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教育的方法范文

思想教育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教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教育的方法

第1篇:思想教育的方法范文

一、面对现实,科学引导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思想行为都不尽人意,有一部分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最怕别人看不起。由于长时间遭受冷落等不公正的待遇,不少学生不同程度的患有心理障碍。这些心病不除,学生的成长、生活、学习道路上就会障碍重重。还有一部分学生富有个性,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有其闪光点。因此,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对待每一位学生,这就必须从思想上摒弃旧的观念。还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激发学生成功的内驱力,让他们找回自信心与自尊心,让他们认识到,不是只有考上重点高中,上大学才算是人才。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都是人才,上中职学校同样也能够成才。

二、做好学生的目标定位

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这促使学生目标定位不科学性。部分学生虽然天天都在盟誓,但没有一天对自己满意过;虽然天天都在努力,但最终还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殆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造成“混日子”的局面。因此,首先,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绩效性和长期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其先天的“发育不足”和后天的“营养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度的偏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各种不理性的举措,导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陷入“上中职没出息”的怪圈,及早并及时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1.要让道德知识深入学生心中

道德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道德行为来自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并非只是上大课、大讨论所能解决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个别学习、社会感化、他人教导和榜样示范等途径。将道德知识输入学生心中,要坚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示范教育为主。首先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规范,成为道德知识的最实际的“注释”。如果言行不一,道德低下,学生就会对她所传播的道德知识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接受。其效果好坏,还取决于灌输者道德水平和道德威信的高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高标准严要求在言行中约束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它是教育学生无形的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确保灌输的效果,班主任必须在道德知识的灌输中,应首先要做到具体与抽象相结合,最好抓住学生生活中典型事实说明道德知识的内涵。二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时,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结果去说明。三是把抽象的道德准则图解化、人格化。四是把灌输道德知识与开展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这样形象地进行直观教育,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巩固道德知识,而且能使道德知识在学生心目中不断再现。

第二,强调以实践为主。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把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行为习惯。一类是体验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学生学到一定的道德知识后,组织他们参加实践活动去体验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以陶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二类是强化性的道德实践活动。例如,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学生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能力和集体主义品质等等。三类是养成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即把灌输道德知识与落实学生的规章制度《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使道德知识更好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2.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6 - 18岁,正处于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兴趣爱好广泛,精力充沛,引导他们正确进行道德评价,一方面可以帮助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扩大道德阵地,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道德知识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它还有利于在班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班集体建设。

第一,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道德不仅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此相适应,道德行为的善恶评价标准,也必然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归根到底就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

第二,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道德评价的科学方法。科学的道德评价方法,就是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和效果是一致的,即好的动机常常引出好的效果,坏的动机也常常导致坏的效果。但有时好的动机暂时不能获得好的评价,因为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存在着不一致,甚至矛盾的现象,所以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在进行道德评价时片面强调动机,或片面强调效果都是不对的,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第一步,全面分析行为的全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以判断动机的善与恶。第二步,考察行为效果的社会价值。第三步,分析引起行为及其效果的外部原因。第四步,将前三部分所得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第三,经常进行道德评价示范。道德评价不仅是一种理性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为此,班主任应当经常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带头做出简明正确的评价。同时还注意通过班会和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的道德能力由表面到本质,由别人到自己,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地发展。还可充分发挥集体舆论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使其扬正去邪,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实现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正义感、事业感等等。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意义重大,一是它有利于助长健康的道德行为,控制或克服不良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连接点,它的健康与否将决定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健康与否。二是它有利于确立和实现崇高的道德目标。因此,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才能自觉确立崇高的道德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

第一,以道德知识育情。道德知识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例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条道德准则就充满了对祖国的爱和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所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育情的过程。还要做到在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讲授道德要求的过程中,同时注意启发他们进行道德情感体验。如向他们讲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的重要性时,可运用带情感色彩的词句赞赏,使他们产生自豪、羡慕、向往和愉快的情感体验。讲不遵守校纪校规,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时,则以厌恶和责备的词句使他们产生羞耻、鄙视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会等形式,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行为,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或歉疚的情绪体验。

