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范文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

第1篇: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范文

    有了孩子,做父母的感到无限的欢乐和幸福。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重大。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读书,在相同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后来的差异却很大:有的后来成长为硕果累累、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有的平平庸庸,无大作为;有的甚至走上歧途,成为危害社会的罪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和性格的形成、作风的培养,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能力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发育等的影响极大。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能否成才,也决定了家庭的兴衰,进而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搞好家庭教育,培养好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神圣的职责。家庭教育搞不好就是家长失职,父母就是不合格的父母,既对不起子女,也对不起祖国。有了这种认识,就有了动力,就能克服家庭教育中的各种困难。

    第二,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培养有道德、有才干、身体健康的的劳动者。认真搞好家庭教育,以使孩子将来成才,最终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第三,家庭教育应从幼小抓起,童年、少年时期是重点,观察分析了一些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发现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具有连续性的,不仅身体如此,思想品德的修养、性格作风的形成、意志毅力的磨炼,也是如此。因此,不能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借口,而“等孩子大些”再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应从幼小就抓,等孩子大了有了毛病,养成了不良习惯,再去“扭”就难了,就要很费力气。为此,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很早就要抓,婴儿时,也不娇惯。童年、少年时百倍注意,认真教育。还注意观察,对孩子要终生负责。

    第四,家庭教育应以全面提高孩子素质为中心内容,要特别注意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之自幼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品性作风。克服那种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教会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教会孩子自学、自控自调的学习方法,着重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不要把考试名次和分数看重,要求实务实、全面落实家庭教育计划

第2篇: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 家校教育合力 “家校同盟” 家校沟通

一、加强家校教育合力的重要性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和家庭自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家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战,因此学校教育孤军奋战的状况必须改变。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让家长能了解学校的管理,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构建“家校同盟”,拓展家校沟通渠道

学校在健全组织、规范教学内容和管理制度的同时,要积极拓展家校沟通渠道。

1.开办讲座,提高家教水平。

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座谈会,政教处、教导处充分利用与家长交流的契机,向家长宣传家教艺术,我校已把此活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落实。学校在家长座谈会上宣讲了“育人经纬”、“给孩子一个成长的天堂”、“你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吗”、“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等多期讲座。同时还结合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教学要点。如初一年级“抓好学生衔接性教育”,初二年级“做好青春期教育”,初三年级以“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为主题。通过讲座,家长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共同探讨,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孩子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讲座引起了家长朋友的极大兴趣,他们非常认同学校的这一做法。

2.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促进学校发展。

要把家长委员会工作做到实处,始终把提高家长素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和实现办学目标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动员、组织、协调,让每个家长都组织化地参与教育工作,让家长从教育的看客变为教育的同盟者,切实做到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家长。并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传播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开展合作,使家长委员会的活动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发挥实效性。

3.拓展多种培训辅导方式。

(1)创建网上家长学校。(2)开通家庭教育咨询电话热线。我校为家长开通家庭教育咨询电话热线,为家长释疑解难。(3)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从2006年起,我校每年都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让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从课堂走向各个广阔的天地。宣传规模逐年扩大,水平和效益逐年提高。

4.深入家庭调研指导,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和班主任可以引导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请家长多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家长通过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多与学校老师加强联系,探讨素质教育形势下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等问题。(2)家长要树立对孩子正确的评价观。孩子良好的品德、学习习惯、团队意识、劳动意识、健康的身体等综合素质都很重要。要充分肯定孩子的进步,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家庭建立一份孩子成长纪录档案,与学校的学生成长档案进行交流。(3)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跟学习好的学生“结对子”。要跟老师商量,选择与自己孩子有交往基础、能帮助人的学生做小老师。(4)有的孩子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该转变思想认识,跟孩子共同学习,学孩子的功课或者另外学习某一门知识,以便于互相监督检查。

5.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

孩子出现旷课、逃学现象以后,家长要经常与班主任保持联系。可以准备一个家校联系本,由孩子、家长、老师共同填写联系内容。建议以孩子写为主,像日记一样,老师和家长写些分析、表扬、建议的内容,可以一周写两三次。如果有几个孩子群伙旷课、逃学,几位家长应联合起来共同商讨对策,跟班主任一起研究解决,如制订互相促进计划,成立“上进小组”,等等,把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加强家校联系带来的变化与收获

