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谈的基本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础会计 理论教学 融合实操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习惯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的知识按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效果欠佳。有大量的实践和数据证明,被动学习的效果是远远劣于主动学习的,所以现在教学改革倡导以生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高度尊重学生,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去理解、记忆知识点。
基础会计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这门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虽然也融合了很多实操部分,但是其中的难点还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奠定整个会计学习的基础。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关于基础会计课程一些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一、简化并通俗化知识点――方便理解与记忆
中专类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理解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差,基础会计是一门入门课,对于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理解这些文绉绉的书面用语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需要用简化的语言和生动通俗的描述降低这些理解难度。
1.简化语言。重要的知识点尽可能简化一点,归纳出要点,方便学生去背诵记忆
例如,记忆资产、费用等六大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方向的时候,我给学生归纳成九个字:资费借增,负所收贷增,然后让学生像背歌谣一样背熟这句话。这样学生在写会计分录时随时可以对照这句话分析某个会计科目该记哪个方向。
2.归纳知识点。难记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想办法找出规律,帮学生来记忆
例如,在学习日期大写规律的时候,学生老是分不清大写日期什么时候要加零。为了使他们能清楚的记住,我让他们自己来归纳知识点。我先在黑板上这样写出小写的日期:日期:01-09、10、11-19、20、21-29、30;月份:01-09、10、11-12。加下划线的是大写时前面要加零的,有什么规律。学生自己七嘴八舌的总结出来:小写有零的,大写就在前面加零。这样学生一次性就清楚的记下来了。
3.知识点通俗化。难理解的地方,就想办法用通俗化的语言来降低难度,或者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解
例如,在讲解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关系时,我以购买单车为例来讲解。学生想买一辆金额为200元的单车,父母给了150元,找同学借了50元,然后买回来了这辆单车。假设学生自己就只有这一项资产。分析:资产金额为200元。资产是如何来的呢?其中150元父母投资的,不用还,就是所有者权益;50元是借的,要还,就是负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用来描述资产的来源。这样,不仅讲解了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也练习了其中的平衡关系。
二、精选针对性练习――强化记忆
基础会计课程中理论知识点其实不多,但是必须要清楚的理解并记忆,因为这个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学习。但是练习题不是贪多就好。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积极性不强,练习多了反而混乱,甚至都是抄抄了事。所以在授课时首先要精选练习,通过有代表性的练习把知识点弄通。
例如,在基础会计中会计科目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记住它们,除了把基础会计中的几十个会计科目制定阶梯背诵计划外,还制作了类似名词解释的练习题来加深记忆。具体如:价值为3000元的办公桌椅;尚未缴纳的2000元税金;销售产品取得的10000元收入……让学生分析是属什么会计科目。
学完会计科目紧接着就学习复式记账,可以在会计科目练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练习:用现金购买价值为3000元的办公座椅;用银行里的存款支付尚未缴纳的2000元税金;销售产品取得的10000元收入存进银行……分析这些业务涉及些会计科目,是增加还是减少,分别记借方还是贷方。
下一步学习会计分录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业务写出会计分录。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练习,学生对会计科目的应用能比较熟练,也能快速从会计科目过渡到会计分录的学习。
三、融合实操――深化知识的应用
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操过程中,而通过这个融合过程,能降低理论知识的枯燥性,也能深化知识的应用。除了常规的填制凭证、登记账薄的实操练习外,还可以做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关于原始单据的审核与传递时,这个知识单纯靠讲解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可以实际动手做一做才能理解和深化。可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买东西一个卖东西形成一个对应企业,然后一个开发票一个开支票,填完单据传递并审核,审核时如果发现有单据填错了,就要求退回去重开。审核无误才可以开始填制记账凭证。这样一个练习能加深对凭证填制和传递的理解。
还可以把课堂的实操拓展到课外去。讲解发票的时候,可以要求周末学生和家长外出购物时索取发票,索取时注意:1、对方是如何开具发票的;2、收到的发票具体的填制项目。讲解账簿类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周末逛街时,注意看看哪儿可以买到账簿,商店里的账簿有哪些类型,和课堂上讲的有没有不同;讲解银行单据和填写规范时,可以建议学生和父母去办一次银行业务,观察一下这些单据的填制项目和填制要求。
总之,会计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基础会计作为入门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如何去让学生主动积极并高效的学习知识。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如何处理学习借鉴西方乐理和发展完善自身传统音乐理论二者的关系,长久以来一直是音乐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如何在教材编写中注重学科内在逻辑与教材受众主体的认知心理一致,应该也是值得和必须探讨的。文章从两个方面对普通高校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墓本乐理教程》进行概括性的阐述,以期能对墓本乐理教科书的编排原则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西方乐理从进人我国的音乐生活开始,无论是在音乐生活还是专业教学中都一直倍受重视,相关专著、教材等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然而西方乐理是建立在其自身的音乐创作和研究基础上的,具有其国家和民族的特点,该理论能否统领不同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因此,在学习借鉴西方乐理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这一问题上,我国音乐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此外,作为教材这一特殊的教学载体,其在内容编排上,除了要注重逻辑性、科学性以外,是否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以童忠良先生的《基本乐理教程;(2001年出版)为例,从教材内容的广度及教材编排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心理的统一性两个方面对其作概括性的分析,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含古纳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突出传统音乐理论的重要性
