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

产业园道路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园道路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园道路建设

第1篇: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

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创新的不断推进,又有一批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始建设起来,但似乎仍旧是走的原来的老路,这对不管是文化创意领域还是产业园行业来说,无疑都是倒退而非推动。产业园路在何方?一时的喧闹并不能说明我国产业的集群化已经来临,因为我们可以预见到在这场喧闹过后孤零凋敝的光景,面对如今大多数产业园浑浑噩噩的现实,也许是时候开始思考,我们如何建立实实在在的产业园区,而避免被部分投机者用作套取社会资金、土地的名目。

时代在进步,文化在进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加速,中国以文化、文明带动发展的进程在加速,在各地盲目上马产业园区的同时,也有一批及越来越多的产业园由于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顺应务实潮流,成为带动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引擎。综合科技、新型软件、新型物流、动漫游戏、电子商务、“互联网+”、环保等科技产业园区在经济建设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业园的过去与现在

如今的产业园,尤其是我国的产业园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国家或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制定长期或短期发展规划与政策、为建设和完善适于工业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而划出的一块区域,在这片区域中,集聚大量企业或产业,并具有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等优势。

产业园因其恰好赶上国内城市建设新区的热潮,被迅速推广,尤其是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不过这一批随风而起的产业园在后来的发展中命运不尽相同,有的成为国家级示范产业园,有的则沦落为一个房地产商用于圈地的项目,还有的在风潮过去之后停止建设。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等地产项目的再度升温,产业园的建设又被再度提起,在有关产业园建设的新闻中,动辄出现“全球最大”、“国际首个”、“世界领先”等字眼,这固然对宣传产业园的优势有推动作用,但如若不调整发展方向及策略,最后的结局也不会比当时更好。

这一问题在文化创意类产业园中尤为突出,尽管如今国家极力想要摆脱“山寨”、“仿制”、“抄袭”等帽子,且东部沿海城市中确有建设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然而这一切也挽救不了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园不景气的局面,投资少、消耗大、经济转化效率低、抄袭现象屡禁不止等诸多现实,造成绝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在喧闹的开工仪式之后就再也没了下文,等它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只有各种的负面消息。

相较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惨淡经营,高新技术类产业园算是产业园中发展最好的一个类型。这同政策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同时高新技术类产品由于自身的技术门槛,造成仿制、抄袭的门槛较高,因而对于开发商及当地政府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了他们进行产业园建设的重点。

如今产业园的前缀五花八门,除此以行业命名的产业园外,还有都市产业园、海造产业园等一小部分产业园从名字上就让人摸不着头脑。房地产商的入局,使产业园的建设与质量良莠不齐,似乎随便圈一块地、建设几栋厂房、引入数个企业便能够堂而皇之的称其为某某产业园。

我国的产业园建设在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的脱缰式发展中,迎来了莽荒时代,这并非对产业园建设的否定,建设产业园的地产商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管理产业园同建设产业园相比,实在是一件太难的事情。那些跟风者们,出发点不是怎样建设好产业园,而是如何在这一笔买卖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就像上文所提,相信,随着综合治理及务实之风的兴起,对产业园区的各种诟病也将大大减少,产业园区也将与其他产业一道,产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明星。

产业园的未来,找对方向后重新起步

如今的产业园正在朝不断优化的道路上行进,但是,找准方向才是最关键的问题。目前产业园已经出现了细分的趋势,这在总体上对于产业园的发展是有利的。

在管理上,可以引进专业的管理队伍,代替之前自由散漫的自发式管理甚至不管理。即使在投入上会增加一部分成本,但这对产业园的长远发展是有有利的。再就是先期可以进一部分优势企业,这些企业投入产出比低,经济效益较好,能够帮助产业园快速地收回成本,后期可适当加入一些新兴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配合园区的多样化经营。

在土地租金上,不能定得过高,以失去同相邻产业园的竞争优势。这是租金高导致园区土地闲置是目前许多大型产业园特别是一部分国家级产业园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政策的稳定性同样值得所有开发区注意。如果说土地成本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尚能忍受,那么政策的不稳定则是犯了企业发展的大忌。这里的政策既有土地政策也有纳税政策,许多产业园在建成之初,由于有政府的推行以及支持,在纳税上通常会向入驻产业园的企业倾斜,进行减税甚至免税。然而有些地方在看到园区企业每年巨大的盈利能力之后往往会改变现有的减免政策,甚至有的园区仅将这种见作为诱惑企业入驻的一张空头支票,承诺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另外,对于那些中小型产业园来说,虽然土地面上竞争不过大型产业园,但可以优化园区环境,抛弃不切实际的大规模综合化追求,转而向小而美的园区发展道路前进。

第2篇: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规划建设;融合发展

一、引言

徐州新城区作为支撑徐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空间,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载体。经过9年多的开发建设, 随着各项重点建设工程的相继建成, 生态环境优良、交通路网完善、公共配套基本完备的新城区框架已经形成。“十二五”时期,是徐州市新城区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阶段。积极推动符合功能导向和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项目向新城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互动融合,已成为新城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徐州新城区规划及建设现状

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圈、五轴、四个特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徐州市于2002年4月起适时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原有的城市“单核心、圈层式”空间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新一轮总体规划中采用了双核心、五组团、生态型”城市空间结构,以满足未来建设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徐州新城区的功能定位为徐州市的商务政务创新区。

