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且目前这种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呈现出中等、高等、本科、硕士并存的多层次格局。早在2004年我国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我国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此后,2006年卫生部又出版了《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有这些文件我们可以知道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发展方向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护理教育 办学格局 发展问题 可行性建议
引言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中等职业教育范畴,主要以培养“实用型初等护理人才”为目标。在2008年2月,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护理职业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及历史背景下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具体如下。
1. 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从2003年到2013年整体呈现波浪式发展。
2.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多。就我个人而言,中等护理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性初等护理人才”的教育,它是我国医疗的基础层面,同样也是多层次护理人才需求不可缺少的层面。它能够在我国农村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等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2.1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由于护理专业属于国家紧缺专业,护理专业人才在我国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很多民办、公办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开办护理专业。但是,他们在办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质量,层次较低。这样的办学规模、分布形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类服务的需求,甚至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给我国对卫生行政部门带来很大冲击。
2.2校企合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主要是沿用学校与医院相互的教学实习模式,实施“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三年学制中,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内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后一年在学校指定的医院临床实习。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毕业后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样也缺乏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得学生毕业后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够适应医院或者社会需要。
2.3专业设置单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基本上没有添加新鲜内容,教育过程中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并不能做到根据人才需求和社会的动态变化调整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专业细化的年代,现行医院中医疗卫生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虽然部分院校也能匹配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但是,他们对于护理专业的设置却很难做到“从一而终”。
3.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发展中等护理职业学校集团
就我个人而言,发展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首先,政府必须加强办学机构与医疗单位“亲密接触”。可以通过护士资格证考试标准做为一个切入点(学校集团化),并定期举办研讨会,让医院提供相关资料,为医院培训指定人才,医疗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脱节;二是政府可以让中等职业教育向纵横两方向发展。
3.2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
目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学生缴费。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责无旁贷的加大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就我个人而言,我们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明确政府在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为学生寻求更好工作谋利。
3.3推动校医合作
就我个人而言,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不单单是学校自身的事,政府应该加强学校和医院的合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政府可以引导学校和当地医院的合作,为医院输送一线护理人员,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加适合医院的发展。最后,学校可以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
4.结束语
中等职业护理和基础教育课程来说,它的改革才还刚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作为医疗中的基础课程我们更应该加强课程改革的进度和方向。且对于我们这些第一线教师而言,肩上责任重大,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在改革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促进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J].中国高等教育,2008(9):4-9.
[2]沈宁,李俊,白玫.对我国护理教育规模的预测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9(1):18.
关键词:护理;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的改变,疾病的变化以及护理观念在不断的更新,促使护理工作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对于护理教育者而言,在进行高层次护理人员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和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因此对护理教育教学中加强护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加以关注和重视[1]。
1综合职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1.1促使学生学会从业
在护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并且能够获得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践能力,也就是促使学生能够学会从业。对学生实施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促使职业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护理教育教学中,促使学生充分掌握综合护理职业群的相关知识内容和技能,使学生具备比较突出的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2]。
1.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综合职业能力在培养的时候,其主要是和实际的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过程综合在一起,促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从业能力,对学生综合应用技能以及护理经验等内容的能力训练,促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重要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始终是现代护理人员必备的素养。
1.3有利于学生生存和发展
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的特点,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比较稳定的心理,从而对职业环境的变化加以适应,和护理临床工作的特殊性特点综合在一起,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压力有效承担,使得学生能够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提升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有效适应职场的环境。
2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
