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观的概念范文

教育观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观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观的概念

第1篇:教育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教师观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74-02

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是中国基础教育在新时期的迫切需要,根植于学生个性发展,旨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接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所认为的:“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①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的发展观,教学过程要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不仅关注学生在课堂实际教学中的表现,更注重他们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对于教师而言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积聚底蕴,提升内涵”的要求。教师们应突破框架,抛弃违背教育规律、落后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改革模式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观。创设新模式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转变的教育模式探索

一直以来,对于我国教育模式的探讨只要是课堂内容的分析和填充,也就是重视一节课中的知识含量,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们最关心的、思考最多的是对于知识记忆的加强和扩充,学习社会文明文化成果,以一对多的教学模式、繁琐应试的知识传授仍然充斥着课堂。枯燥低效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和学生深陷“教得累、学得苦”的怪圈之中而不能自拔。在“课堂转型”、“高效课堂建设”、“减负高效”等呼声渐高的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越来越成为衡量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标准”,没有触及课堂深处的改革,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改革,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有效的改革。在其中大多数的教师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生理心理情感、个人价值观塑造、自身创造性培养等等各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上课就是教师本人进行知识输出,而学生作为输入方,接受了多少,很难确定,这种教学形式,简单单一,却相对方便统一,在面对升学率、高考、教师晋升等等压力下,给基础教育施加了太多的工具性和目的性,而我们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就是更新新的教育理念,是重新建立教学模式体系,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创新型的后备军,整个改革涉及到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安排的调整,重新确定教学标准,甚至于涉及到课程内容的变化与增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形态引导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塑造健康的人格性格,全面地普及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也为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栋梁之才。

二、基础教育改革下教师观念的重新认识

教育观念是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策略、教学目的等诸方面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出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基础课堂教学上注重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意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经历,丰富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安排部署以及任务分配都是在教师的提前设计和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展开。一切为完成课时服务,学生受制教师的思想指引,失去了自主参与、自己体会、自己内心感受的机会。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肯定会让学生将学习当做任务,敷衍了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而在改进的教学理念中,基本出发点是个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特别是程度好的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认同,处于发展中,希望自己被关注、得到肯定并得到尊重和认可。其次,教师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转变,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完整的知识体系,经过对课堂分析,运用适当的教具,则是为了使抽象概念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要注意教学实施与学生吸收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科技媒体技术增强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教课过程的感染力;要注意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不要无目的地罗列和机械照搬教学课件。对于每一门教学要结合最新的信息知识、要使得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有效性,向利用新发展的网络技术和数字化仪器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等形态发展,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教师要允许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过早地给学生作断定。在学习方式改变过程中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创设多种机会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评价的调整改进和激励功能,使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评价—反馈—改进的机制,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状态,使自己获得可能获得的最大发展。再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理念,注重师生民主和教学互动,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成为学生指引者和支持者,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指导者,首先自身要兼顾学习心理、教育以及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渊博的知识中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兴趣,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信任、诚实的关系,保持信息畅通,体现民主的学习氛围,营造和谐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讨论、辩论活动,活跃他们的思维,教会他们识别是非真假判定的标准,这样才能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最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清晰的自我认识,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正确的积极的总结。对于学生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要耐心和积极分析,不要让学生悲观;要多给他们自我展现的机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对所有的优点和进步提出公开表扬、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肯定。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不单纯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好坏。塑造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与习惯,是增强与巩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基础。因此,从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各种困难环境、面对疑惑具备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经受失败锻炼的毅力、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能采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畸形发展的性格特征,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再加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刻苦认真,踏实稳健,而学生成材成功的可能性必然会大大增强。这样的教学模式才会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加强学生自我认识、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要彻底更新,用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洗脑,最大限度地把学生放在课堂中自由呼吸,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正确了,对新的时展的教学模式有了全面深刻的思考后,才能使初等教育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全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注释:

①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投身于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参考文献:

[1]舒志定.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教育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教改改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思考主体目的核心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其目的在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适应社会的应用需要,教育教学管理的结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重点教育向整体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推进,文化单一教育向素质整体教育迈步,因此,原有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原有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需要,原有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实施新课标新教改改革,寻找探索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已势在必行;新课改并不是人们简单理解字面意义上的课本改变和课程改变,相比较之下课程的改变,新课改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其目的性在于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创设空间,还注重科学教育科学发展的引导。因此,新教改下改变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从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教育教学方式的核心、课程结构改革的目的等三个方面来学习、思考和改变。

一、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管理改变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中,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增强课程和教育在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改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广大教师实施适应新课改的能力,主要是把握课程的教学能力、学生接受新课改的心理和效果、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配合、融合与提高以及效果显示的综合指标。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起全新的“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四大“观念”。

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领会新教改的相关知识,树立终身从教,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导教学,不懈追求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更新、提高、拓宽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知识面积,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最后,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法与学法。在不断学习充实的过程中,了解、调查、总结、研究,综合教与学的适用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的改变本身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因此,新的教育改革的实施中,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生学法的指导上。

一是学生要在学校与教师的指导下,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发展性,改变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二是学生要在自身思考中自觉学习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知识,更新理念,改变由单独文化升学追求向多元素质结构方向全面发展。

三是学生要经常性地受教师指导并向教师请教,了解教师在新教改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掌握自我个性、特长及素质文化的需求。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体现着教师教育的自觉性、丰富性和探究性;同时学生也体现出学习的适宜性、实践的主动性和探究的科学性。

二、引导和培养是教育教学方式改变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排除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和单纯接受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求、勤于动手。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知识性,还要强调其选择性,更要包括其基础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爱好、特长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团队意识和个体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②掌握基本科学方法;③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发展和需要是课程结构改变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结构改变,与以往课程相比较,从发展和需要的目的出发,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改革后的课程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实现以单科考试到学分管理,模块学习的改变;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并且相应地增加了社会综合实践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在所增设的课目中,有机地结合了文化知识,体育锻炼、思想发展、社会实践等四大板块,综合性地突出整体素质同步提高的目的。

第3篇:教育观的概念范文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要:本文阐述了项目、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的概念,论述了三者的关系,并就项目教学法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G7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09-03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项目”、“项目教学”“项目课程”等概念。其概念具体是指什么?彼此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日常概念的使用中,不少人是把它们混淆、等同起来的,这势必造成大家认识上的混乱。界定、区分项目教学及其相关概念,弄清几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教育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项目的概念

项目的英语译为“project”,在香港和台湾译作“专题”,其在《英汉辞海》的定义为:(1)“具体的计划或设计”;(2)“规划好的事业(如明确陈述的一项研究工作,研究项目)”;(3)“课外自修项目”。i在《现代汉语词典》上,“项目”被定义为:“事物分成的门类,如科研项目,体育运动项目,服务项目等”。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在其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中所做的定义如下: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以下活动都可以称为一个项目:1、建造一栋建筑物;2、开发一项新产品 ;3、计划举行一项大型活动(如策划组织婚礼、大型国际会议等):4、策划一次自驾游等。项目通常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项目开发是为了实现一个或一组特定目标;2、项目受到预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 ;3、项目的复杂性和一次性;4、项目是以客户为中心的。ii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项目”指向的是“系列活动”,是由不同素质和能力的人共同组成小组,在有限条件下,进行规划、实践和评价,以便在一定的期限内达到共同目标。iii有人则认为,项目是一种“学习任务”,是借助多种资源,制作作品并推销给客户,并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多个相互关联问题,这是立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iv

(二)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种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作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在项目教学法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项目教学法亦称“项目学习”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案教学”等,香港和台湾称为“专题研习”或“主题探索”,它是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通过达成项目目标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它已经成为欧美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学校教育广为流传的教学方法。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定义,众多学者有不同的界定。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认为:项目教学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真实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v

我国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则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态度的目的出发,认为“项目教学”是以某一个主题或题材为基础而进行深入的探讨,结合相应的任务或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联结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德国的鲁道夫·普法伊菲尔认为项目教学更关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及主动性,在项目小组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项目创意,进行可行性分析,做出决策后实施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围绕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事实上,这是一个学生在指导帮助下自行计划、实施和评价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国内也有人认同这一观点。vi