西方乐理从进人我国的音乐生活开始,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乐理学科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日益凸显:如一些术语、标记不够规范统一;在强调多元文化的今天,如何做好民族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的传承等等。童忠良教授在很早以前就提出在“西方乐理”内容基础上做“两极拓展”的构想,即:一方面朝着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戏曲说唱音乐、尤其是中国传统乐律学等方面拓展;另一面则是面向20世纪的国际新音乐拓展。而这本教材则正是充分吸收当时基本乐理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其“两极拓展”构想的实践成果。
“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是由音乐的民族性质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没有不受民族特质约束的文化,也没有绝对脱离民族根基的音乐。”那么作为音乐文化最根本的基本理论而言,是否也应该充分重视其个性化的民族化的东西呢?1962年李重光先生曾著过《基本乐理教程》一教材,书中对欧洲基本乐理讲述得非常仔细、透彻,同时增加了以往同类教材中从未出现的中国传统乐理中的五声调式体系的内容,对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探索,可谓具有开拓性的价值。相比之下,童忠良先生的《基本乐理教程》则在中国传统乐理方面吸收增加了更多的成果,较以往迈出了跨越性的一大步。
该本教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西方基本乐理、近现代乐理、中国传统乐理。在关于西方基本乐理的讲述上,其内容基本沿用了李重光乐理教材编写的体系,而在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内容上则与前人有较大的不同。
1、中国传统乐理的内容得到扩展并且其展现方式凸显了该内容的重要地位
第一,扩展了“音”与“音体系”概念的内涵
乐理学科的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音”的基础之上的,该书中关于“音”的阐述,扩展了“音”概念的内涵。例如:
关于音乐的材料,作者在第一章第一节“乐音与噪音”中指出:“音乐中的音,虽然是以乐音为主要材料,但噪音的使用也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世界民间音乐中的某些打击乐器所发出的音响,在该音乐中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外,某些由自然音响或某种电声音响所产生的噪音,在现代音乐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关于“音体系”的概念,童先生指出,“不可误认为音体系就只有基本乐理中的大调与小调”,还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宫调理论”和世界其他不同民族与地区的“不同的音体系”。这些理论在以往的教科书里都是看不到的。
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大背景下的今天,如何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音乐文化差异,寻找音乐文化交往基础的同时,能真正从本质上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是“不同之不同”而非“不及之不同”,必然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加强中华“母语”文化的渗透。而在音乐基础理论教育中就开始加强渗透和揭示,无疑是极为重要和有远见卓识的。
第二,改变了以往教科书中西方乐理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教程中涉及到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的传统律名、调式及曾侯乙编钟的乐学体系等内容时,通常是与西方乐理一并讲述。如:第一章共有六节,其中作者分别在第三节“音体系”、第五节“十二半音的不同标记法”和第六节“中国传统阶名、律名的标记法”中涉及到传统音乐理论;第三章共有五节,作者分别在第三节“中国传统音乐的八度分组’,、第四节“律吕阴阳”和第五节“四基与辅曾”中涉及到传统音乐理论;尤其是第八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几乎用了全部的篇幅来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内容之多之精是以往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通过这样的陈述,无疑会给读者这样的一种概念引导,即“音乐是世界范围的音乐,其中有我们的中国音乐;所讲的乐理是世界音乐的乐理,其中也必然包括我们中国音乐的乐理”。同时,也得到启示:世界范围的各国音乐有共性也有个性,不能一味效仿共性而失去自己独特的赖以生存的个性。
第三、借助西方基本乐理知识对照讲解中国传统乐理是面对现实的务实选择
当下,尽管在人们的意识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和意义形成了共识,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中国音乐人对传统音乐理论还是所知甚少。毕竟以往的教科书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样一种可能,而在童先生的教程中,只要愿意我们就可以更近距离、更通俗、更方便地接触它。
通读该教程,我们不难发现其间不仅讲到了黄钟、大吕等传统律名,还讲了八十四调、之调式、为调式、以及曾侯乙编钟的辅曾乐学体系等重要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都是在每一章节中,与西方乐理并行讲述,分量相当。同时,通过童先生的讲述和比较,用西方乐理来讲中国传统乐理,实在可以说是在两者之间搭了一座桥梁,使得两者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都更容易让学习者理解和接受。
如第一章第五节“十二半音的不同标记法”中提到:“十二半音,有音名、唱名、阶名与律名四种标记方法。音名与唱名更多涉及到大小调体系,阶名与律名则属于中国传统宫调体系的范畴”,其后第六节详尽地讲述了“中国传统阶名、律名的标记法,”并对照指出“中国古代乐理中的‘律名’与基本乐理中的‘音名’,二者是可以对应互换的”。“实际上,第一律黄钟可以相当于现代音名的任何音。只要我们熟记了十二律名及其顺序,知道十二律之间都是半音关系,那么,不论黄钟相当于现代音名中的何音,都能很容易地推导出其余十一律与现代音名之间的对应互换结果。”
再如,第五章第九节“相隔八律与纯五度”中 指出:“在中国传统乐学中,相隔八律是一个很重 要的概念。所谓‘隔八相生’就是指‘相隔八律’产生另一律”。“这里必需知道的是,中国传统乐学的相隔八律(又简称‘隔八’),实际上就是普通乐理的‘纯五度”’。这样的例子在该教程中,比比皆是。不难看出作者对传统乐学及西方乐理掌握之纯熟及对后学者的悉心引导。
2、适时增加现代乐理知识
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文化生活内容愈加丰富。各种音乐体裁不由分说地走进我们的听觉世界。有关摇滚乐、爵士乐等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在音阶、和声、记谱等方面的常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勋伯格为代表的“无调性音乐”等现代音乐的多种多样的现代和弦、和音、记谱法等都使得一些近现代的新音乐与音乐受众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在我们的乐理教学中,适时增加这些现代音乐的乐理知识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基本乐理教程》在这方面应该说体现了正确的、开放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性、实用性、启发性及其与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完全吻合
任何一部教科书,在内容组织上应有相对的完整性,体例设计应有内在的科学性,章节编排也应有潜在的逻辑性。具体到乐理教科书而言,也是如此。
(一)《基本乐理教程》一书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一是以对音乐构成的物质材料以及组织原则、常用音乐概念、五线谱记谱法等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全面介绍为主线的内容组织原则;二是注重内部逻辑性,注重章节编排原则。除了内容的范围较以往教材有所扩大外,在次序上作了某些改进比如说将调式排在和弦之前来讲述。这样将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效地综合起来,以求达到温故知新而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教材编排上的良苦用心。