2.1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构建较为健全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在护理教育过程中,需要对护理课程合理设置,并且促使教学考核以及管理工作等不断加强。护理课程设置的时候,需要明确学生的职业定向,针对性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完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体系的时候,需要采用导师负责制,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得以提升[3]。
2.2完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护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时候,需要促使护理课程教学的方式得以创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加具体的工作以及学习情境,使得学生语言表达技能提高。增进学生对职业综合能力的认识,使得学生在护理知识内容学习的时候,更好的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也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得以提升,从而使得护理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重视实践教学工作,掌握医护礼仪技巧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活动始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护理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礼仪,并且加强锻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活动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需要学生能够在校内实施实践训练,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使得学生的训练能力提升。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实践需要进行指导,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并且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训练和锻炼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医护礼仪技巧和职业综合实践技能都得以提高,能够更好的对未来的工作需要加以适应,并且提升学生的共组效率[4]。
2.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亲和力
实施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热情等得以提升,学生也就能够有效融入到学习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氛围,深化学生对综合职业能力的了解,为学生从事护理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
1护理岗位技能调查
1.1资料和方法
选择对象为我院2006级护理1~5班实习返校的学生和2007级护理1~5班的正在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三级医院发440份,收回410份,二级医院60份,收回42份,一共收回452份,均为有效问卷。选择二甲以上医院科室的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师进行问卷调查及座谈,共计50人次,年龄25~45岁,均为女性。
1.2结果
1.2.1医院护理岗位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
从调查统计来看,医院护理岗位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中,100%认为“很重要”的能力是:沟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100%认为“重要”的能力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介于“很重要”和“重要”之间的能力是: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1.2.2目前医院应用的操作而在教学中缺乏实训的内容
临床上象静脉留置针的用法、呼吸机的使用、输液泵的使用、心电监护仪的使用、血糖仪的使用、洗胃机的使用、体外引流袋的更换、计算机软件处理医嘱、碘过敏实验法、危重病人中心静脉压的标准测法、动脉血气分析的标本采集等操作在二甲以上医院已经普遍应用,但在护理教学中,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讲授和模拟演示,学生没有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这样,学生进入临床后,感觉临床上的操作学校里都没学过,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操作。
1.2.3教学中的内容在临床上不常用或已经被淘汰的
如穿隔离衣、床上洗浴、床上洗头、氧气筒吸氧法、给病人做体格检查等操作在技能教学中,作为授课重点,详细讲解,并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但进入临床后,这些操作几乎不用或已经淘汰。
1.2.4各医院的护士长对实习学生的评价满意的是:诚实守信、工作态度、协作精神、文化素养、敬业精神。较弱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岗位技能、熟练程度和专业知识。大部分医院的护士长认为实习护生操作能力不强,胆子很小,临床上大多数医疗仪器不会使用,甚至有些仪器他们从未见过。
2提高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举措
2.1构建学岗直通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邀请医院护理专家参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医院护理工作环境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使教学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构建学岗直通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实现“知”与“行”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学生在仿真的实训基地中得到职业熏陶和能力训练,毕业前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实现“学岗直通”。
2.2重构基于护理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
聘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对护理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再由学校教师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于护理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融入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知识的积累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2.3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专任教师定期到医院护理岗位参加顶岗实践和各种培训,定期举办专业教师护理技能考核。聘请临床一线优秀护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举办教学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实现专任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有机融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职教水平。
2.4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实现学校实训环境与医院护理职业环境的高度统一,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根据“校内基地临床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理念,积极推行院校融通,根据护理岗位技能需要,将现有资源优化整合,添置仪器设备,营造职业氛围,进行校内仿真医院建设。仿真医院从整体布局、设施设备、文化氛围和管理运行方面,尽可能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满足学习性工作任务要求,实现了护理专业教育与职业文化熏陶全程融合、环境适应与素质培养院校相通、教师与护师专兼团队双向流动、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整合交互,使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得一定的“护理经验”,为后期临床实习进一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训基地对学生实施全天候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及技能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及时进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非上课时间学生练习时,值班教师可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观看学生技能操作情况,对学生实行远程指导。
2.5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2.5.1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制定教学督导管理办法选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教研室主任、副科以上干部组成教学督导小组,对护理实验实训计划编制规范、技能排课的科学程度等进行监控检查。督导组成员定期深入实验、实训室检查护理技能教学情况,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和看法,提出有益的建议。组织技能教学公开课,推动教学做一体化进程。请医院护理专家对“2+1”顶岗实习带教情况、项目化教学等进行专题督导。召开师生座谈会,广泛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听取教师在实践教学、开展教改活动情况意见和建议。
