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本社交礼仪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影响
一、日本文化形成的背景:继承传统、融合外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一直接受着东西两种文化的影响。在东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日本人实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日本的特色文化。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在古代,海洋既成为免受外敌人侵的天然屏障,也阻隔了与外族的文化交流。因此,在这样封闭的地理环境下,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保存,同时也形成了日本人自我独尊的心理与性格。他们将自己国家称为神国,将天皇奉为太阳神的后裔,对“国粹”有着特殊的癖好。而当他们打开国门,跨过海洋接触外面的世界时,面对他国的先进文化又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的驱使下,日本对于外来文化既能够积极诚恳的吸收,又不会照抄照搬削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将外来文化进行“日本化”的处理(所谓“日本化”就是日本人根据实际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模仿、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古往今来,在日本经过此种方法“过滤”的外来文化可谓不胜枚举,但一切错综复杂的外来文化不但没给日本文化领域、精神世界带来混乱不堪的局面,反而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特色的日本文化。
二、日本文化对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文化是教育的上层建筑,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文化与教育每时每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日本社会教育是促使日本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社会教育活动能直观地反映出社会教育的发展情况,是研究日本社会教育的一条捷径。日本的社会教育活动按照涉及的教育对象可分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成人社会教育活动、女子社会教育活动及老年人社会教育活动。许多学者仅从教育本身出发探讨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而笔者认为从日本文化视角出发,更容易找出日本社会教育发达的深层动因。但由于能力有限,笔者将仅从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集团主义、个性主义及儒教思想这三方面出发来研究其对日本青少年、成人及女子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一)集团主义、个性主义与日本青少年及成年社会教育活动
集团主义是日本重要的传统特色文化之一。它是受到日本封闭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单一的民族成分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是日本本土与生俱来的典型文化。日本人相信“集团具有超过自己的超人的能量”,并非常忠于自己所属的集团。在集团内部,强调“和谐”,但在集团间,则有着激烈的竞争意识。这样特别的传统文化意识早已在日本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其影响必然渗透于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普及文化思想作用的社会教育更不例外。集团意识悄无声息地调控着日本的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青少年及成年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早在15、16世纪,在日本各地村落中,就有被称作“若者组”、“若众者”等的伙伴集团组织,它们对青少年实行非正规化的类社会教育。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引进西欧文化,推行文明开化事业,尚处在萌芽期的社会教育为了确立和加强天皇权威,开始推行民众教化,统一民众忠于新国家的集团意识。在甲午和日俄战争后,日本因战争所带来的贫困问题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为了稳定民心,日本开始重用社会教育手段,设立“通俗教育调查委员会”,并鼓励组建地方青年会等青年团体。通过选定、编撰图书,举办展览会、讲演会等活动,对青少年及成人进行教化,灌输为国家服务、顺从国家的意识。从此时到二战结束,日本这种以集团主义为方法、以国民教化为目的的社会教育思想一直是控制青少年及成人社会教育活动的主导思想。二战后,美国间接控制了日本,带来了教育民主化、个性化、法制化的思想,使一直只受集团主义控制的社会教育退出了历史舞台,日本社会教育开始呈多样化发展,社会教育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了。