(二)不仅注重具体知识的讲述,还精心地提出了一些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用一些自编的、朗朗上口的、形象的口诀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如关于对不同时值的音符的记忆口诀:“全音符,一个圈,二分音符加符干;四分音符黑符头,加个符尾短一半。”又如对于不同时值的休止符归纳的口诀:“全休止,倒挂一;二分休止横卧一;四分休止似反“3”八分休止象正“7”十六分休止象双“7”三十二分休止再加“7”。
(三)布鲁纳主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的系列,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发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教材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帮助学习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每章附有复习题,并且设计了问答形式的‘。复习题”和具体操作的“书面题”两类。并且其中有标注*号者,为选自有关音乐院校的招生考试乐理试题。使不同要求和能力的学生都有“悬念”,而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考虑到现实情况,童先生对一些章节作了说明,在涉及传统乐学和现代乐理部分都标有号,并明确指出这些内容是可以“灵活处理”“甚至可暂时跳过不讲”,则更是体现了其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教材适用性的认真考虑。
(四)教材的更新、发展和完善是永无止境的,作为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教材更应该力求科学严谨。笔者以为,尽管《基本乐理教程》倾注了童忠良先生的大量心血,但其中仍不免会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
(1)童先生将音程的定义表述为:“乐音间的音高距离,叫做音程。”笔者以为这一定义是不确切的,因为,它没有包括音程的特殊的乐音方面,而仅限于确定音的纯物理的相互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音乐实践只承认处于一定“音列体系”和一定调式中的音程。这就是说,音程不是由一般的物理上的音所构成,而是由乐音、音级所构成。同时他还认为,将“距离”一词用于指调式音级之间的距离时,也是不确切的。问题在于,音程的表现意义首先取决于构成音程的各音级的性质,而不只取决于各音级之间的距离。……音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音级,其次才是音高的距离。所以,音程的准确定义应该是:“调式的两个音级在音高上的相互关系叫做音程。”
(2)一般的教科书的编排习惯于把音程、和弦放在调式之前来讲述。这是遵循了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课程组织观点。行为主义认为,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主张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然后按照逻辑顺序排列,逐步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最终达到课程目标。这种观点认为教材内容的组织比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重要,主张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学生学习认知心理顺序和学科的整合性原则。然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校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是认知领域的学习,理论假设为: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所以认知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处理环境中各种事件的内部心理活动,并试图解释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布鲁纳既是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他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内在的规律。“不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而有力的适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有助于学生记忆。而且,学习基本原理,缩小了“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他提出教材的编写应注意知识的“阶梯性”,使之适合不同能力的学生,再经过学生的自觉思维,最终为他们所接受,即所谓的“螺旋型课程”,这既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心理学思想对于乐理课程理论的影响,在于主张螺旋式的课程,因此必然会让学生一开始就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这样则体现了学科呈现方式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吻合,力求使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本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扩展、再扩展。按一定结构呈现的内容,在呈现内容的方式上既有着某种学科逻辑的联系,又使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建立有机联系,防止其成为孤立信息,从而便于记忆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不仅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其审美能力,净化其心灵,使学生热爱生活,在全面的素质教育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数学知识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载体,解决数学问题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途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维能力。以下是笔者的一个课例,借助了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个实践。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问题1:探究函数y=|x|的奇偶性,对称性,单调性,最小值,最大值及图像?
生甲:可以利用定义(过程略)
生乙:利用数形结合,画出函数y=|x|的图像,在从图像上观察它的相关性质
师:对比两种做法,哪种能够快速解决我们的问题呢?
大家一致认为第二种方法能快速准确的解决我们的问题,此时老师乘胜追击,让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2.问题展开,由图像到性质
问题2:函数y=|x+1|的奇偶性,对称性,单调性,最小值,最大值及图像?
问题3:函数y=|x-1|的奇偶性,对称性,单调性,最小值,最大值及图像?
师:对比问题1、2、3的图像,你能得出如何确定对称轴的方法吗?最值在哪里取到?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画出三个函数的图像,然后得出令绝对值内部的解析式等于零(即零点值)可得对称轴方程,从而得出最小值。
教师进一步剖析三个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4:函数y=|x+1|+|x-1|的图像是什么样子?函数y=|x+1|+|x-1|+|x-2|的图像呢?猜猜看四个绝对值之和的图像如何?五个呢?
3.问题深入,揭示本质
学生思考问题,处于亢奋状态,激发起认知冲突,教师抓住学生的疑惑及时补充画图,让同学们参照此图像,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能快速求出函数y=
的最小值吗(2006年高考全国卷12题)?
待同学们探讨过后,一起总结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要求n个绝对值之和的最小值时,我们只需要看是奇数个绝对值之和还是偶数个绝对值之和,若奇数个绝对值之和,其最小值是在x取中间那个零点数代入即可得到;若偶数个绝对值之和,取中间两个零点值之间的任何一个值代入得到。
4.问题应用,效果检验
(1)函数y=In|x-a|的对称轴是x=1,则a=.
(2)对任意实数x,不等式|x-2|-|x+1|>a成立,则a的范围是.
