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道生态环境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

第1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众所周知,以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河流在每一个城市中的作用就很快的凸显出来,在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又因为,我们的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越来越多,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河流的清洁,使得河流变得肮脏不堪,使得城市中的水质不断的呈现出退化的状态。特别是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城市河流里面。因为人们越来越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不断的改善河流就成了题中之义。再看,我们的城市河流的环境营造实质上是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城市的河流进行改造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形象。更加爱有利于整个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发展。立足于我国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我国具有河流的城市而言,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很好的确认河道治理与生态发展的联系,更加要注重这其中的关联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物质追求进而忽视我们的环境,尤其是河道环境。这样的发展状态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城市发展建设中河道综合治理的状况,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自己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所以要注重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生态的良好关系,才可以更好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众所周知,城市河流水环境具体包括河水环境、河岸带环境和河岸带周边环境三部分,具有城市生态廊道、遗产廊道、绿色休闲通道和城市标志景观界面的功能。但是在我国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很多河流被污染严重。河流规划面积难以保证城市垃圾管理不善,沿河堆积下水道建设滞后,污水直排河流水质恶化,这些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城市河流综合规划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效的开展,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则进行。

2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当下我们国家城市中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规避水灾或者水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我们要最尽最大的努力使得河流的治理以及周边生物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让河道周边的景物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相融合,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另外,我们知道,我们在城市之中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可以感受的到城市向着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从而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城市河流水环境是城市居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改善能推动市民物质收入和精神需求两方面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改善河流治理的综合环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进行治理和规划,要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巧妙的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学原理,采用近自然治理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河流在治理中不断的回复生态升级。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障河流周边生物的多样性,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体现出保护的心态。再次,为了提升人们的生存空间可以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有效的设置文化、健身、娱乐和观景场所使人与水进行亲切的交流,建设出水清、岸绿、突出河流自然属性的城市河流。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真正的做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子啊人类智力河道的过程中,很好的保障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恢复河流自净能力的原则

在河道的治理中,笔者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本着先将河水进行肆意的污染,再去全身心的治理的传统道路,这样是不科学的。我们在首次河流治理的时候就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式方法,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好的控制河流的自净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与生态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要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还要做到很好的清理河水,整理绿色河岸的目的,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的目的。可以说,在河流污染的处理中,我们应该坚信,我们要始终保持全流域有效治理,不嗯能够分流与治理,厚此薄彼。我们要充分的实现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那么所有的治理功夫都会变为空谈,最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在研究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式与方法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河流生态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终才可以使得城市的发展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我们才能在美好的环境下创造更加多的经济效益。

4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手段建设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则

第2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一、总体要求

按照“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统一管理标准、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在全镇全面推行“河长制”。辖区各水环境功能区达到标准要求,河道两侧无入河的企业排污口和生活排污口。辖区河道内无阻水障碍物,河面基本无漂浮物,河岸无生活及建筑垃圾。河道两侧800米范围内无畜禽养殖企业,范围外的畜禽养殖企业规范整治,无生活污水及垃圾排入河道。

二、工作重点

(一)控污治污。全力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点源和面源污染。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按照轻重缓急制定排污口治理方案和实施计划,减少入河污染源;非汛期雨污合流口门要完全关闭,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建立河道水质安全预警系统,制定水污染应急管理预案,实现河道水体清洁无黑臭。

(二)河流管养。按照“严格控制、保护生态、分类管理、占补平衡”的原则,切实加强建设项目占用河道水域的管理。坚持河道巡查和“蓝线”管理制度,适时掌握河道岸线动态变化和开发利用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非法占用水域与岸线资源及设置河道障碍物等行为,充分发挥水域的综合功能,使水域得以持续利用。

(三)河道疏浚。定期组织对河道淤积进行疏浚,确保河道水域面积不减少、蓄水能力不减弱、排涝功能不减退。

(四)清障拆违。加强河道执法力度,依法清除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法建筑物和其它危害河道行洪安全的物体。

三、职责分工

境内河道及支流全面落实“河长制”,镇党委书记、镇长为“总河长”,各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河道流经村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担任河长。

各村应管理好辖区内渠道的卫生并保障畅通,组织开展包干河道水质和污染物现状调查、制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推动落实重点工程项目、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好督促检查,确保完成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

河长是各村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第一责任人,具体组织实施水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推进河道整治和保洁,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水环境治理。主要承担以下工作:

(1)协调执法部门对河道污染进行调查处理;

