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家经济总体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动档案主体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进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意识,特别是以法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体现在档案和档案工作上,就是他们作为档案形成者的意识不断增强,所形成档案占国家全部档案资源的比重日益提高。以社团和行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非政府组织不断涌现,逐渐担负起在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担负的一部分功能和责任,他们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料,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运而生,在共和国的大厦中,它与农村的村民委员会一道,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社区和社区档案在原来的档案形成者序列和档案门类中,是不曾有过的。
其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催化了档案主体多元化。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我们坚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由此造成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多样化的过程中,新的档案主体急剧增加。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公有制实现形式日益多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一方面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必然地急剧扩充着档案主体的队伍。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档案主体多元化。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外来文化传媒实体对于进入中国市场跃跃欲试,文化市场构成将再次发生重大转变。国内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和文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主体的产权及产权组织方式,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广播、影视、报业、出版集团接踵而至,文化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和市场化机制的运用,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市场化改革,不同产权组织形式组成新的文化实体,文化单位与企业的联姻和结合,不同主体、实体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呈现出产权多元,组织形式多样,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格局,已远非我们原有文化事业档案的概念、外延所能包容。文化主体的增多,必然地带来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也必然地带来文化档案的新形势。
档案主体多元化,使档案工作面临新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问题。适应新形势,直面新问题,我们必须对档案工作的思想、方针和政策、标准从以下方面作与时俱进的调整。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对待档案主体多元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的档案主体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成员,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对新的档案主体要像对其他档案主体一样,将其重要的档案纳入国家管理范围,纳入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项档案事业发展计划。
第二,在坚持集中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对不同档案主体的档案管理实行差别指导。新的档案主体,产权形式、组织方式不尽相同,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认识程度不尽相同,其所形成的档案,虽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部分,但所有权、占有权、处置权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形成的档案不尽相同,对这些新主体,新档案,我们要在坚持集中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差别指导、差别要求。
关键词:能源;国民经济;现状;依存;战略
引言
由于我国本土所蕴藏的矿产资源有限,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多种矿产资源的净进口国。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2000年,中国成为铁矿石净进口国,并于2003年迅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大国,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资源自给率的不断下降使我国的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这些都暴露出我国在应该国际资源变化挑战时种种不适应。文在此结合国际资源价格变化总体形势,在借鉴其它国家资源战略的基础之上提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长远资源战略。
一、国际资源价格变化的总体形势
从长期来看,资源价格上涨的总体趋势是必然的。从供给上看,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现有的勘探水平上,资源储量是有限的,从全球范围看,按现有速度,原油、天然气、铁矿石可以再开采46.2年、58.6年、75年,而煤炭、铝土矿的保障能力超过100年。资源供给刚性为资源价格的长期上涨提供了存量背景。在此存量背景下,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也会推动资源价格进一步上升。
(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指数的长期走势
图一给出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指数的长期走势。可以看到迪拜、布伦特和WTI三大石油价格从1998年起一直保持着持续上升的势头,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原油价格由30美元一直冲高到2008年接近140美元,尽管在金融危机之后原油价格有所回落,但也一直保持在100美元/桶的高位运行之上。
图一 国际原油价格指数
(二)煤炭行业的价格指数的长期走势
图二给出了煤炭行业的价格指数的长期走势,同样可以看到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煤炭及炼焦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自2000年以来都保持升涨的趋势,只有在2009年和2012年的部分月份里出现过下滑的趋势。
图二 煤炭出厂价格指数
(三)天然气价格走势
图三给出了Henry Hub天然气即期价格和四种期货价格,同样也可以看出天然气在2000年以后不断上涨的价格路径,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跌,并且没有像石油和煤炭那样反弹至危机前的水平上来。
图三 天然气价格
二、国际资源价格上涨背景下的各国应对策略
(一)美国资源战略
美国对矿产资源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止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1928年间,美国和英国控制着当时世界已知煤蕴藏量的53%,铁矿石蕴藏量的48%,石油蕴藏量的76%,铜蕴藏量的79%,铝蕴藏量的81%,铅蕴藏量的74%。冷战时期,美国垄断资本第一步的选择是控制澳大利亚矿业。同时,以石油资本为急先锋,大举侵入中、近东和北非。到70年代初,美国垄断资本在非洲控制了利比亚87%的石油产量;在委内瑞拉控制了100%的铁矿石生产和70%的石油生产。冷战以后,美国到国外特别是到发展中国家投资矿产勘查和开发活动日益增多。石油是其重中之重。
(二)日本的资源战略
作为一个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日本更加强调从长远的战略层面全面考虑自身的资源需求,也就造就了日本资源立国的一系列政策与防患措施。