第二,以道德行为事例激情。中职学生年龄偏小,情感尚缺乏深沉性。他们的道德情感常常由具体事例激发出来。生活实践表明,具体的道德形象具有生动性和感染性,也容易引起学生道德情感上的共鸣,难以忘怀。班主任要经常收集有关富有鼓舞性和感染性的道德行为事例,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四、做好学生的过程管理

中职学校的教师所从事的是把人力转化为智力,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职业。因此,我们首先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要正确把握好心理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再次,应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和做好铺垫。此外,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多加强指导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活动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竞争真实的存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真地玩味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成功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和敢于创新的顽强精神。

五、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2篇:思想教育的方法范文

Abstract: In pursuit of ways of putting into practice ideological moulding work in college in the new phase of the century in the light of Insight in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guidelines, the paper attempts to look into probe of creative ways or techniques which may be both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 ideological moulding work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new trend as a whole in polysystem in value orientation, globalization in economy and networking in life. It is argued that creativity of methods or techniques in ideological moulding work in college is significantly vital of practicability nowadays.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科学发展观;方法创新

0 引言

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是一个塑造高职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涵盖了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但我们多年来惯用的一套教育模式,总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偏执于“外化”的影响而忽视“内化”的作用;教育的时间上总是体现其“集中学生”而忽视其“点滴积累”和“循序渐进”;教育的空间上总是限于“围墙内的说教”而忽视教育结构的“全面、协调”和“整体优化”。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1 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仅靠课堂灌输很难完成其使命。目前,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院校普遍的做法是灌输政治理论知识,在考评学生的时候也注重学生对道德和思想方面的知识是否有很好的把握。尤其是对于工程技术类以及职业应用类的院校来说,教师对工程师和技师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忽略了协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个性发展等方面。长期这样下去,高职学生会觉得思想教育课程只是一科单独的知识课程,要想修到学分,凭记忆背诵而不去理解其内涵就可以了。

1.2 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应该是一个“人对人”的具体工程,传统的“灌输”很难实现与教育对象的“对接”。随着当代人际交往的日渐增多以及信息来源的普遍,加之高职学生思维的发达,他们对社会当中的主流形态意识的了解也相对宽展。他们在接受传统内容时常常会感到大惑不解,从而对院校的思想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

1.3 传统的思教育往往偏执于“外化”的作用,导致学生的思想表现十分依赖于外部环境。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不论使用何种方法,都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付诸于学生本身的思维与情感体验,并化为学生自律的品质。然而,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脱离道德要求的情况下,很多人就会产生不道德的言行举止,更有甚者,会有一些学生产生与道德要求不相符的行为。这是由于自律是有时空条件约束的。

2 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不仅使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有可能实现最优配置,意识形态也面临着怎样把世界优秀文化精华融入到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之中的问题,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就遇到了空前的挑战:①价值导向遇到的挑战。对于我国来说,其传统文化大都以集体主义为本,从教育上反映出来就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对于西方来说,其传统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本,它注重国家对人民个体的服务。因此,现代的高职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就面临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取向问题。②教育手段上遇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来源和传播速度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在其中,有健康有益的信息,也存在着很多有害消极的。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通常是给学生灌输思想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主体。从而也就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并与之互动的环节。③人生观确立遇到的挑战。当今社会利益多种多样,人们的进取意识与创造热情得以激发,进而使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高职学生的私欲在膨胀,他们在甚或中表现出的是个人价值观念。

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很难找到个人利益同国家及集体利益的结合点,从而使高职学生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上,其收到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3 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在不断优化的前提下,谋求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词,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3.1 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 高职学生思想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一学生为主体,为此也要进行制度安排,例如高职学生的衣食住行,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学生身体的健康等,要以学生为本对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技能方面加强培养,使其更具人格魅力。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去面对生活,在伴有崇高理想的新年新,全面的发展。

