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范文

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

第1篇: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范文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第2篇: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茶文化;传承与弘扬

说起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茶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备的饮品,并且雅俗共赏,无论官宦人家还是市井小民,都有饮茶的习惯。同时,茶具有独特的回甘味道,在烹茶过程中又有诸多的讲究,手法精细,这与古代中国的儒、释、道精神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茶在古代中国,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饮料,其中也赋予了相应的内涵,所以茶文化已就此诞生,并流传至今。中国的茶,最早起源于官宦,在唐宋时期进入顶峰,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的战乱纷争,茶文化逐渐凋零,在当代,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的兴起,茶文化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被人们淡忘。想要在这样的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重塑茶道,弘扬和发展茶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广泛的宣传,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根本入手,将茶文化植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中去,我们知道,孩子们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就是学龄前的这一时段,如果我们能够相应的将茶文化引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那么对于茶文化的发展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的,同时也对我们国家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上三代,也就是夏商周时期,茶叶就己经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在茶叶逐渐发展和弘扬的过程中,因其独特的属性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总的来说,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追求中庸的儒家精神。茶文化,最讲究淡薄的心性,在整个烹茶的过程中都需要张弛有度,尽可能的放缓速度,享受整个茶事的过程,饮茶时也要浅酌慢饮,体会茶中所飘散的清香,品味茶叶的苦涩以及苦涩之后的回甘,让饮茶成为精神上的享受,提升人的心性。其次,茶文化的内涵还体现在讲求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所谓道法自然,就是在种茶的过程中,茶农充分的顺应自然,讲究茶树种植的温度、气候、土壤、水质,采茶也要选择相应的季节,炒茶也需要定制的器具以及火候的掌控,泡茶的水也讲究以钟乳石之水为上水,山洞溪水为中水,井水为下水,按照特定的方式方法才能保证茶的品质不受破坏,追求顺应自然,从而体现道法自然的文化内涵。第三,茶文化的内涵体现在顿悟内省的佛家精神,佛家精神讲究禅意,崇尚修行与内省,所以茶就成为了僧人最好的饮品,进而被赋予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1.2茶文化的功能

通过上文对于茶文化的内涵的分析,茶文化的功能也就十分的清晰了。茶文化不仅是茶本身的文化,而是千百年来先人不断赋予的文化内涵,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华儿女能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规范我们的行为习惯,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而增强民族荣誉感,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塑造我们的中国梦。

2茶文化对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

2.1精神的培养与继承

茶文化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于精神的培养与继承。所谓茶文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和”,这里所说的“和”指的就是和平、和气,说的简单一些就是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对于礼数的把握,要对人谦和,为人谦逊严谨,注重礼仪。在学前教育中,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学习或了解茶文化,那么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就能够更加的注重礼仪,处事心态平和,为孩子们的意志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弘扬茶文化的同时做到精神的培养与继承。

2.2行为的规范与约束

茶文化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于行为上的规范和约束。中国的茶文化讲究凡事有度,点到即止,体现在做人上就是凡事留有余地,绝不咄咄逼人。同时,茶文化还讲究“清韵”,在人生中应该光明磊落,清高正直。由于计划生育的大力推行,多数的中国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不可避免的让孩子受到了太多的溺爱,性格过于的偏激执拗,处事毛躁任性,将茶文化植入到学前教育中,就能够更好的约束孩子们的行为,处事有度,做事磊落,知道约束自我,从而更好的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2.3知识的学习与丰富

茶文化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于知识的学习和丰富。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其知识包罗万象,例如茶树的种植和采摘,这就蕴含着地理与气候知识,茶叶的品鉴也同样包含着对于审美的选择。由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大多和茶文化都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将茶文化引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就能够从更本上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加强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个人素养。

3学前教育传承与弘扬茶文化的策略

3.1以游戏为主体,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一游戏为教学主体,激发幼儿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因为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学中以游戏为教学手段首先就从根本上满足了孩子们的基本需求。以游戏为教学手段,能够集中孩子们学习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例如,如果教师想要孩子们普及一些基础的茶叶知识,就可以利用组织游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安排一个《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由教师做老鹰,孩子们做小鸡,并告知孩子们一些茶叶基础知识,如果老鹰抓到了小鸡,那么就只有准确的说出茶叶基础知识才能够被释放,重新回到游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孩子们对于知识的学习首先就更加具有兴趣,而游戏的开展又充分的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明晰,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游戏,不让教学活动显得乏味枯燥。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分组答题的形式学习茶文化知识,小孩子们的好胜心强,竞争机制的引入在极大的程度上能够刺激孩子们的学习思维,让孩子们的头脑迅速转动,从真正意义上加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有助于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2以动画为辅助,培养儿童学习兴趣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就要做到以动画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动画片本身具有丰富的画面感,并且十分具有教育意义,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能够发现,孩子们在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精力是最为集中的,并且对于动画情节有着更好的记忆力和还原度,这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项感觉器官的组合应用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符合基本教育规律的。所以,想要在学前教育中进行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就应该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以动画为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发一部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动画片,从而使孩子们对于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更好的了解,学习起来也事半功倍。

3.3以实践为基础,展现幼儿学习成果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就要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从而展示幼儿的学习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考察孩子们对于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孩子们真正的学到知识。我们的教学实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茶道实践,在学习之后,让孩子们模拟烹茶的过程其中包括茶具的选择、泡茶水的选择、以及泡茶的方法和步骤,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孩子们还太小,所以教学的成果不必太过奢求,主要让孩子们体会的是烹茶时的过程,并且要时刻的注意安全问题,做好安全监管。另一方面,就是茶理实践,茶理的实践,其实更具挑战,这不是对于烹茶过程的考察,而是更多的看孩子们的心境,因为个人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设置标准,随行就好,观察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变化,才是考察茶理实践的最好方法,最终,通过这种教学成果的展示,得以在学前教育中弘扬和传承茶文化。

3.4以父母家庭为保障,提高幼儿学习可能性

想要在学前教育中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以父母家庭为教学的保障,提高幼儿学习的可能性。家庭,学校,同龄伙伴,大众媒体,这些是影响着孩子们成长的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之所以将家庭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家庭是每个人学习和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和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这是孩子们成长的最重要的环节,如果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得到家长和孩子们家庭的支持,那么开展起来势必事半功倍,所以我们也要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求家长也行动起来,在家中带领孩子们喝茶、泡茶,利用这种实践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于茶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茶的品行以及不同的烹茶方法,并且给孩子以讲故事的方法传播茶道知识,让孩子们理解茶文化所具备的文化内涵。第二,在孩子成长过程,总会有犯错、低迷的时候,家长在纠正和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茶文化告诫孩子们要温润和有礼貌,看到茶叶在杯中的起起伏伏,让孩子们能够重拾信心,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从心理接受茶文化,同时也乐于学习茶文化。只有这样的家校一体的教学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将茶文化蕴藏于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之中,从而将茶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下去。

4结论

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璀璨绚烂的篇章,但是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却逐渐的被人们遗忘,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将这样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并弘扬开来,将中国的茶文化引入到孩子们的学前教育之中,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成为传承和弘扬茶文化的先锋,使中国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早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塑造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龚春艳.论中国学前教育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福建茶叶,2016(4):263-264.

[2]程五一,杨明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97-101.

