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与读心术范文

心理学与读心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与读心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与读心术

第1篇:心理学与读心术范文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第2篇:心理学与读心术范文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请您阅读。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1近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总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别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就会被动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物质和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懒惰的本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处处“要我做”,如果在一个单位人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开展一项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温良的治病药方。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2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_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3《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4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平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平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平。这种情绪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5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3篇:心理学与读心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阅读 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必然趋势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由“好读”变成“会读”。在教学中,老师明明教了许多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事实证明,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这样的方法,仅仅只是关注文章的内容,而忽视了了解文章的中心,写作的方法,写作的顺序,以及文章思想感情的提炼。这就导致了,阅读始终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的整合打破原有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学生、文字对话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课堂中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一堂课中会更多的出现图画、音乐、视频、相关文字……材料,课堂的容量飞速扩大。在课堂上老师、学生、各种教育素材相互碰撞,激励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

“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 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为结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随文识字教学、理解词义教学、质疑教学、课内词语句子的积累教学、勾画重点词句、批注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等整合。例如:随文识字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让孩子在课文中学习生字,通过语言环境的学习了解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将老师和孩子手中的“小书”变为“大书”,并且可以通过预先的设置将这些生字突出出来,这样孩子在看老师出示的“大书”的过程中就可以留意到这些需要教学的生字。在以前老师往往只有花很多的时间将重点句段抄写在黑板上,再进行勾画。如果课文比较长,就只有通过讲述告诉学生,这样的效果往往是优生都找到半天了,学困生还在满头大汗的大海捞针。信息技术的使用,老师不仅仅可以把全部课文展示出来,而且还可以将如何勾画、书写的过程展示给孩子。这样就连学困生也可以通过“依样画葫芦”来慢慢养成这样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加自然、轻松的学习生字。在以后的随文识字教学中老师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的读音、字形、字义。

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当学生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养成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知识。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实际操作与探究,学生可逐步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并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下基础。

4.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趋势,展望。

上述一些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整合,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方法,不过是挂一漏万。但是从我的初浅尝试和感受中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不断尝试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让课堂中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效率得到更多的提高。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习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而借助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我们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学的基本素质,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克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具备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信息生存环境的能力。而这一适应过程,势必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获得了生机,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谢幼如 《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篇:心理学与读心术范文

关键词:高效学习;信息加工理论;学习困难

有效教学与高效教学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讨论热点,如何追求有效也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有效教学的切入点都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也产生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 但笔者认为,如果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待有效教学,那就应当从学习的内在原理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研究高中数学学习. 这种从外入内的转变应当说更加容易抓住学习的本质. 纵观学习心理研究的过程,从行为主义理论,到信息加工理论,再发展为认知心理学,到后现代教学理论视角下的建构主义等,都是研究学习机制的理论. 结合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尤其是在目前评价体制下,笔者以为信息加工理论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更具启发意义.

信息加工理论并不是一个新的心理研究成果,事实上在很多高中教师看来,师范大学的课程中就学过这一知识.问题在于当时缺少教学实践的支撑,形成的知识体系更多是一种理论框架. 而今天当面对着学生的学时,这一理论更加容易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的高中数学学习简述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高中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对数学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输出(提取)的过程. 这里重点强调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因为其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都有着明确的作用. 可以先来看一个例子:已知二次函数f(x)=-4x+1 (a≠0,a∈R),求f(x)在[0,1]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这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数学问题,但透过对这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看到信息加工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强大的解释能力. 笔者是这样分析的:首先要成功地输入信息,即所谓审题. 审题就是将题目信息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互动、联结,真正有效的信息输入,一定是新信息与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譬如本题中的“二次函数”信息、具体的解析式信息、求最值的信息等. 这些信息一旦与旧知中的信息发生联结,那就会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甚至是长时记忆,这也就完成了储存的过程. 而上述的联结就是初步加工的过程,更精细的加工应当伴随着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在区间[0,1]上,此二次函数对称轴处于什么位置?即对称轴在区间的里面还是外面?再将区间[0,1]分成0,和,1两个半区间,然后再判断函数的对称轴与这两个半区间的关系. 有了这些分析,关于a的取值范围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而这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可以成功地输出思考的信息,从而完成习题的解决.