2.5.2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医疗机构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知识、技能、素质相结合等多元评价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实践课堂及课余时间训练情况、技能达标情况等,严格按照护理行业岗位技能训练标准,每学期进行技能操作考核,以保证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岗位工作的一致性。综合实训考核在第四学期由临床护理专家对护生护理技能进行全面考核,不合格者不得顶岗实习;医疗机构评价是指学生在岗位见习、实习过程中或结束后,由带教老师和医院护理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按岗位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测试,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专业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实习档案;定期举办护理教师、学生技能大赛,邀请医院护理专家指导参与评奖,优秀者推荐参加省级及国家级护理技能大赛。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护理礼仪 职业教育
子曰:人无礼,无以立。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交往的方式与艺术。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上慢慢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于精神满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医院,患者不再满足于机器设备的检查和药物的治疗,更关注的是医护的服务和人性化关怀。护理礼仪也成了高校的必授课。在医患矛盾日益冲突不断的当下,护理职业的礼仪部分显得至关重要。在医院的工作中,关乎护理的工作占到了总工作量的75%左右,可见护理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护理礼仪也逐渐作为技术服务的附加服务,越来越受到患者的关注。因此,中职教育中护理礼仪课程也变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在学校开展好护理礼仪这门课程,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理论联系实际,贴合临床需要,学校对于护理礼仪这门课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研讨,在教学过程当中体会其中教与学的关系,集思广益,一致认为情境教学法比较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也符合职业学校的学生与当今医院现状。学校根据这些年对于护理礼仪的理解和经验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合职业教育课堂授课的情境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由于讲授礼仪知识的表面性和理论课程的抽象性,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方式使学生对护理礼仪的学习无法产生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礼仪学习对于自身修养的提高影响并不明显。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将书本抽象的内容变成直观的场景,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下临床前就体会到临床真实案例的情境,使自己置身于再现的环境中,真正体会到角色的责任与重要性,对于今后的工作内容有了一个更直观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更有利于礼仪知识在日后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达到护理教学与护理工作的完美对接。
二、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笔者学校2011级“3+2”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计87人,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情境教学组(43人)和传统教学组(44人)。
三、情境教学法的实施
1.教学方法设计
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情境教学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组(对照组)。两组学生使用材、教学计划及相同考核项目,于此学期末统一进行考评。实验组采用情境教学法,对照组则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2.情境设计内容及标准
在校内外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当前现状,排除主观臆断,设计重点章节的情境展示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并对每次展示给予评价反馈。
3.教学过程实施
实验组按宿舍为单位分为8个小组,每小组由组长负责。教师于前一周布置每次情境展示,要求学生做好编排、演练及相关资料的查询,记录准备期间有关内容的疑问或建议。课堂上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其他小组找出其优缺点,对其间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或给出更好的建议。那么,教师本身需要比传统教学下更多的工夫,扩大知识面,搜罗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以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教师针对涉及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答,最后对于情景模拟给予评价反馈。
四、研究结果
1.检验方法
分别对两班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经统计学检验,成绩均符合随机性、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因此采用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结果如下:
情境教学组综合测评成绩=92,传统教学组综合测评成绩=84.5,t=2.36>1.987,p
五、讨论
1.提高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模式把书本中静止的知识和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并乐在其中,大大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教学氛围,真正做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不称职的教师只是给学生传授真理,称职的教师是使学生学会找寻真理。
2.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学生会觉得教学方法很新鲜,会瞬间产生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更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当前医院的热门情境或临床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学中思考,从表演中领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情感,而并不只会机械地操作,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并思维活跃,把创新性思维用于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
3.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会换位思考
传统说教式的教学一直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但学生很难体会病人的心情与处境。通过情境式的模拟,自己也扮演病人的角色,换位思考,会从中体会到病人的真实感受。这种设身处地的亲身体验对学生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会是很好的一个实践。学会站在病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矛盾。
4.融洽人际关系,加强合作意识
研究表明,建立有序的医疗环境,构建和谐的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可有效减少医疗纠纷。在情景模拟当中,小组之间可以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升各自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而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增强了大家合作的意识,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每个人的举动都会牵扯到集体利益,而并不是一盘散沙,使其在开始临床实习前,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和对工作的自我胜任感。
5.促使教师自我完善
情境式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需要老师对教材和教学目的进行详细了解,而且还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切合实际地进行情景模拟,难易要适中,太难会打击学生积极性,太容易不能勾起兴趣。而且,实践中会出现很多衍生出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只限于课本,要广泛搜集资料,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对学生作出正确的指引。
虽然目前情境教学法还处于教学的摸索阶段,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但已初见成效,相信在我们不断的进取中一定能把它很好地应用于中职护理礼仪的教学中,培养高素质人才,使我们的护理工作更加温馨,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崔志宏.护理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8(5).
