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学历提升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职业化;转型;成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人们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日益突出,转型成为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价值取向。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高校向“职业化转型”。东城区职业大学明确了“立足首都、服务区域,办百姓身边的大学”的办学目标,改变以往传统的办学模式,探索转型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在职业化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
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职业化转型内涵及特征
(一)职业化转型内涵
转型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行方式和人的观念等的转变过程。学校转型发展是指学校由转型而引起的不断扩展和提升的动态变化过程,是指“成人高教的发展从观念到形式,从外延到内涵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包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办学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社会绩效、充分发挥功能、谋取更大作为等。自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颁布,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开始了向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转变,职业化倾向明显,政府大力提倡,学校纷纷转轨,学生以求职为学习的主要目的,职业化成为整个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特征。余小波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型划分为学历导向、职业导向和学习导向三种,简称学历型成人高等教育、职业型成人高等教育和学习型成人高等教育,并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由传统学历导向型向现代学习导向型的转变,应把职业型的转变作为必经阶段和当前的重点。他认为部分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制为高职院校或职业培训中心,符合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也符合部分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实际。
东城区职业大学职业化转型有其特定的内涵,即以“立足首都、服务区域,办百姓身边的大学”为发展定位,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使命,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办学目标,做好四个服务,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区、服务中小学,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讲,办学定位上转变过去以学历教育为主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转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过去“单纯注重学历文凭”向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素养+高适应性”人才转型,满足社会多元多层次人才需求;教学体系上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着职业化教学体系转型;办学模式上转变过去封闭的学历教育办学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变改变。
(二)职业化转型的特征
学校职业化转型的内涵决定了职业化转型的四个特征:即职业性、服务型、多元开放、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上要求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生的岗位能力,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体现了职业性的特征;办学对象上服务区域内的政府、企业、中小学、社区,满足市民的终身学习,为成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需要的各种服务,体现了服务性的特征;在办学模式上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多种教育形式并存,体现了多元开放的特点;在办学方式方法上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方便、灵活、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成人学生的特点,解决成人学生工学矛盾,体现了信息化的特征。
1.职业性
职业性是职业化转型的本质属性。职业性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增强岗位的应用。通过对成人高校学生实践背景的调查分析得知,有90%的学生已经从事某职业岗位,学习动力是期望更胜任、能升职(占30%),或是求发展、求文凭、感兴趣(占60%)期望学习与本岗位紧密相关的学习内容。而通过对学生职业化程度的分析,成人学生在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方面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职业素养,但需要规范化、强化。职业化转型就是要改变过去以应试教育与学历教育为主的文凭教育,强调与岗位紧密相连的职业性,突出学习内容实用性和应用型。
2.服务性
服务性是指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向成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元多样化的服务。服务性主要体现在“全方位”,即在教W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等方面,包括为成人学生提供管理、人力、智力、资源、信息、文化等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教学安排以及管理形式应转化为教学服务和支持服务。服务对象不仅要对成人学生,还应扩大到区域内的行业、企业、政府、中小学等单位,做到服务区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以“人”的职业发展为逻辑,为其提供开放的、阶段式、延续性的职业化教育服务,走一条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使命的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职业化转型之路。
3.多元开放
多元开放是指改变特定历史时期的学历补偿教育,不断扩大适应性,开办多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如终身教育、老年教育、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能力培训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注重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与培养模式,如变单一办学为合作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等形式,积极吸收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行业、政府、社区等优势参与体现多元开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学校探索多元开放的职业化教育模式,专业课程模块化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教学方法多样化满足成人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潜力,实现成人学生灵活化学习的需求;服务方式人性化,实现满足个性化,便捷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4.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体系的一个典型特征。职业化转型必然要仅仅抓住信息技术这一服务载体,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实现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东城职业大学开发网上教学平台为成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学习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职业实训,实现学生的实践创造;通过网络开放课程(MOOCs)解决成人学生工学矛盾;投入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满足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需求,构建服务职业化教学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三、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职业化转型的归因分析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职业化转型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即社会需求要求转型、政府导向推动转型、自身发展促进转型。从社会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改变,大量低端务工人员继续的是收费低廉、学习方便的实用性技能培训,而高端人员则需要工作后的高端继续教育与培训。那么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不仅是“单纯注重学历文凭”向“职业技能与学历并重”,甚至到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高适应性”转变,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必然。从政府导向来看,国家层面明确了成人教育要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化转型是国家对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新的发展之路。从自身发展来看,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目前的成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远远达不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具有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走职业化转型的道路是成人高校谋求发展的必然。
然而,东城职业大学转型的归因对比其他学校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主动适应时代,适应市场,不断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我校特色的成人高校职业化发展之路。2012年学校成立改革与发展小组,在北京市的成人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形成《从职工到职业――路在何方》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要进行职业化转型,并对目前的成人高校的生存的现状做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成人生源总体数量逐年减少,招生逐渐困难、成人生源的整体素质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教学内容的难度一降再降,教师面对寥寥无几的学生,很难再现教学的激情,很难体会教学相长带来的愉悦体验;为了完成额定的工作量,教师、管理者、领导确实无计可施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发改委小组提出东城职工大学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功能由补偿教育为主的学历教育向以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高教育转化,即从“职工”向“职业”转化。
从“职工”到“职业”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实用技术,关注学生职业成长。从“职工”到“职业”要为各级各类学习者提供不同的课程,既要有学术课程,提供大学最普通课程的学习,同时也要提供职业课程,通过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增强竞争力。从“职工”到“职业”就要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加大建设各类专业模拟实验室,使更多的学习者尽快掌握实践经验,缩短学习者进入工作实际的时间,使学习者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从“职工”到“职业”要坚持开放办学,做到“课程开放”“网络开放”“群体开放”“空间开放”。从“职工”到“职业”要不断地创新,开放办学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到原有的机制和体制,统筹资源,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实现学校资源重新整合,真正做到统筹分配,形成发展合力。由此,在2012年学校做出了由“职工大学”更名为“职业大学”,以职业化的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探索职业化转型的道路。
四、独立设置成人高校职业化转型实践探索
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作为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在职业化教育理念、职业化教学体系、职业化课程模式、职业体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在职业化转型的探索尝试,总结了转型的有效的经验。
(一)倡导职业化教育理念
所谓职业化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培训,对学生或从业者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定向、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实现 (就业)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形成职业基本素养为目标,注重开创人的职业性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东城职业大学在职业化教育理念在教育对象上强调以成人学生为中心,突出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由成人学历教育为主,向在职或非在职成人继续教育为主的转变。在办学模式上由正规学校教育向开放式办学转变,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培训,将正规的学校教育与非正规的有组织教育活动和无组织o系统的非正式教育活动相结合,重视教育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与引导。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需要的技术应用型职业化人才为目标,打破专业限制,通过体系化、模块化的课程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
(二)探索职业化教育路径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清晰,北京的产业将呈现服务主导和创新主导的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等首都经济的鲜明特征。成人高等教育要服务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不仅要培养具有职业专业技能的人才,更要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服务型人才。东城职业大学构建职业化教育路径模式,关注(职业起点偏低的)成人一生的教育需求,为其提供开放的、阶段式、延续性的职业教育服务。走一条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使命,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发展道路。助成人:以公共基础素质类课程为载体,发挥学历教育优势,融通文化教育,强化综合素质与修养。助成才:以职业专业和职业应用类课程为载体,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岗位技能培训,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助成功:以职业通用课程为载体,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性继续教育,强化岗位适应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探索“1+N”职业化教学体系
“1+N”职业化教学体系即以1个专业为核心,N项职业通识能力为拓展的职业化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学习需求。为此,学校各专业进行了“1+N”的职业化教学实践。幼教类专业在职业化教学改革中的设计为,职业性是“1”,高等性是“N”,在强调职业性的时候,要以岗位能力为主,兼顾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同时考虑到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人的素养的发展。既要立足于学生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岗位的流动、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培养中兼顾学生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发展,岗位能力是“1”,职业能力是“N”;以位能力为主的职业能力是“1”,人的素养是“N”。经管类专业以职业化教育为核心,以培养职业专业技能、岗位精专能力为“1”个关键目标,拓展“N”项职业通用技能、岗位适应能力,提升职业综合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构建职业化教育路径模式。具体来说职业化教育既要培养具有某种职业专业化技能的应用型精专人才又能够通过适应成人教育规律的培养,使学员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与职业专业技能,拓宽学员的职业成长空间与通道,使学生获得多项职业通用技能、岗位适应能力。
(四)构建职业化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构建了多元化的职业化课程体系。设置“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应用能力”三阶梯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融合能力、强化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复合型、多技能、有潜力的“扁平型人才”。将职业能力标准、企业需求、国家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要求等内容嵌入课程体系,突出学历、技能与综合素养的结合,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学历教育与资格培训的融通。增强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在某个专项职能管理上的优势,设置“兴趣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调优专业和课程体系,将课程模块化、菜单式,在学分制基础上满足学生跨专业选修的多元化需求,探索学历、非学历以及社区教育课程的融通。以能力本位教育观为指引,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化课程模式。
(五)开展职业体验教学
职业体验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以职业岗位为依据,通过课堂体验、实训体验、实践体验等形式,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让学生在切实的职业实践或体验中学习。学校建设了十几个实训室在单课程、实验室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职业体验实施途径的多方面探索。例如物业管理综合实训室可完成建筑智能化实训、物业安防系统综合实训、物业弱电设备综合实训、物业楼宇设施综合实训、日常物业服务实训等,亦可用于物业管理企业进行企业内部培训。另外,学校开设沙盘模拟实验室、实操训练室,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动手操作、社会参观、师生置换、角色模拟、团队讨论、个人展示等各种形式,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助者,及时运用评价等手段,引导并激励他们的成长。
总之,自职业化转型以来学校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摸索。通过对学校教师的调研了解到,“转型是痛苦的”“教师的理念必须转变,不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教学服务的过程中都要紧绷职业化这根弦”“学校应有相应的职业化回应机制”“职业化转型需要系统化,体制的系统化是自上而下的”等问题。如老师们所说,职业化转型走到现在,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教师的职业化转型的理念与行动力的问题;职业化转型后教师能否胜任职业化的教学工作;职业化转型后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职业化转型的系统化办学问题;校企合作的实践推进;职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等问题都成为转型升级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职业化的本质就是应用,只有真正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高成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东城区职业大学才能做好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中小学、服务社区,才能真正发挥他在现阶段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宋亦芳.上海区域成人高校转型分析及发展探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2]胡凤英.论我国成人高教的转型发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8).
