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现代礼仪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

第1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礼仪教育 途径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提出之后,我国便朝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着。“和谐社会”随之也成为了一种切合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国情、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巨大社会变迁新需求的社会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任务,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应是最基本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礼仪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和谐人际关系、和谐集体乃至社会的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缺少礼仪,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和谐相处,难以保持平衡。它的外显形式可以是人们言语方面的,也可以是行为方面的。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还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讲文明,懂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会影响到集体的精神面貌以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一些人忙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暇顾及精神领域的自我完善。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出现了“礼仪危机"。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行为上放荡不羁,语言粗俗不堪,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甚至有一些孩子因为不擅社交而形成了任性、内向、偏执等不良性格。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中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人要生存,就不能置身于社会交际之上。学习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社交礼仪规

范、知识及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他们就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问题己成为教育不能忽视和回避的问题。“究

其原因,主要是当个人理想和现实情况、个人需要与实际条件出现矛盾时,理智、

情感或心理无法平衡和协调,自我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调试,容易走向极端。尊重和友情、宽容和理解、关心和爱护是缓解其心理压力、排解其孤独苦闷、减少其内心矛盾冲突的良药。”

(二)培养高尚品味,建立文明形象的需要。

礼仪塑造形象,形象体现教养。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知识训练,所以在行为举止、个人仪表风度、礼仪规范、接人待物等方面力不从心。通过礼仪培训,掌握社交活动的礼仪规范,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个人修养品位,塑造良好的气质风度,更好的展示个人的魅力。优雅的举止、

从容的态度、风趣的言语、优良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现代社会,形象是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组织形象以及员工的个人形象,只有时时处处讲礼仪,才能塑造出有品位的职业形象,只有遵循礼仪规范,才能保持和密切与社会组织的交往与合作。礼仪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展示职业风采。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能成为其道德水准和工作能力的判定标准,但却会对别人的第一印象和看法产生较大的影响。个人礼仪、应聘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等礼仪的掌握,,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竞争能力。

(四)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言表达思想,

行为体现道德,形象反映素质,素质表现教养。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公民良好素质的标志。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使他们切实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符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三、施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在实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关键因素

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也具有一套便捷的可操作、可调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可取得独特的教育效果。其中,教学是一项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建构学生礼仪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国内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学对礼仪素质培养的突出作用;教育实践也证明了教学途径的独特功效。首先,通过礼仪课程教学,教师可向学生直接“灌输”礼仪知识和规范,为其礼仪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和礼仪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礼仪课程包含礼仪理论知识、礼仪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礼仪、礼貌和礼节问题,而且还可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善恶观念和礼仪规范。在此基础上,学生方可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和文明习惯。其次,教师通过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进而为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工具。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各学门课程本也包含有较丰富的礼

仪文化思想,在教学中,通过挖掘各门学科的礼仪因素,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最后,由于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因而师生交流、同学协作的机会和场合较多,这也可以培养和形成师生交往、同学间交往的基本礼仪行为习惯,进而生成社会交往所应具备的礼仪素质,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学校具有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的环境、气氛也影响着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学校的教学组织环境,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生活条件、校园文化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影响。它主要表现为方向上的正确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和作用上的持久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家庭和社会礼仪教育不可具备的。其次,一些非正式团体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师生在课题内外的个人关系、同学间的老乡会、兴趣活动小组等。因为这些团体和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个性倾向性建立起来的。它们对学生言行举止、交往方式、礼仪素质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学校通过制定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引导、鼓励和规范,使这些非正规团体起到正面的强化作用。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品行萌芽于童年时期,长成于少年时期,定型于青年时期,良好的品行大多是在幼年和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作为人生起点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进入社会角色具有起始定势作用。在家庭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

在家庭礼仪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要提高“身教”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言行,发挥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可通过多读书、参加礼仪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质。另外,还要避免在家庭教育中执行“双重标准”,也就是家长在要求孩子规范言行的同时自己却不修边幅、散漫随意、出言粗俗。这样做不但难以实现家庭礼仪教育的目标,而且容易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道德虚伪。

(三)重视社会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依托作用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社会教育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教育而言,是一种更广义的教育,是除二者以外的其他所有教育的统称,主要指各级社会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社会传播媒体、社会舆论习俗、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作用。社会教育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关键性指标,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教育形态。它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礼仪素质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社会礼仪环境有利于巩固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的效果。学校和家庭的礼仪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从礼仪素质形成、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在学校所接受的礼仪教育,还是在家庭所受到的礼仪文化熏陶,要固化为个人的礼仪素质,都离不开社会的作用。如果社会礼仪环境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要求相互冲突,那么,学生从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影响就会被大大削弱,很难积淀为社会所要求的文明礼仪素质,甚至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四)不可忽略网络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拓展功能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对现实交往也构成一定的威胁。网络交往是借助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具有间接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外部力量难以对网民行为形成有效的外在约束。由于网民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容易出现网民的网上行为失范,或者产生网络与现实中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虚假交往、网络欺诈等行为和现象。同时,网络交往中虚拟化的交往方式,使得一些网民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 交往,加剧网络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并影响到现实环境中的交往行为,引起现实社会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不愿直面现实,与现实生活日益疏离,进而造成现实社会的人情日益淡漠。

网络礼仪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网络礼仪是网民个体

在网络社区生活并参与网络活动的基本准则,为此,深入开展网络礼仪教育,必然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礼仪教育,可以强化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使之不断调节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以适应网络交往的需要。教育学生网上网下行为一致,可以减少“双重人格”的困扰,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总之,在当代中国,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既有现实必要性、历史必然性,又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从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看,由于青少年礼仪教育长期缺位,不但引起道德滑坡,而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竞争力提升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途径,也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I.王艳珍,卢小平,刘瑞. 模拟实训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12).

2.高琼.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3.孙和平.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J].理论月刊,2009,(6).

4 Wang Rui.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J]. science studies. 2008, (7).

第2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成绩;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一、全员参与,凝练主题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了把我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好,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校园文化的培训;其次是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大家对学校现有文化的看法,对学校多年来办学中的优缺点进行理性地分析;再者,就是征询大家对现在新的学校校园文化的设想。我们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大家结合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半坡博物馆很近,这一地域特点,决定把我校的文化与半坡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产生出了以“火”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设想。

二、理念先进,文化鲜明

1.校园文化主题:火文化

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是在原省示范小学四棉小学、三棉小学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基础上,政府投资2000万元,于2010年8月25日建成启用的一所高起点现代化学校。

学校教学设备完善,校园环境优美,功能区域布局合理。硬件上,在灞桥区甚至西安市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学校的建设承载着诸多的希望和责任,也饱含着当地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政府大手笔的投入,给了学校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建学校,环境上一张白纸,可以画上最美、最好的图画,这,又给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和思考的巨大空间。软件上,原来的两所学校,均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从学校原有文化上来说,师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特色鲜明。并且学校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批全面发展、乐学爱学的学生群体。面对全新的教学环境,东城一小人具备了传承文明,敢于拼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基本素质,而这些,与火的特征非常吻合。

火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火文化是一种内核,那就是精神和力量。“火”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历史朝着文明迈进了一大步,而后人类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又是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在文明中不断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更加文明。这都是东城第一小学全体师生学习和传承的文化财富。而且学校毗邻半坡文化遗址,半坡先祖在使用火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创造,发明了尖底瓶,这一发现和创造,被当代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誉为古代中华发明的奇迹。从这一发明创造中,我们不难看出,半坡人的探索和创新也正是我们今天要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火文化是半坡文化和东城一小学校文化最佳的契合点。

所以学校把校园文化主题定位为:火文化。切入点就是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做文明的传承者,创新的实践者。

2.办学理念:点燃成功人生

点燃成功人生,体现了东城第一小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把每一个人作为办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实点。也只有把教育落实和体现在师生身上,教育才会真正产生意义和效果。

东城第一小学以“点燃成功人生”为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专注于育人、专心于教育的体现。点燃成功人生,就是用文明让每位师生的人生更精彩。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担当传承人类文明的责任,探索创新的精神,满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激发求知欲,不断探索、创新,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3.学校精神:传承文明探索创新

首先是学习文明。我们开发了校本教材“传承文明之系列”如《彬彬有礼》《中国传统节日》《文明歌谣伴我成长》《追寻火的足迹》等,让师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和世界文明的足迹,通过学习和了解,认识文明的本质和他源远流长的文化,从而实现自己的文明。