在资源储备上,1975年实施的《石油储备法》把日本资源战略储备这一重要立国资本拉上了历史舞台。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让日本开始把除石油以外,天然气、铁矿石、木材、粮食以及稀有金属等一并纳入资源战略储备对象;如今,虽然很多重要矿产资源进口量日本世界排名均在第一或第二,但现实却是日本石油等的战略储备量已跃居世界前列。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经营,避免国际市场风险。
(三)印度的能源战略
印度的能源消费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本地供给的不足也使得印度的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为了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增加油气产量方面, 印度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实施“石油恢复计划”,利用新技术提高老油田的产量。二是大力推行“新勘探许可证政策”。在石油战略储备方面,其石油战略储备主要是各能源企业自己的储备。为了增加能源安全系数,2004年1月,印度政府决定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到2045年储备相当于45天的石油消费量,以防止石油供给中断。
三、我国未来资源战略选择的相关政策建议
以上这些国家资源战略的分析表明,在资源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本国资源禀赋的基本国情,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战略是确保本国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制定我国的资源战略时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产业结构的演化来预判我国资源消费的未来走势
相对于工业而言,服务业对资源特别是能源的依赖程度较低,在单位产值相同的条件下,服务业的资源消耗数量更少。因此有可能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来扭转我国资源需求高速增长的势头。美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历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从图四中可以看到,在GDP大幅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仅仅只经历了相对温和的增长。而从GDP的内部结构来看,图五显示的第二产业比重的持续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则进一步证明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能源消费的抑制。为此我们可以从产业结构的演化来预判我国资源消费的未来走势。
(二)立足长远、综合统筹制定资源整体规划
我国目前已有的资源规划突出的特点是短期规划多而长远规划少,规划期的过短使我国在制定资源战略时过于短视,资源政策也只是扮演临时救火队员的角色而无法对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形成远景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战略。充分考虑到资源既有蕴藏量,充分预见未来技术创新对资源利用方式产生潜在影响,通过设定不同的资源技术创新场景,寻找我国资源战略的可选路径。
四 结束语:
因此有必要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战略。充分考虑到资源既有蕴藏量,充分预见未来技术创新对资源利用方式产生潜在影响,通过设定不同的资源技术创新场景,寻找我国资源战略的可选路径。并且结合国内与国际资源市场的变化,有计划的开展走出去战略,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增加对海外资源的控制力。
参考文献:
[1] 吴学安. 日本能源战略启示录 [J]. 防灾博览. 2012 (01)
一般来说,经济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对社会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制度总结,一个时代的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主要经济问题和经济制度,所以,经济理论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20世纪末提出来的,主要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运行制度以及发展规律,是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总结和高度概括。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于正确把握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
长久以来,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的市场经济理论对于完善和发展社会经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对于经济制度的理解都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之上,没有把握其实质上的真实意思,有时还会和其他经济制度混淆,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1]。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意义和本质特征,对于国家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都是十分关键的。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科学合理的社会化发展目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经济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现代化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变化,与之前相比,当前的社会分工变得更加明确和细化[2]。另外,对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讲,跨部门甚至跨国家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有利于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生产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现代社会经济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制度,因此,设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直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国内和国际形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形成[3]。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不变的经济制度也难以适应社会形式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在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在继承和批判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运用辩证主义的思想对原有经济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4]。也就是说,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与当前的初级阶段相适应,由此可以预见,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未来的社会制度经济理论一定会具有较大的差别,并且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来的。可以说,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社会制度相适应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发展的整体形势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密切相关,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水平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整体形势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5]。