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教育的正确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儿童教育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2013年10月,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青睐,由此引发了亲子节目、育儿节目、幼教类节目在全网的“霸屏”模式。目前,我国较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包括央视的《超级育儿师》、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安徽卫视的《加油好BABY》以及湖北卫视的《今晚我当家》等。这些节目采用真人秀的形式,选择明星父子或普通父子在节目中进行游戏、互动,一方面加深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当今家庭教育尚待解决的问题。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大多借鉴外国电视综艺节目或引进国外节目版权,多数节目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在家庭成员亲情互动的过程中融入新型育儿观念,使节目在内容的传播、审美的转变、结构的新颖等方面做出的调整更易使受众接受,实现了节目收视效果与家庭幼儿教育的双丰收。2013至2015年,央视及各省级卫视开播的儿童教育类节目数量统计结果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真人秀节目形式的儿童教育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着,“限真令”和“限娱令”的强制执行增加了上星频道少儿类节目播出的比例,给予了儿童教育节目更多的发展空间,为育儿教育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最终却导致儿童教育类节目出现了数量庞大但质量堪忧的现象,部分少儿类节目与节目的制作初衷背道而驰,同质化和过度娱乐化等问题日渐浮现,节目的版权问题也让很多少儿节目制作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央视的《超级育儿师》经过两季蓄力后,在第三季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首播的收视率非常亮眼,在同时段排行第七,在同类儿童教育节目中脱颖而出,广受好评。节目虽借鉴了同类节目的制作精华,但添加了许多创新性元素,例如节目聘请了专业的育儿专家进行对“问题家庭”的观察与剖析;节目制作不仅局限于家庭中,也让父母与孩子在户外进行游走、互动,节目最后还设有考察环节、考察协调结果等,这些创新元素的增加有效激发了观众的观看热情,彰显了电视节目传播教育功能的巨大潜力。
二、儿童教育节目的教育功能
1.唤醒父性教育当今中国儿童缺少父性教育成为了家庭教育问题的核心所在,计划生育政策施行后我国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其生活、教育及未来可谓是劳心劳力、费尽周折,很多父亲忙于事业和工作,拼搏在外,少有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无暇参与儿童的教育。所谓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细腻与深沉的爱是缺一不可的,父性教育的缺失对我国儿童的成长及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超级育儿师》中有不少家庭都是因为缺少父性教育,导致父亲与孩子关系紧张,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的抵触情绪。比如在第20151230期中,讲述了一个四口之家,父亲忙于出差,对两个孩子的关注极少,更明确表示没有时间参与孩子教育。母亲虽是全职妈妈,但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却束手无策,女儿虽然有母亲的照顾,但行为叛逆,不讲卫生,完全像一个没有人管教的野孩子,令父母十分头疼。再如第20160106期中,由于父母的工作需求,家中两岁八个月的孩子全由爷爷奶奶帮忙照顾,他们只有每天忙完工作下班回到家之后才有短暂的时间照顾孩子,对于一个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在他们成长最需要亲情感化的时期缺失父母的陪伴,短暂的相处也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他们是父子却水火不容,孩子在愤怒的情况下还会骂父亲,朝父亲吐口水,紧张的父子关系使全家人的生活“乌烟瘴气”。在《超级育儿师》节目中,育儿专家反复强调父亲在儿童教育与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也让观众和社会反省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可见,唤醒父性教育是儿童教育节目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2.警醒家庭教育当今,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学校有着教书育人的天职,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入一所好的学校,学校就会还他们一个品行端正、学业优良的好孩子,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启蒙期的效仿对象。很多反映在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父母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儿童没有完全的自主选择能力之时,对别人的行为举止都会进行效仿。比如《超级育儿师》第20151223期中,当孩子与孩子之间因为争抢玩具而产生矛盾的时候,母亲告诉孩子,想要玩具就去抢啊,就是父母这样无心的一句话,孩子却牢牢记住了,遇到想要的东西就会用这种方式获得,很明显,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引导是错误的。对于一个正在初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孩子来说,是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的,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这种引导意识,对孩子正确观念的形成是不利的。《超级育儿师》节目反复展现了因为我国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教育方式的不当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在家庭生活中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父母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认识到为人父母应当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三、儿童教育节目的服务功能
儿童教育节目的制作为“问题家庭”提供了幼儿教育帮助,同时也为每一位含辛茹苦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倾诉平台,实现了电视媒体服务大众的功能。当前,很多家庭因为找不到家庭问题的核心所在而无法真正解决家庭矛盾,缓和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超级育儿师》在节目制作中聘请了专业的幼儿教育专家,帮助每一个求助家庭找到家庭矛盾的关键原因,继而真正解决问题。育儿专家在接到求助信后会赶到求助家庭中,在认真观察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之后,挨个对家庭成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逐一提出解决方案,解决之后还会对问题严重的家长与孩子进行考察,检验其协调结果,为求助家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儿童教育方案。例如,在《超级育儿师》第20151223期,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在父母的溺爱下变得自私、霸道,并且有了爱咬人的恶习,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在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情况下,他都会出口咬人,父母试了很多方法仍然无法使他改掉这个恶习,无奈之下只好求助育儿师。育儿专家在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发现,在这个家庭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过少,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正常交流的经验,最终导致孩子染上了咬人恶习。再如,第20150930期中,育儿专家经过观察,发现孩子母亲的压力很大,情绪低落,每天与孩子和家人的对话很少,对待生活也没有结婚生子前的那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因此专家在解决孩子问题之前,先让母亲到户外的花园里,以砸碎瓦罐的方式发泄压力,重新唤醒母亲对于生活的向往。可以发现,节目在关心幼儿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父母的压力和情绪变化,以及父母身心健康对孩子的影响,在解决孩子问题之前,帮助父母解开心中的郁结、排解压力,引导父母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四、儿童教育节目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自闭症儿童