[2]余雪梅,唐圣春,乐虹等.与护理有关的医疗纠纷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24).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专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方法:分析聘用中专护士护理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的原因。结果:确立中专护理教育改革方向和目标。结论:为提高中专护理教育质量提供可行性目标。
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国家行列。
论文百事通要实现这一规划,需要增加大量的医务人员,而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最重要的是护理人员严重短缺,随着中专学校的扩招,生源质量的下降,中专护士的专业素质随之下滑,严重影响到临床护理质量,作者就我院近年聘用的中专护士专业素质进行了探讨性研究,汇报如下:
我院地处西北一座地级市,是一所民办股份制医院,自2004年6月到2007年6月,医院先后聘用中专护士82人,现在岗人员18人,护士流失率高达78%,绝大部分护士在我院工作6月~2年就相继跳槽被聘到其他条件、待遇较好的医院,在对聘用护士的管理与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近年来毕业的中专护士的专业素质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1聘用中专护士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认知不够,对从事护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在对新聘护士的管理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护士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道自己该干的是什么,不该干的是什么,虽然都进行了临床见习,但独立工作后不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状态,工作中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一次大查房中,护士长让两位新近护士给一位长期卧床病人翻身擦浴,两位护士面露难色地完成了护理,很不规范地草草了事,事后护士长批评两人,其中一位问护士长:“护士竟然干这样的工作不成?”,可想而知,这些护士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前对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
1.2缺乏主动工作能力,责任心不强
新聘中专护士普遍缺乏积极主动工作能力,工作中本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还要经常请示护士长,一些常规护理工作,护士长不督促不执行,有些护士的工作非常被动,可以说“不推不动”,而且责任心不强,遇到脏活、累活,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比如:一位工作五个月的夜班护士在一次值班中遇到一位术后尿管不畅的患者,自己束手无策,又不能主动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一直等到第二天上班后才把情况告知护士长,问题才得到解决,这样的类似情况在我院新聘护士中时有发生。
1.3新聘护士动手能力差,护理操作技术不过关
我们在对新聘护士的培训、管理中发现,近年来毕业的中专护士动手能力差,护理基本操作技术不过关,部分护士实习一年的时间内有些护理操作未曾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常规护理操作如:铺床、静脉注射等也不能顺利完成,这些护士的基本护理技术水平让人十分担忧。我院一位工作三个月的护士在给一位男性胆囊术后病人导尿时,尿管未进入膀胱就给尿管注气,结果损伤了尿道,导致出血,最后经一位医生的帮助才完成了操作,事后科主任在晨会上考问他的导尿知识,她能基本回答,问她为何不会导尿?她说这是她第二次进行导尿。类似上述情况的事例在我院新聘护士中常有发生,一些护理常识性的操作、基础性的技术常常出错,比如:导尿时不知道操作包中的镊子作何用途;静脉注射后不会指导病人止血;与病人沟通不畅导致病人将胃管拔出等等,由于护士的一些不当操作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加剧了护患矛盾,甚至给医院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
2中专护士专业素质降低的原因分析
2.1中专学校的扩招是导致专业素质下滑的主要因素
随着高校的扩招,九十年代后期中专学校也逐步开始了扩招,2006年我国新入学中职生达650万,到2010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将达到800万(1),一些学校的扩招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为了追求效益而无限度招生,在扩招的同时,学校的各种资源配置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质量的下降成为必然。
2.2生源质量下降是导致专业素质下滑的重要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自建国后一直是为我国基层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而且一直是国家统一招生和统一安排,为了及时就业,为了跳出农门,中考后大量的优秀学生进入中专学校就读,生源质量得到保证,毕业生素质不容置疑,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优秀学生就读了高中,招入中专的学生是被高中拒之门外的青少年,甚至是一些“问题”学生,一些地方中专招生分数线降至150分,其中包含40分的体育成绩,招入中专的一些学生数学、理化成绩在10分之内,近年来中专学生生源质量下降众说周知,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严重滑坡也就在所难免。
2.3学校教学质量随招生人数增加逐渐降低
在扩招的同时,中专学校的教师人数和素质并未及时增加和提高,教师满负荷工作,教学质量随之下滑,由于学生人数增加而一些教学硬件并未改变,教学设施落后,原来20人一组的实验改为30人或40人一组,学生不仅无法看清实验操作步骤,而且不能动手操作,加之学生普遍存在主动性和自制力差,实验教学质量不能保证。
2.4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缺陷制约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护生未来的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甚至影响一个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2)。我国多数中等卫生学校没有自己的教学医院,学生的专业见习缺乏专业化系统管理,另一方面,近年来医患矛盾日益恶化,临床护士在带教过程中为了避免承担风险,防止所带教学生发生不必要差错、事故,有意无意的限制了实习护士的动手操作,使一些护士实习结束后一些常规操作都不曾接触过。由于在校时专业基础理论不扎实,实习护士容易产生恐惧、自卑心理,操作缺乏主动性,临床实习时间被荒废,护理操作技能得不到巩固和提高。
2.5医院降低了护士准入门槛,使低素质不合格护士有了生存的土壤
近年来医院为了降低成本,大量聘用低学历护士,甚至用护工代替护士的部分工作,一些人托关系走后门把刚刚毕业的护生聘为岗位护士,正规编制的护士队伍逐渐被临时聘用的护士所取代,新聘护士进入医院后多数未经正规的岗前培训就直接上岗,这些护士进入医院后靠自身的努力很难考取护士资格证书,便通过找人替考来获得证书,该文作者中一位教师所在院校某班39位学生在06年护士资格考试中就有12位替考者,此风气在一些地方甚为严重,由于用人制度的缺陷和准入体制的腐败,一些有背景学生在校时就没有学到多少专业知识,而这些人往往被安排到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医院工作,护士专业素质的降低必然导致医院护理质量的降低。新晨
医学教育机构是培养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土壤。医疗卫生教育的质量和方向直接影响着其所培养的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和工作能力(3)。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特殊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中专学校培养的护士专业素质严重滑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为此,作者建议,教育部要下决心尽快取缔三年制或四年制中专护理教育层次,改为五年制护理教育,并对新生至少进行二年的基础教育,以解决生源质量下降问题。对中等职业学校也进行教学资格和教学质量的评估,严格限制无条件地扩招,强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严格控制毕业率,不合格学生杜绝毕业。建立完善的护生实习管理体制,确保实习目标的达成。严格管理各地护士资格考试,杜绝作弊违纪现象发生。严格执行护士准入制度,严厉查处违规用人的医院,没有护士资格证书的不能上岗,改善就业环境。通过一系列改革彻底改变中专护士专业素质下滑的局面,提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为保证人民健康、保障医疗卫生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汉朋.中职学校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特殊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3:5~6.
