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龄化商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明天就是九九重阳“老年节”,根据安排,我和××市长原计划都参加此次会议,与大家共庆美好节日。但临时接到任务,我们须于5日参加景德镇市委组织的××*等地考察学习,无法亲自到会,在此深表遗憾和歉意。现以书面形式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市老年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及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三个40%以上增长”目标,着力风险发展、机遇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大力推进解放思想深化年、项目建设落实年、和谐社会进步年,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1-8月份,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三大指标分别增长了46.1%、69.18%、37.23%,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包括全市9万余名老同志在内的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加快发展的进程当中,许多老领导、老同志都积极参与,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量,积极建言献策,亲历亲为工作,这种爱市、爱家的情怀和兢兢业业的作风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实现明年元月人大、政协两会项目建设的“看点”和全年“三个40%以上增长”,依然要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开展“决战一百天、交账两会看”项目攻坚战役,需要老同志们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社会影响力,继续推动好项目、监督好项目、服务好项目,为××的建设和发展再做新贡献。
各位全厂女职工及各位朋友:
今晚里举行文艺晚会来庆祝第100个国际劳动妇女节这全世界妇女节日我代表公司向出席今晚晚会各位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向全厂女职工们致以节日问候和祝愿衷心祝愿你们节日愉快工作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公司成立全厂女职工在各自岗位上敬岗爱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开拓了“半边天”作用为公司发展了公司发展拥有600多员工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综合生产能力跃居全市同行业之首大型丝绸生产企业公司已被列入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公司新发展阶段可以说你们倾情奉献就公司公司凝聚了你们心血和汗水我真情地向全体女职工表示深深谢意和崇高敬意!
现在公司已了规模发展关键时期承担着发展常乐镇乃至合浦县蚕桑产业这对一次机遇更挑战希望全体女职工要以公司为家主人翁精神本职工作岗位勤勉工作自强不息专业技能知识和管理知识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强烈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在竞争中找到适合位置应对新企业发展带来挑战为公司发展多做
最后预祝晚会圆满!谢谢大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1999年10月起,我国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行列。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000万人,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已超过120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增至4.68亿人,占总人口数的27.77%。在尚未进入发达经济水平之前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我国,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基本特色之一。
因此,如何发展老龄产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对这类新兴的产业,已在逐步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在保障老龄人口生活的同时,积极改善老龄产业的投产环境。如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在养老事业上的基本政策是鼓励各个社会阶层投资养老市场,迄今为止,国务院已转发了民政部门关于减勉养老投资者各种税费,养老投资所涉及的水电和用地应由政府划拨等一系列投资养老的优惠意见。
作为商家来说,面对这一新的产业,如何抓住商机,精心培养和发展老龄市场,在为老年人服务,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呢?
二、多养化的投资需求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影响措施
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对经济产生了持续的,全面的,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是一个严峻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正确地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总体来看,截止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亿,占总人口的12%,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超过4.3亿。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有以下特点:
1.人口基数大。我国总人口将近14亿,占世界总人口20%,基数非常大。
2.发展速度快。从1982年到1999年,我国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西方国家一般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在2000年到2007年的7年中,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更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
3.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时发生。不同于他国的先老龄化,后高龄化,我国是“三化”同时发生,给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4.老龄化先于现代化。老龄化一般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还是中低收入国家,尚未实现现代化。因此老龄化问题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往往会给一国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老龄化程度越高,发展速度越快,其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阻力就越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规律,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的就业人口将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拥有富裕的劳动力这一优势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而取得的。而老龄化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势必会削弱这个优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水平的影响。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口比重每增加1%,储蓄率会相应增加0.37%。