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服装出口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碳关税压力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新出路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初探 关于无配额时代的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数据解析 我国服装出口贸易中品牌营销的现状与策略 我国体育服装出口贸易的瓶颈及策略选择 “十二五”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回顾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常态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全球纺织服装出口格局的变革及对我国的影响 试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关于目前服装出口贸易形势及对策的探讨 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研究 反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走出困境? 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及原因分析 转型升级:应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遭遇寒流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对TPP威胁的“三品”应对之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技术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影响及对策探讨 新形势下反规避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7-03- 15].
[4]陈春根,徐文娟. 我国纺织企业出口现状分析与建议[J].经营与管理,2014,(11):111-114.
[5]中国纺织网.中国纺织业面临诸多挑战,2017年现良好发展势头[EB/OL]..[2017-03-15].
[6]孙洁.棉花价格波动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价格月刊,2015,(02):66-69.
【关键词】服装出口;棉花价差;劳动力成本
一、我国服装出口现状
我国的服装行业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经济与贸易的共同增长和服装行业的特点,中国成为主要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在世界服装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出口数量持续稳定的增长,但受华尔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进出口增速大幅降低,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服装1591.5亿美元,仅比2011年增长3.9%,增速较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整体增速降低4个百分点,服装进出口总额相对于2011年仅有微小变动,这说明在2009年以后我国服装行业由于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服装的出口受到了阻碍。
二、影响我国服装出口减缓的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我国服装出口的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1.国内生产成本增加
随着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加剧,以及自然灾害等,致使棉花等纺织原材料价格过高,而且我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劳动力成本增加,国内成本因素推高导致我国服装产品出口受到阻碍。
第一,国内外棉花价差明显
由于近几年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影响了我国的棉花产量。表1是近几年我国的棉花产量的数据。
表1 2007后我国棉花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7年以后我国的棉花产量有所下降,出现供小于求,这导致我国棉花的价格除2009年外都逐年上升。由于我国近几年棉花产量的下降,以及国内棉花价格的上升,使得我国对外进口棉花的数量在增长。据了解我国2009年进口的棉花数量为153万吨,2010年的进口量为284万吨,而2011年的进口量为336万吨(中国纺织网数据)。而且我国棉花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也就是说我国国内的服装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上的成本,若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使价格升高的话,那么就削弱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一直以来的价格优势,这无疑对我国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特点属于劳动密集型。而且我国服装行业一直以来是出口导向型的,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成本的竞争力。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工人工资的刚性增长,表2是近几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以及平均工资变动情况。
表2 2006-2011年中国就业人数及年平均工资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以上的数据显示我国从2006年开始,就业人员逐年增加,而且工人的平均工资也是逐年增长,因为我国工人的工资提高,按照李嘉图模型来分析的话,我国的相对工资也随之提高,这将反映在服装的成本中,因为生产商势必会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商品的价格上,服装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提高,需求量减少,从而使我国的服装出口受到阻碍。
2.东南亚国家竞争力增强、挤占中国服装出口
中国一直以来是世界上服装原产地大国,我国的服装主要出口美国,但由于近几年东南亚等国家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的提高,使得部分外国采购商把生产订单转移到孟加拉、越南等国家。现在我国服装出口下降,但是东南亚等国家的服装出口却在增长。虽然目前只是部分订单有所转移,但是东南亚等国家的服装出口竞争力提高这一现象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东南亚国家之所以竞争实力有所增强,主要原因是因为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实施关税减免政策,关税减免是来自于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协定),该协定在国际纺织业界赢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因为该协定给TPP成员国中主要经营服装出口的国家带来了动力并克服了障碍。2012年《金融时报》显示美国从孟加拉进口服装增长39%,孟加拉国成为对美服装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服装属于关税相对较高的产品,根据海关税则显示我国棉质的针织服装的税率分为最惠国税率为17.5%,普通税率为90%,增值税率为17%。由此看出我国服装出口在关税方面与东南亚等国家存在差距,中国没有加入TPP,所以东南亚等国家享有的这些关税减免政策,削弱了我国服装出口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相对于我国较为低廉,这些国家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来抢占我国服装产业的海外市场。而且较低的劳动成本,受到反倾销与配额的影响较小。东南亚等国家的服装出口竞争实力增强,使我国的服装出口数量受到威胁。
三、促进我国服装出口的建议
1.调整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
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成本提高,压力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扭转成本提高,而带来的业绩下滑,要从根源入手。服装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政策,目的是提高劳动效率,来应对成本提高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为此,公司需要最大程度的调动工人的工作热情,正所谓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给予不同程度的满足,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工资与绩效挂钩,将绩效分等级,工资随着绩效等级提高而增加,这样可以使工人工作更加有动力,他们会为了获取更高的工资,而更好的完成任务,这样整个企业会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无疑也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按照李嘉图模型分析,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将会产生贸易,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来实现,虽然越南等国家的劳动成本低于我国,但是在服装的技术方面,却不及中国,中国的产业链完整并且有很高技术水平,中国的服装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所以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外聘专家进行讲解,或在企业中推选出技术骨干,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从而在劳动生产中提高效率,企业还应该运用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更好地建设工人的工作环境中去,以及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服务与福利,使员工的心理得到满足,极大程度的调动工人对岗位的热爱,使员工自愿自发的认真工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劳动成本提高,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2.开拓市场
为了提高中国服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需要开拓更多海外市场,使服装的风格多样化,来满足各国对服装不同的消费需求,为此应该进行产品创新。一直以来我国服装主要出口欧盟、美国、和日本,但由于我国与日本近几年的政治问题,使得中日关系交恶,我国服装出口日本的数量明显减少,据海关对2013年8月份的统计,我国对日本服装出口22.3亿美元,同比下降2.68%。日本是经济大国,而且也与我国是邻国,我国服装行业应该对日本大众服装需求进行调研,舍弃以往不符合日本大众需求的服装款式及面料,专业化生产大众需求的服装,投其所好,对不同的偏好给与不同的满足。以此开拓我国的国际市场,促进我国服装的出口。
参考文献:
[1]张京京.浅析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
262-263.
