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特色化;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及建设部门一直没有放弃过对建设城市特色或特色城市的努力。然而,受制于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一度使得城市建设淡化了对特色与个性的真实关注。在效率为先的城市化模式下,城市建设既欣欣向荣、硕果累累,又造成大量的平庸城市。现在,无论是规划界还是实务界,都重新张扬起城市特色这面大旗。特色城市固然美好,但不是城市常态。能否建成特色城市,需要因材谋划、因材施治。看待当下又热闹起来的城市特色追求,需要一种全新思维。
1 特色城市建设进程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城市特色或者特色城市固然重要,但建设特色城市未必是所有的城市能够依凭自身综合性的禀赋条件能够实现的。城市特色的建设不仅涉及多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和人为影响,而且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即使是对于那些具备建设成与众不同的特色城市的候选城市来说,人为谋划的因素虽会发挥作用,但一定要避免急躁病,即建设特色城市,不仅是一个社会过程,从中体现了谋划者的主观意志,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缓慢的结果实现。忽略城市特色是由于曾经行走得过于匆匆。在过去约三十年的暴风骤雨式的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忽视了对城市个性的打造,以至于本来应有的城市特色都逐渐丧失殆尽。然而,如果无视各个城市的客观条件,不顾城市特色是否可能而一味“打造”城市特色或特色城市,就有可能以形害意,甚至会制造出若干奇怪的城市或城市现象来。所以,对于能否以及如何建设特色城市,尚需要继续深化认识。
2把握好历史文脉,合理规划特色城市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每个时代人类都在城市的建设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并逐渐积淀、凝聚成为各个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就越有个性,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只有把握好城市的历史文脉,才能在不同的历史地段整体、全面而又有针对性地实现特色的延续和发扬,避免城市特色的流失。基于特色城市的合理规划,必须要准确地提炼城市或地区的特色。城市风貌特色不可能仅靠一两幢单体文物建筑体现,而是由自然景观环境、历史格局、成片的历史地段和地方文化传统共同支撑。形成城市传统风貌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环境、街道格局、城市总体轮廓线、建筑风格、高度、色调,以及街道小品等细节特征;精神载体包括生活方式、、民风习俗、文化精神等方面。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完整的分析,形成成熟的特色评价体系,才能抓住重点,准确地萃取城市特色。我国各个地区风格各异,各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特色,北方和南方各有自己的特色,山地和水乡各有自己的特色,平原和高原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就连每个地区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有“江南第一水乡”美誉的周庄以繁荣的街市闻名,前街后河,前店后宅,体现出一派富庶繁华的江南盛景;南浔自古崇文重教,学风浩然,曾是拥有大小12 座花园的著名园林之镇;乌镇错落有致的水阁凌空挑出水面,精巧别致,让人眼前一亮;西塘河面宽阔,沿河绵长的长廊,灰瓦蜿蜒,廊柱罗列,更是别处鲜有的风景。
3 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特殊历史区域的保护与改造
城市就像是一个具有遗传性的有机体,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而历史建筑、历史区域就是承担了遗传功能的细胞。传统历史区域保存了生活的整体,它所延续与表达的城市特色是最为生动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必将走向衰亡。这种保护应该立足于注入活力的方式,将旧的历史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对于城市的重要历史遗迹,应规划出重点保护地段,对老城区的环境进行治理和控制,并严格地把握使用者,对城市道路系统根据交通性质和功能规划出互不干扰的道路系统,在保留原有格局特点的基础上,寻求合理发展,使老城区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新城区的落后区域。
3.2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的“山水文化”强调了山水等自然景观作为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讲究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因此,对于一个城市特色与风貌的塑造,特色自然景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一定地域内,应对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借助城市周围地区的自然山水等景观要素,将城市与景观资源之间连成一体,通过景观带或景观廊道进行联系。人们对城市特色和风貌的感知往往离不开对地理、环境、气候的感受,而这些印象的形成与源于这些自然地理特色而形成的城市形态紧密相关,不可分割。比如湿热地区的竹楼,水边的吊脚楼,寒冷地区的窑洞等等。使城市道路系统充分结合地形、地貌的要求,在保持功能的前提下,迎合自然景观的走向,借用自然山水景观中的元素,使用借景、对景的手法,使城市与山体、水体建立对应关系,建筑布局留出景观视觉通道,强化山水形态的特征。
3.3城市整体特色的塑造与形成
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一定的空间区域中,需要统一的形象特征。若建筑全部是雷同的,必然引发单调的问题,然而一味追求变异,没有一个整体性的原则,也会使城市变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的特色与美感。对城市色彩的控制,要在研究城市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特色的基础之上,结合城市性质和发展需求,确定整体基调,并对不同功能区域的色彩进行规划。对于建筑而言,建筑材料即能很好地反应色彩,因此可以从城市所处地就地取材,并从中提取色彩主题反映在城市之中。色彩控制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自然地理地貌对建筑的影响
和要求,如在山区城市,建筑参差错落,可营造出色彩感丰富的效果;在滨水地区,以山水主题为特色的城市,城市建筑色彩应该充分配合自然景观。
3.4城市地域特色的凸显与提炼
城市早期的历史环境是文化差异较大时期的产物,因此城市风貌各不相同。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继承了城市历史特点和景观的特殊历史区域,可以是一个地区、一条街道甚至是一道古城墙。而城市中类似这样的历史性区域常常由于城市功能的变化等原因,由原来的繁荣衰败,变得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对于这样的历史区域,应对其进行有机的更新,使它能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城市的地域特色。对于那些已经形成的具有乡土地域特征的城市传统空间,最重要的问题是使它们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空间,适应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重新注入活力。
4结束语
