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县域内幼儿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县城往往集中了县域内最好的幼儿教育师资,不仅人数多、而且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能手与教学骨干较多、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他们的存在,是县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基本保证。相比之下,农村幼儿园教师师资却是队伍残缺、情况堪忧。如一项在江苏省阜宁县调查表明,农村幼儿园举办者为追求经济利益随意削减教师编制,人为加大教师工作量,班均教师1~1.5人,比规定标准减少了一半以上。目前,大批农村幼儿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幼儿教育专业培训,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都与幼教工作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机会极少,专业发展较为困难,农村幼教师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教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县域内城乡学前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以2011年以例,全国县城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和职称情况如表1、表2所示。
2.县域内城乡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等。幼教经费投入是幼儿园办园的基本条件,而我国普遍存在县域内不同幼儿园经费投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曾对河北、安徽和浙江3省25县的591所幼儿园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政府在县直机关园与非县直机关园、示范性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园的办学经费分担比率和财政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县直机关幼儿园办学经费政府分担比率均值为65%,其他公办园为57%。就财政投入总量来看,县直机关幼儿园的均值是108万元,其他园仅为22万元,二者相差5倍之多。
3.县域内幼儿保教质量不均衡。县城幼儿园不仅设施齐全,而且教师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管理规范,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较高,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县城公办园基本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可视化、活动化,使幼儿能在这里尽情享受快乐的童年。而农村幼儿园教学资源稀缺,教师数量与质量都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幼儿园办学举步维艰,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学方法落后,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远未得到落实。幼儿教师多数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教学中,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教师说的多,幼儿操作少。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呆板,不能激发幼儿浓厚的参与兴趣和活动热情。农村幼儿园办园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作息制度、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上小学化趋势很严重,不利于幼儿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人为本。首先,以幼儿全面发展为根本,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出发,努力创造相对均衡的受教育机会,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力求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优质学前教育。其次,以教师为本,重点解决好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编制、待遇、生活、培训、进修、职称等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忠诚于学前教育事业。
2.公平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型教育发展观,其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追求教育公平。公平发展原则要求每个幼儿在入园学习的条件、权利、机会等方面都拥有平等的待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学前教育所必需的园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让全体幼儿享受公平教育的基本权利,这也是教育事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3.共同发展。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并非“劫富济贫”,也不是相互制约,而是在寻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好县域学前教育统一体各部分的作用,形成发展的合力,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县域一体化发展,应侧重从空间维度重视区际公平,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资金的合理流向、人才的科学组合、政策的有力保障,达到以县城带动农村,以发达乡镇带动落后乡镇、以中心幼儿园带动一般幼儿园,实现以强扶弱、强者更优、共同发展的目标。
4.统筹发展。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要统筹协调好整体与部门、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县城发展与乡镇发展的关系、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关系以及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县域学前教育事业走上一体化健康发展之路。
5.优先发展。县域学前教育要根据所在县的教育现状、优势与基础,在一体化的框架下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突出重点、集中资源,实施“优先发展”的策略。在县域内,要优先发展基础薄弱、急需扶持与发展地区的学前教育,避免“福利性”投入导致全面开花、措施不力、效益不高的倾向。在城乡之间,要优先发展农村幼儿园,让广大农村幼儿能够与城市幼儿一样享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
三、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策略
1.制订县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要重视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制订,因地制宜地制订相关政策并落实到位,积极扶持县域内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从战略高度重视县域内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稳定发展县城幼儿园,加快培育落后地区乡镇幼儿园,促进全县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的办学水平。教育发展规划既要注重上下的衔接,使县域教育发展规划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一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又要注重横向协调,实现县域内地区之间学前教育协调发展,避免同行之间恶性竞争。各县应从政策上倾斜、制度上保证、资金上扶持、组织上保障,以科学规划统领县域内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
2.加强幼儿园经费投入方式改革。要实现县域学前教育发展一体化,经费投入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应以县域幼儿园均衡发展为导向,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式、投入对象、投入重点进行调整,以减少城乡幼儿园、乡镇中心园与村办园等之间的差距,扩大经费投入的受惠面和使用效率。改革之后,经费要向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急需改善的幼儿园倾斜,发挥乡镇中心园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可建立对经济落后乡镇幼儿园、村办幼儿园和其他弱势幼儿园的财政援助制度,逐步改善这些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可建立学前教育帮扶基金,借社会力量帮扶落后地区幼儿园的发展;可设立学前教育专项奖励基金,对学前教育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与教师等进行奖励,以奖代补,以保证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
3.实现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教育物质资源的保障。要统筹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与建设,重点扶持农村幼儿园与经济落后乡镇幼儿园,帮扶建立安全的教室、添置活动器材、建立活动场地、购置教学器具、添置图书资料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教育教学硬件评估制度,每学年组织幼儿园评估并公开评估结果,让来自社会的压力变成幼儿园发展的动力。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应优先给急需改善条件的弱势幼儿园配置相关资源。地方财政安排的教育支出、校舍维修经费等,应优先安排到农村幼儿园和其他弱势幼儿园,以保证那里的幼儿能有一个安全、合格的教育环境。
4.实现幼儿园布局一体化。科学统筹城乡学前教育资源,调整与优化幼儿园空间布局,是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城乡、区域之间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差距过大等突出矛盾,相关部门必须对县域内幼儿园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建立城乡幼儿园互助互动、共建共享的机制,深入推进联园计划和支教活动,积极探索“名园”扩张计划,建立“1+1”城乡学前教育共同体模式,等等。还必须不断整合规划城区幼儿园的资源,发挥省市优质园的“龙头”效应,开展“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带动其他幼儿园的发展。还要通过幼儿园“认亲”等活动,发动城区幼儿园支持农村幼儿园,实力强的幼儿园支持实力弱的幼儿园,促进县域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5.实现师资结构优化一体化。加强县域学前教育人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要探索创新用人新机制,将素质较高、富有潜力、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派到基层幼儿园担任管理工作,以改变农村幼儿园长期以来“放羊式”的管理状况。要创造条件、完善政策,设立地方支教津贴、交流访问教师津贴,鼓励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幼儿园、其他薄弱幼儿园挂职任教。主管部门要懂得“爱才、惜才、引才、用才”,以优厚的待遇吸引大中专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幼儿园任教,提高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要鼓励低学历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与进修,逐步改善基层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业务水平,改变基层幼儿园、特别是乡村幼儿园师资严重“贫血”的现象。
6.建立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县域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好广大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发展。农村幼儿园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与县城幼儿园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层次,提高农村幼儿园的质量,必须建立城乡幼儿园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政府必须成为促进幼儿教育公平的主体。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村学前教育 特色发展 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可以说,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农村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
贵州省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地区,据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人均GDP为1350.98美元,排全国各省最后一名。由于经济落后,贵州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农村学前教育更是如此。由于基础薄弱,资源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贵州省学前教育发展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对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进行了深入调查,以贵州省的乡镇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对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了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了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民办园“入口关”不严,办园管理混乱。
