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校; 人际交往; 问题;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法: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42-001
人际交往是个体的基本需要,职校的学生要想适应现代社会而生存,在学校里就必须努力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学习为自己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青少年感到心情舒畅,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人际交往不良,就有可能会引发各种问题。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1]职校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往。
一、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职业学校里,有些班级的男女生数量比较悬殊,这对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职校学生的交往问题还表现在一些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不愿意与老师交往。
职校的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着较深的“代沟”。很少有学生把父母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很多学生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父母。
职校学生的交往问题还表现在结交网友上。网络聊天这种形式的出现,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了一个能够找到自我的场所,在这个亦幻亦真的世界里,不少职校学生自认为找到了“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于是,职校的许多学生经常沉浸于这种虚幻的网络世界中。
二、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
职业学校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是专业的设置能与社会需要较好地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社会上很多人对职业的偏见(如:厨师比较适合由男性来担任,而从事财会工作的最好是女性等),这必然导致职业学校的不少班级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正是这个原因,在男生占绝大多数的班级里,同学之间的攻击行为就相对较多,而在女生占大多数的班级里,同学之间也出现了较多的交往问题。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影响人的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投射作用”,所谓投射作用是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使人们把自己具有的东西看成是别人也具有的,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偏差,有一些也是受到了投射作用的影响,如对同学进行无端猜疑等情况。当然,产生猜疑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自信,学生在怀疑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怀疑,职业学校不少学生自信心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经常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经历引起的。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往偏差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认知错误造成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会产生许多认知错误,如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如果一位学生认为老师的某些教育方法不对,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很可能会对老师进行全盘否定,甚至不再愿意与老师交往。
应该说,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都有一点“叛逆”,这是由他们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所决定的,但为什么“代沟”在职校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呢?这很可能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关,很多职校生成绩较差不是在一两个月内形成的,而是由于多年不努力学习造成的,在这么多年里,家长也采取过各种手段鼓励孩子学习,但孩子还是没能完全满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孩子的学习现状和父母的理想产生了距离,在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产生了较强的不信任,“代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解决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职业学校的一些班级因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而引发的人际交往问题,比较现实的做法是职业学校在招生时对那些预测男生一定会占绝大多数的专业,对选择该专业的女生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减免学费,提供优厚奖助学金等,这种政策对于女生数量占统治地位的专业中的男生也同样适用。
按照弗洛伊德对侵犯的本能论的解释,侵犯冲动的能量必须得到表现,侵犯可以以某种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体育运动就是很好的侵犯冲动的释放途径之一,所以,职业学校可以尝试着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减少学生中攻击的发生。同时,也能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更为顺利地进行。
克服猜疑心理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重建自信,要充分发挥职业高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解决学生和老师的人际交往问题,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可以进行很多方面的尝试:首先是赢得学生的信任,让每一位学生都相信,不管老师采取什么教育措施,对我都是公平的,老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我做得更好!克服人际交往中晕轮效应的最好方法是对交往对象有较全面的了解,为此,老师更需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接触,这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不会停留在表面上,这样就能比较有效地克服晕轮效应。
针对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问题,家长也应进行反思,孩子上职校并不是没有出息,只要努力,同样会有成就的,不要再对孩子进行一味的埋怨,数落。作为学生,也要对家长多一些理解,在职业高中里努力学习,不让家长们失望。
由于结交网友对职校生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而且,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未满18周岁,按照国家的法律,平时是不允许进营业性网吧的,但许多时候与网友交流都是在网吧进行的,所以,职业学校应明令禁止学生进网吧、结交网友。
参考文献:
[1]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肺癌;心理干预;生存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135-01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和我国许多大城市发病率已占据恶性肿瘤的首位[1]。患者一旦确诊,心理易受到严重打击,影响疾病的进展及治疗。如何减轻患者的身心症状,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延长生存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2]。我科于2006年2月-2009年12月对63例肺癌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配合躯体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2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63例肺癌患者,其中男38例,女25例,平均年龄45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消极抑郁,敏感多疑,依赖增强,恐惧化疗等心理。
2 心理表现及护理
2.1 紧张焦虑消极抑郁心理:由于肺癌的难治性及病死率高,加之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不足,认为一旦被确诊为癌症就意味着死亡,造成巨大心理压力,产生紧张焦虑惧怕心理,继之出现消极抑郁,再者家庭成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对患者的态度,家庭的经济情况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造成患者求治的主动性不高,甚至拒绝治疗,厌世、自杀倾向。研究表明[3],肿瘤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2-4倍,高达20-50%。应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提高癌症的防治知识,让其对疾病的预后有个正确的估计。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积极地应对可以缓冲应激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消极的应对可能加重应激所造成的压力[4],协助其克服不良情绪,当患者想哭、哭泣或者愤怒时,应让其发泄,用倾听技巧鼓励其说出原因,并帮助其分析原因,逐一引导,可有效减轻心理不适感。鼓励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人际沟通可以起到宣泄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愉悦心情,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5]。同时鼓励家人陪护,亲友探访,让患者感到亲人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减轻不安全心理。研究表明[6],社会支持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对促进康复非常有利。
2.2 敏感多疑心理:患者患病后往往猜疑心加重,甚至认为别人低声说话就是在谈论他的病情。应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鼓励家人和朋友与病人交谈,在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放松,如深呼吸、听音乐、聊天、看书籍等。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征求并尊重患者的意见,认真倾听,主动反馈疾病信息,解除疑惑心理,同时以良好的心态影响患者,增强其安全感。必要时给与综合性暗示治疗,减轻其不良心理。
2.3 依赖性增强:患者依赖性增强,被动性加重,行为变得幼稚[7]。患者住院时间长,治疗痛苦复杂,脱离社会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求生的欲望,使患者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在经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抢救护理下,多数患者的症状均能缓解,并使病情趋于稳定,致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依赖心理,即使好转也不愿出院。对此类病人首先必须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根据患者的文化素质、性格等制定护理计划,进行心理疏导。对病情紧张忧虑者应避免各种医源性刺激,对已了解病情且乐观者给与相关治疗知识,让其参与治疗及护理,对需出院者劝说其出院,指导其正确服药和病情发生变化时的应变措施,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并能主动进行自护。
2.4 恐惧化疗心理:许多肺癌患者恐惧化疗,不能坚持全程治疗,甚至放弃治疗,主要是不能忍受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铂类药物的剧烈呕吐,盖乐对血管的强刺激等等。因此,应通过传播知识和进行行为干预,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8]。化疗药物具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应针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有效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减轻其不适感。如出现胃肠道反应时不要厌食,说明空腹呕吐可加重胃粘膜的反应甚至引起胃出血,鼓励其少量多餐的进食,在化疗当天化疗前后提前推后一个小时进食可有效减轻胃肠反应;化疗后常规给于如意金黄散涂擦静脉,对减轻血管的刺激有很好的疗效,并指导患者经常按摩四肢末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的弹性,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指导其化疗24小时不要用热水洗手。
2.5 效果评价: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反应建表1
4 讨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干预已成为现代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的康复在癌症病人的康复过程中具有主导和关键作用[7]。表1说明通过心理干预肺癌患者的不良心理得到明显纠正。人的心理影响产生的情绪,对于疾病的预后有所不同,消极不良的情绪使人的心理失去平衡,导致神经活动失调而产生一系列身心变化,积极健康的情绪对人体生命活动则产生良好的作用,从而充分发挥身体的潜在力量[9]。因此我们应在护理实践中深入细致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安慰疏导患者,改变护理对象不良心理状况和行为,将负性心理变为正性心理,使其很快适应病人角色,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战胜疾病,提高生存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雁,陆缄琦.实用肿瘤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5~233
[2] 张金梅,宋亚兰,郭占茹.首次化疗肺癌患者心理反应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2(9):22
[3] Massic M..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J Nat Cancer Inst Monogr,2004,32(2):57~71
[4] 乔洁.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7,7(3):60
[5] 黄珉珉.社会心理学[M].北京:国际专业人才出版社,2005:124
[6] 王吉平,刘香君,舒莉等.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与相关因素分[J].上海护理,2005,5(2):4~6
[7] 张天则,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科学出版社,1998:2702