(2)河道的日常疏浚、清障、保洁工作,开展河道管理日常巡查;

(3)河道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行为处理;

(4)河道生态绿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长效保洁管理制度的建立;

(5)对河道内病死动物及病死动物产品及时报告;

(6)服从镇统一安排和调度,配合做好突击性保洁工作;

(7)确保河道整治无事故,安全设施齐全;

(8)收集管理资料,建立相应保洁台账,及时上报信息;

(9)做好突发事件处理,并及时汇报;

(10)做好河道保洁宣传工作,引导群众自觉保持河道清洁。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河道所在村要切实负起责任,对本辖区的河道河段全程踏勘,摸清辖区内各河道河段环境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按期推进实施。同时,要加强与河长之间的沟通、支持和配合,切实把每条河流河段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镇河长办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力度,规范管理。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明实情、出实招,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做到“有案必查、查必有果”,增强实效,在“查、处、究”上狠下功夫,巩固河道整治成果,确保“河长制”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第3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

结语与展望

第4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关键词 水环境;污染原因;治理对策;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2-02

天津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水系众多,流经该市的行洪河道19条,总长约1 100 km;排水河道109条,总长1 890 km。多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尤其通过3年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清水工程的实施,全市河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天津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河道防洪、供水、排涝和保障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天津市部分河道水质仍然较差,主要原因是污染治理滞后以及入境水量减少,主要河道中其劣V类水体长度所占比例达76%。此外,河道、堤岸环境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现象,倾倒垃圾、围垦放养、违法占用等问题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管理缺失、沿河村镇密集等,严重影响了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亟需强化管理。现对天津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

1 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环境保护意识差,投入不足

许多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忽视环境效益,未意识到保护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注重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少,污染治理资金不足,影响污水处理进程,尤其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经费难以到位。在法律、法规方面,虽然有一定执法依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执法力度一定程度上仍然不够。

1.2 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严重

污染排放总量增长速度快,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自净能力。沿河周边工厂每年排入河道废水量加上一些企业废水偷排、漏排、排污量更大。不少企业无力治理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随着城镇化发展,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而城镇污水排放量增加,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要求,沿河乡镇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中。河床成为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场所,白色污染严重,造成堵塞。

1.3 生态破坏和农业污染加剧

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由于历史原因,至今恢复缓慢,河床增高,河道堵塞,流域水量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河道水环境的污染。河流自净能力降低,环境容量不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水环境污染[1-3];流域周边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日渐发展,废水产生量大且浓度高,仅进行初级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中,引起污染。

2 治理对策

2.1 组织协调机制

一是成立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监督实施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计划,审定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标准、制度、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协调解决河道水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二是各区县也要成立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分工,确定水生态环境管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编制《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方案》,制定《水生态环境管理规划》,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各区县组建指挥部和相应工作机构,专题研究确定水生态环境管理具体措施,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保证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推动上游水源保护工作,加大上游水源保护推动力度。

2.2 严格落实“河长制”管理

一是完善“河长制”管理办法,治理一条、纳管一条,确保治理成效。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督查通报制度和问责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取得实际效果。三是配备专业设备,培育社会化养护队伍,“河长制”考核实现精细化、常态化和长效化,要建立台账、完善措施,制定河道水环境巡视检查和管理养护制度,加强河道日常保洁管理,实现河道全方位“网格化”管理。四是创新思维,创新形式,加强培训,提升监督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就加强监督、规范流程、履行职责等内容展开培训,及时总结水环境治理和河长制社会监督工作情况。五是强化入河排污口门的治理。加强截污、治污和水资源保护,实施入河排污口截污治理,确保无污水直排;加强排水口门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做好入河排污口门治理工程的核验工作,确保质量和治理成效。

2.3 加大宣传力度,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水资源宣传,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资源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的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听证、召开征求意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营造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遵循环保法,结合地方实际,分门别类制定环保具体措施。在河道与道路交口处设置各类警示牌,制定具体措施,规范人们的行为。强化日常巡查管理,建立水政、公安、工程管理人员“三位一体”联合执法机制,并在沿线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加快推进精细化管理,使水域违章违法现象明显减少。

2.4 积极治理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要进行综合治理,对河道产生污染源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改、治、迁等相应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达标排放的污水要接入污水厂,实施深度治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偷排“黑水”的企业,对实现废水“零排放”的企业,减征污水处理费。采取封堵、切改和强化监管等措施,强化入河排污口门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网,做到厂网同步投运,确保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进出厂水质达标。对工业企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中小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建设,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对企业环保设施的监督管理,提高设施运行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对于新建的建设项目,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做到节水、降耗、节能、减污。

