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

市场经济的利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经济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经济的利弊

第1篇: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

1.资金回流受阻。以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为基础而获得的资金,在回流到内地所经过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人民币出口结算;人民币投资;以三类机构为主体实现境内银行之间债券市场的投资,或者以境外合格机构的投资者为主体,利用人民币的额度进行境内债市、股市的投资。虽然境外人民币资金的回流渠道非常多,但是不代表所有的人民币都能回流成功,因为人民币还没有完全实现自由兑换,对于境外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来说,不管是市场直接发行还是通过特定渠道发行,所筹集到的资金只有经过监管部门审核之后才能回流到境内,可见资金回流存在一定的阻碍,是否能够回流成功还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2.融资成本较高。一般情况下,为了确保债券的顺利发行,承销商会降低单笔发行的额度,从而致使人民币债券单笔发行的额度过小,融资成本过高。实际上,离岸人民币债券单笔发行的额度控制在5~15亿元人民币左右,5亿元以下的额度也经常出现。如果单笔债券的发行费用已经确定,那么发行额度越小,分摊的发行费用就会越高,导致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成本也明显提高。另外,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还没有确定,一些银行正在采用shibor加点定价方式实现债券的发行,大部分债券都是通过固定票面利率的方式来进行定价。所谓固定票面利率,就是不管基准率如何变化,票面利率都不会改变,其额度也不会变,为发行人安排资金提供了相应保障。但是,在这种降息的情况下,借款人的利率风险就会增加,其融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对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3.回报率逐渐下降。近年来,通过分析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发现市场投资回报率呈现下降趋势,虽然这种情况对企业境外融资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意义,但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投资人的投资。2013年,香港总共发行了29笔期限是三年的人民币债券,平面票面的利率在5.2%左右,其中票面利率最高的是金轮天地控股所发行的6亿元债券,票面利率高达11.3%。近两年,债券的票面利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员对发行人的信用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债券的发行难度也会有所增加,不利于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良好发展。

二、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前景

1.回流机制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资本项目的管制力度比较大,所有境内企业要想发行债券筹资回流,一定要通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和审核,一些企业为了躲避监管部门的审核,一般情况下会选择海外投资的方式。但是,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受阻对海外发行债券的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制约着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监管部门优化了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流程,通过直接投资、债权投资等能够实现资金回流渠道的扩展,从而加快人民币的回流速度,实现了人民币境内外的有效循环。对于境内企业而言,境外人民币回流审核流程越简单、回流渠道越丰富,其通过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就会越多,当资金回流到境内,只要进行有效引导,将其利用在新兴企业中,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改进定价方式。对于国际债券市场而言,其定价方式主要以基准利率加点浮息定价方式为主,而离岸人民币债券由于缺少可供参考的基准利率,其定价方式主要为固定利率计息。2013年,香港先行推出了人民币香港银行拆借利率的定价标准,为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提供了一个依据,随后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拆借利率的定价标准基础上发行了19亿元人民币的利率债券。由此可见,在香港市场人民币交易量增加的同时,定价方式发生了相应改变,有利于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良好发展。3.境外人民币流动性的提升。人民币流出的渠道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手续和审核流程的优化、未来跨境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实现了有效的扩展,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速度越快,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性就会越快。据相关统计表明,2016人民币跨境结算额已经达到了6万亿元左右,而2009年的结算额仅有40亿元左右,7年的时间增加了1500倍。由此可见,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速度对境外人民币存款市场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截至2016年下半年,台湾、澳门、新加坡以及香港四个地区的人民币存款已经高达3万亿元左右,韩国、巴黎等地区的存款也有所提升。其中,除了香港人民币存款的增长率比较小,其他地区的增长率势头非常足,特别是韩国,要高出往年的好几十倍。境外人民币流动性的提升,为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提供了相应保障,促进了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有效发展。

综上所述,自从2014以来,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就实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其发行额度也增长为原来的两倍左右。因此,我们一定要对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关注,针对实际情况规划好未来的发展前景,实现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持续发展。

作者:王琳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第2篇: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城市综合竞争力;熵值法;苏锡常

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时展的两大主题,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两大潮流中的影响程度也与日俱增。城市要想在区域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提高自身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在区域中相较于其他城市更具有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1]。然而,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所以一直是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相关学者以及政府决策者共同讨论的话题。

1城市竞争力研究进展

国际上,城市竞争力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侧重于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直至九十年代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才兴起,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城市竞争机制、竞争力评价以及竞争力提升策略等方面,尤以波特的“钻石模型” [2]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城市竞争力分析影响较大。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始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主要侧重于城市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内涵,城市竞争力的衡量测度和评价指标,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等[3]。其中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概念方面,郝寿义、安虎森、倪鹏飞、仇保兴[4-5]各自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方面,倪鹏飞[1]曾提出城市竞争力概念框架的“弓、弦、箭”模型,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由硬系统和软系统组成。宁越敏[6]等人结合波特模型和IMD的城市竞争力分析模型提出以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综合经济竞争力、科技实力竞争力核心因素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实践方面,上海市社科院于2001年对中国是个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首次进行了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徐学强[7]、石忆邵[8]等分别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

综合以上分析内容,无论是在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内涵的确定还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直至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城市竞争力内涵界定和评价指标体系。在内涵方面,笔者对城市竞争力有以下几点理解:(1)城市竞争力具有系统性。城市所在区域大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国家竞争力和地方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也是有不同层级的指标所组成,每一层次的指标都附属于上一层次,系统地对城市竞争力的量化评价起作用。(2)城市竞争力具有相对性。他是通过与其他城市横向比较或与自身纵向比较而彰显出来的。(3)城市竞争力具有综合性,他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竞争力,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影响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但值得一提的是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又有不同。(4)城市竞争力具有动态性。城市是不断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这必将导致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又将会形成适合信息时展特征的城市竞争力。(5)城市竞争力具有历史性。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区域中的城市之间的竞争力量对比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过去竞争力强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其丧失某些优势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其竞争力就会下降,反之依然。当然在某一时间段内,城市竞争力也有其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无论是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还是IMD城市竞争力模型和测量指标体系,以及自创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少而精,另一种是详细而全面。但是两种在应用上都存在争议,过少的指标会被认为不全面,而过多的指标会因为指标的相关性导致关系复杂,指标综合结果无法正确反应各指标的重要性。

2研究内容、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数据来源

2.1研究内容

苏州、无锡、常州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左翼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2002年1月18日,经过专家论证、江苏省和国务院的批准,《苏锡常都市圈规划》正式开始实施,这标志着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开端。本文主要是选取2010年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科教文化、对外开放、生活质量5个方面25个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在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下对三市城市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 主要数据均来源于来源于江苏省建设厅和江苏省建设发展咨询中心编制的2011年度《江苏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年报》和江苏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编制,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的《江苏统计年鉴》。

第3篇: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

以下,我们根据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发展的最新现状和消费者使用和选购中所关注的问题,为液晶与等离子电视的指标和性能的对比赋予更新的含义。