[2]倪佩,邱实,等.我国服装出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5):
128-129.
[3]李采姣.论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不足[J].上海纺织科技,2012(8):12-14.
本文为北方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项目《当前服装行业对外贸易中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政府扶持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18-03
一、江苏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现状
(一) 发展历程
江苏纺织品服装迄今为止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清末时期,作为中国棉纺织领域的开拓者的张謇就创办了纺织厂,以此埋下伏笔。随着领域不断的开拓,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出口逐渐成形。早期,处于萌芽阶段的江苏纺织品服装有着产量小、品种少的缺点,且区域格局仅限于苏州、无锡、南通、常州等地区。
(二) 出口特点
1. 一般贸易领先于加工贸易。2012全年,江苏省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项下出口709410万美元,同比减少2.1%;其他贸易项下出口额仅为28550万美元,同比增幅达53.2%;一般贸易项下出口3381256万美元,同比增长1.1%,占有率高达全省出口总额的82.1%,几乎独揽大权。这样的可喜局面显示出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结构正处于持续不断地优化进程中。
2.出口市场集中,仍以传统市场为主。2013年初,江苏口岸对美国、日本、欧盟前三大主要出口市场出口服装共计达7330.8万美元,占全省服装出口总值的65.8%。其中,对欧盟、日本市场的出口量稍微有所下降,分别下跌3.1%与9.9%。
3.服装出口额领先于纺织品出口额2013年全年,江苏省纺织品出口额达1901669万美元,同比上升8.3%;服装出口额为2469122万美元,同比增长4.5%,总体势头良好,且呈一路向上趋势。据江苏省商务厅最新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2月,服装的出口额仍然领先于纺织品的出口额,分别为342899万美元和262821万美元,一如既往处于上风状态。
4.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逾六成。据海关统计,2013年1-2月份,江苏口岸的服装出口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全省出口总值的65.4%,出口增幅为11.6%;而民营企业的出口局面也大有扭转,相较于1月份0.5%的降幅,1-2月出口额迅速增长31%,达4049万美元;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也逆势而上,1-2月出口额达2655.2万美元,增长了10%。
(三)主要出口市场情况
1. 欧盟市场。在欧洲债务危机蔓延的效应尚未完全退去的情形下,位居江苏第一大出口市场的欧盟又不断抬高纺织品服装的进入门槛, 2011年增添新壁垒―REACH法规,对存在法规中被列为高度关注物质(SVHC)的产品,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申请通报,否则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这也就意味着全省出口企业不得不进行昂贵的检测以留住市场,这种成本的层层叠加致使全省对欧盟市场出口呈现持续下跌态势。
2.日本市场。2013年初,全省对日本市场出口服装共计2453. 4万美元,下降9.9%。与2012年1.7%的轻微上涨相差并不大,却也十分令人担忧。而同为亚洲地区的东盟市场却与此恰恰相反,2013年初的服装出口额呈现大幅度上升状态,为1731.2万美元,增幅高达25.8%,前景乐观,有望跻身江苏前三大出口市场之一。
3.美国市场。近年来,美国方面又提出对进口纺织品及服装必须加施标志或标签的要求,且标签必须采用英文标识、符合一系列严格规则,从而导致2013年初全省对美国市场的服装出口额实现大幅度下滑趋势。据海关数据显示,年初服装出口额为2051.3万美元,下降率高达23.6%,前景不容乐观。同时,2014年2月美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总量也锐减,较去年同期下降4.1%,严重影响着我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突破与前进。
2013年一月份江苏省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市场情况
单位:万美元
二、江苏省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出口举步维艰
近年以来,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恢复乏力等因素导致国际市场整体消费需求缺乏根本动力,由此引发国际市场棉价自2011年9月以来持续下跌,与国内市场价差不断拉大的情形。
(二)苏南苏北两极分化,出口互补格局欠缺
长期以来,苏南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在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方面始终领先于苏北。经有关数据统计,2012年苏南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达3084015万美元,是苏北的11.25倍,差距异常明显。可见,政府实施的“南北挂钩,结对互助”的政策效应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资源优势的互补格局仍需进一步健全。
(三)技术与品牌差距严重,“中国制造”盛行
随着2005年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发达国家在技术更新与设备改造方面的投入比例加重,使得原本在江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纺织服装摇身一变成为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愈发明显的技术差距威胁着全省部分出口市场的丧失。
(四)“三率两价”频繁波动,企业死亡增速
三率两价即出口退税率、利率、汇率、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价格的频繁变动导致省内中小企业低技术、低成本的经营模式已不再适用,面临出口成本上升、压力加大、利润减少、订单流失的困境。其中,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且无法准确预测导致企业陷入“两难”:价格报高,客户、订单流失;价格报低,企业亏损。因而政府方面自2009年4月以来采取调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至16%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出口,提高产品竞争力,但仍难以减缓企业亏损倒闭速度。经数据表明,2013年一季度,全省纺织行业中亏损企业多达2003家,亏损面23.51%,较上年同期增长1.51个百分点。
(五)无序竞争严重,低价竞销现象屡出不穷
在行业进入门槛低的背景下,传统家纺、中小企业盛行,形成江苏纺织服装行业的一大特色。然而,这个特色却带来了一定的反作用。这些企业普遍存在偷税漏税、用工不规范、缺失“五金一险”保障制度的问题,因而在成本优势上远远超过了大型企业,使大型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加之省内产品普遍趋于同质化,消费者难分伯仲,进一步催化了恶意压价的无序竞争局面,各企业相互残杀,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六)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制约出口步伐
在全球经济萎靡的形势下,江苏纺织品服装以低价瓜分着国际市场份额,对发达国家同类产品造成严重冲击。为保护本国产品市场,各国纷纷增强危机意识,挥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面对如此不利局面,全省企业却毫无还击之力,究其原因在于行业预警机制的缺失导致的市场敏感度的低下。目前,江苏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就常因无法及时获取国内外最新动态,而使产品屡遭退回,对其发展壮大形成致命的一击,制约着出口步伐的加快。
(七)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生产管理水平不高
纺织品服装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员工的技术要求并不高。当前,江苏各中小企业普遍用工不规范,以低素质、低文化的劳动者进行机械式的简单劳动为主,通常只注重当前的短期利益,缺乏发现长期潜在利益的眼光,企业整体水平居下不上,发展止步不前,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八)企业税负过重,出口前景堪忧
当前,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费征收使得全省纺织品服装企业痛苦不堪。经有关调查显示,企业不仅要按利润的25%缴纳所得税,还要承担17%的增值税、相关的资源占用、环境保护等费用,而这些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可以说,众多的税费负担严重阻碍了江苏从出口大省到出口强省的转变,因而企业对其出口前景的重重担忧不无道理。
三、促进江苏省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对策与建议
(一)宏观层面―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的对策
