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旅游一体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为推动经济带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广东、广西经济一体化,探索我国跨省区流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模式,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达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为广西经济发展打开新的篇章。桂林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延伸区,更作为享誉全球的国际旅游胜地,肩负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任,最好的经济增长点,就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旅游,打造全新的、智慧的旅游模式,推动珠江-西江旅游经济发展。
一、智慧旅游的界定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王辉、金涛等人(2012)定义:智慧旅游,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等信通过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借助智能终端设备,获取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让人们能够据此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等效果。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海量的旅游信息集中起来,通过云服务终端,为游客、管理者等提供旅游相关服务。因此,智慧旅游模式可概括为“一心、两端、三网”,即云计算中心;旅游信息服务端、使用端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网络。
国家旅游局将“智慧旅游”写入了“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并对“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进行部署。自2010年起,北京、南京、苏州等城市率先掀起了“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浪潮,开始建设“智慧旅游”项目。旅游产业信息化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旅游产业与信息产化高度融合,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优秀旅游城市加入到发展智慧旅游建设的队伍中。
(二)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
2013年8月,桂林市入选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根据《“智慧桂林”总体规划》要求,桂林市以智慧旅游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城市旅游智慧化发展的新模式,加快桂林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桂林打造成广西首座智慧旅游城市,从而提高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的核心竞争力。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胜地,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据《广西统计年鉴2011-2015》统计(表1),2010年至2014年间,桂林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收入有较大增长。
据桂林市假日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国庆黄金周,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87万人次,同比增长11.56%,实现旅游收入17.03亿元,同比增长15.69%。要想打造桂林旅游专属名片,首先要将“智慧旅游”摆在核心地位。这不仅要求将旅游在数量上进行提升,更要求在质量上突破成效,借助物联网与信息化平台,推进旅游智能化建设。
本文首先建立“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对桂林智慧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桂林旅游智慧化程度,打造新型智慧旅游城市。
二、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
(一)智慧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传统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丛艳国、冯志坚(2004)深圳塘朗山为例,用层次分析法对郊野公园的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制订了由旅游资源、区域条件、区位特征3个方面组成的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资源的整治与开发提出建议。王丽(2014)从旅游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建立了硬竞争力、软竞争力2个方面组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
关于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张凌云(2012)提出了建立在资源配置层、数据采集层、业务应用层、客户感知层四层模型之上的智慧旅游评价体系。刘利宁(2013)从智慧旅游硬件支撑指标体系、智慧旅游综合应用系统指标体系、智慧旅游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三个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涵盖面广的智慧旅游评价体系。王恩旭(2014)构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硬件支撑、环境支撑五个方面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模型。
本文主要对张凌云及刘利宁提出的评价指标进行整合,提出从资源配置、旅游服务、客户感知三个方面入手,细分为七个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以下智慧旅游评价指标模型(表2)。
(二)指标解读与桂林智慧旅游现状分析
根据智慧旅游指标体系,对桂林智慧旅游现状分析如下。
1.旅游资源数字化:2014年为“桂林智慧旅游年”,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结合旅游业发展方向及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建立了旅游公共信息平台、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系列举措。通过传感器及通信技术,实现城市及景区全方位监测,具体的,全市旅游景区“天眼”系统全面启动,通过“天眼”,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实时监测景区的人流、车流,为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导游服务;为了推M景区智能化建设,发起了“壹旅游”项目,并于广西首个“智慧旅游”试点景区桂林王城・独秀峰景区进行四维航拍;对桂林象鼻山、阳朔西街等10个知名景区景点全面覆盖4G网络,并在中山路、两江四湖景区等区域铺设了超过1万个WIFI设备点,供游客免费试用。据统计,201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来自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的旅游预订量占近80%,相比去年黄金周,手机客户端的预订人数增长数倍。
2.旅游交通智能化:桂林交通部门对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及设备进行升级,应用GPS、LBS等导航地图技术,对桂林市区及各大景点路段进行智能化监控,对车辆行驶信息进行追踪,为车辆提供导航服务,提供自驾安全保障;完善了智能公交系统,推出桂林移动掌上公交应用,全国无线城市用户,可通过无线城市客户端使用掌上公交业务查询桂林市公交车运行情况,获取市内公交到达各景区路线、实时位置,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推进城际交通一体化,随着衡柳高铁和贵广高铁相继建成,桂林实现“一城九站”格局,拥有桂林站、桂林西站、桂林北站等9个火车站,不少旅游景点与高铁车站直接衔接,并形成南宁、贵阳、广州、长沙等省会城市三小时城市圈。
3.旅游酒店智慧化:桂林已吸引了喜来登、香格里拉、维也纳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入驻,以及Club Med、乐满地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度假世界,集养生、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为不同旅客带来不同的居住体验。 除连锁品牌精品酒店外,桂林民宿业发展迅速,信息化水平高,阳朔的酒店及民居旅馆网上预订功能基本实现全覆盖,一批个性化民居旅馆和特色精品酒店通过网络营销形成稳定客户群,为中国民宿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万达更是以240亿元投建桂林万达城,结合商业地产和旅游文化产业,涵盖了购物中心、主题公园、度假酒店等多元化项目,带动桂林旅游与文化、商业产业相融合,打造智慧桂林旅游新模式。
