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第1篇: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互补与兼容。[1]

[关键词]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文化,关联极其密切。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中国文化自文明产生以后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综观我国五千年文化史,虽然封建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过人要吃饭总是天经地义,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这样促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国手工业的发达,使得中国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仅要获得良好的感观享受,还要获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饪技术发达、食谱广泛、饮食含义丰富。[2]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饮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们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营养。中国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在一些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欢喝果汁,平时吃饭也很喜欢吃蔬菜沙拉,很少与炒菜沾上边,并且生吃蔬菜加上点沙拉酱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维生素。

二、中西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1、位置安排礼仪

中西方都讲究宴请的座位安排。中国的入座的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请年长者就坐根据辈分依次入座,中国人比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为这个也象征的权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视的或者地位道高权重的会上上座,就像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一般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都会说:“来来,请上座。”当我们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也不要弄出响声来更不要到处随便走来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礼仪也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这个场景我们也可以经常从电影里看到,西方绅士的男生和美丽的女士去约会就餐的时候,都会很绅士的拉开椅子让女士就座。就坐时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

2、用餐礼仪

中西方对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对用餐,那差异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顺序上双方就有差异,中方的上菜顺序是汤、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顺序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异,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西方的讲究比较多,有时候比较重要隆中的场合,餐具会有很多,他们会很仔细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异,中方:中国宴席中场停止了,我们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汤匙上,如果将筷子横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进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场休息,刀叉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含义,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三、着装礼仪

除了以上说的礼仪差异之外,在着装方面中西方也有差异。在中国,人们在宴请别人或者自己被宴请的时候都可以穿着随便点,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裤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较高级的宴会,对人们的着装都是有要求的,我们平时看电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装不正式是不给入内进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级的宴会,男士都要穿西装皮鞋和打领带,女士需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闲服去就餐的。这些虽然都是细节,一旦出错了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结语: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文化发生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就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它让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靠近了,让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其实也就是各国的文化的缩影,正向面对这些差异,会让我们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陈歆.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第2篇: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FDI儒家文化宗教文化

一、文献综述

关于中印两国在吸引外资方面表现的差异,学界研究较多。邱立成等(2006)通过比较中印引进外资的模式、政策及环境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中国与印度相比虽然引资规模占绝对优势,但引资质量不如印度,中印两国引资的优势分别表现在“硬件”和“软件”上。王霞等(2009)认为,中印两国在利用外资的质量方面仍然存在着如投资质量不高、国外技术的依赖、加剧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其原因与跨国公司和投资东道国目标不一致、在国际产业转移及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地位、国际上各国引资政策的激烈竞争等外部条件紧密相关。李凡等(2009)根据OECD15国1990年以来对中国、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对中印两国吸引FDI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中国FDI高速增长的历史、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汇率贬值政策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印度的语言优势克服其与东道国的地理距离而吸引更多FDI的流入。郭世华(2008)认为,印度对我国的威胁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质量上,中国在FDI的资金来源和行业结构投向上明显劣于印度,所以,中国需要将发展的重心从制造业转移到利润更丰厚、附加值更高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领域。方慧(2006)通过两国FDI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对两国利用FDI的动因、外资政策、外商投资现状以及影响外商投资的因素等方面的比较,发现两国在利用FDI上各具优势和特点,认为印度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二、中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现状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GDP增长率超过8%。中国自1992年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以来,一直是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自1991年拉奥政府正式开始经济改革至今,其年均GDP增长率达6.1%,最近两年其增长率也高于7%,这一经济增长率已非常接近中国的水平。虽然印度同样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明显加快了利用FDI的步伐,但在绝对数量上,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接近印度的10倍。

同时,中国的FDI/GDP这个相对规模指标呈现下降趋势,FDI/GDP在1995年达到最高峰5.35%,2005年只有2.70%;而印度则呈现上升势,FDI/GDP由1992年的最低谷0.287%上升到2009年的3.41%。中国的经济改革从1978年开始,印度则是在1991年才开始改革。因此,将中国印度两个国家按各自经济改革起始时间做同期对比,可以从侧面印证两国利用FDI的潜力大小。印度近10多年来除个别年份FDI增长速度低于中国外,其余大多数年份都高于中国。因此可以说明,印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较中国更有潜力。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印度在吸收FDI规模上目前与中国仍有较大差距。印度经济改革起步较中国晚了13年,在投资的“硬环境”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不如中国,因此吸引外资的效果不如中国,而印度在吸引外资潜力方面较中国为高。随着印度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印度的投资环境正逐步改善。印度虽然整体教育水平不高,但高等教育水平则好于中国。

三、文化差异对FDI流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1.因变量

文章要讨论的是两个国家文化差异对吸引FDI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两个国家分别建立两个模型,选取每年流入该国的FDI绝对量为因变量。中国的FDI流入量数据来源于1988-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印度的FDI流入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gov.cn/tjsj/qtsj/gjsj/,访问时间:2010年12月9日,下同)。

2.自变量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为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又集中表现为中国的官文化,中国2000多年的专制统治使官文化得以充分发展,时至今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官文化下专制制度的残存文化依然存在而且影响着当今的国人。印度虽然没有儒家思想为主的官文化,但传统的以种姓制度为代表的社会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社会高层等级以及高等级公民掌握的中央政府对整个社会有着与别国不一样的影响力。本文设定一个政府权力指数来反映这两种文化的影响,用政府行政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来表示。中国政府的行政支出和财政支出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印度财政支出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同上)。

(2)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中国人教育普及度高于印度,这个主要和印度种姓文化有关,但印度高素质人才集中,尤其是IT等高新技术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在这一领域与印度存在差距,构成文化差异的这一个重要方面,也直接影响着两国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实现。因此,本文用两国每年申请专利数来表现这一差别。