显然,在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提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没有信息的有效输入,没有储存与加工之间的相互促进,就不会有输出. 而反思大多数数学知识的学习,其实都经历着类似的过程,因而也就可以看出信息加工理论对数学学习具有一种普适的作用.

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高中数学学习的困难

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度数学学习的挑战是什么?是数学学习中问题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哪个重要,看起来是前一个重要,可实际上如果解决了后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因此,高中数学教学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 面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当如何进行分析呢?笔者以为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来看,会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一般来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信息的输入上出了问题. 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由于数学语言(高中数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的专业性与丰富性,初中阶段积累起来的数学认识往往不足以让学生读懂高中的数学语言,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听课(即信息的输入)环节遇到困难. 比如说高一数学就会遇到大量相对陌生的概念,集合、子集、真子集等,具有很强的数学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可能就是一个普通语言,但对于初涉高中数学的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数学语言与数学理解上的挑战,教师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学生的信息输出就会出现困难,高效的数学学习自然就难以发生. 如果再分析得细致一点,还可以发现在一些基本概念的区分上也容易出现信息输出困难的问题,例如集合知识中有并集和补集等概念,并且有相应的符号. 如果学生对这种概念识别不清(就是信息输入困难的一种表现),那学生就会对很多基本的数学理解表现出障碍,而且这种障碍是基础性的,忽视了这种基础性,只对建立其上的概念进行重复,那是没有作用的.

二是信息的储存与加工上出了问题. 如前所说,信息的输入与存储、加工其实既是先后阶段,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有效的信息输出其实也是建立在成功的加工基础上的,一般来说,只有经过了信息加工,才能让信息有效地进入学生的记忆系统. 这里重点阐述存储与加工,主要是基于两者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独特地位而言的. 数学信息进入学生的思维之后要有一个“落脚地”,还要能够“生根”,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这个落脚地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而生根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举集合中的一个例子,当教师向学生提供{(x,y)y=3x+2,x∈R,y∈R}时,学生会想到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如果是没有相应数学基础的学生看到这个之后会想到什么?答案可能是:看不懂!不明白!看不懂意味着难以有效输入,不明白意味着难以存储与加工.事实上,能成功进行存储与加工的学生,其思维中一定是存在曲线轨迹知识的,一定是存在方程与函数联系知识的,一定是存在直线与方程的关系的,只有有了这些知识基础,新的知识才有可能存储与被加工.

信息的存储与加工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不能有效地将不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能力在学习心理学中被称为组块,寻找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系统,就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组块.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有时学生不能通过对数学语言的解读去发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直线”与“方程”,在很多学生看来就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熟练者则知道两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聪明的学生还能发展为“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从而也就扩大了这一数学知识系统.

而严苛的数学条件有时也会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加工造成极大的困难. 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都知道,很多学生在数学新知的学习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正是由于对有些条件的忽视,使得信息加工发生了错误,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理解或解题结果.比如在学习对数的时候,对形如logaN的理解,要求学生清晰地知道a>0且a≠1,N>0. 这些条件的存在,使得在解决对数不等式等问题时错误频出. 由此可见,信息加工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完整地输入信息,且信息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是信息的输出上出了问题. 首先要说的有一种输出错误不是信息加工有问题,而是学生的一种无意识,如经历了完整的思维(信息加工)之后,得到了选B的结果,但手上却写的是C,这种输出性错误一般来说与信息加工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基于数学语言的信息加工却是值得数学教师重视的,高中数学内容太多,其中用到的符号与概念数以百计,在高中学习尤其是高三阶段,要将这些数学语言综合运用且能达到熟练运用,不是一件易事. 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固有的逻辑关系,在“因为、所以”中进行系统的推理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在面对这一挑战时还得将想的写出来或者说出来,需要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进行分配,事实上也就给信息的输出提出了挑战.