1.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主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比例明显提高。据统计,家长到校听课率从2006年前的不足40%上升到90%,甚至有10%左右的家庭经常是夫妻一起前来学习。

2.家庭教育观念有了转变,家庭教育方法明显进步。家长们普遍认可把表扬和激励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不少家庭还制定了家庭教育计划,对作息、学习、出游、娱乐,以及孩子参加家务劳动都作了有序安排,注意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

3.学校教育发生了可喜变化。一是教师拓展了视野,振作了精神,增强了师德修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二是密切了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三是办学水平、学生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总之,学校构建“家校同盟”,重视了家校联系,增强了家校教育的合力,提高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合力才能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才能构筑未成年人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实现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一致性;孩子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一致性的必要性

所谓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指的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孩子要有同样的要求,要定同样的标准,以期达到同一个目的和同一个效果。遗憾的是,很多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原则上往往不统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各自为政:很多家庭根本没意识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育理念、保持统一原则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在行,要么认为自己有经验,要么认为自己的方法科学,或者干脆凭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行动,随意性很强,根本谈不上教育,也谈不上教育的一致性。(二)外行干预:有的家庭中,妈妈读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了解了很多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上花了很多精力,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手段,可是爸爸或奶奶等其他成员却自以为是,不但不学习而且还破坏妈妈的教育计划。(三)逃避矛盾:有的家庭中,老人传统式家长做派很足,摆出“我是你老子,老子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强势态度,子女明明知道他们的教育方法不好,但是拗不过老人,怕说出来了,老人不高兴,影响了家庭气氛,所以只好强忍着不说。孩子是年幼的,也是无知的,像家长和老人们所说的,孩子什么也不懂。但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的一切都像是一张刚刚辅开的白纸,家长的言行,举止及对孩子的教育要求都会写在上面。然而,家庭成员之间的所持意见不统一,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不但不能达到其目的,而且大大减少了家长的微信,孩子人格的双面性,谁最溺爱自己,就主动找谁,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教育的意见不统一,还会纵容孩子不合理的欲望、让人难以忍受的坏习惯,原本要改正的缺点,却在这不统一阵地的教育下掩饰掉了。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家长即使有矛盾、有冲突,也要避开孩子,共同商量以求一致。

二、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一)家庭成员之间态度的一致性家庭成员在教育观、教育措施、教育步调上应一致,不能众说纷纭;家长只有对孩子保持一致的教育认识和要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日常生活中,现在很多家庭出现了一个个“小公主”、“小皇帝”,家长们整天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出现了缺点、错误时,家长们的行为就出现了不一致:不是虎爸猫妈就是虎妈猫爸,甚至虎爸虎妈遇到了娇惯孩子的爷爷奶奶。这些不协调的教育因素不仅影响了家庭的和谐,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导致了一个个任性的孩子,是非不辨,只听得进好话,容不得半点不顺耳的话。因此,当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就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之间发生分歧时,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抱怨、指责,这种指责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而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失望的情绪。应当在事后寻找合适的机会,彼此之间交流探讨,来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寻找一个真正正确的而又适合孩子的准则与规范。如果事后讨论的结果与先前告诉孩子的不同,家长也应该及时向孩子道歉,并告诉孩子正确的准则,让孩子能真正地受到教育。综上所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庭成员只有采取一致态度,家庭教育才能取得成功。(二)教育要求的前后一致性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要求要坚持一贯,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忽宽忽严,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视情况而定。今天向孩子提出要求——“要诚实”,但第二天却又告诉孩子“老实人尽吃亏,逢人但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也许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实际上,家长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甚至比家庭成员之间意见不统一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它只会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明确自己的信念,清楚自己希望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发展什么样的个性,然后,才有可能保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前后一致。

三、保持家庭教育一致性的几点建议

第4篇: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范文

一、开放课堂,与家长共同探讨适应性能力的训练方法

我们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我们的课堂听课,参与教学活动,让家长了解我们的课堂教学,掌握孩子学习的状况,和老师一起交流探讨教育教学的方法。

1. 立足课堂,探讨教法。每周我们都把教学内容、孩子的表现及教师对孩子近期的目标及要求传达给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同时定期开展课堂的展示,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了解教师进行基本技能教学和康复训练的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同时,家长也把家庭教育的经验与教师分享交流,一起提高孩子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开放日《刷牙》教学活动中,我把学生和家长一起带到宿舍,按照各个步骤一一示范,向家长展示了教孩子刷牙的具体方法。让家长知道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牙膏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同时还要重视一些口语、交际语的训练。

