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1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草案)

____村位于____内,境内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森林资源丰富。总面积1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 亩,林地

亩。总人口

人。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村内矿产资源丰富,重晶石矿资源丰富。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生态农业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二、规划建设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____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铺设洛柞路至____村油路;修通两条通组公路。架起六座便民桥;解决3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进行农网改造。拉通有线广播电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

(五)壮大集体经济

搞好矿产开发,发展集体经济。重点开发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开发,吸引外资开发。

(六)协调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加强村民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维护社会大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就医难。拓宽劳务输出主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四、组织实施

本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后,提交村民大会审议。由村支部、村委会具体组织实施。广大村民监督执行。不通过村民大会不得随意变更。

____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草案)

____村位于____内,境内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森林资源丰富。总面积1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 亩,林地

亩。总人口

人。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村内矿产资源丰富,重晶石矿资源丰富。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生态农业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二、规划建设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____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铺设洛柞路至____村油路;修通两条通组公路。架起六座便民桥;解决3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进行农网改造。拉通有线广播电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

(五)壮大集体经济

搞好矿产开发,发展集体经济。重点开发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开发,吸引外资开发。

(六)协调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加强村民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维护社会大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就医难。拓宽劳务输出主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第2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山地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各地新农村建设迅速开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国家重大经济和政治任务是在推进大跨度城镇建设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以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峻落后,农村建设一直处于低水平状况。新农村建设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避免盲目套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因此,探讨不同村庄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方案,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据统计,中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我国有占全国人口总数半数以上的农村人口,山地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不在少数。因此,山地新农村建设更应结合实际情况,具备针对性、合理性。

山地农村的特性解析

建设用地分散,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可集中建设用地少

山地农村村域面积广,地形复杂,多数农宅依山而建,按方便耕作、放牧而建,山间小户、独户较多。村庄整体建设用地分散,村域面积虽然广阔,但可集中建设用地相对匮乏,致使每个村民小组都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

乌鲁木齐县甘沟乡村位于甘沟乡西部,距离乡政府13公里,村域面积约为99033平方公里。村下辖6个生产队,全村现有283户,总人口1183人。现状村民除队居住相对集中外,其它生产队均呈散点状分布在村域内。村民住宅依据牧草地的划分,零星分布在牧草场中,宅基地大小不一,建设用地极度分散,浪费严重。

山地农村地形高差较大,坡坎较多。如何适当整合集中建设用地,实现土地集约化,是村庄建设尤为重要的任务。

基础设施与公用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辐射范围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采用的标准偏低。而山地村庄受自然地形的客观条件影响,造成道路交通、给排水、教育等各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加大,致使农村社会建设与各项发展相对滞后,个别村民组甚至仍然无法正常用水用电。

散布的村民住宅降低了各项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不仅不便于生产队之间的联系,降低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不便于政府和村委员会的管理。

村6个生产队中,队各项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比较完善,而小渠子沟队、沙洲脖子队、沙洲扬水站队仅接通了部分基础设施,解放沟队与杰特科尔长队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甚至至今未通公路。村域内基础设施整体占线较长,公共服务设施辐射范围不足,投资成本较大。

产业发展具有特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困难

山地农村产业相对平原农村更具特色,除种植、养殖以及畜牧业外,还可以借助自然景观资源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

山地农村具有发展多元化产业的优势,也存在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劣势。产业发展是村庄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山地农村对产业发展统一规划认识的不足,使村庄整体布局分布零散,造成建设用地极大的浪费,增加了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困难度。

 街巷空间丰富,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山地村庄街巷空间较为丰富,每条街巷都展示出不同的空间形象,最大限度地体现山地乡村特色,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传统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围绕门前、巷口、溪边、树下布置 ,但是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乡村活动逐渐丰富多样化,其规模有所扩大,村民对活动设施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因此,传统公共活动空间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已无法满足村民沟通交流、集体活动的需求。

自然灾害期易受灾害,防灾任务严峻

山地村庄多位于两山交接的地势相对平坦的谷地中或台地上,加之环境破坏及对防灾设施建设的忽视,使得山区抗灾能力比较弱。因此,灾害发生期山区容易受到灾害破坏,引发村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由于防灾工程在抵御自然灾害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而山地村庄防火、防洪等防灾设施不健全,因此防灾规划与建设任务非常严峻。与平原村庄相比,自然灾害发生时,山地村庄的救灾工作难度较大,对综合防灾规划须提出更高的要求。

山地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践

1. “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居民点布局模式

与平原农村相比,山地农村可耕作土地少,作为牧草场的牧草地分散,劳作距离远。因此,如同平原地区农村一样的完全集中建设,将无法适应山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能提高村民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水平。