调查发现,贵州省各地州县区普遍存在“黑园”现象。所谓黑园,就是没有经过审批自行开办的幼儿园,它们中有家庭作坊式的“夫妻园”,这种幼儿园办园条件普遍达不到标准,对孩子教育和管理随心所欲,保教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隐患较大。此外,还有的民办幼儿园虽然办了注册手续,但是办园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如某地区某社区幼儿园是有办园许可证的,然而,该园实际由大型仓库改建而成,班级教室和寝室没有外墙,也没有窗户,需24小时开灯照明,根本没有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还有的民办幼儿园由农村饭店改建而成,园长是原来负责经营饭店生意的老板娘,不懂得教育,学前教育更不了解。
民办幼儿园管理问题突出,导致学前教育市场混乱。政府相关部门没有把住“入口关”或把关不严,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政府关于民办园的管理体制不当,多数地县教育部门对民办园的审批和管理没有归口一处,管审批的不管质量,管质量的管不了审批,由此必然造成监管缺失,进而使“黑园”泛滥,影响学前教育事业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太少[2]。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方面,各地县区教育部门都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认为应该“先有起来,再好起来”,因此“暂时没有条件讲质量,只能先满足数量需要,让孩子们有园可上,之后再逐渐提高质量”。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地方学前教育需求的旺盛,导致地方教育部门不得不降低入口标准。
(二)幼儿入园类型结构不合理。
贵州省现有73.92%的幼儿在教育部门办的公办幼儿园就学,有21.96%的幼儿在民办幼儿园就学,在集体和其他部门办的幼儿园就学的仅占4.11%。在城市,就学于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比例较高,占49.30%,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占33.55%。在县镇,在民办幼儿园就学的幼儿占30.59%,在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就学的幼儿占66.46%。这说明在县镇,幼儿主要在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就学。在农村,在民办幼儿园就学的仅占8.44%,而在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就学的幼儿达90.73%。这种状况在发达地区恰好相反。如浙江嘉兴市,政府的公办幼儿园只占13%,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以民办幼儿园为主[3]。这可能是因为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其收费一般是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的2~3倍,由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落后,绝大多数家庭没有将孩子送往民办幼儿园的支付能力。这样,在贵州省的民办幼儿园很难有较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结构[4]。这种学前教育结构性问题加大了政府的学前教育负担,使贵州省学前教育发展举步艰难。
(三)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状况需要改善。
首先,师资水平低。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中,取得幼儿教师资格的比例很低,多数幼儿教师为初中学历或高中学历,很少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农村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办园者及亲属临时顶岗现象不足为奇。
其次,待遇低。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一般很差,月薪通常在300~800元,而且没有任何福利,同时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险。另外,由于幼儿教师身份的不明确和工作任务繁重,很少有高素质的人才选择从事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只要有机会通常都会改行,致使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
再次,缺乏相应的培训。据统计,有将近60%的农村幼儿教师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只有少量农村幼儿教师接受过脱产培训,且培训时间短暂、培训机会少。由于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专业知识得不到拓展,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提高成为一句空话,没有良好的师资保障,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必将失去根基[5]。
(四)家园、社区共育缺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重担落在了家庭中祖辈们的身上。相比临代抚养的儿童,隔代抚养下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情绪情感、道德及个性等心理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家庭、幼儿园、社区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研究者经过调查发现,贵州省农村学前儿童家园、社区共育极度缺乏,特别是农村社区学前教育几乎没有。
三、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特色发展路径
(一)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出资开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偏少,很难满足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因此,应该拓宽思路,改革办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开发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兴办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6]。依托县、乡中心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自主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增加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民办幼儿园逐渐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中坚力量。所以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形成公办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园格局,缓解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紧张局面。同时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从管理体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良性机制。
(二)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强化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及城乡幼儿园对口支援等制度,不断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7]。
首先,制定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不断强化幼儿教师准入制度,按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严格把关幼儿教师准入,积极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支援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从而提升整体农村幼教师资水平。
其次,建立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将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纳入“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定期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脱产进修、参观交流及园本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建立城乡幼儿园定期交流制度。实施县、乡镇幼儿园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帮带制度”,通过日常教研活动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传帮带,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采取“巡回流动教学”的方式,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
葡萄牙政府向来重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1978年至1979年间,该国曾在农村地区大力兴建公立幼儿园网。虽然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大力发展,但仍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儿童的需求,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仍然很低,特别在一些人数较少的农村地区。由于3~6岁幼儿人数少于15名而无法开办幼儿教育机构,以致这些小村庄的儿童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葡萄牙教育部根据农村社会的需求,在一些幼儿数少于15名的村庄里开办学前班。为了保证师资,政府采取“巡回流动教学”的方式[8],即根据农村地区的需要,派部分专业幼儿教师到一些设有临时学前班的小村庄教学,为当地儿童提供专业的早期教育。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但为小村庄里的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还为当地家长们提供了教育指导,这种灵活的教育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农村社会的需要。因此,贵州贫困地区可以借鉴葡萄牙政府的做法,采取“巡回流动教学”的方式,满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需求。
(四)家园、社区合作,关注农村留守贫困儿童。
社区中的低收入家庭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将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有的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由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有的因为父母离婚,都不愿照看孩子,留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有的因为父母沉迷于赌博,孩子无人照看;有的因为父母残障、智障或者父母沉迷于赌博而欠下巨债,从而导致孩子的生活极度贫困等。关爱留守儿童、关注贫困家庭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在家园、社区合作共育工作开展中,应立足当地幼儿园,从真诚沟通入手,在交流互动中让祖辈家长走进幼儿园、让幼儿园走进社区,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为这个特殊的群体带来关爱和教育。
家园、社区合作,关注农村留守贫困儿童,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幼教机构提出学前教育管理建议。针对本园及幼儿自身的特点,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改善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基于社会需要和民族特色,灵活使用并研发乡土教材;幼儿园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促进家长教育观念和行为转变。同时,家庭和幼儿园应做到:家园生活互相了解;家园教育互相配合;家园工作互相信任;家园问题互相沟通[9]。
其次,加快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划分政府学前教育责任,对农村学前教育适度倾斜;坚持城乡学前教育共同发展,改革等级评估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分隔体制,加快农民工“携子”融入城市步伐。
再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工回乡创业,让农村儿童不再“留守”。
最后,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投入体系,让农村儿童享有“市民”教育待遇。当地政府、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四方联手合作,共育农村留守儿童,逐渐使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合作、共育的途径和方式向着深层次、全方位、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作岭,张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3):16.