针对我国当前病理式的自闭症儿童教育模式现状而言,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亟须改变当前视角,站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下为帮助自闭症儿童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自闭症儿童看作与正常儿童一样,不要将他们身上的自闭症症状无限放大,影响儿童的正常心理发育,从而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一、积极接受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不太容易被家长发觉,即使家长发现些许异常表现,也很少会向自闭症方面考虑,因为家长都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是自闭症患者,家长对于自闭症儿童不正确的看待方法可能导致家长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自闭症状,因而错过了最佳治愈时期。所以,要想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的帮助教育,首先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对自闭症儿童的平等的看法,不要将这一症状看得过重,这样对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舆论的伤害。
二、积极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发展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
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他们的自身缺陷,而将教育重心放到缺陷恢复上面,忽视了孩子其他潜能的发掘和培育,这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自身发展,或许还会因为外界对其发展缺陷的过多关注而使自闭症儿童更加缺乏信心,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康复。
三、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自闭症儿童大多会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进而遭到公众的指责,从而对自闭症儿童产生偏见,认为自闭症儿童应该远离公共场所,这对于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我们社会应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社会环境,用包容心对待自闭症儿童和家长,给他们最基本的尊严。
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应该从自闭症儿童的内心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充分挖掘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潜能,而不是将视角放到儿童存在的发育缺陷上,从而将孩子的健康发展之路阻塞。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要用力过猛,也不要予以诟病,最好抱以平常心态,这样才不致使自闭症儿童缺乏康复信心,这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偏差
留守儿童的学习期间正是自制力较差,需要父母辅导与监督的期间。而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使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再加上临时的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的监管力度不到位,更促使了儿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形成了迟到、早退、旷课及辍学的不良学习风气。
2.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1)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父母在儿童的逐步形成个性和思想的重要时期不能给予儿童长期的关爱,使得儿童生理与心理经常处于压抑状态,出现孤僻、自闭、自卑、敏感、极端等心理问题。
(2)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直接托付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低及与儿童的年龄差距大,所以在学习上对儿童没有能力进行辅导,在儿童的心理上,老人很难了解儿童的想法和内心的思想变化,不能履行对儿童心理健康及道德、人格教育的责任。
3.留守儿童形成了不正确价值观
部分父母由于在外务工使得生活经济条件较为好转,认为自己不能陪在孩子给予更多的精神上关爱,所以在物质上进行补偿,儿童对物质与金钱的需求父母都尽量满足。而在教育上的缺失与放纵,使儿童在拥有过度的自由空间的情况下,养成了奢侈浪费、乱花零钱、好逸恶劳的陋习,导致学生认为学习没有用处,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留守儿童容易成为犯罪和受害的群体
留守儿童缺少正常家庭的有效监护,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不良少年的诱导下逐步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经调查,在学生的逃学、打架、偷窃等事件中留守儿童占83%,可见留守儿童严重缺乏了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的教育。
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措施
1.父母要加强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儿童的重要性,家庭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是家庭教育的资源,也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
(1)家长要处理好外出务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要仅看到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而耽误了孩子一生的发展。父母即使被生活所迫必须外出工作,也要时常通过各种联系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及生理变化,随时倾听和解决孩子在生活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并在沟通中融入教育内容。
(2)父母也要主动与孩子的学校联系,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情况,了解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变化。总之,父母要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把精神上的关爱和物质上的鼓励结合好,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1)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学校针对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在学习、在生活及心理方面给予比普通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关注儿童的学习情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标,加强与儿童的思想交流,防止儿童滋生孤僻、自卑、极端的情绪。与儿童的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辅导。
(2)学校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建立“寄宿制”。学校的寄宿制度可以控制缺少家庭关爱的儿童所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可以为儿童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寄宿学校的宿舍和食堂建设,保证儿童的日常饮食质量,让儿童融入在集体中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农村顺利开展义务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所以要集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使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与学习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之华.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J].教育观察,2010(9).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影响