国内有学者观点相对一致地认为,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高级形式”,以项目引领团队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完成完整的工作项目,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协作和表达等方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获得并发展职业能力”。vii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目前,该教学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在机械制图、金融类课程及汽修类课程中的应用均取得了较常规教学法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相关文献达到数千篇。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模式已广为接受,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l)围绕项目开展教学、学习过程;(2)教师具有指导作用;(3)项目活动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4)学生的主动性很重要;(5)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多方而资源重新整合与构建知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或任务。从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应用来看,项目教学一般采用的是以下流程步骤:选定项目,制定计划,学习探究,制作作品,成果交流,项目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项目教学法常常采取任务驱动:(1)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2)通过制订项目计划,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4)通过实施项目计划,培养学生沟通、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项目成果展示,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如表1:

(四)“项目课程”

何谓项目课程?简而言之是与项目相关的课程。其在不同场景中,内涵有所不同。奥尔堡大学PBL教学模式(model-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d project- based learning) 把为项目教学做必要知识准备的课程称之为项目课程。这种模式把教学分学知识,项目教学主要做项目。课程分学科课程(subject course)与项目课程(project course)两类。学科课程主要是本专业所处学科的核心课程,是有关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与项目教学没有直接关系。项目课程则是与项目“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采用专题讲座形式。由教师进行讲授,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同。项目教学(project work)指的以学生做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由教师提出问题或者提供一个项目,学生根据所选项目学习相应的项目课程,然后以团队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因此PBL中的项目课程与项目工作组成一个项目教学体系,前者为后者做必要准备。二者相对独立。因此可见,奥尔堡PBL中的项目课程属于知识型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本身不包含“做项目”这个内容。崔军等把其称之为“项目支持课程”。与学科课程所不同的是知识选取的依据不同。学科课程依据学科逻辑体系选取与编排知识。而项目课程依据项目逻辑体系组织知识。viii

中国职教专家徐国庆的定义是: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工作任务可以是加工一个产品、完成一个作品、提供一项服务。如加工一个零件、制作一件服装、设计一个网站、提供一个营销方案等。他同时认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源自克伯屈(Kilpat rick)的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ix克伯屈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他从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出发,并在“问题教学法”的基础上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其要点是:①学生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②制订达到目的的工作计划;③通过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④检查其结果。但是我们不能简单把项目课程等同于问题教学法或设计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因此。国内职业教育领域项目课程是知识学习与项目制作合为一体的课程形式。课程设计与实施上相对要复杂些。

二、“项目”、“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三者的关系

(一)三者之间的联系

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即具有广义项目的特点,第一,项目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且有特定的环境与要求;第二,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利用有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第三,任务要满足一定性能、质量、数量、技术指标等要求。又具有在教育领域内自己的特点。即是“项目”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扩展。“项目”的设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育过程是以有目的的活动为核心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依据,因而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学习的过程是跨单元、跨学科的,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见图1:

图1 项目、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三者的关系

(二)三者之间的区别:

项目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作的努力,包含了目标、计划、行动、评价,项目注重经济效益;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法或者模式;项目课程是实施项目教学法所要借助的途径,包括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材(活页)等。

项目的规模通常情况都比较大;项目教学法所采取的,往往是规模比较小的,较容易控制的;或者是一个大项目的子项目。

项目教学法与项目课程一个是教学方法,一个是课程形式,二者是不同的。其关系可以简单表述为:项目课程一定采用项目教学法,但项目教学法不一定采用项目课程形式。第一,项目课程一定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是一种依托项目而构建的课程形式。其教学过程与项目教学法所界定的教学过程一致。第二,项目教学法不一定采用项目课程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课程进行结合。

精心选取、设计项目:项目的选取和设计是保证项目教学法开展的关键。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不要生搬硬套,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使用项目教学法。同时还有考虑学生的层次特点,同时设计和选取几个难度不同的项目,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使用适宜的项目。