第3篇: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范文

职能转变 正本清源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前身是商业部茶叶局,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的报告”,茶叶由二类商品改为三类商品,主要茶类实行议购议销,开展多渠道经营。茶叶市场从此放开,茶叶局的职能也慢慢转变,开始成为我国茶叶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机构。1992年,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商业部被撤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成立,代替了原来茶叶局的职能。如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作为全国茶行业唯一家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4A评估等级的行业组织,也是中国茶叶领域唯一有政府行政职能的协会,10年前,王庆被派到茶叶流通协会工作,开始了他与茶的一段不解缘。

海峡茶道:是怎样一个机缘让您接触到茶这个行业的?

王庆:全国供销总社党组为了加强协会的领导,深化协会改革,把我派到协会来工作,之前我在总社机关里是管业务的,茶叶也是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小就喝茶,它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海峡茶道:这十年协会的工作主要以什么为主?

王庆:在茶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中,首先我们在认真研究如何拓展中国茶叶消费市场。因为没有市场消费,生产就成问题。其次是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比如人员的培训,龙头产业的培育,企业品牌的树立,协助、辅助和推动标准的制定,普及茶叶的消费知识,扩大茶叶的消费群体,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一正本清源,解决一些对行业的不实之词,保证我们的茶叶质量,让消费者放心。对行业做深度研究,首创和推出价格指数,正面引导茶叶的健康发展。此外,积极推动中国茶业的国际化进程,努力与国际市场对接,希望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能有一定的话语权,能向世界茶叶强国的方向转变。

海峡茶道:中国茶业发展尽管经历了“黄金十年”,但总体产值并不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庆:中国从事茶业的人口有几千万,产值也过千亿,但相对于从业人口、涉及的地域来说,总量还太小。如何提升中国茶业经济总量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总量的快速提升要依靠科技、依靠文化、依靠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模式。只有行业整体做大了,茶叶从业者才有比较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茶界风云挥斥方道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有6大茶类,21个产茶省,8000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茶叶出口屡创新高。但相比其他产业,茶产业的产值较低,品牌少,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知名度不够,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历经10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茶产业仍存在一些“硬伤”亟待解决。“7万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的说法依然被业界人士挂在嘴边。

海峡茶道:听说“7万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的说法是您最先提出来的?

王庆:还真是我说的,不过我的原话并不是这样。2007年广州茶博会举办期间,我在茶产业发展论坛上做了有关中国茶叶品牌发展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到当时茶叶的初精制厂合计有6-7万家,开工率却不到40%,有一半以上的茶厂不开工,当年的茶叶产值是170亿。同年,立顿在全球的购销额是15亿英镑,相当于220亿人民币。170亿的产值进入终端消费市场至少翻一番,肯定是要超过立顿的,更何况当时还有一半以上的茶厂是不开工的。我当时列举了几个数据,但原意不是如此,后来以讹传讹,造成了现在比较耸人听闻的效果。我们常说学习立顿,学习的是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模式。中国茶产业如果能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平均成本,消费者就能喝到口感更加稳定、价格更加适中的茶足。高端的手工制茶可以被当做文化符号传承,产业发展一定要走标准化生产道路。

海峡茶道:怎样看待年轻群体的消费能力?

王庆:中国的茶业发展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年轻一代接受我们的茶和茶文化。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是现代年轻人如何看待茶文化;二是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一定要与现代生活结合、创新。我们搞过调查,35岁以下的年轻人会用功夫茶具饮茶的非常少,大多数在喝其它饮料,或者是袋泡茶、速溶茶,不是很讲究口感,更看中的是方便、快捷、时尚、价位适中。四五年前,斯里兰卡大使对我说,斯里兰卡作为全球茶叶贸易的第二大国,中国却没有买一两他们的茶。但是现在,斯里兰卡的茶叶在中国的销量大概每年3500吨。因为他们的袋泡茶,符合了我国年轻人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原意接受。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非常强,也代表了中国茶业发展的未来。我们要做的两点就是:一、让年轻群体接受传统文化;二、传统文化要创新,要贴近现代的生活方式。

海峡茶道:您怎么看待生态农业茶园建设的?

王庆:现在不仅是茶园,农业整体上都要恢复生态。这些年,包括茶叶在内的整体农业为了解决我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施用了太多农药化肥,对农产品影响比较大,包括最近的广州镉大米事件。消费者对包括茶叶在内的农产品首先要求的就是健康,所以生态茶园建设是必须的,这事关人体健康,一点不能虚假。

鞠躬尽瘁 以茶为乐

难得的闲暇时,王庆喜欢自己一个人静思,或访古,或掩卷,历史一直是他钟爱的题材。偶尔也会跟好友斗茶切磋,这时的王庆已经卸下了公职人员的身份,作为一名普通的茶叶爱好者,享受着茶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但不同的是自己为这个给人带来健康与幸福的精灵辛勤工作过,因此对每一片茶叶都有特殊的感情。

海峡茶道:您平时最钟爱哪种茶呢?您每天接触的事务都与茶有关,您对茶有没有一个特殊的定义?

王庆:我是什么茶都喝。一般上午喝点绿茶,下午喝乌龙茶,到了晚上喝黑茶、红茶都可以。每天接触的都跟茶有关,茶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一天中如果有一两个钟头没有喝茶,会很不舒服的。喝茶在我看来已经形成本能与习惯。我认为,饮茶是茶叶工作人群生活和工作的一个特殊的符号。

海峡茶道:目前业界有什么事情是您最担心的吗?

王庆:我目前最担心的是农残问题。和国外一些国家如斯里兰卡相比,我们的茶园管理还很粗放,尤其是小农生产模式,跟农场化生产模式很不一样,相对来说管控比较难。让消费者建立信心是很不容易的,但打掉却很简单。我希望中国的茶都是健康的,不管是不是原产地,不管你的品牌怎么样,消费者喝下去一定要对健康有利,不会有其他的问题。

海峡茶道:您在工作之余有别的爱好吗?

王庆:闲暇之余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呆着,看看书,了解一些历史,或者旅旅游,不过不会跟团去热闹的地方,而是喜欢找一个人少的去处。有条件的话我愿意锻炼一下身体,去爬爬山。有时候也爱跟茶叶爱好者一起斗斗茶、聊聊天,做一番愉快的交流。

第4篇: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范文

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巨大的指导作用,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掌控语感、语境的掌控能力会更强。茶文化源于中国,但是自从茶叶传入英国之后,英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随着世界贸易文化的交流和往来,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个跳板,大学英语也开始逐渐关注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借助茶文化这个平台,能够更好的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也能够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更好地传递英语的价值,本文针对茶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引言

以茶文化作为英语教学的媒介,是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语言驾驭能力为前提,不仅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借助这个有利平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传递华夏民族精神的责任,将中国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1大学英语与茶文化概述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当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文化自发源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厚,承载着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其核心内涵集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大学英语属于语言教学范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基于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范围之内进行。从英语语言教学的角度看,开展英语语言相关的文化教学,才能够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的统一,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内容丰富,包括语法、句法以及各种语言运用方面的训练,教师将茶文化作为基础背景,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能够使高校英语教学丰富和完整,学生对语言的使用能力、驾驭能力会不断增强,但是从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情况来看,文化教育与语言之间的链接并不紧密,英语教师要认识到文化对于语言教学的价值和作用了解不够透彻,教师应该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词汇,掌握英语语法和句法,同时能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中西茶文化差异概述

