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专业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企业;人员管理;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建筑市场经历了趋冷又逐步回暖的过程,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迈上新的高度,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没能跟得上企业的发展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是关键问题。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进程中,专业技术人员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不仅应当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员工科学素质,而且需要建立健全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长效管理机制。其中既有举荐创新人才、激发创造热情和营造创新活力的宏观战略,也有引进招聘、岗位配置、绩效考核、继续教育、导师带徒等具体措施。
一、目前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管理现状
1、主要表现
企业在规模扩张过程中,专业人才资源考虑长远发展较少,形成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专业领域单一,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大大制约了企业在市场趋冷环境下转型向多元发展的步伐。
2、造成企业技术人才流失的原因
除了国家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人才流动大趋势的影响外,至少还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行业艰苦。建筑企业流动性较大,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流失现象普遍比较严重。二是待遇较低。和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仍然偏低。三是专业技术人员发展通道单一,很多成熟专业技术人员发展遇到瓶颈。虽然建筑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困扰较多,而且有些是企业不能避免的,但与其它行业企业相比,建筑企业具有市场广泛、对环境反应灵敏、发展潜力大等优点,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的发展机会较多,容易发挥个人的特长,体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优势。所以,建筑企业应扬长避短,建立一个有效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机制。
二、建筑企业如何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
1、强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人才内部交流平台
保障引进大学生的质量。在大学生招聘和岗位配置过程中,使用人才评价管理机制,采用阅卷调查、情景模拟和心理测评等方法对新进大学生进行测评和评价,选择适合在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并且根据测评结果,结合具体所学专业,将其安排在比较合适的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使用和培养。通过内部招聘平台,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内部的岗位交流和合理使用,不断改进、完善招聘工作细节,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内部流动,搭建更好、更高效的的平台[1]。
2、建立均衡全面的人才观
国内建筑企业目前处于从以技术和经营为中心,向以管理为中心的转型,所以我们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着重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管理,重点是建立全面的人才观:
2.1 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工程技术类人才外,还有财务类、商务类、政工类人才等等,企业在人才的政策上应考虑均衡。
2.2 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各种人才居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各个层次人才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要加强高层次管理型人才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的培训。
2.3 转变片面的“人才的需求”观,从人才“需要事业”到人才“要事业,也要生活”。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判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个体的生活质量高低已成为社会衡量其个人价值的重要方面。“要事业,也要生活”成为人才的普遍需要。由于社会观念的偏见和企业财力有限,在建筑企业吸引人才的难度本来就很大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吸引适用的人才具有特别的意义。正确的认识人才的需要,有助于建筑企业制定正确的引进人才的战略和政策。
3、完善人才评价系统,激励专业技术人员成长
完善人才评价系统,包括职位评价系统、绩效管理系统与薪酬管理系统,使三者有机联系并形成统一体,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成长、成才的保障。改革内部分配制度,以“统筹考虑、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到位”为工作方针,设立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相应的岗位序列和收入指导价位,建立起以基本薪酬为主的基本工资制[2]。从而形成个人收入与岗位技能、工作绩效相挂钩的薪酬分配体系。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价位为导向,应用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结合岗位序列,持续改善现有工资水平明显偏低、关键岗位、核心员工的收入水平。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不仅体现在奖金的发放,还运用到基本薪酬的晋升和专项津贴的发放上。
4、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管理体系
建筑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时机,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管理体系。
4.1 建筑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基薪+绩效薪酬”的模式:“基薪”可以与企业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而“绩效薪酬”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企业应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有效利用企业自有资源,尽可能地为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住房、配偶就业、调动、子女教育就业等问题,以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
4.2 改革现有专业技术职务体系。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将专业技术职务体系设置成和行政职务体系并行的管理体系,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专业技术人员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4.3 建立适应市场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会强烈影响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3]。而这些都是专业技术人员能否专心踏实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切实关心一线职工、困难家庭和离退休职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所有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共享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5、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长效管理机制的探索
要做强做大企业,关键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本在于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要实现企业目标,也需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5.1 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逐步加大基本薪酬在薪酬结构中的比例。一个合理的薪酬结构,使收入中的相对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保持合适的比例,从而达到和谐劳动关系、保留和发展员工的目的。
5.2 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逐步体现青年成才与企业发展双赢的态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既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发展,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能使专业技术人员切实体会到在企业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改善人才流失现象。
结束语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回暖,建筑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建筑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迅速加剧。人才也已成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可以说“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这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又是重中之重,在企业完善和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体系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策略,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晓彬.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J].理论界,2009(15):102-104.
[2]李航.论企业核心竞争力[J].大众科技报,2011(03):20-23.