全高清分辨率面板技术的成功

突破为等离子带来新生和希望

由于液晶电视面板六、七代生产线的纷纷投产,在42寸以上级尺寸面板切割效率的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加大,成本不断下降,导致了大尺寸的液晶电视以更优越的性价比占据了平板电视市场绝对优势, 2006年3月开始的高清数字电视产品高清认证,让通常所有的32寸以上的液晶、50寸以上等离子顺利过关。而42寸级等离子因采用清一色标清级分辨率面板,而使之无一例外地被挡在“高清”门槛之外,加上等离子在2006年之前一直没能在42、50寸级屏幕上上实现1920×1080的全高清物理分辨率,从而让等离子阵营步入完全边缘化的境地,国内外电视厂商纷纷倒向液晶阵营,只有松下、日立、LG、飞利浦、三星和长虹、海信仍坚守着等离子这块领地, 2005年,在平板电视市场占有份额上,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比例是7:3;2006年,液晶和等离子的比重更达到8:2,等离子产业在空前的市场低谷状态下终于积蓄了反扑的动能,2007年,松下正式推出了42、50、58、65寸分辨率1920×1080的全高清等离子电视面板,富士通―日立也推出了37寸、50寸和65寸共计三种尺寸的分辨率达到1920×1080的ALIS(隔行交错扫描)全高清等离子面板(但由于采用ALIS全高清等离子面板,观看时会觉察到明显的画面闪烁。),从而标志着等离子在分辨率上成功实现1920×1080全高清显示,让这一长久以来制约等离子发展的技术瓶颈得以突破,在面板方面,松下等离子通过开发新的更小的像素栅格、更薄的栅格间壁和采用磷光质涂层材料,确保了在高像素数的条件下的放电单元仍具有较大的空间;通过全新的旨在稳定驱动更加细微的放电单元的技术,确保了所有像素点上的气体放电所激发的彩色光强的稳定;配合新开发的高速驱动技术以缩短每帧之间的寻址时间,从而延长发光时间,确保了亮度;另外,通过引入新材料和新工艺,让面板前所附加的隔离电磁辐射的滤光镜和玻璃更薄、更轻、透光性能更好,减少了面板前玻璃表面所带来的反光、重影,进一步提高了亮度和对比度。在实现面板物理分辨率全高清(1920×1080)的同时,开口率同步提高50%,亮度和对比度分别达到了1500cd/m2的10000:1。我们在观看松下50PZ700C等离子电视的画面表现时,其黑色的纯正和抑制屏幕前玻璃的反光技术都是可圈可点的。

技术的进步为等离子的从新崛起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今年9月份,不仅大屏幕等离子电视的全高清浪潮袭来,而且32、37寸等离子电视的上市也打破了小尺寸市场的坚冰,等离子开始从“高空”(大屏幕全高清)和地面(32寸小屏幕)展开对液晶阵营的全面轰炸,一场对决正式展开,让长久以来沉闷的等离子市场为之一振。

在等离子对决液晶阵营的“地面”战中,由于目前生产32寸等离子显示屏的厂家只有LG,与液晶电视众多的上游面板厂家形成极大反差,致使产量太小,无法满足国产厂家定货的需求。尽管海尔、创维和海信国内生产厂家的32寸等离子电视已降到了4000-5000元的水平,但终究因为规模的限制而最终没有对同尺寸的液晶电视构成威胁。

在等离子对决液晶阵营的“高空”战中,日立率先推出的型号为P50X101C的50寸全高清等离子,而且上市伊始就走低价路线,最初价格在2万元左右,国庆节更降至16500元左右,松下紧跟日立,也推出全高清等离子。松下全高清的尺寸涵盖范围更广,包括42、50、58和65寸多个尺寸。42寸型号为42PZ700C,国庆节售价降至在13000元左右;50寸型号为50PZ700C,国庆期间最低价格一度突破2万元,只售19000元左右,因此无论日立还是松下的50寸全高清等离子电视,和国产52寸液晶电视2万元的价格相比,在价格和性能上都居明显优势,在国庆节市场销售中,更以骄人的成绩名列40寸以上平板电视销量排行的前列。

2007年,液晶电视发展前进的步伐没有停止,在更大尺寸、更低价格上扩展优势,由于第六、七代面板生产线的产量供过于求,第八代面板生产线的大规模量产,让液晶电视不仅在尺寸上实现从46、47向52寸全高清的跨越,而且使40、42、46、47寸的电视价格出现雪崩,国庆期间,40、42跌破万元,46、47寸纷纷跌破1.5万元;但是,随着50寸全高清等离子电视的性价比已完全具备与52寸全高清液晶电视抗衡的能力,因此液晶电视阵营与等离子阵营的决战的分水岭从早期的42寸转移到50寸领域,也标志着等离子电视反攻液晶电视阵营的战斗正式打响。

新技术条件下液晶与等离子电视

的性能指标再PK

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相比,孰优孰劣,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亮度、对比度、分辨率、动态清晰度、色彩还原能力、层次表现、运动画面的响应时间及功耗等指标、性能的表现常常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在目前最新发展的技术条件下,这些指标、性能的表现又如何呢?

1、亮度和对比度

如果我们把平板电视比作有无数“窗格子”组成的“窗户”,显然“格子”之间的隔壁越薄(即所谓的开口率越高),亮度就会越高。除此之外,对被动发光的液晶电视,投射到“窗格子”上的背光灯亮度越高,屏幕亮度也会提高。“窗格子”的数目即屏幕物理分辨率对亮度同样产生影响,格子越多,有效发光区域越小,亮度越低。所以一定尺寸的屏幕物理分辨率越高屏幕亮度指标提升就难。所以背光灯亮度(对液晶电视)、屏幕开口率和物理分辨率决定了平板电视的亮度指标。对同样一幅图像适当的提高亮度可以加强画质效果,我们观看电视时会发现在低亮度下的画面层次感和清晰度较高(液晶电视例外),而过高的亮度会使画面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表现水平大大降低,严重损失了细节。

由液晶的工作原理可知,液晶电视是由背光源发射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再经过液晶分子偏转控制透射光强度来形成图像的。也就是说液晶电视的亮度取决于通过液晶屏的和彩色滤光膜的光量(由液晶屏液晶像素的透过率和彩色滤光膜的透光率决定)及背光源的亮度。因此,目前最新的液晶电视从提高TFT像素的开口率、彩色滤光膜的透光率和背光源亮度几方面着手改善亮度指标,通过增加背光灯管的数量(达20多根)提高了背光源亮度,通过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对像素栅格的薄型化处理(例如厚度由0.51mm变为0.15mm),提高了TFT像素的开口率,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无缝透光",在固有分辨率不变的条件下,屏幕的透光率由70%提高到93%。种种措施让液晶的亮度指标高达550cd/m2,而且实际的亮度已超过等离子电视,但与此同时又带来另外的负面效果,长时间观看会出现刺眼和眼睛疲劳,进而造成视力下降。这与液晶上市之初所倡导的保护视力的健康理念是相悖的,这一点我们在观看液晶电脑显示器与CRT显示器时体验最为明显,原因在于液晶在显示每帧图像时所有像素点同时发光,特别是液晶在显示连续高亮度场景的图像帧的过程中,相应场景区域的像素在帧切换过程中持续点亮,相当于背光灯管所发射的无焦点的平行直射光(焦点在无穷远处)直接对眼睛造成“冲击”。

等离子电视的亮度在1000-1500cd/m2,但我们看到的等离子电视的亮度却并不刺眼,这主要与等离子所具有的优越的峰值亮度的控制特性有关,等离子电视由于采取主动发光,具有自动峰值亮度控制能力,可实现局部亮度控制。因此在大面积白场画面时能自动降低整个屏幕的平均亮度,而对大面积暗场的画面,不仅能兼顾暗场背景的黑色深沉,又能对其中的局部高亮度区域提高其峰值亮度,从而得到了舒适、清晰、层次丰富和对比强烈的图像;另外目前等离子电视通过改进面板结构,成功解决了实现全高清分辨率与亮度减小之间的矛盾,而保证了全高清条件下的亮度指标的优化。而液晶要提高局部区域的峰值亮度,就不得不提高整个屏幕背光亮度,使本来就漏光的液晶屏漏光更加严重,这样一来黑色场景就无法保证足够黑,高亮度场景却更刺眼,尽管厂家通过诸如创维的“屏变”方式对背光灯的亮度进行控制,因改变的仍然是整个屏幕的亮度,因此无法像等离子那样很轻易解决在同一画面上的黑暗区域与高光区域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液晶对比度和灰度层次不足的缺陷。