个性主义可谓日本的“舶来品”。日本自古受儒家文化影响,其社会结构是集团主义的,个性主义是受到轻视与排斥的。日本开始重视个性主义是在二战后,受美国影响,尊重个性的思想得到了认可。反映在社会教育活动上,就是开始注重个人性格与喜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活动。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强调职业与道德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自主精神,且更注重培养协作服务精神与爱国精神。进入60、70年代,日本到了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人们余暇增多,使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满足的同时,又产生了改善精神生活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也逐渐多样化起来。在校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是利用社会上的青少年教育设施及体育设施开展各种活动。如爱家乡活动、交友活动、社会义务活动、野外活动、集体住宿教育训练、劳动生产见习、各种体育活动等等。目的是培养在校青少年的生活、活动能力,养成其主体性和社会自觉性的态度。校外劳动青年的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青年学级、劳动青年学校、青年教室、青年国内研修、青少年团等组织实施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教养、情操、兴趣;体育、娱乐;家庭生活;市民意识;职业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青少年伙伴集团的意识、讴歌青春,深化文化素养学习,增进职业技能,强健体魄,使青年具有连带感和充满生气。这一时期的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为满足成年人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学习要求而提供相应的学习帮助。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各级各类学校的开放讲座、展览会、讲演会、发表会、培训班等活动,帮助成人提高职业技术水平,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舒缓生活压力等。进人8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引入日本,为日本社会教育指明了方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除了继续加强以往的活动外,还注重国际交流,和平问题的活动等等。成人社会教育活动则注重通过丰富的信息手段,帮助成人继续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培养成人多样的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知识高速更新。并且还开展各种兴趣培训班,开设烹饪、实用外语、书法、音乐等课程,来丰富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
总之,日本的传统文化――集团主义和战后民主化的产物――个性主义,在现代日本是追求它们的和谐统一。体现在青少年和成人的社会教育活动上,就是既要尊重青少年与成人的个性,允许个人视自身的情况发展自我,又要适时培养伙伴意识,拥有适应性、协作性、纪律性、责任感、自主性和协调性的素质,避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泛滥。由于两种不同文化教育的相互制约,使日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既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够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斗与他人良性竞争,又能够无怨无悔地忠于自身所属集团。这样的日本人民使日本社会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下,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二)儒家思想与日本女子社会教育活动