【关键词】学籍管理;规范化管理;学籍管理流程
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它不仅是学校管理水平的窗口,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改进与完善,就是对学校管理能力的提升,各高校应采取各类积极有效的方式,加强管理制度的建立,加强对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培养,切实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1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特点
1.1 复杂性
1.1.1 由于成人学生大多数为在职人员,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时间不稳定,遇上工作调动、家庭个人原因等问题,经常会出现补考、降级、休学或转学等一系列学籍异动,给学籍管理工作增加难度。
1.1.2 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成人学生有不少是进修生,属于“无籍”学生。他们有的在校期间可以考到学籍,有的则毕业后依旧没有学籍,这部分学生的成绩、档案管理,依旧归入学籍管理工作中,并且需要管理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1.1.3 函授生大多数在函授站点或者校外分院学习,管理这部分学生的函授站或分院的管理人员素质无法保证,人员流动性大,与校本部的学籍管理工作脱节,例如函授站点成绩报送不及时,学生信息核对不仔细,毕业证照片不及时采集等问题。
1.1.4 历史遗留问题多。自从在教育部网上注册学历后,学生可以通过学信网查询学籍学历,然而很多早期毕业的学生却无法正常浏览本人的学历信息。尽管后期各个学校组织了关于1991~2000年毕业生毕业信息的“十年回登”的工作,但由于一些学校合并,撤销,搬迁等历史原因,还有一些学校档案保管不妥善、管理人员流动或是当年条件技术差等自身原因,导致依旧有一部分学生的学历信息没有上网,或者上网信息错误,给学生和学校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目前,专升本学历清查、复查和学历认证成为学籍管理的工作常态,时间跨度大,管理过程长,成为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重要标志。
1.2 稳定性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原则性强的并且十分繁杂的一项工作,它的工作内容从新生入学注册开始一直到毕业生学历注册结束,是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学籍管理工作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实际在岗操作,尤其是对学籍管理流程的熟悉运用,需要常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的学结。管理人员必须增强学籍管理中的服务意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保证学籍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培养一个成熟的学籍管理人员,一到两年是无法完成的,所以,一个稳定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一支有责任、有能力、有恒心的学籍管理队伍是要逐步建立的,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易被忽略性
1.3.1 领导对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不够重视
普通高校中的成人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校内学生只占了很少一部分,大多数学生都在函授站或是校外分院学习,部分领导看到在校生人数少,就认为工作量减少,相应配备的管理人员也减少,甚至有些学籍管理人员是兼职工作,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有序化进程。
1.3.2 学校对成人学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没有统一要求
学籍管理工作量大,责任重大,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然而很多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岗位培训,他们对学籍管理软件也不熟悉,很多情况下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和摸索来工作。管理人员结构普遍定位不准确,有些学校认为只要有责任心的人都可以进行学籍管理工作,这个想法是有误区的。学籍管理已经迈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有些流程可以做到无纸化工作,纯粹是数字与信息的交流,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守旧的操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所以要求有专门人才负责学籍管理工作。
1.3.3 学校很少为成人学籍管理提供现代化管理软件
普通高等院校几乎都有自己的教务学籍软件,但很少为成人学籍管理制定相配套的软件。目前,很多学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依旧采用手工操作,只有小部分工作使用office软件和一些简单编程的软件进行管理,致使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需要运用大量不同的软件,工作效率低下,并且容易出错。有些学校虽然运用了教务学籍管理系统,但由于采用的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或是采集数据分析需求不足,导致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学生信息导入导出,成绩单打印等工作,对于数据统计,学籍信息校验,或是学籍异动等工作无法胜任,不能有效的服务学籍管理工作。
2 规范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方法
2.1 规范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
2.1.1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必须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现阶段,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制定,并没有自己的《成人教育法》。因而,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具体工作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学[2001]4号);《关于印发实施细则的通知》(教学司[2001]80号);《关于贯彻落实有关工作的通知》([2005]2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学[2007]3号);《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教学司[2010]8号)等文件。
迫切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成人高等教育相关法律,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2.1.2 学校自己制定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除了依据以上所有管理规定和教育部印发的文件之外,还要遵循各省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各项学籍管理规定,唯有遵守各项守则和规定,学籍管理工作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项工作才能更加规范,有序。
此外,学校的管理制度还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实现管理观念的转变,增强学籍管理中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制度的制定要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使其充分发挥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兼顾公平。
2.1.3 规范函授站点以及校外分院的学籍管理制度,推动学籍管理上行下效,使主办院校与校外函授站站点分院进行无缝对接,顺利开展工作,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发挥作用:
1)政策法规培训。对校外函授站点和分院的学籍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各种学籍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定期举办函授站长会议和学籍教务交流会议,分享和传达上级部门的精神要求。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培训的管理人员能够熟悉学籍管理的各项工作,明确各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和意义,知道在什么阶段应该配合主办院校的哪些工作,确保今后在工作中能够顺利的、准确的、积极地完成各项学籍管理任务。
2)加强对校外函授站点和分院的学籍管理力度。由于函授站距离主办院校较远,不可能做到实时监控事事把关,所以,要求站点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学籍管理制度进行学籍管理工作,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执行力,把制度落到实处是每个管理人员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2.2 加强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2.2.1 设立专门的学籍管理人员,建立合理的管理人员结构。学籍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挑选必须慎重。管理人员是学籍管理的具体执行人和负责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工作质量,因而,管理人员上岗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达标后才能进行具体工作。各个高校要重视对学籍管理人员的选拔,挑选责任心强、细心、有毅力和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的人员,允许其在学籍管理岗位上工作。
2.2.2 定期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
1)政策法规和业务能力培训。每年各省教育厅开学籍管理业务培训会议,旨在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传达文件精神。与会人员均是各个高校的学籍管理一线工作人员,他们通过培训会议,提升业务技能,提高专业素养,不仅能够了解到新的政策变动,还能够借此交流研讨,与其他各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加强学习联系,共同研究和探讨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会议结束后,与会人员回到各高校,将会议精神传达给其他管理人员,以促进共同进步。
2)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岗位考核制度。学籍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它也是与时俱进的,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研究的。建立科学有效规范的岗位考核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籍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促进学籍管理人员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考核,去芜存菁,把不合格的人员调离学籍管理岗位,合理配置管理人员结构。