目前,新城区内外交通设施完备、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丰富的交通资源密切了其与大区域的联系。 随着市级行政办公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学校、医院、文化、商业配套为代表的功能项目已成为新城区建设的重点。吉田商务广场、下沉式广场、绿地皇冠假日酒店、绿地商务城社区商业中心内已有近60家商业服务项目启动经营。市级机关医院已经投入使用,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医院正在积极推进。徐州幼师幼儿园、青年路小学、撷秀中学等徐州名校招生办学;国际学校、双语学校、国际幼儿园开工建设;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承办2014年省运会的市奥体中心项目有序推进。

三、徐州新城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徐州新城区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已经初步完成了建设时期的历史使命,但新城区在功能性项目和基础设施方面还很薄弱,常住人口少、居住密度低和人流流动总量较少也制约新城区的发展繁荣。新城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难度增大。同时,统筹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难度很大。潘唐办事处在新城区开发建设中部分失地农民未能有效安置就业,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四、徐州新城区产城融合路径实践研究

“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徐州新城区是一个以行政中心引导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的综合性城市功能组团。所以,新城区的发展路径不是常规的以工业开发推动城市功能建设,而是直接以社会公共服务的高标准配套和中央商务区的构建来直接推动其功能型城市化的。因此,新城区的产业要独具特色,避免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同质性,并且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4.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产业定位布局

在徐州都市圈中,新城区产业园区将成为区域性的商务商贸中心。产业园区作为徐州新城的产业集聚地,应充分发挥新城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称为以生活业为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为龙头产业,以总部经济、房地产业和都市型加工业为补充的现代综合产业园区。以特色商务商贸为骨架,依次串联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生产服务园区、都市型加工业园区等各个功能片区,使城市功能由北向南延伸发展,在城市结构的衍生发展脉络上与新城区一脉相承。将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东陇海产业带重要的生活基地。

4.2加快新型产业园区建设

各类产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新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争取处理好老城与新城的关系,合理组织新城产业园区的布局结构,营造以人为本、高质量的工作环境。徐州新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大力培育和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园,物流产业园、科教创新园、文化产业创意园、淮海国际汽车博览城等产业平台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新城区建设,通过新城区建设推动产业聚集。

总部经济园区主要引进大中型工贸企业总部办公、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总部、商务中介等企业业态。 物流产业园建设以生活服务类轻工业产品为主的集现代化展销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博览中心。科教创新园规划建设科教服务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孵化集聚区、配套商业设施,打造在周边区域内具有吸引力集科教创业研发孵化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 文化创意园建设集新闻、出版、影视文艺创作、艺术表演、艺术培训、广告传媒、创意设计、娱乐休闲等业态于一体的特色文化综合园区。淮海国际汽车博览城建设及汽车综合会展、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博览中心。

4.3 加强城市功能功能配套建设

加强城市功能规划(住宅、商业、道路、市政等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定位的“规划与定位同步原则”,以落实产城融合推进城市化建设。一是以完善道路网络为中心,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根据项目开发需求,兼顾“成网成环”原则。规划迎宾大道为城市快速路,与城市主干道新区昆仑大道共同承担新区与老区的联系交通,主干道汉源大道主要承担新城区与南北两侧城市功能组团的联系交通。新城区规划建设“七横六纵”的主干道格局与密集方格网状的次干道,使各用地组团中的单元相互融汇,增强整体通达能力。二是以建设公共服务功能性项目为根本,提升新城区承载功能。从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入手,围绕居民教育、医疗、交通出行、购物等方面着手制定五年实施规划,加快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交通、学校、农贸市场、便民超市、大众餐饮、文化娱乐、医疗保健、金融储蓄、邮政通讯等服务项目的建设和引进。三是以推进项目为先导,加强功能集聚区建设。加快绿地商务城、国信龙湖世家、中茵龙湖国际、美的翰城、恒基雍景新城、移动信息港、省安科院徐州分院等项目开工建设,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振华,城市转型与服务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第3篇: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研发投资强度高,研发员工比重大且在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对传统技术有重大突破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集中组织各种高新技术产业而形成的知识经济型产业综合体。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设计应与企业需求互动关联:入驻企业的需求对产业园的规划建设、空间营造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园的规划建设、空间营造对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方式及思维习惯产生了新的影响。在产业园建设遍地开花的今天,如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园设计便引起了笔者的深入思考。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规划发展衔接问题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1到1992年,全国共计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0个,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矛盾和问题。早期的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伴随着城市郊区化而产生的,这个时期商业、金融、教育、文化等城市配套设施还未与其同步,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的整合,便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整体布局、空间形态是产业园的实体表现。如果对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功能定位、产业选择、开发模式等的研究分析不足便会影响到产业园的后期发展与管理。

1.2办公空间单一问题

近年来,对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盲目建设,使其无异于一般的办公楼,办公空间枯燥乏味。由于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特性的考虑,使其内部设置十分单一,除了主要的办公空间,卫生间、交通核、机房之类的服务空间,几乎没有其他的功能,这与企业需求是不相符的。

1.3建筑形象呆板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筑形象应该如何表达?建筑不仅要有体型、体量等形态语言,还要有空间、文化等精神语言。园区的入驻单位在高效研发新的科研成果和软件产品的同时,也需要与之相映成趣的建筑形象,成为体现企业文化、产品质量、服务品质的标志。高新技术产业园建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炫耀企业实力,而应作为企业向公众展示独特性的视觉形象而存在。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设计策略