信息加工理论视角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启发

第5篇:心理学与读心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自主能力;逻辑思维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学习中,相较于书写、背诵等生硬的学习方式,阅读更加轻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阅读不仅便于学生从书中吸取大量的基础词汇,还有益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控和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所以对于正在培养习惯的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能提高学生理解及思考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枯燥的课程是教学中的大敌,硬性讲解,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另一方面,课上时间有限,教师通常情况下更注重知识讲解,无法匀出太多时间给学生进行课上阅读,导致学生大部分的阅读都是在课下完成的。

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会他们从阅读中吸取更多知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我们将阅读学习分为课上教学和可课下自我学习。

课上:由于课上时间短暂,还要进行知识点讲解,能分给阅读授课的时间非常少。所以教师对于授课内容必须提前做足准备,不仅要保证授课过程流畅,还要掌握恰当的切入点,尽量将知识点串联进趣闻故事或切实存在于学生眼前的事物,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对阅读产生好感。

课下:教学不能一味遵循一条流程,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多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热门的话题故事,根据学生不同成长时期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为其推荐趣味性更强、更有意义的书籍,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组织学生对知识点、心得、感悟进行讨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课堂讨论的方式,还是课余时间自行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的方式,都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共享资源,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判断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认知。讨论的方式有益于强化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新的信息技术也层出无穷。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为一些枯燥的学科带来了契机。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趣味性尤为重要。一下介绍几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1.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课程着色

小学语文阅读材料的内容简明生动,但对于心智尚未成形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还是冗长空洞、毫无成就感的。现代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就为这一问题带来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在制作课件时,我们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配上图像和声音,还可以通过视频为学生们展现实景、实物或有趣的动画场面。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可以引用图片和视频说明壁虎尾巴可再生的原理;《静夜思》《如梦令》等古诗词的课程中可以为古诗词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2.鼓励学生通过邮件等方式与教师进行知识交流

一方面课堂时间短暂,教师无法为学生一一解答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在人前表达。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多通过邮件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锻炼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深化他们的思考深度。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让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状态都有所掌握,有益于教学管理。

3.对于不愿意主动阅读的学生,可以推荐听读的方式

很多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w,我们应想出更合适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阅读,很多学生并不主动,还有一些学生经常敷衍性阅读,读而不思。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采用听读的方式。配乐优美的阅读赏析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能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的美感。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美感中慢慢喜欢上阅读,提升阅读品质和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初始阶段,帮助他们吸收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不能单一地进行保守教学,应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推陈出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合适的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更高速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阅读教育的发展。作为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不断研究出更适合学生,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现传承和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范久红.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围绕信息进行自主阅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300.

[2]祝桂兴.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初探[J].教育评论,2016,(03):140-143.

[3]黄凤荣,蒋新春,梁桂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23.

第6篇:心理学与读心术范文

一、高中物理学科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伴随互联网飞速发展,微博、微信已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微课这种新的教学资源正改变着传统课堂。“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的出现,对移动学习时代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教学内容的选择。微课设计中,教学内容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反映微课要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习对象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制成微课)。教学内容应该尽量选取那些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不了、具有较大教育教学价值且相对简短又完整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加工、修改和重组,使教学内容精简又完整、教学目标聚集又单一、教学形式策略多元、表现方式多样化,使其更适合微课方式表达。

教学内容的微处理。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而对其进行微处理。根据微课时长短、知识粒度小的特点,在内容分割上,把课程分割为不同教学过程。分别是:一揭题设问,激趣导入;二切入主题,逐步推进,引发思考。

(二)媒体设计――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最终表现形式,优劣性直接决定微课质量。目前微课视频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分别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及混合式微课。笔者认为,该微课更倾向于视听演示,择优选用了软件合成式,即“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PPT+手写板”的制作组合。