[4]王利成.基于不同价值观的员工绩效考核研究[J].中国经济与管理
Abstract: The activity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tivated level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Stephen P. Robbins considers incentives means to achieve the willingness of organizational goals in a high level, which can meet some of the individual needs.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bring a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 for the company, so it is a key to business growth. Aiming at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motivation among professional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China, this paper designed the incentive mode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building enterprise by combining with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激励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incentiv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54-03
0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逐年加大投入建设工程项目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在建筑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调查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一般占企业总人数的60%-70%以上,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建筑企业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普遍存在着吸纳专业技术人才、留住专业技术人才、激活专业技术人才的现实问题,这成为阻碍中国建筑企业继续向前发展的绊脚石。究其原因,主要是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管理,既稳定队伍,又提高素质,采取各项措施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骨干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企业管理的关键是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1 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激励的内涵
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是指建筑企业为了有效实现其发展目标,通过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竞争环境和奖励措施,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需求,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为,使其行为符合企业利益,从而刺激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做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一个机制,诱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动机,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的涵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激励的实质是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②科学的激励机制奖励措施应符合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③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为西方激励理论;④激励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2 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界定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其工作属于脑力劳动的范畴,其产品属于智力产品。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指建筑企业内部各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主要指设计师、建造师、造价师、工程咨询师、研究人员等。
2.1 流动意向比较强 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主要从事智力工作,通过他们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为企业创造效益、创造价值。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独立自主、创造性、持续学习、高度成就感、团队合作等特点,由于掌握的知识具有通用性,当专业技术人员对目前工作不满意,到其他工作单位之后,他们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不需要重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熟悉过程,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意向比较强。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 素描 造型能力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土建类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专业点数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伴随着社会发展对这一专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专业教学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
建筑素描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本专业建筑造型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养成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建筑素描教学中,我们的着眼点往往是在学科的角度,把其作为绘画造型相关学科的一个分支来思考并组织建筑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在不自觉中向绘画造型学科方向看齐,追求素描教学的绘画学科价值。素描教学为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不强,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果不佳。虽然近年来有不少院校也在进行建筑专业的素描教学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全新状况下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是一个十分必要并且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根据社会对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职业能力构建的角度,笔者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以期引起更多的专业教师关注素描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素描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养成中的重要意义
按照通常的看法,建筑是一门关于造型的艺术,素描也是一门关于造型的艺术。①素描以其精谨的造型要求、简单的工具材料、丰富的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专业造型素质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成为了在造型艺术学习过程中进行造型能力训练和审美素质养成的首选。素描与建筑艺术设计有着造型和审美上的密切联系,也成为建筑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之一。
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是从认知三维世界的角度出发,根据建筑艺术设计的空间造型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素描可以培养学习者精准的形态观察能力、活跃的空间思维能力、严谨的形态构造能力和丰富的绘画表现能力,还可以对学习者起到开阔艺术视野、加强艺术素养、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学好素描可以增强学习者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完善学习者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者的空间建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形态表现能力,顺利地表达设计理念。
正是由于素描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显著作用,使得素描课程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职业技能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
二、课程教学要以职业技能素质养成为核心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课程应该把握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这一关键环节来组织教学内容,换句话说,教学应该为人才的职业技能养成服务,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专业教学要求。