面对村“点多线长”的居民点特征,在规划编制中,充分分析村庄发展优势与劣势,首先确定村庄整体发展方向与布局,再明确哪些村民点适合集中扩展建设,哪些应采取迁村并点牧民安置,最终形成的居住点分布形式是:“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即将原有分散在山区的村民最终集中迁并至三个生产队内,在现有道路基础上完善道路系统,方便各生产队之间的联系。这种布局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也利于各项设施的共享。

2. 设施建设应满足村庄长期使用的要求

山地农村地形复杂,基础设施与公用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高、难度大、周期长。考虑到山地农村的特殊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从长远出发,科学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实施计划,以适应村庄长期发展的需要。各项设施应依据服务范围与村民需求设置,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在充分尊重村村庄功能布局基础上,规划对村庄功能予以加强、分类,分期逐步完善道路系统与给排水管道,以及电力电讯网络,以更好的适应新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规划在中心生产队(队)建设完善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村民生活需求在距离较远的生产队(沙洲扬水站队)增加设置便民公共服务设施。

3.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山地农村产业相对与平原农村更具特色,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更应继续发展特色产业,突显地区特色。

综合考虑村各生产队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周边竞争等各方面综合因素,同时结合乡域整体产业发展趋势,规划村庄产业发展应以强化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导思想。

规划仍以农、牧业为基础,加速村庄经济发展,加强技术、市场、配套设施等的建设;同时,依托当地基础条件,通过可以挖掘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培育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产业,发展便利的交通,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

4. 保留特色街巷及公共空间

山地是人类聚居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地村庄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由于地形的复杂性和景观的多样性而赋予街巷空间景观更多的魅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具有特色的街巷空间应予以保留,同时也要适当增加公共空间,利用村庄自然条件,选择合理地点,增设活动设施,体现村庄特色。

在村的村庄规划中,原有的河道、建筑的布局、街巷空间都很具有地方特色,规划保留了原有空间特色,建筑与道路的设计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设置标志性景观,使村庄处处体现处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融合。

5. 重视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

山区地形地势绵延起伏,综合防灾工作困难重重。为有效地制定综合防灾机制,各村应与相邻村庄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实行资源共享。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相结合、应急救援与生活救助相结合、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紧急响应与长期准备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山地新农村防灾规划重点是加强防洪的工作,规划应明确抗震、防洪标准,制定详细的综合防灾措施。沿村庄建设用地山体的山脚设置截洪沟,避免大量雨水汇集到村庄内,造成村庄内部的洪涝灾害。

同时,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管与约束,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村庄综合防灾工作的落实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3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北2公里处,辖区内有11个自然村、20个村民组,1463户人家,总人口6700人,耕地面积7000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以及梨、苹果等水果。近些年来,我村村民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大搞秋延辣椒种植等大棚蔬菜,已经形成初步规模,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能繁母猪、肉鸡、波尔山羊等养殖户也逐渐增多,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

二、村庄现状

1、从村民住房方面看,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大瓦房,很多农户住上了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道路交通方面,我村已经通了柏油路和沙石路,但长度不够,村内道路硬化率较低。

3、电力通讯设施方面。全村都已通电,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用户逐年增多。

三、我村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今年来,因多种原因,我村逐渐成了一个空心村。房屋建筑逐渐向村外衍射,并且房屋杂乱无章,较分散。村内一些老建筑长期闲置,不仅影响了我村的整体形象,而且造成极大的土地浪费。

2、根据规划要求,总体对老村庄进行改造,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着力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尽量充分利用老村中可利用的空闲地和闲置房屋所占地。

四、我村建设性规划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1、住房方面:先搞试点,建成一部分标准房,或者鼓励村民按照统一标准建房,尽量选用原来宅基地,节约利用土地。

2、道路交通方面: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款项,扩大我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硬化我村道路。

3、沼气池建造。积极鼓励引导村民新建沼气池,使用新能源,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家禽粪便等。超级秘书网

4、村环境保护方面:从绿化、村庄整治上下功夫,着力搞好村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变村中粪便乱堆、污水乱泼、家禽乱跑、柴草乱放、广告乱画等现状,改善村容村貌。

第4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1.1新农村建设的新理念宣传不够到位当地政府虽然做了一定的文字宣传、开会动员等工作,但作为建设老百姓美好生活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不能等同于普通的惠民政策,在宣传此工作时,应做到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在这方面,该区做的还不够,无法提起广大农民的兴趣,村民响应者很少,大多只是静观其变,只有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才会稍显积极。

1.2村庄规划不够科学全面

1.2.1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相较于整体规划而言,该区更注重某个村、某个点的具体规划,这样虽然更具针对性,但因为欠缺通盘考虑,致使各个村的计划无法统一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据调查,每个村在制定规划时,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有的村在规划时起点低、层次低,且执行质量不高,缺乏指导性、科学性;有的村在规划时自我意识过强,没有考虑与全县或所在镇的发展、建设规划相衔接,出现了大量的投资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有的村在规划时由于受到自身能力和重视程度的限制,缺乏设计贴合自身实际规划的能力与意愿,便生搬硬套其他村的现有规划,既无法体现自身特色,也不具实际操作意义;有的村即使有了明确且科学的规划,但由于上级领导的更换和干预,无法严格按照规划步骤执行,严重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有的村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存在“跟着感觉走”、“跟着大形势走”的心里,不利于工作的推进和实施,这是导致很多地方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的根本原因之一。