1 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
实施一体化教学,与医院先进护理技术接轨的一体化教学场地是必要条件。应建设具自己特色的中心实验室,具备理论授课的多媒体设备及三甲医院标准的先进护理教学模型、操作物品、仪器设备等,为实验班进行一体化教学提供模拟场景。
2 培养一体化教师
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课程又能指导技能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基础护理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3 案例教学法
将临床真实、典型、多样化的护理案例运用其中。
3.1 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双向交流
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也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更好的沟通方式,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薄弱,提升教学质量。
3.2 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同时,案例教学没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解决,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真实。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可取长补短、促进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
3.3 生动具体、直观易学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在模拟病房进行具体的临床病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可以结合临床案例报道、照片、病例档案等一些与案例分析相关的图文资料易于学习和理解。
4 情景教学法
有目的地引入、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进行职业体验,并使其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
(1)多种情境相结合形成互补,完整的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患者、教师或者同学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获得的。情境作为一个必备要素贯穿于本学科整个一体化教学活动中,主要分为真实情境、模拟情境和虚拟情境。真实情境可以潜移默化人性化理念教育,常用的有床边教学、现场教学等。与患者沟通、交流的同时,了解患者的心里、社会需求,并及时、合理的解决,结合理论知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得出结论。
(2)模拟情境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主题创设相关的情境,学生利用它启发思维,结合相关理论及其操作进行角色扮演、真人操作等方式。虚拟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知方式如:教学录像、网络资源等,根据教学需要融入不同情境,取长补短,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能力、判断性思维的培养,在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根源,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
5 参与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
(1)更新教与学的观念,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着主导的作用。更新教师示教、学生机械模仿,在参与式教学的作用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自行准备用物、自己回示、动手完成操作,教师在课程中起到指导、示范、推动作用。教学中表现为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从管、灌、压向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转变。
(2)增强了学生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各种参与活动,学生积极主动收集资料、感受患者的体会,并使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在多种角色的扮演下,他们了解了护士职业、理解患者,增强了服务社会、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学生主体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挥了个人应有的作用,体现了个人的价值,从而更增强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信心及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了价值追求的新目标。
6 构建“四位一体”教学体系
构建“知识+能力+沟通+素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见习教学+实习教学”四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实践基本技能+实践应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研究创新技能”、四位一体的实践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模拟医院为平台+校企合作为媒介”的四位一体教学方法、“护生自评+护生互评+教师+服务对象”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执业考试;护理教育;教育改革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规定,我国护士岗位实行准入制度,护士必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执业注册。我国自1995年正式开展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至今,考试委员会不断对考试的方式、内容、题型进行修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日趋成熟和完善。[1]结合新形势下护理人员的执业要求,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了较大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护理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护理操作技能培养等方面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结合考纲的变化,探索改革、创新高职护理教育的措施:立体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考前辅导。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护理教育教学质量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一、护士执业考试的新变化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护理人员职业要求的新变化,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有了大幅调整:首先,考试形式进行了立体整合,将原来的5个考核模块整合为2个,即专业实务和专业实践,考试时间缩短为1天;其次,考试内容打破学科界限,范围由专科到全能,并且增加了人文学科的内容,考核内容更加全面;再次,考试题型更贴近临床实际,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临床病例题(A2和A3/A4型题)比例大幅增加,占80%,真正做到将考核知识点渗透于临床问题与病例之中,考试题目具有鲜明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考核特征。[2]从以上变化看出新《考纲》对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临床实践分析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考纲》的要求,我校对护理教育做了较大的改革和尝试,2013年、2014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显著提高。