我们开设了文明礼仪课程。例如国学经典诵读,(每日一诗、一词、一段)上礼仪课等等。

师生文明礼仪规范工程如:文明学生,文明教师,文明家长,文明班级,(每周的文明旗,每个月的文明星,每个学期的文明班)文明管理,(文明小卫士――学生的,文明使者――教师的,文明监督――行政的)文明校园,文明课堂和文明家庭。

其次是传承文明。开展了“文明伴我行之系列”如:与文明同行,迎世园拉练,我文明,我健康,队列队形比赛,文明岗认领(少队、党员),文明你我他征文,演讲比赛,文明大舞台,才艺大展示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和具体做法,实现我们传承文明的目标,并以此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声有色的开展。

创新文明。我们不但要把优秀的民族精神,传统文明继承下来,更重要的是发扬光大,而且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提升和发展。用我们的创新精神,创新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首先是课堂创新。为了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我们开发校本教材“探索创新之系列”如《海量阅读》《心中有数》《乐陶陶》从语文、数学、艺术教育入手,大胆尝试,大胆创新。

其次是活动创新。如艺术社团活动,木艺、陶艺、创意、合唱、绘画、柔道等等。社会实践活动。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教育教学活动,六校联谊送教等等。还有制度创新。书香校园,和谐团队,教师的一日等等。通过这些日常的工作,使我校的文化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起到润物无声而且经久不衰的效果。

第3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叶芝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伟大的民族诗人。他在反帝抵抗运动期间阐述了遭受海外统治的人民的经历、愿望和恢复历史的瞻望”[2]。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审视叶芝的创作,我们会发现其中并没有特意去揭示现代工业文明对大自然原始生态的破坏,但叶芝在借助文学突显爱尔兰文化身份并推动爱尔兰民族解放事业的途路中,通过后殖民“反写”和“反叙述”,描绘了爱尔兰乡野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了爱尔兰人的宗教信仰和思维形态,突出了爱尔兰的多元文化构成。这些爱尔兰文化的独特性透露出了人们的家园意识和对理想的生存状态的追求,对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思等鲜明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爱尔兰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存状态

    叶芝的创作总是给人一种明显的地域感。在斯来沟、都柏林、伦敦等地理空间中,叶芝主要以爱尔兰西部特别是斯来沟作为自己心灵的故乡。爱尔兰西部由于交通不便,尚未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蚀,美丽的大自然幽居其间有着独特的魅力。叶芝童年时代徜徉于斯来沟的山梁水泊间,迷人的风光让其流连忘返,多年之后魂牵梦绕的也是这里美丽的田园景色。

    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培养了叶芝对自然世界和荒野的热爱,他的创作中设置了很多自然意象。在《因尼斯弗里弗岛》、《乌辛的漫游》、《被拐走的孩子》、《梦想仙境的人》、《快乐的乡镇》、《心愿之乡》、《库勒的野天鹅》、《在那七片树林里》、《库勒庄园,1929》、《漫游的安格斯之歌》等作品中,他写到了本布尔本山、斯利什森林、罗西斯角、吉尔湖、克瑙克纳瑞、库勒庄园、壮姆克利夫等斯来沟附近熟悉的风景名胜,涉及到大海、沙滩、森林、草地、山脊、幽谷、小溪、瀑布、湖泊、沼泽等荒野和自然景色,大量使用玫瑰、芦苇、榛树、槲寄生、天鹅、猎鹰、鲑鱼、雄鹿等动植物的自然意象,体现了爱尔兰人与自然和谐无间的相处方式。

    宁静简朴的大自然是西部爱尔兰人和叶芝的精神家园。作为“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叶芝的创作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把握,对原始自然的真挚爱恋。叶芝开始创作是以这里的人们作为假想的读者群。最后选择安息之地时,他在遗嘱性的诗篇《本布尔本山》中这样说:“寸草不生的本布尔本山下/壮姆克利福的教会墓地里叶芝长眠。”叶芝的创作很少描写工业化程度较高、商业气息较浓的都柏林、贝尔法斯特、基尔代尔等爱尔兰东北部的城市生活,因为他们大多完全英国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严重疏离。

    在叶芝眼中爱尔兰的农耕文明是原始、高贵、淳朴和和谐的,它哺育了生活在爱尔兰的各个阶层的人物。但叶芝宣称:“有三类人创造了所有美好的物事:贵族创造了美好的仪容,因为他们位高,所以居于生活的恐惧之上;村夫创造了美好的故事和信仰,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所以不会患得患失;艺术家创造了所有的美,因为上帝使他们无忧无虑。”[3]

    叶芝认为贵族具有良好的血统,纯真的礼仪,富有教养、温文尔雅,代表着文明、谦逊、自制和优雅,“象征着思想的延续、行为的准则和文化的历史”[4]。只有贵族才能真正欣赏美的事物,创造、赞助和保护艺术品,只有在他们中间才能产生统治者和廉洁的政府。《纪念罗伯特?格雷戈里少校》、《一位爱尔兰飞行员预见自己的死》、《绵羊牧人与山羊牧人》、《纪念伊娃?郭尔-布斯和康?马尔凯维奇》等诗歌中,叶芝对贵族作了热烈的赞颂。

    叶芝在一生中常常提醒自己是艺术家的儿子。“诗和雕塑的存在是为了保持我们的激情不死。”[5]他曾致信格雷戈里夫人:“我在爱尔兰的使命是为趣味,而不是为任何特定的宣传服务。”[5]在《天青石雕》中,叶芝认为艺术世界永恒而纯粹,政治却转瞬即逝,主张用艺术来陶冶民众,恢复古老的文明。在《王宫门口》中,主人公认为诗歌和诗人在国民生活中具有着崇高地位的传统要延续下去,为此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叶芝深知,伟大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可以创造民族性格,心灵只有从伟大的艺术品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价值。

第4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餐饮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12月1日起我在餐饮部的学习,于总监和罗经理为我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

   一、熟悉餐厅环境。天缘酒店有四个独具特色的餐厅,一楼有天山缘中餐厅(有阿勒泰、阿克苏、塔城、克拉玛依、库车、乌鲁木齐、且末、哈密、吐鲁番、和田、伊宁、喀什、库尔勒13个包厢及散台)、西域缘清餐厅(有伊犁州、博州、克州、昌吉州、巴州5个包厢及散台)、良缘西餐厅。二楼设有大型天缘宴会厅、友缘多功能厅、天缘包厢(天之缘VIP包厢1个、西域风情特色包厢1个、贵宾包厢6个)及各种类型的会议室4个(会议一可容纳24人,会议二可容纳30人,会议三可容纳24人,会议五可容纳16人)。地下一层还设有味缘食街、粥缘粥吧等特色餐饮。

   二、餐厅技能训练。在餐饮部培训的3个月里我主要掌握了中餐宴会摆台、餐饮服务的六大技能(托盘、斟倒酒水、摆台、餐巾折花、上菜、分菜)、西餐摆台、送餐、机组用餐接待、宴会预定、宴会台型设计等。

   三、熟悉菜品和酒水。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熟悉各餐厅菜谱;海鲜的烹饪方法;酒水、茶水及香烟价格;标准单的制定;菜品推销的技巧等。

   四、了解管事部工作流程:洗碗机的使用;灶台和烟道的清洗方法;各种清洁剂的用途;库房管理流程等。

   五、心得看法:

   1、热爱你的工作:当你热爱自己的工作,你就会快乐地、更容易地做好你的工作。我们要让就餐的人们获得健康与良好的服务。你就可能将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同凡响。

   2、积极参与各种职位培训:培训学习是进步与发展的源泉。

   3、要有勤奋的精神:餐饮工作主要是手头工作,通常不会过重,多做一些也不会累坏。所以我们要做到腿勤、眼勤、手勤、心勤。主动地工作,主动地寻找工作。只要你勤奋成功的大门就为你敞开。

   5、要有自信心:与金钱、势力、出身背景相比,自信是最重要的东西,自信能帮助人排除各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

   6、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做一位敬业、感恩、乐于助人、讲职业道德的人,真诚做人、认真做事,事业将会更成功。

   7、责任:就是以公司利益为重,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就是为客人负责,给客人提供优质的出品与服务;即使没有人监督你,你也会认真地做好工作,这就是责任的表现。

   8、平常心面对工作中的不公平:在工作中没有绝对的公平,位在努力者面前,机会总是均等的。没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今后如何能挑起大梁。

   9、团队:发挥团队精神是企业一致的追求,餐饮企业的工作由多种分工组成,非常需要团队成员的配合。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的员工和企业都更成功。

   10、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创新一点点,是在走向领先;每天多做一点点,是在走向丰收;每天进步一点点是在走向成功。