[2]黄建春,陈幸军.湖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1,(2):49.
[3]郭维平.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以浙江省嘉兴地区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7,(5):20-23.
[4]胡韬,赵德肃,郭文.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以贵州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107.
[5]姚炳辉,谢雅芳.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4,(7).
[6]冯晓霞,王玲艳.聚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建设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6).
[7]阳曼超,孙启进.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学前教育研究,2010,(4):14.
[8]孙亚娟.葡萄牙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1,(3):159.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工作要求,坚持公益公平、普惠于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努力开创我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加快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机制。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全市所有幼儿园均为合格园,公办园占比达到70%省、市优质园占比分别达到80%90%70%乡镇创建成学前教育现代化乡镇各县(市、区)全部创建成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以上,3-6岁幼儿基本实现就近入园。按规定配齐配足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和其他必须配备的人员,全市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90%以上,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等各类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每所幼儿园均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积极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学龄前儿童家长和看护人普遍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辅导。幼儿家长、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二、加快完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和管理机制强化职责。
(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制度建设、标准制订、投入保障、评估督导、日常监管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展公办园,规范民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形成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协调发展、公益性普惠性充分体现的良好局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学前教育的需求。
(四)建立市级督导、县级统筹、县乡(镇、街道)共建的管理机制。市政府重点加强对全市学前教育的宏观规划、政策制定、协调管理和督促检查。县(市、区)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统筹管理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发展农村和社区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建设并办好区域内公办幼儿园,积极筹措办园经费,努力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幼儿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管理区域内各类幼儿园。
(五)优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进一步理顺幼儿园办园体制。均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查、登记注册和备案,未经注册登记的一律不得举办。对违反规定擅自办园的由审批部门会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三、积极加快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步伐合理布局。
(六)科学规划学前教育布局。各县(市、区)要从本地实情出发。结合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并考虑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根据“满足入园、规范班额、兼顾早教、确保优质”要求,科学合理确定幼儿园数量和规模,修订、完善幼儿园布局规划,提供“广覆盖、保基本”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七)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各县(市、区)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都建有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各县(市、区)要确保公办园占幼儿园总数的70%以上,进入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占在园幼儿总数的80%以上。新建、改建、扩建的幼儿园一律按不低于省优质园的标准进行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它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满足学前教育需要,按符合学前教育和安全要求改建成幼儿园。
(八)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结合新农村建设办好规范的村幼儿园。所有农村教学点要逐步变为乡镇中心园的分园,实行人员、教学、经费统一管理。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园际之间学前教育差距,逐步使全市所有农村幼儿园达到省优质园标准,实现学前教育城乡发展一体化。
(九)切实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各地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时。并做到与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新建配套幼儿园按省级优质园要求,既可以根据规划由多个开发单位出资共建,也可由较大住宅区开发单位单独建设。住宅用地供地时,应根据学前教育布点规划和城乡规划要求,安排好幼儿园用地。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配套幼儿园是教育事业的政策性投资,属国有教育资产,应按属地移交给当地政府举办公办幼儿园或由政府免除租金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对已改变性质和用途的由当地政府限期收回。居住区开发、建设涉及到新建配套幼儿园的其规划、建设、验收、移交必须由教育部门参加。
(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民办幼儿园在建设规划、土地供应、规费减免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有同等待遇。民办幼儿园的水、电、气、房租等费用按中小学标准收缴。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参照当地同类别公办园标准收费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当地政府可采取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支教等方式予以补助、扶持。
四、不断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
(十一)严格按标准配备幼儿园教师。明确公办幼儿园的独立法人资格。纳入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其他部门办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科学合理地核定公办幼儿园的教职工编制。各地要保证公办幼儿园必需的事业编制,用于配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制订完善幼儿园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核定幼儿园岗位总量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严格按岗位设置标准配备幼儿园教师,为公办幼儿园配齐配足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和其他必须配备的人员。选派优秀公办教师支持指导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所需人员编制按规定比例予以核增,其人员编制挂靠至具体的公办幼儿园管理。民办幼儿园按照实际需要和岗位要求,依法自主聘用各类人员。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公开招聘时,设置一定比例的岗位,从符合幼儿园教师任职条件且从事学前教育工作3年以上的岗非事业编制教师中进行招聘。
(十二)加快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培养进程。创新培养模式。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积极探索师范类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转入学前教育专业就读的机制。注重政策引导,吸引优秀师范类毕业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充实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优化学前教育师资结构,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高素质、充足的教师资源。
(十三)严格实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健人员、保育员等均应取得岗位任职资格。园教师全部持双证(幼儿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证)上岗。现有尚不具备相关任职资格的岗人员,要过在职培训、自学考试等方式在三年内取得任职资格,逾期仍未获得任职资格的一律不得在岗任职。严把各类保教人员入口关,新进人员必须具备相应任职资格。公办幼儿园补充人员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进行。
(十四)切实加强在岗幼儿教师培训。完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对全市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培训经费由各级政府给予保障。注重幼儿教师学历提升,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90%以上,每所幼儿园均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五年内培养10名名园长、名教师,60名学科带头人,200名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选派优秀园长、教师赴国外研修培训。
(十五)认真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保障。其工资福利待遇,依据幼儿园和聘用人员双方约定执行,工资水平要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社保经费由幼儿园和个人按比例承担。县(市、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要逐步缩小编内编外教职工的收入差距。公办幼儿园已聘用的编外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在继续教育、职培训、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享有公办在编幼儿教师同等待遇。各类教育评审评优中,学前教育教师应占一定比例。
五、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
(十六)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幼儿培养成本由政府、社会举办者和幼儿家庭共同承担。公办幼儿园根据办学综合成本、社会承受能力、办学类别和层次。按类收费,具体收费标准由价格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民办幼儿园按照不以营利为目的原则,保证发展基金提留比例25%前提下,根据幼儿园生均培养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并报当地价格、教育、财政部门备案,价格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成本审核,严格规范其收费行为。
(十七)增加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并逐年提高。各县(市、区)要制定不低于省颁标准的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切实解决幼儿园的正常运转以及持续发展问题。学前教育现代化乡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任务的给予奖励。各县(市、区)财政也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奖补经费,对辖区内完成公办园建设任务和创建省优质幼儿园、学前教育现代化乡镇任务的乡镇实施以奖代补。各乡镇每年要安排相应的配套经费,用于解决公办幼儿园人员经费、园舍建设维修经费、设施设备添置经费、公用经费及教研、培训等经费。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由属地政府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平均资助比例不低于在园幼儿总数的10%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有条件的县(市、区)可率先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