1.2.2重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根据国家及上级有关要求,该区虽制定了总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其分阶段的建设规划却不够明晰具体,对在何时村容村貌达到何种要求,生产发展达到何种程度,村民生活达到何种水平等,皆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

1.3政策、资金等瓶颈制约要素突出

1.3.1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但其中部分政策存在不连续、不确定、不合理等问题,例如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等等。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大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1.3.2资金筹集困难在该区中,绝大多数的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富裕程度偏低,而县、镇两级政府的财力也相对有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建设主体投资乏力。

2破解阻碍新农村建设瓶颈问题的对策

2.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众多学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皆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农民的培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引导和塑造。在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特质。在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方法选择的针对性,突出方法运用的综合性及体现方法时代的创新性。

2.1.1要以多种方式丰富农村活动教育形式这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活动时,既要考虑农民群众对活动内容的承受力及接受程度,又要考虑活动形式是否能够引起农民的参与兴趣。要针对农民的生活现状、年龄机构、风俗习惯等因素,在确定明确的目标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制定多种活动方案,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

2.1.2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管理制度农村的各项管理制度都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只有不断的完善农村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且严格执行,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渗透于农村的各项管理制度中,才能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体制保障。

2.1.3要不断推进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即使是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也受其影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迎来新的挑战。因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一成不变,要在运用传统载体的基础上,创新、广泛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力争创造一个承载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泛、易于操作的载体形式。

2.2转变政府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进行新农村建设,政府是领导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导、示范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与新农村建设两者密切相关。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程度,都离不开政府职能有效发挥。

2.2.1要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长期以来,政府以行政强制力作为保障,过分强调农民的义务,忽视了政府服务。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农民诉求也在不断转变,这就必然要求政府为农民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促进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3.2.2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个好的干部队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干部队伍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想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必须选取一批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党员干部队伍中来。并且,在完善政府进人机制,优化公务员队伍学历、年龄的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经济发展、服务群众能力的意识和和水平,鼓励、支持他们在政策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突破常规、积极发展。

2.2.3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具调查了解,由于大部分文化程度高、能力强的农村青年外出就业,使得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陷入困境。农村干部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预见性,思想观念陈旧,对国家政策的理解程度有限,更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习惯用简单、粗暴的工作经验管理基层,他们的水平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对基层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大学生进入到农村干部队伍中,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可以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农村引进很多新鲜的东西,从而影响农村一部分人的传统思想,带动他们走改革创新的道路。

2.3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充当助推器农村公共事业的内容极为广泛,大致分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事业,农村就业、养老保障、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进程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快慢,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统筹规划、精心谋划,又要协调发展、找准突破口,主攻薄弱环节。

2.3.1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要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以规划为引领,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维护、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其中,要重点做好农村道路修建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等。

2.3.2发展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政府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帮助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自觉维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他们积极投身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中去。在此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把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工作切入点,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群众满意的文化。

第5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村镇;规划

新农村的建设中,村镇规划即提高农村构筑物、建筑物、开放性的空间、绿化和道路等实体物质所构成的整体视觉的效果。当下,国家已把三农的问题作为了工作重点,并积极的展开了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是部分农村在村镇规划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村镇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而提高新农村的建设中村镇规划的质量。

一、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推进新农村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村镇规划工作。科学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且城市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合理科学的规划,农村发展和建设也更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正确指导。村镇规划是由政府来指导调控的城乡发展和建设的首要手段,包括: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的职业和社会管理等等。村镇规划具有保护公共的利益、协调社会的利益和配置空间的资源等重要职能,不仅对其有着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影响,也对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性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通过合理科学的村镇规划可以真实的了解到村镇所存在的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农民的意愿,进而推动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并保证新农村的建设能够符合其实际发展的需求。因此,只有村镇规划先行,新农村在建设中的各个工作才可以做到有序展开、有章可循和科学发展。

二、目前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村镇规划缺乏技术标准

我国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关于村镇规划的工作上只有一个相关标准,即为国家制定的总体标准。这个标准的技术规定最主要是针对农村的建设,因此这样的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笼统性,导致很多村镇规划在采用了这个标准里的技术规定和内容后,不能全方面的发展。在采用这个标准的同时,大部分农村也采用了城市建设规划技术的标准和内容,这样的双重标准方式导致了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村镇规划形成比较混乱的局面。