   六、总结:餐饮部3个月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总的来说,在这些日子里自己确学到了不少的东西:除了了解到餐饮的服务程序和技巧,也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处理好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与顾客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在3个月的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酒店行业的艰辛,也看到酒店发展的前景,更加明白了自己以后学习的方向和侧重点。最后,感谢酒店能提供这样的实习机会。

   餐饮培训心得体会

   我于8月9日至8月14日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全国餐饮业厨政管理黄埔第一期培训管理,作为一名资力尚浅的厨房基层管理人员,我非常感谢饭店和餐饮部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因此,在整个过程,我当成一种工作使命,如饥似渴的吸收专业知识和管理理念,通过培训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能站到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工作的价值,此次培训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餐饮管理人员,共176人,分为22个班,采用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生活作息时间完全按照军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让我深刻体会了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命令的严明纪律,尤其是内务整理中的叠军被让我费尽全力和时间,不过也因此得到全班第一的成绩,并在课前大会上得到了表扬,让全体学员听到了河北世纪大饭店这响亮的名字,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分别学习了“厨德教育”“营养配餐”“有效沟通技巧”,“领导力与执行力”“厨政管理成本控制与菜品创新”“五常知识管理”等板块内容,现分别总结如下:

   一、厨德教育。

   我认为作一个优秀德厨房管理者,首先具备德是厨德,大家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再就是以身作则,严己待人,不以权压人,不以钱压人,自己的背影最是员工学习德榜样,与同行交流要大方大度,只有真心付出,才能得到真诚回报;名菜名店的实例说明了厨师行业向东西合壁,南北交融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大趋势,菜系将

   谱慢慢的淡化逐步交融成为了一个范围具有中国特色的菜系。

   二、礼仪。

   吴春凤老师给我们讲了礼仪的重要性,不只是服务人员我们厨师也要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礼仪礼节,人无礼无以立,事无礼无以成,国无礼无以宁,礼仪将成为厨师必修课程之一,我们要内强素质、技术、外强、形象礼仪,这样才能成为21世纪合格的优秀厨师。

   三、营养搭配。

   营养搭配的课程让我知道了如何合理搭配膳食,以前餐饮讲究吃饱吃好,吃阔气,现在讲究吃学问、吃营养,我们要作到膳食的合理搭配,作到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维持人体的三大平衡,了解食物相生相克的原理,注意食物的量化标准,把人类健康饮食放在第一位就会作出具有营养价值的菜品,营养学是一门非常深厚的课题,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我们还要多学习,常常实践力能作出含金量较高的菜品。

   四、有效沟通技巧和领导力与执行力。

   罗旭平博士利用两天的时间对《有效沟通技巧》和《领导力与执行力》给我们作了全面的剖析和全面讲解,人生活就要沟通,语言是沟通的手段,表情是沟通的基础,沟通是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我们沟通的目的就是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沟通就说话,闭着嘴永远不能创造任何价值。沟通一定要讲究语言艺术和面部表情,对待员工不要以挑剔完美来要求,而是要以包容的完美来要求他们,给员工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员工会回报

   以真诚,尽心负责,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和谁交往沟通一定要语言恰如其分尊敬他人,要知道送别人一束玫瑰,你留下的将是我手中的芳香。

   领导力就是领导者的影响力+统驭力,作为一个有卓越领导力的管理者,应具备胸怀坦荡,重视他人感受,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战地,指挥家的能力,并且还要具有幽默感,求知的欲望和自觉学习的行为,再就是打造自己的核心团队,以他们为中心向外扩张,逐步打造整个团队凝聚力,只有大家一起团结奋进,企业才会有发展,对企业而言,员工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要以“顾客至上、员工为本”为原则,逐级服务、层层负责,多关心爱戴我们的员工,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并在员工有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不是把工作压给他们,而是引导大家和大家一起工作,解决困难,完成任务。

   如果想成为一个高执行力的基层管理者,必须要做到七件事:1、了解企业,了解员工;2、面对现实;3、设定目标及其优先顺序;4、跟踪目标,解决问题;5、论功行赏,奖优罚劣;6、让员工成长;7、了解自我。还要作到团队协作,步调一致,上司一定是对的,上司永远是对的,我们要做服从,一定服从,绝对服从。这样执行才会有力度,工作效率才会加快,才能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五、厨政管理,成本控制与菜品创新。

   1、现代厨房管理:管理就是管好自己理顺别人,把复杂的问题变的简单明了。

   作好厨政管理首先要强调健康卫生,任何一个酒店只要体现卫

   是前提,风味是手段,营养是目的,保证顾客的健康饮食,在市场上就会占据一席之地。

   2、建立透明式厨房:以前厨房加工间脏,乱差的情况,已不、再存在,取代它的是干净宽敞、明亮、井井有条透明式厨房,这将成为世界餐饮的流行趋势。

   3、建立厨房加工中心:集中加工原料,统一生产规格,制定质量标准,充分整合原料,利用机械设备,减少差异,研究粗粮废料,整理开发新品,对厨房各种资料,科学有效的全面控制合管理,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全力保证菜品的质量,合理有效地控制合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营业收入,完成企业的利润预算。

   4、厨房生产与标准化管理:我们要制定标准化的食谱与世界餐饮业接轨,保证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制作菜品标准规范化,确定主、配料及数量,选定盛器,落实盘饰,用料及式样,按标准食谱培训员工,统一生产出品标准。

   5、现代餐饮成本控制和菜品创新。

   (1)成本控制要做到开源节流,从原料进货开始,采购原料要寻价,三人(采购、验收、厨师长),精心收集市场信息,及时了解菜价,精心选择供货商,好中选优,精心建立监督与制约机制,作到决策透明,加强沟通,使原料保质保量的进入到厨房。

   (2)从我做起,控制生产成本,制定并完善各生产标准,明确各部责任,建立完善监督与控制机制,努力提高员工能力和素质,加强员工控制成本意识,建议有效的成本考核和奖惩制度,优化菜单结构,提高各种原材料的综合利用率,就会有效的控制好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菜品创新要多走,多看、多问、多尝,提炼升华乡土菜肴,古代宴菜的挖掘与整理,再加上菜点合一,中西技艺的结合,制作新风格,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菜品、宴席、常沟通、勤交流,了解市场意识,读懂市场变化,突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良好的营销意识,实行拿来主义,走出去,请进来,博采众家之长合自己当地的口味加以改变,创新,就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名菜品。

   六、五常卓越管理。

   在最后一天课程里由五常创始人印友海先生为我们讲解何为五常法,五常法在工作中应当如何运用,能为企业解决的实际问题。

   五常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理、常规范、常自律,推行五常法能有效的控制成本,建立环保体系合完成节省能源,能有效提高全员工作效率,提升全员素质及提升企业品质及市场竞争力。

   餐饮培训心得体会

   在领导的教导下我在一下总结了我们厨师这一行的心得,很兴奋也很荣幸和各位领导同事分享我的心得。

   经常和一些厨师朋友在一起闲聊,很多厨师报怨:哎!现在这厨师一行真难做,还有很多厨师干脆转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厨师这么难做呢?我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和别人的讨论总结出一下五点。

   第一,首先我们厨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认清餐饮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时代,即所谓“适者生存”,我们厨师也不例外,要想生存,就得发展、创新。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厨师也适应潮流,适应餐饮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厨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补充新营养,即所谓学无止境。正所谓成功着奖励,失败着买单。

   第二,我提到厨师个人技艺题目。厨师要想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处于不败,那就要求我们有上乘的厨艺、过硬的本领。在菜肴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做好每个菜,哪怕是最简单的小菜,也要认真往炒、认真往调味。在态度上更应谦虚好学,不要碍面子,那样吃亏的就是你,再有为了进步自己,应经常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学习。

第5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通俗音乐美学意义

通俗音乐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与严肃音乐和民间音乐相比,通俗音乐的欣赏群体最广,社会需求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但对通俗音乐美学方面的探讨却不多,这一现象当然是美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和误区。

从音乐的起源来看,并没有所谓“高雅音乐”“艺术音乐”“严肃音乐”和“民间音乐”“通俗音乐”“流行音乐”之分,这些分类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来的。通俗音乐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古代的民间音乐阶段和近现代的流行音乐阶段。两个阶段在技术上最明显的区别是传播方式和传播工具的不同。通俗音乐是在技术进步大潮中受益最多的音乐样式,在强大的传播媒介支持下,通俗音乐前所未有地加速发展,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流行性。