我国一直是个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内需不足,过多地依赖出口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老龄化的发展会使这个问题恶化,是我国经济增长难以保持安全性和稳定性。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的主要消费者,但总体来说,他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远远低于年轻人。因此,在一个老年人不断增加的国家中,消费会持续下降,并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的影响。首先,国家难以负担巨额的养老金,虽然个人和企业也承担了部分,但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仍有1.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政府支付的养老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超过10%,占工资总额的比重将超过30%,超过国际上划定的警戒线,意味着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将陷入困境。其次,医疗保障资金将急速增加。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料的主要消费者,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对象。到203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增速远远大于GDP。最后,我国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形势严峻。我国6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但他们却缺乏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我国正在积极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准备逐步建立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度。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
三、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接受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更不可能幸免。当前,我国应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这个问题。
1.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经济目前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国情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就业人口的大幅减少,将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这一最大优势,使经济受到重创,因此放开二胎乃至三胎的生育政策会增加年轻人口,有效缓减老龄化给经济带来的冲击。
2.大力投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在劳动力数量无法增长的情况下,要想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3.充分利用老年人资源。老年人尽管在体力上已衰退,但他们拥有青年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经验。开发老年人资源,不仅可以实现他们的价值,增加他们的收入,更可以弥补劳动力供给不足,维持经济快速发展。
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年人是医疗保健,人寿保险等行业的主要消费人群。我国有1.4亿的老年人口,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据测算我国每年老龄消费者有100亿的购买力未能实现。如果可以充分开发这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将大大刺激我国内需,缓解就业压力,带动经济增长。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至今,为了发挥比较优势,我国一直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资本密集型,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使经济发展从高能耗、高投入、低收益向低能耗、低投入、高收益方向转变。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其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现象,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艺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09;7
[2]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本文所要介绍的和“养老”紧密相关的这些高校专业,就是考虑到了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在2005年达到了7.6%。所以,都不需要再等20年,中国在2025年左右就会进入老龄社会,成为第一个步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超级大国。养老,既会是一个社会问题,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商机。
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需求。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很多人未来都会需要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那么相应地就需要素质高、具有专业技能的养老人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虽然服务的是老人,但是老年服务与管理这个专业却是非常年轻的。目前全国只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作为一个高职专业,在招生人数上,它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以下数据的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该专业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性别比例:男13%,女87%;招生文理科比例:文科69%,理科31%;近两年全国就业率区间:2010年(85%~90%),2011年(90%~95%)――这是一个女生报考人数多、文科报考人数多,就业率高的专业。
由于专业的历史短,所以目前不同的院校对这一专业的授课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针对高端养老机构、先进养老社区和典型居家养老机构的需求,培训具有现代化健康管理和老年关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现今的社会养老,有一个90-7-3模式。90%老年人在家养老,7%进入政府补贴的平价养老院,3%进入昂贵的私立养老院。在未来3%的比例将会逐步增加。同时,在一些大城市,现在已经出现专门的养老社区,但收费颇高,有的最低月租是7000元。对这一类型的养老服务,不但需要提供专业的护理,还要让老人能够过上幸福的高质量养老生活。这一类的院校会更多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来设置课程,侧重在康复护理、情感慰藉、活动组织策划、健康保健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学生进入养老机构后,可以向管理人员发展。
二、针对社会福利部门和社区的基层养老,利用社会资源为老人提供服务。
这类院校的课程会较多地和社会学挂钩。社会学概率、社会工作法律事务、老年人社会工作、老年人社区社会工作等等。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毕业后可以在社会福利部门或是社区工作,为社区里的老年人组织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各类社会服务,比如提供心理咨询或是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侧重老年人的健康照护和保健。