2.1规划建设适宜企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其主要判断因素有就业人口、城市形态、产业结构和地区自然环境等方面。其次,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引导园区未来发展方向,即应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产业定位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园区合理规模及布局形式,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园区及周围区域发展,使公共配套设施做到有序开发,努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成充满活力的场所。

2.2办公空间体现企业特性

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办公人员大多工作时间不固定,生活节奏快,经常处于一种“技术压力”的环境中,因而格外重视高品质的工作生活环境,追求公共交流空间与休闲娱乐空间的设置。基于各式各样的企业在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园应尽可能提供各式多样的办公空间。笔者认为,在丰富高新技术产业园办公空间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几点:(1)复合化设计。比如:位于纽约的Quartz数字媒体中心,其办公空间包含了一些日常的使用功能,包括聚会、园艺观赏、读书、机器人技术学习等(图1)。办公空间集工作、休闲于一体,使各种行为自由展开,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激发创新灵感。(2)弹性化设计。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驻企业的不确定性使其空间设计应遵循弹性化的要求,空间可以自由进行分割,甚至楼板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拆分,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2.3形象塑造与企业共生

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形象塑造上,可以利用建筑形体、材质以及建筑色彩来体现企业文化。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应在满足不同企业研发工艺的前提下,可以把朝向相同的体块并排布置,朝向不同的体块用连廊联结,整体塑造出虚实结合的建筑形态;穿孔铝板的半透明特征会赋予高新技术产业园一种神秘的科技感;建筑师还可以通过对新型结构的运用来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结构技术升华为艺术表现。

3北正云鼎高新技术产业园设计实践

3.1项目概况

北正云鼎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新区核心起步区146、147号地块。基地东临安居街,西临安和街,南临弘业路,北临和谐路。东侧为石家庄市新行政中心,西侧为高层住宅区,距其北侧约100米为周汉河及沿河景观绿化带(图2)。基地处于新区规划中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办公氛围浓厚,周边道路完善,交通便利。本项目集产业办公、产业研发、酒店、会议、配套商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希望打造成全方位服务的高端新区中心区域。本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65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20.22万平方米。

3.2设计构思

3.2.1总体布局根据《新区总体规划》,正定新区的总体布局将形成三大片区。其中商务研发工业片区位于太行大街以东,正无路延线,聚集了各类孵化器、产业园、创业园。本案毗邻新石家庄市政府西侧,东南侧靠近规划馆等重要公共建筑,东北侧为省园博园,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越,地理位置极佳。考虑到石家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将南北向平行布置的方式作为总体布局的基本形态。考虑到科技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建筑由北向南高度逐渐递增,充分利用了沿河景观绿化带,使研发人员更好的与自然接触。本项目将商务办公区布置于南侧147号地块,共包含商务办公楼一栋、产业办公楼两栋、科研办公楼一栋及会议中心,建筑首层布置配套商业及各主楼入口大堂等空间。将小户型办公及产业办公区布置于北侧146号地块,共包含小户型办公楼三栋及产业办公楼四栋(图3)。一、二层布置以生活配套为主的商业及各主楼入口大堂等空间,地下一层、二层及三层为车库及设备用房。3.2.2交通组织本项目处于新区核心起步区,四周路网已形成,交通十分便利。基地东侧为宽30米的安居街,为了与东侧的行政中心相呼应,建筑后退出一条宽20米的绿化带,在用地东南侧面向城市街道预留出开敞的城市广场,最大限度减小产业园交通流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宽30米的阳光路作为两个地块之间的连接,形成中轴景观布局,在道路两侧对称地设置了两个步行入口及地下车库出入口,方便行人进入。本项目以地下停车为主,少量地面临时停车为辅,车库出入口结合城市道路设置,方便引入。3.2.3办公空间高新技术产业园主要依托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来进行生产与办公,开发工作必须要多人合作、共同攻关完成。本项目采用了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功能布局灵活多变,可以布置咖啡厅、茶座等休闲娱乐设施;家具和设备具有可移动性,员工只要有移动通讯设备就可以共享办公空间中的各个区域。在各个产业办公楼之间以连廊连接,此连廊可以作为休息平台,布置健身器械,可供科研人员随时利用,便于相互交流。3.2.4建筑形象本项目中,建筑体块的错落有序,丰富了整体形象(图4)。建筑造型以高耸挺拔的商务办公楼为视觉焦点,各个产业办公楼之间以钢桁架连廊来连接,两层架空的大型钢结构雨棚舒缓地伸展在会议楼的顶部,在体现结构美的同时也体现了建筑总体丰富轻快的外形特点。在建筑色彩运用上,主楼以主楼明朗的白灰色为基调,与会议中心、入口大堂、景观休息厅的蓝色玻璃幕产生对比,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底层架空部分的立柱以银灰色的氟碳喷涂体现高科技的精致完美。

4小结

随着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设计更加灵活,通过设计也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从而为功能空间的设计创造了无限可能。建筑师应在园区的总体规划中做到与周边区域相融合;在建筑功能的设计中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在建筑形象的表达上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只有创造出宜人可居的空间,才可以使人们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使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一个创新而充满灵感和激情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吴季松著.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刘敏,刘蓉著.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件园及其规划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荷兰]于里安•范米尔著.李春青,朱霭敏,徐怡芳,黄莉译.欧洲办公建筑——办公建筑设计与国家文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王伟年,张平宇.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J].城市规划学刊,2006(02):22-27.

