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配音发声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从全方位多角度来领悟音乐的神韵与真谛,主动自觉地表现自己的兴趣,促进高效率教学。
【关键词】音乐兴趣方法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我是一名音乐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在工作中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1.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这种氛围包括课内与课外。课内,指课堂教学氛围。课堂内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课外,泛指校园氛围。如,利用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利用学校闭路电视、定期讲座、音乐欣赏等活动;在橱窗、教室张贴音乐图片;定期开展歌咏比赛、集体文艺比赛、学校艺术节等活动开创设学校音乐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和潜移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2.游戏的运用有利于兴趣的激发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身理特点,设置富有生活节奏,生活情趣的游戏,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他们爱玩,好动,如果在音乐学习中加入一些游戏、竞赛活动,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愉快的、有目的学习,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音乐节奏训练中,可采用 “ 动物园 ” 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学习兴趣。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请学生根据节奏的形态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并加以动作表演。表演要求节奏正确、动作富有创意。 在游戏中,学生很希望能在老师和全体同学面前表现的好一点、表扬多一点。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学生,如果大家关注了他,尊重他,他会学得很认真,很投入。如:在上京剧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回家寻找关于京剧的音像资料、人物脸谱等知识和材料,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并根据学习内容,请学生相互协作进行表演。学生兴趣十足,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好极了。这样的活动即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当然,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巧妙设计并组织好。
3.变抽象为直观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布鲁姆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课题前进行准备机制比教师传授更重要。强调学生课前准备和自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教会学生自学的初始阶段。因此指导预习十分重要。
初中学生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找不出重点、难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和预习方法,提出预习提纲,编排相应的预习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去寻找答案,预习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一划二批三尝试四整理”。“划”就是划线注点,即是划出重点难点,划出层次;“批”就是将自己阅读教材的体会或见解批注到课本的空白处,并在教师讲解时进行验证;“尝试”就是通过预习尝试性的做一定的练习,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整理”就是把自己预习时未能弄清楚的疑难问题整理出来,以便上课时专心听讲,弄清是非。
二、指导学生高效率的听课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在课堂中发挥最大效应,在数学课堂中指导学生必须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手到。“心到”是要求学生课堂上充分发挥大脑功能,围绕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大胆设设疑、猜想,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学会分析、判断、推理。遇到问题多想几个“为什么”。解决问题时多想一下“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可以达到目的”。只有善想,才能会学,才能学会。“眼到”就是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即要观察教师的表情和手势,又要观察知识语言的表述。数学中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通过教师的表情和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手到”要求学生首先按要求规范操作,掌握技能,其次是做笔记,笔记内容可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要点,在书上相应内容的空白部分记下重点和难
点。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也应一一记下。
三、指导学生完善学习训练系统
数学训练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习题是组织数学训练的重要载体,也是教材展现学生才能和创造能力最具活力的成分。要对数学习题在观念上进行拓展,在内容上加以完善,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活动提供条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非形式推理,开放型问题,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等项目归纳入习题范畴,与原来注重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习题互补,构成合理的数学训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学习题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其纵向按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有序展开,其横向把构建知识、形成概念的训练同问题解决合理搭配,使重理解性的训练和重探究性的训练协调互补。
四、指导学生做阶段总结和复习
指导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指导复习常见方法有:
1.类比法: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有理数加法与乘法在确定结果符号时有什么不同,分式的通分约分和小学分数的通分约分有什么异同等。通过辨析,学生能更清楚的知道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由此就学会了用类比法梳理其它知识。
2.联想法:通过联想,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因式分解时必须体现因式分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就可以指导学生把用因式分解能解决的初中数学方面知识罗列出,形成一个跨越知识章节限制的知识技能应用网络。
关键词:课堂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们在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发展的同时,常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的教师往往对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由于他们学习好、反应快、理解能力强而忽视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果发展平庸。还有的教师对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又认为抓他们的学习都来不及,无法再抓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的认识也是错误的。应当知道:抓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和动机等等,下面将谈谈在课堂中对学生几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方法。
一、把握教学情感
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进入角色”
首先,走进课堂要面带笑容,亲切自然,满怀信心,给学生留下“暖色”的印象。这样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喜悦地准备好新课。
一开课就要启动真情实感,把课讲得形象逼真、声情并茂,课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就会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探索。如在化学课中,教师可用故事、谜语、科学家事例、奇妙有趣的计算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早“进入角色”。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开场白”,可选用语言表达式、实验观察式、直观演示式等方式,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正确表达