六、全面促进学前教育机构健康发展加强管理。
(十八)严格学前教育机构的日常监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对发现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依法给予处罚。推进管、办、评分离,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在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县(市、区)教育部门要配备专职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科研人员,各乡镇至少要配备1名学前教育辅导员,承担本辖区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指导职责。
(十九)强化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和治安保卫工作的规定。配齐安保人员和安保设施,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幼儿园食品的采购、运送、储存、制作等环节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幼儿园要根据接收儿童的数量按规定设置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建立晨检记录、传染病疫情报告等制度。坚持就近入园,严格幼儿园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杜绝违规违章车辆运行。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和检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坚决取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幼儿园及办园点。加强幼儿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十)坚决清理整顿无证学前教育机构。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无证幼儿园的清理整顿力度。全面消除无证幼儿园。同时,对以婴幼儿为教育对象的社会教育、培训、咨询等机构一并清理整顿,确保规范运行。
七、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深化改革。
(二十一)配齐配好设施设备。各地要按国家幼儿园建设规范建好幼儿园。确保保教设施设备安全可靠、卫生环保。大力开展学前教育装备建设,实施“园园”工程,实行动态监管,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所有幼儿园达到省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Ⅱ类要求。
(二十二)不断提高保教质量。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坚持“以游戏为主。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建立体现学前教育特点的规范和标准。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加强幼儿园常规管理和教学、活动用书用品管理,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小学化”保姆化”大班额化”倾向。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学龄前儿童成长规律的教学行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形成有特色、有活力的园所文化。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科研水平,促进保教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十三)推进幼托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儿园要密切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倡导科学的养育理念、传授系统规范的早教知识,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实现幼托一体化。积极搭建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平台,乡镇建立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引导组织社会力量举办早教指导专业机构,为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优质早教服务。
八、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机制。
(二十四)强化统筹协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学前教育的认识。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要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加以推进。市、县(市、区)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地区学前教育工作,研究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教育、机构编制、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城乡建设、房管、国土、交、卫生、药监、人口计生、工商、物价、妇联等部门和单位要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力协作,共同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主要目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0%。城镇和发达地区农村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配套措施
把学前教育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和建设,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政府办园为主、公办教师为主、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办幼儿园为主体、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格局。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每个乡镇重点办好1~2所标准化的公办中心幼儿园,以公办中心幼儿园带动辖区内幼儿园的发展。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县、乡两级政府筹资为主,中央、省、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
积极发展城市学前教育。大力扶持企事业单位及街道幼儿园发展,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城镇新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支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工程、幼儿园办园条件达标工程、教师培训工程和名师培育等,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兴办幼儿园,鼓励城市多形式办园和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学前教育扩容工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国贫县、革命老区县、经济条件差留守儿童多的县(市)以及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的市辖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实施农村闲置中小学校舍改建幼儿园工程、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工程等,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主要目标
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50%。
配套措施
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鼓励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等区域性改革实验,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在学校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前提下,实行师资互派、学、资源共享。在资源配置方面向农村中小学倾斜,落实城乡教师同编同岗同酬。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重点支持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寄宿设施不足、教学实验设备、图书不足等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加强学校体音美基本设施建设。到2015年年底,按省定标准基本配齐实验教学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及多媒体功能教室等设施。
建立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推动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项督导检查。定期各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计划。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创建活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进行检查验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高校舍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符合防灾避险要求。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初中学生食堂、宿舍等生活条件。实施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从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中小学建设,基本消除“大班额”和“择校热”现象。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主要目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配套措施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化解普通高中债务。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严格执行教学质量及学业水平标准,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完善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计划:支持普通高中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开足开齐课程,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等建设。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内涵化、特色化发展。
普通高中改造工程: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支持每个县(市)重点改造1~2所普通高中,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主要目标
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健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配套措施
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制定教师教育总体规划,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职前与职后贯通、学历与非学历并举、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的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强化研训一体化。规划建设3~6所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扩大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省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和“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构建具有特色文化品牌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支持高校教师到中小学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可少于20%。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实行“双导师”制。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强化教师实践环节,落实师范生普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探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发展计划。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
