组织一次四川省高考健美操规定动作的培训,同时所有参加健美操体考的学校最少应该派一名老师参加培训。培训中教会老师们如何在训练中把这些难度动作教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板块周期理论;传统周期理论;比较;分析
在过去20多年间,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和国内比赛数量的增加,国际体育联盟发起并支持组建黄金系列大奖赛、世界杯和洲际杯比赛以及俱乐部杯等传统赛事增加,高密度的比赛对训练的贡献程度也急剧增加。高频率的比赛打破了训练的常规,改变了训练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因此高水平教练员开始利用高频率的比赛来强化运动员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显然不能适应目前赛制的变化,比赛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使运动员无法像原来那样从容地进行准备,而只能将传统的被动恢复变为主动恢复,同时,需要改变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迫使机体适应频繁的比赛。如今,高水平运动员已不再对每一次比赛进行专门的准备,而将一部分比赛作为提高训练强度的手段,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和观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竞赛和训练的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变革和建立新的更加科学实用的训练体系,已成为现代训练科学理论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板块训练理论的出现,极大弥补了传统训练理论的不足。
一、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专家提出了周期训练理论,该理论长期在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中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周期训练把全年的训练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准备期又可分为一般准备期和专门准备期,比赛期可分为比赛准备和赛前训练。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随着阶段的不同而上下波动,专项力量、最大力量、比赛速度、磷酸肌酸、最酸、乳酸耐受力、高强度有氧、中强度有氧和低强度有氧等不同能力的训练,在不同的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安排。一个耐力训练计划包括基础训练、过渡训练、速度、爆发力训练以及减量训练等不同的训练阶段,其强度和专项性依次由低到高,所需要的时间也依次从长到短。
1、传统训练周期的优点
传统的周期训练目前仍然适用于低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但不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可以系统的训练初级运动员和比赛水平低的人员。
2、传统训练周期的缺点
运动员不能达到多个竞技能力高峰期,不能适应目前比赛大幅度增加的变化;这种长时间的,由多个训练阶段构成的复杂训练极易造成运动员的过度疲劳积累,运动员机体长时间处于生物适应的上限,使过度训练的风险大幅度增加;把不同的训练目的如耐力、力量等训练混在一起训练时,存在兼容的矛盾;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训练的针对性不强。
二、板块周期训练理论
板块周期训练,在国际上还没有科学的定义,但有不同的解释。从其最全面的意义来看是一种负荷集中效益的周期训练模式。它将每个“板块周期”分为积累期、转化期和实现期,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根据比赛的重要性而定。在每个阶段里,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比如,如果在积累期里进行了有氧训练,那么,到了转化期就会进行乳酸耐受力的训练。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板块训练并不适合低水平运动员训练,它是专门为高水平运动员设计的一种训练模式。
板块周期训练的优点。板块周期模型可以在不实质性地改变训练课数量的情况下,减少总的训练量和时间;训练监测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更强,把目标能力数量的减少需要更加适宜的测试,更容易对不同训练阶段实施“剂量―效果”的分析;能够更加精细的考虑营养方面的因素;由多阶段构成的年训练计划可以为赛季的重大比赛适时出现竞技状态高峰,构建更理想的体能。
三、结语
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是作为运动员训练计划和训练准备的一种普遍方法而形成的。在今天竞技体育赛事增多的情况下,传统周期理论只适合一些初级水平和业余运动员的训练模式。由于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新的训练技术的传播,已经导致了传统周期训练的地位有所动摇。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出现是竞技体育比赛的开展和高水平运动员长期在比赛中的研究成果。其优点是:训练总量大幅度降低,减少了过度训练的发生率;多高峰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在整个赛季的多个竞赛中取得胜利;由于在每一个周期内评估的运动能力数量大幅度地减少,使得训练的监控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吴焕群,王汝英,陈明达.周期与训练[J].体育科学,1982(1)39-44.
[2] 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6-10.
[3] 倪俊嵘,杨威.从运动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60-63.
[4] 王村,杨兴权,钟敏.新赛制下全年训练周期的安排[J].体育学刊,2004.11(2)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