3.2 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教育要体现“可持续” “可持续”反映到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就是将公开性和渗透性结合起来。加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统一,让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教师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地传授给高职学生,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地传授给高职学生的时间集中在一起,而要设置“双纲”教学机制,使学生消除在传统教育中伴有的抵触情绪,进而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渗透其内心,达到有关思想道德的要求。然而在其中,还涉及到了更新教育理念,也就是更新一些人们通过很长时间总结的社会经验,然后依照社会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这些经验传授给个体,从而形成那种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问题。

3.3 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应体现“全面、协调” 一个国家包含的民族精神应有许多,而开放也应为其之一。在新时期,高校在思想教育中应该培育出具有民族精神开放性的学生,培养他们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新奇性以及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因此,可以说要想仍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明制度有一个平等的理解,先决条件就是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开放性的学生;要想高职学生对别的民族精神文明有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就要以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开放性的学生为基础。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用纵向以及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思索历史。更应该让学生学会用一个全局的眼光即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作整体,将国家与民族的问题看作是世界问题,让学生从本质上改变原先思想教育中的一些狭窄观念。

4 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方法的创新

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在新时期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使方法创新,其首要着手的应该是以学生为本,而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则是其主要点。只有在关系与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

4.1 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创新“跟进式”教育方法 院校要抛弃教师在思想教育中对学生灌输课程的教育模式,进而实行导师制去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导师团队具有爱心,他们发自内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爱,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在校期问全程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育任务通过“进公寓、进社团、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取得学生的信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双向互动”升华、内化德育要求,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思想教育。院校要建设一种富有主动性、健康性的良好校园文化,进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高职学生切实的走进思想道德教育中。

第3篇:思想教育的方法范文

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以及将来所从事的事业,培养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及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专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人体特征和机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各器官的机能已趋于健全,高级神经活动已接近成人水平,这就为他们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更为高级的脑力劳动奠定了基础。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心理素质不稳定。中专学生在性格上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正确的认识,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体育教育工作者深知体育课不仅能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发智力、陶冶性情、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团结互助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但体育教学的这些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文化课的教育才是主要任务。笔者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体育教学除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这些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不可缺少。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的丰富内容结合到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这是每一位中专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2中专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否很好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体育教师个人水平的体现。教师自身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体现者,体育教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生活、工作的态度,以及体育教师个人的理想、信仰、追求等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进而对全体学生产生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为人师表,要严以律己,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从而形成教师的威信,这样的学生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教师缺乏师德和专业修养,不仅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还会造成反面引导,甚至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决杜绝此类行为。

2.2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专生的心理特点是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表现,处于思想由形成向成熟的过度阶段,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轨迹,避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侵害,造成情绪失控将影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中专教师应以学生的心理基础为出发点,根据实际的教学实况制定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方式和心理教学方法,将思想教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放在同一水平上。

2.3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由学校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经验双向结合、个体自觉地将自主学习能力与内在修养动力联合而形成的。中专体育多样化、生动而形象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理想、责任相联系,上升为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能够推动学生锻炼身体的实践,通过运动的成就感进一步扩展对理想实现过程的认识。理想的实现源自不竭的动力和健康的体质,健康是通向成功的基础。责任感和理想信念能够赋予学生使命感和荣誉感,自助地将个人的发展投射在爱国理想的实现上。体育运动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不断增加学生突破障碍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加上正确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克服障碍、不畏困难,能够打消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懈怠和畏惧,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运动环节。既是体育教学有意义的尝试,也帮助了学生重新建立对体育精神全新认识。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体育教学应该趋向具体和形象,并侧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和体育精神,道德品质的教学内容应该结合体育寓教于乐的特点,应该是潜移默化式的教学。