1.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向苏北转移,发挥资源互补优势。现阶段,重构产业布局,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是振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的关键。政府应着力改变苏南在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上独占鳌头的现状,将苏南丰富的产业、人才资源向苏北迁移,同时充分发挥苏北在棉花、蚕茧等原材料上独天得厚的优势,实行苏南苏北兼并联合战略,进而将两者资源互补,以长补短,实现最大效益。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税负,提升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低迷,减轻税负已刻不容缓。政府应加快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取消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员工工资增值税,并对部分品牌企业和优势创新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返”制度。
3.建立并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协助企业提高市场敏感度。在缺乏行业预警机制的前提下,企业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常常措手不及。为此,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出口预警机制,对于目标市场国的各种动态做到准确、及时地搜集与整理,从而传递各种预警信息给予企业以风险提示,提升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为从容应对与突破危机打好基础。
4.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培育自主品牌知名度。品牌决定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江苏纺织品服装企业品牌建设意识薄弱,以仿制国外产品为主,形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局面。因此,政府应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使企业认识到有品牌与无品牌的差距,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产品研发的力度,重视挖掘原创技术,实施品牌战略,走资本和密集型产品道路与品牌化经营之路,实现从制造大省到智造大省的华丽转变,以提高江苏纺织品服装的社会形象。可以说,这种双管齐下、内外结合的举措必会带动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
5.严格监督制度,构建公平竞争环境,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在无序竞争的行业背景下,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组织、引导、管理的职能,通过采取严格的监管制度,打击小企业逃税漏税、忽视员工安全保障的问题,以规避其恶意压价抢占市场的行为,起到维护员工及正规守法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
6.控制国内棉价肆意上涨现象,实现内外棉价市场化对接。目前,由于国内外棉花的巨大价差,全省纺织品服装外销占比严重缩水,企业生存面临艰难选择。
(二)微观层面―企业自身的对策
1.企业兼并联合抵制恶性竞争局面,实现共赢。过度的价格竞争在全省纺织品服装企业之间早已司空见惯。多数企业目光短浅,只注重自身当前利益,却忽略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才是实现共赢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强强联手,加强合作力度,组成战略联盟,共享资源优势,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自身资源、力量进行自我发展的经营模式,调整恶性竞争带来的量增价跌局面,走中小企业借助大型优势企业共同发展、共同前进的兼并联合之路,以实现各方最大经济效益,达到共赢。
2.采取金融避险类工具,降低汇率变动引发的风险。多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于江苏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企业通常在遭受汇率频繁波动带来的风险时毫无还击之力,原因在于自身避险意识与抗险能力的薄弱。据有关部门的推测,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的销售利润就会下滑1%-4%。
3.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人才政策。人才是企业之本,全省纺织品服装企业要实现突破与前进,掌握高科技技术、擅长经营管理的全面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说,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间竞争的体现。因此,企业应全面提高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忧患意识,采取大批引进善于开发研究新产品的优秀设计师与工程师、懂得企业营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熟知国内外法律法规的知识型人才的政策措施。
4.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销售渠道,规避贸易风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纺织品服装企业形成了过度依赖主要出口市场的格局,从而引发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面对如此忧患重重的出口形势,坐以待毙只会使企业处于一种被动的不利局面。因此,企业应在稳固原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加强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利用市场多元化的战略效应规避各类贸易风险。
5.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升产品附加值,变以量取胜为以质取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江苏纺织品服装以多量、低质、低价为卖点的出口经营模式已不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不懂得改变最终只会面临淘汰的结局。因此,企业必须将提高产品附加值作为重中之重,走以质取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从国外引进高端纺织机械和无梭织机、电子提花等先进纺织技术,实现纺织面料的高质化。其次,建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中心,利用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高品质产品,满足现代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获得高端市场的认同,扩大市场份额。
四、前景预测与展望
纵观2012年,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江苏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状况持续萎靡不振,年增长率仅0.8%。单月出口情况更是难言乐观,1至8月出口增幅频频出现负增长,2月更是出现了13.99%的强烈下跌态势,前景令人堪忧。9月开始虽逐步回暖,却依然无法扭转逆势,实现大幅度增长。因而,不难看出,2012年对于江苏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企业来说是一个异常艰难、饱受折磨的时期。
2013年,据江苏省商务厅最新数据表明,纺织品服装的总体出口情况较2012年稍为乐观,单月出口增幅大体趋于上升状态,在2月份更是出现了58.4%的强劲增长,让出口企业看到了一丝曙光。但总体而言,这并不意味着江苏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将逆势而上,实现大的突破。相反,由于同年 3月、9月与12月分别出现了出口额下降10.4%、2.3%以及0.8%的不利局势,因而,2013年江苏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形势仍处于相对困难的时期。
总的来说,在全球经济持续萎靡的背景条件结合下,经济复苏已是众望所归,然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2014年上半年,江苏省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市场前景是基本稳定的,同时出口环境波动幅度也是不大的,但是总体出口形势仍旧不容乐观,复苏过程仍将缓慢前进,实现较大转机的概率微乎其微。为此,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的采取已是迫在眉睫,企业、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发挥“三位一体”的战略合作模式效应,冲破重重阻碍,还出口前景一片光明,从而实现江苏由纺织品服装出口大省到纺织品服装出口强省的转变,进而稳固我国纺织品服装第一生产、出口大国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Tingqin Zhang &Lihong Han. The Impact of Non-tariff Barriers on China’s Textile and Clothing Exports and Relevant Strategies[J]. Asian Social Science,January,2008(4):120-123.