中国儒家思想传人日本后,深刻影响着日本的道德意识观念,并随着儒学日本化的完成,而成为日本传统的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儒家思想就对女子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在室町时代,就很重视对女性贤淑文雅、观念的教育,特别是上流社会更注重“三从”之道,以优雅为德的教育。江户时代,由日本化的儒家思想转变而来的儒教主义成为贵族和庶民女子家庭教育的共同方针,不但贵族强调“三从”“四行”教育,庶民女子也学习坐作进退(礼仪作法)的教养、女子道德和女性修养的基本观念、社交礼仪、社会常识、百般知识的涵养等等。到了明治初期,在“文明开化”的政策下,启蒙思想家和自由民权活动家的男女平等的妇女观、女子教育理论曾盛行一时。然而,在国家主义的影响下,基于家族制度的“贤妻良母主义”妇女观又开始抬头,并与后来的培养“军神之母”的军国主义女子教育思想共同成为二战前女子教育的主导思想。战后民主化思想的传人,给女子教育带来了新气息。为了适应妇女走向社会的需要,变革落后的妇女意识,开展了女子社会教育。女子社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行政开设的学级和讲座,如妇女学级、乳幼儿学级、妇女讲座、妇女教育、母亲教育等;民间团体、企业或志愿者组织的小组活动等。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儿童教育、社会生活、生产和职业生活,健康、安全、兴趣方面等。
从女子社会教育内容不难看出,女子社会教育并未完全逃离儒教传统思想的影响。活动内容非常注重女子修养、家庭生活方法、健康、消费等方面的训练,反映出以往“贤妻良母”主义的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女子社会教育也开始注重传授基本经济、法律的基础知识,培养女子的职业观,使女子不再只为家庭做出牺牲,帮助她们走上社会、走向独立。即便如此,由于性别、心理等方面因素,有关女子修养、家庭生活、兴趣等方面的社会教育活动仍是最受女子欢迎的学习内容。
三、借鉴与启示
当今已步人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们的身心素质、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作为发展大国,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必然要提高对大众的教育意识,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化社会势在必行。而作为构建学习化社会重要手段的社会教育如何发挥作用是所有教育人所关注的。通过对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关系的分析,我们看到文化对社会教育的深远影响,重视这一影响,对清晰、灵活地运用社会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通过以上对日本文化与社会教育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和启示。
首先,继承和充分利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发展社会教育的基础。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充分利用、控制、把握好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使社会教育的发展适合于国情,更好地造福国民。03如日本的集团主义、武士道精神等都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在当今的社会来看,其中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有腐朽的因素,但日本人能够扬长避短,没有一味地将传统文化全部抛弃,而将其精华之处,发扬光大,尤其在社会教育方面,在传统集团主义意识的指导下,培养国民的爱国心,增进团结,提高凝聚力。这一方面很值得我国学习,对现代而言,在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有值得我们骄傲的方面,也有桎梏我们思想的因素。如果能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很好地利用于我国的社会教育事业,对于我们这一泱泱大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会有很大帮助。
其次,思想解放,敏锐地发现外来文化并主动吸收,是发展社会教育的主力。oo自明治维新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就涌进了日本,但日本没有闭关锁国地全面抵制外来文化,而是根据本国情况,有选择地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这种“胸怀”和“智慧”,使日本在东西文化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极大地促进其社会的迅猛发展与进步。在社会教育方面,引进外来民主,个性主义,并利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使社会教育更加大众化,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国家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综上所述,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发展变革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解开“日本之迷”,找到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的深层动力,了解它是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发展并服务于国家的,为我国建设学习化社会提供了一个样本。它使我们懂得文化无好坏之分,关键看如何选择与利用。只要我们能重视文化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积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就能通过无处不在的社会教育帮助社会稳定发展。