学前儿童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学前儿童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将来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学前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教育“社会化”的起始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道德素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抓紧和抓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夯实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是造就卓越人才的奠基工程,对儿童的一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做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因材施教,结合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巧妙利用教育技术来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
苏联心理学家安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由于学前儿童年龄较小,在课堂上随意性强,自律性较低,所以没有符合学前儿童心里特征的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等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正不断的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并不断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手段的革新
由于广大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浅薄,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前儿童明白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等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以前老师们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或者通过一些音乐、挂图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前儿童的智力和见识大为提升,传统的故事、挂图等手段已经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革新。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促进了教育思想的飞跃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从信息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内容的传递要依赖一定的传播技术,而传播技术水平对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育技术的进步,无疑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正向作用。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具有多媒体的特点:这些教材有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片等视觉教材;有录音带、唱片、CD片等听觉教材;有电视片、有声电影片、激光视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视听结合教材。同文字教材相比,这些教材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观其形、感之色、闻其声,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广大学前儿童认识与记忆的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过去,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诸如“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等等,甚至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相对学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也是权威的象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是学生学习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从其特征、职能等方面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意识也将逐渐失落。教师的职业将变得普通而平凡。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失去了“主人”的地位致使角色退化,而是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了。这个新的角色,使教师的职能更趋向多元化。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言传身教、作为学生榜样的角色没有变化,而且应发挥得更好。其次,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和能力的进取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判断学生的需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软件的设计者、制作者,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成为终身不断学习的学习者。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国内人口流动频率较快、规模也大幅扩大。目前来看,我国人口流动大致上呈现出两个方向,即首先是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流动,其次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当然,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是由前者造成的。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的教育家庭教育缺失,以及社会和学校关注不足,留守儿童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特殊的发展障碍,比如性格孤僻、心理负担重等,这些问题将会成为儿童全面发展的瓶颈。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担负起“隔代教育”重任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监护人和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他们只是按照以前他们教育子女的经验来照顾和教育现在的孩子,甚至有些教育是不科学的。其次,教育方法不当:祖父母人群更多的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及时地否定,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纵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隔代监护人很少能以正确的方法给以他们正确引导。
(二)农村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忽视