3)加强理论内涵建设。学籍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管理人员如果只注重相对具体的实际操作,就会陷入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的泥沼里,加强学籍管理理论内涵建设,通过对学籍管理学术研究以及调研,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增强业务能力,就能更好地进行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仅体现在平时的工作能力上,也体现在理论水平和理论高度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各高校应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学籍管理人员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相结合,以研究成果促进管理进步,以实际管理验证践研究成果,用有价值的研究来推动现实管理工作,用具体管理工作来检验研究成果,促进研究和工作的有效结合。
3 规范学籍管理中各项流程管理
学籍管理中的流程管理,是学籍管理的基础,贯穿于整个学籍管理过程。根据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文件,制定学籍管理工作的流程,让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清楚明白的知晓什么时间要做什么怎么做。
3.1 新生入学学籍注册
3.1.1 新生学籍注册,即各省级招办按照国家有关招生规定核准并公布的年度招生计划对高等学校拟录取的考生予以核准备案并办理录取手续,将各高等学校在本地的招生录取数据信息报教育部,教育部对所报录取数据信息汇总审核后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分发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供高等学校核对。新生数据核对工作是学籍工作的首要任务。数据库里的信息一旦有误,会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证的注册,即便学生顺利拿到毕业证,数据已经电子注册,会导致学生信息与毕业证信息不符,影响学生正常使用毕业证信息。所以要做到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想办法更正,坚决不把问题留到毕业生数据修改阶段。
3.1.2 新生学籍注册不是所有数据均进行注册,而是通过核对新生数据,在新生入学后的一段时间里,进行学籍清理工作。清退确定未注册人员的信息,以及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信息,保证每个注册的学生个人信息准确,学籍信息无误。
3.2 专升本学生学历清查与复查
新生电子注册非常关键的一环是对专升本学生的专科学籍是否为国民教育系列,或是否套读有了明确的界定。教育部规定专科起点本科的学生在参加成人高考时已经完成了该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对专科段学历进行注册的工作,并且要求上网。与此同时,参加成人高考后,学生取得专科起点本科学历必须在完成高中起点专科学历之后,之前或者同时进行,都无法使专升本信息上网。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籍学历管理平台逐步完善,能够实现管理人员自主清查和链接学生学籍学历信息,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学历清查”模块的作用是对部分学生专科学历的再认证,通过输入学生个人信息和毕业相关信息,链接学生专科学历信息,最终达到专升本学籍上网的目的。对于2000年以前专科毕业的的学生,可以采用学历认证来对学历进行核实与复查。
慎重进行专升本学生入学资格审核,顺利完成学籍电子注册,对于那些专科学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学历清查和学历认证,劝退非国民教育系列文凭和假文凭的学生,做到学籍信息准确无误。
3.3 成人学籍异动及异动后续管理问题
3.3.1 学籍异动是成人学籍管理工作中的日常管理。新生入学后,无论是转专业、降级、休学、复学、保留学籍还是转学,都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遵守有关制度,同时在学籍学历管理平台上的进行相关处理,便于学生毕业时的信息审查和电子注册等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3.3.2 由于成人学生学籍的特殊性,导致成人学生学籍异动后的管理问题成为重中之重。首先对于现有异动数据的清理,这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需要结合各个班主任,函授站老师对管理学生学籍情况的反映,同时对比学籍学历平台数据的更改,还需要核查异动学生纸质档案等资料,最终才能完整学籍异动的数据清理工作。第二,记录更新学生学籍异动情况,为学生顺利毕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毕业生电子注册
建立电子注册责任制度,将毕业生电子注册各个环节落实到责任人,贯彻执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发放和管理实施细则》之规定,保障学历注册的顺利进行。学历注册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毕业生图像采集,照片信息的核对;
第二,核对毕业生数据,不仅要求本人对信息进行核对,也要求各班主任各函授站的老师确认;
第三,核查毕业生成绩,反复核对后打印毕业生个人成绩总表;
第四,对于个人信息有误的学生,请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后,经由学校批准上报教育厅进行修改;
第五,将毕业生数据传至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进行学历电子注册。
只有毕业注册各个环节的工作认真细致,层层把关,才能确保毕业生电子注册信息准确无误。
4 加强学籍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建设
数字信息化管理是学籍管理的必然趋势。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学籍学历管理平台的逐步完善,要求我们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计算机和网路使学籍管理更为便捷,学籍信息的公开避免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学籍管理的数字化、规范化、透明化。而如何加强学籍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建设,成为学籍管理人员应紧迫研究的课题。
4.1 加强学籍管理数字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4.1.1 信息传递网络化
数字信息化学籍管理是一个公开的学籍管理,资源共享,学籍信息透明。例如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籍管理人员登陆该平台对学生学籍进行维护,学生通过实名注册,同样可以看到自己的学籍学历信息。
4.1.2 用户使用简便化
通过校内的学籍管理平台,任何注册用户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的查询自己的学籍信息,或者查看成绩,课程设置,不需要很高深的计算机知识。
4.1.3 搜索利用效率化
简便有效的检索功能和信息存储功能,使得学籍管理人员不需要不断翻阅学籍卡片或录取大表来查找管理信息,有利于学籍工作的有序进行。数字信息化管理模式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把管理人员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
4.2 数字信息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4.2.1 网络安全问题
数字信息化管理以上网为前提,建立一个以学籍管理为中心的网站。网站面对的人群,既有学籍管理人员,也有其他使用者,所以保护好自己的用户名、密码,就成为了学籍管理人员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保证每人一个用户名密码,不要多人使用同一个账户,确保使用账户的唯一性,避免今后学籍管理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第二,定期给计算机更新及时打好补丁,并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预防账户被窃取;
第三,如果不进行学籍管理操作,及时退出学籍管理平台,防止他人用自己的账户进行操作。
4.2.2 计算机文件管理问题
计算机的文件具有可复制性,这和学籍管理凭证的唯一性有很大的冲突,在学籍管理中,既要保证计算机中学籍文件的安全备份,又必须确立电子学籍管理凭证的唯一性,这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力和网路知识,什么资料需要公开到外网,什么资料需要在内网上妥善保存,学籍管理人员应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计算机上文件信息的安全。(下转第213页)
(上接第219页)5 规范成绩管理和档案管理
5.1 成绩管理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学生每学期所有课程的成绩录入核查,不及格成绩的统计,毕业生成绩的核对以及成绩单的归档。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谨慎,成绩录入错误可能会导致学生补考已经合格的科目;不及格成绩统计不全和毕业生成绩核对不准确会使学生在毕业时仍有课程未能清考,导致无法顺利毕业。
对于校外函授站和分院,更要加强成绩的规范化管理。确立每个学期报送成绩单制度,把成绩的核对作为日常管理工作。如果在临近毕业,函授生的成绩出现问题,就很难解决,需要和函授站点反复核对多次沟通,往往会影响总的毕业名单的确定,给毕业生工作环节带来麻烦。
5.2 资料的收集和档案的管理需要学籍管理人员的重视
学生学籍档案是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历史凭证和记录,它具有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学籍信息的特点,它起着凭证、依据、资讯和史料记载的作用,妥善的保管学生学籍档案是学籍管理人员的基本任务,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做好学生学籍档案的收集整理、统计保管、提供移交等工作,尤其是那些还未能考上学籍的进修生和没有及时把档案提走的毕业生,他们的档案在学校存放有的甚至达到十年之久,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妥善存放,不能丢失任何一份档案。
综上所述,成人学籍管理是一项既繁琐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有很强的时间性和计划性,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它还有全局性和统战性,要求学籍管理人员有全方位的思考方式和跨部门合作的工作能力;它同时还是一项原则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不需要管理人员在政策方面有所“创新”,只要遵守规章制度,遵循文件条例,按部就班的工作;它还拥有周期性的特点,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生离校。周期性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学籍管理人员需要摆脱惯性思维方式,以开拓创新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籍工作。
成人学籍管理是一个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岗位,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学籍管理人员应紧跟时代形式,抓紧机遇,利用现代的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并建立健全学籍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学籍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和规范化,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芳.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以N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09.
