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职业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问题;改革
一、引言
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重视实践,其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但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毕业生工作后流动性大,且常发生违规等现象;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了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毕业生没有专长,无法适应旅游特色发展需要;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中职专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依然突出的矛盾。这些都说明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设置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是造成在校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所存在问题总结为: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质性强。
现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多样化教育做的很欠缺,各个院校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基本一样,课程体系设置同质性强。在这样背景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方面的拓展趋同,现一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教育特色的倾向。另外,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缺乏前瞻性,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差不大,缺泛创新思路,无法适应乡村旅游、校园旅游、户外野营等新的旅游形式,造成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教育。
虽然,现在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按照通用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论逻辑组织教学,缺乏创新教育。虽然,中职院校培养了学生一定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形成了束缚。程式化的教育格局,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精神缺失,竞争力减弱。这些都违背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目标。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
如今,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职院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对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的职业责任不高,对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某些学生毕业到旅行社工作后,常常受到利益驱使而随意甩团,改变行程,增加旅游消费等行为,这也是用人单位的一个重大的担忧。很多毕业生功利主义严重,职业操守不坚定,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再加上道德底线不断下滑,经常为了个人利益而发生违规违法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坏的影响。追根究底,这些是由于现阶段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所致。
三、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要注意实施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特长,打造个性魅力。是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取胜之道就是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通过特色专业和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充分发挥各院校教育资源,走差异化培养的道路。学校应该力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出社会对口,具有独特竞争力和个性魅力的专业型人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具体化。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创新能力很难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而创业能力能创新能力推入一个新的较高层次。同时,中职院校应开拓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创新,积极开设相关的国际旅游行业课程,大力介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让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为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进行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等,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刘铁红.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3]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86-02
收稿日期:2013-09-23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实验技术研究项目(BZXYSYXM201219)
作者简介:方荣辉(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一、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1.培养应用型旅游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会学生科学获取、研究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及手段,真正贯彻教学相长,鼓励探索精神,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他们更主动地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高素质。
2.培养应用型旅游创新人才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主动参加学习与创新,并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学习型社会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社会化、学习目的创新化、个人学习终生化的社会。未来的受教育者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合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
3.培养应用型旅游创新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
1.重人文与社会科学。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卖的产品主要是服务,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和质量测评性等特点。旅游从业人员直接与消费者产生关系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能力以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知识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旅游企业的成败。
2.重应用与实践。旅游专业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人,在服务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服务讲究协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以充分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3.重创新与能力。旅游人才一般应在“厚基础、宽口径”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培养,能力结构除了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突出创新能力,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对旅游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优化的四大方向
1.以市场需求导向为出发点,优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及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针对其产业格局的变化和发展,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也呈现出新的诉求:高服务素质、强适应能力、有全局观、有敏锐性。过去的旅游人才培养往往仅强调实际操作的训练,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对目前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了解,以行业发展趋势和旅游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为培养以知识储备为主体、以素质提高为指向、以能力突破为先导的面向“十二五”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以多层次全程化为闪光点,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确立了培养高素养、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后,对课程设置模块进行转化式、多层次、多阶段、全程化改良,有利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发展。首先是基础知识的转化式优化。在基础课程设置上,不能一味地偏重于理科或文科知识的学习,应适当加入工科的基础课程,解决旅游管理专业系统化思维欠缺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文科知识理科化、理科知识工科化,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从而提升知识集成能力。其次是素质模块的多层次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可以包括:强健体质、高尚品质以及职业素养三个层面。充分借鉴国外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培养经验,将实践环节分布于每个学期、甚至每一门基础专业课,使学生学习完一门理论课程后,能够立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不仅仅实现了“学以致用”,对已学知识也起到巩固的作用。
3.以师生角色转换为着力点,优化培养教学方法体系。优化培养教学方法手段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讲授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言传身教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在讲台下扮演“观众”的角色,学生参与性不够、主动性不够、互动性不够,因而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实际上,以突出应用、讲究实战为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化培养方法中,应该以转换师生角色为着力点,使师生间“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向“导演与演员”转化。
4.以教学质量提高为立足点,优化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评估,得力于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构建的完善性,从而促进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得学生克服市场存在的结构性差异,顺利适应动态的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可以通过更新评估理念、完善评估要素及创新评估方法实现人才培养评估体系的优化。
四、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优化探析
(一)构建四阶段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学术”四阶段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第四学年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四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1.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程的研究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
2.重视英语口语交流和和计算机能力培养。开设各类英语口语课,如基础英语口语、专业英语口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鼓励学生经常到学校“英语角”锻炼和提高口语。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设计》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多引入探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发展。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运用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引入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6]。
4.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
(三)建立导师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很多实际问题愿意和老师沟通的现实,应抓紧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问题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进行学生与导师的情感体验互动和思维模式互动,真正为学生“解惑”。
(四)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学科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所学知识不系统,再加上没有从事过实际旅游工作,很难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必将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双师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参考文献:
[1] 舒惠芳,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29-30.
