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即时通信现状范文

即时通信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即时通信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即时通信现状

第1篇:即时通信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通信;数据传输;通信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05

[中图分类号]TN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电子通信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电子通信技术主要包含了(WAN)的远距离传播技术、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3G)与第四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4G),同时还有宽带无线通信技术(BWMA),以及局域网(PNA)通信技术。近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诸如超宽带UWB和蓝牙(Bluetooth)技术等主流技术,这些都成为了极有潜力的技术。

1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同盟的进程

信息技术发展到了今天,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近距离的无线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同盟的发展趋势,成为了一个极大的产业,而且,对于当前来说,市场主流技术主要由这些信息技术操纵着,而这些信息也将会进一步促进技术得到完善。

1.1 UWB技术

以高速率而著称的UWB技术,是目前发展较为迅猛的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而这种技术目前已经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运用。UWB技术主要采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来进行数据的传输,通过近交频分调制技术将数据转换回来,从而完成数据的传输。这种传递技术有着极大的传输数据的能力,而且具有功率极低的特点,这种技术最大的传播速率可以达到1 000 MB/s,由于这种技术在近10米之内有着极为高速的传播速率,从而使其广泛地运用于个人通信之中。相对于窄带技术来说,该传播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的优势:首先是数据传输速率高,这是以往的窄带技术所不能比拟的;其次是丰富的多径差异性,而这也是传统的信息传播技术所不具有的;最后是系统容量大,但是发送功率非常小,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优势,才能使其得以广泛地运用。

1.2 蓝牙技术

蓝牙(Bluetooth)技术已经是一个极为成熟的技术,而且在几乎所有的手机行业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这项技术的最早是由爱立信、IBM、诺基亚以及英特尔等几个大的公司所研究开发出来的,并且于1998年正式地运用到了商业之中,从而成为了现代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一个标准。蓝牙技术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采用高速跳频(Frenquench Hopping)和时分多址技术(Time Division Multi-access)。对于蓝牙技术来说,可以不用进行2.4 GHz波段的申请,这就能大大地减少了干扰,当然之所以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这也是因为它具备了UWB技术所具有的运营功率极低的特性,因而也成为了一种极近距离的传输,其传输的距离不能超过10米的距离。同时对于这项技术的运用,主要运用于手机,采用极为人性化的设计,便于人的操控,方便了信息的传输,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信息传播的途径,这也成为了多媒体演进的方式之一,后面的每一种新的传播技术的采用,都遵循了这个模式。

1.3 红外线传输

红外线传输是近距离的数据传播技术,原理就是利用可视红光光谱之外的不可视光,就因为红外线也是光的一种,所以它也同样具有光的特性,它无法穿越不透光的物体。这种传播技术的运用,是因为其采用了电脉冲与红外脉冲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传输的,而正是因为这种传播方式的采用,才使得数据信息能够极高极快的发展,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之中,主要是采用点对点进行线缆的链接,来完成近距离的数据传输的。这个技术的诞生,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肯定与支持,并且该技术最早由1993年成立了红外数据协会(IrDA)提出,规定了其应用标准,如:传播的角度较小,以30度的锥角来进行数据的传播;其次,就是传播的数据范围之短,不超过10米的距离,其传播的过程与传播的途径,不是广泛的进行大众的传播,而是进行点对点的链接,进行近距离的传播。对于红外技术的发展来说,目前已经从4 MB发展到了16 MB。对红外技术来说,其与蓝牙技术存在众多的相似性,但它是一种极新的近距离传播技术。

当然对于近距离的电子通信技术来说,它还涉及了其他的技术,诸如ZigBee技术和RFID技术,但是在这里,笔者不再进一步的展开讨论,而是探讨一下电子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未来趋势进行相应的展望。

2 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的展望

当今的电子通信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开始向一个全新方向发展,将各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综合,使其传播的速度更高,使运用范围更广。

2.1 UWB技术

对于当今科技的发展来说,任何一门技术的发展及其发展的趋势,都会受到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UWB技术也不例外,其传播的理论虽然不尽完善,而且大多都处于其摸索阶段,但一样备受关注。当前的通信技术所采用的主要是超宽频技术,而这种技术的采用,在与其他的技术相结合之后,加强了外界干扰。对于3G传播技术向着4G传播技术转变的过程之中,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UWB与4G技术的和平共处,而这也就是4G传输的关键所在。当然对于UWB技术来说,还有着其他的发展方向,诸如MMO技术运用于UWB技术之中,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以使得性能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如:链路的可靠性与速率的适配能力,这些都在提高的范围之内。对UWB技术来说,其一直是美国军方所采用的通信技术之一,因为其存在着极大的速率传播优势,也广泛地运用与家庭网络通信和办公网络之中。

2.2 蓝牙技术

现在蓝牙技术已经极为广泛地应用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较之以往来说,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而也正是因为这个蓝牙技术的广泛采用,才使得现在无线网有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相关技术,如Scattemet网络通信的发展、蓝牙芯片以及单芯片的设计等,都能使无线电子通信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并且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如:现在的家庭电脑联网在很大的程度上采用了这种技术,而且在市场中占有了集中的比例,同时,手机市场也采用了这种技术。该技术已广泛的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阶段,诸如汽车短距离通信技术的改进、手持设备以及游戏设备的进一步改进。

2.3 红外线技术

UWB技术和蓝牙技术主要是用于横向的发展,是对电子通信技术的一种全面的发展,其中蓝牙技术多偏重于运用。对红外线技术来说,也多偏重于运用,其发展方向多为汽车工业或其他工业方面,并且广泛地运用到了现代汽车工艺、轮船工艺之中。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拢姚远,宋俊德.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移动通信,2008(6).