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所以,要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因素。从图1可以看出,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所以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应该在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既有的经济理论做出适当的变通,从而使其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提升服务,使经济理论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在此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理论。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公有制?橹魈宓木?济发展形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发展实践中,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有经济来说,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公有制资产的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走向[6]。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也说明,公有制经济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支配地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体现其制度价值。在当前形势下,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资产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经济制度变革的不同阶段,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势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形式下,将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让各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在各自不同领域?l挥经济作用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7]。在此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也包括私有制经济。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私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等经济形式。虽然非公有制经济不具有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命脉,但是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私有制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完整的。因此可以说,私有制经济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2014年煤炭销售取得的成功
(一)市场分析
2014年,在国内经济下滑、煤炭出口乏力、国内煤炭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公司高度重视市场销售工作,每月听取专题汇报,研究观察销售市场,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二)加强运力形势
2014年,煤炭运力有所加强,一是保持公司原有的运力,优化原有交通工具。二是开展新的运力工具,增加了运力的质量。
(三)加强生产质量
一是加强设备和生产技术管理,实现了商品煤的均衡生产,多项生产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提高设备出动率,超前剥离,确保*个露天矿均衡高产,创出了日产原煤最好水平。三是加强矿井水平和工作面正常接续,加快设备更新,提高产煤机械化程度,使产量大幅增长。
二、2015年面临的市场、销售形势
(一)不利形势
受政策性增支因素和煤炭出口萎缩影响,2015年我们的经营也面临较大的压力,一是煤炭资源税改革方案正在酝酿,如果出台,预计将减少利润20亿元;二是有些地方出台本地政策,对煤炭企业加征税费,如果实施,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压力;三是出口量减少、价格下降,影响企业盈利,将比2014年减少数亿元。三项合计,将使企业减利10亿元以上。
(二)有利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项目投资的政策拉动下,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趋稳回升,加上迎峰度夏和冬储煤的因素,国内煤炭需求将有所增加。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叠加效果影响,预测电力消费下半年有望恢复正增长,全年发电量有可能恢复正增长。
三、2015年工作思路及指导思想
2015年将坚持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得到了同步发展。
四、2015年工作安排
(一)加强市场影响力
一是积极完善公司大销售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统一调剂市场、统一内部定价、提高公司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奋力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想方设法提高重点用户的合同兑现率;不断加强与大客户的合作。
(二)增加运力强度
一是加强铁路、交通等部门审核落实,按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要求,研究确定订货改革和产运需衔接的原则、政策和铁路运力配置框架方案,并负责组织指导跨省区产运需衔接。二是增强运力配置框架方案对煤矿和用户衔接的指导性,框架方案将运力配置落实到矿点。
(三)完善货款回收能力
一是准时将到期货款进行催收。二是要运用法律签订货款伙同。
(四)提高生产质量
一是继续加强公司对煤炭生产单位生产技术、采掘接续、新井新面投产、设备维护保养、生产工艺改造等方面的工作,二是增加**、**、**等新的设备,提高产煤机械化程度,使产量大幅增长。三是加大挖掘生产力度。
【关键词】 “十三五” 长江中游城市群 产业升级 形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居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第四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占有重要地位。国务院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中指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内容。可以预见,“十三五”时期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新关键期,如何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把握“十三五”时期重大发展机遇,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学界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国际形势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产业调整和新技术革命正在推进,世界需求结构和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换挡提质、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将成为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契机,也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复苏加快,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前景稳定,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全球经济复苏仍将持续,经济增速有望加快。美国经济正强劲复苏,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趋于好转,以印度、印尼、古巴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同向联动的趋势。据联合国《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预测,我国“十三五”前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15年全年增长速度将达3.2%。