第4篇: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转型升级;江门市;产业;协同推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52-03

引言

工业转型升级是近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谓的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1]。显然,国家已经为工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但是我国各个区域的工业发展状况相差极大,各个行业的特征和特点各异,要实行工业转型升级,各地政府必须根据地方条件和产业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转型升级。

为了提高江门地区工业水平,近年江门市对多个产业进行了转型升级,包括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江门市的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所以在进行转型升级时,市政府根据不同的产业采取适合相应产业发展规律的模式。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江门市产业经济升级模式。通过比较电镀和造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与机制。

一、分析产业特点,确定合适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

任何一个产业均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所以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时,必须根据行业特点和特征,采取合适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在对电镀业和造纸业进行分析中(见表1)可见,虽然两个产业均属化工行业,均需要处理污水,但是,电镀业生产规模小、投资小,而污水处理则要求高,更适合集中处理,所以,电镀业可采取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而造纸业,由于投资大、规模大,集中建设较难,所以,采取统一规划,在产业园中分散建设的模式更为合适。基于此,江门市引进了新财富控股有限公司,由该公司投资在崖门镇建设环保花园式崖门电镀基地产业园(广东省省级电镀基地之一),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处理污水的模式;而把银洲湖规划成造纸基地,引进技术先进的大型造纸公司,形成在产业园中分散建设的模式。

二、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四要素”

一个产业的发展,主要牵涉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在此称为产业转型升级“四要素”。也就是说,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展开。政策先行,必须要有良好的政策才能吸引企业资金和技术参与;而资金和技术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人才则是把转型升级后的产业转动起来的推手。“四要素”的提供者则是政府、企业和人才培养机构。

(一)政策先行,即政府首先为转型升级准备软硬件基础

1.产业基地设施规划与建设,保证基地道路与国道和高速公路的连接,以及港口码头建设。为了打造银洲湖造纸基地和崖门电镀基地,市政府要求交通局在2008—2009年做好江新高速、中山至开平高速有关路段的建设,对黄克兢大桥等5座桥梁的整改;利用银洲湖,在基地内建设万吨级综合功能码头和崖门3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

2.政策引导造纸和电镀产业向两基地聚集发展,制订促进市区造纸和电镀企业搬迁方案,不再审批基地外建设造纸和电镀企业。

3.保证基地水、电、气的供应,要求市经贸局负责推进双水发电厂向银洲湖纸业基地直供电工作。

4.基地发展优惠政策,在税费、环保指标、土地指标等对基地给予倾斜支持。

5.引导市内高校开设转型升级产业的专业,培养合适的人才。2007年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造纸专业;2009年在该校又开设了电镀专业,并且均通过了省招生办的批准向全国招生。目前的造纸专业已经有3届毕业生到银洲湖基地就业,而电镀专业也有一届毕业生到崖门电镀基地就业。

(二)政策、人才和产业园硬件是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

资金和技术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所以基地的招商引资是关键。能否吸引高技术大型企业,关键在于产业园政策、人才供应和产业园软硬件水平。就世界电镀业而言,日本的电镀水平最高,做得最好,而韩国则是亚洲继日本之后的杰出代表,所以,崖门电镀基地为了保证基地入园企业的技术水平,首先要吸引日本和韩国电镀企业。该基地建设和管理企业——新财富控股有限公司成立的对外招商引资部门与韩国镀金学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平台向韩国电镀企业宣传崖门电镀基地的优势和远景目标。如该公司积极参与日、韩举行的国际电镀或材料展览会;在《韩国表面处理杂志》专门介绍崖门电镀基地;为了打消外商对人才供应的顾虑,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门市技师学院一起到韩国进行招商引资。2010年以来,韩国、日本电镀企业组团来崖门基地考察和投资达到每年两个批次;考察后,外商均惊叹崖门定点电镀基地的建设规模,认为整个环保工业园区的规划之完善犹如梦幻都市一般。目前,在崖门电镀基地有3家日、韩企业已经投产,成为崖门电镀基地其他电镀企业的模范。

三、服务型产业园管理公司是集中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成功保障

服务型产业园管理公司是指为园内产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管理公司。在为园内产业企业服务理念的指导下,产业园管理公司将自身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产业园管理制度程序实现。转型升级产业园管理必须针对不同产业因地制宜进行管理。崖门电镀基地产业园由于是集中建设和管理的模式,产业园管理公司职能基本是全面性的服务型公司。《江门市新会崖门定点电镀工业基地管理(试行)办法》规定[2]: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入园标准、统一治污、统一供水供电)。这种全方位服务型的管理基本包括了电镀厂的所有经营和管理,电镀厂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章可循,而产业园管理公司的服务也是随叫随到,服务无微不至,逐渐形成电镀厂只需拿着资金来,其他所有事如果需要均可由产业园管理公司提供帮助完成。《江门市新会崖门定点电镀工业基地管理(试行)办法》已经对相关的服务进行了规定,如其中五章的内容是:环境保护管理,建设、安装工程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社区及物业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因此,这种全面性的服务型公司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技术水平都要求极高,否则极难满足产业园内电镀企业的要求。