第2篇:即时通信现状范文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 现状 趋势

一、无线通讯技术的概念界定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无线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通讯技术最先进的科技领域。据学界统一归纳,无线通讯技术主要是由无线终端、无线基站及公共管理服务器等构件组成。

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科技不断发展,公众通过无线通讯技术交换个人近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文化教育等信息。同时,无线通讯技术也从原始的定位通话方式转变为现在的移动通讯方式。笔者在综合大量的国内外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翻阅世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将无线通讯技术分为的发展阶段根据历史脉络分为四个阶段。

(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20师姐50年代初

此阶段,无线通讯技术主要是军队及航海使用,其主要采用短波频与电子管技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该阶段末期出现150 MHZ VHF单工汽车的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二)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在此阶段,原来的150MHZ的频段已经扩展为UHF450MHZ,器件技术大部分是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关键的器件技术也向半导体过渡。同时,期间也解决了公用电话网与移动电话接续联系的技术问题。

(三)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

在该阶段,美国贝尔研究所经过大量的试验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并将频段从450MHZ扩展至800 MHZ,这项技术的发明极大推动力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

(四)90年代末至今

随着无线数据通讯需求与社交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为了及时适应无线移动数据通讯需要与社交多媒体业务的发展,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理论构建与计算试验,研制出第三代通信技术,即3G。第三代通讯技术的星期标志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其全球标准化开始推广与相应的配套设施机制也开始研发出来。

三、无线通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技术互补性明显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公众的需求越来越高,公众对在不同的区域要求有不同的接入速率,这也就要求无线接入技术具有不同的覆盖范围、适用区域、接入速率等。

(二)政府要加强相关技术频谱的规划工作

为了方便各类企业及时的根据市场变化与发展战略及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规划自己的无线通讯网络,实现企业资源整合最大化。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政府也需要加强对频率有限的频段的资源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占用,实现资源最大化。

(三)3G技术成为无线移动网络主流

3G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无线通讯技术应用的主流,也已经成为全球包括中国移动网络演进的主要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的无线通讯技术发展的经验来看,由于移动用户普及率较高,所以通过发展用户盈利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盈利的方式。

(三)无线通讯技术向NGN网络融合

专家在进行大量的试验基础上提出了NGN概念,其定义主要是固定网络将形成一个IP化、高带宽、具有强大QOS保证的信息沟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种软件应用将成为与客户接触的网络触手,并且会向社会公共领域延伸以实现NGN的全球信息交流功能。

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一)视频、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刺激数字电视广播和无线通信技术走向融合

由于移动用户对语音与视频节目的需求较大,因此技术研发要将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应用到无线通信技术以满足客户需求。对于视频业务方面,现在的无线通信技术网络的视频业务具有资费高、带宽小、耗电大等问题。

(二)宽带无线技术与移动在互补和竞争中走向融合

宽带业务的迅速增长、移动通信的成功发展以及Wi―Fi的成功,促成了Flash―OF、DMWiMAX等多种无线通讯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同时,由于WiMAX的技术研发成功又推动了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二者在竞争中互相推动发展,不断弥补缺陷并及时研发新的技术,最后在4G时代实现技术融合,推出4G无线通讯技术。

由于移动用户所在的地域与对移动应用的需求不同,无线通信技术网络的带宽需求与不同的技术优势不同的矛盾共存,因此发展无线通信网络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技术研发手段,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采取整体化、合理化的方案设计和网络建设。

五、3G、4G技术的应用发展

(一)3G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3G技术已从原来的问题颇多升级为现在的成熟技术。3G技术中的WCDMA和CDMA200无线通讯技术在全世界不断扩散,带宽不断改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国的无线通讯技术方面,TD―SCDMA的技术研发已经成功并进行商用推广,并在国外市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已经能够支持大型化的商用网络部署。我国换机市场容量在2亿部左右,根据专家预测,3G消费市场的销量在理论上应该可以达到1亿左右。2010年全球3G用户快速增长,美洲国家允许移动运营商使用800MHZ至900MHZ的频段发展其3G业务获取更多利润,而欧洲国家允许移动运营商在900MHZ频段发展其3G业务获取更多利润。

(二)4G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其突出特点表现在数据传输的速率不断加快。电信技术的研发人员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大量试验后提出了LTE概念,并且预测4G技术很可能是在LTE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同时,WiMAX的技术研发成功使得E3G技术的标准化速度不断加。根据现在世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朝着移动化和宽带化的方向发展的可能较大,即移动通信则朝着宽带化方向发展,而无线宽带的接入向着移动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庆吉,吴乾,无线通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

第3篇:即时通信现状范文

【关键词】 地铁 无线通信系统 现状 发展趋势

无线通信是地铁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地铁无线通信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地铁通信系统的组成