关键词:QCC 人力资源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24-02
QC是英文QUALITY CONTROL的缩写,中文“质量控制”。对质量控制管理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QC活动对于人事部门是一个新名词,以往认为QC只存在于生产企业和工厂等行业,与医院人事工作没什么联系。2015年9月,笔者所在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在复审JCI国际医院认证工作的推动下,见证临床护理和医技部门通过QC活动有效提高工作质量,降低工作差错率。从而使我们认识到QC同样能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能使工作更完善、促进工作质量有效提高。
QCC品质管理圈小组是一种群众性的质量改进活动组织。品管圈的运转就是管理到改善到管理再到改善,如此循环往复,持续改进的过程,即PDCA(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的过程。我中心是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分三个院区。2012年12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际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I)的评审,成为了华南地区第一家通过JCI认证的公立医院。2015年6月人事部成立了QCC小组,设定圈名和圈徽。小组由6人组成,设圈长1名。开始组员们对品管圈活动的知晓率仅为20%,通过三次品管知识学习,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完成QC课题“提高职工学历数据信息的准确率”。该课题对全单位职工学历数据进行核对更新,并优化人事资料收集程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通过组员们互相学习和探讨,有效增强科室的凝聚力。
一、品管圈的内涵
品管圈圈名为绿叶,代表生机、奉献,令人感觉舒适。代表人事部门为单位的和谐发展,就如绿叶般默默地提供有力的保障。设立圈徽 ,“H”代表人力资源管理,在整圈徽正上方,寓意通过全员持续质量改善,单位将不断进步、发展;双手高举之人体寓意单位的发展,无论是临床医技,还是机关后勤的职工,没有一个人不与QC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实施阶段
(一)确定课题和设定活动计划甘特图
人事数据信息是人事部工作的基础,不管是内部或其他部门都经常需要应用,数据的缺失或不准确很容易成为人事管理的一个漏洞,严重地可导致决策失误。职工学历信息影响职称晋升、聘任和工资兑现,经小组讨论一致确定首次QC课题为“提高职工学历数据信息的准确率”。设定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活动计划,将活动分8个阶段进行:
选择课题(2015.07)现状调查(2015.08)设定目标(2015.08)分析原因(2015.09)制定实施对策(2015.10)检查效果(2015.10)检查研讨及再改进(2015.11)成果发表(2015.12)
(二)现状调查
用两周时间调查现状,发现人事档案与人事信息数据库不完全相同、更新不同步。以2015年6月数据库信息为原始数据作出统计比较;以人员岗位聘用工作为契机,将人员学历信息公示,本人核对后如与实际不相符的,将后续学历证书交人事部更正。在8月30日前内部核对完毕并更新数据库信息。
(三)设定目标:人事信息数据准确率必须达到100%,才能保证统计和决策的正确
(四)分析原因
经小组讨论发现,影响人事数据信息准确关键的关键点是档案制度(是否已建立)、员工因素(是否及时上交)、流程(收集、整理、录入等方面是否及时或漏录)。具体分析:
1.人事部已建立《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并收录在中心制度汇编中,但可能没有定期公布,导致职工未能及时将变更资料上交。
2.资料变更流程有待优化。因为单位有三个不同地点的院区,人员分散,没有指定人事信息数据的收取人,无设立登记制度。
用鱼骨图分析影响职工学历数据信息准确率原因。
(五)制定和实施对策
1.在内部办公网重发《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引起重视,做到人人知晓;
2.职工后续学历一般于1月毕业,我们拟定每年1月在办公网通知提醒;
3.优化流程和查核验证:三院区指定人员接收资料,核对原件后即时做好登记,并扫描转给负责人事档案的工作人员,由其在国家指定学历验证的学信网查核。每月30日由其将该月发生变更的职工资料整理录入数据库,并将变动提醒发给人事部相关人员。
(六)检查效果
1.中心2015年6月共有职工2813人,根据职工提供的岗位聘用制学历资料,经核对后更新学历的有38人。
2.人事部公告《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强调人员相关信息变更需及时上报。
3.优化流程(见流程图),人事部工作人员达成共识按流程操作。
(七)检查研讨及再改进
经核对中心职工2813人学历情况,更新38人,即原有数据库学历资料的准确率为98.6%。经过1个月的实施,规范流程后,运行基本顺利。为能巩固成果,QC小组从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两项措施。
1.职工完成后续学历后会向人事部咨询学费报销事宜,人事部工作人员提请职工交学籍档案资料。继续落实流程责任点,查缺补漏。
2.在职工入职时签订聘用合同中加入条款明确:“职工进入市妇儿中心工作后姓名、出生年月、婚姻状况、学历、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项目发生变化,员工应在1个月内以书面方式将资料及时准确地向人事部提交,以使员工个人档案及人员信息库内有关记录得以相应更新,确保人事部掌握正确无误的资料。”
(八)成果
对“提高职工学历数据信息的准确率发表”品圈工作进行总结及成果,邀请其他行政部门参加。小组以持续质量改进为工作方针,按计划完成课题。
1.现阶段职工学历数据资料100%正确;
2.资料收集流程顺畅;
3.因为是首次完成课题,小组在按照QC工作计划每一步都经过认真学习讨论,增强科内人员互动、交流,体现了良好团队协作精神;
4.其它信息管理工作同样适用于此流程,使人事数据信息保持更新。
日本石川馨于是QC的创立者,他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适合实施QCC的活动,无论什么行业、什么部门、因为QCC活动完全符合人群的需求。”绿叶圈小组以后将继续学习,将QC灌输到每一个工作人员,令QC变成工作人员自觉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工作进行PDCA,不断持续质量改进。定期组织不同科室的学习交流会,促进医院管理更趋完善和精细化。
参考文献:
[1] 皋文君,叶旭春,吴菁,崔静,邓娟.品管圈活动及其在国内护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护理杂志,2014(4):26-28
[2] 李健,张思兵,郭强,张宇,孙滢滢.品管圈在新建医院医疗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医院管理杂志,2015(9):846-848
[3] 罗曙光.正确运用QCC管理,全面提升医院质量管理.中外健康文摘,20108:351-352
1、 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销售人员,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业务以后在工作中能不能独立解决面临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有很大的影响。我现在接触的一些刚从事销售的人问我的问题之一是:你觉得我适合做销售吗?这个问题在我面试的时候也遇到过,在我们培养的新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有问的。遇到这样的问题,不是我不想回答,是我真的回答不了,我只能反问一句,你觉得自己适合做销售吗?如果一个人,连这种问题,自己都不会思考的话,别说是有压力,有挑战的销售工作,恐怕连其他工作也做不好。不要说是业务,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向别人请教没有错,但是,如果任何事情,都依赖别人,就会不利于自己能力的提升。去年我们部门招了2个培训师(一个男的,一个女的),都不是这个行业的,同样工作了一个多月,男的就可以独立制作PPT课件,独立安排讲课了,而女的,安排工作的时候,任何人都不愿意和她一组。我的一个同事给我抱怨,让她做个PPT课件,她遇到一个很小的问题,就会问一次,做一页的PPT,要问上4、5个问题,还不如一个人工作快呢。说她几句,就以自己才来,不是这个行业的当挡箭牌。我跟这个女培训师聊她的工作能力的时候,她还非常委屈的我哭诉,还是那一套词,什么手机行业的术语比较难懂,她以前没有接触过等等。委屈的,好像我欺负了她一样,我问她为什么和她一起来的***(男培训师),以前也不懂,但可以独立工作。她愣了好一会,说,男的对电子产品敏感吧。我告诉她,不是***对电子产品敏感,而是遇到不懂的术语他会先去百度,遇到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然后才去请教别人。别人给他讲的同时,她还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讨论,这就是你和他的差别。当然,最后这个女培训师以试用期没有通过而离职。我们下面的业务问我问题的时候,如果是遇到“我现在工作上遇到了问题,你觉得我该怎么办;我这边的市场开放有点难,你帮忙想想办法吧;我们现在面临的经销商很难相处,怎么办啊”等等这样的问题,我都会告诉他们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不是我不想讲,因为我知道,就算我讲的再好,也是我以前的案例或者其他区域的案例,能给他们的,也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给不了答案。最后,还是需要他们自己解决。还有一点就是这些问题所面临的范围太大的,不聚焦,同样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例如:经销商不提货,可能是老库存过多,也可能是接了新的品牌),不知道原因,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个对于目前的一些刚刚毕业,甚至工作了一年的大学生来说,尤其严重。我们现在下面的业务招聘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从工厂的产线上招的,另一种是应届毕业生。从表面上看,应届毕业生无论是从学历上,还是从见识上,都会比从工厂招聘的要占有优势。但从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每一批业务,表现的最好的可能是工厂的或者应届毕业生,但表现的最差的,一定是应届毕业生。其实,应届毕业生都很聪明,在我们培养的时候,学什么都会比工厂产线上招聘的学的快很多,但他们那种自身的优越感和浮躁的心理,导致他们在工作中,不能集中精力。作为业务人员是以业绩说话的,而不是以以前的学习成绩来表现的。我有一次接到了一个店老板的投诉,很气氛的给我说,你们派来的那个***,实在是太过分了,觉得自己是大学生了不起,干活一点都不踏实,总是相近办法的偷懒耍滑,我们这里做促销活动,宣传的时候,他说他要写总结,销售的时候,他说他要处理培训课件。我们干活的时候他就不见了,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就出现了。好不容易看他来活动现场了,还一个劲的头疼脚疼的,你们还派他做领队,赶快把他调走,我看到他就生气。听到这个投诉的时候,我很吃惊,因为这个人,在培养的时候,一直表现的还是很好的,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在我们区域人员排名中还是靠前的。但客户的反映,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而且据我和其他和他一块工作的同事聊,说这样的情况已经有好几个月了。我和他聊的时候,他开始还给自己找了一些理由(例如:要写工作总结等等),在被我拆穿后以一副很受伤的表情问我,秘老师,我以前工作挺好的,你知道我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吗?我觉得公司发给我的工资少了,如果公司能给我加1000块钱底薪,我还是能和原来一样努力工作。我问他为什么是1000,不是别的数字,他告诉我,他们现在在下面指导商的业务,的业务都是1500的底薪,他觉得他能够指导1500底薪的人,他的工资当然应该是他盘算的那个数字。先不管他的计算方式和要求是不是合理,他的这种做法是我和公司领导不能接受的,当天就让行政安排他离职了。其实,作为刚从事销售的业务,如果说做到老业务那样的任何情绪都不从脸色或者言语中表达出来,有些难度,但遇到问题后,至少知道要通过沟通解决,而不是采取这种不成熟的行为。除了我说的这个例子,我还接触过一遇的和自己意见不合就觉得别人和他对着干的业务,总是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而这样的人,还特别喜欢吹,和他有关的任何东西都是好的,只要别人反 对,立刻翻脸。还有做出业绩就骄傲的找不到北,失败了就一天不说话,或者抱怨公司,抱怨产品的。其实,在工作中,不可能每天都是成功,肯定会遇到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我们刚刚开始建立培训推广基地的时候,有一次我给我们领导说,我们培训推广基地不建立了吧,每天都要处理突发事件,离职率高的我自己都不敢看,而且业绩还看不到。我们领导很淡定的给我说,你们要是一开始就能建好,而且建立一个成功一个是不可能的。本来工作中,就是事情摞着事情,没有事情,就不正常了。但也到事情,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陷进去,不想出来了,只要你想出来,就一定会出来。
3、 总结能力,并且坚持。相信大家都知道,任何人要想成长,必须总结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才能让自己成长的更快。有些人,学历高,总结能力也好,但坚持不住,最后还是等于零。还是以我们自己培养的人员为例,我们有一部分在工厂招聘的员工,这些员工中,学历比较高的是中专或者高中,有的学历低的让我们都头疼。因为他们不懂office使用,甚至打字都是困难,为此,我们在闲下来的时间,特意让讲师交他们如何使用office。现在,当初让我们很头疼(打开电脑只会语音视频)的2个人,都已经独立接管区域。他们让我最高兴的就是每周的工作总结从来没有落下过。对于业务来说,总结以前的经验,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还可以作为案例给其他新客户讲。用以前的案例去说服客户,比自己说多少句好都管用。
4、 简化汇报的能力。作为业务人员,在自己汇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说的重点是什么。有的业务人员,在汇报工作的时候,总是想把前因后果,甚至中间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讲给领导听。这样的汇报,不但耽误领导的时间,还可以会让自己陷入说不清的境地,甚至在描述的过程中,万一在出现描述的前后矛盾,或者被领导听出其他的问题,被领导追问,如果回答清楚还好,回答不清楚,领导肯定会认为这个业务的额能力有问题。我们以前就有这么一个业务,别人说10分钟的东西,他至少讲半个小时,先不说领导有没有时间听,有一次开会,他说了一个又一个的事情,但结果都是重复一个问题,会议结束后气的领导说,他连话都说不清楚,你们几个还认为他有能力做业务吗?其实,领导们不太关心过程,他们只有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描述过程,不是为了给自己的失败找理由,就是给自己的成功邀功。所以,业务在汇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不要啰嗦太多其他的内容,更不要说一些和工作汇报无关的话题。如果不注意的话,怎么给领导留下的坏印象都不知道。有一次,我们领导去一个区域,回来之后给我说,你真是个差劲的领导,你下面的员工对你有这么多的意见都不知道。我很疑惑的问怎么回事,领导说,你下面的员工反映你个人有问题,反映你带领的讲师有问题,反映你们建立的培训体系不完善。没等领导说完,我问领导,你信吗?领导说,我当然不信,因为反映的那个小家伙太自大、也太自私了,他只是从他个人的角度出发,没有为团队为公司考虑,而且以他的职位和角度,都是看到的是一些表面的问题,而表面的问题他也看不清楚。我给你说这些就是想提醒你,这样的员工不能要,他现在在我的面前能说你的坏话,在客户面前就能说公司的坏话,在一个客户面前就能说另一个客户的坏话,你安排他离职吧。当时气的我杀了他的心都有了,给一个同事打电话说这就是你教出来的孽徒(我们采取的是老人带新人的形式),结果那个同事说,秘老师,你这算什么呀,我教了他那么长时间,他在别人面前把我贬的一文不值,就像他的我的师傅一样,只是没有跟你反映罢了。那天我告诉行政,让他交接完立刻离职,一分钟都不要多呆。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观念;转变