(3)不等式|2x+1|+|x-1|
参考文献:
[1]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复变函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2] 刘子瑞,梅家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外部成本内部化 利益相关者 均衡
一、引言
外部性是指一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企业、个人以及社会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而活动实施方既没有向得到正面影响的一方收取费用,也没有向承受负面影响的一方给予补偿。前者称为外部经济,后者称为外部不经济。所谓的“外部成本”是指由外部不经济所引起的成本。如果企业长期对其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不承担或只承担较小的责任,就会诱发外部成本不断扩大化,进而造成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失调。在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低碳生产、节能减排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责任,社会公众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外部性日益关注,外部性问题亟待解决。
马歇尔(1890)指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成本存在的原因在于初始机制不健全,缺乏强制机制使企业内部化动机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期望相对初始环境必然发生改变,这为可能的新机制,从而为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实施提供动力。
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影响演变
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企业产生影响或受企业行为影响的任何团体和个人。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他们或向企业投入资本,或分担企业的经营风险,或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从企业而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复杂性加深,内部关系更加网络化;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公众意识的自觉性提高和政府法律的不断完善,对企业的外部约束日益加大,企业的经营决策越来越受到利益相关者的约束。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王身余(2008)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影响、参与、共同治理。在影响阶段,利益相关者被当作识别信息的媒介,企业通过识别利益相关者,收集评价有关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克服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威胁,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在参与阶段,利益相关者成为组织内部程序的一部分,企业行为与利益相关者是相互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参与来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但其参与的范围和程度受到限制;在共同治理阶段,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利益相关者被视为公司治理的平等主体,其利益被关注,并在企业享有一定的控制权,此时,企业归全体利益相关者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首先是一种合作关系,并通过一定的制度相互牵制、相互制约。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史中可见,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对企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外部成本内部化是协调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期望也从仅关注个体利益向社会整体利益最优化转变,这种转变给外部成本内部化提供了新的变量。
三、外部成本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外部成本的产生源于生产的负外部效应,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有形或无形地对外部环境造成一定损害。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应当基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分配,然而,企业在利用社会资源时往往较多地考虑自身利益,没有将经济行为产生的外部成本纳入日常核算体系,造成了生产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社会成本往往大于私人成本。根据庇古(1920)的分析,在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出现偏离时,便产生了外部性,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产生负外部效应,两者的差额就是边际外部成本;反之,产生正外部效应。
MPC为边际私人成本曲线,MSC为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EC代表边际外部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为:MSC-MPC=MEC。当产品产量为零时,生产的外部成本为零;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其生产的外部成本也在增加,在图中表现为MSC与MPC曲线之间的间距逐渐扩大。在忽略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即产品仅按私人成本核算,那么企业的最优产量为Q1,价格为P1,此时,企业效益最优;如果将外部成本纳入产品成本中进行核算,则社会最优产量为Q2,价格为P2,此时,社会福利最大。可以看出,Q1>Q2,P1
四、利益相关者对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驱动
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推进可以从企业自身及主要利益相关者两个角度来考察。
(一)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是企业追求的长远目标,其核心在于保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外部成本内部化是企业兼顾社会效益的表现。外部成本内部化与社会责任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外部成本内部化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而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更多地考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Julie Beardsell(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来源;李新娥、彭华岗(2010)认为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提高企业声誉。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制定恰当的竞争战略,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根据波特的观点,成本领先是企业基本竞争战略之一,低成本生产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外部成本是比较庞大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后势必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这将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维持低成本生产的优势,创造持久的竞争力。此外,社会责任信息具有信号传递作用,积极主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可以向外部传达企业是有责任心的,从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
(二)利益相关者间的相互约束。
1.股东、债权人的要求。股东作为企业的权益资本提供者,一方面,潜在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需要获取有关企业的各方面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进行评价,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提高投资效果;另一方面,现有股东是企业所有者,其主要利益期望在于获取资本收益、利润最大化,外部成本内部化,从短期来看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利润,但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效益。
债权人的利益期望是企业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量管理状况,能够及时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债权人在向企业提供债务资本时,也要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环境信息是债权人考虑的因素之一。王波(2012)、胡曲应(2012)研究发现,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环境绩效好的企业,有助于改善财务绩效。因此,债权人可能增加有关环境成本的限制性条款,要求企业通过提高环境绩效,实施外部成本内部化,以改善财务绩效,降低受到处罚的风险,增强企业偿债能力,保障债权人资金安全性。
2.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都明确规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外部影响应由企业承担。随着绿色会计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绿色会计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对企业环境活动、环境绩效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将外部成本纳入企业内部核算,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这也是绿色GDP核算的前提条件。
3.社会公众等心理与行为的改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绿色消费渐入人心,绿色消费的重点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一项针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及行为的专项调查表明,53.8%的消费者乐意消费绿色产品,37.9%的人表示已经购买过诸如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家电等在内的绿色产品。同时,社会公众在购房时,为了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安全,消费者愿意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支付溢价。
当然,外部成本内部化也面临着一些阻力。理论认为,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的情形下,经理人的利益期望同股东及债权人等其他利益主体存在冲突。马里斯(1960)“增长最大化”模型将经理人的利益期望界定为销售增长率最大化,而销售增长率最大化可以通过企业规模的增长来实现,因此,经理人倾向于通过支配更多的自由现金流,投资于更多的投资项目(无论盈利与否),扩大企业规模以实现其目标。外部成本内部化,必然消耗企业大量资金,减少经理人可支配的自由现金流,因此,经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降低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水平。
五、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均衡
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是具有生存的利润空间,外部成本完全内部化可能超出企业承载力,内部化不足使得生态环境恢复不到位,破坏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外部成本内部化应当有一个临界点,该临界点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
对股东或投资者而言,股东与投资者均希望企业有强劲的增长潜力,一定程度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虽然在短期内降低企业利润,却是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度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严重降低企业利润,可能使得企业缺乏增长所需的现金流,从而影响股东与投资者的信心,因此,股东与投资者认为外部成本内部化应当是合理的。对债权人而言,债权人只是希望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而不希望企业过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影响现金流的稳定性,也不希望过少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导致不必要的现金流出。从政府角度来看,一方面,政府希望经济不断增长,维持应有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政府要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稳定性,政府会根据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制定恰当的政策促使企业合理实施外部成本内部化。从社会公众角度来看,外部成本内部化提高产品生产成本,成本的提高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以,外部成本内部化在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公民日常生活成本,两者的权衡便决定社会公众对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忍受度。
可见,不同利益主体要求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最优量可能是不一样的,每个利益主体都有满足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相对临界点,这些相对临界点在一个企业中是无法同时实现的,因此,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最优临界点应当使得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个最优临界点实际操作起来可能是比较困难的。
六、结束语
在企业经济活动负面效应不断显现的今天,外部成本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解决外部成本问题迫在眉睫。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利益相关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在不断演变,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期望随之发生变化,这是企业实施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重要动力。外部成本内部化不是无止境的,企业需要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权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期望,因此,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均衡结果取决于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并且应当满足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身余.从“影响”、“参与”到“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历史跨越及其启示[J].湘潭大学学报,2008,32(6):28-35.
2.李新娥,彭华岗.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声誉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3):74-76.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4.胡曲应.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6):23-32.