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制定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幼儿教师配备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教育行政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计划、幼儿园园长素质提升计划和培训者能力培训计划,不断推进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组织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重点解决特岗教师、交流支教教师以及交通不便、距家较远的教师的居住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要目标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配套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行动计划。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发展学生优势潜能,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和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广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举报和问责制度。充分开发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等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学生实践基地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鼓励学生会动手、会动脑、会做事、会生存、会合作。继续推进并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符合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不断强化课程功能。积极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继续促进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使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成为学生校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广大未成年人开辟益德益智、愉悦身心的第二课堂。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为促进城乡各类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特建立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以共同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探索为原则,构建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性研究学习模式,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园际间达到优质资源互补共享,不断提高全区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组织设置
互助共同体分设八个片区,每个片区下设核心幼儿园和成员幼儿园。核心园一般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由幼儿园申报,经教育局批准后组建。辖区内各级各类幼儿园和淳安挂钩结对幼儿园均为成员幼儿园,由教育局根据各类幼儿园的分布和分类情况,划分片区,协调
安排。
片区一经确定,原则上两年不变,新建幼儿园随时增补。每个片区片长原则上由核心园园长担任,并以核心园园名命名片组名称。
三、工作目标
1、促进幼儿园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幼儿园管理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共同体内幼儿园管理互通平台。
2、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构筑教师沟通、互助渠道,搭建对话平台,实现教学上交流,培训上同步。
3、促进教科研水平的提升。共同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成员幼儿园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参与核心园牵头的教科研活动。
4、促进保教质量的稳步提升。关注各幼儿园发展动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促进不同层面幼儿园的共同提高。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建立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是促进*区幼儿园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区10年的城乡挂钩结对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建设幼儿园互助共同体,旨在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共同发展。各幼儿园要抓住机遇,借势发展,做到全面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幼儿园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协调发展。
2、加强领导。互助共同体幼儿园要健全网片组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切实落实各项任务,提高工作实效。各核心园要按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建立帮扶管理网络,落实责任部门和联系人,负责落实对成员幼儿园的指导工作。
3、核心示范。核心幼儿园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保持自身高质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经验,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发挥示范作用,加强对成员学校的指导和支持。建立指导交流制度,全面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吸纳成员学校教师共同参加教研活动,积极派出教师交流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各成员单位的共同提高。
4、讲求实效。互助共同体要扩大园本教研、教师学习的范围,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问题。区域性共同体活动每学期不少1次,帮扶园活动不少于2次,并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辐射,加快互助共同体成果的推广。
五、措施保障
1、为确保互助共同体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成员幼儿园要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创设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南京市委、市政府依法将学前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学前教育工作,全市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长,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南京市设立财政性专项奖补资金(市级财政2014、2015两年的学前专项经费达10亿元),重点实施学前教育“增量”“创优”“惠民”三项工程,实行学前一年基本免费教育制度。南京各区以实施“三项工程”为抓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形成了良好态势。
一、实施“增量工程”,解决“上得了”的问题
“十二五”初期,南京市幼儿园资源总量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存在供给缺口较大、优质资源相对不足、普惠度不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确保全市适龄幼儿“有园上”,五年来,11个区把加快实施“幼儿园增量工程”作为重中之重,严格做到落实目标任务不缩水,建设标准不打折,建设进度不拖延,全市新改扩建达省优标准的幼儿园298所,新增学位7.4万个。其中,建邺、栖霞、雨花、溧水、六合5个区新增学位均比市定目标超出1500个以上,江宁区新增学位9380个,居全市榜首。不仅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9.2%,还明显缩小了幼儿园服务半径,有力化解了“入园难”问题。
二、实施“提优工程”,解决“上得好”的问题
五年来,坚持“三个着力”,持续提升学前教育发展质量。一是着力整体,加快提高区域发展水平。各区以创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深入推进区域改革发展。继2013年玄武、建邺和鼓楼3区率先成功摘牌之后,其他各区均于2015年底前获省政府正式认定,南京率先成为全市域建成示范区的设区市。二是着力创建,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规模。各区以创建省、市优质园为载体,加快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市省市优质园达573所、占比达86.7%,其中省优质园为464所、占比从2011年58.4%提高到71.6%,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玄武、秦淮两区省优质园比例均已超八成。三是着力补短,促进园际协调发展。通过设立市级专项财政经费,对集体和单位办园实行经费补助,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实施“农村办园点标准化建设工程”,江宁、溧水、高淳、六合、浦口5区150多个农村办园点全面提档升级。扎实推进“无证办园综合治理工程”,采取幼儿分流、加大供给等措施,1.5万名幼儿从无证园转入各类合格幼儿园,无证办园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幼儿入园问题有效解决。
三、实施“普惠工程”,解决“上得起”的问题
“十二五”初期,南京市公办幼儿园比例为54%,比苏州、无锡均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幼儿园收费价格高于或等于苏州、无锡同类园的收费标准。为切实降低幼儿家庭教育成本,增强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全市推行了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前一年基本免费。从2011年试行“幼儿助学券”,到2014年平稳“转轨”为学前一年基本免费政策,大班幼儿一年可减免保育教育费6000元。二是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一方面,通过加强幼儿园用地规划保护、实行财政奖补资金向公办园倾斜等措施,引导各区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全市公办学位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民办惠民园发展,市教育、财政和物价部门出台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规范认定127所民办惠民园,新增普惠性民办学位3.67万个。截至2015年底,全市0~3岁婴幼儿接受育儿园或亲子园服务率达90%以上;3~6岁幼儿在公办和民办惠民园就读幼儿比例从2011年的54%提高到78%。
总体上看,“十二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南京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著成绩,不仅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教育报》先后两次以头版头条形式宣传报道了我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教育部简报介绍了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南京的学前教育工作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对照“中国幼教名城”的建设目标、对照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面临着一些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学位增长的新压力。201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加上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扩张增速,人口刚性增长和复杂流动,全市适龄幼儿入园在“十三五”期间形成新“波峰”。
二是质量提升的新要求。南京是中国近现代幼教改革发展的发源地和先行地。学前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幼儿园在办学质量、内涵品质、办园特色上有更大的提升。而支撑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如保教质量、师资水平、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师收入总体水平相对偏低、非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是影响幼儿园办园水平提升的短板。
三是教育公平的新期待。《江苏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要求:“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试行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要求到2018年,全省农村地区全面建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正不断增大、教育公平的期待十分迫切,需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进幼儿园的公益普惠度和优质均衡度。
南京将以实施“二期五年行动计划”为突破,全面推进“十三五”全市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