三、项目教学法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已开始广泛地开展项目教学,这是近几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调整触动了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的改革,广大教师必须寻找能够贯彻“工学结合”特点的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学突破点,最终不约而同地找到了“项目教学”。据不完全统计,以“项目教学法”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符合条件的期刊目录从2000年至2014年共有4715篇。检索发现,项目教学法几乎覆盖了职业教育的各主要专业及课程,而且相当数量的论文是以某一个具体的专业为例进行探讨,或是将项目教学法具体运用于某一门课程,进行实践探索,总结经验,这充分表明了项目教学已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但项目教学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与难点,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师、学生及方法自身三个方面。

首先,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更多地体现了教师的控制,教学过程大多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而进行。而项目教学从一开始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是依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在项目开展中动态生成,其教学过程和方式将随着项目的开展适当地进行改变,是灵活多变的,并非一成不变。这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不仅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投入大量的精力、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问题或情境,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跟踪、控制能力,能够及时地跟进一个个项目的进展,根据现实变化,进行评价与改进。

其次,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要求较高。随着项目开展的不断深入,外部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地变化,小组间的合作也有新的发展特点,因而,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对原有的目标再进行修订,新的目标在不断生成。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并变换思维方式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项目教学最终的成效在很多程度上依托于学生背景、学科类型及先期的知识理论储备,会因为这些方面而有所差异。

再次,学校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在不同程度上限制项目教学的开展。项目教学是依托各个不同的项目而进行的,各个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周期、空间范围又存在着不同需求,因此项目教学需要的是更灵活的时间和空间选择。以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采用的多为固定化的课时分配及授课时间,在教学设施设备、生产工具、制作材料等教学资源上也不能充分地予以保证,并且每所学校挖掘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也有限,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热情还不够,资料条件保障也未能达成统一共识、保障投入。

因此,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地加强教师项目教学理论学习,掌握项目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流程,提升教学业务技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进一步促进教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结合实际工作情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制定、决策项目、实施项目,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另外,《决定》中强调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努力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作用。x这也进一步地解决项目教学在教学资源方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因此,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需要项目教学的实施与发展,也进一步地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与支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项目教学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这将成为项目教学法实施应用中努力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同亿.英汉辞海[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88-100.

[2] 百度百科.项目的概念[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5183.htm?fr=Aladdin, 2014-6-26.

[3] 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68.

[4]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教育科学出版礼,2005:113.

[5] [美]巴克教育研究所,任伟译.项目学习教师指南(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5-47.

[6] [德]鲁道夫·普法伊菲尔,傅小芳译.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7] 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8] 周文根.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

[9]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第4篇:教育观的概念范文

关键字:教育改革;教育观念;高校教师

高速度的经济进程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首先要快速而深刻地对教育观念进行改变。今年两会重点讨论了教育改革问题,明确提出了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对我们高校教师来说是一次机会,更是一次挑战。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改革的浪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去顺应社会,为此我们要树立以下几种新的教育观念。

一、现代化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延续和超越,历史不能割断

现代化教学是当今教育事业顺应社会的一向具体表现:而建立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思维方式并不是简单排斥传统思维方式,而是基于现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对传统思维方式加以扬弃、整合和优化,使其实现与其他地区、其他文化系统(特别是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互补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促成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整体性思维来讲,它符合现代系统论注重整体综合的基本原则,但却不像现代系统思维那样重视分析研究。现代的系统综合是建立在对系统各要素充分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因而是真正科学的综合。如果我们能既认真吸取和继承传统思维注重整体综合的合理内核,又克服和剔除其模糊性、猜测性、封建性等不科学的落后因素,再着重融入现代科学的分析思维方法,就既可以实现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向现代系统思维方式的转型,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现代系统思维。

二、高校教师应该走出书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年代,各种思潮、各种学派、各类的知识会不断的从四面八方走来,作为高校教师不能抱着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讲稿,在落后与陈旧中寻求安稳。他们必须走出书斋,开阔视野,使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要以参与者和促进派的身份,深入到教育改革的前沿,通过对实际生活和就业要求多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得到自己对生活、对科学文化、对社会的了解,针对学生毕业最关心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使理论知识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时代,正如西方教学中所注重的实用性,不要让我们所教出的知识还没有等到学生毕业了就已经被淘汰了,在我们的课程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只有我们教师更多地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教给学生与时俱进的观念才能捉到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加以系统的筛选并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整个社会。教师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崇拜你。