Abstract:China's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diploma education into the lifelong learning and adult development. To bring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we must transform the old views, from the educat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 into the education of developing persons, from valuing teaching into valuing learning, and from learning into being able to learning. The three transformations are relative to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increase by degrees.
Key words:adult higher education; viewpoint; transformation
教育观念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着的各种教育事物和现象。但教育观念与一般的认识结果不同,它具有情感性和评价性,是知、情、意的结合与交融。“观念并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而且还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组织和建构,有着改造客观现实的主体目的性、意向性和价值性。”[1]教育观念既包含着主体对事物“是什么”的认识,也融入了主体“应当怎么样”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来源于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事物和现象,反映了因应在主体身上的现实关系,具有事实判断的成分,也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展示了主体自身的精神追求,可以反作用于教育实践。正是因为教育观念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任何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任何教育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任何教育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激烈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育改革就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许多问题和困难便有可能迎刃而解。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新世纪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面临着由传统的学历导向,向现代学习导向全面转型的艰巨任务,必须首先从观念的转变入手,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育观念。包括: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变;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三方面观念的转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一、从“成材”到“成人”的转变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得以存在的根据。从本质来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以人为本是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高扬的一面大旗。教育兼具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育人的功能是内在的,是根据;社会功能是赋予的,是伴生的,是建立在人的培育这个基本前提基础上的,这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与生产劳动、科技活动、经营管理等其他社会活动相区别的本质所在。在任何情况下,教育都要将“育人”做为自己内在的质的规定,离开了这种规定,教育相对独立地位就不复存在,教育价值取向就必然发生偏差,教育的外在价值其实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无论赋予教育什么样的属性与功能,其实都是教育的外在价值,这种外在价值,必须通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来间接实现,不能把教育作为直接的功利性的生产工厂,把人作为丧失了主体性的工具加以锻造。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成人的教育,更是“成人”的教育,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教育。成人的发展是指成人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即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对成人而言,生理的发展在进入成熟期后,老化已缓慢地开始,体质与体能在总体上会呈下降趋势,但在成人期讲求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和体能,努力延缓衰老是成人生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人高等教育在促进成人心理发展方面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尚未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成人的心理发展潜力巨大,无论是以智力为核心的认知发展,还是以人格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都具有发展的相对无限性。特别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使成人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永远面临着发展的问题。成人高等教育要促进成人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方面要使成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精神人格和行为规范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具有个体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要使成人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品格,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身心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人。
以成人发展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成人高等教育主张,不是要把人培养成所谓抽象的人,从基本目的来看,是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它是成人高等教育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统一实现的具体体现。因为这种社会公民不仅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自由人,而且也是具有社会意识、能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人,即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人到成年,具备了作为社会公民在年龄要求和法律规定等方面的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就具有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对于成人而言,作为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公民素质的形成是终身性的过程,需要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在实施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社会公民的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公民教育不可能在人生的未成年期,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一次完成。公民实践是一种公共生活方式,真正的公民生活实践开始于正规学校教育之后,是在成人期的具体社会实践当中得以体现的。通过成人的学习和职业活动,发展成人参与社会实践以后的成人教育,是进行公民素质建设,培养合格公民更为直接的方式。现代社会是学习社会,随着学习型组织的普遍建立,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将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在学习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具有成人教育的功能。成人教育这种延续成人终身的特性,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其他教育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转贴于 然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于这点是忽视了的。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热衷于学历教育,目的是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满足部分成年人学历提升的需要。学历文凭本身并不是万恶之源,现代社会也不是不要学历教育,问题是片面的学历文凭追求使成人高等教育迷失其应有的“成人”价值取向,背离了培育高素质社会公民的本真。片面的学历文凭追求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知识能力的人才,学历文凭是拥有知识能力的象征,对学历文凭的追求就是对有知识能力人才的追求。因此,从本质来看,文凭主义实际上还是基于一种材用的思想。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改革,原本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主义和普教化倾向的纠正,但其实施结果却是把材用思想发挥到更充分的程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一度成为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成人教育的时髦口号。笔者无意反对成人高等教育对在职成人职业技能提高的强调和重视,但不敢苟同这一貌似响亮的口号所掩盖的对成人及其发展的漠视。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的教育,成材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时期某一类成人高等教育的选择之一,但不是它的本真或全部。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培育是其主要目的。无论是学历性成人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性成人高等教育,满足的都只是社会和成人对知识技能的部分需要,成人发展和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培育所包含的内容远比这广泛得多。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就不能真正认清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回归成人高等教育的旨趣和初衷,也不可能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全面深刻的清理,当然就谈不上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超越了。金生鈜教授在谈到成人教育的目的时,特别强调:“我们需要在成人教育中渗透一种观念:成人教育与成人公民素质的教育的价值问题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在成人教育中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建构一种引导成年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公民的成人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2]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也必须建构起这样的理念和实践形式。
二、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
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关注教师的教授,重教轻学。捷克的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从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第一人。他把教育事业视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高度重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大教学论》就是专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学问,用以帮助教师教给学生一切人类知识。德国的赫尔巴特认为,学生身心发展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和对教学方式的精心选择,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权威。他主张应把教师摆在学生心灵塑造者的位置上,控制学生的环境,决定学生要得到的体验,形成学生的兴趣、意志和品质。赫尔巴特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主张教学程序应分成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其后继者将其发展成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即“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所说的教学阶段和方法,实际上只是教的阶段和教的方法,重视的是教师的传授,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正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并由此构成了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为典型特征的传统教育学的基本体系。“三中心”里面,教师中心是关键,正是由于教师的中心地位,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才得以实现。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以凯洛夫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学理论体系便秉承了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建国初期曾对我国教育界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在理论方面首先受到以杜威为代表的所谓现代教育支持者的反对。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了“静听”准备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积累、经验的改选和经验的重新结合,教材的基本源泉是由学生的直接经验构成的,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做中学”,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木工、纺纱、织布、烹饪等)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他反对传统教育消极地对待学生、课程,教学方法划一,把重心放在教师而不是学生上。杜威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只有儿童提供了标准。”[3](P79)“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中[3](P79)要求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杜威认为,由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这是一场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3](P32)。