地铁作为一种极为便利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其运输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适和节省土地等诸多优点,在城市综合运输格局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国内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地铁系统一般日均客运量为十几万至几十万人次,京、沪等拥有大型网络的地铁系统,日均客运量更是达到了几百万人次。穿梭于城市地下的地铁已经成为市民出行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然而随着地铁客运量的不断增高,地铁交通的安全和服务水平越来越受到关注,安全保障的标准也越来越高。通信系统是地铁运营指挥、业务管理、公共安全治理、服务乘客的网络平台,它是地铁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为列车的安全、快捷、准点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障。通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运营、为乘客出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证,在异常情况下应能迅速转变为可供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通信系统,确保完成关键性任务。地铁工程的通信系统一般由专用通信系统、公安通信系统和公用通信系统三部分组成。专用通信系统按技术类别又可划分为传输、无线通信、公务电话、专用电话、闭路电视监控、广播、乘客信息、时钟、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集中告警、弱电电源等子系统。

地铁专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系统是车地之间唯一的通信手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移动通信、无线传输、识别及定位功能的实现,为列车运行调度、车辆段调度、维修调度可灾害防控提供无线通信保障。

二、无线通信技术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地铁工程专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20世纪80年代之前基本为专用信道方式,80年代期间主要采用的模拟集群方式,90年代至今普遍采用数字集群方式。专用信道技术主要适用于较小规模的无线调度系统,不能适应现代地铁交通对内部无线调度系统大规模和大容量的需求,早已让位于集群通信。而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地铁工程中,模拟集群方式已普遍被数字集群方式替代,目前仅在地铁公安通信等辅助系统中还有应用。2000年以来,随着TETRA标准被选为我国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的标准体制,TETRA制式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在国内地铁无线通信系统的新建和改造工程中被广泛采用。

早期的地铁无线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信号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差,信号传输质量不高,功能较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铁运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提高。技术上更为先进的数字集群通信技术的应用为地铁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数字集群通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效,通过信道动态分配实现多用户共享多频率,有效提高频率利用率,能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二是稳定,采用分集接收、扩频、跳频、交织编码和各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抗信道衰落衰,能够保证信号可靠传输。三是功能强,在传输数字语音信号外,还能适应数据和图像传输等多业务服务,保密性好,网络管控有效、灵活。

三、地铁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具有丰富指挥调度功能且技术成熟,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延续其在国内地铁无线通信应用中的主流地位。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国内地铁无线通信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较快发展。

一是采用基于全IP网络的TETRA系统,使话音、数据、控制等不同业务类型在统一的核心网络进行交换控制,以获得更高的频率利用率、更快的反应部署速度、更强的保密性和更低的运行维护成本。

二是在不同轨道线路TETRA网络交换中心的交换机之间全透明互联互通,从而开通终端相互漫游的应用,实现地铁网内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地铁TETRA网络与地面政府应急网之间互联互通,既能实现地铁和政府的高效应急管理,又能避免重复建设,节省工程投资。

三是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加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ETRA系统,在数字集换机、控制器、基站和车载台等核心部件的研发和生产上取得突破,以期打破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核心设备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地铁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在增进人们对地铁无线通信技术了解的同时,促进我国地铁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地铁运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参 考 文 献

第4篇:即时通信现状范文

 

关键词:光纤通信核心网接入网光孤子通信全光网络

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大幅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使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 我国光纤光缆发展的现状

1.1 普通光纤

普通单模光纤是最常用的一种光纤。随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光中继距离和单一波长信道容量增大,G.652.A光纤的性能还有可能进一步优化,表现在1550rim区的低衰减系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光纤的最低衰减系数和零色散点不在同一区域。符合ITUTG.654规定的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和符合G.653规定的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实现了这样的改进。

1.2 核心网光缆

我国已在干线(包括国家干线、省内干线和区内干线)上全面采用光缆,其中多模光纤已被淘汰,全部采用单模光纤,包括G.652光纤和G.655光纤。G.653光纤虽然在我国曾经采用过,但今后不会再发展。G.654光纤因其不能很大幅度地增加光纤系统容量,它在我国的陆地光缆中没有使用过。干线光缆中采用分立的光纤,不采用光纤带。干线光缆主要用于室外,在这些光缆中,曾经使用过的紧套层绞式和骨架式结构,目前已停止使用。

1.3 接入网光缆

接入网中的光缆距离短,分支多,分插频繁,为了增加网的容量,通常是增加光纤芯数。特别是在市内管道中,由于管道内径有限,在增加光纤芯数的同时增加光缆的光纤集装密度、减小光缆直径和重量,是很重要的。接入网使用G.652普通单模光纤和G.652.C低水峰单模光纤。低水峰单模光纤适合于密集波分复用,目前在我国已有少量的使用。

1.4 室内光缆

室内光缆往往需要同时用于话音、数据和视频信号的传输。并目还可能用于遥测与传感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光缆分类中所指的室内光缆,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局内光缆和综合布线用光缆两大部分。局用光缆布放在中心局或其他电信机房内,布放紧密有序和位置相对固定。综合布线光缆布放在用户端的室内,主要由用户使用,因此对其易损性应比局用光缆有更严格的考虑。

1.5 电力线路中的通信光缆

光纤是介电质,光缆也可作成全介质,完全无金属。这样的全介质光缆将是电力系统最理想的通信线路。用于电力线杆路敷设的全介质光缆有两种结构:即全介质自承式(ADSS)结构和用于架空地线上的缠绕式结构。ADSS光缆因其可以单独布放,适应范围广,在当前我国电力输电系统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已能生产多种ADSS光缆满足市场需要。但在产品结构和性能方面,例如大志数光缆结构、光缆蠕变和耐电弧性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ADSS光缆在国内的近期需求量较大,是目前的一种热门产品。