(3)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社会制度不仅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而且本身也在不断改革发展之中。整个国民经济里,公有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重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独有现象,也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本文定义一个非公有制经济指数,用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来表示。

(4)有研究指出(邱立成,2006),印度的工人力量强大,工会可以左右政府政策,政府顾虑工会的反对态度,不敢轻易批准这些申请。因而,外国资本会尽量避免染指印度劳动密集行业。因为一旦投资这类行业,就势必要雇佣大量工人,工会问题亦会随之而生。与之相比,在中国,工会这一工人阶级组织的作用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用工资率这一指标来反映中印两国工人阶层力量的强弱。限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工资率用两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与两国GDP之间的比例来表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同上)。

(5)传统上主导印度社会的宗教文化以保守、排他为特性。几千年来,婆罗门教、佛教以及印度教相继主导社会并多次发生排他与斗争的事件,各种本土文化之间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在彼此排斥与斗争中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印度文化体系。而中国文化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特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这种保守和开放的差异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愈加明显,对FDI的吸引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用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得比重来表示两国经济文化的开放程度。中国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印度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同上)。

(二)模型计算

为了进行模型估计,我们根据前文的分析建立一个自然对数线性模型,即:

ln(FDIi)= lnα0+α1ln(Li)+α2 ln(Pi)+α4ln(Gi)+α5ln(Zi) +α6ln(Si)+ε

其中,FDIi 为流入中印两国的FDI量, Li是两国的工资率,Pi为非公经济指数,Gi为政府权力指数,Zi为申请专利数,Si为两国开放度,ε为随机误差项。

模型中的每一个变量都是时间序列变量,因此首先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验证变量数据是否平稳。下面以变量中国 为例,介绍ADF检验过程。

首先做出ln(FDIi)数据图,如下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 具有明显的截距项和趋势项,因此对它选用含有趋势项和截距项的检验回归模型:

利用Eviews软件计算,结果表明ln(FDIi)是一个I(1)过程。按照此方法,对所有序列进行检验,结果均为一阶单整。因此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发现,残差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可以认为模型各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对模型进行回归发现,结果中存在部分变量P值没有通过T检验而整个模型的R2很大,怀疑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因此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将多重共线性因素剔除。剔除后回归结果如下:

ln(FDIi)=10.02-1.03 +1.58 +0.89 +0.84

(0.0000)(0.0112) (0.0003) (0.0009)(0.0054)

括号内为个估计量的T统计量。下面用同样的办法对印度的数据进行回归,最终结果如下:

ln(FDIi)=8.71-0.58 +1.09 +0.61

(0.0001)(0.0021) (0.0053)(0.0101)

(三)结论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人工资率的回归系数为-1.03,工资率与FDI流入量呈反相关关系;相比较看来,印度的这一数字是-0.58,说明两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国际资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通过数据我们发现,中国工人的工资率低于印度工人,在两国劳动力资源丰裕程度近似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很可能归因于两国工人在“反抗文化”上的差异。长期以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民相对缺乏反抗意识,即使有工人组织“工会“以及《劳动法》的存在,也鲜有工人维权事件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今工人工资率的低下。而印度人在这方面要积极许多。同时,从模型中看,在现有产业结构下,劳动力成本对FDI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率每提高1%,流入中国的FDI将减少1.03%,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比较明显,中国制造业吸引FDI占总量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经济结构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困难重重。

中国非公经济指数的回归系数为1.58,表明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每提高1%,将会吸引1.58%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说明在私有化经济占主导的全球经济以及资本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的私人投资资本更愿意进入一个与本国经济文化环境类似的地区。以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视角,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了整个国家在制度建设、法律制定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方面的“非公有经济化”对国际资本来讲意味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优化”。对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印度来讲,这一指标是常数1,因此不做分析。

政府权力指数的回归系数为正的0.89,表明政府权力越大,吸引FDI的能力越强。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引资属于“政府主导型”引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将引进外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政府在吸引外资上表现得比私人要积极得多。由于掌握行政资源,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法规或政策措施来为吸引外资扫除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权力越大,它可以吸收到的外资则越多。但同时应该注意到,一旦政府的权力达到一定程度,使得国际资本认为中国并不是一个自由经济的投资环境,他们则会逐渐减少在中国的投资。传统上没有“官文化”影响的印度,政府的权力很难达到中国政府的高度,其任何引资政策都必须通过议会等民意机构的制约,因此印度在这一指标上并不显著。同时,有强烈宗教信仰的印度人也不会像中国一样迫切渴望国际资本和国外文化的进入。

中国的专利数量在模型中并不显著,而印度的这一指标不仅显著而且回归系数为0.61,这一点也和中印两国吸引FDI的行业分布密切相关。中国与印度在高新技术领域差距明显,流入印度的FDI更多的是进入以软件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和电子产业等。而在同样的领域,国际资本却对中国缺乏兴趣。

印度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比中国在文化上更加保守和排他,反映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印度的开放程度远低于中国。但可以明确的是,一国的开放程度与吸引FDI呈正相关关系,这从中印两国开放度的回归系数均为整数可以看出。同时,每提高1%的开放度,中国FDI流入将增加0.84%,而印度为1.09%,可见,印度更需要以更为开放的态度对待国际经济关系,这对印度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印文化差异中的传统因素主要是儒家官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差异,现代因素主要是高新技术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中印两国吸引FDI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发展国际经济关系,深入挖掘FDI对本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应该正确认识文化领域的这些因素,扬长避短,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经济,实现本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霞.中印两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共同问题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08(9).

[2]邱立成.中印利用外资的比较研究[J].国际问题研究,2006(3).

[3]柳德荣.中印两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比较———基于美国直接投资流入的视角[J].亚太经济,2008(4).

[4]苗健,张鑫,徐海明.试论对外贸易中的文化差异因素[J].经济理论研究报,2009(6).