四、转型升级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探索

工业产业之所以转型升级,其实就是因为产业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而必须改变。工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产业转型升级将不会停止,而且是定期或不定期出现。因此,当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时,为了延长一个工业产业园的寿命,必须考虑到转型升级产业园的可持续性。这就需要在进行转型升级产业园的规划时,必须有长远的目标。转型升级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 管理的可持续性(政策的可持续性)

管理的可持续性是指产业园制订的政策和管理规定是否能促进园内企业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即政策有利于激励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二)环境的可持续性

环境的可持续性不但是产业园基地现阶段的环保水平能够保证周围环境不受破坏,而且包括产业园基地选址能否保持20—30年后仍然不会影响城市的发展。为了达到长期性的环境可持续性,一般产业园选址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确保与城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但又要保证产业园与城市中心的信息和交通的便捷沟通[3]。

(三)技术的可持续性

技术的可持续性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即企业在产业升级后,要有自主创新、自我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转型升级产业园引入的企业必须有较强技术研发水平,能够保持持续性的技术创新。产业园管理者要多渠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如企业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等。

(四)人才的可持续性(产学合作培养人才)

包括持续性提供新人才、园内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持续性更新,这就是产学合作的必要性。企业要与人才培养机构(如高校等)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员工的培训,并从高校毕业生中吸收新员工。

结语

产业转型升级要根据行业特点采取合适模式,如电镀产业可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模式;而造纸业只能采取在产业园中分散建设的模式。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四要素”是否具备,而服务型产业园管理公司的建立是园区成功运作的保障。转型升级产业园可持续发展在于政策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技术的可持续性、人才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国发〔2011〕47号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第5篇: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

[关键词] 观光花木产业园 休闲产业经济 可行性 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其中园林苗圃的建设对城市绿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十几年来我国园林苗圃行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限制了园林苗圃行业的发展前景,面对这种形势,如何深入挖掘园林苗圃的发展潜力,开拓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使传统园林苗圃行业重异彩,是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花木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园林绿化花木产业化程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决定花木科技术含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化程度较低,专业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都有待提高。

1.产业化程度低

现有的花木园多以苗圃形式经营,其规模、质量都参差不齐。很多花木园都是由没有受过科学专业指导的“门外汉”来经营管理,有些乡镇则采用农户家庭承包制,但政府却没有提供专业指导,也没有进行资源宏观调配,导致承包者各自为政。目前这种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高消耗低效益的花木行业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大规模环境建设与改造所需的高质量、规格齐全的花木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绿化工程的实施。

2.花木结构不合理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缺乏长远的预见性,没有注重对花木结构的长远规划,苗圃在长期经营中也不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在灌、乔木不足,特别是缺乏高规格的优质花木,新优品种少,原有品种单调积压,提高了育苗成本,使外地低价位花木抢占了市场[1]。花木生产的长期性决定了苗圃只能进行长线生产,而目前大部分苗圃由于急功近利进行大量的短期投资用于花卉生产,而园林树木的生产周期过长导致无人问津,以致长线投资严重不足。

3.经营模式单一化

我国现有的花木园多延续着传统的“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道路,采取着“生产――销售”单一的经营模式,导致竞争实力的下降,以致花木品种更新速度比较慢,也无法开发引进新品种,经营不济又无力更新基础设施,长此以往愈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单一化的经营模式最终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性循环。

二、观光花木产业园发展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花木产业日趋激烈的竞争,设备产品陈旧、国有苗圃制度老化、私人苗圃经营不济等问题的不断出现,近期兴起的观光休闲性质的花木产业园让我们眼前一亮,苗圃不仅可以生产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还可以作为观光休闲地,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在四川、广东、江苏、云南等省份先后出现了观光花木产业园的雏形,一些有商业头脑的花农借鉴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对自家的苗圃进行改造,改变经营内容及方向,开拓观光苗圃的形式,成为花木行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观光花木产业园的经营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苗圃经营的新思路。

1.花木产业园自身发展需求

长久以来传统的花木产业园被简单的定义为一种纯生产性绿地,因而花木产业园疏于科学合理的规划,甚至不规划,简单得在基地种植花木就大功告成。这样单纯的生产性绿地往往较少地具备观光休闲的功能。这样使得花木行业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窄,竞争愈发激烈,不利于花木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应充分挖掘生产性绿地的景观价值及开发潜力。

将传统苗圃重新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增加观光、展示、休闲的项目,并改善经营理念,苗圃除了进行“生产”外还可以进行“贸易”,这样能为传统苗圃带来多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花木产业园可以作为一个科普基地通过展示新品种,演示先进的炼苗手段等方式传播园艺、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并设置一些供游人参与的活动,其次合理规划花木产业园,打造花园式苗圃,满足人们休闲游览的需要。这种将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功能、科普展示与休闲娱乐功能相结合的规划思路虽然在国内还不常见,但在台湾以及国外都已十分普遍,是传统苗圃发展的一个趋势。园林行业急需一种现代型花木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思路,将苗圃规划从单纯的功能性布局向着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布局方面转化。