城市特色的塑造是全球一体化以及文化趋同化时代的要求,更是城市获得新鲜发展动力的基础需要。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特色及风貌塑造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明确中小城市在城市结构中的地位及性质是更好地研究、实施对城市特色及风貌塑造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城市特色及风貌,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遗产、地域特色的载体;更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议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城市公交体系,会发现它不仅是一个如何达到高效、便捷、安全地输送人流、物流的问题,还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协调好城市系统与自然系统关系,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当前城市公交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公共交通能力相对退化
近些年,社会人口流动频率和人均拥有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对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城市公交体系取得了一定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全国公交车辆数量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但由于“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也不高,相对交通能力反而逐年下降。例如,70年代大城市公共汽车平均行驶速度为30km/h,80年代降为20km/h,90年代更降到10~13km/h,导致新投入车辆数量的效果,被运输速度下降所抵消,居民日常出行变得越来越困难。
1.2公交体系结构单一
现有城市公交体系以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和出租车为主,地下轨道(地铁)只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占很小的比例。以北京为例,自行车约占客流量的50%,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和出租车总计约占35%,地铁只占到5%。上下班高峰时,大量自行车与机动车抢道,导致交通拥堵更加严重,公共交通的客运效率下降,反过来又促使人们借助自行车出行。
1.3公交体系自身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公共汽车等公交方式客运量小、速度慢、舒适度低,已无法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但在原有的道路和配套设施水平下,扩大运载能力只能通过进一步增加车辆投入,而这又进一步造成道路阻塞,车辆行驶速度下降,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除了增加车辆之外,各大城市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拓宽道路、改善交通设施,但始终跟不上城市公交需求的增长。单项交通设施改善只能缓解某些“点”和“线”上的矛盾,无法根本上缓解整个“面”上的交通拥堵状况。
1.4城市中心与边缘地区,城市带内部交通薄弱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各地区城市化的步伐也在加速。但城市公交体系却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由于缺乏大容量、快速的交通方式,大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间、郊区与郊区间、城市中心区与卫星城镇、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交通不便。
2现有公交体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现有城市公交体系不仅造成了诸如交通阻塞、能源过耗、生态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还导致宝贵的城市土地、空间资源扭曲配置和城市整体功能的低效率发挥,严重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资源过度消耗
城市道路和配套设施占据了市中心的大面积土地资源,公共汽车和小轿车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能源,随着私人轿车的普及,城市交通运输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2.2环境污染严重
很多大城市机动车尾气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超过60%,例如,北京市大气污染39.1%的一氧化碳、74.8%的碳氢化合物和46.2%的氮氧化合物由机动车尾气排放。城市道路沿线的噪声污染也日趋严重,全国80%以上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大于70dB),严重影响了道路两侧居民的生活质量。
2.3城市功能分区的混乱,土地资源配置扭曲
由于缺乏高效、便捷的公交体系,城市中心区与边缘区之间交通不便,大城市的功能分区无法合理实现。大量的工业企业聚集在中心区,工厂、住宅与办公楼混杂在一起,严重浪费了中心区的土地资源,忽视了大城市作为物流与人流的交汇点、在实现各种市场交易机会方面的服务功能。尽管远郊区土地资源丰富,但城区的扩张更多地以中心区为圆心,机械地向四面铺开的方式进行。
2.4城市辐射功能受到限制
城市中心区在行政、医疗、文化、商业等方面具有综合功能。这种功能向城市边缘地区扩散,是实现郊区城市化发展的前提。但由于受到公交能力的限制,目前中心区功能的辐射还只能局限于城市近郊区,交通不便严重影响着人流、物流向远郊区有秩序地扩散。
3世界地下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状况
自1863年伦敦修建第一条地铁以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纷纷建立了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布达佩斯在1896年开通了地铁;波士顿在1897年,巴黎在1900年,纽约在1904年也都先后开通了地铁;1915年,伦敦的地铁就形成了一个大网络。各大城市仍然秉承“公交优先”的理念,地铁在城市公交系统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目前世界上有115个城市建成了总长约7000km的地铁,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通的城市有80多个。柏林地铁线全长152km,共有170个车站,70km范围内的乘客可在1h内到达市中心,年客流量为4亿人次,占全市年客流总量的45%。西班牙从仅几十万人的小城市,到300万人的马德里都建有地铁,运行总里程310km。仅马德里就有11条线,总长176km,运送乘客占总客流量的50%。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在大力发展地铁。墨西哥城地铁于1966年动工兴建,目前已有10条线路,总长为178km,日均客运量为450万人次。汉城地铁自1971年开始兴建,目前已建成7条线路,总长度为285km。香港地铁开通了5条线路,总长超过87km,有49个车站,其中地下车站36个。
4建设地下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我国地铁建设有近40a的历史。第一阶段以“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原则,于1965年建设了北京地铁;第二阶段以“以交通为主,兼顾人防”的原则,建设了上海和广州地铁;第三阶段以“建设标准、车辆和设备国产化”的原则,开始筹备并建设十几个城市的地铁。但由于我国对地铁项目限制过严,地铁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目前只有5个城市建有地铁,作为世界大都会城市的上海, 截止2004年底仅有82km地铁投入运营,人均道路不及伦敦的1/3,不及纽约的1/6。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数量将占全国人口的50%,现有城市公交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通行需要。世界各国城市交通一百多年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大城市必须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4.1载客量大、速度快,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地铁交通在载客量、速度、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较其他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平均载客量分别是小轿车和公共汽车的23.3倍和3.2倍;平均速度分别是小轿车和公共汽车的1.4倍和2倍;单位动态占地面积分别是小轿车和公共汽车的1/320和1/10(比较情况见表1)。此外,和公共汽车相比,轨道交通专行车道保证了列车高密度、准点运行,既减少乘客候车时间,还免去了道路沿途的停车场地等辅助设施建设。