2016年5月,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这是“十三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下一步,围绕贯彻落实“二期五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按照“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质均衡”的要求,通过继续实施“三项工程”,持续优化幼儿园资源建设。一是深入实施“幼儿园增量工程”,重点扩大江北新区、城市新建小区、城镇及城乡接合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力争全市新增幼儿学位达5万个,每1万左右常住人口至少配建幼儿园(点)总规模不少于12个班,幼儿园全面实现标准班额办园。二是深入实施“幼儿园提优工程”,重点加大对城乡薄弱园、新建园和民办园创建支持力度,全市在省、市优质园就读幼儿比例达90%以上,区域内农村和城镇省优幼儿园比例差距不超过10%。三是深入实施“普惠性幼儿园促进计划”,重点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重点优化集体、单位办园以及民办惠民园的发展机制,到2020年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主城区不低于70%、其他区不低于80%,在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惠民园就读幼儿比例主城区不低于85%、其他区不低于90%。
二、坚持条件与内涵并重,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提高质量,是“二期五年行动计划”的核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改善办园条件。实施“幼儿园安全促进计划”,落实幼儿园安全人防、物防、技防标准,全面消除幼儿园危房。推进幼儿园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所有幼儿园全面达到市定标准。二是优化幼儿园管理。健全幼儿园年检制度,加强对幼儿园全面全程管理。落实幼儿园法人登记制度,凡符合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条件的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部门应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手续。三是促进幼儿园内涵建设。实施新一轮“幼儿园课程建设促进计划”,充分发挥幼儿园品牌课程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加快提高各级各类、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水平。加强教科研工作,探索建立兼职教研员和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加快与专业机构合作探索建立幼儿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测评估机制。
三、坚持规范与激励并重,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
围绕“数量充足、资格达标、收入合理、水平领先”的总体目标,全面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认真落实建设标准。所有幼儿园均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并符合岗位任职要求,不断提高公办园在编教师比例。鼓励新增编制主要用于配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鼓励核增5%调节编制用于委派优秀公办教师帮扶部门园、集体园、民办惠民园等。二是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实施新一轮幼儿园教师全员性、分层次培训。探索学前教育师范生定向培养和男幼师专项培养制度。鼓励幼儿园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幼儿园教师在评优评先中所占比例达15%左右。选派优秀管理者和骨干教师进高校深造或赴境外研修培训。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设立民办幼儿园教师招聘基本标准,探索实行公办幼儿园教师统一招聘办法和编外人员员额管理办法。均衡配置幼儿园保教人员,积极探索教师区管园用和合理流动机制,逐步缩小园际间骨干教师比例差距。四是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称u定、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加快建立幼儿园教职工收入保障机制,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逐步建立民办惠民园教师收入增长激励机制。
四、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
一、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国家标准的公办幼儿园,不断满足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2011年~2015年,全市将新建、改扩建150所城区、乡镇中心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将幼儿园与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举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国家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组根据人口分布变化趋势,按照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按需建设规模适中、方便入园的村级幼儿园,也可利用农村小学富余校舍、师资举办幼儿班。
二、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幼教师资专业水平。
严格执行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幼儿教师补充机制,从2011年起,各级政府通过专项招聘、转岗培训等途径招录合格幼儿教师,到2013年幼儿教师基本满足学前教育工作需要,2015年按编制配齐配足幼儿教师。加强幼儿园园长培养,按任职资格配备园长,支持园长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办园水平。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划,落实专项培训经费。建立健全市、县(区)、园三级幼儿教师培训网络,依托市、县(区)示范幼儿园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园长、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建立城镇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对口支援、骨干教师对口帮扶、优秀教师顶岗支教、农村幼儿教师到城镇幼儿园跟班学习制度,实现区域之间、园际之间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从2011年起,每五年对所有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完成一轮全员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低于240学时。鼓励和支持幼儿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学历提高、挂职研修等,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到2013年幼儿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幼儿专任教师总数的80%,到2015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幼儿专任教师总数的90%。
三、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保教质量。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按照“分类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提升各类幼儿园办园品位和保教质量。城区幼儿园要精细管理,内涵发展,创特色,办名园,积极探索“大园多功能”、“幼托一体化”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乡镇中心幼儿园要强化管理,提质增效,加强幼儿园软、硬件建设,在辖区内发挥“业务指导中心、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村级幼儿园要规范管理,科学施教,以稳定生源、提高保教水平为重点,积极探索“小园大服务”、“幼校一体化”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和资格准入制度,严厉查处学前教育机构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加强学前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制度。积极推进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和服务,不断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强化安全卫生保健,确保幼儿健康成长。
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加强幼儿园安全设施建设,健全各种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督促各级各类幼儿园强化内部管理,认真落实幼儿在园活动、学习、就餐、就寝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职责,构筑多重安全防线。严格执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项卫生保健制度,配备符合资质的医务人员,加强幼儿体检、预防接种查验、传染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大食堂改造力度,配齐相关辅助设施。严格门禁制度,按需配备专(兼)职安保人员,提高幼儿园物防、技防能力。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认真搞好幼儿园环境卫生及美化、绿化、儿童化工作,努力为儿童创造安全、整洁、优美的生活学习环境。
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从2011年,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逐年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到2015年,全市乡镇中心以上幼儿园校舍面积、场地设置和设施设备配备等各方面达到国家标准。设立专项资金,对规模较大、办园行为规范、保教质量较高的民办幼儿园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办园行为规范、收费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转的规模较小的民办幼儿园,要给予适当补助。加强学前教育规划制定,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和人口分布变化趋势,预留学前教育建设用地,减免相关建设费用,优先审批幼儿园建设。
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发展学前教育的精神,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
一、 当前欠发达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目前重庆市江津区农村学前教育除了存在普惠性资源总量不足、政府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幼儿教师数量不足、 管理力量薄弱等全市城乡学前教育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责任承担不足 ,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几乎为零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处于总量偏少、 分配不均的状况。 这些有限的经费几乎都分配给了城区的公办幼儿园,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几乎没有经费。根据江津区委办公室2008年的调查显示: 将近10年时间, 江津区的镇街中心幼儿园和农村集体幼儿园(班)基本上没有政府投入,相当部分幼儿园只靠“自收自支、以园养园”办学。 因为没有政府投入,60%以上的镇街中心幼儿园要依靠借款维持运转, 其中龙华镇中心幼儿园2008年债务为59万元、 油溪镇中心幼儿园负债为40万, 石蟆镇中心幼儿园负债为24.5万。[1]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学前教育的最大因素。更为严重的是,乡镇不仅对学前教育不投入,许多乡镇还在实际运作中对中心幼儿园采取租赁等方式变相出售,对村集体幼儿园(班)采取买断幼师工龄等形式将幼教改革推向市场。 白沙镇2002年将白沙幼儿园、石坝街幼儿园租赁给白沙镇双槐树小学和白沙镇石坝街小学,租金分别为116万元和30万元,租赁期限50年。这种改革在重庆和其他地区较为普遍。这样改革的结果是,镇街中心幼儿园徒有事业单位性质、公办幼师身份之虚名,村幼儿班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二)农村学前教育存在师资瓶颈问题:引不进,留不住
目前全国各地农村幼儿园都存在合格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一方面,现有的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育水平较低。 另一方面,现有师资还因为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等原因频繁跳槽,流失率高。重庆市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津贴, 幼儿园公办教师仅为小学老师的1/3(每月100元 ),同是农村从事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不能得到同等待遇。 江津区镇街幼儿园的教师平均工资为550~850元左右,相当部分幼儿教师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其中,龙华镇集体幼儿园的平均工资仅在230~520元左右。 此外,极少有幼儿园按政策为教师购买社保、医保。 因此,农村幼儿教师总体状况是地位低、待遇差、无保障,优质师资缺乏,年龄结构偏大,师资队伍极不稳定。
(三) 农村学前教育良性发展的先天条件不足:生源缺乏充分保障
