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第1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全面地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之中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探索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策略。

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情境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多数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缺乏探索,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导语”部分,使得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发挥不出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多媒体技术必须要进行全面化语文教学应用的研究,借助多媒体的信号影像优势,积极地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训练空间,确保语文教学的实效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要从诱感体验、剖析重点难点、培养写作兴趣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2.1 诱感体验

1)借助音乐诱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发,而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音乐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真实地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教师说明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学生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悟”到了什么?

总之,音乐与语文教学是相关的。虽然语言文字给人的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应掌握在语文课中加点儿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

2)显示画面诱感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现出文本语言所不能展现的真实画面,而这样真实的画面能够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各种中国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对桥的概念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在课程教学完后,教师可以展现现代立交桥的图片等,让学生对现代桥梁建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从古至今的民族自豪感。

其实,这种简单的图片式展现也可以改成利用多媒体进行录像展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故宫》的片段,以此让学生对故宫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情感体验[1]。

2.2 剖析理解课文

1)利用多媒体点明文章题旨。剖析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点明文章的题旨,对文章题旨的分析与把握要倾尽全力,对材料的占有与运用要倾尽全力,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倾尽全力,对写作语言的斟酌与驾驭要倾尽全力。而如此复杂的分析与研究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使得课堂变得紧张,充满了负担。而多媒体则能够借助画面和声音图像更好地为点明题旨做出辅助,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阿长与》,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学生与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因此很难理解“阿长”和《山海经》这一主要题目内容。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之中了解“旧社会佣人”的概念,并通过文本图画来了解《山海经》这本书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很难理解,如此平淡的笔调怎么能够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如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呢?这种表达方式到底合不合适?为了解开学生的疑问,为教学铺平道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深沉的父爱感受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回忆父爱、感受父爱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带着新鲜激动的感觉进行思考,明确平淡语言对于表现深沉的感情更有说服力,然后形成内在能力,将这种表达手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创造之中[2]。

2.3 培养写作兴趣

1)运用多媒体培养观察力。写作兴趣的形成是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景物、生活点滴才有了写作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观察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戏曲特点、风采,通过录像听各种戏曲种类的唱腔,并重点了解家乡戏曲,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在观察后的情况下完成写作。这样的教学就更具备自主化的作用,学生就在自主观察后形成写作兴趣,选择写作题目。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写作训练,方式更为自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3]。

2)运用多媒体增强想象力。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抛弃了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作为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常常忽视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习过程看作单一的理性的认知过程,可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想象力,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要通过想象力来丰富情感,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其实,想象力的闸门一打开,创造力就有了无尽的源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丰富、神奇的世界,同时在多媒体的引领下,激发写作意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寻觅春天的踪迹”,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可能就是回忆春天、感受春天,然后书写春天,这样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春天的多种因素都提供出来,诸如春日美景、春日花草、春日游戏、春日服装,加上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等。将这些内容统一地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想象力的促进下自己确定写作题目,这样的教学是更为成功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铺开,在理解课文、情感导入和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尝试采用,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文本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荷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23.

[2]刘丽霞.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08(6).

第2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民族音乐 兴趣 定式思维 体验 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85-01

当问起学生音乐课堂希望学到什么,大部分的学生都会给予肯定的回答——流行歌曲。笔者任教于一所农村学校,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较差,小学的音乐课基本上都由繁重的语文数学课代替。学校专业的老师较为缺乏,学生对音乐课的印象都是较为传统的的模式。所以谈起音乐课不要说民族音乐即便是课本上的学生都提不起兴趣。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笔者认为很多学生不了解民族音乐所以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不高,笔者针对此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将民族音乐带进课堂。

1 从学生熟悉的入手

新的课本上如果让学生选择最想学的内容,学生大部分都会选择一些较为熟悉的。笔者认为民族音乐之所以会在本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足迹,必定有着它的过人之处,笔者觉得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课堂环节也是颇为重要。开学初笔者让学生在课本内容中选择最想学的三首歌曲或某个单元,“泥土的歌”是完全没有学生会选择的,所以在准备上这些内容时,笔者都忐忑许久。但事实告诉笔者只要有正确引导,学生是能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这些民族瑰宝的。例,在教授“泥土的歌”时笔者将贴近本地学生生活的客家山歌带进课堂,起初许多老师都觉得不好,怕学生不接受,还给笔者建议换个流行版本的。想不到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根本没机会接触到这些,家人虽然讲客家话但除了老一辈会偶尔唱唱,平时确实很难听到。当时学生看到客家山歌《落水天》的谱子立马反应过来这歌得用客家话,感觉有一定的成就感产生,便兴奋不已,纷纷在用客家话念着歌词。整节课下来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听一些班主任反应学生甚至在课间还把歌拿出来唱唱。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熟悉的问题特别有自信,在课堂中首先引入地方特色的音乐,可以使其注意力集中对深入了解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深入了解后对自己作为客家人感到自豪。从而慢慢改变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态度。

2 走出定式,让流行与民族相融合

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同样的节奏并与生活贴近,但对于民族音乐的印象,学生大多都是停留在表面的感觉当中,对于唱法和曲调风格都只是片面的了解,要想把民族音乐带进课堂就得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民族音乐给学生的印象大多朴实、贴近过去的生活,学生早已先入为主。要改变这样的状态笔者认为在教授民族音乐相关的课堂时不妨将一些相关的流行音乐也带入。改变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才能走出定式思维带来的弊端。湘教版八年级教材中《又唱浏阳河》欣赏课,对于湖南人民来说《浏阳河》确实熟悉不过,但对于一群地道的90后甚至00后的广东中学生,这跟天文数字没两样,更谈不上“又”。笔者在备课时找到了流行歌手周笔畅的《浏阳河2008》做为课堂的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注意引用《浏阳河》的几句,便将课堂引回“浏阳河”的变迁中。当在《又唱浏阳河》中听到经典的几句时学生便很快反应过来,再结合历史的原因学生便明白为何这首歌是千家万户都唱过的名曲。