[5]刘英瑞,荣高悦,韩爱芹.文化差异对跨国营销的影响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4).

[6]欧阳飞雪.文化差异对跨文化营销方式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市场营梢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5.

第3篇: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宴会饮食文化;差异;交流

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历史、地理位置、体制网络、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不尽相同,所以在此背景下的饮食文化也各有千秋。而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又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饮食文化研究在文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国家在宴会礼仪中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中宴会礼仪的具体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一、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这就使得邻里乡亲生活联系更加的密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时他们喜欢就餐时有热闹的氛围,所以在饮食宴会上他们喜欢聚食制,这种用餐的方式就慢慢地流传下来,也是中华民族重视亲属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在饮食中的体现。西方人是以肉为主的民族,是同各种野兽打交道,所以必须具备强悍的体魄和进攻性的性格,必须与自然相抗衡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华民族是以谷类为主的农业民族,其对象是土地和农作物,他们需要的不是进攻和凶猛,而是在耕作时的精心照料和耕作后的耐心等待,因而他们的性格必须倾向于平和闲静,他们必须与自然和平相处,所以他们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二)社会体制网络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国家政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下的各种不同的制度也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中华民族是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看重集体的力量,所以在饮食上就形成了“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而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看重的是个人主义的力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也为中西方不同的聚餐方式打下基础。

(三)价值观信仰的原因。在中国,自古流行以左为尊,古籍《易经》中就有“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而且加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即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行为标准。总之,在中国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以左为尊作为安排座位的标准。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里,右具有积极主动的含义,左则是被动消极的:右意味着未来、善,左意味着过去、恶。所以在西方左边为偏座,按照男左女右之说,男士一般做女士的左边,而且人们通常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是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

二、宴会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饮食内容的差异。西方人在饮食上多是肉类和乳制品,如牛肉、鸡肉、猪肉、羊肉、鱼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蔬菜和水果等则作为辅食或配料。而中国自古以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在饮食内容上,以粮食作物为主,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类,植物类菜品在饮食结构中占着主导地位.据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 比西方多6倍(万建中1995)。

(二)餐具的差异。由于中国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喜欢和平与安定的生活,反对侵略,而且喜欢使用热腾腾的食物,由此中国人采用聚餐制,所以只能使用筷子导热慢的餐具,而且使用筷子温文尔雅,极少出现一些不雅动作,对待食物是相当温柔。相反,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喜欢实用肉类,所以必须使用刀叉等比较锋利的餐具。

(三)座次安排的差异。传统的中式正式宴会采用圆桌,因为中餐的上菜方式,圆桌可以更好的照顾到每个人夹到菜。座次方面,一般主人会坐在正对门的地方,为的是看到客人及时作出迎接的准备。通常最重要的客人会安排到主人的左手边,第二重要的客人则被安排到主人的右手边,以此类推。相反,在西方因为菜品不是很多样,多采用长桌,而且每人面前是同一份菜式。在座次方面,通常男女主人会分别落座在长桌的两头,男主人在正对大门或是包房入口的一头,女主人则在背对门的那头。男主人的右手边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一主宾客,而左手边为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二主宾客;女主人右手边的第一个位子为男性第一主宾客,左手第一个位子为女性第二主宾客,以此类推,男女穿插而坐,可以保证就餐时对面一定是异性,左右两边也是异性。

(四)出席时间的差异。准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然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在参加宴会时,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人在出席时间上的差异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中国宴会中,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使客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时间的半小时之后到达。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中,各种活动都会按照预定的时间的时间开始,宴会要求参会者准时到达,否则将被视为没有礼貌,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极大不尊重。

(五)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和合”的精神。由于在中国人们喜欢坐在一起进餐,共同夹一个盘子里的菜,所以当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即客随主便。而主人一般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当有新菜上来, 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主人还要招待好客人,时不时要给客人夹菜,询问客人的需要还要劝酒劝菜,一定要使客人吃好喝好。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西方人们习惯各点各的菜,即使是大家吃同一道菜,人们也会使用公共餐具把菜盛到自己碗中实用。在饭店聚餐时候人们认为是公共场合,所以整个进餐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高声喧哗。而且在宴会上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

总之,研究中西饮食文化中宴会礼仪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宴会饮食特点,同时也总结我们自己的宴会饮食特征,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汲取一切先进的观念,摒弃我们文化中的糟粕,改善和提高我们的饮食品质。中国饮食应积极吸取西方饮食中合理一面,做到饮食结构合理,营养搭配均衡,同时在参加宴会时应该做到准时。

【参考文献】

[1] Chang K C.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 USA: The Vail 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Y.,1977.

[2]卞浩宇,高永展.论中西饮食丈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第4篇: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

什么是文化?历史上的所有的生活方式,包括显形的和隐形的,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这就是文化。中国是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西方社会经过几百年的社会历程,文化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两方文化各具特色,虽有共通之处,但绝大多数的领域,中西方文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下面我就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最根本的核心。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日复一日的饮食中,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

首先,在吃什么上,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讲究食物要“色、香、味”俱全,把着重点放在了食物的外观和味道上。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十分注意食物的搭配与营养,比较注重其实用性。这两种饮食文化各有优劣。中国的饮食文化几乎可以称之为一门艺术,让人觉得吃饭是一种享受,身心愉悦。只是形式主义过于偏重,忽略了食物的内在营养和价值。西方的饮食文化是理性的。一天要摄入多少维生素多少蛋白质都是必须保证的,即使口味并不是那么好。所以它的特点是健康但却单调。

此外,在怎么吃上,中西方也存在着差异。中国吃饭讲究个热闹,人越多,气氛越好。大家共享桌上的菜肴,其乐融融。吃完后一个人请客结账的情况比较常见。而西方则大不相同。西方人讲究分餐制。各自有自己的餐盘,自己想吃什么就点什么,不用顾及别人。结账也是AA制。这也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的尊重。