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情感的主要工具,必须富有情感性和感染力。在翔实、客观、准确、完整地叙述材料的同时,要注意突出事物的感情特征,并运用比喻、夸张、绘声绘色作为手段。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运用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配合语言表达情感。
其次,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感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只要情境创设恰当,就会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的情感想象。
(三)自觉控制
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如果教师的情绪不佳,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以致无法专心听课。为此教师应做到:高兴时不得意忘形,悲伤时不垂头丧气,调节消极的情绪,始终以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
二、意志的培养
意志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能锲而不舍地去攻克难关,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
(一)树立顽强的意志品质
顽强的意志有着无穷的渗透力,它可以完成艰苦卓绝的事业。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比较复杂难做的作业能坚持到底独立完成,树立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自觉性
当人完全自觉地从事某项活动时,便能保持活跃、清醒的头脑,十分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着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学生自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对不容易理解的课文内容要有强烈搞明白的决心。
(三)树立自信心
一个人有了信心,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将事情办好,才能勇气十足地面对现实,才能战胜自己的怯懦与自卑。因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要充满信心,正确对待每次练习和考试的成功与失败。在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以免出现盲目自信。
(四)树立远大的志向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智力水平,主要的还是在非智力因素上,特别是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意志坚强、事业心强、能适应各种社会压力的人,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所以教师尤其要让学生明白、理解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志愿之间存在的相应关系。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他们树立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激发课堂学习兴趣
名家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兴趣是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利用教材的因素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中,在阐述理论或取得结论时,常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或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进行启发式教学。这些都蕴含着大量的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例如:讲CO2的性质时,做灭火实验等等,通过这些现象,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在学生精神状态最佳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便学生记忆深刻,余兴不消。
(二)巧妙地导入新课,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如果能从教材的内容需要出发,或以组织有趣的教学式游戏,或以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演示有趣的实验,或以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问题等方法来引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几分钟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引新”这一环节,使每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利用直观和电化教学,引发兴趣
直观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明显的实验现象给学生以直接的强烈的感观刺激,从而引起他们十足的兴趣。有些演示实验现象变化细微,不清晰,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幻灯机映射到屏幕上,将化学实验与电化手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
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的强烈与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最大的任务之一就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面介绍几个常用、有效的方法。
(一)教师故谬法
即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弄出错误,让学生纠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地弄出错误来,让学生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而教师“坚持错误”,学生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师生争论的过程既是学生纠正和论证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二)学生任教法
即让学生当教师讲解教材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也能讲解一部分教材。这样每当学生走上讲坛,其内心是多么激动!同时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
(三)自编习题法
即教师鼓励学生自编习题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教师采取题海战术,把学生搞得精疲力竭,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让学生自编习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衷地希望自己的习题比别人编得好,故学习兴趣浓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联系实践法
介绍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运用,往往能使学生产生长久的印象,更加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实用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在工作中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一、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
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这种氛围包括课内与课外。课内,指课堂教学氛围。课堂内应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课外,泛指校园氛围。如,利用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利用学校闭路电视、定期讲座、音乐欣赏等活动;在橱窗、教室张贴音乐图片;定期开展歌咏比赛、集体文艺比赛、学校艺术节等活动开创设学校音乐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和潜移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游戏的运用有利于兴趣的激发。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身理特点,设置富有生活节奏,生活情趣的游戏,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初中、特别是预备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预备班的学生刚刚走进初中,他们也爱玩,好动,许多想法和做法,还延承了小学的风格。如果在音乐学习中加入一些游戏、竞赛活动,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愉快的、有目的学习,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音乐节奏训练中,可采用"动物园"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学习兴趣。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请学生根据节奏的形态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并加以动作表演。表演要求节奏正确、动作富有创意。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我看到,不仅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课堂中有游戏,就连初中高年级的学生都希望能在课堂上玩游戏,他们说"游戏不应是小学生的专利"。