2.休闲产业经济和体验消费经济的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的休闲经济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其影响力渗透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论断:“休闲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如果合理开发休闲产业,就会造就出庞大的消费市场,成为一种商机,并可派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在更好地满足一部分人群的休闲需求的同时,给另一部分人群开辟出创造财富的空间,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体验消费经济不以销售产品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从中体验精神享受和快乐的消费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体验消费经济是文明进步的产物,是相对于物质追求型经济之后的更高级追求型经济。体验消费经济的重点在于让消费者在参与的过程中,长久地记忆过程的体验,由于体验美好、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使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

休闲产业经济和体验消费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休闲和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为现代观光花木产业园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

3.发展观光花木产业园的意义

观光花木产业园将科研、展示、观光、休闲、游览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是对传统苗圃经营方式的有益尝试,是活跃苗圃市场,搞活苗圃企业的一针“兴奋剂”,对提高花木园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观光花木产业园以其自身独特的景观特性与休闲特点为城市居民服务。它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乡土文化为内核,以观光、休闲、求知、劳作等为载体,在规划建设中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沟通,推动了城市生态结构的调整,有效发挥了空间环境的人文价值,给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创造了无形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观光花木产业园建设思路

观光花木产业园的建设要以生态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生产,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投入,经济上可行的花木生产系统,同时赋予观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把观光花木产业园建成集生产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公园,拓展花木行业的传统职能,增加其文化内涵。

1.科技兴园

科技兴园就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各种花木的生产向着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型、效益型方向迈进,实现苗圃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发挥土地优势,按城市规划需求育苗。

实现科技兴园必须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根据市场发展及需求,投入研发适合当地条件的新品种,促进苗木产品的结构调整;二是科学规划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布局与花木结构,确保观光花木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采用新设备和技术,以及引进专业人员,为高大规格花木和新品种花木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提高苗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花木产业园的全面发展。

2.景观特色化

观光花木产业园的环境规划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在构思设计上区别于城市公园景观,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体现野趣天成、返璞归真,以乡土植物和当地材料创造出质朴、简约的园林景观。以原有地形为依据,合理布局;保持各类植物专类生产区的特色,并适当丰富植物群落景观;在保证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加强特色景观观赏效果。以特色化景观为根本营造具有文化性、自然性、参与性与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产业花木园。

3.平衡生产与观光

观光花木产业园具有两大主要功能――生产与观光休闲,是辨证统一的两方面。花木生产是苗圃的基本属性,有着不可动摇的本质地位,而观光休闲是对传统苗圃经营模式的有效拓展。这两者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平衡”两者关系。观光花木产业园中生产与观光休闲的比例是决定了其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生产比重过大,观光可发挥的空间就会受限,对游人的吸引力就会减弱。倘若生产区域过小,用于观光的用地比重过大,则花木产业园的基本性质则会变质。

因此我们需要辨证地处理观光花木产业园中生产与观光休闲之间的关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分配苗圃用地,生产与观光紧密结合。

四、结论

面对传统的苗圃现存的诸种隐患,急需为花木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而发展现代观光花木产业园正是为实现苗圃价值的多元化,拓展苗圃企业的经营形式,挖掘苗圃在生态与景观上的潜力,以及保持花木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续梅:城市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对策[J].内蒙古林业,2007,(10):36-37

[2]王伟军:以经济学观点探讨城市苗圃问题之我见[J].中国园林,2005,(4):50-51

[3]吕军辉:株洲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

第6篇: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

一、项目基本情况

县粮食产业园建设项目属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项目位于县工业园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区,规划占地178亩,已报征167.94亩,计划总投资5亿元,规划为粮油食品生产、粮油储备、综合物流贸易、综合配套服务4个功能区,定位为仓储、加工、贸易、配送、检测、信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粮食现代物流加工产业园。

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由县油脂公司、县粮油购销总公司、国家粮食储备库“退城入园”建设,由实业有限公司承建,预算投资1.26亿元,工期两年,主要建设内容为:年加工4万吨油菜籽生产线、4000吨食用油罐装生产线、3000吨钢体储油罐、3万吨标准化粮仓、1万平方米粮食中转仓和通用性钢构物流仓、2000平方米配送中心以及产品展示、学术中心等。

二、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自2013年3月开工以来,进展顺利,进度正常。目前,油脂公司办公楼、3000吨储油罐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产品展示及学术中心主体竣工,粮仓、厂(库)房主体完成60%,物流仓、配送中心基础完成转入主体施工,园区道路土坯基础部份完成,主要设备完成招标采购,厂方正在制作,累计完成投资8200万元。同时,为丰富园区生产经营项目,我们正在开展2万吨大米生产线、山桐子生产线项目招商。

三、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拨付滞后。根据《县汽修厂地块商业开发及粮食企业搬迁项目招商方案》和县委、县政府有关专题会议精神,将地块土地出让金6000万元返还给县粮食局用于项目建设。现累计拨付我局2840万元,其中,今年春节前拨付2000万元,全部用于兑现民工工资和材料款;春节后拨付600万元,用于归还重庆中奥实业有限公司借款(2013年3月借款1000万元用于征地拆迁)500万元、支付广纳镇金堂村拆迁安置房建设资金100万元;重庆中奥实业有限公司税款抵付240万元;除此之外至今尚未拨付建设资金。

(二)园区土坯道路急需硬化,园区后山护坡急待整治。

(三)土地手续急需完善。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请求及时拨付园区建设资金。为保证工程进度,维护稳定,请求将下余3160万元土地出让金分两次拨付我局,其中9月1日开学前拨付1560万元,主要用于兑现民工工资和归还重庆中奥实业有限公司借款,年底前拨付1600万元用于支付工程款。