【关键词】ARIMA模型;纺织品服装出口额;预测
纺织服装产品是我国传统出口大宗商品,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发展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12年2549.21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比重从2000年的14.6%提升至2010年的32.7%。
传统的预测方法比较简单,适合于某种特定趋势特征变化的经济现象的预测。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不仅受如经济周期、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环境及汇率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传统的预测方法很难预测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本文从另外一角度出发,认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是一时间序列,可以根据过去的数据资料找出其变化规律,并依此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
一、ARIMA模型建模思想
ARIMA模型全称为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
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记为ARIMA),是1970年Box-Jenkins提出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ARIMA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预测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数据序列视为一个随机序列,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这个序列。这个模型一旦被识别,就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过去值及现在值来预测未来值。其基本模型包括自回归模型(AR)、移动平均模型(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及自回归差分移动平均模型ARI
MA。ARIMA(p,d,q)模型被广泛用于各种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是一种比较精确的短期预测方法。
1.自回归AR(p)模型
p阶自回归模型,满足以下方程:
ut=c+Φ1ut-1+Φ2ut-2+…Φ2ut-p+εt
式中c为常数,φi是自回归模型系数,i=1……p;p为自回归模型阶数;εt是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白噪声序列。
2.移动平均模型MA(q)
Q阶的移动平均模型,满足以下方程:
ut=μ+εt+θ1εt-1+…+θqεt-q
式中参数μ为常数;参数θi为q阶移动平均系数,i=1,2…q;εt是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白噪声序列。
3.ARMA(p,q)模型
ut=c+Φ1ut-1+Φ2ut-2+…Φput-p+εt+θ1εt-2+…+θqεt-q
显然ARMA(p,q)模型是AR(p)模型与MA(q)模型的结合,其中Φ2…,Φp为回归系数,是模型的待估参数,θ1,…,θq为移动平均系数,当p=0时,ARMA(0,q)=MA(q),当q=0时,
ARMA(p,0)=AR(p)。
4.ARIMA(p,d,q)模型
对于序列yt,若能经过d次差分后变为平稳序列,即,yt~I
(d),则:wt=dyt=(1-B)dyt
wt为平稳序列,即wt~I(0),于是可建立ARIMA(p,q)模型:wt=c+Φ1wt-1+…+Φqwt-p+εt+θ1εt-1+…+θqεt-qwt
经d阶差分后的ARIMA(p,q)模型称为ARIMA(p,d,q)模型,其中p为自回归模型的阶数,q为移动均数的阶数,εt为一个白噪声过程。
5.ARIMA模型的建模步骤
(1)序列的平稳化处理和检验。首先采用ADF(Augmented Dic-ey-Fuller test)方法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如果通过检验该序列为非平稳序列,这时就需要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差分变换使其满足平稳性条件。差分次数为ARMIA(p,d,q)中的阶数d。(2)差分后平稳性序列拟合,如通过自相关系数(AFC)和偏自相关系数(PACF)来确定ARMIA(p,q)模型的阶数p和q,同时根据AIC准则或SC准则等综合考虑来确定模型参数。(3)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估计模型的未知参数,并检验参数的显著性及合理性。(4)模型诊断分析,检验模型的实际值和拟合值的残差序列是否为一个白燥序列。
二、ARIMA模型的应用
1.数据的来源和描述。从《中国纺织品服装调查报告》各卷统计出1985年至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见表1,从表中粗略的可以看出Xt具有长期上升趋势,非水平平稳。本文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序列取对数形式记为LnXt。
表1 1985~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统计表(亿美元)
注: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统计()。
图1 折线图 图2 二阶差分折线图
2.序列的平稳性处理。由于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存在非平稳时间序列,利用Eviews3.1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单根检验(ADF检验),ADF统计量值为0.301626(表2)均大于三种不同水平的临界值,可知其序列的不平稳。然后对其进行一阶差分运算,一阶差分序列仍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序列记为LnXt。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序列进行二阶差分,记为2LnXt,图2表明经二阶差分后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序列逐渐趋近于零,序列平稳性较好。单根检验结果说明非平稳序列经二阶差分后在
10%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
表2 序列单根检验
表3 序列的二阶差分单根检验
3.模型识别。通过对序列二阶差分单根检验,序列处于平稳状态,我们可以确定ARIMA(p,d,q)模型中的d应取为2,为了确定模型中的参数p和q,作出序列的直至滞后12阶的自相关(ACP)图和偏自相关(PACP)图,如图3。由图3中可以可以看出,序列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都是拖尾的,因此可以建立ARIMA模型,经反复计算,最终取p=2,q=2,AIC和SC值达最小值,建立如下ARIMA(2,2,2)模型。
图3 二阶差分系数相关关系数图
对模型的Q统计量进行白燥音检验见图4,ACF和PACF值都落在置信区间内,白噪音的概率很大,故选取模型能较好的用于预测。
图4 ARIMA(2,2,2)模型的残差图和Q检验
4.模型预测。根据上述分析,最终得到ARIMA(2,2,2)模型:2lnXt=-42.14082-1.2676622lnXt-1+εt-0.903489εt-2
由2lnXt=lnXt-2lnXt-1+lnXt-2
可以得到lnXt的预测公式为:lnXt=2lnXt-1-lnXt-2-42.14082
-1.2676622lnXt-1+εt-0.903489εt-2
因此可以得到序列Xt的预测公式为:
Xt=e2lnXL-1-lnXL-2-42.14082-1.2676622lnXL-1+tL-0.902489tL-2
根据Xt的预测公式用ARIMA(2,2,2)模型对2010~201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进行预测,结果如下表4。
表4
三、结语
(1)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经济周期、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环境、汇率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各变量在时间变化上的规律性建立模型进行预测的。(2)通过对我国1985~2012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序列进行分析,建立了模型ARIMA(2,2,2)进行预测,预测值和实际值误差比较小,预测效果比较好,但是该模型也存在一个缺陷,就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预测误差就会越来越大,但总的来说,其预测精度还是比较高的,本文所建立的ARIMA(2,2,2)模型,可用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作短期预测,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制定经济计划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田俊芳,黄辉.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策略分析[J].国际商贸探索,
2009,(9):157~158
[2]高铁梅.计量经济学分析力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多变的市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所以,中国服装业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境。本文系统,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装贸易的行业特征,产业关联度,行业外向度和市场需求,指出我国服装贸易的不足之处,得出我国服装行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国际竞争策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但要实现从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产品单一、类型单一向多品种多类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跨越。有些经营户不惜重金,相继赴美、日、法、韩等国参加纺织品服装展销会。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些外商也纷至沓来,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我国还设立了办事处。