在中国,每年选择移民的人数依然没有减少的趋势。
选择移民的理由可想而知。据泛诚海外咨询公司透露,大部分30岁到40岁之间申请移民的女性都说是为了追求生活质量。“无论是一个人到他乡漂泊流浪,还是申请家人一起出去,她们往往对现有的居住、工作等各方面感觉厌倦或不满,同时也对西方世界的生活舒适度、社会环境和人文气氛、气候条件等充满憧憬。” 另外,对于30多岁40岁的女人来说,她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她们认为国外可以提供更先进开放,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为了后代她们选择了移民。
民主,自由,福利;
阳光,海岸,草场......
反正在一心想移民的人心目中,从社会环境到自然环境国外都是天堂。
没错,移民过后你可以尽情享用国内也许还要几十上百年才能拥有的设施和制度,如果“好生活”这三个字并可以简单地量化为又干净的别墅区,科学的垃圾分类,负离子充分的空气,高额的医疗保险等等的话,为什么北欧这些福利大国却是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就算撇开放之四海都有的忧愁失意不说,作为一个异国人,归属感,存在感,认同感,这些问题难道不是你向往的“好生活”里面难看的几个补丁?
当你选择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乐与怒,来投诉,来讲笑话,来谈情说爱,来教育后代时,有些东西已经注定失去了。
GO美洲
英子:在国外,连生小孩你都要适应一套新的规则
2001年9月,英子和丈夫双双移民加拿大。我们预定的机票是2001年9月16日。想来大家都记得那正是美国9. 11刚过。机场的混乱可想而知。我们的飞机虽然晚了几个小时出发,但还是相对幸运上了当天飞机。到了加拿大温哥华机场,到处挤满了赶飞机的人,我们有朋友刚去多伦多,因此我们也选择去了那里。(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真是很盲目,很多人都是跟着朋友选择落脚点) 我们预定的转机航班不知道乱到哪里去了。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好不容易定下了航班,人已经又累又饿。机场有一家卖中式便餐的,一份类似中国的盒饭要大约10加币。一般刚出国的人都会把外币换算成人民币,【在中国5元钱就买到的饭在加拿大要花70元!混乱中,根本没有时间去欣赏温哥华这个号称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当我们终于抵达多伦多时,已经比预定的时间晚了大半天。刚到加拿大的新移民一般都先租房子住。我们也不例外。朋友已经帮我们租了房子。那段时间是大陆移民抵加的高峰期,房子难租。我们看到租来的房子,目瞪口呆: 那只是一户人家的半地下室,只有一半窗户在地面上。房间不大,和另外两个留学生共用厨房。很多新移民准备先读书,我也必须赶紧申请学校。所以只能将就着住下来,然后办各种手续,报名先上语言班。三五天后才有点心情欣赏加拿大的蓝天白云,确实污染很少,空气中有时有淡淡的花草香,树木绿地很多。
这些年在加国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我做了母亲。虽然说不管我是否移民,孩子最终还是要的,只是换了个国家而已,但是我还是觉得,【在加拿大做母亲和在国内有很大不同。加拿大提倡自然分娩, 除非非常必要才实施剖腹产,一般人生了孩子在医院呆两三天就可以回家了。】加拿大人没有坐月子的习俗,孩子才生下来,护士就带我去洗澡,同时给冰水喝, 号称镇痛。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家人的帮助和陪伴。在中国生孩子老人给以指导,或是早早请好保姆, 但当时我们全靠自己,可以想象没有经验的我们是怎样的手忙脚乱。
我在家里带了几年孩子, 然后继续未完成的学业,拿了当地的会计文凭. 就象大家常说的, 技术移民的家庭,一般老公做IT, 老婆做会计。
关于工作,想多说一些。到了加拿大换专业是很常见的,很多新移民还去打劳力工。尤其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工作很难找, 博士生去洗碗的事情很常见,就算找到专业工作,大多是干活的, 很少有做管理的,而且加拿大其实是个很保守的国家,很多东西几十年不变。中国发展反而很快。我听到不止一个朋友说他们在中国做过上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都没有在加拿大做一个小项目麻烦。在加拿大一个项目需要严肃认真地反复讨论,而且无论是金额还是技术都比不上中国。【加拿大人缴税也多,工资越高税越高, 对一般的上班族来说,收入差距不大。
加拿大的人工很贵, 大多数的技术移民是请不起家务助理或保姆的。这边的白人也都自己动手,还自己装修房子,做家具呢。所以如果是在中国十指不沾阳春水, 家务一窍不通的女性朋友们, 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千万别急着来。】