4.旅游管理智慧化:为了实现旅游管理规范化,完善管理体系,设立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专门负责桂林智慧旅游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各项目的顺利开展,整合全市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公共服务等公共资源,并与政府、旅行社合作开发线上导游服务平台;为提高桂林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统计工作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旅游统计数据质量,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活动,培养数据智能化处理人才,掌握旅游数据进行统筹;并对景点娱乐项目、票务部门进行规范,防止行业间恶意竞争,促进桂林旅游行业平稳有序的发展。
5.旅游信息智慧化: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桂林旅游综合数据中心和桂林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能终端体系,在全市推广运用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各大景点均在互联网上设立了门户网站,并及时有效信息,便于游客了解景点实时动态,并推出“桂林旅游”微信平台和“桂林随身游”APP,加快推动了旅游线上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等服务。
6.旅游购物智慧化:桂林旅游发展改革委积极与阿里、携程等国内知名电商缔结战略合作关系,推出网上订票等服务,在景区内也可直接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餐饮、住宿等消费的支付。尤其是桂林旅游与阿里旅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阿里旅行强大的线上平台和品牌影响力,建立“淘宝网桂林旅游官方旗舰店”、“码上游”等桂林旅游应用系统,构建先游玩后付款的信用旅游体系,开创全新的旅游模式,并成为与阿里旅行开展“未来景区”城市战略合作的首个国内城市,将为桂林所有景区提供信用游、扫码支付、地图导览等“未来景区”全线产品,助推桂林“智慧旅游”升级。
7.景区体验个性化:在第五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桂林市旅游局在旅博会展厅内设桂林智慧旅游馆,全面展示桂林旅游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态势,到场市民及游客亲身体验各种智慧旅游项目。为了使更多游客拥有线上体验,在桂林火车站设置了“桂林旅游高铁服务站”,游客可在站内体验“网上游桂林”:通过运用先进的3D虚拟旅游展示、智能旅游终端等技术手段,提供吃、喝、玩、乐及风景名胜等实时、互动旅游资讯。并积极引导、支持旅游景区、酒店旅馆类旅游企业与携程网等知名旅游网站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合作,推出各类应季旅游、主题旅游和自助旅游产品,安排个性化旅程。
三、桂林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打造桂林智慧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配置:桂林作为世界旅游胜地,流动人口多,相对陈旧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逐渐恶化的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人口扩张和过度集中带来的压力,城市及景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较低,尤其市区通往阳朔的桂阳公路正在紧张施工阶段,造成交通拥堵,给市民游客带来极大不便。加上信息化水平的落后,新兴技术仍在探索与试行阶段,农村和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率低,存在大量移动盲区,影响智慧城市进程。
2.旅游服务:由于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运用领域仅限于个别先进企业,尤其在管理、医疗等部门间,试点少,普及率低,不能运用智慧设施与旅游相结合。除此之外,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大多由各部门自行建立,系统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因此,对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往往不够全面和准确,政府也无法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指挥各部门协作。
3.客户感知:虽然在现在的旅游活动中,线上交易已成为主流,但是,对于选择团队游的游客来说,旅游线路仍以低端观光游为主,无法满足每个游客的需要,用户体验较差;而对于选择自由行的游客来说,线上旅游信息、商品、服务过度泛滥,没有健全的体系约束,整体缺乏规范化与标准化。
四、桂林智慧旅游对策与建议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的建成将惠及政府、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等多个主体,针对桂林旅游发展现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合作机制:桂林旅游局应加强与城市实施部门的沟通协调,增加信息设备资金投入,升级基础设施系统,增加信息设施覆盖率,增强城市精准化运行管理;积极与企业合作,引导桂林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智慧旅游的专项技术研发,鼓励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开展智慧旅游服务革新;为景区提供智能服务、数据能力、营销平台等整体方案,实现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借助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便利,加强与周边城市互联互动,实现跨省交通一卡通;旅游部门要与信息技术研发机构以及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智慧旅游体验基地,开展智慧旅游课题研究,进行智慧旅游技术研发,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推广智慧旅游理念。
2.旅游服务改革,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在政府统筹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产业,转变服务行业发展方式;加快物联网产业建设,结合新兴产业资源,提升物联网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云计算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将云计算用于旅游服务行业,扩大云计算的运用范围;加强大数据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数据挖掘分析为中心的商业智能新模式,推动大数据产业链协同发展;要打破行业壁垒,以智慧旅游为契机,实现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资源共享,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拓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业态。
作为国家住建部和山东省确定的智慧城市“双试点”城市,威海市近年来积极把握政策机遇,相继实施了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等5项国家试点,调动市民、企业、政府三个主体,大胆先行先试,在提升城市治理、服务社会便民惠民、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智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可复制的“威海模式”:多元化投资方式、发挥企业支撑作用、统筹一体化建设。
就在9月8日举行的国家智慧城市案例调研座谈会上,国家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人表示,威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模式,各地要借鉴威海做法,提高城市发展的智慧化水平。
城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在2014年,威海市就着力推进智慧威海市域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城建档案、智慧水务、智慧供电、智慧燃气等领域的建设。根据《中困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显示,威海在线政府能力列地级市第l6位。同时威海也率先成为国家首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建设试点示范地区。目前,威海的城市治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是整合部门资源,实现电子政务。威海共投资1550万元建成电子政务云,铺设98条光纤链路,整合迁移了,市直部门机房和服务器设施150多台套。日前已实现200多个部门使用统一技术平台、统一运算存储、统一内外网络、统一互联网出口、统一安全防护、统一运行维护。