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困难重的问题。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规模庞大,严重地影响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成效。首先,在许多农村地区,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学科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等。其次,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也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等方面。导致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热情与进取精神不够,更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诉求。学校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留守儿童普遍遭遇的亲子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的局面,使得留守儿童进一步健康发展变得异常的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生活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和心理问题两方面。首先,就道德素质而言,外出打工者家庭在农村相对而言属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类父母。这些家长长时间在外地工作,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愧疚心理,出于补偿等想法,他们更倾向于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补偿。因而这部分孩子容易养成消费无节制、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同时由于监护人不得力、缺乏家庭管教容易出现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现象。其次,就留守儿童的性格而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自信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情绪消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有专家认为,一些被认为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其实并非“留守”本身造成的, 或者说不是身体的“留守”造成的,心理的“留守”才是问题的根本,非留守儿童也同样可能因为“ 心理留守” 变为问题儿童。 [2]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通报情况,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无论是否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应承担起关爱孩子和家庭教育的重任,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单是身体的养育, 还有心理的养育和灵魂的塑造。在当前留守儿童大量存在、 留守现象短时间内不能消除的情况下,能否让留守儿童依然感受到父母之爱, 使亲子关系更加平等、互信,避免产生溺爱、依赖、冲突、过度管束等问题, 是提出解决路径的思路。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时,至少要留一个在家,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每个家长都要明白,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教育子女的成功。家长及监护人要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确对待儿童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除此之外,还要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当地乡政府或学校可以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观,从思想上认识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二)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第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别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和沟通,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二,加大对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享受正规而科学的教育。
(三)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性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就业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2]通过将留守儿童转移到城市的中小学校中去,即实现由“留守儿童”到“随迁子女”的身份转变,使他们能够在父母身边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一、社会工作介入前孤残儿童教育概况分析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是成都地区收养孤儿,弃婴和无家可归的残疾儿童,为他们提供康复、学习和生活护理为一体的国办福利机构,目前有近六百名孩子生活在这里。福利院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尽力让孤残儿童在生活、康复、医疗、教育上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我院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他们在情感上非常敏感、孤独、自卑、胆怯;性格上或易怒或孤僻内向或固执少语,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一)教育方式及成效分析。
1.进入普通中小学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
福利院对健康的孩子或者有轻度残疾的孩子,都依托当地的普通中小学或是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这部分孩子,很难真正融入班集体生活,很多学生学习动机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渴望。通过问卷调查,有86.7%的孩子不愿意在院外生活和学习;83.5%的孩子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不同,有自卑情绪;78%的孩子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我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和同龄人一样接受普通的社会教育,使他们能早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但是因为孩子自身的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福利院孩子普遍学习成绩差,个性强。我们忽略了孩子准备没准备好的问题。
2.有针对性开展院内不同的特殊教育项目。
对中度和重度残疾儿童,按照年龄大小,残疾类型开展了祖母项目、小姐妹项目、特殊教育班和青少年项目,分班组进行教育活动,每个班组大概8-10人不等。在项目里接受教育的孩子,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儿童群体内部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从而对同辈群体造成影响。在项目班学习的孩子很多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而是由情绪控制自己,这种情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在项目教育中,1-2个老师面对的是几个儿童,普遍性的教育忽略了个体的成长。
3.通过家庭寄养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
为了让孤残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感受家庭的温暖,2000年10月,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开始推行一种全新的照料模式――家庭寄养。寄养家长都具有一定的育儿经验,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她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但是她们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对于现代的育儿知识,尤其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孤残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欠缺, 不能很好的根据这些孤残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合其残疾类型的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影响孤残儿童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特殊教育大都是集体教学,这对孩子的五大领域的发展非常有用,但由于残疾类型和个性的不同,需求也不同,如果一直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兼顾孩子的不同能力和教育需求。
2.早期教育的缺失。
儿童福利院内的孩子因为从小在集体环境下长大,没有固定的照顾者,大部分孩子缺少早期的教育和生活模仿,从而形成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断层期,这将严重影响他们今后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会造成今后教育的适应性困难。