中国茶文化在中国发展并传承了4700多年,茶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基于中华茶文化差异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在学生语境分析,以及语言驾驭方面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中西茶文化差异的教学,学生理解语句,分析阅读方面都会有所进入,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茶文化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习惯,充分借助茶文化的教育价值,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茶叶风靡世界,在不同的国度里都非常受欢迎,受到社会环境、民族民俗的影响,不同国家中的茶文化内涵也存在很多差异,茶叶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传入欧洲国家,最初,茶叶有荷兰和葡萄牙人带入欧洲,后来在十八世纪初期才进入英国,那个时候,茶叶在英国是极为奢侈的饮料,只有皇室、达官显贵才有品饮茶叶的机会和能力,后来随着茶叶的普及,一般民众才有机会饮用茶叶,茶叶在英国非常受欢迎,英国人每天都需要饮茶,在饮茶习惯、时间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存在差异:

2.1中国茶文化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

从中国历史记载来看,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叶,并以茶叶解除了自己在尝验草药时所中的毒,因此最初是被作为药用的,后来人们发现茶叶经过蒸煮,制作,能够被作为一种非常可口饮料,不但生津止渴,还唇齿留香,尤其是中国的文人雅士,在饮茶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感悟和体会,因此茶叶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少的一种饮品。作为茶的故乡,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煮茶、制茶以及品茶十分钟爱和了解,说到中国茶文化就会不得不提到中国巴蜀。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中曾经记载,茶文化是起源于巴蜀,实际上巴蜀不仅是一个地名,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古代的巴蜀地区在华山之南开始,西边到黑水,大致的范围就是当代的四川以及重庆等地。巴蜀地区具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特征以及文化特征,中国茶文化就是这个地区孕育起来的。虽然中国茶文化在发展中多多少少经历了一些改变,但是其外在形式与内在的文化表达是一致的。中国茶文化主要是以采茶、制茶以及烹茶等茶事为主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西方国家茶文化的起源同样是中国,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并将茶叶带入英国,她推动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凯瑟琳公主会邀请闺蜜以及好友在自己的卧室中饮茶、吃点心,聊天,这种习惯被很多上层社会的贵妇效仿,茶叶也被视为一种象征高贵和地位的奢侈品。当然后来茶文化不断发展和普及,目前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的主要饮品。但是不管西方国家的茶文化多么“色彩纷呈”,它们的起源也远远落后于中国“茶文化”,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同时西方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中国“茶文化”中所蕴藏的巨大文化财富,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2中国人在饮茶的时候喜欢清饮

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人都是一杯清茶,三五好友,谈天说地。中国人对待茶,已经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习以为常。正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明茶已经作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老百姓饮茶没有太多讲究,也比较随意。当然也有十分讲究的品茗者,他们会准备精致的茶具,按照一定的工序泡茶、滤茶、喝茶汤,并且中国人几乎不会在茶中加辅料,吃茶点。喝茶没有固定的时间,可以一天喝好几次,也可以两天不喝茶,当然也可以每天都喝,依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和爱好而决定。英国人喝红茶,并会加入一些奶、糖以及其他辅料,目前英国是世界第一大茶叶进口国,英国人对茶的热爱并不亚于中国。也正是因为如此,英语系统中茶语数量也越来越多。英国人习惯于开茶会,他们会在家中拿出精致的茶具,约上好友,一边吃茶点,一边喝茶,消磨无聊的下午时光。也有很多工作十分忙碌的英国人,他们就算再忙碌,也会抽出时间喝上一杯下午茶,正所谓“雷打不动的下午茶”,说就是英国人的下午茶文化。

2.3中英茶文化

除了以上两点的差异,在茶道精神上也存在很多不同,中英茶文化的茶艺还体现在茶道精神与饮茶礼仪等方面。饮茶经历了历史的沉淀,既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化精髓。与中国相比,英国人喝茶更讲究品味以及享受。他们最初就是为了消磨时间才举办茶会。并且每天都会喝茶,饮茶有固定的时间。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在分析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中西茶文化的差异之后,在这些的基础上,英语教学应该充分与茶文化教学相结合,这对于高等语言教学来说,不仅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进步和创新。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阅读是高校英语的重要部分,在引入茶文化之后,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为目的,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具有茶文化特色的西方文学作品,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西方茶文化,并感受英语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受到熏陶,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也会更具兴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储备量,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去阅读原著作品,或者是汉英互译的版本,英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涉及茶文化,作者本身在茶文化氛围中生活,对于茶文化十分热爱,因此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会融入很多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是简•奥斯汀,她的《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等等,都多次出现了关于茶的描写,并且这些描写的意义不仅仅具有推动茶业发展的作用,还体现了英国茶文化对于文学领域以及语言领域的影响。教师将这些成功并且极具茶文化价值的作品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并建议他们经常阅读这些作品,用英语对话,以此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树立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要基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设计英语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包括学生的交际习惯、交际规范以及句法等,这些方面的教学,都应该以茶文化差异为背景,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学习效率会更高,比如:在很多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入中英茶文化差异,以红茶为例,英文对应词汇是Blacktea,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是黑茶,那么中文与英语之间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异,这与红茶最初引入英国时有直接关系,通过讲解英国红茶词汇的来历,强化学生记忆,帮助他们理解词汇的内涵,这样在联系的时候,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会更高。大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在引入茶文化之后,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依据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第一步从语言结构等基础讲解,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阅读文学作品,或者进行语言交际才会更加顺利。接着,教师将茶文化系统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结合英语课本总结出文学教育框架。最后,进行拓展教学,从茶文化向其他文化领域拓展,促进和巩固学生的语境、语法能力。

4结束语

本文对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茶文化差异,以及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国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21):220.

[2]刘俊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体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4):286-287.

[3]张瑞.基于茶文化角度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究[J].福建茶叶,2016(4):332-333.

[4]梁苑霞.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育[J].福建茶叶,2016(5):241-242.

第5篇: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范文

唐代以前的制茶初期,饮茶方法大同小异,各地的饮茶器皿也相差无几。有贮茶、碾茶,煮茶和饮茶四方面的器具。到了唐代,文人雅士把饮茶器皿的互为关系,导致人们追求饮茶器皿的釉色之美和造型之宜及其特点功能。饮茶风俗遍及全国各地,饮茶器皿也颇受重视,专门的饮茶器皿制造业也应运而生,饮茶器皿的种类和花色品种也迅速增加,据陆羽《茶经》一书的皿之器一节所列入附近共有二十四件,包括煮茶、饮茶、灸茶和茶的器具。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的眼里,则是完成一定礼仪,是使饮茶更好、更精的必然过程。

由于唐代自开元以来饮茶风习的兴起,饮茶器皿的制造随着陶瓷业的飞速进步而愈益愈精。这一时期的饮茶器皿,以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白瓷竞相争辉媲美。陆羽《茶经、皿之器》上曾对当时各地生产的风格与质量各异的饮茶器皿做了鉴评对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我们从陆羽对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越青瓷,邢白饮茶器皿,其质都是非常精美的。越瓷青绿,釉色翠润,如冰似玉,邢瓷白釉蕴银,光洁如雪,质地优良。毕竟越瓷饮茶器皿更胜一筹。由于其釉色青翠,造型典雅,装饰瑰丽,颇受当时茶人和文士们的喜爱。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时为元明茶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茶道的思想上,随着理学思想的出现,儒家观念进一步渗入到茗饮之中。从茶艺讲,首先将唐代的茶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涵。同时,又出现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这时,人们崇尚建窑黑釉茶盏,是与当时“斗茶”风靡全国分不开的。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茶色泽和均匀程度;二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宋代斗茶,先注汤调匀,再加初沸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先斗色,以色白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有水痕者为负。这就要求茶具是黑色的,建窑的兔毫盏,便由此名声鹊起。宋代文人雅士斗茶,品茶时,用名贵的贡茶,配建窑黑色兔毫茶盏,同其色胜似雪乳的茶汤形成鲜明对比,为品茶、斗茶增添美感的情趣。