  2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传输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梦想。

(1) 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技术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在未来跨海光传输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波分复用系统发展迅猛,目前1.6Tbit/的WDM系统已经大量商用,同时全光传输距离也在大幅扩展。提高传输容量的另一种途径是采用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与WDM通过增加单根光纤中传输的信道数来提高其传输容量不同,OTDM技术是通过提高单信道速率来提高传输容量,其实现的单信道最高速率达640Gbit/s。

仅靠OTDM和WDM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容量毕竟有限,可以把多个OTDM信号进行波分复用,从而大幅提高传输容量。偏振复用(PDM)技术可以明显减弱相邻信道的相互作用。由于归零(RZ)编码信号在超高速通信系统中占空较小,降低了对色散管理分布的要求,且RZ编码方式对光纤的非线性和偏振模色散(PMD)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现在的超大容量WDM/OTDM通信系统基本上都采用RZ编码传输方式。WDM/OTDM混合传输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基本上都包括在OTDM和WDM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中。

第5篇:即时通信现状范文

摘要:光缆通信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使用历史,这段历史也就是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史和光纤光缆的发展史。光纤通信因其具有的损耗低、传输频带宽、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不易串音等优点,备受业内人士青睐,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光纤光缆已经进入了有线通信的各个领域,包括邮电通信、广播通信、电力通信、石油通信和军用通信等领域。本文主要综述我国光纤通信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关键词:光纤通信核心网接入网光孤子通信全光网络

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大幅提高了通信能力,并使光纤通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 我国光纤光缆发展的现状

1.1 普通光纤

普通单模光纤是最常用的一种光纤。随着光通信系统的发展,光中继距离和单一波长信道容量增大,G.652.A光纤的性能还有可能进一步优化,表现在1550rim区的低衰减系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光纤的最低衰减系数和零色散点不在同一区域。符合ITUTG.654规定的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和符合G.653规定的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实现了这样的改进。

1.2 核心网光缆

我国已在干线(包括国家干线、省内干线和区内干线)上全面采用光缆,其中多模光纤已被淘汰,全部采用单模光纤,包括G.652光纤和G.655光纤。G.653光纤虽然在我国曾经采用过,但今后不会再发展。G.654光纤因其不能很大幅度地增加光纤系统容量,它在我国的陆地光缆中没有使用过。干线光缆中采用分立的光纤,不采用光纤带。干线光缆主要用于室外,在这些光缆中,曾经使用过的紧套层绞式和骨架式结构,目前已停止使用。

1.3 接入网光缆

接入网中的光缆距离短,分支多,分插频繁,为了增加网的容量,通常是增加光纤芯数。特别是在市内管道中,由于管道内径有限,在增加光纤芯数的同时增加光缆的光纤集装密度、减小光缆直径和重量,是很重要的。接入网使用G.652普通单模光纤和G.652.C低水峰单模光纤。低水峰单模光纤适合于密集波分复用,目前在我国已有少量的使用。

1.4 室内光缆

室内光缆往往需要同时用于话音、数据和视频信号的传输。并目还可能用于遥测与传感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光缆分类中所指的室内光缆,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局内光缆和综合布线用光缆两大部分。局用光缆布放在中心局或其他电信机房内,布放紧密有序和位置相对固定。综合布线光缆布放在用户端的室内,主要由用户使用,因此对其易损性应比局用光缆有更严格的考虑。

1.5 电力线路中的通信光缆

光纤是介电质,光缆也可作成全介质,完全无金属。这样的全介质光缆将是电力系统最理想的通信线路。用于电力线杆路敷设的全介质光缆有两种结构:即全介质自承式(ADSS)结构和用于架空地线上的缠绕式结构。ADSS光缆因其可以单独布放,适应范围广,在当前我国电力输电系统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已能生产多种ADSS光缆满足市场需要。但在产品结构和性能方面,例如大志数光缆结构、光缆蠕变和耐电弧性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ADSS光缆在国内的近期需求量较大,是目前的一种热门产品。

  2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传输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梦想。

(1) 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技术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光纤传输系统的传输容量,在未来跨海光传输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波分复用系统发展迅猛,目前1.6Tbit/的WDM系统已经大量商用,同时全光传输距离也在大幅扩展。提高传输容量的另一种途径是采用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与WDM通过增加单根光纤中传输的信道数来提高其传输容量不同,OTDM技术是通过提高单信道速率来提高传输容量,其实现的单信道最高速率达640Gbit/s。

仅靠OTDM和WDM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容量毕竟有限,可以把多个OTDM信号进行波分复用,从而大幅提高传输容量。偏振复用(PDM)技术可以明显减弱相邻信道的相互作用。由于归零(RZ)编码信号在超高速通信系统中占空较小,降低了对色散管理分布的要求,且RZ编码方式对光纤的非线性和偏振模色散(PMD)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现在的超大容量WDM/OTDM通信系统基本上都采用RZ编码传输方式。WDM/OTDM混合传输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基本上都包括在OTDM和WDM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中。

第6篇:即时通信现状范文

关键词 单车单天线;自适应均衡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2- 015-01

1 散射通信的技术分析

单车单天线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单天线战术轻型散射通信设备除了具有传统散射通信设备的突出优点外,由于其采用了单天线、单发射机和单接收机,全部设备可安装在一辆小型越野车上,便于快速开通,大大的提高了机动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是一种易架设开通的散射通信系统。