2.加强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
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浪潮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同时纺织品的功能性也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要求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纺织品不断推出,如防紫外线、抗菌、免熨抗皱、阻燃、防静电、防水、防电磁波等纺织品。纺织服装业要求生产商、销售商树立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积极开发和生产生态纺织品和绿色环保服装,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产品的竞争,一定意义上是企业市场化运作水平、能力、机制、体制的竞争。通过联合协作,把纺织服装的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全国性中心市场为枢纽、区域性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纺织服装市场体系,实现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同时,通过建设一批跨地区经营的社会化大型专业物流中心和规模化、规范化的制及连锁经营企业,使产品尽快走向国内、国外市场。
关键词:大连;服装出口;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一、大连市服装出口贸易现状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三面环海,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产品不需经过远距离陆路运输就可到达港口,直接装船出口。目前,大连沿海港口已与东盟、美国、韩国、日本、巴西在内的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运航线,在东北地区,超过50%的出口物资都是通过大连沿海港口进行运输。2009―2015年,大连市服装产品出口量和出口收入增长率均超过100%,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少量出口到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由于大连距离日本、韩国较近,交通便利,加上文化和历史原因,大连的服装产品深受这两个国家风格影响,大量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二、大连市服装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规模效益
大连市大部分服装企业规模小,产能少,机械化和工业化程度低,加工企业分布零散,深加工少,限制了企业资本和技术投入,使得企业收入低下,难逃“低收益―低投入―低生产”的恶性循环。同时,服装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订单,不断压低价格,造成恶性竞争,导致企业的生产环境不断恶化。
(二)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利润低
目前,我国服装企业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首先是原材料价格,近几年全国棉花一直减产,2015年产量同比减少9.3%,加上化纤生产、纺织印染以及各类辅料生产和制作价格一路飙升,增加了服装制造成本。其次,辽宁省工资水平不断上升,2005―2015年辽宁省职工平均工资由978元/月增长到4361元/月,大连市工资水平远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大连市服装企业人工成本的急剧上升使得企业的利润不断下滑,同时愿意从事服装加工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企业只能不断地提升工人工资,企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此外,随着我国出口检验日趋严格,大连市服装企业需要在国内外海关付出较大的查验时间成本和投资成本,同时,谈判成本、及运营成本也逐年递增,减少了对外出口净利润。
(三)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大连市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缓慢,服装加工企业缺乏出口贸易知识,频繁遭遇贸易壁垒。近年来,欧盟地区、美国、日本等大连市服装出口的传统市场纷纷对我国商品设置贸易壁垒。2013年日本、韩国开始对我国服装产品执行新的检测标准,使得大连市服装出口数量不断减少并逐渐丧失日、韩市场份额。随着国际市场服装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国对进口产品的规定也更加繁琐复杂,大连服装出口受到的制约不断增多。
(四)服装企业规模过小,知名品牌少
全球服装企业排名前五十强的企业没有中国企业,在排名前一百位的服装企业中也屈指可数。大连市大型服装企业少之又少,普遍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落后,缺乏品牌意识,不注重品牌打造,服装质量参差不齐,缺乏高端服装品牌。
(五)产品质量下滑
首先,原材料质量差。近几年,我国棉花生长遭遇严重的病虫害,棉花产量及质量大幅下降,直接造成服装质量下降。个别服装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从一些不知名的企业采购化纤制品,导致因为原材料质量问题不能出口的事情频发。其次,企业检测流程、检测标准不够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出现不达标现象。许多规模较小的企业,经费少,没有质量检测部门,即便是成立质量检测部门,专业技术水平偏低,检测不够严格。
(六)人才匮乏
与我国一线城市相比,人才短缺、高端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大连市服装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设计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的缺乏,使大连市服装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大连市需要具备外贸、法律、金融、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据统计,大连市服装企业未来几年人才缺口达三万余人,而中小服装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弱,资金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更大。
三、促进大连市服装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大连市应充分发挥龙头服装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发展和打造优秀的服装企业。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积极整合重组散弱小服装生产企业,增强大连市服装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大连区域品牌影响力,提升大连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优化管理团队,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实现企业管理专业化。加大服装产品开发力度,实现品牌化销售,改变传统营销战略,将国际化竞争和国际化设计融入到战略设计中,扩大企业经营视野。
(二)降低企业成本
成本的增加使得大连市服装出口竞争力不断下降,降低成本已经成为大连市服装产业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原材料成本方面,要发挥自身科技产业一体化优势,把精力放在新型材料的研发上,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增加服装材料竞争力。在人工成本方面,用自动化机械代替人工劳作,实现机械化产品的高效、快速运作,提升服装产品生产速度,降低使用人力所带来的高投入。在运营成本方面,通过国外企业的形式,利用国外企业牵线搭桥,降低贸易谈判、运营销售等成本。
(三)了解国际贸易壁垒,规避贸易风险
为了规避贸易壁垒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大连市服装出口企业要努力学习国际贸易壁垒相关知识,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尽量避开贸易陷阱。增强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贸易权益,避免不正当竞争。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展开合作,寻求外贸公司专业人员的帮助以更加顺畅地进行服装出口贸易。同时,大连市政府也要为服装出口打造更好的政策环境,适当减少税收,降低企业负担;通过为中小服装出口企业提供担保,增加银行对服装企业贷款额度;缩短企业出口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加强品牌宣传
大连市服装出口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和包装,积极进行商标注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为服装企业搭建更多的展览和宣传平台。收集国内外各类信息,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参加澳门、郑州、福建、上海等服装产业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有效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扩大大连市服装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好大连市服装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五)建立并完善质量检测体系