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建筑设计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视觉感受能力包括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以及视觉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②空间造型能力是由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所构成的。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构思,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我们称之为绘画。简单地说,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造型能力由两个部分构成,即构思能力和绘画能力。构思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空间构成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绘画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外化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审美能力包括审美主体对形式美感的认识与评价能力以及创造与表达能力等,认识与评价能力包括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判断力,创造与表达能力包括对美的想象力、对美的外化表达。这三种能力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素描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素描教学和训练有效培养并提高学习者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这三者中,空间造型能力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核心技能,也是课程教学的重心所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应以空间造型能力养成为最基本核心,兼顾视觉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养成。
三、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目前,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课程还是参照传统的绘画类专业教学模式确定的建筑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来说素描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教学课时大多控制在80至96个学时之间。教学内容大致是作为三部分安排:石膏几何模型写生(几何模型单体及组合体的写生、浮雕柱头花饰写生)、静物素描写生、建筑与自然风景写生。从这些内容来看,大体上是延续以绘画学科发展为目的的教学价值取向,以明暗(光影)写生为主要表现手段,以研究其形体结构、透视关系、质量感觉为主要目的,大量的时间用于探索如何真实地再现对象和相应的表现技巧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来说是不恰当的。
建筑的三维空间展现是其最基本的形态特点,这一点和雕塑艺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与绘画相去甚远。即使是雕塑,与建筑对三维空间的塑造形式也是不同的,雕塑对空间塑造的重点在形体的空间存在形式上,注重的是形体的外在形式,而建筑对空间塑造的重点是形体空间存在状态和的内部空间构建并重,甚至更注重内部空间的构建。“虽然绘画中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规律,但将它作为建筑的基础还是应有所选择。”③传统的素描教学力求造型诸因素的全面和完整,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来说,在不到100个课时的学习时间内,让学习者掌握全面完整的素描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更是没有必要的。作为建筑造型基础的素描教学,在内容上更应该凸显空间结构以及美感教育的重要地位,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把握建筑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门类的特点,基于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以形体特征、空间结构、透视规律、形式美感为核心来组织素描的教学内容,形成以结构研究为主的结构素描和以视觉传达为主的表现素描两个内容模块。结构素描训练以几何体和几何体组合为主要内容,研究形体的基本结构以及形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研究不同形体组合结构的构造关系;表现素描训练以多种表现形式为主要内容,探索光影色调、质感表现、肌理感受、特征速写、精细描绘、意象表达、抽象表现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特征。通过两个内容模块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空间造型能力、形象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根据学习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普遍偏低,美术基础与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对新生入学美术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需要从事建筑素描教学的教师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时间少、学生基础弱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第一,把形体和结构、空间与透视、体量与质感、光影和明暗等造型各要素分解开,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专题性研究,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解决特定问题。第二,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之后,进行不同表现形式的尝试,而不是一味地通过调节光影表现。对同一表达内容,寻求多种表现方式,可以是即兴速写式的寥寥数笔,也可以是写实式的精致描绘,还可以是兴之所至式的大笔挥洒等。教师要引导学习者观察并体会不同表现形式产生的不同情感变化和心理印象,促进学习者主动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第三,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器具作为教学的辅助,可以加快学习者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如讲解几何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就可以用画框绷平一张丝网,直立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透过丝网观察几何体,丝网纤维空隙构成为一个个的坐标方格,学习者马上就对透视现象有了最为直观的印象,并很容易就能理解透视变化的规律。第四,对于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临摹练习,通过临摹优秀的素描作品,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一些素描的表现技法并开阔视野。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创造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④,能够有效地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具体的某些问题,尤其是专题式的课题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要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背景为出发点,以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养成为目的,借助但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型的素描教学。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大胆进行尝试,探索适合建筑设计要求的造型能力养成与艺术表现能力养成的素描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和革新,才能真正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注释:
①③郎绍君,刘树杞,周茂生.中国造型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②④王中义,许江.中国美术院校教材: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我国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学历人才,更需要具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职业性人才,而现代学徒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实践,能够为行业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从而满足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下文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点。
1现代学徒制与专业职业能力概述
1.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学校、企业与行业实现深度合作,借助于教师、师傅联合教学模式组成的现代人才培养策略。从客观上来看,现代学徒制是基于中国古代的学徒制度以及西方的初期现代学徒制度发展转变而来的。英国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就开始推广现代学徒制,该制度主要包括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统一职业准备计划等等,在1994年,英国政府正式推出现代学徒计划试运行,并在2000年作为国家培训制度的主体制度类型,这个阶段现代学徒制也得到了全球化的推广与应用。在现代学徒制体系框架下,不但实现了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巧妙匹配,同时也使得更多的劳动力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解决了长期以来技术型工人短缺的问题,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该体制当中,培养的目标是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通常采取学校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进行连接,充分调用资金、技术,满足人职匹配的问题。由于该制度的构建既可以满足招聘者的岗位需要与职业价值需求,又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新劳动者快速融入工作岗位,所以有效推进了行业的发展进程。以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更是体现了以师傅言传身教为目标的教育科学体系,满足了新型育人的要求。