随着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学生的主体性及学生学习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当今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解释事实,我们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个人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为中心,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习者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函数。换言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从传统教育的重教轻学,向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为主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如果说,一般普通教育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学习,成人高等教育则更应如此。这一是由成人高等教育目的所决定。成人高等教育承担着对成人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性完善、以及生活质量提升的多重任务,实现成人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强调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成人正确的学习是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保证。如果成人学习者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则很难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成人的发展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其二,由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所决定。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自我意识较强,具有较丰富的个体经验和积累,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和责任,但普遍存在着的工学矛盾又使得他们难于像未成年人那样参加长期脱产集中的教育活动,需要他们根据工作或个人的发展需要设置与之相应的教育目标,寻找学习材料,自己安排时间,通过以自我为主的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其三,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为成人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预见,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人均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有帮助的成人自我学习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它将卓有成效地推动成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繁荣。
转贴于 然而,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学历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仿效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而来,深受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重视教师对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重视正规的课堂教学,轻视成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注重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对成人学习的特点重视不够,学生被视为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客体和受教育的对象,而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点地位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确立,成人高等教育开始了以职教化为主要特点的改革。改革把过去对系统知识传授的重视转变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关注上,在提高学生实际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过程中,开始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的成人高等教育更加重视成人多种形式的学习,并把这种学习视为成人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观念上从“重教”向“重学”的转变,体现在教师观上,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观念,主张教师角色的调整和改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应成为成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协作伙伴与会话对象,是学习环境的有效营造者。在学生观上,强调成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的主体,尊重学习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境,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师生观、教学观上,改变传统的师尊生卑、重教轻学的占有式师生关系,把教师和学生真正视为相互联系的两个平等主体,使成人学习者在这种平等对话的和谐关系中获得知识,增长才能,得到发展,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唯此,成人高等教育的变革才具有实现的可能。
三、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学习在成人高等教育转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多种多样,依据学习方式和重点的不同,笔者将其区分为“学会”和“会学”二种。“学会”注重学习的结果,强调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掌握。这种学习属维持性学习或适应性学习,满足于对现有事实的接受,通过学习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会学”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学习属创新性学习或学会学习,不满足于对现有事实的接受,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概言之,“学会”与“会学”是对教学过程中“学什么”和“如何学”的一种简要指代,前者强调的是对内容的学习;后者强调的是对方法的掌握。
“学会”与“会学”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重要,如同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没有“学会”不可能“会学”,而没有“会学”,也谈不上“学会”。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其基本主张和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学习观。18世纪西方教育界,实质教育派以联想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灵是个容器,要用各种知识来充实,主张教学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各种有用知识,发展智力无关轻重;形式教育派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教学中传授知识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启发人的心灵,教学重心应放在发展智力上。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争论的焦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孰重孰轻,其实也暗含了教知识还是教方法,重“学会”还是重“会学”的争论。教育理论发展到今天,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怎样学习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当代教学理论尽管派别林立,观点各异,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都十分重视,都主张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如何学”。现代教育的许多大师们都是强调学习方法,重视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的重要代表。布鲁纳基于结构教学的理论,提倡发现法,即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些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研究、探索和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赞科夫从以教学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与传统教学原则相对立的五大教学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即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学习成果,更要留心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等等。他们都强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强化了已有知识的归类,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人们接触知识较以前更为容易,使得选择和有效利用知识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人说,人类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加一倍,现在是每3~5年增加一倍。这就要求人终身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学习,要求人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更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一个结论需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才能应用,而方法却在变化了的情境中仍具有生命力,它比结论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不断掌握新知识进而创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现存的知识更为重要,这要求人们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从“学会”向“会学”,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的工作成人,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工学矛盾突出是这一群体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学习问题,这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主要靠业余时间的自学进行,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合理利用时间,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成人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学习,尽管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不如未成年人,但理解学习是他们的长处,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其经验和理解记忆能力强的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机械记忆不足的缺陷,而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因此,就成人高等教育而言,强调“会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但传统成人高等教育把学历文凭的获取和有用之材的培育视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忽视成人发展的需要,强调以教为主,重教轻学,在教学观和学习观上则是强调教给事实和学会知识,重现有理论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培训,轻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品质培育;重适应性学习,轻创新性学习;重“学什么”,轻“如何学”,不注意发挥成人学习者在学习上的特点和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里,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在帮助成人掌握基本学习内容的同时,着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意味着学会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合理地利用时间,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与关键,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使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意味着学会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和创新学习;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还意味着学会有效利用不同的学习场境和条件,发挥自己学习方面的优势,通过理解,借助经验进行学习,以弥补工学矛盾和机械记忆不足的缺陷。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接受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螺旋式提高的复杂过程,也是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会学习是通向认识、生存和发展的途径,是挖掘人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学会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习与创造的并存与通融。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人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审视教育观念[J].中小学管理,2000,(4):2.6.