对通俗音乐这一概念,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区别通俗音乐和其他音乐主要是看有无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创作。这种说法当然与音乐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因为专业音乐工作者本身是在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而在此之前,音乐则早就存在了。还有人认为通俗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来源于西方,“一般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在欧美各国发展起来的一些适合城市一般市民群众兴趣和爱好的音乐。”这是现代意义上的提法,并不具有普遍意义。那么,怎样理解通俗音乐呢?结合音乐发展的实际状况可对通俗音乐作以下判断:它是易于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民间音乐。它既不局限于有无专业人员的参与,也不局限于它是在城市或者是农村,那种把通俗音乐完全看作是单纯适应城市市民需求的音乐种类的看法是不准确的。

通俗音乐是不是美的?为了进一步在美学意义上对通俗音乐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对音乐存在的方式的正确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在众多富有成果的讨论中,修海林先生的音乐存在“三要素”说是特别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他提出构成音乐存在的三要素为:行为、形态、观念。行为是从事音乐的行为方式,形态是外化了的乐音音响形态,观念是人的审美意识、思想和情感,音乐的存在方式正是由这三点构成。应该说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观点,它为综合量度通俗音乐和严肃音乐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们不妨运用“三要素”观点对现代通俗音乐与同其相对应的严肃音乐进行一个比较分析。

首先是形态方面。一般地讲,通俗音乐的“音乐体积”相对于交响乐之类的严肃音乐的确要小些,但这只体现了形式和风格上的不同,其意义更多的是在于音乐的表现手段的差异。尽管有人刻薄地认为在声学经验上,新音响发生模式与传统音乐有着多么“不像”的地方,但能否表达和表达的好与不好同“像”与“不像”并不是一回事。

其次是行为方面。在音乐行为上,严肃音乐则要比现代通俗音乐逊色得多。特别是在近现代电子技术大发展的状态下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如在新传播介质(广播、电视、录音机、计算机、CD光盘、互联网络等)的使用上,传统音乐行为便无法取得像流行音乐那样的显著效果,诸如MTV、现场演唱会、高科技在音乐制作和演出过程中的应用等环节上,各种传统音乐行为也落在了流行音乐的后面。

最后是观念方面。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严肃音乐才能表达严谨和高尚的审美感情,而流行音乐则只能在一些范围狭窄的小圈子里打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在观念思想表达功能上二者并无原则差异,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乐本体内形态和行为元素构成比例的消长,而在“音乐总量”上并无绝对的孰高孰低之分。

综上所述,可以进而对与通俗音乐有关的美学意义问题作出明确的判断:

1.通俗音乐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为社会提供了适应于社会大多数成员审美情趣的审美对象,反映了在社会化环境中能够体现出的美学本质的主要内容。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艺术使接受主体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从而为最大范围内的群体保证了自我精神调整和创造的途径。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认为通俗音乐的美学本质顶多表现在浅显的充满公式化的形式上,没多少美学内涵,甚至有的干脆就否认通俗音乐是美的。其实他们忘记了文艺本质和文艺本体并不是一回事,在文艺本质之外仍然有本体的具体表现。因此,对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的不同音乐形态本体特征的某些描述,并不具有本质判断特别是美学本质判断的意义。

2.在本体特征上,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自然有不少差异,而且很多时候通俗音乐的本体特征在与严肃音乐相区别时往往被用“简单”一词所描述概括。如果说“简单”是通俗音乐的特征,那这个特征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积极的现实意义则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在生产和生活节奏不知比过去快多少倍的今天,通俗音乐因其“简单”而展示了强大的社会适应性。只有不同特点的文艺体裁,没有不同等级的文艺体裁,而且文艺本体的不同特点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应力是不同的。某一时段的俗乐在经过历史沉淀后可能成为另一时段的雅乐,某一地域的雅乐文化也可能在另一地域被认为是俗文化的表现,对通俗音乐缺乏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自然也得不出客观结论。考察通俗音乐不仅要历史地看其过去,而且要历史地看其未来,只有冷静地思考才能不对纷纭复杂的文艺现象的判断失之草率。

总之,艺术生产中那些在发展的社会和技术环境中有着鲜明特点的文艺样式应该获得相应的理论关注,这样才有助于美学在文艺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毓和、黄礼仪、蒲方《通俗音乐漫画》第1页,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2]李传华《通俗音乐美学探析——兼谈通俗音乐发展趋势》,载《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2期。

[3]彼得·曼纽尔《非西方世界流行音乐研究析论》,载《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1期。

[4]修海林《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理论是如何提出的》,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第6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养;广告文案;影响

[作者简介]潘赞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主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19-04

作为现代商品经济的伴生物,广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愈加紧密。广告最基本的功能是商业促销,但是这种促销功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甚至可以说它的促销功能有时恰恰要通过非经济的手段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换言之,广告对社会、对大众的影响绝不限于购物,不是单纯的购物指南,它在为商品进行宣传的同时,还传播着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各种丰富的科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受众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标准及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产生极大影响。反过来,广告作品一旦面世,文案这一“广告的核心”必然又要受到受众心理、产品实际、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一切外部语境因素的检验,无论广告文案触犯哪一个,都会受到相应的干涉。因此,广告人在创作广告文案时,必须从社会的角度高度重视广告传播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广告创作者应该正视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借助广告这一强大的传播媒体向公众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那么,广告文案创作成功与否主要受哪些人文素养元素制约呢?笔者认为要重点关注道德元素、哲学元素和民俗元素等三个方面。

一、道德元素――平衡内心天平的砝码

道德是人类对长期社会活动中好的行为模式的总结,是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定理或规律。我国的传统文化核心之一就是“德”,以道德来厘定社会、厘定人生,就是为国家厘定了基本准则。即所谓“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道德的力量帮助人类凝聚为一体,组成社会,组成国家,保障人类社会的稳步发展。在长期的进化中,人类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把好的生存经验固化出来形成相应的行为准则,并慢慢形成了道德规范,如仁爱诚信、克己利人、忠义勇敢、热爱群体、帮助妇孺等等,都是慢慢演化成为道德准则的。因此,道德有着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也有着异乎寻常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由于时间长久已经嵌入基因而根深蒂固并内化为国民的文化心理和性格。

道德是人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一切社会都是人的社会,一切经济也都是人的经济。其正常有序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广告文案创作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道德观念的制约,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思想境界不高尚的人,会设计出尽善尽美的广告艺术精品来。例如,忠义诚信总被认为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之一。汉语中常说“顾客至上,信誉第一”,英语则有“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为上策)。道德基准厘定了广告必须以诚实为上策,实事求是,开诚相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忌胡吹海捧,欺骗愚弄。但近几年,由于利益驱使,虚假违法、误导消费者的广告屡禁不止,这些广告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个人情感和经济利益,严重时甚至对其生命和安全造成威胁。吉林省天成龙行广告公司为长春岳氏万全堂医院创作的广告就以传统道德观念为基准,创作了以“诚信、责任、爱”为中心的一组系列广告,如“忠是一种精神”、“生命圣火用心守望”、“品是一种价值”、“有责任就有爱,有爱就有存在”等等,如清泉一般,在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中给人以道德情操上的提升和满足,收到了很好的投放效果。再如,中国传统道德感情是以“仁爱”为核心的。只有培养起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一个人才会真正自觉地遵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德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德。这种情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广告文案的写作。《爱的世界丛书》的广告文案便是践行此道德观念的佳作:“爱是真善美铸造的一轮太阳,假如你沿着这一行行铅字铺成的大道小径而来,走进的将是个爱的世界。夜深人静时,这里有温馨的灯;心灰意冷时,这里有炽热的火;苦海茫茫时,这里有引渡的舟;风尘仆仆时,这里有沁心的泉……这爱的世界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广告倡导的仁爱远播,有着极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而仁爱的道德准则是不分国界的,福特汽车几年前的一个广告,今天读来依旧生动感人:“每一天,当我驾车飞驰此地/快车道上行人匆匆/和穿梭的车辆,进行一场/输不起的赌博/昨天,当我漫步走:过/见她无助的伫立路口/默默等待/不知何时轮到/属于老年人过街的时刻/有一天,当我不再年轻/或许也将徘徊此处/望着随风而逝的巨兽/缓缓叹息/或是暗自垂泪/明日,当我驾车飞驰此地/我想,应该停车/让她慢慢走过”,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基于道德良知的仁义之情跃然纸上,给人的心灵以强烈震撼。这些成功的广告文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符合人们的道德基准和文化接受心理。