最后,在吃饭的方式上,中西方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衣着整齐隆重,席间轻声细语交谈,不妨碍他人。而中国人穿着稍显随意一些,席间喜欢高声交谈,划拳呐喊,图个热闹。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大相径庭,所以在面对一些事情做出的反映和回答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西方人直率而东方人谦让,所以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民族的反映互不相同。在西方,人们能大方地接受赞扬。但是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便养成了谦虚谨慎的秉性,对待别人的称赞和表扬也往往采取自谦或自否的态度,否则就有骄傲自大之嫌了。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比较复杂。面对问题,喜欢想得很多,做决定时也顾忌很多。而西方人做事喜欢直截了当,说话直言不讳,实事求是。中国人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小心翼翼,谨慎,不容易出差错,但有些时候不免有些拐弯抹角、捕风捉影、故弄玄虚了。而西方人的实事求是,直截了当固然省了不少时间,但有些时候欠缺考虑,事情做得不会那么完美,甚至,会把事情办砸。

三、中西方艺术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艺术方面。最明显的,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油画的巨大差异。中国绘画旨在画外,而西方旨在画内。中国讲求意境美,绘画作品中大片、大片的留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不同的欣赏画作的人心中会形成不同的画面,不同的世界,让人觉得很美,很妙,妙不可言。而西方的油画注重色彩,讲求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色彩的明暗深浅是绘画的重点。西方的画家的著作多用色彩表现作品的张力。把情感、故事都蕴藏在画内。

中西方艺术方面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绘画上,还表现在建筑上。恰巧,中西方在建筑文化上的态度和饮食文化正好相反。中国在饮食上注重外观,而西方是在建筑文化上重视外观。中国建筑不一样,它比较注重精神和意境的塑造,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影射了两方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西方人崇尚激情,迷狂。而中国人喜宁静。所以西方建筑形式夸张,时尚,中国的建筑内敛庄重。

四、中西方节日上的文化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中国有自己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而西方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等。中国人和西方人节日里的风俗习惯很不相同。在礼物问题上中国人往往推脱一番再接受,而西方人都是当面打开,并欣然道谢。其实,抛却两方接受礼物的方式不谈,虽然节日的名称不同,还是有很多共通点的。比如中秋节和感恩节。都是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借这个我想说,虽然本文一直再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两者并不是冰火不容,在某些文化上两者还是可以交融的。

五、结论

其实,中西方不仅在饮食文化、思维方式以及艺术、节日上存在差异。在人际交往、风俗习惯等问题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做这次关于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并不是旨在否定或肯定哪一方,而是了解对方同时反思自己。比如在饮食上,我们可以兼顾色香味的同时,也关注一下食物的搭配和营养。在建筑风格上可以追求多样化,西方简约时尚的风格可以适当引进。思维方式虽然没有那么容易改变,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西方人的闪光点,那就是简单直接,不拐弯抹角,不捕风捉影,故弄玄虚。中国人遇事往往考虑很多,这样反而走了不少弯路。简单,真的是一种不错的考虑问题的方式。总之,通过这次研究,希望能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吸收外来有用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国文化各加灿烂夺目,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刘捷,James Waters. 文化震撼[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第5篇: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73-02

在国际交往众多的今天,我们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各种不同于我们的文化,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中西方在此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西饮食文化各方面具体的差异和产生原因我们会一一进行分析。

一、饮食观念

1.“民以食为天”、 “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从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多么地重视吃,把吃饭看做是人生至急、比天还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我们的语言和组词方面:无论何时见面打招呼都是“吃了吗?”说人不忠诚是“吃里扒外”、说谁社交能力好是“吃的开”、说经历磨难是“吃苦”、感情中的嫉妒是“吃醋”等等。中国人重视吃、喜欢吃,无论各种场合都能找到吃的理由:人,出生要吃、满月要吃、生日要吃、升学要吃、毕业要吃、升职要吃、结婚要吃、去世要吃;出远门要吃(饯行)、回家要吃(接风)等等。

中国人不仅喜欢吃、重视吃的场合,还强调吃的美味。“民以食为天”但“食以味为先”。中国烹调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国饮食独特魅力之所在。中国烹调美味的产生是各种调料、辅料,配料相互搭配、相互调和的结果。中国的饮食观其实是一种美性饮食观,讲究五味调和,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当然中国美食在过分追求“味”的同时,很难兼顾营养,这也是我们感性饮食观的外露。

总之中国人重视吃、强调味,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吃已不仅是填饱肚子维持生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中国人重视吃,是因为它是生存的第一要务,也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食不果腹,才会把吃看得重于一切。中国哲学强调“和”,阴阳调和、五味调和,讲究的是统一、融合和和谐。不仅是“色、香、味、形、器”的“和”,还要 “阴阳五行、四季”的“和”,吃饭不仅要味道鲜美还要和四季时令结合,至此才创造出中国的美性、感性饮食观。

2.西方国家虽重视吃,但其不管是在吃的重要性上还是对“美味”的重视上和中国相比都相去甚远。饮食对他们来说大多还是作为生存的必要手段或者是一种交际方式而已。林语堂先生语:“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足以抵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1] 所以,即便他们的食物单调乏味,为了生存他们还是会理性地吃下去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他们会关心所吃食物是否有营养,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充分吸收。尽管中西方都有食物的搭配,但中国强调的是“美味”,一种感性的享受;西方强调的是营养,一种理性的生存方式。

二、饮食对象

1.“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生存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 [2],“其生存环境不仅决定了可能获得的食物资源种类,而且对于该食物的获得方式和消费方式等也影响至深” [3],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基础之上的,所以历来大多以谷物或其他素食为主,肉类为辅。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中国的饮食对象范围在无限的扩大,食物的种类可以说无所不包,烹调方法:炒、煎、炸、蒸、炖、烤、爆、焖、拌等五花八门。食材的丰富、烹调方法的多样化,使得中国人对吃更是乐在其中,并且不辞辛苦地不断追求创新,把吃文化的享受发挥到极致。