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治理生活污染。一是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实现垃圾无害化。二是对于城区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排放。三是在城镇新建小区实行雨污分流,为污水集中处理做好前期准备,结合城镇道路、工业区改造,建设排污管网。四是促进各医疗单位完成医源性废水治理。五是各部门密切协作,做好禁磷和禁止“白色污染”工作。六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抓好城镇屠宰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污水处理、坑塘整治、面源污染控制。

2.5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污染管理

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加强河道绿化和景观建设,中心城区和区县建成区河道两岸,逐步建设沿河生态景观带,其他河道堤防建设林木绿化带;加大河道护岸林、堤岸林管护力度,对已有林木实施专业化管护。二是严格对新建水利工程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经水保部门审批。三是提升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做到既增加经济效益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四是建立河道生态补水长效机制,鼓励使用再生水、雨洪水向河湖、湿地补水。五是制定长远的治理措施,推进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抓好规模化养殖场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畜禽粪便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饲养区、禁养区,发展生态农业,改变养殖业与种植业脱节现状,以有机肥代替化肥,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减少畜禽粪便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六是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打造绿色品牌,降低农业污染[4-6]。

2.6 加强水质预警监测,完善水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提高在线监测预警能力

一是建立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定期监测水库和来水水质。科学布局监测网点,采用先进的自动水质监测技术和仪器采用信息遥控和网络传递方法,改善整体环境监测系统,发挥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掌握水情变化,严防水污染事故发生。二是建立水库视频监控及巡检数字化系统建设,在水库关键口门、坝区及河道入口处加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对水库重点地区24 h监控,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

2.7 充分发挥区县指挥部的作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区县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装备、设施和人员配备,提高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抓好经验总结、问题分析、情况通报、督促检查等各项工作,确保水环境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加强河道日常巡视检查,创新形式,畅通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强化责任意识,切实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反应机制和管理机制,增强快速反应和监督处置能力,不断加大检查力度,对涉水事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反馈、妥善处置[7-8]。

3 参考文献

[1] 刘善江,李国学.高碑店污泥农用肥效及重金属污染防治[J].华北农学报,1999,14(1):118-122.

[2] 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2006(4):61-62.

[3] 吴文卫,杨逢乐.赵祥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9):138-140.

[4] 王景和.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279.

[5] 曾祥斌.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27,229.

[6] 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第5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关键词】大连市;河流;水生态;建设

1河流水系基本情况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南端,境内中小河流众多,河流总长度达到7800km,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km2的河流有340条,超过100km2的河流共有34条,超过1000km2的中型河流仅有碧流河、复州河两条。河流上建有大中小型各类水库183座,这些水库工程为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水资源保障。近年来,随着大连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对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河流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快大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利民工程。

2大连市水生态工程建设治理成效

2.1大连市水生态工程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大连市政府以民生工程为基本出发点,不断加大河道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水生态工程建设重视程度已经有所提升。截至2017年,大连市政府下拨21.8亿元建设资金,购买种植灌木3300余万株、乔木108万株,实施乔灌木绿化工程68960亩;动用土石方15368万m3,累计完成河道治理1588段,整治河道长度达到982km,堤防工程总建设长度达到4561km。大连市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大大改善了大连市全域河流水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

2.2河道堤防工程防洪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随着大连市河道水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大连市防洪体系不断加强,全域河道堤防工程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以上,其中1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工程达标率提高了20%,达到60%,特别是结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而同步实施的大连市英那河、大沙河及浮渡河等几条较大河流,得到彻底综合整治,河道堤防工程防洪标准达到了15年一遇以上,河道堤防工程防洪能力明显提高。

2.3河道调蓄能力进一步提升

实施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中,大连市在重要河道干流上,完善、新建了拦河堰、坝工程300余处,拦蓄工程建成后可使河道调、蓄水量增加1400多万m3,不仅满足了农村生活、农业灌溉、城市用水等基本用水需求,而且有效改善、提高了河道的调蓄能力和河道的防洪能力,为大连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工程措施保障。