[2] 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79-181.
[3] 李伟丽.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9):84-86.
[4] 焦爱丽.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化研究——基于旅游产业与旅游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文素质;培养;措施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
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着过分突出“职业属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现象令人堪忧, 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亟待加强。对人才素质评估体系的不合理, 对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估以定量化的方式为主, 忽视了塑造和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 削弱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经济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知识缺乏兴趣, 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 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够, 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怀。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才受到广泛重视。不少总是以“有用” ( 实用并直接有用) 为标准。“有用”则选、则学。
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教育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现代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3.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要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环境及社会环境,灵活变动或补充教学内容。因此,学校应当把当地的人文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社会环境等知识纳入正常教学之中,尽量提高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最大限度地把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与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业实际联系起来。并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需要我们以现代化的观念去引导,以物质化的环境去美化,以经典性的活动去演绎,以科学性的制度去维护。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5.实行校企联合,强化旅游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企业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 屈曙光. 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2]李伟丽.导游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
前言
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地发展,旅游业可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无论是我国的旅游业,还是旅游的教育事业,经济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1].但是,因为发展高校旅游的时间还比较短,还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旅游教学在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不明确,深入的素质教育还比较欠缺,没有灵活的教育模式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在规模效益上还比较缺乏,从而致使旅游的教育水平也比较低.
1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1知识层面具有差距
对于当前的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而言,与实际的旅游工作有比较低的相关度.针对旅游类专业而言,从当前来看,教学内容以及设定的课程都存在着一些相关问题,对于设定的课程,既没有结合旅游产业升级,也没有根据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设计,前瞻性和灵活性都比较欠缺,课程体系也缺少完整性,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1].教学的内容还是偏向于传统的理论化,没有将主题课程进行突出,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设定的主要课程都与实际需要相差很大.学生的知识欠缺,导游证考取的比例也很低,语言的表达能力严重地缺乏.
1.2技能层面存在的距离
旅游行为的工作综合性比较强,各个方面都能涵盖到里面,与旅游企业的业务互动也比较多,不但突况比较多,还有专业性和繁琐性的特征,给旅游专业的人才,在能力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刚毕业的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没有充分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也比较欠缺,很难适应实际工作和企业的环境,在真正的岗位独立进行操作,还比较困难,企业也不会将工作单独让学生去完成.1.3人文素质层面的距离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具有将旅游业高素质技能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职责,不但对旅游产业的素质进行了决定,对发展旅游业也有一定的影响.从当前来看,对于培养学生方面,大部分高校重视的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理论的培养,目标注重的都是技能方面,将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生比较单一,无论是文化厚重感,还是人文素质,都比较缺乏,对于职业的认知度,很多毕业生认识欠缺,致使离职率很高,跳槽的状况也经常出现,企业认为是学生没有诚信和敬业精神.学生毕业后,工作的潜能和后劲都欠缺,在进行交际方面,合作和语言能力以及创新发展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3].
2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缺失的问题
2.1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内涵
现阶段,我国教学事业的主要内容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实际的需要,借助环境和遗传的影响,将个体实践及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将提升个体基本的综合素质得以促进.素质教育是将综合人才进行培养,不是单一地将某种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将人的物质和心理,以及价值和精神等都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职业素养就是在职业的规范内进行要求及规范,是在职业的过程中,将人的综合品质表现出来.职业素养不只包括职业技能和行为,还包括职业意识和作风等[4].对于现代的旅游教育来说,既要对学生素质教育进行重视,也要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进行重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地提升,从而使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人才得到有效地培养.