与城市幼儿园相比, 农村幼儿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生源无法保障,入园人数严重不足。 其原因是:第一,农民对幼儿教育的期望值不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贫穷等经济因素;第二,农村地区居住较为分散、偏僻,在许多村落里难以单独成班。第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外迁,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学龄前儿童大幅度减少。农村居民点生源偏少又导致私人幼儿园大量集中在人口集中的区域,相互之间形成竞争,生源又被再次摊薄,幼儿园的各项成本高,难以分摊,最后农村学前教育形成低费用、 低质量、 低水平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 )农村学前教育公益化不足 ,小学化 、商业化、低质化严重
据调查, 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仍以中专及高中学历为主,占总数的56.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33.6%, 初中以下学历的占10.1%,52.88%的园长和教师没有取得任职资格证书[2]。由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对幼儿身心发展、幼儿教育发展规律不熟悉, 再加上幼儿家长或监护人缺乏学前教育科学理念,对孩子只要求识字、写字、学习加减运算,所以为迎合家长心理,农村幼儿园把学前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小学化、商业化、随意化教育行为普遍存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出现了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语文就是识字、背唐诗,数学是加减乘除的计算,音乐、美术等基本没有,活动基本不搞,总体上来说,农村学前教育偏重于书面知识,教学方法陈旧、呆板,违背教育规律,影响幼儿健康发展。
二、欠发达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农村学前教育:合理布局,分层发展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生源状况完全不相同,农村地区生源分散,经济承受能力弱, 家长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落后。这些先天条件就决定了农村学前教育模式不能完全套用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如果完全套用城市学前教育发展模式,不仅投入大、成本高,而且未必达到预期效果,最坏的结果就是房子修建完毕,学生却没有,小学校舍的大量闲置已经说明了出现这种局面的可能性。 随着大量农民工不断外出,农村学前教育生源只会越来越少。 因此,当前在做农村学前教育布局时, 相关部门必须统筹考虑到未来农村人口的发展趋势, 既能照顾农村学龄前儿童眼前受教育的需要, 又照顾到农村的长远发展。
为兼顾短期利益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长期目标, 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应遵循分层发展的模式:
第一,在偏远的合作社、村民小组设置早教点。早教点的场所,可以借用或租用居民住宅,利用本地的闲置房屋。 在早教点,因为学生相对比较少,可以编成混合班级,不分年级,教学组可以由专业幼教老师和经过培训的家长、志愿者共同组成,专业教师组织课程的总体设计, 家长或志愿者承担教学辅助工作。 这样的安排,即可满足学生就近入学,也可控制教育成本,关键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能够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幼儿家长。
据媒体报道,2009年青海省乐都县在贫困山区实施儿童早教项目,按照“条件具备、相对集中、方便集散”的原则,根据适龄幼儿分布情况,利用乡镇学校布局调整富余教室进行改造或利用村委会, 在10名幼儿以上的村设立了早教点。 每个早教点每周安排三次教育教学活动,每次不少于3小时,并因地制宜自制和发动家长制作必要的教具、玩具,指导幼儿家长如何进行幼儿早期教育。乐都县所有山区乡镇均实施早教项目,设早教点117个,幼儿2162名,早教志愿者78人,早教覆盖率达到82.7%[3]。这些教育试点证明,学前教育早教模式教育不仅成本低,而且能有效减轻地方财政的经济压力, 适合贫困山区大多数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力,深受群众欢迎。
第二, 儿童人数比较多的邻近自然村联合设置小规模的幼儿园。在学龄前儿童比较多的村落,当其人数达到开班要求时,则适合设置管理科学、规范的小型幼儿园。 这种规模化的幼儿园适合在村委会办公场所开办, 目前各地村委会办公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但是对办公场所使用率不高,村委会办公场所可以暂时借用部分场地作为幼儿园的园舍。村委会的办公室可以小点, 规模较大的会议可以与幼儿园教学错时举行,如晚上或放学后等。村幼儿园应纳入到乡镇骨干示范幼儿园统一管理,做到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师资统一,最后确保教学质量统一。
第三,每个中心乡镇设立一个骨干示范幼儿园。场镇是每个乡镇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相对集中,在每个乡镇适于设置一所规模较大的骨干示范幼儿园。 乡镇骨干示范幼儿园对村级幼儿园具有统一的资金、人事、教学等管理权限。骨干示范幼儿园,应生源相对稳定,人数较多,因此,在教学组织上应尽量按照实行分班分年级教学, 在教学理念上应及时引进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以推动村级幼儿园、早教点的发展,并影响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农村学前教育环境。
第四, 积极鼓励和支持优质的县市骨干示范幼儿园下乡举办连锁幼儿园。一般来说,县市骨干示范幼儿园办学历史悠久, 管理经验丰富, 教育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品牌效应明显。因此,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应充分利用县市骨干示范幼儿园的优势, 积极推动县市骨干示范幼儿园组建幼教集团,发展乡村连锁幼儿园,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幼儿教育。 乡村连锁幼儿园具有有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的能力,迅速适应农村人口发展趋势,见效快,认同度高等特点,例如当生源发生巨大变化时,各个幼儿园之间可以相互调配人力、教学资源,能够做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再如,农村地区现有幼儿园可以采用委托经营、股份制、租赁等方式进行整合,避免相互恶性竞争,低水平循环。
近年来, 山东省寿光市在农村学前教育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推行镇中心园连锁村办园的“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 ,形成了幼儿园 、家庭和社区 “三位一体”以及“幼托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镇中心幼儿园统领全镇所有幼儿园,镇中心幼儿园可以在全镇范围内统一调用幼儿教师[4]。寿光模式,也为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二)积极改革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模式
目前许多关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对策的专家建议都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学前经费投入,改变乡镇财政承担学前教育经费的模式, 由市县财政统一承担。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思路是对,但笔者认为市县财政在投入模式是需要科学设计, 否则会造成财政经费的极大浪费。在乡村幼儿园发展模式方面,应充分利用民间资金, 将骨干示范幼儿园的教育管理经验与民间资金进行有效嫁接, 尽量避免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不仅回到过去的老路上, 而且难以适应农村社会形势的变化。 各级政府出台政策支持, 采取股份制等多种方式,组建本地区乡村连锁幼儿园。不仅可以让本地区民间资金有好的投资渠道,而且也可以让本地区幼教集团做大做强,今后走得更远,包括上市等。
在农村学前发展方面, 国家财政应多采用补贴或补助等方式进行,不能包办。 有人曾经提出,采取对适龄儿童发放“义务教育卷”的形式,让学生家长有更多的选择权。笔者认为这种思路非常好,由过去的“以钱养人”转变为“以钱养事”,既能节约教育成本又能提升公共教育的公平性, 还能在幼儿园之间形成良竞争
(三)确立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办学思想、教学、教材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农村学前教育应避免片面模仿城市幼儿园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优势,如人力、土地成本优势、环境质量优势、民风淳朴优势、教学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 如果这些优势与城市幼儿园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经验相互结合,不仅可以形成乡土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 而且还可以吸引部分城市生源回流农村。为此,农村学前教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充分利用农村大量的闲置房屋、校舍,降低办园成本, 不去模仿城市幼儿园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幼儿园的办法,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农村幼儿园建园制定指导性标准, 明确指出不提倡农村地区建设豪华幼儿园的做法。
第二,农村幼儿园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方面,应尽量贴近农村实际,鼓励使用乡土资源,降低教学成本。农村幼儿园教师具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田野里的树皮、树枝、麦秆、玉米皮、农作物种子等都能成为孩子们活动所需的天然材料,容易搜集,并且不用投入大量资金;各类游戏来源于民间,生活气息浓郁,易学易做。例如,教具可以利用农村大量存在稻草、秸秆等自然资源,玩具则可以聘请当地工匠制作原汁原味、纯天然的跷跷板、滑板等等,还有自然天成的沙堆等。这些乡土资源的使用,既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感情,又节省了资金。
第三,农村幼儿园师资可以由公办教师、退休教师、中小学兼职老师、志愿者、卫生工作者、个别家长等多方面组成。园长、骨干教师等骨干力量仍然由上级骨干示范幼儿园派出, 骨干示范幼儿园的教师都必须到乡镇幼儿园从事一段时间教学。 这种多渠道使用师资力量,既有核心的骨干幼儿教师,又有辅助教学量,它保证了师资有一定流动性和稳定性,又解决了当地编制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一)具备良好双语技能的学前教师严重匮乏
在当今时代,虽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学前教育毕业生却仍然十分抢手,尤其是双语方向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更加广阔。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人们对学前的双语教育期望越来越高,奠定了民办双语幼儿教育的社会基础。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促进下,民办双语幼儿教育蓬勃兴起,大大满足了广大家长对早期双语教育的需求。然而,与其配套的、具备良好双语技能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却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市场的需求。据调查数据显示,约占72%以上的幼儿园要求应聘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汉语和英语技能,从而能较好地开展双语教学。目前,一些幼儿园的双语教师不是外籍就是外聘英语教师,而另外一些幼儿园的双语教师则是幼教专业或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幼教专业毕业的双语教师具备一定幼教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但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差。特别是英语语音和口语方面存在发音不准、语言不规范等现象,很难用流利的英语组织幼儿活动,由此营造的语言学习氛围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反观幼儿园的外籍和外聘英语教师,虽然他们具备良好的英语技能,语音也标准,但是他们不熟悉幼教知识以及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来讲,不能体现出双语教育的特点也达不到双语教育的标准,进而与幼儿双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不相匹配。对于这些社会教育现状,檀东榕在语言社会学调查研究中就指出:由于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双语教学的目标难以较好地实现,究其原因,不完善的幼儿教师培养体制首当其冲。这一理论在刘翊的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合格的双语师资短缺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师资问题是开设学前双语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学前双语教师,以满足市场需求已迫在眉睫。
(二)学前教育双语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我国的学前双语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教学资源上,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和配套的媒体资源。如今国家对学前教学资源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国内双语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数量少、随意性大、语言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还有一些高职学校的学前英语教材是选用大学本科教材,其难度与内容不适合高职学前教育学生,更缺乏系统性,根本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市场的需求。优质教学资源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学前双语教育教学中,与文本材料配套的现代媒体辅助资源比较缺乏。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一体化设计的资源刚刚起步,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市场。