对人们的活动来说,有时道德比法律具有更普遍的约束力。以2006年最受关注的一则被禁播广告为例,在由蒋雯丽代言的某护肤品广告里,蒋雯丽扮演的母亲和一位约4~5岁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有这样一组对话:

孩子:“妈妈,长大了我要娶你做老婆。”(孩子很天真)

蒋雯丽:“什么?”(有点惊讶)

孩子:“我要娶你。”(孩子很认真)

蒋雯丽:“那爸爸呢?”(逗孩子)

孩子:“我长大了,爸爸就老了。”(两人很幸福拥抱在一起)

孩子:“妈妈永远也不会老!”(话外音×××修护系列产品让妈妈永远年轻)

该文案的主题应该说很集中、鲜明,在成功地表现了产品护肤效果的同时又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俗话说童言无忌,该文案的创意也的确独到,可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度里,即使是在思想开放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人伦关系仍然不能为大部分受众所接受,这恐怕是创作者始料不及的,道德元素对文案创作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哲学元素――凸显历史文化的烙印

每一个民族、社会对世界都有其独特的认识和表达,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是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哲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向往“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融”的境界,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天道是人类至高无上的行为规范。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理念,并越来越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源自现代文明的广告文案创作自然不可避免地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太白酒的广告“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

香”,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长虹电视的广告词“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通过天上彩虹对人间“长虹”的映衬、比喻,使天上与人间、彩虹与“长虹”互相交换、转化,给人一种天上人间一体、彩虹长虹一物的感受,使长虹彩电的美好形象栩栩如生地长驻人们的脑际。扬子电气的电视广告仅有两句文案:“扬子天地,扬子电气”,区区八个字将商品与天地相提并论,形成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气氛,非常引人入胜。中国联通的广告“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更是将自己的标志和品牌名称天衣无缝地融入到广告文案之中,从外表到精神做到了和谐统一,反映了企业的精神理念。上述广告文案都含有天地一体的哲学思想,有的可能并非有意而为之,而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但从受众的角度来说,都能引起中国人特有的感受和共鸣,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欲。西方国家哲学观念与中国相反,他们推崇天人有别的观念,人们相信真理,崇尚科学,认为人类的智慧可以改造自然。这种思想反映在广告文案中,表现出智慧所产生的无穷力量。对西方人来讲,科技的进步象征智慧的升华,新科技产品的问世是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体现。所以众多广告文案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人定胜天”的智慧和勇气,这类广告反映了西方人自信、外露的性格特征。美国著名运动品牌耐克在中国传播的际遇颇能说明问题。在美国本土。耐克通过以“just do it”为主题的系列广告和篮球明星乔丹的明星效应,迅速成为体育用品的第一品牌,“just do it”这句广告语正符合崇尚个性、提倡自由的美国青少年一代的心态:要做就做,只要与众不同,只要行动起来。但在香港电视上播放时,耐克那句著名的广告语“Just do it”,一开始直译成“想做就做”,广告播出没多久,就引起轩然大波,家长们纷纷投诉,认为这句话会误导青少年做事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后来把它改成“该做就做”,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一字之差,效果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华人占主流的香港特区,尽管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原因,造就其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城市,但是传统的中国哲学依然深深地根植于老百姓的心中,它要求人们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一定的行为规范。西方哲学崇尚自我和追求个性张扬,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内敛的观念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文案的创意和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接收心理,这在耐克品牌的跨文化传播中表现无遗。

中国哲学观念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强调群体、贬抑个体。汉语广告语言从大到小的表达顺序正是这一哲学观念的体现。我国多数广告文案的言辞都十分精辟,往往以寥寥数语勾画商品或服务的特征、特点和优势,注重创造其总体形象,但常常忽略对产品或服务的特点、优点进行重墨细腻的描述。我国为数不少的广告存在不突出个性的现象,这似乎与中华文化中追求群体一致性、反对个体特殊性的传统哲学观念有直接联系。与此相反,突出个体和个性是西方哲学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包括广告英语从小到大的表达顺序则是这一哲学观念的具体反映。英语广告特别注重对产品或服务的特性、特征进行缜密入微的重墨描述,特别突出其个性和与众不同之处,把商品的个性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巧妙而自然地将商品的价值转移到商品购买者身上,着力创造美满、理想的生活氛围,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让消费者的消费念头油然而生。微软有一则为滑鼠鼠标做的招贴广告,颇具代表性。在平面招贴上有一个硕大的鼠标,拖着鼠标线,旁边赫然写着“按捺不住,就快滚!”的字样。其实画面本身并没有什么夺人眼球和震撼视觉的地方,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按捺不住,就快滚!”这句文案,这句带有丰富生活情感的广告词将产品的特性很好地“揉”了进去,既形象又贴切,让人记住了产品――鼠标,更记住了这种产品的特性――会滚动的鼠标:滑鼠鼠标!而这种鼠标显然和过去那些只能“按”不能“滚”的鼠标有明显的产品优势,产品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哲学思想的内涵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哲学元素对文案创作的影响必然也有正负之别,如果所倚恃的哲学标准不能契合产品的消费群,那么这种文化依托将是苍白无力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广告文案创作中,关键是要摸准受众心理,联系自身产品可挖掘的哲学内涵,二者合一,方能完美和谐。

三、民俗元素――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风俗是一种历代相袭的积久而成的风尚和习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历经数千年的染习传承、世代因袭,我国的传统风俗己经成为深深镌刻在华夏子孙心中的民族记忆,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和谐的文化符号。传统礼仪和传统风俗在互动中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最终构成了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并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其文化特性。

民俗是传统文化结构中最稳定和最难于改变的层面,在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人都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我们所处文化环境的礼仪风俗,这样的习俗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即使在以后的生活中由于转换了文化环境而有所削弱,其本质和核心仍然会固守不变。在广告文案创作中,民俗元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礼仪所包含的价值观、宇宙观、审美观影响着广告文案主旨的确立和内容的取舍;传统风俗所秉持的信仰和禁忌则制约着广告文案的表现方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文案创作中如果不注意广告投放区域的民俗习惯,轻则引发笑话,重则惹怒当地民众,自然就达不到广告的效果。

《礼记・曲礼》云:“人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遵守必要的礼节,避开有关的禁忌,入其乡而随其俗是人们生活中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当然也是广告活动应该遵从的规则。在传统礼仪风俗中,趋吉避凶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基本文化心态,但是由于历史、宗教、艺术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趋吉避凶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就不同。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而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年送旧迎新的岁首,民间称为过年。过年的习俗有贴春联、挂年画、粘窗花、放爆竹、守岁、拜年等,热闹喜庆、团圆祥和是节日的特点,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是各种过年习俗的主要目的。现代广告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广告,如果能艺术化地体现这些节日习俗,必然大受欢迎。可口可乐公司深谙此道,在2002~2005年春节,连续四年结合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民俗风情和民族习性,分别推出了具有浓郁中国民俗特色的小阿福、小阿娇拜年系列广告。以“泥娃娃窗花篇”为例,广告以可爱的阿福为形象代言人,以剪窗花为故事线索。阿福和小朋友们在剪春节贴的窗花,但是他不知剪什么好,苦恼之时,妈妈拿来“可口可乐”鼓励他,

喝着爽口的“可口可乐”,阿福忽然有了灵感,认定“可口可乐”就是最好的新年祝福。于是他行剪如飞,很快剪出了一条活灵活现的“可口可乐”龙。龙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口可乐”以龙作为诉求符号,以剪窗花这一民俗作为线索,在中国消费者中自然具有很高的认同感。只见“可口可乐”龙在热烈的春节礼花爆竹声中欢快地起舞跳跃,巨大的“可口可乐”瓶矗立在耀眼的夜空。这时空中出现了五彩广告语:“龙腾吉祥到,马跃欢乐多。”2002年是中国的马年,广告文案又扣合了这一民俗特征,整个作品充满了中国文化气息,得到了中国公众的文化认同。总之,在可口可乐的这一组春节广告中,无论是“泥娃娃阿福”还是“12生肖”,无论是“龙腾吉祥到,马跃欢乐多”还是“可口又可乐,羊年喜洋洋”,这些具有强烈中国色彩的广告文案把可口可乐与中国传统春节中的民俗文化及元素(如鞭炮、春联、十二生肖等)结合起来,传递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新春如意,合家团聚。