第7篇: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第四次环保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实施《*21世纪环境清洁化工程》,提高环保治理能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市人民政府决定筹建*环保产业园,集中优势力量研究开发环保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以重点项目带动新兴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广、示范环保科学技术有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我市环保市场的繁荣和环保工作水平的提高。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环保产业园的选址

*环保产业园分三区(址)建设,包括环保技术设备开发研究生产区、工业废料综合处理及资源再生区、环境生态示范区。

环保技术设备开发研究生产区(简称生产区)结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在开发区永和经济区内控制1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开发,逐步建成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规模的环保产业科研开发生产基地,环境技术信息、对外技术交流及环保产品展销中心。

工业废料综合处理及资源再生区(简称再生区)在增城市中新镇金马山选址建设,占地暂定300亩。由于再生区需要较大面积才可分类处理各种废弃物,故在建设该项目时,附近应预留部分土地以备发展。该区建成后,将成为*地区工业废料及各种有毒废弃物的处理中心。

环境生态示范区(简称生态区)选择增城市派潭镇高滩区和正果镇实施。以生态农业带动环境生态示范区的建设,逐步将两镇建设成为"绿色城镇"。开发"绿色食品"及名特花卉种植集散中心,饲养珍稀和经济价值高的动物,结合环境生态科研、宣传教育、度假旅游进行。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明显的示范区域。

上述选址纳入*市总体规划,在控制区范围内所建设项目需经产业园领导小组筹建办审核同意,符合产业园总体布局。

二、实施步骤及预期目标

环保产业园的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分步实施,以三区并进、条件成熟优先发展的办法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期(*-*年)。对选点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完成项目的立项。成产环保产业园筹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开展对产业园的规划、招商、开发建设,制定加快环保产业园建设的政策和意见,组建环保产业企业集团。实现永和经济区生产区的"五通"和引进一批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再生区的建设和引进工作,完成生态区建点工作,并争取建立部分种养殖场。

第二阶段发展期(*-*年)。生产区基本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引进项目、全面招商为重点,初步具备华南环保产业中心的实力,并形成一定的出口能力;再生区建成投入运行;生态区完成示范工程的建设,种、养殖场大部分建成并获经济效益,生态科研、宣教、旅游区规划完毕,并部分进入实施。

第三阶段完善期(*-*年)。生产区、再生区完成全面开发工作,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期。将产业园建设成为集国内外高科技环保产品精华的环保产业基地、环保产品的出口基地、华南地区环保科研开发中心、环保产品的展销中心,最终形成集科研、生产、宣教、旅游为一体的华南乃至全国最大的环保产业中心。

通过环保产业园的示范、推广、应用,促进我市环保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到*年主要工业污染得到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基本得到控制。市区大气环境质量除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控制在*年的水平外,其余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源保护区水质达到或接近Ⅱ类要求,30%左右的国有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到*年,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取得全面协调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控制。居民住宅区、水源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各类大气环境功能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分别达到国家地面水质标准的Ⅰ、Ⅱ类标准,6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绿色产品"认证。到2010年,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家相应的环境标准。全市60%以上的企业产品通过"绿色产品"认证。

三、筹建环保产业园的主要办法和措施

(一)环保产业园的发展纳入*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管理,赋予相应的产业管理权限。考虑到环保产业的特殊性,由市计委、经委、科委、外经贸委、规划局、国土局、财政局、环保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环保产业园筹建领导小组,市政府指派一名常务副市长任组长,负责产业园筹建的组织与协调。筹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作为管委会的一个专职部门,代表领导小组行使产业园筹建的组织与协调,负责产业园的规划、开发、招商、建设,以及政策的制定。具体是:确定产业园各区域功能,与有关部门制定详细的功能规划分区图,对所上项目进行审查及检查监督;组织对开发地块的三通一平;负责牵头进行招商引进项目;制定产业园有关政策报市政府审批。该部门相对独立运作,实行独立核算,独立对外洽谈业务。环保产业国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境保护局。

(二)组建环保产业企业集团,以产业园为核心,联结现有的环保企业组成紧密层、半紧密层、协作层等多层次的企业发展组织机构。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推进环保企业的技术进步,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实现规模经济,使环保产业走上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高效益、多种经营发展的道路,以促进我市环保产业的全面发展。环保产业企业集团的组建由产业园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经委、科委、增城市等各有关职能部门研究确定。为有效地推进产业园的发展,先由市环保局组建产业园开发公司,负责产业园的前期开发建设,其职能包括:受筹建办委托负责产业园地块的开发及三通一平,具体对产业园地块进行招商引进项目,办理产业园内项目的立项、审批手续。产业园开发公司可与当地镇村合作开发,自负盈亏。

(三)实行招商合作开发建设环保产业园。可以市人民政府名义组织招商合作团,开展境内外招商,寻求合作开发伙伴,发展我市环保产业。招商开发建设由产业园筹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外经贸委、招商局组织实施。

第8篇: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

一、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构建优质高效的管理架构。根据新区发展需要,初步建立“1+4”的组织架构,即长春新区代管长春高新区,直管北湖科技开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空港经济开发区三个省级开发区,科学划分各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推进差异特色发展;实行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不因人设岗而是因事选人,组建了12个产业办公室,实现了“招商、落位、投产”一条龙接续服务;组建成立软环境办公室,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效能。