(三)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质量和素质培养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教育界的重视。就学前双语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最应注重的问题,很多幼儿园给出了同样的反馈内容在专业素质方面很多幼儿园都提出了“具备良好的幼师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幼教专业知识,熟知幼儿发育特点,了解幼儿心理和充分掌握幼儿发展规律”等要求。同时,73%的幼儿园强调双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首先应该注重幼儿教师的口语发音的培养,因为孩子的第一任英语教师太重要了;其次是注重幼儿英语游戏设计能力的培养,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还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学技能,擅长教案设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等。众所周知,一个合格标准的双语老师一方面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及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能够流利地使用双语对幼儿的日常生活作息、游戏和其他相关活动进行有序组织,还要合理地满足幼儿各种需求。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业界学者探讨的问题,沈雪梅、赵放“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应具备科学正确的学前双语教育理念、多重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学前双语教育教学能力”。任环在文章中提到学前双语教师首先要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语言规范,语音标准且具有丰富的词汇等。邓敏认为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在一般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基础上,要求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双语教学能力和双语教育创新能力等。综上所述,只有拥有崇高的师德和较强的两种语言的语用能力,双语教育内容的整合能力、组织能力和教育环境的创设能力,才能胜任学前双语教师的工作,成为高素质的学前双语教师。
(四)学前教育双语教师订单式培养的质量还需加强
订单培养学前教育双语教师,这种以幼儿园对人才需求为基准的模式,可以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团队的重组,聘请幼儿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授课,实现了幼儿园需求与学生培养的无缝对接。在调研时发现,一些订单式培养的学前教育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后,无法达到工作岗位标准的要求,无法真正实现“零过渡期”。“而校园合作”在一些学校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学校的教师不能到幼儿园一线体验学习,了解行业要求,而幼儿园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也不能到学校亲临指导,致使教学与实践相脱节,无法实现幼儿园需求与学生培养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更不能确保教学质量。
二、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培养方案
首先,依据克拉申(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Gardner's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对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方案、教学策略,课程教材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制定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双语方向)培养方案。该方案突出道德教育,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并结合专题报告,师德讲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的品德,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综合素养的学前双语教师。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依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园双语教育需要(拥有良好的中文及英语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加设《英语语音》、《学前英语》、《英语口语》、《幼儿英语视听说》、《英美文化入门》等英语基础课程。特别要加强语音的学习和训练,因为语音的学习和训练是未来双语教师教学的基础。通过以上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与此同时,扩展选修课程的内容,使他们成为能适应城乡各类幼儿园双语教育需要,熟练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幼教工作者。除此之外,设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外儿童文学赏析》等专业课程为双语授课模式。众所周知,外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基础。反过来双语教育又是外语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里的延伸。如果没有双语教育,单靠外语教育也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在该专业设置中首次引入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授课的模式,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双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幼儿园双语教师,进而凸显本专业的特色,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二)创建多元化“快乐学习”教学策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技能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和情感因素,探索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的途径和教学方法,激发学前专业学生对双语教育的兴趣,发展他们双语交际技能,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智能优势和弱势考查,找到适合学生个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从一些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入手,开展有效的语言能力训练。最终使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掌握丰富的英语词汇、英语儿歌、以及相关的专业术语,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英语儿歌和英语故事等英语语言技能。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也是影响双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应在良好的氛围中,将双语学习融于课堂内外和游戏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创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英语角和学生学习小组,定期组织专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和口语能力。通过一些游戏和与外教的互动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英语技能大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三)探索开发微课程和精品教材
探索开发学前教育多媒体一体化设计的网络课程,注重体现双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并结合“泛在学习理论”,把教学中的重、难点融合在精致有趣的微课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这一教学思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确保了教育应有的教学质量。作为良好教育的基础,合适的双语教材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目前我国双语教材还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应结合实际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与幼儿园一线教师一同开发课程教材,实现校园合作,并将幼儿园实际教学中的新思路、新知识、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从而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实现开放教育和学前教育资源的共享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建设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把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探索和学前教学资源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学生进行web-based自主学习,在体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线资源,教师灵活开展实时和非实时在线教学交互活动的目标。
(五)加强教育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把校内教学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把讲座、研讨、辅导、试教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做到学一点,练一点,掌握一点。同时,加强与订单培养幼儿园的密切合作,使之成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专业见习、实习以及毕业前的顶岗实习,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订单式培养不但可以使校内的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还可以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岗前实习和顶岗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对幼儿更加了解和熟悉,也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之能尽早胜任未来的工作。
(六)构建“多元智能”评价方式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探索课堂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的、丰富多样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和科学多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终结性考核评价体系。从培养目标出发,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督;根据双语课程性质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终结性考核方式,使考试从“知识型考核”过渡到“能力型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在“理解型”、“应用型”、“能力型”和“创新性型”等综合能力方面,促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使考试更加贴近职业、贴近岗位,真正体现本专业的特色。
(七)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教育反思的综合能力
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重要能力,这三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培养优质毕业生的关键是强大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来说是基本建设之一。教师应力争把实践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及时对双语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进。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锤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借助订单培养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订单培养幼儿园进行实践学习,提升他们的双师素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