(二)村镇规划的理论体系不够健全

部分新农村的建设中,都是沿用演进形式,因为农村建设的发展速度比村镇规划的理论发展快,且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健全的理论与技术相互结合的村镇规划体系。在当下新农村的建设中,主要采用村镇建设总体规划来进行,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只进行总体规划而不根据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是不行的,因为不同的农村建设需要不同的理论指导。

(三)村镇规模较小、管理力度不够

部分农村的村镇规模较小,产业发育较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布局也较分散。农业人口在农村人口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城市化气息也非常淡薄,农村经济积蓄的功能也较低,环境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此外,较多农村在建设中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较弱,对农村建设管理的工作不够重视,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普遍不高,导致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新农村建设的面貌也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在进行村镇的规划前,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规划人员应深入的调查当地农村发展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背景,以及农村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除此之外,相关规划人员也应该积极做好对农村的调研,发动农村居民共同参与,并广泛的听取意见,通过调查问卷、入户访谈、召开会议和村民座谈会等方式来了解农村居民对村镇规划建设真实的想法;最后规划人员就可根据调查的结果总结出村镇规划的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更好、更准确和更有效的来对新农村的建设进行合理的村镇规划。

(二)坚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

就目前的村镇规划情况来看,最大弊端就是在进行村镇规划的时候,规划内容太依赖于城市的规划内容,存在完全按照城市规划来进行村镇规划的情况,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新农村在建设中缺少了应有的环境特征。虽然城市规划发展和建立在一定的程度上推进了村镇的规划力度,但是其的内容和理论并不完全适应与村镇规划。因此,应坚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一个适合农村自身情况的村镇规划,延续民俗风情并体现出乡村的特点,确保村镇规划与当地农村居民对生活和生产需要的符合性。

(三)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的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中,城镇规划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前提,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科学的规划,并结合当地城镇整体的规划及经济发展的情况,选取相应的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比如:畜牧养殖、生态农业、特色产业、旅游型和工业型等等,且要结合农村实际的情况,分析出村镇建设的发展优势及劣势,并对优势方面进行推广,对劣势方面进行改善,以此来积极调整村镇产业的结构,确保新农村能够有特色并持续性的发展。

(四)坚持突出农村文化特色的村镇规划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中,村镇规划应坚持经济社会、低于文化和自然风貌全方面发展的原则,掌握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者的特点,保护好文化自然的景观和文物古迹,并结合当地的民俗,积极进行对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还应基于生产方式和自然要素等农村特色,充分的将现代的产业特征和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建设出以旅游或其他相关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的新农村。

四、结束语

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为: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生产发展。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做到重视对新农村在建设中的必要性进行适度宣传,带动农村居民对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进而确保新农村的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还应加强对村镇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进度,并调节好农村和城市基础保障的体系,让农村居民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建设新农村的意义所在。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还应积极分析目前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进而确保村镇规划的科W性和合理性,为新农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莉莉,贾艳峰.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管理问题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23):28~30.

第6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新农村;规划;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新阶段背景下中央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未来几十年,将是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将决定着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格局。

1.我国农村现状及问题

1.1 农村市政公用设施投入比例较低

农村建设投入中,存在房屋投入高而市政等公用设施投入低的投入资金结构不协调的问题。据2011年数据显示,农村村庄建设投入中房屋投入约占五分之四,公共设施只占到五分之一。

1.2 老龄化问题严重,受教育程度低

相比城市,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深,其老年人口比重已经接近五分之一。另外,农村普遍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农业产业化虽然推行已久,但是进展缓慢,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系统完善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这些都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滞。

1.3 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缺乏建设资金

现阶段,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农业生产,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滞,经济效益低下,使得农民不愿意从事第二、三产业,更加阻碍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同时,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生产粗放,重数量不重质量,忽视了与市场的联系和产销对接,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农民收入难以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突破,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缺乏建设资金。

1.4 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较差

农村环境卫生一直是备受诟病的方面。例如村内垃圾随意堆放,缺乏集中处理,农村排污严重,村内道路泥泞失修,脏乱差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1.5 供排水设施老旧

由于农村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少,供排水设施没有及时更新,由此给农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不利影响。供水方面,水量、水压不足,水质难以保障;排水方面,普遍没有建立起污水集中处理系统,雨季排水不畅影响村民出行,雨污混排导致乱排污现象严重。

2.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的误区

2.1 重创新,轻特色

农村规划建设方面同样与城市规划建设存在千城一面的问题,即村庄建设缺乏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只追求现代化,将时下的城镇建设模式生搬硬套过来,丢掉了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

2.2 重建设,轻管理

农村规划建设另一个误区是重视村庄规划的实施,但忽略了村庄建设好之后的管理问题,例如村庄垃圾集中处理问题、农民的卫生习惯的培养等等。如果缺乏有效管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很快就会消耗殆尽,村容村貌仍然没有改变,农民的生活生产环境仍然是脏乱差。