3 参与音乐课堂体验

民族音乐尤其是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大多的节奏感较强或者充满了再创作的空间,笔者认为不妨让学生参与其中。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听一两遍就走神的,可以让学生简单唱唱部分特别重要的句子然后再听全曲。这样最起码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这首歌曲的旋律。至于部分特点明显的,让学生参与创设节奏或者创编歌词比比赛也是很好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既不会呆板,也能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泥土的歌”的《放马山歌》是一首云南的民歌,为了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学习产生兴趣,笔者在课前首先将歌曲中部分吆喝的小节选出来给学生做了个情境创设游戏,课堂气氛活跃。演唱全曲后笔者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一些节奏来丰富歌曲,让学生分小组比赛。不少学生利用上手中的笔还有水杯创编一些马蹄声、风声等等。

4 了解歌曲中的历史背景

把民族音乐带进课堂,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审美观,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本民族所特有的气质和神韵。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开篇便是“举杯祝福”,《歌唱祖国》被誉为第二国歌,学生大多也非常熟悉,但这都是局限于旋律,学生还是没办法体会到真正的含义,笔者在课堂中增加了部分历史资料(文字、视频、图片)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中国人从被侵略、残害的过去走出来是多么不容易,当学生再次听到这首歌曲时感受便是完全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学生笔者不需过多强调力度、情绪,学生的真情实感是能从歌声中感受到的。民族音乐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新课标中提要到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课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历史文化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内涵,达到潜移默化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更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民族音乐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是挺立在世界民族音乐丛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为此骄傲。民族音乐早就进入教材但却很难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看待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认识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让中国民族音乐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第3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民俗文化教学呢?上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教学也可以结合民俗文化的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时间去体验、感悟、探究,感受民俗文化的美好,体现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开展民俗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有如下几种。

一、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感受民俗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已往人类活动的客观发展过程。人类的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时间和地域,时间的不重复性决定了历史不能重复再现。“这就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 在民俗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某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特点,创设或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感受民俗文化。

1.用历史照片创设历史情境

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历史已成为过去,后人无法直接感知,所以历史研究必须借助史料间接去了解已往人类活动的过程。照片是一种很好的有助于历史学习研究的载体。照片将历史发展的某一瞬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照片所提供的信息,比很多文献记载都清晰、准确、生动、细腻。照片是凝固的历史、形象的历史、传神的历史,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直接的感受。在新课程的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民俗文化方面的插图,其中绝大多数是历史照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中的《走进家庭》呈现了多幅照片和插图。在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照片所提供的这段“凝固的历史”当中,以主人翁的角色去体验那段历史,去感受历史的灵魂,感受民俗。例如:在讲述“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112页的插图《清代与民国女装》和《清代官服与民国中山装》,学生的视线随着这些历史照片慢慢进入保守的清代、开放的民国时期,感受到那些时代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感受到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民俗气息。

2.用影视资料和歌曲创设历史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插入相关音乐或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使课堂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学生如身临其境,“体验民俗,感悟民俗”,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现以浙江省衢州市菁才中学陈小华老师的《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的教学设计为例。

(导入新课时播放《好汉歌》,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一千多年前的北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吗?

生:《水浒传》。

师:对。《水浒传》讲述的是宋朝时期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不过今天,老师可不是要你们“路见不平一声吼”,而是要去“风风火火闯九州”。好不好?

生:好!

师:那就让我们到北宋的都城汴京去闯一闯。

(结合教学内容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体验民俗)

师: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哪座城市呀?对,就是河南开封。当时的汴京是怎么样的呢?(播放视频)大家说说看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店铺、小摊、杂耍、染布、马车等。

(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与现代城市进行对比)

师:这些是汴京街头繁华热闹的景象。茶馆、酒店、街头的小摊、赶车的马夫、行路的商人,人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这是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世俗生活。(播放视频《蹴鞠》片断)好,再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是在忙什么?

……

师:在宋代,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所就叫“瓦子”,在瓦子里,一块块比较固定的演出场地就叫做“勾栏”。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瓦子里会有哪些娱乐活动?

生:杂剧、杂技、舞蹈、“说话”等。

师:大家想不想欣赏一段呀?

(播放皮影戏《梁祝》,了解皮影戏怎么演)

师:在瓦子里,除了好玩好看的东西,还应该有些什么?