我们现在住温哥华,夫妻俩上班,孩子上学,生活及有规律,少了在中国的众多应酬,当然也少了亲戚朋友。在加拿大人一般下了班就回家,从小家庭的角度来看,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比在中国多了,大部分的中国女性容易适应这样的生活, 男性会觉得太平淡或无聊。
对于有意移民的女性朋友,我【建议你们好好审视自己,是否心理素质过硬,能否忍受寂寞,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想好是要再读书还是直接找工作。要有一定的积蓄,做好一两年没收入的准备。如果来的及就练练厨艺,国外的中餐已经变异了。】
GO 欧洲
Linda:考车牌让我想撞墙
2002年,Linda在父母家门口告别了含泪转身的父亲,在机场告别了来送别的妈妈,抱着襁褓中刚满月的儿子和丈夫一起坐上了飞往法兰克福的飞机。
这次国际大搬家,没有留任何的后路,工作辞了,国内自己的家也没有了,一切的一切都要在地球的那端重新开始。德国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光,富饶的人文环境,严谨的社会秩序,至于到底会遇到什么困难,Linda不知道。不过她想,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从14岁开始我就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学习生活,现在至少还有爱我的丈夫和小儿做伴。
一开始因为语言不通,她的生活显得非常被动。去看医生,去银行开帐户,去政府办事都要丈夫陪着,丈夫给她建议:先读语言,等语言基本过关了,赶紧考车牌。在德国没有车牌你的生活圈子将很小很小。
她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考车牌让她碰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挑战,让她甚至想撞墙。德国人大都在18岁之前就开始学开车,父母将车牌作为18岁的礼物送给孩子,因为学车牌相当贵。Linda在国内没有开过车,她不明白,对那帮青少年轻而易举的开车对她简直就象天书一般难懂。等到已经花了近2000欧元后,她的成绩是考试失败2次。最让她记忆深刻的是第二次考试。刚开了不到5分钟,在一个左拐后,考官说:“MAEDCHEN,刚才是红灯。“,这意味着考试失败。而让她气愤的是,考官没有按照德国的礼仪称呼她考西太太,却轻蔑用称呼小姑娘的词“MAEDCHEN“。她下车打电话告诉丈夫车考又失败的消息,终于忍不住第一次在德国哭了出来。
【她知道她不仅仅因为这又一次的车牌考试失败而哭,她觉得自己什么都太失败了。
首先,她从国内一个职业女性成为一个家庭主妇,从在职场呼风唤雨到每天抱着孩子围着锅台转,从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收入不错的主流人沦为了一个边缘人。】心理落差一下调整不过来。那时还和公婆住一起,德国年轻的家庭都自己住,即使和老人住在一栋房子里也是各有各的大门,各有各的灶,向Linda这样和公婆完全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及其少见。她出去上语言课上教校的时候公婆可以帮她照顾孩子,这在德国可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她必须表现出十二分的感激,不过三代同堂,难免又有家庭磨擦,她就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但车牌考不上让她又不能马上搬出去,这让从小就非常独立的她一下感觉自己很无能。
其次,因为国情文化的差异,她突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事情了,在国内差不多三十年里积累的经验和常识在这里经常行不通:办什么事都要提前预约,甚至提前几个星期;购物要趁平常,周末商店都关门;很多事你打电话没用,必须书面写信过去办理;买东西可先查这个牌子的商品检测成绩;去店里买衣买鞋先找个店员做咨询,多听她的建议……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对外国人很友好,LINDA也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歧视,德语还不是特别流利的她只能自己生自己的闷气。
【还有很不利的一点:她没有朋友。】虽然丈夫和儿子给了她很大的心理上的安慰,在异国他乡,她感觉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朋友,国内的朋友只能通过网络电话联络,不在同一环境下,你会觉得对方其实很难真正理解你,得有身边的朋友,能互相倾诉,互相宽慰,互相帮助。还有,远在异国不能对父母尽孝心,也时时让Linda深感内疚。
总之,种种因素让Linda的自信心急剧下降,经常独自伤感,在第二次车牌考试失败后终于大爆发。丈夫这时在外地工作,只有周末回来,他们每天晚上都通一次电话。丈夫是个对异国生活很有经验的人。他非常理解LINDA遇到的这些困难,给了她很多及时的鼓励。差不多半年后,他们终于下定决心搬到了丈夫工作的城市,开始了三口之家的生活,虽然那时Linda的车牌仍然还没考到。