作者简介:
[关键词]创新能力;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195
1成本管理会计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是获得能力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任何一种能力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的创新能力是后天获得性的,需要培养。学校教育中,实践教学在学生角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具有比课堂讲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因而,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作为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成本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要求
从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本身来看,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成本管理会计的创新实践。学习、研究、理解、掌握和应用管理会计,既需要对管理会计理论的融会贯通,也需要对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成本管理会计中内容比较复杂的方法和模型,没有亲自动手的模拟实验环节就难以体会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无法真正获得成本管理会计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加强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就是一条通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管理会计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可行之路。
实践性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成本管理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操作与应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成本管理会计教学主要以制造业生产过程为例进行讲解,而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应该让学生对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了解各种凭证的来源去向,解决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的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最后,针对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具体了解企业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管理等内容的综合实践教学,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管理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对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更好地应用。
3目前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31课时紧,内容多
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一般只开设一门管理会计学,并没有区分初级、中级或高级管理会计。部分高校的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进一步压缩了管理会计的授课时间。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丰富,知识点较多,目前大多数院校理论课时只有64课时,有些院校甚至只有48课时,导致上课时间紧,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也只能满足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教学。虽然教学计划也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但多数教师会将这种实践教学理解成比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而已。
32实训、实习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一般都建立了校内实验室,如: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已经具备了实验室的硬件支撑。但是目前市面开发和高校能够购买的基本都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软件,而“真正”的管理会计实验教学软件则没有。许多高校管理会计校内的实验课程由于课时限制仅限于成本核算实训,校外的实习实践难以安排,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技能。
3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目前缺乏公认的较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大部分学校将实验课列为考查课,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考查课不如考试课重要,而且容易通过,因此对实验课不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将实验课列为考查课,学校通常不统一组织考核而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该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具有较大主观性,且存在明显漏洞。例如,无法有效甄别学生的抄袭行为和搭便车行为,考核方式的不科学将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同时,专业实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并以实践单位的评定为依据,对此很多学生为了应付,随便找个单位盖个公章敷衍了事,使实践效果大大降低,学校的培养目标难以较好完成。
34缺乏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成本管理会计师资
会计实践应该配备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其业务水平和实际经验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大多讲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师实践经验较少,缺乏企业中的实际工作经历和将管理会计知识和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及能力,也制约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学校任教。其本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够,动手能力不强,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善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需求价格弹性;价格策略;成本策略;企业利润
中图分类号:F7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055-02
需求弹性理论是经济学重要的理论内容,需求价格弹性对企业销售收益的影响是需求弹性理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中重要的应用。但是产品的需求弹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如何?企业综合应用降低变动成本策略和价格策略以获取更多利润时,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特征是什么?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便企业更全面地运用需求价格弹性解决经营决策中的问题。
一、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基础
影响某种商品市场需求的因素很多,比如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广告费用等等。这些因素都程度不同地影响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为了研究的方便,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对需求量影响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因素是商品本身的价格 [1]。因此,这种商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便成为它的价格的函数,即:Q=f(P),式中:Q表示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P表示商品的价格。企业决策者关心的是价格变化会对产品销售量和销售收入产生多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正是研究需求量对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一般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来表示:ED=-=-。式中ΔQ/Q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用p表示;ΔP/P表示价格的变动率,用b表示。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值不同,产品提价或降价的价格策略会对企业的利润有不同的影响 [2]。因此我们需要确定,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在什么范围时,企业的价格策略会提高企业利润;同样地,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可能会同时采用价格策略和降低变动成本策略,我们需要确定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在什么范围内,价格策略和成本策略会提高企业利润水平。
二、企业降低变动成本:临界需求价格弹性的确定
在市场竞争中,价格策略是企业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但单纯的价格竞争是一种有缺陷的营销竞争,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是所有参与价格竞争的企业都关注的经营重点。下文将开创性地探索企业采取降低变动成本和价格策略时,需求价格弹性和单位产品边际贡献率之间满足何种关系,企业能够实现高于π0的目标利润。
1.临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确定
假设企业商品售价为P0,平均变动成本是AVC0,企业实现目标利润π0的保利润产量是:Q0=。企业改变价格策略和成本策略后,企业商品售价为P1,平均变动成本是AVC1(假设固定成本不变),企业实现目标利润π0的保利润产量是Q1=。所以,商品销售量变动率为:=-1;价格变动率是:==b
商品的临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变成:
E*D=-=-•
=-=•-=
(1)
式中,β0=表示初期商品的边际贡献率;β1=表示企业采取两种策略后的产品边际贡献率;b=,表示价格变动率。
论证过程表明,在企业采取降低变动成本策略的条件下,如果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E*D=,企业采取降价策略,企业亦可实现高于π0目标利润。因此,我们得到如下四个推论:
推论1:当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E满足:1
推论2:当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E满足:0
推论3:当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E满足:1
推论4:当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E满足:0
2.价格可控幅度的确定
对于企业来说,当其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已知时,可以对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企业所关心的是价格调整的幅度在什么范围内企业的利润会增加。
对式(1)进行变换得到:
b0= (2)
上式是价格变动的最大幅度。很明显,价格可调最大幅度b0受到产品的临界需求价格弹性E*D、价格和成本调整前后的产品边际贡献率β0和β1影响。当企业拟提价增加利润时,产品的最高提价幅度b≤b0,如果不等式右侧是负的,说明产品的价格不能提,否则利润会降低。当企业拟采取降价策略(价格变化率是负的)增加利润时,产品的最高提价幅度b≥b0,如果不等式右侧是正的,说明产品的价格不能降低,否则利润会降低。
三、算例
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单个产品的变动成本为10元,目前产品单价为30元。企业的销售部门对市场进行了详细调查,认为该产品若要提高价格,当提价10%时,则销售量会降低18%;若提价20%时,销售量会降低40%。该产品若要降低价格,当降价10%时,销售量会增加20%;若降价20%时,销售量会增加30%。企业采取了降低成本的措施,变动成本降低了10%,这时该企业的价格调整该如何决策呢?
当企业以获取利润为目标时,企业提价10%,变动成本降低10%,由公式(1)可得该产品的临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1.66,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1.8。显然,1E*D,由推论3可知,采取降价策略,企业销售收益增加且利润增加,实现高于π0的目标利润。当产品降价20%,变动成本降低10%,由公式(1)可知临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1.67,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1.5,1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郁义鸿,余立宏.管理经济学――企业经营决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黄伟如.需求价格弹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6,(2):48-52.