2.3 重投资,轻经济

新农村建设并非“新村建设”,两者的区别在于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强调外部环境的改变,更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向农村注入革新的动力。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地方政府搞政绩,仅仅从表面上下功夫,做新村规划,但缺乏对农民帮扶的误区,停留在“授之以鱼”的阶段。没有提高农民自身的造血能力,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村民收入水平低,使得新农村建设缺乏后劲,没有落到实处。

2.4 重技术,轻实际

由于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盲目攀比、过于冒进等原因,新农村建设规划陷入的另一个误区是脱离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和需求,一味追求高建设标准,高技术水平,使得投资规模超过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反而影响了农村经济建设。技术水平不合理,不经济是新农村规划建设需要走出的一个误区。

3.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1 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新农村特色发展

针对当前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满目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村镇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地域特点的问题,应当注意在建设规划过程中,现代化建设与当地特色的结合,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当地文化风貌。

3.2 村庄科学、合理规划

村庄规划设计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合理科学的村庄规划设计为村镇开展经济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所以要注重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做好村庄规划工作需要在当地市镇县土地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统筹下进行,可归纳为三个环节:第一,前期准备阶段做好调研,加强宣传教育;第二,中期规划阶段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规划,并广泛听取专业素质高的规划师的意见,村庄规划要突出当地特色,如旅游资源、民族特色等等,可以为当地发展二三产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资源等物质条件;第三,后期建设阶段注意协调村庄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活动,不能牺牲农民的利益搞建设,注意保护耕地。

3.3 新农村建设与体制改革齐头并进

新农村建设并非单纯的“新村建设”,除了对村镇街道、房屋进行规划设计,更要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使得新农村建设成为有源之水,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近年来,随着慈城卫星城发展战略的转型和城西工业园的建设动工,黄山村作为江北区级中心村之一、慈城镇南部主要的农村集中安置社区,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集中集约利用土地,美化村庄环境,完善设施配套,建设集中安置新社区,成为慈城南部居民点区域中心。3.3.1 交通区位设计

黄山村位于江北区西部,慈城镇西南部,余姚江北岸地区;黄山村是慈城镇的两个中心村之一,黄山村的主要道路为东西向的寺慈线;村庄周边环境优美,有前黄、后黄两座小山;村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 黄山村19个自然村之间有水泥路相连接。杨家桥村有宁寺线通过,路面宽度8米,此道路目前路面已遭到破坏。村内道路路面质量较好,村内主要道路宽度约为7.5米,其他道路宽度约为4米。地理位置有利于园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圈产业核心带的区位优势。

3.3.2建筑设计

住宅:黄山建筑较为破旧,近几年村民自建住宅很少。现有住宅多为1980-1990年间建造,一层木结构住宅也存在一定数量。

工业建筑:多为单层厂房,沿寺慈线稍新一些。另外部分工业厂房利用了原有的公共建筑,如影剧院之类。

公共设施:多利用原有建筑承担现在的功能。其中小学为百年校舍,学校前有池塘后有青山,环境优美。

市政设施:村内有公共厕所5处(其中杨家桥村3处),垃圾收集点多处。

3.3.3环境

杨家桥村中心位置有一处小花坛,大树矗立,成为标志一景。大黄山、小黄

山的交相辉映和众多河流也成为黄山村的特色。

4.结论

现代化新农村规划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新村建设”,要走出误区,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基点,对现代化新农村制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建设规划,结合地方特色和优势,同时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积极探索研究,努力打造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明主、风气良好的现代化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J]. 农业经济.2006(04)

第7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也是四川省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全市幅员面积11939平方公里,人口1060万,农民比例约占三分之二,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三农问题”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市作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城市,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市民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明显成效。为此,市规划局组织有关人员于20__年12月9日至11日利用周末时间赴××专题学习考察该市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经过实地参观、资料收集和专题座谈,使我们受益匪浅。

××市新农村规划的主要经验

××市深刻分析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依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规划和建设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的先导和引导作用,充分激活土地流转模式,全面突出政府主导,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互动,推进了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具体而言,他们在规划方面的主要经验有: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强化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作用

××市提出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城镇、农村的合理建设,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让城乡居民通过城乡一体化得到实惠。为此,该市通过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了规划编制市域全覆盖,使全市城乡规划真正成了一盘棋。

一是加快分区规划和远郊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__—2020年)》修编;完成了龙泉驿、新都等7个卫星城的分区规划和都江堰市、崇州市等8个远郊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市20个区(市)县都有了自己的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完成了中心城11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域实现了控规全覆盖;编制了198平方公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二是加快镇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落地。组织了对全市3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评审工作;对全市2800多个总投资1538亿元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各级规划中逐一进行了审核和落实。