对老年人的护理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所以会有大量的护理课程,对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和训练、老年人的食品营养和保健、心理照护的学习就会成为重点。学生可考取养老护理员(初级、中级),毕业后能够在养老服务行业的技术服务岗位和机构管理岗位工作,也能从事对养老机构的评估工作。
养老护理员的缺口有多大?有预测说达到1000万人,虽然这可能是一个被大大夸大的预测,但我国目前在养老机构中有职业资格的只有2万多人,而基础护理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一样,是非常紧缺的。
所以,如果你有志于从事这一行,在报考的时候可以多打听一下不同院校的课程设置重点,根据自己想干的工作来选择。有了专业的知识,你甚至可以在将来自己创立小型的养老院或是养老健康咨询公司,为自己打拼。
除了老年服务和管理专业,还有一些专业也因为老龄化社会,而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这些专业看上去和老年人关系不大,但是将来可能在老龄化社会商机无限,取得很好的发展。
旅游管理――老年人旅游
Sarah大学里读的是旅游管理专业,进入旅行社工作后发现,退休了之后结伴旅行的老年人是越来越多了,不少还是出境游。老年人的旅游是非常有特点的,老年人的旅游团也肯定会和年轻人的不一样。当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背包出游的时候,却有更多的老年人希望旅行社提供一个悠闲、舒适的行程。Sarah在大学里出于个人兴趣,选修了心理学,参加了急救课程的培训,旅行社的领导了解后就让她参与到了老年团的行程策划中。由于具备了一定的老年服务知识,所以从线路设计、行程安排和导游服务等方面她都能做得更为细致和亲切,业务开展得十分顺利。
酒店管理――老年公寓管理
Jessie原本读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在进入酒店工作了几年之后,被一家民营养老院挖角,去了老年公寓担任管理工作。这个养老院和美国、日本、欧洲的养老服务商均有合作,各种设施也一应俱全――社区中心、餐厅、老年大学、游泳池和图书馆,和酒店真的有不少相似之处。
机械电子工程――给老年人的辅助仪器
1.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和优质的老年产品,使老年人在有保障以及健康的社会条件下安度晚年生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前提之一。
1.2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只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才能够充分满足和改善老年人所需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供应,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健身娱乐、养老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需求,才能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3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老年人是总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1.4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老龄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适时构建和发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老龄问题的解决,还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老龄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国内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龄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加速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龄产业。空巢家庭的增多使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龄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020年就将增加到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龄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3我国老龄产业现状
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老龄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增长和老年消费群体的需求,主要原因如下:
3.1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还没有一套全面系统的老龄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鼓励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指导较为滞后。同时,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老龄产业的管理上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而且管得多,服务得少,这都造成老龄产业发展后续乏力。
3.2政府和社会投入不足,缺乏资金来源
一方面,政府对老龄产业的资金投入增长缓慢,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资金来源单一,多为依靠民政等部门拨款,资金运转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明确的产业政策支持及获利周期长等原因,老龄产业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一些民办老龄产业面临资金、贷款等方面的困境。
3.3缺乏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发展秩序混乱
我国老龄产业的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大多延续计划经济的模式,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许多产品和服务质量无法进行评测和监督,企业管理和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无权威行业标准、无专业行业分类与知名品牌、无规模化生产基地、无成型商业渠道、无专业交易市场是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这种情况直接或间接制约了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
3.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效消费需求不足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职工退休金和养老金显著增长,但与老年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制约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使相当一部分现实购买力转化为储蓄。同时,我国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重积累、轻消费,消费结构单一。这使得老年人口有支付能力的现实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且增长乏力,制约了老龄产业的发展。
4促进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老龄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遵循“政府扶持、需求导向、公平优先”的原则,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老龄产业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产业模式。