平板电视对比度的调整,对液晶电视而言,则是通过控制“窗格子”的开启比率,对等离子电视则是通过控制“窗格子”内的荧光粉的发光明暗程度来实现的。高对比度可以使画面的层次感、色彩的饱和度增强,立体感更强,液晶电视的对比度仍然是一个弱项,图像效果给人以浮雕感和平面感,其暗态漏光的存在导致夜晚在室内观看必需开灯,否则漆黑的环境更衬托出液晶“泛白”的黑色背景。而等离子电视图像以“刀刻线描”般清晰和层次丰富的立体感,给人以“置身其境”般舒感觉,尤其是在展示景深的深远和黑位的纯正上优势明显,目前平板电视的面板主要通过提高黑色再现能力提高对比度,所以选购时,要注意观察没有画面信号时,屏幕画面越“黑”越好,液晶电视由于暗态漏光存在导致黑色表现力与等离子相比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图像的暗部细节损失严重,所以要分辨液晶电视的真实对比度表现能力,就需要你加倍的细心和耐心了。为综合检验平板电视的对比度,我们可以通过Display X软件来测试完成,您购机时只要携带装有Display X软件的笔记本电脑和一根VGA线,整机图像控制水平的检测便可轻松搞定,以下为通过Display X检测平板电视画质各项指标的图形界面,检测项处对比度以外,还包括对平板电视所适用的灰度还原能力、色纯、色彩通透性、垂直、水平干扰检测等。

我们看到从2005年以来,液晶电视对比度指标纷纷与等离子攀比“接轨”,液晶电视的出现了Dynamic Contrast Ratio (DCR:动态对比度)的名词表述,指标高达3000:1,动态对比度指标衡量的方法是,在很亮和很暗的环境下,通过调整背光灯的亮度将对比度调整范围提高,已呈现清晰亮丽的画质。但真实的对比度仍为几百比一的水平,

2、色彩还原能力

我们知道液晶本身没有色彩,液晶屏幕上的图像色彩是由液晶单元表面上覆盖的RGB 彩色滤光膜过滤背光源透射的白光后所形成的三基色合成的,由于CCFL冷阴管为核心的背光源系统所发出的光是色纯度不高的白光,经过彩色滤光膜所分离的RGB三基色的色纯度自然大打折扣,因此液晶电视的三基色在“身世”上的先天不足,就造成了其色域范围(色彩还原能力)较窄的最大缺陷;在视频领域,人们一般用NTSC作为衡量视频设备的色彩还原特性的标准。这个指标是指在整个色彩空间内,显示设备能在各种色彩上显示到何种饱和度,就是能够显示到什么程度的蓝色、绿色、红色。等离子的发光原理是在真空玻璃管中注入惰性气体,利用加电压方式,使气体产生“等离子”效应,通过释放出的紫外线来激发RGB三种不同的荧光粉,产生三基色的可见光;显然,就基色纯度而言,液晶电视从白光中分离的三基色光的纯度就自然不如等离子的三基色荧光粉所独立产生的基色光的纯度,因此色域范围就比不上等离子电视,从而导致了液晶电视在色阶方面表现不佳,直接表现就是色彩饱和度不如等离子,据测试,采用CCFL背光只能实现NTSC色域的65-78%,而等离子和CRT的色域能达到NTSC标准的85%左右。为扩大色域范围,三星S-LCD面板利用广色域的冷阴管(WCG-CCFL)作为背光灯,通过在背光灯管里的荧光粉添加磷来扩展色彩空间,提升色彩表现范围和色彩饱和度,尤其使红色和绿色更加鲜艳。但由于广色域冷阴管仍然存在色纯度不高的痼疾,因此色域范围的提升受限,最新的大屏幕液晶电视虽然通过采用更高位数的面板(如10bit)来改善色阶的表现,让色彩从浅到深(由明到暗)的过渡更加平滑,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液晶电视色域表现范围窄的弊端。

至今,我们仍对2005年平板电视在色彩数上比拼战记忆犹新,不断刷新色彩数纪录,成了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星等离子电视达5490亿色,日立的等离子电视 42PD7900TC等为686亿色;三星液晶电视高达64亿色,松下86亿色的美丽,让人眼花缭乱,我们知道,图像的色彩数是由每种基色(R、G、B)信号数字化A/D转换、量化后的最大灰阶相互叠加所形成的,通常所称的8位A/D转换器则表示数字基色(R、G、B)信号量化标准是8bit,每个基色可产生28=256个灰阶,因此三种颜色的组合可产生28(R)×28(G)×28(B)=1677万色彩,我们称之为16.7M色真彩,它的基色数字化A/D转换器与面板驱动均采用了8位,称之为8bit面板,8bit面板为2006年之前的液晶电视所普遍采用,因此可以说2006年之前的液晶电视所表现真彩数最多也只有16.7M色;目前最新的液晶电视声称采用10bit面板,显然它所还原的色彩数最高也只能达10.7亿色,也称之为10.7亿色真彩面板,那么当初所谓的用8bit面板如何能显示出高达86亿、687亿和5490亿的色彩数呢?如今的平板电视为何不在色彩数上大比拼呢?

既然2006年之前的采用的面板为8bit(16.7M色)真彩面板,那么当初所谓的实现86亿色、687亿色和5490亿色必然是伪彩,它是通过采用11位、12位和13位基色数字化A/D转换处理系统和8bit真彩面板驱动显示的。伪彩的实现方法是通过“抖动”插补技术产生的高彩色数的仿色,增强了画面细节和层次的表现,例如日立等离子电视42PD7900TC就是一例。它是在视频A/D转换器提供的低位数RGB灰阶等级的基础上,运用高位数灰阶校正技术实现的。其686亿色彩数是通过采用10位视频A/D转换器和12位数字伽玛校正得到的,即对视频A/D转换器提供的10位RGB色进行高达12位的灰阶校正处理,除1级黑色灰阶外,将其余1023级的每一级细分为4个等级进行处理(插补3个灰阶),即将RGB每种基色由1024级通过插补成为4093等级,最后产生4093×4093×4093=686亿色(如图3)。

我们不得不承认抖动插补技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面板颜色先天不足的问题,但与12位色彩数的面板相比,每个基色仍然丢失了4093, 4094 和40955 这三种灰阶,能够显示出来的色彩也只有0 到4093 灰阶的三原色。尽管如此,通过伪彩插补处理后的平板电视在色彩饱和度以及细节和层次的表现上有所提高的,如图4所示两种型号三星等离子电视的对照图,在显示同一幅图像的条件下,显然采用10bit灰阶处理(10.7亿色)的PS42d4SK(左) 比采用13bit灰阶处理(5490亿色)的PS42d5S(右)在色彩饱和度以及细节和层次的表现上要有所逊色。

如今的平板电视之所以没有在色彩数上进行攀比,原因在于最新面板也只有最高10bit色阶表现能力的秘密被彻底摊牌,所以任何高于10.7亿色的色彩数只能是虚伪的“伪彩”。

3、动态清晰度

动态清晰度是指在播放动态图像时画面的分辨率、清晰度,具体表现为在动态画面无拖尾、影像无重叠情况下的最大清晰度,清晰度是指人眼宏观看到的图像的清晰程度,是描述图像细节表现能力的物理量,它是由系统和设备的客观性能的综合结果造成的人们对最终图像的主观感觉。它表达的是相邻影像之间边界的清晰程度,通常用可以分辨的黑白相间的线条(即电视线TVL)的数量来衡量。电视本身的响应速度决定了其动态清晰度,需要注意的是响应速度这个概念一般是针对液晶电视而言。如果我们用液晶电视播放静止画面信号,它所表现的清晰度是很高的,这也是液晶适合于用作电脑显示屏的一个原因,但是实际在用电视机时我们更多的是看到活动信号。目前市场上即使在灰阶8毫秒以下、甚至4毫秒响应速度的液晶电视,也产生明显的拖尾现象。而等离子电视的响应速度高达2-3微秒,完全不存在运动图像的拖尾的问题。松下全高清等离子电视50PZ700C更以高达900线动态清晰度而让同尺寸级的液晶望尘莫及,并因此表现出酣畅淋漓、干净利落的动态影像,这也是全高清等离子以高动态清晰度取胜而在国庆黄金周市场取得“攻城掠地”的赫赫战功的原因。