转贴于 4.2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交通事故率低
地铁交通每人每公里的能耗小于公共汽车的1/3,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目前对能源的膨胀式需求。地铁交通还能显著降低环境污染,其中,对全球气候造成严重危害的二氧化碳,地铁交通的单位排放量仅为汽车排放量的3.7%;而且地铁能明显降低噪声污染,人均噪声污染约为公共汽车的1/2。此外,由于地铁具备独立的车道,行使和维修都是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通事故率远远低于公共汽车(比较情况见表2)。
4.3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地铁通过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能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巴黎的地铁站设有商业点800家,包括百货店、饮食店、书店等,每年的利润超过1300万欧元。
4.4地铁沿线土地综合性开发
由于地铁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沿线各站形成一系列繁华地区,会提升周边的房地产价格。国外研究表明,在半径1~3km内,地铁路线对房地产价格存在明显影响。地铁公司应该把地铁运输与房地产、物业开发结合起来,在车站周围300~500m人口相对密集的范围内,对地铁出入口、人行通道、站厅进行综合开发,使站点周围形成集公交枢纽、住宅、商业和娱乐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区。
4.5强化城市中心辐射功能
有了发达的地铁网络,有利于实现边缘区与城市中心区在经济、文化上的协调发展。在城市中心区的持续辐射之下,边缘区的人口和工商业会发生聚集效应,形成城市次中心区和卫星镇。
4.6加速商务区和居住区的分离
在地铁网络支撑下,城区居民会沿着轨道逐步迁移到城市边缘区,加速居住区与中心商务区的分离。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的降低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抑制城市生态恶化,从而更好地发挥作为商务中心的功能。居住区迁移到边缘区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避免城市“摊大饼”式平面扩张。例如,在发达的东京地铁网的带动下,距离东京西南方向15~35km,一处人烟稀少的丘陵被开发成“多摩田园都市”,该项目占地5000hm2,可容纳50万人居住。
4.7改善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地铁轨道网络的依托下,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将会全面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劳动力、土地密集型以及高能耗、高污染、高噪声的产业将加速向城市边缘区转移,金融、贸易等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业则会向中心区聚集。轨道交通在加快郊区城市化的同时,也将大量农业劳动力释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推动郊区产业结构升级。
5发展地下铁路交通体系的原则
5.1考虑城市经济实际发展水平
现阶段,由于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大,地铁建设绝不能按照统一模式进行。各城市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经济水平、历史情况、地理条件等因素,制定出不同的地铁交通建设标准。对一些财政相对紧张的城市来说,应严格控制建设投资,降低建造成本,突出节俭、适用原则,提倡建设“经济型”地铁。
5.2改革地铁投资体系
地铁建设耗资巨大,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外,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筹资。例如,日本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资金筹措主要有政府补助、利用者负担、收益者负担、发行债券、贷款五种途径。考虑到我国具体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渠道综合筹措建设资金:
1)采取“建设—经营—转让方式”(BOT)进行项目融资,政府在税收、土地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但经营期内将设施运营纳入政府统一监管。
2)通过发行专项长期建设债券筹资。
3)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外国政府或组织、国际金融机构,多渠道提供长期、低利率贷款。
5.3探索新的地铁管理模式
近年来,国外基础设施领域兴起了一种项目运作方式———PPP模式(公共民营合作制)。PPP模式通常将公用事业的大部分甚至整个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交给民营机构。其核心是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最佳投资商、建设商和运营商,降低项目建设和运营等环节的成本,引进专业化管理,从而保证公共事业的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利益。
5.4政府优惠政策扶持
目前,我国地铁公司都在亏本运作,严重依赖政府财政补贴,主要原因是地铁公司经营方式单一,对地铁资源综合开发不足。建议政府扶持地铁公司应采取“政策优惠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导向,通过多种政策优惠,转变地铁企业传统的经营运作机制,使之成为以地铁运输为主业,房地产、物业、广告、商贸等多种行业为辅的跨行业集团。通过地铁资源综合开发,形成以地上养地下,副业养主业的局面,使地铁公司成为自我发展的公交运营主体。
5.5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产业结构调整 油地共建
随着各种资源的多年开采,储量减少,质量降低,开采难度加大,成本提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多方向和措施,如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政策援助、城市布局变化和招商引资等,本文侧重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探讨。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对主导产业依赖性强,非国有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虽然资源型城市有很多的共同特征和问题,但各地有自身的特点,应当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选择因地制宜的产业调整途径和方法。
一、主导产业的发展
作为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成效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决定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城市发展必须遵循资源开发规律。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石油资源的开发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发展期、鼎盛期和衰退期。不同的资源开发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任务各有差异,其发展模式和任务也有所不同。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都必须完成城市的转型,即由单一的资源型城市转变为综合型城市。从经济成长的角度看,无论资源何时枯竭,都不应影响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否则,如果产业结构长期失调,产业成长呆滞,即使资源不枯竭,也不能排除经济增长的衰退和落后,进而经济在资源衰竭之前即失去活力。