2.4河道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全面实施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连市针对河道岸边、岸坡等地段重点实施了绿化工程,河道绿化面积累积达到12.8万亩,不仅改善了河道景观环境,而且在净化空气、增氧降温、消音除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恢复河道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河流健康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3大连市水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部分河道淤积严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道淤泥、堆积等现象突出,导致河床逐年抬高。河道水功能生态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河道淤积总量已达到3000多万m3。以碧流河入海口区段为例,河底高程较2000年修建堤防时平均高出1.5~2.0m,铁路桥段上游3处穿堤涵闸淤泥几乎与闸门齐平,闸门均已被淤泥堵死。河道严重淤积,降低了河道容蓄和防灾、减灾能力,造成河道调蓄功能丧失。如2012年,碧流河下游发生的大范围洪水淹没事件,与碧流河的河道淤积、洪水下泄不畅有直接关系。

3.2河流生态遭受破坏

交通工程建设、村镇建设、养殖占河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挤占河道问题,导致部分区段河流堤防工程断面单薄或河道护岸工程缺失,防洪标准降低,防汛压力加大;部分农村,将河道两侧河道堤防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土地承包给农户,甚至颁发了土地使用证,不仅导致农民对堤防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土地无节制开垦,而且个别农民非法采砂、肆意砍伐护堤林木,破坏了河岸柳树等护岸林木,使河道堤防工程无法形成带状保护带,加剧了河岸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河流水生态保护屏障。

3.3河水污染加剧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客观增加了污水排放量,造成了河流水生态环境破坏。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全域污染源主要为面源污染、工业废水、生活及水产养殖废水等。大连市农业生产污染物主要来自农田使用的农药、化肥;养殖类污染主要是禽类粪便及大量抗菌药物,这些养殖类污染排入河道,污染水源;海水入侵倒灌,是近年来沿海地区河道水质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近海河流污染不断加剧。据大连水文局水质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大连市境内各河道水质污染程度加剧,少数河流水质严重恶化达到劣V类标准。3.4工程建设创新不足河道整治过程中“调直河道形态,规范河道断面”等现象普遍存在。河道整治的均匀性不仅改变了河流原有的自然美,带来了视觉审美疲劳,而且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实施河底硬覆盖会不同程度地破坏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导致河水净化能力下降,并对改善水质产生了直接影响;硬化和僵化的堤岸工程使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天然植物生长困难,降低了河岸树木对洪水的吸收和抵御能力;夏季高温时节,河道硬化使河水缺少泥土保护,河水温度普遍升高,喜热藻类迅速大量繁殖,造成水质严重下降。3.5河道占地动迁困难大连市河流由于没有开展确权划界工作,河流堤防工程两侧管理范围土地均被划为基本农田,甚至有些河滩地分给了农民。以大连市第二大河———复州河为例,规划堤线范围内土地7054.2亩,其中,林地200.0亩、果树1180.2亩、旱田和水田地2941.7亩、养殖圈622.3亩、未在册耕地2110.0亩。规划堤线范围内共有工厂企业30家,河道治理工作需要动迁占地企业,但现有的补助政策往往不适用于治河占地动迁补偿,而县区财政拿不出资金或者不愿出资进行动迁补偿,导致河道工程建设工作很难开展或进度缓慢。

4措施及建议

4.1树立人水和谐建设理念

河道整治的目的是通过改善河流水环境,以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整治工程要注重河道潜在亲水功能的开发,处理好人与水、人与河的自然原状关系,建设相应的亲水基础设施,使河道具有亲水、动态、灵性、活性、安全的特性,营造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环境,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

4.2强化河道生态工程建设

根据大连市河长制总体部署,按照“一河一策”和“因河制宜”的原则,构建各具特色的河道自然景观。在保留原有河道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构建天然、自然的河带景观,建议使用泥土、卵石或附近石块等天然材料来代替混凝土等硬质材料,以改善河流水质和功能,保护其原有的河道生态环境,尽量建设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型堤防工程,使水土、生物与水环境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相互保护[5]。

4.3全面实施截污清淤战略

建设生态河道,必须全面完建截污、治污工程。只有系统梳理全域河道现状,查找、堵截、治理沿河排污口,才是恢复河道自然水环境的根本出路。建议加强河流水质监测,全面建设水质监测系统,全方位动态监控,实时水质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高中水利用范围;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进程,推荐使用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减少农药、化肥对水资源的污染,确保全域河流水质达标。

4.4加强河道环境屏障建设

制定切实可行的大连市水土保持实施办法与细则,切实开展河道沿岸小流域综合整治,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等相结合的措施,有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减少河道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强河道采砂管理,防止乱采、滥挖河道及损毁河岸等违法行为发生;逐步恢复河道自我修复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河道保护环境屏障建设,彩绘河道水清、岸绿、境美画卷,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宏伟蓝图。