从目前的液晶显示技术发展来看,通过采用过驱动技术,灰阶响应时间不断改善,从8ms降至4ms,最新的120Hz插帧倍频技术,通过在传统的两帧图像之间加插一帧运动补偿帧,将普通平板电视的60Hz刷新率提升至120Hz。这样,运动画面更加清晰流畅,优于4毫秒响应效果,将图像拖尾降至人眼难以感知的程度。目前普遍采用的插帧技术为先进的ME/MC运动预测与运动补偿算法。在CEATEC2007展会上,JVC展出了更新的180Hz液晶面板驱动技术。和120Hz驱动相比,180Hz驱动技术在2幅原始帧之间加入了2幅重新演算来的中间帧,能提供更加平滑流畅的影像。如果再配合更快响应速度的液晶面板,效果会更好。但目前采用120Hz技术的液晶电视良莠不齐,其中有的120Hz液晶电视在电路上仅具有120Hz视频处理能力,而没有采用120Hz液晶面板;或者仅具有120Hz液晶面板,而没有采用120Hz视频处理芯片;这些都不是真正的120Hz液晶电视;只采用120Hz驱动芯片的液晶电视,运动画面依然会出现间歇性闪烁现象;只采用120Hz液晶屏而没有120Hz驱动芯片的液晶电视,运动图像拖尾依然明显。而既有120Hz信号处理能力又采用120Hz液晶面板的液晶电视才是真正的120Hz液晶电视,无论从画面的运动图像清晰度还是图像的层次及细节表现都优于普通的60Hz液晶电视,笔者在现场对比康佳普通液晶42BT26和真正的120Hz液晶电视42CT36AC的画质表现时有切身的体验。目前市场上真正的120Hz液晶电视主要限于1366×768分辨率的液晶电视,即具有1920×1080全高清,又拥有真正的120Hz技术的液晶电视还没有上市,第二代120HZ技术液晶电视预计将在今年春节上市,它具有真正的“1920×1080全高清+120HZ”技术,同时拥有能在1080P信号下实现运动预测与运动补偿的第二代ME/MC。

但不可否认的是,受液晶电视工作原理所限,液晶分子偏转的“时滞”永远存在,决定了其运动图像拖尾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实验表明液晶电视的运动图像拖尾,在温度较低时(下降到10度以下)会更加严重。所以液晶电视不适合在寒冷的环境使用,不过由于液晶电视的背光灯对液晶面板有辅助的加热作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觉察而已。

由于目前等离子电视的场频为60Hz,没有达到人眼完全感觉不到闪烁的72Hz场频,所以画面也存在细微的闪烁,因此目前的120Hz技术同样也为最新的等离子电视所采用。

4、观看有线电视

目前购买平板甚至全高清平板电视的用户,真正用来看高清节目的少之又少,即使开通数字电视和高清频道服务的城市,其中多数也都是标清节目,仅有有限的的几个高清频道,所以在目前的过渡阶段,平板电视主要功能就是用来观看模拟有线电视频道,液晶看有线电视,用“画面惨不忍睹”来比喻可能并不为过,因色彩还原能力的不足,所以色斑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线节目的图像质量不高,亮度高带来的刺眼更为明显;透射成像的原理会产生类似“影子”的画面,出现干扰模糊,浮雕感严重;液晶的拖尾更劣化了本已信号质量不佳的有线电视画面,致使动态画质表现不佳、碎像;面板漏光让黑色透白,进而牺牲暗部细节。而等离子看有线电视优点突出,画质相对较好,无拖尾,黑色深沉纯正,色彩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画面通透性好。但总体仍不如CRT电视,另外,等离子有时会所出现的雪花或轻微重影,主要是由于等离子电视机的全流程数字化处理所带来量化噪声、时间抖动噪声和空间噪声,在显示较暗图像时,这些噪声对图像干扰较明显。另外,在选购平板电视时,如果你主要用于目前观看有线电视,标清分辨率的平板电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面板的物理分辨率越高,信号源分辨率格式的上转必然损失了细节较多,因此越接近信号源分辨率的面板画面显示效果越好,液晶的物理分辨率普遍比等离子高,这也是我们感觉液晶看低分辨率有线电视节目不如等离子的另外一个原因。因为平板电视对有线信号的质量要求较高,所以为改善平板电视播放有线电视节目的图像效果;有线电视信号传输质量必须予以保证。

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在对比等离子和液晶电视观看有线电视的效果时,应在同等尺寸下、同等分辨率下比较,例如用全高清52寸液晶和50寸的等离子比,另外有线电视信号较差的时候,由于平板电视对非标信号的适应性差异也会使画面效果受到影响。

5、屏幕的抗冲击性

在屏幕的抗冲击性方面,等离子明显强于液晶,在CEATEC展会上,松下公司演绎了一场用重达半斤的铁球砸向等离子电视玻璃屏幕的惊人的一幕!结果是等离子屏丝毫未损;用事实证明了等离子屏在家庭使用中对抗“意外”伤害的能力,这对于有小孩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当然,液晶可以通过加装玻璃外屏强化抗砸能力,但是这会引起比等离子还严重的“反光”问题。而等离子电视用的玻璃底板比较厚、面板前面的玻璃底板粘贴有防EMI和防反射的光学薄膜,而且玻璃底板为强化玻璃,所以抗砸和反光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6、等离子的残影和屏幕灼伤

不可否认,等离子面板的制作工艺和结构特点所导致的残影和屏幕灼伤问题,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等离子确实会出现残影,但一般不会造成永久灼伤,一般等离子连续观看3个小时后,画面上静止的部分(如台标或非标准16:9的黑色遮幅边缘)会出现残影,但在5-10分钟后会消失;等离子的智能像素移动技术(例如每隔5分钟移动一次,人眼难以察觉)已完全能够杜绝烧屏问题的产生。但反观液晶面板的坏点却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尽管3个以内的坏点仍属合格产品,但消费期待自己的产品应是白璧无瑕。

6、功耗

在功耗方面,最新全高清大屏幕等离子功耗过大,松下50PZ700C高达632W,日立50X101C尽管是隔行显示,也有564W。这样不但耗电量大,而且还需要更好的解决散热的措施,这都是全高清等离子不能回避的问题。目前先锋公司在解决全高清等离子的功耗问题上技术领先一步。在谈到普通等离子和液晶的功耗对比方面的话题时,多数人倾向于液晶比等离子更省电,这一点我们从同尺寸的液晶与电视的实际功率参数上便显而易见,其实等离子标注的是最大峰值功率,实际功耗和同尺寸液晶相当的,甚至某些情况下(播放大面积的暗场画面)比液晶更省电,而普通液晶无论在画面明暗背光灯的亮度却是不变的,所以平均功耗大,尽管最新的采用动态背光控制技术液晶电视耗电有所减少。笔者在观察创维屏变液晶42L18HC处于光感屏变状态时的耗电状况时,将位于前面板底边中部位置的光传感器用手指捂住时(全黑环境),发现检测电视机的数字功率计显示的消耗功率由平时的210W左右变为最低120W左右,耗电明显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光传感器在检测到暗环境状态时将背光灯的亮度调低所致,画面仅有细微地变暗,这样我们在夜间观看电视时,既可以观看到清晰而不刺眼的画面又可以节约大量电能,可谓一举两得。但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在全黑环境下观看液晶会让面板的漏光表现得更为明显,在适度的灯光下观看较为适宜,这就必然导致屏变液晶并非工作在最低的功耗状态下,节能效果就不明显了。