二、高职护理教育对策
(一)改革课程体系
1.修订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考纲》的变化,充分体现护士执业的新要求,促使教与学向执业考试靠拢,学校组织教师反复学习,并多次邀请校外专家进行研讨,结合高职护生特点,学校修订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立体整合,注重各学科的相互融合,组织内、外、妇、儿科高年资骨干教师共同编写了《临床技能操作教程》教材,并在原有基础医学和护理学的基础上将人文社会学增设为主干课程,将护理伦理学增设为核心课程之一,加强了人文学科内容的渗透。[3]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通过对2011年至2013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剖析,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要将知识点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几年来,学校多次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和集体备课,反复地研究和学习《考纲》,使每名授课教师都能够熟悉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的涵盖范围,在课程设计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例如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及情景模拟和仿真训练等。教学过程中注重各学科知识点的串联,鼓励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提高学生自行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同时,各班建立微信群和QQ群,利于师生随时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及时答疑解惑,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相关知识。
3.编制新题库
为了适应新《考纲》的要求,学校组织各专科骨干教师重新编制题库。新题库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为基础,对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有效串联与整合,注重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将考核知识点融入临床问题与病例之中,从多角度考查考生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治疗原则及措施、护理诊断与措施、健康教育及医学伦理等内容的掌握情况,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革考核模式
第一,实施人机对话考试。为了有效适应《考纲》的新变化,我校现代教育中心自行开发了基于NET技术的人机对话考试系统,将新编制的题库导入该系统,随机组卷,供学生平时练习和期末考核使用。人机对话的考试模式与执业资格考试相一致,减轻了学生由笔试过渡到机试的恐惧心理,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在仿真的环境中的考试有利于学生发挥真正水平,取得最佳的成绩。[5]该考试系统建立至今,共有4.6万人次使用。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后台管理系统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形成教学—考核—反馈—教学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融会贯通,有效地提高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第二,随学随考。在原有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基础上,教师平时上课时也会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考核。例如:讲解每个系统疾病时,教师会安排“课前2分钟”活动,让学生比较本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临床表现、护理措施等异同点,并在课后准备好课件,在上课前上台演讲。随时随地的考核让学生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有助于知识的强化和迁移,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日后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6]
(二)创建良好的实习环境,加强实习期的监管
十个月的临床实习既可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又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为此我校大力加强与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合作,不断完善护理临床教学管理,重视实习带教教师队伍的培训,尤其注重《考纲》在临床实习中的渗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临床实习的机会边做、边问、边学,获取大量临床知识,学以致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在每年五月进行,而学生考前复习阶段多在医院临床实习。依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以临床病例题型居多的特征,学生应该充分利用临床实习的机会学习考试内容,因为临床实习是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的最好途径。[7]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本着“带着问题去,带着问题回”的原则,鼓励学生在实习初期对于不懂的问题勤问,由临床带教教师一一解答;在实习中期,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目的是督促学生看书学习;从实习中期到实习结束,专业课教师指定复习范围,在学生返校时进行测试,目的是发现学生知识薄弱点;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强化训练,学校组织专业课教师串讲考试重点,为学生答疑解惑,并进行适当心理辅导,使考生面对执业资格考试时有稳定的心态,不致因过度紧张、怯场等心理问题而导致考试失误。[8-9]本研究结合新形势下对执业护士的新要求以及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现状,依据《考纲》的新变化,深入探讨了高职护理专业的教育对策,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考前复习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这些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显著提高,就业率由2011年的90.23%提高到2014年的99.62%,而且学生就业以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全国护士执业考试用书专家编写委员会.2011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2]王林辉.从近三年护士资格考试看未来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变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4(2):112-113.
[3]吴华平,王苏平.高职护理教学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的新举措[J].考试周刊,2011(64):6.
[4]何国平,王颖.人机对话考试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07(6):280-281.
[5]邵广宇,张朝慧,焦金梅.案例教学法在护理与法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1(3):39-42.
[6]王荣俊,周晓隆,孙美兰,等.以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考试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41-42.
[7]缪金萍.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执护考试成绩[J].吉林医学,2010(10):3589.