Pract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Demand Elasticity and Revenue&Profit:
Based on Enterprise cost Tactics
MA Wei-dong1,YOU Ling-jie1,XU Zhong-rong2
(1.Suqian College Suqian, Jiangsu 223800, China;2.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Nanjing 212003, China)
论文摘要:本文从职高生已有的心理条件、知识技能条件、物质支持条件等方面,对职高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生本理念下的职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揭示出我国职高生的普遍性、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为职高有针对性地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职高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生本化教学的内涵
生本化教学的核心要义是: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生本化教学是生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它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真正落实为教学行动,提倡教学应该是教师支持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职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调查表明,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多方面的:①心理条件方面,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英语学习是很重要的,98%的学生希望英语学习有趣味性,81%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88%的学生希望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②知识技能条件方面,对于策略与方法,76%的学生希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81%的学生希望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78%的学生希望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其他学科知识,85%的学生希望掌握一定的英语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对于语言知识,89%的学生想系统学习英语语法,75%的学生希望学习语音知识;对于英语的实际运用,81%的学生希望自己通过职业高中英语学习能读懂英语报刊文章,70%的学生希望通过职业高中英语学习能听懂国内外一般的英语广播或看懂英语节目,70%的学生希望通过职业高中英语学习能就国内外普遍关心的话题用英语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82%学生希望通过职业高中英语学习能用比较准确的词语和适当的文体阐述自己的观点。③物质支持条件方面,85%的学生希望教材涉及广泛的话题,90%学生希望教材话题体现时代性。
三、生本理念下的职业高中英语教学对策
1.确定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任务
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陈述包括着两层含义:①职业高中的本质属性和其他教育模式一样,就是培养教育青少年,促进其全面发展。它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按照终身教育思想,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②职业高中教育是以定向性为主流的教育,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直接就业顶岗能力和一定的转岗换岗的职业能力。从这两层意思来看,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为学生的现实就业做准备,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既要使学生完成职业能力的初步教育,也要使他们接受未来社会劳动者应受到的文化科学和现代价值观的基础教育。职业高中培养任务的“双重性”是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确立的重要依据。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学生课堂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它是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现代化的教学强调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和学习动机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在课堂的引导。教师的导向作用是否成功,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得以正常的发挥,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体现出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把三尺讲台当成展现学生英语能力的舞台,既会让成绩好的学生暴露自己的不足,又会让成绩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和勇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语言教学理论越来越认为教师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
教师必须借助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自己的需要,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明确同样是激发其主体意识的有效手段,因为教学目标或由教师预先确定或经师生共同制定,它从形式上看虽是种外在“动力”,但经主体的“认同”后却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改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从主讲者变为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解惑者,力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兴趣是动机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强烈的积极的情感色彩。我们英语教师要想在课堂这个小天地里带领学生去遨游浩瀚的知识海洋,就必须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这种语言的欲望。在课堂教学准备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当地的英语课程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达成教学目标。英语课堂的教学手段相当丰富,如语言、图片、录音和录像、电影和电视、计算机等。综合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感人,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掌握。教师应充分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借助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合作的技能包括合作学习的技能(包括思考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观点分享和相互借鉴融合他人意见、协调分歧等)和社会性合作技能(包括倾听、交流、合作、解决冲突、建立团队等),合作学习技能对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社会性合作技能对建立和维持课堂秩序、创建合作的课堂气氛有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多参加交流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
4.实施分级教学,追求教学实效性
调查发现,很多职高学生经常希望自己也能像别人那样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可见,相当数量低分组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深层动机,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这不排除他们确实有动机,但他们并没付诸行动。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提到的,如果动机仅仅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而没有个体的维持和延续,那么动机只能是转瞬即逝的。事实上动机不但包含内驱力和诱因,还包含个体的自我调节。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英语基础可能太薄弱。尽管听课、作业都非常认真,成绩就是上不去。基于目前职高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起点低、整体水平不高并相差悬殊,心理状态差异大,为了更好地提高公共英语教学实效,一方面应将知识的逻辑结构与知识的心理结构很好地结合。根据心理学家对知识含义的分析,外语知识的逻辑结构以外语学科的内容为基础,而知识的心理结构则以学生怎样学习外语为依据。另一方面,教材应在统一的前提下,具有弹性,即根据学生个体英语学习能力高低,有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以适应地区差异(城市和农村)和学生个人差异,既保证基本教学质量,又使优生能脱颖而出。当然,分级教学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这是值得我们英语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四、结论
职高教育教学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生本理论为指导。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和成绩进行正确的归因,让他们摆正心态去努力学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强自我效能感,减轻学生的无力感,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提高他们整体的英语成绩,为学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提供更多实用的知识资本。
参考文献
[1] 周浩.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09(10).