3不断改变组织教法,增加思想教育内容

第4篇:思想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德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开展德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只有从各个学校实际出发,深入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思想重视,目标明确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应该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和认知剖析学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认识到当前开展德育的紧迫性和教师的强烈责任感。明确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二、了解学生的实际

了解学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思想中存在哪类问题,讲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最后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注重情感、思维、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心理辅导等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重视课程间的紧密配合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各科教学,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教学中应保持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统一。”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语文、历史、地理等课堂,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可以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发展、科学态度教育。通过体育,可以增强学生性格、意志、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学会体验美的情怀和创造美的能力。总之一句话,要让德育教育占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四、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使教学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活性,教师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如有人戏称网络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展关于“网络上的交往――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弊”等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辩论、交流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交流、讨论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要根据时展、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丰富德育内涵,尽量压缩那些超越学生思想接受能力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二)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便利,把一些与实践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同学,从而增强同学们对现实问题的感知力度。如在讲授《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先进事迹,如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郑州98岁“医生奶奶”胡佩兰,2012“感动中原”年度人物――中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的感人事迹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示给同学们。通过这种融听、说、看一体的现代教学手段使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三)搞好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结合,拓宽德育空间与途径

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尽可能使德育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让学生在动态中接受教育,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我们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如: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春游、登山、文艺演出、智力竞赛、口头作文、演讲比赛、辩论会、报告会、诗歌朗诵会、“模拟法庭”、“小记者”。还可以根据思想政治课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现实道德品质的提高与升华。

(四)学校德育与传统德育资源、现代德育资源整合

第5篇:思想教育的方法范文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快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掌握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用有实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在当前的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大多数学校还在采用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教条条,学生只背条条”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方法方式,这样呆板陈旧的教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不但造成学生无学习兴趣,而且限制思想品德教育在现今社会的拓展深入。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要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有“变”,让变化涵盖规律,更好地优化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中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1.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学生思想境界。要提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兴趣,就要从基础的自身品德树立开始做起[3]。学校、教师与家长应该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对中学生的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家长与学校要定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以身作则,在行为习惯中树立典范。在普通中学校园中普及各类思想品德教育规范,爱国守法、尊师守信、团结进步,自强不息等基本道德规范都要进行传播,培养和教育大家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高基础素质,养成积极向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有的思想行为可以通过激发兴趣进行培养,有些行为习惯必须出台相关的校规进行强制规范。

2.注意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时事,以这些时事开展课程教学。例如,一些学生爱聊天,爱谈时事,爱畅谈自己的观点,对于时事战争,对于社会动态,对于新闻大事,都会津津乐道。可是一上思想政治课,就提不起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过于死板,教育过于陈旧,忽视身边的人和事情,忽略了能够加强学生记忆力、创新力的环境。教师可以从一些学生了解的感兴趣的时事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4]。例如,在讲解《心理健康》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最近发生的“大学寝室投毒事件”与早前发生的“马加爵事件”等,讲解造成这些恶性事件的根源,阐述其与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是密切相关的。

3.创设情境,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教育培养的重要核心,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修养素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社会的各类活动中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出发结合社会实践活动,靠近社会,聆听社会[5]。

4.启发自觉教育,引导主动学习。(1)教师要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大多学生都是渴望自己成为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教师应将他们的这一愿望同振兴中华、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社会交际中,都体现其优秀的思想、优秀的品德,从而使他们由自觉地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一旦学生没有这种自觉的形态意识,就算身在正确的思想教育之下,但内心却在此过程之外,其思想品德教育是不会有所提升和有所改观的。所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过去的填鸭式的硬灌,学生老实听话,都不再是现今社会成功的表象。这些陈旧的方法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无用的。现在的教育方针是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引下,形成一定的思想,通过师生对话,思想的频繁交流,促使学生认识真理、把握真理。

三、结语

第6篇:思想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设计;讨论;指导

“好一个好的方法可以为大家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人们能够认识到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发生改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师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的方法