[8]刘晓敏,李琴芳,罗娟,等.在校毕业生参加护士执业考试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23):140-141.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儿童护理;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长,21世纪,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儿科护理将向着高质量、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理学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教育实施改革和优化。根据护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的需要,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设置能力培养模块,与临床对接,成为我们改革探索的趋势。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之一,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儿童护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预防及临床护理的一门护理专业课程。研究对象是从新生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1]。
教学改革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适应“必需、够用”和“整体护理”的职教理念。按照职教思想和现代护理理念构建教学内容,淡化学科与学术观念,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和学生技能培养。
一、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以“必须,够用”为度,我们按照这样的理念选择、重组、整合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遗漏和重复[2]。我院儿科护理教研组负责人组织所有儿科专业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共同商定授课计划,将儿科护理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情特点,将学生缺乏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增加临床实例和实验教学内容,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了理论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病理组织教学内容。在讲述较难理解的授课内容时,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导出第一病例+讨论病例(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提出第二病例+总结本节内容”的模式进行。一节课以一个病例开始,以另一个病例结束,激发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论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为更好的达到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出不仅基础理论扎实,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优的专业型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应注重校内外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1、注重理论教学服务于实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强化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更多内容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师讲解+示范教学+学生操作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理论结合实际,使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
2、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院和医院的合作共赢,使学生在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护理,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熟悉医院儿科的各项护理操技术;在实习结束时完成一份儿科护理大型病历[3]。
3、开发适合本校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
结合学院软硬件设备,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原开设的儿童护理实验和母婴护理实验项目进行筛选整合,再开发新的实验项目,编写适应本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实训指导,作为校内自编教材。
三、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实现角色转变。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提出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例如,计算机、幻灯机、视频、光盘、模具、挂图等辅助教学,以提高临床教学的形象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健康教育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四、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儿童护理人员对儿童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为儿童护理事业奋斗终生的医德修养。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更是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和谐状态。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4]。
儿童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咿咿学语不能明确表达感情的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交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应交给学生谨慎、诚实、有爱的服务态度。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身心方面发展也不均衡。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年龄分期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健康与家长的日常看护和指导密不可分,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教会学生对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技巧。使家长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吮手指,勤换内衣裤等等,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
五、小结
儿童从生命开始到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儿童护理工作者责任深远,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和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初步探索了《儿童护理》的教学改革和教学优化方法,即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旨在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儿童护理(卫生部护理教改课题研究成果)[M] ,崔焱,程志军.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2]李敏艳,马慧玲.高职高专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改革初探[J].青年科学,2012.10.
【关键词】高职;护生;人文素质;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52-0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仅仅是技能的娴熟,还应该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以及精神上的护理。因此,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护生要具备人文关怀的能力,让患者身心两方面的护理都得到最大的满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是培养高职护生的重要目标。“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后天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不断积累使之内化为自身良好的气质、修养、人格品质、思想内涵。护理工作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扎实的实践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较好的身心状态、完整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素质。护理人文素质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品质、个人人格魅力、语言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等。现代人对护理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手段、服务领域、服务方式等都提出更具体要求。我国整体护士护理水平较低,医患矛盾紧张,现在的医疗纠纷统计数据分析显示,约80%的纠纷不是由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造成,而是仅仅因为医务人员的交流不当或冷漠引起。很多患者表示护士没办法设身处地为他们设想,无法了解他们身心需求,护士整体文化素质不够。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模式已为人们所接受,为了使医学教育界重新审视社会需求,培养出“通才”护理人才,本文立足于护生人文关怀和素质水平的提高,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进而提升整体护士护理水平。先对护生人文和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解并分析,进而总结出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护生水平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给未来高校护生教育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1、引言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它旨在促进、维持和恢复患者的健康并减轻他们的痛苦。护理专业学生是临床护士的储备力量,高校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重任。护理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结合知识、直觉和对他人的同情和尊重。相对其他医疗活动而言,护理工作直接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服务性。
随着现代高科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也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单纯的强调技术的过硬和物质方面的满足,而缺乏对患者心理、精神、社会、自身价值体现的关怀,从此出现了护患关系不协调,患者的不满意度增加,医疗纠纷不断,严重损害护理人员的形象,也影响医院的声誉。因此,现代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校护生的人文素质是影响护士护理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只有加强在校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在倡导整体护理的今天,护士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护理工作能够以人为本,并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不仅要对患者身体健康给予照顾,还能为患者提供社会、精神、心理和文化等全方面的护理。近年来,各专业高校都试图将医学伦理教育思想和护士专业价值观有效结合,进一步丰富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不断提高护生的专业价值观和职业素质,促进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社会化进程,从而满足社会各界对高素质护理服务的需求。
面对护理行业的机遇与挑战,高等医学护生教育必须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模式的改变、护理教育理念创新和护士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提高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是护理工作的内涵要求,也是就业市场的形势要求。