这一时期,长江下游的宜兴紫砂茶具也开始萌芽。坡在宜兴任职时,对紫砂陶情有独钟,酷爱提梁壶,至今被称为“东坡堤梁”;河南禹县的钧瓷也改变了以前的单色,烧制多彩的“窑变”倍受人们喜爱;浙江龙泉的茶具则以清奇淡雅,古风纯朴的裂纹釉,达到了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艺术多样式、高品位的追求。这种淡雅质朴的茶具韵味情趣融为一体。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明清罢团茶,在中国茶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减轻了广大茶农劳役之苦,而且使饮茶的方式,饮茶器皿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人们对茶、饮茶器皿的爱好与审美情趣,也随着社会饮茶风俗,烹饮方法及陶瓷饮茶器皿不断演变而发展。另外,由于饮茶者饮用各类散茶,各类精美陶瓷茶壶就应运而生。制作出现一个色彩纷呈,数量空前的时期,紫砂与瓷器相互竞争,发展迅速。以制壶妙手供春,时大彬等所创造的宜兴紫砂壶,在明代中期蓬勃兴起,价胜金玉、为人所珍、久盛不衰。除宜兴紫砂壶以外,瓷都景德镇的陶瓷茶具日益向精美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永乐至宣德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甜白茶具最为精美。质地坚而细密,体胎轻薄,造型精巧,驰名中外。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壶,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造型,壶身绘于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装饰方法也丰富多彩。有:青花、斗彩、釉里红、颜色釉等;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陶瓷已达鼎盛时期,其胎质坚细、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特色。特别是景德镇御窑生产的宫廷用茶壶,极其精工,华美绝伦。至明清以来,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朴拙、奇巧,杯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

古往今来,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与时代的饮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饮茶习俗有密切的关系。北京、西南一带喜用瓷制的盖碗茶具,即所谓“三件套”。由一个口大底小的茶碗,一个小茶托,和一个碗盖组成。它有四大好处,一是盅小于碗,上大下小,注水方便,还能让茶叶沉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易凝聚茶香,还可以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防止溢水打湿衣服;四是保温性能好。北京气候寒冷,茶具以保温为佳,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称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里包含着“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古代哲学的道理。

浙江和江苏一带习惯用紫砂壶冲泡或直接用瓷杯泡茶。紫砂是江苏宜兴窑场烧造的紫砂炻器,之所以受到历代人们的珍视,除了色泽古朴凝重,造型千姿百态,具有更高艺术鉴赏价值之外,主要在于它内蕴的趋于臻境的实用价值。壶体致密坚硬,不上釉,取天然泥色,泥粒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结晶,晶体间有一定空隙,盛茶既不渗漏,又有一定透气性,用其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味,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冷热适应性好,冬天注入沸水或置文火炖烧,均无胀裂。壶体大小适合,一壶握在手中,手感好,既觉温暖,又不烫手。紫砂壶主要以器型取胜,或仿自然界瓜果花木,虫鱼鸟兽,或以几何形体造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器型千变万化。一把好的紫砂壶,往往集哲学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韵律,书画艺术一身。

广东潮洲,汕头和闽南一带的人有饮工夫茶的嗜好。关于功夫茶名称由来众说不一,有的说是因为泡功夫茶的茶叶制作特别费功夫;有的说是因为这种茶味极浓,杯又特别小,需花上好长时间一口口品尝,品茶要磨功夫。还有的说,是因为这种品茶方式极为讲究,操作技艺需要有学问,有功夫等。功夫茶饮茶器皿非常讲究,用一般紫砂陶还不行,需要用潮州泥制壶。此地土质松软,所制陶壶更易吸香。功夫茶极浓,茶叶可占容积七分,以浸泡后茶叶涨发,叶至壶顶,方为恰当分量。第一泡的茶,并非饮用,而是直接以茶水冲杯洗盏,称为“开茶”或“沈茶”。一开始就造成茶的精神气韵的气氛。冲二道水,这时不仅茶叶已开涨,而且性味具发,便开始行茶。泡到五、六次,茶便香发将尽,最后一巡过后,主人会用竹夹将壶中茶叶夹出,放在一个小盅内,请客观赏,称为“赏茶”。

第6篇: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茶文化;研究

1茶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华茶文化具有独特民族精神内涵,自古以来,茶文化与音乐的潮流和谐共存,尤其是祖国各地与采茶和音乐有关的的戏以及诗歌十分丰富。用音乐教育方式传承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音乐的品质,还可以展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张扬“清、寂、和、敬”的茶道精髓。中华茶文化表征着茶与文化结合的宽广与深度。种茶、采茶、煮茶饮茶本身只是人们为了享受自然、享受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习俗,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这些习惯逐渐加入新的文化元素成为一种文明。而文明则是指引整个人类向前发展的灯塔,是人类向着美好前行的物质力量。在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今天,茶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菁华仍需要我们去发扬、创新与传承。民族茶文化体系中或以茶艺表演或诗歌或以舞蹈或以音乐、或以其他的艺术形式展示,其实质不仅是艺术的表演、而是文化内涵的彰显。茶文化其优秀的文化内容和艺术风格,在今天,依然可以弘扬正气、昂扬民族精神。音乐教育正适合担当如此的重任。当前高校音乐教师首先需要把握领茶文化的深刻精神内涵,其次要明晰音乐教育对传播茶文化的巨大作用,并孜孜以求探索出一条祖国茶文化与音乐教育有机糅合的方法、方式。才能真正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前行,为祖国音乐人才的培育、为涵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天子骄子做出应有的贡献。即使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现在,中华茶文化仍然值得大学生们去很好的继承,并对其予以更多创新与发展。在茶文化体系中,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艺术形式,譬如关于茶元素的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的重要素材。其优秀的文化内容和艺术造诣,值得高校大学生们去学习与传承。

2音乐可以涵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音乐素质,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而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无论是孔子音乐教育提出的教学观点,还是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对音乐贡献的评价:“提高人的思想观点,表明本质”。都突出展示一个主题就是音乐教育可以涵育人才,提高个人的素质与其高尚的道德品质。祖国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都蕴含着中华的气魄、华夏的气概、炎黄子孙的豪迈。在高校给予音乐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坚韧顽强的信念,竖起自信向上的独立精神,激活其本该具有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识。