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威海己建成监控探头84万台,联网1.07万台,探头平均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4.5台。去年通过该系统破获刑事案件654起,协助处理群体和突发事件31起、交通事故3106起,服务政府2807次,服务民生5684次。
三是运用智慧手段管理交通。威海建成智能管控平台和8个应用系统,整合和实时监控路况事件天气等情况,自动识别重点车辆并报警,每5分钟重点路口路段信息,中心城区工作日早、晚高峰路网平均车速同比分别提高17.57%、13.99%,早、晚高峰路网平均延误同比分别下降16.76%、16.Ol%,路网平均拥堵时间下降17.78%。系统每年可为Hj户节省出行时间7016.5万小时,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平均量化效益为28.83亿元。
四是建立智慧城建档案。威海建成含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城建档案归档系统、勘察现场数据采集和建设项日流程数据采集系统。覆盖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等6大类、共计13994公里管线数据,已有联网用户24家,累计点击查询6万多次。目前已挂接73个工程的967卷档案,共计96G数据。
五是实现智慧水务、供电、供热管理。建成供水管线数字化平台和供排水调度指挥系统,与热电、通信、燃气等管线实现信息共享,提供现场数据实时采集、自动报警、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建成智能供电平台,131万客户实现用电信息自动采集和电费自动核算;开展光伏储能微网、光导照明、节能路灯、智能用电控制、充电桩、居民家庭能效服务六位一体智能供电服务。建成智慧供热管理平台,全市完成改造安装楼道智能电动调节阀12880个,安装户内温控阀33万个,服务用户30万户,供热机组效率提高35%,节能27.6%,年实现利税7148万元,实现供热计量数字化、节能控制智能化、用热自主化和政府监督网格化。
服务社会便民惠民同步
信息如何惠民对专家和业内人士并不陌生,但对普通市民和基层而言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威海通过最新的移动互联技术和最为传统的语音通信技术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实惠和便捷。
一是建立威海市民网。该平台以市民对政务和公共信息消费为核心,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采用云服务方式聚合政务、公共和便民服务资源,通过PC、手机、平板、数字电视等多渠道融合服务体系,采用市民个人主页主动推送个性化的信息产品和消费内容。平台采用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以“我”为中心,包含三大板块。“我的声音”含微观、咨询、调查;“我的空间”含我的信息、我的足迹、我的资料库;“我的服务”包括账单、教育、就业、社保、住房、行车、医疗、出行、旅游、居家养老等众多服务主题。截至2014年底,市民网己上线1263项服务,其中办事类538项,资讯类725项。到今年年底,该平台可提供服务1519项,政务类650项、公共类133项、便民类736项。市民实现了从一个窗口办事到一个终端办事的升华,访问量已突破150万次。
二是建立威海12349居家服务呼叫中心。该中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办,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模式,整合公共、公益及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家政、养老、医疗、维修、人才招聘、法律、生活百事等10大类100多项公共、公益和有偿服务资源,通过语音服务模式,向居民提供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社会化服务。同时,该中心对市民不收取服务费,且市民还可免费得到一部终端,只要户籍和居住地均在平台覆盖区域,且申请者是6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将由政府给予10元话费补贴。去年,该中心呼叫总量达45.55万次,入网居民24.57万人,加盟服务企业3079家,上门服务4.45万次,救助240人,居民满意率达99%。
三是建立公共服务云平台。作为智慧威海建设的核心,目前平台己覆盖威海公共服务所有领域及所有客户群体,该平台投资2344万元配备各类软硬件130多台套,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旅游,以及供水、供电、城建档案等20多个公共服务系统己入驻。
四是搭建智慧公交平台。目前完成智能调度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覆盖95%营运线路和86%营运车辆,实现智能调度运行、GPS定位和自动语音报站,并通过手机、PC、数字电视为市民提供车次、位置、到站、导换乘查询和最优路线、到站提醒等智能化服务。同时在市区新增电子站牌138套,实现公交枢纽电子站牌和视频监控全覆盖。如今,全市公共交通吸引力明显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1%。
五是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按照区街道一社区网格4级管理,把72个城市社区划分为412个网格自助式健康小屋,为5万多名市民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根据楼宇图,对网格内人口、家庭、疾病、签约服务人群、重点服务人群等一目了然。并依托有线电视,成功搭建三大信息平台,实现了政企民全面互动,已在20个小区示范推广应用。
智慧业态正快速崛起
一直以来,威海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市信息产业及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威海还被列为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目前,威海更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在领导、政策、资金等各方面都给予充分支持。
一是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在4A以上景区普及电子导游、多媒体查询应用,在热点地区设置自助终端60台,整合行业管理及300多家旅游企业信息资源,在8个重点景区实现了语音导游、景点导览和电子票务应用,通过二维码、微信等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
二是建设山东省智慧产业园区试点。园区内有省光纤传感重点实验室、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中心33个、院士工作站4个,去年重点物联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1 3亿元。去年全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007亿元,软件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17%。
三是开展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基于部分政府开放数据和市民网信息资源,整合政务、公共和互联网数据,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之间大数据互助共享协作体制,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大数据创新体系,营造大数据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创业氛围。
从反映信息消费的指标来看,2014年威海信息消费规模、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四项指标的人均值,分别高出全国人均的1.07倍、2.34倍、1.68倍和1.24倍;同时据阿里公布的中国城市电商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威海位列第50位,较经济总量百强城市的68位,提升了18位,说明信息消费已成为威海经济的有力拉动者。今年6月,中韩白贸协定正式签署,威海与仁川被选定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截至2015年9月,中韩海运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海关共验放跨境电商清单95477票、出口总值突破4000万元。
“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意义,除了服务社会便民惠民,也在于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而通过上述数据来看,威海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发挥着作用。”北京大学博士后汪碧刚表示。
智慧城市“威海模式”值得推广
从山东省智慧城市的试点市实践来看,资金、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建设推进过程中的主要“拦路虎”。而威海在智慧城市建设时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首先,重视顶层设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威海市在2007年就制定市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八年来,威海信息化项目都必须根据全市信息化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后才能立项。未通过论证则不能立项,通过论证,如不承诺信息共享或向社会提供服务,也不会得到批准,这就如同城市规划一样从顶层为智慧威海建设把住关。