〔关键词〕职高学生;职业心理;调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16-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所提供的职业类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不同类型的职业对就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才能迅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职业环境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技能,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青年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进入就业市场,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学生参加工作初期,不仅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扰,而且由于不同职业环境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组织结构的特殊性,还会遇到很多特殊的心理适应问题。怎样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已日益成为各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职业心理适应过程
每一位从学校进入社会职业环境的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职业、新的工作岗位、新的人际关系,在工作技能和心理上都要经历一个从很不适应―逐渐适应―完全适应―再到不适应―逐渐适应―完全适应的反复循环的职业心理适应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对职业的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心理上会表现出由烦躁、易怒、冲动转而到满足、平安、稳定、成熟等特点。
(一)职业心理适应期的个人差异
一般而言,从学校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具有周期性,其周期一般需要三到五年。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因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往往对职业的适应期更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职业心理比较脆弱,自我调控和自我适应能力差、缺乏辩证思维的学生,往往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与周围人交流少,人际关系紧张,得不到及时心理支持的学生,往往对职业的心理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身处职业环境差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处于领导不开明、人际关系复杂、人际矛盾较多的工作环境中的学生,往往对职业的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
(二)职业心理适应期的主要特点
在职业心理适应初期,压抑感是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种压抑感主要由四种心理感受组成:一是个性失落感。职业学校是学生个性张扬的地方,而新的职业环境则是一个强调共性的地方。学生在学校养成的个性在工作环境中往往不被欣赏,因此容易产生失落感。二是层次挤压感。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组织是松散的结构,而供职的职业环境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科层制结构。刚从学校到新的工作单位,在工作上,尤其是心理上,面对新环境、新职业,学生总是会感到来自职位、社会地位的压力。三是攀比失衡感。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习惯拿自己的同学、同龄人、同一批得到职位的伙伴等作比较,看自己的收入、住房、薪水、晋升机会、办公条件等方面比别人好还是不好,优越于别人的方面常常被忽略,而不如他人的方面往往被夸大。四是情绪波动感。刚进入新的工作岗位的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耐性,工作中稍微遇到挫折,就对生活、工作等失去信心,情绪波动不定。青年学生进入人生的转折点,面临全新的职业时所产生的一些不适应,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反应,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过程。正确地分析其规律,进行自我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主动融入群体,尽快适应社会,适应职业要求,就可以缩短这一适应过程的时间,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职业心理和行为比较健康的社会劳动者。
(三)职业心理适应过程的规律
面对一种新职业,学生都有一个工作适应过程,包括了解知识、熟悉业务、锻炼能力、磨合人事,以至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处事原则等方面都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和周围环境的要求等。每一个人由于自身素质、背景、阅历、能力和岗位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差异。心理适应和工作适应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工作上适应得越快,心理适应期反而越长。这是因为对自己职业适应越快的人,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越高,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之前,仍然会感到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不大,没有得到领导及周围同事的认可。而工作适应过程比较长的人则由于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社会、环境、责任等压力,对心理的不适应性相对弱化。这就是所谓的职业适应与心理适应呈“反比”的规律。因此青年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使“职业适应优势”尽快转化为“心理优势”,克服一切不良情绪,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发挥年轻人可塑性强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用自己的“作为”争取应有的“职位”,发挥自己的心理优势和各方面的技能特长,永远持有一颗“平常心”。二是所谓的“凸透镜”规律。对自己是凸透镜的近距离使用――过度放大自我能力和工作成绩,对别人是凸透镜的远距离使用――缩小同事及周围人的工作业绩,藐视他人成绩,并且颠倒成像。这一规律是由于青年学生在校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不匹配,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处理个人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等原因造成的。为避免出现这一现象,要指导学生从这一规律中经常反省自己,克服认识上的偏差,减少职业心理的不适应性,从而尽快融入职业群体中。
二、培养和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整策略
(一)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提高学生对不同环境、不同职业的心理适应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适应新环境、从事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按照“反比”规律,只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缩短学生的就职适应期。因此,各级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全的人格及对自身和对公众健康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公民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适应环境,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使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职业之间实现最佳对接。