三是积极推进农民新居工程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完成农民新居工程的建设规划,高效优质完成了“新居工程”选点和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工作,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还积极推进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效。如白果村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方案专门由省村镇规划建筑设计院进行规划,县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制定了以“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大”为主要内容的白果新农村建设方案。

在农民新村规划编制中,××市注重结合实际,突出五项原则。一是将农民新村纳入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编制建设规划。农民新村建设强调搞好路、水、电、气、通讯和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同时要求应有相应的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商贸、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新村、文化新村、现代化文明新村;二是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增强农民新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规划编制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有利于农业和村庄产业多样化发展,兼顾城镇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农民新村规划分区域控制。城镇规划区内不设置中心村,属城镇近期建设片区,根据规划和有关标准设置农村居民点或城镇居民住区,防止形成“城中村”;四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民新村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配置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满足居住服务的基本功能,还结合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需要,统筹考虑各种生产因素,综合布局,使生产与居住、生活有机结合;五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当地环境和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农民新村规划在布局形态上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加强对房屋建设风格、色彩的指导,推荐适合当地建设的方案,使农村新村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规划建设农民新村,使农民既增收致富,又改善居住环境,享受现代文明。

二、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认识到城乡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该市按照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民主、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建立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规划管理新体制,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满覆盖”,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理顺规划工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市规划委员会决策作用。健全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结构,加强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力量,理顺市规划委员会与各职能部门的职 责关系,提高规划决策水平。调整区(市)县城乡规划制定程序。各区(市)县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总体规划、开发区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等,须经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同意,并按法定程序审批。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将城市户外广告总体规划及技术标准的编制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对××市高新区、龙泉驿区等15个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由市规划局负责归口管理和指导。

二是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将市规划管理稽查大队并入市规划执法监督局,不再保留市规划稽查大队。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龙泉驿区、金堂县等14个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负责所驻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工作督察。市规划局加挂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办公室牌子,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组建××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发展战略研究。组建××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组建××高新区、金堂县等15个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行政区域规划管理工作。

同时,××市还特别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在温江区、双流县等14个区(市)县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负责所驻镇(乡)规划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规划助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当地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

三是切实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明确干部管理权限。市政府派驻的督察专员、规划执法监督局的组织人事由市规划局统一管理。其余区(市)县规划管理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征求××市规划局意见,由当地区(市)县任免。市规划局及派出机构、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人员编制由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各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及驻镇(乡)规划助理员的人员编制由当地政府负责落实。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市、区(市)县同级公共财政预算。

三、突出重点,抓好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市特别注重突出重点,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

在规划环节,该市提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抓好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力争在10年内,基本形成环绕中心城市的4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45个区域中心镇相互呼应的城镇体系。重点完善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制定完善包括城镇居民安置及农民新村规划在内的分区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今后5年,规划并建成城镇安置小区80个、农民新村示范点20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适时规划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整合乡(镇)资源,充分发挥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的吸纳和辐射作用。

在建设环节,注重抓好示范点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积极总结经验,促进全面推广。例如在白果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健全机构,切实加强白果村全国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的领导。双流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白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白果村设了现场指挥部。同时,永安镇也成立了白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组、经济发展组、文化休闲旅游组、基础设施建设组、风貌整治组、现场办公室等,各组分别由镇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做到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经验”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启示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市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都把城市和农村结合在一起共同规划,这对于避免“城中村”,加快产业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意义深远。××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6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 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创新,超前运作,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市地域面积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选择正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该说,××市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在我市都具有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区发展实际和自然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市在都市区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模式,例如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特色经济,这些做法都亟待归纳总结和加强引导,提升档次。

三、抓住重点,加快我市经济发达区域和近郊区新农村规划编制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切实将城乡规划放在基础和龙头地位。××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全覆盖理念;二是注重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三是注重推进镇乡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直接指导新农村村容整治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快速推进,规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都市区新一轮总规确定的8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已有460平方公里实现控规覆盖,其中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及山外主要拓展用地如大学城和茶园地区等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另外,在编控规220平方公里,也即将形成成果。都市区单独编制的36个小城镇规划,除极个别城镇因特殊原因适当延后外,其余均基本完成。这些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控规编制,特别是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拓展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都市区控规全覆盖;积极做好控规维护和更新,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引导都市区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另外,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开展农民新村规划编制和都市区范围内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工作。试点启动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充分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亚太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积累的宝贵经验,尽快出台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引导村容整治工作。

四、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该市理顺规划工作关系,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这些举措对我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规划管理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工作机构薄弱,导致了乡镇一级规划管理的缺失。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范围由20__年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新增96个镇乡,均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都市区内的每个建制镇,均需要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形成“市局—分局—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同时,为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整村镇规划管理职责,建议将村镇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对远郊区县,目前大多数区县未设立单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职能仍由建设主管部门代行。而镇乡一级的规划管理更是严重缺位,从而导致规划无法有效监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区县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按照城乡一体、集中统一的要求,帮助其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管理职能延伸至镇乡。应尽快帮助万州、涪陵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按规定成立独立的政府序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行政辖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区县,按规定成立规划局;帮助辖区人口不足50万人的区县,根据需要参照设立规划局,或者完善现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的职能职责。积极帮助各区县在其辖区特大镇,建立规划办公室,其它镇配置专职规划管理助理员,建立起“区县规划局—规划办(规划管理员)”的管理体系。