第4篇: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

论文关键词:内涵发展,职业教育,必由之路,枣庄经济学校,职教理念,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考量,枣经人开始认真阅读戴士弘的著作。不但读了而且考了。去年暑假的一天,全体教师走进考场,认真地作了一张试卷----学习理解戴士弘课程教学改革的测试卷。

宁波经验在枣庄土壤上开始茁芽生长,这是枣经人向榜样学习努力走出职业教育怪圈的一个新的尝试。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问世以来,枣经人也许是最早接触到它的群体之一,而改革的脚步自2007年学校决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开始时,就一直没有停下。先是将改革的目标指向教材统整,首先解决教材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以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与应用和数控技术与应用三专业为龙头,对其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实施统整,并成立相关课题组,着眼于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成立了数学、英语、体育等基础课程统整小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双管齐下。教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姜大源教授曾明确赞同用课程教课,赞同用课程教课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用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授课、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三点一面的长远设想,枣经人开始按照这样的思路,以培养能力为突破口,从学校实际出发,钻研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以《学会学习》为代表的学校系列校本教材共计18册,已经编排完毕并投入使用。

教材问题解决之后教师成为突出的瓶颈。这方面,学校领导认准一个道理:专业教师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要解决职业教育教师问题,首先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而培训最好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读书。为此,学校两度安排全员读书活动,要求:中层以上干部将读书学习的重点放在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上;专任教师学习的重点放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职员以师德专著和工作方法理论为主;采用“定时、定地、定内容、定主讲人、定检查、定评比”的六定学习方法,学习结束后安排一次理论考试,以测检学习效果。于是,就有了前面全体教师走进考场一幕的出现。

到2009年下半年,枣庄经济学校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课堂设计及课堂教学全员达标。这是该校以宁波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改革的攻坚工程,也是按照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的试点,因此,可以说,宁波经验已经开始在枣庄大地上生根发芽。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一支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要更具备动手能力有眼界大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

这次课堂教学设计改革的宗旨是:内涵发展,专业带动,校本为主,枣庄特色。教改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前面两阶段是统整教材、校本研发和内涵突破、专业发展,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教材和教师上。设计理念是:如果进行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应是教材和教师的问题,这也符合戴氏职教理论的要求,所以,在过去的两年里,该校共完成涉及各专业近二十种教材的校本改造,全体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以及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学校请来高校和职教界的专家,对全体任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进行了评比,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根据学校再次修订的《枣庄经济学校课程设计达标课评分标准》和每人的单元教学设计上一堂达标课。课程设计三上三下,删繁就简,力臻至美。专家学者从旁协助,点睛挈领,务求教改达到设计目的。学校要求:分期分批,务必人人达标,初次不达标者需要重新设计、重新上课,直到达标为止。至此,教学改革第三阶段的序幕正式拉开。

课堂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首要前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达到最高境界的入门级工作。

进入第三阶段,学校业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认真分析教学工作的现状,将课堂教学达标工作分作四个批次进行。第一批次:各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第二批次:青年教师。第三批次:中年教师。第四批次:所有的未参加前三个批次的教师。

为了表示对此次教改的重视及权威性,学校邀请市教育局职教室及校外专家与该校校级领导一起组成了达标验收委员会进行评审,显示了学校对课堂达标工作的重视和决心。各批次参加达标课验收的老师,认真进行单元设计,精心制做课件,周到准备各种实训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色,受到了专家评委的好评。将分批次达标活动上成了一次优质课的竞赛。至此,宁波经验首次在枣庄大地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第5篇: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

[论文摘要]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有效的。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阶段,需要政府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不应过于积极,其作用的主要着力点应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以及通过制度和秩序建设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等方面。

一、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各种观点

本文主要论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首先对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讨论。长期以来,关于政府经济职能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于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政府干预经济的观点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调和主义”的观点。

1、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最大限度地利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这派观点认为市场(“看得见的手”)可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能使各种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从而使经济系统保持平衡。因此除市场之外的任何制度安排都是无效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必要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古典经济学的斯密、萨伊和新古典经济学的马歇尔等。

2、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所谓政府干预经济理论指的是主张削弱市场作用的范围和力度,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的思想。这一观点认为,经济自由主义只要市场而无需政府干预的结论是建立在竞争充分、信息完全、交易成本为零等假设条件基础上的,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假设条件根本不存在,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也是不科学的。此外由于市场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提供、社会公平和垄断等问题上存在着其固有缺陷,因此经济系统不能通过市场自动达到平衡,相反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供需失衡、经济危机等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主要代表人物为李斯特、凯恩斯等。

3、“调和主义”的观点

凯恩斯学派的出现意味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坍塌,而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滞胀”现象的出现又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试图将这两个理论体系调和起来,即把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这就出现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把市场经济分为“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两个部分。“私有经济”部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公有经济”部分由政府进行干预,“公有”部分的作用可以改正“私有”部分的缺点,从而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

通过对各派观点的介绍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思考,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市场和政府都不是完美的,两者各有利弊。经济的发展是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问题不在于政府要不要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而在于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和力度。

在认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时,我们应该把握住几个原则: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是市场,经济生活的大部分领域都应该交给市场机制来调节,二是政府的作用只是对“市场失灵”或市场固有缺陷的纠正,其作用的范围应该是单纯依靠市场无法使其顺利运行的领域;三是政府作用的准确界限是没有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的作用范围也是不相同的,政府究竟应该起什么作用也不存在固定的模式。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一)产业政策的含义及实质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产业政策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尚未达成共识。在这里,为了论述方便,我们倾向于从宽泛的角度对产业政策进行定义,即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有特定产业指向的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通过其垄断性的权力直接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有目的地对某一产业的活动进行援助或管制,属于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由于产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属于政府干预经济的范畴,因此讨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就像讨论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性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区别对待不同领域的产业政策。

对于那些“外部性”较强和对市场导向的灵敏度较差而本身又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领域,如公共部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领域,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应居于主导地位。由于这些产业部门的“外部性”较强,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而本身却投资巨大、盈利性低、资本回收期长,对市场导向的敏感性较差,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些部门的发展,可以说这些部门的落后很可能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补贴、贷款、税收等工具来实施产业倾斜政策,以促进其快速发展。而对于那些对市场导向反应比较灵敏的部门,如大部分的工业部门和服务性部门等,政府就不应该也没必要进行太多的干预或为其制定特定的产业政策。这些部门的资源配置问题应主要交给市场,由市场决定其优胜劣汰。

相对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具有更主动、更深刻地干预资源配置的特点,其实施可能会扭曲价格(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限制。可以说,产业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是以牺牲市场的调节作用为代价的。因此,一个国家的政府在确定产业政策作用的范围时。一定要权衡利弊,综合考虑。

三、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前两部分对政府经济职能和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一定作用,但其作用不应该过于积极,以防止政府干预破坏市场调节。政府作用的主要着力点应在于市场做不到(市场失灵)、市场做不好的领域以及通过制度和秩序建设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此外,政府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宏观指导、宏观调节、宏观监督和宏观管理。

(一)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做不好的领域

经过几百年的选择,在计划和市场之间,人们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机制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模式。应该说市场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市场又不是万能的。由于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市场机制又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无法避免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环境污染等现象的存在。因此。政府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法律、政策等)来限制垄断的发生和蔓延,促进有效竞争的形成,加速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和公共产品的提供。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以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