服装质量的保障离不开产品质量检测,应建立健全服装产品质量检测系统。首先,提高原材料采购质量,增加原材料监测环节,与上游企业积极合作,把好质量关。其次,规范产品质量检测,在企业内部加强宣传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加强本企业产品质量监控,建立质量监控检测部门,聘请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检测流程检测。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连市服装出口企业弥补人才缺口,一是校企合作,加强和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合作,由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校为企业人员进行理论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内部培养,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专业教育等方式加强对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员工培训之后可以立即上岗,无需适应期,对企业也有较高的忠诚度,培养的人才不容易流失。也能满足企业员工自身对知识的渴望,提升自己的价值,既提高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黛霞.绍兴纺织服装业的出口现状与转型升级之路[J].对外经贸实务,2014(8).
[2]何燕君.浅析广东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2014(10).
[3]张彦山.浪漫大连 时尚之都 大连展团参加CHIC创历届之最大[J].纺织服装周刊,2014(13).
一、纺织服装业绿色壁垒
(一)绿色壁垒的概念。“绿色壁垒”通常表述为“绿色贸易壁垒”或“环境壁垒”,它是指各国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和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在国际贸易中对不符合国际和本国关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以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的进口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的非关税壁垒。
(二)纺织服装业绿色壁垒的主要内容。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屡遭绿色壁垒、反倾销等其他非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统标准(ISO14000)。这是非强制性的,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申请认证完全是自愿的,是出于商业竞争、企业形象、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改善环境绩效等需要,在其内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以此向外界显示实力和对环境保护的态度。
2、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生态纺织品是指采用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①生态纺织品国际认证(Oeko-tex standard100)。这是国际纺织环保协会制定的,目前已成为鉴定生态纺织品的重要国际标准,该标准主要是针对纺织品和服装的有害物质数量进行检测,同时还规定产品不得有发霉、高沸点汽油、鱼腥和香水等特殊气味。②生态纺织品美国认证(USCC)。这是美国质量协会与美国相关实验室联合组成的咨询机构。它按照美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纺织品进行检测认证,以获得美国专业实验室的检测报告和美国官方机构的认可。
3、绿色标志。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绿色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日本的“生态标志”等,涉及的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其中也涉及到了纺织产品。其中欧盟的“生态标签”最受关注,该标签的申请标准非常严格,因此获得“生态标签”的欧盟企业数量较少。
4、绿色法规。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保护环境和国民的健康、安全为由,对纺织品服装做了许多规定。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绿色壁垒现状
绿色壁垒限制了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纺织品与服装进入市场,作为世界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大国,国外苛刻的绿色制度和法规使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屡遭其壁垒限制和阻碍。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也是对纺织服装产品设置绿色壁垒数量最多、壁垒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由于绿色壁垒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速度趋缓,市场份额呈萎缩趋势。
“入世”后,随着我国加入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税门槛越来越低,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步弱化,但绿色壁垒这一非关税壁垒问题却日益突出,而且有加剧的趋势。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1、世界经济发展趋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WTO规则体系的漏洞,是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市场准入方面,他们高筑环境和技术壁垒,大力提倡绿色贸易,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设置不能达到的标准。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科技、经济上的差距。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特别是出于资源保护和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和贸易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而日益尖锐化。发达国家利用这种由于经济水平差距造成的不同环境标准,从而抵消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以保持其在国际多边经济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
3、高精度的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为绿色壁垒提供了技术支持。绿色壁垒是建立在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上的,随着发达国家高精度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的快速发展,也为纺织品实现高尖端的技术检测提供了便利,为绿色壁垒提供了技术支持。
4、人们的环保、安全和健康意识的空前提高。对商品贸易构成障碍的不仅仅有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在更大程度上,消费者的心理也具有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健康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他们不仅要求产品高质量,更会考虑到众多其他因素,如环保因素、绿色商品、动物福利等。
(二)我国自身存在的不足
1、政府职能的发挥滞后
(1)缺乏绿色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目前,我国绿色壁垒预警系统的基础几乎等于零,因为缺乏系统的技术积累,缺乏预警分析人才。根据WTO技术贸易壁垒协定的规定,各成员技术法规的通报应在之日60天内给予评议,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绿色壁垒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更缺少具有绿色壁垒应对经验的专家,因而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纺织标准体系不完善。中国国家标准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但由于中国纺织品国家标准沿用了前苏联的模式,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分类方法不同,并且政府部门对国家标准的推广力度不够。
(3)纺织品检验机构落后。由于我国目前的检验市场并未开放,政府机构设立的多数纺织品检验机构和专业检测中心未被国际市场认可,在我国还缺少独立、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2、企业自身意识和技术落后
(1)生产技术相对滞后,对绿色壁垒认识不够。我国的纺织业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生产流程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现象普遍,产品总体处于中低档水平,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质量差、污染物超标。
(2)环保意识和观念淡薄。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驻中国代表机构――瑞士纺织鉴定有限公司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6月30日,该公司上海办事处共在中国颁发约480张证书,这480张证书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外贸出口企业及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这反映出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对于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和概念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还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北京服装品牌在国内的地位分析
(一)北京各类服装市场的品牌占有率分析
1.男衬衫。从北京男衬衫的市场看,北京2006年度十大热销服装品牌中,获得男衬衫类热销品牌称号的有“皮尔•卡丹”、“绅士”、“金吉列”、“天坛”,三家北京品牌榜上有名。在2006年品牌排名中“雅戈尔”继续蝉联品牌排行榜冠军的位置,第2名海螺,其次是红豆、洛兹、太平鸟和保罗分列第3到6位,无一例北京品牌。说明北京品牌在本地有区域优势,在全国排序中却无大的建树,南方品牌和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仍是强劲的竞争对手。