在游戏中,学生很希望能在老师和全体同学面前表现的好一点、表扬多一点。如:在上京剧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回家寻找关于京剧的音像资料、人物脸谱等知识和材料,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并根据学习内容,请学生相互协作进行表演。学生兴趣十足,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好极了。当然,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巧妙设计并组织好。
三、变抽象为直观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素质;知识;能力;特色;核心竞争力
1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成因分析
到目前为止,笔者所在的计算机学院已经有3届毕业生。通过对毕业生的统计分析和对IT市场的调查,特别是对珠三角各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1市场需求大与毕业生求职难的矛盾
2009年,珠三角地区共举办各类招聘会20多场次,招聘的岗位达10万个。据珠海市人力资源中心统计,珠海全年招聘企业有8 778家,提供招聘职位约72 487个次,按照全年招聘企业数量统计,平均每个招聘企业招聘的岗位占13.5%;从学历看,本科以上求职者数量仅为8.41%;从职位需求看,计算机类排在需求第4位,但计算机软件排在招聘困难职位的第3位[1]。
我院2009届毕业生共196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0人(5人结业),就业93人,就业率为97.9%;软件工程专业96人(6人结业),就业85人,就业率为94.4%。按2009年12月31日的统计,我院200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2%,申请暂缓就业的学生为9人(已工作,原因为未解决户籍关系,计算在就业率内),占毕业生总数的4.6%,专业对口率:计算机42.2%,软工65.6%,就业地点:省内计算机81人,软工77人,其余为省外就业。总体签约(三方协议)率为44.68%,灵活就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从以上数据(不包含灵活就业)签约率看,我们发现,一方面社会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学生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本专业岗位。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全国各地大学生汇聚珠三角地区,使本地求职者感到强大的压力,缺乏求职优势;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就业思想不够解放,既不愿意通过降低薪酬和降低单位选择标准的方法来实现就业,也不愿意离开本地选择参加“三支一扶”等其他就业。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眼高手低,社会生存能力弱,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
1.2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纵观全国有800多所大学有计算机学院(系)[2](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在线),那么多的学生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习,如果不加区分,同质化、无特色,与市场脱节,如何才能让用户满意?笔者以为,导致问题的原因如下。
1) 培养人与使用人的理念和标准不统一。
我们接触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应聘学生在校内有参与课题或项目研发的经历或有一到两年的实践经验,精通一到两种主流开发工具,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应用技能,基础扎实,又能了解当前主流的开发模式与技术,有基本研发思路,有规范的研发流程观念等。但很多院校一味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一个模式培养,缺少层次和个性化,导致千人一面。理论学了很多,但蜻蜓点水,理论与实践又缺乏紧密联系,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没有体现层次性和差异化,没有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观,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无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2) 社会用人与学校培养人存在着脱节和断档。
为什么存在“一边是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用人单位的人才匮乏”现象?这是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没有实现“零距离”导致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业界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听也没听过,更不要说使用了。由于教学计划相对滞后,学生实践时间所占比重较少,导致学生项目经验缺乏,面试时很多涉及研发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学生回答不出来。
3) 学生就业观亟待改变。
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部分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功利化,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眼高手低、斤斤计较,从而出现就业难。
4) 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
以我们学院为例,通过我们的统计分析,每年入学的学生中,会有1/4很喜欢所选择的专业,并能积极主动学习;有1/2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能保持跟上即可;还有1/4的学生根本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处于“被选择”状态,学习没有兴趣,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游或其他方面,经常出现挂科,最后即使勉强毕业,也无长处。因此,教育体制设计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就业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总之,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学业不精,导致学生能力不强、毫无特色,产生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期望的落差,致使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和签约率下降。
2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一般指组织具备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的能力及取胜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是企业或个人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3]。就业竞争力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属于自我的、唯一的、别人不可比拟的,个人在就业竞争中拥有的并被用人单位赞赏和需要的独特能力。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东西,而核心竞争力正是这种个性的高度集中反映。
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出素质、知识、能力、特色四位一体,和谐统一。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是指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是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如心里素质、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等[4]。知识是指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专业技术程度。即是否具有合理的、够用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否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边缘知识,是否对专业领域有清晰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能力体现在学习能力、信息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特色一般是指某一种或综合能力的特殊体现,是有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知识是基础,素质是核心,能力是品牌,特色是亮点。
笔者服务的学校是一所独立学院,其中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以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我们曾经就“就业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并给出多选项调查:你认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选项包括①专业技能;②创新能力;③道德修养;④团队合作精神;⑤持续的学习能力;⑥组织管理能力;⑦社会适应能力;⑧人际交往能力;⑨抗压能力。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次之。去年,我们发起成立了校外导师团,聘请政府职能部门和IT企业领导、专家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把脉定位,由此得到的共识是:品德、素质为先,能力次之,有独到之处最受欢迎。
因此,不论专家、学者还是学生均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文修养、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以及有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