然而,在实地调研时我们发现,政府、企业和研究三方并没有对这个问题有足够重视,目光不够长远。因此,要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成功,各方都应重视并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尽早做好准备。
从当前石油探明储量来看,主要的问题并不是总储量减少而是可采储量的减少。因此,就主导产业而言,提高开采技术,降低开采成本是解决发展瓶颈的关键措施。胜利油田目前还没有处于衰退期,并且成长性主导产业还没有成熟,因此,石油产业还不能退出。提高资源开采和产出效率仍不能放松。
二、主导产业转移
产业转型主要有产业链延伸和发展新产业两种模式。根据半岛城市群对东营市的定位,东营市将以石油化工和生物制药为主导。由此看出,两种模式相结合更有利于降低风险和城市多元化发展。
资料来源: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006年
从表中看出,将主导产业转移到石油化工既有基础设施基础又有经济基础。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产业链延伸以很好的势头发展着,但仍然有一定的问题。
由于石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原材料产品,属于国家垄断经营, 创造的财富在国家和本地之间的分配由国家计划调拨决定,大型企业主要是跟国家工业体系连在一起的,而跟地方的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很少有紧密的联系,使当地的资源和财富双重流失,造成“长期对外输血而导致自身贫血”现象,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与地方财力增长不相匹配。胜利油田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当地化工制造大量依靠进口石油,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并易形成因过分依赖进口而产生的问题。依赖进口石油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并且对港口要求较高。经过调研,在建的东营港将成为当地化工制造飞跃发展的契机,既提供便利的港口运输又提供广阔的腹地临港建厂。
三、油地共建
实现企地融合,需要企地双方联手培育支柱产业和替代产业,进行资产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推动化工产业的发展必定要胜利油田和市政府的合作。油地共建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为道路和城市建筑建设,但两地产业发展上的合作进程并不乐观。除所有权配置的原因外,还表现在资源和资金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油地共建首先要从上到下进行观念的转变。胜利油田的定位应该既属于国有企业的一部分又属于东营市的一部分,应当为城市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而作为市政府,不应只把胜利油田当作单纯的财源,应当各抒己见,各成利弊,规划良好和谐的城市发展。
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因此既要在理论研究中关注更多,同时不断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
一、概述
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定义也越来越广泛。从现阶段的认知水平来看,其内涵大体体现为下列几方面:1)从地域范围上分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并非封闭地区,而是与周边腹地密切联系的开放区域,是城市化区域或城乡综合体,可形成城一乡网络结构,它与传统城市、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存在根本上区别。2)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上分析,我们应综合利用并保护生态城市中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使其能拥有姣好的环境质量与合理的容量,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形成相对合理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建筑格局,从而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完美融合。3)从城市经济角度上分析,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应以维护经济增长速度及质量为基础,努力构建和谐的城市发展局面,应尽可能采用节能措施及生产方式,建立起投入相对少、产出比较高、污染程度低的城市生产控制系统。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1、理性发展原则
从根本上看,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提倡实现城市的理性发展。这其中涉及两项基本原则,一种是需要性,而另一种则为限制性。前者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的生存及发展需求;后者则是因发展系统(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和能力系统(如技术、体制、观念等)的约束,在发展中应做到适度。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不仅要求人类不可抑制发展,同时也不能盲目去发展,它同抑制增长论、盲目增长轮有着本质上区别,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种反驳。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要求以较少的生态与社会代价来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使其保持在生态、社会可承受范围内,该种理性发展原则对我国当前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以人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居民(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全部居民)的基本需求,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一点为,此处提及的以人为本思想,并非传统的以争夺和征服自然为特征的极端人类主义,也不是将利益与自然界草木禽兽完全等同起来的极端自然主义。从某种层面上看,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可被认为是一种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维护人类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该种观点认为,人本主义是以城市地区、国家及世界全人类为核心,而并非局部意义上的人本位。
3、能力建设原则
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需以科技、观念及体制等各方面能力为一体的社会支撑系统的构建与变革为支撑。假如社会、生态和经济等方面协调可形成生态城市的目标系统,则科技、教育、体制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则可形成其保障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实现,只靠技术进步与调整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推动整个社会体制与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
1、生态分区规划