主要特点介绍如下:

1)通信容量为32 kb/s-2048 kb/s,能够传输数据、话音、IP业务。

2)通信距离达到100 km。

3)采用带有交织功能的FEC方式,改善通信质量。

4)设备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具有高机动能力,能够快速架设开通。

5)良好的抗干扰、抗截获性能及好的顽存性、可靠性,可用于复杂地形越障通信和恶劣环境抗干扰通信。

因此,该设备非常适合大量装备于各类中、远距离的保密通信场合。比如,用于中远距离的快速应急通信,为边远的海岛、边防等特殊场合与外界联系提供可靠通信手段。

主要技术指标介绍如下:

1)工作频段:C波段。

2)通信容量:32 kb/s-2048 kb/s。

3)通信距离:100 km(32 kb/s),60 km(2048 kb/s)。

4)天线口径:1.8 m(抛物面)。

5)解调方式:失真自适应相干解调(≤256 kb/s)/自适应均衡(≥512 kb/s)。

6)分集方式:自适应选择式频率分集等效3-4重空间分集。

7)纠错方式:Turbo码。

8)设备功耗:小于1 kW。

9)站型:可搬移箱式站/车载站。

采用的单天线、单发射机和单接收机结构不能构成空间分集,再者越来越多的业务传输成为必不可少,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才能得到传统设备的传输性能。

1.1 自适应选频技术

自适应选频技术是指在通信过程中,实时的选择出最符合当前信号传输的频率作为当前的工作频率,因而可以保证设备始终工作在当前最佳的工作频率上,从而将信道快衰落对通信质量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有效地抑制信道快衰落对通信质量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当信道的衰落周期大于自适应选频的周期时,使用自适应选频技术的单接收机、单天线、单发射机的散射设备与传统的双接收机,双天线、双发射机散射通信设备的效果相类似,并且由此设备的组成的散射通信系统要比传统的散射通信系统简化许多。自适应选频技术的各个探测频率应该衰落不相关,频率间隔的选取应满足带内频率分集的需要,并使信号谱有较小的失真。频率间隔与散射信号的相关带宽有关,频率相关系数由下面公式计算:

式中,为等效地球半径,为天线口径,为通信距离,为工作频率。为频率间隔。理论和实践表明,当

1.2 自适应均衡技术

大容量的散射设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大容量的散射传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比传统的低速率散射信号要严重,因此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信号的符号间干扰和频谱的失真更为明显。为了提高散射通信系统的码间抗干扰能力,目前自适应均衡技术在大容量无线传输设备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自适应均衡技术在散射通信系统中信号处理是一种关键的技术,现就自适应均衡技术中时域均衡原理做简单介绍。实践表明,在接受系统中加入一种滤波器可以校正系统特性,减少码间干扰,这种滤波器叫均衡器,下面介绍一种加入均衡器的接收系统和接收效果。该系统加入一个4抽头反馈均衡器和一个6 抽头前向均衡器。反馈均衡器用一个加权系数自适应抽头延迟线滤波器实现,它对判决的输出信号序列进行加工处理,利用加法器反馈回来的取样值消除过去判决的符号间干扰;前向均衡器采用另一个加权系数自适应于信道状态的抽头延迟线滤波器来实现,使得多径时延展宽的宽度减小,从而消除符号间干扰对检测的影响。由于反馈均衡器在当前符号上消除过去的干扰,因此其抽头间隔采用符号间隔(T),跨距为4个符号。前向均衡器的抽头间隔为1/2符号间隔(T/2),因此跨距为3个符号。此种自适应均衡技术的应用结果应能达到在时域上消除符号间干扰的目的。

2 结束语

发展大容量散射通信来适应现代信息化传输是散射通信主要发展趋势,并开发利用新技术来提高散射通信设备的性能。除应用上述介绍的技术外,开发利用高分集重数接收技术、新的纠错编码技术、发展散射与微波接力合用的设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莹,董占强.大容量散射调制解调器设计方案探讨[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8.

[2]高自新,吴新华,吴慧.大容量散射调制技术研究[J].无线电工程,2008:28-30.

第7篇:即时通信现状范文

【关键词】 近距离无线通信 现状 发展

一、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涵义概述

近距离无线通信的英文全称为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其经常以缩写形式“NFC”作为简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以下简称NFC技术),是索尼公司与飞利浦公司一起与诺基亚手机厂商进行联盟,从而形成的无线技术标准。NFC技术需要以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作为基础,并且与射频识别技术能够形成良好的兼容性,从而为建立网络以及选择连接目标等一些列活动提供良好的便利性。

对于NFC技术而言,其拥有几项主要的参数指标:

1、工作频率

NFC的最佳工作频率为13.56MHz,根据NFCIP-2的相关规定指出,NFC的可能工作频率幅度13.56MHz±7 kHz。在这一频率幅度范围内进行工作,NFC将能达到0~20cm的无线传输距离。

2、通信模式

NFC技术的主要通信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动通信模式,其英文全称为Active Communication Mode,在主动通信模式下,进行通信的双方均需形成射频场,从而实现数据在彼此间的传输;另一种是被动通信模式,其英文全称为Passive Communication Mode,在被动通信模式下,仅需要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形成射频场,而另一通信方则需要利用加载调制实现数据在彼此间的传输。

3、传输速率

采用NFC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时,其传输速率可以达到424kbit/s,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针对NFC的传输速率所存在的差异,其相应的调制技术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当传输速率未达到424kbit/s时,需要选择振幅键控调制技术。

