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课外阅读的积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外阅读的积累

第1篇: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丰富学生的阅读量,课外阅读为这一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外阅读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事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课外阅读也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关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课外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对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浅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阅读内容的话学生会感觉课堂教学非常的枯燥和单一,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知识讲解上。而对于课外阅读的内容则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学生感兴趣阅读内容的选择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更高[1]。

例如,教师在讲解《母鸡》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课外阅读来激发学生对《母鸡》这一教学内容的兴趣。这一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因此,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该与母爱有紧密的联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对母鸡所表现出来的母爱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的教学工作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对学生日后的更好学习以及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阅读课外阅读内容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有更好的掌握,对培?B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对《这条小鱼在乎》这一教学内容实施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根据文章的中心为学生选择适当的课外阅读内容。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体会到与教材中教学内容相同的中心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可以自己去分析和掌握文章的中心以及重点内容,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日后的阅读学习更加的顺利和高效。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大量的文学素材。小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不仅仅需要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和挖掘,同时也需要通过阅读过程积累,而书本上的阅读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需要,因此教师就应该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为学生选择更好的课外阅读内容,为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提供基础和保证,为学生的更好写作提供基础和保证[2]。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描绘一处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习作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让学生写作之前阅读与描写景物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积累一些描写景物的有没词汇和句子,让学生有足够的素材积累,以便学生可以更好的完成习作练习,避免写作内容的空洞,可以说课外阅读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第2篇: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1 课外阅读勤于积累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

(1)选择课外读物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前尚在起步阶段,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的:1)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2)结合教学需要,学校、班级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如,学了《赤壁之战》后,可推荐阅读自读课本中的《游赤壁》,阅读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等。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2)教给阅读方法

教材只是提供了例子,教师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猎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如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时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这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真正的以读促积累,长此以往,必定会读有所获。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学生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2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

我们认为“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一渔,可享一生”。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积极指导、认真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下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

(1)美读积累法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读到自己特别欣赏的材料时美美地甚至是摇头晃脑、舞足蹈地大声读出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美读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些语言材料。

(2)背诵积累法

“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首先是多动口,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定的课外读物,同时某些篇段要求做到熟读成诵。出声朗读能准确、完整地读完作品的内容,试着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便有助于理解作品。如果背下来了课外阅读材料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那学生语言仓库中定会越来越丰富,学生要用时则“信手拈来”。接着我们还要教给学生防止遗忘的方法,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3)摘录积累法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其对作品的瞬间领悟和理解,需要及时记录,以防稍纵即逝。这时候,用一支铅笔圈、点、勾、画、批、注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学期,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用来摘抄他们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或记录他们读书时的体会感受。时间久了,学生就养成了随手摘抄和记录的好习惯,每当遇到好词好句,都能及时记录,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写作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而不用再担心语句的枯燥无味了。

(4)剪贴积累法

第3篇: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数作文习作能力都较弱,其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其知识储备较少,知识面窄,社会经历以及实践经验均较少,导致学生写作素材匮乏。因此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对课外阅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外阅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38-01

作文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重点也是难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作文写作存在畏惧心理,总是感觉无从下笔、不知所措。这种现象存在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依靠教师的传授讲解,再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语文能力写作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以至于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因此语文写作教学的模式必须要进行转变,应提倡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配昂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一、课外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阅读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课外阅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够积极的促进学生理解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没让学生清楚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很多小学生都会对写作感到畏惧,认为写作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往往不知如何下笔。造成学生出现这样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宣教讲解,或者分段拆解的模式,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低下。然而如果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的丰富情节中进行语言知识及写作素材的积累,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能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精彩的故事,巧妙的应用到作文写作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提高作文的可读性。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而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选取适合学生的能够启迪学生智慧、增长学生见识的阅读素材及名人名篇,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能仅停留在“阅读”上,需要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自认为有哲理的部分进行记录,这样通过长时间的累积从而形成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大多都比较贪玩并且爱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的传授说教很难使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孩子们会觉得语文学习、作文学习是一件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谈作文色变。但是课外阅读能够与生活实际啊相连系,将真实的生活情况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反应出来,通过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够培养学生辨别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可以将这种习惯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同时通过课外阅读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例如,教师在对《汤姆索亚历险记》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推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由于在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哈克贝利・费恩也出现其中,教师让学生先进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阅读,再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学生会在其中发现所熟悉的人物,上课过程中会更加认真投入的进行听讲,从而对文本内容及所涉及的知识更好的理解消化。

三、课外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写好作文需要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语言材料与写作素材除了从甚或中摄取外,另一部分就是从阅读中获得,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例如,在小学生每天午间的读报时间,或是自由组合的阅读兴趣小组活动的氛围环境下,教师鼓励学生多级读书笔记,多进行阅读卡片的制作,同时对读书笔记进行评议,评议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的数量,还应注重质量的积累。最后教师要将学生的而评定结果与语文成绩相连系,将其化为期末Z文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做不仅能够掌握学生课外阅读的具体情况,同时还能够巩固阅读的成果,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起学生阅读热情,从而促进阅读的有效性得以提升。而且写作不单纯的拘泥于读书笔记的写作,还可以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题材的写作内容,如,儿歌、童话故事、诗歌也或是随笔等等。若想写出好的文章是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的积累的。只有脑海中储备着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能够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好文章来。学生进行认真的课外阅读,将自己喜欢的文章、段落摘抄下来进行收集,长此以往,就能够深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材料积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阅读,阅读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写作的过程就是将丰富写作素材进行整合的过程。阅读不仅能够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当下大力宣扬减负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自习时间,因此丰富课余生活便显得极其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置于课外阅读上,学生在课下就会更加的丰富多彩,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知识的视域,写作中也会更有底蕴,写出来的文章会更加的具备可读性。