生态分区规划前,应先分析目标城市形态和规模演变的基本规律,科学预测出城市的极限规模(人口、用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1)自然生态保育区。在整座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保育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维持城市自然生态平衡和形成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因素。2)人文生态保育区,具体是指风景名胜区、历史遗迹等有历史纪念价值的区域。3)生态提升区,通常是指建成区中还不符合生态城市要求的区域。4)生态重建区,城市将来的重点开发区域,它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核心。5)生态控制区,其规划方案为:以城市功能的评价指标与考核标准体系为引导,按照各个区域的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建设指标,并对其展开综合评价、考核与实施规划(含建设目标、规划重点与方法等在内),明确各分区的生态建设要点。
2、生态单元建设规划
生态单元建设应以合理规划为前提,其划分依据如下:①生态敏感性差异,应对脆弱生态系统(灾害多发区、地质敏感区等)和特殊生态功能区进行重点识别;②生态服务功能划分,应明确自然生态功能、当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功能的基本生态空间;③确保行政区能规划完整,生态单元应同区级行政边界相同,以便政府各职能合垂直部门能将建设任务分解与落实。应明确生态单元的规划方案,要以城市功能指标为前提,按照生态单元各自的特点来编制生态单元建设指标体系,而后评价、规划生态建设单元,确立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应分析生态单元的基本状况、开发强度(如建筑密度、建筑间距、道路间隔)等;明确各个生态单元的建设目标,并采取必要的生态控制措施。
3、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应充分实现城市建设、耕地与生态用地三者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数量比例和空间布局上,都应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形成相对安定的空间格局。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应以生态分与单元划分为前提,以人文生态保育和自然生态保育区为起点,广泛辐射山川河流、沿海绿化隔离带等生态廊道网。应站在景观与区域生态安全的视角,深入分析城市的生态空间结构特点,并形成相应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其核心内容为:①合理规划、建设斑块和源:针对城市中某些重要的山、海洋及湿地等自然斑块,应进行合理规划并确定景观与生态安全格局的源。②合理规划和设计廊道、辐射道,以逐步形成斑块和源共存的区域生态安全辐射道与网络,明确相应的景观生态格局。
结论:
总之,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城市自身实际,把握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对城市各个单元及功能区进行调整,以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观;评价指标;社会经济
前言:
城市的出现证明了我国人民的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高水平阶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在我国的城市的发展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并且在制定城市发展方案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城市要想合理发展,就必须行科学的规划,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步骤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城市经济状态分析、 城市性质和发展情况分析、城市规划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以及建设规划的管理等环节。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能源短缺、道路交通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正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实施的时间较短,城市规划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譬如,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时期, 受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目标不明确,没有从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城市规划目标的盲目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情况, 导致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先天不足。为此,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并积极探索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方法,保证城市经济、文化、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1. 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 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其一,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 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另外,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2. 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并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综合性指标, 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其次,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确保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和简型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充分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同时还可以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 可以为大众所接受, 另外, 在制定指标时应该使用现有的相关规定标准和统计资料,以保证该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再次, 应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各大城市应该严格依照本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 使其真正发挥对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
最后,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定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指标中的指标数据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情况,又要符合城市系统分析和生态学原理, 指标数据来源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确保评价指标的定义准确,并且可以量化处理。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 J ] . 城市规划, 2011( 02) .