4.5强化河道管理行政执法

针对大连市河流没有开展确权划界工作实际情况,大连市应通过全市人大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大连市河流确权划界管理办法》,并以大连市政府的名义印发。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此开展全市河道确权划界工作,并取得土地使用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特别是影响行洪的河道管理范围内,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主席令第74号)第六十五条规定:“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予以强制拆除。在河道保护范围内,限定期限拆除,依此保障大连市河道工程建设及工程安全运行,还大连市碧水蓝天。

第6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关键词]水库;环境治理;保护措施

1工程概况

辽宁省葫芦岛市青山水库工程由青山水库工程及输水工程组成。青山水库坝址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北头道河子村上游,坝址以上控制面积1650km2,占六股河流域的54%。青山水库工程包括主坝、副坝、溢洪道和输水洞;青山水库输水工程线路总长为71.032km。水库总库容6.67亿m3,为大(2)型水库,Ⅱ等工程,最大输水能力为21.05万t/d。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00年一遇。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以向葫芦岛市市区供水、防洪为主,兼顾改善流域下游农业供水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青山水库解决葫芦岛市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不足问题,同时提高六股河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了六股河流域下游枯水期及葫芦岛市的生态环境。

2工程建设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

2.1对受水区的水质及水资源的影响

本工程运行后,将关闭辽宁渤海造船厂的稻池乡老水源,年减少地下水取水量292万m3;关闭高塔沿海平原区自来水公司的11眼井,年减少地下水取水量为296万m3,并关闭部分城区自备水源井,减缓并能够逐步改善海水入侵危害。本工程将促进葫芦岛市范围内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使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力地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对下游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

青山水库枢纽位于六股河中游,调水水量占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3%。然而,青山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仅占流域总径流量的48%,坝址下游区间汇入水量达到了2.78亿m3,距坝址约10km处的支流黑水河多年平均汇入水量可达0.91亿m3,同时青山水库为多年调节,在枯水期仍可以保证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下泄。因此,从水量上看,调水将使得河流上游回水河段和下游河段水位流量发生变化,下游河段的水位会降低,水量将减少,但工程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是局部的,主要体现在枯水期。

2.3对项目建设区域景观的影响

由于林地多分布在坡地,水库淹没的主要类型为农田。水库蓄水后林地的景观优势度仍最高。同时水库蓄水增加了水域面积,水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因此,在工程正常运行后,区域景观仍具有较高的干扰阻抗能力和恢复能力。

2.4对六股河鱼类的影响

由于六股河没有珍稀、濒危种类以及洄游性鱼类,大坝的阻隔作用不会对鱼类产生影响。水库蓄水后,动水生境转化为静水生境,库区内适应静水环境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将会有所增加。由于淹没区上游还有上百公里的河段,坝址下游有黑水河和王宝河两条较大的支流,河道内适应动水环境的鱼类仍可以找到适合的栖息地,因此本工程对鱼类的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水库的建设对项目建设区域的原生沙质海岸带及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相对轻微,但对六股河部分河段水环境、水生态、河口生态与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库区八家子河流域等矿区污染存在供水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治理措施,以确保青山水库的水质安全和周边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3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措施

3.1青山水库水质保护措施

(1)为了确保青山水库的六股河优质水源不受污染,市政府已划定了青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排放对水质造成污染的废水。(2)按照《青山水库工程上游八家子矿区污染风险控制方案》要求,在水库初期蓄水前,现已完成八家子铅锌矿尾矿库大坝防渗加固、截洪导流和污染治理废水回用工程,重点企业治理与关闭工程,受污染土壤和河道底泥清理工程以及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对六股河河源建昌雹神庙锰矿采取停产整顿治理措施,以达到废水零排放。(3)为了确保青山水库上游易受矿区重金属污染的八家子河河水入库,根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辽宁省葫芦岛市青山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09]572号)的文件要求,需要在八家子河中游修建八家子河丁家沟拦河导流工程,将八家河河水引到其下游绥中二台子河内。该环保工程包括导流坝和导流隧洞及部分附属工程。截至目前,八家子河丁家沟拦河导流工程已施工近半,其工程总投资约3.20亿元,预计2017年底完工。