3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对策
3.1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培养
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5]。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种硬实力,那么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品质就是一种软实力。拥有软实力是一种隐性的、根本的竞争力,它的实质与广义定义中的非智力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表面上反映了个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等,实质上则反映了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自我规划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挖掘培养的潜力,是毕业生能力要素中较高的成份。在硬实力基本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前提下,软实力则成为是否被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
我院在教学改革中,把培养人才理念由“T”型改为“∏”型,借鉴上海交大夏中义教授“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理念,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才并重。在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系列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持之以恒的考评、总结,通过改革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打造以思想道德品质“诚、勤、信、行”为优势和特征的品牌。
3.2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还学生选择权
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在“21世纪教育论坛”的演讲中说: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等于进入了科学之门,不要把他们领到“小胡同”,而要让他在“大观园”中摸索,让他们从中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现实是高中毕业生一进大学就被分配进指定的专业,根本不考虑他了解不了解、喜欢不喜欢这个专业,很多大学生在无奈、痛苦中度过4年大学生活。前文中我已经提到,我所在的计算机学院每年有1/4以上的学生进入所不喜欢的专业学习。古语讲“就兴之所近发挥其所长”,学生不喜欢、不热爱这个专业,如何培养成才?许多毕业生改行就业就在于此。反观国外的大学就没有如此细分专业,像哈佛大学等在大学初年就没有什么系,专业观念非常淡薄,学生有广泛的选择空间。我们教改的做法是打造平台+特色模块的方案,提供各类“菜单”供学生选择。
3.3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我们了解到,金山等软件公司最看重学生的实际问题抽象分析能力和基础编程能力,因此,夯实基础非常重要。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非常熟练的编程能力,有比较好的分析问题能力,有 5000行以上代码经验。在教学计划中,要通过加大学分、学时和提高实践比重等着重体现加强外语、高数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特别应加强C/C++或java编程能力的培养。对于外语、语言编程等核心课程应编写能力考核大纲,明确能力培养要求。总之,通过加强实践、鼓励创新,加强外语和领域知识,实现特色培养,最终达到实现“外语+专业知识+领域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3.4深化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总结企业对计算机类人才要求的标准后,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扎实的基础与规范的职业习惯,要求对新技术敏感并有实际开发能力。而归结到学生层面其实就是学生是否具有可直接为企业产生效益的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能得到实际开发的经验,经历实际开发过程,必须让学生掌握一种主流的开发技术,使企业在对我们学生进行面试或笔试的时候就以得到这样一种印象:我们的学生可具有直接为企业产生效益的能力。
我们在积极探索分层次、特色化教学,构建复合型专业等教学改革之时,致力于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加入行业协会,组建校外导师团和讲师团、共建院系、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广泛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训。专业方向选择、教学计划修订和设置高年级专业能力水平考试等创新举措均由双方共同设计完成。通过承接横向合作课题、学生专业协会和导师制项目团队等载体和形式让学生广泛参与,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手段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另外,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既有与软件开发设计第一线的IT企业的合作,也与专门从事培训活动的企业的合作。毕业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如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实习,组织一批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实训,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优秀实习生,或出具就业推荐书。改进毕业设计方法,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加大学生现场实践力度,避免了传统实习环节中走马观花的缺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后期就有面向实际问题的机会和利用专业基础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5打造就业竞争力证书系统
专业技能证书是毕业生获得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是敲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砖”。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学院要求的外语等级证的同时,还应该取得有分量的专业技能证书、大赛证书,如程序员证书、微软/Java等公司专业技能证书、ACM竞赛获奖证书等。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用人大多是择才而用,许多小型(私立)IT企业不能也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培训员工。所以,毕业生如果有效地掌握和利用技术能力,拥有权威的相关技术资格证书,就为自己在职场上立足找到了一块坚实稳固的基石。
为促进应用技能提高和证书获取,计算机学院建立了相应专业协会和多个项目小组,设计了较完善的以赛促教、以证促学、相互促进的培养体系,学院即将出台学科竞赛学分认定办法、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办法、竞赛经费下拨及管理办法、实践性选修课申报有关规定等。
3.6开展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培养和职业教育同步开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掌握职业发展的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闯过简历关和面试关。通过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或再创业的就业观念。通过对大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的培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职业分析、职业设计,培训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心理、职业规范、择业,知识与要领等职业素质,使学生掌握一些求职的技术与方法。通过系统化的指导,实现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事业一体化设计。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对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作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普遍的指导意见。实践表明,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加强,签约率提高,并受到IT企业的欢迎。因此,我们不仅继续对学生加强基础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将着力加强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开展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构建素质、知识、能力和特色四位一体,打造毕业生的软、硬实力,实现毕业后与企业工作无缝衔接,得心应手地开展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 甘永峰. 2009年珠海市劳务市场供求信息调查分析报告[R]. 珠海:珠海人力资源,2010:17-37.
[2]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0-290.
[3] 高波涌,陆慧娟. “三本”高级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7):57-59.
[4] 徐涌金,高秋艳. 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08-110.
[5] 杨宜勇,周帅. 我国社会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4):172-183.