生:还有许多小吃摊点、饭馆、茶楼等。

……

师:由此可见,瓦子是当时人们娱乐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不管是演出的人们,还是看演出的人们,台上台下都乐在其中。而当时瓦子分布如此之多,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

用影视资料和歌曲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体验了两宋时期“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3.用角色扮演形式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在课下收集、阅读材料,编写历史剧本,分配角色演练,然后在课堂上担纲历史角色来展示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活动过程,以此体验和感受历史” 。历史学科教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的特殊性使许多过去的历史情境已无法一一再现,学生很难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用角色扮演形式虚拟一个个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感受民俗文化。

例如:在教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的“生活中的变化”时,可以结合课文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火车或有轨电车的态度,虚拟历史情境,体验20世纪前后“生活中的悄然变化”,体会“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并接受这种文明的辐射和过程”这句话的内涵。在讲述“头脑中的变化”时,可以安排四位学生,两人为一组,一组扮演清朝时期的一位地主乡绅和普通百姓,虚拟他们在街上相遇时的情景;另一组扮演民国时期的一位政府职员和普通百姓,虚拟他们在街上相遇时的情景。若时间允许,可以多叫几批学生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虚拟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清朝时期称“老爷”“大人”和民国时期称“先生”“女士”时的不同感受。

二、开展体验民俗文化的其他实践活动

1.进行社会考察、参观和调查访问方面的体验

社会考察、参观的内容一般涉及文化古迹、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在地点选择上应是就近或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例如:在讲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时,山西可以组织学生考察金融中枢平遥,安徽可以组织学生考察中国民居博物馆――西递、宏村古民居,广东可以组织学生考察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开平雕楼,杭州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西湖文化的考察。可以采取学生自愿组成兴趣小组,由教师指导的方式。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节假日。活动步骤一般是:集体制订考察方案─分配任务─查阅资料─准备用具─现场考察─撰写报告─汇报交流。

调查、访问活动就是通过走访当时人、当事人,了解他们目睹的历史,间接体验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给他们的真实感受。例如:旧中国女子缠足的陋俗,早在50年前就已基本上消失了。到目前为止,中国估计还有100万小脚女人,她们大多是80岁左右的老年妇女。在讲述上述内容“头脑中的变化”时,可以走访这些老年妇女,记录她们缠足的悲惨经历,以及小脚给她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不便,从而体验放足对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及生活改变的意义。开展这种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选择和确定好访谈对象,同时还须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在访谈时,要如实做好文字记录,有条件的可以录音或录像。在学生做好访谈记录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民俗文化的理解。

2.开展操作性强的实践体验活动

苏联教育家马卡边琦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动手操作,亲身参与实践可以成为学生体验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写春联、贴春联,从而体会过年贴春联的传统习俗文化。

民俗资料是活生生的历史,是反映历史现象的重要材料。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保护、整理民俗资料,直接体验历史发展的变化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变化规律。如:在教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三课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中“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时,可引导学生收集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等票证,从中体验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低和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感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开展综合探究学习活动来体验民俗文化

“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寻问题的结果,是对历史的叩问。”探究式学习是中学历史新课改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利用,从而作出自己的解释” 。

“探究民俗,反思民俗”的教学过程一般有这么几个环节:激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引导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启迪反思。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的教材中,在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其中有关民俗教育的是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和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教材中,每一课都配有1~2个专题探究,其中有关民俗教育的是第三课的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中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和有感于休闲方式的变化。

体验民俗文化的综合探究活动形式多样,有资料搜集探究、社会调查探究、活动设计探究等,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积极参与。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专门的综合探究课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民俗,反思民俗”。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往往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探究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自由组合成几个学习小组,接着分头查找资料,集思广义,提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各组在课上派代表对问题和观点进行阐释,与全班同学交流。

例如:在《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春节组、元宵节组、中秋节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相关民俗活动,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所倡导的团圆之情;以小组讨论、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会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倡导健康的节日文化。

总之,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作为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有力载体,需要历史教师转变观念,运用智慧和艺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方法,才能使民俗文化教育更有价值,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兴趣盎然,更有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付堂. 对目前历史教育的追问与感悟[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5).

第4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 键 词】 活用教材;挖掘教材;质疑教材;跳出文本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反思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智慧性的重构,并在用好用活教材的基础上不断超越教材,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近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对“活用教材、超越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活用教材,激发兴趣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结合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真务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要尽量鲜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乐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另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因素。

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课文讲述了贝多芬在耳聋状态下完成了音乐巨著《命运交响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聋哑人缺乏了解,学生很难与文中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针对学生这一生活实际,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用双手的一个手指把耳孔紧紧堵住,体验耳聋给生活带来的不便,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贝多芬在无声世界里与生命的抗争,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关心残疾人,关爱弱者”已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另外,学生对精美的课件,鲜活的视屏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结合教材内容制作成相应的课件,把文本内容变成真实的声音、场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之中。再如,上校内公开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一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课件,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郭颂的歌曲《新卖货郎》,接着引导学生读、品、唱、赏、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知课文内容。特别是唱的环节,教师唱着吆喝、学生唱着吆喝,把课堂气氛推向。在欣赏视屏老北京的吆喝环节中,学生不仅领悟了老北京人特殊的技艺,而且感悟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了解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在备课时,我们常常会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如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常会与我们备课时的预设不一致,这时,我们就要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本,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记得教学《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课,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时,我按照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这时有学生提出:“罗布泊消失的原因除教材提到的塔里木河的河水改道和人类的‘四盲’以外,还应该与罗布泊所处的地理环境有重大关系,我对学生善于思考的行为予以充分肯定,这堂课学生不仅感知了课文内容,还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其实,“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迪。

三、质疑教材,求真务实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质疑,教师必须学会准确判断,因势利导,对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予以肯定,然后有针对性的加以分析,力争做到求真务实。在教学《吆喝》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课文第4自然段原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可是教材第(5—9)自然段先写从早到晚老北京胡同里叫卖声,从第10自然段才开始写一年四季的叫卖声。这样写是否段序错误呢?我对学生这种大胆地向作者、向权威质疑的做法表示赞许。新课程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为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资源,开辟了新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对课文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四、跳出文本,走进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真。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和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和生活中学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正如有位教育家所说:“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教师应跳出文本,引导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资源,从而走进生活。