全球经济整体回暖,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调整中,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制造业再造”,这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2、产业升级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国际产业调整和新技术革命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不断加码,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形势将更复杂严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在世界转型大浪潮中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无疑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联合国《2014年工业统计国际年鉴》显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过去四年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仍然持续高于他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说明,制造业仍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发展经济体总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据显示,2013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增加到35.5%。然而,随着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日益加快,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持续提高,高技术工业产业成长非常迅速,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据估计,中高级和高级技术行业现在占到工业化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的75%,但传统的农工行业至今仍然主导着最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联合国预测,今后10年,工业化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鸿沟将会继续加大。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产业升级必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推动产业集聚化成为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达国家纷纷把产业集群作为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少国家将培育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作为一种重大政策付诸实施。日本为克服产业空洞化、提高全球竞争力,推行产业集群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行动计划上:一个是由经济产业省制定和推动的“产业集群计划”,涉及IT、生物技术、能源等领域;另一个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和推动的“知识集群计划”。法国为防止企业外迁,斥资15亿欧元在法国各地扶持67个不同产业的“竞争力集群”,成为法国“全新的产业策略”。这67个“竞争力集群”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等级是六大具有全球领先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第二梯队是9个“全球使命计划”,第三梯队是52个“国家使命计划”。韩国通过产业集群政策促进地区产业分工和提升创新能力,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国家均衡发展5年计划》,指定了8个革新示范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方向,制定了《韩国2015年产业创新战略》,提出产业创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集群创新上,将大力培养新的成长产业群作为产业创新的重点。如今,发达国家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几乎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如美国著名的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加州葡萄酒酿造业集群;英国斯塔福德郡的陶器产业集群、白金汉郡的椅子制造、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剑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德国南部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索林根刀具业集群、巴登-符兹堡机械业集群。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产业集群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要素有效集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这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形势分析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推进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内需和大力推动产业转移等重大部署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1、全面深化改革,产业升级将成新常态
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提质、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未来可能长期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自2012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9个季度稳定在7%~8%之间,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经济增长进入到中高速阶段,下行压力较大,增长条件和动力已发生深刻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产能过剩呈现出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外需超常增长的“风光”不再,社会人口、收入结构正经历转折性变化,在经济合理运行区间内,微刺激政策正在加码,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主旋律,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提速必将成新常态。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产业升级势在必行。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转入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基本告别传统粗放增长模式,增长速度“下台阶”;更意味着经济结构出现趋势性新变化,增长动力加快转换、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发展质量“上台阶”。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近年来,我国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这也为产业升级进入新常态提供了重要基础。
2、区域战略的密集推出将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在产业转移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正积极实施从沿海起步先行、逐层向内河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东部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推进西部开发,将中西部打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最大回旋余地,同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振兴茶马古道、打造长江经济带、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一批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各类区域战略相继实施,京津冀、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等诸多区域集聚发展,区域集聚发展为产业集群培育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和支撑载体。