2. 立足家庭,课后练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家校合作辅导孩子完成延伸的学习内容,促进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认知与实践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智障儿童在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上门传教,指导家长教育康复训练的方法

家庭是孩子和父母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有效渠道。因此,我们通过“送教上门”,主动向家长汇报教育情况,与家长一起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训练的方法,有力贯彻了“家校合作”的理念,进一步融洽了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

1. 定期家访,释疑解惑。老师家访前,首先向家长预约,立足被访学生实际,对家访活动进行精心准备。家访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家长交流,向家长详细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积极了解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共同商讨下一步的教育方向及努力目标。同时,还就家长们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家长纠正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存在的误区,指导家长正确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

2. 送教上门,指导教法。大多数家长对智障孩子进步的期望值太高,却又往往教育不得法,令家长丧失了信心,也影响到孩子的训练效果,老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如训练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穿鞋”,老师和家长一起带孩子去社区休闲区走石子路,进入休闲区,诱导学生把鞋子脱了,然后组织学生走石子路。学生走在硬硬的石子上如果表达“脚痛”,教师则对他们说“我穿了鞋,脚就不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孩子知道鞋子的功能是用来保护脚的,因此,平常要穿鞋,还知道外出的时候,参加什么活动时要换适当的鞋。

三、回归社会,增强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智障孩子的教育最终目标是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让孩子们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实践,不仅为他们今后回归主流社会积累了生活的经验,更让他们找回了共享社会幸福成果的自信。

1. 模拟家庭社区场所,让学生体验社区生活。我们通过学校现有的条件创设各种丰富的生活情景教室,如模拟超市、模拟医院、家政室、美发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学习,在活动中操作、实验、总结,尽可能多的获得直接经验。

第5篇: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正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的农民却面临着子女德育教育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心智变化的敏感期,因而应该关注这些学生的德育问题。鉴于此,引出本文。

1家庭教育体系科学合理化

1.1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亲子互动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造成学生厌烦学习,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的完整及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性格、习惯、品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家中的初中生来说,城镇化的农民父母想要担负起对期家庭教育的责任就必须调整好自身的转型情况。父母要认清自身教养行为对孩子影响程度,同时还要提高教养方式的科学性。

近年来,外出务工已是许多家庭的必然选择,但为了保证孩子最佳教育时期-初中期(青春敏感期)不被耽误,应尽量保证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或者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务工,最大限度的保障家庭的完整性,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1.2应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做好家长职责

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受到父母观念的直接影响,而子女的心理负担直接来源于其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子女会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最坏的情况则是其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同时,家长期望过高,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以来,不但会让家长失去耐心,也对亲子关系有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此可知,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长或监护人而言至关重要。首先摆正心态,不以成绩衡量子女,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合理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充分观察孩子的综合能力,给孩子制定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最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贪心沟通、体贴谅解及鼓励表扬等,让子女能够很快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父母将对子女的爱与其教育方式相结合,就是对子女最佳的教育。

2进一步优化管理过程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其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时期而有所获,感知人生幸福。所以,在对城镇化进程下初中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不能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成长。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学校作为孩子离开家庭后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就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设置适宜的课程安排,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不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还能提高其思想意识。

其次,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建立这部分子女的信息卡(档案),充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完善学校的寄宿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让留守学生的寄宿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学校要关注城镇化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动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动态,从而实现孩子们学习与心理的并驾齐驱。

再次,要平衡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对城镇化农民子女开展教育,着重针对这部分子女的品德、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心理老师的进一步增加,心理辅导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开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外,学校需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加与其他人的联系,融入新集体。

当前,城镇化农民家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因而学校应该多给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给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家长在家庭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并积极与学校的安排做好配合,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学校影响家庭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而帮助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教育氛围。

2.2城镇化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镇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农民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变,而家庭教育这类传统约束力正在变弱,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农子女问题的关注度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探索。那么,怎么样将这一问题加以解决呢,思路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寻求新的办法和解决策略;另一点是从加强学生自律能力方面进行入手,通过各方的努力,为这些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初中农民子女教育事业发展、改变现有教育现状的内因则是要通过树立其自我教育观念、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发远离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次,德育工作者要维护学生自尊,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自教、自强、自治、自学、自理等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再者,德育工作者要对后进、叛逆学生进行疏导,给予较多的关心,用真情和行为给学生以人文的感化,提高城镇化农民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其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以来,我们制定的具有创新性的相关制度才会更加容易有力的实现,而对制定的政策法规实施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当前情况下城镇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因势利导地使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此外,也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篇: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 德育管理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23-02