1.2专业职业能力
专业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时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该过程需要学习者能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与态度融入情境中,通过迁移与整合实现职业工作目标。一般来说,专业职业能力主要依靠职业能力测试来进行综合判断,可以确定某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项工作。职业能力测试在日常管理中又被称之为实操技术测试、职能倾向性测试等等。目前,国外针对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以职业能力培训机制为主,这些机制的应用使得劳动力综合技能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好地解决了劳动力素质不高、高等教育覆盖不全面的问题,这些都为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引导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依据。在充分借鉴西方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同时,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尝试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借助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才干,满足教学的全过程控制需要。除此之外,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突出多元考核评价的内容,以此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业绩考核水平,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知识与技能,满足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有关于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众多,除了有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内涵与特征的研究之外,一些学者也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无论是何种研究结论,都明确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只有解决学生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问题,才能够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体系的效果,才能够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
2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施职业能力培养,对于学生、院校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院校发展的需求
从院校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院校定位。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定位是为社会输出大量、高质量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与技能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就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改善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需要做好行业与企业的内容融合,更要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借助于现代学徒制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培养要求。
2.2学生自身的需求
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近些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等院校扩张规模持续增加,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当中寻求就业的机会。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毕业生要想找到高质量的工作,就必须不断打磨自己的本领,提升就业能力,否则将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竞争压力,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属于热门就业岗位,但是正是由于市场容量大,对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才会更高。在日常学习中,借助于现代学徒制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角色,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模式,做好职业认同与准备,不但可以提升就业的效率,同时也能够指导个人的职业规划与长远发展,提升个人价值,进而达到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层次。
2.3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我们不但需要巩固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果,还需要一大批具有生产技术能力与操作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定位是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通过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推广现代学徒制,能够很好地解决办学理念与特色的问题,通过积极转变办学模式,也有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阶段,推动历史的进程。另外,伴随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在适应于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条件下需要尽可能避免课程教学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脱离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各种专业技能,从而满足人才培养的各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后,才能够更好地融入本职工作当中,确保就业质量与就业率,降低失业率也有助于改善社会环境,维持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3基于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除了需要突出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引导,还需要强调实践教育,这也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中存在不足的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实施实践教育,主要包括技能、实训、实验等多个方面,在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框架下实施教学改革,则需要结合实践教学的流程与特征来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在现代学徒制度的模式下,许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扮演学徒的身份,借助师傅带领徒弟的一对一学习模式提升教学实践效果。除此之外,在学生安排顶岗实习模式时,则需要制定更为详细周密的教育方案与考核管理模式,这样就可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适应性要求,让学生能够满足学徒制度的自我成长需要,进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3.2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课程培养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学徒制培养模式也正是突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所以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多种技巧的培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陌生的环境,也有助于满足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操作能力客观要求。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实施综合职业能力培训教学,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内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需求。推广现代学徒制度,能够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突出教学目的与行业的特色,针对性的配置好师资力量与课程资源。从学校的角度上来看,则主要侧重了专业理论的额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培养工作,确保实践教学的成果。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言传身教的发展模式需求,解决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两个十分关键的技能因素,切实改善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了个人职业规划与发展的要求。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一线操作人员参与到课程教育引导当中,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一线操作的直观认识,不但可以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有助于改善团队协作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适应了外部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却更为关键,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各方面工作,切实处理好管理实践与工作技能的学习关联,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职业素质,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的规划发展定位与需求,另外一方面则能够突出实践教学的功能,满足基础知识定位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为社会输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3.3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工作开始尝试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而多种尝试中,现代学徒制度是匹配度最高、适应性最好的模式之一。