民主讨论的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导引导下,学生就课堂的主题进行民主讨论,从而完成激发―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情景设计的方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三、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四、情感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由于该课的内容是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批身处异国他乡的少先队员尊敬国旗,维护国家荣誉的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让同学们预习了该课,然后让他们运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老师想像的要多。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诉说了沈阳五星河体育馆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足球提前出线时全场红旗翻滚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甚至唱《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两首歌曲,从而了解了国旗和国家的关系和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整堂课中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同表述,有些内容和录像场面使教师们激动不已。

五、意志磨练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六、自我教育指导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了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让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进行自我评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评价自己是先从认识别人的品德开始的,对自己的评价只能重复教师或家长的看法,已慢慢学会独立评价别人,最后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

第7篇:思想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学;思想方法;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23-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针对上述能力的培养,决定了高职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方法教学。巴甫洛夫曾说过:“有了良好的思想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思想方法不好,即使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钱伟长认为:“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一个需要教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时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这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教不会,说明你办教育的失败。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把获取与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高职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学生的能力发展源自对思想方法的领悟应用,因此,高职教学也要注重思想方法教育。

高职教学现状及

影响思想方法教育的因素

高职基础理论教学围绕“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这一原则在理解上的差异,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气氛,使得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到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教育。

课时压缩,内容不减,突击进度,忽略思想方法教育 按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评估文件中要求实践课占教学计划总课时40%以上的规定,高职院校纷纷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做出调整,削减理论课时,突出实践教学。针对这种制度超前制定、教学方案出台滞后的情况,教师还一味按老一套方式教学,势必会出现课时不够用,进度要保证,计划要完成,使得一些教师只管紧跟,不注意总结归纳,将思想方法这些隐性的东西随意舍弃,或者要求学生能领会多少,就领会多少。

教学理念上重实用,轻理论,重结果,轻过程,忽视知识内涵引导 高职教育侧重实践实用教学的理念使得高职教学在进行课程内容模块化重组后,只重点讲解相关概念,给出公式进行解题,不求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看不到由特殊实例进行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及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无暇顾及知识内涵建设和思想教育引导。高职学生相对基础本来就较差,学习能力薄弱,在学习专业课知识时更是有些吃不消,稍有懈怠,自然更是跟不上,学校如不加强管理,学生就会放松基本理论的学习,更谈不上思想方法的学习了。

教师任务重,疲于应付上课,不善于总结 2004年高职大规模扩招以来,随着学生数量增加,班级数增多,高职教师极度缺乏,教师的任务随之加重,有的要兼几门课,白天上课,晚上背课,能将每一门课所讲内容梳理清楚已经很难,更不用说深挖教材思想方法进行思想教育了。另外,思想方法散落于教材中,没有清晰的易于把握的教学体系,也不利于教师将其落到实处,思想方法需要自己加以总结提炼时就会忽略,思想方法较难理解时也会不讲,导致思想方法教育的边缘化。

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影响思想方法教育 高职教学不存在升学压力,理论课考核相对较松,在专业课资料少、教师资历浅的情况下,大家报着就课本讲课本、就知识讲知识的心态,对现代教学方法和理念不能加以学习应用,教学方式仍是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套路,这些都不利于学科思想方法的传播讲授。

高职教学重视思想方法教育的意义

思想方法教育的内涵  著名物理学家玻恩在接受诺贝尔奖时说:“我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我发表的著作里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那里包括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新思想方法基础的发现。”所以,思想方法是知识的精髓,是内容的灵魂,是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它能使学生领悟教学真谛,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法宝,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方法已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从小学,到中学,都把思想方法教育纳入国家教学大纲中,因此,高职教育也要注重加强思想方法教育。