2.2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缺失的问题
1.目标培养不明确,层次定位模糊服务行业重要的产业就是旅游业,将旅游服务工作做好,是服务行业非常主要的一个环节,无论对发展旅游业,还是发展经济,都能够适应.但是,对于培养旅游专业的学生,许多旅游高校目标很不明确,层次的定位也比较模糊.在进行旅游专业的教学中,无论对行业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都没有太多的联系,致使高校旅游的教育还在陈旧的教学科书里停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设置陈旧的课程,使学生没有实践的能力,还只是理论性的学生,教学的内容与实际行业的情况严重地脱节,导致旅游教育满足不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要改革和创新旅游教育,将旅游教学的方法进行转变,从而将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不断地进的培养[5].
2.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模式僵化,设置课程不合理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而言,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教师出身,不但实践经验欠缺,也没有接受过旅游专业的培训及学习,并且考察和进修以及学术交流也很少参加,教师教学只局限在教材当中,与实践和现实都严重地脱节.很多的高校旅游教学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满堂灌地进行教学,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忽视了,没有将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重视起来.传统旅游教学对于理论内容比较重视,教材的内容既没有针对性,又比较陈旧,也没有结合实际,与现时展旅游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不适应.另外,设置课程实用性欠缺,没有针对性,与学生毕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不能紧密进行结合,对于培养旅游专业人才非常不利.3.轻情商重智商,轻潜能重显能针对教育体系而言,轻情商重智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情商教育是指教育对象外界变化的应变和实践能力以及事件突发的能力;智商教育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教育对象的知识和能力[6].在进行旅游教育中,比较严重的就是轻情商重智商教育的现象.旅游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是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以及感情的传递.情商在这个行业中,比智商要高.而从当前来看,旅游教育却是轻情商重智商,适应不了现时代旅游业的需求,对于发展旅游业及旅游教育都不利.
3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人才的措施
3.1构成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人才
1.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既是健康的身心,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素质教育直接受心理健康的影响.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素质的核心,也是心理机能的组合.旅游专业学生必须要有良好心理素质,也就是自立自信和自尊乐观等,在工作中,能够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是,旅游专业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比较差,在工作和学习上,没有自信,也达不到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此这样,就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得到有效地培养,从而使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自我控制能力得到增强.2.职业素质旅游人才的基础是智慧品质教育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也增加了人们对旅游业的要求,同时促进了旅游教育的改进和创新.但是,从当前来看,很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只对传递知识比较重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却忽略了.致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都非常欠缺.高校旅游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该适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断地培养.3.职业素质旅游人才的灵魂是良好的思想品质旅游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旅游专业的人才,适应发展的旅游行业.因此,进行旅游专业的素质教育,必须要将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进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不但要有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要有服务和竞争观念以及法制意识等,其是对学生精神力量进行培养的核心.但是,高校旅游专业对于轻思想重知识品质教育还很严重.对于许多旅游专业学生来说,思想品质比较低,服务和竞争的法制意识并不低.