(三)可用性设计――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设计源于设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指企业为客户提供Web及Web-based产品情绪情感体验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国内,顾小清(2009)等人提出了微型移动学习的可用性设计研究,他们认为,“对于微型移动学习设计,除了考虑内容、媒体设计之外,还需要从用户角度对其可用性进行设计”。

微课作为在线教学视频,需要满足在线学习者为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情感体验。尤其现今信息时代,数字化教育资源已颇为丰富,要提高微课的应用程度,必须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提高重视可用性设计的意识。

二、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颠倒化课堂模式,注重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空间,将知识传授扩展延伸到课堂外,提倡学生运用多样化学习方式有效吸收新知识,同时课堂内着重对知识加以内化,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沟通。翻转课堂对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知识学习加以转换调换,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提高。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1.课前设计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首要步骤就是课前设计,通过课前设计,着重对学生物理学习自主性加以调动,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提高,增强翻转课堂的有效性。

2.课堂设计

翻转课堂的设计环节是在课前设计的前提基础上,对学生课前学习进一步深化及巩固,从而将学生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物理思维意识。

3.习题及作业设计

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较易陷入的教学误区之一就是开展题海战术,忽视物理概念的传授、物理过程的体验,导致学生盲目做题,不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借助翻转课堂,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相关习题及作业,根据学生具体学习能力差异,把作业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既能培养学生物理自学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为宽松的习题及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不再过度注重解题数量,而是更重视解题质量及过程,使学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注意要点

1.教师要着重加强自身素质能力提高

翻转课堂涉及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做到整体掌握,在制作视频等资料时,既注重形象直观,又进行有深度的提炼加工,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物理知识要点。

2.注重全体学生有效参与

翻转课堂注重学生自主性发挥,强调学生开展有效的自学。而在学生自学环节,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差异,容易出现知识学习及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参与积极性上更高,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积极性则有所不足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加以重视,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环节,确保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到翻转课堂中。

第7篇:心理学与读心术范文

【关键词】 学校文化;仁爱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清新区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区域内唯一的国家重点职校,经过多次提炼、升华,最终确定以“仁爱”教育主题作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主题思想,并以“仁爱为教成人成才”作为学校永恒的办学理念,让全体师生都能感受仁爱文化,真正让学生享受幸福、快乐、完整的中职教育生活,让仁爱文化内涵深入人心。

一、“仁爱”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现代教育学家恽代英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引导人的本能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最终促成学生“身心性”各项能力资格的养成。清新职校倡导的”仁爱“教育,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本能,发展每一个孩子身心性的健全人格,以仁润心,以爱化人,让每一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鼓励,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树立自信心,茁壮成长,全面发展。

二、“仁爱”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策略

1、秉承“仁爱”教育理念,规范学校风气

学校风气具体表现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等。清新职校树立“仁爱为教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希望用“仁”的思路进行学校管理,规范学校风气。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严格要求教师,树立教师仁义仁爱的表率形象,从教学实践、教研探讨、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严于律己,引导和激励教师内外兼修、品位与品格双赢,真心、真情、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努力营造良性互动的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为教师赢得更多权益,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爱成为锻造学生品质、学生职业导向、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有力武器。

(1)“务实求真向善守正”的校风。校风是具有鲜明学校个性特征的道德风貌,更是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良好的校风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清新职校沿用仁爱教育理念,以“务实求真向善守正”规范校风。就是要求学校广大教师以务实的态度,加强“仁爱”教育的道德之风,求真的工作精神乐教爱生,加强道德涵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真精神,树立起公平的处事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

(2)“严谨合作敬业优质”的教风。教风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清新职校教风以“严谨合作敬业优质”为内容,就是要求教师跟随教育潮流、教育动向,不断提升自我学习意识,施“爱”于生,用爱育人,永葆高尚师德,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尊重学生人格,精益求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勤奋主动扎实提高”的学风。“勤奋”就是要求师生要有无止境刻苦能力、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主动”就是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追求,并不断探索的过程,而且还要多做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不计报酬,不计名利。“扎实”就是要求学生实在和踏实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就是要求全体师生不断追求思想p文化程度p职业水平pp习学质量的高度。“勤奋主动扎实提高”是要从“心”和“行”出发,将清新职校“仁爱”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贯穿到学校日常工作学习之中,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结合新教育发展模式,开展“仁爱”教育