4、传输协议

传输协议可以具体细化为三个分项内容:协议激活、数据交换、协议关闭。

二、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

当前NFC技术普遍应用于手机中,除了常见的诺基亚、HTC、索尼、三星等手机品牌应用了NFC技术,VISA、Vivendi Universal等同样在其产品中应用了NFC技术。在NFC技术的应用中,其主要的传输模块分为两种:一种是PN511模块;另一种是PN531模块。

(1)传输模块――PN511

PN511传输模块的工作频率为13.56MHz,属于中度或高度集成模块,其通信方式采用非接触式通信。PN511传输模块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前沿性的调制与解调理念,其将在13.56MHz工作频率下的所有非接触式的通信方式和通信协议完全集成了一个整体。与此同时,PN511模块对ISO18092、MIFAREC以及FeliCa读写模式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此外,当PN511传输模块和安全控制芯片进行联合应用时,还可以作为一个非接触式的智能卡来应用。

具体而言,传输模块――PN511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PN511支持EMCA340,其传输速率最高可以达到424kbps[1];

②PN511可以以低功耗模式以及备用的软件控制模式完成强制性的系统重置;③SPI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能够达到5Mbps;④I2C 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能够达到400Kbps。

(2)传输模块――PN531

PN531传输模块是一种智能型模块,其芯片内置处理器为32KB ROM和1KB RAM型号的80C51处理器,其对读写模式的支持作用以及作为非接触式的智能卡的应用均与PN511相同。

具体而言,传输模块――PN531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PN511的微控器内核主要是32KB ROM和1KB RAM两种型号;②PN511的模拟电路的集成度很高,并且可以作为卡片回应的解调;③利用缓冲输出驱动器与天线进行连接时,可以使用最少数量的外部器件;④在以非接触式方式进行通信时,其传输速率为212KB和424KB。

三、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经过对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的明确,以及对其当前发展现状的分析,对NFC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以下几点合理展望:

1、将NFC技术应用于移动、娱乐以及商务等方面

当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电话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单纯用于接、打电话的语音设备,它还为人们提供了文字短信、电子付款、电子游戏等服务项目。

首先,经过NFC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NFC技术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将逐渐趋于精简化、便捷化,例如为人们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的付费停车、购物结账以及日常开销等活动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和便捷的操作。其次,随着移动设备在人们生活中的高度普及以及移动热点、移动wifi等无线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在连接网络方面产生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从而促进了移动设备娱乐项目的兴起和发展。移动设备所提供的娱乐项目既包括激动游戏又包括电子新闻,对于使用者而言,将NFC技术应用于移动设备,可以使得通过无线进行的娱乐项目和服务项目能够准确的传递到使用者一方,与此同时,将NFC技术应用于移动设备的娱乐项目方面,可以方便使用者更加及时的了解到更新的服务内容,并且有利于娱乐项目在使用者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再次,将NFC技术应用于移动设备对于使用者预约出租车、购买火车票等都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使得通过移动设备便可完成费用的支付,为商务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将NFC技术应用于移动设备的接触连接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进步,各行各业在业务流程、业务连接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复杂化、多元化、交叉化的趋势。在业务不断运转的过程中,资料的传输等活动都是业务间的必须环节。将NFC技术应用于设备内,为设备间的数据、资料的传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例如,某些管理者在施工现场发现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结构或者施工外表存在的问题,并利用移动设备将其问题部位进行拍照存储。在向上级进行反应、汇报时,为了便于描述清楚,同时使问题展现的更加清晰,可以利用带有NFC技术的移动设备进行相互间的接触连接,使图片数据更加快速、更加便利的传输到目的方。

3、将NFC技术应用于移动设备的下载接触

当前,由于各行各业业务量的加大,以及各项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选择用邮箱传送资料和数据,一方面是为了使得传输文件可以留有底根;另一方面是为了收信方能在需要的时候随时下载所需资料和数据。在下载资料、数据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下载接触问题。NFC技术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使得移动设备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需要的时候,通过GPRS网络或者CDMA网络下载所需资料,为使用者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办公条件,既可以促进NFC技术在应用方面的完善,又可以促进行业办公的优化。

4、NFC技术应用于接触通过[2]

NFC技术的另一个应用前景即接触通过。对于接触通过,很多人对其表示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所谓接触通过,就是一台设备充当门票的作用,而另一台设备充当验票员的作用,当两个设备之间进行“接触”时,一旦信息相符,就可以具有相应的进入权、观看权等,否则,将不允许进入。例如,利用带有NFC技术的移动设备通过网络购买电影票,通过手机支付后,会在手机内存有一个带有固定信息的二维码,当需要看电影的时候,在电影院会有另一个移动设备,其中装有识别二维码的软件,当两个设备进行“接触”时,识别软件会对相应的二维码进行检测,当信息核对无误后,方可进入。

三、结语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当前移动设备的一项重要合作技术,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从“PN511”以及“PN531”两种模块阐述当前NFC技术的现状,并从“将NFC技术应用于移动、娱乐以及商务等方面;将NFC技术应用于移动设备的接触连接;将NFC技术应用于移动设备的下载接触;NFC技术应用于接触通过”三方面对NFC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合理展望。

参 考 文 献

第8篇:即时通信现状范文

关键词: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现状 发展趋势 空间地理信息 问题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39-02