3.2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方法
1.旅游教育观念更新,明确层次培养和专业定位旅游专业以实际经验为主,在进行旅游的教育中,情商高于智商的教育.但是,许多高校将旅游教育与其他的专业教育相等同,采用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很难与旅游过程直接进行接触,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及动作无法进行感知,使教学与实际脱节.因此,需要将旅游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和改变.2.加强建设双师型师资,设置科学课程体系教育的传播者就是教师,教育水平直接受教师的影响.高校旅游的专业教育结合经济需求,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立起来.旅游专业作为服务行业来说,实践性比较强,在培养教学方面,应该将实践方面进行重视,将学术交流及实践能力的机会经常给教师提供,同时,与企业和旅游行业经济保持联系,使学生对发展旅游业的动态进行了解.教师应该将教学的观念进行转变,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中心,对学生的个性和情感进行重视,将学生的自立自信以及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另外,根据旅游专业的教育特点,设置旅游专业课程,不但有专业知识课程,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也要进行加强.总结综上所述,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形成职业素质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成功的基础和发展企业的关键因素,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所以,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不但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合作,还需要旅游企业的合作,通过多方面长期的教育,才能够逐渐将学生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使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玉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顾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3〕张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
〔4〕沈宏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
〔5〕李佳航.普通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
1.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有着基本的素养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能够任劳任怨,成功完成本职工作。并且相关企业在进行人才选用的时候,会对应聘者的实践经验有所要求,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企业会比较青睐。不仅如此,相关旅游企业还要求所选用的人才具有谦虚的态度,能够礼貌待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内容任务的表达,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另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正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关注学生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学生的基本素养培养才能得到保障,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才有保障。
2.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成为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借助于专业知识技能开展工作。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管理服务、导游服务等,相关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备较为完善的职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实现成功就业,成功发展,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具有加强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能够成功应付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具有加强的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事合作开展好旅游服务工作。并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要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宰客行为。目前,很多的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历高低,更多地看中的是人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情况。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的欢迎。而目前,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职业能力不高的问题。学校把传授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是有缺陷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是存在问题的。新形势下,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学校必须要能够制定正确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通过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不断发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对策
1.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学校而言,要办一流的教育,培养优质的人才,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活动,并且要不断完善管理环节,做到管理先进,不断优化办学条件,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要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必须要能够面向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创新。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就必须要能够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目标。要能够认真分析学生的就业市场情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培养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要能够以社会需要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创新。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积极把能够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的课程内容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去,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有效就业,有效创业提供保障。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能够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内容,能够实现课堂理论教育与课下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课程设置要根据行业情况进行设置,重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能够全面掌握社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岗位群情况,能够依托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需求情况,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要能够基于岗位技能情况,合理设置旅游管理模块化的教育内容,能够构建起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断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创新教育内容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创新的过程中,要能够以职业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进行内容的创新设置。学校要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研究相关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育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整理,结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不断地补充一些新的教育内容。要能够组织相关人员做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工作。学校要能够认识到行业专家的重要性,能够组织一些行业专家和本校专业教师联合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的创新工作,能够编写出实用性强的,符合行业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材体系,不断提升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性和针对性,保障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内容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要认真分析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能够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中,积极增加实践教育内容,能够增加实践课程教学的学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要加大实践教育投入,能够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室。另外,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结合,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培养提供支持。
4.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要能够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安排情况,针对不同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不断丰富考核评价方法。对于实践操作性强的旅游管理课程科目内容,要能够采用现场实践展示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考察。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兼有的课程内容,可以采用笔试加现场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笔试与现场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实践素养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要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有效地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能够实现不断的发展。另外,对于考证课程,可以采用专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调动学生的竞赛积极性。
5.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要培养高素养的应用性旅游管理人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必须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显著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才有保障,同时这种人才培养也能够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力度,能够通校企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是行业急需的人才。要能够成立由行业技术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团队,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指导团队的作用,促进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准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应该是适应社会需求及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明显特征是直接为旅游企业工作,为广大游客服务。这就要求旅游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具备高素质人才能力,即: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开拓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因此,可以将其总结为“一个导向,两种能力”。一个导向是指要以行业需要的就业为导向,使其能够满足技术人才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旅游专业应以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依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及职业岗位群。两种能力指的是旅游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得旅游毕业生能够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服务工作。我国的旅游企业集团正面临着国内外旅游企业的激烈竞争,客观上非常需要大量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