无论是哲人还是普通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其生活均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而道德作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行为规范,也离不开生活的补养。因此,中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推进学生融入到社会中,并从社会中汲取生活经验,以辅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1 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效果不明显

中学的活动形式单一;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与实际脱节;说教色彩较浓,形式呆板单调;单纯的空洞说教,不能向我们展示鲜明的例子等。从以上情况说明中学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式教育模式的建立,但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仍和学生的实际和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德育评价理想化

由于缺乏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动态掌握以及缺少对平时德育工作的检查和调整,就容易导致我们在制定中学德育目标以及进行德育评价时,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德育目标要求过高,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有时德育目标伴随着政治风潮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也容易导致德育评价理想化。这样的目标和评价必然使人感到无法遵循而难以实现,有时甚至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由于德育的阶段性目标和评价不明显,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还常会犯“成绩好就等于品德好”和凭经验、凭直观印象的评价偏向。教学成绩上,对教学成绩的考核自然成为对教师、班主任考核的主要内容,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1.3 德育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多数中学已比较重视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但是我们在工作和访谈中仍了解到,如何使比较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进行良性运转,如何把校内参与德育管理的各种人员组织起来,建立合理的机构,依靠一定的机制来协调德育机构之间、机构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4 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尚未显现

中学德育管理者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尚需建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制度不建全,德育实效性不强。

2 我国中学德育管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2.1 家庭教育、中学教育及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稳定的教育联手网络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需采取下述有效方式构建稳定的教育联手网络。首先,制定和实施班主任家访制。即班主任教师可利用放学时间或节假日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家访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长的思想观念、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教育管理方法、家庭的环境等,并依据所掌握的调查信息为家长制作一份家庭教育计划;其次,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通过召开家长会,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家长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能够开展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和再教育,使每位家长均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其积极自主的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除此之外,家长会给各位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各位家长可借此机会互相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综上两方面将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为学生高效率学习,身心健康成长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校外德育教育配合策略

校外人员参与德育。传统理论背景下,课堂即为师生开展相关活动的场所,绝对不允许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同时,诸多优秀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思考如何高效率运用教材,使学生健康快速成长等问题,却忽略了教材内容的实质,绝大多数教材内容都来源于生活,若能够从生活中选取部分高素质的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并组织召开讲座活动,以此将有助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及人生幸福,从而真正意义上达到中学德育的预期目标。

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该产物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积极联合附近的一些单位,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并由社区教育委员会承担组织德育活动的职能。总结来说,社区教育的德育职能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第一,社区教育为德育合力的形成提供了驱动力。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辅助下,中学既能够更好的制定和执行德育工作计划,又能够明确自身的德育要求,为多层次、全方位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第二,充分利用社区教育优势拓宽德育途径,推进中学德育由封闭逐渐趋于开放发展。一是经常性组织社区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二是与社区教育协作单位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增强学生服务意识;三是社区教育委员会可招募本区知名英模人士,并将其提供给中学,以便中学以其为例教育学生。

第三,开展社区教育能够丰富德育内容。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丰富了中学德育内容,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

第四,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有助于优化中学教育的外部环境。社区教育委员会能够调动学生家长和社会成员的力量为中学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将社会中因不稳定因素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破坏性控制在最低水平。

2.3 校内德育管理策略

第7篇: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校外教育 沟通 技巧

校外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它教育对象参与的自主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能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形成。我们教育工作者常说,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心理素质不合格就是残品,如果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由次可见,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而学生的思想通常利用其言语行动这个渠道来表达,如果老师或家长关闭了这个通道,我们将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体会到孩子的真实感受,从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理影响。

1.校外教育的重要性

1.1传播课外知识,提供实践场所。校外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通过向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引导,对来自社会的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选择,并渗透到知识技能、文化娱乐、生活情趣等各个领域,通过向青少年进行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的启迪与训练,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化解到课余时间,贯穿于家庭和孩子因志趣相同所组成的群体活动中,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逐步社会化的实践场所。

1.2与校内教育互为补充。学校教育所固有的局限性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外教育则是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培养兴趣,寓教育于系列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