同时,威海投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政府投资既有市级也有县区级,社会投资既有国企也有民企,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政府通过PPP购买信息服务,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服务区别对待,政府将财政从配合调整为主管,这就从机构和管理上解决了财政资金落地问题。三年米,政府和国企1元投入,带动了民企、私企和运营商9元投入。在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同时,也提高了项目建设运维的实效性。
而在破解专业人才不足的难题上,威海则坚持“由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一理念,充分发挥企业的支撑作用。作为一家正由传统IT制造业向“互联网+”转型的企业,北洋电气集团于2012年参与智慧威海建设,业务覆盖云计算中心及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减轻了政府运营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建设实效。
二是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智慧城市合作,注重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北洋电气集团与神州数码合作推出市民网,威高联合北洋集团与大连华信合作进军智慧医疗领域;在国际上,威海与新加坡IDA集团就智慧港口进行合作,哈工大(威海)与意大利帕维亚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以智慧威海应用为切入点展开深入合作。
三是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布局,逐步推开,形成统筹一体化发展格局。作为国家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市,在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大发展格局之下,威海从2014年起全力推进智慧威海市域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现代信息网络,全力推进“宽带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整合利用威海云计算中心资源在全市推广服务。在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市域一体化建设时,推进市民网服务扩展到全市域,智慧交通服务扩展到高区、经区、临港区、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以及全市国省道区域,智慧旅游服务覆盖全市星级景区,为游客提供智慧旅游体验。
关键词:智能;酒店;信息化
一、前言
2013年,国家旅游局了《饭店智能化建设与服务指南》,其第一次正式定义了智能饭店的含义及范围,详细规定了智能饭店涉及的智慧管理、智慧营销和智慧服务三方面内容,确定了智能饭店应在信息化带动下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发展思路。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和软件定义网络、宽带无线等信息通信新技术(以下简称新技术)快速兴起,导致了酒店行业营销及经营方式出现颠覆性转变,如何在酒店服务行业应用信息数据,积极推进智能酒店发展,密切跟踪新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智能化技术在酒店行业的大范围应用已成为酒店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智能酒店研究回顾
如今旅游休闲化、深度化和智能化发展随着智能酒店概念的引入,酒店业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人性化、个性化、自主化的特点,随着信息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更新,迫使酒店业管理模式逐渐趋向智慧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程善兰通过研究大数据时代的苏州酒店行业发展状况,认为尽管苏州市酒店行业的信息智能化程度整体较好,但酒店行业数据的使用和处理仍然存在不足,数据挖掘的深度仍需提高,酒店未来建设的整体规划仍需完善。
李臻、朱进通过分析智慧酒店的概念、内涵及关键技术,认为智慧酒店区别于单独的信息平台与工程的核心技术,智能酒店应是先进信息集成的产物,这些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无线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甚至人工智能等众多技术的集成。
马关生,刘越从资源层、能力层和智能层三个角度研究了智慧管理的内容,从方法体系和理论系统两个方面研究了饭店智慧管理的内容体系,明确了智慧管理的实施原则。
三、酒店智能的创新性研究
1.智能酒店特点
酒店信息化技术能推动智能酒店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具备泛在、柔性、智能、互动、安全等特征,有助于全面支撑服务与信息的交互,提升客户信息运行调控、信息交易、用户服务和数据价值利用水平,有力推动酒店行业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和开放互动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提升。
酒店信息化急速推动智能酒店方式变革。以自媒体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兴起,自媒体平台作为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点,已经成为智能酒店创新发展的基础平台,将直接推动广泛互联的酒店生产方式变革,催生酒店新技术和新业态,引领服务业务创新和价值创造。
酒店信息化推动智能酒店运营模式创新。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已成为各行业业务创新的发展动力,直接催生新的运营和商业模式。新技术应用有助于贯通入住、服务、评价、推广四个环节,构建酒店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专业互联互通和服务流、业务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推动智能酒店管理模式创新,业务处理互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战略决策科学化水平。
2.智能酒店信息构建模式研究
(1)智能酒店信息平台关联分析
突破状态感知及实时传输同步技术,提升酒店信息智能化水平。在新一代智能终端、客户信息交互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实现酒店客户信息智能化重点突破,推动酒店营销数据应用方式转变。突破多业务承载技术,推进酒店数据挖掘智能化水平。在酒店客户信息采集、酒店资源数据信息一体化和智能评价服务等三个方面,实现智能酒店数据挖掘突破,推动酒店服务一体化业务流程优化及管理模式创新。突破多源异构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实现酒店多样数据协调优化发展。在分布式单体酒店与酒店联盟、酒店符合和需求侧管理及需求响应和服务新业态等四个方面,实现酒店资源协调优化重点突破,推动集团化酒店消费方式转变。突破网络自愈及服务控制云应用技术,提高酒店实时调度控制与智能决策水平。在酒店决策与分层分布控制、安全稳定控制智能协调防御和调控一体化等三个方面,实现客户信息智能调度控制重点突破,提高实时调度控制与智能决策水平。
(2)智能酒店信息平台构成要素
大数据:酒店信息系统的大数据主要围绕酒店客户、生产、经营及售后评价进行采集及整理。主要应涵盖酒店数据采集整合、海量存储、在线计算、分析挖掘、平台服务、配置管理、安全防护等大数据,同时应完成酒店数据平台支撑的结构化及非结构化及数据安全存储的实现,实现酒店数据分级管理及数据挖掘关键数据挖掘。
云计算:酒店信息系统中的云计算就是构建新一代移动终端、酒店服务资源配调一体化和酒店运营资源配调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和安全架构,依托智能数据信息分析与复杂应用处理的软硬件应用实现酒店资源、设备设施、单体及对岸分布式存储、关键数据库、虚拟化及信息中间件等海量计算数据的应用,最终实现多任务资源调度、跨地域资源调度及酒店应用服务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通信与网络:重点开展物联网、移动互联、软件定义网络和宽带无线等设备设施的建设与开发。智能酒店的大数据及云计算的应用与实践主要依托信息通信与网络构建的实现,通过完成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互联网技术体系的建设,完成互联网、物联网、无线通信与智能移动终端交互项链的应用,实现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与酒店信息数据系统互联,完成酒店服务信息的可穿戴技术在智能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同时配合酒店信息云计算的应用,实现酒店应用定制化安全移动作业终端技术的研发与试点应用。同时在满足大数据采集的实现,可以实现酒店客户信息的射频身份识别、信息回传及通信信息传输的实现,为云计算功能的实现提供支撑基础。
四、结论
根据以上智能酒店构成要素分析,在信息应用不断深化的趋势下,酒店服务行业只有不断引入创新元素,通过改进运营生产要素进而实现酒店资源应用效率的提升,实现智能酒店服务、资源及营销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解决酒店服务行业信息应用的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程善兰.借力大数据助推苏州酒店智慧化发展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4(6):49-51.