“仁爱”教育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如果说校训奠定了学校总的文化基调,教风和学风的配套设置丰富充实了校风校训,教学模式则是教训得以贯穿实现的根本途径。仁爱教育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对策,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个体价值,让学生感受到重要性,以激励性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求上进的愿望,用教师正己立人的表率作用、权威魅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律性和自我决断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

三、学校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步骤

在以文化为关键词的世纪里,构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在校校内外张贴具有“仁爱”教育理念的标语、板报、文化橱窗,别具特色的学生作品都有助于建设学校品牌形象。

1、将“仁爱教育”与学校整体规划相结合,为学校发展寻找支撑点

在学校的2014-2015学年度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中,强化了学校走廊文化、楼道文化、专业部文化和楼体亮化工程,在这些文化建设项目中,都将“仁爱教育”列入其中,提出明确的达成目标,从而突出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且在每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中,不断加以细化,总结成功与不足,提出调整策略,作为衡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达成指标,保证“仁爱教育”有序实施。

2、将“仁爱”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塑造师生共同遵循的道德取向

将“仁爱”教育对学生的培育目标,也作为师德建设的衡量尺度,要求教师要先于学生关爱他人,团结互助,文明礼貌,遵章守纪,努力学习,勤奋工作,重于实践,做学生的示范员,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3、将“仁爱教育”与教学管理相结合,全面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

第8篇:心理学与读心术范文

关键词:朗读训练;兴趣;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因此,如何在小学低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信息技术是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新的活力。

一、借助图片引发想象,激发朗读兴趣

形象直观的图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朗读的动力。学生如果对学习有极大的兴趣,就能做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就可以利用课件呈现黄山奇形怪状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奇石的形状,在朗读中流露出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进而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生活体验,通过在现图片及出示关键词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再比如在《日月潭》这篇课文中,要求学生能够读出对日月潭的赞美之情,能够边读边想象描述的事物。在读“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等词语时,可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出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美。在朗读第三自然段时,也可出示图片,读出雾隐隐约约的特点。

呈现课文中的画面是课堂常见的教学手段,直观的图像能让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当学生被生动的画面所吸引时,朗读的欲望才能被点燃。图片清晰,色彩艳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着画面就可以想象品味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二、借助音频、视频刺激感官,激发朗读热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而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朗读教学,更有利于提高语文素质。

视频因视听结合、声画并茂,融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她能唤起遐想,仿佛穿越空间,如临其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变得充满情趣,从而能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中,在教学时可以重现傣族人民泼水节热烈的场景,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用欢快的语气体现热烈的气氛。由于学生没有身临其境,去感受傣族人民泼水节的热闹场景,如何才能在情感上激起共鸣就是教学这课的重点所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相关视频画面再配上音乐去朗读感悟,朗读的效果会更佳。

三、借助音乐渲染气氛,引起学生共鸣

在小学阶段,有些课文的感染性和情感性比较强比较强。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当时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营造学习的氛围。而音乐很容易拨动人心,它是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的重要手段。配乐训练朗读是一种方便的创设情境的方式,资源的搜集也并不很费劲,只要在平时注意下载一些适合配乐朗读的乐曲即可。比如在教古诗时可选用悠远清雅的古筝曲,在教美文时可选择一些悦耳动听的钢琴曲或轻音乐。另外,在我们学校设有朗读亭,借助朗读亭学生可以配乐朗读并到班级圈,然后播放出来互相欣赏、互相点评。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利用这个软件进行配乐朗读,比较方便实用,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朗读能力。

因此,合理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特性,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有利作用,从而提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

力以及创造性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 王敏.朗读,让童心浸润在文本的情韵中一一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新校园(中旬).2015(12).