(一)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以知识要素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是一种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最终价值旨归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增强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因素。当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源于教育,教育成为推动国际竞争的“母机”,实现区域经济大发展需要的产业大军要靠继续教育来培养。一方面,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依托高校资源优势,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推动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磁性对接,体现出较强的“接地”色彩;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适应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坚持应用型、职业性的定位,促进人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批判由单纯技术构造的灰色工业文化,重溯人的“价值理性”,从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社会是以成人为主导的社会,因此,成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成人教育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助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拓展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整体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换、利益格局转化、思维方式转变等成为鲜明的时代动向,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也势在必行。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成人本专科招生243万余人,当年毕业195万余人;参加高等非学历培训注册学生394万余人,当年结业778万余人。这表明,经济的发展对继续教育特别是高校继续教育的依赖越来越大,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国家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的压力与日俱增。面对“第一次现代化”的“补课”重任及“第二次现代化”的赶超压力,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问题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不容易察觉,把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所以,地方高校必须满足区域各类建设人才的继续教育需求,以提高所在区域劳动者的素质和在职从业人员岗位适应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非学历培训,争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量,这必将有助于自身的转型发展。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尚显模糊继续教育是在受到正规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各类从事生产、管理、科研、教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为进一步更新知识内容体系、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而进行的补充教育。高校历来是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占全国高校数量95%以上的地方高校更是推进继续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从发展实践来看,继续教育在各高校发展很不均衡,多数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还处于弱势地位,学校管理层面普遍将继续教育作为普通学历教育的补充,尚未将其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列入现代人才培养体系;很多地方高校将继续教育作为“副业”和“创收工具”,对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缺乏整体定位和专项规划,经费投入较少或没有经费保障,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概言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基本还处于封闭发展、自我循环阶段,在主动适应、融入区域发展方面意识亟待增强。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相对狭窄《21世纪的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提出:“我们重申,应保持、加强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作用,特别是促进整个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使命。”现今,继续教育已经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现形式来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途径主要有:培养区域发展急需的各级各类实用性人才;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为区域社会成员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拓展能力提高服务,进而为区域整体发展提高竞争力。就现状而言,各地方高校普遍重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开拓滞后,呈现出单向发展态势。《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我国继续教育的规模,到2020年全面提升在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至50%,当年参与继续教育的规模达到3.5亿人次,这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学历教育。地方高校作为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必须充分认清这一形势,把握千载难逢的机遇,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改变“一条腿”走路的现状,实现“协调发展、两翼齐飞”的格局。
(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有待提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十项举措,包括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面对严峻的经济和就业环境,社会成员更加注重及时充电与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技能,提升应对和化解危机的能力。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在暨南大学举办“金融海啸冲击宏观经济下的企业突围战略”讲座,旨在指导企业高管如何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寻求“过冬术”,这场号称广州卖得最贵门票的公开课,竟然吸引了1000多人前来听课。这充分展示了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及功能。从实践来看,面对机遇和挑战,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依旧在从事着老一套的低层次学历继续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能很好对接,社会认可度不高。在非学历教育项目开发、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以及社区教育等方面很少涉足。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继续教育需求的高涨,地方高校迫切需要把握机遇,提升服务内涵,对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给予回应。
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关注度不断增强。《教育规划纲要》把继续教育单列专章进行规划,将其提升到开发国家人力资源,建设人才强国重要途径的战略高度。十报告把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阐述,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社会服务能力不强,表面看似红红火火,内部实则危机潜藏,如不及时抓住问题要害对症下药,长此下去继续教育的“危机论”、“合并论”、“替代论”、“取消论”将成为归宿。结合当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为必须从明确定位、有效教学、紧扣需求、校地互动等四个方面完善服务路径。
(一)明确定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的高校职能认识方式限制了对高校继续教育职能的把握,以往高等继续教育作为大学和社会服务职能的中间环节,在理论和实践范畴内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因此,需要对大学的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进行再认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据自身实际以及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行准确定位。目前,继续教育在各高校地位普遍不高,往往是担当创收的工具或普通教育的补充角色,处于弱势地位。地方高校应当首先从思想认识层面予以重视,将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和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校领导要分管继续教育工作,成立继续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校性的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近期工作,筹谋远景规划;二是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要主动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给继续教育带来的机遇,摒弃“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维,在学校的支持下主动革新管理体制,改革办学模式,贴近市场需求,增强服务实效,以贡献争地位,以服务求发展;三是地方高校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继续教育的发展给予指导和扶持,不断优化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空间。《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发展政策,推动各级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从类型来看,我国的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四大类,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有待加强;从继续教育本身来看,其发展速度与国家战略要求以及社会成员需求相比仍然滞后。作为政府层面要多管齐下,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化建设,加大继续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加强对继续教育办学的质量评估,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有效教学,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切的人才区域人才培养历来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主要是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满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实践型的人才。从数量来看,2012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达195万余人,占全国高等教育毕业生总量的23%,其中地方高校是最重要的培养主体;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诟病,国外许多国家已经不再承认中国成人教育学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思考的命题。有效教学理论缘起于上世纪中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成果颇丰的理论体系。“所谓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效教学,是指能促进成教学生有效学习、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进一步地讲,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有效教学,首先要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建立跨学科的专业设置,满足社会成员现实性或实践性的学习诉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为特定的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服务;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成人学习特点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交替,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个性化的学习模式相互融通,适应成人学习者灵活学习的特点;再次,坚持人本理念,尊重成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建立起以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管理体系。推行弹性学分制度,实施自主选课制度,实行多元评价模式,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唯有如此,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才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适切的人才。
(三)紧扣需求,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教育培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也有迫切的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要达到1.8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在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在2015年达到29000万人次,在2020年要达到35000万人次。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要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更要依赖持续不断的继续教育。因此,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要以所在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培训“短平快”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活动。首先,为区域发展培训各类高层次专业化人才。《人才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等六大类人才队伍建设。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根据区域经济机构调整趋势,通过教育培训满足市场迫切需要的现代技术人才,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平稳过渡。其次,针对广大在职从业人员,以知识更新、技能培训、素质提升为主要内容,围绕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机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开展教育培训。“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点,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有高等学历文凭的高素质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处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操作熟练劳动者。”该类培训要以区域社会、市场和在职从业人员的个人需求为导向,突出非学历人才培养短期性、实用性、应用性、职业性的特点,提高受训者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转岗再就业能力。实践证明,一支数量稳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劳动者队伍,必将在未来区域经济“三、二、一”结构的合理模式中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不断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再次,在开展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要善于打造自己的培训品牌。品牌是提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牌特色将成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未来生存和竞争的重要砝码。打造品牌,彰显特色,方能赢得市场。地方高校要善于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师资力量、学科专业、科研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教育培训的形式拓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彰显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区域元素”,将本校的继续教育办出水平、办出亮点、办学特色。
(四)校地互动,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筑资源共同体“所谓成人教育共同体,它是由成人教育机构之间或者成人教育机构与其他相关组织之间围绕共同的发展目标,以契约和心灵契约为纽带,合理配置和共同享有教育资源,相互合作,协同进步,追求整体和谐发展的成人教育非正式组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大多起步较晚,办学历史不长,优势资源不足。在资源创造价值的时代,要发挥地缘优势,增强与所在区域的互动融合,全面构筑起“校政企社”资源共同体,切实提高合作与发展水平。首先,推进与政府、事业单位的合作。目前,政府及事业单位已成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特别是干部培训也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学历项目的主体。要主动深化与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合作深度,采用多种形式为公务人员、党政人员开发培训项目,帮助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公共行政能力,为国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效力。另外,政府主导的政策性继续教育培训,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职工再就业等培训,也应成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关注的项目。其次,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与企业共同建设继续教育联盟。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诚然,企业、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经济领域最活跃的单元,在有关领域的发展规划、信息资源等方面具有前瞻优势,既能为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基地,也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市场导向,引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更加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要充分发挥周期短、见效快、适应性强的办学优势,主动对接企业、行业协会,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科技指导、决策咨询等多种途径,自觉服务企业、行业协会科技攻关、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人力资源开发等,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再次,以社区教育为依托,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社区教育,就是一定社会区域的教育工作,是社区范围内一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凡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之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社区教育的范畴。”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体系,几乎涵盖了基础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闲暇教育等各种类型的教育形式,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呈交叉关系,双方合作的前景广阔。社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学设施简陋,高水平师资紧缺,不能有效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地方高校教育资源丰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精良,双方联合举办继续教育活动完全可行。地方高校要积极回馈社会,主动融入社区教育,与社区共享继续教育资源,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因此,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惟有坚持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多元化结合,体现教育资源利用的“协同化”,才能在学校、政府、业界以及社区间形成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关键词:知识管理;成人教育;人力资源;教育有效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成因