[2]李臻,朱进.智慧酒店--酒店产品升级换代的必然趋势[J].镇江高专学报,2013.01:酒店信息31-34.
[3]岳凤.酒店智慧化管理研究--以昆明酒店业为例[D].云南财经大学,2015:13.
【关键词】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合作;路径
一、大湘西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
陈传康教授定义区域旅游为“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人工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即各种类型的旅游区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湖南大湘西旅游圈,打破行政体制和区划的限制,包括湖南省西部的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5个市州以及永州市江华、江永两县管辖区域,国土面积9644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5%。大湘西区包括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总量占湖南省的41%,有70余处被评为国家级和世界级旅游资源,占湖南省的43%,有张家界、~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天门山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据湖南省政府文件《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整合和优化旅游系统各个要素的配置,这种区域旅游合作是提高该区域范围内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以便获取最大综合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
湖南大湘西旅游圈是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探寻区域旅游的合作路径。智慧旅游是借助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在旅游者个人体验、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产业发展的应用,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系统化整合和开发了旅游的物理资源和相关信息资源的一种全新旅游形态。湖南省已有株洲市、常德市、长沙县等19个地区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6年,湖南省住建厅还将督促试点城市集中力量完成数字城管、数据平台、地下管网和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等多项建设任务,总结试点经验并推广成熟技术。政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是对智慧旅游的推进。
二、构建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综合平台
大湘西旅游圈区域智慧旅游综合平台就是构建一个将旅游圈内的各个地区基层智慧平台处理过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处理,并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各个地区智慧旅游平台的综合性数据处理中心。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在大湘西旅游圈中经济地位较强,在人才配置上也具有优势,所以具有整合各地区旅游资源,并根据各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提出各自发展旅游的策略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由此提出最适合湖南大湘西旅游圈旅游线路的能力,选择张家界为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基地。如图1。
图1 综合数据处理平台
三、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合作路径研究
(一)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信息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信息合作指通过建立区域内各地旅游景点的旅游信息数据通道,将大湘西旅游圈内各地的酒店、游客集散中心、交通部门、旅游管理服务部门、各大旅行社等数据联网,实现圈内各地旅游数据信息的共享。在张家界市综合数据中心共享各个地区的服务信息,游客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制定合理的出游计划。例如采取自驾游出行的游客就可以通过各个部门的联网实现异地租车还车。此外,各景点在酒店、旅行社、旅游部门等数据信息方面的共享、合作将势必增加大湘西旅游圈旅游吸引力。
(二)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交通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交通合作通过推出可以在大湘西旅游圈区域内通行的旅游一卡通,针对散客开发自驾游的产品,引导游客采用多种旅游方式,积极引导游客开展深度体验休闲旅游。同时,开发具有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区域特色的合作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实现在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各景点进行异地租车还车,以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游客数量。
(三)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产品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产品合作是将大湘西旅游圈内较强互补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旅游圈内特有的旅游产品。通过网络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搭建、智慧旅游形成并强化区域优势。通过分析各景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出优势和劣势互补的旅游线路。(如:整合湘西旅游资源,立足湘西红石林、芙蓉镇景点圈形成的“第三极”,整合凤凰、张家界等大湘西旅游资源)构建全域旅游集群,以及创意湘西货,并通过旅游带动精准扶贫、开发特色明显的旅游产品,主推深度游、定制游、达人伴游等个性化旅游产品,使得大湘西旅游圈的旅游能够和谐平衡发展。
(四)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营销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营销合作,通过整合大湘西旅游圈的线上线下旅游资源,集合信息查询功能、提供旅游促销优惠实时信息、制定个性化旅游线路、旅游管理局政务信息为一体,建立大湘西旅游圈旅游资源数据平台,使游客通过平台能快捷方便地查询大湘西旅游圈内各景点与旅游相关的信息。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综合平台打造成能够及时收集各景点的最新的旅游市场营销信息,并根据游客之前收集信息的痕迹动态分析游客的最直接需求,整合各景点有用的信息,制定出符合游客需求的营销信息推送给有需求的游客。如此,能方便游客在收集信息中节约时间,快速锁定目标,更有助于各景点的旅游产品进行有效地推销,这种整合营销也能达到各景点优势互补,带动相对弱势景点旅游的推销。
智慧旅游的高效率信息收集和传递,满足了游客个性化要求,将智慧旅游运用到大湘西旅游圈旅游合作当中是湖南旅游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是大湘西旅游圈旅游合作实现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刚,童隆俊,金卫东等.智慧旅游:南京之探索[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2011.06.