三、高校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人的遗训至今仍富有深刻的哲理,更何况信息网络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面对的是看电视、玩电脑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主见,独立性强,在许多方面都值得教师去学习,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地进步,不断完善,虚心学习学生的优良品质,这样做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四、高校教师要掌握一些创造技法

第5篇:教育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幼儿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这就必然影响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更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幼师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活动的主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会学、会实践、会教,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二、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发展

《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德、智、体”等的内在关系,否则在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以知识教学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情况,就会把“教育目的的外在性”过分强化,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影响教学工作体系、学生训练实践体系;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更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过去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潜能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

《方案》指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真实的、开放的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建立幼儿园——学院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训室、实验模拟室以及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舞台,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生态环境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养成敬业精神。

四、改革课程内容,生成职业目标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生成学习成果,即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产生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但是学前专业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容复杂、交叉、陈旧。如《幼儿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社会化及教育活动设计》与学前教育学重复、交叉,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影响学生生成目标的完成。因而,我对高专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见下图)

五、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方案》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生成学生的具有驱动作用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指导把其与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系统设计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见下图)

六、创新教学结构,构建学习模式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表现出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等弊端,阻碍着学科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科教学改革。本人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内容实施既要考虑它的针对性,还要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还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见图一)

“多级”理论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按照其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图二)的目的是培养幼师学生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最终使学生生成职业素质。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个环节是“校内实训”,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理论应用于训练”,是专项训练过程,是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能力同时内化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教育见习、实习”,是学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与幼师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提升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整合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并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Z].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

[2]春霞.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PatrickSlattery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7(6).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06-01.

第6篇:教育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理重要性 知识必要性 几种方法

概念是认识的前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关键。人们想要认识一个事物或抓住一个事物的特点、规律性以及想要进一步认识、发现其高级特性等必须先从基本的属性开始认识。即其本质属性开始认识概念。现在就简单谈一谈物理教学中概念的重要性与方法。

一、物理学的重要性

从目前社会发展上看:物理学或物理在实际应用方面颇显其重要性,如18世纪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而后人们又利用了物理知识或物理原理发明了无记其数的各种工具、器具等等,现代社会高科技人员又利用物理原理发明了现代的火箭登陆等等。还有很多实验已有力地证明,科学家们找到了很多基本例子人们利用现代科技又重新开发了物理学或物理方面的新理论、新科技正如雨后新绿升级无限。事实说明自1901年以来,约有近150名获诺贝尔奖奖者。但其中因物理实验或物理学方面,获伟大发现或发明获奖的占2/3以上。由此又可以看出:物理实验或物理学将是未来时展的主要渠道。

二、学习物理知识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21世纪是创新世纪,朱熹曾说过:“不勤于始,将毁于终”。从现代角度讲就是:勤于始、精于始、才能成于终。所以说初中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应培养其创新思维。初中是学生求学生涯中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绚丽多彩、充满幻想的美好花季,还是很易产生两极分化,成为问题层出不穷的起始阶段,以及人的未来发展与幸福往往是由这一阶段产生奠基或基础。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师要给学生特别的呵护、更多的关爱与关心。特别是这个阶段的物理教师要承担起,为打造将来成功创新人士奠定坚实基础,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奠基,注重初中的物理知识的教学,多研究初中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促进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尽快培养、提高国民素质;打造未来创新人才;现将几年来总结的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一)? 物理概念教学

概念是认识事物的基石。如果没有概念作为基础,如何让学生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如果没有概念作为基础,学生就没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在自然界的现象和内容;学生更不能形成该学科体系与知识体系结构,也就失去这门学科的价值。

纵观物理知识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物理现象、内容、事实、概念、规律和理论。其中物理概念就是发现与研究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因为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例如,若没有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电磁感应等一些概念,就不能形成电磁学;同样,若没有光源、光线、实像、虚像等一系列概念,也就无法形成现在所说的几何光学。可以这样归结地讲,如果没有一系列物理概念作为基础,就无法形成物理学体系。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首要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