第7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一、我的大学

8月21日下午,研修班动员会在市委召开,市委组织部张荣明部长、曾令衡副部长,市妇联陆玉珍主席、郭跃红常务副主席作了动员讲话。几位领导的讲话让我心潮澎湃、浮想连翩……清华大学,这个中国最高学府,她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以前,在各种媒体和资料里,也对清华大学有一些认识,但那是平面的、遥远的。“走进清华门,就是清华人”,当市委领导对我们讲这句话时,我非常激动,明天的此时,自己就将走进清华,真正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员……。虽然现在我已经是在读研究生,但没有上过全日制大学,仍是我人生最大的一个遗憾,也是我今生无法圆的一个梦!在错过了上大学的年龄十八、九年以后,我竟然有机会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学习,我怎能不激动呢?《清华继教》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你也许错过了清华大学的学历教育,但你却不可以错过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它是你步入新境界的理想通道。”我心里暗暗想,参加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是我得到的一份厚爱,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是啊,我虽然错过了上全日制大学的机会,但我可以在很年轻的时候走入“社会”这所大学,我可以学到工作的方法,品味工作的乐趣,感受“工作着、快乐着”的美好;我可以追寻生活的幸福,品尝爱与被爱的甘甜,播下“情种”,收获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硕果;我可以终生学习,因为我每时每刻都身处在我的大学里,山水草木,人事物情,都是我学习的教材,可以信手拈来,取之不完,学无止境。

二、现代女性领导干部的多面性

针对基层女性领导干部的特点,结合清华大学教育培训优势,清华大学为我们安排了女性领导科学与艺术、女性干部形象礼仪、亲子教育、领导力提升、组织能力与沟通素质提升、孙子兵法与中国妇女、卓越管理者成功f模式及其演练等专题。通过学习,使我对当前作为一名女性领导干部,应如何提高卓越领导力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县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女性领导干部来说,更需要补充能量、创新思维、丰富管理实践经验,掌握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走出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束缚,积极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应用领导科学与艺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格魅力,执着地追求每一个工作目标的实现。下面我就粗浅地谈谈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现代女性领导干部应具备素质的认识和理解:

(一)端庄优雅的形象是现代女性领导干部应展现给社会的一面

一个人的形象是诸多因素的综合,是内在素质的外在反映。作为一名女性领导干部其自身的形象不仅代表着本单位的形象,还能反映出她的工作方式和心态,以及周围人对她的认同。传统观念上对于女性领导干部固有的认识,要么就是“女强人”,她们不拘小节、大大咧咧、不会修饰打扮,声如洪钟,爱与人争执,形象既不受男人喜欢,也得不到女同胞肯定;要么穿着打扮花枝招展、妖冶妩媚,工作上漂浮、浅薄,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建树,在领导班子中仅仅充当一个“花瓶”的角色。因此,很多女性领导干部既怕别人把自己归入“女强人”一列,也怕别人把自己看成“花瓶”。实践证明,这两种现象都是传统观念对女性能力认识上的偏见以及社会对女性角色期待与女性领导干部角色冲突的影响结果。

而我认为,现代女性领导干部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追求品位、追求效率、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女性。因为,即使我们不能拥有漂亮的脸庞,但可以塑造端庄优雅的形象,我们不可以改变容貌,但可以改变微笑。

(二)善于学习,用智慧和才干诠释现代女性领导干部的内涵。

对于学习,权威人士做了多项调查,结论是:女性领导干部倾向于制定前瞻性和未来性战略;组织结构上,善于在团队中授权;在试验性学习中有更多的尝试;能够持续改善的实践能力更强;对创新能力和变革能力的认知度更高。女性身上还有很多被埋没掉的闪光点。

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从体力转向智力的时代,一方面,有才能、有智慧的人会脱颖而出。而不管他是男性还是女性,社会才智会更重要。另一方面,个人发展趋向平衡。即这个社会更加趋向多元化,女性的选择也会更加多元化,可能选择成为白领、骨干、精英女性,也可能选择成为一个操持家务的女性。我们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女性领导干部,就要抓住时代的脉搏,终身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开阔眼界、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用自己的才干逐渐改变女性不如男性的传统观念,在处理某些特殊工作时善于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优势,应用“七情管理”(即:柔情、激情、热情、亲情、友情、恩情、真情)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同时,将自己的魄力、能力、潜力恰当地发挥出来,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工作中的一次亲身经历与几位教授的讲解分析不谋而和。

四年前,我参与解决了一起我县农村育龄妇女集体上访事件。那天上午,散旦乡的30多名妇女到省计生委上访,反映乡政府安排她们生育二孩的妇女年龄偏大。而且两天前已经去过一次。当我赶到省计生委时,妇女们正围着散旦乡的党政领导和市计生委的两位处长争吵,房间里充满了响亮的争吵声、解释劝导声和小孩子们的哭闹声,乱哄哄地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小时,事态越来越糟。我从角落里走到中间,提高嗓门说:“姐妹们,可以听我说几句吗?也许我能和你们一起想出些办法来。我是咱们县计划生育局的副局长,姓杨……”刚开了个头,就遭到妇女们的质问、辱骂和轰赶,她们骂我是冒牌货,叫我滚开。我不顾她们不友好的目光和过激的语言,大声且真诚地说到:“是的,你们看我不像个副局长,是不是因为你们看着我年青?其实,我比你们中的好几位年龄还大,你们有几位看上去之所以显老,是因为你们平时太辛苦了。”上访妇女们的声音一下子变小了许多,我发现,一个“苦”字打动了她们的心,我降低声调,微笑着环视她们每一个人,因势利导地和她们说开了,这次妇女们的声音越来越小,在我说的过程中,她们渐渐拥挤到我身边,有的站、有的坐、有的蹲,有的哭、有的笑,有人给我让了座,还有人仍用不信任的目光瞟着我,但她们都认真地在听我说。首先,我对她们4天之内两次上访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分析她们上访的原因是心里积压着太多的话没有说处,想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是无奈之举,责任是我们县计生局工作没做细、没做好,我向她们道了歉。接着,我满怀激情地给她们描述了她们来上访后对自己家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最后,我耐心地听她们反映情况,向她们讲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安排生育二孩子的工作过程和方法,告诉她们今年县计生局对安排生育二孩这项工作的初步打算,并把我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及我的手机号告诉了她们,还巧妙地让她们验证了号码的真实性。至此,妇女们反而纷纷对她们刚才过激的语言和耽搁了我的时间向我道歉。妇女们说笑着走了,之后她们给我打过好多电话,但再也没有上访过。我为妇女们的纯朴、善良而感动,同时也坚信了一个道理:在工作中难免会有矛盾和问题出现,只要我们用热情、真诚、方法、责任去对待它,也是能解决好的。当清华大学的教授为我们讲解“七情管理”时,我想到了此事,由衷地笑了。

(三)“入得厅堂,下得厨房”是现代女性领导干部的多重角色

在卓越管理者成功f模式演练中,有一位学员的题目是:现代女性领导干部的角色是什么?当时,她点名叫我第一个谈谈看法,我说:我认为作为一名现代女性领导干部应该是“入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性,在工作中,是上级领导的得力助手,是下属的榜样,是他(她)们的“战友”加朋友;在生活中,是父母贴心的 “小棉袄”,是丈夫心灵的港湾,是孩子精神的支柱,是兄弟姐妹的“手足”,是朋友的兄弟姐妹。

这就是我对现代女性领导干部的角色定位,也是我追求的目标,因为我们选择了女性领导干部这个饱含了使命与责任的多重角色,我们就要去演好她的方方面面。让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多个角色互相认同,互相促进,在这个可以施展我们智慧和才干的大舞台上,使我们更多的女性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使我们的人生丰富而精彩。

三、帮帮孩子们

“你的孩子快乐吗?”当知心姐姐杂志社的朱虹老师要求我们扪心自问时,我们这些做母亲的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快乐!”是的,我们的孩子不快乐,因为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困惑。据某市的一次调查,近视眼学生的比例:小学占4/10,初中占7/10,高中占9/10。另据报导,去年福建籍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跳楼自杀;当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案件产生的阴影还笼罩着家长们的心时,又不断传来青少年犯罪的消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一名男生长期被另一个男同学,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当着几个同学的面在大街上杀死了长期他的男同学;某中学初三年级的两名男生为赢得一个女生的青睐而打斗,致其中一个死亡;某中学初二年级一女生被父母责骂后服毒身亡;全国有5000万孩子被划到坏孩子的行列……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件,无不震憾着家长们的心灵,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有人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跳蚤试验,就是把跳蚤关进又窄又高的管子里,跳蚤都能跳到管子的顶部,等它适应了,再关进矮一点的管子里,依次进行。一轮进行完后,再由低到高地进行,结果,跳蚤们都无法再跳到管子的顶部了。这个试验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也一样,当他受到的束缚成了一种习惯后,他的某些能力也就减弱了。