【关键词】智慧旅游,影响,建议
一、智慧旅游含义
“智慧旅游”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
二、宜昌旅游现状
宜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宜昌自然景观和现代工程交相辉映,巴楚文化和土家风情水融。宜昌市拥有三峡工程、三国古战场、昭君故里、屈原祠等众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31家,其中5A级3家,4A级12家,3A级16家,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共有旅行社126家,其中全国百强社1家,5A社3家,4A社2家,3A社16家;星级饭店5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29家;201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20.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0.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29.82%。
三、智慧旅游对宜昌旅游市场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智慧旅游”成为时代的潮流趋势,对于旅游产业中的各类主体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旅游目的的变化,自助游成为最受欢喜的出游方式。随着大众化、散客化旅游时代的来临,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在智慧旅游环境下,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出游方式等方面与传统大众旅游存在着很大差别,旅游目的地除传统景点、景区外,一间普通民居、一间古老作坊、一处水潭清溪都可以是旅游者的目的地,范围极广,因此,旅游者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再局限于某些比较成熟的景区,而是广大旅游者心目中的目的地,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更加多样化,休闲、放松、修学、寻梦、寻根等都是出游的理由。目前人们出游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自助游和跟团旅游两种,跟团旅游因其缺乏个性化体验而受到众多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和高质量体验的旅游者的摒弃。智慧旅游将网人合一,实现旅游者深度参与、生命体验。因此,高效的自助游在智慧旅游环境下将成为未来宜昌旅游最受欢迎的出游方式。
2.旅游活动方式异彩纷呈,促使个性化旅游时代的来临。在智慧旅游条件下,一方面,潜在旅游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检索到适合自己需要的高效、准确的旅游信息,旅游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能激发潜在旅游者的创造性和出游动机。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方式、活动项目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智慧旅游的个性化、智能化的特征,互联网能根据潜在旅游者需求偏好,对旅游者偏好进行细分,将具有类似需求特征的旅游者深度聚集,形成个性化的群体。
3.营销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营销的手段也随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传统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的多为直接、面对面的线下旅游产品服务,而智慧旅游带来智慧的营销模式。由于在线营销系统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将被引导至全新的智慧旅游系统平台之上,由线下服务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相辅相成的经营模式;营销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或者软件的编辑将广告植入智慧旅游系统平台的界面中。采用对话或者动画的形式,迅速抓住游客的注意力。
4.人才需求的变化。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信息化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一领域将会需要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智慧旅游建设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二类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缺乏的是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缺口很大。
四、加快发展宜昌智慧旅游的建议
1.加快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统建设。智慧旅游建设的核心是旅游信息化,一是建设宜昌智慧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为行业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二是适时推出 “宜昌游客助手”手机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机整合集成宜昌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旅游资讯。为各类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三是应尽快实现移动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联合,手机、电视、电脑屏幕的融合以及电子消费品、通信产品、计算机产品的三项融合。
2.实现“宜昌智慧城市一条龙”的试点建设。选择成熟的高品质的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及娱乐中心等进行试点建设,游客可通过智能手机、景区体验触摸屏及各类游客体验终端,实现智能化自助导览、导游、导航及餐饮、娱乐等一条龙服务。
3.推广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建设。旅游产业联盟就是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盟。在旅游行业,经常是旅游区域之间的合作。由于市场竞争较为剧烈,很多旅游企业还存在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经营理念。这种落后的经营理念不仅限制了宜昌旅游企业的发展,也使得宜昌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阻碍了旅游业的升级。旅游产业联盟最大的特点就是联盟企业之间能够实现客源互送、资源整合、营销互动,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圈。通过联盟可以积极推进区域精品旅游产品开发,共同打造旅游产业联盟旅游品牌。
4.培养智慧旅游建设人才。当前智慧旅游所需要的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专业队伍相对匮乏,需要引进及培养相关的技术支持人才。
智慧旅游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城市环境和服务品质的提升,由于投资大、项目多、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必须在考虑地方现实经济基础上,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维凯.成功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关键因素分析[N].中国旅游报,2013年2月。
[2]盛海斌.旅游智业时代的智慧旅游发展内涵.中国旅游报.2012年3月。
地图采用环保的牛皮纸制作,触手生温。手绘地图生动活现,让人倍感亲切。小小的地图,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囊括了骑游及徒步自助路线图、奉化十大特产、溪口一滕头景区、景区周边的配套设施介绍及常用电话等。值得一提的是,地图上还应用了二维码技术手段,整合了传统地图和信息技术。游客只需用智能手机进行扫描和定位,就能轻松获得包括旅游宣传推广片在内的各种动态资讯。
小处着眼费思量
自201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以来,奉化市旅游局始终致力于以游客体验为中心,着力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除推出了智慧旅游手绘地图外,还建立了旅游图文数据库,实现了宁波市旅游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完成旅游商务网和基于二维码的WAP网站;建设了智慧旅游视频导游系统;开发了“有梦就去奉化”的手机客户端APP等,并率先在滕头景区试点开通免费无线宽带,在智慧旅游建设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奉化市旅游局副局长冯晓虹坦言,当初规划奉化智慧旅游建设思路还是挺费思量的。她说:“作为县一级的城市,奉化的旅游局从国家旅游局来讲是最小的旅游局,受限于资源等因素,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明白了才做,否则就会有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奉化市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这三大方面。智慧旅游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
智慧旅游通过科学的信息组织和呈现形式让游客方便快捷的获取旅游信息,帮助游客更好的安排旅游计划并形成旅游决策。
智慧旅游通过基于物联网、无线技术、定位和监控技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实时交换,让游客的旅游过程更顺畅,提升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安全保障和旅游品质保障。