1.3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当前人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许多孩子都选择住校或是看护班,家长的良好愿望很难通过家庭教育来实现,这给实施家庭教育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借助社会力量来教育子女已成为家长的强烈的教育需求。校外教育能使家庭的教育计划得以满足和科学实现,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1.4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提高综合素质。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缺少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这对良好性格的养成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孩子仅仅通过学校课堂上获取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素质教育需要从各方面去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参加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青少年校外教育从趋势上看,将成为必须接受的教育。

2.儿童在交往方面的心理特征

社会上人们通过相互间的交往、沟通,可以获取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目前大多数的儿童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在这个时期,儿童想寻找一个公正的代表,希望得到理解与关爱,如果此时的公正人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师生关系淡漠。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3.与儿童有效沟通的方法

3.1尊重儿童,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要尊重儿童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仅表达可接受的、安全的话题,而且要允许讨论、争论。这对孩子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建立孩子良好的自我形象、自信心,让他知道一个小孩说的话和做的事都不是无关紧要的。就社交谈话而言.他可以体会到小孩子的权利是什么,社会允许的限度又是什么。对话是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

3.2要重视与儿童活动中的情感交流。老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儿童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和儿童的有效互动需要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

3.3不要否认孩子的体会。不要驳斥他的感受,不要贬低他的主张,不要污蔑他的人格,不要怀疑他的经历。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个游泳池里,罗伯特拒绝跳入水中:“水太凉了。我觉得不是很舒服。”他的父亲回答说:“水温正好,是你没有勇气,胆子小得像兔子,性格软弱。”我们在与孩子参加实践活动时,当孩子说出他们真实的感受时,不要像罗伯特的父亲一样否认孩子的看法,贬低他的人格,这样的话语往往更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3.4 增加对孩子的信任感。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在与孩子参加活动的时候,给予孩子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总是渴望得到成人的赏识、赞赏、尊重、信任来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如果我们处处不信任孩子,孩子往往会感到沮丧,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如果我们总是对孩子说:“去做吧,我相信你能行!”“我相信你能够安排好时间!”“我相信你会把这件事情做好。”这种信任使孩子的内心感到非常愉悦,他的能力得到了肯定,他的自信就会树立起来,他们在接受知识锻炼能力也更加积极。

校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环境,在此环境中我们若能尊重儿童、相信儿童、体味儿童的感受,运用有效的方法与儿童沟通,有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品格,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更好的学习来源于社会的更多的知识,锻炼能力,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与孩子沟通各有妙招[J].家长,2006年Z2期

第8篇: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家庭诱因 对策

青少年是人生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该年龄段一般在7岁到25岁之间。在这个阶段,由于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产生偏激,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攀升趋势,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探寻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从而从根本上寻求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诱因分析

古人有句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是群居动物,人在与社会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会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必须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寻找原因。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家庭对青少年生活技能的掌握、生活方式的形成、社会角色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家庭都存在问题,这些家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1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有的父母认为他们的责任就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由教育机构来完成,从而疏于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还有的父母由于生计原因外出打工,将子女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青少年过早的开始生活自理。在得不到家长的关爱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往往变得自私、冷漠、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一旦结交到社会上的不良之徒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1.2家庭教育极端严厉

很多父母以“棒打出孝子”为指导思想来教育子女。只要发现孩子有错误,就开始打骂,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对立情绪。有的孩子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人,自己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流浪,性格逐渐扭曲,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某城市1983年曾对408名少年罪犯进行分析,发现棍棒之下的少年犯罪率最高,在被调查的408名犯罪青少年中,84%的青少年在家庭中受棍棒管教。其中,常挨母亲打的有48人.常挨父亲打的有156人,既挨父亲又挨母亲打的有141人。在这种粗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往往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心,并且会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意识。 1j过于溺爱 对子女过于溺爱是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诱因。一般隋况下,现在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子女,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宠爱就变得没有原则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过分的溺爱不利于青少年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 1.4家庭结构不稳固 父母离异、再婚、分居或亡故等都是导致家庭结构不稳固的因素。残缺家庭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应有的关心,他们很可能在社会上去寻找朋友的慰藉,他们也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猎取的对象,受到引诱、教唆,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另一方面,此类青少年往往心情忧郁、精神空虚,很可能沉溺于黄色书刊、录像以及网络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纵等。我国学者钱曼君曾调查了70名违法犯罪青少年,发现父母被劳教的有11名,占15.71%。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近30%的群殴、抢劫、都与酗酒有关,很多未成年人在犯罪之前还喝酒壮胆。另外,近50%的未成年人犯罪,是酒精直接诱发的。