The Cause of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s’ Current Employment Status and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Core Competition
ZHANG Ke-jun, ZHANG Zh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Zhuhai, Zhuhai 519085, China)
一、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
在电影艺术中,用音乐独特的表现形式来代替其他诸如解说词等方式,会得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气势磅礴的场面时,用解说词就得不到想要的效果,相反还会把降低场面的震撼效果。再比如,电影中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内心活动或表现突发的事件,紧张、恐怖、激烈的场面,或对景物的描绘,或加强对影片中悲欢离合等情节的渲染等等,音乐要比其他形式更能使影视作品的表达效果展现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演员如今也逐渐认识到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声乐艺术对增强音乐语言的基本功,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及表达能力,提高音乐素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声乐又是一切音乐形式的基础,是曲调、歌词、旋律及语言的结合。它更接近于生活,更能准确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各种情感,更能确切地、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各种情感,所以,音乐、声乐在电影艺术形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声乐课训练的必要性
专业的歌唱者在声乐训练方面,特别是声音的造型上,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保证声音的洪亮、音质的纯正和音色的优美,喉头稳定以及对气息的控制等等,通过共鸣唱法提升歌唱效果。电影演员则比较特殊,因专业性质不同,所以和专业的歌唱声乐训练有所差异,在声乐的训练目标和要求程度上都不太一样。
影视专业中的声乐训练除了具有的表演专业特性外,还兼有声乐专业的共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课程的合理安排,具体课程内容包括声乐个别课、声乐排练课、声乐理论课和选修钢琴课等等。不断加强声乐理论和技巧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声乐课程中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提升自身音乐素养。通过对身体各个发声器官的控制与养成正确的呼吸方法,使之发出的声音有共鸣,有刚有柔。引导学生培养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国外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为了追求作品的真实感,基本采用演员自身进行歌唱配音,如《音乐之声》、《翠堤春晓》等。而国内的影视作品却比较偏向于用歌唱家来进行配音配唱工作,即使这些工作做得十分相似,可依然不能代替演员来配音配唱的实际效果和真实感,显得非常不自然甚至格格不入。我们经常会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发现很多不同演员的声音是一个人的,源于都用相同的歌唱家配唱,这种做法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尽量采用有歌唱能力的演员来进行影视作品的演唱工作,才能把作品展现的更为真实、形象和自然。
三、声乐教学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
影视演员的听觉能力是保证演员歌唱的重要因素。学生要进行声乐艺术中的听觉训练,如培养音准、旋律和节奏,在此之外,还要培养内心的听觉,内心听觉的完成要借助于自身对作品节奏、色调和色彩等变化的感知。在基本掌握了内心歌唱方法之后,还要不断体会听觉与视觉的配合,在脑海中不断地形成所要描述的场景,把内心的情感与演出画面是相融合,使内心的听觉和视觉有机结合,使演绎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贴合实际,更好地体现出艺术的真实感。此外,演员在外形与内心体会的相互协调也至关重要。要积极丰富自己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段,拓宽自己的内心感受,把生活经验与阅历融合到歌唱的表演艺术中来。以内心感受为基础,强化对旋律起伏、节奏变化和强调对比等的控制。
在歌唱过程中,也要意对歌唱状态的把控,包括口型、眼神以及动作等,不可矫揉造作,又不要平淡松懈,应朴实自然,有歌唱艺术的真实感。在现阶段,对电影电视中演员歌唱都是通过录音来实现的,所以演员对录音设备的特性要有所了解,以便于更好的掌控声音的变化规律。
影视演员在加强声乐方面的练习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声音的运用能力,通过对声音的控制来更好地完成影视作品中的各种相关工作。在声乐训练上,本着以真声为基础,着重于真假混合的训练,使音域扩展开,这样不但可以进行三个声区的训练,又能加强声区的变化与衔接及强弱变化的训练,使声音有弹性、圆润、自如,这有利于电影歌唱以及达到声音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教师 声音 塑造
声音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承载了交际的重任。实验表明,人对外界事物的听觉感知,38%来自声音。这个数据值得教师深思:课堂教学中的声音效应不容轻视,否则就难以达到最佳境界。许多声音令人回味犹长:宋世雄的解说激情四射、倪萍以情动人,敬一丹、于丹从容自信,佐罗、幸子、唐老鸭的配音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现了个性、情致,使人痴迷难忘。教师通过科学训练,掌握发声技巧,美化自己的声音完全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从而提升教师的形象魅力指数,带给学生美感和难以拒绝的亲和力。声音美化,是指通过科学发声对声音进行妆饰,使之富有感染力,让听者产生共鸣和愉悦。至于如何美化声音,笔者列出以下几点拙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保护嗓子——声音美化的物质基础