智慧旅游还将推动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并引导游客产生新的旅游习惯,创造新的旅游文化。
“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
实现资源保护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和产业整合网络化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信息化建设水平高低、数量多寡和质量的优劣是景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最直观的表现,将直接影响景区资源保护、利用成效和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形象。
智慧旅游是奉化市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更是创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奉化市旅游局从2011年启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游客角度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的理由。
勇敢拥抱技术
对于全国众多的旅游局来说,奉化确实小,但这并没有成为制约其发展旅游业的桎梏,相反一张全国首张拥有二维码的地图让所有人都认识了奉化。而奉化也开始由此奠定了对技术投入的信心。
2012年上半年,奉化市旅游局以智慧旅游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强省、市对接,加强部门和行业联动,整合资源,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商务网功能,在一期基础上着手开发SNS功能和定制服务功能,启动地图绘制。开展旅游政务网改版,完成游客招徕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并在原有旅游网的基础上,增加网上办公和网上咨询和投诉。推进奉化旅游图文资料信息库建设,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实时化的奉化旅游数据库。该项工作也成为宁波市旅游信息库建设的试点。全面完成了大佛景区视频导游的建设,更换和增加了大佛景区的二维码引导标志和景物介绍牌。启动滕头景区视频导游的建设,已完成基础数据、影像资料的采集。全面推进溪口景区的智慧旅游建设,开展与移动、电信等运营商在手机信息推送、手机报系统建设、手机wap旅游网络建设、景区WI-FI热点布局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基础建设。
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指导单位,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联合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上海信息化发展研究协会、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心茗杯”2014“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大优秀应用”评选活动,11月26日在沪揭晓结果。
此次评选活动历时4个多月,共计800余个项目报名参与角逐。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智慧生活(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气象等内容)、智慧经济(包括智慧商务、智慧航运、互联网金融、智能制造、智慧企业等内容)、智慧城管(包括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环境保护信息化、智能化城市生命线、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公共安全信息化等)、智慧政务(电子政务一体化建设、政府公共数据资源服务、优化完善公共服务渠道、提升电子政务网络服务能级、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商圈、智慧村庄、智慧新城等各个角度,从安全、效率、便捷、环保等方面对各个应用进行综合考量。
经过候选名单确定(自主报名、相关部门提名、网民推选等方式)、网络投票、媒体投票、专家评审的方式等评选环节,最终,争分夺秒的“光明使者”上海电力故障应急抢修管理系统、虚拟校园中的在线班级“易班网”等十大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当天同时揭晓的还有“十大创新应用”“十大人气应用”等奖项。
本次获奖的“十大优秀应用”中,政府部门或大型国企领衔开发和建设的应用项目占比较大,涉及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说:“这个结果真实反映了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即经过上一个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由政府或公共部门牵头推进的基础性智慧应用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创新、创意、创业的跟进,使智慧城市真正成为一种导向,为品牌、机制、项目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一批企业因专注于垂直细分领域的探索而以“黑马”的姿态,荣登“十大创新应用”榜单。如“智能快递收件宝”项目,就像每个家庭“随时在岗”的收发室,快递员只要扫描单件上的条形码,输入收件人手机号,系统就会自动把取件验证码发送给收件人。如此,等货主回到家里,只需凭验证码就能打开箱子把包裹取走。
无论是金庸笔下的《射雕英雄传》,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襄阳都被赋予了智慧而神奇的色彩,智慧早已经是这个城市最为耀眼的文化符号。而今,科技进步赋予这座城市经过2800多年历史酝酿的智慧文化新的内涵。
“智能化公交站牌,一点手机随时查看公交走到哪里了。手机摇一摇,还在火车上的你出站就能享受专车的士接送的VIP待遇。医院一卡通,将每个人的信息收集于一卡,方便看病。这些过去看似还遥不可及的便捷,在不久的将来会走进襄阳人的生活。”襄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徐科华说。
智慧的历史传承至今,襄阳不甘落后。“智慧城市全世界提得最早的也许是襄阳,襄阳一直在提智慧城市。”徐科华说。除了深厚文化底蕴外,襄阳适中的城市规模也被认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便利条件之一。“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因为城市规模太大,通常只能以区为单位,分片推进。而对于襄阳来说,120万人口的城市,而且正处于新城区开发和旧城更新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困难要比特大型城市小得多,这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契机。”徐科华说。
早在2011年,襄阳市就提出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9月,襄阳市与有着丰富经验的中国航天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请他们为襄阳的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做规划。
在规划中提出,襄阳围绕立足“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战略任务,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在规划起草和完善阶段,襄阳市政府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与中国电信签订的“光网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宽带支撑,这也是襄阳建设智慧城市的首要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襄阳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分为两个,一个是近期规划,一个是中长期规划。近期规划就是通过1~3年的建设,把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好,城市宽带出口达到500G左右,把市民关注并急需的市民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项目在2015年前建成。在2020年之前,建成包括教育,医疗等全方位的项目,实现智慧城市的初步建设目标。”徐科华说。
事实上,襄阳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批项目已经开始应用。
项目推进
米公祠原本28元的门票网上只卖25元!初次来襄阳玩的游客小周特别兴奋。这一网站就是襄阳智慧旅游的一部分。在襄阳,节假日去景点旅游的人都知道去网上淘电子门票,因为电子门票比到景点买票既方便还能有优惠。
“现在襄阳已经有一半以上的A级别景点接入了我们的智慧旅游平台,通过该平台,全国的游客都可以提前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到电子门票,智慧旅游项目既使得游客得到了实惠,也更加环保。”襄阳移动无线城市项目负责人政企客户部经理史卫东说。
除了旅游平台便捷旅游,襄阳市民还有一个向市长建言的专属通道。这个被称为“无线”的手机应用,建成于2012年,已经成为很多襄阳市民手机必备应用之一。市民通过无线手机端,直接可以发消息给市长信箱,市长信箱通过归类划分到相关执行部门。而今这一应用已经远不止无线这单一功能。“现在我们已经把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市民社保、住房公积金、水、电、煤气、广电、通信等费用的查询进行集成,实现了实时查询。”史卫东说。