总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富有成就感。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真正融会贯通地理解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不断超越教材,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第5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与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所谓教学效果是指:教师要以得体的方式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要关心结果,着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寓于教,教学相长,提高教学反思力

反思是指对教育问题作出合理的决策并评价这些决策结果的过程。卡贝尔·约翰将反思形容为“一个人内心的对话”,认为人们正是因此“获得经验、形成信念、得到感悟”。

福斯纳特说过,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反思型的决策者,他们能够从学习中以及对教与学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辅助、促进的作用。不过,提高教学反思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1.锻炼观察力,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人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大一部分来自观察,观察力是学习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学过程更加注重观察,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动向、在学习中的情绪、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知识的掌握情况、最终的学习效果等。

有一次,在思想品德课上,在谈到网络有利有弊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甚至平时比较内向、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也开始动起来了,于是我灵机一动,准备换一种方式,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辩题,正方:网络给现代生活带来了好处;反方:网络给现代生活带来了弊端。分成两个辩论小组进行激烈辩论,正反方由我指定。正当学生辩论激烈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有位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对方发言的时候比较开心。我恍然大悟,我把他分在反方了,他实际上是支持正方的。于是我宣布如果自己观点与我分配观点不一样的同学可以自行调整,于是就有些同学进行了互换。接下来的辩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大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勤思考,重预测,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爱迪生说过,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教学因思维而精彩,因智慧出火花,因集合团队的聪明才智而不可估其重大意义。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如提到2011年日本地震引起的核辐射,学生虽然有所知晓,但是对于这个概念还不是很理解,所以单纯地跟他们讲其危害性,将是十分苍白无力的。于是,我便从他们日常生活说起,问孩子们:“你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有辐射吗?你们知道辐射量比较大的有哪些吗?看电视时间长了,你会有什么样的身体反应?你知道哪些防止辐射侵害的好方法?”学生根据生活体验,很容易回答这些问题,接着教师谈及日本核辐射的实例,并且科学地谈谈其危害,要求学生帮助日本孩子想想怎样防止核辐射的伤害。学生有了先前的心理准备,就不会单纯地作为纯娱乐的实例了,他们会想出很多有意思的做法,虽然有些不靠谱,但是,对于培养他们开放的胸怀、全球意识、社会责任感是有一定意义的。同时,对于自己如何防止辐射也就有深刻的印象了。

3.会总结,在总结中提高效率

总结是对一个阶段自身实践活动的具体分析,能从这个过程中得到许多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实践中。

如针对本人所教的思想品德科目,七年级学生是活跃的,但想法却有些幼稚,不能切中要害,玩心比较重。在年度总结时,我把他们的特点都非常科学地进行了分析,制订了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教师要采用感性认识和理性指导相结合的方针,规范他们的言行。八年级同学开始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想法也逐步走向理性,有些学生思考问题比较全面,能初步体现辩证思维的能力,但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尚有欠缺。对于他们在进一步指导全面认识问题的同时,也需要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和时事,采用实践活动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经验。九年级学生相对来讲课业负担比较重,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因此,对于他们我们要适当放松要求,帮助他们缓解过度的压力,又能够以兴趣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厌倦学习;另外要多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有好的表现。

二、潜心研究,努力创造,打造优质课堂

对于优质课堂的培育,可以将生活带进课堂,把实践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努力达成优秀课堂的方式之一。

1.把生活带进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至理名言:“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课堂教学好比生活在家庭里,生活在邻里间,好比运动在运动场。”新课程提倡把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融入有限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在贴近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如在讲到“留守儿童最缺乏家庭保护”时,可利用“爸妈进城去打工,独留我们在家中,我们的成长靠谁管,外公”的三句半来引入,以此触动学生,并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采访。在谈到低俗的生活情趣的时候,我们可用家长的梦话来刺激学生,如家长在睡梦中大喊“碰!”惊醒熟睡中的孩子,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发生。

2.把实践作为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莎士比亚说:“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坏的主人。”培养良好的习惯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列举市场近期主要的菜价,并且为家里买一次菜。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学生述说买菜中的细节,总结买菜时的注意点。这堂课后,我发现孩子对买菜有些兴趣了。于是我鼓励他们养成星期天同父母一起购物的习惯,既能增长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参与了家庭生活,能更好地融入家庭,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培养家庭亲情。

3.把三课努力做优,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将学生带进丰富知识的殿堂,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学生会感觉学得充实,酣畅淋漓。

课前精心备课,细究课标,关注时政,不断整合更新知识,加以创新,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课堂内容的新颖性,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课中调动气氛,如利用幽默情境和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解读,使学生产生共鸣。

课后接收学生的反馈,可从教学内容、事例、环节等方面接受学生好的建议,并对学生感兴趣或有疑问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三、与时俱进,利用技术,打造技术课堂

制作幻灯片是现代教学中较为简单的软件,它能将知识点、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经过教师的整理组合,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较好形式。

课堂连接网络,将最新的资讯和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特别是与教学目标、内容有关联、具有现实意义的资源,通过引发学生思考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置课后网络对话平台、微博、论坛等,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学生普遍认为复杂的问题,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问题,在教师的主持下,都可进行有深度的探讨。

第6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发声喇叭上的乒乓球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妙的现象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你能让桌上的这些器材发出声音吗?请同学们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同时思考: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活动一]请小组同学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或身边的物体,尽可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并做好记录。每组同学思考讨论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然后选一名同学发言,汇报各组实验结果。

实验器材:小石块、钢尺、橡皮筋、鼓、三角铁、锣、小提琴、二胡等。

组织形式:每四位同学一组。

生1:两块小石块碰撞可以发出声音。结论是物体的碰撞可以产生声音。

生2:小提琴的弓和弦间的摩擦可以发声。结论是物体的摩擦可以产生声音。

生3:敲打鼓、三角铁、锣等乐器可以发声。结论是物体的敲打会产生声音。

生4:弹拨橡皮筋可以发声。结论是弹拨物体会产生声音。

学生实验后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碰撞、摩擦、弹拨、敲打等。

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赞同这种观点吗?