在新的城市,Linda象换了一个人,她自己找了新的驾校,去上课时托邻居照顾好孩子,平常带孩子去参加各种亲子活动,认识了很多朋友,德语也日渐熟练,对德国的社会文化越来越了解。后来,她甚至还建立了一个为当地中国女的俱乐部,组织大家聚会,并做了一些中德文化的交流活动。而车牌考试也终于在第五次时通过。再回首当初的挫折,Linda只是坦然一笑。
谈起自己这些年在德国的经历,她还是深有感触。她【建议有想去异国生活的姐妹们,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要怀着一颗对新事物包容的心,要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要有一位志同道合能和你共同面对困难的伴侣。】
GO 亚洲
满山红:一开始,你可能别指望实现自我价值
她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满山红”,一个她自己觉得“很野“的名字。她外表娟秀如江南女子,其实和她的名字一样是位豪爽,坦荡,真诚的北方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她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也一直是好学生,毕业后有了不错的工作,可以说一切顺风顺水,轻松安逸。
但骨子里不安分的她下定决心要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
于是说干就干,在亲人的经济支持下,她独自一人远渡东瀛。
刚到日本,她没有心思欣赏这个国家的自然美景和繁华都市,这时的满山红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突破语言关。不会语言,生活不方便,找不到工作,没办法交当地朋友,更谈不上融入日本社会。
凭满山红的学历,在国内做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不困难。但是,【在日本,因为语言不通,只能做些体力活。】于是每天上午上语言课、下午到晚上去工厂做工,自我价值完全无法实现。 辛苦还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心里也苦。一次,她被一日本上司歧视而遭解雇,还有一次,被小流氓盯梢,还被打匿名电话、被堵截过,被吓得快疯掉了。找过律师,也没有彻底解决,后来没办法只得搬家,才慢慢摆脱掉。
为了尽快学好日语,除了上课,她的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学日语上,连每天上班时也把上午学过的教材内容带上,工作之余偷偷地看,经常是小小的一张纸上抄了很精悍的短文,把它们全部背下来。
终于,半年后她过了语言关。现在,很多人都夸她聪明,说得一口地道流利的日语,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当初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只有聪明是远远不够的。
语言过了关,工作也换了层次高的。最让她自豪的是,工作5年时她拿到了公司的“特别功劳奖”――仅次于最高奖“董事长奖”,她是公司里获奖的唯一一名女性、也是唯一的一个外国人!在公司技术部工作的她,【时刻都提醒自己必须在异国找到属于自己的无法替代的位置,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是最要紧的事情。】当时正赶上北京申奥成功,聪明的她马上想到:机会来了!她赶紧把自己的想法――和中国的同类公司联手进军中国市场,讲给上司听,得到支持后,就动手通过网络、电话等在大陆开始选择公司。后来一直到双方互访、谈判缔结合约、最终一起联合施工为止,整整三年的时光,她一手成功操作了这一项目,那个特别功劳奖就是回报。她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和智慧实现了自身价值。
由于语言没有了障碍,天性活泼的她交了很多日本朋友,她最好的知心朋友也是一位日本姑娘,她们一起旅游,一起经历了对方的结婚、离婚以及和父亲的生离死别,对彼此的熟悉和了解胜过一家人。除了友情,她在这个美丽的樱花之国还收获了爱情和自己的小家庭。如今,来日本十多年后,如果不见她奥运期间对着电视机直喊“中国加油”,日本人肯定不会以为她是外国人了。
对于有移民想法的同胞,满山红的看法是,【在什么环境生活不是关键,处事态度才是关键。其实生活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如果态度正确,在哪里都可以有很好的发展和身心健康的生活。同样的挫折,会是某些人的人生财富,也会是成为另外某些人的永远的损失。】
GO 大洋洲
■曦月:我在新西兰打官司
曦月选择在元旦这天告别父母亲友,远赴新西兰,是想以此作为新生活开始的标志。南京还正值隆冬,而一下飞机,迎接她的是新西兰盛夏的阳光。曦月赶紧脱去满身的冬装,心里也随着轻松起来,对未来更加憧憬。刚到新西兰,她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阳光特别明媚,衣服洗了一小时就干,她真喜欢那股阳光的味道。她住的城市奥克兰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很相似,以前去过墨尔本,很喜欢那种田园的风光,所以更加觉得没来错地方。
在新西兰出行没车非常不方便,所以曦月还必须学开车。她在国内有驾照,但没有驾驶经验,而且新西兰属于英联邦国家,车从左边开,很不习惯。她曾经撞过车,赔过钱。
【最大的苦还是独自在异国他乡没有朋友和家人的感情上精神上的寂寞。比起它,其他的苦都不算什么。去新西兰之前她特意教会了父母用互联网,一家人每天在网上见面。】