第8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节约土地、乡村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和改革开放的重点行业,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但能改善我国农村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更能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村庄是农村发展的基本单位,也是农村最小一级的行政单位,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本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原则,从多方面入手完善村庄编制规划,营造适应新时展的农村布局和农业发展秩序。相关规划主管部门应重视村庄规划编制,努力做到克服困难,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积极开展村庄治理活动。

村庄规划编制是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土地,完善村庄布局,改善村庄环境,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由于我国早期的村庄规划编制缺乏科学性,造成了目前我国村庄建设与布局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村庄规划编制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编制规划缺乏科学性。很多地区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时普遍未能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规划编制方案与农村实际脱轨,从而影响了规划方案的执行。除此以外,由于村庄规划编制人员的素质层次不齐,专业素养不高,也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

二、对村庄编制规划重视程度不够。首先由于规划编制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于工作任务重、资金紧张的村庄规划项目积极性不高。其次,在建设规划过程中,长期重城市轻乡镇、重乡镇轻村庄的观念导致编制规划部门对村庄规划的重视度不够。最后,规划编制人员综合能力较弱。很多规划人员虽然有较强的理论能力,但是在制定规划过程中缺乏农村规划工作经验,又不积极深入农村调研。

三、村庄规划编制基础薄弱。村庄规划基础薄弱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是缺乏基本资料以及指导依据不足。由于各地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展不一,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缺乏农村地图等必要的村庄规划依据。

四、脱离农村实际。村庄规划和建设的主要目的为方面群众的生产生活,从而构建和谐的农村环境。但是很多地方在进行村庄规划过程中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规划过程中农民参与也较少。如果村庄的规划编制过程缺少与农民的互动,将会造成农民对于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再加大部分规划编制人员对农村情况缺少全面认识,势必会影响规划方案的科学性。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不但能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的科学性,更能节约建设资金,同时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展开也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如何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策略:

1、 改进规划编制方案。

对于村庄规划编制来说,编制方案是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基础工作。如何改进规划编制方案,主要可从三方面做起:1.改进编制内容。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不断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家政策和乡镇布局不断调整村庄规划编制内容。规划编制内容必须以村庄分类指标体系为指导,结合规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以及地位位置等实际情况,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改进编制方法。村庄体系规划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村庄体系规划不但能给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更能保证政府决策得以有效落实。因此必须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定,从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完善现有的运行体系,以便于更好的处理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3.规划编制过程的改进。如何改进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主要可从明确编制主体、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及重视动态规划等三方面做起。

必须指出的是,对规划编制方案的改进是建立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的,如果在改进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如缺乏对村庄编制历史资料、地形地貌以及农业发展特点的调查也研究,将会影响对村庄规划方案的改进。

二、结合地方实际,服务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及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方实际,针对不同的地区采用符合地方特点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科学的村庄规划和建设,归根到底是为发展经济服务,因此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中应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色展开规划编制工作。有些地区山林茂密、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的特点,比较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中应体现这一特点。

比如就广东省而言,珠三角地区(惠州、深圳、东莞等)地形多为平原,而广东北部则以山区为主。在民俗文化上,同样也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以及客家文化之分。按产业特点划分,珠三角地区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粤北地区由于山脉众多,其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较为发达。最后从城市化发展阶段考虑,珠三角城市化程度较高;粤北部分地区还处于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基于以上特点,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珠三角应以产业发展用地为重点,避免重复建设;而粤北地区在规划中则应考虑农业生产方式特点、乡村特色文化保护以及旅游业发展,不应盲目进行大规模建设。

对于相关规划主管部门来说,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是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各地规划单位各自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规划编制,可能会造成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等情况,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以统筹指导,以增加地区整体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协调性。

三、集约利用土地,严控无序开发。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的重点在于做好土地控制,严格控制农民生活用地,合理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因此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宏观上应特别注重控制用地规模,在微观上则应把精力放在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上。

(一)控制用地规模。

把集约利用土地观念体现在村庄规划编制中,主要有以下目的:1.通过控制用地规模,促使农民树立集约利用土地的观念,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从而推进农村实施拆旧建新和土地复垦。2.防止农业用地随意转化为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适当的规模经营能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农业用地被侵占。3.为新一轮的规划调整提供指导。

(二)加强配套建设。在微观上,村庄规划工作应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体现地方特色以及加强公共安全为重点。