首先要坚持室外活动,保持心情愉快与放松,减少感冒。其次是养成咽喉部卫生习惯,饭前饭后做咽部清水含漱,多喝茶,保持咽部清洁,在冬季还要注意口鼻的保暖等。一旦咽喉出了毛病,要积极调理、治疗,药物治疗固然重要,平时的用声习惯、饮食习惯更不容忽视,用嗓时不能超过自己的声域范围,过高过强、长时间讲话都容易使嗓子疲惫,平时要常备金银花、胖大海等凉性中药,多吃新鲜食物或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夏天多喝绿豆汤,冬天以白萝卜煎水代茶,多吃雪梨百合,远离烟酒,少吃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
二、练好普通话——声音美化的关键
普通话是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之一,是教师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也是声音美化的关键。教师要练好普通话,掌握音变的规律,处理好变调、轻声、儿化以及语气词“啊”等,尽量减少地方音的影响,积极向身边的语文老师请教,多听新闻播音,并刻苦训练。同时要做到口齿干净利落,吐字归音毫不含糊,达到“语清意自明”的境界。在课堂上,还要特别注意语流的流畅性,切忌语脉混乱,离题万里。避免“啊”、“那么”、“对不对”、“这个”、“OK”等口头禅的出现。教师在平时说话时,要下意识地锻炼表达能力,比如,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反复朗读,尽量不重复,还要控制好语速,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50-190 音节之间。语速过快,会让听者喘不过气,过慢,则容易使人犯困、走神。
“文如看山不喜平”。语音语调的高低变化、轻重缓急同样不容忽视。课堂上,连珠炮般的声音、没有底气、干瘪乏味的声音以及浓重的口音令人生厌。智慧的言语,只有配以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声情并茂的嗓音,才能令学生痴迷陶醉,从而享受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三、科学发声——声音美化的技术保障
歌唱家的声音令人羡慕。其实,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科学发声训练出来的,教师借鉴这些训练方法,也能达到理想效果。
1、气息训练 有力而稳定的气息支撑是发声的关键,被视为发声之本,也是吐字准确的主要动力,可使声音更具穿透力。
有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供借鉴:
(1)闭口打哈欠 打哈欠时故意不张开嘴,而是强制用鼻子吸气呼气。
(2)狗喘气的练习 张开嘴,伸出自己的舌头,然后开始吸气、呼气,逐渐由慢到快,每次练习一到两分钟,每日坚持练习,时间逐渐增加、喘气速度逐渐加快,可以锻炼气息的控制能力、弹跳能力、支撑及持久能力等。
2、共鸣训练 声音明亮、悦耳决定于声音的共鸣作用。
(1)深吸慢呼气息控制延长练习 其要领是:先学会“蓄气”,先压一下气,把废气排出,然后用鼻和舌尖间隙像“闻花香”一样,自然松畅地轻轻吸,吸的要饱,然后气沉丹田,慢慢地放松胸肋,使气像细水长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匀,控制时间越长越好,反复练习4-6 次。
(2)哼鸣练习 具体方法是:闭上嘴巴,吸气,感觉口腔里仿佛含了半口水,而后轻轻地发出哼鸣的声音,如果感觉脖子下巴紧张,可以在发音时像嚼口香糖一样轻轻咀嚼,可使整个发声的共鸣腔体如胸腔、口腔、头腔在发声时得到放松,也能使自己获得一种较高的声音位置,减少声带的负荷。平时可以多练习唱歌,体会声音的位置。
据调查,嗓子嘶哑已成为教师的职业病,10 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中,声带出现严重问题的约占20%。中国音乐学院科学发声课题组对全国上万名教师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只有声乐系老师经过专业的发声训练,其余的大中小学教师则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发声训练。如果师范院校能够开设科学发声课,则为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提供又一科学保障。
语言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缺少了阳光,没有了明媚;表达离开魅力的声音,如同佳肴少放了盐,平淡无奇。教师的声音如果不美,学生就难以领会知识的妙趣。因此,教师不仅要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充分备课,重视语言表达逻辑的贯通,更要着力提升声音形象,努力打造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陈冬云 浅谈教师的声音艺术《科学之友(B 版)》2005 年02 期
[2] 沈湘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年7 月
[3] 林立君 声乐教学艺术论[M] 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4 年2 月
首先,口头语言和歌唱语言共用同一发声器官。
人体专门用来发音的器官只有“声带”。人所以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还要靠人体各种器官多种活动的配合。人的发音器官可分为三个部分:喉下、喉部、喉上。喉下有用来呼吸,并且也作为发音器官的各器官,包括气管、肺、胸廓、横膈膜和腹肌。喉部是声源器官,包括喉头、声带。喉上是用共鸣作用或阻碍作用来调节声音的各器官,包括口腔中各部及鼻腔。各部分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地、合理地、能动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出圆润的、有光彩的、优美和富有乐感的声音。
其次,“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是歌唱发声和语言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呼吸方式是下意识的,不能满足发声的需要。既适合歌唱发声又适合语言发声的呼吸方式是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方式。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因实际需要自如地调节用气,以达到“以情运气、以气托声、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胸腹式呼吸法运用的两个基本环节是吸气和呼气。这两种发声训练呼吸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慢吸慢呼、急吸慢呼、急吸急呼等方法。