事实上,引入社保、公积金等查询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相关部门认为,社保、公积金等数据库庞大复杂,对外共享史无前例,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为此襄阳市政府召开协调会,要求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当场表态并实时通报进度,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我们为此还专门邀请了相关单位负责人去厦门参观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学习,各单位的积极性和认识都有了提高,意识到应该把市民需要的信息进行公开,为市民提供查询的便利。同时我们也提供技术人员对各相关单位的数据库进行梳理,双向协调技术方案,做到了在保证数据库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开展共享查询。”史卫东说。
经过7个月的努力,由“无线”演变而来的“智慧政务”上线。
徐科华认为,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在智慧襄阳建设中,实现襄阳市内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使市民、企业、政府可以便捷、多渠道、低成本地获取服务,有效支撑整个襄阳市正常、健康的运行和管理。
远景目标
“根据试点示范情况,以襄阳智慧城市建设第一阶段完成的基础设施和重点示范项目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在全市全面开展智慧城市各领域建设。重点以襄阳市民可以全面感知体验的市民服务为对象,体现襄阳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徐科华说。
关键词:京津冀;智慧旅游;创新模式
智慧旅游在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旅游信息服务模式和应用机制,革新了旅游者高效便捷的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智慧旅游指的是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移动终端通信技术等为支撑,建立在终端旅游者对旅游信息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信息和资源的感知、整合以及互动利用,提供多层面、多载体、多形式的旅游信息服务的全新旅游发展业态。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形成了智慧旅游,它能够以旅游者需求为根本,通过全方位的感知了解最新旅游信息动态,通过多种媒介提供信息化服务和应用。
一、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组织协调建设
(一)京津冀智慧旅游组织机构建设
京津冀智慧旅游组织机构的建设建立在长期的旅游合作的基础之上,为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质性进展,加快制度化组织机构建设,应构建有实权的、专门负责京津冀旅游管理协作的实体机构。同时京津冀区域内部各主体经济发展方向、旅游业发展战略不同,区域性的旅游合作面临很多制度性客观障碍,这就需要借鉴粤港澳地区模式,通过在长期的合作中积累经验,召开“旅游协作区联席会议”,定期进行信息交流以弥补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加强区域合作,避免出现旅游信息孤岛现象。其中京津冀智慧旅游组织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旅游主管部门发起的联席会议,这类组织会议侧重于区域智慧旅游发展的微观具体方向层面:另一类是除旅游主管部门外,其他政府相关部门的举办的以旅游合作为专题讨论的联席会议,这类会议内容侧重于区域发展的宏观重大方向层面。
由此,可成立京津冀区域智慧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在其下设立北京、天津、河北地区智慧旅游领导小组,并在京津冀区域个体正式组织之下鼓励成立各类非正式组织。
(二)京津冀智慧旅游利益协调机制
鉴于京津冀政府间处于多边多级格局,各个区域从旅游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体利益出发,对智慧旅游合作造成了重重障碍,这就使得建立区域智慧旅游利益协调机制变得至关重要。虽然目前存在非制度化的区域协调机构,但这根本不能满足京津冀智慧旅游系统工程的利益模式要求,所以首先应在公平、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京津冀智慧旅游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制定京津冀地区利益共享和协调机制的相关约束性法律协议在保障区域智慧旅游合作规则,加快京津冀智慧旅游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的制度化进展。其次,借鉴欧盟旅游一体化相关政策,成立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委员会,设置合作公用基金,该基金的使用和审批权隶属于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委员会,该合作公用基金的来源是从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三地每年的旅游年收入中进行一定比例的提留,同时按照三地地域空间以及常住人口的比例进行加权综合衡量计算具体缴纳费用。这样就可以实现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使暂时性损失的地区能够从利益补偿中得到短期利益保障,有利于实现京津冀智慧旅游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三)京津冀智慧旅游信息协调机制
京津冀智慧旅游信息协调机制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首先,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共享机制。京津冀智慧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信息的资源共享,三地应就该区域旅游信息合作平台进行讨论分析,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共享机制。其中涉及到旅游网站的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研究、区域政府间的合作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各地旅游信息数据库的交流和共享,实现智慧旅游信息无缝隙合作。其次,建立区域网络无障碍旅游。通过对“长三角”的无障碍旅游区的网络化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京津冀区域首先可以召开区域会议商讨具体运作模式,通过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旅游超市,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和建立中心旅游城市集散中心实现区域网络无障碍旅游。区域内部各个集散中心在网络上可通过建立各自的专用网站,使得旅游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其中任何一家网站查询到京津冀旅游地区其他城市的相关旅游信息,为旅游者出行和旅游提供便利。同时集中在网络上的信息可以用于适时反馈到联网系统中,使得集散中心及时安排各类接待工作,为自助旅游者提供可靠保障。
二、京津冀智慧旅游发展模式保障机制建设
(一)京津冀智慧旅游市场运行机制
京津冀智慧旅游市场运行机制的构建是对智慧旅游区域良好运行的可靠保障。首先,鉴于京津冀三地主体差异性的存在,应构建统一的区域智慧旅游市场,建立区域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明确区域智慧旅游市场分工模式。京津冀三地由于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存在,各自发展旅游业的重心以及其依托的旅游市场不同。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地区间旅游发展水平的不同梯度,对不同城市的旅游功能和产品进行地域分工与协作。为实现优势互补,克服旅游产品同质化倾向,杜绝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市场竞争,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应确定不同的旅游业发展方向,在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区域智慧旅游的合作。其次,应平衡京津冀智慧旅游市场和行政力量,在政府的相关行政指导下,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资源配置的客观规律,发挥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智慧旅游的功能体现需要具有市场敏感性的旅游企业的高度配合,发挥智慧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所以这就要求政府宏观调控地区壁垒,为智慧旅游企业提供公平、自由、跨地区资本整合以及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良好信息化环境,保障京津冀智慧旅游的市场运行。
(二)京津冀智慧旅游的投融资体制
京津冀智慧旅游的投融资体制是对整个系统的动力要素,也是任何组织开展的首要具备条件。京津冀区域智慧旅游的发展除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地区旅游收入、政策资助以及项目投资等渠道外,应建立具备多样性以及灵活性的智慧旅游投融资体制。首先,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智慧旅游金融信贷支持方式,扩大京津冀旅游投融资的规模,通过建立智慧旅游项目的银行企业以及政府企业的合作开发机制,实现智慧旅游的信贷投入资本。其次,采用BOT方式对旅游项目进行融资开发,利用具体运营模式拓宽京津冀智慧旅游的融资渠道,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智慧旅游资金管理经营经验,实现智慧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合理运作:再次,京津冀智慧旅游投融资渠道应多角度利用民间资本,实现民资对智慧旅游产业的大范围参与,在扩宽渠道的同时实现智慧旅游公司的融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