第9篇:心理学与读心术范文

电影配音应用于口语教学有很明显的优势。(1)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和语速都得到了集中的强化训练。(2)学生积累了大量书本中学不到的词汇,更直接地掌握实际交际所需要的高频词汇与时代感极强的词汇,使语言表达更接近现实生活。(3)配音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享受在影片中运用英语的快乐。这种成就感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自我超越的潜能。(4)学生更多地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还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电影配音在口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 教师提供多个电影片段供各小组选择。定好片段后,要学会截取和制作,制作成保留背景音乐但无对白的片段,主要用到三个软件:Format Factory(格式工厂), Adobe Audition(音频编辑), windows movie maker ( XP系统自带的)。

2. 给出任务完成的期限及课堂展示的时间。在学生准备期间提供指导,个别指导是最有效的。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正确把握配音片段。学生主要从“赏、析、模、演、配”即“看、听、读、练、说”几方面去准备。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电影。

3. 在课堂上表演时,由各组选出的学生评委根据选手的英语发音,与电影场景配合的语调、语速,声音的艺术表现性和配音的总体效果几方面,为每一组打分并给出适当的评语或有益的建议。同时还有展示者的自评和教师的总结性评语。

4. 展示完成的小组上交一份活动情况报告,包括各成员的表现,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活动的心得体会或是自我评价与反思。

5. 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展示得分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出一个总分,作为一次重要的平时成绩。

6. 展示之后评选出最优秀的一组,参加全校电影配音比赛。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对电影片段的选择要慎重

(1)影片语言信息含量要丰富。不要选择语言对白较少的影片,如动作片,虽然好看但语言信息较少,而且充满暴力。(2)影片内容要贴近生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3)影片发音要清晰地道,语速要适当,易于学习和模仿。很多影片虽然生活化,但语速过快,学生配音时很难跟上,这会给学生挫败感。好的动画片是个不错的选择,如“Kung Fu Paulo”(功夫熊猫),“Frozen”(冰雪奇缘),“Despicable Me”(卑鄙的我),“The Lion King”(狮子王)等。(4)影片所能传递的异域文化也是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部分。

2. 规定片段与自选片段相结合

在校本课上,我为学生规定的配音片段是难度适中的“Kung Fu Paulo”片段,要求配音学生首先准确地掌握影片风格,了解人物的性格。自选片段则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英语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片段,在课余完成。在迎接英语配音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为了能将《芝麻街》片段中莫里豪迈、搞怪的挑战情绪表现出来,一句“Are you ready for my brain bending challenge,Sherlock!”竟然反复练习了40多遍。语言的完美表达就是角色内心感情的最好诠释。

3. 加强小组合作指导

在练习“Kung Fu Paulo”片段时,我先根据学生的爱好、声音特点将他们分组。训练的过程中,我要求边看影片边记忆台词,这样循序渐进,通过生动传神的声音、图像,情感的重复刺激的方式,增加了台词记忆的趣味性。而小组内密切的配合也在这个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大家还可以互相提醒发音、语速、语调、情感表达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各个小组在适当的时候表演,全体同学点评。

4. 教师的参与和指导

无论是课内电影配音教学还是学生们参加学校英语电影配音大赛,整个配音过程的完成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在给“Kung Fu Paulo”的Master bao(阿宝)配音时,学生对人物情感理解不到位。这时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阿宝,毛茸茸,很柔软,像个随时会被压扁的大圆球,不断暗示自己:“我就是阿宝,阿宝就是我。我和阿宝一样,很懒,但有时候很狂很疯癫。”学生在笔者的鼓励、督促中顺利完成了配音过程,最终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感受了成功的喜悦。

5. 重视学生配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分小组练习配音时,会遇到一些相似的问题,如节奏感不强,配音有时早于原声,有时晚于原声;对电影角色的喜怒哀乐表达不到位;语音语调和原声还有差距。教师在每组结束后要及时总结问题并提醒后面小组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