海洋地理信息学科理论的不断丰富,为世界各国了解海洋地理环境提供了参考信息,确保地理信息相关问题的高效处理。提高对海洋地理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处理的正确认识,可以为海洋地理环境研究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资料。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构建功能强大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促使海洋地理环境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以快速处理,为海洋地理环境研究工作推进注入活力。同时,地理信息系统(GIS)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也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需要从以下不同方面对该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国家海洋测量局在航海自动化制图中提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海洋数据管理及数据库系统的显示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海洋地理信息三维空间建模分析展开了讨论。随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海洋地理科学家实现了数据模型系统构建,为海洋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以海岸链为基线的全球数据库”的构想。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也逐渐成为了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球地位及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了海洋带空间研究,并对海洋地理数据进行了分析与管理。当前“海洋渔业遥感信息服务系统技术和示范试验”专题活动的开展,对渔业方面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长期的实践活动总结分析中,发现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共同支持下的GIS能够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高效采集、存储、分析与处理等,可以进行三维空间内的可视化研究。因此,构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arin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GIS)中可借助GIS的优势,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深入分析,获取丰富的海洋数据,以便适应海洋科学的发展要求。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构建融合了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测绘学等多种学科,并借助GIS、数据库等技术的作用,扩大了其实际的应用范围。

MGIS是在计算机硬件条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下,以海底、海面、水体、海岸带及大气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存储、集成、显示和管理,进而作为平台为用户提供综合制图、可视化表达、空间分析、模拟预测及决策辅助等服务,并且结合Web技术可以实现海洋数据和相关MGIS功能的实时共享,逐渐优化了海洋科学发展中各类数据的管理方式。

2 当前MGIS的应用现状分析

2.1 海洋渔业方面的应用分析

在可靠的MGIS系统及软件的支持下,海洋渔业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海洋环境模拟实验室,结合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的优势,促进了海洋渔业发展。相对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国家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下,构建了性能可靠的GIS平台,并采取设置数据库的方式,实现了海洋渔业的生产调度指挥,并在渔业渔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作用下提高了海洋渔业信息采集效率。这些方面的内容,都与MGIS密切相关。

2.2 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应用

为了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获取更多的矿产资源,应注重MGIS空间分析功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合理运用,全面提升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综合管理水平。灵活运用MGIS,可以为海洋资源综合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构建出科学的海洋油气评价模型,确保海洋资源开发作业高效性。同时,结合MGIS的作用注重海洋地理空间遥感信息的合理使用,有利于构建出可靠的海洋数据库,全面提高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质量。

2.3 海洋环境评价与保护方面的应用

海洋地理环境复杂,各种环境因素的客观存在影响着海洋环境评价结果准确性。因此,需要注重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以动态化、可视化的方式增强海洋环境评价结果的合理科学性,并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策略。在MGIS的作用下,可以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通过设置基础平台的方式实现海洋环境动态分析、三维空间动态模拟分析、流场动态显示等,为灾害预测、海洋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信息。

2.4 区域海洋综合管理方面的应用

作为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区域,海洋带的存在丰富了海洋科学的研究内容。针对海洋中包含的丰富矿产及生物资源,运用MGIS可以对蕴藏这些资源的专属经济区进行科学的考察、监测、规划与管理。有利于提升区域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同时,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下可以对海域海图及相应功能的划分、海上石油平台、遥感影像等进行综合管理,为区域海洋综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

3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缺乏有效的数据,数据异构性突出

虽然海洋探测技术和相关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环境、生物、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资料呈指数增长,但是由于海洋面积广阔,这些数据资料往往分布离散,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以往调查获得的许多数据由于精度不够、存储格式不统一、数据字段不足等种种原因无法使用于MGIS,需要挖掘与提取所需的信息,M一步开展大范围的海洋科学调查,同时注意海洋科考数据精度的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海洋科学考察工作开展中需要多种专业设备、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往往存在着数据结构标准、存储格式、空间参考标准等不统一,加上海洋数据采集精度、图像分辨率等有所差异,致使海洋数据异构性对MGIS的实际应用造成了影响。

3.2 数据难以进行有效表达,缺乏专业MGIS软件

海洋环境复杂,与其相关的数据和事物难以进行直观、形象的表达,加深陆地测绘中获取的地理信息数据、比例图等难以应用到海洋研究中,影响着相关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加上海洋科学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对其中的要素场未进行合理的组织表达,致使海洋数据表达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r,当前构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中经常采用的是传统的GIS软件处理模式,为充分地考虑海洋数据的离散型,加大了海洋三维甚至四维空间数据处理难度,客观地决定了重视专业MGIS软件开发必要性。

3.3 开放性有待增强

由于海洋调查通常都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部分数据在军事、国防建设上也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海洋数据通常保密性较高,但是大部分非保密海洋数据由于所在系统开放性不足及不同系统间构建标准不一等原因无法实现数据和服务的共享,影响了实际的研究工作效率,降低了海洋数据利用效率,造成了相关信息资源浪费。这些内容客观地说明了MGIS系统未来建设中开放性有待增强。

4 未来MGIS的发展趋势分析

4.1 Web技术与MGIS技术的有效结合

由于当前我国拟在MGIS研究中主要依赖于科研机构及政府的相关部门,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造成了海洋信息资源浪费。因此,需要注重Web技术与MGIS技术的有效结合,通过在Web上各类空间数据,确保用户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浏览到这些数据,从而为空间数据高效利用、各类决策制定等提供参考信息,减少MGIS重复建设,保持信息资源利用高效性的同时全面提升MGIS研究水平。