学生思考:①碰撞/摩擦/弹拨/敲打好以后,怎么还有声音呢?②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物体发声时与没有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

[探究活动二]再次碰撞/摩擦/弹拨/敲打物体,学生用手触摸发声物体并感知。

学生交流总结: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总结:碰撞、摩擦、弹拨等方式,都能引起物体的振动,从而发声。从本质上来说,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提出问题:我们说话时发出的声音,又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呢?(声带)我们怎样感知声带的振动?

学生活动:(朗读)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用手感受声带振动。

师:老师出示发声的音叉(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我们怎样感知音叉的振动?

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手有点麻的感觉。

师:我们能不能再设计一个实验让全班同学都能感知到音叉的振动?(同桌之间讨论并进一步设计实验)

生5: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学生上台演示)

生6:把振动的音叉靠近悬挂着的乒乓球,看会不会弹起来。

师:这个设计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

生7:还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先让静止的音叉碰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小球不会弹起来;再把振动的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看会不会弹起来。

[探究活动三]学生实验:一位同学静止拿着悬挂的乒乓球,另一位同学拿不振动的音叉和振动的音叉轻碰静止悬挂的乒乓球。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发声时物体的振动非常不明显,以至于我们观察不到。但是,这些物体同样也是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

多媒体展示:星球大战的短片。

提问:假如宇宙中真的发生了星球大战,激烈的枪战声,我们真的能听见吗?

演示实验:真空铃(用“220V,20W”交流电铃代替直流低功率电铃);发光二极管用于电铃工作指示灯;电铃下面垫海绵以减弱固体传声;用塑料钟罩代替玻璃钟罩;在塑料钟罩外涂抹密封泥;实验前在钟罩内点蚊香使抽气过程更为形象。

结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由情景图片进行声音的传播教学。

图片一(雷雨情景):雷声通过什么传入耳中?

结论:气体可以传声。

图片二(小儿垂钓图):能验证液体可以传声吗?

[探究活动四]将发声器放入水中,在悬浮过程中,能听到发声器通过水传出来的声音。

结论:液体可以传声。

图片三(图中小孩通过木棒听声):木棒真的可以让他听到机器声吗?

[探究活动五]制作土电话,并进行土电话游戏。

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总结:不论是气体、固体还是液体,都可以把声音传播出去,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媒介常简称为介质。

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开放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合作学习、实验探究、主动发展。

【教学分析】

1.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孩子认知活动的活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采用了4至5人一小组的探究形式,让学生从已经熟知的声音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声音的产生,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发生的,探究微小的振动如何感知,探究液体、固体是否能传播声音。活动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们个个探劲十足,全身心的投入,主体参与性极高。这样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巧妙设计兴趣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兴趣点:第一,教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引出课题;第二,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各类发声的物体,学生动手实验;第三,探究如何感知音叉等微小的振动时,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并动手。特别是当学生看到发声的音叉碰到乒乓球时,弹跳起来,学生既有兴趣学习,又得到了结论;第四,在探究声音是否由气体、液体和固体来传播时,既有情景图片进行声音传播教学,又有土电话游戏。课上师生合作,学生间积极讨论,在思维中发展个性,在交流中提高能力。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3.人人动手实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促进孩子学习,保持住这种内在力量,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中要创设使学生成功的条件和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准备了很多器材(如小提琴、二胡、发生器等),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出不同的声音,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让每个学生均能成功。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相互配合交流,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科学设计问题,猜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科学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例如,怎样感知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教师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办法多多,思维活跃,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发声时物体的振动非常不明显,以至于我们观察不到。但是,这些物体同样也是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的。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设计构想。这样,甚至是猜想,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问题反思】

1.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较多,再加上为了探究某个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器材,为此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自行准备,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好。但是本节课我是借班上课,器材是自己精心准备的,就给人以“学生跟着老师意志走”的感觉。

2.分组合作式教学是探究教学的较好模式,但每组人员的确定,可能还是以不超过4人为好,而现在的大班额必定会造成组数太多,教师照顾不周的问题。例如,探究任务的划分,可在小组长的分配下完成,但这必定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加以培养。组长的确定也可采取或固定或轮流担任的办法。

3.教学中的讨论越来越多,学生的发言热情很高,有时一个问题的提出,会有很多学生抢着回答,有时没完没了,一旦紧急刹车,又怕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终止又担心时间不够。因此,经常会出现为了研究某个课题,而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的情况,这样的课算不算好课?

在实行了新课程教学的今天,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怎样调节好课堂的气氛,什么内容才适合探究,探究的形式怎样最好,等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Lingling’s uncle told us not to worry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Unit 2,本课的课型是阅读和写作课,课文内容通过Sally浏览武陵源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的经历展开,体现了真实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陶冶情操,同时唤起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语言上体会间接引语的用法。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语言知识目标:

1、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① Tell sb to do sth/tell sb not to do sth.

② To find out what it was.

2、能正确使用下列单词:rock, soldier, area, wake, wake up,tent, view, top, path, plant, pull.