3、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推动产业集聚与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成为新一轮制造业转移的主导力量。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生产邻近消费市场以及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国内产业转移整体呈现由三个“三角”向三个“泛三角”区域拓展,即由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加速向泛长三角、泛珠三角、泛环渤海周边区域以及沿江、沿交通轴线拓展和集聚,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及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产业转移进入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除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承接某些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及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在世界转移产业的重心已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方向转变的大趋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接东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明显增强,承接产业由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这将倒逼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技术持续升级,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基金项目:本文属第三批“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赣才字[2013]2号);2014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14ZD04)。)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有色金属产业;产业升级;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要结合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探讨促进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1 内蒙古有色金属(铅、锌、铜、铝等)产业发展总体形势
1.1 已探明的铅、锌、铜等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
内蒙古地域辽阔,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近年来,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地质找矿成果显著,勘探开发潜力较大。“十一五”期间,内蒙古重点在北山成矿远景区、阿拉善成矿远景区、狼山—大青山成矿带、多伦—赤峰成矿带、二连—东乌旗成矿带、大兴安岭中南段成矿带、德尔布干成矿远景区、梨子山—鄂伦春成矿远景区区域展开有色金属的地质勘查工作,其中,大兴安岭中南段,被国家列为重点找矿区域[1]。截至2010年,内蒙古已探明铅矿基础储量301.12万吨,锌矿基础储量588.89万吨,铜矿基础储量365.93万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公布的全国地区主要有色金属矿产品基础储量,内蒙古铅矿基础储量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铜矿基础储量仅次于江西、锌矿基础储量仅次于云南均居全国第2位[2]。内蒙古共有7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因此,内蒙古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1.2 有色金属产量持续增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有色金属产量持续增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内蒙古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75.99万吨,其中铅产量1.92万吨,锌产量21.84万吨,铜产量21.08万吨,铝产量129.69万吨。内蒙古10种有色金属产量在全国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十六位上升到第四位[3]。2009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中有色金属产业企业达337户,比2005年增加19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1 173.4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1%,比2005年增加956.71亿元。有色金属产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 133.4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达117.5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4倍和3.37倍[4]。
1.3 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依托丰富的铅、锌、铜等有色金属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加工为重点,优化有色金属矿山开发结构,严禁低水平建设,重点建设了包头铝业生态工业园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霍林河煤电铝一体化工业园区、赤峰市红山区工业园区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新建并改扩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企业。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铅、锌、铜等有色金属产业主要集中于赤峰地区,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一带,骨干企业主要有内蒙古银都矿业、赤峰金峰铜业有限公司、赤峰金剑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厂、赤峰中色库博红烨锌业有限公司等。内蒙古铝产业主要集中于包头和通辽地区,主要企业有中铝包头企业、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公司、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等。随着有色金属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内蒙古正逐步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探采冶炼加工基地。
2 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条件与思路
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从总体形势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促进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应进一步探讨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升级的主体思路,首先有必要对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条件进行分析。
2.1 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2.1.1 优势条件