[2]范先明. 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J ]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05) .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是一个功能完善的有机整体,包含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诸多要素,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非常强的凝聚能力和辐射作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则是一个由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组成的综合系统,它带动并发展经济、人口、生态再生产,并分别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目前,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种种矛盾之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势非常严峻。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明显加快,这无疑给城市的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是否能够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满足现代社会的生活则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目前城市规划中的主要问题
1.缺乏规划研究的前瞻性和导向性
目前我国对城市的规划研究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定位不准,缺乏对农村的深入研究。没有科学系统地进行有利资源整合,特别在规划研究中严重缺乏人文理念,导致地区在发展定位上与地区文化结构存在很大偏差。规划研究是整个规划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所以,在进行规划研究时必须全面统一地融合各方面的优势,对环境、资源、文化、社会等各个因素进行系统科学地分析。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因而使很多规划师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越来越重视其经济功能,忽视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使城市缺乏独特的地理区域性风土人情,降低了人们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
2.规划编制体系不健全
(1)集中管理调控能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市管理规划时,为了减轻管理强度,将城市规划的职能下放到各区县政府,使政策落不到实处,管理方法多样,从而导致城市管理调控职能失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规划监管制度不完善。目前各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着重视规划而忽略监管的现象,不重视监管体制的作用,使规划监管体制不完善。很多政府甚至没有设立多层监管体系,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联系和沟通,在城市规划的监管方面,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不能很好的开展监管工作。
(3)乡镇的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健全。乡镇的规划一直都没有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存在敷衍的态度,设置的规划机构和监管机构不健全,同时缺乏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管理水平低,阻碍了乡镇规划的发展。
3. 缺乏相应的规划管理保障机制
规划管理职能的执行是保证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便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管理保障机制。城市规划的内容涉及到城市的每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健全的规划管理机制,则势必会出现局部问题凸显,造成城市规划的内容落不到实处。
二、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
1.城市规划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使城市能够做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生态化的高度协调统一,使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前提,是指导城市开发的科学依据。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考虑到城市地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等特色,明确城市的性质、发展格局、规模大小以及发展方向,并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合理调控,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处理好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则显得非常重要。
2.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1)社会人文指标。从传统的重视人口数量的指标到医疗、教育和公共事业等社会人文指标,重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经济指标。从GDP总量到人均GDP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3)资源指标。从以前重视资源总量指标到控制能耗水平,合理利用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的指标,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4)环境指标。从过去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到控制环境污染与社会和谐发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制定环境目标和节能减排指标,形成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提升人居环境,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实施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则要求城市规划在常规的规划内容基础之上,综合考虑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情况,在两者共同制约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城市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科学谋划,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来,在取得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要从根本上实现观念更新,坚持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把片面追求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的观念更新为努力寻求资源再生和保护的观念,追求生态、经济的和谐共同发展。
2.树立正确思维模式,实现城市经济结构与空间优化布局
更新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进行城市布局,制定可持续发展方案,建设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项目。城市规划中考虑到人口、经济、环境、社会、资源等诸多因素,在确保上述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方式和速度;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强调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合理调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空间资源利用的关系。这是在城市规划中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的新的要求。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城市规划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3.寻求城市规划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经济结构平衡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基础,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所以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结构。
4.倡导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是需要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等有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保证城市生态功能完整的前提下,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间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利用城市资源,达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还有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追求城市规划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有机结合体,它主体的立体结构是人,并与经济、环境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包括了人口、健康、教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结语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的集中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未来,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综合的协调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保障城市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现代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甄峰,万绪才,张越.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1999,(2).
[2]杨文博.城市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间关系[J].中国科技博览,2010,(31).
[3]林琳,毕克妮.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03).
首先,结合上文之中提到了关于可持续化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在具体的技术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对于基础设施规划方法论方面却存在严重的缺乏。当前,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升,人类在进行环境开发、自然改造以及资源利用等,都不能够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然而,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必定会涉及到这些方面。其中,关于水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空间资源等的利用,都必须严格控制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另外,如果要结合环境资源的供应量以及环境自身对于污染的净化能力来判断环境的承载能力,那么两者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恒量,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技术改革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要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就必须要把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作为基础,然后结合城市发展中的资源消耗情况确定合理的消耗指标,继而制定具体的方法不断改进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方法。这样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规划人员就能够结合不同变量之间的改变,最终在规划编制方法上呈现出不同的政策、技术以及时期等出现的不同结果,从而客观的评价不同规划编制方法的优劣。同时还需要建立专门的规划政策指导,保证基础设施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有效的提升资源利用效益。因此,有利于控制环境资源消耗的总量,还可以促使人们利用生态型的方法以及技术,提升环境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其次,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现阶段的经营城市就需要把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等所有方面同经济发展的经营思想统一进行糅合,并把经营思想贯穿其中,继而结合政府调控以及市场运作,以城市公共财政为范畴,有效的运作城市资产,同时结合流通、组合、转让以及裂变和出租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管理,强化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最大效益。而且,在经营城市时,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巧妙的运用经济学手段解决城市建设项目之中的问题,使得传统的城市技术经济逐步转变为城市市场经济。例如,利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不断满足居民各种生活需要等方式,不断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满足居民的长远利益需求。并且能够把政府的行为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微观模式转变为宏观模式;关于城市的整体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经营等都需要政府进行参与,并且实时公开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关于城市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都需要政府进行整体化的经营管理,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把单纯的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便利作为基础,尽最大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借助于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周边以及所在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整体提升城市所在地的经济增长点。