3、理解下列单词和词组:cable car, waterfall

语言技能目标:

① 能听懂描述旅游景点的文段;能抓住听力材料的中心和细节信息。

② 能根据题目预测文章内容,能读懂介绍旅游景点和旅游经历的文章;培

养学生预测上下文和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

③ 能根据所给事实性或描述性信息介绍武陵源国家风景区。

④ 能叙述自己的旅游经历。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发建设祖国的热情。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自由参与和创新,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学习经验,及时反思。

文化意识目标:

加深对我国自然风景区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1、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具体运用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es: reported questions and instructions.

2、 英文书信的如何开头和结尾How to start and finish a letter.

3、 如何来描述自己的旅游经历Try to write a favourite place.

我先采取图片导入的方式,通过引入新知识—阅读文章—模仿写作这三个主要步骤设计的听、说、读、写、练等一系列活动来突破教材重难点。在教学开始让学生以旧带新引入新知,通过对教材的了解感知新任务,并在教师用图片、录音等多种媒介的感官刺激下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和实践最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实现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例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三个学期的初中英语学习后,掌握了约词汇量1100个,短语和固定搭配180个。学生能够听懂简单故事的情节发展,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根据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理解大意,并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够模仿范例写文章。

三、教学策略

1、归纳和整理英语与汉语在书信书写格式上的差异。

2、给一段文章能判断是事实性还是描述性,体会这两种描述的优势。

四、说教学流程:

Step 1. Warming--up

1.Play a piece of music about Jinhua. Get the students to guess where I’m from and what my hobby is. After they get the right answers. Ask some easy questions, eg: (1) Have you ever been to Bailongqiao? (2) Is it a beautiful town? (3) Where else have you ever been? Then tell them my pen friend Sally likes travelling very much. She has traveled Beijing. Now she is in Wulingyuan.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音乐为引入和学习新课铺垫。

2. Brainstorming

We have known lots of beautiful sceneries in China. Such as Beihai Park, the west lake ,xianhua mountain etc. 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these sceneries try to describe them in English. Ask the Ss to use the learned words as much as possible, then write them down. See which group has the most words is the winner!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片、谈论图片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小组活动又增加了合作性和竞争性,在写词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适当增加一些新的词汇,如:rock\tent\top\path\plant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词汇,因此本活动的教学很有意义。

Step2. Reading

1. Pre-reading

Show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on PPT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they can. After that choose the right main idea for each paragraph.

设计意图:通过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Listening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two parts. Listen to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answer four easy questions. (1) Where is it? (2) How large is it? (3) What is there to see? (4) What’s it famous for?

Next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check five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1)Sally heard a loud noise when she was Sleeping.(T);(2)When the bear saw us, it went back into the forest.(F);(3)Sally took a cable car up Mount Tianzi.(T);(4).Dongting Lake is the largest fresh water lake. (F);(5).Form the top, they had a wonderful view of the lakes and forests. (F)

设计意图:由于课文内容长,将课文分为两部分来听,让全班同学听第一段的录音后回答问题,然后听后面两段,再完成精心设计的True or False问题.这样缓解学生听的难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

3.While-reading

分组仔细阅读。完成书本活动2、4、5的问题。

将全班同学分成6小组,专家组每组抽取一段课文的阅读材料,进行仔细阅读。而挑战组则让学生自己编写问题和答案,问题的设计要源于课文,同时也要高于课文,每组以能准确答和问为基准得分。(如果学生基础好的话,可以增加课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教师可先设计好若干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补充。)

Para2,Questions:

1. how can we say “ as if ”in English?

2. What things worried her on that night?

3. Where can you stay?

4. 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Para3,Questions:

1. what’s the meaning of “A cable car”

2. why did Lingling’s uncle tell Sally not to touch a plant?

3. Was she happy with her trip up Mount Tianzi? Why?

4. What other dangers were there during her visit?

5. What did she see and do on Mount Tianzi?

设计意图:本活动所设计的问题有些不是在原文中的现成答案,而是需要读者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得出来的,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既要重视语言输入也要重视语言输出。在完成活动时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

3. Retelling

Using the given information about 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in part6.

设计意图:本活动所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并用课文所提供的information将课文内容进行复述。

Step 4 Discussion

Ask the students “Is it right to pull a leaf off a plant?” Then discuss what we should do and what we shouldn’t do when we are visiting a place of interest.

After they finish discussing, show them some guide’s tips and tell them we should get on well with the nature.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将课文内容进行深化,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Step 5 Writing

As we know, Jinhua is a beautiful city. There are a lot of places of interest. Now let’s introduce it to my pen friend Sally, because she wants to visit jinhua this summer holiday.

Eg: Hello! Everybody ! Today we’ll introduce _________to you . It is in _____.

As travellers, you can ______,but you can’t __________________.

I think you’ll have a good time here ! Welcome to 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和热爱家乡。

Step 6 homework

A / An ________ trip

(exciting / interesting / wonderful / unhappy / sad unforgetable )

(How did you go there ? Whom did you go with? What did you do there? How did you feel there ?)