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发展要求。作为企业,则可以结合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来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模式与策略,同时处理好各方面的内容,强化引导工作。企业加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环节后,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在真实、高效的工作环境当中,学生的技能才能够得到锤炼。除此之外,由于更加关注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改善,同样也解决了学生岗位控制与技能发展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专业技能知识的养成训练,满足了实践操作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人的发展规划,为其提升就业质量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BIM技术概述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CAD技术为基础的多维建筑模型集成技术。区别于传统的2D绘图方式,决策者能通过查询建筑模型资讯能实时了解详实的模型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设计初期能大量减少设计团队成员产生各类错误,避免出现后续施工难题。计算机系统能用碰撞检测的功能,用图形表达的方式告知查询的人员关于各类的构件在空间中彼此碰撞或干涉情形的详细信息。由于计算机和软件具有更强大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相比目前的设计和施工建造的流程,这样的方法在一些已知的应用中,已经给工程项目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
1.传统建筑工程劳动生产率较低。我国BIM技术应用率极低,据调查,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仅是英国的1/14和美国的1/19。在传统建筑工程中,设计、制作、施工及运营等过程独立完成,分由若干个团队负责,这种运作模式将整个项目分割开来,限制了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互动。整个建筑过程中使用的图、文、数字信息呈零散状,比如图纸的绘制、效果图的生成、成本的预算或施工过程的记录等,这些任务之间彼此脱节。运用BIM把建筑各阶层联系起来,将数字模型作为信息表达的唯一方式,淘汰传统以任务为基础的应用软件,能够改变这种任务之间脱节的状况。
2.建筑工程从业者缺乏BIM人才。基于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考虑,推广和应用BIM技术势必将成为建筑工程的一大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在BIM技术人员整体数量上存在的缺口极大,这已经成为了该技术在产业中应用和发展的瓶颈。2012年《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提及,超过五成的行业调查受访者认为,没有BIM人才是企业不使用BIM软件的直接原因。还有调查显示,采用BIM最大的障碍就是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BIM训练,大范围的教育和培训是广泛采用BIM的前提条件。
二BIM技术在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现状
近些年,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对BIM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常在整个工程进度中能够成熟地BIM技术的应用到设计、施工以及运维阶段,运用比较成熟。在政府公共建设项目上,美国、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求必须使用BIM技术。在软件技术支持方面,Autodesk也适时地推出了基于BIM的AutodeskNavisworks2010、AutoCADCivil3D2010、RevitMEP2010、RevitStructure2010以及AutodeskRevitArchitecture2010等软件。同时,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早已将BIM技术引入课程体系,并正在进行一系列地课程研究和革新。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引进BIM技术始于2003年,目前最主要的使用者以设计公司为主,也有越来越多的BIM培训机构、咨询公司和政府行业协会开始重视BIM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勘察设计行业BIM技术高级培训班(第一期)”、“BIM建筑设计大赛”、“与可持续设计专家面对面”、“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技术交流论坛”的BIM主题研讨会等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展起来;在具体实施的项目中,也有美国Aedis建筑与规划设计中国公司、KlingStubbins国际建筑设计中国分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以及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CCDI)等不同程度上率先使用了BIM技术。同时,BIM技术也被作为重要研究内容纳入到国家“十二五”建筑信息化发展纲要。
三高职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
就应用广度和深度而言,BIM在中国的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但会逐步推广和深入到建筑行业各个领域。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BIM的应用已成主流,行业内BIM技术的教育培训需求快速增长。然而,BIM技术在国内高职院校推广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BIM实训室缺乏规划、师资力量不足、课程教学体系滞后等,这些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为满足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BIM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有必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并完善BIM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跟上产业调整的步伐,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一)BIM工程软件实训室的规划及建立
BIM技术是应用需要依赖信息技术,需要硬件、软件及场地的支持才能进行实施,现有教学条件会制约全面系统的进行教学。学校应结合实际条件,与建筑施工企业、软件开发公司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分步骤分阶段规划并建立符合BIM技术应用与研究要求的实训场地,搭建适合团队工作(教学)的工作(教学)场所与硬件、软件环境。
(二)教师、专业人员BIM技术的培训组织
教师和专业人员参加行业培训和认证、到相关企业工程项目实施现场等方式,了解该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与基于BIM进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知识体系的差别,熟悉并掌握BIM技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价值、BIM技术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查询以及BIM技术全过程应用等内容,提高专业执教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BIM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BIM建筑模型课程应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BIM软件的基本操作、BIM参数化建模、文件的模型编辑和管理、以及数据信息的转换等纳入实训课程内容,学、做结合,让学生在掌握BIM技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工程进度要求完成建筑模型的规范制作。同时围绕专业“三条主线”开发完善BIM技术课程:一是要以工程施工管理为主线,从实施合同签订开始到完成建筑物的工程虚拟建造的全过程,侧重施工组织与进度管理能力;模型属于输入条件,基于模型进行相应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材料管理;二是要以施工阶段工程造价为主线,从招标或投标开始到工程结算的造价管理全过程,侧重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力;三是要以设计工作完成为主线,从设计任务书开始到工程竣图结束,兼顾对施工过程的模型输出、造价模型输出的需求。
四结语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当从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考虑,提高学生工程项目的整体意识和跨专业团队的协作精神,紧跟技术新方向,不断建设和完善BIM课程,做好实训室和师资等专业软硬件的配套,从而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为建筑行业输送紧缺的专业人才,助推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范永.建筑类高职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4.09.
[2]秦浩.BIM建筑信息模型课程在土建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必要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7).