4.1加快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应制定全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老龄产业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明确老龄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领域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手段、政策机制。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强对老龄产业的研究,制定具体的老龄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老龄产业提上议事日程。
4.2加强对老龄产业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
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发展多层次老龄产业的政策,及时产业动态,加强信息沟通和中介服务,吸引资金、培育市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逐年加大财政投入,把老龄产业所需资金列入财政经常性预算项目,优化公共财政投向,完善养老保障网络。二是要制定产业扶持和优惠政策,如可以对老年生活服务市场采取抵税或免税优惠,可根据老龄产业发展的投入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在用地、用电、用水、信贷、税收、营销和流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简化老年产业企业的审批、立项等准入手续和程序。
4.3完善法律体系
建立老龄产业法律法规体系是老龄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和实施了与老龄产业相关的法律,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相对于国外很多国家,我国相关老龄产业的法律法规仍需健全。一是各级政府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引导、鼓励、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规和规章。二是加强对老年产业企业和老年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规范市场秩序。
4.4鼓励全方位多渠道投资老龄产业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其一,政府直接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应地增加对老龄产业的资金补贴或税收优惠,提供企业发展用地等政策,大力扶植尚在起步阶段的老龄产业。其二,鼓励民营资本自主投资经营,政府帮扶。其三,积极引进外资,多形式经营。其四,实施信贷政策优惠。对资金不足,但有偿还能力的老龄产业机构,银行应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给予低息照顾。最后,通过政府或企业共同发起设立老龄产业风险基金,并委托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该基金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规避投资风险,也可以促使科技含量较高的老年产品开发项目得到充足的资金,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5培育老年产品市场
投资主体应重视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差别,进行合理的市场划分,不断开发简单方便、人性化的新产品和服务项目。同时通过舆论引导老年人树立新的消费观,帮助老年人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心理。
4.6规范行业标准,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
一是政府应尽快制定老年产品和服务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养老机构服务规范,强化服务质量监控,加大老年产业人才培训,加快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逐步实现老年产品多样化、市场化和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二是国家及各地区应建立统一的“非赢利”老龄产业鉴定、评估、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比如养老院、服务人员等级标准;高龄老人护理等级、护理师等级、老人家政、心理工作等级和社区工作等级标准;老人心理、生理健康状态等级标准(如生活自理型、半自理型、不能自理型),这样以质收费、促进市场规范、有序竞争和发展。同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资格认证和管理。日本就成立了由消费者和厂商代表及学者等组成的“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养老机构、老龄产品和服务及其厂商等进行认证并公布于众。
4.7加强老龄产业决策和管理科学研究
老龄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与各行各业。对于其许多基本的理论我国仍处于探讨之中,老龄科研部门应该加强有关理论的研究。建议国家通过设立老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开发、研制老龄产业项目,支持老龄产业发展机制、政策的研究,为政府制定老龄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坦言。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7%左右,而上海这一数据是19.58%,这意味着,5个上海人中就有1个老人;而这一比重仍有上升趋势。
19.58%的老龄化数字,已经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先行者”――日本的22%“比肩”。
不过,近年来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掩盖了人口老龄化问题;未富先老、养老体系尚未成熟等个人和社会原因,使上海这个经济发达城市遭遇新的挑战。
现在,上海市政府已经将老龄事业纳入到“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而上海率先孕育的“银发经济”,也引发和驱动了新的市场开发和商机,并为中国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示范模本……
“儿时的弄堂消失了,刚刚搬进现代舒适的大房子,我们却成了老人。”家住上海静安区王家沙花苑的张秋芬女士,在自家一楼门口草坪的座椅上,面对《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安闲的神色中浅掩着淡淡的感伤。
出生于1940年的张女士,身上汇集了众多的时代符号:“石库门”中度过的儿童时代,青年时期的上山下乡,中年时期的大返城,每一个时期的沧桑巨变都给她个人的命运留下深深的印痕。
“按照国际标准,65岁即算‘老龄’,今年66岁的张女士正好跨进这个门槛,”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王波向《中国经济周刊》推荐这一采访对象时特别提醒,“张女士,同时是上海步入‘世界级’老龄化行列的标志性人群。”
和张女士临近的黄浦区山北居委会周晓路女士,一双儿女在国外,前年老伴乘鹤仙去,属于典型的“空巢”老人。自己已是71岁高龄的周女士,带着一批发髻班驳的老人,处理“辖区”事务,而安排照顾辖区内老人的日常生活是众多事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有些趋势汹涌而来,在你还没看清楚之前,就已让你措手不及。”阿尔文・托夫勒在《大未来》里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如今的上海正背负一个无形但越来越重的包袱―人口老化。
上海老龄化达到“世界水平”
驶入经济快车道的上海,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却在“一天天变老”:20多年的老龄化积累,10年的人口负增长,使得上海老龄化速度正逐年飙升。
5个市民中有1个老人
4月3日,上海市上海老年人口信息,首次公布了上海市老年经济生活各项指标。
此次信息披露,是在2005年底开展的跟踪调查基础上,会同上海市公安局对全市户籍人口中老年人口数据进行系统统计分析,完成的200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基本数据。