中国饮食对象的广泛性是和感性、随意、享受的饮食观念相适应的。哲学观念上的“和”,在这里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一切皆可为我所用,为我所食。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传统农业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小部分。所以西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辅以少量的谷物。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的,但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他们食材虽营养丰富但种类单一,制作简单。他们吃的目的不在于享受,而只是为了生存和交际,所以他们会很乐于吃“大块牛肉”和“整块鸡”。

理性、注重营养、简单,这依然是西方理性哲学思维的表现。

三、烹调操作准则和程序

1.由于中国饮食对象的范围广,烹饪手法多样,所以烹饪准则和烹饪程序也不确定,且同样变化多端。就算是全国知名的菜,其菜谱上的描述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模糊。不管是原料、调料或者是辅料,很多时候都是用“一汤匙”、“小半碗”、“适量”、 “少许”等等这些模糊概念来描述的。同样一个菜,因为配料、调料或辅料选择的不同,不同的人做出来有不同的味道,即使同一个人每次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烹调程序上同样可以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没有严格的操作标准。那么在中国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不同地区的人更会做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特色,中国饮食也才因此有了不同的菜系。为了追求味道的独特和鲜美,厨师们甚至会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食客和不同的场合把同一道菜做出不同的变化。

宏观、模糊、变化就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饮食操作准则和程序上的随意和不确定性就是其内在影响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操作程序和烹调准则上的随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味”,对味的强调和追求依然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阴阳调和、五味调和,食材原料、辅料、调味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而为一,包罗万象。

2.西方国家在饮食习惯上强调的是营养,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在饮食对象上相对中国而言又比较的单一,他们吃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充饥和交往,所以他们的烹调程序可以、也能够严格地依照一套标准的步骤进行。“中国人既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至乐之中自然以享受为第一要务;而西方人仅把饮食当做注入一个生物机器里的燃料,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4] 相对于中国的菜谱,西方的菜谱整体上看是科学和精确的,配料、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甚至他们的厨房里备有天平、量杯、刻度锅、定时器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容器,厨房不像是一个制作、享受人间美味的地方,反倒像个辛苦工作的实验室。比如肯德基和麦当劳,虽然其连锁店遍布全球,但其所有的食物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能吃到的地方都是一个味道,因为他们是严格按照全球通用的一整套操作标准进行烹饪的。这种烹饪手法做出来的食物,几乎都保持着食物本身的味道,即使有不同食物间的搭配,也只是在容器之上的搭配。

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在这里的表现形式就是机械、严格的烹饪操作程序。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强调个体和独立。西餐中大部分正菜原料互不相干的搭配风格把这种哲学内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四、饮食习惯

1.中国人用餐,不管是什么样的宴席、怎样的目的、什么样的场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围桌而坐。所有的食物,冷菜、热菜、主食、副食、汤、甜点、水果等等,全都放在桌子中间供大家共同享用。同时,会根据用餐人身份、地位、年龄等的不同,尊卑有序地安排不同的座次。大家在宴席中相互敬酒、相互劝菜。此种用餐习惯看起来团结、热闹、祥和,也便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围桌宴饮符合我们中国人“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单道菜品的“味道”、整桌食物的“搭配”,以及用餐人员间的“团结、礼让”,都是中国哲学思想“和”的体现。我们一向以“和”、“合”为最美妙的境界,我们重视整体、强调全局,个体和局部被融合在集体之中,“和”的哲学思想导致了如此的饮食习惯。

2.西方人用餐的主要目的是充饥,其次是交谊。通常情况下的用餐都是分食制,大家各自用餐互不干涉。而西式宴会的核心目的就在于交谊,所以此种宴会讲究温馨、优雅和富于情调。西方人最钟情于自助餐,所有的食物依次排开,大家各取所需,在整个用餐过程中大家可以自由走动,或是取食或是独处,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地选择交谊的对象。如果在多人餐桌共同用餐时,西方人更注重的是和相邻人的交谈,而不是全桌人的交流。

与讲究“气”,追求“和”的中国哲学思想不同,西方哲学讲究实体和虚空的分离,强调的是形式结构,他们尊重个体,崇尚个性突出,不喜群体性的交流,这也是自助餐流行的深层原因。

五、餐具、用餐环境及其他

饮食对象的差异以及用餐习惯的不同,也导致了饮食餐具的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五花八门,用餐时又是围桌共食,所以筷子的发明和使用简直就是绝配了。筷子虽简单,但却几乎能应付一切食物。中国人用餐,讲究的氛围就是热闹,要场面、好面子,吃饭或喝酒时喜欢大声说话。

第6篇: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 菜谱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文化差异

1.文化和翻译

根据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载体,承担着传递文化的重任。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缺了其中任何一个,另一个都会失去意义。翻译和文化密切相连,奈达曾说过,“翻译就是交际”。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中介与桥梁,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码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符码的转换。

2.菜谱翻译的跨文化意识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而菜谱是餐厅的名片和广告,是沟通消费者和餐厅之间的桥梁,促成良好的双向沟通。

翻译学家J.C.Catford曾经对菜谱下过这样的定义:“Menu 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 for semantic equivalence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menu and terms in culinary culture.”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在菜谱翻译时要使用简洁的语言,用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贴近中式菜谱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考虑到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灵活处理,这样外宾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久远的饮食文化。

由于文化差异、宗教差异、道德观念及忌讳等问题,译者应具有跨文化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所铸就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作用。