思想方法教育的必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大量枯燥的数学公式、定理、法则等,是很难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学生吃不透,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出现厌学情绪。南京师范大学数科院刘云章教授说过:“不讲数学思想方法的课不是好课。”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教学重点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创新能力,从而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社会输送实用人才。在将来的工作中,由于工作的需要和人才的流动,可能会面临转岗、培训等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应教会学生会学习,从知识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培养应有的态度与行为,从而形成从事未来社会活动所必要的思维品质、思维方法以及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高职教学重视思想方法教育的措施

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思想方法教育 高职教育的目的,一是为学习工程技术知识和今后长远发展打好理论基础,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要把理论教学从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变到将科学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在对中国和美国的教学特点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美国教师注重传授学习方法,而中国教师则注重系统讲授知识。这就是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即过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试图“讲深、讲透,不留余味”,“课堂上解决问题”。实际上,有些知识总有一天会变得无用,真正重要的是产生这些知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应该从强调依靠教师“教会”转变为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教师讲课应当着重讲思路、难点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面对新形势,必须转变教学思想,在以“必需、够用”为主导思想的原则下,要求教师精选相关课程的内容,做到精讲精练,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两不误。

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学科思想方法的精髓 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和相互学习,积极讨论,系统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深挖学科的知识内涵,领悟学科知识中隐藏的思想方法,善于总结、凝练这些思想方法,实现资源共享,将其更多地付诸于教学实践。例如,在《工程力学》课中,可以将矢量转化成代数量,运用解析法建立平衡方程,求解力学问题。这里就要讲清是如何将矢量转化成代数量的,以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能运用这种转化思想解决复杂的矢量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方程求解某一个问题。

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情趣 要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方法,恰当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深入学习相关课程,而教师也可利用更多的时间从思想方法上引导学生。

引入教学现代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投入不足、硬件设施匮乏的情况,应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引进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虚拟教学等。在《工程力学》课中,缺乏四类基本变形的实验设备,可以利用清华大学制作的工程力学虚拟实验软件开展教学,使学生对四类基本变形实验设备、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有所认识,然后进一步分析、学习较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是人对人的影响,而不只是教案对人的影响,教学是人与人的交流过程,而不是单纯演绎教案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多地应体现于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影响,高职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因此,在满足其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方法教育,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隋允康.以鱼学渔论及其对材料力学教改的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季顺迎,武金瑛,金立强,等.“材料力学”课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8(5).

[3]卢爱红,马占国,冯梅梅.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4]张晓军.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思想方法教育[J].陕西教育,2009(5).

第8篇:思想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对象是高校一年级新生,主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制观念,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者只有根据《基础》的特点,研究大学生选择和接受教育的特点,精心选择和实施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础》的特点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施要依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基础》具有如下特点。

(一)综合性

《基础》教材由三个主体部分组成,分别是思想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其内容虽然同属于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但涉及内容却很丰富,牵涉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教材在编排上除了注重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目的要求,还吸纳了交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依据这一特点,《基础》教学要求综合运用理论与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知识所提供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得到增强。

(二)简易性

《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相比,甚至和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明显的简易性。当然这种简单易懂的特点,与基础的定位是分不开的。《基础》的命名中“基础”二字本身就体现了这门课程的基础性定位。而且从教学规律上讲,《基础》是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入门课程来开设的,它以解决一年级新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基础》作为入门课程的基础性定位决定了它教学内容的具体、形象和简单易懂。与其他课程相比,它没有太过高深的理论阐释,很多内容都非常符合一年级新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和大学生活非常贴近,为学生所熟知,也是他们经常面对的一些实际问题。

3.实践性

《基础》旨在培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是实践,并不是为了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如果在学习中只是单纯掌握理论知识,把概念、条文背得滚瓜烂熟,而实践方面却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背道而驰,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性,在传授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同时,要重视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二、《基础》对教学提出的要求