2.男西装。北京男西装市场上国际品牌占主导,居前列的“胜龙”、“皮尔•卡丹”的市场占有率较高,说明高档服饰竞争中中国国产品牌仍不具有优势。在荣获2006年中国名牌的15个男西服(套装)品牌中无一例被北京品牌获得。
3.女装。相比男装,女装销售明显表现出本土化与本地化的特点,国产品牌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而国产品牌中市场占有率居前的都是北京本地品牌。主要有“:白领”“、吉芬”和“蓝地”等。
4.童装。童装市场中北京本地的企业表现出明显的主导地位,稳定居于前两位的是北京品牌“派克兰帝”、“水孩儿”。与成人装不同,国际品牌在北京童装市场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北京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广东(小猪班纳),上海(雅多,巴布豆)及港(小笑牛)台(丽婴房)企业。
5.羊绒衫。北京市场占有率前十位的都是国内品牌,占有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浙江的“珍贝”和北京的“雪莲”。另外,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鹿王”,河北的“兆君”,大连的“迎祥”等北方企业在该领域显示了一定的与南方品牌抗争的实力。
6.羊毛衫。北京品牌羊毛衫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上海、浙江品牌羊毛衫占据北京市场大半江山。此次调研的18家商场中,共有品牌羊毛衫36个,来自8个不同的省市。上海品牌14个,18家商场的覆盖率为38.9%,位居第一。浙江品牌10个,以27.8%的市场覆盖率位居第二位。江苏品牌5个,市场覆盖率为13.9%,排名第三。广东、北京品牌各5个,覆盖率均为5.5%。内蒙古、辽宁、新疆各1个品牌,市场覆盖率相同,仅为2.8%。说明北京企业在这类产品生产中处于劣势。
7.皮衣。皮衣市场中,只有少数国际品牌的竞争,北京品牌显示了绝对的优势。在北京2006年十大热销品牌评比中,“白领”、“庄子”榜上有名。
(二)北京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1.北京市场。从北京2006年度十大热销服装品牌的排名分析看:北京本地品牌具有一定优势。女装、男西服、童装和皮衣类产品上,北京品牌均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前20位的品牌排名中占有半数左右的席位;男衬衫产品排名领先的国际品牌较多。
2.全国市场。我国近年来,三大名牌产品评选活动中,北京入选的服装企业数量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所占比重较小,仅为1%左右。甚至在有些年份的名牌产品评选活动中,北京服装企业榜上无名。2006年公布的中国名牌评选活动中,全国共有532家企业的556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其中纺织服装产品共计有82个品牌入选,而西服品牌有15个,羊毛衫品牌有12个,在这两类产品中,北京西服和羊毛衫同类企业榜上无名,为空缺。截止到2005年底,北京服装企业在我国服装业已获得的146个“中国名牌”中仅有4个品牌,分别为铜牛、雪莲、天坛和绅士。在67个中国服装出口名牌中,北京只有铜牛一家企业。在75个中国服装驰名商标中,只有雪莲一家企业(见表1)。由于上述企业的产品不仅是在国内市场销售,同时也是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或兼顾OEM的出口加工企业。因此,这些企业基本反应了目前北京服装品牌企业发展现状,其存在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
二、北京服装产业总体分析
(一)北京服装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情况2006年北京市服装纺织行业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10%;销售收入198亿元、同比增长15%;出货值74亿元、同比增长20%;出口创汇23亿美元,出口顺差为19亿美元。全行业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服装纺织企业总数480户,平均从业人数13万人,用工人数占全市地方工业比重12.5%。根据行业全口径计算,2006年北京服装纺织行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9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0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15亿元,出货值80亿元。
(二)在国内市场地位纺织服装产业为北京市传统支柱产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出现了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服装纺织企业。但与国内领头企业相比,差距明显。
(三)北京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状况分析北京服装出口额保持增长势头,从2002年的10.68亿美元,到2006年上升为23亿美元,增长了115.4%(见表3)反应了北京服装出口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北京服装出口在全国服装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仅为2.5%左右,并呈相对额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2005年开始有小幅度的回升(见表4)。从北京服装出口额在全国服装出口总额的排位情况看,虽然位居前10位,但位次也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第8位,到2005年下降到第10位。
三、北京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比较优势
1.北京的消费水平高,为北京服装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市场空间北京是北方地区的消费中心,2006年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穿着类商品零售总额为250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因此,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着需求将呈强劲的增长态势。另外,北京是主要旅游地,外地的服装消费也是服装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至今,北京的国际名人、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艺术名人、文体名人之多为全国之最,生活消费层次也比较高,都为服装、纺织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北京的首都地位使其处于信息的前沿北京是国际交流中心,集中了各国的大使馆和大量的外商机构、商务代表团。很多重要的展览和会议选择在北京,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时装周代表了中国服装行业的权威水平,引导中国服饰文化的流行时尚。北京形成了一批包括中高档服装商场、品牌店、精品店、专卖店和超市在内的服装零售体系,几个大型服装批发市场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服装集散地。3.历史文化优势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科技、对外交往的中心,作为历史古都,服装文化渊远流长,在文化底蕴和人文艺术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北京又是全国各民族聚集的中心,结合到服装这个最为大众接受的载体,能充分展示中国服装品牌的艺术魅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3.北京的人才优势北京汇集了一流的服装教育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10所涉及服装专业的高等院校,培育了优秀的服装设计、管理人才,提高了服装业整体水平。
4.相关产业的支持北京服装业的相关支持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加速了北京人对服装业的认同和重视。这些相关行业包括服装出版业、展览业、娱乐业和模特业等,这些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服装品牌的认识和对流行时尚的关注,扩大了北京人对不同品牌和设计的认同程度。
5.技术优势北京信息便捷,服装纺织业在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能紧跟世界市场的流行趋势,开发新的产品。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北京纺织服装业正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产品进一步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二)主要问题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有自身的特殊性,整体发展战略与其他城市和地区有根本的不同。目前北京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服装业并不是重点发展产业,政府对服装业发展支持较少,这与上海、大连对服装业的支持是不可比拟的。目前北京正处于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与产业结构的重要调整期。在北京这几年的工业调整中,纺织和服装工业在全市工业的比重下降。这应该是属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常现象。但服装业是典型的城市型工业,是与首都大都市特征相符合的行业,北京作为文化型大城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服装业应该占有较大比重。同样作为首都的巴黎、伦敦、东京服装业的发展道路值得北京借鉴。北京纺织服装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大投入,高强度的技术改造,行业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主导产品的质量、档次、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服装企业的总体生产设备落后,高科技含量低,加之北京目前对服装产业的投入较低,这些制约了服装产业得以更高发展,使其总产量和利润率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2.行业管理行业管理不够完善,北京的服装行业协会还没有真正起到为服装企业和整个行业服务的作用。企业没有形成整合系统,协会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北京的大部分企业仍处于积累、扩张资本和学习国外企业管理经验、建立企业文化和发展营销体系阶段,各自分散还没有形成整合系统。