然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于城市品位以及城市功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求。因此,可想而知,科学合理地经营城市能够有助于城市避免出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局面。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以及公益性强等多方面的特点,对于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样长期以来就导致政府投资与需求之间出现矛盾,无法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但是利用经营城市的手段,政府可以利用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商融资,还可以借助于掌握的可控资源实现城市资产的运营,继而扩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这样能够有效的解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继而,利用城市资产进行聚集、重组以及运营,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最终实现以城建城以及以城兴城。
最后,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而言,其缺乏认真的研究以及设计,这样城市在实际的现实发展过程之中就会出现一些与规划成果不相符的部分。对于商业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城市而言,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如果只是单一的技术性质规划,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配套实施以及管理的相关政策,这样很大程度上规划都逃不脱沦为一张图纸的命运。同时,由于社会体系的缘故,一些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关的技术突破在发生重大改变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无法随之发生改变,继而滞后了整个社会的实际变革。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监管跟踪机制,并且政府也要给予专门的配套实施政策,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同原来的规划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当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自身进行调整,积极应对各种突况。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预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返工现象,防止出现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得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促进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步伐。
2结语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环保 可持续发展
引言
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情况都表明:我国将进入一个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地,是区域、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的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做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环境面临极大的压力。如何在城建设中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同时,城市化不但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又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保护全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家园,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而又紧迫任务。
一、城市发展趋势
在产业结构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加快,一些国际化大都市普遍出现了产业结构的“非工业化”工业的中心地位不断下降,石油、煤炭、化工、汽车等对环境危害严重的工业逐步减少;金融业、商业、管理、法律、研究与开发、交通、通信、广告、仓储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在工业部门,内部产业构成也在不断变化,纺织、钢铁、金属加工等传统工业日趋衰退,电子、通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蓬勃发展。
在城市交通方面,一些国际化城市非常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地铁、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承担了市区内部大容量的客运。目前伦敦纽约的地铁线路都在4 00公里以上,东京巴黎地铁线路长200~300公里,这些城市的地铁均已形成完整的网络,客运量大大超过公共汽车。
在城市布局方面,当代国际化大都市的空间布局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的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开发郊区和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城市规划滞后,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仍局限在先发展地区和大中城市,新兴小城镇的建设大都处于规划的无序状态,急功近利的小城镇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城镇中的工业、居住、文化教育、商业零错分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项目建设没有真正贯彻“三同时”制度,环境污染严重
“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保法律制度。“三同时”制度以严格的程序作保证,对不同的建设阶段都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是一项具有独创性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有利于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有效地贯彻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
3、粗放型的城市建设思路,引发严重后果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城市化发展中表现为城市建设的粗放和结构不合理。国内许多城市正在走一条高成本低效率的低密度城市扩张模式。城市经济高增长低效率主要是因为城市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特点是“摊大饼”,造成的结果是土地占用过度、城市基础服务设施投资成本过高、城市交通运营效率明显降低等三大问题。
4、规划发展不当容易引起多种负面效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住房紧张、犯罪增加等。20 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空气污浊、垃圾泛滥、污水横流、绿地匮乏,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许多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建设持续发展的城市迫在眉睫。
三、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城市建设必须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实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地说,城市建设不以追求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重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持续利用、城市历史的延续和保持。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建设规划可持续发展理念及遵循原则
1、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何谓“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从地域范围看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与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从环境方面看,可持续发展城市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较低的环境污染,也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从经济方面看,可持续发展城市除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外,更要有节约资源能源、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循环的生产方式;从社会方面看,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方式,使公众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环保活动;从管理方面看要,有关于环保节约资源能源和物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切实有效的行政与执法制度。
2、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同时要保证规划依法实施和不断延续,克服规划实施中的长官意识和随意性、无序性。查处违法违规建设,科学合理地编制好城市规划体系并认真实施,这些都是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从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诸多方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居民的住房、行路、用水、用气、卫生、娱乐等条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学、玩等生存和生理需求,同时还要满足生态环境和精神心理需求。
(3)必须注重生态环境
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与保护城市环境资源,大力营造城市生态环境,有效疏解城市功能,降低建筑密度。保留和控制好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多地创建园林式社区、园林式单位、园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城市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4)必须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
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古代建筑、历史街区、传统风俗、传奇人物、浓郁的风情都延续着历史的文脉。城市建设就是一部史书,它凝聚着各个时代文化风貌。我们有古老的文明和灿烂辉煌的古建筑文化,要坚决制止对古城古建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同时,也要抵制建设中的盲目“西化”。中国建筑要体现民族特色,但也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古建筑、古城保护中的成功做法,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古城风貌,继承和吸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5)必须坚持市场化运行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建设资金。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良性的投融资机制,使城市基础设施欠债很多,城市功能不完善。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弥补历史欠债,完善城市功能,必须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引入市场机制,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推进公共事业改革,努力实现城市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建立良性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追求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必须注重科技创新