[2] 赵美英.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
论文摘要:“反思求解期”教师的社会效能感更多是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较少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随外界评判而改变。没有教师自觉参与的教学改革是徒劳的,没有价值认同的学校管理是虚妄的设想,没有研修提供支持的评比无法取得预期管理的成效。学校是否把校本评比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是否在评比后对该项活动有积极的反思?这应当是校本教学评比后期反思的内容。
一个成熟的教师大都经历过适应期、扩充期、高原期、创造期和示范期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存在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专业精神、人文素养,以及教育的科学理性上。教师能否顺利从“高原期”发展到“创造期”,取决于教师能否以反思的心态审视自我,通过积极的研修,并借助于有效的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寻求积极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此,通过有效的校本教学技能评比,推动“反思求解期”教师发展,就成为目前学校提升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方式。
校本教学活动评比是指学校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校本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评比。像每隔一定周期举行的校级教学能手评比和科研型教师的评定等,不仅要对其常规教学执行的标准进行评定,还要通过说课比赛、多种课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评定、教学反思评比和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审等若干个内容构成一个评价单元。校本化的教学评比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次活动,通过评比旨在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明确的定向,并将评比演变成校本研修的学习行为,以此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目标的认同度,降低管理的成本。
一、“反思求解期”教师的特征
处于“反思求解期”的教师经过两至三个教学循环的实践,加深了教学准备性知识的体验,对学科知识已经开始从教学智慧的角度进行诊释,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表现丰富的教学机智。通过专业引领和同伴的指导,对自我和同伴的课堂有了更高的认识。教学的形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日臻成熟,初步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成为教材整合与课程的开发者,但还无法从课程的视角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与重组,哪些知识点该精讲,哪些知识点是承载学科方法发展的逻辑点还不明确,教学只是局限在专业知识的熟练上,还没有内化成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这也就注定了这部分教师的课堂生活缺少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气息,无法掌控教和学的平衡,很多时候顾此失彼,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力度。教学常规的执行只是外在的一种要求,还没有熟练成教师专业行为的习惯,也谈不上教育实践的创新,此时的教师还处于学习借鉴期,是一群待塑造的未定型教师。
“反思求解期”的教师,他们的社会效能感更多是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较少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发展的兴奋点,随外界的评判而不断发生改变。基于自我岗位要求,提高教学预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自我认知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掌握班级管理,人际沟通和交流的艺术,出色完成教育任务,赢得同伴、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信任与尊重,这是教师心理需求趋向社会化的突出特征。通过校本化的教学技能评比,创设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以评比推进培训的发展,采取多层次的表彰实施激励,对提高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校本教学评比:搭建专业研修的平台
以教学评比的方式推进以校为本的研修,用评价的方式推动求解行为的跟进,是目前创新学校研修管理的主要方式。各学校基础发展力不同,教学文化背景存在差异,阶段性的校本管理目标和为实现目标实践的管理策略存在着差别,这也就导致校本教学评比的方式、内容和目标存在着差异。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多数学校停留在“以活动促改进、以评优树先带动大多数”的管理策略,这对于推动教学改良活动的发展是有效的。但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评比的校本性、评价的目的性、评价标准的多维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再加上学校缺乏对自我教育文化价值的追求,往往趋外界的评价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舍弃自我的价值定位。体现在校级教学评比中,学校关注更多的是评价内容和制订的标准是否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对接,忽略了学校自身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的需求,即在没有弄清教学评比目的的前提下就开展了评优树先,往往有活动的形式而缺乏文化积淀的内涵,为活动而活动,往往成为这类学校真实的写照。
【案例】某县高中在三年一次的校级教学能手的评比中,改变以往“综合素养+课堂教学评比”的单一模式,实践了“综合素养+过程评定”,即由多项教学活动评定组成过程评价来遴选校级教学能手。降低综合素养评比的分值,由原先的40%降低到10%,这有效弱化了按资排辈的习惯做法,降低了“荣誉叠加荣誉”压制青年教师发展的不良传统。同时限定已取得校级以上教学能手的教师不在参评范围,从而提高了参评教师的积极性。
综合素养从教学绩效、教研绩效和科研绩效三个角度进行积分统计,并限定为近三年来的成就,破除参评教师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保证参赛教师基本上都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得到评价。
在注意事项中,对各级别的奖励和科研数量都进行了不同积分分类,保证公平与合理。过程性评价占90%,分为五项内容,其中教学设计评比占10%、说课评比20%、课堂教学评比占40%、教学反思评比占10%、教学案例研究评比占10%。
上述案例体现出: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采取分层次推进,以评代管,淡化基础差异,强化过程性指导,把静态的遴选变成过程研修,以此实现专业提高的发展过程。学校通过评价的调控,把外控管理演变成文化的引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定向,无限趋近校本管理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评比中,以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主导,也可以依据课型和教师自身的特长,实施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必须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必须突出有效的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基于学生爱好的研究性学习。“反思求解期”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比较容易接受学校规范实施的模式要求,但如何推动这批教师的跟进行为有新的发展,该校期望在“第三届校级教学能手评选”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带动广大教师的发展。
该校经过调研提出了“课前预习与课前教学诊断”环节的强化,期望通过这一环节,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的状态。“有设定的预习提纲,能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教学反馈。”这是针对教学预设中是否关注该环节的设计而对教学预设进行的评价。“有效地利用预习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前预设,落实以学定教。”这是判断教师是否依据课前预习的诊断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教学关注生成,通过教学诊断在课堂上再进行二次备课,根据学情来确定施教的内容,真正实践“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引导教师从重视教开始关注学,努力改观目前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增强教学实践智慧的积累。
在教学案的编写中重点突出“预习提纲”的设计,突出教学案一侧旁注的二次备课检查,将课堂教学引导到学习环节的指导上来。在互评课的内容上,突出对“预习提纲”的检查和教学诊断环节的评价,看教师是否进行二次备课,实施以学定教。
通过教学设计、说课和课堂教学评比,强化了参赛教师对教学常规的研修,通过评比提高了对学校规范的执行力。为提高“反思求解期”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学校将“教学反思评比”规定在课堂教学评比后,参赛教师组织听课人员评议,并听取部分学生的意见,结合自我的预设和课堂实际取得的效果撰写反思研究报告。提高了教师对同伴互助的理解,感受到同伴互助和教学相长带来的力量。
选派资深型教师、教学骨干、教学管理人员、青年教师代表和未能人选却处于“反思求解期”的教师为评委,不仅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同时实现了大面积研修的目的,把教学评比变成了对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培训过程。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有利于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把评价过程变成互动研修的发展过程,使优秀的实践案例成为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
三、对校本教学评比的几点思考
基于校本的教学评比,弱化或舍弃已取得成绩的比较、,强调对设定的诸教学环节的评定,是一种典型的以评促训,以评促研,将“相马”变成了“赛马”的管理行为。在“赛”的过程中发现人才,这对于当前的静态式评价无疑是一种创新,它对于推动“反思求解期”这一没有资历教师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但通过对该项活动的调研,以及对评比工作后的反思性总结,笔者对几个问题产生思考:
1.评比的目的有待于理清
校本教学评比为谁服务?为教师,还是为学校的管理目标?评价内容由什么来确定?制订的校本评价标准是否科学?这是校本教学评比价值定位的问题。
依据学校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选择评比的内容,依据学校不同的发展层次制订合适的评价标准,这是校本管理的原则。如果一味突出校本特征,是否会偏离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愿?是否所有的学校都能从师本的角度审视校本管理的行为?我们是否以校本的名义陷人主观主义而偏离了科学的命题,我们是否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演变成约束专业个性的手段?