首先,内蒙古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按照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论,明显的资源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它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通过集中生产本地区具有相对资源优势的产品,通过贸易往来,交易双方都可以节约资源,获得最大收益,并且要素禀赋也是规划产业分工布局的重要因素。其次,内蒙古的区位优势也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世纪初,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理论认为,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影响产业布局的最主要因素是运输成本和生产密度[5]。内蒙古的铅、锌、铜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赤峰地区,赤峰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同时接受东北和京津唐两大经济区的辐射,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内蒙古的铝产业主要集中于包头和通辽二市,包头地处黄河沿线和京包兰铁路区域,通辽地处东北、华北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交通运输都极为便利。最后,内蒙古具备发挥铝电联营的产业组合优势。一方面,内蒙古具备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电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充足的电力供应可以为铝电联营企业提供稳定的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内蒙古又是国家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基地,铝产业应加强与煤电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构建“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从而实现能源与资源加工的高效组合,促进资源密集型产业低碳化发展。
2.1.2 制约条件
【关键词】俄罗斯;政治;经济;复兴
一、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失败
“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简单来说,就是一切推倒重来,不破不立。此前,“休克疗法“的运用已经在玻利维亚取得了成功。俄罗斯推行休克疗法的主要过程有:第一步是放开物价;第二步是实行财政、货币“双紧”政策;第三步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这些政策都先后遭遇严重的失败。1992年12月,推行休克疗法的俄罗斯盖达尔政府解散。“休克疗法”照抄照搬别国做法,完全背离了俄罗斯的国情,失败是必然的。
二、开辟“第三条道路”——普京政府的经济政策选择
1999年,普京接替叶利钦出任俄罗斯总统。在经济政策的选择方面,首先客观全面的分析了当时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并推出了走“第三条道路”,提出要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完善财政金融体系,改善对外国际关系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为此,普京政府采取了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实行积极的工业政策、推行现代化的农业政策加强国家对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领域的投入等政策。
三、俄罗斯经济的转折式平稳发展
自普京接替叶利钦执政以来,俄罗斯政局逐渐稳定,提出了俄罗斯经济走“第三条道路”的发展方针;世界经济总体形势良好,国际能源及原材料市场表现良好,俄罗斯经济出现了恢复性的转折式发展,具体体现在经济稳定增长、外债减少、预算赤字减少、以及国际收支和投资状况得到改善等方面。俄罗斯GDP自1998年开始结束了近十年的由苏联解体后实行休克疗法导致的经济衰退状况,开始了长达近十年时间的转折式平稳增长。注意一点,这里虽然说的是转折式平稳增长,但仍然是长期低于1990年的基期水平的,直到2008年左右,才逐渐超过这个基期水平,但随后又遭受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经济由年增长率达7%~8%的增长态势陡然陷入低迷状态,2009 年的增长率甚至骤降为-7.9%,非常可怕。改革一定要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否则带来的伤害可能是难以想象的。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俄罗斯经济现代化探析
(1)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时代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俄罗斯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为了使俄罗斯经济摆脱严重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俄罗斯政府重新提出了经济现代化的任务,力图通过实现经济现代化增强俄罗斯经济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2)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当前,俄罗斯经济主要面临对能源依赖严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等教育以及技术研发落后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全球所有国家都十分注重教育与科研发展的大背景下,在1999~2009这20年间,俄罗斯的科技投入状况和科研机构的数量却徘徊不前,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以及科学机构总数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不得不说非常的令人担忧。
五、北极熊复兴之路的前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的致命缺陷,为此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提出了全新的经济现代化战略,其基本目标是在未来10年中改变当前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能源以及原材料的现状,更大限度的发挥高科技产业的作用。从经济环境看,在未来10年,俄罗斯要完全摆脱当前经济困境,形势并不明朗。全球金融危机给俄罗斯经济造成的损害是巨大而持久的。从政治环境看,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条件也不成熟。
从上述分析可以大概的推断,俄罗斯经济现代化之路将是艰难而又漫长的。鉴于俄罗斯未来10 年经济前景不明朗,政治条件也不成熟,俄罗斯实现其现代化目标的可能性不大,这就是基本结论。最后,可以总结一句:经历了休克疗法,第三条道路的选择以及经济的转折式平稳发展,再到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民经济重挫,政府再次提出经济现代化问题,俄罗斯经济恢复前景不容乐观,北极熊复兴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1]久保亭真彰.俄罗斯经济的转折点与俄罗斯病[J].俄罗斯研究.2012(1)
[2]李敏捷.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俄罗斯经济及其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09(3)
这是一场集中力量打击和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战役,这是一场并不轻松、必须打赢的战役。
毫无疑问,国土资源部门长期坚持严格土地执法,获得了丰厚的成效。土地执法总体形势趋向好转,良好的土地执法社会氛围开始形成。另一方面,决策层清醒地看到,土地执法形势依然严峻,大家万不可掉以轻心。诸如一些基层政府“大手笔”地直接违法违规征占土地;或是默许、纵容、操纵违法违规用地;违法违规征占土地向乡镇和村蔓延;东部地区违法违规用地尚未有效遏制,中西部地区开始急剧上升。
伴随着越来越严格的管理,相较于过去,土地违法手段也有“创新”,有变化,有新的特征。如“百日行动”格外关注的 “以租代征”、擅自违规新设立或扩大各类开发区和未批先占先用等。“以租代征”一类大抵也可算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智能型”违法了。
“百日行动”的开展,作为对各类新一轮土地违法行为的警觉、洞察,作为一种向全社会宣示决心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有效参与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举措,有着特别的、重要的意义。人们在欢呼、期待、积极参与的同时,格外关注的是,这次“百日行动”能不能扭转土地管理尤其是土地执法的严峻形势,能不能完成预定的各项任务,取得预期成效。毋庸讳言,“百日行动”是对国土资源部门执行力、公信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的一次大挑战和大考验。