3.2青山水库生态下泄流量保护措施

为确保水库下泄不低于0.79m3/s的生态流量,保证下游河道水环境、河道景观用水和生态用水量的要求,水库建立了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确保水库在初期蓄水和运行期的不同来水保证率条件下,从56m蓄水至输水洞底板高程62.7m期间的生态下泄流量的排放随时有监控记录备查。

3.3青山水库鱼类保护措施

为了对项目建设区域鱼类进行保护,在青山水库管理区内投资建设了鱼类资源增殖放流站,开展鲢鱼、鳙鱼、香鱼和黄颡鱼等鱼类野生亲本捕捞、运输、驯养和人工繁殖放流。该工程投资879.74万元,预计2017年6月完工。

3.4青山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

青山水库工程移民涉及兴城市、绥中县、建昌县三个县(市),移民总人口17349人,故移民安置的环保问题尤为重要。移民安置工作由以各县(市)为主负责,青山水库管理局为辅配合完成。目前,三期移民安置区已全部建完,除第三期移民要在2016年11月末迁入外,其余已全部入住。安置区和集镇的水土流失防治、水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置等问题已全部解决。兴城市大部分移民已入住兴城市临海产业园区附近的集中安置楼内,靠在周边企业打工、打渔、经商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3.5库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1)为了加强库区周边生态环境治理,青山水库在库区、库区上游周边、移民后靠安置点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在2015年春,水库周边栽植了大蒙古栎、大五角枫、银杏、云杉、西府海棠等树木、花灌木、花卉共计64种植物,还有经济林、景观树及苹果、梨、枣等果树,绿化总面积64hm2。同时,在库区上游周边的兴城市三道沟区、建昌县八家子区和绥中宽邦区三个区域建设水保林、经济林、护路林、修建排水沟和作业路等。在移民后靠安置点建浆砌石挡墙、浆砌石排水沟及绿化工程等。(2)为了避免在库区周边有放牧、打渔、采砂等违禁行为的发生,保护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下一步要在整个库区周边预埋混凝土桩1500个,用铁丝围栏3000m将整个库区围禁起来,以防止外来人员及牲畜的入侵,便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4结语

第7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蓝天碧水寄托着MQ百姓、XC职工乃至公司全员对美好生活守护与憧憬。当前,XC上下围绕公司“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进”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参与公司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各项工作,推动环境问题治理已成效初显,但依然面临一些严峻问题和挑战。以水环境治理为例,可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主打的工程治理模式,面临着治理方向深层次系统化转变。

一、治理主体由一元转向多元

水环境治理不仅涉及公司发展存续与全员利益关切,更是事关MQ乃至黄河水源地生态安全效益的公共性事务,省州县院各级领导与职能部门充分重视,如此重大的系统治理工程,其社会化外溢效果愈发显著,需要多元主体的广泛协同。

整体的水环境治理行动结构化安排合理,企业治理主体与行政治理主体紧密关联,确责分明有序。行政治理主体依循上一级权属组织的政务逻辑而动,治理主体则依循市场逻辑而动,治理主体的行动逻辑各不相同,通过科学的组织架构将各自执行逻辑进行制度化分工与协作,治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受行政治理资源强力驱动,政府职能部门为企业治理主体提供强有力地政策、资金、技术引导等全方位支持,从而积极推动形成保护治理并重与治理主体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二、正确处理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的关系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源头在岸上,根子在产业。水环境治理涉及公司生死存亡,关切职工养家糊口,也涉及MQ非牧支柱产业的存续问题。产业的背后则关系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等诸多问题。

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此前曾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温室甲鱼”养殖产业。而当时代的主题从解决温饱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曾经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污染严重的“温室甲鱼”产业不得不面临关停的命运,与之相伴的还包括温室拆除、土壤修复、甲鱼塘复耕等资金需求、社会影响、环境影响都很大的工程。

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既要坚定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公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引导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避免“一关了之”或“自生自灭”。

三、建立环境考核断面,提高治理的层级

一是建立环境断面考核机制,厘清责任归属。例如,可将生产排水好于河道入水作为目前水治理工作的核心标准。可依据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对相应属域的环境治理情况进行考核。例如,为治理横跨皖、浙两省的新安江,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以及皖浙两省建立了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基金,根据两省交界处的新安江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决定归属:水质变好,浙江1亿元资金归安徽;水质变差,安徽1亿元资金归浙江;水质不变,则互不补偿。辽宁、河北、江苏和淳安、开化等地也建立了依据断面水质考核扣缴或者奖励生态基金机制。两场(厂)环境治理冗余资金可依据治理成效考评、环境风险评估、综合治理投入等进行制度层级分类,形成互为补偿与协同整体治理机制。