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育的实施者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评价等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成人学生学习目的的达成,最大化地满足不同成人学生的多样需求。保证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与学生需求的匹配,但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却发现,这种有效性的达成并非易事。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深入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熟悉劳动法、经济法,并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基础。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该专业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用性强的同时兼顾了专业性,总体学习门槛较低,对各种学习能力的要求比较平衡,适合各种学习背景的成年受教育者学习。选择该专业入手研究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不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且对于研究成果的迁移也带来了很多便利。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实践中,一直以来存在着学生需求与教学效果不匹配的矛盾。一方面,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从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形成的。学习能力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不善于记忆性学习与复杂概念的理解,而且不管是个人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还是工作经历均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的特点。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人教育中,教学目标却主要是以知识本身是否得到掌握衡量成人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而忽视了在课堂中成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关注和需要,教学目标是传授知识,教学内容必然是以理论为主,固守教材。课堂在教师的完全操控下朝着教师预定的目标运行,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与课堂教学的单一性矛盾,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沉闷和程式化,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难于获得保障。
目前,随着全日制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教育需求逐年萎缩,招生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越来越多的成人教育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混张文凭的低层次需求。文献综述发现,成人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受到着教育改革研究者的关注,各类问题成因都有着较为细致的分析,但对于相关问题的对策分析,却也常常进入知易行难的困境,虽然言之成理,但却难于落实。因此,寻找新的问题解决框架,才是目前解决成人教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解读
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学科提出的概念,一种常见的知识管理定义为: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当其对知识进行管理活动时,都必然要经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Ikujiro Nonaka将组织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知识转化模式划分为四大类活动,默化(Socialization)、外化 (Externaliza
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化 (Internalization),由此建立了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创造性的清晰描述了知识生产的全过程。其中,默化活动是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对于个人知识管理活动来说,默化主要指对于通过各类观察、模仿和实践活动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取以及在获取隐性知识之后的消化整合。外化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是对隐性知识加以符号化表述的过程。整合是指从显性知识碎片转化为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是指从外部获取并经过整合的显性知识,经历个人的重新消化,成为真正的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四种知识转化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知识学习、知识转化、知识共享和新知识创造的完整过程。
从知识管理SECI模型的视角审视成人教育教学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活动,其实不难看出从学生需求说,成人教育教学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活动两者的核心知识转化活动是有所不同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活动核心在于整合活动,即通过对外部外显知识的获取、收集和整理,从而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成人教育学生对于知识体系构建本身并无太大兴趣,其需求的核心,往往在于知识的内化活动,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人理解进而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提升措施
(一)建设基于职业认同的初始场(Originating Ba)。在初始场,个人之间基于情感上的认同,因而得以排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障碍,彼此交互表露其感觉、情绪、 经验与心态。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建立学生的认同感,包括对教师的认同感、对同学的认同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对专业的认同感。而在这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同感是学生认同感的基础,只要建立了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同感,教师认同感可以通过强调自身的专业背景与工作经验初步建立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强化。
(二)建设平等开放的互动场(Interacting Ba)。在互动场中,师生以开放态度,彼此充分对话,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以便创造新知识及价值。建设互动场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学员与自己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师的权力在互动场中应该来自于专业背景和个人魅力,而非制度性权力。
(三)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信息场(Cyber Ba)。当今社会早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稀缺性已不复存在,但挖掘信息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来说,快速挖掘整理与掌握陌生领域知识的能力变得比单纯的记忆书本知识更重要。因此,今天的成人教育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电子资料库,实现立体化网络化的知识整合。
(四)建设立足实践的练习场(Exercising Ba)。在练习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多渠道知识转化为个人理解进而提升个人能力,其中的关键在于设计贴近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题目。具体来说,可以设计创业策划、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观摩或实际演练等方式不断的练习,而非只坐着听教师讲授分析性的教材,能应用实际生活上或进行模拟的显性知识,并持续将这些知识内化。
参考文献:
到了20世纪后期,尤其是中国,深深有感于过去过度重视宏观经济发展而忽略相对较小的范畴———社区的需求情况,从而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开始将“社区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而在地方组织方面,也开始在小型地缘组织中引入“社区”两字。其实,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往往是指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共同体,在这个社区内部,成员们拥有同一块地域,成员与成员之间关系比较紧密,互相依赖。现代社区在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第一,居民共有有一定重合度的生活空间,邻里间方便交往和交流,邻里连带关系得以强化;第二,居民共有某些相似的价值理念,以便形成一定程度的社区认同。正是这两点构成了城市和城市化社会中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
二、教育的内涵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终身性的,自然人的教育也是终身性的,学习亦是终身的过程。树立恰当、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至关重要。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教育应该从婴幼儿早教开始,到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进行系统建设。既包括正规教育(多指学历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即非学历教育)等教育相结合。在空间范围上,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教育活动。在存在形式上,所有的教育类型应存在于一个互相联系、相互统一的辩证系统中。教育的作用将延及人的一生,这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教育的核心内涵,更是社区教育全面开展实施的良好基础。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有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内涵其实是生活教育。它的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当时特殊的政治形式,还要求教育能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虽然这个内涵的阐发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但对于今天我们理解教育的内涵仍富有指导意义。其实陶先生的理解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这是他的“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在生活教育理念中,倡导“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认为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从而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陶先生曾于1939年形象地指出:“‘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就好像是要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一样,是要把学校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赋予其生命。总之,必须把学校与社会这个实体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把学校办成改造社会并促进社会性进步的中心。
三、何谓社区教育
所谓社区教育,顾名思义,就应该是在社区里进行的教育,并且这种教育是服务于社区的,即:ed-ucationforcommunitywithincommunity。当然,关于对社区教育的理解,目前有很多观点。如叶忠海先生在他的著作里提到社区教育的时候,给予了这样的定位:“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区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2]再如梁春涛先生在论文中对社区教育的定位是:“社区教育的内涵应以社区为本,以社区内的人的发展为本并把社区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在内涵上统一起来。”[3]我国对于社区教育的内涵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或从社会学角度定位,或从教育系统角度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则更全面:“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在进行过程中其发展的方向是立体的,即横向与纵向要进行恰当的交融。首先,从面向的服务对象来看,横向上一定要覆盖所有城乡社区尽可能多的不同群体,纵向更是应该贯穿每个个体生命全程;其次,从涉及的区域面来看,横向牵动应覆盖整个区域内各个部门的领域,纵向要联结县、乡镇(街道)、行政村(居委会)等三级层面。所以,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具有整体性推进的特征,否则横向或纵向哪个方向不全面、不完善,都必然会出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使两个方向上都完善了,他们各自的规模及融合度也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这样高的要求就决定了社区学院必须建成为政府主办、部门配合、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办学综合实体。然后才能实现功能上的综合性。
四、社区大学
社区教育中比较专业的设置莫过于社区大学了,而社区大学对于整个社区教育的贡献也是最大的,也是社区教育最光彩及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教育机会公平”这一基本的社会价值需求,在我国却还面临着挑战。建设社区大学的构想,成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适应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中国社区大学”的构想,就是要为广大民众提供一种低成本、高质量的发展教育、成人教育、文化教育及公民教育,尽最大可能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从而更好地构建学习型社会。社区大学的基本理念包括:教育理念:应立足于生活现实,立足于多元化的世界,培养出具有自主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人,并大力开展自我教育和深入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大胆革新,设计符合成人学习规律的课程。大学理念:把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知识尽可能地融入平民生活教育之中,建设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大学。人才理念:旨在培育真正具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技能的社区发展人才,满足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丰富社区的生活,让社区公民的生活尽可能地融为一体。社区理念:形成基于社区的成人教育模式,大学和社区参与共建,活跃社区公共生活空间,形成开放、文明、互助型的新社区。社会理念:以社区大学为载体,整合社区内外社会资源,以期共同支持社区大学的教育事业,同时促进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完善。五、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不同之处要推动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正确理解社区教育的理论特征。社区教育与常规教育形式相比具有多元化特征,所以,社区大学的实践走向也应当是多维度的。
1.组织网络性
创建社区大学,必然有一个组织网络覆盖的面积问题。根据中国社区大学促进会筹备委员会的构想,应该在城市工友聚集区步行15-20分钟范围内、20-50万人城镇中心区、或者30分钟左右公共交通连接的农村中心集镇建设一所“社区大学”,辅以周边地区若干卫星式“学习中心”,共同为本地成人居民提供多种教学服务和文化功能设施。
2.功能综合性
社区大学必须承担对其他社区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职能,包括实践调研,拟订计划,总结推广社区教育经验等。社区大学还必须承担着社区教育信息的聚集与辐散功能,包括收集、整编并周转各种学习教材与课程资料,创建维护社区教育专题网站,不断更新全民终身学习的网络资源等。社区大学还要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比如邀请专家来社区学院讲学,举办社区教育研讨班,开展社区教育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专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开展群体或个体课题攻关等科研学术活动。另外,社区大学还应实现培训中心的功能,如:举办各级各类超市式培训班,提供各种各样订单式教育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青少年校外教育、成人学历提升进修、中老年教育服务、“单位人”继续教育培训、市民素质提升教育、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社会氛围、推进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等。
3.公益性与财政保障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社区教育是“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活动”。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应具有公益性特征,从而必然要求社区教育运行过程中的无偿性或低偿性,从而引发经费上的政府财政投入与社会资助。
4.师资上的本土性
社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扎根于本土,服务大众的教育模式,即一种本土化、大众化教育形式。作为极具地方特性的社区大学,引进和储备师资应该更注重本土化渠道。一是可从本地现成的电大、党校、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抽配一些师资;二是可从本地各部门各行业原有培训中心、辅导中心调剂一些师资,同时也可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志愿者,以充实社区教育力量。
5.服务多元性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精神;医学人学本质;医学人文教育复归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报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9]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