在第二部分谈到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时,我们把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等产业部门划定为产业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范围。在这里,需要单独指出农业部门,因为农业在各个国家,尤其在中国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涉及到包括社会公平、经济全面发展等更为广泛的问题。应该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产业都希望资源流向自己所处的领域,农业也不例外。但由于农业本身的低盈利性、弱质性等特征,使得农业在吸收资源的产业间的竞争中同工业相比存在劣势,因此,对这个对中国的发展有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而本身又存在着明显弱势的产业来说,需要政府制定特殊的产业倾斜政策来促进其更快发展。

(二)通过制度和秩序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什么是“制度”呢?应该说在经济学界,对制度有着不同的定义。比如,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的界定,“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为严格地说,是人类的设计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舒尔茨认为,制度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及政治的行为规则。撇开这些定义的不同点。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即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人们根据这些规则做出自己的选择。

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利于降低人们之间进行交易的成本,可以为人们的合作创造条件,可以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要想建立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环境。正如经济学家刘易斯所指出的:“尚未出现经济增长点的国家的法律和惯例往往不适合经济增长。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花许多时间来为经济增长创造比较适合的新的法律和行政机构是大有裨益的。”而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缺乏的就是一个有利于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制度环境。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和市场经济完善的制度环境。那么如何形成这样的制度环境呢?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形成(变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需求引致型,一种是供给主导型。前者主要由市场需求自发形成,后者则需要政府来提供。对于有着长期集权而且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中国来说,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将是其主要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以及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目标的要求,我国政府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制度和秩序应主要包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中自由流动,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所需要的社会信用体系等。

(三)政府须对产业发展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波动从来都是由私人企业的预期错误、对利润的强烈追求动机推动而产生的。因此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指导、宏观调节、宏观监督和宏观管理,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和长期的产业发展目标,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总量平衡,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引导各个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第6篇: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

曾小彬 

内容提要: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是两种既具有一定可替代性又不可完全相互替代的经济调控机制;对二者的选择不是非此即彼的互斥选择,而是对其一定组合的选择;选择的依据是:使达到既定调控目标所付出的成本代价最小或支出既定成本代价所获得调控收益最大;因二者的利弊得失相对不同的调控客体有不同的情形,故对其作用的评价应在针对具体调控对象作具体分析之后,而不应在此之前。 

关键词:市场调控机制政府调控机制等调控成本线等调控收益线 

作者简介:广东商学院城市经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不同国别、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现实的经济调控机制,按照调控主体的不同,大致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调控机制,一类是政府调控机制。这两类经济调控机制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依据何标准对它们进行选择方为适宜?这既是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争论不休、至今未能彻底解决的重要理论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 

   一、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可替代性与不可替代性 

   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市场调控机制,其作用基点是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经济利益的独立性、差异性;调控信号是包括工资、利率、产权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与产品价格等在内的一系列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信号;调控方式是各微观经济主体在获利目标的驱动下,根据变动着的价格信号所提供的市场供求信息,对自身经济活动作出调整,进而引起经济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流动,使经济资源的宏观配置趋于均衡。简言之,市场调控机制作用的本质在于各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与相互协调所表现出的整体的合目的性。从这种意义上说,市场调控机制,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种内在的、自动的自我调控机制。由于价格信号所提供的供求信息往往是即时信息、短期信息,便决定了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控结果具有即时均衡、短期均衡的性质。 

    政府调控机制,其作用基点是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经济利益的共同性、一致性;调控信号是政府、各级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计划部门发出的各项行政指令与法律部门的各种法律条文;调控方式是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出于对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认可与维护,按照政府部门的指令、指向及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对自身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整,进而引起各种经济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流动,使经济资源的宏观配置趋于均衡。在政府调控机制下,政府是作为一个凌驾于一切微观经济活动之上的国民经济总体利益的代表者实施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协调与控制,因而政府调控机制不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内在的自动的自我调控机制,而是一种外在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非自我调控机制。经济资源宏观配置趋于均衡,在政府调控机制下,使经济资源宏观配置趋于均衡,则必然离不开事先设定的调控目标。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调控是一种事先的自觉调控。由于政府调控目标是事先设定的,这一目标不过是作为调控主体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及其长期变动趋势的预测与自觉意识的外化,故政府调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长期调控,而非即时调控、短期调控。 

    市场调控机制本质上是各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经济资源宏观配置均衡是这种机制运作的必然结果,因此,市场调控机制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其存在的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政府调控机制,虽然伴随着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市场调控机制的完善,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曾一度减弱,并退居为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但不能由此得出市场调控机制可完全替代政府调控机制的结论。历史的辩证法是: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阶段的发展,市场调控机制的缺陷、局限性正在充分地暴露出来,而政府调控机制得以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条件与手段却日趋成熟。人类的经济生活正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补充,从而实现二者有机的辩证的融合。二者的相互补充性,也就是二者的非相互替代性。从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二者作用的最终结果看,二者都是实现经济资源宏观优化配置的方式、手段,故表明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不可替代性,才决定现代经济的调控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也正是因为两种调控机制具有可替代性,才存在一个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与配置问题。因此,对市场调控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的选择,不可能是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选择,而只能是二者不同组合的选择。 

    二、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选择与配置的标准 

    对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依据的标准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必然存在差异。我国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推崇政府调控机制,贬低市场调控机制,其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经济调控机制的评价与选择,依据的不是经济标准,而是政治标准或伦理标准,认为市场调控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有悖于广大劳动阶层的利益,故必须摒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对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必须符合经济的本性及其发展要求,依据政治标准或伦理标准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选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由此人们开始从对经济发展利弊得失分析的角度去寻找选择经济调控机制的依据。这种做法显然是正确的。但由于这种利弊得失的分析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次,未能深入到定量分析层次,故仍难为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提供科学明晰的依据。 

     笔者认为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科学选择与合理配置的依据,只能从经济调控活动相关的成本与收益量的对比分析中去寻找。人们要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均衡,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宏观经济效率。由经济调控活动所带来的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可视为是经济调控活动的产出或收益。进行任何经济调控活动,都要有一定的投入,这种投入是为获得经济调控收益而支付的经济调控成本。经济调控收益扣除经济调控成本后的余额,即为经济调控净收益。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科学选择与合理配置的实质,就在于找到一种经济调控机制组合,通过其运行,使所获得的经济调控净收益最大。 

     为了进行经济调控成本与收益分析,有必要引进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市场调控收益与政府调控收益、等调控成本线与等调控收益线三对范畴。 

    市场调控成本,即采用市场调控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所付出的代价。由于市场调控机制的本质在于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相互作用,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均衡不过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市场调控成本必然包括各微观经济主体间的交易成本(比如纯粹流通费用、信息费用与契约费用等)和市场调控损失(比如由信息的不完备性、短期性与调控时滞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波动性损失,由市场的过度竞争所导致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等)。 

    政府调控成本,即采用政府调控机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所付出的代价。政府调控活动是一种通过行政指令而实施的调控活动。就某一调控活动的全过程而言,政府调控成本包括指令的拟定与费用;指令的传递与接收费用;对指令执行的监督、协调控制与激励费用;指令执行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费用四大部分。政府调控成本还应包括政府调控损失,比如由于政府官员的主观原因或决策信息的不完备而错误指令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指令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或不能正确地被理解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指令的强制性而对指令执行者创造性、主动性的抑制所造成的经济效率的损失等等。市场调控收益,即采用市场调控机制对实现经济调控总体目标所作的贡献。 

    政府调控收益,即采用政府调控机制对实现经济调控总体目标所作的贡献。 

   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之和为经济调控总成本。在经济调控总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市场调控成本、政府调控成本分别与市场调控力度、政府调控力度正相关,故市场调控成本与政府调控成本的此消彼长,便意味着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此消彼长。假设总调控成本为E,市场调控力度为X,为维持单位市场调控力度的成本支出为a,政府调控力度为Y,为维持单位政府调控力度的成本支出为b,则Z=aX+bY。等调控成本线就是Z=aX+bY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投影,亦即经济调控总成本既定前提下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不同组合的轨迹。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可以有无数条互相平行的等调控成本线,等调控成本线越远离原点,总调控成本额越高;反之,等调控成本线越接近原点,总调控成本额越低(见图1)。 