2.准确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2012年教育部新颁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旅游管理的专业类今后将和工商管理类平级。旅游专业将不再拘泥于工商管理学科的限制,其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旅游管理更是一个行业性很强的专业,适应行业需求是本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以本文作者所在院校为例,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旅游管理部门、企业,从事旅游管理、经营、策划、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仅应该适应和满足旅游行业基本工作能力需求,同时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准确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构建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对旅游管理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各高校应该在了解社会及旅游管理行业的需要、掌握旅游管理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并广泛听取本学科专家建议及旅游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对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准确定位,最终确定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教学计划。
二、基于行业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构建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教学课程体系是各专业主体教学任务之一,教学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培养人才的质量。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理论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而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与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不同之处在于,本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言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情商的开发。因此,各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构建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应行业需求。①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从学历教育角度而言,“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式”的课程设置能够增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最终将“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专业设定为课程体系。其中,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表现为:教育部推荐的旅游管理类学科必开的大部分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在其中;从职业教育角度讲,要增强课程设置岗位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以适应行业需求。我们认为,学生在一年级主要开设“公共课”,例如:思想道德修养、职业发展课、英文、计算机等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语言、计算机、法律等提高工具性技能。二年级“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例如:在旅游学概论、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学等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下,使学生了解行业并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专业基础知识。三年级能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例如:旅游法规、会展经济、旅游经济学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在旅游服务系统方面必备的专业理论和管理工具,以适应行业的需求。四年级“主要以实训与实习为主,辅之以专业课程”。通过对校内外的实训、实习以增强学生实习单位及行业进一步了解和认可度,为旅游专业毕业学生的基于行业需求的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②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灵魂,而旅游管理类专业又是以培养面向旅游专业管理层的人才为目标,该专业应用性强,行业导向明确。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增加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并了解旅游管理过程,为学生以后更快、更好地适应旅游管理工作做准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高校应秉着“以理论教学体系指导、支撑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巩固理论教学体系”的原则,针对旅游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特征设置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2.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专业设置
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时以传统学科为基础,并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与能力。以传统学科为基础体现了本专业的教学层次,培养学生的技能与能力则表明了本专业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的上述特征有助于学生成为具备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其更适应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某专业适应行业需求,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前提便是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也就是说具有明确的市场导向性或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旅游管理类专业针对的是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故其必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同时也具有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
3.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行业需求导向
就目前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类专业实习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实验设施短缺,本科教育的“理论化”现象非常突出。教学实验室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没有引起大多普通高校的重视,某些院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专业实验室,只是依靠传统的课本教学来教授旅游管理类课程。还有一些院校虽然教学计划中涉及旅游管理实习,但实习时间较短,通常仅仅只有两三个月,实习时间短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实习时间短造成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不重视,只把学生安排到劳动力缺乏的岗位,学生实习过程中从事的主要是劳力工作,很少有机会真正地接触到管理层面的工作。这些与专业几乎不相关的实习经验导致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还不能对自己专业的基本服务流程和操作有准确认识与了解,而且还造成学生缺乏旅游管理岗位要求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些学生甚至因为实习期间从事的体力劳动岗位与自己期望岗位存在较大差距而在毕业时拒绝选择旅游行业就业。旅游行业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进入后随即又大量退出,即“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的现象。因此,基于行业需求的旅游人才慢慢减少,旅游业“人才稀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各大高校应优化教学组织,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行业需求导向。首先,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其对未来职业岗位形成准确定位,改变其眼光过高的求职心态,提高其对未来岗位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以便未来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为4:6或3:7,尽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仍然小于理论教学,但实践教学正逐渐向理论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靠拢。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性强,行业导向明确,只有重视、规范实践教学才能提高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就业效果。其次,实施“双证教育”。实施“双证教育”将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工作应用之间的距离。“双证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以获得学历文凭为目的,还应努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后,加强对专业课程任课老师任课资格的审核力度,“双师双高型”任课老师具有英语导游证或高级经济师证,授课效果最佳,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岗位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践、学期综合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形式贯穿于四年制教学的始终,并制定了并行于理论性教学的实践教学大纲。除了考核基础的实践教学,还增加了一个衡量实践教学的标准,即学生取得英语导游证、酒店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证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证书的通过率。上述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
4.构建国际化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只是注重知识的讲述,没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专业需要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使得学生的素质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最早诞生于一九七九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蓬勃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涨,目前我国已经有百所高校都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良问题,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学生的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符
旅游行业是我国新生的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时因为我国地域辽阔、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旅游行业所需求的是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需求相不符,人才市场对于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直接关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经济市场中一些旅游企业向高校反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毕业生走入旅游管理岗位之后,不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岗位管理工作。追溯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具备众多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较差。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而言,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熟练的掌握多种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一些高校旅游专业而言,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不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最终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差异性很大,与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不符,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对于高校的剩余也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以上内容都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及时解决的严重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满足经济市场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加强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掌握众多管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的创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增强[1]。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专业教育方面