3.服装业本身北京服装业从整体上看依然处于加工阶段,虽然近几年也形成了一批集加工、品牌、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但企业的主体依然是加工型,品牌型和贸易型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因而制约了成衣业的发展。
(1)上游产业滞后服装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终极产品,整体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相关投入产品的发展。其中服装面料和加工设备作为服装生产的主要投入品,直接影响服装的质量、品种和档次水准:就中国出口服装来看,每年都要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加工制作,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走私面料,这从侧面反映了国产面料难以满足出口服装质量、品种、档次的要求,同时也是国产面料受外来品种冲击的重要原因,结果形成国内出口服装业与国外染整业的外部循环,而不能受益于本国染整业的支持。可以说服装业的繁荣与纺织业的发展唇齿相依。可是,中国国内服装业目前与纺织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一点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北京的服装企业为何冷落北京企业生产的面料而对洋面料十分青睐?总的来说,北京面料生产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很多,无论从质量、档次、花色上,还是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技术与管理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短期行为多,处于低水平竞争,面料产品严重趋同;许多企业的销售人员市场意识淡薄,不善于与服装企业加强联系。
(2)服装生产成本高中国目前的服装生产,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低廉的初级劳动力成本。但是,北京在这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北京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现在已经处于超量开采和使用阶段;能源不足,煤、气等主要能源从外省市调入,成本高,耗能大。北京的水、电、气等开支较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地价、劳动力成本等也比其他地区要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北京的服装业发展不能采取服装加工生产模式。同时在原材料方面,北京进口量大,更提高了成本。北京许多从事高档服装生产的企业,长期依赖于进口国外优质流行服装面料。所以,北京不适合发展服装制造业,和上海相比也没有低成本的优势。
关键词 中国服装行业 SWOT分析 国际化
1 我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企业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经营模式见图2。
正是凭借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从1995年年销售额为500万升到2003年年销售额20亿元。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把企业爆炸性地扩大了400倍的商业奇迹。集团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4)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服装业打造国际时装之都奠定了基础。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纵览世界已有的五大时装之都,即:高级时装之都的巴黎、高级成衣之都的米兰、运动休闲和成衣的纽约、经典男装之都的伦敦和东西方结合之都的东京,都是在本国独特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基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装之都。
1.2 劣势(Weakness)
(1)产品档次不高,对外依赖性强。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产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以进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2)缺少自主品牌、缺乏专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弱。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自我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
(3)大力发展OEM,成了品牌国际化的障碍。OEM是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在我国通常指“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近几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攀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及生产国。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出口服装企业都在做OEM,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之间,处在服装行业整条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像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进入为别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准确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OEM使中国服装企业过度依赖于国外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对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的原创能力。从而服装生产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处于更加从属的地位。
(4)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3~5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10~20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5)很多服装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这种企业有“散、小、弱”特点,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设备普遍陈旧老化、设备引进能力和技术的再开发能力均很弱,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流行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
(6)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2004年我国服装企业有4.5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1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
(7)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不强,对行业内相关规则不甚了解。不少企业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不甚了解,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进行认证,而对出口前景过于乐观,因此出现了投资过热,出口数量大增,低价竞争的局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又听之任之,事不关己,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应诉,从而更加放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广度。
1.3 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经济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仍将继续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中国对外贸易(2001~2004)呈将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为中国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
(2)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2%,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是10.7%,创下了中国经济1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为中国服装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2004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这是2001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3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中国这个大市场已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加强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中国加入WTO后,为跨国公司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竟争中,学习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进一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全球企业运作经验,打造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