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以及特定的授课对象,课程的特点以及授课对象决定了教学的方向与实施方案。《基础》的授课对象和课程特点对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基础》具有综合性、简易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其对应的教学必须在方法上体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此外,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之中,与他们之前的几代大学生相比,他们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因此,《基础》教学在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新奇的事物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教育方法的不断变化与更新可以引领他们新的探究欲望,从而在《基础》教学上不断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活动。

(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基础》由于其实践性特点,传统的板书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基础》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省了大量传统课堂教学写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讲解教学内容的时间,而且最主要的是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资料进行衔接,在极大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学生的感官造成极强的冲击力。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讲授效果大大提高。

(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当代大学生面临纷繁复杂的世界,本身就有诸多困惑,更何况作为新生,他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迈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环境的改变必然给他们带来很多的不适,这正是《基础》教学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因此,《基础》教学必须把教学内容生活化,根据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紧贴他们的生活实际,满足他们的思想需求,正面回答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度过人生成长的关键期。

三、关于《基础》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基础》的特点以及对教学的要求是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的依据,依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基础》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辩证实施,不可偏废。

(一)理论灌输与渗透教育相结合

《基础》教学中,适度的理论灌输是非常必要的。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来源于基本原理,但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是天生的、自发的,只有在认真学习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才能保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导致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理想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偏离、法治意识淡漠等问题。因此,根据教材内容编排,按一定的知识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思想理论、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不过,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基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简单易懂,即本门课程的理论深度有限,并不特别高深,有时过多的抽象理论阐释和灌输往往适得其反,虽然它对于掌握社会规范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有成效的,但在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及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方面却有着明显的缺陷。因此,针对《基础》的特点,其教学方法还要重视渗透教育。因为人的思想具有普遍的渗入性,它渗入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基础》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类德育资源,把这些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如学习“社会公德”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先进人物的事迹可陶冶、滋润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并重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民主、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愈来愈强烈,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此同时,他们还有非常强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习惯于独立进行比较和判断,他们对于前人的实践和结论,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习惯于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在事实面前接受真理。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基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以参谋者、探讨者的身份和学生平等相处,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相信他们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切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说教和训导姿态。

然而,传统德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活动被简单看成“我说你听”的单向说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非主动参与者,从而导致他们对教育丧失兴趣,产生抵触情绪。改变传统的《基础》教学方法就要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做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并重。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互动式教育,“辩论式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有关“诚信”的内容时,学生都明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需要诚信,大学生应该讲诚信”。但在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追根溯源,是许多人认为“讲诚信吃亏”。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设定辩题:“讲诚信吃亏还是不吃亏?”组织学生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澄清思想认识,改变错误认知。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行

课堂教学是德育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古今中外众多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把“教育性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概念,强调课堂教学的教育性。因此,课堂教育依然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方面。但是,“知识的传授比品德的形成相对较为容易,知与行相比较,行更重要”。“最好的教师知道负责任、诚实和良好公民条件不能在一门课程中‘教’出来,因为这种品质是通过日常活动而不是通过日常演讲而形成的”。故而,《基础》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范围,因为只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德育,忽视学生在课外的德育,只会使学生认为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可以同课外、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相分离,从而抵消课堂内的教育效果。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在现实环境中体验道德、法律,有时比在课堂上教授更为有效。比如在学习“竞争和合作”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校门合作完成作业,与其他小组展开竞争,在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合作与竞争的感受,从而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好合作关系,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获胜,等等。

(四)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相融合

《基础》是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大一新生刚刚由中学阶段迈入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使他们有时往往难以适从,再加上他们远离家人及曾经熟悉的生活环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发展成为思想问题。作为教育者,“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不少是心理问题或者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为了让一年级新生积极应对过渡期的矛盾,《基础》教材的第三章第三节有专题论述大学生如何“协调身心关系”,但这远远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心理教育融入思想教育,或将思想教育融入心理教育,实现两者的融合。例如:有的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在学习“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可以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20个“我是谁”。首先让每位同学至少写出20个“我是谁”,其中既包括优点,也包括缺点。然后让团体成员在小组内(可以按宿舍)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抱着理解他人的心情,去认识团体内一个个独特的人。最后请每个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活动的感受。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可有效促进团体成员进一步认识并接纳自我,进一步认识并接纳独特的他人,做到在实践中能换位思考,宽容对待他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2]李安.美式教育成功之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第9篇:思想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62-02