1、促进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为九点管理、旅游管理,以及旅游规划等众多岗位。现阶段,人才市场对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很高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以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主。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做好就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国画,避免学生走出校园后面对就业岗位盲从、不知所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加强与经济市场中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符合。高校可以聘请外界权威的教育人员在本校开设讲座,或者邀请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深入到教学中去,为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讲解在岗位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众多问题,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相关教育人员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基准,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亲身实践的机会,其中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训练、旅游管理研究能力等众多方面。课程设计不能偏离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竞争现场、岗位工作模拟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环境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还可以将相关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旅游管理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活动引入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对日后的就业岗位有更多的了解。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旅旅游实践专项活动,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校园步入到社会环境进行深入调查,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就业指导
以往高校教学中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对其常常财务忽略的态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走入了教育思想误区。就业指导可以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帮助学生理清就业思路,避免学生在日后求职之路走得太过于艰辛。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以现阶段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准,将学生就业指导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相联系,构建合理化、科学的高校旅游管理就业培训体系,应用海报、校园报纸、广播、讲座等众多形式,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宣传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掌握求知技能,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2]。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应用丰富的课余时间帮助自身累积社会经验,与日后的工作岗位近距离接触,弥补校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扩展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认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明确,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要短浅的看重近期的利益,而是需要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就业标准,借用我国众多就业平台的优势,将自身具有的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获得企业的认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想在毕业后快速的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以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定就业方向,树立就业理想,并且为其奋斗,提升就业质量。
四、结语
论文摘 要: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众多课程考核都是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不符合该专业特点,应将考核形式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三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些课程要求实际操作性很强,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在最终的考核中采取的方法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考核目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然而在诸多的区别当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高职教育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三型”人才。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无疑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单纯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复合化的趋势的。制定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础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应达到上面所提到的要求外,至少还应该强调两点:一是对高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是局限于某单一学科,而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所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要求,也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另一点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培养目标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高职生不仅仅是职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成为素质型人才。这里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理由如下“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点已经明确写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在现代社会,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幸福与快乐之源,展示自己才能的必经之路;劳动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协助精神是将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许多院校教学当中理论与实践两部分都非常重视,但在考核方式中更加注重的理论性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难以得到有效考核。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考核方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涵盖课程众多,比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等。
以《导游基础知识》为例,在众多院校的考核方式中都是以传统的试卷模式出现的,试卷中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导游词创作等题型。虽然这些题型能够涵盖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无法看到学生们对导游基础中知识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际的导游讲解中如何去讲解这些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单纯的运用传统的试卷形式考核并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考试改革
(一)命题突出素质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都十分重要。所以在设置考试内容中应合理组织。
一个专业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导游基础》了解黄山景区的概况,《导游实务》中要掌握讲解黄山景区的讲解技巧,要掌握在黄山旅游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出现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在《旅行社管理》中应该掌握如何管理旅行社日常事务,如何培养讲解水平高,投诉率低的团队。
虽然不同的课程可能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但在考试命题应互相沟通,力争使每门课程命题时从专业的整体体系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系统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从一门课程出发。
(二)考试方法应多样化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一般是面对导游为主的旅行社中的岗位群,这些岗位都要求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游客的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所以在注重考核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应该运用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加强这几方面能力的考核。
当前可以采用的方法:
1、情景模拟
以《导游实务》为例,试卷考试与情景模拟。
模拟现场:由学生现场组织某一景点的知识进行导游词讲解,教师可以为其设定不同的游客人群,比如:老年团,儿童团,教师团等等。要求学生面对不同的游客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老年团在语速上放慢,儿童团语气上轻快而且讲解要易懂,教师团必要措辞要书面化。
2、实地调查
以《旅游学概论》为例,每一年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状况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旅行社的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完成一份本地区的出入境报告,锻炼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
3、方案设计
以《旅游景区开发》为例,当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后,应该如何开发,在考试命题时教师可以分组给出几个地区,由学生完成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方案。
(三)公正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大部分院校考核方式中都包含了期末测试和平时成绩两个方面,这样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学生只是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
这种结合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鼓励比较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认真批复学生平时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平时成绩应高一点,做到公正公平。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一些学生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避免“重结果,轻过程”弊端的出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前景展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专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机制,其中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努力通过专业考试改革,能真正实现考核目的:
(一)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通过考试改革,能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民间外交大使”,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近五年来,湖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共约50所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但毕业三年内,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85%以上,这就是说,旅游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旅游景区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景区售票,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据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每年还将以20万的速度递增[1],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