菜谱翻译中要注意那些根据联想意义命名的菜肴,避免引起文化冲突。如“龙凤配”这道名菜有些就直译为“dragon and phoenix”这显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国的神话里,西方人对此毫无感性认识。实际上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译成“lobster and chicken”。再如“三鲜汤”中的“三”这个数字在日本和北非地区代表“积极”意义,而在乍得、贝宁等地,“三”则有巫术的含义,奇数被视为“消极”意义,可译为“soup with fish,shrimp and vegetable”。而“红烧狮子头”译为“braised lion head”,狮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令人崇拜、敬畏的对象,品尝百兽之王的头那怕得有不少的勇气呢。

随着中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成功的菜谱翻译成为了传播中国饮食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由于中西方饮食观念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翻译中要避免跨文化交际产生的隔阂和误会。

3.中式菜谱的翻译

中式菜谱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其命名方式既有写实又有写意;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外国客人可以通过菜谱领略到中国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姿,领略到中国饮食文化的浩瀚繁杂和博大精深。

菜谱的翻译不仅是语言上的沟通,更是文化上的沟通。一方面,要讲清楚菜的原料和烹调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蕴,注意文化差异。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翻译。

(1)直译(写实)

根据菜谱的表面含义用英语意义基本对等的词或词组来译,其顺序和结构基本不增不减。顾客一目了然就会知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及刀工等。

a.烹调+原料

烤鸭:Roast Duck

脆皮豆腐:Deep-Fried Tofu

炒芥兰:Sautéed Chinese Broccoli

b.烹调+原料+with/in+配料

红烧鱼: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

蚝油扒时蔬:Braised Vegetable in Oyster Sauce

红烧毛芋头:Braised Taro in Brown Sauce

c.烹调+加工方法+原料+with/in+调料

虾仁炒蘑菇:Fried Shelled Shrimp with Mushroom

茄汁牛肉片:Fried Sliced Beef with Tomato Sauce

米粉扣肉:Steamed Sliced Pork Belly with Rice Flour

(2)直译+注释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反映出地方特色烹饪技巧和风味。此类菜名译法如下:

a.地名/人名+原料

麻婆豆腐:Ma Po Bean curd

广东香肠:Guangdong Sausage

b.地名/人名+(in)style

广东龙虾:Lobster Cantonese 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style Pickles

c.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地名

南京板鸭:Steamed Nanjing Duck

德州扒鸡:Dezhou Stewed Chicken

以典故命名的,直接译出该菜的原料及烹调方式,最好在英译名之外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如:

佛跳墙: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 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3)意译(写意)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谱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较深的内涵,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实对虚,显其“庐山真面目”。

a.原料+with+作料

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陈皮兔肉:Rabbit Meat with Tangerine Flavor

b.作料+原料

咖喱牛肉:Curry Beef

芝麻豆腐:Sesame Tofu

五味豆腐:Five-Flavored Tofu

c.以实对虚

舍去菜名里的寓意、夸张等说法而使用明白的英语译出。

白玉虾球: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

发财好市: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

青龙过海:Water Celery Soup

(4)转译

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翡翠”等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不少人崇尚所谓某些原料的转译。

凤凰玉米羹:Corn and Egg Porridge

芙蓉海参:Sea Cucumbers with Egg White

出水芙蓉鸭:Sliced Duck with Egg White and Ham

(5)拼音+注释

中国独有特色食品的英译,本着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原则,先按中文用拼音译出,然后再加以解释性的英译。

包子:Baozi?摇Stuffed Bun

饺子:Jiaozi?摇Dumpling

锅贴:Guotie?摇Pot Stickers

4.结语

中式菜谱翻译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中文菜名特点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在翻译中需注意跨文化意识。菜谱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文化的手段,在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反映其历史文化特点。菜谱中菜名的翻译既要考虑菜谱的基本功能和要求,又要考虑传递文化信息的需要。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谱的翻译在以语言文字为先导的饮食文化交流中扮演独特的角色,发挥巨大作用。准确的菜谱翻译才可以适应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菜谱的翻译要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接受能力,真正做到简洁、易懂,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第7篇: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

饮食文化是每个种族每个国家都存在的现实文化。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分别对美国饮食文化和云南高原特色饮食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对立统一性,以及二者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饮食文化;美国;云南

1.饮食文化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顾名思义,饮食便是人类不可否认的永恒课题。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造就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璀璨。然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民族特色饮食文化更是中华饮食文化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饮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如阮静秋的《中外饮食文化》就以详实的笔触记录了中西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且在酒文化、饮食民俗、饮食礼仪等方面做了比较,使我们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了大框架的了解[1]。袁国友、杨玲共同完成的《乡土•乡情•乡事———云南农耕文化调查实录》则是从云南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的角度剖析了云南这块高原地带的特色饮食文化,以此让我们对云南特色饮食文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2]。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跨文化交际中,有学者就曾表述,人们可以观察到世界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互补和融合的态势。那么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极具中国色彩的云南特色饮食方式对比研究,会发现一系列在饮食文化交流中值得人们探讨研究的问题[3]。

2.美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大熔炉”,是一个由来自欧洲、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等许多地方的人们组成的一个移民国家[4]。正是因为这些来自于各个地方的移民,在美国历史的沉淀下,美国的饮食文化也慢慢开始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2.1美国饮食文化的理念首先,与中国人在饮食方面所追求的“色、香、味”俱全,美国人更注重是科学和营养,他们习惯从营养学以及吸收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日常饮食。其次,与中国人在饮食方面所追求的各种烹饪方式不同的是美国人更注重烹饪的效率问题,在他们看来,饮食只是一种填饱肚子的手段,只要吸收了身体所需的营养就足够了,因此他们的烹饪方式也就相对简单许多,正如牛奶、面包、三明治、生蔬菜等,都是简单操作就可进食却又有有营养的。这便是美国饮食文化的理念,营养的同时讲究效率。