五、教学反思和启示

1、在阅读问题设计时分三大类(由最简单的直接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True or False Questions到较容易回答的wh-Questions延伸到挑战性的问题),能够兼顾到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层面,让每位学生都有积极发言的机会;

2、Discussion步骤的设计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敢于也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达到了在使用中学习英语的目地;

3、写作步骤的设计注重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通过课文的复述和在旅游中注意事项的讨论,自然的过渡到对家乡金华的介绍,能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看到家乡的美;

4、在导入设计时显的较为仓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开始时课堂稍显沉闷;

第8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初级中学 朱春蕾

【摘 要】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应是打动学生心灵,触动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文章从引进生活、关注社会、实践体验三个方面,例谈打造具有生活味、开放味、探究味的“三味”课堂。

关键词 引进生活;关注社会;实践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25-02

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一堂有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思品课应具有生活味、开放味和探究味。笔者就此话题选取三个教学片段,就思品课的“三味”课堂进行了探讨。

一、引进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味

【片段描述】执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会休闲”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感知休闲、我的休闲、辨别休闲、学会休闲”四个教学环节。其中,第二、第三个环节设计如下:

第二环节“我的休闲”:教师把学生带来的生活照制作成PPT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分别回答照片反映的是何种休闲方式,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了。然后,教师通过PPT呈现出平时看书、养花、旅游、徒步、户外露营、学做糕点、参观等休闲方式,让学生了解教师的休闲方式。

第三环节是“辨别休闲”:教师把生活中人们的各种休闲方式如打篮球、搓麻将、睡大觉、逛街购物、打网游、看电影、胡吃海喝、网购等以图片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判断是否赞成这种休闲方式,并说明理由。

【片段点评】“学会休闲”这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休闲的功效,认识休闲的重要性和生活中多种有益的休闲活动,初步树立积极、健康、科学的休闲意识,学会科学、合理、有度地休闲,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把学生生活中的休闲活动引入课堂,又把自己的休闲生活展示给学生,还把生活中人们形形的休闲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辨析,教学资源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欲罢不能,在辨析中得出本节课的结论——科学、合理、有度地选择休闲方式,教学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性质要求淡化知识传授和记诵,突出其德育性,要实现有效的品德教育,我们必须以生活为本源,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相融合,避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洞说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因此,我们应把学生的生活和课堂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使所学内容渗透到学生生活中,让课堂更具生活味,进而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

二、关注社会,让课堂更具开放味

【片段描述】在执教苏教版九年级“学会行使监督权”一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分组观察生活的社区,把发现的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做好记录。上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有责任关心社会发展,大家在课前观察并记录了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请大家把你们所在小组发现的问题通过12345政府热线向有关部门反映,督促其及时解决,行使好你们的建议权和监督权吧。

各小组代表分别走上讲台,通过电话向政府反映问题,有的询问校门口电子摄像头坏了,何时能修好?有的反映校门东侧桥头,乱设摊位的现象有所抬头,影响了居民出行,还容易造成堵车。还有的提出校门口的水泥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让人叫苦不迭,何时派人来整修……

当学生们听到电话另一头接线员热情地询问,并明确告知对所反映的问题已做好登记记录,并很快会与相关部门联系,会尽快处理时,教室里流淌着满满的兴奋、激动与惊喜之情。

【片段点评】这堂课的内容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看书、划书、提问、找答案、做题巩固,给学生留下的是枯燥、乏味、无趣的印象。“增强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懂得正确行使公民监督权利的基本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备课时下了很大功夫,课前先布置学生了解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亲身实践,学生体会到当主人的感觉。课后,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有些知识,光凭老师说没有亲眼见过,令人难以相信,今天的思品课上,我们亲身实践了,印象深刻,难以忘记,原来,政治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

社会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是一所具有强大教育力量的学校,蕴藏着无尽的教育资源,我们应把教材、学生、社会三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感知、反思、探究发现的社会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尝试从不同的社会现象中品尝各种滋味。因此,我们应合理地开放教学时空,让40分钟的课堂向课前、课后延伸,让教室向家庭、社会拓展,让课堂开放起来,只有这样,学生在学科的引领下思想才会慢慢理性,人生态度才会积极,社会责任感才会不断增强。

三、实践体验,让课堂散发探究味

【片段描述】执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磨砺坚强的意志”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磨砺意志需从小事做起,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师:一个人一旦确立了一个目标,就要坚持到底,具有这样的品质,你就能在这个世界上做成任何事情。接下来,我们来一次意志大比拼活动,测一测谁能坚持到最后。

教师示范游戏动作:立正,两手前平举,两脚脚跟抬起,脚尖着地。在播放背景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同时,师生一起做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有学生坚持不下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学生了。

游戏结束后,请学生回答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学生纷纷回答:手酸,脚累。教师又请最后一个坐下的学生:“是什么支持着你坚持到了最后?”学生回答:“一定要赢到最后,不断告诫自己,要坚持下去。”

教师小结:当我们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去克服困难时,内心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这就是意志。任何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都不是天生的,坚强意志更需要我们在生活小事中磨炼。

【片段点评】本课的落脚点是要让学生把磨砺意志的方法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教师通过“意志大比拼”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游戏,体验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真切地感受到磨砺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使教学既不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传播上,又防止了高深理论的无效灌输,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不仅学得愉快,还实现了对知识的认同,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离开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积极探究,思想品德教育就会变成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就会塑造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探究的需要,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他们在体验和探究中,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一致的,这一思想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并且投入于实践——即“做”,使学生从单调、枯燥的理论学习转变为积极投入于体验探究中,从而获得最生动持久的发展。

第9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合作;创设;小组活动;反思;评价

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和加深,同步的课堂教学节奏无法照顾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有部分学生甚至对学英语完全失去了信心,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它在强调完成学习内容的同时,培养小组成员个人的合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英语素质,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对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现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建立合作小组