国土人要勇敢、智慧、创造性地接受这挑战和考验。
挑战和考验之一,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国土资源部门的法定职责,而当前违法违规用地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乱占滥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影响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落实,危害国家粮食安全。
挑战和考验,还表现为如何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土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核心是有效调控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和节奏,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百日行动”所清查的三种违法行为,恰恰是突破了建设用地控制总量,造成土地供应结构和布局失衡,扰乱了正常的建设用地供应秩序,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此情此景,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措施又何以落实?怎能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百日行动”正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断完善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是国土部门依法行政的根本依据,但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姑息迁就,就可能逐步形成法不责众、法律虚置的局面,对依法行政造成恶劣的影响。
忧劳兴业,逸豫亡身。面对挑战和考验,我们国土人需要这样充分的清醒和自觉。10月21日,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这次会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要求全党全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加强土地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百日行动”生逢其时,恰遇甘露。我们应该坚定信心,不辱使命。我们也有理由对“百日行动”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政政策
一、我国经济形势现状
(一)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物价水平骤升骤降
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的规模为99039亿元同比增长6.8%比前三季度的平均增速9.9%下降了3.1个百分点。从全年的情况看2008年GDP的规模为300670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较2007年下降2.9个百分点。GDP增速连续第六个季度下降,我国经济增速进入下降通道的态势明显,增长速度的“拐点”逐步显现(见图1)。
图1 2007年一季度至2008年四季度中国名义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二)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CPI指数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总量的上升表明社会成员平均福利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普遍的提高。在消费的城乡结构上,城市消费达到73735亿元,同比增长21.3%;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753亿元,增长20.7%。从城乡消费增速来看,城乡消费差距仍进一步拉大。(见图2)。
图2 我国消费增速城乡结构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二、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形成原因分析
(一)世界贸易增长缓慢,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贸易顺差仅同比增1.3%,较2007年下降46.4个百分点,贸易形势十分严峻。中国目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已经超过60%。以此指标衡量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连续5年超过50%。
(二)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1990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出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此消彼长的基本趋势。(见表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在小幅波动中逐渐下降由1990年的28.2%下降为2007年的11.3%;第二产业比重在各年份间较为稳定,最高的1996和1997年为47.5%最低的2002年为44.8%变动幅度较小;第三产业比重在小幅波动中逐渐上升由1990年的23.9%上升为2007年的40.1%。
表1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1978 1990 2000 2007
第一产业 28.2 27.1 15.1 11.3
第二产业 47.9 41.3 45.9 48.6
第三产业 23.9 31.6 39.0 40.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
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同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第一产业比重方面,我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比重方面,我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在第三产业比重方面,我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同时分别低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埃及三国37.0、12.6和11.7个百分点,差距较大,明显偏低。
(三)国民经济三大需求之间不平衡
统计数据表明,虽然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得到提升,但并没有止住最终消费率的持续跌势。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从61.4%持续下滑到48.8%。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自1990年的0.847下滑至2007年的0.725,2008年进一步下滑至0.705。在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中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多年来始终占据着第一位,最终消费支出依旧屈居次席,这和成熟经济体的情况截然不同。
三、当前形势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建议
(一)运用支出政策积极优化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政府公共投资是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投资下降,银行“惜贷”的情况下,扩大政府投资一方面会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另一方面也并不会对市场形成“挤出”。二是大力促进消费需求。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消费需求弹性较大,消费品间的替代性较强。三是增加国债规模,探索地方债的发行机制。四是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二)抓住时机,实行结构性的减税和税制改革
推进增值税转型,这可以更好地使企业积极承担市场投资主体角色,提升经济景气,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并加快技改升级。与增值税改革配套推行的,可考虑资源税的重大调整以这种调整实现减税和增税的组合提高财政的承受力加大减、增双方力度的到位率――虽然这会使初级产品价位上升,但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珍惜资源,并且更积极地开发节能降耗的工艺和技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