[3]王晓亮,郭荣华.新常态下高职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实践教学是提高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我们在课程中设置各种实践教学,从来自课堂教学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到深入企业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让同学们自己组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问题。增加他们自主创造的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这样的实践过程培养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是培养了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能力。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也可以考验他们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承受压力的能力,这些都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工程专业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都属于比较劣势的。学生们在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就要做好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在实践环节中要让学生们真正的感受到艰苦的环境和高强度的任务,这样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重视学生个人素质培养
虽然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在大学期间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来担任,但是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也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给予相当的重视。通过我们对在校学生的观察和用人单位反馈回来毕业生情况看来,当前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素质和认知能力较差
很多学生作风不踏实,总是想通过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获得成功。同时缺乏对自身情况的认知,对工作的条件、环境、待遇却非常挑剔。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准确的定位。
(2)实践动手能力差
目前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拥有很多证书,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测量证书、施工员证、造价员等证书,但是到了实际操作的层面却往往无法胜任,明显表现出眼高手低的情况。
(3)团队合作能力差
建筑工程专业往往讲究和团队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可是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各种性格特征。有些同学十分主张个性,不愿意向团队妥协。有些学生比较孤僻,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贡献出来。有些同学有点非主流,他们往往不关心任何事情,只想着把自己的那一部分做好就行了,不去理会团队的需求。这样的毕业生即使个人能力再突出,也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那么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一名专业课程教师,我们所能做的便是配合辅导员班主任首先在思想上要让他们做好准备,从一进入这个专业开始便告诉他们建筑工程专业的所有特点,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给他们一个客观的认知,让他们对这个专业做到真正的了解。其次,我们将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个总体的规划和认知,专业课程类别很多,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也不同,帮助他们找准自己所感兴趣的、能力突出的方面重点培养,扬长避短,让他们获得对自己能力的一个准确的估计也是我们需要做的。再次,我们所设置的所有实训和实习都尽可能的使用真实的工作场景,实训时间和任务的安排、实习场所学生各自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这些也都能很快的提高他们应对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3综上所述,教育是我们民族振兴富强的基础
关键词:建筑;专业;技术;配合
一?建筑施工中各专业技术配合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的施工包含了很多的专业,比如土建工程、机电安装、测量、电气安装等等。而每一个专业中又包含着很多内容:排水、通风空调、电话、消防等等。正是这些复杂多样的专业内容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形成了一张包罗万象的网,网中的每一条线都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技术配合至关重要。如果达不到良好的配合,那么影响的不仅仅只是施工的进度,还会直接对工程的质量造成损害。
每一个专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是别的专业不可替代的。缺少任何一部分,都将使整个工程无法良好的进行。曾有一列负责某住宅工程分包水电的安装队,在埋设给水管的时候忽略了门开启的方向,导致当门都安装完成后才发现给水管的位置刚好在门的后边,给其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安装队最后只好凿开了已经粉刷好的墙壁,把线路重新修改了一遍。
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而屡次返工也对工程的投资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有的问题还是施工结束后在使用过程中才发现的,给使用者的安全带来了隐患也影响了工程开发者的信誉。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技术配合是非常重要不可忽略的。
二?各专业技术之间的配合需要优化设计
不同的专业在其设计上都有着不同的原则和途径,当不需要与其它专业合作的时候只用考虑本专业的处置方法。而一旦要与其它专业一起为某项建筑工程服务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在后续施工时不同的专业争抢同一个工作面的情况。例如土建和电气专业经常出现地梁和电气进户管、楼层梁互相冲撞的问题。在土建的施工中电气线管被堵塞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工程的进度,也带来了质量上的损害,而想要避免这些损失的发生就需要优化设计各专业技术之间的配合。
(一).严格要求施工人员的水平和素质。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新的技术和产品、新的规则和方法层出不穷,如果施工人员不能及时跟上其更新的脚步或者因为水平不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导致看不懂施工的图纸,就会严重的影响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出现披露造成混乱。而施工人员的素质也非常重要,一些施工人员在出现了差错时因为偷懒或者害怕承担责任隐瞒了问题没有返工,这将会对整个工程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所以施工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是各个专业能否良好配合的关键和基础。
(二).对施工阶段各个专业的施工质量严格把关。建筑工程的施工包含了很多的方面。机械、环境、措施、人员、材料是比较大的五个方面,每个方面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施工所用到的机械是否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性能和所使用的人员操作熟练程度息息相关;施工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施工的材料,有时受环境约束不得不使用非标准材料或者设备;而不同的机械和材料也会带来不同的施工措施。这五大方面可谓是一环扣一环,每一环的质量都出不得纰漏。所以想要使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技术得到良好的配合就必须狠抓各个阶段不同专业的质量。不管是图纸设计、机械使用、环境选择、材料购买、方法措施还是人员管理上都必须保证其质量的标准。
三?管理各专业技术之间的配合需应用PDCA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配合的各种专业技术种类繁多,在交叉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混乱,而“PDCA管理技术”管理体系可以良好的解决此类问题,使施工的管理得到优化。
(一).PDCA的实质。PDCA又叫“戴明环”,它的管理体系由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组成。其中蕴含了八个步骤:分析现状、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制定改善质量的措施、执行计划或措施、检查计划的执行效果、总结经验、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这八个步骤联系紧密,循环完成。每次循环得到的目标和内容都不一样,而每循环一次都会有一定的质量目的得以实现。PDCA管理体系的运转能够解决问题,提高质量。
(二).应用其体系提高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容易产生交叉冲突的现象,如果当冲突发生后再去弥补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PDCA要做的就是改善这种冲突和预防这种冲突。用“先行安装墙角处的管道对墙角粉刷造成了影响”这个问题举例:1、先制定计划,研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想出解决办法的措施。2、按照1中的计划去实施,然后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的标准,如果达到了则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没有则找出存在的不足。3、把正确的做法书写成文,成为下一次应用的模板。不正确的问题加以归纳循环到下一个PDCA中去加以研究直至解决。
四?总结
想要完成一项高质量的建筑工程必须在施工的过程中让各专业技术得到良好的配合。运用优秀的管理体系可以解决在配合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技术的协调,管理的协调以及组织的协调,及时发现问题,在还未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消灭,并且总结经验,不让相同的问题重复出现。这样才能让各个专业在施工配合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连辉.试论建筑工程施工协调工作的要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173.
[2] 徐涛.浅谈建筑施工中的技术要点[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1,09(2):268.