(二)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工作,及时解决青年学生的心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西尔・H・帕特森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对人进行帮助的活动,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和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社会成员。”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及心理治疗,及时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理更趋于健康。
(三)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心理学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于用休闲时间缓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或家庭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把“凸透镜”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不要把自己看得过大,把别人看得过小,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利于缩短学生职业心理适应期。
三、提高职业心理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调整兴趣和能力的关系,避免不良情绪对自己产生过大影响
个人的能力水平与个人的活动有直接的影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尽最大可能使二者达到一致,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自我满足的幸福情感,从而也能更加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业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青年学生应注重自己不良情绪的调节,学会合理宣泄,学会诙谐幽默的处事方式,学会自我暗示等心理调节手段,争取做到无论处在何种对自身不利的环境中,都能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树立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观念,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解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及所扮演的角色等,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因此,青年学生应具有面对现实挑战,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减少各种职业适应障碍。
在职业适应初期,学生对自己往往容易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观念,导致一些不良心理的产生。只有改变那些不合理、不现实的自我认知,发展更为现实的想法、更为积极的情感,持有更健康的心理,采取更富建设性的行为,才能减少和消除职业适应过程中的诸多不适应,作出更为理性的决定。
(三)调整“自我期望”与“自我现实”之间的差距
“自我期望”与“自我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在工作中追求尽善尽美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渴望他人认可、肯定自身成绩的心理态势,而这种心理态势的恶性膨胀,则极易使人做出不理性的行为。追求完美本身不是错误,错误的是忽略自身个性、能力、机遇等条件的限制去一味追求完美。当心理所期望的目标不能实现,就会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从而失去自信,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不利于良好职业心理的形成。青年学生只有放弃“完美主义”的不良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自我期待”,确立切实可行的实际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职业生涯中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增强对职业的心理适应性。
(四)重视人际交往,讲究人际交往的艺术
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克服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睦、融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职业心理适应性。人际交往不仅是协调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息交流和沟通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需要。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既能产生一些协作,也能产生一些相互干扰及相互矛盾的行为,产生一些隔阂和误解,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及组织和个人目标的完成。要消除这些矛盾和隔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使分歧得以统一,达成相互理解,形成共识。因此,青年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讲究交际艺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个性品质中不利于人际交往的一些心理。
1.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以自我中心者在为人处事中总是从自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而不替别人着想,这种人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固执己见,惟我独尊,自尊心很强,心中缺乏集体观念,这是自我封闭式的交往,因此要尽量克服,要充分重视集体生活,有意识地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兴趣。
2.消除多疑心理
多疑者往往猜疑心很重,认为人人都不可信。对此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遇事不要主观臆断,而应通过观察,结合多方信息,然后分析判断,再得出结论,并善于对结论进行检验。
3.改变孤僻性格
在交往中,有的人总是与众不同,让别人难以接纳,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有的人性格内向,内心体验深刻,往往甘愿寂寞,凡事深藏心底。这是交际中很不利的一种交往障碍,克服的方法是积极投身到群体之中,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保持自尊,就有望抛掉清高与自卑,摆脱孤僻之苦。
4.克服嫉妒和猜忌心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一
内容提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在xx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校园问题,偶尔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大学生的交往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大学生 交往问题 原因 建议
一、大学生交往障碍种种
大学生以专业分班级、以学科分院系,班级和院系是他们生活的团体,一个单纯的高中学生上大学后,若不小心被别人鄙视或被拒绝于团体活动之外,而他又不善于交往,不在改变中得到提高的话,就有可能进入孤独、压抑的境界,从而可能困扰大学四年的生活,甚至影响未来的行为。 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一般都缺乏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他们一方面在本能状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有时他们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则,因此客观上群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群体。 主要症状①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不愿与他人交往。②容易冲动:对于身边发生的一点点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身心愉快,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心情不愉快,有时还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