二是创新治理制度,建立两场(厂)环境治理相适应的制度。例如,生环问题现场督导制,就充分解决了“谁来负责,怎么负责”的难题。现场督导制建立了县委(政府)牵头、公司为主体、两场(厂)执行、具体部门(人员小组)为基本依托的责任体系,以及日常巡查制度、动态监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管控制度。每项问题的整改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又由督导组综合指导部署相关工作,肩负起重点重大问题的决策与指挥,企业作为治理主体也相应联动,圈中环境问题整改治理靶心,高效保质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促进全员共治共享。水环境治理最终必然是“共同体治理”,协同治理不仅需要公司不同部门与两场(厂)协作,还要广泛动员发挥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社会民间资本等多方力量。实践表明,信息化、智能化可以助推水环境治理。通过移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大幅降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门槛。例如,杭州推出的“五水共治”移动网络应用系统,让每个市民都成为治理的行动者。通过“杭州河道水质”APP,公众随时可以拍下水质差、污染严重的河道,并上传图片和具置。“零门槛”让所有公众都可以参与到治水监督中。公众投诉可以直接提交到相关负责人员,由河长领办,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处理。这一制度创新突破了“有治理,无监督”的困境。通过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实现共同监督,共同治理。

引导鼓励各界力量参与治水,构建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社会行动体系,形成多部门联合、全社会联动的治理机制,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环境治理优势。我国多地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积极推广排污权交易制度,发行项目的相关债券,广泛整合市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例如宁波率先采取政府购买环境养护服务模式,借助第三方力量提升河流水质。诸暨采用公私合作的PPP模式,较好解决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问题。

第8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1.1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成效

从工业污染防治情况来看,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达到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要求,77家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部分实现达标排放,其中延吉市工业企业排污达标率为96.8%。全州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使用,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0%以上。

1.2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实施了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工程、长白山东北虎保护区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39个重点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6万公顷。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全州主要城市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或三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80.3%,国家和省级各类自然保护面积达到65.9平方公里。

1.3水源建设迈出较大步伐

全州湖泊2000年7.83km2,比20世纪50年代初的5.60km2,面积增加2.23km2。全州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01座,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水库有7座,水源保证率有了较大提高。

1.4水源地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严格制定并落实水源地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基本达到地面水Ⅱ、Ⅲ类水体标准,城市饮用水达标率为98.7%。其上游河段水体质量达到功能类别Ⅰ-Ⅲ类水质标准。

2全州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水污染问题形势严峻

延边州大多数水源地地处各河流源头或上游,几乎不受重大点源污染。从各河流水源地的时段评价中,汛期(丰水期)部分水质指标偏高的现象表明,我州各主要水源地大部分是受降雨后,随地表径流入河的腐质酸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所致。其污染主要是高锰酸盐等指数超标,总氮也正是受到面源污染物在水库中富集的结果。

2.2供水管网设施老化,影响供水安全

很多城市供水管网年久失修,管网腐蚀等因素,影响和降低了水质。特别是靠地下水供水的居民区,水质不达标问题难以解决。

2.3乡镇水源污染逐年加重

在乡镇、村屯水源保护方面,由于保护设施不完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在水源地附近堆放柴草、放养牲畜、乱倒垃圾、破坏植被等现象严重,部分饮用水源已被污染,细菌和大肠杆菌指标超标,直接威胁了农村饮水安全。

2.4湿地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延边州沼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由50年代初的884.9km2,减至本世纪初的122.15km2,湿地面积减少762.74km2,平均每年减少15.25km2。

2.5土地沙化

本世纪初,全州沙化面积为12.80km2,比20世纪50年代初的9.19km2增加了3.61km2,年平均扩展速度0.07km2/a;从分布区域情况看,主要沙化面积在图们江流域。

2.6河道断流

虽然降水量较多,但自1980年以后,一些中小河流由于受水利工程和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了水文条件,河道时有断流现象发生。如嘎呀河干流上游、汪清河、朝阳河、黄泥河的部分河段,每年1-3月份的100天左右,常发生断流。最大断流长度一般占该河河长的35%~85%。

3改善水生态环境环境的对策

3.1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

强化对全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对水源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和有危害水源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罚力度,重点支持加快实施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兴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准在二级保护区内兴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3.2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采取具体措施和办法,认真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政策。完善涉河、用河行为“先审批后开工”程序和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措施。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程序。建立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水权制度。