    市场调控收益与政府调控收益之和为经济调控总收益,即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综合运行对经济调控总目标实现所作的贡献。等调控收益线,就是在总调控收益既定的前提下,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经验事实表明,市场调控收益(或政府调控收益)与市场调控力度(或政府调控力度)呈非线性相关变动。具体说来,随着市场调控力度增强(在经济总调控力度既定的情况下意味着政府调控力度减弱),其边际市场调控收益递减(边际政府调控收益递增);反之亦然。故此,等调控收益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的曲线。这条曲线的斜率ΔYΔX(ΔY表示政府调控力度增量,ΔX表示市场调控力度增量)是处处不相等的。它表明对应于不同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组合,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具有不同的相互替代率。随着市场调控力度(或政府调控力度)的增强,单位市场调控力度可替代的政府调控力度(或单位政府调控力度可替代的市场调控力度)越来越小(越来越大);反之亦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同样可以有无数条互不相交的等调控收益线。等调控收益线越远离原点,总调控收益越高;反之,等调控收益线越接近原点,总调控收益越低(见图2)。 

    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经济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最佳组合。所谓最佳组合,或者是可使获得等量调控收益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最小,或者是可使支付等量调控成本所获得的总调控收益最大。根据等调控成本线与等调控收益线的关系,可找到这一最佳组合点。经济调控目标一经确定,所要获得的调控收益值及等调控收益线也就随之确定。这条等调控收益线必然与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无数条等调控成本线中的一条相切,其切点就是使既定经济调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最佳组合点(见图3)。 

    在图3中,R为等调控收益线,它与等调控成本线C1、C2分别相切与相交。E2与E1点由于位于同一条等调控收益线上,故其代表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两种组合均能实现所设定的调控目标,但E2组合所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无疑高于E1组合所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E3与E1点由于位于同一等调控成本线上,故其代表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的两种组合所需支出的总调控成本是相等的,但E3组合所获得的调控收益却低于E1组合所获得的调控收益。唯有等调控收益线R与等调控成本线C1的切点E1所代表的市场调控力度与政府调控力度组合,才是以最低的调控总成本实现预定的调控目标的最佳点。设市场的边际调控成本与边际调控收益分别为MCm与MRm,政府的边际调控成本与边际调控收益分别为MCG与MRG,维持单位市场调控力度所需支出的成本为ACm,维持单位政府调控力度所需支出的成本为ACG,总调控成本为C,则最佳组合点E1满足下列条件:ACmX+ACGY=CMRmMCm=MRGMCG线性也就是说,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最佳组合点是在总调控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增加支出一单位货币所获得市场调控收益与政府调控收益相等的点。 

     在对经济调控机制进行经济分析时,应该注意由于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类型经济活动因其自身的性质与所依存的环境条件的不同,对同一力度的市场调控或政府调控,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换言之,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类型经济活动的等调控成本线与等调控收益线是各不相同的,进而两种调控机制调控力度的最佳组合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有鉴于此,在对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作用的利弊得失进行评价与对其组合作出选择时,切忌一概而论,而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或同类型经济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作出具体分析。 

    三、几点结论 

   1 相对现代经济活动而言,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是两种既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又不可完全相互替代的经济调控机制,因此,对市场调控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的选择,就不是一种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的互斥选择,而只能是对二者调控力度最佳组合点的确定。 

   2 无论是市场调控机制,还是政府调控机制,都有其利弊得失。它们既不是只获益无需支付成本代价的,也不是只有成本代价而无益处的。因而,对经济调控机制的选择,应树立经济观念,严格遵循经济合理性原则,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的依据只能是“使达到既定的调控目标所付出的成本代价最小,或支出既定的成本代价所获得的调控收益最大”。背弃经济合理性原则是不科学,不足取的。 

第7篇: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财会 会计 双重计量

2006年,我国财政部推出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重新纳入我国会计系统,实现与国际会计经济相接轨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运用还不熟练,很多运用模式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新时代下,我国的财务会计计量模式也应与时俱进,选用适合当今时代的计量模式,以往单一的会计计量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时代,所以双重计量模式是最好的选择。鉴于此,积极探讨双重计量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个体企业的经济良好运转,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双重计量模式应用现状

首先,双重计量模式应用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据核算和会计计量,需要依赖会计人员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在双重计量的会计人员中,如果其自身职业素质不高的话,那么将导致双重计量模式中的公正价值缺乏主观性,会直接影响会计计量的质量。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有所差异,这个问题对于双重计量模式的可持续运行会有所影响,应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格外重视。

其次,公允价值计量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风险,比如,在一些金融行业及房地产行业中,公允价值的使用大大的增大了企业经济运转中的风险。因为这些行业主要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变化来变化的,对其中造成的风险值也有不确定性,尤其是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市场经济的波动对于此类行业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市场经济的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双重计量模式应用的财务处理。

二、财会会计计量模式下的双重计量模式应对策略

(一)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

据了解,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都有所差异,所受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建立一个专门培训会计人员技能的机构,聘请专业的人员为其讲解知识,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对于涉及此类问题居多的公司中的会计人员更是要严格培训。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有对于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进行加强,培养会计人员公平公正及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对于一些违法行为要加紧惩治,建立我国高素质、高涵养的财务会计人员。

(二)创建有效的经济市场

会计双重计量主要是靠着有效的经济市场机制来进行的,其市场机制越有效,那么双重计量的运用价值就越高,所以创建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尤为关键的。主要可以从这几方面创建:其一,促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信息达成有效的对称性;其二,完善金融市场的运行及时及构建多面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其三,加强市场中的监管制度,保证市场监管制度的公平公正,打造虚假市场。

财务会计就是要提供一个真实有效的会计内容,为了会计内容使用者可以有效的进行决定。所以对于会计计量中的问题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使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更加的准确可靠。双重计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要不断的改正及创新,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财务会计可以完成其目标。

(三)重视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优势

历史成本是企业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而在经济活动中,采用原始凭证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可靠,能够有效反应经济运转中所发生和完成的各项事物。另外,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各部门相关人员签字,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能够对企业经济会计记录以及账面流程进行有效监督。而公允价值作为企业比较真实的资产和负债即时价值,能够为企业投资者提供与决策有关的会计计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公允价值信息的使用也有助于企业决策者更好的掌握语企业的运营情况,对其未来资金投资方向的规范化指导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某个层面还能够及时反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情况。而传统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并不具有反应真实动态信息的作用,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各有利弊,相对于公允价值而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计量过程中所得信息的成本较低,因此,在为了更好的提高双重计量模式的良性循环应用,应重视两种计量模式的联合应用。

(四)加强资产资产评估在双重计量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实际就是在一个比较透明和成熟的环境里,以当前的市场为依据来确定资产或者是负债的价值。如果没有市场价格,则是需要综合使用各种各样的估价技术来确定价值的。这样就会为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我们从公允价值实际的应用来看,它基本上都是凭借着企业的外部审计人员或者是企业的内部人员来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然后再确定其价值和计量的可靠性。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历史成本计量首先需要了解基本成本价值,历史成本是指在获取资源交易的实际价格时,应将各项物质资产发生交易时的价格进行详细记录,并在历史成本计量的模式下,将最初的交易价格作为账面价值。通过采用联合公允价值计量和传统成本计量模式,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双重计量模式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当前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采用双重计量模式对其企业财会会计的有效运转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对于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而言,比较适用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历史成本计量在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计量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双重计量模式能够同时满足投资的决策需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市场经济的动态风险,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运转的稳定性,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梦宇.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异同及协调机理研究[J].财政研究, 2015,(4).