再次,歌唱发声与语言发声都讲究运用以口腔为主,头腔、口腔、胸腔三腔共鸣的方式,使声音扩大和美 化,发出洪亮、优美、具有艺术魅力的声音。
第四,唱歌一般采用普通话语音标准。各地方音和北京语言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当演唱某些具有地方语音特点的歌曲时,也可以在个别的关键字音上强调唱出该地方语音的特点,但全曲的基本语音标准仍应统一在普通话语音基础之上。例如,江浙一带的方音特点就是平舌(z、c、s)与翘舌(zh、ch、sh)不分,l、n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所以在歌唱中应特别注意对各种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等语音状态有一致的要求,对需要特别处理的某些方音,要点到即止,不可滥用,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为目的。
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特色,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就能更好地表达其内容,突出其地方色彩。不过,我们应对歌曲中的地方语音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找出其中最关键和最有特点的字音加以艺术处理,尽可能做到以一概全,突出展示歌曲所要表现的地方语音特色。例如,《三十里铺》这首歌曲具有西北民歌风格,而在西北地方语音中与该字音特色有关的,最有特点的一个字是“我”字的读音。如果用普通话语音标准来唱“我”字,就体现不出歌曲的地方特色。但如果将“我”(wo)字按当地方音改唱成“e”的发音,听众就会感受到其中的地方特色。
为了追求特殊的艺术效果,有时要对某些常规的普通话字音进行变异处理。例如,在《半个月亮爬上来》这首歌中,为了夸张音乐表现所要求的朦胧意境,通常在唱“轻轻地扔下来”这句时,将其中的“扔”字哼在鼻子里形成一种特殊的延续鼻音,唱成“扔嗯――下来”。这样唱虽然脱离了基础语音规范,但却有利于音乐意境的表达。
在风格处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粗犷一些,南方民歌则要柔婉轻灵一些,高原山区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区民歌则要舒展自如一些。
第五,吐字归音是我国说唱艺术理论中在咬字方法上运用的一个术语。咬字吐字活动是一种相互紧密配合的系列动作,两者之间应协调默契,形成一体。当说话时,字音的头、腹、尾各部分在时值的分配和语速、语调等方面都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而歌唱中的字音形成却必须遵照乐谱中的规定,每个字音各部分的时值分配和语速、语调都经过了艺术处理,其字音的归韵要比说话时的归韵复杂的多。
在歌唱的咬字吐字中,通常将字音的形成规律归纳为“咬好字头,延长字腹,收好字尾”。所谓字头就是韵头,系由单韵母或声母接单韵母构成。“咬好字头”,就是要形成正确的韵头。“延长字腹”是指将“韵腹”部分根据音乐的需要延长,构成字音的主体。“收好字尾”是指将“韵尾”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收束,即归韵,以构成字音的完整性。
但汉语的字音并不都具有完整的字头、字腹、字尾结构。汉字中有的字音无头,有的字音无尾。例如“安(an)”,就没有声母带头,因此应将“a”视为实际的字头,直接运用喉咙的阻气作用发出“a”母音。又如“花(hua)”,就没有韵尾,在唱这个字音时,就应将其字腹“a”母音视为该字音的实际字尾,在演唱中将该母音 按照乐谱所规定的时值延续到字音的结束,通过对歌唱气息和歌唱音量等方面的收束感来表达字音的完整性。
第六,汉语文字中的平仄、四声,本身就已经包含着音乐的旋律因素。每一个字各有高低升降的倾向,若干字连接构成句子时,前后单字互相制约,又蕴涵着对乐句进行的一种大致的要求。分析一下各民族各地区民歌的音调,它们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音调有密切的联系。比如我国的“变音阶”,它的特殊音级就是变,与河南一带人民的语言音调十分贴切,这个地区的音乐就以这个“变音阶”为主。战国时,荆轲赴秦刺秦王,众人送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只之声”,声音悲壮凄厉,以至于“士皆垂泪涕泣”。同样,我国的“燕乐音阶”也与陕西关中地区人民的语言音调关系密切。另外,各地方言的声调特点有的虽然与北京音不一致,但在歌唱中因为字音的声调主要受到音乐旋律的影响,因此各地语言声调特点一般不会对歌唱的字音造成不良影响。但在演唱一些具有地方语音特点的歌曲时,还是应尽量唱出其中的方音声调特色。
《白毛女》歌剧创作时利用了陕北民间音乐。陕西方言上声字发音偏高,那里的秧歌、等民间歌曲,往往以高音唱上声字。而在此歌剧中有时在原配歌词上声字的所在,填入去声字,唱起来反而更合适。
语言的音节对音乐也有影响。汉语的音节没有强弱之分。只有少数字是“语助词”,如“的”、“了”等,因语意和位置的不同会改变字调,而成为“轻声字”;配上弱拍的音乐,有时的确令人觉得非常合适;但放在另一种句逗位置上的时候,又不一定是轻声,而且有些地方,即使配上强拍的音乐,有时也未尝不可。如“啊”字之类,有时配上强拍的音乐,甚至配上长长的拖腔,反而觉得更加合适。
关键词:指导;学生;有效朗读;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56-01
《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就是就是用声音清晰响亮、正确地把文章念出来。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我认为可以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选好突破口。
一、教师要通过提高自身水平改善朗读教学
朗读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迅速提高还有一定难度。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学习,在备课中自己也能多加强朗读练习,通过以声释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从而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在平时,教师还应拓宽自己学习的路子,并能结合不同的文本进行进行钻研,争取正确把握读物的内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任何内容都会感觉到有路可循了。