3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内在关联

祖国茶文化经历悠悠几千年的岁月洗礼,历经各朝各代的不断的补充与丰富、完善,才缔造了如今中华民族如此灿烂的文化瑰宝,从唐宋伊始到明清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华茶文化与诗歌、民族音乐与歌舞等艺术形式慢慢的糅合在一起。文人雅士都对其非常钟情,譬如著名的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的《琴茶》等文献作品都彰显着饮茶者清廉的情操及对生产、生活、生命的感念与思考。真正的饮茶有很多讲究,其茶味有甜苦,囿于茶生产的区域、品种与品质的不同,其味道与汤色等也大不相同,音乐雅俗、分伯仲。饮茶不同音乐选择亦不一样,喝绿茶,一般都喜欢听名为《广陵散》的古琴曲或选择《平沙落雁》。我国的茶文化内涵丰满,有采茶曲以及采茶歌等多种艺术方式出现。还有一些关于茶叶的歌曲譬如著名的《请茶歌》与大家都喜欢的《前门情思大碗茶》等近现代关乎茶的歌,都能验证祖国音乐与茶文化珠联璧合、水乳相融的亲密联系。

4茶文化和音乐教育有机结合的重大作用

4.1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音乐属于声音的艺术,富含情感的艺术,音教功能可以运用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的方式给予表现。因而,当代高校的音乐教学可以尝试将茶艺、茶道等方面的表演以及关乎茶元素的文学诗歌或采茶戏等导入音乐教学课堂。这些优秀的艺术形式中全部内涵,均来源于民众的现实生活、来源他们的辛勤劳动、来源于创新、其每个音符、每个具体动作皆为茶农在完成茶事活动中,譬如,采茶、制茶、饮茶等行动的夸张与提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美学意境。基于“和、静、清、寂”乃祖国茶文化的精华所在。茶艺师的表演首先要考量表演动作的美感度,其次,表演的动作要表达出茶的韵味即“神韵”。使天子骄子们在对表演的赏析、聆听中领悟感受美的真实与感悟茶精神深邃的文化内涵,高校音乐教师要负责对茶艺表演的解读,使莘莘学子们更好的掌握对茶文化审美的方式、方法。无疑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使其获得关于音乐的美,关于自我的享受与情感的体会,对大学生感悟生活、感恩社会、都有巨大托举作用。

4.2培养大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

或许大学生在对茶艺表演于采茶戏的欣赏过程中。大学生对其中的方言、情节不一定能看得懂。但,他们依然可从表演与演唱者的传神的眼中发现其中的情感。在这里悠扬的音乐里,可以给天子骄子们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艺术天空中自由的翱翔。联想到群众在饮茶时的惬意、联想起茶叶栽培、制作等过程对美的企及,对生活美好的渴望.....,因而,联想可以开拓大学生的思路。思维,丰富大学生的想象与创新力。譬如经典歌曲《古丈茶歌》讲述了茶农于茶田间劳动中一些情况属于即兴创作,其内容质朴、平实、又通俗易懂,却实实在在述说采茶者对故乡的依恋与爱戴。更彰显出这里有着人与自然的那样的和谐与统一。茶艺表演等茶元素的演出中,歌手银铃般的歌喉,优美且质朴的曲调,通俗易懂歌词与音韵,大学生在听歌时就能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青青的茶园、悠悠的山岗、欢快的茶农、洁净的蓝天淡淡白云、宁静和谐的傍晚。人和自然和谐地相处,互为背景相得益彰,本身就是天然勾勒出来美丽画卷,使人陶醉、令人回味。无疑为培养大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创设了无限拓展的空间。

4.3可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

古人云:“茶能性淡为吾友”的,足见,从古到今在文人骚客生命中,在普通群众生活里,茶乃崇高品格的象征,优秀品质的代表。有人说茶内涵着“廉、俭、德,美、真、康、乐等许多高贵品质。看,茶可以生长在险峻的山岭、贫瘠的山梁、茶树植根于大地母亲的怀抱,屹立于天地间,采集自然之菁华汲取日月之灵光。却从不羡荣华不慕仙、只求与人为伴,坦坦荡荡君子风,对恶劣自然环境表现的那样淡然。它临风傲雪、坚韧不拔,在特殊的环境中,涵养了高尚情怀、育成了高贵的品质。在音乐课堂中教授大学生以茶文化中的茶诗歌,可以用来吟诵与歌唱。音乐教师要给予更多情节解读与音乐知识的普及教诲,对大学生们更好的把握音乐与茶文化独特内在美具有极大助力作用。大学生学习茶之精神、茶的品德能为其塑造高尚的人格。在仔细观察茶农辛勤的劳动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灵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有关茶元素、茶文化的音乐佳品。为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为民族情感的凝聚,为教育后人准备了一份精神厚礼,也为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念的涵养奠定了物质基础。

5结语

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文明进程的表征。大学的领导与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有敏锐洞察力,及时抓住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把握教育工作发展律动的脉搏,紧跟音乐教学的潮流。作为大学的音乐老师要敢于创新音乐教育中茶文化的素材与内含,音乐教学的渠道,仔细聆听茶文化与音乐教育需要相互融合的呼唤,谆谆教导大学生用心灵感悟茶文化与音乐珠联璧合的审美之道。才能为大学生的素质提高,为卓越大学生的道德情操,铺平通道。

参考文献

[1]张露尹.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合理构建[J].今日科苑.2009(4):254-255.

[2]何雨梦.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合理构建[J].科教文汇旬刊,2009(7):217.

[3]孙敬轩.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和理性反思[J].音乐大观,2013(9):26.

第7篇: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范文

如今,中国掀起了场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潮,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开设了创业版面或者栏目,关于创业的报道满天飞,创业专家也前赴后继,各类创业,成功学。励志书籍大行其道。

尤其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无论就业无门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还是在职场心灰意冷的白领,以及从传统单位下岗待业的工人都纷纷走上了创业道路。更有人说,21世纪是创业的世纪。

但大潮之中,泥沙俱下,成功的典型到处都有,失败的例子也不鲜见。看来,理论毕竟是纸上谈兵,结果才是永恒的。严阵以待、将创业秘笈烂熟于心的人们不禁困惑,创业到底是怎么回事?

毋庸置疑,王东波是一个创业典范,是个成功的商业精英,他把市场做得风生水起,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市场家’。他从做房地产营销起家,2003年转行投入市场经营,在济南相继开辟了观赏鱼、花卉,茶叶市场,做个红火个,如今又要做个红酒酒窖……

但在记者面前,王东波并没有口若悬河,而以一种可有可无的游弋态度接受了采访。“说什么好呢?其实都是玩心太重,自己喜欢的东西遇到合适的机会就做成项目了。”王东波感慨,“有时爱好也可以害死人啊,自古有丧志的说法,好在这一点在我身上没有发生……”

王东波的所有市场项目都和兴趣相关,而这不知不觉间把他塑造成了市场成功人士。王东波一直喜欢观赏鱼,2003年,在房地产营销策划行业浸已久的他发现,位于西门、自己经常逛的济南老观赏鱼市场面临拆迁,业户们不知何去何从。

何不做个观赏鱼市场?他心里一动。

他说,这个想法最初很单纯,因为只有观赏鱼市场存在,他才能不断去市场买鱼。当然,他面临着重新缔造个观赏鱼专业市场的机会,这显然是一个难得的商机。而且,据他缜密的市场调查显示,济南的观赏鱼市场将大有可为。“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见识越来越广阔,生活品味越来越高,养鱼的自然也越来越多。王东波分析,一条好的观赏鱼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已经成高品位生活的象征。养鱼能够调节室内空气湿度,且有吉利之说,正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大众中。”