有一个男孩的故事让我们深思。男孩的母亲曾是很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当男孩刚上小学时,母亲自信地认为儿子会成为各门功课的尖子生,于是对男孩的要求既严格又很有个性化。比如,母亲鼓励儿子用最少的时间做作业,用最多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男孩学得轻松、快乐,认为上学和做作业也是自己感兴趣的事。一年级,男孩勇敢地参加了全县中小学生硬笔书法大赛,获得第二名。男孩初尝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充满了渴望。但好景不长,在学校教育的一系列束缚下,男孩产生了很深的挫折感,渐渐失去了上学的兴趣,仅把上学当作一项无可奈何的任务,勉强上到了七年级,大部份功课都跌到了全班倒数几名。母亲对儿子的态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变:满怀希望、同情理解、失望愤怒、绝望放弃、深思觉醒、帮助……母亲决定用自己的智慧、爱心和责任来帮助儿子!母亲请了当地几位优秀的老师为儿子补课,自己也认真地学的各门功课,想引导儿子创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两年过去了,有一天,男孩深情地说:“妈妈,我越来越知道该怎么学习了,您不用再这样辛苦,去做做您喜欢的事情吧!”母亲收获着喜悦,热泪盈眶。以后,男孩以优秀的成绩上了他喜欢的高中、大学,有了他喜爱的工作,干出了一番事业。

男孩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一至七年级,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困惑,使他付出七年精力和时间的同时,失去了自信心和创造力。但男孩又是幸运的、成功的,因为他在母亲的帮助下,调整自己,使自己在适应学校教育的同时,仍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以点带面,得到全面发展。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这位男孩一样幸运?有多少孩子被僵化的应试教育折断了想到蓝天翱翔的翅膀?有多少孩子在描绘人类五彩斑斓的梦时,被老师和家长大喝一声:不务正业,胡思乱想。孩子们翱翔蓝天的翅膀断了,梦醒了,他们被束缚在“考试”这个矮矮的窄管子里,无奈地让自己以生俱来的优势和能力退化、消失。

作为一个母亲,我要向全社会呼吁:帮帮孩子们!不要再让马加爵那样恐怖而悲哀的案件发生,不要再逼善良软弱的孩子去拔刀自卫,不能让孩子们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要折断孩子们理想的翅膀,也不要惊醒他们憧憬未来的梦!

第8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彝族;社会性别;妇女

中图分类号:G122.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48-02

一、研究的背景

伴随着19世纪西方文化变迁先驱古典进化论者泰勒、摩尔根、传播论者文密斯、佩里,新进化论者怀特、期图尔德和人类学先驱博厄斯、布朗、马林诺夫斯基等名家译著在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国内的陆续出版,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掀起了文化热,文化变迁问题的探讨自然不在话下,从文化变迁理论和方法的介绍研究到具体对象的定性、定量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术风气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潮的激荡中反思和批判,在舶来与固有之间的不断碰撞中磨合,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铰链中拓展,致使文化领域的研究视域呈现多样化。社会性别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引入文化领域的研究的。一批西方学者如康奈尔、费尔斯通、米利特、,鲁宾、卡莫迪、海登、罗森伯格、托马斯、弗雷泽、斯冈茨尼、韦斯特马克、谢苗诺夫、摩根、艾柏登等,他们通过对社会性别概念演变的描述,从挑战原有的生物性别入手,揭示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赋予角色的社会性,勇敢地否定了以生物性别来定义两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和期望的传统做法;彰显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对社会性别的期待和角色在特定文化中形成的性别规范以及两方式和社会角色具有各自的特点;昭示社会性别是不断变化的并通过社会文化对两性施加影响,从而使社会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接受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期待;凸显了人的主体性,打破了人为限制个人发展的文化陋习,强调从人的个体和主体角度来考虑人的自由发展和价值实现问题。

国内专家学者沿着上述社会性别理论、方法的思潮,结合国内的女性发展问题,主要以村落、婚姻、宗教、语言、家族、饮食、歌舞、体育、旅游等为切入点进行拓展研讨。20世纪90年代开创的彝族社会性别研究视域正是这样的折射物,作为一种后继理论虽没比前驱理论解决更多的问题,但已不再囿于研究传统,即冲破了彝族男性世界话语权的樊篱,逐渐把彝族性别制度的“因”与“变”、两性关系的“经”与“权”纳入研究的视域,开始思量女性的文化悖论,对所继承的彝族文化知识提出质疑,推动了研究彝族社会性别的步伐。

二、研究成果

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截至2011年底的CNKI系列数据库和读秀文献搜索结果中,国内外相关彝族社会性别研究成果并不多。我们从研究的类型分专著、学术论文二类进行述评。

(一)专著

从截至2011年底的读秀文献搜索结果看[1],专著并不多,而且从研究的内容和性质上看,主要倾向于呈现事实,如马林英的专著《彝族妇女文化》(1994)这样的理论探讨较少。该书系国内外第一本向读者全顶系统地介绍四川彝族妇女文化的专著,为全面了解彝族妇女提供了蓝本,但可能因体裁和目的所限,总体上属于彝族女性固态文化事实和事件的描述,而未及理论上加以探讨 [2]。另外,四川省编写组编写的《四川省凉山彝族社会调查资料选辑》(1987)收集了新老凉山各县的部分社会调查资料,其中,有些涉足了民俗文化中婚姻、宗教习俗等问题,但也只是对事实的记录,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阐释,只能作为指涉社会性别的活题材。袁亚愚的《当代凉山彝族的社会和家庭》(1992)以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基于调查的材料,对凉山彝族社会及家庭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和多层次的描述,并作了认真的分析、比较与综合研究。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来探讨社会性别问题,只是社会性别在探讨过程的各种元素关系中凸显了影响力。再有,岭光电搜集整理的《凉山彝族有关妇女的谚语》(1986)也是一部涉猎社会性别研究的语言文献书[2]。该书从婚姻、习惯法、审美等11个方面展示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来体现社会结构的原型的语言材料,这些关涉女性的语言结构(主要指语言的深层结构)隐含着传统社会中的女性生活和文化活动,只可惜著者没从理论上加以阐释。

(二)学术论文

与专著相比,学术论文(截至2011年底的CNKI系列数据库)从社会性别视域研究的领域更加广泛[3],涉足了婚姻与家庭、宗教民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生育与健康、服饰与工艺美术、社会人口流动、职业分工等问题,并呈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的侧重面不一样,首先,主要集中在彝族女性的角色上即家庭和婚姻的探讨上,如《当代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中女性角色的变迁》(马林英,1999)、《西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凉山彝族婚姻文化变迁中的女性角色》(王秀英,2009)、《当代彝族女性价值观与社会角色的变迁》(米正国,2000)、《旧话新说——论凉山彝族妇女过去的地位》(罗曲、尔古阿枝,1997)、《凉山彝族妇女婚育观的现代变迁》(1996)、《凉山彝族农村妇女的婚权及其实现的障碍》(冯敏,1993)、《凉山边缘区彝族妇女婚姻与生育的调查分析》(攀希群、王瑞玉等,1990)等。其次是宗教民俗的研究,如《凉山彝族女孩成年礼仪》(沙马日体,史军,2007),《女性形象动态变迁的宗教镜像——对凉山彝族毕摩教反思的性别视角》(徐睿,2008)、《宗教与性别社会化——毕摩教在凉山彝族女性生命转折点中的作用》(徐睿,2007)、《凉山彝族的求子仪式》(蔡富莲,1998)等。其余皆是零星研究,如涉及教育的《凉山彝族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对策》(潘正云、马林英,2000)、《凉山彝族女性教育管窥》(刘明新、马吟秋,2006);涉及彝族妇女流动的《结构功能视角中的少数民族妇女外流——以凉山彝族为例》(郝亚明,2008);涉及卫生防疫的《500例高山彝族妇女生殖系统感染影响因素研究》(刘民甫、胡晓明等,2008)、《凉山彝族生活环境改革与妇女的健康发展考察》(冯敏、罗凉昭,2000);涉及民间文学、谚语的《对彝文典籍中妇女形象的探讨》(伍呷,1992),涉及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的《浅析凉山彝谚所反映的妇女地位的多样性》(唐黎明,20008)、《性别背后的权利反映——浅析〈妈妈的女儿〉中的彝族传统性别观》(沈晓雁,2009);涉及法律的《彝族妇女在婚姻习惯法里的法律地位——兼与清代婚姻法比较》(张晓蓓,2003);有涉职业分工的《彝族农村妇女在西昌城区经商情况调查》(康华,1994);涉及民俗服饰和民间工艺的《中国彝绣》(肖惠华,2003)、《浅谈凉山彝族妇女服饰艺术》(吴虹,2007),涉及综合研究的《凉山农村彝族妇女可持续发展研究》(马林英,2000)等。近年又呈现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特别是有关旅游方面的较为突出,如肖雪、吉木阿洛的《对凉山彝族婚俗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2008),康玲、邓思胜的《旅游开发与节日民俗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分析》(2009),邓思胜的《西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开发中的凉山彝族节日民俗文化变迁研究》(2006)等。