关键词:校企合作;现状;未来
我校自1993年开办建筑水电中职专业,先后为江苏省建筑安装行业培养了三百多名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于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高,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开招五年制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在从中职向高职转换之时,正是校企合作发展时期,我们也从思想上认识到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心。
1 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校企业合作的现状
在九十年代,我校校企合作开始起步。建筑水电专业与常州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常州设备安装公司等国营建筑单位签约,邀请企业作为建筑水电等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当时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依靠“关系”和“信誉”。各建筑企业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协助完成教学过程中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比如:专业认识参观、生产实习等;专业邀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参与学校的毕业设教学环节。当时这些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企业内部有自已的培训中心能够负责职工继续教育,新入职的职员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企业对我校中职毕业生需求量较少。因此校企合作处于学校一头热的状况。
2000年以后,随着国营建筑企业的改革,企业机构发生了变化;各小型建筑企业像雨后春笋出现,企业也意识到需要与学校合作,一方面培训在职职工,另一文面为企业储备未来员工。2005年建筑电气专业开办,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最终形成一种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邀请校外实训基地的10位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成员,进行头脑风暴过程,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依据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的顺序及施工员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确定毕业生主要工作项目为:工程招标与投标、施工组织、材料检测与管理、工程质量检测、评定与竣工验收、工程质量检测、评定与竣工验收七项。再依据工作岗位、工作项目确定毕业生需要职业能力,组织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项目课程开发,课程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若干模块,每一模块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工作任务,知识有相关实践性知识、理论知识、拓展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和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聘请十多位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职业教育的专家成立了专业指导和咨询委员会,每年根据所进行的社会调研情况和专家的意见,综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对专业的就业岗位、基本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使实施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适应企业的需要。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现采用“4+1”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前有一年顶岗实习环节。学生顶岗在校企合作的建筑企业从事实际工作,以一个企业员工的身份需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如此一年,学生不是施工过程的旁观者,他们在明确的工作要求和责任之下,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实习结束后,双向选择,大约70%的学生选择留在实习单位。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能将学校优秀的毕业生补充到企业,充实新鲜稳定的力量;又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企业竞赛力。如此,校企双方因为有互赢的成效,合作更加顺畅更加密切。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部分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加快从“学生、学员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化。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一直坚持作为技术人员积极参加企业项目的施工、咨询等工作,实现企业和学校、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优势互补。
2 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校企业合作的未来
目前,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所进行的校企业合作只属于浅层次合作模式。今后,建筑电气气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需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2.1 加强校企业合作,培养“双师”教师
作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领头人,教师不仅能在讲台上讲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训训练中能够操作示范,将枯燥的施工规范、操作规范引导学生掌握。因此,学校要将教师推向生产一线,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工艺流程等,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补充到教学中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从生产中发现研究价值高、易应用于实践的课题,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科技水平,增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活力。
2.2 加强校企业合作,建立“岗群轮训”
近年我们发现,毕业生在一年顶岗实习期,专业知识、工作责任都会快速增长。现在能够与建筑电气专业校企业合作的单位越来越多。制定校内专业课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平行交替进行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行岗位群轮换的制度,形成了 “平行交替、岗群轮训”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断交替,使学生的实践教学职业岗位作到了全覆盖。
2.3 加强校企业合作,承担企业研发
作为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承担企业研发项目,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设计和先进专业技术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也为培养适合企业生产需求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加强校企业合作,促进企业员工稳定
每个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个人品行是最重要的评估内容,其中正直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是最重要的。当前毕业生存在随意签约和毁约以及频繁跳槽等现象,这暴露出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学校将实习生送到企业前,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以促进实习生到企业的稳定性。
2.5 加强校企业合作,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决定企业持续发展看不见的手,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无法获得成功。学校的专业教师可能到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内训,如:企业管理培训、中层管理培训、团队建设培训等。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需要政府职能的发挥。因此,政府、学校、企业只有在真正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紧密合作,相互支持,诚信互利,不断丰富和深化校企合作的项目和内涵,努力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和品位,才能真正培养社会经济和事业发展的能工巧匠。随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我们职业院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专业成为“企业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系,上海 201808)
摘 要: 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之于“建筑学”课程为研究主线,论述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名称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用性,以及该课程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改进的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对于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s upon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u
一、引言
1、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建筑室内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室内设计,建筑室外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外环境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为人类创造功能合理、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艺术、技术统一体的特质要求。《华沙宣言》对建筑学的定义:“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获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任何脱离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不成立的,错误的。
2、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讲授内容、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既然与建筑有如此之多的联系,又不可分割,因此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而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像建筑学专业学得那么深,那么广,只需要学习那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个人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称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更为合理恰当。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掌握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查阅有关的建筑规范、建筑图集等资料,能够读懂并绘制建筑图纸,同时具有一定的建筑空间改造和小型建筑设计能力。