那一年,他在大明湖西南门开了 家面积为7000平方米的观赏鱼市场。“原来的业户们的生意保住了。并且,无论环境还是服务,新市场都比以前好多了。大家都很高兴。”王东波当初的判断完全正确,观赏鱼市场一炮走红,且牢牢控制了整个市场,至今仍然是济南唯一的观赏鱼专业市场。

2006年,喜欢养花的他发现济南市区缺乏较大的花卉批发市场,就干脆在交通要塞杆石桥附近做了个花卉市场。如今,这个名为“淘淘花卉”的花卉市场已经成长为济南最大的花卉市场,“整个济南市12个花卉市场,有9个从我这里进货”。

除了养鱼和侍弄花,王东波还喜欢喝茶,且对茶道有着独特的研究。但济南并不缺乏茶叶批发市场,更有江北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如果他将目光投向茶叶市场似乎并非明智之举。但他发现,济南的茶叶市场大多在局边,市区不多,且以批发为主。这就存在着商机1同时,他发现,杆石桥下是块废弃的地方,成为流浪汉的聚居地和垃圾的集中地。但此处交通发达,人流量较大,是块商业风水宝地。

于是,他向相关部门打报告,由他出资,将此处交废为宝,开发成为一个专业的市场。2007年,一家位于市区的著名茶城――舜和茶城开业了。“我们和专注于做批发的茶叶市场不一样,是以零售为主。”由于定位准确,茶城开业后,位于周边的茶叶大户纷纷在市区开分店,以补零售和拿货不方便之短,极大方便了外地茶商。

如今,喜欢红酒的他发现,济南做红酒的很多,但缺乏红酒文化,“很多红酒都被当作啤酒喝了,很可惜”,于是,他又做了一家红酒酒窖,但定位并不在出售红酒,而是致力于传播红酒文化。

据王东波介绍,如今,很多人愿意选择饮用红酒,但在饮用方式上存在误区。比如,很多人习惯把红酒放在汽车后备箱里,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红酒不能震动,这样的红酒其实已经不能喝了:有人惟价格商的红酒是举,其实欧美国家中产阶级喝的红酒都很便宜,没必要非得喝名贵的红酒:很多人把红酒打开就开始喝,其实红酒平时是睡着的,喝时要放在醒酒器里醒上一会儿:存放红酒,大家基本上认为冰箱是好地方,其实冰箱不是最好的地方,因为冰箱也有震动,最好的储存方式就是窖藏:此外,饮用红酒的器具、配餐都是很讲究的。 “能够品红酒需要很多知识,而大多数人不具备这些知识。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引导消费者。”

这是他新开的一个市场,也是济南目前唯的一个红酒窖藏市场。像他以前开辟的市场一样,他对这个市场深怀信心。如今,不管他是否承认,或者不知他是否发现,他已经成为一个市场成功者了。

怎样保持成功?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按照学院派的观点,管理是个很深的学问,管理就是生产力。尤其企业领导者的亲自管理,在管理学中尤为重要。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说,“与参与式管理的互动网络不同,英雄式管理的公司中,只有CEO才能代表公司,他们的重要性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很多人也许毕生都对管理知识深信不疑,从泰勒,法约尔到德鲁克,科特勒,这些管理宗师们无例外地让人们陷入沉思,接着在狂热中迷失方向。安德泽杰・胡克金对“畅销”的管理思想进行归纳式的研究,但惊奇地发现:管理思想的流行与管理思想的真伪居然是两码事。或者正如他所说的,不是管理者学习那些管理思想然后运用,而是管理者因为要实施某些政策而利用现有的管理思想。正是那些易上手,总是能被“验证”。利于管理者管理或者宣扬管理如何简单易学的著作能畅销走红。也许在那些管理大师在成为管理大师的那刻他们也深感意外,然后在接踵而至的非理性化追捧后,他们也觉得理所当然了。

谈到管理之道,王东波说:“很抱歉,我的管理其实就是不管理。”他说他从不看企业报表,有时三四个月不到市场去。“我有我要干的事情啊,我得养鱼养花和喝茶。”他说,公司有两个副总,他把生意全部交给他们去打理,而自己乐得清闲。

“喜欢玩嘛,喜欢玩才这样,这样也能够专心致志地玩了。”王东波说。两个副总走出校门的第一份工作就在他的公司。他们从普通员工一直做到副总,是王东波一手培养起来的。他们很负责,也很能干,让王东波非常放心。“公司做好了,我的概念是就应该锻炼人。让他们干吧,错了可以再改嘛……”

“我不关心生意上的事。”他说。

怎样开拓成功?

我们得到的经验,其中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要专心致志地把企业做好,把本行业做好,不要轻易去开辟自己不熟悉的市场,不然可能会为之所累;比如某大型企业,很耀眼的牌子,却因为跨行业多线作战而疲于奔命,风头已大不如当年,再比如某企业,本来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却由于涉足不熟悉的领域而导致资金链断裂,最后改弦更张。

第8篇: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范文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差异;高校英语教学;文化植入

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较为频繁,社会急需英语专业的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英语教学成为了目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英语,就需要使学生对异域文化进行认知和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说,文化植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统一关系。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满足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传播和发扬,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另外一个方面,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文化也在逐渐发展,所以说,文化包含了所有的语言。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看,文化和语言之间相互依存,具有统一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文化知识来创造出相应的语言,这样看来,要想对某种语言进行学习,就需要对其文化进行足够深刻的了解,英语学习也是一样,人们如果想要学习好英语,就需要对英国的文化进行相应的了解,通过对文化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解,才能够从文化中发掘出想要学习的语言,从而完成对语言的学习。因此,在我国的英语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对其文化进行相应的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在对文化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来进行讲解,尤其是对我国与英国两个国家中所具有的文化内容进行差异的比较,才能凸显出语言的差异性。其中,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

2中西茶文化的差异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目前,在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有其代表的茶叶种类,比如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和信阳毛尖等,这些都是我国著名的茶叶种类,茶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茶的发展当中,由于其本身的特点,逐渐演变成为了我国历史有的茶文化,其中,茶文化的繁荣时期是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当时不管是远在庙堂还是平民百姓家,茶都成为了当时人们最为喜爱的饮品之一,相应的茶活动也频繁举办,比如茶歌和功夫茶道等,并且在当时的朝代中,有关于茶的诗词数不胜数,其总量在2000首以上,使我国的茶文化更加灿烂夺目。直到现在,随着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茶文化也被世界各国所认识,目前,茶成为了世界上的三大饮料之一,由此可见茶的魅力所在。在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当中,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茶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逐渐被国外所接受,在英国的十八世纪之前,茶在当时的国家中还属于比较新鲜的东西,英国人们对茶的了解也非常少,通常情况下,茶是作为一种昂贵的饮料,出现在英国贵族当中。在十八世纪之后,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国开始从我国进口茶叶,使的饮茶的活动在英国大部分地区开始风靡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茶叶在英国也逐渐普及,作为一种无酒精的饮料,茶叶在英国人民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到如今,80%的英国居民每天都在饮茶,英国对茶叶的消费量和进口量,远远超过了别的国家,由此可见英国人对茶叶的青睐。虽然我国和英国的茶叶消费量较多,但是由于两国人们生活习惯、信仰和地域的不同,使得两国的茶文化也各有不同,这一点可以从两国所消耗茶叶的品种、茶叶的饮用方式和饮茶的时间等三个方面中可以看出。首先是两国所消耗茶叶的品种,英国人喜欢喝红茶,所以红茶的消耗量和进口量较多,而我国的大部分人民比较喜欢喝绿茶,就目前茶叶的出口量来说,虽然对英国所出口的红茶量仍然占据着领先的位置,但是绿茶的出口量也在逐渐增多,这说明英国人对绿茶开始逐渐的喜爱;另外是在茶叶的饮用方式上来说,我国人们在饮茶的时候,不加入任何的调料,讲究享受茶叶的原汁原味,而英国人在饮茶的时候,喜欢在茶叶中加入牛奶和糖等调味品,搅拌均匀之后才开始饮用;尤其是饮茶的时间,我国人们认为绿茶清新淡雅,在饭后饮茶的话,有助于身体健康,而英国人的饮茶时间一般分为上午茶和下午茶,通常是以一种休闲的方式和心情来饮茶。从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西茶文化的差别。