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有效调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关系的很好方式,是教育者针对特定的教育内容,利用符号,语言、体态语和媒体等媒介对教育对象进行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情感融合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沟通双方在认知上达成共识,情感上达成融合,行为上达成一致。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反馈与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沟通双方进行的双向交流活动,是一个闭合形式循环的链条结构,不是一个直线型的简单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教育者)通过沟通媒介与沟通客体(受教育者)进行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受教育者接收信息后,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做反应,并把这些反应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做出评价,然后再一次将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接着进行第二次沟通。反馈与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反馈即客体对接收信息的反应,评价即客体及其他人对自己思想、行为、个性特点等的判断和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体为教师。教师通常以正常授课、课堂讨论、课后交流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体,主要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客体,在沟通活动结束后要将个人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动态反馈给教师,同时要听取评价者的不同意见与要求,提高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与评价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的方法,从反馈的层面有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从评价的层面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即时反馈: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进行的同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做出及时反馈。这种反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语言、表情、态度、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形式表现出来。非言语沟通内涵十分丰富,熟为人知的领域有身体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物体的操纵等。[2]例如,点头表示赞同,握紧拳头表示愤怒,微蹙额头表示认真地对待此次沟通或者不理解教师所谈的内容等。

2.延时反馈: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结束后,大学生对沟通内容的反馈。这种反馈可以运用书面陈述、集体讨论的形式展开,主要是将自己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行为表现等方面反馈给教师。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就要在沟通结束后,教师采取主动,采取直接或间接提问的方法,获取反馈的信息。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与教师交谈,如实反映个人的情况。

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的判断与评价。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结束后,学生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容,对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态度、价值观、能力、偏好、个性以及行为动机、方式等方面做一个自我评价。人的发展形态是由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只有公正地做出自我评价,大学生才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的全面发展。

4.他人评价:他人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结束后,教师、同学、父母等其他个体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评价。对大学生的评价不能以固定的框架来认识他、评价他,应该采取非定型化的模式来评价。在沟通之后,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变迁因素,对他做出客观的评价。因为大学生的年轻气盛,会使学生有轻狂、孤傲的心理状态,所以他人对大学生的评价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效果的途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配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教师是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和行为引领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沟通双方在认知上达成共识、情感上达成融合、行为上达成一致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是关键。美国学者赛克斯认为:“专业化依赖于两大策略:筛选和吸引。”高校在人才的选择上也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优化教师队伍。高校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制度、研究课题带动学科建设、丰富教师文化等措施都可以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

2.课程设置的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具有专门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并不仅仅局限在书面的理论内容,还要涉及到心理、社交、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大学课程的设置要凸显多元化的特点。课程除了有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普遍增设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管理学等课程。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可以提高教师素质,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添反馈与评价的内容,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基础。

3.沟通机制的完善化:机制本来是机械学上的概念,意指机器的内部构造,运转过程中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工作原理。目前,机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部分,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一套完整的沟通机制,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起到促进与完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包含运行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反馈与评价机制和创新机制等内容,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4.社会实践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的内容不仅只有理论层面的,还要有实践层面的内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受个人的思想意识的支配,思想是主观的东西,而行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际效果,还是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方面着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的内容集中在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检验它的实际效果,也要从学生的行为上着手,高校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课程的比重,可以采取课上模拟实践和课后真实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倡导知行统一的理念。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师生进一步地沟通,了解对方,消除沟通障碍,完善反馈评价体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社会实践有着实践育人的特性,具有课堂授课和书本教育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和社会性。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扩宽反馈评价的范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反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