第8篇: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价格战 利弊分析 非价格竞争 市场营销

随着市场的演进,企业间竞争的程度日趋激烈,一场场价格战席卷全国,其激烈程度也日趋上升。但随着市场的成长和成熟,价格战已难以发挥往日的威力,这迫使企业重新认识价格战,重新认识竞争,以便采取更积极而有意义的竞争策略。

一、价格竞争的利弊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可以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方式。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手段,通过价格的提高、维持或降低,以及对竞争者定价或变价的灵活反应等,来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的一种竞争方式。长期以来,价格竞争一直深受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重视。甚至一谈到竞争,就会想到削价。在一定条件下,价格竞争是必要的。但是,把价格看成决定交易成败的唯一因素,难免会造成价格竞争的泛滥。事实上,单纯依赖价格竞争,有很多弊病:(1)价格竞争是竞争对手易于仿效的一种方式,很容易招致竞争对手以牙还牙的报复,以致两败俱伤,最终不能提高经济效益,在国际贸易中还可能导致反倾销;(2)纯粹以削价为手段来招揽顾客,虽然可以吸引顾客于一时,但一旦恢复正常价格,销售额也将随之大大减少;(3)商品定价太低,从表现上看价格便宜,可吸引顾客,其实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往往迫使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以致失去买主,损害企业声誉;(4)价格竞争往往使资金力量雄厚的大企业能继续生存,而资金短缺、竞争能力脆弱的小企业将蒙受更多不利;(5)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价格越便宜的商品就越有人要,主要是物有所值。因此,价格竞争必须慎重,要综合权衡利弊。

二、非价格竞争将成为市场营销主流

从市场营销环境看,经济、技术各方面的发展,也为非价格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济的发展,消费层次的提高,使得购买者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上,不再是价格越低的商品越畅销,而是越能满足某种特定市场需要的越好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能够更有效地从商品自身构造包括质量、功能、商标、包装、服务等上区别竞争商品。

所谓非价格竞争,是指企业运用价格以外的营销手段,使本企业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并使之具备差别优势,以推动产品销售的竞争方式。非价格竞争策略主要有:

1.差异化竞争策略

与无序的价格竞争相反,差异化竞争容忍对手的存在,通过提供与竞争产品在造型、花色、性能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的产品,来争取消费者选购的差异,以扩大本企业产品销售。差异化竞争策略并非无中生有,它建立在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而市场细分又是建立于顾客需求的差异上。推行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具备更成熟的营销技巧,有足够的实力影响和调节市场需求。同时,企业应从本行业的特点出发,选取为顾客特别重视的几个特点,加以发挥,使本企业处于别出心裁出奇制胜的地位,从而建立差异化,形成企业别具一格的创新形象,以获取高额利润,创造企业效益。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质量与别具一格混为一谈,认为质量好就是别具一格;二是差异的实施对成本驱动的影响;三是过分追求差异而忽视整个价格链。这些都会造成企业的重大失误。

2.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联盟,联盟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在完成共同的战略目标后,这种联盟一般都会解散,其后为了新的战略目标,公司又可能与新的合作者结成新的联盟。战略联盟反映了一种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型竞争观念,它以一种合作的态度来对待竞争者。通过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借助对方来加强各自的竞争力,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从而不断提高竞争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进步。

3.情感营销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技术、高价值、高档次不断增加,产品的差别化、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不仅包括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个性、品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消费者的情感性消费不断增加。现代营销应适应消费者从“量的需求阶段”和“质的需求”阶段向“情感”需求阶段的转变,从设计、包装、商标、广告、公关、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情感设计,把传统经营活动引入到一个全新的情感营销领域。对于企业家和经营者来说,应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或改变销售方式,提供超值服务,使产品散发出来的气氛、情感和趣味与众不同,从而达到促销产品的目的。

4.商业科普竞争策略

商业科普是以高知识含量为特征的服务过程。它通过把商品知识传授给顾客,使顾客产生认同,从而实现以知识创造市场。

企业通过科普活动实现以知识创造市场,是一个贯彻于经营管理活动始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提高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同顾客建立结构性的层次关系。

商业科普的形成,应从商业科普环境、商业科普服务、商业经营科普、商业管理科普、社会公益科普等方面,提高消费者的科技素质。商业科普策略的运用,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的市场营销有赖于产品、价值、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因素的综合运用而不应顾此失彼。

第9篇:市场经济的利弊范文

 

关键词:政府  管理  创新  市场经济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政府再造、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段时期内各国政界、学界乃至社会各界所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政府管理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任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和理论背景,然而我国的政府管理创新并非一帆风顺,在管理创新的重点、方向、步骤和目标的选择上,表现出敏感性和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管理创新的原则进行分析。

    一、政府管理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政府管理创新是指由于行政环境、行政任务的变化引起的行政职能、行政方式、行政作风、政府政策法规、行政体制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1]。从总体和一般的角度来考察,政治、经济体系的运行逻辑是,经济上的每一点相对重大的变化都可能改变政治运行状态乃至改变政治运行规则,而政治上的这种良性回应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党的以来,随着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的不断调整和改革,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在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历史阶段之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确立到完善在探索中朝着成熟的目标不断迈进。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决定了政府管理必须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制运行状态中解脱出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对接,建立服务市场主体的“亲市场”的现代政府,而市场经济本身也给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压力和启发。其实,综观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政府改革,莫不是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回应,同时也无不广泛借鉴了市场经济的诸多原则和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我国的政府管理创新同样是以市场经济的深人为逻辑起点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市场制度,而政府管理创新是建立市场制度的关键。从管理创新的总体趋势来看,削弱管理职能,加强服务职能是一个大方向和总体目标。政府管理创新在于:首先,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是,市场机制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能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也不能很好地坚持为大多数人谋福利和走共同富裕之路。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中如何保证社会主义方向,这也是社会主义政府管理创新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理论上讲,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各有利弊。“市场与政府之间的选择并非是一个在完善与不完善之间的选择,而是在不完善的程度和类型之间、在缺陷的程度和类型之间的选择。在许多情况中,它们可能仅仅是一个在不合意和无法容忍之间的选择【2]。从实践上看,尽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所选择的政府与市场的结合点是不同的,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成功的发展范例,不论是近期的还是历史上的,都是政府与市场形成合作关系从而纠正市场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3]。基于对政府与市场二者缺陷的理性认识,理智的选择不是追求完善的市场机制或者完善的市场干预,只能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之间,构建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  寻求政府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政府与市场二元机制的最优结合。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更好促进社会公平  分配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沛  场机制自发调节收人分配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由于市场的作用和人们对利润的疯狂追逐,必然引起收六分配严重不公平。只有通过政府的调控作用才能维扩劳动者正当的劳动收人,规范不正当经营或过高的}!润收人,从而促进收人分配公平化。同时,市场经济旷发展,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避免地引起经济波动,出现周期性的衰退或高涨,甚至产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实现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职能一项繁重的任务,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引导资源配置,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和稳定金融秩序,减少资本市场过度投机,减少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最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我国政府职能的实现。由于市场失灵和市场有效之间,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并非截然对立,并且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私之间的界限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增加了界定政府职能的难度。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政府必须把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政府分阶段完成的各种职能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就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特殊性和艰巨性。这种特殊性和艰巨性要求政府一并执行和实现多重职能:(1)创造有效率的良好市场环境;(2)为市场提供必要的规则和制度框架,维护市场竞争性和规则性;(3)驾驭市场化进程,纠正市场失灵和弥补市场缺陷,着力培育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4)提高政府的有效性,加强宏观调控,适度干预经济;(5)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大量问题,尤其是清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弊端;(6)解决转轨国家普遍面临的转轨性衰退问题,并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7)完成十分艰巨的经济结构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等仁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