3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植入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与国外的文化、商业交流也逐渐增多,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语言作为交流的载体,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促进两国的合作,英语作为全球各国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语言,社会中急需英语专业的优秀人才,以此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视对英语的教学,但是由于英语单词和语法与汉语的相差过大、教学方法过于滞后等情况,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在英语教学中植入文化之后,这一现象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从之前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学好英语,就需要从西方的文化发展入手,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情况,其中文化包括文化的背景和文化的内涵,人们需要对西方文化中的显著特点进行了解,并且与我国文化进行相互比较,才能对英语进行深刻的认知和掌握。英语的背景就是西方的文化知识,对英语的学习其实就是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语言服务于文化,文化创造出语言,明白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掌握其中规律。所以说,在高校英语语言学习中,文化的植入是非常有必要的,英语教师通过将西方文化融入于英语教学当中,就能够发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并且能把所学习到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

4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植入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教学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高校英语教学是一件长期复杂的任务,所以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植入文化教学需要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些方法包括以下几种:首先英语语言教师应该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但是不能完全舍弃原来的英语教学方法,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作用。在英语教学当中,应当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才能完成整个英语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应该对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通过两种文化的相互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这种差异中体会到两种文化所蕴含的不同价值观念,改变学生原先对文化的认知过程,形成一种全新的英语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英语教师不可操之过急,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对于学生英语基础的培养可以利用原先的英语教学方法,先使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单词和语法进行熟悉,然后逐步引导,在引导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这种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可以将这种文化差异的内涵融入进去,摆脱由于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的不同特点,而产生的学习困境,在学生的学习当中,西方的文化不断的浮现在脑海当中,逐渐和英语语言学习融合到一块,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以致用的效果,可以在进行英语听力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其中的一些新词汇,加入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当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学习思维模式。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中西方的茶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用英语来阐述其中的差异性,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文化的植入效果;最后,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先对其中有关中西文化的词汇进行表明注释,并且对整个文章的框架进行整体的把握,对其中涉及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部分,进行特别标注,使这些词汇能和文章联系到一起,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在利用全新的文化植入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有了充足的课前准备,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文化差异,来进行英语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英语运用能力,这样就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通过对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叙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为例,以此来表明文化植入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最后,对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植入文化教学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描述。从这些论述内容中,我们可以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中看出,这种文化差异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英语,提高整体的英语水平,从而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英语专业人才。

作者:杨蕙源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凤霞.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植入[J].福建茶叶,2016(3):313—314.

[2]罗明燕.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茶文化的异同[J].福建茶叶,2016(3):129—132.

[3]姚驰.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275-276.

第9篇: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范文

《说文· 金部》曰:“,金饰器口。”注:“,音口,以金银缘器也。”箍金的称“金”,银的称为“银”,铜的称“铜”,还有铜鎏金的。器,始于战国,盛于汉代。汉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器的记载。《盐铁论 · 散不足》曰:“今富者银黄耳,金罍玉。”[1]所谓“银黄耳”,是说漆耳杯镶嵌有鎏金的铜耳合白银的口缘,意思是说富庶之家使用银器。由于战国时漆器开始使用夹纻胎,夹纻胎胎骨较薄,且口沿容易崩裂,为了加强器物牢固度,在楚国时期的夹纻胎漆器上,就已经开始在这些器物的沿口、底部边缘装上金银或铜箍,名为“器”。金属与器身浑成一体,既起加固防护作用,又使漆器本身更显精致珍贵。从战国晚期以来,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在盘、樽、盒、奁等漆器的口沿上镶有镀金或镀银的铜箍,在漆杯的双耳上镶有镀金的铜壳。这就是《盐铁论》中的所谓“银口黄耳”。据《汉官旧仪》所载:“太(大)官尚食,用黄金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银。”[2]也验证了当时宫廷和贵族使用的器皿主要是漆器中的器。如现藏于扬州博物馆于1996年在扬州市邗江西湖胡场14号西汉墓出土的“银彩绘几何云兽纹漆耳杯”,该器的双耳镶有银扣,为典型的器(图1)。

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器的制作技术日臻成熟、器物愈加精美。汉代器还有纯金扣、银扣和铜扣。考古发现汉代器银扣、铜扣和鎏金扣比较多,而金扣较少,仅此在南越王墓发现了2件金扣漆器,十分珍贵。器不仅为有身份的王侯贵族使用,有时还被在祭祀中用作礼器。如《后汉书》所载:“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3]

用金属镶器口,本是出于实用功能目的对漆器器口加以处理,既保护了器口不致过早地损缺崩坏,又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显示使用者不凡的身份。这一工艺技术,后来被移植到瓷器中,五代中,钱氏吴越国就向中原王朝进贡一种“金越器”,如《宋史》载吴越国钱氏太平兴国三年进贡的情形:“三月三日……金藤盘二,金雕象十,银假果树十事,翠毛真珠花三丛,七宝食案十,银樽罍十,副焉,金越器百五十事,……银大盘十……”[4]这种所谓的“金越器”,考古发掘中已有出土,如苏州七子山五代钱氏贵族墓中出有一件越窑青瓷碗,釉色莹润如玉,口沿用金边,证明古籍中所载的“金越器”为真实可信之言(图2)。

建盏使用金银,史料记载极少,倒是存世实物颇多。而建盏中之“器”,往往都是建盏中的精品。日本的文化厅、德川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京都国立博物馆等,均藏有为数不少的宋代金银建盏[5],其釉色大多属于“油滴天目”类。这些金属与建盏口沿镶嵌紧密,工艺精湛,浑若天成。边一般外口沿略高于内扣的边,并且这些边在剖立面上,中脊略微凸起,向两边则渐趋薄,是因为镶嵌上器口之后,之边缘与器壁更趋平缓、过渡平滑,让使用者口唇的舒适度增加并避免有过强的异物感。

建盏使用边,其最初的设计,绝非是为了装饰而装饰。在诸多中国传统器具设计中,许多装饰是对其实用功能的补充和完善。从建盏胎体材料以及烧制工艺可知,建盏的胎体颇为粗糙,胎泥的颗粒较大,不够精细,拉坯后蘸釉,亦是用厚釉掩其胎体之糙。而烧制建盏采用的匣钵正烧工艺,使釉料在高温中向下缓慢流淌移动。口沿本就属于难以挂釉之处,加之釉料向下流动,胎体逐渐显露,尽管在拉坯和修坯阶段均对口沿做了一定的处理,但其粗糙的胎体仍是无法掩饰。这一点,从大量的宋代建盏实物中可见端倪,一些建盏的口沿常见露胎现象,只是口沿的胎体较之盏底的胎体要稍微细致些罢了。对于那些烧成的建盏精品,一方面由于其成器之偶然性,故弥足珍贵;另一方面,这些精品大都作为供御或宋代贵族享用,出于对身份的考虑,上贡者和使用者均会珍视这类建盏,有加以金银以别庶品的心态也就很正常。