3.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社会在给于这些孩子关心、爱护的同时,却往往会带有同情和施舍的元素,社会对“孤儿”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更愿意树立一道屏障,拒绝和外界的交流,这对他们进行系列的教育非常不利。而且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身体带有残疾,身体的残疾甚至影响到他们智力的发展,他们会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多了一份自卑,从而阻碍了他们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也会造成教育效果的不明显。
二、社会工作介入后孤残儿童教育概况及成效
在进行特殊教育中,对每个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通过教学前仔细的评估,教师不仅全面的了解孩子的能力需求,同时需要了解他们的情绪、性格、偏好等,更加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为需要服务的儿童量身设计各自的教育方案。重点培养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一个主题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特别化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个案工作的模式,对每个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教育目标最贴近孩子的能力需求及兴趣爱好,让每个孩子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同时尽量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修正对自我的非正确认知,修正非理性信念,从而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使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例如:贝贝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双下肢缺失的残疾孩子,因为下肢佩戴义肢而导致步行时姿势异常。为此孩子非常自卑,对他人的看法非常敏感,又因为性格内向而不善于表达,不愿与同学交流玩耍。教师通过了解评估,为贝贝设计了促进沟通,增强自信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课堂中及时发现和鼓励孩子的优点,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尊重孩子的想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身体的缺陷并不影响自己的社会参与和交往等。
通过1年的个别化教育教学的实践,贝贝不但沟通和交流的意愿明显提高了,还逐步建立起了对武术的兴趣爱好,目前已经能代表班级参加武术比赛,对自身的缺陷有了正确的认识。
儿童学习数学不同于成人,要想创造孩子喜欢的课堂,就要谙熟儿童心理,了解儿童需求,把握儿童认知规律,形成良好的儿童数学教育观。“儿童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了解儿童独特的心理世界,进而正确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保护儿童幼稚的心灵;“儿童教育心理学”还能帮助教育者认识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和规律,探索影响儿童学习的内部因素、外部影响,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形成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先进的教学特色。
二、挖掘教材趣味因素
在现行教材中,有的内容本身就充满童趣,易于孩子学习。有的内容则需要教师不断挖掘教材中隐含的趣味因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有趣。
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
有的课规律性比较强,可以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进行探究;复习课要给足空间让学生自主建构;课堂上对模糊的问题采取争辩的方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中感受到数学有趣。
关键词:孩子 成长 正确认识 教育游戏
在现代生活中,电脑已成为了每个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甚至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家庭与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引发家长潜意识的运用电脑软件学习一些知识,帮助孩子启发智力与情感发展。同时又担心孩子在运用电脑软件学习中,染上不良的毛病。
那么在儿童教育活动中能不能使用教育游戏?应该如何使用教育游戏帮助孩子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年轻的家长,我深感困惑。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与各位家长和师者共勉。
一、教育游戏的发展缘起
众所周知: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在能力、性格、气质上的差异。孩子个性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四种因素有关:先天的气质、生理特征、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而孩子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个性心理特征的不同,要求家长或者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果忽视孩子某一方面所具有的能力、气质,粗暴的强制他们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只会适得其反。
早在20 世纪 80 年代,国外就开始将计算机引入幼儿教育。从那时起,有关计算机的使用与幼儿发展关系的问题就引起了国外学者广泛的争论并开展了诸多相关研究。时至今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幼儿成长中运用计算机及教育游戏软件帮助孩子学知、认知、发展成为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儿童的身心特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其个体通过某种个体行为对客体的适应与认知,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孩子所取得的成功不是由家长或教师传授的,而是孩子主动发现、尝试的结果。皮亚杰活动理论强调“自发主动”,而我们农村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给孩子创设自发环境与程度较低,孩子无法主动发展。
三、教育游戏的特点
笔者在与孩子生活的点滴中观察到孩子在运用电脑时的专注神情,深切的感触到电脑游戏软件对孩子的影响,把教育游戏引用到生活与学习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对孩子的身心带来积极影响。其教育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1.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例如:《悟空识字》, 特别为学龄前的孩子早期阅读和识字准备的儿童识字游戏。为了做到快乐学习,达到快速记忆的学习目的,整个识字游戏使用科学的多元识字法,并以儿童熟悉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为背景,让孩子在Flash识字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过程,所以幼儿对这款游戏非常喜欢。
2. 自主性
瑞士心理学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自由的探索发现的生活过程中是孩子不断尝试错误,学习生活技巧与知识的过程,正确的运用一些教育游戏可以更好的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因为幼儿在游戏体验与实操中自己控制学习过程,可以在教育游戏过程中自由的探索和交流,不断地获得感受和体验。为此,孩子不知不觉地熟悉了字与物的关系,开始认识并学习如何阅读,并且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编故事,较好的体现了游戏的自主性。
3. 交互性
交互性是每款游戏的基本特点。好的教育游戏可以与孩子产生良好互动,可以让孩子主动参与到游戏环境中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这体现了教育游戏根本特点与价值,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辩证认识儿童教育游戏软件
1、正确认识教育游戏
美国NAEYC 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报告明确指出:计算机辅属的一些教育类活动,与学校组织的海量阅读活动、组织建构活动、艺体类等活动一样,可以成为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一种有教育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同时,我们也应该辩证的认识电计算机游戏软件绝不能替代人们成长中积累的那些优秀的历史活动、材料以及对孩子发展有直接、深远的教育意义的活动材料。