二、 大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交际问题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人口政策发展及家庭生活的影响。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些孩子聚在一个集体里,会出现中国特色的人口问题。上世纪xx年代以前,中国的家庭不仅存在纵向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关系。 横向关系体现为每个家庭基本有两个孩子以上,邻里之间的孩子相互串门。小伙伴在嬉笑玩耍中避免不了受伤挂彩,吵嘴哭鼻子,但是孩子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形成人际观念。自从我国实施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横向关系没有了,孩子享受的是纵向血亲(爷奶、父母)带来的呵护甚至溺爱,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小伍上大学了,没过多久,他觉得宿舍太窄,班级无聊,独自在校外租房,又把一个来自西北的女学生招来同居,他免费供她吃住,她则每天洗衣做饭,陪他睡觉,说不清是小两口
儿还是主仆关系。这消息传到了小伍的家乡,母亲觉得孩子闹腾得太过分,于是打来长途电话兴师问罪。没想到孩子挺着脖颈蛮有理: 你们从小对我娇生惯养,我又不会洗衣做饭,一个人怎么生存?。一叶知秋,从小伍的家庭可以看出当代校园的新问题。
2、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吸纳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强调的是个人的兴趣与发展。中学时期住宿比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规律,班主任也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来适应这个环境。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可以与社会人员交往,可以自由上网吧甚至在宿舍中直接上互联网。
3、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若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就会影响一生。大学生在校园里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大学生可以钻研浩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在广阔虚拟的Internet空间里漫游。糟糕的是迷恋游戏的同学,在反恐、传奇等界面中不能自拔,忽视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人际活动,因为实际的远不如虚拟的精彩。这样的大学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会觉得自己不顺,甚至对别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际关系培养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社会中喜欢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小灵是个文静内向的学生,以较高分数从乡下考入大学,刚开始满怀激情,但不久后发现自己不知道怎样与别人交流,看着别人开开心心地谈天说地,高高兴兴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她感到心理极其紧张和不安,甚至不愿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现,曾有不如回家算了的念头。从认知心理学方面理解,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来自经历与感受。与他人交往的经历就像输入大脑的信息,交往时所产生的感受好像一个软件包,经过当时的加工处理与实施则组合成文件。像小灵及那些常一个人在家里的孩子们,中学时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平时极少与他人接触,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人交往的客观环境,缺乏与人语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与人交往的现实感受,因此也就无从形成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这就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相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到手足无措和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建议
根据内因主导外因的辩证思想,要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设立必修课程,以求改变他们的思想;然后,发展针对个体的信息咨询活动,做到点、面结合。
1、设立交际与心理的专业必修课,进行公开的正面宣传教育。每个人都有发现别人内心秘密的欲望,一般来说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可能走进别人的心里,主动向别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过程中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通过角色置换来看待问题,也许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时要明白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不要强制改变别人,尊重他人,不过高要求别人,以豁达心胸与他人合作。室友的好友来访,热情接待,休息时间,切勿大声喧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的。
2、发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但也可能易趋固执、钻牛角尖。一些学生虽然平时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交流,
但对心理咨询却有一定的需求,他们可能从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得到解释和慰藉。在目前校校通和舍舍通的条件下,建议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采用不见面、不记名的文字、语音同步咨询服务,以便能使该项工作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学校的现代教育品牌之一。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学生、家长与老师的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中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情感、认识及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是以寄宿为主,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并不能及时了解,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二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记得一位叫做戴尔,卡耐基曾的名人说: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们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因此,我们小组开展了此次调查,目的在于大致地了解我校蔡家关校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并针对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借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优雅、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寝室文化,并帮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调查内容