2.2美国餐饮业的经营方式说起美国的餐饮,人们会立即想到美国的快餐文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美国人都喜欢快速进食,这也便成就了美国的快餐文化,其中便属肯德基和麦当劳最具盛名。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的快餐文化不仅在国内繁盛,更是迅速的在国际市场上发展起来。类似于像这样的快餐店,在美国还是不够的,于是小吃店,熟食店等接踵而至,简单的设备,快速的服务,经济又营养的美食,均是美国人日常生活亟需的。此外,美国的自助餐饮业也是相当受欢迎,尤其是外来者。琳琅满目的食物,可随意取放的方式,不仅快速饮食的美国人喜欢,也方便了许多外来游客,正所谓是一箭双雕。

3.当前云南餐饮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3.1云南餐饮文化的发展状况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同时,云南也与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诸多国家相邻相连,其诸多少数民族都是跨国而居,正因如此,云南的饮食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此外,据调查了解云南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之多,这样的地理环境也给云南的餐饮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障碍,许多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在高山面前也就无形的增加了推广的难度,这也就阻碍了云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3.2云南餐饮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整体来看,云南的饮食文化属于历史积淀厚,民族特色鲜明,同时也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结合,使之在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如此重要的一方特色却受着诸多的影响阻碍着其发展。其一,由于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居多,又与多国相连,民俗文化均呈现着多样性,没有一种统一性,餐饮业想要整体发展起来几乎不可能,此外,据我们调查组成员实地走访发现,云南地大山多,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往往都是隔着群山,这样也就进一步导致了饮食的差异性,在这样一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环境下,云南是很难形成风格一致的饮食文化。其二,受云南山多的地理影响,很多生产技术,运输技术都无法运用到云南的餐饮行业,人们至今还停留在传统的技术之上。现做现吃,无法长时间的保存更无法做到精细的加工以保证在长时间的运输中不变味,技术的落后甚至使其一直以最原始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更不能说是唯美的包装设计,这样云南的特色饮食又怎能以好的形象展现在世界各地人们的眼中。云南的地理环境,人文气息,民族特色等造就了云南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但也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阻碍着云南特色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4.美国饮食文化对云南特色饮食文化的启示

纵观美国的餐饮业,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发展的。面对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美国的快餐业便应运而生,同样在云南这块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土地上,我们也可以将饮食与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大力推进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发展方式,此外,还可以加大极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开发,充分发挥云南本土所具有的特色饮食。其次,国家政府加大对云南边远地区的开发和扶持工作,使其发展进步的步伐能紧跟上国家发展的脚步。这样云南这片高原地带的特色饮食文化终将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阮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袁国友尧杨玲.乡土窑乡情窑乡事---云南农耕文化调查实录[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第8篇: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

(一)宗教方面

作为佛教圣地的古代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修缮了很多庙宇道观,在寺院与名山的相互融合下,更是成为了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名山大川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有寺庙的存在,这种自然美感与艺术美感的高度融合,更是为整个的旅游业带来了特有的神秘魅力。然而在这种状态下,外国友人急需从种种的宗教文化中对中国的信仰有所了解,从而对中国宗教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例如为什么在庙宇的左右两侧都会有两个金刚把守、为什么每个寺庙上的观世音菩萨都在盘坐莲花?为什么十八罗汉各有法器?这些对于西方友人而言充满了神奇的历史文化,在整个的涉外旅游资料中进行英语翻译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民族文化差异下的旅游翻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不仅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同?r也具有着不同的图腾禁忌,例如猫头鹰在中国被理解为一种极其不祥的动物,然而在西方的很多国家中猫头鹰则是被认为是智慧的使者。所以在整个的旅游英语翻译环节中,我们每一名翻译者都要下大功夫来做好这种历史的衔接工作,以此来避免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和不愉快。

(三)饮食文化差异下的旅游翻译

作为一个重视饮食的国度,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然而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更是让国外友人心旷神怡。然而中国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会为生活增加很多乐趣,例如喜欢对菜谱进行“命名”,可是很多名菜对于外国友人而言却是大煞风景。例如“龙虎斗”这道菜,对于西方国家dragon是恶魔的化身,而tiger则是需要人们格外保护的动物,如果我们没有注意这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进行直接翻译,那么便会很容易在上菜、介绍的过程中让外国友人觉得没有了胃口。

(四)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可以说对于中西方文化产生分歧与差异的不仅仅是语言,很多情况下是不同生活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儿女喜欢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进行说明,而西方人则是喜欢开门见山的通过条理性与逻辑性来实现内心思想的表达,这种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友人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难以理解的感觉。

二、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手段

通过对上面几种常见的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的分析与总结,我们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可以采取如下几种翻译手段来进行处理,以此来提升西方国家游客对于中国旅游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增译法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为了让外国游客对一些与宗教有关的名词、人名、地名、朝代以及历史事件等进行对应的文化背景增加说明,对于一些宗教历史典故必须要通过导入相关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来让外国游客有所熟知。例如在进行秦国兵马俑展开旅游介绍的时候,相关介绍者必须要从秦始皇的身份进行了解,通过例如“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等相关的介绍来对秦始皇的一生与业绩进行描述,以此来让更多的外国游客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有所理解。

(二)类比法下的中西方旅游英语翻译手段

如果我们单纯的向外国友人讲解孙悟空、黑猫警长、王府井进行介绍,他们难免会一头雾水。可是如果我们每一名旅游讲解员都能够通过对比法来与西方游客喜闻乐见的一些形象加以比较,就会很容易的让游客们对中国的人物、事物有所共鸣。例如祝英台和梁山伯便是西方的“Juliet and Romeo”,中国的猪八戒和孙悟空知名度可与“Mickey Mouse Tang Laoya”媲美,而七夕节则是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