刚接手初一(1)、初一(2)两个班的时候,考虑到班级教室的空间位置和学生的情况,我把两个班的学生分成6人一组,三人一排,每个小组优等生1人,中层生3人,后进生2人,由性别、成绩、能力有差异的学生组成,这样组成的学习小组有层次感和互补性。每一组内培养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要及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在小组互助学习中,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积极的相互合作关系,每个人的价值都是在小组合作中得以体现,学生在小组学习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集体的伟大力量;用心去感悟小组合作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和自信。随着学生成功机会的加大,自尊心和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二、确定小组评价机制

当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取得了进步或达到了共同的目标时,优胜组内的每位成员便可得到同样的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如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出一期介绍该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的黑板报,或奖励课外英语书籍等。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测试后,我给每个小组计算得分,优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的做法是:先根据考试情况设定奖励分数:成绩满分者个人为小组加5分,第一名者为小组加4分,考上95分以上者为小组加3分,90分以上者为小组加2分,85分以上者为小组加1分,成绩退步者视情况适当扣分;另外根据每个学生平时英语水平给他定一个目标分,如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他的目标分数可以定为80分,如果他测验的分数是85分,那么他就能为本小组加5分,然后将组内小组成员的奖励分、达标分数和进退步分相加减,最后得出的成绩公布。制定课堂表现分,根据小组成员回答问题的次数和准确率奖励适当的分数。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促进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落后的学生,从而增强小组的竞争实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中段考试之后,建议要进行小组重新组合,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

三、创设小组合作,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

1.丰富小组合作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课堂小组活动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活动方式之一。新编教科书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的活动,如:信息交流、猜谜、扮演角色、做游戏等活动。运用小组演示法,设计情景,让组员按角色扮演其中的人物。在小组共同讨论作出完整的演示方案后,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第三课时,我让每一个小组合作设计几套颜色搭配不同的衣物,并把它们裁剪下来,放在桌面上(带真实衣物不方便,且容易构成学生攀比心理,合作设计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增强学生小组内部的凝聚力),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易,在这过程中要求运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A skirt, please.

What about this yellow one?Yes, it’s nice.(No, I’d like the white one.)How much is it?It’s fifty yuan. Ok, I’ll take it.(Oh, can it be cheaper?)等句型,活动结束后,我及时表扬交易最成功的小组,给予奖励适当的分数。又如学习七年级上册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Section B 3 a后,每个小组变成了一个个有个性的乐队,学生通过合作设计a music party的海报,他们要在讲台上展示自己小组乐队的风采,乐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用英语介绍自己,说出自己的才能,还要用热情的语言邀请其他组的同学参加。其中有一组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把吉他、小提琴等乐器搬回教室,边弹边唱,让所有的学生犹如参加音乐派对一样开心。各小组在设计构思,编造对话中,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他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来完成任务,解除了学习知识的焦虑心理,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人人参与的热情。

八年级下册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学习宾语从句,在学习完第三课时后,我设计了一个“Telephone Calls”的小组活动,每个小组中的第一个组员必须将老师给他的宾语从句记住,并传给第二个组员,第二个组员接着往下传,最后一个组员将他听到的句子写到黑板上,这一活动不但要求句子准确而且要求速度快,这就需要各个组员的默契配合与专注,获得前五名的小组在课堂纪律表现分上加适当的分数,学生都积极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避免有的小组成员作弊,每一个组员在说完后,必须坐回原位置,如有发现作弊者,倒扣该组适当的分数)。

2.开展小组探索与创造,变被动学习为创造性的主动学习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增加学生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发现每个人的长处,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三四分钟的时间让学生act out,或是上节课所学的对话、文章,或是自编的一个故事,或是众所周知的经典故事,我把自交给学生。具体做法是:课前我以抽签的方式确定在下次要表演的小组,学生很重视这种机会,课余他们积极主动地找材料、编对话,一些胆小或基础较落后的组员也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积极参与,主动进行多次的练习,把属于自己的角色认真准备好。慢慢地我发现学生交流的句型由短到长、由简到繁,内容也一次比一次丰富、精彩。更有趣的是他们会在act out时或戴上头饰或配上动作,惟妙惟肖。小组成员把经典国外故事“灰姑娘”“丑小鸭”“小红帽”等和国内的历史故事“武松打虎”“荆轲刺秦王”“曹操快走华容道”等进行改编和演绎,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获得了其他组的阵阵掌声。可以说act out是学生旧知识得以巩固,新知识得以呈现的最佳舞台,更是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大好机会,它能充分调动每一个组员的学习创造性和主动性。

四、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反思

1.小组自评

近两年的教学尝试,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建立“小组合作互助”进行教学的魅力,我定期让小组成员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并反省在小组活动中,哪些组员活动是积极的,哪些是被动消极的,哪些活动可继续或需要改进,以确保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在下课后我会给小组足够的时间让其进行讨论,并由小组长负责填写评价表,内容包括:我们组做得好的三个方面和我们组需要提高的三个方面。

2.组员互评

由于小组活动成果是以小组汇报或小组总分的成绩进行展示的,很难看出其成员个人的贡献。因此,在活动评价时,教师也只会注重对小组结果进行评价,而忽略对个人作出的评价。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设计了组员互相评价表以满足小组成员内在“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内容包括:(1)我能否积极完成角色任务;(2)我是否用英语来进行表达;(3)我有无专注听取他人的发言;(4)我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经过“小组合作互助”教学实践,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在英语方面不但学习兴趣浓厚,学生集体主义感强烈,而且在每次大考中跟其他12个班在各个率的比较都有突出的表现,现拿初一第一学期的中段考试的成绩和初二最近一次月考的成绩进行比较:

经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运用“小组合作互助”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的甜头,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目标驱动下,主动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克服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差异大给教学带来的困难,有助于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从而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