二、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合适的指导方法
1、教师做好范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更易于感染学生,因为老师的声音相对更有立体感,更能激励学生,同时教师在范读时还可以让学生反复想象、揣摩,这样就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的重点部分时,教师就可以发挥范读的作用。在这篇课文中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描述的就是桑兰面对伤痛和不幸,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经过。在课堂上教师如能抓住桑兰面对失声痛哭的队友“没有掉一滴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比赛的情况”,进行康复治疗时“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等内容进行有感情地范读就能让学生能从内心体会出桑兰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为教师的生活经历相对丰富一些,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是很容易受到感染的。为了更好地打动学生,教师在范读时还可以适当加上一些肢体动作,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然后,就可以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来阅读全文。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灵活处理好范读的内容,有时对一处内容也可以多次进行范读。
2、结合配音朗读
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有效地朗读课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外,还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比如可以自由读,演读、甚至是画一画、唱一唱等,特别是如今现代化教学手段十分丰富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配音朗读,或者是先聆听、欣赏一些优美配音的诵读片段,感受文章描写内容,激发学生表现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朗读成为他们享受阅读快乐的一种手段。如教学《珍珠鸟》、《雾凇》、《二泉映月》等一些状物类课文都可以让学生结合配音进行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体验文章蕴含的美感,从而激发 他们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3、练习分角色读
针对一些叙事性较强,人物个性特点鲜明的的文章,教师可以多采用分角色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因为分角色朗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时,就可以分别让学生多次扮演英国作家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娜塔莎,然后让他们进行表演朗读,从而体会萧伯纳的谦逊自律、胸怀宽广和娜塔莎天真可爱。在分角色朗读中,教师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让学生互评,这样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类似文章同样可以使用这一方法。
4、自主展示朗读
对于现行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教师除了可以引导学生多次进行自主朗读之外,还可以让他们进行朗读展示。例如,教学生背诵《灰椋鸟》一文的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登台演读,或分组进行朗读比赛,以促进全体同学共同参与朗读,争取短时间内快速学会背诵。
这三段内容分别写的是灰椋鸟归林和归林后喧闹的壮观场面。按常理来说,鸟儿归林是为了休息,而灰椋鸟却不愿意过早地“安眠”,它们飞来飞去,翩翩起舞,呼朋引伴……这样的场面怎能不吸引人呢?在教学中,学生如能把描写的内容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自然也就等于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他们再进行背诵也就显得轻松多了。
三、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效果的评价
学生学习课文虽然能按照要求进行朗读,但能否做到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注意停顿和重音,注意语调和语速,教师的在课堂上的评价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评价中教师应多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因为这样更有利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与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及时解决解决学生的疑难和困惑。在具体评价学生朗读活动中,教师还要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具体进行指导。只要教师能坚持训练,时间长了就一定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教学要求。
总之,朗读既是一项十分高深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小学生能学会有效地朗读课文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学生朗读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多方面和多层次地努力,不断地挖掘探索,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和学生共同成长,以便更完美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