1.5父母的示范作用出现偏失

父母不注重自身的修养,沉溺于麻将桌、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甚至有的父母用自己在商场上拼杀的“经验”教育子女,使子女自幼形成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只顾满足自己的个人私利,置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于不顾,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选择犯罪这种最快捷的方式来取得财富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对可能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以上任何单一因素都不会成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但家庭因素与不良社会因素的不正常结合却会使青少年犯罪成为必然。因此防止家庭与社会不良因素共同作用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切断家庭不良因素与社会不良因素直接结合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致力于家庭环境的改善。

第一,父母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会对子女产生无形的影响力。家长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正确的道德观去影响、教育子女,提高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真与伪等鉴别能力,逐渐学会识别和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父母都成为教育专家,但我们应要求所有的父母在对待子女问题上都是充满爱心和耐心的,并且让这种爱心能够被子女真切地感受到。“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心愿,但限于青少年自身因素、教育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基因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发展状况不可能相同,这就要求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特点、喜好制定教育计划,给子女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三,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是当代独生子女易于出现的性格弱点。培养孩子的爱心,首先要保持家庭内部的和睦相处,父母对长辈的尊敬、关爱以及父母之间的互相尊重会对子女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沟通与交流,培养子女的社会道德观念,培养子女对社会主流观念的认同感,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既教育了子女、又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第9篇: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范文

一、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儿童正确对待挫折

儿童模仿性强,可塑性强。所以作为家长应以身示教,时时处处做孩子的好榜样,在自己遇到挫折时,就应正确对待,积极应对,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同时,家长平常还应加强学习和观察,注意把孩子的同龄伙伴中的好榜样及时地介绍给孩子,从而使他们从鲜活的生活事例中受到教益,获得如何应对挫折的经验。

二、善于与儿童沟通,共同战胜挫折

儿童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当儿童遇到挫折时,一般会产生悲观、失望、退缩、敏感等心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与孩子沟通,朋友般地倾听其倾诉;然后帮助其正确归因,引导他们敢于正视自己,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在了解自我能力的基础上,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并创设机会让其体验或回忆成功的经历,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使他们能坦然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真正做到在顺境中不盲目得意,在逆境中不唉声叹气,形成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三、应把挫折教育列入学校教育计划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对人的意志力的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实,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它比家庭教育更完善,所产生的影响也更深远。因此,学校是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将挫折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

四、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

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挫折教育就变成了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我们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认知上,让儿童正确理解挫折,以使儿童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在情感上,让儿童充分体验挫折,消除儿童对挫折的害怕心理;在行为上,教儿童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儿童正确的反应方式,通过知、情、意、行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使儿童成为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五、开展挫折游戏与竞赛

挫折教育课程应与游戏、竞赛结合起来。因为游戏和竞赛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开展挫折游戏和竞赛活动,容易让儿童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例如,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时,有计划地安排儿童分别扮演人际冲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老师在指导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开展渗透教育

除了专门课程和游戏竞赛之外,还要把挫折教育渗透到幼儿园及学校的各科教学之中,如语言、算术、常识、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都蕴涵着丰富的挫折教育因素,要善于发掘并加以运用。

七、给予儿童适当的“劣性刺激”

在儿童的生活、学习活动中,可适当利用一些现实情境给儿童以“劣性刺激”,所谓“劣性刺激”是指令儿童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如饥饿、劳累、困难、批评、惩罚等。适当地拒绝给予儿童所喜欢的东西、让其感受饥饿、对经常获得表扬的儿童不失时机地给予批评,都可使儿童体验到许多事情并非总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这可克服儿童的自我中心倾向,使儿童认识到挫折的客观存在性。但要注意,“劣性刺激”的使用要恰当,要适时。例如儿童在进行某些创造性的尝试时,若成人给予负面刺激,可能会挫伤儿童尝试和学习的积极性。

八、挫折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挫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村逐渐城市化,挫折教育问题就越显得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从学校教育到各行各业都关心和参与的全方位挫折教育网络,以便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挫折教育。这样,一个有利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形成,新世纪的儿童也才能健康顺利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