1、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
2、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艺术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网络调查法
3、文献法
四、调查对象
1、南通大学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已从事工作的校友。
2、全国各大高校学生(含中专,大专,及研究生博士生),应届毕业生、以及从事工作多年的大学生。
五、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方式多样,交往范围开放,交往内容广泛,交往界限淡化等诸多新特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自我中心、功利化、消极闭塞、虚拟淡化等不良倾向。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要遵循正确的交往原则;积极参与交往,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注重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
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
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相互间进行的交流或联系。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反馈和干扰。
分类
人际交往按交往的规模分,有个体间交往、个体与群体间交往、群体间交往;按交往的媒介分,有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按交往的途径分,有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按交往组织结构分,有下行、平行和上行三种交往方式。
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体现出人所共有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功能。
交流信息功能
人际交往是实现人际信息沟通的基本条件。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信息交流、信息增值的过程。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是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维。同时,人际交往可以使人克服认识中的盲点,具有比书本上获得信息,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点。
自我认识功能
人对自我的认识并非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通过交往,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所说的镜中之我,即他人如一面镜子,我们只有通过交往,通过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他人那里的反映,才能更加恰当地或更为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孔子也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只有善于与人合作和公事,在高水平上进行人际交往,才能是自己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获得自我完善,实现人生价值。
心理保健功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心理机制。不少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曾对孤独感做过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哈类等人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将猴子置于不锈钢的房子里,温度事宜、空气流通、清扫和喂养等一切工作都是自动化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剥夺研究发现,被隔绝交往的猴子远比正常交往情况下的孩子有更强的恐惧反应,它们在情绪和交往行为上收到损害,精神上是不
完善的。健康的人际交往使人心情舒畅、快乐愉悦,获得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满足感。尤其是遇到苦闷、困惑、恐惧等情绪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获得亲朋好友的同情、理解开导和帮助,得到心理支持和精神抚慰,相反人际关系受阻,会使人压抑、失落和孤独。
行为协调功能
人际交往执行着协调人们行为的作用。没有交往,就没有关系,就不能形成相互作用的准则,就没有行动的协调和一致,社会的共同活动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人际交往促成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形成联合的强大能量,创造着人间的各种宏伟奇迹。友好的将往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形成,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有社交自卑感、社交嫉妒感、社交猜疑心、社交报复心、社交恐惧感、自我中心。
自卑是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大学生社交自卑主要表现为交往中比较忧郁、悲观、孤僻、自我封闭、言行被动,在社交场合拘谨、避让、退缩。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自我期望是形成大学生社交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受自卑情绪影响的大学生一般具有敏感与虚荣性、掩饰性等心理特点。
应对策略有:一、正确认识自己,修正理想自我,扬长避短。自卑者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具体做法有:一是自我举例法;二是征求意见法;三是与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的建立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理想标准的确立应当以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原则,只有这样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这是一种纯心理学的方法。要多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体验过去成功的快乐,不断提醒和激励自己,使自己在心理上确信能够获得成功。
三、学习自信行为,自卑的大学生还应当在交往中学习自信行为。比如锻炼自己在说话时做到声音洪亮,不吞吞吐吐,当对方声音超过自己时,学会故意将声音放低,掌握交往主动权;练习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与对方有眼神交流。
四、改变不合理观念,学会放下,从社交阴影中走出。自卑者在认识上大都受这种观念之害,要学会改变观念,做到拿得起放的下,保持一颗平常心。
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大学生社交嫉妒一般表现为在交往中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这种嫉妒感具有潜隐性、对等性、行为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虚荣心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应对策略有:一、纠正认知偏差,正确看待别人的能力和长处。嫉妒者在别人成功时,总以为别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威胁,有碍于自己的发展。实际上,别人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努力,荣誉是他努力的报酬,嫉妒者不应该把别人的成功等同于自己的失败。
二、学会对比方法,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升华。在看到别人优点的同时,要善于看到自己比别人优越的一面,平衡自己的内心,遏制嫉妒心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