(二)让学生理解、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物理教学实践证明:物理概念是其基础知识中不易教也不易学的教学内容。从目前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普遍认为概念教学不好办,学生也普遍感到物理概念难学,我认为其症结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教学没有搞好生活事件与知识传授的关系。从目前形式上看:教师教学往往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注意让学生多做练习,而不注重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而学生方面,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其结果必然是记忆物理概念或概念的含义,被其形形的符号所淹没。形成概念不清,就会产生越学越困难,还怎么谈得上灵活应用知识的呢!事实上,能否使学生逐步领会基本概念,达到教学要求,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一章或一节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对整个物理学知识的继续学习。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难点和关键。

(三)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实践能力、开发智力主要途径

中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再认识过程,物理教学要在物理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第一首要的感性必要认识,或者用实验对结论进行检验,所以说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实践能力、开发智力主要途径。

第7篇:教育观的概念范文

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简单落后,平时不注意对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对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疏于引导,更不注意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熏陶学生,甚至除了讥讽、训斥、责骂、命令、殴打、体罚、向家长告状之外,再没有其他办法。能用“考个好成绩,为父母争光”这样的办法来激励和教育学生者,似乎已属做得很不错的了。学校里举行的许多冠之以“素质教育”或“新课改”之名,展示学生特长的活动,究其举办动机,无非是新课改的“形势需要”和“扬扬素质教育的名”。这些活动一旦与“教学”活动发生冲突时,学校会无条件地请前者给后者让路。原因很简单,来自上级与社会的评价让学校在追求升学率上不敢有丝毫的马虎,用校长的话讲,“我们输不起”。

近年来,为遏制因升学率带给学校的各种压力,许多地方改革了高考成绩通知办法,将学生成绩只通知给学生本人,试图通过行政的手段隔断地方政府和学校利用高考进行大肆宣传和造势渠道。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学校,在高考升学率仍然是“学校生存生命线”的现状下,许多学校还仍然在“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通过各种办法私查高考学生成绩,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高考(“高考报喜”云云),或向社会高考信息(“感谢社会的关爱支持”云云)。中考高考统领一切,学业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全部,在这种特殊形势下,将教育过分功利化世俗化,将“教育”服从于“教学”,致使教育发生异化,被“窄化”为教学也就十分正常并不难理解了。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现实的许多课堂教学中,原来的“满堂灌”的确已很少再见。但是总的来看,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满堂灌”基本灭绝后,继之而出的是“满堂问”“满堂练”“满堂令”。从本质上讲,目前的中学课堂,仍然是老师说怎样做学生就怎样做,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潜能仍没有得到开掘,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宰。

思想支配行动,认识决定实践。教育工作的实际中,无论是教育方式简单落后,将教育服从教学,还是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呆板传授,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我们教育观念落后而致。

在许多教师包括一些领导的观念中,教育就是办学,办学就是考试;衡量教育好坏的标准就是升学率。在他们的观念中,教师就是知识的大容器,学生就是小容器。学生毋需怀疑什么,老老实实地听老师传授就可。而那些满脑子都是未来幻想,满脑子都是现实困惑,满脑子都是独立创造的孩子,个性受到压制,智慧遭到扼杀。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大教育”观,误解或无知“教育即成长”的本质。错误地认为“知识就是绝对的素质”。在他们看来,学生只要认真上课、听讲,无需参加教学以外的活动。在他们的教育价值追求中唯有“知识至上,考分第一”。

其实,教育重在熏陶、引导;教学重在开发、培养。教育教学共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就是教育教学的规律。但我们许多教师硬是要把素质教育与科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割裂成一对矛盾。终于使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推行总是徘徊于一个几乎不变的层次,使教育教学改革也总是革而不新。

第8篇:教育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数学概念教学 形成发展史 新概念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