3.3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制定和完善我州湿地和水库保护规划。实施“移民工程”和各项治理建设,落实生态补偿和功能区调整措施,对各湿地和水库库区要保护好森林资源,综合治理泥沙淤积问题。在实行封山育林的基础上,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的进度。

3.4加强水土资源保护

林业部门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力度,严禁毁林开荒,保护自然植被,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要加快主要江河、重要水源地水环境治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推进和完成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以及黑土地治理项目。

3.5强化河湖管理,大力开展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建设

第9篇:河道生态环境治理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河道清淤截污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环渤海湾的中心,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由此可见河道水系在天津整个城市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略的,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城市面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水是生命之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人水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支撑和保证。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今年中国重点开发开放的地区。但是,由于资源型缺水,天津一直是缺水型城市。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095.1公里;中心城区共有二级河道15条,长约128km,以海河为界,东西两侧分布,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近年来虽多次组织力量对河道进行清淤,但由于污染源未得到完全控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排放量,水环境质量总体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据环境监测数据统计显示,市区河网总体水质为V类。

一、水污染形成原因及现状

水污染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治污规划相对滞后,废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不够健全,导致雨污混流现象十分严重,河道富营养化程度增高,水生植物茂密,水质严重恶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城市水环境受到污染的另一原因,人口的增长,生活排污不能及时处理,导致水环境受到污染。针对以上问题,天津市市政府自2000年以来,分期实施了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完成了市区一、二级河道17条174公里的治理工程,包括河道截污、河道清淤、堤岸整治、沿河构筑物整修和河道两岸绿化5项工程的水环境治理项目,使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但水环境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水资源短缺形式日益严重。入境水减少、入境河道水体污染严重;中心城区部分地区存在雨、污混流,汛期污水随雨水入河,形成污染;城乡结合地区排水管网不完善仍存在污水直排现象。

二、水环境治理的意义

1、政治意义: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就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措施,政府在环保治理上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天津市政府为“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 扎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连续多年实施水环境治理清水工程,并且初见成效。

2、经济发展意义:改善河道水质、建立城市污水处理体系对保障城市水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水环境的治理,城市淡水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失。另外,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基本建设保护领域中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通过对河道水体治理、提高排污河道污水处理率达到充分利用淡水资源以提高整体社会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二河道综合整治对策

1、制定科学规划

按河道水环境的内涵和范围要求,高标准编制河道水环境建设规划,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从微观来说,对每一条河道具体方案的规划设计要全面、细化,尽量做到一步到位。如截污工程,可以先建污水收集系统,再建污水处理系统。同时,在正确把握水环境总体功能及区域功能定位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各区域的不同河段作出具体功能定位。要充分考虑维护河道水环境的多样性,使河道水环境丰富多彩。如自然景观类河道,尽力保持河流的原始、自然特征和状态,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等。

2、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以相关河道管理条例、城市排水规划及管理办法等为依据,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对违法违章、制止无效或造成后果的,要坚决果断处置,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二是明确属地管理,提高巩固创建成果。一方面可以明确责任的落实和检查;另一方面,河道的养护管理权可以相对集中,能够统一标准、统一时间落实到位,巩固河道养护管理各项成果。三是积极开展保护河道水环境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民思想认识和素质,增强保护河道水环境的自觉性,关注和重视河道水环境,促使人们改变不文明的习惯和行为。

3.注重生态理念

以往的河道设计,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很少去考虑河道与周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统一,所以往往治理后的河道与周边的环境不相协调,有一种“孤立”的感觉。建设生态型河堤可以有效改善原有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生态河堤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一方面,利用生态河堤生长的水生植物和由此而生存的水生生物净化水质;另一方面,通过河道、河底及坡面表层泥面生长的大量微生物、藻类、水生动植物形成的自然生物膜净化水体,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生态河堤除护堤抗洪基本功能之外,在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强水体自净作用、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改善城市河道水质,必须在满足排涝要求、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完善城市河道的生态和景观功能,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自然风貌,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生态平衡的必由之路。各级各部门应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不断创新思维、强化措施、严格保护,认真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城市河道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参考文献:

[1]聂梅生,《中国城市水与废水的科研与开发.给水与废水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7月.

[2]梁小洁,张明时,王爱民等。《红枫湖、百花湖水源、污染源主要营养元素及污染物调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2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