4.2 不同维度M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实现MGIS产业化

相对而言,海洋环境更为特殊,在开展研究工作时需要注重三维空间、四维空间数据使用,并保持这些数据的表达效果良好性。因此,需要注重虚拟现实技术与不同维度MGIS的有效结合,实现虚拟环境中海洋环境的模拟分析,增强海洋数据表达效果,提升对海洋环境研究过程中的整体感知水平,促进MGIS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结合MGIS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重视其产业化发展,开发出更多的专业MGIS软件,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及科学决策,实现MGIS产业化。

4.3 多学科融合,全球尺度MGIS的有效把握

作为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学,MGIS建设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多学科的优势,确保其在测绘、遥感、地理空间分析、管理等方面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未来MGIS建设中应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推动海洋科学的稳定发展。

5 结语

丰富的海洋资源,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强大的GIS技术支持下,MGIS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逐渐应用于海洋各领域。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应用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大对这种先进技术的研究力度,促进海洋科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海龙,马志华.我国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J].海洋通报,2012(1):113-119.

[2] 王会平,王知.海洋地理信息在航运中的运用与发展趋势[J].水运管理,2010(8):4-6.

第9篇:即时通信现状范文

【关键词】 移动通信 传送网 发展趋势

引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对移动通信网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前的移动通信传送网的发展日渐成熟,应用范围也有了进一步扩大化。在理论上对移动通信传送网的研究,可以对移动通信传送网的理论进一步深化,这对实际的发展也能提供理论支持。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情况和通信传送网的发展现状

1、移动通信的发展情况。移动通信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阶段,通信行业的发展初期是蜂窝模式的形式开始的,对行业活动范围受限以及大区制容量低的弊端得到了有效规避,并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通信行业发展还没有走上成熟化的道路,接着在技术的升级优化下,开始向着数字的形式转变,在通信技术水平上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开始为数字传输综合业务提供了很大方便。进一步发展之后,通信行业发展的速度有了加快,对蜂窝数字形式阶段发展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并对前面的技术优势得到了集成[1]。在发展至今,4G通信技术的应用之后,就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优化,功能上也多样化发展。在移动通信所发展的历程当中,网络以及业务服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将移动通信的相关行业得到了结合,对多样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2、移动通信传送网的发展现状。移动通信传送网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程度进步。其中的干线100G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也逐渐的成熟,在OTN技术方面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从一零年开始就对100G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两年的研究以及测评应用等,在市场应用中的效果比较好,技术设备也在实践中逐渐的优化,并开始和各种的网络干线应用进行了结合。在到了一三年的时候就对100G技术进入到了迅速发展阶段,在传送网的应用力度上在不断的加强。中国移动的OUT的数量逐年上升。在移动传送层面,现有MSTP网络的演进是首当其冲需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国移动现有2G/3G基站都是通过MSTP网络进行统一承载,正在进行的TD-SCDMA三期配套传输项目也仍然基于MSTP建设和传送。运营商集团客户业务粗略可分为专线业务和上网业务两类,根据统计,其中专线占总收入的57%,是持续增长的支撑型业务;而从专线业务来看,以2M为主的TDM专线又超过70%。就集团客户业务而言,它对端到端调度、统一接入要求较高,对私密性、安全的需求具差异性[2]。移动通信传送网的发展中,超100G标准测评也开始展开实施,在这一类型的传送网标准方面就主要有IEEE、ITU-T和OIF几种类型,其中的IEEE对客户端接口超100G测评已经开始了,根据当前的理论研究成果能够看到,超100G标准发展是将400G作为发展目标的,因为400G调制格式在技术的演进以及网络需求上来看,要充分重视16QAM以及8QAM可以在线路容量以及传输距离间获得均衡发展。

二、移动通信传送网的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传送网的实际发展,在新的技术应用下,就会有大幅度的进步。其中的光传送网技术方面就能有更大的进步,光传送网的技术会不断的成熟化,并能呈现出大容量以及智能化和速率高的特征[3]。而在100G的魉屯广泛应用下,也会将100G发展提上日程,从而在多方面提升技术水平。光传送网技术目标的实现,在栅格的灵活性方面就比较强,信道频率以及带宽也没有固定,这就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灵活定制,从而保障传输的频率以及速度能够更适合100G实际需要。在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对移动通信传送网的技术应用上,对硅光子等新技术进行应用就能提高通信的效率。光电子器件在随着光传送网的应用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本以及功耗和速率等方面得以优化,在集成化的程度上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4]。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ROADM技术的应用也比较重要,这一技术就是可重构光分插入复用器,这一设备的应用就主要支持波长通道上下路状态的灵活配置,多维的ROADM设备对波长通道在各维度的灵活调度作用就能得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下,网络技术的发展延伸,对通信业务的发展竞争力的提高也有着很大影响,这一技术在城域传送网核心层的应用竞争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对移动通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结语:对于移动通信传送网的发展,要注重对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的实践情况的关注,从多方面了解移动通信传送网的应用情况,在发展中能不断的积累经验。通过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重视,通过对移动通信传送网的理论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的技术发展以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诸计. 以光网络为基础的新一代传送网技术分析[J]. 才智. 2014(28)

[2] 张成良. 国家骨干传送网的现状及发展[J]. 电信科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