根据的信息,截至2005年年底,上海市户籍总人口为1360.2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6.37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占总人口19.5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这表明,每5个上海市民中就有1个老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大大高于全国水平。”4月11日,王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是7%左右。”
而根据联合国今年2月份刚公布的数据,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先行者”―日本,人口老龄化高达22%。因此,上海的老龄化已经“比肩”日本。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型人口的城市,上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4月19日,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
2002年,联合国将老龄人口的标准提高到65岁,根据这一界定所做的人口学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7%以上为老龄社会。而上海早在1979年,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7.2%,成为中国最早步入老龄社会的城市。
与此同时,上海连续10年人口负增长,这使上海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市中心“老”于新建设城区
上海市老龄委是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直属单位,对上海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和老龄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据该部门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最新资料看,上海市老人的年龄段分布呈“金字塔”结构。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3.67万人,占总人口14.97%;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1.33万人,占总人口11.13%;7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9.00万人,占总人口6.54%;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77万人,占总人口3.22%,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43%;百岁以上老人共计600位,比上年增加52位,其中男性132位,女性468位。
《中国经济周刊》同时从上海老龄委了解到,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仍高于新建城区和郊县,2005年末,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三个区县分别是静安区(22.89%)、卢湾区(22.43%)、崇明县(21.57%)。不过,新建城区和郊县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幅最大,排在首位的是奉贤区(+0.78个百分点)、金山区(+0.61个百分点)和崇明县(+0.51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上海市市中心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郊县。2005年末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的三个区分别是黄浦区(21.77%)、静安区(21.40%)和卢湾区(21.36%)。全市有18个区县老年人口高龄化都比上年有所提高,增幅最大的前3个区县分别是黄浦区(+1.30个百分点)、闸北区(+1.24个百分点)和卢湾区(+1.21个百分点)。
老年生活状况:郊区不如城区
从老年人生活状况看,市区与郊区差别较大。因为市区老年相对密集,生活条件也相对成熟,而郊区尽管在老龄化比例方面小于市区,但是,生活质量堪忧。
《中国经济周刊》对此作的一份实地调查,充分显示了城区与郊区的老年生活差距。
3月17日,记者在上海郊区嘉定区(原嘉定县)采访,74岁的季先生向《中国经济周刊》公布了他的家庭年收入。
季先生和他70岁的妻子李阿婆已经双双退休,2005年,季先生的退休工资共计19510元,李阿婆退休工资和兼职收入有26900元,稿费和利息2110元,其他投资收入1200元,因此,他的家庭年收入共计61684元。
上海2005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6820元,3口之家人均收入9075元。季先生家人均收入30842元,已超过上海人均收入2.5倍,步入小康水平。
而《中国经济周刊》在浦东开发区的调查结构与此相差悬殊。3月21日,记者在浦东开发区机场镇望三村党支部和村老龄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对该村70岁以上老年人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进入被调查对象家庭访谈、座谈等方法。这次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纯农户59人,占60.8%。在97人中,偶居的35人,独居的25人,二代同堂的1人,三代同堂的23人,四代同堂的13人。其中80-89岁的38人,占总人数97人的39.1%,90-99岁的5人,占总人数97人数5。1%。
从全年经济收支状况来看,略有结余的15人,基本持平的16人,略有不足的22人,不填报的44人。
调查显示,养老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在97位老年人中,农保59人占60.8%;社保25人,占25.8%;征田劳保12人,占12.4%;镇保1人,占1%。参加合作医疗的59人,占60.8%;参加社保的38人,占39.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老年旅游 候鸟式旅游
按照国际通行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时代”的标准,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中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激发老年旅游市场商机
老年旅游又称“银发旅游”,是以对旅游主体老年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自然风景和人文特色为客体,兼顾医疗保健等功能的旅游。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老年人正在改变传统的“重积蓄轻消费”的观念,“银发旅游”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70%的老年人有出游愿望,其中17%的老人经济比较宽裕,出游意愿强烈。我国老年出游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长期以来到中国旅游的国际游客中,51岁以上的游客占到30%左右,65岁以上的游客占到5.8%,且呈上升趋势。在未来30年间,每年的老年旅游者将保持7.3%的持续增长,老年人已成为旅游市场中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
二、人口结构变化条件下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老年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1、传统的旅游产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上的旅游产品大多数是为年轻人设计的,特点是行程满、节奏快、花费多、体力支出大,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虽然市场上也存在一部分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旅游产品,但这些产品品种单一,难以满足老年旅游者轻松、自在的休闲式旅游需求。
2、旅行社对开发老年旅游产品热情不高
由于老年人出游不确定因素多,风险较大,特别是老年人受身体条件限制,随时可能出现突发状况,旅行社面临的风险较大。此外,旅行社还要为老年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和配备随团医生,这些使得老年旅游产品的成本增高,利润降低,导致很多旅行社开发老年旅游产品的热情不高。