2、护生人文关怀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延续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在护生培养上过分强调护生的专业课学习,从而忽视了护生的思想道德等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界一直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至今仍有很多老师和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并不能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并不能为护生毕业生找工作增加筹码,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总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来传授专业课教学,导致大多数护生在校期间全部用来学习护理学专业理论和技能,根本没有太多课时来系统学习人文关怀和素质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师们也未意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和素质教育学习对护生适应现代社会和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会贯通,才能使医疗素质与人文素质结合成一体,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新一代护理良才。一切为了使学生成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彰显人文关怀。
护生对护理专业素质要求的认识不足,导致对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课程不感兴趣,觉得这些课程枯燥无味,无法体会人文课程的内涵,因而影响护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无法体会做为“白衣天使”的职业使命感和光荣感,这些对护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职业职称规划都有深远影响。
2.2 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脱节问题严重 研究发现,大部分医学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护理教学上,重视科学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仍是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的标准,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为中心”。在高职教育中,由于课程紧张,所以课程一般以专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为主,公共基础课程较少,除硬性规定的课程外,很少设计道德、心理、环境、素质、历史、美学、礼仪等内容。孟艳君等把人文素质课程定义为社会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交叉而成的边缘性学科所组成的课程,因此,提出“美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际沟通、伦理学和文学及音乐艺术鉴赏”等均可列为人文社科及相关类课程。李向青等在对不同层次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护生对人文精神的认同度及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都较高,而对现今医学院校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满意度较低,研究生、本科生较大专生及中专生更认为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远远不够。
人文素质学科一般属从属地位,学校和教师大部分提倡实用主义,学生也顺其自然地接受这种“专业性”教育,无法认识到人文社会学科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因此,大多数护生被局限在与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专业课程中,造成知识面狭窄,见识狭隘。这些都导致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除了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外,缺乏护理本身需求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郭世松等人提出改革传统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综合课程,是适应21世纪的需求,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然而现代医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现状非常普遍。经统计,医学院校的社会人文科学课程学时大致占总学时的8%,且人文课程多为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宋长平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护理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教少,专科学校所开设的人文课程平均占总课时的4.2%,护理本科教育中开设的人文课程约为12.7%。而国外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美国,德国人文课程比重占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且有许多西方国家其他学科本科毕业后方能就读医学专业。
2.3 授课方式单一 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其它医学专业课和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专业课和哲学、历史、政治等知识都有专门的课程设计,人文素质教育要与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与心灵修养联系一起,因此,灌输式人文教育不能唤醒护生内心的需求,不能有效培养护生人文素质。通过调查发现,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一般停留在正常课堂教育、文化活动、专题讲座、一般会议等形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应该根据护生教育的特点,不能死背人文理论知识。应该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护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承担起社会、他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游川等在常规评价时,与护理学生一起制定人文行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这三个层面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实施人文素质目标评价法,发现目标评价法在护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之中确实能起到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3.1 增强师生人文意识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是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目前,从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的总体情况分析看,其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需要不断的提升。姜淑琴提出,我国护生人文素质培养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人文护理师资缺乏,同时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数量较少、比例偏小,再有护理教师对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护理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并将人文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护理教学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操来感染护生。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自我培养,自觉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陈荣凤指出在人才引进方向,各医学院校可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挖掘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引进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形科的教师队伍。而在引进专业课程的新教师中,必须对新引进的高校教师进行人文素质考核,选拔专业过硬,且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而对于已经在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学校可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人文社科院校深造,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美学、礼仪等途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可以通过在职研究生、在职博士等途径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各院校教师也可通过交流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护生已经逐渐的认识到了具备全面的护理人文素质对她们以后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在校期间开设人文课程才能满足护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张新颜对143名在校护生进行调查表明,有近50%的学生意识到提高文化修养丰富文化知识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且有50.3%的同学认为应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同时有39.4%的学生认为应适当压缩医学专科课的学时,增加人文课程的学时。通过研究表明,大多数护生认为应该加强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艺术类的人文课程,从宏观角度出发,整体优化护生人文课程体系,满足护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
3.2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改善教学手段 加强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各院校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通过宏观调控合理优化各类科学之间的比重,另一方面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护理学是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人文素质更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要使护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社会学知识和素质,课程设置就是其重要保证。在护生人文课程及相关课程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首先,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适当压缩与合并专业课,相应增加人文课课时。其次,可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原则,对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医学等课程可列为护生的必修课;护理科研基础、人口学、艺术类,逻辑与思维等列为选修课。再次,合理安排课时,一般人文课程总课时应占大学总学时的20%左右,可在300学时左右,其中必修课每门课约为30学时,占人文课程的40%-50%,选修课约占25学时,约占总学时的50%-60%。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培养护生的人文素质除了学习人文课程外,其它的如在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的教育过程中也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同时,上课的场所也是影响护生人文素养的因素之一。
在人文课程建设的时候必须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提高教学方法和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挖掘新的看法。在现代护理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手段,创建人文学科特色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从各个侧面为学生补充知识,培养护生专业思想,提高整体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护生人文素质开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高他们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3 营造人文气息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都给予学生人文熏陶,培养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