四、体现文化特色,提高公众参与度。

村庄的文化民俗是经过千百年沉淀的文化宝藏,必须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村庄规划编制应充分发掘各地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历史文化建筑更应加大保护力度。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我国在广大乡村遗留着很多不为人注意的古村落遗址、特色民居等,比如广东石湾、中山古镇等,还有更多这样的文化古迹散落的乡村中。在进行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亟待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护文化遗产不但能突出乡村的文化特色,更能丰富农村的文化内涵,提高村名的文化素养。

除了突出地方的文化特色外,还应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提高公众参与度。应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提高村民在村庄规划中的参与积极性,加强村民主体地位,以保证村民意愿在规划中的体现,从而确保了规划的有效性,为规划的实施加下坚实基础。目前有些地区在进行村庄编制规划过程中存在村民参与度不够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调研进度,也无法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新时期村庄编制工作新理念。

五、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组织管理。

第9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丘陵地区; 社区总体规划; 雁湖社区;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近年来,乐清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偏小,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管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集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有利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图1区位图)

本文以雁湖社区为例,探讨农村新社区规划编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以期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雁湖社区作为典型的山区农村新社区,位于芙蓉镇西北部(图1),北临雁荡山风景区,南接芙蓉镇区,东接小芙社区,西接雁楠社区,为北雁荡山风景区的西大门,交通便利。

雁湖社区辖丹灶里、尚谷山、长山头、山坑、长徼等14个村,现状总人口13099人,现状总用地26.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90.1公顷,山体林地约2232公顷,农田约230公顷,水域约80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68.81平米。区内有黄金溪,往北流向雁荡山景区,往西流向楠溪江,往东流经芙蓉镇区流向芙蓉池。区内主要的交通线路为山老区联线白芙线。其建设条件有着典型的山地社区特性为了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满足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雁湖社区在充分考虑以上建设现状和山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社区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3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态景观健康的目标。

2、存在问题及规划设计思路

规划设计小组重视公众参与,走访了雁湖社区内14个村庄农家,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村民的家庭结构、就业状况、居住状况、道路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绿化环境状况等及规划期望和改善设想。其中,90%以上的被访者最关心和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上。如村域道路狭窄,公交站点缺乏,对外交通不畅。另外,村落内基础设施匮乏、宅基地环境不佳等问题也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因此,规划从雁湖社区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合理归并分散的村庄,确定居民集中居住点;构建与住宅规模相匹配、符合社区需要的道路体系、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乡村风貌,利用农村地域特色,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雁湖人文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3、社区总体布局

3.1社区总体发展战略——“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建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依托雁荡山这一国际品牌,推进雁湖境内旅游景点、线路、产品的开发。雁湖景区作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以及在芙蓉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和地位,将雁湖开发成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旅游接待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抓住这一机遇,在黄金溪周边发展旅游服务基地,由以单一农业为特色的基础产业转型为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打造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化升级步伐,改变乡村旅游从传统单一的观光,提升至休闲旅游,从“农家乐”的简单模式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规划应改变从传统旅游到现代乡村旅游的转变。

3.2社区的职能定位——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型农村新社区”。

“农业基础”:雁湖地处山区,域内工业较弱,农业还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社区中有种植药材、茶叶,南部有水稻、蔬菜、枇杷种植。

“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规划将雁湖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雁荡山分景区之一。

3.3社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利用社区现状资源特征形成“三大功能区、十个产业基地”。

“三大功能区” 即北部旅游产业区、中部综合生活区、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

“十个产业基地”即三个旅游景点、二个旅游服务基地、餐饮服务基地、爱国教育服务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枇杷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

(图2产业规划图)

3.4社区空间结构—— “两带连四片”。

“两带”即东西向黄金溪滨水旅游景观带和南北向山老区联线的白芙线形成的山地旅游观光带。

“四片”即北部乡村旅游区、中部文物古迹保护区、中南部居住生活区和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

(图3社区空间结构图)

3.5社区土地利用规划

3.5.1社区建设用地规模

雁湖社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为26.3平方公里,社区建设用地面积106.1公顷,建设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构成。

3.5.2社区用地发展方向

社区内居民点向核心区即尚古山、丹灶里、长山头、山坑、路上和西滕6个行政村所在地集聚。核心区建设用地向东南向靠雁楠公路发展为主,远景随着核心区规模扩大可向芙蓉镇区靠近建设。同时利用现状开发基础和用地自然条件,各组团在现有开发基础上适当拓展,形成“北旅南居”的空间发展格局。

3.5.3核心区规划用地结构

核心区用地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心、两轴、三组团” 。

“一心”即规划以教育、文体、医疗、商业金融、集贸功能为一体的公建中心。

“两轴”即沿黄金溪水系发展轴和沿雁芙路交通发展轴。

“三组团”即由道路分割形成的三个规模相当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涉及两个村庄,规划人口约4000人,同时配套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建用地,为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

(图4核心区规划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