二是创造审批服务新速度。全面承接市级管理权限,涉及建口的55项市级管理权限于7月底全部下放并承接到位,其他具备条件的2000余项管理权限将在年底前下放到位,实现发展的“零门槛”和“零障碍”。结合市级权限下放,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项目审批实行容缺受理、承诺审批制,实现“一窗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一窗出证”,平均压缩审批时限26.8天。

三是创新企业服务方式。强化政策扶持,制定了促进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等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积极研究设立产业基金,采取新区主导、项目参与、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组建若干产业基金,推动项目落地和产业壮大。大力推进重大项目服务秘书制,围绕项目引入、落位和成长,包手续办理、沟通联络、问题破解,为重大项目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秘书制服务,促进项目早落位、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二、改革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一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依托目前已形成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探索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低碳化的发展之路。汽车电子产业基地集聚了启阳信息、东卓汽车电子等21户汽车电子企业,部分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围绕打造产业竞相发展的新优势、多业支撑的新格局,大力发展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吉林一号”卫星成为我国首颗商用遥感卫星,围绕推进卫星产业化,谋划建设航天信息产业园,将打造卫星应用全a业链。

三是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围绕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谋划实施欧亚汇集城市商贸中心、中展万国城、天都国际商务中心等一批高端商业综合体项目,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林田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加快发展,全区服务业企业数量发展到5352户,其中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到115户。

三、改革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水平

一是实施创新平台战略。联合区内光机所、吉林大学等“一院四所四校”组建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了占地7平方公里的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60个,将打造东北最大的创新集。

二是实施孵化加速战略。全区建设各类孵化基地29个,入驻企业1443家,长春市“双创”中心落户新区。北湖科技园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签约项目116个,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先后建成10家新型孵化器,摆渡创新工场、原创驿站等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体系的完善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全区专利申请量突破2000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5户,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三是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大力提升金融、人才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创业服务链条,全区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到100家,上市企业发展到9户,20户企业挂牌新三板,占全市的60%,储备上市和挂牌新三板企业60户。在东北地区率先启动“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累计引进海外归国人员1000多人,经国侨办同意,正式设立全国第11家、东北首家“侨梦苑”。

四、改革和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突出市场主体作用,以龙翔、创投、建投、翔悦四大平台公司为主体,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同时,通过实施PPP融资、代建回购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全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0多亿元,促进了区域开发建设。

一是加快道路交通建设。总投资27亿元的“四路三桥”(中科大街延长线、远达大街延长线、兴福大路、长鲍公路)加快推进,将成为连通新区北部区域的重要物流通道;总投资188亿元的轨道交通空港线实现局部开工,轻轨北湖线加快建设;空港地下综合管廊启动实施,已开工7条,将建成吉林省首个区域性全覆盖的综合管廊工程。

二是加快城市功能建设。全面启动北湖湿地公园、天茂湖、春明湖、龙泽湖“四湖”生态治理工程,其中北湖湿地公园占地11.97平方公里,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总投资25亿元的长春奥林匹克公园加快推进,主体工程年内完成暖封闭,建成后可承接国家级各类体育项目赛事。

三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全面开展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系统的开发,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正式运营,成为中科院在全国布局中最大的云存储平台;华为云数据中心将打造成为东北亚大数据中心,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五、改革和创新对外合作方式,构建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是突出抓好“两大港口”建设。围绕打造国际空港,引入广东龙浩集团,对龙嘉国际机场进行扩建,构建国际“大通关”体系,目前广东龙浩临空产业园已开工建设,将开辟俄罗斯、北欧等客货运航线,打造东北亚区域航空物流枢纽。围绕打造国际陆港,长春铁路综合货场年底具备试通车条件,正在积极申报国家一类铁路口岸,将打造智慧公路港和国际内陆港,成为“一带一路”北线通道的重要枢纽节点。

第9篇:产业园道路建设范文

2010年,沈阳市开始发展以手机为主的产业集聚区,思路是围绕现代通信产业,在沈北新区打造集手机制造与生产、手机配件生产、手机软件开发与产品设计、手机芯片制造于一体的千亿手机产业集群。为了引进手机整机及配套企业,沈北新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制定了优厚的投资政策,并对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据沈北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在产业发展资金和科技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外,沈北新区还帮助企业搜集产业信息、争取各级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召开企业座谈会研究多赢方案。最重要的是,辽宁省及沈阳市把发展手机产业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并予以极大支持,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经过不懈努力,沈阳手机产业园先后引进杰尔望、晨讯、旗丰、泰克飞石等15家整机项目,规划手机生产线90条,设计生产能力达9000万部,产能占目前全国手机产量的1/10。沈阳现已形成手机摄像模组年加工6000万块、模具年加工800万套、手机线路板年加工 6000万块、手机显示屏年加工1000万块的能力。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沈北新区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为手机产业集群服务;依托高校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建设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校企合作,加大高校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力度,提升企业的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推进手机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依托科研机构的行业检测中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以沈北大学城资源为依托,建设人才培养平台。目前,沈阳手机产业已经初步形成集聚效应,由沈阳手机产业园自主配套生产的手机已经批量生产,自主创新的智能手机已在沈阳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