二、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1).教材专业性过强、现有教改教材尚不十分理想:现有的改革针对性尚存在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建筑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多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过深,理论系统性较强,教材中有较多地与环境艺术设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点,更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公式计算,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用到的可能性极少,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现有的文化、专业基础上难以理解,这部分既缺乏实用性、又相对枯糙无味的专业性极强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该方面知识重要性的怀疑。因此,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基础知识”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过强、专业的针对性不足问题,近年有些同行同样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教改教材,但我们每次在挑选教材时,却很难从中找到合意适用的教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教材编者研究不够深入,匆忙编写出版,其中所改,只不过是简单的降低教材内容难度,更有甚者,将“建筑学”教材或者“建筑初步”教材简单图解化;二是各院校忽视建筑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在片面强调艺术特色的同时,回避该方面教学的不足。作为艺术设计的环境专业其“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三者同样不可缺一。现在建筑学专业为了培养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大力提倡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弥补学生的知识偏离现象,为什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还要一味的强调艺术,忽视与其有着血缘不可分割关系的“建筑基础知识”的专业支撑重要性呢?这种现象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2)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目前所用教材多是针对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因此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体系系统详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用于“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程里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内容。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文化基础程度普遍不高的特点,因此对于教材中偏深偏难的知识点很难吸收,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琢摩其中的细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学习如此详尽的建筑学知识,而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更具有专业支撑作用的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室内界面面层的构造,建筑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关系等等,而对于建筑体内部隐蔽的细部构造等一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不大的内容,没有必要过细的学习。考虑到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要明白如何或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知识就足亦。
(3)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内容重复、所占篇幅过大:比如:在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中有些内容相对落后,教材中对木窗的陈述所占篇幅较大,讲解详尽,而现在木窗基本被塑钢窗、铝合金窗等一些先进的材料所替代,对于这些现阶段主流产品却讲解甚少。再如:立筋隔墙,现在工程中已经不用,完全可以删除,提都不需提及;而建筑装饰构造中所讲述室内装饰构造内容大多与室内材料与构造所讲内容重复,仔细斟酌这方面的内容,还是认为放在市内材料与构造课程中比较好,“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没必要重复该方面的内容。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一些过时的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改进和精简,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精炼性;对于与环境艺术设计联系不十分密切但又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做到了解即可,比如,建筑的发展、建筑的地基构造等知识点。
(4)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论述,极少涉及实践课程: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教学形式的枯糙,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宗旨。
2.对教材问题改进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这里强调的是“应用性”,而不是“知识理论性”。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强调的是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更要侧重懂得“是什么”和学会“怎样用”,应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系密切、具有支撑作用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中“为什么”程度的学习只要做到简单了解,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即可,不需做到全面和系统化,深入研究精炼内容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门课程的教材改革目标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知识为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服务。而适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基础。
(1)对于专业性过强的知识点应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可以更多地用图片等直观的形象配合文字的叙述方式,更好的配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图解。有些专业性极强讲解过细、环境艺术设计几乎不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只需简单了解,无需深化,比如:电梯、自动扶梯的构造、屋顶的构造、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处理等。
(2)针对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的问题,需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该简化的简化,该概述的不详述,只需要了解的无需深入学习。比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钢窗的细部构造,这些内容在环境艺术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没有必要占用教材大量的篇幅,只要提一提就可以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几乎用不到的一些计算公式,定律完全没有必要提及。比如:维护结构的热阻计算、地基基础面积的计算等。而对于屋顶的保温隔热等内容,只要知道屋顶有保温隔热的要求即可,无需详细知道保温的材料,、保温的方式、保温的构造等,即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屋顶的改造设计问题,相信学生在已知该知识内容所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自学具有迎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材中过于陈旧的部分必须删除。
(4)增加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性内容:比如:对一些承重力学、建筑形态设计方面的知识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以上内容的改进,一定有利于建成一本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教材,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的一本教材。
三、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剖析
我国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名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同样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针对教材在课堂里讲解,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或课上根据课本或者老师的要求做一些作业,消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各学科几乎没有区别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具体课程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整个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确实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为什么现在效果不如以前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现有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所致。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他们从小就是以多元的方式接触知识,因此,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势必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局面问题必须要改进。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传统的“建筑学”改造成适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不仅要在教材的改革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根据课程整体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学方法上:除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法以外,可增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实例调研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案例专题课堂讨论分析法等.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更加要增加观摩教学法和个案阶段研究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上:可适当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课件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讲解、动态、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更能营造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将教学录像、教学内容、辅导材料等内容置于网络上,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或学习。
四、“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所有的应用设计类
教学都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受到高度的重视
1、“项目设计”练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项或综合设计项目练习,加强对理论知识应用的体会和理解,项目可以是虚拟的、当然如果有真实的项目来练习效果会更好。练习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先由单项练习入手,逐步深化到较综合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整个过程从最基本的抄绘图纸,到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设计小型建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得到升华,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制图等知识应用,同时又掌握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2、重视调研,参观和教学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或布置学生到实地考察、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内容的理解,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纯剪等结构类型类建筑,而对于一些细部构造,学校则可以建样板间以供学生参观。教学中还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等,通过这方面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
3、注重创新,增加体验性课程
如力学与材料知识用模型体验,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模型,体验材料与造型形态、造型构造的关系,在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单项灌输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为突出“教”与“学”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