(三)释义法下的中西方英语翻译

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例如菜名、俗语的翻译,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这些知识对于中国人而言属于一种常识性知识,而对于外国友人而言则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不妨利用外国人的知性思维直接对其进行释义法翻译,例如名菜“龙虎斗”可以翻译为“The civet cat and snake”、古迹阜三孔则可以翻译为“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等,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来为西方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第9篇: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范文

虽然全世界的人类都会有饮食这一生活习惯,但是由于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地域、天气、宗教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饮食习惯等,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1.饮食观念的差异

1.1中国的饮食观念

我国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就重视农业而抑制工业,而且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支撑着整个国家过了2000年。艰苦耕作的农民们或者因为国家政策要交税,或者因为受到地主的剥削,或者因为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收获的粮食很实在很难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解决温饱问题是很多中国人的主要矛盾。发展到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大家注重的不仅仅是温饱问题的解决了,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质量了。于是,随着这浪潮,出现了很多专业的厨师,开始研究饮食文化,开始研究烹饪,开始研究食材的搭配等,所以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中很注重色香味俱全的搭配的,视高质量饮食为一种享受,而非仅仅只有充饥的功能。

1.2西方的饮食观念本文由收集整理

至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一直都不比东方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人们的生活节奏又大大的提高,这造成了西方国家的人们对饮食熟视无睹,认为饮食仅仅是充饥果腹的手段而已。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他们采用了更科学、更规范和更合理的方式为自己的三餐搭配,很注重营养充足,适量搭配的健康饮食。特别是现代出现了营养学时候,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的理性分析倾向,甚至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1.3小结

总的来说,如果在西方国家注重营养搭配的基础上,再发展味觉上的享受,这才会使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完善,而且将有利于将西方人所说的chinese food推向国际。

2.饮食内容的差异

2.1中国的饮食内容

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在,国家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但仅限种植业,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食,都是中国的主食,可见,我们中国都是以素食为主。其实从东方人的体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饮食比较素,东方人都是以身材矮小、骨细肩窄为主。而且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时代,很多平民百姓都买不起肉食,特别是在凭粮票购买粮食的时代,更加少有肉食,大概是在春节等重要的节日中,人们才舍得买肉食。但是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人民的餐桌上找到越来越多的肉食,特别是过年过节,或者是招待客人的时候,鱼虾蟹、鸡鸭鹅、猪牛羊都常常出现。

2.2西方的饮食内容

在西方国家则比较重视牧业,特别是某些国家更加以动物发展出另类的文化,例如美国的牛仔文化,西班牙的斗牛文化等。而且西方很重视航海文化的发展, 因而渔业也发展得很好,这两点决定了西方人以进食动物为主。再次,西方人因为注重营养的摄入以保证体能的充足,他们都很注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所以西方人的体型都是高大肥胖、骨大肩宽为主。但是由于现在西方人摄入太多脂肪,营养师建议他们的餐桌上应多增加蔬果类的食物,以增强消化。

2.3小结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饮食内容都有发生变化,素与荤的搭配也日催合适,健康饮食的观念也以深入民心。

3.饮食方式和餐桌礼仪的差异

3.1中国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因为中国以素食为主,大多书人都以筷子、勺子为主要的餐具,方便使用。很多外国人都不会用筷子,因为这与手的灵活度有关,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属于心灵手巧的类型的,而外国人则比较豪放,所以比较难学会用筷子。

而平常饮食的方式,我们则大多以围餐为主,即放几盘菜在中间,大家喜欢吃多少便夹多少,尽量做到不浪费的原则。因为我们中国以前经济较落后的时候,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养成了中国人节俭的优良习惯,所以围餐就是尽量避免个人饮食的浪费。再次,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一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互相夹菜,有利于维护家里和睦的气氛,无论是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丧事,一家大小都会坐在一起吃饭。长久以来,围餐已经成为家庭聚会的主要形式了。但是围餐也有不讲究卫生,容易传播疾病的缺点,所以现在如果是在公共食堂,大家都以一人一份饭菜为主,卫生观念以逐渐提高中。

3.2西方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西方国家的人们因为以肉食为主,所以他们以刀、叉、勺子为主要的餐具,而且刀子也分为切包和切肉的不同,勺子也分了汤和食物的不同使用,他们的排放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但这也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

而进食的时候虽然都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但是都以一人一份食物为主要的形式,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西方国家的文化讲求的是自主独立,讲求个性,若不断给客人夹菜,客人会觉得主人在强迫,没有礼貌。虽然缺少了互相夹菜的温馨,但是也多了一份卫生健康的保证。西方人的餐馆都是很安静的,因为他们觉得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很可能会打扰其他人进食的心情,侵害了其他人享受安静环境的权利,所以西方人在餐馆进食时要不不说话,或者很小声地交谈,尽量做到不打扰其他人。

3.3小结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各有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生活习惯、文化氛围都造成的。现在随着世界全球化得趋势,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也开始走向日趋融合的方式,中国人经常吃西餐,西方人也开始青睐中国的食物,方式也随之得以变化。

4.烹饪方式的差异

4.1中国的烹饪方式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民间艺术,因为中国烹饪追求的是随意性,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追求规范化。之所以称中国的烹饪时民间艺术是因为烹饪这艺术存在于家家户户中,食材的搭配、调味料的搭配都是随个人喜欢的,所以可能会出现明明是同一道菜,但是在不同地方食用会出现不同的风味。这些都造就了我们中国的菜系的形成,这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都各有特色,各具自己独特的风味。

4.2西方的烹饪方式

在西方,烹饪是机械化的,严格按照营养学来进行科学搭配,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了一种机械化的技术性工作。由于食客也只注重营养的摄取是否足够,这更放宽了厨师的烹饪技术限制。

4.3小结

在烹饪方式方面,中国注重的是随意性、和合性,而且烹饪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西方注重的是营养的搭配,因而具有机械性,搭配单一乏味,缺少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