那个阶段还发生了件让曦月很难忘的事。她租了一套公寓,她不在的时候同屋和朋友聚会,结果把地毯弄脏了一块。房东是和曦月年纪相仿的新西兰女人,曦月觉得和她关系还处的不错,象朋友般一起喝过咖啡,曦月回国时还给她带了小礼物。后来她要搬家准备退房,请女房东朋友来验收,并讲明地毯的事,说清洗费可以从押金里扣。不料女房东骤然变脸,表示押金不予退回,还为此事对曦月撂电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把曦月怔住了。于是,她翻看了很多房租租赁方面的法律文件,发现自己并无过错,于是她就写了信去申请仲裁。房东收到信后口气虽然软了些,但最后两人还是要仲裁。仲裁处那时候还不象今天那样有翻译,曦月的英语也还不是好到可以自如地应付法律事务,只能硬着头皮上,据理力争吧。她请了半天假,开了半小时车。仲裁结果,押金退一半。曦月当然不服,但也只得作罢,因为如果上法庭,【高昂的律师费比押金本身还高。】现在曦月冷静地回忆此事,觉得也有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但【曦月当时的感觉是: 人在国外被人欺负。】经济的损失不算,感情上也受伤害,朋友转眼变成冷酷无情的敌人,让她心寒。
她说,新西兰和中国完全不一样。国内比较喧哗浮躁,比较讲功利,人爱热闹,人和人距离比较近,每天电话不断,交际活动不断。而新西兰非常安静,生活节奏慢,心也比较平淡。不过,国外再好,你也是外来移民,只能做一般的工作,管理职位轮不上,当地人很难想象让一外国人做他们的上司,而裁员就肯定先裁外国人。近年来由于亚洲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很多当地的年轻人对亚洲人歧视无礼。
她的建议:【每个人的希望不同,人生的目标就是获得一种幸福感。如果你在国内已经达到这种感觉了,就没必要出国。千万不要以为移民可以改变一切。其实,还是那句话,其实到哪都一样。】
■TIPS:
“移民素质”你具备了吗
1,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的钱到那边属于勉强维持生计,再无余力承担其他的生活成本(房,车,段时间找不到工作的花销等等)就不要勉强为之了,你有不是换个地方找苦吃。
2,先去你选择的国家居住2周,注意,是在那里生活两周,不是四处旅游,因为,你不是去旅游一辈子,而是要准备在当地找工作,找房子,生活一辈子。
3,有韧性和开放的性格。并不是等同于外向的性格(外向的人患忧郁症的可不少),而是有接受新的文化、观念、游戏规则的心胸,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移民适合你吗? 向自己提问
如果你决定移民,以下5个问题你最好先考虑清楚
1,孤独。即便是在自己的母语国家,很多人尚且不能解决自己的“圈子”问题。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土,你可以想象情况会变成怎样。如果你不是一个“开放型”性格的人,可能至少在移民后的1到3年内都要面临孤独的问题。当然,工作是建议新的社交圈的一条捷径,但,同事不一定等于朋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而且如果你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必须留在家里,或者你根本就是过去做一个全职太太,你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存在感。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令人羡慕的女士们,尽管衣食无忧,享受着阳光草场新鲜空气,美丽的房子和周到的福利还是患上了忧郁症的原因。不止是交友还有 “归属感”问题。一位移民美国10年的女士说:“我在美国读书工作了六年,工作以后才真正听懂会说,看电视电影能够懂80%的意思,剩下的20%文化历史内涵可能永远都不懂。”无法真的和你所居住的国度产生共鸣,不能不说是种悲哀。
2,自我价值。这是对许多移民来讲最让人伤神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在国外另谋生计有多难,因为对于技术移民或是投资移民的人来说,技能和财力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你出国后的生路。但是,你能不能做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 让你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工作就很难说了。再有,如果你在国内还算圈子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享受着一些荣誉和尊敬,移民,可能会把你这部分“角色”全部清除掉。你必须向自己提问:在另外的国度,作为一个没人认识,什么也不算的陌生异国人重新开始你是否能接受这种角色改变?自我价值感的问题可能会在很长乃至整个的国外生活中困扰你。
3,娱乐。国外没有中国人那么多花俏的娱乐方式。很多人习惯了国内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后,移民后的最大感觉是“无聊”。商店关门早,家又住在郊外,夜里几乎就没什么娱乐活动了。近年来很多中国人选择移民到澳大利亚、温哥华、新西兰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在你做这些选择时,你也要想好了你是否愿意同时选择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