城市建设是能源、资源的集中消耗和环境污染过程,传统的建设标准、工艺、设施、材料和管理监督手段已满足不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通过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设计与监督管理水平。通过以钢代木,以塑胶代木,节约林木资源。通过智能化建设节水型住宅小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服务业,提高城市的节水能力。
五、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具体措施
1、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综合性很强,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进行充分科学的论证,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使整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
2、强化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涉及城建、环保、土地、交通、水利、科技等部门和单位。必须把城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健全有关制度和奖惩措施,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环保部门对所有新、扩、改建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其他污染物严格控制,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同时要积极实施对环境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城建、交通、土地等部门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城市建筑密度,提高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审美价值。
3、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整体工业水平停留在粗放型阶段,管理和技术水平低,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费低效率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结构型污染长期存在。特别是不少企业建在居民区、文教区和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加重了工业污染的危害,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
4、加强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强化城市绿化管理、合理划定绿化用地、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条件,优先培育和种植区域适应性强、体现本地特色的绿化植物种类,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扩大绿地比例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加绿地面积,恢复生态功能和植物品种的多样性。
5、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随着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生态恶化不断加剧,要广泛使用有机肥,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和垃圾堆肥;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推广无公害农药,加强生物防治。坚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力、持续协调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
6、加大宣传力度
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监督和推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引起群众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切实做好工作。同时,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使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扩展到城市之中,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随之而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绿化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变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传统思想、模式,将其结合到城市规划之中,才能创造出真正生态型、特色性、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园林城市。
1、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以各种形式存在城市的建设中,包含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区绿地等。城市绿地能够更好的改善空气,调节气候,有效的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绿色植物还能对于粉尘以及一些有害气体具有明显阻挡吸附作用;还可利用敏感植物监测环境污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理;同时城市园林绿化可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优美的环境景观有利于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要融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在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致力于建立文化历史、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园林绿化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起步晚,很多规范性文件不完善,未能对城市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加上发展缓慢,与城市建设规模不同步,无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难于持续发展。而且城市绿化长期以来由国家财政补贴,或者建设单位自筹投入,使得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给其发展带来消极影响。除了资金的投入,目前还缺乏一支强有力的建设队伍,加上社会民众绿化意识非常薄弱,都影响城市绿化的发展。规划设计过程中常常考虑园林绿化的经济利益,忽略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缺乏因地制宜,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城市的建设相结合,片面追求大而全,或者照搬照抄其它城市的绿化建设,没有体现出自身城市特色,没有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作用。根据当前的情况,园林绿化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树木、苗木未能及时做进行抚育、施肥管理;草地未能及时修剪,植物病虫害未能及时防治等技术问题。
3、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许多可再生资源严重失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谋求发展必须切实遵循的基础战略。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建设行业,正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3.1、城市园林绿化应该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并且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作为城市绿化发展的指导性思想。根据城市发展现状,依照人的需要来对绿地进行有效规划,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包括湿地、河涌与居民区商业区的布局相结合,营造宜居小气候,才能使城市绿化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同时采用多种不同的类型,形成良性循环的能量、物质的转换。规划设计上不仅限于观赏为主,不能只顾眼前的效果,要从城市的长期发展考虑,留出基础设施用地,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
3.2、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加强科学研究及抚育措施,开发适应能力强,效益高的园林新品种,使经济景观效益相结合,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城市园林建设应该合理的配植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抗旱、节水、易养护的乡土树种,控制盲目引种,把园林树种的选择与开发作为长期研讨的课题。同时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林木生长势,增加林木抗逆性。还要对林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林木生长动态,制定相应应急预案,来防止隐患。特别要加强对毁灭性病虫害检疫对象及容易造成危害的病虫害的检疫力度,对于危害较轻的林木,尽量不要采用化学防治,而应采用生物防治,避免城市污染。植物种类的多样化是建设城市生态园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形成不同的季相,还能形成立体、多层次、多彩色的景观,同时吸引各种鸟类、昆虫和其他的动物,使我们的城市变成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生态体系,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3、抓好园林队伍建设,提高园林队伍素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严格把控建设中的施工质量,并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绿化意识。园林绿化工作是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需要大量人才。对此,应该采取多种举措,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应该循序渐进的加大对绿化建设的宣传与教育,逐渐提升人们的绿化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相关立法进行与执法的工作,让城市的绿化管理逐渐形成法制化。加强规划部门与园林部门有效的配合,使得工作衔接能够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城市的绿化建设用地也达到一定标准。
3.4、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应当充分挖掘、梳理城市自身的人文资源,防止以偏概全情况的发生。每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地方历史和地域特色,城市园林建设是一项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营造城市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和绿色背景,引进地方文化,塑造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观。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理清历史,重视对景观资源的再利用、继承与保护,在自然生态和地带性植被基础上,融合当地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宗教历史。因此,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要体现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应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我国的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结语
在本文之中,提到了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质和城市绿化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城市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逐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改变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为协调的关系,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目的。要想有效保证城市的绿化建设,就要制定一系列对策,将问题一一解决,为人们提供一个优雅清心的居住环境,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陈丹等.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
[2] 夏立言等.浅析我国城市园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民营科技,2009,(5).