3、旅游景点门票和综合旅游费用相对偏高
我国的旅游景点基本上对70岁持老年证的老人才实行免门票优惠,而且目前执行规定的只是一些公益性质类的旅游景点。而大多数景区以商业开发为主,暂不向60岁以上老人提供门票优惠,只有少数景区对本市户籍的老人实行门票优惠。这些使得老年人出游门票优惠制度有名无实,从而使得大多数旅游景点的门票和综合旅游费用相对于一般的老年人群均偏高。
4、老年旅游市场缺乏新概念旅游品牌
说起老年旅游,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夕阳红”,如夕阳红专列、夕阳红老年团等,夕阳红俨然已成了老年游的代名词。“夕阳红”品牌的泛滥折射出目前老年旅游市场缺乏新概念品牌,各旅游经营主体只有打造高质量、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才能使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老年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1、“候鸟式旅游”悄然兴起
“候鸟式旅游”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根据不同季节,选择气候适宜的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并逗留较长的时间。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期间,老年人除了进行旅游活动外,还可根据其兴趣爱好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及居家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 “候鸟式旅游”正悄然兴起。
2012年7月15日上午,由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旅游专业委员会和宁波联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东南养老基地授牌仪式在厦门市悦华酒店隆重举行,由宁波联盛集团投资的该养老基地将涵盖休闲、养生、旅游等功能,未来将主打“旅游度假牌”,推广“候鸟式养老”。
2、寓闲于养、生养结合的医疗旅游初见端倪
“医疗旅游”是将旅游和治病、疗养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游览区进行治疗。近十多年老年人口不断增长,但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我国老年人口患病率仅在近5年又增加了18%,这说明老年群体对医疗保健旅游具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在经济发达、医疗技术先进、生态宜居型的城市发展医疗旅游极具潜力。2009年上海市医疗旅游产品开发与推广平台起步,该平台于2010年6月16日正式投入运行,填补了我国在国际医疗旅游方面的空白。
三、基于人口老龄化的旅游业创新思考
(一)旅行社应转变思路,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
一是配备随团医护人员。旅行社应针对老年人群的特点进行线路设计和配备随团医护人员,旅游线路设计要短而精,旅游景点精炼且特色鲜明。二是要采取灵活的促销策略。吸引老年人参团旅游,旅行社除提供独特的产品和合理的价格外,还要采取灵活的促销策略。如利用特殊节假日(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推出“家庭旅游套餐”,呼应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子女与父母同游。三是加强与有关单位的联系。旅行社应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事业单位的老干部管理处、老年活动中心、旅游景区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利用适宜的时机推出众多价廉物美的优惠活动。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如今上网也已成为老年人喜爱的了解旅游信息的方式之一,旅行社应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建立健全老年市场预订系统。
(二)景区、景点应多考虑从设施和服务上便利老年群体旅游
未来20年中国将迎来加速“老龄化”的高峰期,面对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情,我国各地旅游景区应多考虑从设施和服务上便利老年群体旅游。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要畅通,旅游标识系统要完善,旅游厕所要基本达标,并方便老年群体识别和使用,满足老年游客的基本需要。
不仅如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之中。据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介绍,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
“人口抚养比”常常被用作判断人口红利的一个指标。按照这一指标,2015年起中国将进入人口抚养比上升的阶段,届时,人口红利亦将渐渐消失。如何统筹一个老龄化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老龄人口的养老利益,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中国自古重视“老有所养”,传统上将其视为“大同社会”的标准之一。因此,能否在这一问题上作出妥善安排,对于稳定社会、凝聚共识、彰显社会公义、展示制度优越性都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很可能的情况是,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之时,国民收入水平尚未进入发达国家标准,这成为未来完善我国养老体系的主要约束。
理论上的简单算账,似乎可以通过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对养老体系大包大揽。但是,即便在人均收入远高于我们的发达国家,政府预算也无法包揽养老支出和与养老有关的服务和设施提供。过于沉重的养老预算势必挤出养老之外的消费与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错配,最终损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另一个极端选项是政府放弃对这一领域的管理和服务,由市场或家庭自行承担养老责任。但“养儿防老”式的家庭保障缺乏现代养老体系所具备的规模经济效应,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养老保障。再者,完全由市场机制提供养老又缺乏基本面意义上的公正性和道义性,可能出现“富有所养”事实上取代“老有所养”,最终让养老体系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
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更需要强调政府、社会和公众在养老问题上的分工与协作,以此提高养老体系运营的效率,尽量纾缓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相对不足的约束。
就政府而言,首先要做好的是养老体系的制度法规和监督、执行机制的建设,保证养老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以及基本养老保障的公正性。包括完善与老年人养老等方面有关的立法,建立覆盖全国的基本养老保障网络,为养老相关的金融创新提供有效的市场规则,完善养老有关的财富基金的运营规则等等。
以立法为例,目前规范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有一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施行近16年而未作修订,一些条款过于原则性且实施的可执行性不够强。
其次,要从税收、转移支付、政府购买等方面为市场主体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向养老领域投入资源提供优惠和支持,并注意用政府投入撬动社会投入。例如,美国多数老年服务中心都由政府支持下的非政府组织所承办,其经费来源除了政府拨款之外,还有社会捐助、申请基金会支持等。
从社会层面看,对企业来说,一是应当严格履行缴纳职工养老保险的责任,二是看到老龄化社会提供养老有关的产品与服务的商机,抓住机会积极投入。对非政府组织来说,可以接受政府对口部门的指导,增强融资能力以及为社区养老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援的水平,探索一些适合于养老领域的标准化、可推广的运营管理模式,树立品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