对评比的过程,我们要审视:是否所有的参评对象都对该项活动投入真实的心力?评价过程是否唤醒教师内心的沉睡意识?学校的期待是否成为教师参评的原动力?评选过后教师能否继续以这种发展的心态对待将来的工作?评比对于教师的教学习惯能有多大的改良?同样,校本评比对于学校管理者,我们是否对每一次的校本评价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有过真正的思考?
2.奖励的方式有待于发展
既然校本教学评比的价值是发展人与成就人,具体到评价结果的管理上,就应当尊重教师专业基础发展力的差异,实施差异性评价。既然每一位教师都不遗余力地参加评比,既然参赛的过程实现了对学校管理目标的无线趋近,我们就应当本着“人人受奖,差异性奖励”的方式对待参评的教师。像基于学科教研组人数的不同发放不等数额的初选指标。诸如确定校级教学能手占初选指标的30%;二等奖占35%,可赋予他们校级优质课一等奖;剩余的35%可设定为教学单项奖。这种方式有效保证了评比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研修的质量。
3.评比的过程期待人文
既然把评比变成引导教师专业研修的过程,就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增强过程指导的人文性,使参赛教师始终处于兴奋和对学校管理认可的状态。在实践这一设想时,强化评价目标的导引就是一种典型的做法。学校研制评比规范,将教学评比诸环节的评价指标印发给参赛教师,学校在进入该项评比之前,组织参赛教师和评委学习,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准。要强调评价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要突出研修过程重于评比过程的认识,这是举办校本教学评比的重要落脚点。
参赛过程中要及时公示各项成绩,在提前告知教师序号的同时,要隐去教师的姓名。及时公示的目的不仅体现评比的公正与透明,而是要告诉教师你哪一项存在劣势,与学校的管理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你应当在今后环节的评比中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这也是缓解教师精神压力的重要方式,不失为科学与人文的并重。
4.评比后反思的行为要跟进
我们提倡教师进行课后反思,管理者是否在校本评比后对评比方式和内容进行过反思?校本评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维度中,优先发展什么?重点突出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来引领?这些都是评比工作后需要思考的问题。校本管理只有从每一次评比活动中发现问题,才能为日后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智力的支持。同时,今后举行的教学评比,方式是否需要无限制地创新?校本教学评比的价值引领应定位在什么上?如果为活动而评价,学校将迷失自我,也就无所谓“校本管理课题化”。
交谈礼仪
交谈是人们日常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美国著名的语言心理学家多罗西·萨尔诺夫曾说道:“说话艺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与人交谈。”从广泛意义上来讲,交谈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建立联系、消除隔阂、协调关系、促进合作的一个重要渠道。
基层公务员在交谈时的具体表现,往往与其工作能力、从政水平、个人魅力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交谈是基层公务员个人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交谈礼仪,即基层公务员在一般场合与人交谈时应当遵循的各种规范和惯例,主要涉及交谈的态度、交谈的语言、交谈的内容、交谈的方式四个方面。
一、交谈的态度
基层公务员在交谈时所表现的态度,往往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若想使交谈顺利进行,就务必要对自己的谈话态度予以准确把握、适当控制。
具体而言,基层公务员在交谈时应当体现出以诚相待、以礼相待、谦虚谨慎、主动热情的基本态度,切不可逢场作戏、虚情假意、敷衍了事、油腔滑调。
(一)表情自然
表情,通常是指一个人面部的表情,即一个人面部神态、气色的变化和状态。人们在交谈时所呈现出来的种种表情,往往是个人心态、动机的无声反映。基层公务员为了体现自己的交谈诚意和热情,应当对表情予以充分注意。
1.交谈时目光应专注,或注视对方,或凝神思考,从而和谐地与交谈进程相配合。眼珠一动不动,眼神呆滞,甚至直愣愣地盯视对方,都是极不礼貌的。目光游离,漫无边际,则是对对方不屑一顾的失礼之举,也是不可取的。如果是多人交谈,就应该不时地用目光与众人交流,以表示交谈是大家的,彼此是平等的。
2.基层公务员在交谈时可适当运用眉毛、嘴、眼睛在形态上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对方所言的赞同、理解、惊讶、迷惑,从而表明自己的专注之情,并促使对方强调重点、解释疑惑,使交谈顺利进行。
3.基层公务员交谈时的表情应与说话的内容相配合。与上级领导谈话,应当恭敬而大方;与群众谈话,应当亲切而温和;在秉公执法时说话,应当严肃而认真。
(二)举止得体
人们在交谈时往往会伴随着做出一些有意无意的动作举止。这些肢体语言通常是自身对谈话内容和谈话对象的真实态度的反应。因此,基层公务员务必要对自己的举止予以规范和控制。
1.适度的动作是必要的。例如,发言者可用适当的手势来补充说明其所阐述的具体事由。倾听者则可以点头、微笑来反馈“我正在注意听”、“我很感兴趣”等信息。可见,适度的举止既可表达敬人之意,又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2.避免过分、多余的动作。与人交谈时可有动作,但动作不可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拉拉扯扯、拍拍打打。为表达敬人之意,切勿在谈话时左顾右盼,或是双手置于脑后,或是高架“二郎腿”,甚至剪指甲、挖耳朵等。交谈时应尽量避免打哈欠,如果实在忍不住,也应侧头掩口,并向他人致歉。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不要在交谈时以手指指人,因为这种动作有轻蔑之意。
(三)遵守惯例
除了表情和举止之外,基层公务员在交谈时往往能通过一些细节来体现自己的谈话态度。为表达自己的诚意、礼貌与热忱,基层公务员在这些细节的处理上要遵守一定的既成惯例。
1.注意倾听。倾听是与交谈过程相伴而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交谈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基层公务员在交谈时务必要认真聆听对方的发言,用表情举止予以配合,从而表达自己的敬意,并为积极融入到交谈中去作最充分的准备。切不可追求“独角戏”,对他人发言不闻不问,甚至随意打断对方的发言。
2.谨慎插话。交谈中不应当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确实想要插话,应向对方打招呼:“对不起,我插一句行吗?”但所插之言不可冗长,一两句点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