三、研究综述

以如上所述的研究视域观之,彝族社会性别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扩大,但研究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整体上倾向于呈现资料的形式进行描述记录,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方法创新性和科学性不足,研究者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的研究,缺乏多学科知识交叉于整合的意识与眼界,从而难以对纷繁复杂的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完整图景作出全面而客观的阐释。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性别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彝族女性,或者说是“彝族女性问题研究”。它与对男性生活的研究相分离,形成一个封闭的思维圈,未能全面揭示彝族女性与男性共生共长及其对立分化过程中各自的特殊性和作为人的存在的同一性。而且这些研究诸多过分强调政治因素,往往将彝族妇女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揭示其政治、生活地位,缺少对女性生活经历的分析。而且,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注意到实证的调查方法,但却以宏观的抽样调查为主,其中包括许多政府统计数字分析;研究的课题多是彝族妇女在现存社会中所存在和面临的实际问题。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在结构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推测,难以表现彝族女性自身的主观经验。如果能够在这种研究中适当运用人类学深入访谈的微观调查手段,就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前提下对妇女个人的主观行动以及她们对彝族社会的看法做进一步了解,从而勾画出彝族妇女地位变化的轨迹。确实,多年来彝族妇女研究成果是起到了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积极作用。但是,整个妇女研究没有走出边缘的境地,也没有能够在主流媒体发出响亮的声音,这可能都与妇女研究界画地为牢的思维方式有关。在这种情景中,我们有必要强调从妇女研究转入社会性别研究的重要性,把妇女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来介入对主流社会文化的改造。

综上所述,彝族社会性别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边缘状态,相关研究还没有对彝区社会中两性差异扩大、妇女地位在某些领域下降和妇女发展趋势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实证研究不充分,影响了社会性别研究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探讨和解答。

参考文献:

[1] http:///#.

第9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西方;体育文化;奥运;奖牌榜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065-02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中国金牌遥遥领先折射出中西方在预设立场和期待值方面完全不同的指标摊牌。对我们而言,成功举办奥运从来就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政治演变的契机,而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崛起的重要机会。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个体育强国却处心积虑,在过去的历届奥运中,也都毫无争议地将金牌获得最多的国家队排在奖牌榜的第一位,而美国队雄踞奖牌榜第一的位置已经二十多年了,所以对此从来没有异议。将获得金牌总数最多的国家队排在第一位,这应该是以国际奥运所体现的竞技体育最高水平为依据进行排序的标准,奥运奖牌榜的自定义其实正好使双方的深层情结从深层浮上表层。

一、东西方体育文化内涵差异

(一)文化认知迥异

价值观与世界观紧密相连。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对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是万物之中心。与此对应,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白然。而足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概念,人们很难得把握住它,但是通过体育的或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二)体育双重标准

西方过去两百年的领先让他们在各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优越性,总是希望将自己的标准当作普世的、唯一正确的标准强行推广。他们以基于自己体育制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体育事件的结果,从而得到的是一种不被他们认可的观点。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体育事件的结果,并非是以西方的制度模式为先决条件的,自然不会以西方的方式作为结果。奖牌风波这种源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并非是偶然现象,也并非一日之寒。奖牌自定义其真正用意在于一个体育强国必须遵照自我的价值理念来行事,北京奥运会中国的崛起实在让他们憋气,干脆来个自定义,这种体育霸权和行为的丑化,源于他们的偏见、缺乏沟通和不信任感,拿着双标准愚弄国人。

二、体育与政治逻辑辩解

(一)体育心理失衡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的赛场成绩显示,中国获得的金牌稳稳地居于首位。这无疑是打乱了西方习惯了的规则,被那些将奥运金牌数纳入政治视野与国家尊卑的霸权政客们,视之为违背了他们的“纲常”,冒犯了他们的“威仪”。在他们的心目中,奥运就是西方的赛场,雄踞奥运金牌榜的理应是他们那些大国强国,凭什么东方的中国队要在奥运金牌榜上占据第一的位置,也许在这种心理上的失落与愤怒而失去理智的情形下,他们竟然提出奥运金牌排行榜,应该以获得的奖牌总数多少来排定名次。

(二)体育政治霸权

现代奥运会已经不仅仅是体育的竞争,更是一种区域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这种坦诚地奖牌定义,让我们理解了西方各个体育强国在奥运奖牌排行名次上的霸权逻辑。随着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普及,“体育运动代表了民主资本主义自我标榜的统治意识形态”,形成了“一种宰制性的权力,一种全球化的话语霸权”。在许多西方学者的眼中,奥林匹克主义所向往的世界大同也只能是一种理想而存在,而当下所要关心的问题首先是划分奥林匹克文化中的权力和范围。每一国家、民族根据自己的传统和利益,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和解读方式阐释与充实着奥林匹克文化。文化研究不仅关注于文化的内在价值,更关注文化的外在的社会关系。由此,它必然将历史上被主流文化忽略的文化形式纳入中心视野,因此,西方体育学者高擎文化研究的大旗,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和文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的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危机产生的文化根源以及文化霸权所带来的诸多弊病进行批判和解构。同样,在多元化社会中,不同种族、性别、阶级、阶层中与体育有关的一些问题也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重点。

(三)价值取向失衡

我国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了以社会作为价值主体的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把社会需要对象化寄于人身上,强调体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又称“工具论”。将体育视为实现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政治进步的手段。强调社会的需求是体育价值取向的核心,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只有满足社会的要求,实现社会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个人有义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相比之下,西方把体育对个体的价值看作根本所在,强调自我是体育价值的核心和出发点,因而又称“本体论”。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在体育过程中注重发展个体的兴趣和张扬的个性,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竞技的结果和成就却能被政治来解释和涂上政治色彩;运动在许多方面使自己在这复杂的社会中成为一种社会力量:体育是政治社会化手段:体育运动可以促进政治一体化,体育运动是向青年和人们灌输政治哲学的工具;体育运动可以用来反映民族形象、增加民族的活力;运动员能充当国际友善的外交政治家。美国有体育社会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指出体育对政治的作用,认为体育运动可以作为一种安全阀为观众和参加者服务,它可以按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消除多余的能量、紧张和敌对情绪;体育可以作为一种角色样板,通过各个社会成员的竞争,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品质;体育是一种世俗性的类宗教机构,它使用礼仪和庆典去增强社会的价值,并由此将人们的行为规范到习惯所要求的方向。美国洛伊和凯尼思认为:运动员在国际体育竞赛中赢得奖牌或冠军可以象征地体现国力的水平,从而增强国际声望和威信;体育运动的胜利可以提高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加强国家的一体化,巩固现政权的统治;利用体育运动促进军事训练;为政府任公职者或寻求执政的人提供露面的机会,以便提高其威望和宣传其政治观点。

结束语:奖牌榜固然重要,在面对文化差异或者说一种政治化了的体育时代面前,我们应该看到了自己的强大与不足。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体育事业已经率先崛起。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队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一次次在赛场竞技中获得金牌,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在奥运赛场,这已经是全球共睹的事实。中国人民用铁的事实,用金的奖牌,见证了二十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奥运会”已经成为历史。国际奥委会所主张的“让奥运会更加国际化”,让奥运会成为一项全球盛事的宏伟蓝图,已经在北京奥运会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同时,我们应该冷静、辩证地看待体育的功能,既不能无限夸大,也不能持虚无态度。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并不只有通过体育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但奥运竞技场上的胜利,在张扬国家荣誉、凝聚民族人心方面,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一个民族崛起之初更是如此。把一个合谐社会的理念,放大成一个合谐世界,这就是今天中国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体工部

作者简介:吴晓明(1964.09― ),副教授,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

参考文献:

[1]亨国,李瑜.《中西体育文化比较》.《体育文化导刊》,2004.2.

[2]陈俊钦.《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的融合》.《体育文化导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