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的认识到教育游戏软件不是万能的教育媒介。其中一些不恰当的内容也会给孩子造成一些不良的效应与社会观点。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必须认真筛选所用软件,确保所采用的电脑软件能够适宜孩子的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环境。避免电脑教育游戏可能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
2、正确使用教育游戏
美国NAEYC 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报告中提到:“孩子对电脑的兴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与小伙伴一起摆弄电脑、玩游戏和上网是他们非常喜欢做的事。”教师可以把电脑放在教室里,让孩子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了解电脑、甚至于交流如何使用电脑。教师或者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教育类游戏软件丰富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也可以运用计算机及软件帮助家长或者教师开拓的新方法及途径,做好孩子的教育活动。
3、正确筛选教育游戏软件
一位教师或者家长如果选择合适的教育类软件,可以促使孩子成功应用信息技术。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幼儿的早期认知和身心发展正在构建中,教师或家长要以科学、发展的视角来评价和选择教育软件,正确的认识教育软件的潜在价值,辩证的认识和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引导孩子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五、儿童教育游戏优势
关键词:儿童;儿童观;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35-01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主要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我认为,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在研究什么是儿童、怎样认识儿童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儿童是人,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在承认儿童是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正确把握儿童的内涵及科学发展儿童教育。
一、儿童观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儿童”这个问题来说,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古至今无论国家、社会、家庭、民族、教育家等都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迫切希望儿童加入成人的行列,儿童经过一些简单训练后,便同成人一样独立进行狩猎、采集等活动了。成人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是认为成人能学什么, 儿童就能学什么。在那个时期,儿童的成长可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旦儿童做错了事就会受到严厉的体罚。
到了十七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暇的存在;反对体罚、主张激励和竞争的教育。洛克是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儿童来到人世间时,其精神是一块“白板”,这是对原罪说儿童观的根本否定。“白板说”的儿童观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儿童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思潮中所处的低位,反映了当时人性解放的社会现实。在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卢梭发表了令人瞩目的关于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见解,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思想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重新评价儿童, “把儿童看作儿童”,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 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尊严, 尊重儿童所具有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儿童的研究解读愈来愈加丰富多样,蒙台梭利等人认为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毕加索、丰子恺等人则认为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还有诗人华兹华斯等人认为儿童是“成人之师”“成人之父”
从上述学者们对于儿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洛克的“白板说”还是卢梭的儿童本位论,还是儿童是什么艺术家等等,他们已经在实质上把儿童当做人来讨论,尊重儿童,体现儿童存在的价值。但在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类进入知识型经济社会,在这个崇拜知识创造财富的社会中愈来愈多的家长在对待儿童的认识上越走越偏,从而没能采用正确的教育儿童的方式方法,使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快乐童年。
结合前人的学术研究以及当代社会的教育现象,加之我个人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于“什么是儿童”,我有了自己的看法。
二、我的儿童观
1、儿童是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儿童具有生存权,具有人的尊严及其他一切基本人权
儿童是人,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儿童与成人一样有生理需要, 也有社会需求; 儿童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也有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儿童自身具有独特的生命形态,是作为个体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从来到世界起就充分享有作为人的生存权和基本人权,具有人的尊严,是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份子,而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我们要尊重儿童,以人的方式理解儿童,“对儿童的权力,对他们生存及对他们的保护和发展给予高度优先”。
2、儿童有儿童的文化、儿童的天地
我认为,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有具有形之于外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儿童有儿童的天地;儿童有儿童的想法”。儿童在课堂上学习了新的词语总喜欢多读多用,他们往往用自己独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无意中创造出自己的语言文化。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有不同于成人的心理世界和行动方式;儿童作为一个团体,它具有不同于成人团体的特点,而这也就意味这儿童有着与成人不一样的儿童文化、儿童天地。因此,研究儿童文化、了解儿童文化,可以帮助教师乃至于整个成人社会认识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的文化,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可以给成人启示,成人向儿童学习。
3、儿童是有潜能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内在潜力”,儿童既不是一味地接受成人教育的容器,也不是任人塑造的蜡和泥,他们是能动的、有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 他们并非只有单纯的需求, 他们富有好奇心、创造性, 具有可塑性。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探索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 他们是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地寻求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的。
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