所谓数学概念是反映一类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抽象性,同时又具有具体性这双重属性。由于概念是反映一类对象本质的属性,因此具有一般性,但数学离不开现实,它不过是将现实问题运用形式化,符号化后的语言描述,因而也有具体的一面。过去由于老师和学生过分注重概念的抽象性的一面,忽视其具体性,因此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因素,以致形成这样一种观点:概念课难教(老师),概念课难学(学生),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有关概念,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训练,遇到有关问题时生搬硬套。这种教学方法既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又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的大趋势相违背。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验感到如果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展现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使教师在教概念、学生在学概念时会感到轻松,对概念的印象也较深刻。

1.重视概念的形成发展史

数学概念既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经历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感觉、知觉形成观念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在教学中,老师在引入概念时可以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入课堂,介绍给学生。例如复数这一章节的教学,可以首先将复数的发展史作为首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

公元前300年,丢番图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同时也得到负数的平方根,当时他选择了放弃。16世纪,意大利卡尔丹诺发现三次方程求根公式,在这个求根公式的发现过程中出现了负数开平方问题,但不容置疑负数应可以开平方(即存在虚数),对此当时的科学家承认但认为“无用”而且“玄”(牛顿、莱布尼茨:“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两栖物,理想世界的瑞兆”)。18世纪,微积分的发展,虚数必须存在,笛卡尔、欧拉、高斯等完善了复数的体系。

对复数发展史的介绍,学生不仅了解了复数知识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而且对以后要学习的复数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这样引入虽然要多花费些课时,但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

2.用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来引入概念

概念是现实生活中一类对象经加工提炼而成的。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实际数学模型而产生的,教师应注重以具体的问题引出抽象的概念,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问题提得很突兀。

3.用熟悉的概念引申出新的概念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概念的理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我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并由此扩大或改进成新概念。在组织教学时,我们可以从旧的概念入手同学生一起探索发现新的概念。

例如函数这一概念在初三是新知识,到高一后学生对它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教师若由此出发通过解析式、定义域、值域并对映射概念加以对比发现函数也是映射,最终提出函数的近代定义,用引出的方法学生让自己动手发现新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

4.用生动丰富的语言阐明概念

抽象是数学的一种美,教师要让学生对某些抽象的概念有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于这些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时高时低、抑扬顿挫的声调,教具的示范操作,教学多媒体的运用,都是增强学生感知效果的有效方法。

5.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一个新概念的引入,无疑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等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关键性作用。所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学生理解概念显得尤为必要。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不但不会耽误例题的讲解,相反会相得益彰。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概念的起源、内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结合感性到理性的辩证法思想,则概念课的教学不仅不难,而且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观的概念范文

一、在新授课的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概念图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因此,在数学课堂小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把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或者加上以前学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或者知识单元.

例如,初中数学“相交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这节课的课堂小结教学,教师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小结,即

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是怎样学习的?学习过程中由知识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同学之间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用点线连接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得到:

这个数学概念图的构建,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发展脉络和逻辑关系,反映了正确的逻辑思维过程,展示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学习了多个知识点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中的“点”、“线”加工来构建数学概念图

学习了多个知识点后, 要指导学生进行点、线“加工”,讨论并编织“结点”的连线. 例如, 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进行如图所示的“点”、“线”加工:

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点”、“线”加工,使各个知识点的位置得到合理的分布, 也使这些知识点的关系更加完善和牢固, 从而形成知识网络系统的子系统.当提取一个知识点时, 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也被激活.

三、在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概念图

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单个”的,多个知识点的“点”、“线”加工也是“小局部”的,到章节复习时,必须把“单个的”和“小局部”的知识编织成一个较大的数学概念图.

在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由理到题”(即按本单元的概念法则原理,逐一举例)或“由题到理”(可通过解题,总结本单元的概念法则原理)的复习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通过建构网络化的数学概念图、也可以让学生借助目录回忆本章学习了哪些知识, 讲了些什么定理等. 再让学生把该章的知识点科学地、有序地、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建构数学概念图,等等.

例如, 在初中数学“几何图形”的章节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如下的数学概念图:

这个数学概念图,充分体现了各知识点承前启后、上下呼应、左右逢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