现代生理学知识证明,唇是人身体最为敏感的部分之一,用那些口沿稍显粗糙的建盏饮茶,一般人的嘴唇虽或多或少地都会感觉不适,但也不至于到弃而不用的地步。但就那些皇室贵族而言,很可能出于挑剔而不再要建盏入贡。况且有宋一代,号称“郁郁乎文哉”,宋室朝廷对于饮食器具,仍是讲究品位。如南宋叶《坦斋笔衡》记载道:“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6]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也有“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7]的记载。撇开宋人以玉比德,故而尚青的审美且不论,究其弃定器不用的主要动因,为“定器有芒也”。定窑采用首创的覆烧工艺,器口沿均不上釉,故而胎体外露,器口有芒,在使用时,讲究之人,自然不愿意接受定器之芒口的粗糙,况且是入贡之物,更是精益求精,定器之落选,也是情理中事。试想若定器以金银缘器口,将这一工艺缺陷弥补,入贡“禁中”,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过,在南京江宁县牧龙镇出土的宋代秦桧家族墓中[8],除了有随葬的黑釉兔毫建盏等器外,还有一只定窑的白瓷碗,该器口有银边,银边有“秦待制位”[9]字样,证明确实有用银镶定窑器的做法存在,笔者在上海博物院也曾亲见有多只镶边之定器,可见,在宋代,定器镶一事,已然不是偶然现象。至于是虽“不入禁中”,但在宋代显贵中仍有镶金银的定器大量使用,仍有待更多的史料和文物进一步证实。当然,这些镶的做法,是在“定器不入禁中”之后的补救,还是定器在镶后仍旧落选,“不入禁中”,在这时间先后上,尚需更多的史料与文献进行甄别。据此看来,“定器不入禁中”,可能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建盏使用金银者,多为上品之选,其使用的对象,显然也是特定的阶层,否则也不会用贵重的金银镶嵌盏口。材料的价格自不必说,工艺上也要求较高,在瓷器上加镶边,没有一定的技艺水平,显然难以胜任。吴仁敬、辛安潮所著《中国陶瓷史》即云:“建窑烧于福建建安……所制之器,以茶具为最著,所谓兔毫盏(亦名鹧鸪斑)[10]是也。日本人,最喜此器,不惜重价求购,以银缘其边,既碎,则用金漆巧缀之。”[11]该段文字是说日本人非常喜爱建盏,购置后,以银缘建盏口沿。在谢明良先生《宋人的陶瓷鉴赏及建盏传世相关问题》一文中,亦考证出此说可信:“《荫凉轩日录》详细记载了建盏装饰金属边所需时间以及银建盏的价格,如明应二年(1493)八月十八日条:‘于银工五藤宅,建盏之金覆轮著付,晚来可出来云云’;延德二年(1490)十一月二十一日条:‘建盏一个,银覆轮,代二百五十疋’”[12]。金覆轮、银覆轮即为金、银。不过,建盏有者,并非全是流传至日本后镶装。韩国新安木浦打捞上岸原定由浙江宁波赴日本途中不幸失事沉没的至治三年(1323)沉船中,就发现宋代建窑黑釉盏镶有金属。[13]显然是在中国大陆装船前,就已经镶好了金属。但是,因为沉船是元代,建盏是应日本人采购而从中国收集而来(元代建盏已近绝烧)的宋代之物,镶这一环节,究竟是在宋代建盏烧成后随即完成,还是在建盏从建窑售出后的后期加工,有待学家在充分的考古资料整理、研究后解惑。并且,沉船中的有建盏胎为白胎泥(图3),与以往烧成建盏的铁黑胎有异[14],是南宋后期至元建盏逐渐绝烧过程中胎泥取制方法的改变,还是其他窑口的仿建产品,尚待进一步论证。尽管元代斗茶已是衰微,但仍不乏使用建盏的例子,而且尚有边建盏的相关文献记载。如太宗时期的中书令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乞茶因其韵七首》:“萧萧暮雨云千顷,隐隐春雷玉一芽。建郡深瓯吴地远,金山江水楚地赊。”[15],又姚燧《牧庵集》:“吴侯建侔紫铁,表里兔毫铺雪”[16]。前者是使用建盏的例子,后者表明“建”口沿装有金属,据颜色推断,极可能是铜。

从汉代漆器的“器”,至五代的“金越器”,再到宋代建盏的金属边工艺,在中国由漆器到瓷器的工艺转嫁脉络清晰明了、传承有序。而且在建盏的口沿加镶金属,确实能使建盏在功能和装饰上取得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这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极为少见的金属与陶瓷工艺完美结合的范例。无独有偶,将漆艺中的相关工艺方法移植到陶瓷工艺中的尝试,早在唐代就有先例,并且表现得更具胆识和创意。唐代的工匠就曾将漆艺中“金银平脱”和“器”工艺运用于陶瓷中,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只釉色外黑内黄的葵口瓷碗,在碗的外壁上,就有镂空的薄金属片纹饰,工匠们如何解决外壁金属片与釉料的结合、烧造加工工序如何等,尚待进一步研究,且不论该碗尚且存在美中不足之处(如金属与陶瓷口沿的结合部有崩瓷现象等),单是这种勇于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就令人敬佩,而烧制成功的碗尤显珍贵,迄今为止,在存世的瓷器中,同时运用两种漆艺技法于陶艺、并烧制成功的存世品,仅发现此一例。古代工匠融会贯通、大胆创新的能力,为中国陶艺的不断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注释:

[1]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1页。

[2]《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汉官旧仪,卷上。

[3]《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十八。

[4]《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八十。

[5] 矢部良明编辑:《茶道具の世界1· 唐物茶碗》,日本,株式会社,淡交社,平成11年10月29日,初版发行,第8~46页。

[6]《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稗编,卷八十六。

[7]《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老学庵笔记,卷二。

[8]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江宁县牧龙镇宋秦桧家族墓清理报告》,载于《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第56~61页。

[9] 据“南京江宁县牧龙镇宋秦桧家族墓清理报告”中解释:待制之名首见于唐代,是轮番值日,以待皇帝顾问之意,初非官名,宋方定为官称,在各殿阁均设待制之官,以典守文物。

[10] 兔毫盏和鹧鸪斑是两个不同釉色品种的建盏,作者观点有误。——笔者注。

[11] 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12] 谢明良:《宋人的陶瓷鉴赏及建盏传世相关问题》,台湾,艺术史研究所印行,《· 美术史研究集刊》第29期,民国九十九年九月,第85页。

[13] 文化财厅:《新安船》(木浦:国立海洋遗物展示馆,2006),第324页。

[14] 笔者在福建省博物馆拍摄的新安沉船上的建盏图片,两只“建盏”均为白胎,故有疑问。

[15] 元 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乞茶因其韵七首》,收录于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第四卷· 辽金元茶文化经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