四、结语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重点。作文教学中注重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总之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作文知识积累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建立健全独特的思维模式从而实现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国家社会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婉婷.试论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J].2014(33)

[2]周玉梅.探讨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教学论坛[[J].2014.(17)

第4篇: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以语文知识掌握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而现在的教学目标则逐渐变化为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重点,这意味着课外阅读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课外阅读成为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早在2001年制定的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中学阶段(初级中学)的学生应该增加课外阅读量,并且加强对名著的阅读。因此,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强化,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课改的重点。就我国现在的教育状况来看,在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课外阅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这一问题的缘由是很多的。首先因为我国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承受了很大的负担,学生们为了应对升学考试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做题上,从而忽略了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无关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重视,常常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读物多种多样,很难挑选出对学生们成长有帮助的读物,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课外读物并不看好。

二、将阅读与写作优化整合

阅读教学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得到很大的关注,因为写作是离不开阅读的。写作是阅读的目的,而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学生通过阅读来积累写作知识,阅读文章的感悟和灵感都是写作的源泉,通过对词句的阅读、对文章中心大意的把握以及对写作手法的学习,都能够为写作带来创新。在这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教学与学习中,慢慢累积写作知识和写作素材,效果完全优于传统机械化的作文指导。

三、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取,而写作是倾诉,倾诉是否合理,很大程度取决于吸取。”由此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是不能分开的。阅读量越大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细化阅读与一目十行地阅读,重视精细化阅读经典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知道,课外读物种类有很多,想要将全部的课外读物都细化通读是很困难的,并且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因此,区分精细化阅读与一目十行地阅读,重视精细化阅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对于一目十行地阅读课外读物,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一目十行地阅读课外读物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人应具备的重要的能力。

四、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和文字是创作的先决条件,对语言和文字进行精准地运用是突出写作能力的关键。传统的语法教学并不能够让我们对语言和文字进行熟练地运用,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的一目十行地阅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5篇: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一、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与定位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教师只重视课堂上的课内文本教育,纸上谈兵式的将教材上名篇佳作与提高写作水平相联系,而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加大课外阅读力度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词语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第6篇: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对写作的重要性是大家共知的。

去走访语文老师,大家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教师只重视课堂上的课内文本教育,纸上谈兵式的将教材上名篇佳作与提高写作水平相联系,而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量有明确规定,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但为什么大家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真正重视呢?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素质教育提出很多年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还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各种考试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这样,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阅读的氛围都不够浓厚,学生也养不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写作水平呢?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

一、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加大课外阅读力度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词语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第7篇: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写作能力 结合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语言积累;途径

中国分类号:G613.2

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训练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让学生有效的积累语言,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立足课堂,对学生进行积累训练

1、美读理解促积累

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在一起,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美读”。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在激情引入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荷花池的画面并说:“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随机屏幕出示相关文字。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优美的语句的积累便水到渠成。

2.表演感悟促积累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是指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综合运用口头、肢体、情感等表达形式,形象地表现文中的人物形象或课文内容,从而积累语言。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我带领学生演一演“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孩子兴趣盎然,有的弓着腰,双手合十放在齐腰处,左右拨动着,再现鱼儿“拨水”;有的干脆找来一段绳子当尾巴甩了起来,活化了牛的赶蝇子......通过表演,学生巩固语感,也自觉记下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将这些语言材料及时地储存到自己的语言库中。

3.作文训练是语言积累的实践活动

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比如课内仿写,扩写。教材中作品的表达方式,用词等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引导学生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如《荔枝》一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作为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可要求学生替作者续写――说出作者想说而没说出的话。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又积累了语言,提高了写作能力。再比如写日记。我让学生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事、物或景,当学生的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让学生写写感想、议论等。这样在不断的“作文”中,学生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语言积淀会越来越深厚。

二、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是课外阅读。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以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目前,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2)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订阅《中国少年报》、《少儿文摘》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换阅读。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4)通过读物推荐课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还应注意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引发他们的注意。”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要的动力。不管课外阅读多么重要,如果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一切都将是空谈。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积极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我经常以课文为依托,不失时机地推荐与文本的作者、文本的时代背景相关的课外读物,因为学生在课内学习后意犹未尽,适时地推荐与之相关的课外读物,无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了

2、指导学生方法,培养习惯

有了阅读兴趣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能忽视。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品味思考他人写作方式及语言运用,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一般文章阅读的大致方式:整体粗读,初步了解内容,根据喜好再确定是否精读。对好的句段要精读,精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感受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用意。其次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积累语言的好办法。读书笔记的类型:一是摘抄优美词句和段落。学生对语言的自主积累,其主要包括:字的积累、词汇的积累、名言佳句的积累、经典名篇的积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归类摘抄。二是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3、搭建平台,深化语言积累。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我的做法是:1)每周星期二的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等。2)举办读书笔记展览。对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学生,给予肯定。把好的读书笔记张贴在“阅读之窗”专栏上,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增强阅读兴趣。3)举行读物插图设计赛。鼓励学生设计插图或封面,并举行展览进行评比,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语言积累也得到了深化。

总之,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了,老师的教学也就更轻松了。

参考资料

[1] 栾德尚;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石――小学生语言积累的调查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第9篇: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从学生角度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教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认为,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笔者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一、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笔者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笔者要求学生人人备一本《现代文阅读》书,供学生练习用。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一些适宜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依笔者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二、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所以,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